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雷霆精英指挥官比如我玩德国坦克,好像是指挥官,指挥官会说德语吗?就是说用哪国的武器,指挥官就会说哪国的语

帖子主题:你要是德意军队指挥官,这仗你怎么打,大体的过程有了,地图有了,战略和战术来指导下
共&4084&个阅读者&
军号:7585177 工分:6494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你要是德意军队指挥官,这仗你怎么打,大体的过程有了,地图有了,战略和战术来指导下
文章提交者:赢勾老祖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172-0-1.html
玩战地的战友都知道有个地图叫 Gazala,开坦克走山路,半天不见个敌人,突然间就被敌机炸毁了坦克。现在就来说说这次战役。加查拉战役也叫图卜鲁格战役Battle of Gazala地图加查拉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中一次极其重要之战役。战事从日至6月21日,主要发生在利比亚图卜鲁格附近。背景随着1941年底十字军行动的成功后,英国第8军团将轴心国军逐出昔兰尼加地区。但到了1942年1月,埃尔温·隆美尔获得新到之步兵及坦克增援,有足够力量横越利比亚,攻占地中海海岸之图卜鲁格及南面之比尔哈凯姆。战役过程5月27日,隆美尔率领非洲装甲军团之主力 - 德国非洲军、意大利第20机械化军及德国第90轻机械化师; 危险但绝妙地迂回到盟军防线南方,因为他相信敌人已经布下地雷以保卫防线侧翼及背后。意大利第10军在前线攻击以牵制盟军,意大利第101机械化师从西面进攻比尔哈凯姆之洼地,同时在隆美尔左翼的意大利第132步兵师则迂回到侧后。当时,防守洼地之自由法国第1旅进行了激烈抵抗,其激烈程度完出了隆美尔所想象的。而非洲军发现自己被困于在比尔哈凯姆和图卜鲁格之间的大釜阵地。隆美尔做了多个步骤解决困难,第一,他向西反攻以打通补给通道,因此他向英军第150步兵旅进攻以突破包围。之后,他粉碎了盟军亳无组织的反击,亲率主力向南将自由法军逐出比尔哈凯姆。随后,恢复向东进攻以消灭英军残余部队。结果6月14日,克劳德·奥金莱克下令主力部队向东撤退至阿拉曼防线,只留下南非第2军防守图卜鲁格。由于图卜鲁格曾被坚守九个月后在1941年12月于十字军行动被解救出来,盟国领袖们以为今次亦会一样。但是,奥金莱克认为盟军兵力不足以防守图卜鲁格,因此,下令艾伦·康宁汉保存实力向东撤退。7天之后,6月21日,35,000名盟军向轴心国军投降,这是继新加坡被日军攻陷后轴心国另一次重大胜利。加查拉战役之失败及图卜鲁格之陷落令康宁汉及奥金莱克被解除指挥权,分别由伯纳德·劳·蒙哥马利及哈罗德·亚历山大代替。攻陷图卜鲁格之后,非洲装甲军团向埃及推进,于7月1日在第一次阿拉曼战役中进攻阿拉曼防线。第二次阿拉曼战役第二次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北非战场的转折点。这次战役从日一直持续到日。在轴心国于第一次阿拉曼战役取得胜利之后。伯纳德·劳·蒙哥马利将军于1942年8月取代了克劳德·奥金莱克,成为了由英联邦士兵组成的英国第八集团军的总指挥官。这次战役的胜利扭转了北非战场的形势。盟军在阿拉曼的胜利使纳粹德国占领埃及,控制苏伊士运河和中东油田的希望破灭了。这次战役结束了非洲军团的攻势,此场战役后轴心国于北非战场转入战略撤退运作。序幕1942年7月,包括了非洲军团,意大利与德国的步兵与机械化部队在内的非洲装甲军团,在埃尔温·隆美尔将军的率领下已经深入埃及,威胁着英联邦军队的重要的跨苏伊士运河补给线。在己方的补给线拉得太长且缺乏支援,而盟军的大批援军即将到来的情况下,隆美尔决定向盟军发起进攻,尽管当时他的部队还没有集结完毕。1942年8 月30日,进攻阿拉穆·哈尔发的德军被打败,于是非洲军团开始准备迎击蒙哥马利派来反击的部队。经过六个多星期的集结后,第八集团军已经作好了出击的准备。蒙哥马利指挥着200000人和1000辆坦克去攻击非洲军团的100000人和500辆坦克。盟军计划在“轻足行动”的名义下,蒙哥马利计划用两支突击队穿越德军在北部布设的雷场,之后装甲部队会经过这里去打败德军装甲部队。同时一些部队会在南方佯攻,这样剩余的轴心国部队就不会北上增援。蒙哥马利计划用12天的时间分“闯入,混战,击败”这三步来取得胜利。第一阶段进攻的计划是:四个步兵师会推进到一个叫“酢浆草线”的地方,摧毁轴心国外部防线。与此同时,工兵会在雷区中清除地雷并划出安全通道,而装甲师会从这里经过并且推进到“吝啬鬼线”,在那里他们会检查自己任务的完成进度并向后方报告,他们还会夺取“皮尔逊线”,在那里他们会暂时停留并巩固自己的位置。这两条线都位于轴心国防区深处。在战役发生几个月前,英联邦军队使用了一些欺骗战术,为的是使轴心国在开战时措手不及。他们不仅要在战斗地点上欺骗他们,还要让他们获得错误的发起时间。这些欺骗的代号为“柏特来姆行动”。九月,盟军在北部倾倒了一些废弃物品(比如拆掉的旅行箱)并将它们伪装起来,使它们看起来就像弹药库和粮仓。轴心国军很自然地发现了它们,但是在此之后盟军没有发起大规模攻击,而且一段时间过去后那些“弹药库”和“粮仓”的位置也没有改变,于是轴心国军也就没把它们放在眼里。这就使第八集团军能在夜间于前线将那些废弃物换成真正的弹药库,油罐和粮仓,而不被敌人发现。与此同时,盟军还开始建造一条假的输油管,这将会使轴心国军认为战役将会在盟军计划的开始时间以后开始,而地点会在南方。为了更进一步地迷惑敌人,盟军在南方用胶合板来覆盖住吉普车,使之看起来像坦克,而北方的坦克也被盖上了胶合板,看起来就像运输队。