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雄争霸重楼战力表帝王阵范增出什么装

761241432719202535雷强赞软文悲剧愤怒搞笑无聊期待
我就是玩家
美女卖萌逋
265G推荐游戏博客名称 :
博客昵称 :
自我介绍 :100字以内
没有提示信息
Cookie :不保存
欢迎关顾天下艺术
我们再来看几个例子。
  隋朝末年,李密率领农民起义,成为起义军的领袖。他消灭掉翟让之后,野心开始膨胀起来。他给唐公李渊写了一封信,自称&魏公大元帅&,问李渊下步如何打算,气势咄咄逼人。但李渊回信很礼貌,表示一定会响应李密起兵,领导者非李密莫属。李渊请求,自己只要保持领地就很满足了,不会和李密争夺什么。李密收到信之后很高兴,于是放过李渊,转而攻打别人。但是,李密因为是出头的椽子,所以受到众多攻击,树敌多而力量弱,最终被打败。而李渊因为初时顺从,不强出头,最终利用各种矛盾而夺了天下,当上了大唐的开国皇帝。
《三国演义》中熬死诸葛亮的司马懿,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就有才名,曹操想征召他为官,可是他装病不出。曹操派人行刺他,他也看出此乃曹操之诡计,于是假装生病,躺在病床上,刺客把刀架在他脖子上都一动不动。刺客回报曹操,曹操也没办法。但到后来,曹操急需有人出谋划策,为请司马懿出山,他干脆玩蛮的,说:&司马懿那小子要再推三阻四,就把他给我捆了来。&司马懿见曹操真得来硬的,好汉不吃眼前亏,于是,就赶赴曹营,为曹操效力。司马懿出山和诸葛亮出山的境遇之大不相同,也印证了我们说的曹操之刚道和刘备之柔道的不同。在曹操的凌厉刚猛的劲道威逼之下,司马懿顺从地选择了出山。这样,不仅保全了自己,也为后来趁机夺取大权创造了条件。
&&&& 谦和之道:待人谦下是柔弱不争的重要方式。正因为谦和,才能得到大家的喜爱;正因为不自傲,所以能够吸收更多的力量。以柔道行谦和,不仅要平时待人谦和,得势之时更要谦和。庄子曾说过,那些真正具有将帅风发的人,反而不会显出威武的样子;那些真正善战的人,也从不肯以强健示人;那些常打胜仗的人,根本不必与敌人交锋;那些善于驾驭众人的人,反而处在众人之下。这是因为,高以下为基,刚以柔为本。不懂谦和,就不能保持这种高高在上的地位。所以,历代帝王都要称孤道寡,取其自谦之意。而每每到了无知者无畏、以江山百姓为奴隶的帝王上台时,这个朝代的江山也就快要垮台了。所以,越是处于高位,越是要谦和。
&& 下面我们看一个例子
&&&& 战国时期,燕国名将乐毅率军攻齐。但因为他和燕国新君有矛盾,所以被燕君找人替换掉了。乐毅害怕回国后受到政治 迫害,于是就跑到了赵国。后来,赵国希望乐毅带兵去攻打燕国。乐毅就哭着对赵王说:&我以前曾经侍奉过燕昭王,就如同今天侍奉大王您一样。假如我又犯了罪,从赵国逃到别的国家,我一辈子连赵国的奴隶也都不敢图谋,何况大王的子孙。&这就是说,乐毅现在为赵国效力,即使他将来不在赵国了,也不会对赵国反戈一击;同样,乐毅原先效力于燕,虽然受到离间而被迫离燕,但是当年曾侍奉过老燕王,所以也不忍加害燕国。经常读史的人知道,乐毅是一个非常厉害的大将。他完全可以严词拒绝此事,但是,乐毅运用柔道,以情感人,将心比心,最后打动了赵王。赵王一听乐毅如此重情重义,也就不再逼迫乐毅进攻燕国。为了用功名利禄收服乐毅,就封乐毅为望争君,把一大片土地赐给了乐毅。齐国曾被乐毅打败甚至差点亡国,所以,赵国以乐毅为将,齐国必将畏惧赵国;燕国百姓深知乐毅之能,所以赵国以乐毅为将,燕国也就不敢打赵国的主义。这样,赵国尊崇乐毅,大胆提拔乐毅,就间接威慑到了齐国,这也算得上是一笔划算的买卖。
乐毅用谦和之道,不仅不得罪新主赵王,而且也不没有背弃已故燕王之恩,保全了自己的美名。
  知足之道:自古以来,物忌太盛。肚子里吃饱饭,再吃就会撑死人;瓶子里装满谁,再装就会溢出去。所以,要知道什么时候该满足,什么时候该停止。正所谓&知足不辱&也。如果永不知足,就会朝着另一个极端发展,最后反而招致祸端。知足之道,就是要懂得该止则止的道理。自古以来功名富贵无穷无尽,贪婪执着则会生出祸端啊!
