旷劫无有期,止观双修运归什么意思。

通灵佛教网&||||||
--(224)[] newscj
华藏讲堂:止观大意(6)
但是,这位法师是谁,我也不知道,我们也不想辩论这个事情。问:世间荣华富贵等是虚诳不实的。 答:是的,看这样你是同意了。你可以多读历史,历代的君王那个苦恼境界,可以证明这件事:富贵荣华是虚妄的、不真实。问:那种种困厄、灾祸是否也虚诳不实?答:是的!《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世间上没有一件事是真实的,都是虚妄的。但是我们凡夫不知道它是虚妄的,就执着它是真的,所以很多的问题才发生出来。问:学佛的人遇灾厄时,应该以什么态度面对?答:这个问题倒是很好!如果自己遇见什么灾患,这是一回事;别人遇见什么灾患又是一回事。按来讲,特别严重的灾难,都是与自己的罪业有关系。所以若是遇见这种事情,你也可以作这种:这是因果的问题,可以这么样观。第二、我们若是佛教徒,就应该学习,用佛法的智慧来面对这一切问题。用佛法的智慧,佛法主要的智慧就是观一切法空,你应该这样子面对一切问题。这是第二个方法。第三个方法:我们佛教徒应该多多地拜忏、忏悔。在家居士到寺院里拜忏也好,自己家里也拜忏、忏悔,时时地忏悔。再就是你应该有功课,日常要有功课。你或者是读《金刚经》,把《金刚经》背下来也好,一天能够背它十遍《金刚经》;你或者是念《法华经》、念《华严经》、念《般若经》、念《涅盘经》,这些大乘经论你常常读诵,消灾免难!平常好像没有什么事,但是有事情的时候就会发生作用。念阿弥陀佛也是更好、念观世音菩萨也是好。常常这样子有功课,功课就能够减少一切的灾难。但是因为我们只是这么读诵,没能够通达般若波罗蜜,所以严重的罪还是不能消灭,严重的罪不容易转。因为我们众生就是造罪的时候,心里面很恶、很勇猛、造罪!等到这个罪的果报来了,“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观世音菩萨!”我们众生就是这样子;但是菩萨还是慈悲。慈悲归慈悲,太严重了不是容易转的。如果你造罪的时候,心里面犹豫、害怕,我们佛教徒学习佛法:“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自己有的时候也还是造罪,但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造罪的时候心里面有一点害怕,这个罪的力量减少了一点。你心里面一点也不疑问,把这个人杀死了、心里很快乐!将来得果报的时候,念观世音菩萨没有灵验的!所以你造罪的时候,心里有点害怕,这时候这罪就降低了、就打折扣了,那时候念观世音菩萨可能有办法能转,就能转的。所以我们信佛的人还是占了点便宜!但是你要学习佛法,你才能知道这件事。“我信了佛是信佛,我不愿意听经、我也不愿意去读经!”那你对于佛法的认识不够,那你在造恶事的时候,和一般人做恶事一样。所以,我们是佛教徒,多少的学习一点佛法好! “学佛的人遇灾厄时,应该以什么态度面对?”应该是这样子。但另外的事情:日常生活我们应该受五戒、十善。受五戒:不要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也能够免一点罪过。我们修学十善法,老是存好心,不要去伤害别人。再加上说话要谨慎,不要说虚妄语;不要说离间语,破坏人家的感情不好;不要说暴恶语,随时不高兴就要骂人,不好;口出刀剑,说话像刀似的,不好;不要说污秽的话。说话的时候,能让人三分都好,不要把事情弄得一点余地都没有;老是给别人有余地让他走过去,那么你自己的灾祸也就减少一点。说话不留情,无形中伤害了人,不知道什么时候他有了力量,他恨你,他就是要来报复啊!所以我们修学十善法,一方面现在不会惹事生非,那么就是减少灾难嘛。所以一方面多忏悔,使令罪业降低它的力量;我们得果报的时候,念观世音菩萨也容易有灵验。所以你说:“学佛的人遇灾厄时,应该以什么态度面对?”我想应该是这样子。问:“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首,用无所得为方便”。答:这是《大般若经》上的话。问:有大德说:无所得就是般若的空慧。答:是的。问:何以般若为方便呢?答:是的!般若为方便。什么叫方便?就是方法。你做功德的时候,你用般若作方便。就是我做这个功德,譬如说去年中国大陆有水灾,很多人同情,拿出力量来救他们。那么你做了这样的功德的时候,你用这个般若作方便,就是这种苦难都是空无所有的、观察我也是空无所有的、观察我用的力量也是空无所有的,就是虽然做了功德,即非功德;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你能这样观察思惟,就叫做“以无所得而为方便”。是这么回事。不要说:“我做了很多的功德,比你多,你不如我。”没有这个分别。因为观察一切法空了,没有你我的分别。所以叫做“用无所得为方便”,这是佛法的伟大!和非佛法不同。非佛法:“我的功劳很大!”所以引出来很多的问题。佛法不这样子,功德很大很大,和无功德平等,所以这高慢心没有,什么事儿没有。所以不会“我很冤枉!”没有这个事。我再说韩信。韩信这个人本来不是坏人,他不想背判刘邦,他要忠于刘邦。结果到了把他的权力拿掉了,等于是俘虏了,但是还是很优待。到了长安以后,自己什么都没有了,还想造反。你看这个人就是!他就是感觉:“我的能力非常强!我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谁能敌得了我!”所以还想造反,就是糊涂嘛!就是智慧不够啊!但是佛法就没有这个问题。像张良的智慧就高了,刘邦带着兵去伐敌人的时候,张良有病了,还勉强地跑到刘邦那里,对刘邦说:“我有病,所以我不能随你去。”这就是张良的智慧;但是从这里也看出人世间的苦恼。所以佛法有大智慧,就没有这些问题。问:如何忏悔才是真忏悔?什么是事忏?什么是理忏?答:浅白一点说,就是:我有罪,我承认我有罪,我从这么以后,我再不敢做了!认错,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以后再不做了。这就可以算是真忏悔。这是一个。这底下说事忏和理忏。什么叫做“事忏”呢?我认错了、我再不做了,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你还需要多拜佛,向佛忏悔。譬如说我们拜大悲忏、或者拜梁皇忏、或者拜法华忏、或者拜万佛忏,各式各样的忏法,还有地藏忏、药师忏。忏悔的时候,很诚恳地忏悔。拜佛,然后向佛坦白自己的不对,你诚恳地这么拜佛、忏悔,这叫做事忏。“理忏”是什么呢?