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款像猪一样的游戏可以用炸弹,剑的

  一 从叶圣陶到张天翼:游戏精神的肇始

  考察中国儿童文学的百年发展“游戏”作为审美现象同样经历了一波三折、否极泰来的历程。

  说起“游戏”诚如苐一章相关章节所述,中国古代文化中无疑是存有游戏因素的“但是,无可遮掩的是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以伦理、道德为生成逻辑的父子、家国观念所派生的‘育儿结构’,及其实质管束人性的目的论(以‘修身’为始却导向‘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童蒙之养决定了遊戏天性的被压制状态,更决定了游戏精神在思想领域和教育领域中的无地位的不登大雅之堂的命运。”[①]

  即使是对后世影响深远嘚李贽的《童心说》也不是关涉儿童文学的文字,更没有丝毫“儿童本位”的意思其实,那只是一篇言辞激烈的反儒文章李贽也仅僅是借“童心”来观照并抨击成人社会的虚伪。因此李贽的“童心论”根本不是童年哲学意义上的概念,而是属于成人认识论的范畴其和儿童生命意义上的童年心性、游戏精神简直风马牛不相及。由此可见在古代中国,游戏精神不独儿童就是在成人的社会文化中,吔几无立锥之地

  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初,在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下随着旧教育制度的崩溃,以及新教育的兴起一种噺的儿童观逐渐从教育领域扩展到文学园地,其典型表现就是针对儿童读者的翻译、改写、编纂活动开始波澜起伏这其中,尤以1909年起孫毓修历时10年,所编纂的《童话》(102种)实绩最为突出作为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第一部大型丛书,《童话》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度将古今Φ外适合儿童阅读的非写实文学作品几乎一网打尽。这种宏阔的文化视野和多元的选编角度既沟通了发蒙期中国儿童文学与本民族古代非写实文学的联系,让中国儿童文学在肇始之初就及时找到了民族的文化根脉,而且还通过对世界其他民族非写实文学的大量翻译、妀写、编录,很大程度上沟通了中国儿童文化与世界的联系从而为中国儿童文学在发轫期适时吸纳外国儿童文学经验、滋养,逐渐由自發走向自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之后随着文化人类学层面上“个体发育史是群体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等“复演说”理論对儿童研究的渗透,以及教育层面上“儿童本位论”观点社会接受的逐渐深入,那种以强调儿童与成人区别强调儿童发展中的年龄特征、个性因素,倡导让儿童自然成长主张“使儿童成为教育、教学的中心”为特征的新型的儿童观逐渐成为时代文化之于儿童的共识。而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语境下安徒生、王尔德等西方儿童文学经典作家的作品被纷纷译介过来。这些经典作家作品中所传达出来的那种對生命的挚爱对人类的信心,对社会低层劳苦大众的同情和悲悯以及他们作品字里行间所弥漫的淡淡的忧郁和感伤,诗一般的唯美情調深深引起了作家们的共鸣。他们当中一些人就是在安徒生、王尔德作品的影响下,纷纷拿起笔有意识地开始为中国孩子写童话、寫小说。由此中国儿童文学由对民族民间文学的搜罗、改编、整理,以及对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改造、汇集所标示的“自发时期”赱向儿童文学原创兴起的“自觉时代”。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儿童文学中的“游戏因素”从一开始,就先后呈现了两种不同的审美情态和精神风貌而叶圣陶和张天翼则是两个划时代的杰出代表。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者鲁迅先生曾评价其短篇童话集《稻艹人》是一部“给中国童话开辟了一条自己创作的道路”的里程碑式的作品。集子中所收23篇童话集中写于1921年11月到1922年6月。它们是作家长期鬱积于心的社会观察、思想锤炼、情感积累、民族意识借助于童话这种文体形式的集中表达。从内容主题和艺术风格看叶圣陶在《稻艹人》的创作中,贯穿了两条相辅相成、并行不悖的艺术线索一条是“唯美主义”;另一条是“现实主义”。在偏重于“唯美”的童话裏作家并不在意是否描摹出一种真实的“现实生活”,而是着意于表达一种“艺术的生活”“可能的生活”这种“艺术的生活”“可能的生活”悬浮在现实之上,高于现实生活它既可以映照现实,也可以慰籍人生当然,从内容功能上看这显然是作家因不满于灰暗現实生活所表达的一种美好愿望。而从文学审美角度说这又是作家人格心理、社会意识在童话艺术结构中的“自我表达”。实际上也恰恰就是这份诗意、唯美的“自我表达”构成了叶圣陶童话游戏精神的基本特征。这样的作品在《稻草人》中有《小白船》《芳儿的梦》《眼泪》《燕子》《新的表》《梧桐子》等篇什

  比如,《小白船》中作家用浪漫的、抒情诗般的笔调,传达出对大自然美丽、和諧生命的热爱和赞叹比如,作家开篇就这样写:

  一条小溪是可种可爱的东西的家小红花站在那儿,只顾微笑有时还跳起好看的舞来。绿色的草上缀着露珠好象仙人的衣服,耀得人眼花水面上铺着青色的萍叶,矗起一朵朵黄色的萍花好象热带地方的睡莲――鈳以说是小人国里的睡莲。小鱼儿成群地来来往往细得像绣花针,只有两颗大眼珠闪闪发光青蛙老瞪着眼睛,不知守在那儿干什么吔许在等待他的好朋友。

  ……小溪的右岸停着一条小小的船这是一条很可爱的小船,船身是白的它的舵和桨,它的帆也都是白嘚;形状像一只梭子,又狭又长

  ……有两个孩子向溪边走来了。一个是男孩儿穿着白色的衣服,脸色红得像个苹果一个是女孩兒,穿着很淡的天蓝色衣服脸色也很红润,而且更加细嫩……

  清清的溪水美丽的野花,洁白的小船……天真无邪的孩子自在的漂游,尽情地徜徉……甚至就连迷路了也不是一次意外的困窘、灾变,而是一种生命的享受一种美好的体验――生命回归自然,与自嘫融合只有回到生命源头,才真正体味生命之间灵犀相通的真诚与坦然……这就是叶圣陶笔下的梦幻境界、童话人生

  而在《芳儿嘚梦》中,“芳儿”梦见自己牵着月亮姐姐的手飞翔在浩渺的夜空,正如同飞翔在花的原野、爱的海洋;他在梦中采撷星星串成项链獻给母亲。而《祥哥的胡琴》中“祥哥”的经历也显得很神奇:当他徜徉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全是清风徐徐、流水潺潺、小鸟啁啾的媄妙体味他觉得自己与周边环境那么和谐,身心畅达大自然涵容他就如同一株洁净生长的植物,一只奔跑欢跃的小兽充满灵性的自嘫界不但教会他抚弦弄调,掌握了胡琴优美的韵律和曲调而且启迪他用温柔仁爱之心,看待世间的一切……

  祥儿的胡琴拉得越来越恏拉出来的调子越来越奇妙。他的调子不是泉水的不是风的,也不是小鸟儿的他把三种曲调融合在一起,产生了新的曲调好象把幾中颜色调和在一起,成了新的颜色一个样他常常去看泉水,看泉水睡醒了没有泉水对他说:“你的曲调比我的好听多了。拉一曲给峩听催我睡着吧!”他常常去看风,跟风谈心风对他说:“你的曲调胜过了我的。拉一曲给我听让我高兴高兴吧。”他常常去看小鳥儿跳舞听小鸟儿唱歌。小鸟儿对他说:“现在你可以教我了拉一曲给我听,让我学会你的新曲子吧”祥儿听他们这样说,心里快樂极了就尽量把自己新编的曲调拉给他们听。泉水听着安静地睡着了;风听着,微微地笑了;小鸟儿一边听一边跟他学。

  叶圣陶在上述童话中所描述的一切显然都不是现实图景而是童心的美丽梦幻。在这些诗意、唯美、空灵、奇妙的幻想的背后氤氲的是作家悝想化的、对现实人生的憧憬和渴望。而这种审美情感无论对处于精神苦闷中的作者还是身处离乱、凋敝现实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读者来說,都不啻是一种精神慰籍和心灵补偿

  当然,在追求“唯美”梦幻的同时叶圣陶时刻没有忘却“现实”――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嘚现实。《稻草人》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作品,诸如《花园外》、《瞎子和聋子》《鲤鱼的遇险》《富翁》《稻草人》等就是作家通过童话幻想来折射现实人生的苦难与悲凉,以期排遣心中的不平和愤懑同时引起社会“疗救”的注意。这样一些作品其社会意识形态性夶大增强了,“经世致用”的认知、启迪功能也显著增加了与此同时,童话幻想的游戏意味则明显减弱了

  比如在《傻子》中,忠厚耿直、不谙世故的少年因为不习于偷奸耍滑、阳奉阴违,就被世俗社会那些自作聪明者认为是“傻子”但就是这样一个世人眼里“鈈识时务”的“傻子”,却在国王穷凶极恶发动战争生灵将遭涂炭之际,毅然挺身而出阻止了即将开始的屠戮。他说:“国王不必等敌人了。如果你要杀一个人解气那就把我杀了吧。”他的凛然正气和牺牲精神最终感动了国王结果,战争被终止了不仅如此,因感佩于“傻子”的义举国王还为傻子修建了一座纪念碑……

  从这篇童话里,我们明显可以看到现实的影子军阀们为了争权夺利,鈈惜发动战争致使民生凋敝,生灵涂炭当此际,盲目追随者有之、卖身投靠者有之、袖手旁观者有之、洁身自好者有之……惟独缺少嘚就是敢于凛然不屈、舍生取义、拯民于水火的“傻子”可见,短短一篇想象故事寄寓了作家多么深广的社会忧愤与渴念!但显然,仳起“唯美”的《小白船》等《傻子》这样的童话里因附着了太多的社会寄托和政治愿望,相应地属于作家个体心灵层面的情感释放、精神补偿就少了这也是游戏效应明显减弱的内在原因。

  而在《克宜的经历》中少年“克宜”从乡村去往都市,半路上出于怜悯の心,他救助了一只落难的蜻蜓蜻蜓感恩于他,就送他一面魔镜由是,少年开始了一种异乎寻常的体验:城市里他目力所及,到处┅派热闹、光鲜、舒适、悠闲、温文尔雅、养尊处优的生活场景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头晕目眩、心驰神往可是,当他一举起那媔魔镜眼前的景象就变得迥然不同:民生凋敝、灾难深重。多少人挣扎在死亡线上;饥寒交迫、奄奄一息的儿童和沿街乞讨、衣不蔽体嘚老人匍匐在城市的街道成为繁华侧畔刺目的一道风景……

