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的为何切忌不要胡编乱造造

涞水县国土局胡编乱造信访答复为啥没人管?他们能把11周岁改写19周岁,还能把耕地说成建设用地,这样的政府机关根本不把老百姓放在眼里,信口开河胡编乱造,请有关部门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07:50:22&)
( 21:45:21)
( 21:44:19)
23字(11/0)
( 13:29:55)
452字(32/0)
( 22:13:26)
( 18:39:25)
63字(65/0)
( 11:04:41)
( 22:07:36)
381字(32/0)
( 22:07:15)
457字(11/0)
( 22:06:15)
431字(20/0)
( 22:05:49)
457字(26/0)
( 22:05:14)
403字(0/0)
( 22:04:48)
409字(10/0)
( 22:04:15)
286字(16/0)
( 22:02:39)
519字(7/0)
( 14:06:28)
29字(126/1)
( 02:02:23)
( 14:53:04)
26字(54/1)
( 18:05:26)
( 11:55:31)
40字(50/0)
( 20:37:41)
94字(112/3)
( 18:10:18)
18字(17/0)
( 19:59:12)
169字(20/0)
( 19:09:07)
144字(137/0)
( 15:37:18)
106字(36/0)
( 21:46:27)
147字(29/0)
( 14:56:13)
489字(59/1)
( 15:42:04)
117字(25/2)
( 15:14:23)
72字(20/0)
( 21:46:03)
147字(43/0)
( 11:08:40)
58字(52/0)
( 11:05:05)
556字(29/0)
( 11:00:05)
556字(45/0)
( 10:58:35)
136字(69/0)
( 16:53:51)
20字(168/0)
( 14:33:06)
261字(0/0)
( 14:32:07)
253字(8/0)
( 14:26:45)
203字(81/0)
( 14:29:09)
158字(7/0)
( 18:22:03)
425字(55/1)
( 19:57:50)
21字(150/0)
( 18:21:22)
378字(29/0)
( 12:54:36)
255字(67/0)
( 18:05:55)
169字(154/0)
( 17:49:21)
182字(558/0)
( 12:24:09)
71字(105/0)
( 11:48:18)
178字(60/0)
( 11:29:23)
18字(27/0)
( 14:20:03)
51字(125/0)
( 07:56:02)
137字(70/1)
( 18:40:32)
145字(105/0)
( 16:46:03)
372字(11/0)
( 16:45:05)
158字(17/0)
( 16:41:56)
459字(17/0)
( 16:40:41)
230字(68/0)
( 16:38:51)
391字(20/0)
( 16:37:39)
236字(8/0)
( 16:34:32)
403字(23/0)
( 10:27:17)
472字(35/0)
( 00:03:50)
362字(48/0)
( 07:06:45)
27字(55/0)
( 10:45:49)
19字(119/0)
( 11:44:41)
28字(219/0)
( 13:27:23)
35字(128/0)
( 21:52:09)
424字(39/0)
( 21:18:01)
420字(75/0)
( 21:00:16)
198字(69/0)
( 20:54:14)
312字(136/0)
( 20:37:37)
506字(21/0)
( 20:52:11)
( 10:14:10)
120字(36/0)
( 10:08:00)
120字(18/0)
( 09:47:36)
100字(176/0)
( 10:20:28)
19字(37/0)
( 10:16:00)
184字(106/0)
( 09:42:50)
( 12:31:54)
316字(35/0)
