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拔一毛利人是怎样过海的天下而不为”

先秦名家杨朱为何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
23:35:49 本文行家:
杨朱& & &我们先秦的时候就曾经有过一场争论。当时有一个影响很大的人叫做杨朱。据说他是个个人主义者。他的著作现在都已经失传了,留下来的都是别人骂他的话。其中有一句就是说他主张“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当时还有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墨子,墨子据说是“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出自《孟子?尽心上》)就是为了天下,我可以抛头颅洒热血。  孟子把这两个人都骂了一通。他说,这两个人都不行。而且他还说“逃墨则归杨,逃杨则归儒”,似乎墨子比杨朱更糟,离儒家真理更远。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如果你说,儒家主张理想主义,但反对极端,墨子是太极端了。好像也不是啊。因为儒家也讲过很多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类的话。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汉代一个给《孟子》作注的学者叫赵岐,他就解释了这一点。从他的解释看,其实关键不在于“拔一毛以利天下”该不该为。我们看拔一毛利天下是好事还是坏事呢,当然是好事,当然应该做。但是,真正的问题不在这,其实杨朱这句话并不是他的原话,我相信,他也不会说拔一毛以利天下是不应该的。他的意思其实是你不能以利天下为理由来侵犯我的权利,即便小到“一毛”。可见问题的关键在于,拔一毛的权利应该归谁呢?谁有权利拔这一毛呢?  杨朱认为,我这一毛由我做主,拔不拔是我的事,要我愿意。老实说,不要说拔一毛,为天下抛头颅洒热血都可以。但是,这得我愿意,你不能以利天下为理由拔我这一毛。赵岐说,孟子之所以不同意,是因为在他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你的一毛不是属于你的,而是属于父母的,或者说是属于你的家庭、家族这个小共同体的,因此你没有权利。  但是,皇上就有这个权利吗?声称代表“天下”的朝廷就有这个权利吗?也没有。所以,孟子也反对墨子的说法,甚至反得更厉害。形成所谓的“杨近墨远”之说。为什么?古书没有直接说。但这当然不是因为墨子“理想主义过分”。我认为,这是因为当时对儒家理想中的家族本位伦理社会(“周制”)最严重的威胁并不是来自杨朱的“个人主义”,而是来自当时越来越厉害的、以统一“天下”为理由鼓吹爹亲娘亲不如皇上亲的国家暴力,即所谓的“秦制”。讲的简单一点,孟子和孔孟古儒是抵制“周秦之变”的。他们基于儒家那种家庭本位的观念,认为,你的一毛,既不是属于你自己,也不属于“天下”。按赵岐的说法就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谓不敢毁伤,不是说你就不应该毁伤,更不是说,你怕疼,是什么意思呢,是他说你没有这个权利。  讲的简单一点,就是这个权利不该归你,但是,也不该归国家,应该归谁呢?应该归父母,归家庭,归小共同体。这就是所谓“人各亲其亲,长其长,则天下平”。对孟子这个说法我们接受不接受,暂且不论,至少有一点我们应该清楚,真正的问题并不是“拔一毛以利天下”该不该为,而是谁有权利拔这一毛。
参考资料:
[1] 凤凰网·论韩非子
百科的文章(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江西某中学老师,新浪博客文化上榜新锐。喜欢先秦,喜欢魏晋,喜欢晚明,喜爱自由与散淡的美。“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
春秋战国诸子时代,还有一类人,对国家社会的事情一概不闻不问,只关心自己的个人生命,躲在世事漩涡之外独善其身,这种人被称作隐士,或者隐逸派,其中一个代表人物就是杨朱。杨朱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
杨朱,生活在墨子(公元前约479一前约381年)与孟子(公元
前约371一前约289年)之
间。孟子本人曾经这样描述道:“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就是说,孟子当时生活的时代,墨子、杨朱的学说非常风靡。《孟子》里面还进一步介绍说:“杨子取
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韩非子》说:“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一毛,……轻物重生之士也。”《淮南子》中也
说:“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杨子之所立也。”这些都是指向同一个主题:杨朱认为即便把一根腿毛就能使普天下获得大利,他都不干。当然,这是一种夸张的表
达,但却充分表明了他鄙视一切世事俗务而专爱自身的特点。
《庄子.逍遥游》有个故事说,尧打算把天下让给许由治理。许由却坚持不干,还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
满腹。归休乎君?子无所用天下为。”许由这个隐士,把天下白白奉送给他,他也不要,这就是杨朱思想的体现。
么,杨朱的这种做法是不是太自私呢?他真的连用一根腿毛拯救全世界的事都不肯做吗?我们看《列子·杨朱篇》中的这个故事说就知道了:禽子问杨朱:去你腿上
一根毛,就能匡扶天下,你能做吗?杨朱说:天下不可能靠一根腿毛就能拯救。禽子说:假设可以的话呢?杨朱默然不应。——杨朱为什么会默然不应啊?他不是很
坚定地声称不做吗?可见,这并不是杨朱之流的本意。那他的本意到底是什么?