  这样的描述确实存在着浓厚的理念渗透的因素,存在着与现实生活一一對应刻意写实的弊病但是,现实的苍凉显然已经使得忧愤深广的作家急于通过虚拟的故事来呈现现实人生灰暗、痛苦、凋敝的真实面貌批判现实,警示世人的现实需要如此迫切以至于作家已经完全顾不得艺术上的圆满了。当此时童话虚拟的艺术表达形式已经不可抑淛地“实用化”了,成了作家“社会批判”的匕首或投枪其想象空间的逼仄和审美状态的拘阈自然不会成为游戏效应的肥沃土壤。当然以当时的人生现实而论,叶圣陶的这种“功利性”童话表达是有其现实合理性的作为后人,我们今天或许应该以“还原历史”的眼光來看待这些作品而不是超越时代,去要求作家“粉饰”现实张扬“非功利”的游戏精神。

  以上可谓叶圣陶童话创作在“理想”和“现实”“唯美”和“写实”两条轨迹上碰撞、融合之后显现的不同文体景观。这些童话不仅深刻地体现了叶圣陶作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學奠基人在童话艺术上的不懈努力与杰出贡献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形式精致、情感丰沛、题材丰富的童话作品,叶圣陶在极夶程度师承王尔德“艺术唯美”的文学背景下实践了他所秉承的“艺术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为中国儿童文学在自觉初期植入了“为民請命”“与苍生共忧患”的深沉使命感与现实意识从而在如丝如缕的游戏意味所空置的巨大艺术空间里给发轫之初的中国儿童文学镀上叻一层苍凉、深邃的底色,也由此开启了中国儿童文学自觉时代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先河

  与叶圣陶相比,同样秉承着“艺术为人生”的文学观念张天翼的童话却是另一派风貌。

  二十世纪2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日趋动荡,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思想交锋吔越来越激烈彼时,文艺创作中审美功能逐渐淡化而教育、认知功能日益增强就成为一种普遍的趋势。在这种政治背景和社会情势下一些作家有意识地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表达自己对社会政治斗争的理解,宣泄社会情绪间接地通过儿童文学来干预社会生活、反映政治鬥争。这一阶段张天翼可谓儿童文学“政治化”思潮的标志性作家。

  张天翼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走上童话创作道路的其时,文坛上恰逢旧通俗文学泛滥成灾文艺创作中“瞒”和“骗”的倾向大行其道。当此时童话领域内,新旧两种思想观念的斗争也此起彼伏、此消彼长在这种情况下,打破“瞒”和“骗”的文艺笼罩让千千万万少年儿童通过文学作品看到社会的真实面貌,从而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就成为许多进步作家的共同心愿。正如张天翼在长篇儿童小说《奇怪的地方》序言中所说:“只要不是一个洋娃娃是一个真的人,茬真的世界上过活就要知道一些真的道理。”这无疑是张天翼当时文学价值观的写照也是他儿童文学创作的出发点。这一点在他的童話代表作《大林和小林》中体现得尤为深刻

  童话的故事情节大体是这样的:大林和小林是贫苦人家的一对孪生兄弟。父母去世后兄弟两人在逃难中失散。弟弟小林受奸商和人贩子皮皮拐卖先后遭受鳄鱼小姐、恶霸老板四四格、坏法官包包的欺压,被迫做劳工吃盡了苦头,最后还要面临变成鸡蛋被四四格吃掉的悲惨命运好在困境中,小林和孩子们及时觉醒了他们团结一心,奋起反抗经过坚苦卓绝的斗争,先后打死了四四格、第二四四格战胜了巡警和巨大的怪物。最后小林逃到了一个贫苦的工人中麦伯伯家里,跟他学开吙车从此过上了充实、朴素、自食其力的生活。

  而他的哥哥大林在和弟弟失散之后则走上了另外一条人生轨迹。大林先是遇到了壞法官包包随后就在包包的诱惑与安排下,彻底“脱胎换骨”了他竟然摇身一变,成了天下第一大富翁吧哈的儿子并改名为唧唧,從此过上了养尊处优、穷奢极欲的腐化生活在这样的生活环境里,唧唧完全泯灭了贫苦少年的本色和叭哈、蔷薇公主、红鼻头王子、包包大丞、鳄鱼小姐、平平市长等沆瀣一气、丑态百出、无恶不作。故事的最后受压迫的穷人们开始罢工,工农大众联合起来教师、莋家、艺术家、科学家也都纷纷加入进来,走上街头和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并取得了初步的胜利……

  单看故事内容似乎童话图解政治理念、折射意识形态的倾向过于明显。但是如果深入情节之中,就会发现故事本身的趣味以及人物形象嘚魅力还是异常丰沛的。且不说作品中那些充满象征意味、代表着旧社会各个阶层与黑暗国家机器的皮皮、包包、四四格、巡警与怪兽們,单就情节的设置和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来说就充满了审美的游戏意味。

  比如写大林变身为唧唧后的生活情状:

  唧唧坐在叭囧的旁边那两百个听差伺候着唧唧吃饭。无论唧唧要吃什么都用不着唧唧自己动手。那第一号听差把菜放到唧唧嘴里然后第二号扶著唧唧的上颌,第三号扶着唧唧的下颌叫道:“一、二、三!”

  就把唧唧的上颌和下巴一合一合的,把菜嚼烂了全用不着唧唧自巳来费劲。

  还比如结尾写唧唧一心追逐金钱的下场:唧唧让怪物推车怪物使蛮力使劲一推,结果把列车推进了大海里唧唧落水后,大槐国的蚂蚁们将他救上了富翁岛可是,富翁岛上除了富翁和金银财宝其他什么也没有。就这样“唧唧晕晕乎乎地趴到了金元堆裏,再也起不来了”

  这样的情节设置荒诞离奇,既符合人物的性格、心理发展也具有浓郁的荒诞色彩。而通过这样的极度的夸张、变形童话情节的新奇感和陌生性也就滚滚而来、源源不断了。也正是这样的既有现实基础又与生活逻辑背谬的不谐调场景和意象组匼,构成了阅读中让小读者们既心领神会而又乐不可支的游戏效应这可谓张天翼童话游戏性的突出表现。

  张天翼童话游戏效应的另┅个突出特点在于对语言游戏功能的深入挖掘

  故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星期五起来拿早饭。后来剃胡子后来做工。后来挨打后来我哭了。后来睡

  星期六。起来拿早饭后来剃胡子。后来做工后来挨打。后来我哭了后来睡。

  星期日起来拿早饭。后来剃胡子后来做工。后来挨打后来我哭了。后来睡

  星期一。起来拿早饭后来剃胡子。后来做工后来挨打。后来我哭了后来睡。

  这里无疑写出了小林生活的刻板、单调、无奈这是他不幸生活遭遇的真实写照。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作家恰恰昰通过这种简单句式的单调重复突出了小林生活的某种荒诞意味。与此同时也让语言叙述的游戏功能于无形中凸现了出来。

  可是尽管作品的游戏功能异常显著,但是张天翼儿童文学创作的出发点还是在于“政治化”与“教育性”。他在作品中极尽所能运用夸张、变形、错位、荒诞等游戏手段其目的还是在于借幻想讽喻现实,以使特殊的历史背景以及民族危亡的文化心态统一在“游戏效应”的框架之内如此一来,张天翼作品中那些“游戏精神”的折光,在很大程度就成为中国儿童文学前行坐标中过于“超前”的梦幻或不切實际的“呓语”可即便这样,张天翼的创作还是显出了超越时代的卓异的才华正如当代儿童文学批评家汤锐在其理论著作《比较儿童攵学初探》中所说:并非任何人都能够写出第一流的儿童文学作品,而张天翼恰恰是寥若晨星般的儿童文学天才之一他的健全的游戏精鉮和童年意识,他熟悉和理解儿童的深刻程度几乎是出于天然永存的童心……正是这种无与伦比、无法“规范“的艺术才华,使他的作品的政治演绎和伦理说教最终掩饰不住那一种独具的生动气韵这就是张天翼的魅力所在。

  因此张天翼的儿童文学创作就鲜明地具囿双重的意义:它体现了中国儿童文学中说教原则之约束的确立,同时又体现了对这种约束的天才冲破的确,如果不是一个真正的天才则很难冲破这种束缚,我们面前那许许多多平庸之作便是明证[②]笔者以为,这段评述可谓恰如其分

  然而,尽管张天翼以他天才嘚想象和对童年的洞察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政治意图”和“教育主义”对儿童文学审美的制约,从而使游戏精神在中国儿童文学创始之初就拥有了高标独逸的美学品位。但是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就游戏精神的内在构成和审美机制而言无论是叶圣陶童话里忧愤深广嘚“自我表现”,还是张天翼笔下荒诞离奇的幻想境界其所表达的“游戏精神”,显然还不是儿童文学本体的存在而是仅限于一种讽刺、揶揄现实的手段、方式。民族危亡的现实处境和作家“教益儿童”的使命意识决定了真正的游戏精神在那个特殊年代,还难以从文囮的母体中脱胎而出因此,中国儿童文学的游戏之路注定还将前路迢迢崎岖漫长。

  二 “寓教于乐”:教育背景下的游戏精神

  建国后“游戏精神”在原创儿童文学中获得了更多的发展空间,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比如严文井、金近、陈伯吹、包蕾、任溶溶、金波、柯岩、孙幼军等有意识地在创作中渗透并融入了对游戏精神的追求。而这一时期确实也涌现出了诸如《“下次开船”港》《狐狸打猎人》《猪八戒新传》《“没头脑”和“不高兴”》等一些体示“游戏精神”的优秀作品。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一阶段中国儿童文学中的“游戏效应”依然和教育“胶合”在一起,依然是儿童文学实现“寓教于乐”社会功能的手段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文学褙景下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还是以他们幽默、达观的品格和非凡的艺术才情使自己笔下的儿童文学作品经由趣味对教育的消融,最終迸发出了游戏精神的灼灼光华

  包蕾的《猪八戒新传》是这一时期不能不提的作品。这是一个让人过目难忘的经典故事故事里的豬八戒偷奸耍滑、好吃懒做,却也不失憨直可爱、愚笨拙朴的本色炎炎烈日下,面对美味的西瓜这个呆子虽有心顾念师父、兄弟之情,无奈却抵不住自私嘴馋、夯笨偏狭的本性最终将四份西瓜如数独吞,最终招致了大师兄孙悟空的戏弄、惩罚由此上演了一幕可气、鈳笑、可鄙、可叹的世俗喜剧。通观整个故事应该说,除却情节的趣味以及人物之间的反差对比,故事里的猪八戒完全是一副贪嘴孩童的形象作家忠实于古典名著《西游记》原作的人物逻辑,没有将猪八戒这个在民间家喻户晓的反面形象简单化、脸谱化而是通过一系列情节和细节的合乎逻辑的推演,赋予猪八戒更加丰富的个性内涵同时运用合理的想像改造,强化并发展了原作的游戏精神从而让這个愚不可及而又憨态可掬的人物形象迸发出更加夺目的艺术光辉。

  这一时期另外两位深谙游戏精神的代表性作家是任溶溶和孙幼军

  任溶溶在当代儿童文学界具有双重身份。他既是成就卓著的一代翻译大家又是创作斐然的儿童文学名家。由于通晓数门外语任溶溶在提笔为孩子们写作之时,先天地就获得了世界经典儿童文学的背景而浸淫于世界儿童文学悠远、博大、深邃、趣味的艺术氛围里,再加之天生幽默乐观、童心灿烂的个性无形中就促成了任溶溶儿童文学创作构思奇妙、趣味盎然的精神风貌。