就是忏悔的时候,观察造的罪也都是因缘所生法、也是毕竟空;观察佛也是因缘所生法、也是毕竟空;观察自己也是因缘所生法、也是毕竟空。你能作这样的观察,这叫做理忏。问:选择,无选择者,遍用根尘识以。“遍用根尘识”是何义?怎么个念法?答:是的。“遍用根尘识”,就是用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就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就是我们的时候,如果观佛像,你又烧香,各式各样的色声香味触法也都具足了。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也都完全不要乱。譬如说我们念佛的时候,有的时候我们眼睛也看见佛像,看见其他都是念佛的人;耳朵也听念佛的声音;眼、耳、鼻、舌也都都摄在清净的境界里边。你念佛的时候,忽然间同人去冲壳子、同人说杂话去了,那就是不对了。他这里的意思就是:完全专一地把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都收摄在念佛这里。这样就叫做“遍用根尘识以念佛”,应该是这样意思,就是你不要散乱的意思。问:蕅益大师年谱中,为何评《楞严正脉》为交光邪说?答:交光大师他是华严宗,华严宗并没有什么不对。他的《楞严正脉》上,里面说的道理,蕅益大师不同意。见道、修道那些他判的,蕅益大师不同意,所以称他为邪说,是这样意思。人的看法当然是不一样,也可能有人还赞叹交光大师说得好,还有这个说法。这个也不必执着,可以不必执着。不过,交光大师的《楞严正脉》,批评天台宗,批评得我也不同意,我也不同意他那个批评法。其实他用他批评别人的那种方式反过来批评他,一样的,他也照样犯这个过失的。所以他那个批评法是不合道理。不过,我们中国佛教自古以来,这都是难免的。像唯识宗的窥基法师,很了不起的大德,但是华严宗的清凉国师也批评他,也说他说的有的地方不对;天台宗的荆溪尊者也是说他这个地方说错了。这也是难免的,也不必计较了。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如何都摄?净念为何?止观如何与之会合?答:净念是什么呢?就是你念佛的时候,心里面不要有贪嗔痴的杂念:心里面专一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或者是观想念佛,念阿弥陀佛的功德,念阿弥陀佛“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这十号的功德;或者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功德;或者佛的光明相好种种的功德。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说是六根,其实主要就是心。你的第六意识——也就是第六意根,你一专一了、一念佛,六根就是清净了。你不能离开了第六意识,眼睛还有独立的活动,没有这件事。所以,怎么样“都摄”?你第六意识能够专注,就是都摄。“净念”(我们不要说太高)就是没有杂乱的妄想,就是清净了。如果你能同般若波罗蜜相应,那当然是净念。“止观如何与之会合?”如果我们念佛的人,能够有般若波罗蜜……。因为止观这个观,如果限定它是我空观、法空观的话,那么我们一般的人念佛,只能说止而不能说观。我们一般念佛,不能通达我空、法空嘛,所以只是止。就是念佛的时候,把一切杂乱的妄想都停下来,只是清净心在那里继续活动。若是你能够有般若波罗蜜相应,那就是止观都具足了。不过,现在我们修净土法门的情况,和古代的人修念佛法门也不是一样。就是现在的人念佛也未必完全都一样。不过大概地说,就是求生阿弥陀佛国,目的是这样子。修止观呢,假设是像六波罗蜜的禅,在这里面像我们刚才讲的这样的修止、又修般若波罗蜜的观,这是现在欲得的法门!那和往生净土是两个法门,是不同的,但是并不矛盾,并没有矛盾。问:“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与“因缘生法无有自性”其中的自性有异乎?答:这个话是这样,我们中国佛教是有这个问题,就是同一个名词,不同样的讲法——你有你的讲法、我有我的讲法,讲法不同。所以,“何其自性本自具足”,当然我们中国佛教,如果你是学《楞严经》的,那这个自性当然是“常住真心,性净明体”,那当然是那样讲法。那么现在说无有自性,那等于是否定了《楞严经》。所以佛法的理论,如果你不深入地学习,处处都有问题。所以,你现在问我:“因缘所生法无有自性”其中的自性和《六祖坛经》上的这个自性有异乎?那么,我认为可以说是有差别的、是不一样的。因为中国禅宗的人,你看马祖禅师的语录,他是有一点《起信论》的思想,《起信论》的思想和《大智度论》当然是不同。这上面说:“因缘所生法无自性”,这是《大智度论》上的意思,当然和《起信论》是不一样。所以,我可以这样答覆:是不同的!我这样的答覆,这位居士同意不同意我不知道!但是,如果你再想问也可以,你可以继续问,我再答覆。不过,也可能我答不上来也不一定。【第四天】问:如何培养不瞻前顾后,可斩断前后,活在眼前一瞬?答:也不瞻前、也不顾后,斩断前后,就活在现在的一刹那,怎么样能做到这一点?我不知道提这个问题的人,你的目的何在。“不瞻前顾后,斩断前后,活在现前的一刹那”。若按佛教徒学习佛法来说,应该是瞻前顾后,若我来看。因为佛法是讲因果的,这件事现在这一刹那与未来有关系、与过去也有关系。去掉了过去、去掉了未来,没有现在一刹那的!在佛法上是这样意思。所以你若去掉了前后,还那有中间呢?但是,说是“活在眼前的一刹那”,而佛法里边的修行的确有这件事。譬如说你修制心止,这不就是现在一刹那吗?就是你自己以心观心的时候,其他什么前后都不管,就是现前一刹那,不就是这样子吗?所以你若说是怎么样培养?那么就是修奢摩他就可以成功了!问:请问师父:临命终的时候,四大分离,如何再能止观双运?答:对!我这个是没有写止观双运,倒是有止观双运的事情。“临命终的时候四大分离,怎么能够止观双运?”你若生存的时候能止观双运,临命终的时候就止观双运;你生存的时候不止观双运,临命终的时候四大分离,人会痛苦,那来的止观双运呢?是这样意思啊!所以生存的时候要修行才可以。止观双运在《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里面有解释。在宗喀巴大师的《广论》说得还很清楚的。这就这样吧!问:请师父指点:大地之母?云动、云飘、云消?答:这一位他说:“请师父指点:大地之母”,这是一。第二是:云动,这个字我不大认识,也是云飘;第三是云消,就是云在天空里动,是云在天空里飘,云在天空里消失了。你问我这个话做什么呢?