&&&&& 待机之道:所谓待机之道,就是时机不利时绝不出手,等到时机有利时再行发动。有句诗写得好,&时来天地皆用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得其时者,趁势而进;时运不济,退守其时,这样才能更好地达成自己的目的。古今成大事者,大都懂得顺势而为不逆势而动的道理。他们不和运争,不和时争,而是老老实实地趁势待机;他们从不计较一时一事之长短,而总会着眼大局,谋划长远。
待机之道暗含着这样几层意思:一是养精蓄锐。当时机不利时,就退回来,养精蓄锐,自己积累力量;二是以静制动。老子说&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臣,躁则失君。&又说&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老子很重视静,认为静是动的根源。把这个道理用在待机之道中,就是以静制动,保持不动,观对方之动,在对方动中寻其破绽。三是后发制人。对手先发,我以不动而应之,使对手无处着力;等到我看准时机,找到对方破绽,再一出手能而将对方制服。这就是后发先制的道理。
下面,我们来看看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的故事。相传,楚庄王即位三年,不理政事。有人劝谏说:南方有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这是什么鸟?庄王明白,说: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果然,不出半年,庄王亲自处理政务,&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
  原来,楚庄王刚当上君主之时,有大臣若敖氏专权,并且朝政混乱不堪。面对此形势,楚庄王当然不敢轻举妄动,因为轻举妄动就会倒霉。清末光绪帝变法,轻举妄动而招致慈禧的打压,这就是轻举妄动的一个反证。当然,楚庄王虽然心里明白,但是表面上却假装糊涂。他以静制动,等待时机。在三年中,他暗自观察,默默等待,积累才干,甄别忠奸。三年后,他终于等到了时机,一举斥退奸臣,任命忠良,从而实现大治,自己也成就了五霸之业。
&&&&&& 总之,待机之道告诉人们,当处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时机不利时,就要先取低姿态,含而不发;等到形势有利时,再一举而成。但历史上急功近利、操之过急的人,他们不懂得趁势待机的道理,非要在形势不利、时机不到之时偏偏硬拿鸡蛋碰石头,逆时而行,结果大都落了个可悲下场。
  迂回之道:许多时候,事情的发展并非是一帆风顺的,以硬碰硬很可能会得不偿失。因此,不以力较力,而是用柔劲,采迂回之道行事。这样,往往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事实上,人们常说的以柔克刚,就表现在特定的场合和特定的人物的迂回。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宋朝初期,林仁肇是南唐的一员虎将,赵匡胤想要统一江山灭掉南唐,就必须想方设法除去林仁肇,可是,要想以力碰力,靠兵马杀之显然是不智的,可能会费很多周折也未必能成。于是,赵匡胤想好了一个迂回除之的办法。