( 12:30:31)
337字(71/0)
( 12:28:13)
140字(33/0)
( 11:12:59)
68字(93/1)
( 07:56:24)
( 08:24:13)
371字(162/1)
( 00:02:03)
212字(5/0)
( 08:08:05)
( 16:55:08)
364字(17/0)
( 16:54:26)
1301字(28/0)
( 17:57:04)
13字(80/0)
( 14:38:42)
308字(11/0)
( 13:54:02)
280字(29/0)
( 08:16:54)
318字(67/0)
( 21:17:23)
( 11:02:29)
133字(514/0)
( 09:13:26)
58字(178/0)
( 19:08:31)
62字(268/1)
( 13:00:29)
( 12:54:33)
( 11:50:34)
230字(109/0)
( 21:31:38)
260字(111/0)
( 20:56:45)
12字(138/1)
( 15:20:22)
16字(1048/2)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音乐:陕北人的第二种语言丨今日头条_陕北民歌-爱微帮
&& &&& 音乐:陕北人的第二种语言丨今日头条
点击↑上方蓝字可关注「陕北民歌」合作邮箱:▲陕西神木籍画家郭胜利 油画作品《回顾家园之18》文 李兴池陕北民间音乐,可归纳为民间歌曲、戏曲、吹鼓乐、曲艺四个种类。民间歌曲包括民歌、榆林小曲、歌舞音乐;戏曲包括道情、秧歌戏、碗碗腔、二人台;吹鼓乐包括唢呐、宗教音乐;曲艺即陕北说书。碗碗腔和榆林小曲属外来曲种,其余均为本土孕育诞生。这些内容丰富、曲(剧)目众多、风格各异的民间音乐,是发自人们心底的声音,是陕北人民生活中的第二种语言。一、陕北民间音乐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陕北民间音乐的丰富发展,与陕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密不可分,伴随社会的变革而日趋兴盛。纵观它的近代发展史,可划分如下几个阶段。1.中国社会激烈变革时期陕北大地流传了千百年的各类民间音乐,到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迎来第一个兴盛时期。这跨世纪的六、七十年间,是中国社会激烈变革的时期,是各种社会矛盾斗争日趋强化的时期。全民抵制和反对外来的侵略,采取直接的、正面的方式,与腐朽衰败的封建统治阶级展开英勇的斗争。陕北大地更似这“千里雷声万里闪”,祖祖辈辈受人剥削、受人压迫的劳苦大众,自发组织起来,展开游击战,镇压大地主,焚烧账契,开仓救贫;陕北国民会议促成会、陕北第一个中共党小组的建立,李子州、刘志丹、谢子长领导的陕北红军打土豪分田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党中央毛主席进驻陕北后,这里又成了抗日战争的大本营,解放战争的总后方。陕北人民在党中央毛主席的领导下,翻身当家作了主人,边区开展了生产大运动,团结一心,支援前线,过上了有吃有穿的幸福生活。这一时期产生最多的是陕北民歌。如反映抵抗外来侵蚀和劳动人民悲惨生活及命运的有《种洋烟》、《揽工调》、《卖娃娃》、《走西口》等;反映劳动妇女爱情婚姻遭遇不幸的民歌如《寡妇无下场》、《骂媒人》、《搭伙计》、《玲娃和成娃》、《五更鸟》等和反映百姓生活中的那些极为平凡琐事的民歌俯拾皆是,举不胜举。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这短短的二十几年时间里,产生了如《打南沟岔》、《刘志丹》、《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天心顺》、《边区十唱》、《东方红》等近四百首革命民歌和鲁艺作曲家洗星海、吕骥、马可、安波、郑律成、麦新、贺绿汀、李焕之等创作的近百首反映革命题材的歌曲。这些作品由于题材集中,具有鲜明强烈的阶级性和广泛的感召力,为陕北民歌翻开了新的一页。