按佛法来讲,大地之母是什么?就是你的一念心,离开你的一念心也没有大地。因为佛法是以心为本,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这个世界宇宙之内的有情共同创造的、共业所感,是这样意思。云在虚空里飘动,管它作什么呢?问:当前有追兵、后有断崖之时,如何全身而退?答:这个问题问得好!不过应该这样子,应该是后有追兵、前有断崖,应该是这样子,是不是?说是前有追兵、后有断崖,你是不是应该调过来才好?怎么样能全身而退?这一念不生,即如如佛!就是全身而退了。不然的话怎么能跑?你跑不了。我看就是这样子。问:学生静坐皆以佛号(阿弥陀佛)伏心,即使睡了,仍能因佛号而醒来。答:那很好,你念佛的功夫不错了。不错!问:现在不知如何不持佛号而系心脐下,请大师开示。答:那我看不要变,你还是好好念佛好,你不要变动。问:请老和尚开示。答:是,我是感觉老一点了。问:经上说:八地以上的菩萨可以变现金银、稻米、鱼虾之类,以满众生的所求。此中若变现鱼虾等生命,会不会反害众生再造杀生之业?答:这个是这样:八地以上的菩萨,其实也不一定,八地以前也能做这个事。变现鱼虾,不过你说变现鱼虾,我还没有看见这个字。变现金银宝物是有,变现这些美好的食品也是有,变现大莲花也是有。假设真是变现鱼虾的话,那是变现的,不是真实的,所以你若杀它,没有杀罪,不成杀罪。问:请慈悲简述:外空、内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答:这在《大智度论》、《大般若经》是十八空;玄奘三藏翻的是二十一空。你叫我简述,其实,我已经说过了。《大智度论》上龙树菩萨有解释十八空,可以看,何必叫我再解释呢?你要我解释,其实十八空主要就是自性空——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都是自性空。主要就是这个意思。你要我简述,我这就是简述,就这样就好了。问:请简单讲述唯识的三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遍计所执性,其唯识宗的修法,及此三性是如何?答:你叫我解释唯识三性,我简单说一下。“依他起性”就是由阿赖耶识所变现的一切法,如幻如化的,这叫做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就是凡夫执着阿赖耶识变现的一切法(就是唯心所现的一切法)都是真实的,就叫做遍计执性。说个譬喻,说是光线不大好的时候,在墙角那里有一根绳子,这个绳子盘在那里,远远看是一条蛇。那么这个绳就是依他起性,你认为是蛇,那就是遍计所执性,是这样意思。若把遍计执性空掉了,那个毕竟空就是“圆成实性”。当然,这个毕竟空和《大智度论》说的毕竟空不一样,是不同的。唯识宗的修法,就是观这个遍计执是毕竟空,就是这样修;也就是观察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离开心,一切法都是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心也不可得;这个不可得就是圆成实性。唯识宗的简单修法就是这样子。问:静坐时默念佛号,一句佛号四个出入息,一句佛号两个出入息,或一句佛号一个出入息,何者易摄心?答:这你自己知道。你问我,你不对了!你自己试验,那一个最摄心,就用那一个方法。但是我认为,四个出入息是慢,一个出入息是快,你应该都用,有的时候默念、有的时候出声念,有的时候慢一点念、有时候快一点念,你都可以用,我看是这样。问:色不异空与空不异色,色即是空与空即是色,“不异”与“即”各有何不同?请师父开示。答:“异”:是彼此不同,相离义叫做异。说它不异就是不相离的意思,彼此是不相离的。“即”:就是更进一步的说,它就是了,不是相离。“不是相离”这话是这样说,我们在下文我有说个“七空”——法空观有七空,这里边有点解释的。我在这里简单说一下。譬如说我们这房子里头没有牛羊,“没有”就是“空”;但是并不表示没有人,人还是有。若这样说空的话,空和有是相离义,空和有是相离的。因为没有牛羊是一回事,人还是有;有是有、空是空,那就是相离的。现在说“色不异空”,就是不相离。这个不相离,那一天有人问:“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我现在在这里可以这样说,就是“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他就是不离了。在我们修止观的人来说,“色不异空”,色和空是不异的,空也不能异色,那么怎么解释呢?我先说“空不异色”这一句:譬如说我们那一天解释自性空,这个自性空不能离开因缘生起的色,不能离开——因为离开了因缘生的色,就不知道什么叫自性空;从因缘生上才看出来,它是自性空,所以不能离。那么“色不异空”:色也不能异空,也与空不相离——因为缘起的色若与自性空相离,它就是自性有;若是自性有,那和空就是相离,就是异。所以缘起的色和自性空是不相离的,自性空与缘起的色也不能相离,是这样意思。譬如二乘人阿罗汉观察我空,就是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我。这下面其实我们有讲,其实到那时候讲这个比较合适。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我,这个我是空的,就像我们这个屋子里面没有牛羊,这意思一样。那么我是空,但是色受想行识还是有,那么就是异。这样说,小乘法说空就是异,大乘法说空是不异,用大小乘来对比,也可以这样解释。大乘法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可以这样讲。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是因缘生的色就是自性空;自性空就是因缘所生的色。就是这样子我认为是说明白了,不知道你们怎么想法。另外一种解释,就是我们眼睛有毛病,看这虚空里有花;但是眼睛没有毛病的人,看见虚空里没有花;所以那个花就是空!也可以这样解释。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道理去修行。我们这个身心和世界都是我们的唯心所现,都是空中花一样,当体就是空的!也可以这样解释。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问:真有邪符咒的存在吗?如何可观察中了邪咒、邪符?答:真有邪符咒的存在吗?是有!是有邪符咒的,它也有作用,这个巫术就是邪符咒。