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的自然属性中有哪三善

来自:福建宁德古田县
头衔:会员
帖子:2781
积分:3470
&&&&&&&&&&&&&&&&&--作者&南通大学博导&周建忠教授&&&&摘要:孔子在兰的自然属性与儒家的人格特征之间找到了呼应与契合,确立了兰与儒家人格的内在联系,奠定了兰文化的丰富内涵。&&&&关键词:孔子&&&兰花&&&兰文化&&&&文章编号:(4-02&&&&&&&&&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G122&&&&&&以物喻人,托物明志是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渗透到中国人伦理生活领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伦理言说。此时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石,超越了它的自然属性,也超越了它的审美属性而成为某种伦理观念的直观显现。兰与儒学传统中人格定位的关系便由此而来。&&&&兰与儒学传统中人格定位之间能够建立对应关系,与它的生物学特性有关:兰叶态绰约多姿,色泽终年常青,花朵幽香高洁,具备了符合民族审美趣味的形式;也与它的社会学功能有关,他以独有的天姿神韵,最早介入古典贵族生活的各个侧面,最早载入历史典籍,并进入了儒者的审美视野;或许还与它那段奇特又神秘的际遇有关;怀才不遇的孔子见隐谷中兰与众草为伍,顿起身世之感,从此确立了兰与儒家人格的内在联系。&&&&元代诗人吴海《友兰轩记》中写道,“兰有三善:国香一也,幽居二也,不以无人而不芳三也”,“三者君子之德具矣。”而兰有这“三善”,均与孔子的倡导、宣传有关。第一、“兰当为王者香”:这句话衍化为“兰有王者香”、“王者之香”——这一传统在美术界根深蒂固。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卷58《琴曲歌辞•猗兰操》引汉代蔡邕《琴操》云:&&&《猗兰操》者,孔子所作也。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返鲁。过隐谷之中,见芗(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乃止车援琴鼓之云云,自伤不逢时,托辞于芗兰。&&&&这个故事讲的是,孔子(前551~前479)在外周游十多年,始终没有得到重用,于是自卫返鲁(卫国于前629年都楚丘,今河南省濮阳市.鲁国都城曲阜,今山东省曲阜市)。自濮阳市至曲阜市,中间有许多深山,孔子在山谷中见兰花,由是触景生情,感慨万端。他以兰比为贤臣,实际上是自比,说自己周游列国,却生不逢时,得不到重用,就想独茂的兰与众草为伍一样,只好与鄙夫为伍。孔子的感慨,对后代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兰当为王者香”一句,几乎所有色涉及到兰花的文章、著作都会提到它。此句的本意是“兰应当为王者提供香气”,即兰花应是国君欣赏的高级花卉,亦是从贤者为相、辅佐国君之角度设喻的。但后来的兰学著作中,却改为“兰有王者香”又说孔子称兰为“王者之香“,以示兰花幽贞雅淡,芬芳袭人,然调高和寡,独茂壑谷。如潘天寿《题兰石图》诗云:&&&“闲似文君春鬓影,清如冰雪藐姑仙。应从风格推王者,岂仅幽香足以传。”即以兰花为“王者得”。&&&&第二、兰花的人格象征:高洁、幽贞“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这一传统笼罩整个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学界,以及兰艺界。&&&&在先秦儒学著作中,有多处将兰作为君子的人格象征。&&&《孔子家语•在厄》:“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贫困而改节。”原来怀疑《孔子家语》为三国时王肃作,但1977年在安徽省阜阳市出土的双古堆一号汉墓木椟中,有&&&《孔子家语》的篇题。由此证明《孔子家语》是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见《文物》1978年第8期、1983年第2期)&&&《荀子•宥坐》:“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文子》卷六《上德》云:“清之为明,杯水可见眸子,浊之为害,河水不见太山,兰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浮江海不为莫乘而沉,君子行道不为莫知而止,性之有也。”(戴庆钰、涂小马校点《文子》,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后代咏兰诗对此又进行了演绎、发挥。&&&&&&&&&&&&&&&&&&崔涂《幽兰》&&&&&&&&&&&&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白露沾长早,春风每到迟。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朱熹《兰涧》&&&&&&&&&&&&光风浮碧涧,兰枯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康熙《咏幽兰》&&&&&&&&&&&&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谁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朱德1963年在北京,创作了著名的《咏兰》诗:&&&&&&&&&&&&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旁。