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式武当太极剑49式视频抱虎归山还是抱虎推山

| |广场舞 | |美食 | |拳馆|
|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
&& 内容正文
85式太极拳图解 第十五式抱虎归山
第十五式抱虎归山
&&& 谱诀:抽身闪展斜搂推,抱虎引进捋挤按;&&& 推按全凭腰腿攻,一腕轻转敌胆寒。
&&& 动作过程
&&& (一)抱虎
&&& 1.身体右转90。。左腿随之屈膝下蹲,左脚以足跟为轴,足尖里扣90。;右脚以脚跟先离地,渐提起。同时,左掌外旋沉肘,自胸前沉抽,弧形向左后斜角上提,与左肩齐平,掌心渐翻朝上;右肘下沉,前臂内旋,右掌自然弧形下移,掌心渐翻朝下,高与左腹齐。
眼先关及左掌左举,随即转向右平视(图67、68)。
&&& 2.身体继续右转45 o。右脚向右前斜方(西北)迈步,脚跟轻着地,随腰右转右脚全掌着地,弓右腿,蹬左腿,成右弓步。同时,随转体势右掌向下、向前经右膝上方,弧形搂至右腰旁,掌心朝下,指尖朝前;左掌内旋,经左耳向前推出,沉肘坐腕,掌缘在前,掌指上扬,掌心稍斜朝右前方。眼稍关及右掌搂抱即向前平视,关顾左掌前推(图69、70)。
&&& (二)捋式
&&& 1.以腰带动,身体稍向右转后即向左转,重心渐移左腿,同时,左臂外旋翻腕,左肘下沉,掌心斜朝里上;右掌自右腰旁微内收,外旋翻腕经左手里侧举于左掌前,掌心斜朝外下(图7 1)。
&&& 2.腰继续微向左转,重心移向左腿坐实,成右虚步。同时,两臂稍沉肘,随腰胯之劲向左捋回,左掌落于左胸前,右掌落于右胸前,右掌坐腕稍竖,略高于左掌,左掌略横,相距尺骨之距离。眼神捋始关及右臂,捋终关及左手,然后渐转向前(西北偏西)(图72、73)。
&&& 本势捋的动作与第三式揽雀尾捋的动作相同,惟方向不同,本势是从西北斜方向捋向东
南稍偏南,而前势由西朝东稍偏南捋。
(图74、75)。
&&& (四)按式
&&& (图76~78)。
&&& 本势的挤、按与前揽雀尾势相同,惟方向不同。
&&& 技术要领
&&& 1.左脚尖里扣、下蹲转腰、两臂分展、搂抱前推,一连串的动作,要上下一起协调运动,要&四肢随腰意绵绵&,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两足切忌双重,右足下踏,左脚尖微微抬起、里扣,左足踏实,右脚即提起,做到虚实分明,动作轻灵。
&&& 2.左足尖要扣好、扣足,转腰和迈右腿要到位。这是因为足尖里扣,转腰及迈步的动作和方位,与肢体的整个动作,是互相关联制约的。如左足尖里扣不足,不是致使出手方向偏西,就是因右脚硬往西北迈出,造成开胯过大而站立不稳,诸多弊病随之而生。
&&& 3.&抱虎归山&的搂要寓回抱之意。因它是应身后攻击法,我转腰,以右手覆腕搂去,用仰掌回抱,所以搂的高度在对手腰间为宜,较&搂膝拗步&式的搂膝为高。& 其他技术要领参看前&揽雀尾&式。
& 接前势,敌向我右侧身后迫近击来,不及辨别其用手抑或用脚时,我急转腰,分展两手,右手以覆腕搂其腰间,后以仰手抱回,做抱虎势。左手随势前按。如敌手脚甚快,未能抱住,仅只为我搂开或按出,其换左手击来,我应以&揽雀尾&之捋、挤、按势。
&&& 注释说明
&&& &抱虎归山&式,应身后攻击法,人由我右侧或身后偷袭,我随转身应以斜搂单按的手法,近代专家沈寿老师认为&实际是使用&斜搂膝拗步'式应变,继做两手抱虎势引进,又随之以捋、挤、按势反击,整个动作,一气呵成&。可见&抱虎归山&的捋、挤、按前就有一抱,今人往往把&抱虎归山&式所含之&抱&误作&掤&,这样就把手法给搞混淆了。
其技击意义是,敌自我身后偷袭,我警觉地回身,以一搂一掌应敌,如未能击中或击退,则即以我双手抱其来手,继以捋、挤、按破敌。因此,此式捋前含一&抱&而非一&搠&,这是&抱虎归山&式与&揽雀尾&式的主要区别。此一&抱&,尽显拳家搏虎之威,英武之神。