当然好心肠的人也可以用之做好事,但是他要做恶事也是可以。这个邪符咒,咒起尸鬼,念这个咒。这个地方我还有个故事的,但是不能讲,现在没有时间。我就这样答覆了,是有邪符咒的存在。但是我们佛教徒好好念佛、好好念《金刚经》、好好念大悲咒,邪符咒就不存在了,邪不胜正的!“如何可观察中了邪符?”那么他就是不正常了嘛。我有一年到马来亚去,有一个信基督教的人,他家里面就是无故的这地方就起火,无故地忽然间这个窗帘就火烧了,无故地这个地方就一堆血,就是有这些事情。后来他也知道,他在那里住,就知道他们中了什么?下了棒、下了什么东西?那就请一个道教的,因为他是基督教,他知道佛教的法师有作用,他就不请;请道士去搞,但是很久也搞不好。后来他自己说:他是得罪人了,那个人就找那种巫术去搞他,是这么回事儿。“若中了邪符,该怎么办?”念楞严咒也可以,念楞严咒、念大悲咒、念《金刚经》,都可以。但是我们佛教徒应该好好的受三归五戒,应该修十善法,这样子我们和佛菩萨接近一点,我们身口意清净,和佛菩萨就接近一点,容易成感应。若是我们不受三归五戒,我们随随便便地,就困难一点。问:佛法可治百病,请问子宫瘤该用何种法医治?感谢大师解答。答:我在香港倒听说有中医能治。你也可以找好医生去治,一方面多忏悔。我看你念它十万遍大悲咒,你一天念五百遍大悲咒,连续念它十万遍,你看好不好!我相信能好!是能好的。佛法这佛宝、法宝、僧宝,的确是宝!这不是妄语啊!所以你可以念咒,当然不要念邪咒,我们要念佛法里面的咒、佛经上的咒,好好念经也一样,不要说:“念咒好过念经。”不是的!念经的力量一样是很大、可能还是更大!你好好念《华严经》、念《法华经》、念《般若经》,都是有作用的。当然,你本身要清净。问:何谓无念?是无分别念?对所生起的念头不加分别、不加取舍?还是真的有一念不起,完全没有念头的心境?答:无念是修行人的境界。就像我们这个手不拿东西,是空手的。我们这个心不念一切境界,叫做无念。无念就是他本身明静而住。譬如刚才我们曾经讲系缘止,心要系在一个境界上,还是有念。就是很多很多杂乱的念,都把它摄为一念——万念归于一念。那么,然后把这一念也取消,就是无念了。是这么意思,是无念的。“是无分别念?”对的!也可以说无分别念。“真的有一念不起?”当然,你修行成功了就是一念不起,佛菩萨都是这样子!“完全没有念头的心境?”是的!问:大师最喜欢那一部经论?大师最喜欢那一句佛言?大师对初学的训勉与期许?出家学佛与在家学佛,有何异同殊胜?大师学佛之心路过程?答:你现在都是问我私人的事情。我现在我私人的事情保密,我不讲。问:佛教徒要有正知正见,对于为亡者烧往生钱、替生者作还寿生寄库等佛事,师父的看法如何?又坊间印有《寿生经》一书,是否出自大藏经?恳请师父慈悲释疑。答:为亡者烧往生钱、作《寿生经》,这是道教的事情,不是佛教,佛教没有这种事情。但是在家人从古以来就是传留下来,那么到寺院里面来作佛事,他也要烧。要烧,这出家的法师对这件事就是宽容了,那么一般社会上的人也就认为佛教是烧纸钱的,就是这么意思。但是纯是佛教的话,不需要做这个事情。印光老法师的文钞上好像也提到这件事。烧这种东西也不是说一点儿用处都没有,但是又不是决定有用。问题是什么呢?就是这个亡者如果是到了鬼道去、是很苦恼的鬼,你给他烧钱,他未必能得到。因为什么呢?有强力的鬼打他,他不能来拿这个钱的。所以你烧了很多,他得不到。如果这个亡者是一个有福德的鬼,假设还是鬼道,是个有福德的鬼,也用不着烧纸钱。所以按佛教的道理,还不如就是念经、念佛来回向,这样子反倒好,好过烧纸钱。这个《寿生经》当然这都是伪经,都不是真实的。我们看经论上,都还是自己要努力地修行!当然我们的父母,我们要尽量地照顾。若是按照自己来说,赶快努力修行!不要说等我死了以后,希望我的儿女给我烧纸钱,不要这样,实在那没有什么用。问:印光大师于文钞中的〈念佛三昧摸象记〉,开示念佛方法云:“若论其法,必须当念佛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专注一境处,为是佛号起落之处,亦是佛号明明朗朗当处。答:印光老法师的〈念佛三昧摸象记〉,我没有读过。你引这一段文,当然我没有读过。但是我推测,印光老法师会提倡这样念佛?我看不会!你再重看一看。印光老法师说:你念佛,念出的声音,自己的耳朵能听见,就是一心不乱,都摄六根、专诚地念佛,是这样念;他好像不提倡修观的。你若再修观,那就不会去念南无阿弥陀佛了!这心无二用。所以你再重看一看。“为是佛号起落之处,亦是佛号明明朗朗”,对的!把佛号念得明明白白地,一个字、一个字念得清清楚楚。念佛这个“念”,在古代来说、在经论上用这个字的时候,念佛这个“念”是什么?是观想的意思。我们现在说念佛,是念佛的名号叫念佛。你看《阿弥陀经》上没那么说——《阿弥陀经》说: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他说“执持名号”。那么我们现在这样说,用这个念也是可以,说执持名号也是念佛,也是可以。那么念佛就是要一心不乱!一心不乱的话,也应该加上一个“想”字,念佛就是想佛,就是想念佛,想念阿弥陀佛。说我念我的母亲,我心里想念我的母亲,是这样意思。或者是有个赞叹的意思也可以,念阿弥陀佛名号的时候,就是在赞叹阿弥陀佛,这是在《往生论》上有这个意思。因为阿弥陀佛,阿弥陀翻中国话是无量。《阿弥陀经》上,释迦牟尼佛作个注解:无量是无量寿的意思、无量是无量光的意思。那么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你心里面就可以想: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若我们自作聪明,也可以说:阿弥陀佛的慈悲无量、禅定无量、神通无量,也可以这样。也是一方面念阿弥陀佛的名号,一方面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也可以加上一点心:愿阿弥陀佛慈悲,接引我到阿弥陀佛国去、到极乐世界去。我弟子妙境苦恼,不愿意在娑婆世界住了,我愿意到你老人家那里去。就是一方面这样想、一方面念,你就容易一心不乱。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观想,你只是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心还容易跑、容易散乱。问:《阿弥陀经》云:极乐净土,依正庄严,皆是弥陀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阿弥陀佛又是谁变化所作?答:你说得好!阿弥陀佛是谁变化所作呢?阿弥陀佛是果,就是他的因所作,因果,果由因所作。也可以再问:因是谁所作呢?