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到100W20万左右的敞篷跑车车,4座的,我也不是很懂,求推荐。

您好, []|
三款30万以内平民敞篷跑车推荐
[导读]为大家详细介绍三款30万以下便能赚足面子的万人迷敞篷小跑车,她们分别是:标致207cc、比亚迪S8以及马自达MX-5。
三款30完以内平民敞篷车俗话说的好: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确实有些人喜欢两厢车,有些人喜欢三厢车,还有些人就喜欢SUV;有些人喜欢实用一点、有些人喜欢舒适一点,还有些人喜欢动感一点。而此次小编要介绍的并不是刚刚说的那些,而是可以说是没人不爱他的那种车吧。没错啦,今天的主角就是有“万人迷”之称的敞篷小跑车。都说“人要脸,树要皮”,这种敞篷小跑车便能让你赚足了面子。此次小编将给大家介绍三款30万以下便能赚足面子的万人迷敞篷小跑车,她们分别是:cc、以及MX-5。话不多说,切入正题。标致207cc标致207cc厂商指导价:22.68-26.58万元敞篷开启时间:24秒拉风指数:★★★★作为本次推荐的第一款车型,标致207cc可能大家并不是经常在大街上见到的车型,就连小编这个汽车控,每天盯着汽车看的人都只见过5次不到。作为一款浪漫国度的法系车,标致207cc有着让人意味深长的面孔,可能这就是法系车的特点吧:丑,却丑的美丽。一张带着黑色牙套的超级大嘴,一对狭长锐利的双眼,一个大号狮子形状的鼻子组成了一个面部一直以微笑示人的法国小妞,说实话把这些个一个个拆开来看,非常漂亮,但是组合到一块,却又另外一种别样的魅力吸引着不少单身以及不是单身的人士。最吸引人的是从侧面她的身材线条,这是让小编我都不能用言语去表达出来的一种美。还有就是她那没什么值得我提的小屁股(似乎翘臀跟她完全不搭嘎),不提也罢,人无完人,何况是车呢。 标致207cc中控台标致207cc的内饰跟其外形差别那可不是一点两点,外形时尚个性的她,内心里却是那么的“古老”,复古的中控台,再普通不过的中控台按钮,很简单的仪表盘,以及让我看到就想砸烂的三幅方向盘(或许这就是吧)。另外不能不说的就是这款敞篷小跑车的敞篷开启功能了,时速10公里/小时的状态下,居然要25秒才能完全开启。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等吧,等吧。可能是因为是定位小型敞篷跑车的原因,标致207cc的长宽高分别为4037mm/1750mm/1387mm,其轴距也仅仅为2540mm,使得这个小洋妞从外面来看,非常的小巧玲珑,而这也致使其后排的空间是那么的不尽人意,后排仅能坐下一个160不到的小孩。虽然某某先生说的那样:“空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会有点。但是小编奉劝各位,请勿尝试,否则后果自负。而动力方面,为标致207cc服役的是与PSA共同开发的1.6升涡轮增压发动机,在她淫威下,这款发动机不得不爆发出最大功率为110kW(150马力),最大扭矩240N•m,配合着一台5挡手动变速箱,居然能带着她在9.2秒内就飙到100km/h。其性能显然不是跑车界里出众的,但是这样的价格,这样的性能,你还有什么话说呢?小编点评:有标致207cc这样一款小巧、另类、个性、拉风的小跑车,夫复何求呢?不过建议买这款车的朋友们,换个方向盘吧。
在这里,读懂汽车
扫描左侧二维码即可添加腾讯汽车官方微信;
您也可以在微信上搜索“腾讯汽车”,获取更多汽车资讯。
相关微博:
,现在火热的SUV车型中售价在20万元左右的合资品牌产品更受欢迎,而本期介绍的两款自主品牌的SUV报价都在10万元以下,都属于价格低廉性能够用的城市SUV车型,瑞虎更是推出了科技含量更高的1.6DVVT车型,它们可能在细节处还有待提高,但高性价比值得我们关注!
推荐微博:
搜索热词:
[责任编辑:nikifu]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汽车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Bitauto易车网车市资讯
汽车图片站
价格:0.00-0.00万
口碑评分:76分
在同价位车型中排名第5名
同品牌车型:
车型点击榜
30万以上20-30万10-20万10万以下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4座硬顶敞篷车有哪些款?100W以下!_百度知道
4座硬顶敞篷车有哪些款?100W以下!
提问者采纳
BMW 3系的敞篷版大众EOS英菲尼迪G37沃尔沃C70主流就这些
提问者评价
呵呵 上面的一堆废话 还是你的够精简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敞篷车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325i Convertible硬顶敞篷轿跑车搭载的是一台镁铝合金的直列六缸发动机,使用了Double-VANOS双凸轮轴可变气门正时系统,Valvetronic电子气门。额定功率为160千瓦/6100转,最大扭矩在2400转至4200转时产生为270牛顿米,在7.6秒就可以从静止加速到100公里/小时,最高时速为245公里/小时,它的城市、高速和平均百公里油耗分别为13.3升、6.8升、9.2升。价格:63.9万元
2 宝马 宝马Z4 3.0si搭载了BMW直列六缸发动机,采用了Double-VANOS双凸轮轴可变气门正时系统,Valvetronic电子气门,最大功率为195KW/6600rpm,最大扭矩为315Nm/2750rpm,0-100km/h的加速时间为6.0s,最高车速被电子限速在250km/h,百公里综合油耗为9L。
价格:65万元
3 宝马 Z4 3.0si Coupe双门硬顶跑车搭载的是一台镁铝合金的直列六...