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第三、兰花香味的特殊性:“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见《孔子家语•六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大戴之礼•曾子疾病》:“与君子游,芯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此处的“兰芷之室”,是指有兰芷两种香草的房间。比喻能感染、改变人的良好环境。此处以芝兰之香喻君子美德,强调了道德的教育感化作用,体现了儒学重社会功用的特点。兰的幽香清远合于君子德行的高贵雅洁,不媚流俗。&&&&&历代诗歌咏颂兰香的,更是不胜枚举,如:&&&&&&&&&&&&&&&&&&陶渊明《饮酒》&&&&&&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苏轼《答琳长老寄幽兰》&&&&&&谷深不见兰生处,追逐微风偶得之。解脱清香本无染,更因一嗅识真知。&&&&&&&&&&&&&&&&&&杨万里《咏兰》&&&&&&健碧缤缤叶,斑红浅浅芳。幽香空自秘,风肯秘幽香。&&&&&&&&&&&&&&&&&&齐白石《兰》&&&&&&一春谷口雨如麻,水洗风吹叶倒斜。移入室中须坐久,自闻香气胜群花。&&&&&“兰当为王者香”、“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孔子在兰的自然属性与儒家的人格特征之间找到了呼应与契合,并借助于兰的文化意象使孺家的人格特征得以直观地、清晰地表达,同时,兰的文化内涵亦由此产生,并逐渐丰富起来。
把帖子分享到:
来自:河南郑州
头衔:版主
帖子:11045
积分:22863
谢谢分享。&苏轼《答琳长老寄幽兰》&&&&&&谷深不见兰生处,追逐微风偶得之。解脱清香本无染,更因一嗅识真知(如?)。这一首是很典型的禅诗了,如果分类应该算是释家而不是儒家了。
来自:江苏盐城东台
头衔:掌柜
帖子:4018
积分:4652
来自:安徽淮南
头衔:会员
帖子:20572
积分:27755
来自:海外北美
头衔:会员
帖子:3691
积分:4029
呵呵....《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已将古人讲的兰草加以界定:“华泽兰,拉丁文 Eupatoriun chinense L 俗称兰草。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高达1.5米。........”显然,古人讲的兰草跟兰毫无关系!!!!!!!!!!!!!!
来自:河北邯郸峰峰矿区
头衔:会员
帖子:14405
积分:14475
中国兰花交易网兰友社区为您提供兰花种植,国兰文化等一体化兰人兰事休闲生活服务。来自:福建宁德古田县
头衔:会员
帖子:2781
积分:3470
&&&&&&&&&&&&&&&&&--作者&南通大学博导&周建忠教授&&&&摘要:孔子在兰的自然属性与儒家的人格特征之间找到了呼应与契合,确立了兰与儒家人格的内在联系,奠定了兰文化的丰富内涵。&&&&关键词:孔子&&&兰花&&&兰文化&&&&文章编号:(4-02&&&&&&&&&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G122&&&&&&以物喻人,托物明志是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也是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渗透到中国人伦理生活领域,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伦理言说。此时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石,超越了它的自然属性,也超越了它的审美属性而成为某种伦理观念的直观显现。兰与儒学传统中人格定位的关系便由此而来。&&&&兰与儒学传统中人格定位之间能够建立对应关系,与它的生物学特性有关:兰叶态绰约多姿,色泽终年常青,花朵幽香高洁,具备了符合民族审美趣味的形式;也与它的社会学功能有关,他以独有的天姿神韵,最早介入古典贵族生活的各个侧面,最早载入历史典籍,并进入了儒者的审美视野;或许还与它那段奇特又神秘的际遇有关;怀才不遇的孔子见隐谷中兰与众草为伍,顿起身世之感,从此确立了兰与儒家人格的内在联系。&&&&元代诗人吴海《友兰轩记》中写道,“兰有三善:国香一也,幽居二也,不以无人而不芳三也”,“三者君子之德具矣。”而兰有这“三善”,均与孔子的倡导、宣传有关。第一、“兰当为王者香”:这句话衍化为“兰有王者香”、“王者之香”——这一传统在美术界根深蒂固。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卷58《琴曲歌辞•猗兰操》引汉代蔡邕《琴操》云:&&&《猗兰操》者,孔子所作也。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返鲁。过隐谷之中,见芗(香)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乃止车援琴鼓之云云,自伤不逢时,托辞于芗兰。&&&&这个故事讲的是,孔子(前551~前479)在外周游十多年,始终没有得到重用,于是自卫返鲁(卫国于前629年都楚丘,今河南省濮阳市.鲁国都城曲阜,今山东省曲阜市)。自濮阳市至曲阜市,中间有许多深山,孔子在山谷中见兰花,由是触景生情,感慨万端。他以兰比为贤臣,实际上是自比,说自己周游列国,却生不逢时,得不到重用,就想独茂的兰与众草为伍一样,只好与鄙夫为伍。孔子的感慨,对后代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兰当为王者香”一句,几乎所有色涉及到兰花的文章、著作都会提到它。