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音乐剧《音乐剧歌剧魅影赏析》

可以写影评,或是对Phantom, Christine和Raoul的评价,或是对他们关系的解读,或是评价其音乐,服装,舞台设计。
看着像作业题,但是还是可以简要的回答一下,我的目的无非是不想这个题目长期无人问津,希望能引出像这样的经典回答。不用说如何评价,因为她的地位已经不需要评价,说音乐剧,没有不知道《歌剧院魅影》的。像我这样的普通音乐剧爱好者,当然也无法对唱功,阵容和配乐上做太多的评价,只谈三个小感觉:1,经典的故事结构,成功一半。在西方文学中,美女与野兽的搭配屡试不爽,《美女与野兽》,《巴黎圣母院》,《弗兰肯斯坦》,甚至《暮光之城》也脱胎于这种架构。我不知道是为什么,这种恐怖男爱上美丽善良姑娘的故事,总是散发着人类原始的某种欲望。从本质上说,最早的艺术,将男性动物化,然后取悦于仙女,乃是人类远古文明艺术的常态,从这种艺术创作中,男性创造者通过和动物嫁接,获得了某种超强的性能力,这也是古代性文化的一种基本心态。不过到了中世纪,这种野性性文化,逐渐“哥特化”了,男性用恐怖的外表来传达另外一种性能力。无独有偶,《歌剧院魅影》本来就是一部很哥特化的小说,而前述的这种美女与野兽的架构,有很强的戏剧效果。反过来看另外一个经典《悲惨世界》,其宏大的气势和法国共和党人起义的历史背景与《歌剧院魅影》这种一个灰姑娘爱上屌丝和高帅富的小格局故事要牛逼许多,但是你还不得不承认,《歌剧院魅影》的故事,更加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甚至说它有更强的可移植性,更复合隐秘的观众心理。很多时候,观众需要一些底层欲望的东西。2,超强变化的音乐搭配。还是和《悲惨世界》不一样,《歌剧院魅影》的音乐,更多变化。不仅有标配的情歌,也有宏大的歌剧段落,还有芭蕾舞段落的穿插。一开场的虚拟歌剧《汉尼拔》,气势宏大浮华,我就有想听下去的欲望,后面的戏中戏段落的奢靡轻浮,《化装舞会》的热闹非凡与地下迷宫的冷峻恐怖,都极大的满足了观众多样性的需求,更多曲折变化。。虽然从我个人而言,《悲惨世界》好听的歌总体上比《歌剧院魅影》多,但是我还是不得不承认,后者的歌,无论从旋律和技巧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我最喜欢的歌曲是“ The Point of No Return".3,角色的架构更合理,更符合经典戏剧架构。还是说《悲惨世界》,除了第一男主角冉阿让,其他角色都不成比例,甚至沙威都可以算打酱油的角色。但是《歌剧院魅影》的三位一体架构,使得Phantom,Christine,Raoul,这三个角色就如同一个坚挺的三角形,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从我个人的职业角度来说,这样更符合戏剧架构。三角恋爱关系,早就被证明,是最好,最容易出戏剧张力的架构。好比《悲惨世界》的三角关系:Marius,Cosette,Eponine,本来还不错,可惜Eponine死得太早,一下子就把矛盾解除了。Fantine也死得太早,总之一看,《悲惨世界》根本就不屑写太多感情问题呵呵。关于舞台布景什么的,就不多讲了。
首先请原谅我反复地全文重写。我保证是最后一次了。&br&然后,看!作业题(这个版本我确实是拿来交作业的):&br&评析Andrew Lloyd Webber版音乐剧《剧院魅影》的戏剧表达&br&&p&  《剧院魅影》最初是法国作家勒鲁的小说。小说以记者作第一人称视角,写记者调查一些奇怪的现象,查出它背后有一个爱情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面容丑陋的戴面具的男子,人称phantom(魅影);他常年躲藏在巴黎歌剧院的地下空间;他很喜欢一个叫克里斯汀的女子;但是不巧,他被Raoul子爵横刀夺爱,最终追求失败,病死。Phantom在故事中从始至终的叙事基调都是单相思、卖可怜。他和克里斯汀、子爵三人,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很喜欢音乐。&/p&&p&  小说本身写得有趣,但主要得益于作者拿记者视角作叙事线索:你从中可以体验当时的社会环境,体验过着各种各样生活的人的人情世故,体验那个记者的探寻过程。而如果只看其中的感情线,那么,故事的结构框架就只剩三角恋。尽管爱情悲剧往往给人一些情感慰藉,三角恋亦然,但本身引起不了观众太多的共鸣。因为,即使你会为这样的故事同情phantom,可如果感受到的仅仅是同情,故事没有意思。&/p&&p&  然而正是这样的文本,被作曲家安德鲁洛伊韦伯和制作人卡梅隆麦金托什拿去,改编成了音乐剧。此剧从1986年上演至今,全球票房包括巡演版和外文版,收入达56亿美元,音乐剧专辑销量张数超过4000万。令人震惊。&/p&&p&  因此我想通过这篇文章分析此剧取得如此成功的部分原因。亦即:什么样的切入点可以把一个流俗脚本,改编成一部制作成功、表达到位、视角独特的爱情题材音乐剧?&/p&&p&  我觉得它的出色之处,首先在于,此剧演绎的,不是一般情况下世俗生活的情感(尽管它很纯情)。而是重新定位角色,使之转型为了一出怪诞爱情戏。&/p&&p&  音乐剧唱词对这点表现得很明白。&/p&&p&  一是phantom对克里斯汀的追求,和他对音乐的热爱,有密切而略微怪异的联系——他已然是把对音乐的喜欢和对克里斯汀的喜欢,混合到一起了。因此在故事中,他把克里斯汀美妙的声音当成克里斯汀的灵魂,甚至对克里斯汀逼迫有加,反复地摆弄,欲望很强而不那么尊重对方。虽然我觉得,人和物品,这两者不应该是一样的,但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决定自己应该去做什么,谁不想这样呢?