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什么什么的一个著名战例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 )的典型战例._百度作业帮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 )的典型战例.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 )的典型战例.
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三国时一个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曹操击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但是在南方,东部还有一个东吴国,实力比较强大.公元208年,曹操率领百万大军,向一举击败东吴国.在赤壁,与周瑜的三万骏马隔江相望.曹军多数是北方人,不熟悉水战,然都站不稳,一交锋,曹兵就大败.曹操又下令用铁链将战船连接起来.黄盖和周瑜密探了一番,想出了苦肉计.第二天,黄盖家庄不服从军令,与周瑜顶撞起来,周瑜大怒,将黄盖痛打了一顿.黄盖一气之下写了一封投降书给曹操,黄盖选取了十艘战船,船上装满干柴,并再上面浇上油,用布遮好.一切准备停当的黄盖带领战船乘风向长江北岸驶去.满载引火物的战船刚驶到江心,黄盖下领张帆.帆一升起,战船立刻飞一般向前疾驶.当船离曹军还有二里时,黄盖下令点燃战船,而船上的官兵都跳上小船,战船像一条条火龙向曹军的舰队冲去.曹军的水军一下就灭了一半.东吴的将领善于利用天时和地利等自然条件.如果没有这一关键条件,火攻就不可能实施.如果东南风不急,船行便不快,火攻也有可能因对方有了防备而失败.所以,火攻计策之所以能取胜,归根结底是东吴的将领知己知彼又懂得利用天时之利的结果.曹操在统一了北方之后亲率号称八十万人的水军沿江南下,企图消灭刘备及孙权,统一中国.孙权与刘备结成联盟,共同抗击曹军,两军在位于长江中游的赤壁相遇.吴蜀联军根据曹操士兵都是北方人,不习水战以及他们的战船相连行动不便等不利因素,巧设诈降火攻之计,大破曹军.曹操军队死伤无数,损失惨重,仓皇败走华容道,逃回北方.此后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实力,刘备趁机夺取了益州、荆州,与魏、吴两国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干事要动脑,不能用蛮力.
以少胜多、运用火攻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以下中国历史上著名历史事件按发生先后顺序排序,完全正确的是(
A.牧野之战――长平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B.黄巾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太平天国运动――李自成起义
C.诸葛亮七擒孟获――陈汤平定匈奴――郑成功收复台湾――郑和下西洋
D.安史之乱――八王之乱――玄武门之变――土木堡之变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热门相关试卷
最新相关试卷《赤壁之战》教案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赤壁之战》教案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3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必修一 鲁人版(08版) 课件:第9课 赤壁之战
必修一 鲁人版(08版) 课件:第9课 赤壁之战
[导读]标题品韵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一次著名战役。本文记叙了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天,孙权联合刘备在赤壁击败曹操的全过程。孙、刘的胜利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作者剪影 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一次著名战役。本文记叙了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天,孙权联合刘备在赤壁击败曹操的全过程。孙、刘的胜利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陕州夏县(今属山西省)涑水乡人。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幼年有“破缸救儿”的故事。20岁中进士,初任大理评事等职,后为并州通判。1058年(仁宗嘉祐三年)到京城任职,曾任知谏院。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敢于直谏,提出不少好的建议,但大部分未被采纳。生活俭朴,好学不倦。英宗时,任龙图阁直学士,献《通志》八卷,受到赞许,命其自选官属,