轴心国计划经过阿拉穆·哈尔发一战,轴心国军队损失惨重。德军与意军的士兵都变得很疲惫,并且他们只能靠缴获的盟军给养来维持生活。在8月时,隆美尔的部队在人员和装备上仍然具有优势。但是在此之后,英联邦军队从英国,印度和澳大利亚得到了大批人员和装备,并从美国获得了一些坦克和卡车,而隆美尔的部队没有得到任何支援,他的优势很快就失去了。他一直在向国内请求支援,但是当时苏联的顽强抵抗使德国战争机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东线战场,只有很少量的支援到达了北非。隆美尔预料到英联邦军队很快就会强大到能对他的部队发动进攻。他唯一的希望就是在斯大林格勒作战的德军能够迅速打败苏军,然后通过外高加索向南移动,威胁波斯(伊朗)和中东地区。这将会使大量的英联邦部队从埃及被送到波斯去帮助英军防守,因此英联邦军队对德军的攻击也将会延迟。(参看英苏入侵伊朗)在这个时候,隆美尔就可以催促德军高层指挥官为他的部队提供支援。最终,他的非洲军团就会和位于苏联南部的德军联合起来,打败位于北非和中东的英联邦军队。在那时,隆美尔的部队正在等待英联邦军队的进攻和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胜利。他们布设了50多万颗地雷,它们主要由反坦克地雷组成,还混有人员杀伤雷。隆美尔将德军与意军交替部署在前线。他的部队包括了两个德军装甲师和一个德军摩托化步兵师,还有一支同样大小的意大利部队。由于盟军的欺骗战术迷惑了轴心国,使他们不清楚英联邦会在哪一点发起攻击,因此隆美尔在整个前线都部署了军队。这就延长了他们集中兵力抵抗英联邦进攻的时间,并且这样也会消耗大量油料,而这正是隆美尔所缺乏的。战斗阿拉曼战役一般被分为5个阶段,包括闯入(10月23日-24日),分散(24日-25日),反击(26日-28日),增压行动(11月1日-2日)和突破(3日-7日)。10月29日-30日之间的僵持状态没有名字。第1阶段:闯入在一个平静而晴朗的月圆之夜,“轻足行动”以882门炮连续五个半小时的炮击拉开了序幕,在炮击结束后每门炮都已经发射了大约600发炮弹。在那段时间里,一共有125吨炮弹落到了敌人阵地上。关于这次炮击有这样一种传说,就是说盟军炮手的耳朵在炮击时那震耳欲聋的声音中流出了血。“轻足行动”这个名字是有来源的。首先出击的是步兵,他们不会触发反坦克地雷,因为他们的重量太轻了(所以整个计划叫做轻足行动)。在步兵向前推进的同时,工兵会为随后的装甲部队开辟一条安全通道。这条通道会有24英尺宽,刚刚好能让坦克以一路纵队前进。工兵需要在“恶魔的花园”(轴心国布设的反坦克地雷的外号)中开辟一条5英里长的通道。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且由于轴心国雷场的面积很大,这个任务实际上失败了。英国第13军团会在南方进行佯攻,它会与德国第21装甲师和意大利阿利埃特装甲师交火,与此同时,北部的英国第30军团会在德军雷场中为英国第10军团的装甲师开辟道路。在晚上10点,第30军团的步兵开始推进。他们的目标是一条假想线,德军在这条线上投入了最多的部队。当步兵前进到第一片雷场时,工兵开始为装甲部队开辟通道。第二天凌晨2点,第一批500辆坦克开始推进。凌晨4点,领头的坦克已经进入雷场,它们卷起了太多尘土以至于在那里根本就没有能见度,堵塞的情况开始变得越来越严重。第2阶段:分散10月24日早晨对于德军指挥部来说是一场灾难。盟军的炮击切断了轴心国军队的通讯,更糟的是,在隆美尔回德国休假期间指挥德军的格奥尔格·施登姆将军因心脏病突发去世。暂时接替指挥的是里特·冯·托马将军。与此同时,第30军只清空了第一片雷场,这还不能保证第10军团能够安全通过,所以在这一整天里,盟军使用了沙漠空军来攻击轴心国军队,那天共出动了1000多架次。就在日出之后,德军装甲部队开始攻击英军第51师。到了下午4点时,进展仍然很小。傍晚,德国第15装甲师和意大利里特瑞奥装甲师从基德尼山脊出发去迎击澳大利亚装甲部队,阿拉曼战役中的第一次坦克会战就此开始。双方一共投入了100多辆坦克,到了晚上一共有半数坦克被击毁,而双方仍在僵持。就在澳大利亚军队与德军装甲部队战斗时,他们左边的英军第51师正在阿拉曼战役中的第一次坦克与步兵之间的战斗中抵抗着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这场战斗持续了两天,英军付出了极大伤亡,但是他们最终夺取了基德尼山脊。D+2日: 日,星期日最初的推进结束于星期日。双方都已经持续战斗了两天。盟军已经穿越了西部的雷场,准备发动一次突袭。他们现在已经推进到了东南方的米特里亚山脊,但是轴心国士兵也被事先挖的战壕保护了起来,战斗进入了僵持阶段。因此,蒙哥马利将军命令部队结束在南部的战斗,撤出米特里亚山脊并向北移动。在此之后整个战役会集中在基德尼山脊和泰尔阿尔-艾萨,一直到僵局被打破。接下来的七天是非常可怕的。在清早时分,德军第15装甲师和意军里特瑞奥装甲师发动了一系列的进攻。非洲军团竭尽全力寻找敌人的薄弱环节,但是一无所获。在日落时盟军的步兵开始进攻。午夜时分,英军第51师发动了三次进攻,但是没人知道战斗发生的具体地点。接着,轴心国军队对英军大屠杀开始了,英军损失了500多名士兵,而且只剩下了一个指挥官。就在第51师于基德尼山脊战斗时,澳大利亚军队正在进攻“第29点”。这是位于泰尔阿尔-艾萨西南部一座20英尺高的小山,德军在这里拥有一个观察哨所。这个地方在当天早晨被蒙哥马利确定为重点攻击对象,随后发生在这里的战斗进入了白热化状态。澳大利亚第26旅于午夜发起进攻。