我问的是四座硬顶 你写这么多要我一个个看呀?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汽车之友》敞篷专题
《汽车之友》敞篷专题
用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或给您的好友,
(一)理智与情感&敞篷车的精神家园人天生就是要和社会接触的,除了打开车门,还有另外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敞篷。很多人认为敞篷车不过是年轻人对于自由和个性的一种表达,但我看来,敞篷车是让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变得多样化,这里面有理智的诉求,也有情感上的依赖。&&&&&&&&&&&&&&&&&&&&&&&&&&&&&&&&&&&&&&&&&&&&&&&&&&&&&&&&&&&&&&&&&&&&&&&&来源:汽车之友&&作者:程凯&&&&当你坐在一辆密闭的汽车里,看着车外的人来人往,这种被隔离后的私密让很多人对汽车产生了依赖,安全感从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然而人天生就是要和社会接触的,除了打开车门,还有另外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敞篷。很多人认为敞篷车不过是年轻人对于自由和个性的一种表达,但我看来,敞篷车是让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变得多样化,这里面有理智的诉求,也有情感上的依赖。一百多年来,汽车技术的演变翻天覆地,但是我们从中不难看到真正的技术都是为了人们的理智或者情感服务的,不会有单纯的技术,这一点在敞篷车身上表现的更为突出。&&&&敞篷车的气质其实追根溯源,敞篷车的历史一定跟汽车的历史一样长,在那个马车统治的年代,顶篷的存在是地位的象征,所以当第一辆汽车诞生时,人们并没有把它当作奢侈品,因为它没有顶。这时候的汽车还只是一种工具,但是欧洲人不会甘心仅仅是工具的坐驾,在原有车身上增加一个可以折叠的顶篷,除了实用之外,还毫无保留地向世人证明:敞篷车与普通汽车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气质,所以在二战爆发之前,无论是英国莱斯莱斯还是德国奔驰,都在其元首坐驾上实现了这种贵族气质。然而,战争可以改变一切,包括对于气质的追求。二战结束后,作为战胜国的英法等国家,依旧延续着这种敞篷车的贵族感,甚至为它赋予了运动特质、并演化出硬顶结构;然而对于遭受经济和精神重创的德国人,敞篷车渐渐地不再是对豪华的定义,而可以变成普通人精神的诉求,于是甲壳虫这种绝对大众化的产品,也有了软顶敞篷版。从一个方面看,当时的普通人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来表达对于生活的态度,而这种权利以前只有贵族才能拥有。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上世纪60年代,运动敞篷车开始大行其道,试图在高贵与平民之间寻找敞篷车的另一种气质,无论是法拉利、保时捷还是捷豹,推出了众多堪称经典的敞篷跑车,这些车型甚至影响到了当今的跑车流行趋势。作为世界上最自由的一个国家——美国,它的敞篷文化似乎一开始就特立独行,与美国人的生活态度相得益彰,在二战前,像凯迪拉克V16&Sport&Phaeton这样的豪华车还保持着与欧洲汽车类似的设计,但是进入50年代,美国人本性中狂妄不羁、追求自由的基因开始影响到敞篷车的设计,黄金之国,这款经典敞篷车,采用了极为夸张的细节装饰、超长的车身尺寸,以及电影中梦露的演绎,成为那个时代的标志。美国人对于敞篷的态度是更宽容的,他们需要的仅仅是坐在后座上弹着吉他唱歌,在海滩公路上载着美女飘然而过,没有地位之分,没有速度要求,大马力发动机的轰鸣是对这些画面最好的配音。这就是上世纪后半程敞篷车带给人们的改这就是上世纪后半程敞篷车带给人们的改变,所以我觉得,今天我们在回首看这些不应该只把敞篷车归类于一种车型,而应该是精神层面的诉求。遗憾的是,随着各种领域的全球化,现在敞篷车的气质明显有些退缩了,不知道是人们心智进化得成熟了还是麻木了。敞篷技术带来的变化说到技术,其实敞篷车最明显的还是顶篷设计,但实际上还有对车身结构的影响。早期汽车车身的流线感并不那么强,还有一点点马车的影子,自然软顶是最好的搭配,随着车身比例的进化,单一形状的软顶从各个角度看都有些突兀,而且材质、安全、密封性等环节的弊病开始显露,设计师开始探索一种与硬顶轿车类似的解决方法——硬顶敞篷。其实早在1937年,标致就推出了402&eclipse硬顶敞篷,只不过需要手动操作,自然它的命运不会太好。真正的硬顶敞篷要追溯到1996年奔驰SLK,将顶篷分割成独立的两块,通过电机操作连杆,将其优雅地收纳到后备箱里,这种技术上的进化直接带来了设计的革命,甚至很多人认为硬顶敞篷最性感的地方不在于敞篷的状态,而是开闭的几十秒钟。自SLK开始,硬顶敞篷在技术的推动下演变的越来越神奇,从两片式到三片式、多片式,从简单收纳到行李箱到有专门的收纳空间,甚至像大众EOS这样的敞篷车,不仅顶篷变成5片式,而且还有天窗,宝马Z4更是突发奇想地将后窗部分折叠到车顶,再一起向后收起,犹如一段精彩的舞蹈动作,最新的迈凯轮MP4-12C更过分地将顶篷收纳到后发动机罩下,整个过程犹如变形金刚。在硬顶敞篷风靡近20年后,软顶又开始了复兴之旅,此前人们担心的安全性问题、软顶材质、车身结构等问题都被技术与材料的进步弥补了,此前坚定不移地采用硬顶的宝马3系,终于在新一代车型上回归软顶,虽然在敞篷机构上的限制,让软顶看上去还是跟车身不太协调,但是半个世纪以来对于软顶的精神定义让欧洲人不能舍弃这种情结。说了这么多,其实跟中国目前的消费理念基本没有关系,但是就像两厢车、旅行车一样,中国市场的接受速度远远比其他国家快,目前敞篷车对于我们来说还有些突然,但是随着人们在理智与情感上的进化,敞篷车最终会进入我们的生活。
(二)业内人士看敞篷敞篷车的流行,的确和不同民族的文化观点有关系。比如,以前,中国人比较喜欢白,对人的判断有“以白为美”的观念,这点和国外的确有些不太一样。国外,很多人都追求晒得黝黑的皮肤,认为那才是健康和富有的标志。&&&&&&&&&&&&&&&&&&&&&&&&&&&&&&&&&&&&&&&&&&&&&&&&&&&&&&&&&&&&&&&&&&&&&&&&来源:汽车之友作者:国舜专访瓦尔梅特(上海)汽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穆连春&博士AF:以您对敞篷车的了解,谈谈敞篷车的流行和敞篷车的文化?穆:敞篷车的流行,的确和不同民族的文化观点有关系。比如,以前,中国人比较喜欢白,对人的判断有“以白为美”的观念,这点和国外的确有些不太一样。国外,很多人都追求晒得黝黑的皮肤,认为那才是健康和富有的标志。但这就和汽车文化的发展类似。比如之前我们不太喜欢两厢车,随着汽车文化的发展,人们已经接受了两厢车。敞篷车的流行也会有一个类似的发展过程。另外,敞篷车和经济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国外,经济好的年头,敞篷车会占据整个新车销量的1.8%-2%左右,经济比较差的年头,会占1.2%-1.4%左右。人们对敞篷车更多是享受和个性的需求。所以,随着国内人们越来越富有,对敞篷车的需求也才会越来越强。比如,当家庭在选购第二辆车的时候,对汽车的个性、文化就更加看重。消费者选择敞篷车时可能更看重品牌,但欧洲和北美的敞篷车设计也不大相同。欧洲敞篷车在顶篷收到后备箱之后,空间基本就很小了,而且后排也普遍比较小;但北美就不同,北美非常看重后备箱空间和腿部的空间,基本上顶篷收进后备箱之后,至少还要容纳两个高尔夫球包。AF:敞篷车对厂家和品牌的意义是怎样的呢?穆:我们都知道,敞篷车的车身结构因为是开放式的,肯定比封闭式的固定硬顶来得困难得多。而且,从制造的精密程度、对各结构的耐久性方面都有高得多的要求。但不知你注意没有,一流的汽车品牌都有自己的敞篷车,例外的只有现代。敞篷车是品牌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不只是占领细分市场的需要,也不一定能够赚得多少利润,但对品牌形象有很大提升作用。比如进到一个品牌展厅,一款敞篷车就可以吸引你的好感,虽然你不一定买这款敞篷车,但可以极大提升你对整个品牌形象的认识。AF:软顶和硬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穆:在敞篷车发展过程中,硬顶和软顶都曾引领过潮流。在敞篷车发展的最早期,受技术条件的制约,软顶在密封性上不尽如人意,尤其冬天就会非常冷。人们就考虑,能不能既能像固定顶篷车那样有比较好的隔热保暖性,又能够像敞篷车那样敞开,于是在四、五十年代就发展出了硬顶敞篷的概念。后来技术越来越成熟,软顶硬顶就取决于需求了。AF:敞篷车有的采用三段式,有些是四段式,这都是出于怎样的考虑?穆:四段式的硬顶敞篷,自然可以在车顶曲线上做得更复杂些,但同样,结构更复杂,成本也更高。所以,采用三段还是四段,主要从外形设计和整车成本来平衡。AF:Valmet&Automotive主要代工了哪些车型?穆:从2000年以来,大概生产了1,200,000套顶篷系统,配套车型包括:奥迪A4、大众甲壳虫、克莱斯勒Crossfire&&&Sebring、日产Micra&C+C、Pontiac&G6、奔驰CLK、福特野马等。目前配套的车型比如:BMW&6&series、BMW&1&series、Mini、奔驰E级、雷诺梅甘娜等。关于Valmet&Automotive公司的总部在芬兰,其芬兰的工厂是纯电动车Fisker&Karma的生产基地,从这一点你大致能了解它在汽车方面的生产实力。除了整车生产,Valmet还收购了Karmann的顶篷生产业务,分别在波兰和德国有两个顶篷生产工厂。Valmet在中国也开展了敞篷系统的业务,比如,协助整车厂进行敞篷车的前期设计、敞篷部件的零部件采购等。
