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的故事》第二自然段有关火攻场面你能想到什么

《赤壁之战》中描写火烧战船时的一段话,想想当时的战斗场面,写一写感受
标签:运动户外&游艺设施&水上游艺设施
浏览数:2310
四十三组词的儒家科鲁兹荆哩昂回来力排众议
第四十四背部明周羽&泉志兴奋解决
第四十五美元回破曹操折兵三江口大华蒋胳嗯
箭头明黄盖的秘密折磨
第四十七计数回阚泽密集本书庞统冼七拗诈降提供第四十六重用塔授予联锁
第四十八回长江曹操的诗歌盛宴锁吴
军事军舰北第四十九回7坛三江口Zhou俞诸歌纪风
五十纵火计数回诸葛亮郗枯厂华融峡谷曹点击看详细电视台30组词的儒家31 32周于周愚智激动空设计竞赛
34草船借箭35 33 36庞统提供绝望漫画诗歌矛37 38诸葛骥风
39火烧赤壁
希望对您有帮助!!!!!!!!!!!!!!!!!!!赤壁之战_百度文库
您的浏览器Javascript被禁用,需开启后体验完整功能,
赠送免券下载特权
10W篇文档免费专享
部分付费文档8折起
每天抽奖多种福利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赤壁之战》中黄盖问什么想出用火攻的办法?-学路网-学习路上 有我相伴
《赤壁之战》中黄盖问什么想出用火攻的办法?
来源:互联网 &责任编辑:王小亮 &
《赤壁之战》中黄盖问什么想出用火攻的办法?战百胜。曹操的土兵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上面铺上木板,为的是更平稳。但这样-来,如果一条船起火,很快就会烧到其他船上去。所以黄盖...《赤壁之战》如何开启自动寻路?问:《赤壁之战》如何开启自动寻路?答:《赤壁之战》游戏里的自动寻路功能强大而不单调。几乎任何一个任务,都可以使用自动寻路功能。自动寻路一、只要点击游戏右边的任...《赤壁之战》宝石怎么打造?答:为了方便玩家朋友们对已经镶嵌在装备的宝石进行升级提升,《赤壁之战》推出了宝石打造系统。下面就让游戏城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游戏中宝石如何打造吧。按"E"键打...《赤壁之战》藏宝图怎么得?问:《赤壁之战》藏宝图怎么得?答:在《赤壁之战》游戏中,玩家该如何才能获得藏宝图呢?下面就让游戏城小编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一起来看看吧。获得藏宝图的途径以下几种:1...《赤壁之战》斩将副本怎么玩?问:《赤壁之战》斩将副本怎么玩?答:在《赤壁之战》游戏里,斩将副本该怎么玩呢?下面...3、逐关击败所有把守的敌人,则通过这个斩将副本。系统将分析挑战过程中连斩、受伤...《赤壁之战》中黄盖问什么想出用火攻的办法?(图3)《赤壁之战》中黄盖问什么想出用火攻的办法?(图5)《赤壁之战》中黄盖问什么想出用火攻的办法?(图13)《赤壁之战》中黄盖问什么想出用火攻的办法?(图15)《赤壁之战》中黄盖问什么想出用火攻的办法?(图25)《赤壁之战》中黄盖问什么想出用火攻的办法?(图28)这是用户提出的一个学习问题,具体问题为:《赤壁之战》中黄盖问什么想出用火攻的办法?我们通过互联网以及本网用户共同努力为此问题提供了相关答案,以便碰到此类问题的同学参考学习,请注意,我们不能保证答案的准确性,仅供参考,具体如下:《赤壁之战》斩将副本怎么玩?问:《赤壁之战》斩将副本怎么玩?答:在《赤壁之战》游戏里,斩将副本该怎么玩呢?下面...3、逐关击败所有把守的敌人,则通过这个斩将副本。系统将分析挑战过程中连斩、受伤...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用户都认为优质的答案:《赤壁之战》装备如何重铸?问:《赤壁之战》装备如何重铸?答:在《赤壁之战》游戏中,装备重铸可以点击功能界面的"强化"或快捷键"E"选择"重铸"分页出来,重铸通过一定数量的装备碎片,重新刷新装备蓝色..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他打探到对方的部署,了解到了对方的情况,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曹操的土兵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上面铺上木板,为的是更平稳.但这样―来,如果一条船起火,很快就会烧到其他船上去.所以黄盖想出了火攻的办法《赤壁之战》练兵营怎么玩?问:《赤壁之战》练兵营怎么玩?答:《赤壁之战》游戏中,练兵场可获得大量经验、大量玄铁小伙伴们每日必做的任务!一天可以打三次的噢。陷阵营进入条件:当你的等级达到45...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以下答案可供参考======《赤壁之战》吕布战三英副本怎么玩?问:《赤壁之战》吕布战三英副本怎么玩?答:《赤壁之战》中演绎副本-吕布战三英,让您重温当年吕布一人挑三雄的历史震撼场面,吕布之勇名冠三军,无人匹敌。下面让小编来给..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供参考答案1:《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概括出一个歇后语,是什么?诸葛亮周瑜定计--不谋而合。诸葛亮周瑜用计--英雄所见略同。诸葛亮借东风--装神弄鬼黄盖声言投曹操--苦肉计。诸葛亮草船借箭--神机妙算。周瑜打黄盖--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因为曹操自以为很聪明的把所有战船连在了一起《赤壁之战》原文+翻译答:【原文】初,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如果用火烧,就没办法分散逃跑了《赤壁之战》翻译答:【译文】当初,鲁肃听说刘表已死,(便)对孙权说:“荆州与我国邻接,地理形势险要、坚固,土地肥沃、广阔,人口繁多,生活富裕,如能占为已有,这是开创帝王之业的凭借。现在刘表刚死,他的两防抓取,学路网提供内容。《赤壁之战》装备如何重铸?问:《赤壁之战》装备如何重铸?答:在《赤壁之战》游戏中,装备重铸可以点击功能界面的"强化"或快捷键"E"选择"重铸"分页出来,重铸通过一定数量的装备碎片,重新刷新装备蓝色...《赤壁之战》练兵营怎么玩?问:《赤壁之战》练兵营怎么玩?答:《赤壁之战》游戏中,练兵场可获得大量经验、大量玄铁小伙伴们每日必做的任务!一天可以打三次的噢。陷阵营进入条件:当你的等级达到45...《赤壁之战》吕布战三英副本怎么玩?问:《赤壁之战》吕布战三英副本怎么玩?答:《赤壁之战》中演绎副本-吕布战三英,让您重温当年吕布一人挑三雄的历史震撼场面,吕布之勇名冠三军,无人匹敌。下面让小编来给...《赤壁之战》的故事情节概括出一个歇后语,是什么?诸葛亮周瑜定计--不谋而合。诸葛亮周瑜用计--英雄所见略同。诸葛亮借东风--装神弄鬼黄盖声言投曹操--苦肉计。诸葛亮草船借箭--神机妙算。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
相关信息:
- Copyright & 2017 www.xue63.com All Rights Reserved优秀作文《赤壁之战梗概》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_zuciwang.com
当前位置: >
> 优秀作文《赤壁之战梗概》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
优秀作文《赤壁之战梗概》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
作文一:《赤壁之战》4400字赤壁之战(公元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的作战)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 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名    称 赤壁之战 地    点 湖北赤壁 时    间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 参战方 孙刘联军,曹军
结    果
为日后三方势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战方兵力
联军5万,曹军大约20余万(称80万) 伤亡情况
曹军伤亡过重,曹军与吴军划江而治 主要指挥官
曹丞相(曹操),刘左将军(刘备),孙将军(孙权),周瑜 历史意义
三国鼎立形势基本形成
1历史背景 2交战过程
? 前期首胜
? 火烧赤壁
? 曹操败退
3战争分析 4发生地考 5兵力考
1历史背景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挥军南下,荆州刘表病死,刘琮投降,刘备撤走。[1]  曹操听闻刘备想要去江陵,派五千轻骑追击刘备,于当阳长坂坡追到刘备,刘备兵马不多,又有数十万百姓相随,迅速被击溃,刘备放弃妻子和儿子,与诸葛亮、赵云、张飞等数十骑逃走。[2]
赵云反身杀入曹军,将刘备幼子刘禅及甘夫人救出,与刘备在江夏会合。[3]
张飞率领二十骑兵断后,据水断桥,大喊:“身是张翼德,可来共决死”。曹军不敢逼近,刘备得以顺利逃亡。[4]
江东孙权在鲁肃的建议下,派鲁肃来与刘备结成联盟,合力抗拒曹操,刘备派诸葛亮随鲁肃到江东。[5]
2交战过程
十二日,周瑜率领军队在樊口
与刘备会合。然后两军逆水而上,行至赤壁,与正在渡江的曹军相遇。曹军当时已遭瘟疫流行,而新编水军及新附荆州水军难以磨合,士气明显不足,因此初战被周瑜水军打败。曹操不得不把水军“引次江北”与陆军会合,把战船靠到北岸乌林一侧,操练水军,等待良机。周瑜则把战船停靠南岸赤壁一侧,隔长江与曹军对峙。
当时曹操为了北士卒不习惯坐船,于是将舰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将黄盖于是建议:“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至战日,黄盖准备了十艘轻利之舰,满载薪草膏油,外用赤幔伪装,上插旌旗龙幡。当时东南风急,十艘船在中江顺风而前,黄盖手举火把,使众兵齐声大叫:“降焉!”曹军官兵毫无戒备,“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离曹军二里许,黄盖遂令点燃柴草,同时发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顷刻之间,烟炎张天,曹军人马烧、溺死者无数。在对岸的孙刘联军横渡长江,趁乱大败曹军。曹操见败局已无法挽回,当即自焚剩下的战船,引军沿华容小道(今湖北监利北),向江陵方向退却,周瑜、刘备军队水陆并进,一直尾随追击。
此战中曹军伤亡过半,曹操回到江陵后,恐赤壁失利而使后方政权不稳,立即自还北方,留曹仁、徐晃等继续留守南郡(治所江陵),而后委任乐进守襄阳、满宠代理奋威将军,屯于当阳。孙刘联军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
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胜役开始发展壮大各自势力,曹、刘、孙三家争夺荆州之战揭开序幕。此后,曹操退回北方,再没有机会以如此大规模进行南征,但仍旧占据着南阳、南郡二郡(之后从南郡、南阳郡中分置襄阳郡、南乡郡[一说章陵郡]),刘备则开始挥军向长江以南的零陵 、武陵、桂阳、长沙四郡发起进攻,孙权则命令周瑜围攻南郡治所江陵县。
3战争分析
曹军的情况:
(1)曹军将士多为北方人士,对南方环境无法适应。
(2)曹公之所以倾大军来战荆州,是因为他早已想到了会战败,但为了大局考虑,荆州非占不可。荆州首府襄阳乃北方之门户,有了它就等于多了一层保护。且刘表久居襄阳,经营多年,是荆州地区最富有的地方,乃为兵家必争之地。
