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杀a16地图13.6怎么找地图 我朋友离我2.1km 我标玩旗子 为啥在坐标上看不到旗子 怎么找啊

【图文】我们怎样学地理2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我们怎样学地理2
总评分4.0|
浏览量7596
用知识赚钱
大小:10.43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李世民曾祖那一辈的8个祖先里 (李渊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窦皇 后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已知的三个 母系全部是汉族士族: 吴兴姚氏,清河崔氏,安定梁氏 还有一个未知,但是没有记载进入史 料说明联姻的可能性不大,应该和杨 坚的母亲吕氏一样是汉族庶人子女。&br&&br&而父系四个人,首先李渊与窦皇后两 个人的爷爷都是汉族贵族——李虎, 窦岳 至于李渊和窦皇后的外公: 李渊外公独孤信,是投降匈奴的汉人 随后又随匈奴投降鲜卑的人后裔,按 照父系看属于汉族,文化上先后是汉 人,匈奴化,鲜卑化最后重新汉化...&br&&br&也就是说,唯一和鲜卑扯得上关系 的,只有这个李世民的母亲的母亲的 父亲——宇文泰 不过讽刺的是,宇文泰的生母是汉人 士族——乐浪王氏,宇文泰的奶奶, 宇文泰父亲的生母也是汉族士族——乐浪王氏。 不过最讽刺的是,本身宇文这个 姓.....就是当年投降鲜卑的匈奴部落。&br&&br&最后结论:李世民有1/32=3%匈奴血统,还是母系那边的。这蛮夷血统真是精贵啊,97%都是汉人血统的李世民都能被扯到胡人,汉族这个奇葩民族三观得有多错乱?&br&&br&没见汉族里有民族主义者拿李世民血统说事的,恰恰拿太宗血统做文章的搞出李唐鲜卑论的都是一群逆向民族主义的汉族虚无者,讽刺的是他们喜欢扣民族主义者血统论帽子!用王小东的话讲这些人就叫逆种。
李世民曾祖那一辈的8个祖先里 (李渊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窦皇 后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已知的三个 母系全部是汉族士族: 吴兴姚氏,清河崔氏,安定梁氏 还有一个未知,但是没有记载进入史 料说明联姻的可能性不大,应该和杨 坚的母亲吕氏一样是汉族庶人子…
广岛师团,又称 日本第五师团。&br&&b&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按东北——西南方向来算,它打穿了整个中国。&/b&&br&&br&14年日华战争,约轮换20批次,不是绝户无亲无友的话,可以说&b&每一个广岛人他都有亲朋或者好友参与了对中国的战争,屠杀中国人民,每一个。他绝不是无辜的,洁白如莲花。&/b&&br&那么小一个城市他才有几个人哦,14年轮换,意味着什么?&br&&br&&b&从东北杀到广西,参与过的大规模灭绝性屠杀有灵丘屠杀,芜湖屠杀,南京大屠杀,桂南屠杀等,一路过来杀的人超过了四十万,当时广岛才几个人?&/b&&br&&br&狭义的讲,战争最早是和那些死难者没有关系的,这20批广岛人来了,有关系了。&br&&br&呜呼。&br&&br&&b&原子弹才能杀几个人,三八大盖杀了多少人。&br&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br&离那些随随便便就喊宽容的人远一些。&/b&&br&&br&&br&&b&~~~~~~~~~~~~~~~~~~~~~~~~~~~~~~~~~~~~~~~~~~~~~~~~~~~~~~~~~~~~~&/b&&br&&b&上为第一次回答,这个不算认真回复,就是今天看到了,心里不舒服随意抹了一下,有时候认真反得不到关注,说实话,没想到下面评论分歧这么大。&/b&&br&&br&&br&&b&不做原文修改:&/b&&br&&ul&&li&&b&第五师团在1941打穿中国以后,到马来战场。&/b&&/li&&li&&b&两个人很重要:坂垣征四郎,中村正雄。&/b&&/li&&li&&b&第五师团不全是广岛人,这个知道。之所以回答是对应题目。&/b&&/li&&li&&b&有部分人恶意揣测中国政府中国人暗示可能中国未来使用原子弹,&/b&&b&中国法律执行无罪推定,现实是中国人中国政府没投弹,也没有被投弹,你这是在钦定吗?玩莫须有吗?日本人杀了人,美国人投了蛋,结果一大批那啥在批评中国人。&/b&&/li&&li&&b&给我们中国人扣帽子是不好的。&/b&&/li&&li&&b&当然,核武器是大国佩刀,我们的094单艇可以投射12 ◎4◎25万吨TNT当量=1200万吨TNT当量,这是我们大国地位国家利益国民安全的战略保证。&/b&&/li&&li&&b&中国人不想怎么样,只求某些国家敢对中国动武的时候把你们全家一波送走。手里没有剑和有剑不用是不同的。&/b&&/li&&/ul&
广岛师团,又称 日本第五师团。 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按东北——西南方向来算,它打穿了整个中国。 14年日华战争,约轮换20批次,不是绝户无亲无友的话,可以说每一个广岛人他都有亲朋或者好友参与了对中国的战争,屠杀中国人民,每一个。他绝不是无辜的,洁…
&p&近现代史之核心:国家工业化&/p&&p&——不能理解工业化的重要和困难的人,没有资格评论中国近现代史。&/p&&p&看历史,大势重于细节,数据重于故事。如果研究所谓“康乾盛世”只纠缠于什么“九龙夺嫡”、宫闱阴谋、秘闻野史,却对小冰河气候、玉米红薯的引种扩展、摊丁入亩等一无所知,这不是历史学者,而是三流网络写手。&br&在我看来,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大势就是“工业化”,顺此大势就是正确的,除此以外什么主义都是假的。因为只有工业化的中国才不会重陷绝境,不用以血肉长城去抵抗钢铁洪流,不用为裹腹口粮徒劳地深耕日削益瘠的耕地……而在历史迷局中的当事者已经为“工业化重要和困难”付出了惨重代价之后——国府无视了“重要”,土共轻视了“困难”,我们回顾、研究这段历史时依然犯同样的错误就太不应该了。&br&但是,在对红松实木家具的价格望洋兴叹的今天,确无法想象当年的“老解放”居然是用三寸厚的上好红松板做货厢,原因仅是因为钢材缺乏;在担心果蔬农残的今天,也无法想象看到整片整片庄稼被铺天盖地的粘虫(或蝗虫或稻苞虫或……)吃得精光,却只能手捉脚踩木板拍,原因仅是因为没有农药。在追捧不用化肥的有机食品的今天,也无法想象当年最主要的水稻病害竟是因缺肥缺水引起的胡麻叶斑病……&br&所以,某些人最常犯的错误就是以现在的情况去揣测当年,以事后孔明的心态去指点江山,仿佛工业化可以神赐天降,似乎庞大但落后的“无法对外竞争”的工业就毫无意义,好象“世界主流是和平发展”我们睡着也能和平发展。&/p&&p&目录&br&1——工业化之重&br&2——重工业之重&br&3——工业化的困难&br&后记——我们没有时间和选择余地&/p&&p&不能理解工业化的重要和困难的人,没有资格评论中国近现代史之1——工业化之重&/p&&p&  不提国防军事、独立自主、殖民经济、抽血贸易这些“高大上”的东西,只谈小民之天——粮食。&br&根据《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余也非著&a href=&///?target=http%3A///link%3Furl%3DBsjQ7rckwPWIxvdGzZG8-XFuGA9txx7l4dsjmVYtUBpOEMG3QIooQI6Y2W6ARC7XZG8CTCFjgy6ny4EAr1bUy6yDrbMcepKgjhRKjiwbYKS&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历代粮食平均亩产量考略&i class=&icon-external&&&/i&&/a&),我国历代粮食亩产最高是明清时期,北方平均亩产为1.3市石(小麦),南方平均亩产为2.6市石(水稻)。考虑到北方耕地远多于南方、旱地面积是水田面积3倍以上的情况,所以实际上数千年以来,全国粮食平均亩产从不曾高于100公斤。&br&  而且明清时期的这个“高产”是在全国人口约1亿多,耕地总量不超过10亿亩,人均耕地尚在5亩甚至10亩以上,仍有大量山林草地未开垦的情况下取得的。&br&  为什么我要提示这一点,因为仅以作物最重要的3种生长元素之1——氮计算,每生产100公斤稻谷约需吸收纯氮2.2公斤,100公斤玉米约需纯氮2.5公斤,100公斤小麦约需纯氮3.0公斤;折中取2.5公斤,相当于人或猪粪尿(标准腐熟肥)500~600公斤,或牛粪尿腐熟肥约1000公斤,或绿肥腐熟肥500~1000公斤(约不施肥的2亩绿肥产量)。而这分别大约是2个成人,或0.2头猪,或0.2头牛全年的“产量”(折为标准腐熟肥)。同时应注意到,虽然在“提供”肥料的能力方面,猪牛等大牲口远高于人,但是1头牛需10~30亩的草地或耕地(秸杆)提供饲料。所以,在小农经济下,农户养殖猪牛等大牲口数量是有限的;在耕地不足的情况下,能挤出来种植绿肥或保留为提供饲料的山林草地坑塘水面的面积也是有限的;所以农业社会的农户“获得”肥料的能力是极为有限的。另:南方的河池所能提供的塘泥也是同样情况,不再分析。&br&  换而言之,在农业社会,以自耕农最为理想的情况:人均5亩耕地,每户6人30亩耕地60亩柴草山,饲养10头猪2头牛,而粪尿收集、腐熟、贮存、运输、使用过程中的遗失、流失、挥发等损失仅以50%计算(实际仅贮存过程中不加盖密封就将挥发损失约40%的氮),其“提供”的纯氮也仅能维持3150公斤的粮食产量。即使能精耕细作每年挤出1/3耕地轮休种植一季绿肥,最多也就3700公斤粮食产量。而农田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物质的输入和输出应该平衡,否则系统就要退化、崩溃,表现为土壤退化板结,地力下降,减产甚至绝收。&br&  所以在化肥问世之前,无论有多好的水利、良种、良法,木桶效应就决定了农业不会有高产。也就是说在农业社会、小农经济的“盛世”,在保留必要的柴草林山(约24亿亩)后受限于“合理耕地”的总量(约12亿亩),全国粮食总产极限为:1.2亿吨,合理供养人口为:3亿人。&br&  而在“盛世”之后,必将因人口指数性增长导致人均耕地急剧减少,进而导致大牲口减少使土壤肥力得不到必要补充而下降,再进而导致亩产下降;人口增加亩产下降又必将导致耕地不能轮休反而必须连作、间套作,甚至出现围湖造田、毁林开荒等行为,竭泽而渔的后果是短期内粮食总产甚至平均单产都能有所提高(新开荒地肥力较高),但必将进一步加剧土壤肥力下降的速度……在华北,每当田间收获之后,即会出现大批的拾禾者,以致“作物根杆,搜括净尽,一次不足,且有继续数次者”,“有几处地方甚而至于收割小麦,不用刀割,而用手拔,罄其所有而去,所送还于土壤中的不过一点草木灰而已”(注:卜凯:《中国农家经济》,商务印书馆1937年再版,第242页、319页。)这种饮鸩止渴的恶性循环,在工业革命以前是个无解的局。人口在指数性增长,人均耕地却日削益瘠,最后一旦“四海无闲田”,就必定“农夫犹饿死”,饥荒、瘟疫和战乱成为必然和残酷的“解决方案”。&br&  近代又如何?&br&  虽然有所谓的“黄金十年”,但重工业的凋零让工业化的光明依然与中国农村农业无关。&br&  《民国年间山东平原区的耕作制度变迁&a href=&///?target=http%3A///4/view-2289714.