(三)追风青年&大众EOS&2.0T&标致308CC相比较而言,308CC并非像EOS那样是披着风情外衣的小钢炮,它不过就是一台普通的敞篷车,底盘甚至一点运动细胞都没有,法国车一向的舒适性在308CC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我并没有幻想它有精确的转向、响应及时的刹车以及硬朗的悬架,甚至是畅快直接的动力。&&&&&&&&&&&&&&&&&&&&&&&&&&&&&&&&&&&&&&&&&&&&&&&&&&&&&&&&&&&&&&&&&&&&&&来源:汽车之友&&作者:曾俊夫在海口市的滨海大道,我真正领略过一次在海边椰树下开车兜风的惬意。但那次经历就像人生中大多数的不完美一样,还是留下了一些遗憾,不仅仅是缺少一台可以敞篷开顶的Coupe,更缺少一个在身边随风起舞的漂亮姑娘。借着这段美好的回忆,我甚至还想起了国王乐队的《去海边》:我最盼望的地方啊就要到啦,打开车窗迎接海风吧,前面也许有个姑娘正坐在沙滩上,那是我想象中的童话......事实上由此我也意识到,最适合敞篷车的地点就应该是海边,而最适合打开车篷御风而行的季节其实是落叶纷飞的秋天,因为气温正好适宜。然而现在,残酷的现实将我从记忆的海底拉了回来,我当下要完成的任务却是在北京市区与两台敞篷车相处四天时间,这个任务艰巨之处在于不能跑出四环路,并且一旦开车出门就得All&ways&open。说实话,这对于我来说真有些难为情,天气倒是次要原因,根本在于我并非一个性情张扬的人,而我们的两个主角——标致308CC和大众EOS也并非价值连城的豪华品牌,要开着这类入门级的敞篷车在市区里掀开车顶闪转腾挪多少都会有些装,或者我可以说得更文雅一点:Zhuangbility。不过好在法国人的设计哪怕是让装都成为了理所当然。毫无疑问,308CC是一台充满欧陆风情的Coupe,因为它的车顶可以打开,因此它的车名中还多了一个Cabriolet(敞篷车)单词。在PSA这个大家庭里有非常明确的分工,标致负责制造可以打开车顶的Coupe,而雪铁龙则负责制造三扇车门的Coupe,两个品牌各司其职,相互补充。所以,我们很容易就能在标致的型谱里找到207CC、308CC这种既好看又充满情调的小车。通常来说,情调等同于浪漫,而在浪漫之前必定会有“浪费”,不过你并不需要为标致308CC支付高昂的代价,我们手里这台豪华型的版本定价33.88万元,一个非常吉利的数字,相比来自同一国度的雷诺梅甘娜CC,标致足足低了4.7万元,浪漫的代价真的不高。如果你认为我是在为法国人大唱赞歌,我想你应该是误解我了。我们的另一名主角大众EOS可是身价不凡,德国人仅仅只提供一个装备级别的车型供选择,定价竟然高达45.92万元。由此一来,EOS甚至比高尔夫的旗舰R20还要贵6万多元。或许你会想,花了这么多钱都得到了些什么呢?EOS合上车顶实际上就是一台GTI,它与GTI装备一样的发动机和变速器,但受折叠车顶的重量影响,它的0-100km/h加速比GTI慢了0.7秒,此外除了空间似乎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总之,GTI有的它都有,但EOS有的装备,标致308CC却没有,所以一台好看又有风情的法国车把价格拉了下来,似乎更容易让人接受。在王大师调试摄影设备的间隙,我用iPhone自带的秒表简单测试了一下两款车的开闭篷时间。从官方数据来看,尽管两款车都号称能进入25秒俱乐部,但实际状况稍有些出入。标致308CC的车顶结构很简单,从206CC延续下来的两段车顶只需要25秒就可打开,扣上车顶则会多花上1.5秒;EOS可就没这么乐观,它打开车窗再打开车顶足足花了27秒,五段式车顶在整个开闭过程中表现得都比308CC要安静,但它的车身却不可避免的会有轻微震动,让人有稍许不安。不过我更喜欢敞篷状态的308CC,它的车身腰线更有风情,后半段线条有下沉趋势,使得车身在视觉上更修长——实际上两款车的长度都在4400mm左右。此外再从设计上来讲,德国人一向不与法国人正面交锋,如果不是一台敞篷车,改款后的EOS与高尔夫看起来并没有多少区别,当然现在我们也可以称它为高尔夫CC,它的兄弟是高尔夫敞篷车(刚刚回归的车型,其间断档一代),区别就在于玻璃与铁皮的混合车顶换成了篷布软车顶。对于50万元以内的敞篷车我们的要求并不高,我们甚至不会介意在打开车顶后乱流会把谁头顶上的头巾或是鸭舌帽吹跑。是的,在这一点上大众考虑得很周全,在开篷状态下它的风挡玻璃上方有一个可以手动弹起的扰流板,它的作用类似于飞机机翼的前缘襟翼,让挡风玻璃的气流避开头顶。当我换到308CC上后,情况就有些糟糕,每次停车我就不得不对着后视镜打理乱蓬蓬的头发,唯一让人欣慰的是308CC那台1.6T的发动机泄压的“嗤嗤”声来得比EOS更早,这也算是对听觉的弥补。说到听觉我还得再废话几句,两款车在开篷状态下胎噪和风噪来得都很直接,如果副驾驶座有女性朋友,最好的方式是保持缄默;如果是在听歌,那么就需要提高音量了,只是别听那种山寨DISCO就好。接下来我们要探讨一下308CC为什么比EOS便宜。影响因素大概如下:前者装备的是一台1.6T发动机(EP6CDTM),搭配6速自动变速器,底盘结构为前麦弗逊、后扭力梁,配置上少了触摸屏幕和导航以及电动座椅这两个大件,此外就是敞篷的结构差异,EOS即便关上车顶也还是有一扇独立的天窗,这也为它加分不少。其实为EOS加分的还有它的动力和操控,前面我说了它其实就是一台拥有活动车顶的GTI,发动机是2.0TSI,最大功率跟奥迪A4L&S-Line一样为155kW,扭矩维持GTI的280Nm,油门的灵活程度几乎就是随叫随到,6速湿式DSG的反应很迅速,在连续降挡的时候没有半点迟疑,干脆利落。尽管EOS用的是电动助力转向,但是在速度真正跑起来后方向盘还是能给予很明显的回馈力。最关键的一点是方向的指向性很清晰,前轮在左右作动的时候不会有太多的拖沓,这种表现和它的底盘一样,侧倾已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并且弹簧给予的回馈力让人很清楚车辆的状态。其实,EOS和308CC都很容易让人开快,一不小心就超速驾驶了,这和它们强劲的涡轮增压发动机有密切关系。不过相比较而言,308CC并非像EOS那样是披着风情外衣的小钢炮,它不过就是一台普通的敞篷车,底盘甚至一点运动细胞都没有,法国车一向的舒适性在308CC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我并没有幻想它有精确的转向、响应及时的刹车以及硬朗的悬架,甚至是畅快直接的动力。开308CC就得有消磨时光的心境,深深踩一脚油门它的供油系统以及变速器会迟疑半天才有反应,然后转速扫向4000rpm之前泄压阀就开始吹哨了,这倒是蛮让人兴奋的。每一次换到这台法国车上,我都会调整一下心情,它不能像EOS那样去随意索取动力,而是要以一种缓和的姿态去催逼动力爆发,急不得。还有一点,308CC的刹车踏板行程略长,几乎是要比EOS提前反应才会有相同的制动效果。如果要让人选择,我可能还是会选择308CC,它虽然缺少GPS和电动座椅,也没有天窗,但是它的座椅却有“送风围脖”,此外它的设计太招眼球了。它的后座在纵向长度上要比EOS好上那么一点,王大师拍照时曾说过,EOS的后座进出太费劲了,我冷不防地回了一句:那地儿一般都不是人坐的。所以这类紧凑型双门四座敞篷车一般都被称为“狗男女”车......经过四天的All&ways&open后,我发现我又晒黑了一点,一般情况下在北京开敞篷车不会如此极端暴力,天气不允许,众目睽睽的羡慕嫉妒恨也会让人开起车来不太自在,这种装在中国并不适用。所以我并不打算为308CC和EOS分出胜负,因为它们的动力并不在一个起跑线上,开起来更是性格完全不同。我只是希望借助这篇并不是对比的对比,与你分享敞篷车的有趣生活,没准哪天你也会Zhuangbility!
