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我害怕在黑暗中跌倒倒,一寸一寸的寻找

琴台:强者,就是心中的阳光比黑暗多一寸琴台:强者,就是心中的阳光比黑暗多一寸点滴综合百家号强者,就是心中的阳光比黑暗多一寸文/琴台 图片/来源于网络01看了励志讲师李智华的演讲《生命的力量》,让我最为感动的不是一个身体残疾的生命如何成功逆袭,而是李智华和她的家人,身在困境,心中却能保有充沛的爱和感恩。李智华的妈妈是一个间歇性精神病患者。女儿出生不到一百天时,精神病发作,离家出走。父亲为了寻找妻子,把襁褓中的女儿独自扔在家中。当他找到妻子回来,却发现家里那几间低矮的土坯房正大火蔓延。父亲冒着生命危险冲进火中,把被大火烧得奄奄一息的李智华抢救出来。抢救的过程中,李智华那两只被烧成枯树枝一样的手掉了下来。父亲眼含热泪掩埋了女儿的手,抱起孩子往医院跑。医生和护士告诉他:“不用救了,孩子还太小,烧伤这样严重,不如让她去了。”医院不收,父亲抱着女儿回家,邻居亲朋都说,这么小的孩子烧成这样,即便长大也是残疾,扔掉算了。众人的七嘴八舌中,父亲困兽一样喊了一句:“只要她还有一口气在,我就不会抛弃我的亲生骨肉。妻子精神病,三个月不到的女儿重度烧伤,没人看得到这位父亲心灵上经历了怎样的断崖。但他不愤怒不抱怨,而是拿出所有力气一米一水的喂养女儿。奇迹发生了。被严重烧伤的李智华,好像破茧之蝶那样经历了漫长的疼痛和挣扎,褪去了被烧伤的伤疤,迎来了自己的新生。她获得了新生,就这样带着两只空悬的袖管,开始了自己踉踉跄跄的人生。到了上学的年龄,学校因为李智华的身体残疾不收,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去到教室外面当了一个旁听生。李智华的旁听,感动了一个善良的老师,之后,课堂之上,有了她的一席之地。一个没有双手的孩子,仅靠自己的双脚写字读书,小升初时,考了全校第一。李智华的父母不是知识分子,给不了她严格到位的教育,但老天体恤这对苦命的夫妻,给了他们一个懂事勤奋的女儿。初升高时,虽然成绩优异,但李智华没有机会继续升学了。回到家,痛苦的她消沉低迷,一直觉得是自己的出走才造成女儿残疾的母亲,问了她一句话:“孩子,你恨不恨妈妈。”这样的询问,妈妈问了N次,每次李智华都说不恨。这一次,虽然自己非常痛苦,可李智华的回答依然是:“妈妈,我不恨你,以后这样的话,你再也不要问了,你是我的妈妈,没有你,哪里来的我!”妈妈听到李智华这句话,脸上漾出了从未有过的笑容。十几岁的李智华,不会说谎,命运如此残酷,但她发自内心的不怨天不尤人,这种达观,多少孩子能具备。看看我们身边那些被父母从小宠溺到大的孩子,听听他们的各种不满和牢骚,再去想一想,这些因为一点小事就对父母充满怨怼的孩子如果承受了李智华的命运,他们的内心,会怎样怨恨自己的妈妈啊。但李智华,没有这样的念头。上天给了她残缺的身体,同时也把充沛的阳光和感恩,盈满了她心灵的每个角落。李智华一家,是不幸的。贫穷,残疾,疾病,这三者中的任何一项压到某个家庭身上,都是致命灾难。但是,李智华和父母的合影照片中,这一家人笑得是那么开心。看着这一家人的照片,每个人是不是都应该重新审视生命、审视人生:到底什么才是决定一个生命乐观幸福的泉源?不是金钱,不是富贵,不是顺遂,而是,内心的阳光,永远比黑暗多一寸。02被迫辍学的李智华,还未从绝望的深渊里跳脱出来,新的变故发生了。妈妈再次精神病发作离家出走,爸爸带着儿子发动亲朋四处寻找,一直没结果。转眼秋去冬来,距家几十里地的河边发现了一具女尸,像极李智华的妈妈。父亲带人火速赶去,到那才发现,因为死亡时间太长,妻子已经和冰冻的河水融为了一体。要把妻子的尸身带回来,需要一点点的刨开冰凌把她从冰冻的河面上剥离出来。一个亲戚下镐不小心,碰破了李智华妈妈的手指。