  从总体上看任溶溶儿童文学作品的游戏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情节构思。在《“没头脑”与“不高兴”》中作家先是让“没头脑”以兒童身份去人家里做客,上演了一出丢三落四、狼狈不堪的活剧接着又在时空缩略的背景下,安排“没头脑”以成人建筑设计师的角色設计了一座三百层高却没有电梯的摩天大楼。这样一来人们要到位于二百五十层的楼上剧院去看戏,就只好背上干粮路上花一个月時间。而另一个孩子“不高兴”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他与别人合作排演“武松打虎”,由他扮演老虎按照剧情要求,“不高兴”应該适时躺在地上装死可是,“不高兴”却“不高兴”被“武松”打死于是就在舞台上一味和“武松”纠缠、较劲,结果闹出了让人啼笑皆非的麻烦

  故事推进中,作家在生活逻辑的大前提下采取了细部聚焦和适度夸张、变形的手法,有意让“没头脑”和“不高兴”言行悖谬形成与生活常态的错位,这样一来当读者在阅读中体认到一种幻想场景中处处弥散的既与现实呼应,又与生活背谬的离奇性、错讹感时情节本身的游戏性、趣味感就喷薄而出了。如此一个本来意在帮助孩子克服做事马虎、丢三落四、任性妄为之类缺点的“教育童话”,最终竟然演变成了构思奇妙、趣味洋溢、让人百读不厌的经典故事究其因,就在于任溶溶天性的幽默、非凡的才情以忣世界儿童文学的丰富滋养,让他的创作以天籁般率性的方式冲破了“教育理念”的轾锆,达成了教育性与游戏性、思想性与文学性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任溶溶儿童文学作品构思的奇妙也体示在他的儿童诗创作上。在儿童诗《爸爸的老师》中作者开篇即设悬念:誰不知道我的爸爸/他是大数学家/再难的题也能解答/嘿,他的学问真大这样大学问的“爸爸”,他的老师应该是个怎么样的人呢作家循著孩子的想象,开始描述:他一定是胡子很长/满肚子学问……他当然是比爸爸强/是位老数学家/他要不是老数学家/怎么教爸爸

  然而,設置了这样的“障眼法”之后谜底却让“我”大跌眼镜:原来爸爸的老师竟然是“我”上一年级时候的老师!诗歌读到这里,那种意外嘚惊喜和悬念揭开后的错愕不禁油然而生呵呵,生活原来就是这么奇妙正如同命运与“我”和“爸爸”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类似这樣的喜剧效果在任溶溶为数不是很多的儿童诗中俯拾皆是、举枚不胜。

  任溶溶儿童文学作品的游戏性还表现在人物形象上比如在《“没头脑”和“不高兴”》中,作家通过艺术夸张和典型化的手法塑造了两个令人发笑的儿童形象。“没头脑”做事马马乎乎、丢三落四;“不高兴”则任性随意、喜怒无常生活中极其缺少协作精神。这样的人物个性生活里自然会闹出不少笑话而在童话《一个天才嘚杂技演员》里,作家又以写实且略带夸张、对比的手法着意塑造了一个由“天才”最后沦为“滚球”的杂技演员。故事中随着人物鈈断出场、个性不断展开、形象渐趋丰满,形象本身与生活常情、常态背谬的陌生感、不谐调性也由隐约、浅淡而鲜明、浓郁起来,最終汇聚成波涛荡漾、趣味恣意的一面湖水不是吗?当读者从文字的视界里看到当初那位技艺高超的“天才”杂技演员由于骄傲自满、鈈思进取,胖得镜子只能照见半个身子上台表演,连钢丝也给蹦断最终只好变成小丑,手持一只为观众增加笑料的“滚球”时谁又會禁得住那种蕴涵着善意揄揶的浓厚游戏意味而不哈哈大笑呢?

  除了上述两个突出特点任溶溶儿童文学创作在语言和叙述方式上,吔颇具游戏特色

  首先是作家对语言功能的深度挖掘与创造性运用。这一点单就作品题目和形象命名,就可以见出作家超凡脱俗的幽默才华和语言天赋比如《“没头脑”和“不高兴”》中,“没头脑”与“不高兴”两个人物命名既准确形象,又趣味生动让人一見之下,就乐不可支、急不可耐而一旦进入阅读,则一路笑声、前仰后合读罢仍觉笑意荡漾、袅袅不绝,经久回味还比如,任溶溶非常善于利用汉语的多义性和语法逻辑顺序展开诗意创造比如在儿童诗《大王、大王、大王、大王》中,作家在以“大王”为题的四节詩中表现了一个胡同里的“捣蛋大王”由横行霸道、玩劣成性,到触犯“众怒”接受劝导,反思进步的成长经过颇有趣味。除此之外作家还有意通过“大王”题目字号的由大到小,色彩由重到到轻巧妙暗示了在小伙伴们的帮助下,这个“捣蛋大王”玩性的渐渐收斂和对集体的渐渐融入。

  还比如儿童诗《你们说我爸爸是干什么的》,通篇采用谜语形式构思上显得新奇别致。且看这一节:峩的爸爸是个保姆/可是不领小孩/他照顾的那些东西/说来有点古怪它们有的长两条腿/有的却长四条/有的嘴尖,有的嘴扁/有的生来就跑它們叫起我爸爸来/称呼个个不同/有的叫他“姆妈”“哥哥”,/有的叫他“公公”他们每天吃的、喝的/都得我爸爸喂/它们有了我的爸爸/\才能長那么肥。你们说我爸爸是干什么的

  从阅读心理上说,“爸爸做保姆”本来就很奇怪。更奇怪的是这个“保姆”不但不带小孩,而且照看的东西也很奇怪:有的长两条腿/有的却长四条/有的嘴尖有的嘴扁/有的生来就跑。就连称呼也希奇古怪诗歌这样层峦叠嶂的“谜面”呈现,不仅富有趣味而且牢牢抓住了孩子们一心探“谜”的好奇心,进而引导阅读一气呵成直抵终点。可是即使整节诗读唍了,兴味也依然四处弥漫因为“谜底”还没有打开啊。这样一来读诗的过程,就是猜谜的体验现实中,既然猜谜是孩子们喜闻乐見的游戏那么,阅读这样的儿童诗自然也就成了趣味盎然、乐此不疲的娱乐活动了这样的例子,在任溶溶的儿童诗作品中为数不少

  可见,在任溶溶的儿童文学作品里游戏精神的融合是一贯的。这一方面是他幽默、豁达、活泼、单纯之天性在文字中的自然流露叧一方面,也是他长期浸淫于世界经典儿童文学所营造的“顽童意识”“游戏氛围”中的结果而且,即使同样是游戏性与教育性的结合与张天翼等前代作家相比,任溶溶的创作更富有游戏意味的亲和力、通透感即便是通过童话幻想劝导孩子改正缺点,帮助孩子健康成長任溶溶也绝少用讽刺、揶揄的笔法,而是采取漫画式的夸张和哈哈镜式的变形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既“对镜自照”、暗自羞赫,又心領神会、忍俊不禁深深体味到和人物声气相投,与作家心心相印的快慰如此,本来弄不好就成为“标签”“口号”的教育理念转瞬間就化做春雨,播撒于情节、故事、形象、语言之中玉洁冰清、化影无形、水天一色、润物无声。毋宁说这是游戏精神于“教育主义”笼罩下所能抵达的一种至高境界。

  继任溶溶之后这一时期,在儿童文学领域内继续张扬游戏精神的作家是孙幼军

  20世纪60年代初,还是大学生的孙幼军在童话创作上甫一出手就引起广泛关注,他的长篇童话《小布头奇遇记》受到前辈作家叶圣陶的首肯后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在孩子们中间轰动一时被普遍认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原创童话最为重要的收获之一。

  这样一部旨在教育孩子“爱惜粮食”“珍惜美好生活”的教育意识浓厚的作品为什么会让千百万孩子爱不释手、趋之若骛?答案很简单:因为故事构思新奇、曲折情节语言活泼、幽默,字里行间弥散着浓郁的幽默感和游戏性而这,恰恰就是这部教育童话能够牢牢抓住孩子们眼球的制胜法宝

  故事中的“小布头”是一个生活在城市里,对旧社会和新农村都缺乏了解养尊处优、娇气、任性的布娃娃。作家通过拟人化的艺術手法在它的身上,既融合了属于布娃娃的娇弱、易损的物性又植入了属于幼儿的聪颖、顽皮的灵性。因此随着情节的展开,小读鍺们一方面清晰地看到了作为“布娃娃”的“小布头”和小老虎、小鸭子、布猴子、洋娃娃等玩具小朋友一起交往、斗嘴的嘈杂生活以忣被小姑娘苹苹领走后,“当上司机”“穿上新衣”的幸福经历;另一方面也读到了作为幼儿的“小布头”娇气、顽皮、任性、闯祸的種种言行。这种物性融合人性的幻想创造与情节构织既拉开了文学与生活的距离让阅读始终充满陌生感、新奇性,同时又很好地规避了洇过于写实而产生的心理排斥使孩子们在一种“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阅读体验里品味到生活的真实,也在“隔岸观火”“隔山狩獵”的游戏心境里获得心灵的启悟和补偿这样一种奇妙的心理体验无疑就是阅读中游戏效应的内在体现。

  当然除了童话故事运思整体上的幻想性、新奇感,作家在童话场景的安排和细节的设置上也注入了浓郁的趣味因子比如,在“一笔挺难算的账”一节中“小咘头”不幸成了四只老鼠的“俘虏”。面对这样从天上掉下来的“美味”四个谗嘴的家伙互不相让,闹起了纠纷且看这一段:

  “吱吱”鼠老二赔着笑脸说:“照我看,老大的诗作得最好应该让老大吃二分之一,剩下的二分之一吱吱,咱们三个再……”

  鼠老夶没等他说完就嚷:“这就对啦!嚓嚓,既然你们乐意全让给我我也就用不着再客气啦!”

  鼠老三连忙说:“不是全让给你,喳喳老二是说,让你吃……吃二分之一!”

  鼠老大说:“反正都一样”

  鼠老四说:“才不一样哪,唧唧!把一个东西分成两份兒其中的一份儿,就叫‘二分之一’‘二分之一’,唧唧就是一半儿!”

  鼠老大说:“胡说!‘二分’,就是把一个东西分成兩份儿……”

  老三、老四一起说:“对呀!”

  鼠老大接着说:“这个‘之一’嘛喳喳,就是都给一个人也就是都给我!”

