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版西游众星还有几何世界在世

我们为什么如此怀念“86版西游”_新浪江苏_新浪网
  可以说,技术上,1986版《西游记》并不完美。可就是这样一部还有一些瑕疵的1986版《西游记》,31年来,重播3000余次,每每大受欢迎,被视为永恒的经典。仅以“集体怀旧”是无法解释原因的——要知道从来没有一场“怀旧”如此老少咸宜。
  “我们是在搞艺术”,不就是今天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吗?
  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总导演杨洁去世(详见今日快报封4、5版),引来一场集体性的怀念。
  “我们永远怀念您”,六小龄童的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由怀念杨洁,到怀念“86版西游”。那么,我们到底在怀念什么呢?
  有人说,在那个电视机还很不普及、好的电视剧也凤毛麟角的年代,《西游记》以绚丽的场景、传奇的故事,打开了封闭已久的国人的心门,所以让人难忘。《上海滩》《霍元甲》不也如此?
  言之有理,但还有更多的地方值得探究。
  由位列四大名著中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这部剧,当然应该是中国人最熟悉的。不过,这部剧其实并没有照搬小说,修改之处也不是一处两处,有的地方甚至可谓“脱胎换骨”,比如,原著里的大师兄是“雷公相”,二师兄是“黑脸短毛”,说白了就和妖怪没什么两样,可在剧中,这两位是这样吗?就连猪八戒看久了也能看出一份憨憨的“美感”来。
  当年剧组人员也承认,剧中有些特效“穿帮”了。可以说,技术上,1986版《西游记》并不完美。
  可就是这样一部还有一些瑕疵的1986版《西游记》,31年来,重播3000余次,每每大受欢迎,被视为永恒的经典。
  仅以“集体怀旧”是无法解释原因的——要知道从来没有一场“怀旧”如此老少咸宜。
  实际上,“西游”这部电视作品所表现的真善美和浪漫情怀是最打动人心的地方——是的,我们也许已经很久没有说起过“真善美”这个词了。
  在剧中,经过改编后的“九九八十一难”故事,蕴含了上世纪80年代国人对真善美的渴望。适当“美化”人物形象、去掉糟粕情节,令除恶扬善、上下求索的主题更为鲜明,也深深打动和鼓舞了身处改革开放初期的广大受众。
  一曲“敢问路在何方”,不仅暗合了“路在脚下”的改革精神,也激荡了那个时代质朴的人文情怀。
  在剧外,“西游”团队艰苦卓绝的工作也堪为表率。
  缺钱、受委屈……“西游”带来如潮好评的背后,是太多无法言说的苦。
  杨洁说过,“一开始没钱,都义务劳动,后来才有钱,是按集给钱,而不是按月给钱,6年拍了25集,可想而知一集需要拍多久。我拍一集是90元,猴子、八戒是80元,沙僧是60元,就那么一点报酬。”
  “可能不会再有86版《西游记》那样拍戏的剧组了……”这是昨天一篇文章的标题。这句话带给人太多感慨。
  如此艰苦,却能痴心不改,为什么,因为“我们是在搞艺术”!
  这不就是今天所提倡的工匠精神吗?这不就是当下浮躁的演艺圈最缺少的“艺术精神”“浪漫精神”吗?
  最近风靡全国的《人民的名义》,是近年来少有的能反映出相当艺术精神的精品。值得一提的是,该剧所有演员的片酬加起来,还不及某个“小鲜肉”的“行市价”。而与那些不背台词、混混片场的“小鲜肉”相比,那些真正的大腕表现出令“小鲜肉”望尘莫及的表演功力。
  公众爱“西游”,爱“人民的名义”,一点不奇怪。而事实上,在上世纪80年代,精益求精、几年出一部的影视作品,何止“西游”一例?这和今天几个月就能“赶”出一部电视连续剧、一位看着“脸熟”的演员可以连着在不同电视频道、不同剧中出现的情形相比,岂不让人喟叹?
  公众越是怀念老版“西游”,越说明某些精神的稀缺。
  杨洁生前批评过:“现在我看有导演把上千万、上亿的钱不当回事,来拍出一个算不上上乘的东西,我觉得真心疼。”这话该让多少人羞愧!
04-18 10:05|分享
04-18 10:00|分享
04-18 09:59|分享
04-18 09:52|分享
04-18 09:44|分享
04-18 09:42|分享
04-18 09:34|分享
04-18 09:30|分享
04-18 09:28|分享
04-18 09:27|分享
新浪地方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界三大几何难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