(四)型男对话&宝马650i&奥迪A5&2.0T相比于奥迪A5的优雅,我更喜欢宝马带来的运动感,这种特质即使在敞篷车上也没有削弱,甚至更加直接,因为当我不长的头发随风飘舞的时候,对这款车的运动感就有了更直接的认识。我喜欢它的低扭表现,有着宝马天生的性格,对于弯道的自信也让人无法抗拒。&&&&&&&&&&&&&&&&&&&&&&&&&&&&&&&&&&&&&&&&&&&&&&&&&&&&&&&&&&&&&&&&&&&&&&&&&来源:汽车之友&作者:程凯Metrosexual,译成中文叫“都市型男”,据说是英国评论家马克·辛普森专门为贝克汉姆发明的,是由metropolis(都会)和sexual(性的)这两个组合起来,简单来说就是住在大都市、生活过得高尚有品味的异性恋男人。这次我们找到了两位在敞篷车界绝对算得上的“型男”,引发了他们之间一场不一样的对话以前我们形容那种走在时尚前沿的魅力男人叫做“极品”、“够MAN”,但随着思想的进化,出现了“型男”这个词,确实比以往任何一个词汇都更贴切和形象。首先,“男”说明了这类人有着明显的男性特征,身材魁梧、性格开朗豁达、不失儒雅,并有着正常的性取向;其次,“型”则说明了他们的生活态度:注重品质、关注时尚、懂得享受生活,但最主要的是“与众不同”,何为与众不同呢,并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而是追求从内到外与普通人拉开差距。OK,既然大家都知道了型男的定义,那么再说说车界的型男——敞篷车吧。敞篷车最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功能的变化,而是与众不同,当我需要阳光的时候,可以一键解决问题,当大家还沉醉在硬顶的私密感的时候,我却钟情于软顶的复古与浪漫,而且,我的座驾出身名门,有着别人羡慕的传统,如此种种,说明了他们无疑是当今型男的最佳选择——奥迪A5&2.0T&Cabriolet和宝马650i敞篷版。他们之间的对话也就变得更有看点。“没有了车顶的干扰,A5的侧面曲线与银色的A柱相呼应,得以更加突出地体现。虽然现在大家病诟奥迪千篇一律的设计,但是从这款车身上你绝对能感受到不同的气质。”第一轮对话:志同道合的软顶作为欧洲高档品牌的奥迪和宝马,在设计理念上都保留了对传统敞篷车的认同和传承,不可否认,上一代A5还是硬顶的设计,但我想那时候除了材料、安全性的顾虑外,奥迪放弃软顶的初衷还是对于市场的过分依赖,说明显一点就是还不够强势。这一点宝马也没有好到哪去,上一代硬顶的3系怎么看都不像一款真正的欧洲敞篷车。从开篇文章的表述我们知道,欧洲人对于传统敞篷车的概念多少有些固执,认为只有软顶才能代表高贵的血统,而硬顶只不过是最近20年才流行的玩意儿。现在从技术到安全性上都没有了障碍,必然要回归到欧洲人更习惯的软顶设计了。仔细看看两款敞篷车软顶的设计,可以说是异曲同工,都采用了前三段后一段的连杆设计,也都有专门的软顶收纳空间,不再占用宝贵的行李箱,而且顶篷的织物面料更加耐久,颜色上也跟车身有所区别,尤其是A5那款酒红色的软顶,无论配以什么颜色的车身都不会突兀。而宝马6系尾窗设计更加出位,将整个尾窗内凹到后排座椅后方,却留了两个尖尖的尾巴,且不说空气动力学上的考虑,单这个尾巴就足以与众不同。从这个方面看,他们紧紧抓住了当今主流型男的审美需求,在设计上、颜色上、侧面比例上都够型。第二轮对话:何为优雅为什么只有敞篷车才有独特的优雅,从设计角度上也是最难的,因为设计师要兼顾敞篷开合不同状态下车身的比例与协调,这不仅需要精细的表现手法,还要有一点点感性。据说A5波浪式的腰线是席尔瓦最得意的地方,而在酒红色敞篷的衬托下,这条曲线的魅力非但不减,反而与车身融合得更加自然,但是打开敞篷后,你会有更大的惊喜,没有了车顶的干扰,A5的侧面曲线与银色的A柱相呼应,得以更加突出地体现。虽然现在大家病诟奥迪千篇一律的设计,但是从这款车身上你绝对能感受到不同的气质。客观地讲宝马6系并没有给我这样的惊喜,它的车身比A5长了20多厘米,在敞篷折叠后尾部的姿态有些呆板,虽然侧面线条也勾勒出一些层次感,但与A5富有想象力的线条相比,还有些硬。不过我突然想到了,既然是型男,也有阳刚和气质之分,宝马与生俱来的运动特性让设计师在图纸上还想尽量保留下来,不错,黑色的顶篷一但打开,完全与奥迪是两种味道,它更贴近自我的表现,我就是宝马,无论在哪个方向都能轻易辨认,即使是敞篷车也不能丢失家族的精神。敞篷车最主要的目的不在于功能的变化,而是与众不同,当我需要阳光的时候,可以一键解决问题其实我不想去评论坐在车里的感受,因为设计上他们与硬顶版相比几乎没有区别,不过在阳光下却给了我不同的感受。同样是黑色内饰,但奥迪镀铬装饰条有些晃眼,即使做了亚光处理还是抢镜,宝马则给人以稳重安详的印象,配以深色真皮座椅,无需过多的设计就能打动人心。不过还是更喜欢奥迪橘色的座椅颜色,容易产生对于阳光的联想,整个座椅的支撑也没有宝马那么硬朗,更适合窝在里面晒太阳。第三轮对话:与生俱来的运动前面提到过,上世纪60年代,欧洲掀起了一股运动敞篷车热潮,受其影响,这两款车都必不可少地在运动方面有所表现。然而他们毕竟不是暴走机器,不能以排量论英雄,A5搭载的那款2.0TFSI发动机没有什么惊喜,155kW也不是最高调校,虽然有7速DSG,适可而止才是它的初衷。相比之下宝马就劲爆一些了,4.4升涡轮增压发动机功率达到了300kW,几乎是A5的两倍。但在敞篷车上,并没有那么大的差距,有的只是对于运动感的不同理解。即使是在山路上,A5依旧是优雅的,不温不火,没有发动机噪音的干扰,如行云流水般的输出得益于变速器绵密的传动比,驾驶它,你会很容易融入到事先设定好的心情中,不会想到跟谁飙车,不会有太多躁动的欲望,即使增压介入,也只是对于过弯后加速的补充;宝马6系装备了8速自动变速器,但显然没有那么温柔,在低挡位上的特意表现会激发驾驶者对它的控制欲,这种欲望越强,它的潜力才能完全释放,可以说不考虑敞篷的话,这款650i能让你在山路上变得疯狂,加上扑面而来的暖风,则是另一种刺激了。驱动型式上两款车都选择了各自经典的配置。有人说开奥迪的quattro最大的乐趣是控制,而开后驱的宝马最大的乐趣是失控,真的很到位。A5秉承了奥迪四驱特有的稳定感,可以轻而易举地驾驭它,不会让人牵扯太多精力在驾驶中,而可以全身心地享受敞篷带来的惬意,这种状态对于大多数都市型男来说更加实用。但是宝马的失控则是需要你专心去体验的,任何一款宝马轿车特有的躁动在它身上也能找到,没有因为车身结构的加强而变得模糊,关掉音乐,专注于发动机的反应,身体则被后轮稍许的横向惯性吸引,尤其在山路上,一个人,一辆车,就能享受一天了。结论:气质男和硬朗男其实型男也有很多种,我们之前概括的仅仅是共性,通过这两款运动敞篷车的对话,他们不同的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奥迪A5从骨子里流露出的优雅与时尚是无法被模仿的,它更专注于内涵,或者气质,不用去表达什么,一切就在你眼中;而宝马650i则是需要去体会的硬朗型男,单看表面也许会被迷惑,需要你真正驾驶它,感受年轻的爆发力,有粗旷线条的驾驶感,一旦你能发掘到它的本质,就会没有任何悬念地被征服。