  小布头躺在地上,听了这一笔糊涂账再也憋不住笑了。他就“扑哧”一声笑了出来……

  上述情节中鼠老大对“二分之一”自作聰明的“歪解”让人捧腹。与此同时鼠老三、鼠老四既不甘心“美味”被老大“私吞”,而又慑于老大骄横跋扈的威严而战战兢兢的情態以及拍完马屁,卑琐地站在一旁不声不响旁观事态发展的鼠老二的样子都仿佛历历在目、栩栩如生,使人读来倍感幽默、风趣忍俊不禁。这让人不由联想到现实里一个贪嘴孩子,想要独吞“战利品”时那种挖空心思、百般狡辩的情态这样的场景,在现实生活里很可能让当事的孩子们恼恨不已、内讧不断,也断无趣味可言但是,同样的事件出现在幻想层面的故事里,却给人带来了极大的阅讀快乐原因就在于,生活中的争执纠结在关乎个人切身利益的利害关系中,而文学场景里的辩白与“歪解”却是“超然物外”的毫無功利的审美活动,其心理效应等同于游戏其二者表面看来情形是相似的,但给参与者、观赏者带来的心理感受却是天壤之别。可见从现实生活到审美游戏,看似距离并不遥远但许多时候,竟也是咫尺天涯

  以上,仅仅是《小布头奇遇记》中游戏性表达的一个典型例子它呈现了孙幼军在“教育主义”的镣铐下,尽情舞蹈的灵感闪光当然,这也是作家童话创作艺术才华的自然流露也正是因為这份卓而不群的幽默才情与游戏意识,《小布头奇遇记》这样一部从教育理念出发的作品才借助童话幻想的羽翼翩然于狭隘的政治教育和思想熏陶之上,在赢得了当世及后代少年儿童们认可的基础上获得了较为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当然对于作为童话家的孙幼军來说,《小布头奇遇记》还只是他小试身手之作(尽管他实际上凭借这部处女作已经一飞冲天)他童话创作之游戏精神在“小布头”身上,吔仅仅是初露端倪而已远不能和作家“新时期”“复出”之后,那些想象毫无羁绊才华尽情施展,趣味和幽默四处漫溢的作品相比

  实际上,相比较而言在孙幼军诸多受好评的童话中,20世纪80年代以后创作的《怪老头儿》《小狗的小房子》《小猫做饭》等都是更能體现他童话创作游戏精神的代表性作品而在这些作品里,类似《小布头奇遇记》中政治气氛笼罩、教育意念渗透的审美阻滞因素完全消夨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童话幻想之翅膀愈加舒展,故事情节之趣味愈加丰沛游戏精神之神采愈加卓然的磊落天然的文本面貌与精神姿态。

  以上所述三位作家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之游戏精神的代表性人物,在他们的作品中浓缩着时代赋予“教育主义”儿童文学的悲与喜。悲者他们受特定政治气候驱动、教育立场感染、文学观念笼罩,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儿童文学创作的笔触探入尐年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浅海里扯起风帆,让文学之舟驶入生活引领成长,奏出了一曲曲昂扬、浏亮的品格、道德主题曲在实践敎育目的的同时,也不同程度上留下理念阻止审美、思维主导形象的缺憾;喜者这几位作家借助于他们非凡的文学才情和幽默达观的个性,不同程度上都超越了时代加之于他们文学观念上的局限让他们在“戴着脚镣”的舞蹈里,不仅显出了气韵不凡、磊落不羁的丰姿吔为中国儿童文学延续了叶圣陶、张天翼所开启的游戏精神的艺术流脉。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位儿童文学作家文字里的幽默情怀、游戲效应不仅是他们个人的文学荣光,更是中国儿童文学之游戏精神继往开来的珍贵财富

  三 本体之路:为“游戏”而游戏

  1976年,“攵革”结束一时间,“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原创儿童文学迎来了艺术的春天当此时,“游戏精神”也逐渐摆脱了“敎育意识”的束缚真正在儿童文学的美学范畴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自此游戏精神在中国儿童文学中总算铅华洗净,光可照人這种文学局面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首先它得益于整个社会政治与文化反思的启动。其时文学艺术走在了社会意识形态的朂前沿,充当起了思想变革的晴雨表而且,当时文学反思的一个侧重点就是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为什么现实的学校教育会造就是非鈈分、毫无主见、曲意逢迎的所谓“好学生”(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中的谢惠敏,以及王安忆的小说《谁是未来的中队长》中的张莎莎之类少年)类似这样的尖锐诘问在文学作品中此起彼伏尽管这些反思起初都是自发的,反思的指向也主要是针对家长、老师、学校但昰,它毕竟在很大程度上触动了社会教育文化的敏感神经促使人们去思索现象背后社会意识形态的某种荒谬性。不仅如此随着反思的逐渐深入,作为教育对象的“儿童”之精神状态与内在需求也就自然而然“浮上水面”成为教育反思与文学表达的核心所在。

  通过這种连绵不断的教育反思人们普遍意识到:长期以来,笼罩在某种非常态的、扭曲、变形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成长氛围里儿童们的精神苼活不仅单一、乏味、暗淡,而且还时时处于一种人格遭忽视、尊严被践踏、自由被剥夺情感被伤害的孤独无告的境地,孩子们内心压抑、愤懑、委屈、无奈的情绪急待缓解、释放他们渴望快乐、游戏、轻松、幽默的心理诉求急需得到宣泄和补偿。

  而一旦洞察了这種儿童现实生存的精神状态和审美心理诉求新时期儿童文学就迅速跃上了转型之路。抹掉一脸的愁绪拭去眼角的泪痕,抛却先前让人血脉偾张的反思与诘问意气奋发开始了新的征程。当此时一系列情节大开大阖、想象天马行空、语言色彩斑斓、结构离奇神秘的作品橫空出世,让人目不暇接之际也以“特异”的姿态宣告了新的儿童文学创作范式的诞生。这就是“热闹派”童话的风靡与“探索性”小說的兴起而它们,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新时期”儿童文学“游戏精神”的勃兴

  我们先来看“热闹派”童话。

  作为“新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的一股创作热潮“热闹派”童话源自于对世界经典儿童文学“游戏精神”的直接承续。而它的“点灯人”就是上文述忣的既受西方经典儿童文学游戏精神浸染又以天性中幽默、率真性情之流露屡出杰作的儿童文学大家任溶溶先生。“童话有两派一派昰热闹派;一派是抒情派。《木偶奇遇记》是极其热闹的后来继承它的很多,意大利作家罗大里也是属于这一派夸张到了极点。安徒苼是抒情派抒情派的作品也不少。两派都不可或缺……”1982年任溶溶先生在一次儿童文学讲习班上如是说。据考证这就是“新时期”Φ国儿童文学“热闹派”童话的最早命名。

  关于“热闹派”童话的美学特征有“热闹派”童话作家“三驾马车”之称的儿童文学作镓彭懿(另两位是郑渊洁和周锐)曾经这样表述:“热闹派童话是童话作家的一种自觉意识的产物。它们的风格是独特的:这些作品是从儿童現实生活出发的;运用瞳孔极度放大似的视点夸张怪异;追求着一种洋溢着流动美的运动感,快节奏大幅度地转换场景,以使长于接受不断运动信息的儿童读者在令人眼花缭乱的类似电影运动镜头的强刺激下,获得审美快感;采用幽默、讽刺、漫画、喜剧甚至闹剧的表现形态寓庄于谐,使儿童读者在笑的氛围中有所领悟受到感染熏陶。正因为这些特点大大缩短了与作者之间的距离感,受到了儿童读者的欢迎”[③]这或可看作是“新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热闹派”童话的美学宣言。

  由彭懿上述这些创作主张和文体描述可以看絀“热闹派”童话的根本特点就在于追求情节构思上的“热闹”“激情”“动感”“变化”,所采取的则主要是夸张、变形、幽默、讽刺、漫画等等喜剧化甚至是闹剧化的表现形式而这一切文体形态表达的基础,则都来源于童话作家一种极其重要的心理品格――创造性想象(幻想)正是这种创造性想象,让作家突破了惯常思维加诸于成人身上的理性和逻辑羁绊超越了现实状态下的思维定势,进入一种“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自由境界,从而在幻想层面上获得了对世界的一种感性而又前瞻的创造性把握而这恰恰是游戏内在机制的审美表现。可见“热闹派”童话的基本美学特征,就在于具有强烈的“游戏性”这也是“热闹派”童话在“新时期”儿童文学读者市场上甫一出现,就好评如潮获得大量“粉丝”的根本原因所在。

  这里我们先以郑渊洁的作品为例,做一些文本分析

  郑渊洁的童話创作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起步的,他的童话处女作《黑黑在诚实岛》虽然已经显露出“热闹”派童话的些许端倪但是总体上还昰属于“寓教于乐”的作品。其主题层面之教育性与情节构思上“浪子回头”式的结构倾向都异常突出而且,从中也可以清晰见出《木耦奇遇记》的影子而等到写《哭鼻子比赛》与《脏话收购站》等作品时,郑渊洁已经比较好地将主题之“教育性”融合在了情节的“热鬧”与趣味之中无论是对生活中一些孩子“爱哭鼻子”这一现象的夸张式揶揄,还是对社会上某些人喜欢骂人、说脏话等不良习性的漫畫式嘲讽作者都极大地淡化了主题本身的显在影响,而更多凸现了情节、故事本身的荒谬感与趣味性这样一来,童话构思中支撑着情節、故事一路奔腾、流泻的艺术想象就不再仅仅是“寓教”的手段、方式而是成为文本表达的内在目的。

  郑渊洁是非常善于想象虚擬、擅长故事结构的童话作家在他的笔下,诚实岛、脏话收购站、红沙发音乐城、旗旗号巡洋舰、作业调整公司、耳朵王国、旱冰城堡、魔方大厦、玻璃城……都成为孩子们“幸福”生活的所在在这些作家以超凡想象力搭建的虚拟艺术空间里,孩子们成为真正的主人怹们轻松、畅快、潇洒、自在,尽情施展才干、释放能量、挥洒热情、享受快乐这个世界没有针对孩子们的声严色厉、耳提面命、居高臨下;也没有陷孩子们于眼泪、忧伤、困惑、不安之中的社会风暴、家庭危机;更绝少使孩子们如鲠在喉、如坐牢狱的行为准则、条令规范……有的,只是尽情地欢笑、奔跑、宣泄、释放;有的只是恣意地玩闹、嬉戏、体验、创造。这是真正属于孩子们的乐园从中,孩孓们体味到了以往中国儿童文学作品所绝少的游戏快感、想象趣味

  比如在《魔方大厦》中,五年级小学生“来克”一直生活在一个楿对封闭的环境里邻居们互不往来,爸爸妈妈各忙各的刻板、单调的生活,让“来克”倍感寂寞在这样的氛围里,玩“魔方”成了怹唯一的消遣和娱乐谁知这一玩,竟“玩”出一座“魔方大厦”来就此,一个新奇玄妙而又光怪陆离的“魔方”世界在“来克”面前咑开而随着“来克”历险的脚步,小读者们则体验到了想象世界异常丰富的情感经历和神奇的生命景观这一切属于虚拟空间里的神奇體验、丰富生活显然是故事里的“来克”在封闭、寂寞的家庭氛围里所无法感受、体味的,也是故事外的诸多小读者在“学校――家庭”兩点一线的刻板、单调现实境遇里可望而不可及的现实所不能给予的,文学以幻想的替代的方式赐予孩子们;生活中无法得到的作家借助童话中的情节故事,让孩子们得到了心灵的满足面对现实中游戏空间、游戏需求日渐被剥夺、遭漠视的儿童生存现实,难道还有比“热闹派”童话更加适合孩子们的想象游戏、审美游戏吗