那么就是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是法藏比丘,世自在王佛所,他在那里发愿,就是那一念心所作。或者说:那是怎么做?那么也可能他当时有遇见善知识的教导,所以他发了无上菩提心,修六度万行的因,然后造成了阿弥陀佛国的世界。你若一直地推,总是推不完的,是这样。问:听经闻法,当依法不依人,现世邪师都亦引经论,奈何佛子不具明眼,四依法之后三依莫能详审,如何是好?答:你说得对!听经闻法,依法不依人。因为人靠不住,佛说的法这是真实不虚,所以要依法不依人。是,你说得对!我完全同意。但是人也不完全都错误,也有好人,也还是有。那一天我们说过,谁是善知识?这很难说。也可能那个人真是善知识,但是你的眼睛看,他就是个坏蛋;你眼睛里面看见那个人是善知识,结果他不是善知识;你看他不是善知识,其实他是善知识。所以,我们的凡夫肉眼是有问题。当然,末法时代的确!人是不能够完全相信的,的确是!“现世邪师也会引经论”,是的!他也会引经论。“奈何佛子不具明眼”,这个邪师也会引经论做出种种的事情,也的确有这种事情;他说他十号具足了——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十号具足了,他就是佛!我就看见有人的书上就是这么讲,结果他的事情又不像佛。所以,那也就会认识,他不是善知识。那他其他的话,那也不要说了。“四依法的后三依莫能详审,如何是好”?怎么办呢?就是好好努力修行。努力修行,自己有了法眼,就没有这个问题了。【第五天】问:法师,你好!答:这位居士问候我好。问:请问法师在打坐念佛的时候,眼睛一闭,就有很多很多颜色一直往下陷,很深很深,好像是井一样,一直往下陷。答:有这个境界。是,有人静坐也是,有人静坐,他一闭上眼、心一静下来,就是一直地向下陷、一直向下落。问:请问大法师,这样会不会着魔?那样要怎么办才好?请法师指导。会怕,赶快睁开。答:这不是好境界。你可以睁开眼睛看:我还是在这儿坐着嘛!没有往下陷。那么没有往下陷,那个陷是怎么回事儿?就是自己的虚妄分别!你就是这样想。说“我闭上眼睛,总是感觉向下陷”,你就想:“这是我的虚妄分别,根本没有往下陷。”你就是这样想。就是想:“坐在这里是没有动,那个陷是我虚妄分别,没有陷。”就是这样子。然后,你若是念佛,你就正常地念佛,他自然就没有了。如果你这么想,它还是向下陷,这种颠倒想不变、颠倒想停不下来,假设你不对治它,当然应该说这是魔鬼来捣乱。若我看,你就说自己的虚妄分别,然后大声念佛,应该是有效!不过刚才我们在书本上看,也应该忏悔忏悔,也是可以,忏悔忏悔也应该有效。一个是用智慧来对治:观察这个身体是空无所有的,谁向下陷?这个大地也是空无所有的,向那里陷呢?那么就没有事了。用智慧来破坏它,再加上自己忏悔,就可以了。问:钟爱的长老,如何修?成道之后有何现象?答:这正是底下修观的意思。修我空观、修法空观,这就是修无生法忍。成道之后有何现象?应该从两方面说。一个就是我们现在是佛不在世,释迦牟尼佛入涅盘了,我们这个世界表面上看是没有佛、也不见有阿罗汉,那么你若修无生法忍成就了,应该有佛出现来为你印证,应该有这样的现象。如果是没有佛来印证,那你还是没有成就,这是一。但是得无生法忍的人他并不取着这样,因为他观察我不可得、法不可得、佛不可得、众生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心离一切相、无分别的境界,离一切心意识的境界,那他那里会执着:要佛来给我印证?他没有这种分别心的。这是一个现象。你初得无生法忍的时候,佛来为你印证,这是第一个现象。第二个现象:这得无生法忍的人,他这个智慧一出现的时候,于一切法无著,不执着,他心能不着。这个无著,我们佛教徒倒是常用这句话:“你怎么这样执着呢?”就这么说这句话。但是实在这是很深的境界,是很深的!我们平常人稍微静坐一点,会感觉到:“喔!我现在心里面有点贪心;我现在这分别心、我心里面有点儿嗔心。”这样的观察,这是已经很粗显的烦恼。这个着,还在这个贪嗔烦恼之前就有着了。我说过没有?譬如说一个脾胃好的人,人家说:“这个饺子很好吃!怎么怎么有味道啊!怎么怎么地。”他就流口水,这个脾胃好的人他就会流口水。但是,这流口水的人自己再反省:并不是明显地要吃饺子,为什么还要流口水呢?就是已经开始有贪心了。那么就可见这个贪心,我们还不能完全觉知到。而这个着,还在贪心之前。如果你无著,不会有贪心的;照见五蕴皆空就度一切苦厄嘛!贪就是苦、嗔也是苦。所以这是两个现象。“成道之后有何现象?”初成道的时候,有佛来给你印证,来赞叹你一下、来印证,这是第一;第二、能无著。但是初得无生法忍的圣人,他并不是圆满的圣人,初开始得圣道的人还有很多烦恼还在,所以他的正念若不现前的时候,他还有烦恼,还会起烦恼。这个可以分两方面说:一个是在家居士得无生法忍,一个是出家人。如果是出家人初得无生法忍,他也是有烦恼,但是比较少。假设是正常的佛法的话,你也天天在那儿修四念处、静坐,无故会骂人吗?不会的。最低限度表现出来是十善法的境界,身口意三业所表现,都是很合理的,不触恼人。所以出家人(按常理来说)引起烦恼的事情少;如果不修四念处、不修行的人那就不要说。这是说出家人若是得了圣道,初得无生法忍的人,他烦恼也没有完全断,但是起烦恼的因缘少。若是在家居士得无生法忍,那不能和出家人相比。因为在家居士他还可以有事业,他还可以有妻子儿女的,初得无生法忍也还是,这样也还是可以得无生法忍。当然这是宿世的善根深厚——般若的善根深厚,所以今生他能够修四念处的时候,一用心就得无生法忍。得了无生法忍,但是他是个在家人,他还有工人、还有妻子,有很多亲戚朋友,很多很多的问题,还会有烦恼,时时会有烦恼。只是说正念现前的时候,能无著。所以,成道之后有何现象?简单说,有这两个现象。如何修无生法忍呢?就是“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楞严经》说:“从闻思修得三摩地”,现在三摩地不要说,闻思修这个修就是三摩地。不过,这就不多说。那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怎么样得无生法忍?就是闻、思、修,就是这样子。我看,就是《大般若经》,《维摩经》也是可以,《华严经》、《法华经》也都可以,你能够“闻”。这个闻的范围,我们从字面上看:“喔!就是你讲一讲,我听一听,我听明白了,就是闻!”其实不是这么简单。我们读书也包括在内,我们自己阅读经律论也包括在闻里边。那么应该怎么说呢?就是你正确地通达了什么是佛法,你通达了,这是闻慧。闻慧以后,你能自己“思”惟,你还能思惟,用这个智慧来思惟色受想行识是因缘所生、是毕竟空寂;那么这个思又更进一步了,能更进一步。