虽然每辆车单拿出来都够型男标准,也都有难以复制的个性,但你在街上看到两辆这样的敞篷相依而行,如果不是媒体试驾,那肯定就是基情四射了......但愿不会有后者这样的场景。编辑观点王彤华:与型男在一起,是每个女孩子的梦想。于是当与这两位“型男”一起沐浴了一整天的阳光后,我都以为自己快成了公主。敞篷车给我的最直接感受是,自由!如果你骑过摩托,你就更能深刻理解什么叫做如影随风了。揭开盖子的车,变得豁然开朗,一颗心似乎都飞了出去。宝马那款4.4升涡轮增压发动机让同事几乎疯狂地在山里撒野。而我更喜欢A5的低调和那份优雅。舒适且从容不迫地驾驶,不急不躁,需要狂野时狂一下就够了。难得敞篷着飞驰,自然要慢慢享用阳光直接洒向身上的曼妙时光了。就算再拉风,也不能弄乱我的头发。程凯:除了取向,从哪个方面来说我都算不上型男,但是坐在这样的敞篷车里,在山路上呼吸着久违的新鲜空气,任凭阳光洒在车内的每个角落,没有理由不想成为这样的人。相比于奥迪A5的优雅,我更喜欢宝马带来的运动感,这种特质即使在敞篷车上也没有削弱,甚至更加直接,因为当我不长的头发随风飘舞的时候,对这款车的运动感就有了更直接的认识。我喜欢它的低扭表现,有着宝马天生的性格,对于弯道的自信也让人无法抗拒。
(五)心态瞬移&玛莎拉蒂&宾利&兰博基尼敞篷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现在回到这个问题。中国人更习惯计较得失,算算这样做的结果,自己到底得到什么失去什么,计算结果如果是得少失多,那么就不做。我们这样做已经非常程式化了,已经想不起来去关注自己内心真正在乎什么。&&&&&&&&&&&&&&&&&&&&&&&&&&&&&&&&&&&&&&&&&&&&&&&&&&&&&&&&&&&&&&&&&&&&&&&&&来源:汽车之友&作者:朱熙我们在面对任何人和事物时都有个对应心态,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特殊时刻都是如此,只不过重要时刻的心态更为让人难忘罢了我们在面对任何人和事物时都有个对应心态,不管是日常生活还是特殊时刻都是如此,只不过重要时刻的心态更为让人难忘罢了从这个敞篷车选题伊始,我就一直在揣摩一种心态,同时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敞篷到底是为了什么?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留着,不妨放到后面再说,我们先可以从表面的现象说起。从称呼看态度心态这东西从各个方面都能显现,比如称呼上。汽车这东西不是中国人发明的,所以命名也得跟着人家的来,听起来肯定不如“三笑逍遥散”、“七虫七花膏”那么给力,更让人不忿的是我们总得去想人家是怎么想的。综合一下目前英语对敞篷车的几种叫法,从这上面也能看出不同文化对于敞篷车的态度。美国人一般称为Convertible,其根本意思为“可变换的”,当然也可以用它形容一个可折叠的沙发,人家不会介意。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美国人在此比较有包容精神,但大家还是不能用这个词来表示“变形金刚”;英国人和一部分欧洲人比较喜欢Cabriolet的叫法,规矩大大的英国人对此有比较明确的定义,当然这个是对于轻便马车而言的:两轮两座并带有软顶。至于Roadster和Spyder,个人不认为它们在词义上有本质区别,我们基本认为后者是跟着前者来的,如果有更权威的区别解释,欢迎大家来信斧正。在汽车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Roadster的定义也不近相同,不过从传统意义上说,Roadster是无窗的,甚至是无门的。直到今天,大家仍然可以从一些手工汽车生产商的产品中看到,例如Morgan、Caterham、Allard、Ariel等等。“内敛”的中国人中国人对敞篷的态度向来是敬而远之,或者说只远观而不亵玩。当大街上有辆敞篷车敞篷驶过时,不管它是什么品牌,性能如何,几乎所有人都会予以注视,这些眼神里有艳羡的、有不屑的、有讶异的、有好奇的,也不乏诅咒的,当真地邀请这些人上车试一试的时候,准保个个溜得比兔子都快;如果恰逢车上有位女性乘客,而且姿色尚可的情况下(拉着自己老妈的时候都关着篷),路上肯定可以听到吹口哨的、呜哇怪叫的、说风凉话的等异常音响,一定要见怪不怪。所以综上所述,在中国敞篷开车要有很大的勇气和心理承受力,否则敞篷大业必将功败垂成。中国人喜欢看热闹,凑份子,喜欢窥探别人(包括隐私),真正摆在明面让大家看了,让大家彼此交流,又会一个赛一个的不习惯,不好意思。我又忍不住说一些早该说的话:北京暴雨成灾,遇难者不断攀升,堂堂首都实在令人痛心不已。为逝者祭的同时我想问:有几辆车是因为没贴膜车窗玻璃却砸不开而困死车内的?换句话,有多少辆被淹的车没有贴膜?有多少人敢说给自己车贴膜的第一目的不是为了隔绝外界目光?当然了,薄膜还有其他功能,比如防爆。北京有多少强盗敢于车主在车内时公然砸车窗抢劫?车窗贴膜,到底是防了谁的爆?更可悲的是,人体几乎最坚硬的部位撞碎了都撞不破一层玻璃,试问,到底是什么将一条条鲜活的生命闷绝车内?在生命最关键的时刻,我们可怜、甚至可笑的心态是不是可以变一变呢?诚然,政府的应急预案应该来得更早一些,起码给个提前预警吧;救援人员也该来得更更快一些,施救更果断一些;汽车生产商也该早些设计一个在浸水断电前将车窗全部打开的程序,别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手摇车窗;我们甚至该早些跟老祖宗学学如何建设排水系统,而且相信如果*被淹了会加速这一进程。但在这一切“应该”尚未成为现实之前,我们只能从自身做起、从心态做起。我们现在只想弄清楚一个问题:撕开敞篷车的软顶是不是比砸开贴了膜的汽车玻璃要容易?Lamborghini&Diablo&VT&Roadster第一代VT敞篷车面世于1995年,当时的顶篷结构有点儿类似现在的LP&570-4&Spyder,可以由电机驱动放在发动机舱上方,只不过当时是碳纤维硬顶,而且是整体移动。除了可移动硬顶,相比固定顶版本,敞篷版在其他地方也做了一些改变:比如重新设定了前杠、用两个类圆形前大灯代替了原来的矩形大灯。第二代VT敞篷版在前一代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内饰,力求给人全新感觉。这款5.7L的V12发动机可以提供394kW,较之前有了不小提升。这代VT车型上使用了ABS系统,这对于当时的兰博基尼来说相当于是给驾驶者的一种恩赐。即便是现在,我们仍旧期望当时的那个VTTT能推出一款敞篷版本,为什么不呢?同样的敞篷,截然不同的心理状态话说兰博基尼想敞个篷确实挺难的,本身坐两个人的地方都不富裕,现在还得想如何把头上的顶篷收进自己脖子后面。