&/p&&p&  二是这出戏剧中的phantom,甚至是物我不分地有点神经质地在追求音乐:把音乐当成他自己。他追求克里斯汀,说的却是“让音乐环绕你,抚慰你”。&/p&&p&  而后,剧情表现phantom这个角色对音乐的喜欢,对音乐的理解,运用了强烈的仪式感。这一点也是很出彩,比如”I am the mask you wear””It’s me they here”……唱得怪力乱神,朗朗上口。卖弄宗教激情,卖弄神秘主义。&/p&&p&  正是因为这种充满激情的祭祀感氛围,戏剧的情节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暗示——phantom“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这点很重要。因为share很重要;因为我们追求广义适合度;因为我们有社群行为;我们还有语言本能,不断地说话,没有人的时候就对自己说。部分地正是因为这些,我们把自己与他人,从自然环境中识别出来),所以他才在那里自顾自地唱赞歌。此时只要你感觉到音乐与场景之美感,你就一定同意phantom的想法:音乐非常美好,它有特别意义;又因为力量不可知,所以音乐使人折服;美好的东西美好得使人发狂,使人不顾一切地追求。&/p&&p&  正因如此,几个高潮唱段中phantom行动疯狂而又无助,近于失控,本来是很古怪的,观众却有击中内心的感觉。因为那些事物确实很特别很迷人,引起人深深的沉沦以及愉悦感。&/p&&p&  仪式感同时还把音乐具化了:把音乐象征性地强加给phantom在唱词中想象出的事,带克里斯汀到一个国度里去,这是把音乐具化成空间;”sing once again with me, our strange duet”,又把音乐具化成灵魂;而且,因为物我不分,所以音乐本身就是phantom想扮演的那个天使,他口中的“I am your angel of music, come to me: angel of music”,因而变得非常感人肺腑。他把它具化成自己了。&/p&&p&  这样的表达很怪诞。是竭尽所能的想象。所以你觉得它的场景很震撼。Phantom非常赤诚、忘我。有点儿绝境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你最终明白,他只是想要追求最美好最有力量的东西,以延续自己的生命,所以才想要和克里斯汀在一起——而他确实悲喜交加地把追求美好的过程玩出花来。&/p&&p&  由此,观众最终也容易想到,为什么这么物我不分,只是因为phantom心里一直在寻找一个归宿,这是一无所有而且被束缚的他所强要的(如果不是这种不幸的设定,你就会受到生活经验的代入干扰所以不易体会他的心思,角色也容易做作不容易表达,所以故事很取巧吧?)。他想要让荒谬的人生变得有意义,这才是这出戏可能想表现的主题。&/p&&p&  所以,改编后的故事实际上是:因为音乐很美好,或者说因为世间有一些事情很美好,所以“中二病患者”phantom得以和别人灵魂有深深的连接(欲望和过日子以外的特别的追求)。这样的切入点显然和原著小说不同。很巧妙。&/p&&p&  而且此时的phantom,爱情悲剧不是由三角恋引起的,而是由于phantom个人被禁锢的生活(我觉得唱词不停谈脸并不是在强调他容貌)以及无望地逼对方交出意志,是因为两情不相悦。这使得故事脚本具有了更多的戏剧感。&/p&&p&  此外,我们不容易讨厌phantom。不是因为他可怜,而是因为扭曲的内心和&因为有所考虑而沦为怪人&,这两者并不一样。所以尽管他的行为时而引诱、时而凄厉、时而爆发,你都不容易作出“出卖灵魂的欧洲鬼怪故事”这样的联想。&/p&&p&  不过作为商业制作,红衣死神以及个别闹鬼场景编排得太浮夸了。而且我觉得结尾phantom把克里斯汀放走前后,肢体语言处理得潦草。&/p&&p&  不管怎样,我们容易喜欢这样的角色,因为我们总也是想要寻找归宿感而不得,想犯“中二病”而没有地方去。正因为我们有这些诉求,所以phantom他的追求美好,他悲伤的哀嚎,最终,你都会历历在目。这些是特别的体验,能让我们认识自己的情感,并且觉得它很重要。想要和他一样有那些心和热情。想要对美好有一些直观的印象。还有想要一些心甘情愿的内心深处隐隐约约的疼痛感。这就是共鸣。&/p&&p&=================================================================&/p&&p&  另外,现在我有点明白那种“灵魂伴侣”的感觉是怎么回事了。因为这种场景是超常刺激,如果音乐舞美表演台词还有感觉到的角色的感受与心思都能够击中内心,太超常刺激了。大脑奖赏系统会给你一个有意义的感觉,觉得这样很好,这个爱情故事的角色很般配。然而我觉得这样是不真实。&/p&&p&  所以其他的废话,虽然一写起来没完没了,我还是决定按下不表。&/p&&p&  当然音乐确实是很美妙的(尽管我搞不清楚应该说音乐很美妙还是说share很美妙)。很愉悦。它表现这种美妙和乐趣极其到位。这是生活又一个有意思的地方。&/p&&p&=================================================================&/p&&p&历史版本:&/p&&p&(我现在想明白为什么克里斯汀会被phantom引诱成功了,因为刚开始她对他很景仰,而后在墓园,她的与实际状况强烈不吻合的个人愿望很强烈。而且音乐确实很迷人。所以我把原来的理解偏差给改了。废话也作了删节)&/p&&br&&p&  ……我很庆幸它预演之前换掉了大量写得不太好的歌词。比如这种直接表达结果的“I bid you love me,