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市场与生态:民国年间山东平原区的耕作制度变迁&i class=&icon-external&&&/i&&/a&》一文在谈耕作制度变迁的同时也谈到了30年代(民国工农业生产最高时期)北方农业水平最高,战乱最小的山东的单产水平。“民国《馆陶县志》载:包谷,上等地亩产130斤”最肥沃的土地也只能亩产玉米65公斤。《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载“邑中地土膏腴”“山东省最富裕的县之一”的桓台县小麦“水浇地每亩收量,至少一百六七十斤,有收至四百斤者……非水浇地每亩收量百余斤”,平均单产约80公斤。&br&  《河北省面粉产业发展概况&a href=&///?target=http%3A//www./zcfg_zcwj/hprajw8fnhtvf5nfqsokva3002.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北京市粮食局&i class=&icon-external&&&/i&&/a&》载:“1949年,全省小麦产量90.1万吨,占粮食总产量的19.3%,平均亩产只有37公斤。”&br&  向称“湖广熟天下足”的湖南,《第一章 粮食作物-岳阳市情网&a href=&///?target=http%3A//www./Html/9/0/6/2/1/0069462.html&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Html/9/0/6&/span&&span class=&invisible&&/2/1/0069462.html&/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载:“民国25年,稻谷丰产,共产稻谷60多万吨,除平江只能自给外,其余各县均有稻谷输出(华容15250吨,岳阳13910吨,临湘275吨),尤以湘阴为多(3.5万吨),湘阴县年输出量在全国居第三位,华容县居第八位。民国时期,华容县注滋口,湘阴县南大膳、白马寺、铁角嘴,岳阳县城陵矶、新墙、黄沙街、筻口等地是稻谷的主要集散地。1949年,水稻播种面积296.27万亩,总产稻谷546460吨,亩产仅184公斤。”&br&鱼米之乡的苏州地区,1948年《淀湖区主要农作物产量调查》记载:“石浦乡种植水稻16740亩,单产111.35公斤,小麦2530亩,单产37公斤,大麦1060亩,单产30公斤,油菜10790亩,单产37公斤,蚕豆560亩,单产38.1公斤。”&br&  《中国近代农业经济史》引用国民政府农林部统计手册数据,列明民国粮食亩产1936年最高,稻355斤,麦151斤,玉米194斤。&br&  民国时期全国粮食平均单产最高时也不曾高于100公斤,1949年为70公斤。&br&  更详尽的论证请见《2000年以前的浮夸风?——论数千年来全国平均亩产一直低于100公斤》&a href=&///?target=http%3A///post-no05-.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2000年以前的浮夸风?——论数千年来全国平均亩产一直低于100公斤&i class=&icon-external&&&/i&&/a&&/p&&p&  农业发展的4个基础:基本完善的重工业体系、完善的农科技术研究推广体系、完善的农田水利体系、集约化和适度规模化经营,最终都只能依靠工业化来实现。中、印这样的大国,不可能依赖进口别人的工业化成果来解决粮食问题、农业和农村问题。&br&当中国人口增长到了10亿,连绝大部分柴草山都已开垦为耕地后人均耕地也不足2亩,作物秸杆既不能还田也不能做饲料而只能成为做饭的柴火的时候,农业社会、小农经济的中国已经走到了万劫不复的绝境。&br&  这不是危言耸听,光、热、水、土资源均好于中国的印度,在进口1000多万吨化肥后2011年平均单产100公斤(来源:&a href=&///?target=http%3A///11/DK8HOK00014JB6.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印度今年粮食产量超过2.4亿吨&i class=&icon-external&&&/i&&/a&)。如果中国现在只有这个单产水平,粮食总产将不到2亿吨,人均口粮只有140公斤,即使再多的“反对党和自由媒体”,最公平最理想的粮食分配方案,最慈悲最无私的外国援助也阻止不了大饥荒的发生!&/p&&p&  如果没有工业化因素,谁能为我解释,数千年“包产到户”粮食平均单产也不曾高于100公斤,1984年怎么就上了240公斤?是菩萨供的高还是风神龙王入了党?&/p&&p&不能理解工业化的重要和困难的人,没有资格评论中国近现代史之2——重工业之重&/p&&p&  1、什么是“工业化”?&br&  首先“工业化”不是农业社会的手工作坊,也不是买一些机器开工就是工业化,而是有充分的计划组织和系统管理,并达到一定的规模,进行按照工业化生产规律的系统生产,形成社会化“有组织的机器体系”才是“工业化”。&br&  “工业化”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包括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包括对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破坏和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的建立。它以工业发展为基础却又不仅局限于工业发展,所以工业化提升的是整个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和社会。&br&  例如:在经济结构上,我国工业和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构成1949年为1:2,1978年变为3:1,现在为5:1。在税收比例上,农业直接税占比1950年为39%,1979年变为5.5%,现在几乎为0%。在就业人口上,以城乡划分就业人口,城市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例为%(2486万人);%(10525万人),较1952年增长323.4%;2010年较1980年再增长229.6%达到34687万人。以三次产业划分就业人口,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例为%(1531万人);%(7707万人),较1952年增长403.3%;2010年较1980年再增长183.4%达到21842.10万人(这已是有史以来世界最大规模的工业人口)。&br&  这就是工业化。&br&  百度百科:“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著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p&&p&  2、对于一个独立的大国而言,工业化核心——重工业体系的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也不为过,可惜在1949年以前,中国自己的民族工业在此方面基本是一片空白。最大的出口居然是猪鬃、桐棬油和钨矿石,仅有的规模工业是机制面粉、火柴和棉纺业……至于什么“官府号巨轮”之类的神话最好不要提,这种美国提供图纸、材料、器具、工程师,中国提供船台和苦力的“制造”是真正的制造?更关键的是在此之后,真正的工业化应该有两个特征,1、量的喷涌而出,2、质的持续进步。不同于“跃进号”之后有“东风号”“长风号”及众多的“风”字号万吨级散货轮、有“远望2号”、有“向阳红10号”……“官府号巨轮”却是“下面就没了”,这样的“制造”能证明什么?证明中国1920年之后就不需要巨轮了?就不屑于学造巨轮了?&/p&&p&  3、1949年中国产钢15.8万吨(人均300克),连全国每户一把锄头也满足不了;产化肥0.6万吨,全国每亩耕地只有4克,比一盘菜的味精用量还少;这样的工业基础加上水利工程失修等原因直接造成了全国平均单产仅70kg。&br&  到1980年,仅以抗旱排涝所用的农用抽水机为例,全国已拥有258.3万台农用排灌电动机289.9万台农用排灌柴油机,合计520多万台(国家数据&a href=&///?target=http%3A//data./index&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data./index&/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i class=&icon-external&&&/i&&/a&)。如果全部进口,给个良心价大中小均价100美元,至少需5亿多美元。&br&  5亿多美元!&br&  我用这笔钱的1%来建厂自己造不更好?这东西到70年代连社队企业都在生产,既解决剩余劳力问题,又工农业全面发展。&br&  不过这也有个前提,就是国家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否则原材料哪来?技术工人哪来?运输物流怎么办?别的不说,520多万台抽水机,至少需硅钢等各种合金材料共50多万吨,单以重量就已超过民国“黄金十年”产钢量10年总和或1949年产钢量的3倍!如果依靠进口以粗钢计价也是约2亿美元。&/p&&p&  4、推而广之,化肥等农资同样如此。1949年中国化肥人均产量仅为“几乎夷为平地”的日本的1/700。在1973年“四三方案”整厂引进合成氨工艺以前,国产氮肥确实质量差成本高,但也一步步的积累扩张达到了年产上千万吨。关键是如果没有前期的技术积累和特种钢工艺的突破,“四三方案”不能自建配套设备的话,至少要多花50亿美元,也更谈不上80年代因合成氨工艺的仿制、扩散成功,氮肥和粮食产量连年增长的大好形势了。&br&  《尿素合成塔制造工艺》(来源:&a href=&///?target=http%3A///p-.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尿素合成塔制造工艺&i class=&icon-external&&&/i&&/a&)第二页就谈到“我国从一九六五年开始制造尿素合成塔,起初为双套筒的结构,一九六八年开始制造Φ800mm内衬Cr-Mn-Ni(A4)双相不锈钢小型尿素合成塔,生产能力为80吨/天。一九七0后全国建有33个这样的尿素厂,全部由国内自行设计和制造。一九七五年以后,从国外开始引进13套年产48~52万吨的大型尿素生产装置,尿素合成塔的内径为Φ2100mm~Φ2800mm不等,从一九八三年开始,我国也开始自行设计和制造大型尿素合成塔,并对原有的中小型尿素合成塔进行改造……”&br&  此外,化肥生产还需消耗2~5倍于产出量的海量石油、天然气、HCl、H2SO4、HNO3、NaOH、Na2CO3等基础化工原料,而农药生产工艺更为复杂,所需的一甲胺、苯、氯乙酸甲酯等基础原料多达数百种,消耗量甚至可达产出量的10倍以上。&br&  中国1949年化肥产量0.6万吨(折纯)、农药产量为零、粮食总产1.1亿吨,30年后上升到化肥产量1269.40万吨(折纯)、农药产量53.7万吨(原药)、粮食总产3.2亿吨,再30年后上升到化肥产量5704.24万吨(折纯)、农药产量230万吨(原药)、粮食总产5.7亿吨。请各位自行估算一下这几个数据背后所代表的3个时间段的工业能力。