LP&570-4&Spyder&Performante的做法是先把发动机舱罩抬起,碍于长度又不能抬起角度太大,只好再利用液压机构将舱罩再后移一段距离,这才算将那大约只比天窗大一些的软顶收入舱内。大概是为了保护软顶,舱内有一隔板几乎将发动机完全包住,看样子做个保养都很费事。当经历了这一复杂程序后应该坐在车内享受敞篷带来的欢愉了,但当关闭所有车窗后发现得到的基本上是一个全景天窗版LP&570-4,此时一定要平和心态。如果是掏腰包的人,更要开导自己,仅仅是买了一个贵一点的“天窗”而已,总比砸不开的玻璃强。其实个人一直都比较推崇Gallardo的座舱内部设计,驾驶者除了将两只手握在方向盘之外,没有其他地方可放,惟有专注于驾驶。当然,如果愿意,可以“玩一玩”空调,因为敞篷之后连音响都会变成多余的。坐在地上开车是很不舒服的,尤其是座椅还仅能维持惟一形状的情况下。所以在LP&570-4&Spyder&Performante身上,驾驶乐趣成了惟一且全部的追求,要想减少无聊和坐姿带来的影响,恭请开车暴走,以转移注意力。LP&570-4&Spyder&Performante的态度是:要么和我一起疯狂,要么滚下车去,那样大家都会更舒服一些!至于敞篷,只是为了让车上的人看起来更像精神病患者而已!玛莎拉蒂始终不遗余力的要做GT精神的倡导者,其每一款车型都在印证着这一点。虽然GCS较之前的版本性能上有所提升,但玛莎拉蒂向来不在这个方面和自己较劲,它似乎更自我,更在乎自己的感觉,例如那永不止步的嘹亮排气嗓音。我们认为GT的核心精神就是自由,让人能以无拘无束的心态完成一段铭心的旅程。通过这次选题,GCS向我们证明了它完全有能力完成长距离旅行。虽然它的行李厢有些小,车内有些吵,但它可以承受自由之重的性能着实让我们印象深刻。我们从GCS身上所感悟的GT精神在于:不管我们是不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我们却始终有勇气去追赶,这对于一个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来说,已经足够了。GCS虽然是双门敞篷车型,但各方面的尺寸却不小,尤其后排是可以坐人的。有人禁不住会想,说这些虚无缥缈的精神有什么用?这种大排量车跑不了多远就要加油,再好的心情都会被扫光的。当初我们也是这么想的,但采埃孚6HP26的两个超速挡非常有效地控制了油耗,让GCS的每箱油都能轻松跑出500公里——这,是一款成熟GT跑车理应做到的。宾利作为豪华运动品牌的代言人,其产品身上带有一种很独特的气质。很多人一提气质二字就喜欢往什么“贵族”身上靠,殊不知装贵族是很累的。宾利远不像劳斯莱斯那样不可侵犯,甚至给人一种拒人千里之外的感觉。就像英国普通老百姓见皇室一样,手要放在身体两侧看不见的地方,皇室若不过来主动伸手示意握手,百姓绝对不能先晾出手来,否则即为不恭。而宾利,尤其是Continental&GTC,其气质似乎更接近于骑士。样貌潇洒、稳重,膀阔腰圆却不累赘,力量感表达得很滋润、细腻。骑士精神的彰显在于无限的忠诚和高于一切的尊严,而驾驶敞开篷的Continental&GTC的心态是这样的:抬头仰望天空,想着自己做每一个动作都得非常有范儿——就算现在突然被天上一个炸雷劈死,死后身形都得端庄,神态都得倜傥,随时随地保持和骑士一致的大无畏精神。来自大众集团的顶级动力给了Continental&GTC可以奔放的源泉,同时也让GTC不可能轻易被蹂躏;由外而内每一处精致的细节,无论选材或者做工,都提供给Continental&GTC显示自己身份的资本,这让它不会被轻易亵玩。在这个层面,大多数车给自己赢得的是客户,而Continental&GTC为自己赢得的是尊重。跟Continental&GTC在一起,就算是个煤老板,也会在人行道前停下来让行人先走;也不会把自己制造的垃圾随意扔出窗外;也会在加油站按照秩序排队加油。它,永远成为不了一个炫耀的工具——这就是我能给它的最高赞誉!Bentley&3&Litre3&Litre是一款敞篷跑车,但与当时称霸赛场的布加迪比起来,它又大又沉重,整备质量达到了1800公斤。不过凭借创新性技术和强大的实力,3&Litre出奇地赢得了勒芒24小时耐力赛。创新技术主要体现在发动机上,这款3.0L排量的发动机为直列4缸,每缸4气门,顶置凸轮轴。同时是首个使用类球形燃烧室,双火花塞及双化油器的汽车发动机。由于冲程较长,从而改善了低速扭矩。这样看来,等一等还是值得的。3&Litre分三个版本,3&Litre(52kW)最高时速为129km/h,3&Litre&Speed的最高时速为145&km/h&,而3&Litre&Super&Sports则能达到惊人的161&km/h,这可是在上世纪20年代。既无得失,哪来功过敞篷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现在回到这个问题。中国人更习惯计较得失,算算这样做的结果,自己到底得到什么失去什么,计算结果如果是得少失多,那么就不做。我们这样做已经非常程式化了,已经想不起来去关注自己内心真正在乎什么。敞篷只是一种心态,一种愿意和每一个遇到的人敞开心扉真心交流的心态,没有得失。北京今天又要下大雨了,奉劝一句在路上的各位:人生中,有时候放弃是再正确不过的决定!愿以此与君共勉。
(六)轻舞飞扬&奥迪TTS&奔驰SLK350激情本无界限,尽管咱的薪水和人家的退休金没法比,但我一样要在这两辆敞篷小跑车面前故作淡定。一辆是橙得耀眼的TTS,带黑色软篷,售价70.8万元,一辆是如银箭般犀利的SLK350,带可折叠硬顶,标价更高达93.8万元。&&&&&&&&&&&&&&&&&&&&&&&&&&&&&&&&&&&&&&&&&&&&&&&&&&&&&&&&&&&&&&&&&&&&&&&&&来源:汽车之友&作者:雷鸣做宅男已经很久了,对我来说夜生活有点像是遥远的传说。当两辆双座敞篷跑车交到手上的时候,我甚至有点手足无措。这样的“得瑟”机会显然不可多得,趁雨后天晴华灯初上,赶紧出发吧时间:日晚8点,夜生活刚刚开始地点:广州市区,台风刚过,雨后的空气极其凉爽清新主角:TTS&Roadster、SLK350,一软一硬两款双座敞篷车记得儿时有过一双挺时髦的小雨靴,得到它之后我每天都在盼望下雨,但很长时间硬是滴雨未降,这让我幼小的心灵很早就体会到了“得瑟未遂”的郁闷。这次来广州,反倒是一直担心雨会下个不停,台风“韦森特”还在收尾阶段,计划已久的敞篷车试驾可别被这倒霉的雨给浇泡汤了。“得瑟”之心,人皆有之。服饰、箱包、手表、电器都可用于显摆,而在交通工具当中,敞篷跑车无疑是最拉风的。我甚至认为它就是服装当中的比基尼,用的布料最少,露的部位最多,也最能吸引眼球。穿比基尼是需要一些自信的,除非你身材足够魔鬼,否则上下那么一勒,肚腩会变得更加凸显。按咱们的传统观念,开敞篷跑车也一定得是帅哥美女,敢钻进这个开放通透的性感尤物体内,并将自己袒露在众目睽睽之下,这同样要有很大的勇气。