置局继续编纂。神宗即位初,擢为翰林学士,御史中丞。王安石变法,他以“祖宗之法不可变”为由,竭力反对。神宗授其为枢密副使,坚辞不受,退居洛阳,继续编书。书成呈神宗,赐名《资治通鉴》。1086年(元祐元年)哲宗即位,司马光说:“四患(指青苗、免役、将官等法及西夏边事)未除,吾死不瞑目矣。”旋进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排斥变法派,废新法,复旧制,史称“元祐更化”。为相八个月病死,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著作尚有《司马文正公集》等。
《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等撰写的编年体通史。共二百九十四卷,另目录三十卷,考异三十卷,总为三百五十四卷。记述上自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959年(后周显德六年)的史事。1064年《宋治平元年)司马光编成战国至秦二世的编年史《通志》八卷,呈英宗。英宗遂命再编历代君臣事迹一书,并于次年设局于崇文院,开始编撰。司马光总体删订修改,最后定稿。1084年(元丰七年)全部完成。初名《通志》,神宗赐名《资治通鉴》。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目的在于“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为帝王提供前代治乱兴亡的鉴戒。注本以南宋末年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为最好。
【答案】 xiāo  shān huī zhuó zhòu ɡǎo léi dùn
【解析】 ①国:指孙权统治的地区。⑤蹶:使……受挫折。⑧奄:覆盖,包住,引申为全部。其他都正确。
【答案】 B
【解析】 A.中国:中原地区;B.北面:北向;D.妻子:妻子儿女。
【答案】 C
【解析】 D.跟,和。A.表被动/在。B.表目的的连词,用来/介词,用。C.表肯定的语气/表限止的语气。
【答案】 D
《赤壁之战》选自________。这是北宋史学家________主持编写的一部________体通史。
【答案】 《资治通鉴》 司马光 编年
“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一位是乱世枭雄,一位是东南俊杰。正是他们导演了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最终是周瑜和他的将士畅饮庆功酒,而曹操则带着他的残兵败将回到了魏国,以图东山再起。当年的苏东坡,被贬黄州,失意之余,寄情山水,在这里留下了不朽的一词两赋。星移斗转,岁月飞逝,神州文武两赤壁,至今仍令人心驰神往……今天,让我们一起随司马光去感受“三国赤壁”,重温尘封历史,走进《赤壁之战》。
□ 字词全解
①〔国〕指孙权统治的地区。
②〔资〕凭借。
③〔协〕和睦。
④〔枭雄〕豪杰。
⑤〔不能用〕不愿意重用。
⑥〔彼〕他们,指原属刘表手下的人。
⑦〔离违〕背离,指刘备和荆州将领不能合作。
⑧〔别图之〕另外筹划这件事情。图,图谋,打算。
⑨〔济〕成就,完成。
⑩〔吊〕慰问(死者亲属)。
(11)〔用事者〕掌权的人。
(12)〔治〕这里是对付的意思。
(13)〔而〕连词,表修饰。
(14)〔克谐〕能够成功。克,能。谐,和谐,这里有圆满、顺利的意思。
(15)〔为操所先〕被动句式,被曹操占了先。
(16)〔向〕动词,往……进发。
(17)〔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南。
(18)〔径〕直接。
(19)〔旨〕意旨,意图。
(20)〔致殷勤之意〕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
B21〔有旧〕有老交情。
B22〔贤〕形容词用做名词,贤能的人。
B23〔礼〕名词用做动词,以礼相待。
B24〔咸〕皆,都。
B25〔以〕凭借。
B26〔计〕考虑。
B27〔腹心〕也作“心腹”,最亲信的人。
B28〔而〕连词,却,表转折。
B29〔乎〕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B30〔长史〕官名。
B31〔住〕通“驻”,驻扎。
B32〔东〕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B33〔诣〕到……去。
B34〔收众〕招收人马。
B35〔芟荑大难〕削平大乱,指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芟,除草,这里是消除的意思。难,灾难。
B36〔略〕大致。
B37〔吴、越〕指江东地区,春秋时属吴国和越国。
B38〔中国〕中原地区,当时曹操占据的地方。下文“中国士众”“中国人”中的“中国”意义同此。