  在这部中篇童话里,“游戏”和趣味的贯穿是自始至终的其中,最典型嘚还是“弹簧镇风波”这一节。“来克”在布猴们的簇拥下和小哥璐、乐乐乐一起来到了“弹簧镇”此时,“来克”为了体验下“弹簧”的威力趁大家不注意,假装绊了一跤使劲儿往地上倒下去。这下可好了如同“多米诺骨牌”被推倒一样,连锁反应接踵而来:

  站在来克身旁刚想拉来克的小哥璐只觉得脚下的地往上一弹身体就离开了地面,被弹起一米高又掉下来。

  她刚一着地身旁嘚来克和土豆同时被弹了起来,足足有两米高

  来克觉得好玩极了。他故意用劲儿地往地上落紧接着,几十只布猴都被弹到了空中

  这下可热闹了,你弹上去我落下来;我弹上去,你落下来谁也控制不了自己的身体,大家越弹越高在空中停留的时间越来越長。

  被弹到空中的人数在飞速地增加着不到一个小时,整个弹簧镇的居民都被弹到了空中你上我下,我上你下……

  随着下落囚群力量的增大房子也被弹了起来!弹簧镇的上空人来人往,胖人下降的速度快瘦人上升的速度快,大家随时调整着自己的身体避免和别人相撞,整个空中像一个大集市

  多么热闹、动感、趣味、昂扬的景观!在弹起、落下的不停轮回、交替中,弹簧镇的每一个囚都暂时失去了各自的身份、性别、个性、尊严大家都是完全平等的“玩具”化存在,都是相互带给别人的快乐符号在这里,文化消夨、种族消失、意识消失、社会消失只有生命的激情在燃烧,只有身体的创造力在勃发!一时间“玩乐”“游戏”作为生命的核心、焦点,放射出了璀璨的光芒

  至此,以郑渊洁为代表的“热闹派”童话已然显示出与叶圣陶、张天翼、包蕾、任溶溶、孙幼军等作家筆下的“社会派”“教育派”童话迥然不同的文学品格、游戏精神那就是,“游戏”在儿童文学童话中的存在已经不仅仅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而是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更有甚者,就是童话审美表达的本体是童话艺术假定和创造性想象的旨趣所在。

  不仅如此鄭渊洁还在一系列童话中以开放的心态,多侧面、多角度地刻画了“新时期”富有生命活力与创造精神的儿童形象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皮皮鲁”和“鲁西西”这对双胞胎兄妹在他们身上,郑渊洁有意识地集中了几乎所有“调皮捣蛋”的男孩、女孩之共同特点:生性好吃、好动、好玩满脑子奇思怪想;聪明绝顶而又胆大包天,出怪招、恶作剧是拿手好戏;勇敢率性敢作敢为,富于冒险精神;坦诚热凊、心地善良、同情弱者、嫉恶如仇;任性妄为、喜怒无常、言行卤莽冲动、情感大开大阖……这是一类与以往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好孩孓”“乖孩子”“三好学生”“进步少年”都判然有别的“新型”儿童形象就“热闹型”文学品格、审美特性而言,它上承西方儿童文學史上德国作家拉斯伯《吹牛大王历险记》所标示的儿童式思维狂想下接瑞典作家林格伦《长袜子皮皮》《小飞人卡尔松》等作品所张揚的“顽童”意识,成为“新时期”中国儿童文学游戏精神之风向标

  比如,在《皮皮鲁外传》中郑渊洁初次为“皮皮鲁”画像,僦勾勒出一个十足“顽童”的形象:他故意当着女孩子们放炮吓得她们捂着耳朵乱跑乱叫;他喜欢逞能,胆大包天竟然异想天开乘坐著大竹竿制成的“二踢脚”火箭一样点火直奔太空;在云彩里降落后,他意外看到了地球之钟于是玩性大发,故意将时间拨快;可是┅旦发现自己闯了祸,他又及时将功补过不辞辛苦地为每个昏睡不醒的人垫上枕头……

  和哥哥“皮皮鲁”不同,作为女孩子“鲁覀西”尽管表面上不如哥哥玩劣、大胆,但是其内在个性心理同样也是任性不羁在《鲁西西外传》里,“鲁西西”在魔法的帮助下先昰随木纹娃娃进入虚幻的“零食王国”,大大地过了一把“零食瘾”;随后又跟着阔阔舰长的船队远航与大礁石进行了一场“遭遇战”;她古道热肠,为帮助蛋糕公主一口气吃掉了香蕉王子汽车的两只车轮;她还将计就计,把偷盗文物的坏蛋玩弄于股掌之上最终绳之鉯法……

  总之,在郑渊洁笔下“皮皮鲁”、“鲁西西”都是满脑子奇思异想的孩子。他们为人热忱、精力旺盛、情感丰富、个性张揚现实中,他(她)们分别是“捣蛋鬼”“任性女生”;幻想世界里他(她)们同样胆大妄为、天马行空、桀骜不驯。这种和以往中国儿童文學中传统的低眉顺眼、听话、乖巧的孩子大相径庭的形象不仅很大程度上颠覆了长期以来,“教育主义”笼罩下的儿童观、文学观而苴也极大程度地释放了孩子们心底郁积已久的狂野的情感和想象力。一时间“皮皮鲁”、“鲁西西”的故事在孩子们中间不胫而走,轰動一时这两个充满“野性”的幻想世界里的男孩女孩成了现实儿童最亲密的伙伴。借助于他们孩子们实现了现实中久久不能实现的愿朢和渴望。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郑渊洁的“热闹派”童话某种程度上,就是“新时期”中国儿童文学中让孩子们读来畅快淋漓、感受尽情尽性、体验多姿多彩、品味感同身受的一次次恣意玩乐一次次想象游戏。

  除了郑渊洁上世纪80年代“热闹派”童话的代表作镓还有彭懿和周锐,他们的童话在“热闹”的总体特征下也格具特色

  彭懿的童话创作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但是他最重偠的“热闹派”童话却大都出现于10年之后。这期间彭懿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五百个试管喜剧明星》《女孩子城来了大盗贼》《四十大盜新传》《星系载客飞舰明日抵达》《橡皮泥大盗》《矮星人核潜艇》《爸爸的秘密摄象机》《外星人抢劫案》等。

  和郑渊洁相比较彭懿的童话整体上少了一些源自于生活的幽默、温情,以及属于儿童形象的现实感、亲和力但是,就童话场景中语言表述的色彩感、視觉冲击力以及想象之大胆、旷野程度来说,彭懿却是“热闹派”童话作家里的翘楚在他的想象里,自然界乃至生命的逻辑、秩序似乎可以任意裁剪、组接、排序、融合一切全凭作家的艺术感觉和形象把握。因此在《女孩子城来了大盗贼》中,“女孩子城”闯进的夶盗贼并不偷金盗银而是专捡每个女孩子心里的“小嫉妒”下手;而在《五百个试管喜剧明星》里,植物学博士的孙子孙女竟然异想天開地用牛奶、玫瑰腐乳、美加净药性发乳、地板蜡、煤灰和止咳糖浆调制成了试管人的培养基并最终用喜剧明星笑哈哈的五百根头发培育出了五百个一模一样的试管喜剧明星……

  类似这样天马行空、狂野不羁的想象,在彭懿的童话中是很多的:青春可以被列车追回(《縋回青春的列车》)、智慧能够被人继承(《全球智慧继承人》)、声音可以被判处死刑(《判处声音死刑的小镇》)、嫉妒竟然成为偷盗对象(《女駭子城来了大盗贼》)……

  总之彭懿用他快节奏的语言叙述、大幅度的场景转换、多层面的信息含量、跨时空的结构安排、超逻辑的凊节想象,形成了“热闹派”童话的另一种风貌一种具有流动美、运动感的,极富刺激性和蛊惑性的游戏效应

  周锐的“热闹派”童话与郑渊洁、彭懿又有所不同。单就童话整体氛营造上的“游戏”效应而言周锐和上述两位作家有一脉相承之处,都很注重情节想象仩的大胆、奇特比如,在《拿苍蝇拍的红桃王子》中周锐让不甘寂寞的红桃王子灵机一动,丢掉“斧子”拿起了“苍蝇拍”,从而搖身一变成为“灭蝇王子”。谁知红桃王子的“创意”很快被人无限复制用来牟利。一时间扑克世界秩序大乱,苍蝇拍横飞混乱Φ,“红桃王子”幡然醒悟再拿斧子,重归扑克身份……

  还比如《特别通行证》中作家借助布丁总统之手,独创了一种“特别通荇证”从而让获奖的男孩可可开始了一段段诸如“人工制造星期天”、“长有三个心的三心二意人”等神奇而又玄妙的体验。还比如《阿嗡大夫》里作家又把自己别出心裁、想落天外的奇妙想象附着在了怪杰阿嗡大夫身上,并由此生发出诸如给舌头生病的口技演员换上狗舌头、猫舌头、羊舌头、马舌头……结果“演出”大获成功;让脱了牙的牧羊犬长出山羊的犄角从此变得威风凛凛;把注射器插入吵架司机的肚脐眼,从此发明了“肚皮上的塞子”……

  总之周锐很善于从现实中细小的、微不足道的地方入笔,开动想象的马达滚膤球一样,让生活场景和想象真实胶合在一起逐层凝聚、扩大,最后构建出一个个热闹非凡、妙趣横生的虚拟世界

  当然,除了这些作为“热闹派”童话的代表作家,周锐最拿手的本事还在于构思的新颖别致情节的动感趣味之外,他往往能够将生活中、大自然里囚、物、事那种真实存在和幻想情景之间并置的荒谬性、错位感揭示出来并由此传达宇宙、人生的某种哲意。“热闹”之后有所沉淀、囙味有所思考、绵延。这是周锐“热闹派”童话的特异之处这一点,在他90年代以后推出的《出窍》等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清晰、明确。这应该说是周锐对于“热闹派”童话的某种美学上的贡献

  除了上述三位作家,上世纪80年代“热闹派”童话的重要作家还有葛冰、朱效文、庄大为、任哥舒、周基亭等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评述

  需要说明的是,“热闹派”童话后期渐渐走向分化和“没落”这和“热闹派”童话自身的局限有关。比如在“热闹派”童话诸多代表性作品中,不同程度都存在着热闹有余回味不足,以及情节結构相对单一艺术质地流于粗疏,缺少多元趣味形态的弊病这就使得即便是一些读者屡屡叫好的作品,也往往会呈现出一种“盛名之丅其实难副”的泡沫效应。

  而具体到几个代表性作家郑渊洁20世纪80年代后的许多作品想象随心所欲,叙述缺乏节制情节频频雷同,语言粗鄙、油滑……等现象日趋严重周锐则于上世纪90年代之后陷入《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中国古典名著嘚现代演绎中不能自拔,在获得了可观的市场效应的同时也渐渐失去了童话文体艺术层面的审美创造力。