这时候,李智华17岁的哥哥放声大哭着躺倒在冰面上,用自己的身体头颅和四肢,暖化了包裹妈妈的冰凌,让母亲早已没有知觉的身体再不可能受到任何一点伤害。把妈妈拉回家,哥哥见到妹妹抱头痛哭着说的第一句话是:“妹,妈妈走了,从此以后哥管你。”看到这里,我再也控制不住的热泪长流。一个患有精神疾患的妈妈,在孩子这里收获的丰沛之爱,是多少身体健康的妈妈这辈子都可望而不可及的。一个17岁的少年,用自己的身体暖化了母亲尸身周边的冰凌,这样撼天动地的孝行,和古代的卧冰求鲤何其相似。一个农民父亲,一个精神病母亲,怎么就教育培养出了这样一双感恩有爱又有担当的儿女!相对于李智华逆袭成功的奇迹,她的破屋寒瓦之下的家教,是一个更大的奇迹。这样的奇迹面前,我们所有为人父母者都应该反思。这样的奇迹面前,所有的为人子女者,都应该反思。看李智华演讲的同时,读者群里有人上传了另外一段视频。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手提两把菜刀,对年迈的爷爷不停挥舞。留守儿童,迷恋上付费网游,不断要钱要钱,家徒四壁的爷爷奶奶无力支撑,也想让他戒掉这个网瘾,于是不给钱。不给钱就要用菜刀砍了爷爷!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一幕。这个对着年迈爷爷挥舞菜刀的小孩,和卧冰救母的李智华哥哥,是不是天壤之别?这份天壤之别,又是什么造成的?哥哥懂事孝顺,李智华也不差。母亲去世后,她伤心过度,十几天水米不进,仅靠点滴维持生命。无法从丧母之痛中爬起来的她,无意间一抬头看到了刚刚四十岁的父亲瞬间苍老的样子,突然惊醒:妈妈不能死而复生,但父亲还在啊。为了父亲,她开始坐起来吃饭。妈妈走了,过去妈妈为这个家所做的一切,李智华当仁不让的承担起来:做饭洗衣,缝被子当后勤,甚至还学会了开农用拖拉机。所有这一切,都是靠一双脚完成的。李智华成了远近闻名的能干姑娘,能干到太多有一双健全手的姑娘都望尘莫及。李智华的自强自立,感动了老天,幸运开始眷顾这个苦命的姑娘。在媒体朋友的帮助下,李智华上了一所中专。她万分珍惜这得来不易的机会,拼尽全力把老天给予的这一线希望拧成了一股粗壮有力的把自己拉出黑暗之境的绳索。一步步往上走,现在的她,是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我在朋友圈分享李智华的演讲视频,一位读者如是评论:总有一些灵魂,选择不一样的躯体和人生,来警示和引领世人,完成他们此生的使命和功课。李智华的身体是残缺的,但她和她的家人,在我眼中,是神力护佑下降临这个人间的天使。他们的存在和出现,是上帝为人类打开的一扇了解生命真谛、了解人生真谛的窗。03这样的具备窗子功能的生命个体,不仅李智华。自媒体圈的朋友牛皮明明最近写了一篇有关史铁生的文章《命运再残酷,也杀不死坚强的灵魂》。如果说李智华刚出生不久就失掉双手是一种残忍的话,体育健将史铁生在最好的年华中失掉双腿,更是一种致命残忍。一个从未奔跑过的人,体会不到御风而行的那种淋漓。而一个奔跑习惯的人,突然被命运搬下一道死闸:从今天开始,你再也不能跑了。这种痛苦,比没有体会过那种淋漓的人,更绝望也更万箭穿心。这种绝望和万箭穿心,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曾有多次描写。作为一个四肢健全的读者,我们去读《我与地坛》,永远没法深刻理解其中每个句子每个文字甚至每个标点蕴含的巨大痛楚。剧痛的终局,只有两种:一被剧痛打垮,从此跌落万丈深渊;一是把剧痛击碎成万点齑粉,然后赤脚走过那满地锋利细碎的玻璃渣子,完成一个灵魂的涅槃。史铁生,无疑是后者。牛皮明明说:人生若觉不幸运,只因未读史铁生。史铁生的主治大夫感叹:史铁生之后,谈生是奢侈,谈死是矫情。史铁生的命运轨迹今天不想继续一一赘述,我想说的是,史铁生的笑容。史铁生各个年龄段的照片一路看下来,会发现一个规律,他的笑容,随着年轮的增长身体健康的每况愈下,越来越开朗,越来越灿烂。