空军的飞机扔下了 115吨炸弹,随后盟军占领了这个小山并抓获了240名俘虏。接下来的一星期里战斗仍然在进行,因为德军想要夺回这个对他们的防线来说至关重要的小山。第3阶段:反击D+3日: 日,星期一隆美尔于25日夜回到了北非,他在到达后立即开始评估战役形势。他发现意军的特兰托师损失了一半步兵,第164轻装师损失了两个营,其他大部分部队也经过了高强度的战斗,所有人都只剩下了一半口粮,一大群士兵生了病,而且整个轴心国部队剩余的油料储备仅够用三天。盟军的进攻被德军抵挡住了。丘吉尔抱怨说:“我们真的不可能找到一个能打胜仗的将军吗?”德军在下午3点于泰尔阿尔-艾萨附近向“第29点”发起了反击。隆美尔下定决心要夺回它,他命令所有位于基德尼山脊周边的坦克全部移动到战场周围。空中和地面的部队在德军第21装甲师与意军阿利埃特装甲师沿着拉赫曼小道从南方推进时开始进入战场。这被证明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英军一直坚守着阵地,而隆美尔的部队因油料缺乏而无法撤退,因此他们只能滞留在一片开阔地上,任由盟军飞机处置。但是在基德尼,英军却没能打败那些坦克被调到泰尔阿尔-艾萨之后仍留在这里的德军。他们的每次进攻都被反坦克炮击退了。对于英军的一个好消息是,英国皇家空军第42/47中队的蒲福式鱼雷轰炸机在图卜鲁格击沉了“Proserpina”号油船,这是隆美尔的部队得到补给的最后希望。D+4日:日,星期二现在,整个战役都在围绕泰尔阿尔-阿恰其尔和基德尼山脊进行着。英军第1装甲师步枪团第2营正位于基德尼西南方一个代号为“狙击”的地点。守卫“狙击”的战斗是阿拉曼战役中的一个传奇故事。菲力普在他那本名为《阿拉曼》的书中写道:“炽热的沙漠在抖动着。士兵们躲在战壕中,从他们满是尘土的脸上流下来的汗汇成了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恶臭。一群群苍蝇像乌云一样盘旋在尸体与粪堆上空,折磨着伤员。战场上布满了燃烧着的坦克与运兵车,还有损坏的枪炮与车辆。当枪炮中的高爆炸药爆炸时,烟雾与尘土便向四处飘散。”迫击炮与榴弹炮的炮弹呼啸了一整天。大约在下午4点时,英军坦克误击了自己的友军,造成了重大伤亡。下午5点,隆美尔命令德军与意军坦克向“狙击” 发起进攻。在只有四门反坦克炮可用的情况下,步枪团击毁了来犯的德军第21装甲师40辆坦克中的37辆。其余三辆撤退了,但是德军又发起了新一波攻击。这回他们被打得只剩下了9辆坦克。步枪团现在只剩三门反坦克炮,每门炮只剩3发炮弹,但是德军放弃了进攻。D+5-6日:日-29日,星期三,星期四澳大利亚第9师一直在向泰尔阿尔-艾萨西北推进,他们的目标是推进到铁路南方的一处名为“汤普森的岗哨”的敌军据点并突破敌军防线推进到沿海公路。在那天结束时,英军还有800辆坦克,轴心国还有148辆德国坦克及187辆意大利坦克。得知了“路易西亚诺”号油轮在图卜鲁格外沉没的消息后,隆美尔对他的下级军官们说“对我们来说撤退是很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油料。现在我们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在阿拉曼战斗到底。”D+7-9日:日-11月1日,星期五—星期日10月30号的夜晚,之前计划中的战斗仍在继续,澳大利亚第9师仍在进攻。那一晚是他们突破敌军防线的第三次尝试,最终他们到达了沿海公路。在31 号,隆美尔命令向已被盟军占领的“汤普森的岗哨”发动四次报复性进攻。战斗异常激烈,还经常出现短兵相接的情况,但是即使这样,轴心国也没能夺回任何土地。在11月1日,隆美尔又尝试着将澳大利亚军队赶走,但是激烈的战斗给他的部队带来的只有人员和武器装备的损失。现在对于隆美尔来说失败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他开始计划撤退,并且随大部队撤到了富卡,一个在原地点以西几英里外的地方。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这个时候,1200吨油料被送到了隆美尔那里,但是再想反击已经为时太晚,这些油料只能被白白烧掉。第4阶段:增压行动这一阶段的战役开始于11月2日凌晨1点,目标为消灭敌军装甲部队,迫使敌人在开阔地上作战,消耗轴心国军队的油料储备,切断敌军补给路线,最终瓦解敌军。增压行动是战役开始以来最紧张,最血腥的阶段。这个行动的目标为攻占泰尔阿尔-阿恰齐尔,轴心国最后一道防线。这次进攻以空军连续7小时对泰尔阿尔-阿恰齐尔和希迪阿巴德阿尔-拉赫曼的轰炸拉开了序幕,在此之后是360门炮连续4个半小时的炮轰,它们一共打出了15000发炮弹。增压行动最初的攻击任务落到了新西兰军队身上(尽管用于进攻的步兵是英军步兵师中的两个旅,而用于进攻的装甲部队为新西兰师中的英军第9装甲旅)。新西兰军队的指挥官弗雷伯格本不想让他的部队执行这个任务,因为他的部队已经精疲力竭了,但是上级没有答应,于是在这个11月中的寒冷夜晚,新西兰军队出发了。步兵们完成了他们的任务,但是就像战役第一天的“轻足行动”一样,直到第二天早晨,工兵才在雷场中开辟了安全通道。因此第9装甲旅无法借着夜色掩护去攻击敌军。在11月2日破晓时分,德国88毫米炮击中了一辆又一辆的英军坦克。第9旅没能完成他们的任务。实际上,他们有75%的人员伤亡,并且在128辆坦克中有102辆被击毁。但是,他们在敌军防线中打开了一个缺口,因此现在第10军团中由雷蒙德·布里格斯率领的英军第1装甲师可以开始与敌人战斗了。在正午时分,120辆意大利和德国坦克开始出发,它们的目标是打赢阿拉曼战役中规模最大,最关键,也是最后的一场坦克大战:阿恰齐尔山脊之战。