新秧歌运动推动了歌舞音乐、吹鼓乐和秧歌戏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旧时的谒庙秧歌等祭祀歌舞,填入新词、重新排练和改用新的服装道具后,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延安街头。人们扭秧歌、搬水船、跑竹马,并选用操办民间红白事的陕北唢呐领头秧歌队,一路锣鼓喧天、土号齐鸣,来到枣园给党中央毛主席拜新年。用道情音调创作的《减租会》、用民歌音调创作的《兄妹开荒》、用眉户音调创作的《夫妻识字》等秧歌戏,把这一小型戏曲剧种推向了高潮,其经典唱段至今流传。更为突出的是古老的陕北说书艺术,迎来崭新的发展时期。以盲艺人韩起祥为代表,新编书词说新书,并大量吸收当地民歌、戏曲音调来丰富发展说书音乐,涌现出《刘巧团圆》、《翻身记》等一大批优秀作品,为说书艺术奠定了长足发展的基础,提升了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这期间在民间较为活跃的还有榆林小曲、二人台、宗教音乐等。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至1980年这二十多年间,是举国上下大干社会主义时期,这场建设热潮在中国农村表现尤为突出。1956年完成了高级合作社,1957年冬至1958年春掀起的农田水利建设高潮,随后出现了“人民公社”及全国农村基本实现人民公社化,极大地调动了中国农民的积极性。陕北广大农村和全国一样,到处呈现热火朝天的新气象。首先表现在人们的集体主义思想达到空前的凝聚,集体参加生产劳动,集体参与物质分配,以社会主义集体利益为第一要素。农村社员之间,放羊汉、修路工、种田人、石匠、木匠、教师、村医生等只是分工不同而已,大家都挣工分,按劳取酬。其次是人人群情振奋,个个斗志旺盛,争抢大干社会主义事业。农民冬战三九严寒平地打坝造良田,春种夏锄秋收忙,涌现出一批批县、公社、村级劳动模范和生产标兵。虽然大家生活还不够富裕,但人们的思想活跃,精神饱满。第三方面表现在邻里之间、村社之间团结和谐、互帮互助,领导带头群众紧随其后,有俗语称“邻帮邻户帮户,社员看的村干部”。人们思想纯朴单一,服从组织领导安排,贫富差距小,社会稳定,村容村貌大有改观。第四方面表现在教育、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这一时期陕北村村都有公办小学,公社所在地和生产队较为集中的地方,都有初级中学,县城也有一至两所高中。教育成本低,农民花钱少,适龄儿童大都能就近入学。公社有医院,大队有医务室,“赤脚医生”走村串户上门行医,有钱没钱先看病,秋后或年底再结账。这样的外部环境,为陕北民间音乐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村民们一年四季天天都在集体参加生产劳动,人多智慧广,喜好又多,休息之余,他在说古论今,你在编唱酸曲,旁边大嫂撩起衣襟给娃喂奶间隙还要争抢和你对唱酸曲;沟底打坝《拉硪号子》、《打夯号子》一领众合歌声回荡,山梁梁上男女百人一字排开《锄地号子》来响应;背洼洼上拦羊小子面对羊群喊唱一声“咩、咩”胡缭乱,垴畔畔上小妹妹,借着搂柴左右照,唢呐迎亲的队伍回来了。每到年底腊月间,村村都忙着闹红火,老艺人手把手教年轻人拉胡胡弹三弦,学唱道情扭秧歌,二人场子霸王鞭,文武身子“蛇退皮”。在说书艺术较集中的东南部几个县,如延川、子长、延长、横山等县,还成立了民间曲艺队,由所在县文化馆统一管理,分几个小组下农村宣传说唱。一些民间戏班也时常来农村演出,这些费用大都由生产队集体来支付,既丰富了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又促进了民间音乐的繁荣发展。产生于这一时期的民歌如《红马又拉双铧犁》、《牛黄砭打坝》、《建设咱们的新山庄》、《梯田修到白云头》、《穷山变良川》、《-硪一硪要抻紧》、《学会文化到北京》等就有3OO多首。3.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三十年,尤其是步入后十年(1998)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国民经济连年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繁荣,陕北民间音乐这十几年来,可以概括为传播推广力度大,创新发展成绩显著。