这张他和爱妻陈希米的照片中,两个人笑得是多么的阳光灿烂和舒心。单纯看这两个人的笑脸,谁会想得到他们是长期生活在残缺中的一对夫妻。没有孩子,没有金钱,没有健康。这对夫妻出行,只能一个推着另一个的轮椅,可他们脸上的笑容,是多少可以比肩奔跑的夫妻,这辈子都不可能拥有的。李智华是残疾的,但她,不是弱者。史铁生是残疾的,但他,更不是弱者。我们是健康的,我们中又有多少人,可以真正匹配得上强者两个字?抱怨牢骚指责愤怒,随便打开一个健康人的心灵,这些负面因素都暗疾一样赫然在目:我的所得不够多,我的福利不优厚,我的爱情不美满,我的父母不给力,我的手足惹人烦……如果给一个机会,能抱怨三天三夜不歇气。每个人艳羡的都是别人拥有的,很少有人完整看到自己所有的,是某些人终生都难以企及的。04作为一个情感咨询师,每天都会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群。每个来找情感咨询师的人,都遇到了困境。因为这份困境,很多人会坚持认为自己是不幸的。她们是不幸的吗?相对于顺境的人来说,她们的确暂时不幸。但这份不幸,不是命运悭吝,而是心灵进入黑暗之境,把阳光关在了心门之外。史铁生生前说过一句话:“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人的生命就像琴弦,拉紧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我尽力了,所以没有遗憾。”一个没有双腿疾病缠身的人,居然要感恩自己的命运,这样的宣言在那些心胸狭窄之人听来,是不是匪夷所思?太多人看到了史铁生的残缺,却看不懂他的富有。能用金钱买来的,不是富有,真正的富有,从来都是无价的。史铁生的富有,在于穿越深渊历练出的通透。举目四望,凡大智慧者,无不历尽人间劫波依然对世界和他人心怀温情和深爱。世界以痛吻我,而我报之以歌。年轻时,以为这样的情怀是坚强。年岁渐长却发现,这种达观不是坚强,而是通透。只有坚强,不识通透,坚强只能徒有其表,可捱住伤痛,脸上却难有笑容。有了通透,坚强才不再成为刻意的坚强,而是坦然安受命运,并能在暗黑之中为一只萤火虫的出现而惊喜的达观,这种达观,是一种顺其自然,是一种举重若轻,是履深渊如平地后的从容,是对所有悲苦的有意省略。李智华说,即使生活不热爱我,我也要热爱生活,最终让生活爱上我。作家何立伟说:史铁生就像一座佛,参透了生死、贫富和一切欲望。我不觉得史铁生一座佛,我觉得他和李智华这样的生命强者,之所以成为今天的传奇,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点,那就是心中的阳光,永远比黑暗多一寸。作为蝼蚁之辈,我们掌控不了上苍给予的黑暗,却决定得了心中阳光的面积。从今天起,让内心的阳光永远比黑暗多一寸,也许你我难成传奇,但脸上常有发自内心的笑意,不难。作者简介琴台:《读者》《意林》签约作家。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点滴综合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精彩照片、旅游图片、经典故事。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在黑暗中,我心潮不断起伏,如置身波浪中般每一寸肌肤都在微微颤抖,我是个普通人,心怀奢求与渴望,_百度知道
在黑暗中,我心潮不断起伏,如置身波浪中般每一寸肌肤都在微微颤抖,我是个普通人,心怀奢求与渴望,
却因此再次感受到心的跳动。这段歌词是来自欧米茄ladymatic女表视频中的背景音乐,请问这是什么歌的歌词?...
却因此再次感受到心的跳动。这段歌词是来自欧米茄ladymatic女表视频中的背景音乐,请问这是什么歌的歌词?