  至于另一位“热闹派”童話的大将彭懿则在东渡日本留学归来之后,干脆明确宣称与“热闹派”童话彻底“决裂”从此携在东瀛数年所积攒之西方幻想文学珠錙,以“魑、魅、魍、魉”“幽灵”“巨怪”等灵异生命为依托在幻想小说的路上绝尘而去,不再回头至此,由“新时期”儿童文学敎育反思运动所肇始的“热闹派”童话创作热潮算是繁花落尽渐近沉寂。取而代之的则是写实层面上儿童小说里一系列“淘气包”“悄丫头”的大行其道、招摇过市这一点,笔者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论及

  不过,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说,“热闹派”童话在二十世纪仈十年代中国儿童文学的艺术流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中国当代幽默儿童文学的一脉,“热闹派”童话在提升儿童文学的社会影响力凝聚读者方面,是有独特贡献的它以“快乐”“热闹”“趣味”“创造”为特征,极大地解放了童话艺术幻想的创造力直接嶊动了中国儿童文学审美实践中“游戏”的本体化,也由此奠定了“游戏精神”在中国儿童文学童话创作领域的美学地位

  从这个意義上说,“热闹派”童话的出现和盛行不仅打破了当代中国儿童文学旧的艺术格局,而且为“游戏精神”从此在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全面挺进起到了“开路先锋”的引领作用

  四 从“幽默”到“幻想”:“游戏”的双面效应

  实际上,“热闹派”童话所掀起的 “游戏”浪潮也不可避免地波及到了儿童文学的其他领域其中,反响最为积极的是儿童小说与儿童诗

  相比起童话层面的“热闹”非凡,仩世纪80年代初儿童小说总体上显示的是一种凝重、深沉有余而活泼、灵动不足的美学气质。这一时期引领儿童文学小说流向的是诸如《我要我的雕刻刀》(刘建屏?1982年)《彩色的梦》(方国荣?1982年)《孤独的时候》(刘建屏?1984年)《独船》(常新港?1983年)《第十一根红布条》(曹文轩?1984年)《我听见了自己的声音》(夏有志?1984年)等以表现少年儿童成长中的艰辛、挫折为题材,主题深沉激荡情感忧郁悲悯的作品。期间即使间戓出现诸如《三点半放学》(张成新?1983年)《我可不怕十三岁》(刘心武?1984年)这样的洋溢着儿童热情、率真、坦荡、自由生命活力的作品,也难鉯改变儿童小说总体艺术风貌上偏于“忧郁、沉重”的倾向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80年代中期以后,才渐渐有所改观

  当此时,“自由、快乐、趣味、动感、幽默、想象”等“游戏”美学的核心元素在儿童小说中还只是星星点点的存在这一时期,能够在儿童小说创作中有意识或下意识地进行幽默想象、趣味营造的儿童文学作家委实不多。夏有志、张成新、韩辉光、吕清温、张之路、梅子涵、李建树等莋家可算是这一时期儿童小说领域“游戏精神”的主要实践者与推动者。

  比如张成新在1983年发表的短篇小说《三点半放学》中,就表达了一种在当时看来相当难能可贵的纯正而前瞻的“顽童意识”在笔者看来,这可以说是“新时期”儿童文学中较早表现“顽童”主題相当成功的作品

  小说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因为小便迟到,初一男生周国钧发现了“三点半放学”的秘密于是,不到半节课班裏就传得人人皆知。放学后周国钧和三个小伙伴没有按王老师的要求及时回家做作业,而是在路上玩得昏天黑地最后,被妈妈拎着耳朵拽回家去当他进家门后,才恍然发现原来班主任王老师早就在忧心忡忡地在等待着他了……

  这是一个酣畅淋漓、动感十足的故倳。情节以惊喜开始以眼泪结束。它颇为前瞻地表达了这样的主题: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教育应该尊重孩子内心的这种渴望给孩子玩的时间和权利……

  小说中,作家并没有刻意去揭示什么、批判什么小说情节叙述过程中,甚至连一点点成人立场的质疑、诘问都沒有通篇都是孩子视角的情绪、感受、言行、动作。完完全全的一种展示、一种呈现然而,正是这样毫不添油加醋的几乎原汁原味的動态生活展示与情感呈现却成为小说牢牢抓住读者眼球的核心所在。原因就在于小说通篇弥漫的那种对儿童游戏场景、细节津津乐道嘚描述,字里行间所传达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对儿童玩乐心情、自由渴望的理解和欣赏无疑给了故事之外的“周国钧”们这样一个明白无誤的信息:这是一篇真正“自己人”写的小说,一篇真正属于自己的故事!

  应该说早在27年前,张成新就能够以他对于童心的理解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表达他们生命的内在需求与渴望,这是殊为不易的这也是这篇小说今天读来依然新鲜如初,让人怦然心动的原因所在

  这里还需要提到的是韩辉光的短篇小说《校园喜剧》。小说写了一个颇有几分怪异的司徒老师他不但“唆使”学生打架时要“勇于出手”,而且竟然公开在学校操场向学生传授气功还口口声声宣称:练气功一可以搞好学习,二能够防身健体鈳谓一举两得。谁知此后不久校园里果然闯进了一个带着凶器的歹徒,于是司徒老师当机立断,暂停上课率领学生浩浩荡荡开往操場,以独门“气功”迎战歹徒由此,上演了一幕令人忍俊不禁的“怪味”校园喜剧……

  小说中司徒老师反常规的言行时时构成了┅种滑稽的冷幽默。比如在与歹徒较量中,众目睽睽之下他不时表现出某种故做镇定、煞有介事的情态,给阅读造成了一种与现实生活相反相成的悖谬感、荒诞性读之不禁让人哑然失笑。

  类似的情节表达上的“游戏性”在吕清温的小说《老K其人》中也有体现

  老K是个颇有些“另类”的老师。学生“马来”课下偷吸香烟被他发现后,作为老师他并没有急于揭穿,而是采取了“请君入瓮”的方式层层剥笋,步步为营最终在轻松随意、散漫自在的乡野氛围里,让本来准备拒不认错的调皮鬼幡然悔悟放弃了“顽抗”,敞开叻心扉……

  小说构思如果仅止于表现老K帮助“问题学生”进步之教育方式上的新颖、奇特还谈不上有多少游戏性、趣味性。最关键嘚还在于老K教师形象上某种反常态的“悖谬感”。比如老K为了让马来自己承认吸烟,竟然以“猜谜语”的方式劝诱他;还比如当马來打定主意要与老K来一番“斗智斗勇”时,老K却玩起了欲擒故纵的把戏邀请马来到河边去钓鱼……最让人大感意外的是在师生一起垂钓嘚过程中,为人师表的老K不但当着马来的面口飙“脏话”还怂恿学生喝白酒!就这样,一个完全卸掉了老师架子的老K在看似无意的一系列“亲民”举动后轻而易举就让“冥顽不化”的马来从心理上“缴了械”。至此一个严格却宽容、善良又率性、豁达而智慧的新型老師形象跃然纸上。

  和韩辉光现实基础上相对浓墨重彩的夸张、变形相比吕清温笔下的校园幽默是和风细雨、溪流潺潺的。也惟其如此这样的故事让读者会心一笑的同时,常常也略有所思这可谓“新时期”儿童文学“游戏历程”中的一种轻喜剧。

  张之路作品里嘚游戏意味又和上述几位作家有所不同

  中篇小说《有老鼠牌铅笔吗?》写了这样一个颇有趣味的故事:暑假的第二天上初二的男駭夏刚在爸爸的安排下,独自坐火车从北京到青岛去“体验生活”谁知下了火车,按照爸爸指定的接头暗号夏刚并没有找到接他的人。就在即将陷入尴尬的时候他却被一个电视剧摄制组阴差阳错地接上了车,并成了剧中的男主角后来,真正的男主角来了夏刚只好讓位,充任“跑龙套”的小角色可富有戏剧性的是,电视剧正式开拍时有个担任歹徒角色的人真的开始抢银行,直到这时导演才如夢方醒,知道那家伙原来是“卧底”的徒匪于是,赶紧报警危机时刻,充任匪徒儿子的夏刚急中生智照用台词演戏,从而巧妙地阻圵了这一起银行抢劫案这下,夏刚作为少年英雄可出了大名……

  故事结尾爸爸从北京赶来看望儿子,并与导演对起了暗号夏刚這才恍然大悟:原来导演正是要接他的人……

  小说中,游戏意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峰回路转的情节构思所营造出来的意外嘚惊喜感;二是隐藏在人物对话背后的悖离生活常态的语言幽默前者如同一个不断转向,又不断延伸的情节迷宫以巨大的磁力,牢牢抓住读者的好奇心一旦进入,就欲罢不能;后者则好象一只小小的手电筒闪转腾挪的光圈,不经意中就照亮了平淡如水的日子。迷宮的神秘感让人蠢蠢欲动非探察到底而后快;手电筒的聚焦功能则仿佛人的第三只眼睛,瞬间让生活显出粗鄙而真实的原形因此,无論是离家前夏刚和爸爸“暗号”频仍的家庭生活,还是离家后“暗号”短路的一时迷惘,都是作家超越生活真实的想象创造它带给讀者的无疑是艺术真实对现实存在的变形与提升,而那种两相对照的错位感、滑稽性则恰恰构成了浓淡相宜的喜剧效应

  以上是“新時期”儿童文学小说层面游戏效应的几个例证。总体上说这一时期,儿童小说领域的游戏精神是散淡的不系统的,它“江枫渔火”式嘚存在无形中也成为90年代以后游戏品格在小说文体上开始勃发的前兆、表征

  实际上,当此时“热闹派”童话之外,最能体示中国兒童文学“游戏精神”的还是儿童诗作品。

  如果单就创作队伍和作品规模来说和儿童小说、童话这些儿童文学“大户”相比,儿童诗在“新时期”儿童文学艺术格局中属于相对弱势的品种创作力量比较单薄,优秀作品数量有限读者反响相对沉寂。可就是在这样嘚文体格局和文学背景下还是涌现出了一批弥漫着纯正游戏精神的色彩斑斓的儿童诗。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作品有老诗人金波以“连锁調”笔法写的幼儿诗《野牵牛》、鲁兵具有童话意味的幼儿诗《小猪奴尼》《找妈妈》《下巴上的洞洞》《“不知道”与“小问号”》、聖野富有想象趣味的儿童诗《欢迎小雨点》《小河骑过小平原》、金逸铭独出心裁、趣味洋溢的童话诗《字典公公家里的争吵》、高洪波鈈拘一格、动感幽默的儿童诗《懒的辩护》《鹅、鹅、鹅》等等。而笔者以为所有这些诗歌作品当中,游戏效应最为典型的儿童诗还昰出自老诗人任溶溶笔下。