譬如游泳的人,最初学游泳的人,要用一个救生圈,用那个东西去练习游泳,闻慧就是这样子。闻慧要假借语言文字的佛法去闻。这个思慧,就有的时候需要文字、有的时候能离文字。就像学游泳学得进步了,有的时候不要那个救生圈也可以游泳,有的时候还要,就是这样子。到修慧的时候,就可以离文字了。所以离文字相,严格地说,要到修慧的时候,而不是在闻——初开始的时候。初开始的时候没有闻慧,没有文字的佛法,我们不能够转凡成圣,不可以!如果说决定没有文字相,释迦牟尼佛不需要出世了。从修慧,就是要修禅定,在禅定里面再去观察五蕴皆空——我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修止又修观。这样子,逐渐地、逐渐地止而又观、观而又止,那么有一天早晨起来一静坐,一念相应,得无生法忍!就是这样。也可能不是,也可能是你去见师父去,师父打你一香板,得无生法忍!是的!什么呢?他打你一香板的时候,你的正念一观察:“这香板不可得!”得无生法忍。也可能有人骂你一句,得无生法忍;有人可能是赞叹你一句,得无生法忍。当然,我们不修行的人,那就不是!“你打我?我要告你!”这都是从烦恼上、向尘劳这一方面去用心了,不能向道上会。修行人向道上会,不管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不管看见什么境界,他向道上会,所以,他容易得道。你就是《法华经.提婆达多品》:我因为提婆达多的善知识故,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这样意思。所以,如何修无生法忍?这句话的确是非常重要!不过我就是说这么多了。1994年宣讲问:如何为身患重病的父母消除业障?延续寿命?答:当然,能够诚心拜忏是可以,可以消除业障、也有可能延续寿命。或者是你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也有这种作用;我也听人说,念《地藏经》也有这种作用,可以消除业障、延续寿命,也是可以的。但是佛说的这些法宝,称之为宝,它的确有不可思议的作用!你能如法地受持读诵,修止、修观,当然不可思议。但是,究竟是不是能消除业障、延续寿命,那还不决定。这个不决定的意思;譬如说年纪大的人、或者是年纪不大,我曾经讲过,这个人他有了病,或者说是业障病,也很苦。那么你求佛菩萨——拜忏、或者是念大悲咒、或者是念经,消除他的业障、令他的寿命延长。佛菩萨就满你愿,这业障转了,病痛没有了、寿命延长了;但是寿命延长以后,有个恶因缘使令他造了很多的罪,假设有这种事情。如果说,若是他的业障可以消除,不要延长寿命,他就死掉了;死掉了,那么这个罪业就没有因缘创造;因缘一转变,就没有因缘造罪了。这样的情形,我们想一想,是延长寿命好?是不延长寿命好?这里就是有点事情。所以我们“念经求佛菩萨加被”这件事,在我们的感觉上,有的时候佛菩萨没有满我愿:“人家说念《金刚经》能延长寿命,结果也没有延长,佛法不灵!”其实这句话,在佛菩萨的大慈悲心里面,他有他的看法,不能按我们的看法决定事情的,所以也应该这样讲。但是,为子女的人看见父母很苦,当然也应该为他忏悔,这当然是对的。可是有的时候不如我们意,我们也应该不退道心,对于佛法的信心不退、对于佛菩萨的恭敬心不要变动。因为我们的肉眼、我们的虚妄分别心,有一张纸就隔住、就看不见了。所以,我们对佛菩萨信心应该深刻一点。问:持咒是修持的法门之一。曾经有法师说:咒是鬼神的名号。鬼神是六道轮回的众生,藉他们的名号也能修持念咒吗?以上问题求你指导。答:这个话啊,说是鬼神的名号,有的地方也是有这种说法,但是你不要这样执着,我看《瑜伽师地论》上不是这么说。《瑜伽师地论》上说:这个咒,就是佛菩萨能说咒,乃至得禅定、神通的外道也能说咒,他也能说咒的。我们一般人不能说咒;是得了禅定、神通以上的人能说咒。他说咒,就是他要由他那个寂然不动、明静而住的禅定的力量、加持的力量,赋与这个咒的语句什么什么力量:这个咒可以使令人身体健康、或者使令人发财、或者怎么怎么的,他赋与它这个力量。你能依据他的条件……它多数要有个条件,不是无条件的。就是我们念大悲咒,念大悲咒,它也是有条件的,你读《大悲心陀罗尼经》就知道。大悲咒出在《大悲心陀罗尼经》上,也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瑜伽师地论》上说,佛菩萨、得无漏道的圣人(不是外道的那些有禅定的凡夫),就是得了禅定、有神通的圣人,当然也是一个阶级、一个阶级,到佛是最圆满;这一切有神通的圣人也都是能够说咒。说咒,他也是大悲心,不是求名闻利养的;这样子,他也是,他那个清净的真心赋与这个咒力量;他也是有条件,规定怎么怎么的,可以满什么愿、满什么愿。你按照他的规定,它也能有效;如果你违犯了他的规定,那就不一定有效。这是《瑜伽师地论》上这么讲、这样解释,所以咒是有力量的。但是佛菩萨完全是大悲心,和外道不同!和外道不同的原因,因为他就是凡夫,他心里面还有贪嗔痴的烦恼,所以他做出来事情就不那么圆满。所以,这上面你不要执着:“有法师说,咒是鬼神的名号”,也有这种情形;但是若是圣人说这种咒,他赋与它的力量,这还是圣人的力量,不是鬼神的力量。鬼神本身自顾不暇,对于人的帮助也是有条件的,你若弄不好,那个鬼神就是你的怨家。所以,同鬼神在一起活动不太好。问:当具备那些基础,始得修习止观?答:若是我们出家人,我们受了戒,持戒清净,希求圣道的正念,有这种正念,那就是够了。当然如果详细说出来,那就像天台宗《摩诃止观》上说的二十五方便,你若具备那些基础,你就可以修习止观了。问:恶病缠身妨碍修行,如何对治?答:恶病缠身,在《南海寄归传》义净三藏他说,我们出家人如果有病,先断食三天,看看怎么样,有可能也就好了;如果不好,去看医生;看医生看过几次不好,就不看了,你就照常地修学四念处。是这么说。《南海寄归传》是他在印度写的,寄回来。按现在,就是像我们中国佛教这个情形,当然就是应该要拜忏;恶病缠身,应该拜忏!或者是你拜大悲忏也可以;或者拜法华三昧忏、梁皇忏、千佛忏、万佛忏,都是可以;或者是你就专心地受持一部经也是可以,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也是可以。佛法的确是不可思议,它就会发生作用,使令你离苦得乐!如果你的信心很强的话,假设时间不太短,你一定会成功的;如果时间太短就困难。我们守时间,我昨天对不住!今天我们守时间,这个明天再说,这还有两个没答覆。问:昨天有人请问问题,问三类化身。答:这三类化身——大化、小化、随类化,这是三类化身。大化怎么讲呢?就是佛无量劫修行、所成就的圆满报身,那是佛的境界。修行到了法身的那些大菩萨,他对于佛的那个境界还是不得见的。