B39〔抗衡〕对抗。
B40〔按兵束甲〕放下武器,捆起铠甲。
意思是停战言降。
B41〔北面而事之〕意是是向他投降。北面,北向。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面北朝拜。事,服侍,侍奉。而,连词,表修饰。
B42〔无日〕没有多少时候,很快。
B43〔苟〕连词,假使。
B44〔况〕连词,何况,表递进。
B45〔胄〕帝王或贵族的后代。
B46〔天〕天意。
B47〔安〕疑问代词,怎么,与“乎”构成反问句式。
B48〔勃然〕发怒的样子。
B49〔举〕以,拿。
B50〔当〕抵挡。
B51〔精甲〕精兵。甲,铠甲,这里指兵士。
B52〔疲敝〕疲劳不堪。
B53〔轻骑〕轻装的骑兵。
B54〔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强弓射出的箭到了射程的尽头,力量不能穿透鲁地的薄绢。
B55〔忌之〕忌讳这种情况。
B56〔必蹶上将军〕一定会使主帅受挫。蹶,使动用法,使……受挫折。
B57〔逼兵势〕“逼于兵势”的省略。
B58〔协规〕协同规划,合谋。
B59〔鼎足之形〕指三国分立的形势。
B60〔机〕关键。
B61〔奉辞伐罪〕奉皇帝的命令讨伐有罪的人。
B62〔旌麾〕军旗。
B63〔束手〕捆起手来,意思是投降。
B64〔治〕这里是部署的意思。
B65〔会猎〕一同打猎。这里是会战的委婉说法。
B66〔响震失色〕受到震动而改变脸色。
B67〔动以朝廷为辞〕动不动拿朝廷的名义说话。
B68〔奄有〕完全占有。奄,覆盖,包住。
B69〔乃〕乃至,甚至。
B70〔数〕动词,计算。
B71〔悉〕全,都。
B72〔共〕动词,共有。
B73〔不可论〕不能相提并论。
B74〔更衣〕上厕所的委婉说法。
B75〔宇〕屋檐。
B76〔卿〕古代对下级的客气称谓。有相亲热的意思。
B77〔还付乡党〕送回乡里。付,交给。乡党,乡里。
B78〔品〕品评,评定。
B79〔从事〕官职名。
B80〔累官〕逐步升官。累,积累。
B81〔廓开〕扩开,阐明。
B82〔烈〕功业。
B83〔方数千里〕方圆数千里。
B84〔乐业〕这里是乐意效力的意思。业,职守。
B85〔为汉家除残去秽〕替汉朝除去坏人。残,残暴。秽,丑恶。这里都指坏人。
B86〔筹〕谋划。
B87〔舍〕丢弃,放弃。
B88〔争衡〕比高下。
B89〔稿草〕禾秆做的饲料。稿,禾秆。
B90〔患〕忧虑,这里是顾忌的意思。
B91〔冒〕鲁莽,轻率。
B92〔禽〕通“擒”,捉拿。
B93〔保〕保证。
B94〔此天以君授孤也〕这是天把你交给我,意思是天叫你来帮助我。
B95〔斫〕砍。
B96〔前奏案〕面前放奏章的几案。案,几案,长形桌子。
B97〔水步〕水军和步兵。
B98〔料〕估计。
B99〔开此议〕提出这种迎降的主张。
B100〔甚无谓也〕是很没有道理的。
B101〔校〕核对。
B102〔虑〕忧虑,担心。
B103〔妻子〕妻子和儿女。
B104〔赞〕辅助,协助。
B105〔卒〕通“猝”。
B106〔办〕备置。
B107〔为〕动词,作为。
B108〔诚决〕请同他决一胜负。诚,通“请”。
B109〔邂逅〕一旦,万一。
B110〔不如意〕指战争不利。
B111〔逆〕迎,这里是迎击的意思。
B112〔画〕谋划,筹划。
B113〔方略〕作战的策略。
B114〔初〕刚开始。
B115〔次〕驻扎,动词。“次”后省略介词“于”,相当于“在”。
B116〔可烧而走〕可烧而使之走,使动用法。“走”后省略宾语“之”。
B117〔著〕居于。
B118〔以次〕按次序。
B119〔去〕距离。
B120〔延及〕蔓延到。
B121〔炎〕通“焰”,火焰。
B122〔张〕同“涨”,弥漫。
B123〔轻锐〕指轻装的精锐部队。形容词用做名词。
B124〔雷〕通“擂”,敲击。
B125〔坏〕溃败。
B126〔步走〕步行逃跑。
B127〔羸〕瘦弱。
B128〔蹈藉〕践踏。
B129〔太半〕大半。
1.作为一场著名的战例,请简要回答作者是如何剪辑和安排材料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在写作方面突出的特点之一是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详写决策,略写战况;详写东吴,略写刘曹。
这是因为:①从事情的起因、发展、结局说,曹操南下,主要目的不全在夺取荆州,而在征服东吴。曹操强大,东吴不及曹操,因而在主要矛盾中东吴就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战争的结局完全取决于东吴方面:是和是战,战又怎么战。因此在记述时,当然应该以东吴为主,加以详写。
②从作者的意图说,目的在于总结历史经验,“资以治道”,在于通过大战过程的记述,说明曹操为什么会从优势变为劣势,由主动转为被动,最后大败,而孙刘方面为什么会与曹操相反,能以寡击众、以弱攻强,最后大胜。所以自然要把东吴方面以及他们的决策过程,即众多人物促使孙权做出决策的过程,充分展开。因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孙刘方面怎样料敌、怎样决策,而孙刘方面又首先取决于孙权是否肯战,能否做出决断:联弱(刘)拒强(曹)(这些正是作者本拟揭示的重要历史经验)。至于战况、结果,顺理成章,有了前边记写的基础与事理前提,自然可以不多着笔墨,且能与前呼应。