&/p&&p&  依靠一步步的技术积累,一步步的规模扩张,1980年中国钢产量终于从连每户一把锄头也保障不了的15.8万吨增长到了3712万吨,并以此为基础,化肥、农药产量先后超过苏、日,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而现在已经占世界总产1/3和1/2。&br&  数千年来的小农经济从不曾有100公斤以上的平均亩产,仅凭“包产到户的积极性”是不可能把粮食平均亩产从1949年的70公斤提高到2013年的350公斤以上。这实际是得益于在建国初就勒紧裤带流着血汗搞工业化。1949年消耗15.8万吨钢43亿度电0.6万吨化肥(折纯)0吨农药(原药)就只能生产1.1亿吨粮食;而1980年消耗3712万吨钢0.3万亿度电1269万吨化肥(折纯)54万吨农药(原药)就能生产3.2亿吨粮食;而如今年消耗7亿吨钢5万亿度电5912万吨化肥(折纯)200万吨农药(原药)1250万吨的良种400多万吨农膜就能生产5.9亿吨粮食。&/p&&p&  民以食为天,重工业之重,莫过于此。&/p&&p&  5、再推而广之,轻工业同样如此。都说战后的日本“几乎夷为平地,物资限量供应”(《日本经济白皮书》:“配给的实绩,比如火柴1人1天只有4支,肥皂1人1年1个”),可是中国1949年人均仅有日本人均硫酸产量的1/280、人均烧碱产量的1/70、人均钢产量的1/140、人均化肥产量的1/700……决定了中国如果不大力发展重工业,将不仅没有国防工业,而且也没有真正自己的轻工业,将继续使用“洋火”、“洋胰子”、“洋钉”……中国这样的大国不可能依赖进口海量的硫酸、烧碱、钢铁等原料来实现工业化。无论是抽水机、化肥、农药、自行车及各种工业品和工业原料……&br&稍有眼光的人都应知道,即使不谈什么战略、安全等,仅从长远经济效益出发,中国巨大的消费规模就决定了只要没有技术和政治因素的阻碍,经济模式绝对只能是“租不如买、买不如造”&br&  轻工业必须以重工业为基础,所以“租不如买、买不如造”就必须大力发展重工业,但在仅有15.8万吨钢、4万吨硫酸的当年也就只能勒紧裤带。因为,而宝贵的外汇只能用于关键技术设备原料的进口,所以要造化肥就只能“肥皂火柴限量供应”,因为化工原料有限;要造炼钢炉、汽车、尿素合成塔、反应塔就只能限制“低技术高利润的自行车”等生产,因为钢铁有限;要建设钢厂、农膜厂、电站、桥梁就只能控制日化工厂的建设,因为电力、水泥、乙烯、机械有限;……在重工业基础未初步建成前不可能放手发展轻工业,甚至只能压制轻工业,尽量让重工业的产品(如钢、化工原料等)专用于重工业的自我壮大。&br&如果把工业体系看作一棵果树,重工业可视为果树长大长高的“营养生长”,而轻工业就是开花结果的“生殖生长”。国民要从果树获益,只能收获“生殖生长”而来的果实,但是在幼树初植时,忍一时饥渴,让幼树“营养生长”更快更好肯定是明智之举。&/p&&p&不能理解工业化的重要和困难的人,没有资格评论中国近现代史之3——工业化的困难&/p&&p&  大国工业化的核心是重工业,而重工业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要等民间自发地发展重工业,即使是在没有外来干预破坏的情况下也将是极漫长的过程。如英国,1733年工业革命以纺织工业开始,到因纺织工业的扩张、纺织机械的改进和对运输的需求开始驱动重工业大发展却要半个多世纪以后了,直到进入19世纪后英国的钢铁产量才出现迅猛增长。如果后发工业国家都象英国这样等待重工业“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只能是等到花儿都谢了,大家永远只能跟在英国人的屁股后面吃灰。&br&  所以,在中国、日本、韩国、德国、苏联这样的后发工业化国家,初期都无一例外地以国家为主导“超前发展”重工业,人为加快工业化进程。&br&  如德国的克虏伯,其生产、发展一直在德皇威廉二世视野中,甚至其家族继承也要亲自安排。&br&  再如明治政府实行殖产兴业政策的具体内容就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在1880年又发布“官业下放令”,将军工、铸币、通讯、铁道、印刷等特殊部门以外的兵库造船所、长崎造船所和日本邮船会社,全是国家投资建成后以几乎白送的价格“卖”给三井、三菱、川崎、古河等特权财阀,,大力扶植财阀的成长。现代日本产业支柱的三菱重工和川崎重工,日本对其的称呼是“政商”,它们的起源就是官营的再以优惠政策扶持,甚至直接以国家力量协助其从中国、朝鲜和国内掠夺而成长壮大。例如八幡制铁所《寄生于中国的日本八幡制铁所-财经-凤凰网&a href=&///?target=http%3A///news/hqcj/8193.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寄生于中国的日本八幡制铁所&i class=&icon-external&&&/i&&/a&》&br&  工业化主要的困难有:&br&  1、资金问题。&br&  重工业投资巨大,仅一个钢铁厂就动辄数百万美元,还要配套铁矿、煤矿、电厂、铁路、港口……通常建设每万吨钢产能需100~300万美元(1910年美元),根据“美元时间”网站(&a href=&///?target=http%3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ollarTimes - Financial Calculators and Money-Saving Info&i class=&icon-external&&&/i&&/a&)折合1980年的800~2400万美元。&br&  例如,汉阳铁厂用白银500万两(时约折300万美元),是当年清政府年收入(约0.77亿两)的6.5%。1897年日本设计指标年产6万吨钢的八幡制铁所,耗用1920万日元(折合白银1280万两或860万美元,甲午赔款),占当时日本政府正常年收入的24%。又如70年代台湾高雄钢厂两期总投资879亿新台币(24.42亿美元)建成325万吨钢产能,在外汇充裕全部海运进口澳洲优质铁煤矿不需配套矿山、选矿、铁路等基建投资的情况下,每万吨钢产能投资751万美元。&br&  因我国铁矿石品质差,绝大多数矿山为30%以下的贫矿(美、澳、印多为60%以上的富矿),且共生复合矿石多、矿体复杂,不利于开采和冶炼,不邻海交通不便,冶炼工艺复杂等原由,单位投资远高于正常。如攀钢的建成就是以成昆铁路和钒钛磁铁矿冶炼工艺研制成功为前提。前30年结束时,我国万吨的钢产能(含配套矿山、炼焦、铁路、电厂、港口等)至少须投资100亿美元(1910年美元),或800亿美元(1980年美元),仅此一项就占前30年GDP总和(以当年汇率折算为2.80万亿美元)2.9%,占前30年财政总收入(以当年汇率折算为0.78万亿美元)10.3%。(账面用款肯定低于此数,这从侧面也证明了当年的GDP因统计、计算方式、“调拨”“冬修”“民办”等无偿低偿劳动和各种原因存在被低估的现象)。&br&  另:《中国现代钢铁工业_百度百科&a href=&///?target=http%3A///link%3Furl%3D_cGj4r1Qmh7g_b_6x2ONdxMtwqj8Nwyr2nEtkODR2UIEOx0pyw7L6iYUcSeaUw2aw55N_Mfa7ViFBqOa24tm5a&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中国现代钢铁工业&i class=&icon-external&&&/i&&/a&》提到“年国家给钢铁工业的基本建设投资约占全国总投资的8%弱”。又如,1953年建设的太原重型机器厂投资6075万元(24.2吨黄金或近0.3亿美元,折合1980年的1亿美元);前30年仅搭建骨架所新建的2.5万公里铁路在不计征地成本的情况下,就须200亿美元以上(成昆铁路1083公里至1978年止就累计投资33.12亿元,平均每公里造价305.8万元)。而台湾仅“十大建设”就耗资2580亿新台币,折合71.7亿美元,占1971年~1977年的GDP总额近7%!&br&  重工业的建设资金之庞大,以倾国之力尚有不足,根本不是谁都投资或能下决心投资的。&br&而且,即使汉阳铁厂能以最理想的情况:顺利投产并年产1万吨钢,能以进口钢铁的售价出售(时价每吨30余两白银约折20多美元),以23两白银的成本计,也需60多年才能收回投资(当然,实际上在一战开始后钢价迅即高涨至每吨100美元以上)。&br&  如此巨大的投资和漫长的资金回笼时间,极易受时政影响的特点,都决定了普通私人资本在毫无政治背景和经济、技术基础的情况下不可能进入重工业。&br&  即使以国家而言,以中国之大,人口之众,工业化所需的天文数字般的资金,在时间紧迫,却既不能靠外援,也无法殖民掠夺,工商自行扩大再生产能力极弱小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同样是巨大的难题。&/p&&p&  2、技术问题。&br&  刚从农业国起步时,技术问题只能通过海量的投入来解决,引进-消化-积累-研发-创新,循序渐进、时间漫长而且绝无捷径。这就必须由国家来解决两个问题:扶持和保护。&br&  工业化初期的产品必定是技术落后、价高质劣,让蹒跚起步的幼稚产业不经积累和成长就贸然“面对外部竞争”完全是天真无邪的想法。即使90年代以前的韩国也是高度严格的贸易保护主义《独裁、外援、血汗-韩国经济奇迹的前世今生-凤凰财经&a href=&///?target=http%3A///a/91348_0.s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独裁、外援、血汗 韩国经济奇迹的前世今生&i class=&icon-external&&&/i&&/a&》。&br&  旧中国唯一能在重压之下成长的重工业企业——永利铔厂,其基础是技术(侯氏制碱法等)领先世界,但是,作为农业国的中国初创的重工业能有几个领域有这种领先世界的技术?&br&  事实上即使到了1949年,依然是“中国的文盲率大约是80%,而且被视为识字的20%的人当中,已经包括了那些只认识几百个中国汉字的人和在今天只能列为半文盲的人”(《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上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1992年12月印,194页,表3及下方文字)。全国5.4亿人中,大学生不过14万人(其中文科生约占80%),各种技术人员不足5万人(含见习生)占人口比例不到万分之一,工业(含土木工程)科研机构不过区区32个(归并后共21个),甚至远不及当时美国一个“托拉斯”雇佣技术人员的数量。&br&  所以,在这样一个农业社会的基础上,中国的汉阳铁厂、日本的釜石田中制铁所和八幡制铁所初建时都屡屡失败,经数年至十多年的改造方能勉强产钢,但依然价高质劣。&br&  20世纪初在进口钢铁每吨售价30余两白银的情况下,汉阳铁厂的钢铁因质量太差,以低于成本的每吨23两白银出售都无人问津,生产陷入困境,到“黄金十年”甚至已不能产钢,沦为日本八幡制铁所的廉价原料基地。而日本,釜石田中制铁所最初生产的釜石铁同样被评为“品质恶劣,价格又高”100磅重的价格2元30钱,而进口铁只有1元左右。以至于大阪炮兵工厂用于海岸炮的炮弹铸造材料时,不得不加一道精炼工序,称为“釜石再制铁”。即使这样日本政府依然坚持采购,直到八幡制铁所建成后并入国营的日本制铁。&br&  后发国家工业化初期的产品如果没有国家违反“市场规律和自由贸易原则”的“循私”采购和庇护,重工业的发展必定举步维艰。