那么佛要度化他、为他说法,这些法身菩萨功德还没圆满,还要听佛说法去修学圣道的,所以佛为他们说法的时候,就现出来一个身体,叫做胜应身,唯识的经论叫做“他受用身”。那个身也都不是阿罗汉所能见到的,何况我们凡夫!实在我们看《华严经》,世尊为法身大士说法,那就是胜应身。这是大化。小化就是佛示现这老比丘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这个身体,来到了人间,为这一切凡夫、发三乘道心的人——发声闻心、发出离心、发菩提心的菩萨,都是属于凡夫;就是你得了圣道、得了阿罗汉果,你还没能舍掉父母所生身的时候,你所看的老比丘相,也还是这个身体。不过,据《法华经》上看,阿罗汉有的时候发大菩提心的时候,他看见的佛就不同一点。但是有的时候又退回来,退回来嘛,就看是老比丘,也有这么不同的地方。总而言之,佛度化这两类人:度化法身菩萨是现的胜应身;度化凡夫发道心的人,就是劣应身,叫做小化。另外的叫随类化,这就是其余的一切凡夫,有的时候诚心所感,或者作梦看见了,那就叫随类化的化身。或者佛现个菩萨身、或者现个比丘身、或者现一个居士身、或者现宰官身,这都叫做随类化。前两个化都是佛身,随类化不一定是佛身;这是三类化身。问:五蕴的识是无我,识在生命归寄,如何在日常生活转识成智?其细微如何体会?答:用“日常生活”这句话,不是太合适。转识成智,这是修行人的事情,就是修行戒定慧,得无生法忍以后,慢慢地就转识成智了,是这样子。如果你不修学戒定慧,不修我空观、法空观,那你没有办法体会,不能转识成智。这样说好了。问:菩萨行事要依止了义,凡夫易堕取相分别的我见。答:这话的意思我解释一下。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做什么事情呢?要依止了义。真实发无上菩提心的人,他对于佛、法、僧是特别恭敬的,所以他一定尊重佛的法语。肉眼凡夫他容易取相分别,都是根据自己的我见来做事情。是的!这你说得对!问:心意识无形相,隐身覆藏,法师深学,请方便教导。答:心意识是没有形相的,心意识的体是没有形相;但是它的作用有形相。它的体性隐身覆藏在里边,是的!问:请法师教导:(一)众生从何知自己的识是何落谢影像? 答:“众生从何知自己的识是何落谢影像?”这句话我可能是懂了。就是我们的识在佛法里面讲,我感觉唯识说得好!这个识既然不是我(色受想行识不是我),我是常住的,识就是无常的。那么这无常的识是念念就灭掉了,灭掉了怎么会生起呢?这个生起的有种种因缘,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缘是什么东西呢?就是识一发动作用的时候,它同时就栽培了自己再生的种子,这个识。你贪心一动起来,这个贪的种子和识的种子都一齐的在自己的心里面栽培好了。前一刹那栽培了,第二刹那就能发生作用,这个心——这个识的种子能这么快。但是,你若是造了业(造了福业、或者是罪业),不一定有现报,可能是要久久以后才能得报的。这个识,譬如说我们做了聪明的事情,你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情,你在这个地方办了一个佛学院、建一个佛法的图书馆,你使令很多人在这里增长智慧,你做了这么一件事的话,你这个识做了这个功德以后,也就是在你心里面栽培了一个这样的种子,这个种子将来若生起来,就不得了!就是特别有智慧!那么就是特别聪明。人家做了这么多的功德,你来破坏,说这是迷信,你来捣乱,这就同时也栽培了你的识的种子、也栽培了一种罪业,那么将来它出现的时候,这个人就是糊涂。除了到三恶道走一走以后,在人间的时候这个识就特别愚痴、糊涂!所以,人的聪明也好、是有智慧也好,都是你自己造的。你这个心是怎么来的?就是这么来的。问:(二)从那些点、面,可匡我见入如来见? 答:我揣测这个意思:就是怎么样来改造自己这个凡夫的知见、入如来的知见,这样意思。这就从闻思修得无生法忍,只有这个办法。问:(三)何是无所住心的觉察能力?答:无所住心就是没有取着心。两个解释:就是你对于一切法都知道是空的、是假的,你心里面不执着,这就是无所住心。这是一个解释。第二个解释,就是你的心不住在一切法上,能够独自地存在,那当然这是圣人的境界,凡夫做不到。我们凡夫心里面有所住,一定有一个依止处,心才能活动;心若离开了一切法的话,心不能活动。但是,凡夫不能离开一切法的,心里总是有所执着。只有圣人与法性理相契会以后,他能这样子,心能够与一切法分离,那就是入了无分别智的三昧了,所以那叫做无所住。问:请问法师:修学止观应参学那些较具体的书?答:若想要修止观,我以前说过,应该读天台智者大师讲的《释禅波罗蜜》,这个书要读。《摩诃止观》也要读,《大智度论》也要读,《瑜伽师地论》也要读。但是这样子可是不得了!《大智度论》一百卷,《瑜伽师地论》也是一百卷!不得已的话,《瑜伽师地论》可以不读,就是读《大智度论》和《摩诃止观》和《释禅波罗蜜》,可以这样。把这些书读通了的时候,再看看禅师语录也不错,也有好处。问:佛法如何解释忧郁症,或其他精神病?会是定业?或是极重的业吗?答:昨天这个问题我没有回答。这个忧郁症,我看也有轻、有重,如果轻微的,也应该有办法治疗的。如果说是定业,当然已经出现了这种事情,应该说是有一点罪业的;但是说定业,也很难。在《涅盘经》上说,如果你在佛法以外,那你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若来到佛教里面来,就没有定业。《涅盘经》有这个说法。当然,《涅盘经》的意思,如果你能够把般若波罗蜜搞通了,应该是可以消灭这个罪障,那么就没有这件事了。问:会是定业、或是极重的业吗?如何处理它?诵《地藏经》、《心经》、持大悲咒、七佛灭罪咒,水忏、礼佛及诵佛号,可以对治吗?答:可以,还是可以对治的。问:止观或禅定,适合这类的人吗?答:如果这个人忧郁症,他还能够去读佛教的书,当然他也可以学习,也是可以的。不过,拜忏是好!这地方说拜水忏,拜忏比较好。问:法师:您在解释我空时,所引用的经论有唯识的、有性空的、有真常的。答:有唯识的,我承认;有性空的,也可以;我没有引真常的经论,我没有引这个。问:请问法师,如此一来,是否会造成空有之混淆的修行呢?答:我引来的这个讲我空的地方,我认为都是一致的。而且无著菩萨讲我空,就是《大智度论》上讲的我空,我对照他说的话,都是一样的。所以,无著菩萨称龙树菩萨为阿阇黎,这里边没有矛盾。其次,我又引《楞伽经》来解释这一段疑惑,那就应该没有混淆的问题。问:阿罗汉入有余涅盘的时候,住于何处?答:我们从《阿含经》那一段文:佛住于天住;我们从这个地方可以看出来,大阿罗汉他也可以住于天住、也可以住于梵住、他也可以住于圣住。住于圣住,是阿罗汉的本份;他若是有需要,就住于天住;有需要就住于梵住。但是,阿罗汉有的时候他也不是常入定,有的时候出定的。