for love is blind!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is now, your master mind.”转而表达过程:肉体被对方对自己的用心所控制,灵魂被音乐所连接——就是不说出bid you love。处理更为仔细和深入。亦即,完全不用说“命令”,观众就可以意识到phantom对克里斯汀的情感。而且一点也不脸谱化……&br&  ……这里隐藏了一些奇幻小说的设定:这个phantom之所以会这么做,会说这些,是因为他喜欢音乐喜欢得脱线,觉得音乐就是他自己。他喜欢克里斯汀的声音,就觉得克里斯汀的声音与克里斯汀的灵魂双位一体(↑音乐是他自己,克里斯汀当然就是他的)(Since the moment I first heard you sing,
I have needed you with me to serve me, to sing, for my music)。&br&&br&&/p&&p&  正由于抱着这种确信,他用歌声引诱克里斯汀,使之意乱情迷;Let your soul
take you where you long to be only then can you belong to me。而且他什么都愿意为她做。&/p&&p&  代入现实世界的经验进行比对,你一定会说:不对啊,声音和灵魂并不是一体的,对事物的情感和对人的情感也不应该是一样的。&/p&&p&  所以,这实际上是一个兼有引诱的爱情与怪诞的宗教激情的故事。而且尽管内容离奇(很多的执念),你还是不得不认可它。疯狂的灵魂讨人喜欢,夸张的形象适合舞台表现。&/p&&br&&br&&p&  而且此剧由于剧情怪诞,顺带就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非常细腻深入。&/p&&p&  它写phantom对音乐的认识写得很深沉(其中有一些直接拿音乐本身、角色行动和克里斯汀的反应来表现)。所以象征地,它描绘phantom对克里斯汀的依赖和爱也描绘得深沉。进而营造了很不寻常的两种暗示:音乐是一种特别的东西,灵魂可以有深深的连接。&/p&&p&  上半场的title song(音乐的力量感、美感)和the music of the
night(真戏真做的共鸣缠绵)以及下半场的Wondering Child(音乐的力量感、美感)和the point of no return(假戏真做的,一定要和并不想的纠结)对此的体现都非常明显。&/p&&p&  这种象征是和很多缺乏技巧的刻画不太一样的地方,给人感受很强烈。因为有东西把他们联系起来了。而且除了性欲,不是一般的世俗生活的联系,而是一些特殊的追求。你看看他们在一起到底分享了什么:尽是些审美的和神秘主义的。&/p&&p&  于是这种感情的关注点便不在于彼此是什么样的人(phantom之前还伪装成音乐天使完全不现身),变得非常特别,不是浓浓的爱意,不是行动上看得见的爱,也不是隐隐约约淡淡的喜欢。而是phantom那种强要的归宿。是强要的。也是克里斯汀无法抵抗的。也是神交。&/p&&p&  他们是灵魂伴侣。“For my music,
my music…”&/p&&p&  于是你也会认为,她的声音就是她的灵魂,当然就是他的。观众由此觉得克里斯汀和她所代表的音乐真的是phantom最终的归属。&/p&&p&  而我们一般的人,总也是想要表达归属感而不得,想犯中二病却没有方向可以去做——故事里的极端浪漫、怪力乱神,便尽现于此了。&/p&&p&  也就是说,这个剧的剧情确实是所谓的“黑暗系鬼畜大战高帅富”。当然我更愿意归纳成:中二病患者与别人灵魂深深的连接。&/p&&p&  总之它是好戏。&/p&&p&  能将音乐如此巧妙地融入剧情,表现音乐之于phantom那种质感:”In all your fantasy”;竭尽所能的幻想和体验,什么东西可以成为你的灵魂,音乐非常强烈地美好让人迷醉,你的意志拒绝、心却顺从,唱啊唱给我听因为它有特别的意义……不是用唱歌代替说话,而是唱歌就是此情此景切实的样子。不仅仅作为一部音乐剧,为了给观众听带场景的音乐,唱完对白和表演完故事,用音乐丰富对对白的感触,传达出情绪就结束了。&/p&&p&  只是讲物我不分的爱情。热忱偏执所以难舍难分。这里面明明包含phantom的一些奇怪的观念,你却觉得一切如他所说。&/p&&p&  它可以通过一个不太曲折、只发生简单的遭遇的单相思故事,把疯狂的迷恋、执念、灵魂的连接、引诱、鬼怪表达得很到位,甚至营造出宗教感。比一般的爱情戏富于激情,比激情的爱情戏更懂得调动观众的意志,带来共鸣。&/p&&p&  我从phantom的唱词中总能听出一个中二、神棍、焦虑,所以不安分的自己。所以想要做一些爆发性的、有深深信念与追求的事情。我似乎遇到了另一个我。我从没有想过这些是我的一部分:不安分所以待安抚,孤独所以渴望温存。而且就算故事里的phantom一厢情愿,实际上是在逼克里斯汀交出意志……你也会觉得他那些灵魂之间的连接是真实的。&/p&&p&  可惜一如生活本来的样子,我未曾有他如此的力量。&/p&&p&===============================================================&/p&&p&最后,知乎的“评价”以及“音乐剧和歌剧有什么区别”是拉我入坑的地方。本来只是听完专辑来这里看音乐剧和歌剧有什么区别,结果看完“评价”我看饭桶剧没日没夜看了好几个月……不对,到现在为止,是半年。同时又刷了好多其他剧。&/p&&p&所以感谢带我进这个新世界的大门的诸位。音乐剧好玩死了。&/p&&p&希望更久以后,我还能记住这一神奇剧目带给我的感觉。&/p&&p&……也感谢即使语言和排版一贯糟糕还有人给我点赞(我不觉得真的有人会读,扶额)。谢谢。&/p&