这场战斗持续了一整天。“沙漠在热浪中抖动。它只能被看作一个被高爆炸药爆炸时产生的尘土笼罩的地方,一个被燃烧着的坦克和卡车产生的烟弄得很昏暗的地方,一个被无数枪支的火光照亮的地方,一个红色,绿色和白色曳光弹满天飞的地方,一个在轰炸中震颤的地方,和一个被双方的炮火弄得震耳欲聋的地方。”这次坦克大战的结果被后人称作“彻底击败了德国坦克”。尽管双方损失了大约同样多的坦克,但是这个数量对于英军来说只是一小部分,对于隆美尔来说则几乎是全军覆没。隆美尔将在南方的意军阿利埃特装甲师调到了泰尔阿尔-阿恰齐尔来协助德军进行最后的防御。在当天夜晚,轴心国部队只剩下32辆坦克还在前线。就在非洲军团于阿恰齐尔作最后的斗争时,隆美尔开始向富卡撤退了。第5阶段:突破隆美尔向希特勒发送电报说他的部队现在不堪一击,现在正在准备撤退,但是希特勒告诉他让他再多坚持一下。冯·托马告诉隆美尔说:“我现在就在战场周边。第15装甲师只剩10辆坦克,第21装甲师剩下14辆,里特瑞奥装甲师还有17辆。”隆美尔给他看了希特勒的电报,于是他留了下来,继续指挥非洲军团。冯·托马与他那几乎被全数歼灭的第15和第21装甲师并肩作战,他们迎击的是英军150辆坦克。他坐在指挥坦克中亲临指挥,一直到最后一辆坦克被摧毁。最后,冯·托马独自一人站立在他自己那辆燃烧着的坦克旁边,那个地方后来被称为“德国坦克坟场”。轴心国剩余的军队仍然在战斗。他们的防线已经被撕开了一个12英里宽的缺口。“如果我们还停留在这里的话,我的部队连三天也坚持不了……如果我执行元首的命令,那么我的部队可能拒绝服从我……我的部队是第一位的!”隆美尔违背希特勒的指示,最终命令部队大规模地撤退。D+12日,日11月4日,战役中最后的战斗开始了。英军第1,第7及第10装甲师穿越了德军防线,正在开阔的沙漠地区行驶着。盟军获得了胜利。轴心国部队正在撤退。这一天,意军的阿利埃特装甲师,里特瑞奥装甲师和特利埃斯特摩托化师全军覆没。在这次战役中,隆美尔损失了12000人和350辆坦克,他的部队只剩下80辆坦克可以用。盟军的损失也很惨重:有23500人伤亡或失踪,这是第八军团步兵人数的四分之一。当道格拉斯·温伯利将军向第9装甲旅的约翰·居里询问哪些是他剩余的部队,他指着12辆坦克说:“他们是我剩余的装甲部队。” 温伯利将军说:“不许再这样了。”分析及影响蒙哥马利将这次战役看作是一场消耗战,就像在一战时一样。他也准确地预测了战役的持续时间及盟军损失。[5]英联邦军队将炮火支援运用地很完美,但是他们的装甲部队却还应用着骑兵战术,这使大批坦克在步兵伴随和空中支援不足的情况下在开阔地上向敌人发起猛攻,造成了重大伤亡。英联邦军队只是有限度地利用了空中支援,但是与之相比,德国空军与意大利空军却几乎根本没有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他们的精力都集中在了空战上。盟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阿拉曼战役是盟军打赢的第一次大型战役。温斯顿·丘吉尔在日发表了他对这场战役的著名评论:“这场战役不是战争的结束,甚至不是战争开始时期的结束,而可能是战争结束时期的开始。”这是蒙哥马利最光荣的成就,他被授予爵位时获得了“阿拉曼的蒙哥马利子爵”的称号。隆美尔一路撤到了突尼斯高地,在那里,他的部队补充了人员和装备。这些支援如果在阿拉曼战役中被送到的话将会是非常有用的。隆美尔现在面临着两线作战的局面,英联邦军队从东边追击他的部队,美军在西边一步步逼近。以一场小战役来战胜轴心国部队的想法由于没有经验的美军在卡瑟琳小道之战中犯下的错误而被放弃。这个错误使突尼斯战役成为了一场漫长且艰难的战斗。重要性直到突尼斯战役之后,隆美尔才失去了在北非战场取胜的全部希望。即使这样,阿拉曼战役还是盟军的辉煌胜利,也是一次决定性的战役。到了1943年,所有轴心国部队均被逐出了非洲战场,盟军也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地中海。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你要是德意军队指挥官,这仗你怎么打,大体的过程有了,地图有了,战略和战术来指导下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432146 工分:59
左箭头-小图标
24楼& 你的眼睛多少度的,是不是已经瞎了,彩色=游戏这个概念是不是已经深入你的心中了,那你也是游戏中的人物咯,你只能当小怪或者是在一旁默默无闻的NPC此话给我们的NPC“东线兵魂”说的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432146 工分:59
左箭头-小图标
你的眼睛多少度的,是不是已经瞎了,彩色=游戏这个概念是不是已经深入你的心中了,那你也是游戏中的人物咯,你只能当小怪或者是在一旁默默无闻的NPC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432146 工分:59
左箭头-小图标