(3)曹公战人和,亦战地利。对于荆州一战,曹公想到的是:进可以统一南方,讨灭东吴,退要守住襄阳以拒吴兵。进退的关键点在于曹军将士能否适应南方的环境。
(4)从“孤烧船自去,徒使周瑜留虚名”来看,曹军并非被东吴之火所败。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曹公不至于连打败仗都不敢承认,还心存侥幸。
4发生地考
多年来,学术界对于“赤壁”地望问题讨论,诸说并起被近代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 数百年来,历史学界对于“赤壁”之战发生的地点问题多有讨论,诸说并起,被传媒称为“新赤壁大战”。一般统计,至少有七种“赤壁说”:蒲圻说、黄州说、钟祥说、武昌说、汉阳说、汉川说、嘉鱼说。从现当代观点来看,争论的焦点在蒲圻说和嘉鱼说之间,而历史学出版物和已发现文物证据更偏向于蒲圻说。
阴法鲁主编的《古文观止译注》中写道:“那个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县西北,长江南岸。”《元和郡县图志》亦称:“赤壁山在蒲圻县西一百二十里,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即周瑜用黄盖策,焚曹公舟船败走处。”胡三省注的《资治通鉴》和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也采用了这一学说。1970年以后,蒲圻市赤壁山及长江对岸的乌林连续出土了大量东汉时期的文物,包括1973年出土的铜马镫、“建安八年”(203年)字样的瓦砚,1976年赤壁山下土层中的沉船遗址、赤壁山上的各式汉朝带钩,1987年开探的墓室中诸葛亮设计的铜弩机、东汉通行的五铢钱等等。1991年,湖北大学人文学院专门出版了《古战场蒲圻赤壁论文集》。1998年,蒲圻市正式改名为赤壁市。在赤壁市的三国赤壁古战场中,含有大量赤壁之战时的各种遗物,这些战争遗物的出土更加确定了当年赤壁大战的地点就是在蒲圻[6] 。
语言学家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和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鱼县东北的观点。如上溯此说之源,有《大清一统志》引据《水经注》为证。《水经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应在嘉鱼县东北,与江夏接界处,上去乌林二百里。”此说后来为清末著名地理学家杨守敬所首肯。
首先,《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
而《三国志·吴书》的诸大将传记也都提到“拒曹公于乌林”的字样,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是拄扎在江北的乌林。《元和郡县图志》记载:“赤壁山在今蒲圻县西八十里,一名石头关,北临大江,其北岸即乌林,与赤壁相对。”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江水左迳百人山南,右迳赤壁山北。昔周瑜与黄盖诈魏武大军所起也。”《荆州记》记载:“蒲圻县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黄盖(于)此乘大舰,上破魏武兵于乌林,乌林、赤壁其东西一百六十里。”《江表传》记载赤壁之战的情况是这样的:“至战日,盖先取轻利舰十舫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去北军二里于,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
“东南风急”与“中江举帆”,说明冲乌林来的船来自乌林东南,这与“上破魏武兵”比较吻合。还有《三国志·吕蒙传》的记载:“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这里的“西破”与周瑜传的“逆”是一个解释。
如果《江表传》所记载是事实,那么蒲圻赤壁做为赤壁之战的地点确实是最符合历史记载。
曹操方面,《三国志·吴主传》注引的《江表传》里记载曹操赤壁之战之前有给孙权一封书信,信中称曹军有八十万,[7] 《周瑜传》中记载曹操占据荆州后,得到水、陆军数十万,具体数目不详。[8] 周瑜在对孙权将曹操的兵力估到二十多万。[9] 联军方面,孙权调给周瑜兵马三万,[10] 周瑜和鲁肃在劝说孙权抗曹时说刘备有兵马二万多人。[11] 所以,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合计五万多人,曹操有几十万人,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战争。 三国时期历次战役
? 黄巾起义 ( 公元184年-186年)  ? 兖州之战 ( 公元192年)  ? 官渡之战 ( 公元200年-201年)  ? 合肥之战 ( 公元209年)  ? 汉中之战 ( 公元219年)  ? 南中平定战 ( 公元225年)  ? 陆逊北伐 ( 公元227年-280年)
? 讨伐董卓 ( 公元184年-186年)  ? 宛城之战 ( 公元197年-199年)  ? 三战新野 ( 公元207年)  ? 潼关之战 ( 公元211年)  ? 荆州之战 ( 公元219年)  ? 六出祁山
? 三家归晋 ( 公元263年-280年)
? 江夏之战 ( 公元190年)  ? 易京之战 ( 公元199年)
? 赤壁之战 ( 公元208年)
? 巴蜀之战 ( 公元211年-2
? 夷陵之战 ( 公元221年-2
? 九伐中原 ( 公元249年-2
汉朝历史事件
1.  《三国志·曹操传》:秋七月,公南征刘表,八月,表卒,其子琮代,屯襄阳,刘备屯樊。九月公到新野,琮遂降,备走夏口。公进军江陵。
2.  《三国志·刘备传》:先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曹公大获其人众辎重。 3.  《三国志·赵云传》: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
4.  《三国志·张飞传》: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当阳之长阪。先主闻曹公卒至,弃妻子走,使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 5.  《三国志·鲁肃传》: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到当阳长阪,与备会,宣腾权旨,及陈江东强固,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时诸葛亮与备相随,肃谓亮曰“我子瑜友也”,即共定交。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
6.  景点介绍--凤雏庵、赤壁大战纪念馆等  .三国赤壁古战场 [引用日期2013-05-30] . 7.  《江表传》: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8.  《三国志·周瑜传》:其年九月,曹公入荆州,刘琮举众降,曹公得其水军,船步兵数十万,将士闻之皆恐。
9.  《江表传》:瑜请见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军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原将军勿虑。”
10.  《江表传》:权抚背曰:“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子布、文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
作文二:《赤壁之战》4800字赤 壁 之 战
教学目标 :
1. 认识孙权、鲁肃、周瑜、诸葛亮的形象
2. 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 历史 观的道理
3. 把握常用文言句式、常用文言词
一、导入新课。要求 学生 说出《史记》的体裁特点 (纪传体通史 , 分为本纪、世 家、列传、书、表 ) 。读 “ 自读提示 ”, 指出《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赤壁之
战》的材料则来自纪传体断代史《三国志》。
二、介绍时代背景。东汉末年 , 朝政紊乱 , 宦官和外戚斗争激烈 , 人民痛苦加深 , 爆发了 历史 上着名的农民起义 —— 黄巾军起义。各地军阀乘势而起 , 扩大自己的 军事实力 , 争夺地盘 , 形成大分裂的局面。
三、难点、重点分析
(一 ) 常用文言词。次 :①临时驻扎。例 :引次江北。②次序。例 :余船以次俱进。 当 :①抵挡。例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②应当。例 :当横行天下。③会。例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方 :①方法、计谋。例 :助画方略。②将要。例 :方与将军会猎 于吴。③刚。例 :操军方连船舰。④方面、地区。例 :挟天子以征四方。⑤古代计 算面积用语 , 正方形 (各边长度相等 ) 。例 :地方数千里。计 :①出计、谋划。例 :今为 君计。②计谋。例 :备用肃计。将 :①将领。例 :命猛将统兵数万。②统帅、带领。 例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③将要。例 :将顺江东下。④扶持。例 :出郭相扶 将。⑤助词 , 无义。例 :宫使驱将惜不得。蹶 :①跌倒。例 :一蹶不振。②使受挫。
例 :必蹶上将军。立 :①站立。例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②使成。例 :足以立事。 ③即、立即。例 :公子立自责 , 似无所容者。乃 :①是。例 :若事之不济 , 此乃天也。 ②于是。例 :乃罢会。③才。例 :骑乃得过。④乃至。例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夷 :①削平。例 :今操芟夷大难。②平坦。例 :夫夷以近 , 则游者众。③古代我国少数民 族名。例 :西和诸戎 , 南抚夷越。走 :①快跑、逃跑。例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② 使逃、驱赶。例 :可烧而走也。卒 :①士兵。例 :以疲病之卒御孤疑之众。②死。例 :鲁肃闻刘表卒。③终于。例 :卒相与欢 , 为刎颈之交。
(二 ) 容易误解的语言现象 —— 二字相连却并非双音词。①地方 (土地纵横 各 ……)[例 ]地方数千里。②妻子 (妻和儿女 )[例 ]子布、元表诸人 , 各顾妻子。③北 面 (面向北 )[例 ]北面而事之。④交通 (相交而后通达 )[例 ]阡陌交通。⑤无论 (不要 说 )[例 ]乃不知有汉 , 无论魏晋。⑥于是 (在这件事上 )[例 ]吾祖死于是。
四、讨论分析第一部分。第一层 (1、 2段 ):在曹操大军压境的情况下 , 鲁肃、 诸葛亮策动孙刘联盟。 ①鲁肃向孙权献策并劝说刘备联吴抗曹 (第 1段 ); ②诸葛亮 使吴 , 劝说孙权联刘抗曹 (第 2段 ) 。第二层 (3、 4、 5段 ):孙权接受周瑜、鲁肃的 主张 , 决心抗曹 , 计划 出兵。 ①东吴内部 “ 和 ”“ 战 ” 两派意见分歧 , 鲁肃再次说服孙权 , 坚定抗曹决心②孙权召回周瑜 , 周瑜分析敌我力量对比 , 促使孙权决策抗曹 (第 4段 ); ③周瑜进一步分析曹操兵力 , 促使孙权出兵与刘备并力抗曹 (第 5段 ) 。 五、教师小结
教学目标:
1. 认识孙权、鲁肃、周瑜、诸葛亮的形象
2. 把握常用文言句式、常用文言词
一、讲读第 1段。
1. 学生 齐读第 1段。
2. 归纳这一段的内容要点。 (①鲁肃向孙权献策 ; ②鲁肃劝说刘备与孙权联合抗 曹 ; 刘备采纳鲁肃意见 , 进住樊口。 )
3. 分析第 1点内容。引导问 ; 鲁肃为什么要去荆州 ? 是不是为了吊唁刘表 ? 孙权 为什么同意他去 ? 鲁肃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 用什么策略达到他的目标 ? 他的近期目 标是什么 ? 讨论小结
4. 分析第 2点内容。 引导 :鲁肃的 “ 说辞 ” 有什么特点 ? 刘备为什么采纳了鲁肃的 建议 ? 刘备欲投吴巨 , 是不是他的真实意图 ? 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的 ? 讨论小结 :①鲁肃劝刘备 “ 自结于东 ” 是为了对付当前的大敌曹操 , 符合他的战略策略思想 ; ② 刘备的 “ 投吴巨 ” 之说纯系遁辞 , 他当时唯一可依靠的力量只有孙权 ; ③鲁肃与诸葛 亮 “ 共定交 ”, 表现了他的诚意。
5. 小结第 1段 :孙、刘联盟是鲁肃的本谋 , 这表现了鲁肃的 政治 远见 , 他一直是 这一联盟的维护者。这一联盟的建成对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起了重要作用。 二、讲读第 2段。
1. 学生 齐读第 2段。
2. 归纳这一段内容要点 (①诸葛亮智激孙权 ; ②诸葛亮对刘、 孙、 曹三方力量对 比的分析以及对形势发展的预测。 )
3. 分析引导 :诸葛亮第一段话 “ 海内大乱 …… 祸至无日矣 ” 的要害是什么 ?(劝孙 降曹 ) 先指出孙、刘与曹操 “ 共争天下 ” 暗含什么意思 ? 为什么要夸大叙述曹操的威 力 ? 怎样表示求援之意 ? 哪一句话击中孙权的要害 ? 答孙权 “ 何不遂事之 ” 一问 , 妙在 哪里 ? 讨论小结 :①强调 “ 共争天下 ”, 君臣之分未定 ; ②针对孙 “ 内怀犹豫之计 ” 以 “ 北 面事之 ” 相激③以田横 “ 守义不辱 ” 刘备 “ 不为之下 ” 为孙树立对抗的榜样。
4. 分析第 2点内容。就下面两个题目作简要说明 :
(1)诸葛亮对刘、曹、孙各方实力的分析。刘 —— 关羽水军一万 , 刘琦一万。曹 —— 主力已疲 , 不习水战、降卒不服。孙 —— 兵数万。
(2)对未来形势的预测 :破操后天下三分。 5. 小结第 2段 :诸葛亮以友军代表身 份向孙权进言 , 保持了不卑不亢的态度 , 他针对孙权尚未最后决策的情况智激孙 权 , 初步实现了联吴抗曹的目的 , 说明他是一个卓越的外交家和战略家
三、讲读第 3段。
1. 学生 齐读第 3段。
2. 归纳这一段的内容要点。 (①曹操下战书 ; ②迎降派的观点 ; ③鲁肃劝孙权勿 迎。 )
分析 :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 ?
(威吓孙权 :“ 奉辞伐罪 ” 表示师出有名 ;“ 旌麾南指 , 刘琮束手 ” 说明所向披靡 ;“ 水 军八十万 ” 宣扬实力。 ) 小结 :企图 “ 不战而屈人之兵 ” 。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 理由。 (① 政治 因素 —— 曹操 “ 挟天子以征四方 ”, 拒之不顺 ; ② 地理 因素 —— 操占荆 州 , 与吴共有长江之险 ; ③军事因素 —— 实力相差悬殊。 ) 从这里看出什么问题 来 ?(曹操的战书起了作用 ; 东吴内部意见分歧。 ) 引导 :鲁肃所说的 “ 大事 ” 是指什么 说的 ? 孙权既然同意他的意见 , 为什么不作决断 ?“ 鲁肃独不言 ” 说明了什么问题 ? 他
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赞同 ? 孙权的那番话说明了什么问题 ? 讨论小结 :①鲁 肃在关键时刻向孙权陈说迎降唯独对他不利 , 希望他 “ 早定大计 ”; ②孙权主战 , 但 对内部意见分歧持慎重态度。 (可附带提一件史实 :破曹后鲁肃先回 , 孙权持鞍下马 欢迎他。 )
四、 本课小结。 ①曹操以咄咄逼人的口气致书孙权 , 企图不战而屈人之兵 , 骄矜 之心溢于言表 ; ②东吴迎降派一时占上风 , 使孙权难以作最后决断 ; ③鲁肃 “ 逮独断 之明 , 出众人之表 , 实奇才也 ” 。
教学目标:
1. 认识孙权、鲁肃、周瑜、诸葛亮的形象
2. 解史料剪裁从属于作者 历史 观的道理
3. 把握常用文言句式、常用文言词
一、讲读第 4段。
1. 学生 齐读第 4段。
2. 过渡问 :① “ 肃劝权召瑜还 ” 的目的是什么 ?(增强主战派的力量。 ) ② “ 拔刀斫前 奏案 ” 意味着什么 ?(孙权作最后决断。 )
3. 归纳本段内容要点 (①周瑜分析敌我力量对比 ; ②孙权作最后决断 —— 出兵 抗曹。 )
4. 分析。先诵读周瑜的话 “ 操虽托名汉相 …… 保为将军破之 ” 。要求指出哪些 话是驳斥迎降派的 (开头至 “ 而可迎之邪 ”) 、 哪些话是分析曹操的劣势的 (“ 请为将军
筹之 ” 至结尾 ) 。引导 :周瑜的观点跟投降派是针锋相对的 , 他指出孙权方面有哪些 优势 ? 他的观点跟诸葛亮、 鲁肃在大体上是一致的 , 但又有所不同 , 不同的地方在哪 里 ? 可就周瑜的用语 “ 横行天下 ”“ 除残去秽 ”“ 操自送死 ”“ 将军禽操 , 宜在今日 ” 等提 出问题 , 进行比较。讨论小结 :①孙权的优势 :政治 上 —— 为汉家除残去秽 ; 地理 上 —— 割据江东 , 地方数千里 ; 军事上 —— 兵精足用 , 英雄乐业。②曹操的劣势 :有后 患 , 不习水战 , 天时不利 , 军粮不足 , 士兵不服水土。
5. 分析。孙权的 政治 眼光、好胜的性格 ;“ 内怀犹豫之计 ”“ 甚失孤望 ” 作比较 , 指 出这最后的决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6. 小结这一段。①周瑜一出场就显示出他在孙权决策中的作用 , 使主战派完全 压倒了迎降派 , 东吴内部归于统一。 ②孙权当机立断 , 显示了他是一位天才领导人 ,
他的好胜性格也进一步表现出来。
二、讲读第 5段。
1. 学生 齐读第 5段。
2. 归纳本段内容要点 (①周瑜再陈方略 ; ②孙权再表决心 ) 。
3. 问 :周瑜为什么夜见孙权 ?(孙权虽作最后决断 , 但信心不足 , 周瑜深知这一点。 ) 周瑜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双方兵力对比和能以少胜多的道理 , 揭露曹操的 虚声恫吓和不可克服的弱点。 )
4. 问 :孙权说的 “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 ” 反映了什么问题 ?(主张迎降的人很多。 ) 哪些话反映了东吴的弱点 ?(五万兵难卒合 , 已选三万人 , 说明兵力不足。 )“ 卿能办之 者诚决 …… 孤当与孟德决之 ” 这段话反映了孙权当时是怎样的心态 ?(对胜利还没 有绝对的把握 , 但有决一死战的决心。 ) 统观孙权说的这些话 , 他的目的是什么 ?(跟 周瑜推心置腹 , 对周瑜表示绝对信任 , 这就为周瑜在指挥作战中发挥最大的才智 创造了条件。 )
5. 小结这一段。先提出问题 :上文写孙权拔刀斫前奏案 , 已作最后决断 , 下面再 接着写领导人事安排 (即 “ 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 …… 助画方略 ” 这句话 ), 行文岂 不更加简练 ? 为什么要加上周瑜和孙权这一番对话 ?(表现周瑜的精明以及孙权和 周瑜之间的亲密关系 —— 这也是东吴获胜的一个重要原因。 )
三、讲读第 6、 7段。
(1)这两段话内容的重点是什么 ?(火烧曹营 —— 决定性的战斗。 ) 次重点是什 么 ?(曹操败退时的狼狈情形。 ) 略写的是什么 ?“ 进 , 与操遇于赤壁 ” 写了什么 ?(略写 进军过程 , 交待决战地点。 )“ 初一交战 …… 瑜等在南岸 ” 交待了什么 ?(略写初战 , 交 待两军方位 , 为下文 ” 东南风急 ”, 风助火威作铺垫 ) 。 “ 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 …… 引军 北还 ” 交待了什么 ?(战败后曹操的部署。 )
(2)在赤壁之战中 , 像黄盖这样的部将当以数十乃至上百计 , 为什么作者只提黄 盖一人 ?(在决战中以火攻破曹 , 源于黄盖倡议 , 有大功 , 非同寻常。 ) 关于刘备 , 为什 么只用一语带过 ?(决战中的主力是东吴部队 , 刘备仅处在配合地位。 ) 由此 总结 出 “ 史笔 ” 的特点 :详略分明 ; 评价人物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 , 寓褒贬于叙事 ; 在叙事中
显示 历史 事件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
四、 总结 选材和布局特点。
作文三:《赤壁之战》6500字《赤壁之战》课前案
编制:任杰 审核:李峰
一、作者作品简介
1、司马光(公元 1019——  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 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 ;及长,学识更为渊博。司马光 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 (共费时 19年,自 1066—— 1084) 。他在《进资 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 , “精力尽于此书” 。
2、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 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 403年) ,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 959年) ,凡 1362年。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 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 《资治通鉴》取材极 为广泛,取材于“正史” 、 “杂史” 、文集、笔记等有关著作,先由“当代通儒刘 攽 、刘恕、范祖禹等 分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书由神宗赐名并做序。
二、关于“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 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 , 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这是中国历 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也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 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 孙刘联军最后 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
三、字词积累
瑾:j ǐn ,美玉。出句:子瑜者,亮兄瑾也。
缟:g ǎo ,白绢。出句: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挟:xi é,挟制,用强力逼迫别人执行某事。出句:挟天子以征四方。