出定,他那个灵明的清净心也在色声香味触法上活动,但是清净,没有染污。所以,入有余涅盘的时候,根本上说,就住于圣住——住于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里边,应该是这样。住在空、无相里面就是无住,就是他那个心离一切相,没有住处。问:识无边处定,识所指的是八识中的何识?答:这就是六识,还不能说阿赖耶识,还不能那么说的。问:请问法师三个问题。(一)外道观空而取空相,虽知诸法空而不自知我空,爱着观空智慧,外道亦知一切法空?答:外道也知一切法空,但是方法和佛教不同,方法和佛教不一样。就是他也能离欲,能离欲生到色界天上去,他就没有欲了,这也叫做空。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到了无色界天,他能把色空掉。把色空掉的方法,在《释禅波罗蜜》,智者大师有讲,他的方法也是很巧。那就是一种假想观。因为人周身都有毛孔,他是在第四禅里边修毗钵舍那观,观察身体的毛孔扩大,这个空越来越扩大;扩大到最后,这个人就不见了,他就是这样办法,把这个色空了,修成功了就是空无边处定。后来又不要这个空,修识无边处定;后来又不要这个识,修无所有处定;后来又把无所处定不要了,就成就了非想非非想处定。他就是这样空,和佛教说一切法自性空不同。问:(二)法师能否再说明修我空观很重要?请解释不能只修法空观的原因。答:修我空观的重要在那里呢?如果你不修我空观,只修法空观的话,你无始劫来的我见的种子还在。还在的时候,你就会类似外道那样子:一切法都空了、我不空!就类似那样子。譬如你修定,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这未到地定有一个现象。什么现象呢?他修、修的,不感觉有这个身体了,这房也没有了,那么不就是灵光独露的境界吗?就是这一念灵明的心在,其他的一切法都空了!那他很容易就想到:“我”是真常的!一切法都是空的。就是这样了嘛!这就和外道是相似了!所以,你只修法空观,就有这个问题。而实在这未到地定还没有到初禅,实在是一种定里面现出一个境界而已,连无生法忍都没得到啊!所以,有的人到那时候:“我就是佛!一切法都是空的,我不是成佛了吗?”所以就会引起很大的误会!这也是因为这个人不多读经论,会有这个问题。你若修我空观就没有这个问题。修我空观,没有我,就是没有自性,一切法都是因缘所有的;所有的成就的功德也都是自性空的,就能无住。你不修般若的自性空观,很难得圣道的!但是,你能诚意地修定,就会有些境界出现,就会引起误会。所以,不修我空观是有问题,而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阿含经》里面有这个话,而《中观论》上也有这个话、也有这个意思。问:(三)请解释:我、无我而不二,是无我义;观一切法非常、非无常。答:是的!修无我观,我们初开始的时候,一定是执着一点,你不执着还不行的。执着是无我,不执着有我,一定是要这个态度。等到修成功,达到那个圣境的时候,我、无我都是分别,我是分别、无我也是分别,也是虚妄分别,都是不可得的。所以到了圣境的第一义谛,是离一切分别相的,无我也是个方便的一句话就是了。所以,我与无我,到那个时候是平等的、是不二的,这才是佛说无我法门的真义!“观一切法非常、非无常”也是这样意思。最初,我们凡夫要观无常来破执常的颠倒,使令我们警觉一点,努力地修行,所以要观无常。但是,你到了第一义谛的时候,这些都是名言、都是虚妄分别,常也不可得、无常也是不可得的,是这样意思。问:正修空观的行者,面对逆境、顺境时,应如何处之?答:这个事情是这样:我们所学习的我空、法空的智慧,这个智慧就可以说是个宝剑。这个剑,古德说:遇见魔就杀魔、遇见佛就杀佛。就是你遇见逆境的时候,也用这个智慧去观察;遇见顺境的时候,也用这个智慧去观察,你这个宗旨是不变的,应该是这样子。问:请师父略说学佛的经过。曾遇那些困惑?如何去克服?妄念多时如何?答:这是问我私人的事情,我私人的事情不要说吧!问:阿弥陀佛!感谢师父,前日曾看到一首偈语,意思总解说不全,敬请师父开示:“唯愿此身,身如虚空;心齐法界,尽众生性”。谢谢师父!阿弥陀佛。答:这个偈子要我解释啊。“唯愿此身,身如虚空;心齐法界,尽众生性”,这个偈子,我不知道出在那儿上?当然,我的文学不那么好;但是我认为这个偈子……。就是:我希望观察这个身体犹如虚空,前两句这样讲好了。观察这个身体犹如虚空,也观察这一念心不可得。这个时候,这个不可得的境界,就是周遍法界,遍一切众生性的。一切众生亦复如是,也是犹如虚空的,就是这样意思。这样子观察,就是无住生心的意思;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而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就是这样意思。当然,你若能够把自性空的意思学习得很圆满、很深刻,这是很容易观察;如果你自性空没有学好就观不来。我昨天、前天也说过,观察别人是自性空,可能容易;观察自己难!观察自己不容易!但是,我有一天也说了,你到旷野去,还是可以观察自己是空,自己也是空无所有,也并不是难。但是问题就是:你要长时期地思惟才可以,并不能说办不到,不是那样意思。我曾经说过,譬如说你在一个空旷的地方,你把这个虚空的空相取下来,取在心里面。你要多多地、多用心地取这个空相。取来以后,你到房子里面静坐。静坐的时候,你心里面想:你没有在房子里,是在旷野的地方;你就观察这旷野是空的。你这个身体不在这旷野,身体是在房子里头,而你这时候自己认为你又是在旷野那里,你就观察:这是自性空、无所有,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就正好是这个意思。你最初不妨按照这个次第去思惟,就观上来自己也是空的。观察这是空的时候,同时你也知道这个身体还是有;只是自性空,身体还是有,就观上来了。观察自己是这样,观别人也是这样子,使令心无所住。假设你真能放下的话,我还很相信:能得无生法忍!这一生就能得无生法忍!尤其是年轻人,我看是很有希望;年纪老了,寿命还有几天,可能来不及;年纪轻的人可能是来得及,有可能的,但是,条件就是你要放下,把尘劳的事情都放下,这应该能办得到:一方面读《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方面修我空观和法空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止观双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