& 本式在中亦作&抱虎归山&,武、孙式均名&抱虎推山&,陈式名&抱头推山&。杨澄甫弟子李雅轩认为&抱虎归山的抱字,是虎豹之&豹'的误写,应为&豹虎归山'为妥&。并认为此式动作&分明是右掌由胸间,左手平面部,扭项回头向右后方扑去,如虎豹归山之形势&。其作用如是说:& &如对方在右后向我上部来犯时,我便由左往右后转身,以两手向其右臂或胸部找其右侧面打截劲,连撑带扑冲去,势如豹虎躐山之状。&并认定&《太极拳体
用全书》虽署名为杨澄甫老师著,实执笔于弟子郑曼青之手,郑的文化很高,故由他根据杨老师的口述而成书。但是曼青先生那时学拳未久,对澄甫老师所讲的拳理尚未十分明白,写时加上了很多自己个人的意见,所以在很多地方发生了错误,此书最宝贵者,乃是杨老师的拳照&&&& (见李敏弟著《的几个动作名称》一文)。笔者认为此说不公亦不确。郑曼青执笔,杨澄甫署名的《太极拳体用全书》,1 934年上海大东书局出版问世以来,一直是广大杨式太极拳爱好者的练拳指南,影响极大。此书虽为郑曼青执笔,但由杨澄甫口述并经杨公再三审核,杨公文化不高,总不至于连&抱虎归山&的式名都分辨不清,此其一。此书1 948年由杨守中再版,杨守中在重刊序中声称:& &全书均照原本印制,未敢有所增删。至于拳之要理,诸先达言之已详。亦未敢再加阐述。海内贤达,如能循此以求之,身心之益,国家之幸,窃愿共勉焉。&可见守中先生亦未认为有错,而轻易改之,此其二。杨澄甫l 936年已归道山,永嘉五绝郑曼青1 936年重阳出版《郑子太极拳十三篇》,后又出版《郑子太极拳
自修新法》。陈微明先生题词:& &名画家郑君曼青精岐黄,杨师澄甫南来从学太极拳六年,师德配侯夫人抱疾垂危,得君投剂而起,师感之,悉以口诀相授,他人所未闻也。至蜀遇奇士,与究道益晋。一日与美利坚战士十五人较,败其六,余震慑不敢角,一时传为佳话。日本既降,君来海上出师授口诀,读之义极精,条别粲然,虽不出太极拳论之原理,而指示学者俾有可循之途,与拙作《太极拳问答》互相发明,君不吝惜公之于世,诚学太极拳之宝筏
也,爰书数言以告真赏。丁亥四月陈微明。&从陈微明这一题词可看出,郑曼青此时已得杨公真传,拳艺声望均如日中天,而究其拳谱仍为&抱虎归山&,如前有错,焉有不改之理。退一步说,如郑曼青不改,是因为错出由己,然杨的弟子陈微明等,亦沿用此谱,而无&豹虎归山&之说。须知陈微明、郑曼青、曾昭然等均是学有所成之文人,断无抱豹不清之理,此其三。而杨澄甫著《太极拳使用法》(1 925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均出在《体用全书》
之前,以及许多吴式太极拳的门人弟子,出在《体用全书》之前的著作中均沿用&抱虎归山&式名,而无&豹虎归山&之说,此其四。更早期相传杨班侯的《全体大用诀》亦有&抱虎归山采捌成&rd
相关章节视频站内搜索:
太极拳文章
太极拳新闻
太极拳流派
当前位置: >>
杨氏太极拳八十五式
第十五式 抱虎归山 第十六式 肘底看捶
杨氏太极拳八十五式
第十五式 抱虎归山 第十六式 肘底看捶
11:04:20&&来源:互联网&&文字大小:
本文引用地址:&
     
&&相关文章
合肥太极堂刘玉龙老师专版
中国太极拳网 & & 合肥太极堂陈家沟&正宗陈氏太极拳推广中心陈家沟&正宗陈氏太极拳推广中心杏花公园辅导站Copyright&&&&&合肥太极拳&中国&合肥太极堂&&&&All Rights Reserved公共微信号:地址:合肥市庐阳区阜南路166号润安大厦B座905(阜南路和蒙城路交口)晨练点:合肥杏花公园&本站引用或转载文章如果涉及您的版权问题,烦请及时告知本站! 友情提示:主要信息本站原创,少量信息来源于网络或专业武术书刊,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本站的意见和看法。&
& 刘玉龙老师Q Q:&&&&&&&联系电话&&& 合肥太极拳QQ群:太极堂精英群(学员专用): & &&天下太极群: & & &&天下武林群: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太极拳“?”字考