③从写史、记叙的角度说,首先需要真实、准确,同时应该扼要(指情节)、清楚(指头绪)。作者本意在通过历史说明问题,所以他在史料的运用上是很严肃认真的。本文主要取材于《三国志》。作者把《吴志》中《孙讨虏传》《周瑜鲁肃吕蒙传》,《蜀志》中《先主传》《诸葛亮传》的有关段落加以摘选编辑,几乎是“剪接”成篇,这显然出于对史实的尊重,但同时对本文的主次详略安排自然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2.古人常用“口吻逼肖”来评论个性化的人物,请回答文章是如何体现人物的个性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课的人物对话,“口吻逼肖”,表现了人物的思想和性格,此外,还表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身份。例如同是劝孙权抗曹,孔明、鲁肃、周瑜三人的话就各不相同。
①诸葛亮是刘备的使者,以友军代表的身份对孙权进言,必须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他行前对刘备说的是“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事实也是如此,但对孙权,他从不明提“求救”二字,而是一味动员孙权拒曹,因为只要孙权拒曹,刘备就自然得救了,只要能借孙权的力量击败曹操,刘备就可以乘机为自己争得地盘了。尽管当时刘备兵败势弱,但诸葛亮同孙权谈话,一开始就把孙、刘、曹并提,以抬高刘备的地位。谈到刘备的处境,他以“英雄无用武之地”一语
带过,既不掩饰刘备狼狈的事实,又吹嘘刘虽然暂时失败还是一位“英雄”。诸葛亮针对孙权还未最后决策的情况,明确指出只有战、降两条路,“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然后针对孙权的好胜性格,主要用激将法,以田横、刘备的坚强不屈反激孙权,果然孙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诸葛亮又针对敌强我弱的形势,说明刘备虽然新败,还有相当实力,曹操虽然势大,但有致命的弱点,孙刘如能“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一番话说得孙权“大悦”。后来赤壁之战后形势的发展,果然不出诸葛亮所料。这段对话,充分表现了诸葛亮是一个卓越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②鲁肃是孙权手下的大臣,他劝孙权拒曹,主要从孙的切身利益来进言,对于张昭等人的迎降论,他以臣子、国君地位不同,迎降后果也不同进行分析,委婉而有力地劝孙权“莫用(张昭)众人之议”,还以“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一句话,触及孙权的灵魂深处。他句句为孙权着想,表现了对孙吴的忠诚,也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卓越口才。
③周瑜是东吴主将,说话慷慨豪迈,和鲁肃的语气又不相同。鲁肃反复说的是不能“迎曹”,周瑜则口口声声要“擒操”“破曹”。他见了孙权,一开口就直斥曹操是“汉贼”,“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他对双方实力的分析和诸葛亮的分析基本一致,但更详尽具体,他还主动要求率军出战,充分表现了一个大将的才略和勇气。但他的一些话里,也流露出一点骄矜之气,这正反映了周瑜少年得志的心理状态。
3.阅读文章最后两段,简要探讨一下“史笔”的特点与写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段是写战况的。作者写这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仅用三百余字,读后仍使人觉得它历历如在眼前。这种笔法称为“史笔”。
“史笔”不同于小说,在《三国演义》中,庞统献连环计、黄盖献苦肉计、蒋干中计、阚泽下诈降书、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都写得十分具体细致,而在本文中只用“操军方连船舰”“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时东南风急”等语带过。可见“史笔”既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构成分,又要分清事情的轻重,这是最基本的原则。因此,“史笔”第一个特点:详略分明,既再现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又突出地描述其中的重要史实。
“史笔”第二个特点:不直接介入评论,而是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史笔”第三个特点:在叙事中显示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