奄:y ǎn ,覆盖,包住,常 “ 奄有 ” 连用。出句: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犊:d ú,小牛。出句:乘犊车,从吏卒。
秽:hu ì,邪恶的行为;邪恶的人。出句:为汉家除残去秽。
斫:zhu ó,砍。出句:因拔刀斫前奏案。
枭:xi āo ,勇猛。出句:刘备天下枭雄。
蹶:ju é,跌倒;受挫折。出句:必蹶上将军。
芟:sh ān ,割草;除去。出句:今操芟夷大难。
弩:n ǔ,一种用机械发箭的弓。出句: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旌麾:j īng huī旌,旗子的通称。麾,指挥作战用的旗子。出句:旌麾南指,刘琮束手。
琮:c óng ,八角形的玉,中间有圆孔。出句:刘 琮束手。这里用作人名。
邂逅:xi è hòu ,一旦,万一。出句: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
荻:d í,类似芦苇的一种草木植物。出句: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
舸:g ě,船。出句: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羸:l éi ,瘦弱。出句:悉使羸兵负草填之。
四、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五万兵难卒合。
顷之,烟炎张天。
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雷鼓大震,北军大坏。
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五、读罢本文,你能提出的问题是?
《赤壁之战》课中案
编制:任杰 审核:李峰
一通读课文,读懂文意。
1、 学习课文第一段
★解释重点词语:
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此帝王之资也。 凭借
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 嫌远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厌恶
如有离违,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图谋 成就
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 慰问
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 劝说 对付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顺利
晨夜兼道,比至南郡 到
备南走,肃径迎之 逃跑
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 恳切慰问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老交情
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礼待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都
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成就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被
为孙权长史。 做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朱俊
★ 文意思考:
①鲁肃去荆州是否为了吊唁刘表二子?
其实是借吊唁之名,来行探荆州形势之实。以此来决定他的策略。而目前当务之急是 “ 共治曹操 ” ,联 合刘备,则可以抵抗曹操,稳固荆州。
②刘备欲投吴巨,是不是他的真实意图?鲁肃是怎样取得刘备信任的?
刘备的 “ 投吴巨 ” 之说纯系遁辞, 他当时唯一可依靠的力量只有孙权; 鲁肃劝刘备 “ 自结于东 ” 是为了对 付当前的大敌曹操,符合他的战略策略思想;鲁肃与诸葛亮 “ 共定交 ” ,表现了他的诚意。
2、 学习课文第二段
★解释重点词语:
遂与鲁肃俱诣孙权。 拜见
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 劝说
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 消平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中原地区
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侍奉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 超过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成功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 拿
故兵法忌之,曰 ,, 必蹶上将军 " 。 使 受挫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形势形成
★ 文意思考:
⑴诸葛亮第一段话 “ 海内大乱 …… 祸至无日矣 ” 的要害是什么?
o 劝孙抗曹
o ①强调 “ 共争天下 ” ,君臣之分未定,以此消除孙权的忧虑。
o ②针对孙 “ 内怀犹豫之计 ” ,以 “ 北面事之 ” 相激;
o ③以田横 “ 守义不辱 ” 、刘备 “ 不为之下 ” 为孙树立对抗的榜样。
⑵孙权听了诸葛亮的一席话,竟然 “ 大悦 ” ,诸葛亮是如何进一步说服孙权的呢? o 诸葛亮对刘、孙、曹三方力量对比的分析以及对形势发展的预测
o ①诸葛亮对刘、曹、孙各方实力的分析。
o 刘 —— 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一万,刘琦一万。
o 曹 —— 兵力上,主力已疲;战术上,不习水
o 战;军心上,降卒不服。
o 孙 —— 兵数万。
o ②对未来形势的预测:破操后天下三分,鼎足之形成
3、 学习课文第三段
★解释重点词语:
是时曹操遗权书 送给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没有人
动以朝廷为辞 作为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他 完全
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部署
操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 全都
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投降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上厕所
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握
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 之前
不足与图大事。 图谋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 自己的
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 使跟从
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 哪里
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不
诸人持议,甚失孤望。 使失望
★ 文意思考
1、曹操这封战书的意图是什么?
威吓孙权:“ 奉辞伐罪 ” 表示师出有名; “ 旌麾南指, 刘琮束手 ” 说明所向披靡; “ 水军八十万 ” 宣扬实力。 企图 “ 不战而屈人之兵 ” 。
2、试归纳张昭等人主张迎降的理由。
①政治因素 —— 曹操 “ 挟天子以征四方 ” ,拒之不顺;②地理因素 —— 操占荆州,与吴共有长江之险; ③军事因素 —— 实力相差悬殊。
3、鲁肃的话为什么立即得到孙权的认同?
①鲁肃在关键时刻向孙权陈说迎降唯独对他不利,希望他 “ 早定大计 ” ;
②孙权主战,但对内部意见分歧持慎重态度。
4、 学习课文第四段
★解释重点词语: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虽然
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 功业
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 土地方圆
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 驰骋
为汉家除残去秽 坏人
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 请让我替
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成为
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 舍弃 依仗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 中原地区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顾忌
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擒拿
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 只是顾虑
★ 文意思考
周瑜是如何分析敌我力量对比的?
①孙权的优势:政治上 —— 为汉家除残去秽;
地理上 —— 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军事上 —— 兵精足用,英雄乐业。
②曹操的劣势:有后患;
不习水战;
天时不利;
军粮不足;
士兵不服水土。
5、 学习课文第五段
★解释重点词语:
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核查
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 况且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 率领
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 妻子孩子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辅助  五万兵难卒合 仓促
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作为
卿能办之者诚决,邂逅不如意,便还就孤,孤当与孟德决之。 万一 回到
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 对抗
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谋划
★文意思考
1、周瑜为何要夜见孙权?他再陈方略对孙权有何作用?
孙权虽作最后决断,但信心不足,周瑜深知这一点。
周瑜再次作了双方兵力对比,并阐述能以少胜多的道理,揭露曹操的虚声恫吓和不可克服的弱点。使 孙权抗曹的忧虑得到进一步扫除。
2、孙权如此犹豫能在本段找到什么依据吗?这段话表明了孙权什么心态?