   摘 要:太极拳中所谓的“?劲”的“?”,本字应该为“?”字。由于“?”、“?”二字读音相通,字形相似,且“?”的形符“扌”能体现太极拳运动的特点,故而“?”字取代了本应由“?”字占据的位置,而在太极拳习练者以及太极拳论之中长期存在下去。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4/view-2903074.htm   关键词:太极拳;?;?;考证    文章编号:978-7-(-02      太极拳,又称长拳,又称十三势。因为整套拳法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故名长拳。又因太极拳的劲法分为?、捋、挤、按、采、?、肘、靠、进、退、顾、盼、定等十三种,故名十三势。其中的?、捋、挤、按、采、?、肘、靠被称为太极八法,?、捋、挤、按称为四正劲,采、?、肘、靠被称为四隅劲。而?劲作为太极八法之首,为各家拳论以及众多的太极习练者所重。被称为“劲力之母,其它劲力只是?劲的方向变化”①。    然而“?”字的字形以及读音,却并不像一般人所认为的这样。    “?”,《说文》解释为:“所以覆矢也。从手朋声。《诗》曰:‘抑释?忌。’”其意义为箭筒盖。《诗经?郑风?大叔于田》中记载:“抑释?忌,抑鬯弓忌”意为“打开箭筒的盖子,将弓放入弓囊”。孔颖达《疏》曰:“诗云:亦释?忌。?与冰,字虽异,音义同。另外,这是一个形声字,声符为“朋”。说明造字之时,“?”的读音应该和“朋”的读音相同或相近。然而《说文大徐本》中所注的《唐韵》的反切为“笔陵切”,《集韵》都作“非陵切”,翻译为现代读音应该为。这样看来,无论是从意义上还是读音上,“?”字似乎都不是我们今天读作,意义为“一种似松非松、柔中寓刚、灵活而又沉重、富于弹性和韧性的劲”那个字。    那么太极拳中的那个“?”,本来究竟应该是什么字呢?经查字书,笔者认为,太极拳中所说的“?”的本字应该是“?”字。    《说文》中说:“?,弓强?。从弓朋声。”义为:弓而强有力。《大徐本》所注的《唐韵》的反切和《广韵》的反切都是“父耕切”,《集韵》的反切是“蒲萌切”。“父”、“蒲”都是古并母(全浊)的反切上字,“萌”、“耕”都是耕韵(平声)的反切下字,根据反切拼读规则,与平声韵相拼的全浊声母清化为同部位的清声母,浊声母的平声声调变为阳平。“?”的今天的读音正是。另外,考查“?”字的意义,我们发现“?”的本义“弓强?”和现在我们所说的太极拳的“?劲”的意义,有着明显的引申关系。在太极拳的论著中所谓的“?劲”被定义为“由于身肢放长产生一种弹性,犹如弓弦为弓背的弹力所拉长而产生弹性一样,形成一种弹簧劲。”②在太极拳的理论系统中,还有一种“身备五弓”的说法,即身躯犹如一张弓,两手为两张弓,两足为两张弓。达到“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③的发力效果。所以,由“弓强?”到“犹如弓弦为弓背的弹力所拉长而产生的弹性”是一种很自然的引申。    但是有一个问题,虽然武术功法和招式名称在流传过程中有讹变的现象,如懒扎衣―揽雀尾、抱虎归山―抱虎推山―豹虎归山,但是这些都是音近讹误。“?”和“?”的读音在近代相差较大,而且武式太极拳始祖武李两家都是有功名的文人出生,为何会将这两字弄混呢。笔者分析,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在当地方言中,这两字的读音可能相近    太极拳发源地,位于河南温县陈家沟。后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三下陈家沟,创杨式太极拳。杨露禅同乡,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先学陈式太极拳老架,又从河南温县赵堡陈清平学习陈式太极拳新架,后得《太极拳论》,创武式太极拳。可以说,太极拳的理论,就是在温县和永年县两地创立的。查《中国语言地图册》,温县和永年县都是晋语区。而晋语区的一个重要的方言特征就是有系统的文白异读。根据侯精一(2002),在晋语中,“古全浊声母今读塞音、塞擦音的平声字,白读不送气,文读送气”④,而且“在蟹(止)、效、咸山、宕江、曾梗等摄,通常白读为单元音,文读为复元音”⑤。根据这两条规律,在温县,永年县等地,古代并母字“?”