4.既然是求援,就应该“谦辞卑态”,而诸葛亮的“海内大乱……祸至无日矣”则与“谦辞”相去甚远,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诸葛亮强调孙刘与曹操“共争天下”,实则是暗含天下未定、君臣之分未定之意,同时,又故意夸大曹操的威力和影响,针对孙权“内怀犹豫之计”的矛盾心态,以“北面而事之”相激;用“何不遂事之”一句击中孙权“软肋”,又以田横“守义不辱”、刘备“不为之下”为孙树立对抗的榜样。这样才顺利地达到了结盟抗曹的目的。
5.关于曹操和孙刘两家的参战兵力问题的探讨。
观点一 曹操有意夸大自己的军队,以形成某种声势威慑孙刘,以收先声夺人之效。曹操占据江陵并进一步南下之前:曹操平定华北黄河流域,其总兵力足以威慑荆州投降,所以荀彧才会让曹操率领绝对优势兵力速出荆北,迫使刘琮投降,而且成功了。可见曹操当时的总兵力应该不比荆州军少,荆州刘表号称“带甲十万”,那么曹操南征的大军应该是这个数量级的。再加上荆州降军近十万,其总兵力在二十万以上。周瑜也说:“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所得表众,
亦极七八万耳……”这个说法比较可信。
观点二 刘备实力比较薄弱。虽然刘备在新野经营数年,有点实力,但长坂败后他仅关羽水军数千,他的主力部队被曹操的精锐骑兵在长坂彻底击溃。而此时东吴的总兵力应该有近十万。因为荆州与孙吴是世仇,双方军备不会相差很悬殊。建安十三年,孙权有能力击败黄祖军团,说明其总体实力应该不在“带甲十万”的荆州之下。《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孙权语:“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而孙权曾以十万大军攻合肥,可见吴军当时全部兵力应该接近十万这个数量。
观点三  孙刘联军总共不过五万人。《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语:“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但这个说法明显是为了在同盟中提高自己的身份,获得同等的待遇提出的,所以其水分不小。《三国志·鲁肃传引吴书》记载鲁肃语:“始与豫州观于长坂,豫州之众不当一校。”连“一校”兵都不够,可见当时刘备确实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孙权给周瑜的兵力倒是有明确记载:《三国志·周瑜传》记载:“瑜请得精兵五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江表传》记载孙权语:“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因此,总数不超过五万人。
您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赤壁之战战前准备:孙刘联盟形成肃谋于权,往说备(1)
亮谋于备,往说权(2)
肃谋于权(3)
瑜谋于权(4)
瑜再谋于权(5)
战争实况:力破曹军于赤壁(6~7)
一、正字音
枭(xiāo)雄   与操有隙(xì)   吊(diào)表二子
亮兄瑾(jǐn)也
芟(shān)夷大难
强弩(nǔ)之末
鲁缟(ɡǎo)
必蹶(jué)上将军
旌 麾(jīnɡ huī)
刘琮(cónɡ)束手
挟(xié)天子以征四方
难卒(cù)合
奄(yǎn)有其地
乘犊(dú)车
除残去秽(huì)
张(zhànɡ)天
斫(zhuó)前奏案
邂逅(xiè hòu )
燥荻(dí)枯柴
羸 (léi)兵
恶(wù)其能
会(kuài)稽
长(zhǎnɡ)史
预备走舸(ɡě)
更(ɡēnɡ)衣
累(lěi)官
以实校(jiào
四、词类活用
1.名词用做动词
a.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礼,以礼相待)
b.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辱,屈辱;这里是忍受屈辱的意思)
2.形容词用做动词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先,形容词。这里是说占了先,活用为动词)
3.形容词用做名词
a.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贤,有德有才,形容词;这里指有德有才的人,活用为名词)
b.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旧,与“新”相对,形容词;这里是老交情的意思,活用为名词)
c.为汉家除残去秽(残,残暴;秽,丑恶,都是形容词;这里都指坏人,活用为名词)
d.率轻锐继其后(轻,锐,都是形容词;这里指轻装的精锐部队,活用为名词)
4.使动用法
a.必蹶上将军(蹶,跌倒,受挫折;这里是使……受挫折的意思)
b.可烧而走也(走:逃跑,这里是使……逃跑,赶跑的意思)
c.诸人持议,甚失孤望(失,失望,这里是使……失望的意思)
⑨子瑜者,亮兄瑾也。(判断句,格式为“……者,……也”)