4楼&第二次托布鲁克战役根本不是问题 ,德国本来就赢了 。第一次阿拉曼会战怎么都搞不定,压根就不该打。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打完托布鲁克,毁掉托布鲁克,撤回班加西,利用班加西到苏尔姆之间的广阔荒凉地带作为分隔将战事拖到43年。这是成本最低的打法。不然等老美从突尼斯打过来你突得越前死的越快。中策是打完托布鲁克,固守托布鲁克,等待英军反击后把反击的英军消灭掉,再乘势突破阿拉曼。这里的难点是托布鲁克到的黎波里之间的距离已经太远了,这补给线已经超出了德军的运输能力,因此长期固守在托布鲁克其实也很困难,在缴获物资用光之后如果英军不反攻也得走为上策了。下策是像历史上一样在军力和补给都不足的情况下死磕英军的阿拉曼防线。你错了,阿拉曼战役的英军指挥官已经换成了蒙哥马利,蒙哥马利小心谨慎,对隆美尔是百分百用心去对抗,英军不想以前低估德军了,再怎么等待反击都不行,死磕也不行,有人这么说(不明):“很显然这一仗在射击开始之前,就已经有军需官们打响了,并且已经决出了胜负的结果” 说明在阿拉曼战役,隆美尔已经没法再打运动战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48192 工分:2629
左箭头-小图标
楼主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请楼下的赵括同志回答一下!顺便把那个游戏地图挂起来!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684937
左箭头-小图标
你这种小人只会举报别人还在这里大言不惭的发这个无聊的帖子真应该被和谐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684937
左箭头-小图标
我要说的是某种人自以为把作战地图拿出来一看是游戏地图居然就要自称德意指挥官你怎么打?你很厉害啊!比拿破仑还牛!服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684937
左箭头-小图标
德意指挥官你怎么打?你以为你是隆美尔,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649735 工分:125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要说北非这块儿的战术,怎么打败英国人,先得假设没有打东线。东线和北非它俩是鱼和熊掌的关系。就看希特勒们怎么选择了,要哪里的石油,苏联的还是中东的。当然,他还有政治经济上的考虑,那权衡利弊只能选一,饭要一口一口地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英明的将军,没足够的兵和坦克,也守不住北非。防御是最烂的战术,越防越挨打,等美军一上岸德军只能下海逃命了。如果没有东线,精良部队、空军、坦克、将帅都可以用到北非,不用怕远道而来的美军在突尼斯,德军足够分兵两边,背靠背地打,两边盟军都远离英伦岛,补给困难,谁也拖不长久,拖不过德国(地中海北边是友邦意大利希腊吧?送点粮食来总可以吧?),也不用怕班加西托布鲁克在英空军的航程内,德军空军干嘛吃的?陆军大炮干嘛吃的?英国人飞机受创,他在开罗造飞机招募部队吗?没飞机坦克光有石油管什么用!从伦敦调兵调飞机到埃及打仗吗?德军只要有补给,地中海在军事上就是德意志帝国的内海了,希腊和意大利半岛都可以找个港口建海军和空军基地。没有东线,在北非,德军是占领国,养兵,英军是等死、挨打。有东线,北非就别梦想了,既然意大利人打仗不中用。没有东线,西欧和北非都能守个至少十年八年, 德国军事实力都压在欧洲大陆,地中海在手心儿,英美敢登陆?!下脚的地方都没有!美国在太平洋、缅甸还有日本人纠缠,盟军想登陆没准还得找约瑟夫大叔配合一下,请他进攻德国,这样一拖延,德国的最具威力武器也造出来了。。。希特勒总是想的宏伟、理想,还什么都靠意志,但是严重缺乏实战的军事能力、战略眼光,所以他会输!正如曼施坦因说的,“他活跃的心灵对一切足以勾起幻想的目标都感兴趣,这样同时追求几个目标,而且常常在战场上距离极远,遂使德军的实力消耗殆尽。”““在决定战略性目标时,政治和经济性的问题毫无疑问非常重要,不过希特勒的错误却是过份重视了这种成就,而更重要的是他认为地理目标的保有,要重于击败敌方军事力量。”,“他所缺少的就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军事能力,这是他的‘直觉’所不能代替的。” ( 《失去的胜利》)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523514 工分:49668
左箭头-小图标
轴心国还是基本的实力不足吧,个别人的杰出能力能力和孤军偏师翻不起什么大浪。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308452 工分:46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北非和地中海的上策在西班牙!如果西班牙行动起来,地中海一封锁,英国人就彻底完蛋!可惜元首意识不到西班牙的重要性啊。中策嘛,就是在北非个别地区固守,当然,像隆美尔这样进攻型的将领就得换了。下策嘛,就是趁英军打败,军心不稳、临阵换帅之际,一鼓作气突破阿拉曼,把英国人赶回埃及后再说。 下策的关键不是补给,现实情况是隆美尔要补给也没戏,而是想办法从欧洲临时集中空中力量,集中突击英国人,没坦克也没关系,只要掌握了空中优势,这场仗就胜了一半。从欧洲甚至从东线集中部分空中力量,从当时德国的情况看,是有可行性的,毕竟地中海也不大。新中国成立后,老听领导们讲“全国一盘棋”,可惜啊,小门小户出身的希特勒,没有全战区一盘棋的战略眼光。。。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585177 工分:6494
左箭头-小图标