作为一个尚有自知之明的中年发福男人,对于开敞篷车这件事我肯定没少纠结,不过为了混口饭吃,也只好豁出去了。王锋这家伙脸皮更薄,来之前他就发了狠话,除了拍摄时迫不得已,绝不允许随便打开车篷。两个老男人挤在一辆敞篷跑车上,这确实有点影响市容,你懂的。不过,据本人在海外的见闻,敞篷跑车绝非年轻貌美者的专利,路面上开这些车的更多是那些领着丰厚退休金的老头老太。记得那次在德国Autobahn上试驾911,卯足了劲才追上前面那辆飞驰的Z4敞篷,只见迎风涤荡着的还是花甲老汉的满头银丝。SLK如银箭般犀利,TTS青春勃发活力四射激情本无界限,尽管咱的薪水和人家的退休金没法比,但我一样要在这两辆敞篷小跑车面前故作淡定。一辆是橙得耀眼的TTS,带黑色软篷,售价70.8万元,一辆是如银箭般犀利的SLK350,带可折叠硬顶,标价更高达93.8万元。该从谁先下手呢?如果要二挑一,我肯定还是首选SLK,毕竟从颜色到造型,它都更对我的胃口。特别是将“小钢盔”脱下收进行李箱之后,它那扁平的楔形车身几乎没有一点赘肉,修长挺拔的车头,短小精悍的车尾,这后驱的胚子就十分诱人,硕大的三叉星昂立在进气格栅的正中央,奔驰这款经典的双座小跑车着实帅气逼人。岁月是把杀猪刀,若能时光倒退10年,我应该会选择TT,尤其这款橙色车身黑色软篷的TTS,真是青春勃发活力四射。相比同甲壳虫一样圆润的前辈,这一代TT已经有点见棱见角,它的轮廓线条明显比过去更动感也更有张力,但整体造型仍保持了丰满顺滑的奥迪一贯风格。如此可爱的卡通形象,哪个美女看了会不动心?刚提车时还下着雨,只能关着篷开,正好体验它们不同的“闷骚”风格。如果不回头看,硬顶笼罩之下的SLK座舱貌似和普通轿车无异,但低矮的坐姿和眼前那个长长的鼻子透露了真相,我现在离前轮挺远,而后轮几乎就在屁股的斜后方。后驱跑车坐进去,感觉就是这样怪怪的,有点像开摩托艇,当然对驾驶技术的要求也是更加高。TT则大不一样,人还是坐在接近车的中部,这个基于前驱的平台架构让普通的驾驶者更容易适应。不经意瞄到手套箱上那一小串Quattro标志,提醒你这辆TTS可是四驱的,当然,该四驱系统是适于横置引擎的Haldex适时四驱,而不是纯机械的Torsen全时四驱。对于非常感性的“闷骚”问题,扯太多的技术未免过于理性,所以我暂且打住,先来聊聊车内环境。一旦要打开车篷,它们的内饰也就暴露无疑,因此这个狭小的座舱不再是个人专享的私密空间,内衣外穿当然更要讲究。从配色到款式,SLK都显得更低调一些。贯通式仪表台上嵌入酷似扬声器的圆形出风口,复古的设计风格让经典重现。碳纤维效果的仪表盘、中置的指针式钟表、桶式座椅,对运动的强调只是点到为止。但是从大面积的真皮包裹可以看出SLK的用料和品质,即便只有2个座位,豪华优雅的格调也要浓缩其中。TTS在运动激情上更具感染力,炫丽的橙色不但占据了运动座椅,还深入到挡把座两侧。下沿被削平的赛车式方向盘、短小的圆头挡把、科技感十足的的数字化集成仪表,“S”所带来的就是如此直白的速度刺激,只在马路上慢慢溜达可真是亏待它了。SLK很会怜香惜玉,TTS弄不好会让花容失色广州有必要限制购车吗?在夜生活较为活跃的地方游车河,道路基本还是很畅通的,要是在北京这可不敢想象。日常驾驶时这辆SLK350甚至有点让我疑惑,怎么会有这么舒适的跑车?只可惜旁边坐的不是淑女,否则我一定能给她留下怜香惜玉的绅士驾驶员印象。舒适几乎无处不在,转向、悬架都柔韧得快赶上它的轿车兄弟了。不仅底盘很斯文,油门初段也非常温柔含蓄,好像丝毫不急于表现其真实实力,要知道这台3.5升自然吸气引擎驱动车重1634kg的娇小车身,破百只需区区5.6秒。再有,SLK都是可折叠硬顶,这样的好处显而易见,关篷驾驶时静谧程度堪比轿车,“闷骚”其间可以不被打扰。TTS可是个暴脾气,经过强化的2.0T引擎虽然账面上不及SLK350,但涡轮增压榨取的扭力来得更快更猛烈,加上有S&tronic双离合变速器快马加鞭,提速真是相当爽快。一脚大油下去,短暂的换挡间隙甚至能听到砰砰的放炮声,这可是马路不是赛道,太嚣张了吧!赛车式的方向盘并非徒有其表,转向真的非常直接。电磁悬架更是硬梆梆的,调到运动模式就更邪乎了,过减速带要是快了点,一下能把人颠起来,边上若坐个美女一定会花容失色。软篷也就能挡风遮雨,隔音效果很是勉强,其实TTS压根不想遮遮掩掩,引擎盖下甚至完全没有隔音棉。如果你喜欢这种重金属摇滚,与其透过软篷收听,还不如将它敞开直接欣赏更刺激的原唱。就我而言,还是更喜欢SLK那种浑厚低沉的轰鸣音效。夜色撩人凉风拂面,抬头可见整条“小蛮腰”无论软硬,两款车的开篷过程本身都是让人赞叹的行为艺术,其机械动作之精准流畅堪比孔雀开屏。当然,开屏是要看心情看场合的,眼见这夜色撩人,雨后的广州又难得如此凉爽,早该敞开车篷关掉空调,任扑面而来的清风掠过前风挡轻拂你的发梢,所有的烦恼也就随风而去了。敞篷除了可以吹风还能观景,头顶没有了任何遮挡,驾车经过“广州塔”时抬头仰望,一下就能看见整条“小蛮腰”。在流光溢彩的珠江两岸走马观花,今夜这两辆敞篷跑车也同样成为很多人眼中的风景。拉风也需要身体好,弱不禁风可不行,像我就越来越怕吹风了,好在敞篷车在设计上已经充分考虑到车内气流的管控问题。由于双座跑车的头枕与防滚架紧挨着车尾,两款车开篷高速行驶时,感觉后脑勺受到反向卷流的袭扰并不严重。呵护得更好的还是SLK,头枕下沿有个正对着脖子的扁平暖风口,将它开启后就像戴上了一条看不见的热围巾,这意味着完全可以在凛冽寒风中享受敞篷驾驶的乐趣。当然,乐趣的代价还是蛮高的,最便宜的TT起价都要50万元,SLK则更贵一些。关键的还不是价格,谁都知道这种双座敞篷跑车几乎毫无实用性可言,它们起码是有钱人家的第三辆车,纯粹用于享乐的奢华玩具。对于一般人来说,也许买得起但可能想不起。倒是应该问问国内那些真正买了敞篷车的人,开篷率到底有多高?我认为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国内能见到“孔雀开屏”的机会还真是太少了,应该是受到空气质量、治安状况等客观条件所制约。你去购物时敢把车就敞着篷停一边吗?“得瑟”了一晚上临近收工,下一步我要考虑的问题就非常现实,必须得给它们找个靠谱的停车场,哪怕收费再贵。