赵匡胤派人从南唐偷来了一幅林仁肇的画像,挂在大殿上,然后把南唐国王的胞弟、当时在大宋做人质的李从善请出来,指着画像问:&你认识他吗?&李从善仔细看了看,说:&这是江南大将林仁肇。&赵匡胤问:&这个人本事怎么样啊?&李从善不知赵匡胤打什么主意,又生怕得罪他,就小心地回答:&此人文武双全,是一个难得的虎将。&赵匡胤装出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说:&他昨天派人送信给我,表示愿意归顺我大宋,并送来画像作信物。哈哈,果然如你所说的那样厉害,朕就得马上派人招降他,再给他在京城造一座豪宅吧。&一边说,一边得意地大笑起来。
&&&&& 李从善探知究竟后,连夜派心腹潜回南唐,把林仁肇即将投靠赵匡胤之秘送回金陵。南唐国王听了自己弟弟的机密情报,误以为真,就派人毒死了林仁肇。这样,赵匡胤巧用计谋,不费一刀一兵,就结果了自己前进中的重大阻碍。
  赵匡胤运用迂回之道的高明之处在于,他知道力所不及,于是巧用柔术,以智除之。相对于用蛮力搞刺杀之类的动作,这当然是一种柔道。
再来看另外一个迂回之道的例子。
  北魏末年,当朝的权臣是尔朱兆。尔朱兆打算派高欢去管理山西一带。有个大臣叫慕容绍宗的劝谏说:&现在天下大乱,英雄辈出。高欢就是这样一个蛟龙似的人物,您若把山西给了他,就好像把云雨给了蛟龙,日后必成心腹大患。&慕容绍宗一家是北魏望族,自己也很有谋略。他看出高欢不是池中之物,叫尔朱兆提防。可惜,尔朱兆不听,仍派高欢去山西。结果,高欢趁机发展势力,逮个机会消灭了尔朱兆。无奈之下,慕容绍宗只得投奔高欢。
高欢知道慕容绍宗曾反对过自己,所以不肯重用于他;但是,又知道他很有本事,所以,就仍对其很尊重,慕容绍宗也明白是怎么回事情,自己尽量低调,从来不张扬。
  高欢当上了北齐的皇帝,自己临死时,对儿子说:&我死了之后,侯景一定会造反的。但以你的能力,肯定驾驭不了他。我们手下唯一能克制他的,只有慕容绍宗一人。我故意一直不提拔他,就是为了留给你用。&
侯景是当时的一个军阀,虽然其貌不扬,但是素有计谋,不好对付。侯景曾对人说:&高王在,我不敢有异心;等高王一死,我绝不听命于他儿子。&所以,高欢知道侯景一定会造反,而且给自己的儿子也安排好帮手。
  高欢死后,他的儿子高澄继位,侯景果然马上造起反来。于是,高澄任用慕容绍宗,把侯景打得落花流水。眼看自己就快完蛋了,侯景急中生智,秘密派人到慕容绍宗那里,告诉他说,我侯景是高家的心腹大患,高家必欲除之,这固然不错。但是,你慕容绍宗也同样不被重用。你现在存在的价值不过就是要剿灭我罢了。等我一完蛋了,接下来就轮到你了。
前文已经所过,慕容绍宗因为与高家有芥蒂,一直都被边缘化,现在被用起来打侯景,就像是一个从来不被主人喜欢、主人从来也不喂他吃饱的狗一样,当主人家来了贼,主人就喂点骨头,放他出来,让他咬贼。等到抓住贼之后,还是要回到不被重视吃不饱穿不暖的地步,更有甚者,还可能因为自己在咬贼的时候表现得过于凶悍而引起主人的害怕,被主人杀之了事。这样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刘邦杀韩信、彭越,都是这个原因。想到这一点,慕容绍宗就明白,保侯景就是为了保自己。留着猎物,主人就永远需要猎狗,所以,他悄悄收兵,放过了侯景。
侯景用武力打不过慕容绍宗,但是,他可以运用迂回之计,抓住慕容绍宗的弱点进行攻击。这样,侯景逃得了性命。
  柔攻之道:所谓柔攻,就是当确定要以力碰力的时候,则示弱示柔,让对方放松警惕,从而更有利于自己一击而中。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上文说道了五代十国时期后赵的创始帝石勒。这个石勒是个胡人,胡人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之人。石勒从胡人的一个奴隶干起,最后当上了皇帝,可以说是历史上的一个传奇。