具体表现为①各级政府机构对民间音乐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增强。仅陕北地区就有民歌、道情、二人台、唢呐、秧歌、说书、宗教音乐、榆林小曲等曲种,先后分别入选省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选定了各曲种的传承人。其中有唢呐、民歌、说书、二人台等曲种,还走出国门,唱(奏)响世界舞台。②数以千计的民间歌手、乐人,放弃农村,来到大中城市吹拉弹唱,参与各种文化演出活动,接受辅导培训,并以此为职业,谋求新的发展,增加个人收入,成长为一代新型陕北民间音乐人。③地方政府、民营企业和个人加大了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力度,陕北民间音乐在创新发展方面有了物质保障。仅2005年至2012年这八年间,就有歌舞剧《信天游》、《庄稼人》、《兰花花》,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民歌剧《刘易》、《延河谣》,道情戏《九月枣儿红》等十多部以当地民间音乐为素材而创作的大型舞台剧目,在陕北地区隆重上演并大获成功,部分剧目国内巡演并走进国家大剧院演出。近年来,有关民间音乐的论文专著、演唱(奏)专辑、乐谱整理出版等方面也硕果累累举不胜举。④民众信仰自由,带来各地庙会的复苏和兴起。三月三、四月八这些往日的古庙会重新回到百姓间,并以更大的规模、更多的形式和内容出现。佳县白云山、延安清凉山这些较大的道观寺院,与会期间鼓乐齐鸣,民间戏班、专业剧团一连三天三夜对台唱戏,说书算卦耍猴卖艺随处可见,就连跳大神的巫师也手持三山刀,腰缠粗麻绳,赤裸臂膀唱着跳着捉鬼弄神出现在眼前。庙会是陕北民间音乐的重要活动场所之一,它的如期举办,有利于民间音乐的长足发展。二、陕北民间音乐生存现状陕北民间音乐主要活跃于陕北农村地区,以几百万陕北农民为载体。2011年至2013年上半年间,西安音乐学院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调查小组,先后多次赴陕北实地调查走访,同当地民间艺人、民间班社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同志座谈。从调查了解的情况来看,陕北民间音乐的生存现状令人担忧。(一)客观因素对陕北民间音乐的影响1.农村经济体制转变对民间音乐的影响陕北民间音乐在经历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和1956年至1980年间这两次跨越式发展后,遭遇了客观因素带来的厄运。1981年,陕北农村均实行了包产到户生产责任制,基本上形成了联产承包制下的农民家庭经营的经济体制。从此,陕北农民以个人或家庭成员式的劳动方式,忙碌于自家田间地头,往日里生产队上百人集体参加生产劳动的热闹场景已不复存在。出现了短期内个体经济没有发展起来,公共积累一夜之间消失了,生产队成了空架子,戏班、曲艺队进村演(说)唱沒有人付费了,山梁梁糜谷林里锄地时,那一人唱众人合的酸曲也听不见了。加之长期沿袭的分户散居状态,使人们互相间的各种交流减少了,集体观念淡薄了,思想变得松散了,就连一年一度的春节秧歌也闹不起来了,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处于搁置状态。2.农民劳动方式转变对民间音乐的影响陕北农村土地承包制实行十年以后,到了1991年,国家提出在该地区实行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的新政策。这意味着祖祖辈辈与土地打交道的陕北农民,不再以种粮为生,使这一带以农为主、农牧并重的生产模式宣告结束。昔日锄搂耙磨、打夯拉硪、拦牛放羊、犁地碾场的农民,开始学着种草种树、家畜家禽舍饲喂养,蔬菜大棚精细化种植栽培等。因而在传统劳动方式下产生的《碾场调》、《拉硪号子》、《打夯号子》、《送饭调》、《锄地号子》等不再被传唱,也不会再有创造发展。这些“拦羊嗓子回牛声”唱出的民间天籁,今天只能出现在各种版本的民间歌曲集当中。3.