中校说的有理,德国耗不起时间。英国人却可以等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856263 工分:7285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4楼&第二次托布鲁克战役根本不是问题 ,德国本来就赢了 。第一次阿拉曼会战怎么都搞不定,压根就不该打。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打完托布鲁克,毁掉托布鲁克,撤回班加西,利用班加西到苏尔姆之间的广阔荒凉地带作为分隔将战事拖到43年。这是成本最低的打法。不然等老美从突尼斯打过来你突得越前死的越快。中策是打完托布鲁克,固守托布鲁克,等待英军反击后把反击的英军消灭掉,再乘势突破阿拉曼。这里的难点是托布鲁克到的黎波里之间的距离已经太远了,这补给线已经超出了德军的运输能力,因此长期固守在托布鲁克其实也很困难,在缴获物资用光之后如果英军不反攻也得走为上策了。下策是像历史上一样在军力和补给都不足的情况下死磕英军的阿拉曼防线。10楼&隆美尔在北非败在补给。当时苏德战场消耗太大,希特勒给不出他兵源和坦克。北非刚开始的胜利让他轻敌英国了,放开手去打苏联。如果西欧平定后,不图谋苏联,集中力量就能吞下北非,不一定只用的黎波里一个港口,班加西也行,海上运输也行,北边都是轴心国的领地可以找个港口做空军基地。英国是殖民地,埃及不是它的兵工厂,埃及人的战斗力不比意大利人强,英国的补给问题会比德国严重。希特勒一切局部的失败都是战略的失败:攻打苏联,消耗太大。12楼&补给是问题,但首先要明白德国的主战场在东线,不在北非,德国北非战场要做的事情就是用最小的代价将战略形态稳固在1941年的态势不令其继续恶化。北非和东线抢资源抢不过这本身就是活该——谁让你跟东线抢资源的?班加西的实际的卸载能力从没超过每天800吨,而且班加西在英军亚历山大空军基地的轰炸航程范围内,历史上在班加西卸载的船只损失比在的黎波里卸载损失率高大约20%。且班加西到托布鲁克也有差不多300英里的距离。而隆美尔一个师需要的补给是一个月1万吨,而隆美尔在北非最多有10个师(3个德国师7个意大利师,但不满员),每月需要的物资超过7万吨,这根本不是班加西能够支持的。这意味着至少2/3的物资需要在的黎波里卸载再通过恶劣的公路经过1000英里的运输距离送到托布鲁克前线,这显然是做不到的。因此只要隆美尔将战线推进到离的黎波里900英里距离的托布鲁克,那他就必然会面临油弹全断的窘境,这是用屁股想都想得到的结果,换哪个大仙来给他作法都没用。英国人的补给问题同样存在,这也是向日葵行动中隆美尔可以轻松打英国佬闷棍的原因,这也是41年年末隆美尔败退回的黎波里之后,在42年6月份在加查拉轻松收拾英国佬的原因。但是英国人的优势有两点:首先人家有绝对的海上优势和足够多的海上运力,可以保证自己的海上补给。其次时间在英国佬一边,完全不着急进攻,没准备好就等准备好了再说,而德国佬没时间拖不起。13楼&我的意见是战略失误,局部常胜不了。北非是局部,东线也是局部。北非,要么集中力量拿下来要么不打,只打东线。守是守不住的,既然你自己下边的脑子都知道班加西也不行,托布鲁克也太远,守不住,那还提什么上策?中策?战略的脑子就是歪的,局部玩儿命,耍花枪,就是送死,最后耗尽国力。只有脑子不够的才会这么干,比如疯子狂人。当然,做个战术假设、军事训练还是可以的。我在分析历史,你说的是军事训练。北非是局部,东线是局部,但两个局部的重要性是不一样的,东线的重要性很明显高于北非,这点相信你没疑问吧? 那么北非抢资源抢不过东线也就没什么好抱怨的了。我上中下策说的很清楚,上策从托布鲁克撤退,中策先不撤退,等别人打过来之后看看能不能捞点便宜,捞不到也还是得撤退,下策不撤退继续向前打死磕。从头到尾我就不认为托布鲁克是个适合长期防守的地方。实际上OKH给隆美尔的任务很简单:防止北非战局糜烂,将战线稳定在的黎波里以东300英里的锡尔特一线,在隆美尔打到阿拉曼之前,没有任何人要求他要去占领埃及。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649735 工分:125
左箭头-小图标
4楼&第二次托布鲁克战役根本不是问题 ,德国本来就赢了 。第一次阿拉曼会战怎么都搞不定,压根就不该打。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打完托布鲁克,毁掉托布鲁克,撤回班加西,利用班加西到苏尔姆之间的广阔荒凉地带作为分隔将战事拖到43年。这是成本最低的打法。不然等老美从突尼斯打过来你突得越前死的越快。中策是打完托布鲁克,固守托布鲁克,等待英军反击后把反击的英军消灭掉,再乘势突破阿拉曼。这里的难点是托布鲁克到的黎波里之间的距离已经太远了,这补给线已经超出了德军的运输能力,因此长期固守在托布鲁克其实也很困难,在缴获物资用光之后如果英军不反攻也得走为上策了。下策是像历史上一样在军力和补给都不足的情况下死磕英军的阿拉曼防线。10楼&隆美尔在北非败在补给。当时苏德战场消耗太大,希特勒给不出他兵源和坦克。北非刚开始的胜利让他轻敌英国了,放开手去打苏联。如果西欧平定后,不图谋苏联,集中力量就能吞下北非,不一定只用的黎波里一个港口,班加西也行,海上运输也行,北边都是轴心国的领地可以找个港口做空军基地。英国是殖民地,埃及不是它的兵工厂,埃及人的战斗力不比意大利人强,英国的补给问题会比德国严重。希特勒一切局部的失败都是战略的失败:攻打苏联,消耗太大。12楼&补给是问题,但首先要明白德国的主战场在东线,不在北非,德国北非战场要做的事情就是用最小的代价将战略形态稳固在1941年的态势不令其继续恶化。北非和东线抢资源抢不过这本身就是活该——谁让你跟东线抢资源的?