首先请原谅我反复地全文重写。我保证是最后一次了。然后,看!作业题(这个版本我确实是拿来交作业的):评析Andrew Lloyd Webber版音乐剧《剧院魅影》的戏剧表达 《剧院魅影》最初是法国作家勒鲁的小说。小说以记者作第一人称视角,写记者调查一些奇怪的现…
《剧院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以下简称POTO)是谈论音乐剧时无法绕开的一部剧。从商业角度看,POTO至今仍然盛演不衰,1986年原版卡司的全剧录音在全球销量也超过了5000万张,票房已达数十亿美元,比任何一部好莱坞电影的票房都高,该剧还制作除英文版外的诸多语言版本,比如法文版、德文版,甚至有日文版及韩文版等,相信在未来出现中文版的《剧院魅影》也是很有可能的。&br&&br&从这部剧本身的角度看,POTO也无愧当今最成功的的音乐剧这一头衔。&br&1. 情节。POTO的情节取材于同名的法国小说,虽然原著只是一部二流的哥特小说,但故事完整,噱头也足够吸引人,为整个剧本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而韦伯等人对故事的改编,去除了原著里的糟粕,尤其是最后开放式的结局,使改编后的故事超越了原著。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剧中剧结构,让这个故事在舞台上呈现时更具魅力。&br&2. 音乐。POTO虽然是音乐剧,但形式上很接近于轻歌剧(operette)。乐队编制上也动用了交响乐团,加入了当时流行的摇滚乐器,为了增加哥特效果,还运用了管风琴,使其音乐极具震撼力。优美的爱情段落本来就是韦伯的拿手好戏,而且又是专为爱妻Sarah Brightman量身打造,他对她的激情和爱意便是音乐创作的无穷动力。韦伯甚至把一些创作好的留待后面几部剧用的优美唱段也加入到了POTO中,说韦伯牺牲了其他剧目来成就这部剧也不为过。上一条中提到了剧中剧结构,而韦伯也专门为在剧中上演的“剧目”创作了相关的音乐,大多是歌剧类型的音乐,但又没有与全剧的音乐产生割裂感,让整部剧在音乐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做到了完美的融合。&br&该剧的几个主要演员,Sarah Brightman音色如银铃般悦耳,她拥有跨越三个八度的音域,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歌剧女高音,但她富有女高音气质的高音,也可以演唱流行风格的曲目,加上其本身对声音的极佳的控制力,虽然当时年仅26岁,舞台经验并不丰富,但她塑造的Christine这一角色还是令人难忘和信服的;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魅影的扮演者Michael Crawford,他本来并没有进入演员名单,但女主角Sarah Brightman当时与他的声乐老师是同一人,是她向丈夫推荐了Michael Crawford,让他取得了这个角色,他的声乐基础扎实,多年的舞台经验也使他在表演上驾轻就熟,演唱时其声音中的魅惑力让任何听过此剧的人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如果说Christine是给Sarah Brightman量身定做,那么Michael Crawford则是真正无可替代的Phantom。而由他们二人参加录制的原版全剧录音也被公认为该剧诸多录音中的最佳版本。&br&3. 制作。POTO的制作人是英国著名的音乐剧制作人Cameron Mackintosh,很多著名音乐剧如《猫》《悲惨世界》《西贡小姐》等均由他制作,虽然他既不是剧作家也不是作曲家,但因其重要的贡献,他还被封为了爵士,当然,这是后话。Mackintosh的财大气粗也让此剧高水平的production成为可能,无论是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灯光、舞蹈,即使放到现在,都达到了标杆级的水准。此剧的导演美国人Hal Prince拥有几十年的音乐剧舞台剧导演经验,也同样功不可没。&br&&br&总体而言,《剧院魅影》的成功既有该剧本身艺术价值的原因,也离不开成功的商业运作。音乐剧在英美在1980年代已经拥有了一套成熟的商业运作体系,英国伦敦西区和美国纽约百老汇作为世界音乐剧的两大中心,也聚集了优秀的演员和培养了足够的观众基础,这些都是《剧院魅影》成功的必要条件,从这点上看,POTO的成功也是不可复制的。&br&&br&但是,如果说《剧院魅影》是最好的音乐剧,恐怕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不会认同,但它真的可以算是史上最成功的的一部音乐剧。
《剧院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以下简称POTO)是谈论音乐剧时无法绕开的一部剧。从商业角度看,POTO至今仍然盛演不衰,1986年原版卡司的全剧录音在全球销量也超过了5000万张,票房已达数十亿美元,比任何一部好莱坞电影的票房都高,该剧还制作除…
World Builder
来知乎,参与讨论可以写影评,或是对Phantom, Christine和Raoul的评价,或是对他们关系的解读,或是评价其音乐,服装,舞台设计。