城镇化、现代化推进对民间音乐的影响城镇化推进使大量陕北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他们有的进城务工经商,有的随子女上学进城,年轻男女完成学业又不愿返乡。虽然农村电通了,路宽了,山变绿了,水变清了,但民间音乐生存空间和土壤在减少,农村成了空巢老人留守地。值得一提的是,昔日传出孩子们朗朗读书声音的村小学,也早已是大门紧闭,院内杂草丛生,不堪入目。现代化推进加速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歩伐,改善了人们的生存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命运带来巨大冲击。在今天的陕北,黄河岸边扳船的汉子,不得不停住嗓子收起艄工,仰慕这横跨秦晋大峡谷上空的一座座黄河快速干道;《赶牲灵》的脚夫不《走西口》,牵着毛驴奔赴各个旅游景区,供游客骑驴照相把景观;迎亲的人们不再上山下洼高骡子大马唢呐吹,而是车队迎亲,三天的路程一会儿就到。离开了大山河流、窑洞院落的陕北农民,挤入小区楼房,集中居住,一门一户,酷似笼中之鸟,看不上道情二人台,听不见唢呐说书调。喉咙再痒,也不能站在自家楼房阳台,打开窗户面对蓝天放声吼一曲信天游。这就导致农村天宽地阔静悄悄,城里楼房密布有声难开唱的现实状况。4.老艺人相继离世对民间音乐的影响岁月无情,任何人难以逾越这生老病死的自然现象。在陕北地区,且不说上世纪四十年代鲁艺师生曾经采访过的那些民间老艺人今在何处?1980年前后,收集整理民间音乐集成期间,被采访过的那一张张熟悉的面孔,眼下也难以再找到。我们知道,民间音乐主要依靠活态传承,手把手面对面的直接传授。也正是这样,使它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在长期的传承发展过程中永不衰败,不断繁荣兴盛。可如今,逝去的无法唤回,仅存活的老艺人极为罕见,即使找到,要么眼花耳聋,吹拉弹唱搞不动了,要么都是那么几首“流行曲”、“时兴调”。(二)陕北民间音乐生存状况2011年4月,调查小组出发之前,就听到这样的顺口溜:“民歌唱的变味了,秧歌扭成团体操;唢呐班里长号、小号、电子合成器、架子鼓,吹了半天不知调;道情唱成秧歌戏,说书都是一个调,影戏(碗碗腔)早已看不到,唯有小曲榆林城里乐逍遥。”这反映出当地群众对民间音乐现状的不满和抱怨情绪。那么真实的情况到底如何呢?调查结果显示:①从陕北民间音乐存活状况来看,陕北碗碗腔音乐,随着1964年绥德影戏班的解散而消失于民间,现仅存有少量乐谱。陕北民歌、唢呐、说书、歌舞音乐在民间较为活跃,这主要受益于市场经济和民俗活动以及当地政府部门的特色文化接待应酬宾宴;生存艰难的曲种是陕北道情、秧歌戏、二人台、宗教音乐;平稳发展的是榆林小曲;濒临灭绝的是琵琶说书。②从它们的活动区域来看,陕北民歌基本脱离了原生地,离开了农耕文化活态生存的土壤,流于城镇酒吧、堂会及各种演出场所之间。据悉,山东、广州、上海、北京、深圳及西安等地。(,)均有依靠唱陕北民歌谋生计的歌手,使陕北民歌的生存环境和演唱风格以及它的属性均发生了变异,这类歌手对陕北名歌的传播推广有益,但不是真心意义上的民间歌手。陕北道情目前的活动区域主要在延川、子长、清涧三个县的农村地区,以子长县境内最为活跃,常驻有四个道情戏班,常年往返演出于周边地区的大小庙会之间。虽然演出条件差,环境较为恶劣,剧本和演员的演技水平也不高,服装、道具及化妆都较为简单。有时观众只有十几个人,他们也得化妆演戏,完成场次,以获得经济收入。秧歌戏、二人台、宗教音乐仍在民间留存,但演出活动较少。三弦说书、唢呐吹奏活跃于城乡各类民俗事项当中。其中三弦说书大都是一人弹唱的形式,行动方便,费用又少,适合农村和城镇各种场合的演出,很受群众的欢迎;唢呐随着民间红白事的大操大办及城镇揭牌庆典等活动的举行,吹奏者活动范围越来越广,生意越来越多,经济收入逐年增加,发展势头强劲。③从各曲种的传承、从业人员的性别年龄和人数来讲,唢呐和三弦说书不仅人数在逐年增加,且冲破了传统观念的约束,出现了年轻女子拜师学说书吹唢呐的可喜场面,她们和男同志一起参加各种演出活动,成为一支新型力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活跃于陕北城乡之间的唢呐民间艺人有两千多,三弦说书艺人也有二三百。而陕北民间歌手整体人数锐减,陕北道情等戏曲乐队伴奏人员缺乏,一些极具特色的乐器,如四胡、用麻纸糊板面制作的小三弦、芦苇管子、渔鼓等逐年消失,后继无人。