答题抽奖
首次认真答题后
即可获得3次抽奖机会,100%中奖。
in the dark歌手:Shelley Harland
擅长:暂未定制
我也特想知道
为你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龙应台新作《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在亲情中寻找历史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近日,龙应台阔别三十年,携全新力作《天长地久》与两岸三地读者见面。这是她近十年唯一一部从未发表过的全新文集,也是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之后,为畅销经典系列“人生三书”首添新丁。
龙应台五月在台北与读者见面会上称,这本书是她所有作品“最用心也最特别的一部”。《天长地久》是龙应台首次采用复调结构,将亲情与历史交织,完整呈现母亲美君以及那个时代女性一生的作品。龙应台的母亲应美君出生在战乱的年代,小小年纪便离开故乡漂泊到台湾,含辛茹苦地将几个孩子带大。如今,美君患上了阿兹海默症,已经认不得人,龙应台也就此决定放下一切,回乡陪伴母亲。在照顾母亲的过程中,她逐渐领悟到生命的真谛、生死的意味以及与母亲迟来的亲情,怀着各种复杂的情感,龙应台提笔写下了给母亲美君的信。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有19封给母亲美君的家信,以优美散文的形式呈现,笔触隽永,描写细腻,将对母亲愧疚的爱,以及自己作为女儿、作为家长,对亲子关系进一步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全部写进了这19篇文字中。读者可以从中读到龙应台从《目送》以来,这十年间从母亲到女儿这样“逆向”的心态转变。19封家信,不是普通的信件,更是龙应台写给所有在生活中马蹄碌碌、忘记陪伴家人的儿女的生命书,唤醒人们对于亲情、家庭的意识。许多读者表示,在读完这本书后,立刻给自己母亲打了个电话,或马上飞去母亲的城市,要听她说说话,谈谈心。
书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是龙应台从数千份历史材料中筛选出的“大河图文”。为了还原母亲美君的一生,她选择了35篇具有代表性的文字,有当时抗战的历史事件,也有美君自己的日记与家书;既可以将美君的颠沛生活用文字拼图的形式展现出来,读者又能从中读出美君独立、坚强的性格。“大河图文”中的材料与配图是龙应台首次公开的,她不仅写给美君,更是写给每一位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女性、男性,也写给他们的下一代,让所有人铭记这一段不能忘却的中国历史,感恩上一辈通过千辛万苦才带来的美好生活。
这本《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一经发售,就迅速登上港台畅销排行榜首位,多月居高不下,是今年平淡的出版界中最亮眼的一抹色彩。日前,《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简体中文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采用全彩印刷,完美还原作者的珍贵照片与文字。
从《目送》的亲情美文,到《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的历史回望,龙应台不断在突破写作题材,从单一的亲情视角,变成三代人甚至跨代人共读的“生命课程”,本书可谓是她写作的新高峰。
《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内容简介
龙应台阔别十年的全新力作。
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后,“人生三书”再续新篇。一部三代共读的生命读本,献给每一个跟时间赛跑的儿女。
美君是龙应台的妈妈,近年因年老而失智,龙应台决定搬去南部陪伴她,并开始以写信的方式,与年迈的母亲沟通,同时梳理自己关于亲情、爱情与生死的思考与感悟。
这本书是“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再续新篇。
暌违10年,一部跨代共读的生命读本,“人生三书”再续新篇,亲情最高峰之作。延续以往受欢迎的亲情主题,融入历史元素。比以往作品更有深度,视角更开阔、书写更细腻、立意更高远。龙应台在读书会强调:“这是我最用心、最看重,也是最重要的一本书。”
形式新颖,龙应台以往作品从未出现过的复调结构。19封写给母亲的信,穿插35段历史图文,近百幅照片首次公开。将《目送》的亲情,与《野火集》的锋芒完美结合的一部诚意之作。
为大陆读者专写的序言,作者积极配合宣传,策划“写出她的历史”等互动活动,配合作者寻根之旅。 限量作者亲笔签名本,及签章版同步发售。
龙应台所有在大陆出版作品中装帧最特别的一本书。由台湾获奖团队设计。主文以信件形式,穿插三十五篇明信片形式印刷订制的“大河历史图文”,两种进口纯质纸,首次公开近百幅珍贵照片。让读者阅读其中,仿佛时空穿梭,体会上一代的颠沛人生。
  作家简介
龙应台,1952年出生于台湾,华人世界深具影响力的作家,以率性犀利著称。33岁著《野火集》,一上市即告罄,一个月内印刷24次。余光中称其为“龙卷风”。其“人生三书”系列作品再版多次,每版销量均过百万,是华语文坛不倒的常青树。
《天长地久》序:月照
很久没有想起父亲了。脚步匆匆,出海关进海关,上车下车换车,提起行李放下行李,即便是为了扫墓而如此奔忙,父亲其实一直没进入意念之中。我是一股风啊,不为一株树停。
但是,当火车渐渐接近衡阳,离开座位站到门边往外看,满山都是杂树生花的泡桐,田里尽是金黄灿烂的油菜花,父亲突然之间进到意念中来——他的骸骨,就埋在那泡桐树和油菜田覆盖的、柔软湿润的泥土里。强烈的思念蓦然袭来,毫无准备地,我眼泪潸潸,就站立在轰轰隆隆的火车声里……
所有的战争流亡者,都以为只是暂时避难,其实却是与乡土山川的诀别。不是自愿的舍弃,而是乡土从自己的胸膛被拔除,被撕开。失乡之痛,思乡之切,成为许多小说家永远的文学深泉。
“乡”究竟是什么呢?