仅仅是想到一些旋律都会跟着心痛。Wildly my mind beasts against you, yet the soul obey...《歌剧魅影》有两个最经典的版本——2004年的电影和2011年25周年的音乐剧。前者有更好的布景,氛围华美适合入门;后者有更好的演员,唱功与演技是绝佳的欣赏。以下主要通过对这两个版本进行对比而展开评论。《歌剧魅影》被称为是最成功的音乐剧,我想是因为它总能抓住人们心中一些深层的隐秘欲望。对男主魅影和女主克里斯汀,最直接的联想是《巴黎圣母院》和《美女与野兽》,beauty and monster这样有着悠久传统的组合。其实和死神和少女、吸血鬼和少女这种组合也有异曲同工之妙。魅影常年教导克里斯汀习得音乐,魅影对她的看护心与占有欲,以及克里斯汀对他的心理依赖与心向往之,又像《洛丽塔》和《长腿叔叔》。两人的复杂关系体现出了多层次的欲望,之间的羁绊超越了爱情,又从没有离开过肉欲,所以才会在最后那场共同演绎的戏中戏《唐璜的胜利》时那般火花四溅,暧昧难耐。当然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又远超一般的情欲,在漫长的黑暗、孤寂中,他们是彼此的陪伴与信仰,且一度唯一。女主一跃成名,以其美貌与才华打动了世人,包括她年少时的伙伴拉乌尔。光明的指引和庇护所般的存在不再是魅影,转而为是拉乌尔,魅影则成为邪恶的、控制欲强盛的、不断向女主洗脑诱惑的、女主要逃离的对象。但即使此时,克里斯汀也注意到了魅影他“眼中的光,凝聚着整个世界的悲伤”。在地下湖魅影让她选择拉乌尔的死或是被自己囚禁在身边,她抗拒着他、痛斥着他、哀求着他放过她和拉乌尔,而后克里斯汀意识到,魅影之所以会做出这样卑鄙的举动,是根深在他内心深处的自卑,使得他不相信任何人会自愿爱他陪伴他,所以克里斯汀的那一吻中有着无限的柔情与悲悯。遗憾地讲,这是04年电影中的女主所没有表现出的。当魅影对只身返回还戒指的克里斯汀温柔而绝望地说出爱意,11版的克里斯汀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无声的心恸,而后她那落在魅影手背上的吻让我想到《南方与北方》中女主落下的那枚吻,怎样饱含着崇敬与爱慕。其实04年电影中的男女主角个人魅力也很突出,只是没有11年周年版所表现出的丰富层次,尤其是女主的表现。电影版的克里斯汀的美貌中始终带着处子般的青稚与纯洁,别有一番风味。而11年女主的表演表现出了更多耐人寻味的内容,不仅丰富了克里斯汀这个角色,更是升华了整部剧。比如她在墓地时仿佛用尽生命的呼唤着魅影,比如她在戏中戏《胜利的唐璜》中如何反制魅影的诱惑与魅影斡旋于舞台,还有她对拉乌尔、魅影二人告白的反应:一个是对订婚后的告白雀跃欢欣,另一个则是为诀别前的告白而悲痛欲绝,都处理地那么巧妙。至于男主人公,首先电影版的男主造型有点太帅,音乐剧里的历任魅影扮演者都是帅哥,但扮相都不会如电影中那样有美色惑人的嫌疑。再有,电影版的魅影整体气质阳刚魅惑,有着柔情无限的嗓音与眼神,表白时候悲伤的眼神炙热隐忍令人心碎,只是Gerard Butler这位苏格兰小哥的个人特点过于鲜明,他能很好表现出"my power over you"的强势,但魅影的阴郁、邪气与自闭自卑等更复杂处则表现不足。另外,他的目光也不像是常年不与人打交道的自闭者应该有的眼神,在戏中戏,他是站在众所瞩目的舞台上全程压制了克里斯汀。11年的魅影则是一直兜帽盖住整张脸,被女主揭开兜帽后意识到自己被敌人包围了,仍然孤注一掷地向克里斯汀唱出all I want来求婚——只有几秒。04电影中男主被揭下面具的反应也太镇定了,目光悲伤失望而没有怨怼或惶恐,应变迅速简直是帅气英雄般退了场,而不像是一场落荒而逃。11年男主眼神可以很邪恶或很暴虐,在诅咒的时候和诱惑的时候;但又有一种不见天日的人所独有的纯真的光,在心碎的时候,比如对即将离开的克里斯汀的表白。扮演者Ramin karimloo那双明亮的深色大眼睛真是太具有蛊惑力了。关于男二,11年版本的拉乌尔该说是全面碾压了04年版本的拉乌尔。11年音乐剧中的拉乌尔起码是挺讨人喜欢的,表现出了拉乌尔应该有的与魅影的对立面:磊落、直率、坦荡、正义和牺牲精神等等,人性中偏光明的一面。而04年的拉乌尔一点个人性格魅力都没有不说,那发型,简直娘到飞起来。本来这个角色就为魅影所压制,如果演员的个人表现力又不足,原本微妙的倾斜与张力就会成为整体的失衡。每次听到魅影对克里斯汀说“I love you”时唱出的那个温柔的转调,无论是哪个版本,无论是第一次在阶梯教室公共选修课上看着大屏幕还是最近一次在亚洲博览馆现场观看,都是一样的震撼,一样的泪如雨下。每场音乐剧谢幕时,魅影与克里斯汀一牵手,观众便都下死劲鼓掌。christine有自己的诉求和想要的世界,她说:“all I want is freedom”。如果是我的话,会陪在魅影身边的。但困局是,是我的话魅影也不会要(哭笑)。有的时候反而对魅影更感同身受更有代入感。只因人类的一些本质性的desire,诸如爱憎悔恨别离求不得,大体是相通的罢。关于资源:优酷上有完整电影版,youtube上有更清晰的完整25周年歌剧。歌剧结束后几位最经典的G.O.还一起站在舞台上做了演唱会版献唱(第一位寇叔CW和美音JOJ真是开口跪)。这里是原著小说、歌剧剧本、各版本电影资源,其中还有日本宝冢歌剧团的别样演绎:几位各具特色的魅影扮演者的多版本资源:04年的男主被称为是拥有“自然动人”的嗓音,着实喜欢他唱出“grasp me”的感觉:04年电影原声FULL SOUNDTRACK of Phantom of the Opera 2004 Movie:
看着像作业题,但是还是可以简要的回答一下,我的目的无非是不想这个题目长期无人问津,希望能引出像&a href=&/question/& class=&internal&&为什么 2010 年《悲惨世界》音乐剧 25 周年出的 CD 和 DVD 不是一套卡司阵容?&/a&这样的经典回答。&br&不用说如何评价,因为她的地位已经不需要评价,说音乐剧,没有不知道《歌剧院魅影》的。&br&像我这样的普通音乐剧爱好者,当然也无法对唱功,阵容和配乐上做太多的评价,只谈三个小感觉:&br&1,经典的故事结构,成功一半。&br&在西方文学中,美女与野兽的搭配屡试不爽,《美女与野兽》,《巴黎圣母院》,《弗兰肯斯坦》,甚至《暮光之城》也脱胎于这种架构。&br&我不知道是为什么,这种恐怖男爱上美丽善良姑娘的故事,总是散发着人类原始的某种欲望。从本质上说,最早的艺术,将男性动物化,然后取悦于仙女,乃是人类远古文明艺术的常态,从这种艺术创作中,男性创造者通过和动物嫁接,获得了某种超强的性能力,这也是古代性文化的一种基本心态。不过到了中世纪,这种野性性文化,逐渐“哥特化”了,男性用恐怖的外表来传达另外一种性能力。&br&无独有偶,《歌剧院魅影》本来就是一部很哥特化的小说,而前述的这种美女与野兽的架构,有很强的戏剧效果。&br&反过来看另外一个经典《悲惨世界》,其宏大的气势和法国共和党人起义的历史背景与《歌剧院魅影》这种一个灰姑娘爱上屌丝和高帅富的小格局故事要牛逼许多,但是你还不得不承认,《歌剧院魅影》的故事,更加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甚至说它有更强的可移植性,更复合隐秘的观众心理。&br&很多时候,观众需要一些底层欲望的东西。&br&2,超强变化的音乐搭配。&br&还是和《悲惨世界》不一样,《歌剧院魅影》的音乐,更多变化。&br&不仅有标配的情歌,也有宏大的歌剧段落,还有芭蕾舞段落的穿插。一开场的虚拟歌剧《汉尼拔》,气势宏大浮华,我就有想听下去的欲望,后面的戏中戏段落的奢靡轻浮,《化装舞会》的热闹非凡与地下迷宫的冷峻恐怖,都极大的满足了观众多样性的需求,更多曲折变化。。&br&虽然从我个人而言,《悲惨世界》好听的歌总体上比《歌剧院魅影》多,但是我还是不得不承认,后者的歌,无论从旋律和技巧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我最喜欢的歌曲是“ The Point of No Return&.&br&3,角色的架构更合理,更符合经典戏剧架构。&br&还是说《悲惨世界》,除了第一男主角冉阿让,其他角色都不成比例,甚至沙威都可以算打酱油的角色。但是《歌剧院魅影》的三位一体架构,使得Phantom,Christine,Raoul,这三个角色就如同一个坚挺的三角形,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从我个人的职业角度来说,这样更符合戏剧架构。&br&三角恋爱关系,早就被证明,是最好,最容易出戏剧张力的架构。&br&好比《悲惨世界》的三角关系:Marius,Cosette,Eponine,本来还不错,可惜Eponine死得太早,一下子就把矛盾解除了。Fantine也死得太早,总之一看,《悲惨世界》根本就不屑写太多感情问题呵呵。&br&&br&关于舞台布景什么的,就不多讲了。
看着像作业题,但是还是可以简要的回答一下,我的目的无非是不想这个题目长期无人问津,希望能引出像这样的经典回答。不用说如何评价,因为她的地位已经不需要评价,说音乐剧,…
首先请原谅我反复地全文重写。我保证是最后一次了。&br&然后,看!作业题(这个版本我确实是拿来交作业的):&br&评析Andrew Lloyd Webber版音乐剧《剧院魅影》的戏剧表达&br&&p&  《剧院魅影》最初是法国作家勒鲁的小说。小说以记者作第一人称视角,写记者调查一些奇怪的现象,查出它背后有一个爱情故事。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面容丑陋的戴面具的男子,人称phantom(魅影);他常年躲藏在巴黎歌剧院的地下空间;他很喜欢一个叫克里斯汀的女子;但是不巧,他被Raoul子爵横刀夺爱,最终追求失败,病死。Phantom在故事中从始至终的叙事基调都是单相思、卖可怜。他和克里斯汀、子爵三人,唯一的共同点,是都很喜欢音乐。&/p&&p&  小说本身写得有趣,但主要得益于作者拿记者视角作叙事线索:你从中可以体验当时的社会环境,体验过着各种各样生活的人的人情世故,体验那个记者的探寻过程。而如果只看其中的感情线,那么,故事的结构框架就只剩三角恋。尽管爱情悲剧往往给人一些情感慰藉,三角恋亦然,但本身引起不了观众太多的共鸣。因为,即使你会为这样的故事同情phantom,可如果感受到的仅仅是同情,故事没有意思。&/p&&p&  然而正是这样的文本,被作曲家安德鲁洛伊韦伯和制作人卡梅隆麦金托什拿去,改编成了音乐剧。此剧从1986年上演至今,全球票房包括巡演版和外文版,收入达56亿美元,音乐剧专辑销量张数超过4000万。令人震惊。&/p&&p&  因此我想通过这篇文章分析此剧取得如此成功的部分原因。亦即:什么样的切入点可以把一个流俗脚本,改编成一部制作成功、表达到位、视角独特的爱情题材音乐剧?&/p&&p&  我觉得它的出色之处,首先在于,此剧演绎的,不是一般情况下世俗生活的情感(尽管它很纯情)。而是重新定位角色,使之转型为了一出怪诞爱情戏。&/p&&p&  音乐剧唱词对这点表现得很明白。&/p&&p&  一是phantom对克里斯汀的追求,和他对音乐的热爱,有密切而略微怪异的联系——他已然是把对音乐的喜欢和对克里斯汀的喜欢,混合到一起了。因此在故事中,他把克里斯汀美妙的声音当成克里斯汀的灵魂,甚至对克里斯汀逼迫有加,反复地摆弄,欲望很强而不那么尊重对方。虽然我觉得,人和物品,这两者不应该是一样的,但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能决定自己应该去做什么,谁不想这样呢?&/p&&p&  二是这出戏剧中的phantom,甚至是物我不分地有点神经质地在追求音乐:把音乐当成他自己。他追求克里斯汀,说的却是“让音乐环绕你,抚慰你”。&/p&&p&  而后,剧情表现phantom这个角色对音乐的喜欢,对音乐的理解,运用了强烈的仪式感。