班加西的实际的卸载能力从没超过每天800吨,而且班加西在英军亚历山大空军基地的轰炸航程范围内,历史上在班加西卸载的船只损失比在的黎波里卸载损失率高大约20%。且班加西到托布鲁克也有差不多300英里的距离。而隆美尔一个师需要的补给是一个月1万吨,而隆美尔在北非最多有10个师(3个德国师7个意大利师,但不满员),每月需要的物资超过7万吨,这根本不是班加西能够支持的。这意味着至少2/3的物资需要在的黎波里卸载再通过恶劣的公路经过1000英里的运输距离送到托布鲁克前线,这显然是做不到的。因此只要隆美尔将战线推进到离的黎波里900英里距离的托布鲁克,那他就必然会面临油弹全断的窘境,这是用屁股想都想得到的结果,换哪个大仙来给他作法都没用。英国人的补给问题同样存在,这也是向日葵行动中隆美尔可以轻松打英国佬闷棍的原因,这也是41年年末隆美尔败退回的黎波里之后,在42年6月份在加查拉轻松收拾英国佬的原因。但是英国人的优势有两点:首先人家有绝对的海上优势和足够多的海上运力,可以保证自己的海上补给。其次时间在英国佬一边,完全不着急进攻,没准备好就等准备好了再说,而德国佬没时间拖不起。 我的意见是战略失误,局部常胜不了。北非是局部,东线也是局部。北非,要么集中力量拿下来要么不打,只打东线。守是守不住的,既然你自己下边的脑子都知道班加西也不行,托布鲁克也太远,守不住,那还提什么上策?中策?战略的脑子就是歪的,局部玩儿命,耍花枪,就是送死,最后耗尽国力。只有脑子不够的才会这么干,比如疯子狂人。当然,做个战术假设、军事训练还是可以的。我在分析历史,你说的是军事训练。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856263 工分:7285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4楼&第二次托布鲁克战役根本不是问题 ,德国本来就赢了 。第一次阿拉曼会战怎么都搞不定,压根就不该打。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打完托布鲁克,毁掉托布鲁克,撤回班加西,利用班加西到苏尔姆之间的广阔荒凉地带作为分隔将战事拖到43年。这是成本最低的打法。不然等老美从突尼斯打过来你突得越前死的越快。中策是打完托布鲁克,固守托布鲁克,等待英军反击后把反击的英军消灭掉,再乘势突破阿拉曼。这里的难点是托布鲁克到的黎波里之间的距离已经太远了,这补给线已经超出了德军的运输能力,因此长期固守在托布鲁克其实也很困难,在缴获物资用光之后如果英军不反攻也得走为上策了。下策是像历史上一样在军力和补给都不足的情况下死磕英军的阿拉曼防线。10楼&隆美尔在北非败在补给。当时苏德战场消耗太大,希特勒给不出他兵源和坦克。北非刚开始的胜利让他轻敌英国了,放开手去打苏联。如果西欧平定后,不图谋苏联,集中力量就能吞下北非,不一定只用的黎波里一个港口,班加西也行,海上运输也行,北边都是轴心国的领地可以找个港口做空军基地。英国是殖民地,埃及不是它的兵工厂,埃及人的战斗力不比意大利人强,英国的补给问题会比德国严重。希特勒一切局部的失败都是战略的失败:攻打苏联,消耗太大。补给是问题,但首先要明白德国的主战场在东线,不在北非,德国北非战场要做的事情就是用最小的代价将战略形态稳固在1941年的态势不令其继续恶化。北非和东线抢资源抢不过这本身就是活该——谁让你跟东线抢资源的?班加西的实际的卸载能力从没超过每天800吨,而且班加西在英军亚历山大空军基地的轰炸航程范围内,历史上在班加西卸载的船只损失比在的黎波里卸载损失率高大约20%。且班加西到托布鲁克也有差不多300英里的距离。而隆美尔一个师需要的补给是一个月1万吨,而隆美尔在北非最多有10个师(3个德国师7个意大利师,但不满员),每月需要的物资超过7万吨,这根本不是班加西能够支持的。这意味着至少2/3的物资需要在的黎波里卸载再通过恶劣的公路经过1000英里的运输距离送到托布鲁克前线,这显然是做不到的。因此只要隆美尔将战线推进到离的黎波里900英里距离的托布鲁克,那他就必然会面临油弹全断的窘境,这是用屁股想都想得到的结果,换哪个大仙来给他作法都没用。英国人的补给问题同样存在,这也是向日葵行动中隆美尔可以轻松打英国佬闷棍的原因,这也是41年年末隆美尔败退回的黎波里之后,在42年6月份在加查拉轻松收拾英国佬的原因。但是英国人的优势有两点:首先人家有绝对的海上优势和足够多的海上运力,可以保证自己的海上补给。其次时间在英国佬一边,完全不着急进攻,没准备好就等准备好了再说,而德国佬没时间拖不起。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649735 工分:125
左箭头-小图标
我觉的,有苏德战场,北非这里就没上策。如果是固守班加西,形成对持,那这样就被动,时间长了英国人来个突击、就能赶跑你,可是一味突前,损失又不能及时补上。其实沙漠这里更应该集中力量打闪电战,速战速决,占领港口,占一个做补给据点,再把战线往前推,当初家门口西欧战场之所以打一国胜一国,就是集中力量下重拳快拳,且无后顾之忧。现在劳师远征倒不速战速决了?倒分拳出击了?这是兵法大忌。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649735 工分:125
左箭头-小图标