其他曲种的传承、从业人员也呈现出人数减少,年龄增高的势态。(三)不可忽视的几种现象陕北民间音乐传唱(奏)的曲目在减少,风格韵味在淡化,传承人断层等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1.民间音乐传承人出现严重断层现象在陕北农村调查发现,五十岁左右的艺人极其罕见,分析原因有二。一是1980年以后,陕北农村先后实行包产到户的个体经济和1990年实行的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政策后,当地民间音乐传播发展步入拐点,较长一段时间处于冬眠状态。而时日正当青春活泼的这批年轻人,听不见山曲,看不到道情戏、二人台,春节秧歌也闹不起来了,多数人今日已不会扭不会唱了。二是这个年龄段的人,现在虽然在农村,但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压力大,哪有心事耍丝弦唱道情哼小曲。2. 年轻的“民间艺人”向城镇化发展,热情很高,却忽视了自身艺术素养的提高,也没有向老艺人虚心学习的吃苦精神,在经济利益的诱惑和个别电视娱乐节目的误导下,步入怪圈。这些自封为“优秀歌手”、“某某传人”、“歌王”、“歌后”的青年男女,大都文化程度不高,不识乐谱,更不懂乐理知识,一切凭着感觉走。他们生活在梦里,飞奔在空中,只要会说陕北话,能飙几个高音,就胡编乱造演绎民歌。争抢出版发行演唱专辑,不求质量只追求豪华外包装,连民歌词意唱错唱反且不知,只要“流行”、“耍怪”就行,确是魔音贯耳。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胆子大,面对媒体镜头、华丽舞台毫不胆怯,真可谓无知也!3.现实生活中流行、习用的传统曲目越来越少,一些古老的曲牌和戏曲唱段不再有人会吹奏弹唱。带来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缺少戏曲、曲艺新创文学剧(曲)本,尤其是缺少情节复杂、戏剧性强且篇幅较长(大)的剧(曲)本。目前能看(听)到的大都是小型戏曲剧本或一小段说书表演,由于剧情简单,情绪单一,唱词又少,大量优秀的传统音乐曲牌用不进去。带来台上台下,你拉我唱,过来过去都是那么几个曲调。陕北唢呐曲牌和白云山道教音乐,也因一些民事(俗)活动内容和程序的简化、会期时间的缩短等原因,在几百首传统曲牌中,时常能听到的也不过《大摆队》、《跌断桥》、《花道则》、《张生戏莺莺》、《大开门》、《西风赞》、《三声佛》、《莲池海会》、《柳青娘》等屈指可数的几首曲牌。4.数字化的录音制作,即伴奏带的出现,带来民间音乐演唱(奏)时节奏规整、音高准确、音量平衡、播(演)出效果好的同时,也使得民间音乐正朝着僵硬死板,丢失灵魂的道路走去。民间歌(乐)曲不再是鲜活的,信天而漫游的声音,而似这工厂车间模具里铸造出来的铁秤砣,没有了呼吸,没有了生命。这种形式已经侵蚀到了唢呐、说书、二人台和道情戏等曲种的演唱(奏)领域,出现了大量假唱、假吹、假演奏民间音乐现象。凡此种种,不得不引起我们有关方面的重视。5.非遗保护下的民间音乐现状。随着2008年陕北民歌被选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先后有陕北唢呐、说书、道情、二人台、秧歌、宗教音乐等分别入选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各地市县也分别成立了非遗保护办公室,配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每年政府都拔专项资金。但对非遗项目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缺少专业性强的业务人员参加,不知道如何去保护传承,挖掘整理,因而保护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虽然每个曲种都确定了传承人,并给予一定的政府补贴,却没有真正发挥起他们的作用。要么今年全市民歌大赛,明年说书表演,再出两张专辑,这些没有实质内容的形式主义和文化形象工程,不但不利于非遗保护下的陕北民间音乐的繁荣发展,反而干扰了对它保护和传承,从本质上制约和阻碍了民间音乐在原生地的传承与发展。