&br&  事实上,正因为北洋及国府的不闻不问,汉阳铁厂很快就深陷衰败亏损之中;最终在“兵荒马乱”的一战和“黄金十年”(钢价涨至每吨100美元以上)这本应是钢铁业利润最丰厚的时期,被日本以国家力量巧取豪夺,沦为八幡制铁所的廉价原料产地;这充分证明了国家扶持和保护对重工业的重要性。1921年,中国产钢7.7万吨,为北洋时期最高年产量,当年日本86.5万吨。1934年,中国产钢5万吨,为国府主政时期最高年产量,当年日本384.4万吨。&/p&&p&  3、对原有的农业社会基础进行彻底大改造,使其能为工业化提供市场和具一定文化的劳动力更是大难题。&br&  现代工业是一个庞大完整的体系,较农业社会其产业关联链的长度和紧密度完全是天壤之别,其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的特性要求必须对原有的农业社会基础进行彻底大改造。&br&  明朝民营冶铁厂年产百吨“大厂”已是经营扩张数十年的成果,而现代钢铁厂一炉就有此数。一年生产数十万吨钢铁打锄头、菜刀肯定是用不完,小农经济的田野上突兀出现的孤单工厂结局只能是倒闭。所以要等重工业“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所需的时间是极为漫长的,根本不可能实现日本20世纪初和中共执政后20多年内钢产量200、300倍的增长。所以必须由强势政权大力“殖产兴业”,破坏封闭保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有计划有步骤地把整个国家纳入工业体系之中,规划好、建设好轻重工业的上游和下游的比例和配套关系,把新增加的产能用于新的钢厂、铁路、汽车厂、船厂、及农业的发展……&br&  对原有农业社会基础进行改造和工业化进程,是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对原有的农业社会基础的大改造不成功——也就是说,如果依然是封闭保守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工业原料基地没有建设,农资相关技术没有推广,农村的市场没有建立,农村基础教育没有普及不能提供具一定文化的大量劳动力——工业化就不可能推进。&/p&&p&  归根结底,资金、技术、市场、具一定文化的劳动力,这是中国要尽快工业化所必须提供的4个要素,而民间工业力量的柔弱幼稚、工业化的社会化大生产大市场的特性,和时间紧迫性决定了我们和其它后发工业化国家一样,只能依靠国家来代替“民间自发”解决其无法逾越的困难。&br&  毫无疑问,以国家为主导“超前发展”人为加快工业化进程,肯定有种种“并发症”。各国最为普遍的是一定时期内重工业比例过高,盘剥过度,诱发大跃进、米骚动、大罢工等等,及重工财阀在经济危机中为了市场和利润绑架国家“军国化”,苏联也因未及时配套发展轻工业而崩溃。&br&  但是,“超前发展”并不是“拔苗助长”,当其造成“超前”的欠缺因素(如生产力和科技素质)可以在新机制下较在旧机制下更好更快地成长,“超前发展”就是可取的,正如明治维新。而“并发症”也并非不治之症,完全可以通过及时追加配套轻工业、调整积累/消费比例来根治,果树长大长高到一定程度就应该开花结果了。&br&  更何况,没有谁的工业化进程可以在康庄大道上唱着歌开始,都只能以无数血泪和挫折在黑暗和荆棘中摸索前进,英法美德俄日……概无例外,区别仅是能否让殖民地“帮着”流血。&br&  最关键的是,历史已经没有为我们留下更多的时间和选择余地。受限于自然环境,当年的中国竭尽全力地开荒,围湖造田,围海造田,毁林造田……依然无法遏制人均耕地的急剧下降。在前30年中,中国只有两条道路:&br&  一种是“无为而治”什么也不干就不会犯错误;“与民争利、盘剥农奴”肯定是招人骂的事,在耕地潜力未尽前不“瞎折腾”肯定大家都可以宽舒几年,有了余钱时再办厂修堤赈下灾,然后轻松写意地沉醉在小农经济的田园牧歌中,然后人均耕地越来越少,然后……就没有然后了。&br&  另一种是最大限度压缩消费和最大程度地盘剥农业,把资金集中起来,冒着犯错误背骂名的危险,勒紧裤带,流着血汗,在人均耕地降至2亩(1974年)以前尽快工业化,至少要有最基础的重工业体系。&br&  后面这条道路在提高了工业化速度的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工业化的难度,对执政团队从核心到中层到基层的凝聚能力、策划能力、掌控能力、号召能力、组织能力、执行能力、应变能力等,乃至国民素质都有极高的要求,稍有偏差不慎即是大错(如大跃进),这也是二战之后新成功的工业化国家廖廖无几的原因。&/p&&p&不能理解工业化的重要和困难的人,没有资格评论中国近现代史之后记——我们没有时间和选择余地&/p&&p&  1、我在第一个章节就论证了在农业社会小农经济,没有工业化因素“全国粮食平均亩产最高时也不曾高于100公斤”,而人均口粮200公斤就是饥荒的边缘。&br&  1949年中国人均耕地3亩,1974年人均耕地下降到2亩以下,在前30年结束时,人均耕地已仅有1.86亩。&br&  当年的中国竭尽全力地开荒,围湖造田,围海造田,毁林造田……依然无法遏制人均耕地的急剧下降。如果不能勒紧裤带,不惜代价地尽快工业化,1980年就必将面对“人均耕地1.86亩×100公斤/亩”这个残酷的算式,先不说能否买到粮食,没有工业化的中国能有外汇购粮吗?届时,中国将连“黑非洲”也不如:没有工业化平均亩产50公斤的黑非洲,虽然进口或受援6千万吨粮食后人均口粮也只有210公斤,虽然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12年报告称:饥饿人口占该地区人口总量的三分之一。有约一半儿童营养不良,每年数百万人死于食物短缺和与之相关的疾病。但是,他们还有2、30亿亩宜耕荒地可以开垦。&br&  工业化对中国而言,不是划算不划算的问题,而是生死攸关的问题。&br&  最基本的完整重工业体系是农药化肥良种农膜的生产基础,是农业获得高产的前提,所以中国必须在人均耕地滑下深渊前达成这一目标。 &br&  2、“超英赶美”并非攀比,而是危机的紧迫使然。&br&  中国工业化时间紧迫,人口却差不多是日本的10倍,英国的20倍,所以即使在1980年工业总规模超过英、法之后,依然是“总量巨大”、“增速辉煌”与“人均不足”并存。&br&  就以工业的骨骼——钢来说,在人均仅300克钢连每户打把锄头也不够的基础上,“以钢为纲”钢产量前30年间增长235倍,1980年产钢3712万吨,接近德国(4384万吨),超过了法(2318万吨)英(1128万吨);增速远高于日、德、美等国的历史上和平时期最快增速!&br&  但是,在以骄人的高速增长30年后,中国人均用钢量仍只有38公斤,仅有发达国家人均用钢量的1/10!所以“解放”车还得用红松板做车厢,有的地方还在用“竹筋混凝土”、“水泥船”。&br&  然而,要保障最简单的生存需求——吃饭穿衣(仅全国粮田以最低标准10公斤/亩就需1500万吨化肥(折纯)),要保障化肥、农药、农机、医药、纺织工业的原料、工厂建设和交通运输,10亿人口按日本50年代初的人均标准,至少还要有50万吨乙烯、50万吨化纤、800万吨硫酸、8000万吨水泥、3000亿度电……除了钢铁工业外,还要有冶金、能源、机电、机械、铁路、船舶、汽车、医药化工、合成纤维、建筑材料、基本化工原料等等……&br&  现实就是如此残酷,前30年的工业建设在发展速度和总量上极为辉煌,工业规模从与比利时相当提高到了超过英法(注意,这里仅指以钢产量、发电量、工人数量为代表的工业规模);然而,它的粗糙、初级更是不可否认,在人均上也只是让中国达到了日本在50年代初或二战前的人均工业规模。&br&  因为耕地的日削月瘠,在前30年,中国就如燃狱中的囚徒,能在烈火覆顶前破壁而出就是海阔天空,否则就只能永沦绝境。&br&  事实上中国也只是非常幸运地在最后一刻完成了最基本的完整重工业体系,粮食亩产达到了史无前例的240公斤。但是,人均耕地的继续下降又导致人均口粮长期只能在300~400公斤间徘徊,远低于发达国家。幸而现在已有大量工业品出口,换回的棉、油、糖等农产品数量已相当于8亿亩以上的境外耕地,这才保障了我们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br&  3、仅能保障吃饭穿衣的重工业体系所需要的建设资金就已极为庞大。&br&  时间紧迫,国家大,人口多,目标“高”,而人均基础工业产品仅为当年“几乎夷为平地,物资限量供应”的日本人均的100、200分之一;在连化纤和合成氨技术也被“巴统”严密封锁的同时,技术人员全国数量却还不及美国一个“托拉斯”……“超英赶美”就意味着所需投入极为庞大。&br&  这其中不仅有包括钢铁、化肥、化纤在内的门类众多、规模庞大的基础工业建设;还有因“巴统”的封锁而被迫投入巨额资金去“重新”研发尿素合成塔、钢轧机、水压机等技术;还有基础教育、基础医疗、农技推广、农田水利等体系的建设;还有对数千年以来“皇权不下县”、宗族宗法、小农经济等等政治经济制度的摧毁、改造和新制度的建设。&br&  这些都只能依靠自己勒紧裤带,不惜代价地建设,不可能神赐天降。&br&就这么一个仅能保障吃饭穿衣的重工业体系,其建设成本就已经让没有殖民地和外援、一穷二白的中国搜净了家中最后一个铜板……&br&  在此之余,还有多少钱来投资发展食品、造纸、日化等轻工业?&br&  4、有充裕的资金、外汇就可以平衡发展。&br&  1949年台湾省人口770万(同年大陆人口5.4亿),不计优惠贷款和国府运台黄金,不计其原本就好于大陆的基础(设施、教育……),美国对台经援和军援总额约为48.64亿美元(见《1949年以来美国给了台湾多少援助?》&a href=&///?target=http%3A//view./zt2013/yztw/index.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949年以来美国给了台湾多少援助?&i class=&icon-external&&&/i&&/a&)。不计军援和贷款,美国从年,对台经济援助共17.85亿,超过1952年台湾GDP总额。不考虑军援的资金替代作用等对经济的促进,仅用经援总额除以1949年人口计算,台湾人均受援232美元;以人口比例计算等于大陆得到1252亿美元,这个金额是欧洲马歇尔计划援助总金额的10倍,或1950年苏联GDP(约1000亿美元)的125%,或美国GDP(2930.7亿美元)的43%,或大陆GDP的5倍!&br&  以上数据不包括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贷款和带政治色彩的商业贷款,而这是6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援外的主要形式。如台湾在年先后从国际开发协会、世界银行、亚洲银行、国际银公司、美国进出口银行、欧洲银行团等获得9.5亿美元贷款。70年代“十大建设”、“十二项建设”等更为依重于国外贷款。其中仅“十大建设”就耗资2580亿新台币,折合71.7亿美元(占1971年~1977年的GDP总额近7%),其中外国贷款24.3亿美元(见《蒋经国时期台湾地区经济政策研究》)。郭焕圭、赵复三的《台湾之将来》则提到:截至1982年底,美国等西方国家给予台湾的资金计达205亿美元。&br&  50、60年代美援占同期台湾资本形成的34%,且美援在台湾的对外贸易中,每年弥补财务及劳务入超额约91%。从1952年到1961年,在台湾国民经济年均增长的7.9%中,‘美援’占了6%的比重(彭付芝:《台湾政治与经济》)。而据美国加州大学教授尼尔雅各比推算,在美国经援的作用下,台湾GDP的年增长率相当于无经援时的2倍多,人均GDP的年增长率相当于无经援时的4倍。若无经援,那么台1964年的实际GDP要延迟到1980年方可达到,而1964年的实际人均GDP须延至1995年才能达到。