父亲在世时从来不曾说过他如何“思乡”。他说的,永远是他的妈妈。
清明的霏霏细雨轻软如絮,走在他少年时走过的石板路上,看他曾经游过泳的江水中的倒影,三月的油菜花鲜艳如他儿时所见,我也明白,他说的“妈妈”,他到八十五岁还说得老泪纵横的“妈妈”,包含了江边的野林、百花盛开的泡桐树、油菜花、老屋、石板路,以及妈妈跪在泥土上拔出萝卜、头发凌乱的那些时刻……
从台北飞香港两小时;从香港机场搭七人座到深圳湾口岸四十五分钟;离开香港海关,进入深圳海关,搭车到深圳北站一小时;转高铁,两个半小时车程抵达衡阳站,再搭车四十五分钟到达衡东县一个山路口。沿着一路白檵花爬坡十分钟,终于到了墓前。
在墓地坐了许久,柏树芬芳,草叶摇曳,燃着的香飘起青色的烟。地下的父亲不知是否缥缈有感,但是在青烟依风缭绕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安德烈那句话的深意。
跟安德烈说一个诗人好友的故事。诗人深爱他受苦的母亲。母亲死后,他把骨灰长年放在一个美丽的盒子里,摆在书房。每次搬家,盒子就跟着搬。有一次半夜里来了小偷,早上醒来,盒子不见了。
“你要不要把我的骨灰也放在你书房,摆书架上?”我问安德烈。
我们在缅甸茵乐湖畔一个旅店里。两张古典大床,罩着白色纱帐,外面雨落个不停,我们在各自的帐内,好像国王在享受自己孤独又奢华的城堡。
趴在床上看电子书,安德烈头也不抬,说:“不要。”
“那……”我假作沉吟,然后说,“这样吧,我很公平。骨灰分两盒,你一盒,弟弟一盒。你是老大,拿大盒的。”
他说:“不要。还是做个坟吧。”
“要坟干什么?”我说,“浪费地球。”
“有个坟,我们才可以收文青观光客的钱,谁要来看作家的墓,收门票。”
我不理他,继续跟他分析:撒海上,不一定要到海中央,搭船多麻烦,或许到无人的海滨岩石即可;埋树下,选一种会开香花的树,花瓣像白色蝴蝶一样的花;也可以“草葬”,就是埋入一片什么都没有、只有绿油油的草地下, 让掉下来的枯叶覆盖…… 这时他放下了书, 隔着纱帐,说:“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坟,我和飞力普就有理由以后每年依旧来台湾?没有坟,我们和台湾的联系可能就断了……”
父亲的坟是一块小小的石碑,旁边留着一块石头,名字还没刻上,是留给他的美君的。那天真爽朗的浙江姑娘,曾经跟他来到这里。来时已经烽火连天燃烧,人命辗转沟壑,没有想到,大江大海走遍,有一天,他们会双双回到这片柔软的土地。
温情与敬意
钱穆曾经教小学生写作文。他带学生到松林古墓去,坐在墓旁,专心听风穿过松针的声音。风穿过松树的声音,他说,和风穿过其他树的声音,就是不一样。
突然之间雨下来了。他让学生坐在屋檐下,用心看雨,用心听雨。
他在每天的飞机轰炸和空袭警报之间,拿着笔写《国史大纲》,带着对于历史最深的“温情”,最大的“敬意”。
“温情与敬意”,是否只是对待历史呢?
我们如何对待曾经被历史碾碎了身心的亲爱的上一代?我们又如何
对待无话可说、用背对着你但是内心其实很迷茫的下一代?
在时光的漂洗中,我们怎么思索生命的来和去?
我们怎么迎接,怎么告别?我们何时拥抱,何时松手?
我们何时愤怒,何时深爱?何时坚定拒绝,何时低头承受?
我们怎么在“空山松子落”的时辰与自己素面相对?
美君来自浙江。她二十岁爱上的男子,来自湖南。他们走过的路,是万里江山,满目烟尘;怀着“温情与敬意”,我感恩他们的江山、他们的烟尘,给了我天大地大、气象万千的一座教室,上生命的课。当现实的、正在眼前上演的历史使我沮丧的时候,他们所走过的历史阔度和个人生命的宽容,像沙漠困走时心里记得的绿洲泉水。
下一代将来会怎么对待我们?要看我们此刻正在如何对待上一代。社会的进程是不是继续走向内在的溃散?要看我们正在怎么磨炼个人的功课。文字和思想失去领土了吗?走在农村的市集里,或是站在孤独的大武山棱线上,我感觉到一种元气的回流,初心的苏醒。
我意识到,怀疑主义只会来自争执不休的都会。大山无言,星辰有序,野鹿在森林里睡着了,鲸鱼在海里正要翻转它的背脊,这些,都在对与错的争执之外。而人与人、代与代之间的初心凝视,这门个人的功课范围之大、涵养之深、体悟之艰、实践之难,比都会间对于正义的争执要诚实得多,重大得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一日,我辞去政务,回到文人安静的书桌;二〇一七年八月一日,我“移民”乡野,与农渔村民为伍。人们以为是我“牺牲”,放弃了都会的丰满去“奉献”于美君;在大武山的山径上、在菠萝田和香蕉园的阡陌间行走九个月之后,我才知道,那个来自泥土的召唤,是美君在施舍予我。
智慧的施舍,仿佛月照山涧,幽影无声。
《天长地久》金句
在时光的漂洗中,我们怎么思索生命的来和去?