三、陕北民间音乐保护传承面对电视网络快速发展的大趋势,流行乐带来的冲击和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等客观因素,陕北民间音乐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考验。保护、发展、流变、消亡?诸如此类,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为了尽量减少损失,最大限度的保护好这些民间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世代相传,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建立政府主导下多部门、多专业领域人员参与的抢救保护措施,政府予以宏观上的指导和资金上的支持,各专业人员、民间社团确定目标任务,科学规划,具体实施。当下急需要做的是:一方面,深入基层民众间,对有专长的各类民间音乐老艺人(歌手、乐手),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全部录制保存直观的音视频资料;另一方面,对昔日收集整理出的传统民间音乐曲谱,分类精选出各曲种具有代表性的曲目,邀请民间老艺人原汁原味演唱(奏)下来,并录制成音视频资料保存。这种有词有曲有原声和影像结合的立体保存方式,便于后人学习继承和创新发展。2.健全陕北民间音乐各曲种领域有突出贡献的老艺人个人艺术档案,包括已经离世的民间艺人。记录他们的成长史、传承经历,即从艺年龄、身份职业、生存环境、活动范围和对所掌握曲(剧)种演唱(奏)的风格、技巧,记录他们何时何地何种状态下弹奏歌唱以及他们如何理解自己的这种文化行为等,供人们完整系统地去研究陕北民间音乐的传承发展历史,制定出更加科学的保护措施。3.延安、榆林两市应以建设陕北大文化区域的远景,统一协调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合理布局,共同为陕北民间音乐的保护传承做出努力。首先要关注民间音乐原生地自然状态下的传承发展,扶持引导其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行;其次,对民间音乐流行所在地的县级剧团采取改制或新成立机构,以曲种来命名团体名称,走特色发展道路。如神木、府谷为“二人台剧团”,清涧、子长为“道情剧团”,宝塔区、延川为“秧歌戏剧团”,横山、甘泉为“曲艺团”,绥德、米脂可联合成立“民歌艺术团”,榆阳曲为“榆林小曲演唱团”等。官方与民间双管齐下、共同打造,有利于陕北民间音乐的长足发展。4.落实国家文化惠民工程,鼓励官办民营团体大力创作新剧(曲)目作品,培养新型特色艺术人才,多排练作品,演唱好作品。对从事地方特色剧(曲)种演出的团体实行百姓看戏,政府买单,对民间音乐继承保护、创新发展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团体和个人,政府要给予重奖。以政策保障、资金支持、人才队伍建设等措施的实施,促进民间音乐的繁荣兴盛。5.让民间音乐走进课堂,从儿童抓起。陕北部分县区教育机构已将当地民歌、道情、民间歌舞等艺术门类纳入中小学教学内容,对学生采取全面教育、特色发展,既达到综合实力的提升,又益于民间音乐的传承。6. 地方 大中专院校尤其是艺术门类的专业性院校,要顺应社会发展人才建设战略,改进办学思路,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实用型人才,为基层文艺团体和民间音乐班社服务。另一方面,对基层具有一定演、唱、奏水平的年轻民间音乐人,采取请进来的方式,帮助他们学习音乐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和艺术表演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一代新型民间艺术人才。陕北民间音乐在黄土高原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的爱恨怨愤、酸甜苦辣中坎坷走来,留给人们无数的惊叹和美好的憧憬。