  石勒最善于使用柔性谋略。虽然他的柔性外表背后一定藏着锐利的刀锋,但是,石勒的权谋之术实在太高明,而且,他温言卑辞,所以迷惑了不少人。
  石勒在实力不足的时候,就谦和隐忍,让别人不提防于他;等到自己力量发展了,就把对手一口吃掉。他的这个策略,其实也正是柔性谋略。
当年,东晋的祖逖在北伐之时,曾遭遇过石勒。祖逖是历史上有名的闻鸡起舞的大将,石勒在其面前根本讨不到便宜。吃过几次亏,石勒就一直对祖逖客客气气,尽量避免同祖逖发生摩擦,这才保住了自己。
  后来,石勒对一个叫刘曜的人俯首称臣,原因是刘曜的实力强过石勒。然而,等到石勒的力量强大了,就反过手来把刘曜给灭掉了。
当时,有个大军阀叫王浚。石勒想干掉王浚,掠夺他的地盘,但是又怕自己打不过他。有人给石勒出了个主意,让石勒写了一封信给王浚。信中写道:&我本是个小胡,正值天下大乱,我不得已纠集一些人保命。现在中原凌乱,江山无主,您是大族,除了您还有谁能取得江山呢?俺粗人石勒愿意誓死拥戴您。&
前文说过,东晋时期,天下最重视门第。石勒出身胡人,他说自己不具备号召天下的实力和威望,而王浚确属名门,也一向自视清高。这样,石勒写的信恰恰拍在马屁股上。王浚问信使:&石公割据一方,现在竟然对我称臣,这怎么行呢?再说,他真有这份诚意吗?&
  王浚命里注定是要被忽悠的。这就如同到水果摊买水果,问老板:&这水果好吃吗?&答案肯定是&好吃&,哪个老板,只要脑袋没浸过水没被驴踢过,就绝不可能说自己的东西不好。信使当然也是如此,见王浚这样问,就回答说:&石将军当然有诚意啦。您说的不错,石将军确实也是一个豪杰,但是,您知道,石将军只不过是个胡人。自古以来,胡人就不能当皇帝,顶多当个文臣武将罢啦。石将军不是不愿当皇帝,可是,他也得能当得了啊。他是怕自己当上皇帝后必要遭到天下人反对啊。您是中原望族,天命在您这里,谁也反对不了。
完全可以推测,这番言辞必定是石勒及其众高参斟酌好了的。信使拿出来随便忽悠了一下,王浚就信以为真。又见石勒言辞谦恭,就高兴地说:&好啊。&于是,收石勒做小弟。
  王浚收下石勒不久,王浚的一个部下叫游统的背叛了他,派人向石勒请降。使者一到,石勒二话没说,立刻剁了他的人头,派人交给王浚。王浚一看,恩,石勒小同志果然不错,于是放下心来。
第二年,王浚派使者慰问石勒,暗中也有考察干部的意思。石勒最擅长柔道惑敌了。他见观众已经买票进场,就穿起行头,以谦虚之极的表情来见使者。王浚送给他一副鹿尾,他假装不敢用手拿,而是把它悬挂在墙上,恭敬地对着墙说:&虽然见不到王公,但是能见到您的恩赐,我也就如同见到您老人家了。&
  王浚听使者回来一说,果然大喜,于是不再对石勒提防。后来,石勒抓住机会,悄悄派兵进攻王浚。手下的人提醒王浚,王浚居然说:&石勒将军向来拥戴我,怎么会进攻我呢?&部下们见王浚被忽悠晕了,也都无可奈何。不久,石勒的士卒攻破了王浚的宫殿,王浚这才如梦方醒,但是后悔已经晚了。
到了这里,戏还没有演完。石勒把王浚叫到面前,大摇大摆地搂着王浚的妻子调戏之。王浚气地跳脚大骂:&胡奴不要如此戏弄你老爹。&石勒冷笑道&我是胡人,但你手握重兵,却坐视朝廷覆灭而不救,还妄想当皇帝,你根本就是个逆贼。&最后,石勒扮猪吃虎,蠢才王浚被石勒剁了脑袋。
一切皆有可能。。。。。。。在这个故事中,石勒用前期的柔媚功夫讨得对方欢心,再用后期的刚猛之道打跨对方,走的就是柔攻路线。