我们怎么迎接,怎么告别?我们何时拥抱,何时松手?
上一代不会倾吐,下一代无心体会……
花开就是花落的预备,生命就是时序的完成。
那时那刻,他们还深信人间的爱和聚,可以天长地久。
如果伦理变成压迫,亲情变成绑架,你就应该是那个站起来大声说“不”的人。
此生唯一能给的,只有陪伴。
这世界上凡是不灭的,都在你自己的心里。
每一寸时光,都让它润物无声吧。
以六十年沉甸甸的光阴打造的一把锁,你用什么钥匙去开?
所有最疼痛、最脆弱、最纤细敏感、最贴近内心、最柔软的事情,我们都是避着众人的眼光做的……
鳟鱼和你一样,总是想回到它出生的那条江。
人与人、代与代之间的初心凝视,这门个人的功课范围之大、涵养之深、体悟之艰、实践之难,比都会间对于正义的争执要诚实得多,重大得多。
他们走过的路,是万里江山,满目烟尘;怀着“温情与敬意”,我感恩他们的江山、他们的烟尘,给了我天大地大、气象万千的一座教室,上生命的课。
生命,就像黄昏最后的余光,瞬间没入黑暗。
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尤其在乱世。
Sina.cn(京ICP0000007) &龙应台新作《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在亲情中寻找历史
确定不再关注此人吗
近日,龙应台阔别三十年,携全新力作《天长地久》与两岸三地读者见面。这是她近十年唯一一部从未发表过的全新文集,也是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和《目送》之后,为畅销经典系列“人生三书”首添新丁。
龙应台五月在台北与读者见面会上称,这本书是她所有作品“最用心也最特别的一部”。《天长地久》是龙应台首次采用复调结构,将亲情与历史交织,完整呈现母亲美君以及那个时代女性一生的作品。龙应台的母亲应美君出生在战乱的年代,小小年纪便离开故乡漂泊到台湾,含辛茹苦地将几个孩子带大。如今,美君患上了阿兹海默症,已经认不得人,龙应台也就此决定放下一切,回乡陪伴母亲。在照顾母亲的过程中,她逐渐领悟到生命的真谛、生死的意味以及与母亲迟来的亲情,怀着各种复杂的情感,龙应台提笔写下了给母亲美君的信。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有19封给母亲美君的家信,以优美散文的形式呈现,笔触隽永,描写细腻,将对母亲愧疚的爱,以及自己作为女儿、作为家长,对亲子关系进一步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全部写进了这19篇文字中。读者可以从中读到龙应台从《目送》以来,这十年间从母亲到女儿这样“逆向”的心态转变。19封家信,不是普通的信件,更是龙应台写给所有在生活中马蹄碌碌、忘记陪伴家人的儿女的生命书,唤醒人们对于亲情、家庭的意识。许多读者表示,在读完这本书后,立刻给自己母亲打了个电话,或马上飞去母亲的城市,要听她说说话,谈谈心。
书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是龙应台从数千份历史材料中筛选出的“大河图文”。为了还原母亲美君的一生,她选择了35篇具有代表性的文字,有当时抗战的历史事件,也有美君自己的日记与家书;既可以将美君的颠沛生活用文字拼图的形式展现出来,读者又能从中读出美君独立、坚强的性格。“大河图文”中的材料与配图是龙应台首次公开的,她不仅写给美君,更是写给每一位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女性、男性,也写给他们的下一代,让所有人铭记这一段不能忘却的中国历史,感恩上一辈通过千辛万苦才带来的美好生活。
这本《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一经发售,就迅速登上港台畅销排行榜首位,多月居高不下,是今年平淡的出版界中最亮眼的一抹色彩。日前,《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简体中文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全书采用全彩印刷,完美还原作者的珍贵照片与文字。
从《目送》的亲情美文,到《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的历史回望,龙应台不断在突破写作题材,从单一的亲情视角,变成三代人甚至跨代人共读的“生命课程”,本书可谓是她写作的新高峰。
《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内容简介
龙应台阔别十年的全新力作。
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后,“人生三书”再续新篇。一部三代共读的生命读本,献给每一个跟时间赛跑的儿女。