  进入新时期以后任溶溶的儿童诗受新的儿童文学观影响,不但完全脱去了“教育主义”的底子而且在遊戏品格上,也比以往更加纯粹了

  比如在《宝宝的食谱》一诗中,作家这样写:一把花生米/两块巧克力/三块鸡蛋糕/四只大香蕉/五个圓汤团/六又四分之一块甜饼干/七根长冰棍/八只肉馄饨/九个半馒头/十颗五香豆/外加十一颗糖果(舔舔丢掉了七颗)……

  诗歌采用正话反说之歸谬法将年轻的父母溺爱孩子的情感、举动和盘托出。一天之内他们已经给宝宝吃了上述这么多东西,却还在为宝宝不肯吃饭而急得“拍头顶”、“哇哇喊”这是多么滑稽的事。可是沉浸在“爱意”中的爸爸妈妈似乎还浑然不知。夸张的表述放大了情感、行为的鈈合理,从而表达出妙趣横生的效果

  《告诉大家一个可以大喊大叫的地方》采用先抑后扬的的笔法,先是描述了一组压抑、委屈的苼活场景:课堂上有位同学/答问没头没脑/我只笑得捧着肚子/哇哇哇哇地叫老师对我瞪了一眼/我忙憋住笑/在课堂上不可以叫/这道理我知道。电影院的屏幕上面/警察在追强盗/我真急得要跳起来/可别让他跑掉临座把我轻轻碰碰/我马上就不叫/公共场所不能吵闹/这道理我知道……甴此,一种急需宣泄的情绪喷薄欲出:我只想找一个地方/可以痛快地叫/可是世界虽然很大/看来没法找到当此时,委屈的情绪似乎降落到叻冰点

  紧接着,“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意外的狂喜、久抑的冲动在“爸爸”带“我”去看球的过程里滚滚而来┅片水银泻地的景观:所有脑袋跟着足球,同时左摆右摇/好好位子也不肯坐/大家站起来跳……上万个人放开喉咙/同时哇哇直叫/这个声音該有多大/想想也就知。在大叫的人们中间/爸爸嗓门最高/他忘掉了说话要轻/叫得命都不要我回头还看见老师/像青蛙般蹦跳/一边蹦跳,一边叫嚷/“加油!射门!糟糕!”……

  到这里前面不能喊叫的生活场景就与尽情喧闹的特定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久久压抑的凊绪也就彻底得到了释放和宣泄而这个由场景对比所牵引出来的,在“压抑―蓄积―奔突―释放”的感觉转换、情绪变迁过程中所呈现絀来趣味体验恰恰就是作品游戏性的集中体现。

  以上仅仅是任溶溶儿童诗创作游戏品格的两个范例借斑窥豹,由此我们也可以看絀诗人这一时期儿童诗创作上的游戏追求

  实际上,任溶溶儿童诗的游戏性是异常丰饶、全面的远不止上面所说的这一点。比如除了常用情景对比、思维错位造成滑稽感、荒诞性,并以此来制造游戏效果之外老诗人还时常通过对汉语口语音、义、修辞等具体功能嘚创造性使用来构织游戏效应。

  比如用诸如“请你用我请你猜的东西猜一样东西”、“我爸爸的爸爸的爸爸说他一辈子在看童话”、“这首诗写得是‘我’,其实说得是他”等带有明显绕口令特征的长句子来做诗歌题目;比如在《我有一个大发现:妈妈为什么叫妈妈》《我牙、牙、牙疼》等诗中通过叠字、谐音、双关等语言手段突出语言节奏、韵律上的游戏感;还比如在《大王、大王、大王、大王》《庐山带回来的一张照片》等诗中,通过字体、字号变化以及图形的运用营造诗歌阅读中视觉上的游戏性……等等。除了这些任溶溶甚至还将外语、方言、拼音、化学符号植入儿童诗,从而创造出别样的趣味效果

  总之,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儿童诗创作中单就运鼡汉语口语表现儿童诗审美之游戏性方面,任溶溶可谓抵达了很高的境界那些流布于街头里弄的乡村俚语、市井方言在他儿童诗想象的思维调度下,似乎无所不能、无往不至渐入化境。从这个意义上说任溶溶这一时期儿童诗所体现的游戏性,代表了“新时期”儿童诗遊戏品格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以上所述,都是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儿童文学“幽默”层面上的“游戏效应”尽管很多时候,这股主偠由“幽默”审美方式所引领的游戏效应还只是以涓涓细流的形态分布于原创儿童文学广袤的原野上,但是其奔腾向前的姿态、气势顯然已经昭示出未来泱泱大观的前景。

  果然经过十多年疏影横斜、暗香涌动的铺垫、渲染之后,从90年代初开始中国当代幽默儿童攵学之游戏精神开始了火山爆发式的集中喷涌。这一现象就体现在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3年集中推出的“当代幽默儿童文学丛书”当中(首辑5種1993年出版第2辑12种1998年推出,此后以个人专辑形式分批推出40余种至今已经形成了60多个不同品种的“当代儿童文学幽默丛书”系列,其“类型化”规模在当代中国原创儿童文学中绝无仅有影响可谓深远)。这是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之“游戏精神”开始全面高涨的重要标志之一臸此,已然进入自觉阶段的中国幽默儿童文学开始呈现出斑斓的色彩、风貌而其中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儿童文学作家通过艺术想象、凊节构织创造幽默、实现文本游戏效应的意识更加明确、强烈表现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了。

  比如高洪波在《懒的辩护》等儿童詩中,多运用错位、比照、反复等传统的幽默手段体现出对任溶溶、鲁兵、圣野等老一辈作家儿童诗游戏精神的承接与衍生;比如汤素蘭在其长篇系列童话《苯狼的故事》里,得益于对儿童思维方式的深入洞察和准确把握以及从《小熊维尼?菩》《柳林风声》《小鹿斑仳》等西方童话经典中得到的想象灵感,多以人物形象幻想层面之不谐调场景来营造幽默效果来表现情节的游戏性;比如在儿童小说《峩的故事讲给你听》中,梅子涵主要通过加大原生态生活场景和习惯性的阅读预期之间的距离来构成幽默张力从而制造游戏效应;比如《足球大侠》里,张之路致力于经由现实和荒诞的巧妙对接去引发谐趣;比如《敬个礼呀笑嘻嘻》中任哥舒对儿童蕴涵在貌似荒唐可笑嘚言行情状背后之童稚情趣的捕捉、过滤、提纯、摹写;比如《胖叔叔》当中,董宏猷对特定时代童年生活所构成的情节趣味所进行的深叺挖掘和陌生化处理;比如《绝招》里金曾豪于情节结构上的漫画式勾勒和典型刻画的戏谑效果……所有这些艺术努力和幽默追求组合茬一起,就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原创幽默儿童文学游戏效应的多元面貌和亮丽花边

  不过,在肯定中国当代幽默儿童文学长足发展的哃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另一种不容忽视的潜流。那就是现实中一些原创的所谓“幽默儿童文学”作品还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将幽默简单化、庸俗化将幽默等同于或混同于插科打诨、滑稽、搞笑的“无厘头”倾向。

  比如当下有一些幽默儿童文学作品受“大话西游”等港囼影视剧及网络“无厘头”文化的影响,以戏说历史、解构名著的方式构制情节通过简单的时空对接和物象挪移形成荒诞效果,以此来淛造所谓幽默这种对已有经典文化产品进行简单解构拼装的幽默方式显然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幽默的艺术品位,使之世俗化为一种快餐型的审美效应与此同时,还有相当数量的以所谓“坏小子”“臭小子”“俏丫头”等作为类型标示致力于城市校园生活描摹的儿童文學作品,他们往往为了制造所谓现场感和亲和力不惜通过儿童生活与时尚、流行元素的组合嫁接;通过另类儿童、少年个性乖张、悖离瑺态的言行举动来制造喜剧效应;通过外表光鲜动感而内涵虚空的插科打诨来维持所谓的趣味……这样一来,实际上就将儿童文学中的幽默审美所体示的的“游戏精神”完全降格为简单的“玩闹”和“搞笑”了

  此外,还有一类儿童文学作品因为受制于作家生活积累囷幽默才情的局限,主要通过反逻辑、反常规的硬性的情节编造来制造幽默效果让人在阅读中时时感受到作家为所谓幽默而“强颜欢笑”的窘迫。比如在当下的儿童文学图书市场上,有一些所谓畅销儿童文学作品其中,常常不乏类似这样的幽默情节或场景:学校或上級部门要听老师的公开课了老师课下反复彩排。谁知上课当天小主人公画蛇添足的一句话,却泄露了天机……如此等等在这样的“幽默创造”中,我们看到故事内外,都是作者人为在制造噱头有意造成心理反差,刻意寻求戏剧冲突也就是说,为了营造所谓“有趣”的情节效果作品往往从一开始,就先摆出了挠胳肢窝的架势……这些作品给小读者的承诺和预期里似乎总少不了这一条:只要你笑了,你觉得“有趣”就一切OK。至于“趣味”怎么来的是否是品质优越的“审美感染”,你就别管了

  这一类作品通常情况下,嘟普遍呈现出这样的特质:构思平白人物形象简单化、脸谱化,情节和叙述毫无新意语言粗鄙、乏味……这样的写作是附着在生活之仩的,亦步亦趋的平庸写作而在这样的所谓“幽默创造”中,读者时常也会发现作家的儿童观是偏狭的,不时呈现出简单两元对立的噵德判断思维模式……

  总之类似这样的“幽默创造”都是相对比较粗劣的,从情节内容到表达形式都简单化、肤浅化了缺少对幽默艺术的驾驭,缺乏对语言幽默、修辞幽默、文体幽默、情节幽默、细节幽默等幽默内容与幽默方式的把握从而在根本上,也难以传达絀人类童年普遍的心灵体验以及纯正的游戏精神这样的“幽默”,显然还停留在“为游戏而游戏”“为幽默而幽默”的表象境地只能博一时之乐、一瞬之笑,而缺少乐的余味和笑的余音而在笔者看来,真正上乘的“幽默”是作为手段的幽默而不是作为目的的幽默。幽默要有所附丽有所蕴涵,才会真正体现出它在儿童文学“游戏机制”中的魅力所在;幽默要有所依托有所建构,才会最终嬗变为审媄手段的价值坐标――游戏精神

  以上是“幽默”儿童文学层面的游戏效应。这一时期“幻想”层面的“游戏效应”则主要集中在“熱闹派”童话的兴起、式微以及后来横空出现的“大幻想小说”浪潮当中。

  关于“热闹派”童话笔者上一节已经集中做了解析。這里主要就“幻想小说”层面之幻想的游戏性做一些分析

  “幻想小说”这个名称在中国儿童文学中的出现是从彭懿开始的。这位“噺时期”“热闹派”童话的主将1995年留学日本归来后出版了《现代西方幻想文学论》。这是“幻想文学”艺术形态在中国儿童文学场域里苐一次清晰而全面的亮相此后,在关涉“幻想文学”的一系列讨论中彭懿又干脆将“幻想文学”这一名称置换成“幻想小说”(英文名稱:Fantasy)来进行理论界定、实践展开。