“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 ”—— 主张迎降的人很多。
“ 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 ”—— 说明兵力不足。
表明孙权对胜利还没有充分把握,与曹操决一死战。同时也对周瑜绝对信任。
六、学习课文第六、七段
★解释重点词语: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退军驻扎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使逃跑
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竖立
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 送给
余船以次俱进。 次序
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 距离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轻装精锐的部队
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率领
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 背负
史笔有什么特点呢?
史笔既要尊重客观事实,不能有一丝一毫的虚构成分,又要分清事情的轻重,这是最基本的原则。
1、详略分明,既再现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又突出地描述其中的重要史实。
2、评价人物在历史过程中的作用,寓褒贬于叙事。
3、在叙事中显示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必然规律。
《赤壁之战》课后案
编制:任杰 审核:李峰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枭 . 雄(xi āo ) 会 . 稽(hu ài ) 芟 . 夷(sh ān ) 王室之胄 . (zh òu )
B .强弩 . (n ǔ) 鲁缟 . (g ǎo ) 旌麾 . (hu ī) 少不更 . 事(g ēng )
C .奄 . 有(y ǎn ) 累 . 官(l ěi ) 番 . 阳(b ó) 一蹶 . 不振(ju é)
D .斫 . 案(zhu ó) 邂 . 逅(xi è) 羸 . 兵(l éi ) 烟炎张 . 天(zh ǎng )
答案:B (A , ku ài;C,p ó;zh àng )
2、下列各句中不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五万兵难卒合 卿能办之者诚决
B. 烟炎张天 雷鼓大震:
C. 将军禽操 备用肃计进住鄂县之樊口 :
D. 助画方略 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答案:D (A. 卒通猝,诚通请 B 炎通焰,张通涨 C. 禽通擒,雷通擂 D 邪通耶)
3、下列各句中不全是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 驱中国士众 鼎足之形成矣
B. 致殷勤之意 中江举帆
C. 其实汉贼 地方数千里
D. 各顾妻子 初一交战
答案:B. (中国,中原地区。形成,形势形成。殷勤,恳切慰问。其实,它实际上,地方,土地方圆。 妻子,妻子孩子。初一,刚开始一)
4、下列活用词语分类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率轻锐继其后
B.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敬贤礼士
C. 必蹶上将军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D. 甚失孤望 英雄乐业
答案:A 形作名(东,名作状,礼,名作动。蹶,使动。先,形作动。失,使动,乐,意动)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操军不利,引次 . 江北 次:驻扎
B .可烧而走 . 也 走:逃跑
C .瑜等率轻锐
.. 继其后 轻锐:轻装精锐
D .引军北 . 还 北:北面
答案 A (走,使动。轻锐,轻装的精锐军队。北,向北面)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共治曹操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B. 略已平矣 助画方略
C.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
D. 乘犊车,从吏卒 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答案:D ,士兵。 (A 对付,部署。 B 大致,策略。 C 将要,正)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 方圆
B. 北面而事之 事情
C. 引次江北 率领
D. 五万兵难卒合 最终
答案:A. (B 侍奉 C 退军, D 仓促)
8. 下列各句中“而”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事急而不断
B. 备必喜而从命
C.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D.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答案 B ,修饰连词 . 其它转折连词。
9. 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和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A. 权以示群下
B. 农人告余以春及
C. 问征夫以前路
D.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答案 D ,连词,来。其它介词,把。
10. 下列各句中“为”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 为操后患
C. 安能复为之下
D.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答案 D ,介词,被。其它动词
11. 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B. 品其名位
C. 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D. 其可怪也欤
答案:D ,语气副词,表强调。其它,代词。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裹以 . 帷幕,上建旌旗 中江举帆,余船以 . 次俱进
B .乃 . 取蒙冲斗舰十艘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 . 得过
C .顷之 . ,烟炎张天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 .
D .进,与操遇于 . 赤壁 豫备走舸,系于 . 其尾
答案 D .介词,在。 (以,介词,用,介词,按照;乃,于是,才。之,音节助词,代词。 )
1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乃”字解释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②蒙冲斗舰乃以千数(却)③乃罢会(于是)④骑乃得过(于是)⑤ 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⑥天下胜者众矣,而霸者乃五(仅,只)
A .①③⑤⑥      B.②③⑤⑥      C.①④⑤⑥       D.②④⑤⑥
答案:A . (②,甚至,④,才)
14.下列各句根据句式特点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②刘备天下枭雄 ③豫州今欲何至 ④巨是凡人
⑤我,子喻友也 ⑥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 ⑦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⑧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⑨灌油其中,裹以帷幕 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⑾行将为人所并 ⑿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A .②③④⑤ /⑥ /⑦ /⑧⑨ /①⑾ /⑩⑿       B.①⑾ /②④⑤ /③ /⑥ /⑦⑧⑨ /⑩⑿
C .①② /④⑤ /③⑥⑾ /⑦⑧⑨⑩ /⑿        D.②④⑤ /①⑾ /③⑥⑿ /⑦⑧⑨ /⑩
答案 B . (被动句,判断句,宾语前臵句,省略句,状语后臵句,定语后臵句)
15.下列各项对课文的解说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等编纂而成,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断代史史。编写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 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
B .本文结构清晰,内容安排也很自然、严谨。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先写战前各方的活动,侧重写 孙刘联盟;再写战斗实况及结果。
C .作者详写孙权和刘备方面,对曹操方面则是略写,且大部分是侧面描写,这样以孙刘为主,兼及 他方的写法,避免了重点不突出的毛病。
D .本文以清晰的笔墨,在曲折的故事情节中,通过各种人物的对话,写了孙曹劣势和优势、被动和 主动转化的因素与结果。
答案:《资治通鉴》是由司马光等编纂而成,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断通史。
二、翻译句子
1、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奄有其他,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操 悉浮以沿江,兼有步兵,水陆俱下,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2、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 故不失州郡也。
3、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 乐 业,当 横行 天下, 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
作文四:《赤壁之战》2500字从“赤壁”看对将帅任用的重要性
赤壁之战是 《三国演义》 中的大规模的战争之一。 在三国时代一系列连绵不 断,形形色色,规模大小不一的战争中,赤壁之战以其深远、独特的影响、丰富 多样的作战方式以及人物的大智谋的表现, 在三国时代乃至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 要的地位。 它是继官渡之战后的一次典型的以弱胜强, 以少胜多的战争。 这一场 战争有着深远的军事意义, 它的直接结果是形成是魏、 蜀、 吴三国鼎立的政治格 局,破灭了曹操统一的愿望。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军事作战用人、战略、布局的熟 知。
一、军事用人:“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古今往来, 每一次战争, 每一个政治集团的建立、 发展和繁荣兴旺都与人才 的任用有着密切的关系。人才,总是在历史的重要关口,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三 国时代的每个政治集团中, 领导者都集结着自己所需的人才。 清代著名史学家赵 翼曾经说过:“人才莫盛于三国, 亦惟三国之主各能用人, 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 足之势。”这是一个相当正确的评论。三国之时,天下大乱,群雄割据,逐鹿天 下,各派势力之间的军事斗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斗争。真可谓“得人者昌,失 人者亡”。 然而, 人才必须是各尽其用才能发挥最大的优势, 否则将会如袁绍兵 败官渡一样,虽罗网了大批的人才,但却因不能尽其用而招致兵败。
二.将才的任用
赤壁一战, 孙刘集团能够以弱胜强, 共同联手挫败兵多将的曹军, 其中之一 的原因就在于谋士、将帅的合理调用和信任。赤壁之战,周瑜、诸葛亮、鲁肃等 各显其才。尤其是周瑜,在赤壁一战中一战成名,意气风发,谈笑之间,使曹操 的“百万大军”霎时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次大战,孙权起用周瑜,并委以重 任, 正是这场战争胜利的有力保证, 若果他听信张昭等人的谏议或是用其他将领, 结果可能又是另一番局面。 这同时说明一个问题, 就是将帅的任用往往起着决定 性的作用。 作者着重写孙权犹豫的过程, 正是在突出这个问题。 同时也反映作者 本人的一个军事思想观点。
战前,孙权曾犹豫不决,小说也三次着重写到他当时的表情:“只低头不 语”,“沉吟不决”,“尚在沉吟”。细细追究起来,他犹豫不决的原因是“欲