也就是说,美国对台援助使得台湾的经济发展水平要比其实际提前了20-30年。&/p&&p&  在两岸都最为困难的50、60年代,台湾的工业化启动资金是每人一两千美元外援(含贷款等),而大陆是砸锅卖铁、甚至是卖血而来的每人一两千人民币……这就是区别。&br&  如果真能如某些人幻想的一样,1949年后国府执政大陆,美国人就会一时脑残送来3500亿美元(按美国对台经援军援总额和1949年两岸人口比例计算)——1949年大陆GDP的14倍!再加上大量的优惠贷款(台湾未查到总额,但韩国1985年所欠外债总额达467亿美元)!&br&  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有了这笔横财,中国就肯定不需盘剥农村,不需压制消费,就可以在“轻重工业并重”的情况下,30年内建成最基本的完整重工业体系。&br&  但这可能吗?&br&  5、历史已经没有为我们留下更多的时间和选择余地。&br&  不同于韩、新、台等,人口少进口量少,自己规模生产反而不划算,又有充裕的外汇,所以可以选择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投资,其余进口解决。而中国即使仅从节约资金和外汇的角度出发,也必须尽可能自己规模生产而非进口。例如1953年青霉素规模生产研制成功就将青霉素从35美元一支的高价变成了0.1元人民币一支,投资成本数年内就赚了回来。再如,建设3712万吨的钢产能投资了800亿美元,而以二战后的最低钢价200美元/吨计算,这个金额能买到4亿吨钢;但是,中国前30年已累计产钢4.3亿吨,最为关键的是,这3712万吨的钢产能是属于中国自己的,其本身和上、下游产业链可以提供上千万的工作岗位。&br&  中国巨大的消费规模和重工业内部广泛紧密的产业关联决定了只要没有技术和政治因素的阻碍,中国经济模式绝对只能是“租不如买、买不如造”,必须拥有完整的重工业体系。&br&  在重工业体系基本建成之前,在基础工业原料生产能力满足基本需要之前,中国不可能依赖进口海量的硫酸、烧碱、钢铁、化纤等原料来生产化肥、农药、农机、布料等等,也没有外汇来建设一个悬在空中的轻工业。这种继续使用“洋火”、“洋胰子”、“洋钉”连技术含量最低的基础工业生产都不能全面占领的“工业化”注定只是空中楼阁。&/p&&p&  人均耕地的急剧下降,决定了中国只能勒紧裤带,不惜代价地尽快工业化,否则中国将连“黑非洲”也不如!&br&  而仅仅保障最简单的生存需求——吃饭穿衣,保障10亿人口达到日本50年代初的人均标准所需的基础工业产品的产能建设,就已让没有殖民地和外援的中国搜净了家中最后一个铜板……&br&  时间极为紧迫,资金极为窘迫,历史已经没有为我们留下更多的时间和选择余地。&/p&&p&&br&&/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春过雪消:工业化之前的全国平均粮食亩产最高能有多少?&/a&&/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春过雪消:地主真的都是坏的吗?感觉网上很多关于地主的描述都是好的?&/a&&/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春过雪消:194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水平和规模在世界上能排到什么等级?&/a&&/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春过雪消:如何评价建国后、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工业体系?&/a&(近现代史之核心:国家工业化——不能理解工业化的重要和困难的人,没有资格评论中国近现代史)&/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春过雪消:小农经济(包产到户)已经到最后的末路,这个观点是否正确?&/a&&/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春过雪消:我国农业改革的逻辑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思路?&/a& &/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春过雪消:如何看待印度 GDP 在 2016 年首超英国?&/a&&/p&&p&&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春过雪消:如果你可以改变你的国家一个政策或者法律,你会改变什么?&/a&&/p&&p&&br&&/p&&p&因&a href=&/people/yicai326& class=&internal&&傅翌才&/a& 在他的回答中@ 我,实名反对我的观点,故而又学习了下他的回答,但发现他的反驳在本文均有对应的论证,所以不想浪费时间,只是顺便问了下他“所谓亩产增加不过是靠投入更多劳动力而已”的观点何来?&/p&&p&结果,他的论据仅仅是“当年农业人口增长和粮食产量增长基本平行”!!!&/p&&p&谁告诉你“单位面积人力投入与单位面积产量成正比关系”!&/p&&p&原来10年前我家2人月收入6000元,现在我家3人收入9000元就证明我的工资没有提高!&/p&&p&原来无限制地投入更多劳动力,更大程度密植深耕就一定能得到按比例增长的更高的亩产?!&/p&&p&呵呵,原来&a href=&/people/yicai326& class=&internal&&傅翌才&/a&才是大跃进的幕后推手。&/p&&p&但是,事实上,大国的平均单产及其增长和其工业化程度密切相关,年,世界谷物总产量增产9亿吨,其中中国提供了1.9亿吨,美国提供了2亿多吨,其它工业国家提供了2亿多吨,拉美及印度依靠进口化肥的绿色革命提供了近2亿吨。&/p&&p&单位面积人力投入与单位面积产量没有绝对的比例关系!没有工业化的基础,任你如何增加人力投入,任你如何密植深耕,任你如何包产到户,任你如何提高积极性,全国平均亩产也上不了100公斤!!!&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工业化之前的全国平均粮食亩产最高能有多少? - 历史&/a&&/p&&p&以耕地面积粮食产量而言(1、该指标不宜用于经济作物占比大的国家2、中国种粮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2/3),世界现有耕地总面积约为15亿公顷,粮食总产24亿吨,其中:整个非洲平均单产折合亩产50公斤,印度和大量出口粮食的泰国也仅100公斤,更不要说印尼、菲律宾等等……事实上除西欧北美外只有越南靠进口中国的化肥和杂交良种达到了200公斤/亩。西欧诸国单产虽高但总产低,最终就成了:中国+美国共约3亿公顷(美国不含休耕)占世界20%的耕地,生产了世界40%以上的粮食,也就是说,中美之外的国家平均粮食亩产不到80公斤!!!&/p&&p&所以,请装聋作哑的&a href=&/people/yicai326& class=&internal&&傅翌才&/a& 回答一下本文一开始就提出的问题:&/p&&p&如果没有工业化因素,谁能为我解释,数千年“包产到户”粮食平均单产也不曾高于100公斤,1984年怎么就上了240公斤?是菩萨供的高还是风神龙王入了党?&/p&
近现代史之核心:国家工业化——不能理解工业化的重要和困难的人,没有资格评论中国近现代史。看历史,大势重于细节,数据重于故事。如果研究所谓“康乾盛世”只纠缠于什么“九龙夺嫡”、宫闱阴谋、秘闻野史,却对小冰河气候、玉米红薯的引种扩展、摊丁入亩…
&b&【未经允许,禁止转载】&/b&&br&&b&台湾人的身份认同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近几年才有的,而是最少从1945年开始就已经存在了的。只不过随着近年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和沟通的变化,这一身份认同危机随着两岸经济差距的逐渐抹平和两岸沙文主义的逐渐抬头而被撕裂开来,成为越来越多人能够认识得到,感觉得到的具体危机。&/b&&br&&br&&b&台湾人长久以来一直有一种苦情的心态,亚细亚的孤儿用来形容台湾是最恰当不过的。&/b&随着古夷洲的开发和联系,台湾与大陆之间一直有着若有若无的联结。&b&当大陆的权力强大时,台海之间的距离就会被国力抹平,两岸就会趋于统一;而如果大陆的王权式微,台湾的地位就会被提升,进而成为一种独特的存在。此时,台湾就会或被岛内控制,或被外敌控制,成为大陆之外的一片“无主地”甚至是对抗的大陆的根据地与桥头堡。&/b&这一现象,并非是现代才有的,纵观历史,古已有之。明末有之,清末有之,民国有之,日治有之,现代亦然。&br&而我们又都知道,民族身份的认同大体上是和统治者的认同相一致的,换句话说,民族身份的认同可以看成是统治者巩固自己统治合法性的一种工具。而随着&b&台湾统治者的变化和替代,台湾的文化氛围甚至传统都可以被改造和变化,这就使得台湾人民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出现了极大的问题和危机,出现了按照年龄段划分认同的身份危机。&/b&&br&&br&如果要梳理这种转变,那么从清末开始分析无疑是最容易解决眼前这个问题了。&b&从清末到现在,台湾人民身份认同的转变,可见一斑。&br&&/b&&br&清末,甲午战后日本殖民者开始进驻台湾,这一时期台湾人民发生了轰轰烈烈的抵抗运动。&b&此时台湾人民虽说可能没有现代的国家与主权概念,但是身份认同仍然是清朝人或者说是中国人无疑。&/b&时任台湾巡抚唐景崧在电奏稿中向京城报告:“有割台一条,台民汹汹,势将哗变”“万民愤骇,势不可遏!”,台湾著名士绅丘逢甲也写下了“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的诗句,刺破手指,血书上奏“拒倭守土”。之后成立的台湾民主国的抗争和黑旗军的抗争也足以显示,台湾人民对自己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是没有问题的。可惜的是当时的台湾民主国现在成为了某些别有用心的台独分子谋取政治利益的工具,实在可笑可叹。&br&&br&可是在1945年&b&抗日战争&/b&或者按照台湾的说法中日战争&b&胜利之后&/b&,国民政府接管台湾时台湾民众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呢?&b&经过五十年的统治,岛内的年轻人甚至已经完全接受了自己是日本人或者是日本治下的人民的心态,而老年人却是“北”望王师又一年了。所以,此时就出现了诡吊的老人的欢呼和青年的叹气。由此可见台湾人民族认同混乱的一斑。&/b&&br&&br&&b&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戒严时期内,台湾岛内中年人和青年人的认同再次出现了危机。&/b&由于接受的”洗脑“教育,当时岛内青年人中不少人对于”先总统“和蒋经国先生有了一种近乎个人崇拜的感情。之后,戒严时期结束,蒋经国先生去世时,不少岛内年轻人痛苦流涕,而他们的父母却在放烟花庆祝。&b&台湾岛内的认同感,再次面临严重危机。