这一点也是很出彩,比如”I am the mask you wear””It’s me they here”……唱得怪力乱神,朗朗上口。卖弄宗教激情,卖弄神秘主义。&/p&&p&  正是因为这种充满激情的祭祀感氛围,戏剧的情节给观众带来了深深的暗示——phantom“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这点很重要。因为share很重要;因为我们追求广义适合度;因为我们有社群行为;我们还有语言本能,不断地说话,没有人的时候就对自己说。部分地正是因为这些,我们把自己与他人,从自然环境中识别出来),所以他才在那里自顾自地唱赞歌。此时只要你感觉到音乐与场景之美感,你就一定同意phantom的想法:音乐非常美好,它有特别意义;又因为力量不可知,所以音乐使人折服;美好的东西美好得使人发狂,使人不顾一切地追求。&/p&&p&  正因如此,几个高潮唱段中phantom行动疯狂而又无助,近于失控,本来是很古怪的,观众却有击中内心的感觉。因为那些事物确实很特别很迷人,引起人深深的沉沦以及愉悦感。&/p&&p&  仪式感同时还把音乐具化了:把音乐象征性地强加给phantom在唱词中想象出的事,带克里斯汀到一个国度里去,这是把音乐具化成空间;”sing once again with me, our strange duet”,又把音乐具化成灵魂;而且,因为物我不分,所以音乐本身就是phantom想扮演的那个天使,他口中的“I am your angel of music, come to me: angel of music”,因而变得非常感人肺腑。他把它具化成自己了。&/p&&p&  这样的表达很怪诞。是竭尽所能的想象。所以你觉得它的场景很震撼。Phantom非常赤诚、忘我。有点儿绝境中的个人英雄主义。你最终明白,他只是想要追求最美好最有力量的东西,以延续自己的生命,所以才想要和克里斯汀在一起——而他确实悲喜交加地把追求美好的过程玩出花来。&/p&&p&  由此,观众最终也容易想到,为什么这么物我不分,只是因为phantom心里一直在寻找一个归宿,这是一无所有而且被束缚的他所强要的(如果不是这种不幸的设定,你就会受到生活经验的代入干扰所以不易体会他的心思,角色也容易做作不容易表达,所以故事很取巧吧?)。他想要让荒谬的人生变得有意义,这才是这出戏可能想表现的主题。&/p&&p&  所以,改编后的故事实际上是:因为音乐很美好,或者说因为世间有一些事情很美好,所以“中二病患者”phantom得以和别人灵魂有深深的连接(欲望和过日子以外的特别的追求)。这样的切入点显然和原著小说不同。很巧妙。&/p&&p&  而且此时的phantom,爱情悲剧不是由三角恋引起的,而是由于phantom个人被禁锢的生活(我觉得唱词不停谈脸并不是在强调他容貌)以及无望地逼对方交出意志,是因为两情不相悦。这使得故事脚本具有了更多的戏剧感。&/p&&p&  此外,我们不容易讨厌phantom。不是因为他可怜,而是因为扭曲的内心和&因为有所考虑而沦为怪人&,这两者并不一样。所以尽管他的行为时而引诱、时而凄厉、时而爆发,你都不容易作出“出卖灵魂的欧洲鬼怪故事”这样的联想。&/p&&p&  不过作为商业制作,红衣死神以及个别闹鬼场景编排得太浮夸了。而且我觉得结尾phantom把克里斯汀放走前后,肢体语言处理得潦草。&/p&&p&  不管怎样,我们容易喜欢这样的角色,因为我们总也是想要寻找归宿感而不得,想犯“中二病”而没有地方去。正因为我们有这些诉求,所以phantom他的追求美好,他悲伤的哀嚎,最终,你都会历历在目。这些是特别的体验,能让我们认识自己的情感,并且觉得它很重要。想要和他一样有那些心和热情。想要对美好有一些直观的印象。还有想要一些心甘情愿的内心深处隐隐约约的疼痛感。这就是共鸣。&/p&&p&=================================================================&/p&&p&  另外,现在我有点明白那种“灵魂伴侣”的感觉是怎么回事了。因为这种场景是超常刺激,如果音乐舞美表演台词还有感觉到的角色的感受与心思都能够击中内心,太超常刺激了。大脑奖赏系统会给你一个有意义的感觉,觉得这样很好,这个爱情故事的角色很般配。然而我觉得这样是不真实。&/p&&p&  所以其他的废话,虽然一写起来没完没了,我还是决定按下不表。&/p&&p&  当然音乐确实是很美妙的(尽管我搞不清楚应该说音乐很美妙还是说share很美妙)。很愉悦。它表现这种美妙和乐趣极其到位。这是生活又一个有意思的地方。&/p&&p&=================================================================&/p&&p&历史版本:&/p&&p&(我现在想明白为什么克里斯汀会被phantom引诱成功了,因为刚开始她对他很景仰,而后在墓园,她的与实际状况强烈不吻合的个人愿望很强烈。而且音乐确实很迷人。所以我把原来的理解偏差给改了。废话也作了删节)&/p&&br&&p&  ……我很庆幸它预演之前换掉了大量写得不太好的歌词。比如这种直接表达结果的“I bid you love me,
for love is blind!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is now, your master mind.”转而表达过程:肉体被对方对自己的用心所控制,灵魂被音乐所连接——就是不说出bid you love。处理更为仔细和深入。亦即,完全不用说“命令”,观众就可以意识到phantom对克里斯汀的情感。而且一点也不脸谱化……&br&  ……这里隐藏了一些奇幻小说的设定:这个phantom之所以会这么做,会说这些,是因为他喜欢音乐喜欢得脱线,觉得音乐就是他自己。他喜欢克里斯汀的声音,就觉得克里斯汀的声音与克里斯汀的灵魂双位一体(↑音乐是他自己,克里斯汀当然就是他的)(Since the moment I first heard you sing,