美君是龙应台的妈妈,近年因年老而失智,龙应台决定搬去南部陪伴她,并开始以写信的方式,与年迈的母亲沟通,同时梳理自己关于亲情、爱情与生死的思考与感悟。
这本书是“人生三书”(《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目送》)再续新篇。
暌违10年,一部跨代共读的生命读本,“人生三书”再续新篇,亲情最高峰之作。延续以往受欢迎的亲情主题,融入历史元素。比以往作品更有深度,视角更开阔、书写更细腻、立意更高远。龙应台在读书会强调:“这是我最用心、最看重,也是最重要的一本书。”
形式新颖,龙应台以往作品从未出现过的复调结构。19封写给母亲的信,穿插35段历史图文,近百幅照片首次公开。将《目送》的亲情,与《野火集》的锋芒完美结合的一部诚意之作。
为大陆读者专写的序言,作者积极配合宣传,策划“写出她的历史”等互动活动,配合作者寻根之旅。 限量作者亲笔签名本,及签章版同步发售。
龙应台所有在大陆出版作品中装帧最特别的一本书。由台湾获奖团队设计。主文以信件形式,穿插三十五篇明信片形式印刷订制的“大河历史图文”,两种进口纯质纸,首次公开近百幅珍贵照片。让读者阅读其中,仿佛时空穿梭,体会上一代的颠沛人生。
  作家简介
龙应台,1952年出生于台湾,华人世界深具影响力的作家,以率性犀利著称。33岁著《野火集》,一上市即告罄,一个月内印刷24次。余光中称其为“龙卷风”。其“人生三书”系列作品再版多次,每版销量均过百万,是华语文坛不倒的常青树。
《天长地久》序:月照
很久没有想起父亲了。脚步匆匆,出海关进海关,上车下车换车,提起行李放下行李,即便是为了扫墓而如此奔忙,父亲其实一直没进入意念之中。我是一股风啊,不为一株树停。
但是,当火车渐渐接近衡阳,离开座位站到门边往外看,满山都是杂树生花的泡桐,田里尽是金黄灿烂的油菜花,父亲突然之间进到意念中来——他的骸骨,就埋在那泡桐树和油菜田覆盖的、柔软湿润的泥土里。强烈的思念蓦然袭来,毫无准备地,我眼泪潸潸,就站立在轰轰隆隆的火车声里……
所有的战争流亡者,都以为只是暂时避难,其实却是与乡土山川的诀别。不是自愿的舍弃,而是乡土从自己的胸膛被拔除,被撕开。失乡之痛,思乡之切,成为许多小说家永远的文学深泉。
“乡”究竟是什么呢?
父亲在世时从来不曾说过他如何“思乡”。他说的,永远是他的妈妈。
清明的霏霏细雨轻软如絮,走在他少年时走过的石板路上,看他曾经游过泳的江水中的倒影,三月的油菜花鲜艳如他儿时所见,我也明白,他说的“妈妈”,他到八十五岁还说得老泪纵横的“妈妈”,包含了江边的野林、百花盛开的泡桐树、油菜花、老屋、石板路,以及妈妈跪在泥土上拔出萝卜、头发凌乱的那些时刻……
从台北飞香港两小时;从香港机场搭七人座到深圳湾口岸四十五分钟;离开香港海关,进入深圳海关,搭车到深圳北站一小时;转高铁,两个半小时车程抵达衡阳站,再搭车四十五分钟到达衡东县一个山路口。沿着一路白檵花爬坡十分钟,终于到了墓前。
在墓地坐了许久,柏树芬芳,草叶摇曳,燃着的香飘起青色的烟。地下的父亲不知是否缥缈有感,但是在青烟依风缭绕里,我突然之间明白了安德烈那句话的深意。
跟安德烈说一个诗人好友的故事。诗人深爱他受苦的母亲。母亲死后,他把骨灰长年放在一个美丽的盒子里,摆在书房。每次搬家,盒子就跟着搬。有一次半夜里来了小偷,早上醒来,盒子不见了。
“你要不要把我的骨灰也放在你书房,摆书架上?”我问安德烈。
我们在缅甸茵乐湖畔一个旅店里。两张古典大床,罩着白色纱帐,外面雨落个不停,我们在各自的帐内,好像国王在享受自己孤独又奢华的城堡。
趴在床上看电子书,安德烈头也不抬,说:“不要。”
“那……”我假作沉吟,然后说,“这样吧,我很公平。骨灰分两盒,你一盒,弟弟一盒。你是老大,拿大盒的。”
他说:“不要。还是做个坟吧。”
“要坟干什么?”我说,“浪费地球。”
“有个坟,我们才可以收文青观光客的钱,谁要来看作家的墓,收门票。”
我不理他,继续跟他分析:撒海上,不一定要到海中央,搭船多麻烦,或许到无人的海滨岩石即可;埋树下,选一种会开香花的树,花瓣像白色蝴蝶一样的花;也可以“草葬”,就是埋入一片什么都没有、只有绿油油的草地下, 让掉下来的枯叶覆盖…… 这时他放下了书, 隔着纱帐,说:“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坟,我和飞力普就有理由以后每年依旧来台湾?没有坟,我们和台湾的联系可能就断了……”
父亲的坟是一块小小的石碑,旁边留着一块石头,名字还没刻上,是留给他的美君的。那天真爽朗的浙江姑娘,曾经跟他来到这里。来时已经烽火连天燃烧,人命辗转沟壑,没有想到,大江大海走遍,有一天,他们会双双回到这片柔软的土地。
温情与敬意
钱穆曾经教小学生写作文。他带学生到松林古墓去,坐在墓旁,专心听风穿过松针的声音。风穿过松树的声音,他说,和风穿过其他树的声音,就是不一样。
突然之间雨下来了。他让学生坐在屋檐下,用心看雨,用心听雨。
他在每天的飞机轰炸和空袭警报之间,拿着笔写《国史大纲》,带着对于历史最深的“温情”,最大的“敬意”。
“温情与敬意”,是否只是对待历史呢?