&/b&&br&我在台湾时,曾经给一个小朋友上过一段时间的写作技法课程,他的母亲是一位很有教养极富学识的小提琴手,她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她上中学时,恰逢蒋经国先生的离世,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她当时就觉得天旋地转,原来蒋经国先生也会离世,这是她所万万不能接受的。&b&而当她红着眼睛回到家的时候,他的父亲和几个好友正在家中饮酒庆祝蒋经国的离世,&/b&甚至还燃放了烟花爆竹。这样的一种画面现在看来,也是很多人难以理解的,像极了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即便到了现在,她也是国民党的拥趸者,而她的父亲却每次都会投票给民进党。虽然这次选举她没有投票,而她没有投票的原因就在于国民党做得太差了而她就是讨厌民进党,因为她的认同感已经根深蒂固了。对她而言,台湾当然是中国的一部分,她的孩子在阅读繁体书籍的同时也大量阅读简体文献,因为”台湾的出版业太差了,好多书只有简体版本“。&br&&br&&b&说回到现在的岛内情况,由于现在岛内各种年龄层段的人都有,大家各自经历了不同的教育和社会历练,于是便产生了岛内现在复杂的身份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觉,随着一系列现状和感觉的逐渐撕裂,开始有了趋同的迹象。&/b&&br&&br&现在&b&岛内的青年人&/b&,由于受教育时正当绿营在任的年代,&b&受去中国化的影响和教育以及社会大潮的驱动&/b&,岛内的年轻人很难认识到自己和大陆人民的关系。“中国”成了他们对“大陆”的称呼,而他们在说这句话时,其实是不带任何成见的,因为在他们看来,那片地方就叫“中国”,从小到大所有人都这么说,没有人和他们讲,那里叫“大陆”。这怪得了青年人么?显然不是他们的错。&b&对他们而言,拿着不一样的护照,每天被媒体各种渲染,“天然独”似乎成了他们“理所应当”的选择。&/b&&br&而对&b&中年人&/b&来说,他们经历了复杂的年代和动荡的变革,戒严和现今的对比,从小接受的“反攻大陆”的教育成了一句空谈,甚至现在说是玩笑也不为过。&b&这样的人,在心里完全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只不过这个中,是中华民国。而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大陆的政治正确。“一个中国,一中各表”对台湾人来说,已经是很大的进步和理智了。&/b&&br&至于&b&老年人&/b&,他们从大陆背井离乡来到的大陆,亲身经历了日治时期的结束,戒严时期的始终,还有现在的种种变革,&b&大陆在他们心里,成了故乡的代言词,思乡之情成了他们的主旋律。眷村,家乡话成了他们的标志,可是岛内的青年人已经听不懂他们浓重的乡音了,&/b&现在的陆客进入台湾,可能会有台湾的青年人好奇地同你讲“你说话的声音和我阿公很像诶”。&b&对他们来说,中国就是中国,台湾永远只是中国的一部分。&/b&&br&&br&&b&这样看来,台湾社会其实说是一种撕裂的社会也不无道理。因为这个社会里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有着完全迥乎不同的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加深了这个社会的惶恐与不安,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这个社会之外的人们的笑柄。&/b&&br&&br&台湾经历了黄金发展的年代,这造就了台湾人民对大陆人民近乎stereotype(刻板印象)的态度,而近年来,随着大陆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稳定崛起,这样不合时宜的优越感就变成了幼稚可笑的笑料。&b&可是许多大陆人民没有意识到,自己现在对台湾近乎疯狂的调侃,其实正和台湾人民不合时宜的幼稚一样,这两者不会因为歧视的对象是谁而分出谁更高尚或者谁更卑劣。&/b&&br&&br&对于现在的大陆,&b&当务之急是寻求发展再发展,闷头度过发展的狭口时期,&/b&因为政治这种东西,说到底还是实力(power)的游戏,而这里的实力,既有硬实力,也有软实力。而实力有了,腰杆自然就硬了。二十年前台海危机的时候是这样,二十年后也是这样。&b&当时没有人会放在眼里的中国外交,现在也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外事场合中,即便是中方一个小小的三等秘书也成为了外国外交官争相攀谈的对象,而这正是由实力所决定的。在某种程度上,这也会影响着身份的认同。&/b&&br&&br&&b&而对于台湾的身份认同,如此混乱的现状其实就意味着台湾动荡的过去,屈辱的历史,意味着台湾人民对于自身命运的无力感,正如我前文所说的那样,台湾人的命运,自古以来,就不是台湾人所能决定的。在某种程度上,生而能为一个大国公民,大抵是一种特权和幸运吧。&/b&&br&&br&对于大陆而言,近期而来的现状使我开始了尤其的担心,&b&对于大国沙文主义,大陆人民要警惕警惕再警惕。&/b&中国的发展之路阻且长,前路并非通途,现状也并非绝代盛世。这么早就开始骄傲自大,不是什么好习惯。&b&有些人对台湾自以为是的谩骂其实和PTT上台湾愤青是一样的,两者一样低劣,都不高尚。“一个中国,一中各表”实在应该是许多人在讨论台湾问题前必须学习的,&/b&车牌上的台湾省,其实也不是你不想象的那样,台澎金马。&br&&br&&b&最后,祝福伟大祖国能够越来越强大,祝福每个人都能收获冷静思考的能力,祝福两岸的认同感能早日趋同。看最近的形式两岸关系有变天的可能,虽然冲突与对抗并不是两岸人民乐于看到的,但是在某种程度上,却是最合理,最经济的,最直接的解决方案。实力是两岸博弈的本质,也是影响认同感的原因。或许,这也会彻底结束台湾持续已久的认同危机为台湾带来统一的认识与崭新的生机,只是在终结之前,总是要沸腾的。但是两岸的非对称性竞争早已在沸腾之前,在胜利者一栏中写下了大陆的名字。博弈总是冷冰冰的,虽然有人不想看见,但过程与结局却不会因为个别人的意志而转移。&/b&&br&&br&&b&亚细亚的孤儿,回家吧。&/b&&br&&b&家里暖和着呢。&/b&&br&&br&&br&&b&注:&/b&&br&&b&生性厌恶争执,尤厌撕逼,故关闭评论区,实实不想去说服别人,尤其是用事实说服态度。一个中国,一中各表,互相承认治权互不承认主权等观点并非我首创,实在不想让自己居高临下咄咄逼人,望见谅。&/b&&br&&b&另,讨论一个地区之前,首先要了解背景知识,这是常识。如果仅仅没有按照某些人的意思说话就被冷嘲热讽,那抱歉,我厌恶争执不代表我承认我是错的。讨论具体问题,尤其是政治性问题时,多点观察少点态度,多点论证少点情绪。只有观点没有论证的讨论,不仅是无效的,而且是幼稚的。&/b&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台湾人的身份认同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近几年才有的,而是最少从1945年开始就已经存在了的。只不过随着近年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和沟通的变化,这一身份认同危机随着两岸经济差距的逐渐抹平和两岸沙文主义的逐…
这类问题,我几乎没回答过,包括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等等等等之类的问题,都差不多。因为这些问题几乎都可以用片儿汤话回答,但也都不是片儿汤话可以说清楚的。同时也很难有标准答案。&br&&br&张巡、许远守睢阳,从一开始就存在负面的批评,自唐朝争论到到现在。同样,也从一开始就获得了非常多的极高的评价和肯定,这从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是武庙的武神这点上就可以看出来。&br&&br&肯定的方面不说了,这太多也太容易列举了——睢阳之战,大的主流的被后世所认定的功绩和价值,包括不限于顶住和遏制了叛军的南下攻势和路径、保住了唐王朝南方大片区域的百姓生命和社会经济等等的安全、为唐政府军反击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为最终反击和消灭叛军提供和开启了支点,等等,等等,价值和功绩都不可谓不大、不高,无可否认毫无争议。&br&&br&负面的就比较有意思了,切入的点比较多,但讨论的对象和事迹,实际就一个:吃人。&br&&br&不会有人讨论睢阳之战应该不应该,死战不降应该不应该,因为这些无须讨论也不存在讨论的余地。这就好比要讨论抗战中徐州会战应该不应该,桂林保卫战守军该不该投降一样。&br&&br&因此,几乎所有的负面的讨论,归纳起来核心问题就一个:吃人对不对?&br&&br&&b&首先我要说的是,吃人不对,要谴责。&/b&&br&&br&无论从什么角度,吃人这个行为和吃人这个事,都是不对的,这不需要也没的讨论。这是个很基础的伦理问题,很早就定了性。最朴素的论点,就是人吃人和禽兽何异,顾老先生则说一旦率兽食人,人将食人,那就是亡天下的天下大事,我等匹夫有责,诸如此类等等。&br&&br&因此我们讨论的问题其实是——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张巡下令吃人对不对?可不可以被接受?&br&&br&到这个地步,讨论的程度就深了一层,这事不单是伦理问题了,还有价值取向在内。&br&&br&我们这个时候其实是在讨论什么前提下可以吃人,或者说是什么前提下吃人而不被谴责。&br&&br&这事,其实到现在也没被解决的。因为这是个很典型的价值观问题。&br&&br&在我看来,这属于可以多元并存的价值观,基本上不会有完全一致的观点。&br&&br&这类问题最典型的代表,就是扳道轨问题——有列火车开过来,前方一条路上有一个孩子(被吃的人以及吃人这个行为),另一条路上有很多个孩子(唐王朝利益和唐朝南方社会),你怎么扳这个道轨。&br&&br&反方可以说,一个人也是人啊,凭什么他要被牺牲?同样道理,吃人是不对的,凭什么睢阳的老弱妇幼被吃掉就是对的?&br&&br&正方说,为了大多数人,牺牲睢阳老弱妇幼是可以接受的,包括被吃掉这个行为。&br&&br&但是&b&如果我们简单一点,不涉及吃人,恐怕就没那么大分歧了。牺牲&/b&&b&睢阳一个城可以被接受吗?我相信接受度会高很多。因此绝大多数人不同意的,其实是吃人这个行为。&/b&&br&&br&很多人可以接受牺牲,但无法接受被吃掉——这是伦理问题,不是价值问题。无论值得不值得,都无法接受吃人这个行为。仅此而已。&br&&br&所以对我来说,这事挺简单的:&br&&br&1,我非常敬仰张巡、许远,以及南霁云、雷万春,睢阳守军和睢阳城里的民众,他们毫无疑问都是绝对的英雄。&br&&br&2,虽然他们是英雄,但睢阳之战中吃人这个事,是不对的。我认同睢阳守军籍此获得了后来唐军反攻的时间,也保住了南方半壁江山的安全等等,从价值考量上看肯定是值得的。但伦理考量上看,吃人依然是不对的,这个也没得讨论。&br&&br&值得和对错,是两个问题。很多人都把这两混淆了,混在一起说了,于是就说不清楚了。&br&&br&价值衡量和是非判断,是两码事。一件事情可以值得,但同时可以是不对的。所有的分歧,几乎都来自对这两者权重的分配:优先考量值得的,认为对。优先考量是非的,认为错。&br&&br&我是第三种,我认为两种取向可以并存而不交集,同时并存:这事不对,但是值得。&br&&br&最后,我想说,有这些疑问的同学,不知道想过这个问题没有:&br&&br&&b&张巡、许远、南霁云、雷万春这些豪杰,在下令以及吃人的时候,心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难道他们就没想过身后事、青史名?