I have needed you with me to serve me, to sing, for my music)。&br&&br&&/p&&p&  正由于抱着这种确信,他用歌声引诱克里斯汀,使之意乱情迷;Let your soul
take you where you long to be only then can you belong to me。而且他什么都愿意为她做。&/p&&p&  代入现实世界的经验进行比对,你一定会说:不对啊,声音和灵魂并不是一体的,对事物的情感和对人的情感也不应该是一样的。&/p&&p&  所以,这实际上是一个兼有引诱的爱情与怪诞的宗教激情的故事。而且尽管内容离奇(很多的执念),你还是不得不认可它。疯狂的灵魂讨人喜欢,夸张的形象适合舞台表现。&/p&&br&&br&&p&  而且此剧由于剧情怪诞,顺带就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非常细腻深入。&/p&&p&  它写phantom对音乐的认识写得很深沉(其中有一些直接拿音乐本身、角色行动和克里斯汀的反应来表现)。所以象征地,它描绘phantom对克里斯汀的依赖和爱也描绘得深沉。进而营造了很不寻常的两种暗示:音乐是一种特别的东西,灵魂可以有深深的连接。&/p&&p&  上半场的title song(音乐的力量感、美感)和the music of the
night(真戏真做的共鸣缠绵)以及下半场的Wondering Child(音乐的力量感、美感)和the point of no return(假戏真做的,一定要和并不想的纠结)对此的体现都非常明显。&/p&&p&  这种象征是和很多缺乏技巧的刻画不太一样的地方,给人感受很强烈。因为有东西把他们联系起来了。而且除了性欲,不是一般的世俗生活的联系,而是一些特殊的追求。你看看他们在一起到底分享了什么:尽是些审美的和神秘主义的。&/p&&p&  于是这种感情的关注点便不在于彼此是什么样的人(phantom之前还伪装成音乐天使完全不现身),变得非常特别,不是浓浓的爱意,不是行动上看得见的爱,也不是隐隐约约淡淡的喜欢。而是phantom那种强要的归宿。是强要的。也是克里斯汀无法抵抗的。也是神交。&/p&&p&  他们是灵魂伴侣。“For my music,
my music…”&/p&&p&  于是你也会认为,她的声音就是她的灵魂,当然就是他的。观众由此觉得克里斯汀和她所代表的音乐真的是phantom最终的归属。&/p&&p&  而我们一般的人,总也是想要表达归属感而不得,想犯中二病却没有方向可以去做——故事里的极端浪漫、怪力乱神,便尽现于此了。&/p&&p&  也就是说,这个剧的剧情确实是所谓的“黑暗系鬼畜大战高帅富”。当然我更愿意归纳成:中二病患者与别人灵魂深深的连接。&/p&&p&  总之它是好戏。&/p&&p&  能将音乐如此巧妙地融入剧情,表现音乐之于phantom那种质感:”In all your fantasy”;竭尽所能的幻想和体验,什么东西可以成为你的灵魂,音乐非常强烈地美好让人迷醉,你的意志拒绝、心却顺从,唱啊唱给我听因为它有特别的意义……不是用唱歌代替说话,而是唱歌就是此情此景切实的样子。不仅仅作为一部音乐剧,为了给观众听带场景的音乐,唱完对白和表演完故事,用音乐丰富对对白的感触,传达出情绪就结束了。&/p&&p&  只是讲物我不分的爱情。热忱偏执所以难舍难分。这里面明明包含phantom的一些奇怪的观念,你却觉得一切如他所说。&/p&&p&  它可以通过一个不太曲折、只发生简单的遭遇的单相思故事,把疯狂的迷恋、执念、灵魂的连接、引诱、鬼怪表达得很到位,甚至营造出宗教感。比一般的爱情戏富于激情,比激情的爱情戏更懂得调动观众的意志,带来共鸣。&/p&&p&  我从phantom的唱词中总能听出一个中二、神棍、焦虑,所以不安分的自己。所以想要做一些爆发性的、有深深信念与追求的事情。我似乎遇到了另一个我。我从没有想过这些是我的一部分:不安分所以待安抚,孤独所以渴望温存。而且就算故事里的phantom一厢情愿,实际上是在逼克里斯汀交出意志……你也会觉得他那些灵魂之间的连接是真实的。&/p&&p&  可惜一如生活本来的样子,我未曾有他如此的力量。&/p&&p&===============================================================&/p&&p&最后,知乎的“评价”以及“音乐剧和歌剧有什么区别”是拉我入坑的地方。本来只是听完专辑来这里看音乐剧和歌剧有什么区别,结果看完“评价”我看饭桶剧没日没夜看了好几个月……不对,到现在为止,是半年。同时又刷了好多其他剧。&/p&&p&所以感谢带我进这个新世界的大门的诸位。音乐剧好玩死了。&/p&&p&希望更久以后,我还能记住这一神奇剧目带给我的感觉。&/p&&p&……也感谢即使语言和排版一贯糟糕还有人给我点赞(我不觉得真的有人会读,扶额)。谢谢。&/p&
首先请原谅我反复地全文重写。我保证是最后一次了。然后,看!作业题(这个版本我确实是拿来交作业的):评析Andrew Lloyd Webber版音乐剧《剧院魅影》的戏剧表达 《剧院魅影》最初是法国作家勒鲁的小说。小说以记者作第一人称视角,写记者调查一些奇怪的现…
Everything is more beautiful since we are doom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歌剧魅影音乐剧剧本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