的读音,文读应该为,而白读应该为,而“?”的白读应该读为,这样两个字读音就十分相近,如果不熟悉二字,是有可能将二字相混的。    二、“?”、“?”在中古时可以同音    在《集韵》中,“?”有“非陵切”、“披耕切”、“蒲萌切”、“披朋切”等四个反切,说明“?”有多种读音。而“非陵切”又正是《集韵》中“?”、“冰”等字的反切。说明在中古时期,“?”、“?”读音有相同之处。也许在方音流传的过程中,某些地方保留了不同的读音,从而造成了“?”、“?”两字相混。    三、“?”、“?”字形相近    “?”、“?”二字虽然意义不同。但是二字都是以“朋”为声旁的形声字。二者不仅在读音有相近相同之处,在字形上也极为相似。二字在字形上有近1/5的字形完全相同(声符“朋”),剩下的义符也比较相近。在辨认,传抄等过程中很容易将二字搞混。    四、“?”的构型因素    在前文中我们论述了太极拳中所谓的“?劲”,应该由“?”的意义“弓强?”引申而来。但是太极拳中的“?劲”只承袭了“强”这个要素,而舍弃了“弓”这个要素。用“?”字来表示“?劲”则义符“弓”就显得没有着落。而“?”字的义符为“扌”,而太极拳中的“?劲”很大一部份是由上肢的运动体现出来⑥。这样以“朋”为声符,承袭了“?”的意义“弓强?”;而以“扌”为义符,正好表示太极拳“?劲”的特点。    以上几点说明了“?”、“?”二字相混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再加上这两个字都是平时不常用的僻字,常人不大使用,出错后被纠正的几率又微乎其微。故而“?”字就长期取代了“?”的地位而在太极拳习练者的口中以及拳论中流传下去。      注释:   ①冯志强.太极拳全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   ②沈家桢,顾留馨. 陈式太极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③(清)李亦?.王宗岳太极拳论(后附小序并五字诀)[M]. 郝和藏手抄本,1882(光绪八年).   ④⑤侯精一.现代汉语方言概论[M].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   ⑥太极拳本来讲究周身?劲,这里说“?劲”很大一部份是由上肢的运动体现出来,是讲外形动作而非内劲。      参考文献:   [1](唐)孔颖达.毛诗正义[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2](汉)许慎.(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孙星衍副科宋本影印)[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清)李亦?.王宗岳太极拳论(后附小序并五字诀)[M]. 郝和藏手抄本,1882(光绪八年).   [4](宋)丁度等. 集韵(古堂影宋钞本影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宋)陈彭年,邱雍等. 宋本广韵(巾箱本影印)[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6]冯志强.太极拳全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   [7]侯精一.现代汉语方言概论[M].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8]沈家桢,顾留馨. 陈式太极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63.第2卷第3期Vol.2,No.3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海水抱虎归山教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