4楼&第二次托布鲁克战役根本不是问题 ,德国本来就赢了 。第一次阿拉曼会战怎么都搞不定,压根就不该打。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打完托布鲁克,毁掉托布鲁克,撤回班加西,利用班加西到苏尔姆之间的广阔荒凉地带作为分隔将战事拖到43年。这是成本最低的打法。不然等老美从突尼斯打过来你突得越前死的越快。中策是打完托布鲁克,固守托布鲁克,等待英军反击后把反击的英军消灭掉,再乘势突破阿拉曼。这里的难点是托布鲁克到的黎波里之间的距离已经太远了,这补给线已经超出了德军的运输能力,因此长期固守在托布鲁克其实也很困难,在缴获物资用光之后如果英军不反攻也得走为上策了。下策是像历史上一样在军力和补给都不足的情况下死磕英军的阿拉曼防线。隆美尔在北非败在补给。当时苏德战场消耗太大,希特勒给不出他兵源和坦克。北非刚开始的胜利让他轻敌英国了,放开手去打苏联。如果西欧平定后,不图谋苏联,集中力量就能吞下北非,不一定只用的黎波里一个港口,班加西也行,海上运输也行,北边都是轴心国的领地可以找个港口做空军基地。英国是殖民地,埃及不是它的兵工厂,埃及人的战斗力不比意大利人强,英国的补给问题会比德国严重。希特勒一切局部的失败都是战略的失败:攻打苏联,消耗太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856263 工分:72850
左箭头-小图标
8楼& 像北非这样的战场,谁在地面谁是自杀的,蒙哥马利像老鹰抓小鸡一样地在天上追着隆美尔打,大片的沙漠没处躲没处藏,能活着回德国就是命大了。英国知道北非的战略利害,所以死不肯放手。北非就是上帝给盟军的第一缕曙光。那可怪不了蒙克啊,谁让隆美尔自己跑出了德军空军的防护圈啊。这点阿尔伯特.凯塞林元帅早就警告过隆美尔了。隆美尔坚持认为不需要空军就能打到埃及谁有办法?作为地中海战区的总司令,凯塞林的意见隆美尔这个北非军团司令本来是必须贯彻执行的,可是隆美尔总是习惯性的独走,每次都是不撞南墙不回头,艾尔伯特也没他办法。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649735 工分:125
左箭头-小图标
像北非这样的战场,谁在地面谁是自杀的,蒙哥马利像老鹰抓小鸡一样地在天上追着隆美尔打,大片的沙漠没处躲没处藏,能活着回德国就是命大了。英国知道北非的战略利害,所以死不肯放手。北非就是上帝给盟军的第一缕曙光。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585177 工分:6494
左箭头-小图标
对于一个小的作战单位来说缺乏人员、补给和重武器。血战阿拉曼一开始就说需要补充几十个人,可是就来了个大学生兵。每天面对英国飞机的轰炸束手无策。一个连只有一尊迫击炮。四五发炮弹。没有装甲战车。油桶不用来运油,用来运水。战地指挥只有一部电台,派出去的侦察兵没有联系设备,死了一个月了才有人去找他们。空军和装甲部队无法开动,对付英国的飞机和大炮。在开始决战时,人家一顿炮轰,死几百人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856263 工分:72850
左箭头-小图标
5楼& 意大利军队士兵的战斗力并不弱,只是当官的先跑。士兵也跟着跑同时有德国佬和面条兵的场合向来都是是德国佬先逃。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585177 工分:6494
左箭头-小图标
意大利军队士兵的战斗力并不弱,只是当官的先跑。士兵也跟着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3856263 工分:72850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第二次托布鲁克战役根本不是问题 ,德国本来就赢了 。第一次阿拉曼会战怎么都搞不定,压根就不该打。上中下三策:上策是打完托布鲁克,毁掉托布鲁克,撤回班加西,利用班加西到苏尔姆之间的广阔荒凉地带作为分隔将战事拖到43年。这是成本最低的打法。不然等老美从突尼斯打过来你突得越前死的越快。中策是打完托布鲁克,固守托布鲁克,等待英军反击后把反击的英军消灭掉,再乘势突破阿拉曼。这里的难点是托布鲁克到的黎波里之间的距离已经太远了,这补给线已经超出了德军的运输能力,因此长期固守在托布鲁克其实也很困难,在缴获物资用光之后如果英军不反攻也得走为上策了。下策是像历史上一样在军力和补给都不足的情况下死磕英军的阿拉曼防线。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624310 工分:418
左箭头-小图标
2楼&先看懂地图再说怎么才能打赢,我们的两个假设是1.战友为德意军队指挥官 2.战友为意大利军队驻守在离地中海不远的阵地的一个连长。正好分别对应从战略和战术两方面来说。根本就无需修改部署……只要把意大利军都换成德军这仗就赢定了,在北非只要有意大利的仗大都不好打更何况……这么多意大利面条在这除非换成神仙否则谁指挥怎么指挥都是一个结果
本贴发自手机铁血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585177 工分:6494
左箭头-小图标
先看懂地图再说怎么才能打赢,我们的两个假设是1.战友为德意军队指挥官 2.战友为意大利军队驻守在离地中海不远的阵地的一个连长。正好分别对应从战略和战术两方面来说。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25条记录]&分页:
&对你要是德意军队指挥官,这仗你怎么打,大体的过程有了,地图有了,战略和战术来指导下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王牌坦克指挥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