  综上所述,柔道之广博,无所不包。笔者举出区区几条,只能算作是抛砖引玉。其实,柔道的境界是无穷的,柔道的内容也是无尽的。下面,再抄录一个无意秉持柔道却最终得到善果的故事。此故事不入前面任何一道,可谓自称一道,同样也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话说,宋哲宗赵煦刚即位的时候,年龄尚小,只有十来岁,因此他的祖母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是历史上有名的强势太后,再加上赵煦年龄不大,因此赵煦亲政之前,受了高后和诸位大臣的不少窝囊气。直到很久之后,他还愤愤地说:&太后垂帘听政之时,朕只能看到大臣的脊背和屁股,他们的脸全转到太后那边去了。&等到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赵煦一上台,便展开空前的大换血,把从前对自己不逊的大臣全部驱逐,并且一气之下,把当年祖母亲自遴选的孟皇后给废黜了,甚至还要反攻倒算,把高太后废为庶人。高后提拔起来的亲近臣子,不是被关起来,就是被杀头。一朝天子一朝臣,信夫。
&&& 但是,其中有个叫苏颂的大臣是例外。当年,苏颂见大臣们都踩幼帝,就说:&将来皇帝长大了,谁来担当这份罪过呀。&
当时,许多大臣有事上奏,报告高太后之后就不再理会小皇帝。唯独苏颂一直坚持双汇报制度,也就是说,他不仅要请示高太后,而且一定要知会给小皇帝。在朝堂上,每次赵煦要宣谕时,他总是高声大叫:&安静点,安静点,大家听皇帝指示。&这样以来,在小皇帝赵煦的心目中留下非常好的印象。
  等到赵煦搞血腥清算时,也有人弹劾苏颂。赵煦却很是动情地说:&苏颂是个知道君臣大义的人,你们不要轻易弹劾他。&就这样,苏颂因为当年秉持柔道,所以最终逃过了人事大换血的一劫。
第三,对中力者用柔。
&&&&&& 上文书说到,只要有人,就会分出左、中、右。本不奇怪。对于一件事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来就如此。更何况,对这个人有利,对其他人可能就有害。和这个人惺惺相惜,和那个人就可能拔刀相向。因此,在进行博弈时,任何人都可能会得到同一能量级的诸人的赞同、反对或者漠不关心。此时,要让赞同者更加赞同,避免其转而反对;让反对者减少敌意,甚至引之转而赞同;让中间者由远而近,而非推之及远,这些,都需要靠柔道。
  以柔道对支持之力。对于赞同自己的人,也需要始终秉持柔道,保持谦恭之德。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这些力量,团结这批人一起做事。如果不懂用柔,则很可能会导致众人离心离德。我们还是拿《三国演义》中的刘备来举例。当年,刘备靠着关羽和张飞为他打天下,几个人感情很好。后来,张飞把刘备的后防基地徐州给丢了,关羽说了他一句,他羞愧地要自杀。刘备急忙上前抱住,夺剑掷地,说:&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足续?我的老小虽然被敌人捉了,这都没事儿;但兄弟你中道而亡,我怎么独活?&说罢大哭,哭到尽兴,又抱着关羽、张飞哭成一团。关羽、张飞被大哥感动得死心塌地一塌糊涂,这才有了后来的关羽过关斩将死也要回到刘备身边,才有后来张飞见到大哥请诸葛亮时吃了闭门羹就怒从火气要烧了诸葛亮的房子。