⑩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判断句,格式为“……者,……也”)
(11)(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判断句,格式为“……乃……”)
①恐为操所先。(被动句,用“为……所”表示被动)
②行将为人所并。(被动句,用“为……所”表示被动)
③为人马所蹈藉。(被动句,用“为……所”表示被动)
④吾不能……受制于人。(被动句,用“于”引进主动者)
⑤操军破,必北还。(破,被打败)(无标志,与主动句形式相同,但在意念上是被动句)
⑥人马烧溺死者甚众。(烧溺,被烧死淹死)(无标志,与主动句形式相同,但在意念上是被动句)
①(肃)与备会于当阳长坂。(状语后置。在当阳长坂相会)
②自结于东。(状语后置。主动与东吴结好)
③求救于孙将军。(状语后置。向孙将军求救)
④亮见权于柴桑。(状语后置。在柴桑会见孙权)
⑤裹以帷幕。(状语后置。用帷幕包裹)
⑥豫州今欲何至?(宾语前置。“何”是“至”的宾语,置于动词前)
⑦大势可以拒操者。(定语后置。可以抗拒曹操的优势。“可以拒操”是“大势”的定语,置于中心词“大势”之后;“者”复指“大势”)
⑧战士还者。(定语后置。归队的战士。“还”是“战士”的定语,置于中心词“战士”之后;“者”复指“战士”)
⑨荆州之民附操者。(定语后置。归附曹操的荆州民众。“附操”是“荆州之民”的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者”复指“荆州之民”)
⑩人马烧溺死者。(定语后置。被烧死淹死的人马。“烧溺死”是“人马”的定语,置于中心词“人马”之后;“者”复指“人马”)
①悉浮(战船)以沿江。(省宾语)
②可烧而走(操军)也。(省宾语)
③说备使(备)抚表众。(省兼语)
④避难(于)江东。(省介词)
⑤将军起兵(于)江东,豫州收众(于)汉南。(省介词)
⑥与(备)结盟好。(省介词宾语)
⑦不足与(众人)图大事。(省介词宾
点击进入链接
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
东汉献帝初平二年(191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先后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各割据势力,统一中国北方大部地区的战争。
东汉末年,黄巾农民起义摧毁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出现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初平元年,曹操任奋武将军,参加讨伐专权于朝的董卓,因孤军奋战而败,遂欲独立发展。二年,曹操镇压了黑山军白绕部,进占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等地。三年,青州黄巾军攻入兖州(治昌邑,今山东金乡西南)境内,杀刺史刘岱。时任东郡(治今河南濮阳西南)太守的曹操,采纳陈宫提出的趁机“据兖州为霸业之基以争天下”的方略,针对黄巾军缺乏后勤供应等弱点,采取昼夜奔袭战术,连破黄巾军。济北(今山东长清南)一战,迫降黄巾军30万,将其精锐收编为“青州兵”,成为后来作战的主力部队。
四年,后将军袁术从南阳(治宛城,今河南南阳)移驻封丘(今河南封丘西南),招降纳叛,向北扩充实力,欲与割据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的公孙瓒,构成对曹操南北夹击态势。兖州刺史曹操率部攻匡亭(今河南长垣南)击败袁术军,继之连续追击。袁术退据寿春(今安徽寿县),自称扬州牧。
同年,曹操父亲曹嵩在琅琊(治开阳,今山东临沂北)遇害。曹操借口报杀父之仇,兴师讨伐徐州牧陶谦,实欲攻占其地,在彭城(今江苏徐州)大败陶谦军,继而转攻虑(今安徽泗县东),纵军屠杀数万人,所占郡县后均背叛。兴平五年(194年)夏,曹操再攻徐州。驻守东郡的陈宫与陈留太守张邈叛曹,迎立奋威将军吕布为兖州牧,所属郡县纷纷响应。曹操被迫回救兖州,与吕布激战于濮阳(东郡治所,今河南濮阳西南),曹军大败。曹操收聚部众,与吕布军相持百余日,因两军
乏粮,各自罢战。九月,曹操回撤至鄄城(今山东鄄城北),重整旗鼓,决心夺回兖州失地。次年五月,向巨野(今山东巨野东北)发动攻击,斩吕布守将蒋兰、李封,乘胜进驻乘氏(今山东巨野西南)。
此时,徐州牧陶谦已死,曹操又欲趁机夺取徐州。谋士荀彧建议“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劝其先打吕布,以定兖州之地。曹操放弃攻徐州企图。不久,吕布与陈宫率1万大军袭来,曹操预设埋伏,以一部兵力挑战,将吕布军诱入伏击地域,步骑夹击,吕布军溃败,逃往徐州。曹操乘胜攻取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收复兖州各郡县,巩固了兖州根据地。继于建安元年二月,进军豫州(治安城,今河南汝南东南)剿灭颖川(治阳翟,今河南禹息)、汝南(治新息,今河南息县)地区黄巾军各部,占领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七月,汉献帝刘协返回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乏粮,各自罢战。九月,曹操回撤至鄄城(今山东鄄城北),重整旗鼓,决心夺回兖州失地。次年五月,向巨野(今山东巨野东北)发动攻击,斩吕布守将蒋兰、李封,乘胜进驻乘氏(今山东巨野西南)。