&/b&&br&&br&他们肯定想过。&br&&br&张、许两位正经八百进士出身的地方大员,人尖子里的人尖子——考进士比考清北的难度,不是大一点半点。他们书不可谓读得不多,理不会不明,履历表和睢阳大战中表现出的能力见识不可说不强、不高。&br&&br&但是他们依然选择了吃人,为什么?&br&&br&&b&因为他们做了取舍。&/b&&br&&br&对他们这种取舍,典籍里可以用来描述的话很多,譬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譬如舍生取义的“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br&&br&&b&对张巡们来说,他们的所欲、所恶,都有更甚于青史骂名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在当时的&/b&&b&睢阳城里,&/b&&b&有的坏事不能躲,得去做;有的好名,不能求,得要舍。&/b&&br&&br&&b&张巡们的心中,有比青史留名更值得守护的东西。当其时一死易耳,背着吃人的千古骂名活下去,远比干脆一死更难。这步迈出去,就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背千古骂名又如何。&br&&/b&&br&&b&此谓真英雄、大丈夫。&/b&&br&&br&&br&----------------------------&br&&br&本来不想多说了,但是这么多连讨论需要的基础书都没看过、却偏偏爱高谈阔论的人堂而皇之出来露短板,而且还不觉自己读书少,也真是有点出人意料。&br&&br&那就说说呗。&br&&br&有同学口口声声说历史不能假设,然后说你们说张巡没守住睢阳,唐王朝南方地区会怎么怎么以及唐王朝会怎么怎么都是假设,所以balabala。&br&&br&不好意思,这不是假设。这是历史必然。&br&&br&唐王朝当时的经济命脉就是南方,赋税粮草收入全赖南方。一旦叛军得以南下,赋税就没了,生产也没了,连口粮都会没有,还谈什么反攻。这不需要假设,这是历史必然。当时人都很清楚这一点,后世史家也都也清楚,相关文献和记载汗牛充栋,不知道说叛军南下对唐军反攻、叛军失败没有必然关系的人,哪来的底气敢说这话?&br&&br&然后,我们不谈经济,来只谈军事。&br&&br&睢阳守城十月,叛军不敢越雷池一步,无法南下,叛军兵锋止于睢阳,这是史实,有什么问题?&br&&br&至于为什么不敢,我更不想讨论,历代都盖棺定论且并无错讹的事,完全没有讨论价值,所以我只说结论——睢阳不下,不能南下。一旦南下,叛军的辎重、补给、增援、退守全都会被扼于睢阳,谁敢?&br&&br&薛仁贵为什么在三箭定天山后,宁愿背负千古骂名也要坑杀十几万的九姓铁勒部落?因为他不敢让九姓铁勒在自己背后,不杀这批投降的部落,他就不敢北上。薛仁贵都不敢,尹子奇敢?况且这是唐王朝的地盘,前方是唐军重兵,后方张巡振臂一呼,叛军全死在江淮都不奇怪。&br&&br&而这一战的结果——摘来的,懒得打字:&br&&blockquote&前后400余战……睢阳坚守10月之久,在此其间朝廷不断地得到江淮财赋的接济,已完成了恢复、准备到反攻的过程,前一个月已收复西京长安,在睢阳陷落后10天又收复了东京洛阳,叛军再也无力南下。唐朝天下得以保全,全仗睢阳坚守10月之久。&/blockquote&还有说张巡不知道天下大势的,只是为了尽节才死守的同学,你是在开玩笑吗?——张巡参战的两年期间,歼敌无数,岂是尔等嘴炮党可比的。&br&&br&参战起始,他先坚守雍丘,大败叛军,坚持到雍丘不可守时,则主动弃雍丘而退守宁陵,又败叛军。宁陵战胜后,他没有原地驻守,而是主动出兵睢阳,和睢阳太守许远合兵一处,坚守战略要地睢阳。自此叛军再无法南下,攻势被阻,始终无法染指江淮。他守睢阳也是不死守,派南八奔赴贺兰进明处求援,就说明了他很清楚双方兵力当前是什么态势。在守城期间,还不断出城交战,差不多三十六计都用过了,偷袭破袭诈降声东击西暗度陈仓什么手法没使过。&br&&br&张巡的军事才能,以及他对天下时局战略层面的判断,毫无疑问是超一流的,进武庙当之无愧。&br&&br&讨论吃人是非,就讨论吃人是非,不要硬去推翻这些完全不需要讨论已是公论甚至史实来证明自己所言无差,这除了暴露自己读书少的短板外,毫无意义。&br&&br&我再说一遍:&br&&br&吃人对不对?&br&不对。这违背了人类最基本的伦理底线,不管什么情况下,这事都没得讨论。&br&&br&张巡是不是英雄?&br&是。为什么?他做了个比死还难的选择,背上吃人的千古骂名,去保卫他认为值得他守护的唐王朝和南方几千万普通百姓。我也认为这值得守护,所以我认为他是英雄。&br&&br&&b&一个违背了人类最基本伦理底线的、主动吃人并且下令让部下吃人的英雄——&/b&还有什么要说的吗?&br&&br&不管怎么说,我愿意敬仰他,愿意进庙给他去上一柱香。&br&&br&-----------------------------------------------&br&PS:&br&吃人伦理问题,可以参考&b&英女王诉达德利和史蒂芬斯案&/b&,人类关于吃人伦理的经典案例。&br&&br&&blockquote&日,在离好望角1,600英里的公海上,一艘游船因风暴而失事,(prisoners)托马斯·达德利、爱德华·斯蒂芬斯和布鲁克斯(Brooks)等人在一只小船上漂流。&br&&br&第18日,他们已经7天没有进食,5天没有喝水。在押人对布鲁克斯谈及如果救援未到该如何是好,并建议某个人应当作出牺牲以拯救其他人,但是布鲁克斯不同意;那个男孩——大家心照不宣地知道在押人要牺牲的是他——没有被征求意见。&br&&br&7月24日,案发的前一天,在押人达德利向斯蒂芬斯和布鲁克斯提议,抽签决定谁将被处死,以挽救其他人的生命,但布鲁克斯仍不同意,男孩也没有被告知,事实上也没有进行抽签。那一天,在押人说到他们都是有家口的人,建议说最好还是杀了男孩以保全他们自己的性命。达德利提议说,如果到次日早上仍看不见船只,就杀死男孩。&br&&br&次日,7月25日,没有船只出现。达德利告诉布鲁克斯最好走开去睡一觉,并对斯蒂芬斯和布鲁克斯示意还是杀死男孩为好。在押人斯蒂芬斯同意下手而布鲁克斯仍然反对。当时男孩无助地躺在船尾,因饥饿和饮用海水而极度虚弱,无法作出任何反抗,也从没有同意被杀。&br&&br&在押人达德利做了一次祈祷,祈求在他们中的某个人被诱惑实施这一鲁莽行为时,他们的灵魂能够得到拯救。达德利在取得了斯蒂芬斯的同意后,走向男孩,告诉他死期到了,将匕首插入他喉部当即杀死了他。&br&&br&他们靠男孩的血和肉生存了4天,在案发后的第4日这条小船被一艘经过的船发现,在押人获救,&/blockquote&&br&这个案件的判决,是这样的:&br&&blockquote&&p&12月4日,王室法院分庭在首席大法官科尔里奇爵士的主持下开庭。&b&控方提出,任何普通法上的权威都无法支持下述观点,即危急状态可以成为对谋杀指控的辩护理由。&/b&辩方则通过援引先例,提出诸多支持危急状态辩护理由的主张。经退庭商议后,科尔里奇代表法庭宣布,“我们(法官)全体一致的意见是,应当认定(被告)有罪,但会以书面方式记录我们(判决)的理由,并在下周六予以公布”。&/p&&br&&p&&b&12月9日,&/b&经过法律技术方面的讨论后,合议庭发现,无论是基于法律先例,还是基于伦理与道德,在普通法上,根本没有任何针对谋杀指控所涉及的危急状态的辩护理由。&b&法庭依法判处达德利和史蒂芬斯死刑,但建议予以宽赦。最终女王将刑期减至6个月监禁。&/b&&/p&&/blockquote&这个案件,迄今还在被讨论,意见也始终不统一。&br&&br&&b&张巡的功绩,无须讨论。这有标准答案。&/b&&br&&br&&b&吃人的是非,也无须讨论。这也有标准答案。&/b&&br&&br&&b&但张巡这么做值得不值得,该不该,可以讨论,也有得讨论,而且还会继续讨论下去。&/b&&b&我不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会有标准答案——这也正是我们,或者说人类社会的进步之处。&/b&
这类问题,我几乎没回答过,包括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等等等等之类的问题,都差不多。因为这些问题几乎都可以用片儿汤话回答,但也都不是片儿汤话可以说清楚的。同时也很难有标准答案。 张巡、许远守睢阳,从一开始就存在负面的批评,自唐朝争论到到现在。同…
&b&长文慎入(本文为增强部分读者阅读兴趣有部分卖萌化处理,想看干货忽略这部分即可)&/b&&br&正如题主说明中提到的一样。&br&日本所谓的“家徽”在日语环境下是“家纹“,而欧洲所谓的“家徽”叫做“纹章”。&br&日本的家徽文化与欧洲的家徽文化是不同的。&br&最显著的&b&区别&/b&在于:&br&&b&1. 日本&/b&在长期历史发展演变中&b&从皇室到百姓都可以拥有家徽,&/b&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日本家徽有约&b&2万多&/b&种。而&b&西方&/b&的家徽是&b&上流社会王公贵族的象征&/b&,&b&数量不多。&/b&&br&&b&2. 欧洲&/b&崇尚虎、豹、狮子、鹰、鹫等&b&庄严凶悍的肉食动物,大多&/b&以这类威严的动物的图案&b&制作徽章。(国徽同理)&img src=&/2a192fc4b68e1a733ae059_b.jpg& data-rawwidth=&250& data-rawheight=&250&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50&&&img src=&/66ac0eab44c_b.jpg& data-rawwidth=&303& data-rawheight=&40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3&&&img src=&/34c64ec91a_b.jpg& data-rawwidth=&300& data-rawheight=&33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300&&&/b&&br&&b&日本&/b&艺术深受禅宗文化的影响,&b&强调自然、&/b&&b&安静、简&/b&&b&练&/b&,因此家徽图案大都比较&b&朴实、&/b&&b&典雅&/b&,&b&多为植物、&/b&&b&数字、文字、&/b&&b&普通自然物&/b&等。&br&&img src=&/90ece64c6ec92fdc64158_b.jpg& data-rawwidth=&160& data-rawheight=&16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60&&&img src=&/88f3eae00382dff951ee3f8f7296cbb4_b.jpg& data-rawwidth=&157& data-rawheight=&15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57&&&img src=&/aec270bbe6baf_b.jpg& data-rawwidth=&167& data-rawheight=&16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67&&&img src=&/d9acce10fe1_b.jpg& data-rawwidth=&209& data-rawheight=&17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209&&&br&&b&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日本、欧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并无交集,却都孕育出了自己迥异但殊途同归的家徽文化。