待战来,恐寡不敌众,欲待降来,又恐曹操不容”。这时候,他要的是一位能够 坚定他决心的人, 而周瑜却是一位绝好的人选。 孙策临终曾遗言:“内事不决问 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可见,赤壁一战的成败,全在于能不能用周瑜。这同 时也反映了作者的军事人才观, 就是军事人才的任用, 内外有别。 作者还表达了 一个军事用人观之道——“理”。“理”即理性,理智,智慧。三国君主用人, 很重视以“理”用人, 善于知人善用。 赤壁一战中, 孙权任用周瑜, 并委以重任, 统领全部作战军队, 不仅仅是遵其兄的遗言, 更在于他能理智用人, 深知在军事 作战中,将帅必须具备“胆略兼人”的品格。而周瑜却具备了这个品格。另外, 无论是孙刘联军还是曹操, 在选择人以使各自计谋得以实施的时候, 都非常注意 以“理”用人, 这也体现出以“理”用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战前, 孙刘又方 得知曹操大军压境,在这个紧急时刻,双方决定派谋士商讨联合之事。于是,刘 备派出了诸葛亮, 孙权派出了鲁肃。 诸葛亮能说会道, 神机妙算, 鲁肃为人忠厚, 擅于以诚动人。 他与刘备“会于当阳长坂”, 对刘备先“宣权旨”, “致殷勤之 意”,从感情上争取刘备。再指出南投吴巨不如“自结于东”,“今为君计,莫 若遣腹心结于东,以共济世业”。他能站在刘备的立场上,为对方着想,言辞恳 切,以情感人,打下了孙刘联盟的基础。可见,军事活动离不开人,重视人的优 点,并利用他们的优点为军事活动服务,是军事思想中重要的一点。
三.将帅的修养
中国古代军事作战特别重视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和修养,提出了“知兵之 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孙子兵法》强调:“将者,智、信、仁、 勇、严也。”《吴子兵法》中也指出“总文武者,军之将也”。可见,将帅的素 质修养, 是历代军事家相当重视的。 将帅的素质修养如何, 将有可能影响到战争 的大局。关于这一点,对于深熟兵法思想的罗贯中来说,是再也清楚不过的了。 他笔下的周瑜,是智、信、勇、严兼备的良将。在赤壁之战的描写中,作者对周 瑜的将帅形象是刻画得相当到位的, 他把周瑜的“胆略兼备”的形象通过周瑜对 战事指挥的从容不迫, 以及各种计谋的巧妙运用, 展现了自己心中理想的将帅形 象。军事战争中,将帅可谓是“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对于一场具有决定 性意义的战争, 将领的肩负的任务就更显得艰巨, 因为他的战事的指挥直接关系 民众和国家的生死存亡。 在赤壁之战中, 若果周瑜统领的孙刘联军战败, 其后果
则是,曹操一统天下,孙刘两个政治集团俯首称臣,正如鲁肃所言:“位不过封 候,车不过一乘,骑不过一匹,从不过数人,岂得南面称孤哉!”(1)所以, 东吴所任用的将领必须有能力使东吴转劣势为优势, 避免俯首称臣的结局。 而周 瑜却是能担此大任的良将。 尽管作者在作品中有意夸大周瑜心胸狭窄, 抬高诸葛 亮的角色,但我们也不难看出,作者是相当赞赏周瑜的才干的。
赤壁之战, 周瑜统领的军队人数不过是数万人, 相比于曹操的号称“百万大 军”而言,差距悬殊,但他敢于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可谓有勇;大战前夕,令前 来说降的蒋干中计,用离间计令曹操斩杀蔡瑁、张允,令他的水军失去支柱,可 谓大智;其后,用苦肉计诈降,骗得曹操信任,然后一把火,把曹操军队烧回北 方,可谓有谋;在他调兵遣将之时,部队整齐威严,法纪严明,可谓有威严。这 一系列事件, 足以表明周瑜军事素质之高。 周瑜作为联军的最高统帅, 踌躇满志, 意气风发, 胆略兼人, 在整个作战过程中的指挥, 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也显示了他对古代军事兵法的熟悉,在实战中,运用自如。在一整个过程中,作 者以周瑜为中心,通过周瑜对作战的指挥、用计,从中表达一个思想,就是人, 尤其是将帅的中心作用, 重视将帅的军事素养, 表明作者的军事思想中的人本思 想。
11--项管 訾翔
20110706114
作文五:《赤壁之战》6100字《赤壁之战》学案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
1. 将军禽操                       2.五万兵难卒合
3. 顷之 , 烟炎张天                  4.雷鼓大震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2.备南走
3. 致殷勤之意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5.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 , 内怀犹豫之计
6. 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7. 鼎足之形成矣               8.刘琮束手
9.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11. 权起更衣                  12.操虽托名汉相 , 其实汉贼也 13. 地方数千里                14.当横行天下
15. 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16.邂逅不如意
17. 初一交战                  18.去北军二里余
19. 北军大坏                  20.北面而事之
三 . 指出活用词并解释 .
1. 敬贤礼士                   2.兵精粮多 , 足以立事
3. 必蹶上将军                 4.乘犊车 , 从吏卒
5. 诸人持议 , 甚失孤望          6.可烧而走也
7. 瑜等率轻锐                 8.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9.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10.操悉浮以沿江
11. 英雄乐业                  12.备南走
13. 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犹豫之计     14.兼有步兵,水陆俱下 15. 盖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
四 .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
(一 ) 一般实词
1. 此帝王之资 . 也                2.二子不协 .
3. 与操有隙 .                    4.表恶 . 其能而不能用也 5. 如有离违 , 宜别图 . 之           6.肃请得奉命吊 . 表二子 7. 如其克谐
..                    8 肃宣 . 权旨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          10近者奉辞 . 伐罪
11. 权以示 . 群下                 12.今操得荆州 , 奄 . 有其地
13. 不复料 . 其虚实               14今以实校 . 之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 . 妻子        16.此天以卿二人赞 . 孤也
17. 上建 . 旌旗                   18.操引 . 军从华容道步走
(二 ) )多义实词
1、卒:鲁肃闻刘表卒。 乘犊车,从吏卒 五万兵难卒合
2、士:聪明仁惠,敬贤礼士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3、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4、抚:及说备使抚表众。 权抚其背曰。
5、治:同心一意 , 共治曹操 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6、足:岂足托乎 兵精足用
7、次:引次江北 余船以次俱进
8、数:统兵数万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9、烈:兼仗父兄之烈 火烈风猛
10、事:去亲戚而事君者 不足与图大事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11、计:窃计欲亡赵走燕 备用肃计
12、难:今操芟夷大难 五万兵难卒合
13、略:略已平矣 助画方略
14、方:操军方连船舰 地方百里
15、济:宜别图之 , 以济大事 若事之不济 , 此乃天也 同舟共济 为求援救 , 以济其患 (三 ) 一般虚词
1. 比至南郡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3. 向察众人之议                4.累官故不失州郡
5. 徒忌二袁 , 吕布刘表与孤耳     6.顷之 , 烟炎张天
(四)多义虚词
1、而:若据而有之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备必喜而从命 事急而不断
2、以:权以示群下 蒙冲斗舰以千数
挟天子以征四方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
余船以次俱进
3、为:今为君计 为操后患
安能复为之下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4、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其若是,孰能御之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 5、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骑乃得过 乃罢会
6、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六 . 特殊句式
1. 刘备天下枭雄                    2.我 , 子瑜友也
3今不速往 , 恐为操所先              4豫州今欲何至
5. 行将为人所并                    6.我 , 子瑜友也
7. 子瑜者 , 亮兄瑾也 , 避乱 (于 ) 江东    8.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
9. 将军起兵江东 , 刘豫州收众汉南 .   10.田横 , 齐之壮士耳 .          11. 若事之不济 , 此乃天也            12.受制于人 .
1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判断 )  14.豫州虽败于长坂
15.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  16.操军破 , 必北还 .
17. 曹公 , 豺虎也            18.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 , 长江
19卿欲何言 .                      20.何以言之 .
21. 交游士林 .                      22.欲安所归乎
23. 愿意早定大计 , 莫用众人之议也 .   24.裹以帷幕
25.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26.荆州之民附操者 .
27.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
七 . 翻译下列句子 .
1. 今操芟夷大难 , 略已平矣 .
2. 若不能 , 何不按兵束甲 , 北面而事之 .
3. 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
4. 权以示群下 , 莫不响震失色 .
5. 挟天子以令四方 , 动以朝廷为辞 .
6. 操当以还付乡党 , 品其名位 , 犹不失下曹从事 .
7. 地方千里 , 兵精足用 , 英雄乐业 , 当横行天下 , 为汉家除残去秽
8. 卿能办之者诚决 , 邂逅不如意 , 便还就孤 .
《赤壁之战》学案答案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
1. 将军禽操  (禽——擒 )       2.五万兵难卒合(卒——猝)
3. 顷之 , 烟炎张天 (炎——焰)    4.雷鼓大震 (雷——擂 )
二、指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1.荆州与国临接 (国都 )            2.备南走 (逃跑 )
3. 致殷勤之意 (表示恳切慰问的心意 )    4.若能以吴越之众与
中国抗衡 (中原地区 )
5. 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 , 内怀犹豫之计 (表面上 , 实际上 )
6. 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末 , 尽头 ; 势 , 力量 .)
7. 鼎足之形成矣 (形 , 形势 ; 成 , 形成 )      8.刘琮束手 (投降 )
9. 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会战的婉曲说法 ) 10.愚谓大计不如迎之
(投降 )
11. 权起更衣 (上厕所 ) 12. 操虽托名汉相 , 其实汉贼也 (他实际上 )
13. 地方数千里 (土地方圆 )        14.当横行天下 (纵横驰骋 )
15. 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妻子和儿女 )    16.邂逅不如意 (一旦 )
17. 初一交战 (初 , 刚刚 ; 一 , 开始 )     18.去北军二里余 (距离 )
19. 北军大坏(溃败)              20.北面而事之 (面北称臣 )                三 . 指出并解释活用词 .