(七)敞篷的自由&捷豹&凯迪拉克做了这么多敞篷车的试驾,但总觉得这个选题还少点什么,对,就是经典,我们对敞篷车的理念说破了天也没有一两辆老爷车那么直接的表达,于是我们驱车1200公里在上海汽车博物馆找到了上个世纪影响汽车界的两款经典老爷车。&&&&&&&&&&&&&&&&&&&&&&&&&&&&&&&&&&&&&&&&&&&&&&&&&&&&&&&&&&&&&&&&&&&&&&&&&来源:汽车之友&作者:程凯这次不是什么小清新,也不是高富帅,而是两款美的让你无法抗拒的敞篷老爷车,虽然他们生存的年代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从这种敞篷车身上还能看到那个年代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做了这么多敞篷车的试驾,但总觉得这个选题还少点什么,对,就是经典,我们对敞篷车的理念说破了天也没有一两辆老爷车那么直接的表达,于是我们驱车1200公里在上海汽车博物馆找到了上个世纪影响汽车界的两款经典老爷车。当二战结束后,不论是欧洲人还是美国人,都在一种近乎于压抑的平静中生活着,虽然没有死亡的威胁,但对于前途大多数人都没有乐观的态度。可以说经过了几年的平复后,人们才开始思考生活的意义,敞篷车无疑是释放自己的最好工具,但是有所不同的是,欧洲人选择了高贵和运动,美国人选择了大和豪华。捷豹E-type历史E-Type&Series&1()1968&年之前的E-Type&统称为Series&1(1&系列)。1964&年推出的4.2&升E-Type&是这个时期内比较重要的一款车型,它针对竞争对手的升级做出了调整,加大发动机排量,并且对用户诟病的座椅做了改良。变速箱方面则增加了4&个前进挡位全部具有齿轮同步啮合的功能。这一代E-Type&后来还推出过中期的Series&1.5&车型。E-Type&Series&2()相关法律,对汽车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捷豹是第一个推出了全新车型以适应这一新法规的。那款车型就是全新的E-Type&Series&2(2&系列)。新车的前后保险杠位置升高,前大灯前移,进气口加宽。2+2&座椅的车型还改变了挡风玻璃的弯曲角度,使车内空间更为宽敞。捷豹E-type——世界上最美的汽车一般媒体都不用“最”这个词形容一款车,这样会显得不够专业,但是对于捷豹E-Type&,没有人会吝啬对它的赞美,2008&年《每日电讯报》把它评选为“史上最美汽车”。50年经典不灭,曾经一度成为皇室赛车最爱之选。1961年3月15日清晨,在日内瓦梦境一般的生命之泉公园,威廉·里昂斯爵士在200多位记者的注视之下,亲手揭开了E-Type&的面纱。实际上,这台车并不是最终量产的E-Type,它是一辆代号为“9600HP”的测试车。从1955&年开始,捷豹D-Type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拿下三连冠。之后,捷豹用多余的D-Type&底盘生产出了公路版的D-Type&跑车——XKSS。但是,捷豹始终有个打算,那就是制造一款跑车,取代XK150,并且真正继承D-Type&的衣钵。在发布会第二天,日内瓦车展上,人们趋之若鹜地涌上捷豹展台,有相当一部分是带着钱来订车的,当时售价售价是2160英镑。人们为什么对这款敞篷车如此青睐,除了比其他同类车型更低的价格,还有从一开始就诱人的造型特征,鲶鱼嘴的进气口配合流线的车身,在那个年代绝对是超前的,而软顶敞篷也是必不可少的配置,毫不夸张地说,敞篷版的E-Type&达到了当时同类车型的最高水准。它的软顶可以一键折叠;侧面车窗可以完全落下;挡风玻璃是全宽度的弧形玻璃;驾驶舱的空间也极为宽大。当人们不用再考虑到头顶掠过的轰炸机,对阳光和速度的渴求就变得更加强烈。D-Type&的单体车壳被应用到E-Type&车型上。车身下方的门框与单体壳前隔板相连,并且一直延伸到前轮的位置,向后则与后悬架的横向空心截面融为一体。这种单体壳车架设计不但大大提高了车身刚性,同时还提升了E-Type的安全性。E-Type采用了3.8升6缸发动机,与捷豹XK6上一样,这种引擎从XK150S发展而来。3.8升的引擎于1964年被增加至4.2升,并且配备了更先进的同步啮合变速器。所有的E-Type跑车都有着完全独立的悬挂,以使其驾驶性能和操控性能提高,四个车轮都有动力辅助刹车盘,这种配置在当时并不常用。1969年全年捷豹一共售出9943台E-Type,包括4287台敞篷型、2392台硬顶型以及3264台4座型跑车。在14年间,它的销量超过了70000辆。E-Type的成功有时代的特征,再被战争压抑多时后,人们需要这样的敞篷车来释放自己,需要找回头顶上的阳光和赛道里的疯狂,从这个角度说E-Type治愈了不少人的精神世界。凯迪拉克Eldorado黄金之国——美国人心中的dreamcar有梦想生活才可以继续,这一点美国人比谁都明白,所以在各种领域他们不断在创造梦想:好莱坞、百老汇、登月计划等等。在人们日常行驶的交通工具上,dreamcar也层出不穷,而这款1954年Eldorado黄金之国在上世纪50年代则是美国上层阶级的梦想之车。凯迪拉克作为美国汽车的精神领袖,在二战后也进入了自己发展的“黄金年代”,Eldorado车系就是最明显的代表,1953年是Eldorado的元年。Eldorado正是来自西班牙文“el&dorado”,意思是:金色的,也预示着战争结束后,美国人开始进入金色时代。从这款第二代Eldorado黄金之国就能看出,车身上弥漫着浓郁的太空风格,到处都是火箭的影子,宽大的镀铬车窗装饰条,超长的车身,夸张的火箭状后尾鳍,这些元素在欧洲车上绝对看不到,说明美国人已经把汽车文化演绎到无所不能的地步。这款车型集时尚、叛逆、科幻、摇滚于一体,猫王、玛丽莲梦露都是这款车的“粉丝”。Tailfin“火箭尾翼”设计成为凯迪拉克献给一个世纪的礼物,更成为跨领域、跨时代的灵感和符号,时尚奢侈品牌Prada就曾以这款车的火箭尾翼设计为灵感创作了一系列作品。&&&&这种大型轿车配上真皮材料的软顶,且不说在海边公路上带上sweet&heart畅游,单单是摆在那里,坐进去体验一下,就能感受到半个世纪前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心理。1953年,凯迪拉克推出了作为其第一个战后版本的豪华轿车Eldorado,这是当时通用三款传奇敞篷车之一,售价7750美元,产量很低,总共只生产了532辆,1954&款Eldorado&前部保险杠的设计以一位电视明星的名字命名。1957&款Eldorado&则体现了真正的凯迪拉克风格,这款汽车采用新式前灯和无柱的4门设计。&&&&标准的装备包括了低位轮胎,自开闭行李箱,空气悬挂,空调及可安放包括一小瓶香水的私人物品储藏箱,采用拉过绒的钢制车顶,这让Eldorado具有令人一见钟情般的冲动。1959款的凯迪拉克是采用喷气发动机航空器设计原理的最后版本。这使它极其具有纪念价值,1996年的美国邮政为此还发行了纪念邮票。历代凯迪拉克Eldorado()1953&cadillac&Eldorado1956&Cadillac&Eldorado&Seville1957&Cadillac&Eldorado&Brougham1959&Cadillac&Eldorado&Convertible1967cadillac&Eldorado&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已阅读并同意《》
时长: 05:46原创
时长: 04:46原创
时长: 11:30原创
时长: 10:2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0万左右的敞篷跑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