从母亲《毛娃瞌睡睡》童谣唱出的那一声起,任凭岁月流失、斗转星移,这声音始终萦绕在耳旁,响彻在天地之间。那累成前弯腰后背锅的吹鼓手汉子,以惊人的毅力,一口循环气吹了十万八千里,声音响了整整600年;还有那擀毡的老汉、搂柴的妹妹、拦羊的后生、说书的盲人、绣花的大嫂、赶牲灵的脚夫,彩门前的伞头、纳鞋底子的婆姨、搬船的艄工……这一个个憨厚的长相,灵巧的双手,纯洁的心灵,为我们创造出这千万首神韵妙乐,让我们记住这些熟悉的面孔吧!以崇高的责任感、使命感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投入到保护民间音乐的工作中去,让它世代传承,健康发展,不断弘扬光大。▎李兴池,男,1956年出生。曾任延安市歌舞团创研室主任、团长助理、延安市音乐家协会主席。现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音乐家协会理事,陕西省戏曲音乐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陕西省陕北民歌研究会会长,陕西省歌舞剧院国家一级作曲。1979年至1982年历时三年多时间,深入陕北各县区收集、整理陕北民歌、 陕北道情、陕北说书、陕北唢呐等民间音乐近百首,有五十多首民间乐曲和民歌先后被收集、出版于省、市、县民间音乐集成卷:用于民间音乐素材改编、创作的三十多首声、器乐作品发表于省、市有关刊物和歌曲集。发表理论文章有&论陕北道情音乐、“从传统民歌到新民歌的产生,谈陕北民歌的发展”等。 从事音乐工作三十余年,创作歌曲二百余首,《我的西部》、《高歌一曲向未来》、《石油汉子》等获陕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出版发行个人作品专辑CD、VCD、DVD、三盘;大型歌剧、音乐舞蹈、电视艺术片、戏剧音乐等八十余部(首)其中:舞蹈插曲《抓髻娃娃》获1993年中央电视台首届MTV大赛银奖,音乐电视艺术片《黄土魂》1996年获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民委等评比一等奖;1998年获第四届陕西省青年文艺创作奖;民歌剧《花香时节》2003年获首届&中国剧协·山东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演出大奖、作曲一等奖;2004年安塞腰鼓《天·地·人》舞蹈音乐获中宣部、文化部等评比三等奖;眉户剧《追轿》、秧歌剧《花香时节》、大型陕北民歌史诗《信天游》、《庄稼人》、歌剧《刘易》、大型陕北道情现代戏《九月枣儿红》、民俗风情歌舞《麦场上》等在陕西省第二、三、四、五届艺术节上分别获作曲一等奖。2005年《志丹扇鼓》舞蹈音乐获中宣部、文化部评比作曲二等奖。秧歌剧《米脂婆姨绥德汉》(与人合作)2010年5月在文化部第十三届文华奖评奖中荣获文华音乐创作奖。为大型秦腔古典戏《双罗山》、《金玉奴》等设计唱腔音乐并连续几年由延川县秦腔剧团公演;为眉户小戏《山道弯弯》《农家新事》《追轿》等三十多个剧本作曲并由黄陵、延川、安塞、富县等县下乡演出;创作器乐曲:弦乐四重奏《魂》,长笛与钢琴《幻想的奏鸣》,板胡协奏曲《黄河船夫曲》,民乐合奏《走西口》等;为他人编配出版陕北民歌CD光盘八张共100多首作品。1995年随中国文联演出团出访法国、奥地利。陕北民歌ID:sbmg66长按二维码 即刻关注「陕北民歌」学术顾问贺一艺一马子清一冯健雪尚飞林一王向荣一李兴池制作团队艺术总监:薛九英 视频主播:伍和惠文字总监:王九刚 视频编辑:吕永强⊙本平台版权归「陕北民歌」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合作邮箱:陕北民歌微信号:sbmg66↓↓↓点击阅读原文关注「陕北民歌」
点击展开全文
陕北民歌是世界上最古老而经典的民歌之一。关注『陕北民歌』,每晚为您推送有关陕北民歌的专题及经典、动人的民歌。『陕北民歌』以民歌的名义,为当下社会中四处游走的人们,提供一个可以安放灵魂的掌上故乡。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胡编乱造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