此时,徐州牧陶谦已死,曹操又欲趁机夺取徐州。谋士荀彧建议“深根固本以制天下”,劝其先打吕布,以定兖州之地。曹操放弃攻徐州企图。不久,吕布与陈宫率1万大军袭来,曹操预设埋伏,以一部兵力挑战,将吕布军诱入伏击地域,步骑夹击,吕布军溃败,逃往徐州。曹操乘胜攻取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收复兖州各郡县,巩固了兖州根据地。继于建安元年二月,进军豫州(治安城,今河南汝南东南)剿灭颖川(治阳翟,今河南禹息)、汝南(治新息,今河南息县)地区黄巾军各部,占领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七月,汉献帝刘协返回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出兵,待机破之”的建议,第三次南征张绣,包围穰城(今河南邓县)。此时,曹操闻悉冀州牧袁绍将趁虚袭取许都,即撤转而返。五月,刘表乘机派荆州军占据安众(今河南邓县东北)切断曹军退路,企图与张绣夹击曹军。曹操示弱伪逃,巧出奇兵,大败张、刘联军,顺利回到许都。
是年夏,占据徐州的左将军吕布联合割据扬州的袁术反曹。曹操放弃继续南征张绣,于十月率师进屠彭城,击败吕布军,吕布退守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曹操围之,引泗水灌城。十二月,
吕布部将侯成等引曹军攻入下邳,诛杀吕布,
曹军凯旋而归。
四年四月,曹操派部将北渡黄河,击斩依附袁绍的眭固,攻占射犬(今河南武陟西北),控制河内郡(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由于曹操在内线作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速战速决,逐步由弱变强,据有兖、豫、徐等州,为抗击袁绍集团准备了条件。
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袁绍,击灭幽州公孙瓒,拥有冀(州治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青(州治临淄,今山东淄博)、并(州治晋阳,今太原西南)、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四州之地,凭恃地广兵多,急欲大举南征。曹操先机占领冀州重镇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派部将驻延津(今河南延津北)与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以阻袁军南下。并安抚荆州刘表保持中立,解除后顾之忧。五年正月,曹操趁袁绍决策迟疑,击败初占徐州联袁叛曹的刘备,避免了两面受敌。
二月,袁绍亲统10万步兵、1万骑兵进攻延津,派大将颜良围白马。曹操采用声东击西之计,袭白马斩颜良,迅疾回军延津南,又诱斩率骑兵追击的袁将文丑。曹操鉴于敌众己寡之势,主动回守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待机破敌。八月,袁绍大军推进至官渡,双方攻守激战,对峙数月,十月,袁绍谋士许攸愤然降曹,献计偷袭袁军屯粮地乌巢(今河南原阳东北)。曹操当即亲率步骑连夜奔袭乌巢,尽焚袁军粮秣。袁
军乌巢大败,军心震恐,部将张郃、高览阵前降曹,瞬时全线崩溃。曹操趁势反攻,大获全胜,歼灭袁军7万余人,袁绍率余部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此战,曹操展出奇兵,顽强坚持正面固守,创造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随后,曹操采纳荀彧先定河北,后图荆州的建议,乘袁绍新败士众离心之机,出兵北上,占有冀、青、并州,进攻幽州。十二年击败袁氏残余及与之相勾结的乌桓王蹋顿。十三年,曹军进取荆襄,迫降继荆州牧刘琮,击溃投靠刘表的刘备。刘备退往夏口(今属湖北武汉)栖身。至此,曹操逐袁术、败张绣、灭吕布、破袁绍、击刘备,又北征乌桓,据有长江中下游以北大部地区,初步奠定统一中国北方的局面,形成威逼江南的战略态势。
【赏析】 
文章以时间为序,脉络清晰地介绍了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语言简洁洗练,用笔详略得当。
必修一 鲁人版(08...
品德与社会
Copyright& 北京学而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京ICP备号-1)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