此句的本意是“兰应当为王者提供香气”,即兰花应是国君欣赏的高级花卉,亦是从贤者为相、辅佐国君之角度设喻的。但后来的兰学著作中,却改为“兰有王者香”又说孔子称兰为“王者之香“,以示兰花幽贞雅淡,芬芳袭人,然调高和寡,独茂壑谷。如潘天寿《题兰石图》诗云:&&&“闲似文君春鬓影,清如冰雪藐姑仙。应从风格推王者,岂仅幽香足以传。”即以兰花为“王者得”。&&&&第二、兰花的人格象征:高洁、幽贞“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这一传统笼罩整个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学界,以及兰艺界。&&&&在先秦儒学著作中,有多处将兰作为君子的人格象征。&&&《孔子家语•在厄》:“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贫困而改节。”原来怀疑《孔子家语》为三国时王肃作,但1977年在安徽省阜阳市出土的双古堆一号汉墓木椟中,有&&&《孔子家语》的篇题。由此证明《孔子家语》是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见《文物》1978年第8期、1983年第2期)&&&《荀子•宥坐》:“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文子》卷六《上德》云:“清之为明,杯水可见眸子,浊之为害,河水不见太山,兰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浮江海不为莫乘而沉,君子行道不为莫知而止,性之有也。”(戴庆钰、涂小马校点《文子》,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后代咏兰诗对此又进行了演绎、发挥。&&&&&&&&&&&&&&&&&&崔涂《幽兰》&&&&&&&&&&&&幽植众宁知?芬芳只暗持。自无君子佩,未是国香衰。&&&&&&&&&&&&白露沾长早,春风每到迟。不如当路草,芬馥欲何为!&&&&&&&&&&&&&&&&&&朱熹《兰涧》&&&&&&&&&&&&光风浮碧涧,兰枯日猗猗。竟岁无人采,含薰只自知。&&&&&&&&&&&&&&&&&&康熙《咏幽兰》&&&&&&&&&&&&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谁隐谷中香。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朱德1963年在北京,创作了著名的《咏兰》诗:&&&&&&&&&&&&幽兰吐秀乔林下,仍自盘根众草旁。纵使无人见欣赏,依然得地自含芳。&&&&&第三、兰花香味的特殊性:“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见《孔子家语•六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大戴之礼•曾子疾病》:“与君子游,芯乎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则与之化矣。”此处的“兰芷之室”,是指有兰芷两种香草的房间。比喻能感染、改变人的良好环境。此处以芝兰之香喻君子美德,强调了道德的教育感化作用,体现了儒学重社会功用的特点。兰的幽香清远合于君子德行的高贵雅洁,不媚流俗。&&&&&历代诗歌咏颂兰香的,更是不胜枚举,如:&&&&&&&&&&&&&&&&&&陶渊明《饮酒》&&&&&&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苏轼《答琳长老寄幽兰》&&&&&&谷深不见兰生处,追逐微风偶得之。解脱清香本无染,更因一嗅识真知。&&&&&&&&&&&&&&&&&&杨万里《咏兰》&&&&&&健碧缤缤叶,斑红浅浅芳。幽香空自秘,风肯秘幽香。&&&&&&&&&&&&&&&&&&齐白石《兰》&&&&&&一春谷口雨如麻,水洗风吹叶倒斜。移入室中须坐久,自闻香气胜群花。&&&&&“兰当为王者香”、“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孔子在兰的自然属性与儒家的人格特征之间找到了呼应与契合,并借助于兰的文化意象使孺家的人格特征得以直观地、清晰地表达,同时,兰的文化内涵亦由此产生,并逐渐丰富起来。
把帖子分享到:
来自:河南郑州
头衔:版主
帖子:11045
积分:22863
谢谢分享。&苏轼《答琳长老寄幽兰》&&&&&&谷深不见兰生处,追逐微风偶得之。解脱清香本无染,更因一嗅识真知(如?)。这一首是很典型的禅诗了,如果分类应该算是释家而不是儒家了。
来自:江苏盐城东台
头衔:掌柜
帖子:4018
积分:4652
来自:安徽淮南
头衔:会员
帖子:20572
积分:27755
来自:海外北美
头衔:会员
帖子:3691
积分:4029
呵呵....《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已将古人讲的兰草加以界定:“华泽兰,拉丁文 Eupatoriun chinense L 俗称兰草。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高达1.5米。........”显然,古人讲的兰草跟兰毫无关系!!!!!!!!!!!!!!
来自:河北邯郸峰峰矿区
头衔:会员
帖子:14405
积分:14475
中国兰花交易网兰友社区为您提供兰花种植,国兰文化等一体化兰人兰事休闲生活服务。396-孙文垣医案
我的图书馆
396-孙文垣医案
按Esc退出全屏模式2 贡献值268.9K 大小&
发表评论:
馆藏&143435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f新角色兰属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