子·杨朱》篇还说:“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这实在是道出了以杨朱为代表的隐逸派
的真正用心。杨朱的观点其实是:人们往往为了满足一己之私,却谎称为了天下苍生,去骗取别人的信任和支持,实际上做的却是损害天下的事。杨朱认为,只要人
人都洁身自爱,并不希图非分的东西,根本不需要什么人去拯救,这个天下自然就太平了。而且,天下如此纷乱,如果卷入是非漩涡之中,势必使自己的精神和生命
都遭受戕害,凭一己之力又不可能整治的好,倒不如躲开是非、独善其身的好。
可见,杨朱的隐逸派既不像儒家那样为了天下苍生之幸福不惜慷慨赴死,但是也不会像世俗之辈那样去追名逐利,他们非常珍重自己的生命,喜欢躲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面自得其乐。
于名利,杨朱已经看得非常透彻了。孟氏听说杨朱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便来向孟氏请教问题。孟氏问道:“一个人做了人便行了,为什么还要求取名声呢?”杨朱
说:“要名声为的是求发财。”孟氏又问:“已经发财之后,为什么还无休止呢?”回答是为了做官。又问已经做官了,为什么还无休止呢?回答说是为了死。又问
死了之后还为什么,回答说是为了儿孙。孟氏问:“名声对儿孙有什么好处呢?”杨朱回答说:“名声这东西要凭身体辛劳、心志焦虑才得到。有了好的名声,好处
可以达于宗族,利益可以传到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更何况是儿孙?”
孟氏又问:“一切求取名声的人一定要讲究廉洁,而过于廉洁的人就会贫穷,缺乏资财;求取名声的人一定要推让,而过于推让就会做不了大官而低贱。”
朱回答道:“从前管仲担任齐国宰相的时候,桓公妻妾成群,他的妻妾也不少;桓公奢侈淫靡,他也跟着奢侈,君与臣之间的心性一致,因此管仲所说的话,桓公没
有不听从的。他的主张也因此得以实现,齐桓公也因此得以称霸诸侯。管仲死了之后,他的家人也就丧失了名声,过看普通人的生活。而田氏担任齐国宰相时,国君
骄奢淫佚,他便节俭勤苦;国君贪财搜括,他便散财救人,百姓都心向田氏,他于是取代国君执掌政权,其子孙也都享福至今。这样看来,真实地去求取名声的人便
会像管仲那样贫乏,而虚伪地求取名声的人便会像田氏那样富及子孙。真实的人与事并没有什么名声,捞名声的人就不真实。名声本是虚假的。从前尧舜假装把天下
让给许由和善卷以博取名声。而实际上自己并没有丧失天下,他们享有帝位的尊贵达一百年之久。伯夷叔齐认真地把孤竹国的君位让出去,结果就失掉了国家,自己
饿死在首阳山上。由此看来,真与假的区别,竟是这样的分明啊。”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毛利率怎样作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