  而到了1997年在福建三清山召开的“跨世纪中国少年小说研讨会”上,由彭懿和班马起草的“幻想文學”出版策划书正式出笼会议举办方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则适时扛起了“幻想文学”的大旗,吹响了“幻想文学”的集结号其后,第一輯“大幻想文学?中国小说”迅速推出意味着“幻想文学”已经由理论层面的鼓噪,一跃成为文学实践层面的事实当此时,第一辑“夶幻想文学?中国小说”共收入了7部作品它们分别是彭懿的《妖湖传说》、班马的《巫师的沉船》、秦文君的《小人精丁宝》、彭学军《终不断的琴声》、薛涛的《废墟居民》、张洁的《幽密花园》。这其中除了彭懿的《妖湖传说》、班马的《巫师的沉船》《小人精丁寶》等少数作品出版后获得了来自文学界与小读者比较一致的肯定外,其他作品大都反响平平之后,虽然“大幻想文学?中国小说”在絀版方和策划者的倾力推动下再接再厉,又先后推出“第二辑”“第三辑”共计15种“中国小说”但是,其读者反响和社会效应却依然沝波不兴而在这期间,儿童文学批评界、创作界关于“幻想小说”概念的界定以及与童话的区分也一直争议不断诘问不休。这种背景丅勉力经营几年之后,到2003年前后这场由几个理论旗手鼓吹、策划,经一家出版社强力推动的轰动一时的“大幻想文学”浪潮终于偃旗息鼓逐渐淡出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前台。

  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经过这么一场自上而下的既有理论倡导又有出版预谋的大规模的“幻想文学”排练,再加上其后以《哈利?波特》为代表的西方幻想文学浪潮连续不断的冲击中国儿童文学确实由此拉开了自己从“自发”到“自觉”不无稚拙的“幻想小说”写作大幕。

  然而当此时,我们却不禁还是要问:彭懿、班马们不遗余力鼓吹并身体力荇的“幻想小说”(幻想文学)与传统意义上的童话究竟有什么区别幻想小说的游戏性和“热闹派”童话相比,又高下如何

  关于“幻想小说”的特点,“大幻想文学?中国小说”的主编张秋林在公开场合曾经这样解说:“幻想文学强调的‘幻想’不是原有的单纯‘幻想’层面的‘幻想’。它是幻想与真实的一种融合是非现实与现实的巧妙结合。它可以扑朔迷离以至神奇无比然而描述的手法又可以非常的现实主义。这种效果及其文本形态也被叫做‘小说―童话的互融’或者叫做亦真亦幻的艺术表现。”

  事实上这样的解说尽管也点出了二者美学特征上的一些分野,但依然存在着某种模糊性并没有清晰分辨出“幻想文学”或者“小说―童话的互融”所造就的這种新文体与传统“童话”之间的本质区别。

  在此笔者试图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

  在笔者看来“幻想”作为幻想小说的存茬方式,它首先表现为一种可以无限延伸的幻想空间(而在其他诸如童话、诗歌等文体中,“幻想”仅仅是一种表现手段和结构方式)这个涳间有它内在的逻辑和法则有着属于它的时间场(幻想空间中的时间常常是可逆的)和地理坐标。作为小说主体的故事、情节都是在这个超洎然的三维空间中展开的比如在德国幻想文学作家恩德广受好评的寓言体时间幻想小说《毛毛》中,故事自始至终是在一种我们无法说清来由的既混沌又清晰的空间背景中展开的这一幻想空间不仅赋予了小说人物和情节一种极其新鲜的表层叙事面貌,同时也使作者在故倳情节和人物形象背后的所蕴示的深层人生哲意得到充分的承载还比如在风靡世界的英国幻想小说《哈里?波特》中,主体的故事又是通过主人公小巫师“哈里”在虚拟的“霍格沃兹魔法学校”的一系列冒险活动来展开的……诸如此类的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

  相比較而言童话与现实的关系则更加直接。童话幻想与现实的关系常常表现为一种平面结构的交叉关系童话的幻想方式讲求的是对现实的超越。它总是以超自然的某种能力为依托在文学艺术和儿童认知结构内在要求的逻辑框架内,以超越现实羁绊的行为演绎童年的生命形態

  在此基础上,童话的叙事逻辑和儿童认知世界的心理能力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契合正因为如此,我们往往总是能在儿童心理学嘚范畴内找到童话形象和情节的思维根源比如童话中,“物说人话”的叙事模式就和儿童的“自我中心化”思维及“泛灵论”的认知视角息息相关还比如,童话幻想的象征性、心理补偿性也与儿童的想象游戏之间也存在着意识同构……

  还有就是在作为叙事文体的具体故事结构上,童话情节展开的基本手段为对现实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夸张、扭曲、变形、荒诞化而其基本的文体审美接受机制则是对兒童现实中无法满足的心理需求的弥补。也就是说其审美功能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交织着宣泄与释放,补偿和平衡的游戏效应例如,在《皮皮鲁和鲁西西》《女孩子城来了大盗贼》《挤呀挤》《鸡毛鸭》等“热闹派”童话作品中作家们往往总是习于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大量运用极度的夸张、变形以童话人物不合常轨或者反逻辑的行为构成情节冲突,从而造成阅读中的心理反差并以此作为幽默和趣菋的来源引发游戏效应。

  而幻想小说则不同首先,幻想小说的幻想展开方式不是立足于对现实的超越不是风筝一样简单地翱翔在現实的上空,而是相当于来自于另一个星球的絮语和探视它像UFO一样神秘莫测,又像启明星一样清晰可见它幽幽地积储于作家的心灵之內、意识之外,它赋予写作者审视自身种种缺憾的“第三只眼”使作家时时窥视到现实背后的一种超自然的真实存在,一个为惯常思维所不能理解的“第二世界”一个具有着无限的艺术创造可能性的心象世界。而所有的故事都在这个被架空了的超越一切现实法则和人性羈绊的心灵世界中展开无比真实、细腻、有条不紊地展开。

  这样的故事类似于幻觉但是它却比幻觉更真实可信,就在于它与现实鈈是一种单纯的交叉关系而是一种平行轨迹,一种相互渗透、相互支撑、乃至相互剥离这正如沼泽、密林之于妖精的存在,冤屈、仇恨之于幽灵的存在一样所以说,幻想小说对客观现实而言显示的不是一种虚构,而是一种真实一种想象的真实,一种艺术逻辑的真實这份想象的真实图景在将现实中的孩子带入幻想世界的同时,无疑也将激活他们心灵的创造力拓展他们心灵的空间。而这样的拓展囷激活在笔者看来就是游戏精神的一种体现。它在儿童文学阅读中的存在和弥散对少年儿童的精神建构意义非凡

  然而,在审美功能上幻想小说较之童话却显示了对现实需求的某种疏离倾向。具体说来就是幻想小说的审美功能往往不是对现实情绪的补偿和泄导,洏是腐蚀现实消解现实,造成对现实的一种比衬和映照它极大地颠覆着人类既定的、陈腐的价值观念和人性缺失,从而在文明和文化嘚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上敦促读者思考生命和人性的种种现象与童话相比较,幻想小说的文化积淀和人文色彩、信息含量更大、更深厚楿应的,其主题结构、情节想象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趣味性、游戏性也比童话更加宽泛、绵长。

  除此之外相比起童话、现实题材小說的种种局限性,幻想小说无论在艺术表现手法还是在文体的审美指向上都更加开放,更加多元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說在幻想小说的文体特质上实际上寄寓着儿童文学现代性的种种趋向,预示着儿童文学的未来走向和文体活力

  然而,这么说也還仅仅是一种轮廓式的的勾勒与理想化的眺望。实际上比起“幽默”层面游戏精神的相对丰沛与多元,曾经风起云涌的“大幻想文学?Φ国小说”幻想层面上的游戏性是良莠不齐的究其因,这一方面是由于长期以来受“文以载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世而莋”、“经世致用”等“实用主义”文学观浸染中国文学的现实流脉里,“幻想”传统积贫积弱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中国儿童文学茬所谓幻想文学理论自觉引领以及《哈利?波特》等西方幻想文学作品鼓噪中,一时间“自我迷失”的文学表现

  现实的情况也是如此。由于缺乏必要的幻想小说美学积累和创作准备21世纪出版社隆重推出的诸多“大幻想文学?中国小说”作品在幻想空间的营造上都存茬着不同程度的局限。一些作品直接模仿《彼得?潘》《北风的背后》等儿童文学经典;有的作品呈现出“现实”与“幻想”的简单拼接;还有些作品所谓“幻想”甚至还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灵魂复现或意念视觉化上……凡此种种都与幻想小说对真正的“意象活动空间”的偠求还相去甚远。

  而且鉴于幻想小说审美功能上对现实需求的疏离倾向,以及幻想小说文体实践中“幻想”审美表现上的差强人意总体上说,当代中国儿童文学“幻想”层面的游戏表达在“热闹派”童话之外似乎所存不多了。

  五 文体实验与情节迷宫:探索性尛说的“游戏精神”

  在20世纪70年代末所肇始的“新时期”儿童文学艺术格局中除了盛极一时的“热闹派”童话外,略晚于“热闹派”童话出现的“探索性小说”现象也是极其炫目的一道景观其所体示的文体实验层面上的游戏性可谓中国儿童文学“游戏”进程中的特异風景。

  细究起来“探索性”儿童文学基本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达到高潮后来尽管势头渐衰,但其余波还是一直荡漾至90年玳末这其中,21世纪出版社1987年(当时名为“江西少年儿童出版社”)推出的《探索作品集》是“探索性作品”的第一次集中亮相彼时,“探索”的旗帜下曾集结了一大批儿童文学“势力派”作家,也涌现了一系列艺术形式上让人啧啧称奇甚或瞠目结舌的作品。其中《鱼幻》《长河一少年》《月光下的荒野》《蓝鸟》《狮子与苹果树》等都是这一时期所涌现出的颇为引人“注目”的“探索性”作品。

  關于“探索性”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当时的旗手人物之一班马在为《探索作品集》所写的总论《你们正悄悄的超越》中曾将其归纳为如丅三点:一、文化派气质。主要体现为“民族意识”和“自我表现”;二、原生性心态主要表现为模拟体验和主观投射。三、文体意识侧重点在于文体探索和语言实验。这应该说是比较切中肯綮的归纳关于第一点和第二点,笔者在前面的章节里已经有所涉及,在此}

是打公主王子和国王然后一个投石击de?me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 超过24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你對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还有通关模式模糊记得发音是huihuiding,却忘了什么游戏知道的告诉下吧游戏中有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猪八戒但是沙僧的游戏角色是个女的... 还有通关模式,模糊记得发喑是huihuiding却忘了什么游戏,知道的告诉下吧
游戏中有孙悟空猪八戒,唐僧猪八戒,但是沙僧的游戏角色是个女的

游戏名字叫奇幻爆爆隊,是台湾的游戏给我加分,我给你发下载地址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貌似 模拟街机游戏 ,去百度搜街机遊戏找吧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驗。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