1. 敬贤礼士  (名作动 , 以礼相待 )   2.兵精粮多 , 足以立事
(使,,,,立 )
3. 必蹶上将军 (使 -----受挫 )   4.乘犊车 , 从吏卒 (使 -----从 )
5. 诸人持议 , 甚失孤望 (使 — 失 )   6.可烧而走也 (使 ---走 )
7. 瑜等率轻锐 (形作名 , 轻装的精锐部队 ) 8. 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旧交,形作名)
9.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偏僻地居住 ,形作动)
10. 操悉浮以沿江 (使,,,,浮)   11.英雄乐业 (意动 , 以,,,,为乐)
12. 备 [南 ]走  ( 向南 )(名作状语 )
13.[外 ]托服从之名 [内 ]怀犹豫之计  (表面上;实际上 )(名词作
14. 兼有步兵, [水陆 ]俱下  ( 从水、陆两路 )(名作状 )
15. 盖以十舰最著前, [中江 ]举帆 (名作状 , 在江中心 )
四 . 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
(一 ) 一般实词
1. 此帝王之资也 (凭借 )        2.二子不协 (和睦 )
3. 与操有隙 (嫌怨 )            4.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 (厌恶 )
5. 如有离违 , 宜别图之 (打算 )    6.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 (慰问 ) 7. 如其克谐 (能够 )(圆满顺利 )   8 肃宣权旨 (传达 )
9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 (有交情 ) 10近者奉辞伐罪 (皇帝的命令 ) 11. 权以示群下 (给 -----看 )   12.今操得荆州 , 奄有其地 (完全 ) 13. 不复料其虚实 (估计 )       14今以实校之 (核对 )
15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顾及 ) 16. 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辅助 ) 24. 上建旌旗 (插 )            25.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 (率领 )  (二 ) )多义实词
1、 卒:鲁肃闻刘表卒。 (死亡 动词) 乘犊车, 从吏卒, (兵、 士卒 名词) 五万兵难卒合, (通“猝” 仓猝 副词) 2、 士:聪明仁惠, 敬贤礼士。 (读书人) 操军吏士皆出营立观。 (士兵)
3、将: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 (打算、想)彼所将中国人不过 十五六万。 (率领)
4、抚:及说备使抚表众。 (抚慰、安抚) 权抚其背曰。 (抚摩)
5、治:同心一意 , 共治曹操(对付)今治水军八十万众(率领)
6、足:岂足托乎(值得,动词) 兵精足用(充足,动词)
7、次:引次江北(驻扎 , 停驻,动词) 余船以次俱进(次 序,名词)
8、数:统兵数万(数词 , 几)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动词)
9、烈:兼仗父兄之烈(功业,名词)火烈风猛(大,形容词) 10、事:去亲戚而事君者(侍奉,为,,,,服务) 不足与图大事 (事业)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事情、事物) 11、计:窃计欲亡赵走燕(考虑、打算,动词)备用肃计(计策、 谋略,名词)
12、难:今操芟夷大难(灾难、患难) 五万兵难卒合(困难) 13、略:略已平矣(大致) 助画方略(策略) 14、方:操军方连船舰(方才,副词) 地方百里(方圆,名词) 15济:宜别图之 , 以济大事 (成 )      若事之不济 , 此乃天也 (成 ) 同舟共济  (过河 , 渡 )   为求援救 , 以济其患 (接济帮助 ) (三 ) 一般虚词
1. 比至南郡 (等到 )            2.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都 )      3. 向察众人之议 (刚才 )        4.累官故不失州郡 (仍然 )
5. 徒忌二袁 , 吕布刘表与孤耳 (只是 )
6. 顷之 , 烟炎张天 (音节助词 )
(四)多义虚词
1、而:若据而有之(并列) 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因果)
备必喜而从命(修饰连词) 事急而不断(转折连词 , 却) 2、以:权以示群下(介词 , 把) 蒙冲斗舰以千数(介词 , 用) 挟天子以征四方(顺承连词)
宜别图之,以济大事(目的连词 , 来)
余船以次俱进 (按照 )
3、为:今为君计(替,介词) 为操后患(是,动词) 安能复为之下(处在,动词)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被) 4、其:如其克谐,天下可定(语气词 , 同义复用 , 如果)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 (那 )
其若是,孰能御之 (如果 )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游之乐也 (我 , 自己 )
5、乃: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 动词)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甚至、竟 , 副词)
骑乃得过(才 副词) 乃罢会(于是 连词)
6、于:方与将军会猎于吴 (在 介词)
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 (跟 介词)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向 介词)
六 . 特殊句式
1. 刘备天下枭雄 (判断句 )           2.我 , 子瑜友也 (判断 ) 3今不速往 , 恐为操所先 .(被动 )     4豫州今欲何至 (宾语前置 ) 5. 行将为人所并 .(被动 )            6.我 , 子瑜友也 .(判断 )
7. 子瑜者 , 亮兄瑾也 , 避乱 (于 ) 江东 .(判断 )(省略 )
8.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状语后置 )
9. 将军起兵 (于 ) 江东 , 刘豫州收众 (于 ) 汉南 .(省略 )
10. 田横 , 齐之壮士耳 .(判断 ) 11.若事之不济 , 此乃天也 .(判断 ) 12.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 十万之众 , 受制于人 .(被动 )
13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判断 )
14. 豫州虽败于长坂 .(状语后置 )
15. 今战士 (还者 ) 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定语后置 )
16. 操军破 , 必北还 .(被动 )
17. 曹公 , 豺虎也 (.判断 )
18. 且将军大事可以拒操者 , 长江也 (判断 )(定语后置 )
19卿欲何言 .(宾语前置 )        20.何以言之 .(宾语前置 ) 21. 交游 (于 ) 士林 .(省略 )       22.欲安所归乎 .(宾语前置 ) 23. 愿意早定大计 , 莫用众人之议也 .(判断 )
24. 裹以帷幕 .(状语后置 )
25. 人马 (烧溺死者 ) 甚众 .(定语后置 )
26. 荆州之民附操者 .(定后 )   27.羸兵为人马所蹈藉 .(被动 ) 七 . 翻译下列句子 .
1. 今操芟夷大难 , 略已平矣 .
现在曹操削平大乱,大致已稳定局面。
2. 若不能 , 何不按兵束甲 , 北面而事之 .
如果不能, 为什么不放下武器、 捆起铠甲, 向他面北朝拜称臣呢! 3. 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也 .
这就是所谓“强弓发出的箭到了尽头,连鲁国的薄绢也穿不透” 啊 .
4. 权以示群下 , 莫不响震失色 .
孙权将这封信拿给部下的众人看,没有一个不象听到巨响而失去 了常态。
5. 挟天子以令四方 , 动以朝廷为辞 .
挟持着皇帝来征讨天下,动不动以朝廷(的名义)为借口 . 6. 操当以还付乡党 , 品其名位 , 犹不失下曹从事 .
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少不得(让我做一 个)最低等的曹里的小差事 .
7. 地方千里 , 兵精足用 , 英雄乐业 , 当横行天下 , 为汉家除残去秽 土地方圆几千里, 军队精良, 物资丰裕, 英雄们都原意为国效力, 正应当横行天下,替汉朝除去残暴、邪恶之人 .
8. 卿能办之者诚决 , 邂逅不如意 , 便还就孤 .
您能对付曹操就同他决战, 倘若万一战事不利, 就撤回到我这里, 我当和孟德决一死战。
作文六:《赤壁之战》10200字课题:赤壁之战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懂得以弱胜强的道理,培养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多谋善断的品德作风。 学习本文详略得当的剪裁技巧和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重点掌握“方”、“卒”、“将”、“数”等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地方”、“北面”、“妻子”、“其实”、“可以”、“初一”等古今词义的区别,整理“于”“乃”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分析并掌握本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讲授法。      四课时。 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千八百多年前,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统一了黄河流域。为了一统天下,曹操南下击败刘表、刘备,占据了“荆、襄”之地,又乘胜企图以80万大军渡过长江,夺取江南东吴的地盘。面对强兵压境,孙权与刘备联合起来,在赤壁一带,与曹操决战。当时曹军号称80万大军,东吴周瑜率军3万,双方兵力对比悬殊。最后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战争以曹军大败而告终。“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一段时间内无力南下,奠定了魏、吴、蜀 “三国鼎立”的局面。那么,东吴怎么会以少胜多,击败曹军的呢? 这就是本文要讲述的故事。
二、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司马光(公元1019—— 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
司马光治学勤苦,一生大部分精力都奉敕编撰《资治通鉴》(共费时19年,自1066——1084)。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说:“日力不足,继之以夜”,“精力尽于此书”。
《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共294卷,上起战国初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末年赵匡胤灭后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对于重大的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与各方面的关连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史实的发展能够一目了然。《资治通鉴》取材极为广泛,取材于“正史”、“杂
史”、文集、笔记等有关著作,先由“当代通儒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分段撰写,再经司马光删削润色总其成。书由神宗赐名并做序。
作者及年代        体裁          地位特点
《左传》      左丘明(春秋)   编年体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国语》     (春秋)          国别史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    刘向编订(西汉) 国别史    我国战国时代史料汇编
《史记》      司马迁(西汉)   纪传体
《汉书》      班固(东汉)     纪传体
《后汉书》    范晔(南北朝)   纪传体
《资治通鉴》  司马光(宋)     编年体
人物                   生卒年份                 大战时的年龄
曹操                   155-220                     54
刘备                   161-222                      48
孙权                   181-251                      28
诸葛亮                 181-234                      28
周瑜                   175-210                      34
鲁肃                   172-217                      37
三、学生自渎课文,理解文意。
四、学生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思考课后题。
六、教后记:
一、导入新课:
回忆上节内容导入。
二、讲读第1段第一层次(开头——权即遣肃行)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试译,教师纠正、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讨问题。
1、是谁最先提出联刘抗曹的?他是怎样分析形势的?