&/b&&br&&br&&u&有人此刻会不耐烦了:人家题主问的是中国为什么没有日本、欧洲那样的家徽文化。你扯日本和欧洲不同点干什么?赶紧说正题啊,一句话能说清楚的问题干嘛要逼逼叨叨写不完?耗人家流量、电量,损害人家眼睛,耽误人家勾搭妹子,你以为你是梁边妖?&/u&&br&&br&&u&额,别急么&/u&&br&&u&我不谈不同点了。(其实就说了一两句)&/u&&br&&u&接下来,我讲日本、欧洲的家徽演变史。(这可不只一段两段)&/u&&br&&br&&b&实际上,当诸位了解二者情况不尽相同但都孕育出家徽文化的演变史后,再稍加一分析,从侧面得到想要的结论便不难了&/b&。&br&&br&&b&日本&/b&:(诸位若是赶时间可以只看粗体字)&br&&b&1. 起源&/b&&br&&p&日本已故学者田赖辅的《日本纹章学》被尊为该领域最高权威著作,但书中对日本家徽文化的起源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判定。&/p&就从目前看来,因在&b&绳文、&/b&&b&弥生&/b&时期出土的文物上已经能够见到波型、绳型、爪型等呈几何学模式化的纹样,&b&且&/b&&b&这些纹样与现在的家徽有相通之处,故这一时期被当作日本家徽的起源&/b&。&br&&b&2. 产生&/b&&br&&b&宫廷贵族家徽:&/b&&br&&p&平安时代中期,&b&宫廷贵族&/b&的&b&牛车上&/b&就开始带有主人心仪的&b&图案&/b&,称其为&b&见印&/b&。但是此时的见印作为个人标志的意义更为强烈,&b&并不代表家徽&/b&。&/p&&p&此后,除了兼有装饰作用的家用车辇上的文饰纹案外,服装服饰也出现了纹饰图案,甚至起于某种纪念意义的特定的徽纹也诞生了。&b&这些纹饰图案、&/b&&b&徽纹渐渐演化为宫廷贵族家徽。&/b&&/p&&p&&b&武士家徽:&/b&&/p&&p&战国时期,&b&为了能在战场上区&/b&&b&分敌我、避免误打误伤&/b&,在战旗、战车以及士兵、马匹上&b&标示统一的标识&/b&则是最好的方法。于是,一目了然又有个性的标志很快在武士中兴起。同样此时这种标志,&b&不代表家徽。&/b&&/p&&p&等到后醍醐&b&天皇将桐纹徽章赐给足利尊氏将军&/b&的时候,&b&武士家徽由此正式产生&/b&。此后,足利尊将军更是把桐纹家徽授予武士作为奖章,由此,&b&家徽伴随着战火在武士之间开始普及,并迅速向全国蔓延。&/b&&/p&&p&&b&3. 发展&/b&&/p&&p&&b&镰仓幕府的设立,使得宫廷离开了政&/b&&b&权的宝座&/b&,到了足利幕府,宫廷贵族连御车御辇也不得使用了,显然,家徽也失去了使用的机会。与其相反,&b&武士阶层在军旗上,战马上,帷幕上大肆使用,几乎所有的武士也都有了自己的家徽。&/b&&/p&&p&进入德川时代,&b&全国范围的大一统使得家徽与&/b&&b&战争脱离&/b&,&b&家徽的用途也由战场转变到了生活。&/b&然而,江户幕府为了强化统治,&b&执行了森严的身份等级制度&/b&,不仅把整个社会分为士、农、工、商四等,&b&武士集团内部也有严格的等级划分,这样一来,家徽又成了身份的象征和重要的礼仪标志。&/b&&/p&&p&&b&4. 繁荣&/b&&/p&&p&到了元禄时期,太平盛世,服装服饰大为华美。&/p&&p&到宝历年间,&b&平民百姓以其为美开始参与创作徽纹以装饰服装。&/b&上上下下以此夸耀技巧、相互竟精竟美。&/p&&p&江户末期,&b&平民、尤其商人阶层&/b&中富人增多,沉湎于奢侈生活的倾向逐渐增强,社会成了商人的世界。&b&于是,&/b&&b&效仿武士使用家徽的习惯随之而来,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b&&/p&&p&&b&例如:&/b&&/p&&p&日本的女性在出嫁以后,尽管改用夫姓,但在和服的背面,却仍然装饰着自己娘家的家纹,并终其一生穿着这种和服。另外,还出现了这样一种风气,&u&即彼此相爱的两个人在婚后,可&/u&&u&以将两人的家徽拼合成一个新的家徽,以象征他们的结合这种新的家徽有一个富有诗意、具浪漫情&/u&&u&调的名称“比翼徽”&/u&,它象征着“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坚贞爱情。&/p&&p&在漫长的历史变迁过程中,随着家族的繁荣昌盛,子孙满堂,家徽也不断地繁衍、增殖,&b&由祖宗家徽演变出多种多样的子孙家徽。&/b&&/p&&br&&p&&b&欧洲:(同上可只看粗体)&/b&&/p&&p&&b&1. 起源&/b&&/p&&p&法国学者米歇尔·巴斯图罗在《纹章学:一种象征标志的文化》中提到了3种学说,&/p&&p&一种学说是“&u&&b&古希腊、罗马&/b&&/u&&u&&b&时代&/b&曾使用过的军用或家用&/u&&u&标志的&b&直接延续&/b&&/u&”。第二种学说认为,“&u&纹章&b&源于东&/b&&/u&&b&&u&方,由十字军在第一次东征时借用了伊斯兰或拜占庭的&/u&&u&习俗而成&/u&”&/b&;第三种学说认为,“&u&&b&古代北欧字母、蛮族符号&/b&&/u&&u&&b&及此前10世纪日耳曼——斯堪的纳维亚的象征标志&/b&对于封建时代纹章的形成产&/u&&u&生了特别的影响&/u&”。还有学者认为,纹章的起源&b&可能更早,如&u&古埃及的方形王徽&/u&,&/b&便是一个内部框有王名的矩形符号框,上栖荷鲁斯神鹰,通常被用于宣示王权和在战斗中辨识军队,这很可能就是纹章的雏形。&/p&&p&&b&2. 产生&/b&&/p&&p&纹章是一种象征符号。一种纹章象征一派势力,&b&最&/b&&b&初用于区分敌我&/b&。12世纪中叶,西欧战乱频繁,骑士们在锁子甲外的罩袍上绘制图案徽记,因此纹章最初称之coat-armour而非coat of arms。&/p&&p&14世纪以后,骑士开始身着防护面积更大的白铁盔甲,头戴视野狭窄的铁制包覆式头盔,这些&b&盔甲因&/b&&b&多产自米兰和哥特而造型趋&/b&&b&同,缺乏明显的识别标志。&/b&战斗时,骑士们左手持盾紧护躯干,盾面成为比罩袍面积更大的物体&b&,为避免误&/b&&b&伤,人们于盾面绘制扁状桃的图案徽记,由此逐渐演变为纹章。&/b&&/p&&p&&b&3. 发展&/b&&/p&&p&在诺曼征服后100多年的亨利一世时代,&b&纹章开始&/b&&b&系统性地作为身份的标识而&/b&&b&被广泛使用并具备了世袭性&/b&&b&与永久性。&/b&&/p&&p&中世纪,西欧诸国处于封建时代中期,广泛推行的采邑制度将土地私有权下放给官员和将领等贵族阶级,由此建立起国王与封臣的主从关系。封臣履行兵役及其他义务外,拥有相对宽松的自主权,可以建立军队和设置行政机构。封建等级制度下的任一阶层只需对上一级负责,&b&国王对于封建&/b&&b&诸侯的控制力因而有限,诸派家族势力为了提高自己的组织化程度,有必要建立一种具有归属感且世袭沿用的&/b&&b&符号体系。&/b&纹章不同于普通的标志,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与排他性,除了作为战场识别的标志,&b&还适合贵族之间&/b&&b&界定身份、表现从属和统治关系,并且可以记录宗谱、&/b&&b&名誉和功绩&/b&,是一门艺术的语言。&/p&&p&&b&4. 繁荣&/b&&/p&&p&事实上,在出现相关机构统一管理和规范之前,纹章风行,乃至庶民;每个人或每个家族、每一人群或团体,都可以使用独有的章且可用于任何的场合。但是,平民并不愿意用纹章宣示自己并不值得骄傲的农奴身份,&b&只有贵爵才备加青睐&/b&&b&纹章的身份昭示价值。&/b&&/p&&p&中世纪晚期,&b&纹章&/b&见诸于文件封蜡、旗帜等媒体和木刻、石雕、刺绣、珐琅、彩画玻璃等工艺品,&b&而不再仅仅局限&/b&&b&绘制盾牌和盔甲的表面&/b&。&b&为了对纹章进行规范和管理,欧洲各国相继设立纹&/b&&b&章官和纹章院,&/b&类似现在的商标专利局;直到今天,在&u&英国、比利时、荷兰&/u&仍然保有存在。&/p&&p&在&b&英国&/b&,12世纪便出现纹章官,1484年,英王理查三世授命创立皇家纹章院。作为专门管理纹章事务的最高权力机构,院长由王室典礼官公爵担任且属世袭,其下辖13名熟谙贵族名字与家系的纹章官。15世纪末,纹章官的权力有所扩大,原本纹章由家族自行设计,后由皇家颁赠,这时3名最高纹章官已能受命给低级贵族颁赠封号。&b&纹章不再&/b&&b&可以随意购买,但除了王公贵族、官宦士绅外,出身平民但对国家有特殊贡献者,经申请再由庇护人协助,也能被纹章院破例授予纹章家徽,这是非常光宗耀祖的事&/b&&b&情&/b&,如莎士比亚家族。&/p&&p&而在&b&法国&/b&,1696年11月,法兰西国王颁布诏书,命令纹章管理局对境内的所有纹章进行彻查,以便登记。此非“&b&旨在将纹章的使&/b&&b&用严格限定在某个社会阶&/b&&b&层”&/b&,由于刚刚经历奥格斯堡同盟战争,法王便想方设法充实国库。在诏书的附加条款中有:&u&凡使用纹章者,不论是&/u&&u&否贵族,不论个人还是团体,不论行业,均必须进行&/u&&u&登记并且支付20法郎的登记费,违者将被处以300法郎的罚款并没收所有绘有纹&/u&&u&章的财物。如果登记后又希望更改者必须重新登记并支付登记费,否则同样罚款处&/u&&u&理。&/u&然而最后响应者寥寥。&/p&&br&&p&而今,骑士时代已成过往烟云,&b&英国皇家纹章院连&/b&&b&同十三纹章官依然存在&/b&。现代的纹章官都是持有高学位的家谱学家、历史学家和艺术家,他们的工作是答复卷帙浩繁的群众来信。如&u&家中&/u&&u&一尊瓷器的纹章是何来头?某教堂或某公墓的纹章是何家族?某纹章的铭文是何意&/u&&u&思?&/u&要知道,这些铭文是英国化的拉丁文和古代诺曼底法文的混合体,如红色不是red,而是gule;星星不是star,而mullet,因其非常难懂,只能问询专家。此外,&b&纹章官也是王室的礼宾&/b&&b&官,每逢国会开幕、象征最高荣誉的“嘉德勋章”授勋仪式、王室典礼或其他重要典礼、游行,十三纹章官都要身着绣满纹章的缎铠甲、头戴盔冠列于队伍排头或端坐会场显眼的位置。&/b&除一般的公共服务外,他们可以承接的业务主要有两类:&u&一是为申&/u&&u&请的社会名流设计独一无二的图案,收入颇为可观;二是为声称自己是名门后裔的顾客证实或证&/u&&u&伪&/u&,其重要依据是16、17世纪官方普查登记的“纹章官调查档案”,美国某前总统和法国前总统密特朗属爱尔兰同一王室的后裔,便是此部档案调查的结果。&/p&&br&&br&&b&总结共同点:&/b&&br&&b&1. 由原始的图腾崇拜起源&/b&&br&&b&2. 打仗时用纹章、家纹区分敌我是重要促进因素&/b&&br&&b&3. 封建割据时代方才大为发展&/b&&br&&b&4. 成为等级身份的重要标志&br&&/b&&br&&br&&p&&u&诸位看官此时肯定要骂不爽了。逼叨个历史有毛用,知乎真是百度知道化了,知乎到底怎么了?这就是开放注册的产物……&/u&&/}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日杀地图全开指令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