我们如何对待曾经被历史碾碎了身心的亲爱的上一代?我们又如何
对待无话可说、用背对着你但是内心其实很迷茫的下一代?
在时光的漂洗中,我们怎么思索生命的来和去?
我们怎么迎接,怎么告别?我们何时拥抱,何时松手?
我们何时愤怒,何时深爱?何时坚定拒绝,何时低头承受?
我们怎么在“空山松子落”的时辰与自己素面相对?
美君来自浙江。她二十岁爱上的男子,来自湖南。他们走过的路,是万里江山,满目烟尘;怀着“温情与敬意”,我感恩他们的江山、他们的烟尘,给了我天大地大、气象万千的一座教室,上生命的课。当现实的、正在眼前上演的历史使我沮丧的时候,他们所走过的历史阔度和个人生命的宽容,像沙漠困走时心里记得的绿洲泉水。
下一代将来会怎么对待我们?要看我们此刻正在如何对待上一代。社会的进程是不是继续走向内在的溃散?要看我们正在怎么磨炼个人的功课。文字和思想失去领土了吗?走在农村的市集里,或是站在孤独的大武山棱线上,我感觉到一种元气的回流,初心的苏醒。
我意识到,怀疑主义只会来自争执不休的都会。大山无言,星辰有序,野鹿在森林里睡着了,鲸鱼在海里正要翻转它的背脊,这些,都在对与错的争执之外。而人与人、代与代之间的初心凝视,这门个人的功课范围之大、涵养之深、体悟之艰、实践之难,比都会间对于正义的争执要诚实得多,重大得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一日,我辞去政务,回到文人安静的书桌;二〇一七年八月一日,我“移民”乡野,与农渔村民为伍。人们以为是我“牺牲”,放弃了都会的丰满去“奉献”于美君;在大武山的山径上、在菠萝田和香蕉园的阡陌间行走九个月之后,我才知道,那个来自泥土的召唤,是美君在施舍予我。
智慧的施舍,仿佛月照山涧,幽影无声。
《天长地久》金句
在时光的漂洗中,我们怎么思索生命的来和去?
我们怎么迎接,怎么告别?我们何时拥抱,何时松手?
上一代不会倾吐,下一代无心体会……
花开就是花落的预备,生命就是时序的完成。
那时那刻,他们还深信人间的爱和聚,可以天长地久。
如果伦理变成压迫,亲情变成绑架,你就应该是那个站起来大声说“不”的人。
此生唯一能给的,只有陪伴。
这世界上凡是不灭的,都在你自己的心里。
每一寸时光,都让它润物无声吧。
以六十年沉甸甸的光阴打造的一把锁,你用什么钥匙去开?
所有最疼痛、最脆弱、最纤细敏感、最贴近内心、最柔软的事情,我们都是避着众人的眼光做的……
鳟鱼和你一样,总是想回到它出生的那条江。
人与人、代与代之间的初心凝视,这门个人的功课范围之大、涵养之深、体悟之艰、实践之难,比都会间对于正义的争执要诚实得多,重大得多。
他们走过的路,是万里江山,满目烟尘;怀着“温情与敬意”,我感恩他们的江山、他们的烟尘,给了我天大地大、气象万千的一座教室,上生命的课。
生命,就像黄昏最后的余光,瞬间没入黑暗。
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尤其在乱世。
Sina.cn(京ICP0000007)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最害怕黑暗中跌倒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