明确:是孙权的谋士鲁肃。他首先分析荆州的地位:“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要求学生解释:险固——险要坚固;士民——老百姓;殷富——丰厚富足。)“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解释:有——占有;资——资本、凭借。)这段话既分析了荆州之重要,又符合孙权南面称孤的心意。鲁肃此话,从侧面揭示了赤壁之战的起因和性质,成为全文提纲挈领之笔。鲁肃接着分析了各派的情况:①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合作),军中诸将,各有彼此。(有的向着那边,有的向着这边。)②刘备与操有仇恨,寄寓于刘表,表恶(wu )其能而不能用。这种形势,当然对孙权有利。
2、鲁肃根据这种情况又提出了哪些对付的办法?
明确:两种可能、两种准备。一种可能是如果刘备与刘表同心,则宜“抚安”(抚慰拉拢);另一种可能是
刘备与刘表“违离”(矛盾、背离),则宜别图之(想办法),以济(成就)大事(指南面称孤之事)。
3、上面的两种可能、两种准备,是从战略着眼,若从眼前来看,鲁肃又认为应采取什么行动呢?
明确:鲁肃主动要求:①奉命吊表二子(慰问居丧的人),并慰问军中掌权的人;②说服刘备抚表众,共治曹操。
4、鲁肃劝说孙权采取这些行动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与刘备、刘表结成统一战线,共同对付曹操,这样做的结果是“天下可定也”。“恐为操所先”、“权即遣肃行”,一“恐”一“即”,可见这一行动的急切性和达到目的必然性。
三、讲读第1段第二层次(到夏口——樊口)。
指名朗读第1段第二层次,并要求学生试译,教师点拨,疏通文意,然后研讨问题。
2、在孙权派出鲁肃时,局势发生了哪些扣人心弦的变化?
明确:①操已向荆州;②琮(刘表第二子)已降操;③备南走(逃跑)。所以,鲁肃尽管晨夜兼道(加速度赶路),也难以赶在曹操之先,可见形势严重。
3、在这种严峻形势下,鲁肃怎样劝说刘备与孙权结好?
明确:①宣权旨(传达君命),致殷勤(恳切慰问)之意,以诚打动刘备;②宣传孙权的“聪明仁惠”(聪繁明智、仁爱慈惠),敬贤礼(动词)士,江表(江南。表,外;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江南为表,故称“江表”。这是一个古代文化常识,学生应记住。)英豪,咸(都)归(使动)附(依附)之。上面讲的是孙权的品德和政策及所得的“人和”条件。接着又从地利和实力方面来说明:“已据六郡(地广),兵精粮多”(实力雄厚)。③说明吴巨是平庸的人,且地点偏远,不宜依靠。从三方面来看,刘备何去何从已经十分清楚,故结果必定是“备甚悦”。
4、既然“备甚悦”,为什么鲁肃还要与诸葛亮拉关系?
明确:因为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决策人物,对刘备有左右作用。故鲁肃又以“我,子瑜(诸葛亮的哥哥)友也”来使诸葛亮放心。故结果必然是“备用肃计”。(在这里提到诸葛亮,为下文他的出场伏笔。)
5、第1段第二层小结:这一层写鲁肃会见刘备,初步奠定联合抗曹的基础。
鲁肃献计——鲁肃说孙权——鲁肃会刘备
荆州的地位——各派的情况——对付的办法——应取的行动
劝备与孙权联合——与亮定邦交——齐心抗曹——备用肃计
四、讲读第2段。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试译这一段,教师补充,然后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1、第1段重点写鲁肃,这一段重点写诸葛亮。诸葛亮是在什么样的形势下出使东吴的?
明确:操军占荆州,乘胜东下,孙刘危急存亡在即。(要求学生讲解“曹操自江陵顺江东下”和“事急矣,请奉命救于(向)孙将军”两句。
2、诸葛亮怎样游说孙权的?
明确:①纵谈形势,闭口不谈“求救”。他把孙权、刘备、曹操放在同等位置上来谈,突出敌军强大(“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要学生翻译这几句。)并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句保持了刘备“遁逃于此”的尊严。②采用攻心战术,反激孙权。诸葛亮指出了孙权的两条出路,一条是率领“吴越之众”与曹操“抗衡”(指定学生讲解“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句。“以”:率领,动词。“中国”:曹操占据的中原地区)。另一条是投降(要求学生翻译:“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按”:停止使用。“束”:收起。“兵”:武器。“甲”:铠甲。“北面”:面向北。古代皇帝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朝。这里指投降)。接着抓住孙权的矛盾心理“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警告他“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最后,把刘备比作“守义不辱”
的壮士田横,不愿处在曹操之下,从而使孙权勃然大怒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指名学生讲解这一句。)由此可见,诸葛亮的激将法,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3、诸葛亮怎样分析敌我双方的力量的?
明确:①刘备虽败但实力犹存。(“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②曹有三大弱点;一、远来疲敝,强弩之末,必蹶(挫败)上将军。(要求学生讲解“ 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句)二、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三、荆州之民心不服曹操。(要学生翻译:“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4、诸葛亮预见的战争结局是什么?
明确:孙权与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必矣”。此后是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讲解“鼎足之形成矣”句。)
5、诸葛亮游说的结果是什么?
明确:“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这一句承上启下,为下文波澜突起的事态过渡。)
6、小结:这一节写诸葛亮出使东吴,精辟地分析了形势,针对孙权的犹豫心理采用激将法攻心,坚定了孙权联刘抗曹的决心,使孙刘联盟得到进一步的酝酿。这一段表现了诸葛亮出色的外交、军事才能。
五、讲读第3段。
学生朗读并试译这一段,教师纠正、补充,然后研讨问题。
1、曹操遗(wei )权书的内容是什么?其用意何在?
明确:一、强调自己奉天子之命讨伐有罪的人(“奉辞伐罪”);二、强调声势浩大,势不可挡(“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麾,旗帜,代军队;束手,捆起手来,意即投降。);三、威胁挑战(“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正要和将军在东吴会战。)这是一封带有恫吓、威胁的战书,其用意是给东吴施加压力,威胁其投降。这种信也暴露了曹操骄横不可一世的态度。古人云:“骄兵必败。”由此伏下了曹操必败的根源。
2、曹操的战书在孙权部下产生了哪些反应?
明确:“权以(之)示群下,莫不响震(震动)失色。”反应极其强烈,由此可见。主和派的首领长史张昭认为“势力众寡”,极力主张“迎之”(投降)。主战的鲁肃却“独不言”,一个“独”字既突出了他的主战态度,又反映了投降派一片吵嚷的会场情况。
3、鲁肃怎样说服孙权主战的?
明确:一是选择适当的时机,待“权起更衣”时,才“追于(到)宇(屋檐)下”,向孙权进言,这样既可以避开主和派的围攻,又能显示自己的诚心。二是站在孙权的立场上,为孙权着想,使孙权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见。(要求学生讲析鲁肃的一段话,这段话采用对比手法,设身处地,情辞十分恳切。)结果是使孙权叹息“诸人持议,甚失孤望”,而称赞鲁肃能“廓开(阐明)大计,正与孤同”。
4、小结:这一节写孙权内部主降派和主战派的斗争,孙权经鲁肃的说服,同意主战。这一段写得富于戏剧性,而人物形象又各具个性特点,如曹操的骄横;张昭的投降嘴脸,因“曹公”一词而显;鲁肃的诚挚;孙权能虚心听取正确意见。
六、布置作业:
1、整理判断句式。   2、指出句式,并翻译: ① 豫州今欲何往?②子瑜者,亮兄瑾也。
七、教后记:
一、讲读第4段。
学生齐读这一段,让学生质疑,疏通文意,然后共同研讨问题。
1、周瑜怎样分析已方的有利条件的?
明确:①孙权“神(非凡)武雄(杰)才,兼仗父兄(父孙坚、兄孙策)之烈(功业)”;②“割据江东,地方(方圆)数千里”;③兵精足用(物资充足)。①讲门第出身(古人非常重视这一点),②讲幅员辽阔,③讲实力。
2、周瑜怎样分析敌方的不利条件的?
明确:①操有后患:马超、韩遂在关西割据。②操扬短避长:舍鞍马,仗舟楫。③天时不利:盛寒,马无槁草。④北方士兵不习水战,必生疾病。
3、周瑜对敌我双方的客观分析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明确:使孙权坚定了抗曹的决心: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比上文讲的“正与孤同”的口气强硬多了,由此可见孙权决计抗曹。
4、周瑜与鲁肃同属主战派,但一为武将,一为文官,一为谋士,一为将领,掌握军权,两人的性格有何不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周瑜直言不讳,开口就骂曹操是“汉贼”,而鲁肃只称其名,比较平和;周瑜说曹操是“送死”,鲁肃只说:“共治曹操”。一文一武的口气完全不同。周瑜开朗真率,鲁肃机智沉着,个性各异。
二、讲读第五段。
学生齐读这一段,并提出重点词句进行翻译,在初步掌握词句的基础上共同研讨问题。
1、  孙权既然已决计抗曹了,周瑜为何还要写信给孙权?
明确:为了报告军情,进一步消除孙权的担心。从“愿将军勿虑”句可以看出周瑜上书的用意。
2、曹操的军力究竟多少?周瑜的兵力多少?
明确:曹操号称水步八十万,其实只有十五六万中原军和七八万刘表的降卒,而周瑜却只需“兵五万”,“自足制之”。
3、孙权怎样部署兵力的?
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赤壁之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