以柔道对反对之力。对于反对自己的人,亦需尽量保持柔道,这就需要尽量低姿态,转移视线,不挑头,不冒尖。当年,和刘宋皇帝刘裕一起反对恒玄的,有一个刘毅(此事后文有交代)。刘毅人和聪明,在和刘裕配合讨伐恒玄时立了大功。但是,人的欲壑难填,刘毅后来认为自己当年讨伐之功和刘裕差不多,见刘裕比自己位置高,就觉得郁闷不得志。刘裕见到这种情况,对他总是非常容让,希望以柔道化解。但是,刘毅仍然不服从,私自把地方的官员都换成自己的人,并跟朝廷提条件,请求让自己的弟弟刘藩出来当自己的助手。刘裕见到刘毅已经走火入魔,便生出铲除刘毅的想法。明确了双方敌对关系之后,刘裕依然运用柔道行事。他当时是朝廷的太尉,就假装答应了刘毅的要求,让刘藩入朝进见,然后悄悄杀掉刘藩。之后,派大将王镇恶率军进剿刘毅。刘毅的军队很害怕刘裕的威名,并且双方士兵有很多都是表亲。士兵们混战一团的时候,一边打一边聊天,聊得很开心。通过聊天,刘毅军队的将士得知刘裕真的来的,所以大家很害怕。由此,刘毅军队人心涣散。后来,刘毅实在撑不住了,就率众出逃,跑到一个寺庙里。当初,寺庙的僧人曾窝藏一个罪犯,被刘毅给杀掉了;现在,僧人都拒绝收留陌生人。刘毅感叹道&我真是作法自毙&,说完上吊自杀。事实上,刘毅也是很聪明能干之人。但是,他碰到了刘裕这样懂得用柔的高手,也没有丝毫办法。柔又柔不过,打也打不过,只好认命自杀了事。
以柔道对中间之力。对于那些同自己无关系交织的人,同样需要秉持柔道。这个柔道,就是刘备临终赠给刘禅的遗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做任何损害别人之事,尽量做那些于人有益的善事。这样,久而久之,善名自扬,人们闻之以德,见之以行,自然也就会跑来归服了。古人仁德之至,能够将很远的国家、很远的人们都召来,让他们倾心归顺。具备了这个能力,也当然能够纵横天下了。当然,这个能力,仍然就是柔道。
从上文中,笔者对柔道行弈进行了分析。对上、对下、对中&&对左、对中、对右,都进行了简要的论述。读者都是聪慧之人,想必早就看出,以柔道处世,就能把上中下、左中右,四面八方的力量都汇集过来,而且不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伤害;把这些力量集合成一个大球,滚滚前行,此时,什么障碍、任何阻挡都已经不在话下。到得此时,这个人就已经成为力量无敌者,至柔至刚者,于是,他也就能纵横天地间、笑傲博弈场了。
  是故,柔道,浑圆也。
&& 5、 柔道广博
  柔道包容万物,可以幻化诸象。下面,笔者结合个人体会,简单谈一谈柔道用于人世博
  弈中的各几种形式:
  归隐之道:郑板桥在《道情第九》中写道:&吊龙逢,哭比干,羡庄周,拜老聃,未央宫里王孙惨,南来薏苡徒兴谤,七尺珊瑚只自残,孔明枉做那英雄汉!早知道,茅庐高卧,省多少,六出祁山。&郑板桥在诗歌中说道,人生真正的幸福,就是在通达了之后,能安然隐退。我们看史书里面记载着很多在博弈中脱颖而出功成名就之辈,但过于执着于荣华,结果最后物极必反,最终失去了一切。正如一首诗中所写:&无官方是一身轻,伴君伴虎自古云。归家便是三生幸,鸟尽弓藏走狗烹。子胥功高吴王嫉,文种灭吴身首分。可惜了淮阴命,空留下武穆名。大功谁及徐将军?神机妙算刘伯温,算不到:大明天子坐龙廷,文武功臣命归阴。因此上,急回头死里逃生。君王下旨拿功臣,剑拥兵围,绳缠索绑,肉颤心惊。恨不能,便得处投河跳井;悔不及,起初时诈死埋名。今日的一缕英魂,昨日的万里长城!&自古功高忌主,风搓长椽,所以,该归隐时,应及时归隐。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诠释&今日的一缕英魂,昨日的万里长城&含义的活生生的例子。
  檀道济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名将,他曾在北伐过程中为刘宋王朝立下赫赫战功。此人精通武道,是一员很得人心的将领,且对刘宋国忠心耿耿。当时的皇帝刘义隆的老爹、刘宋开国皇帝刘裕交班之前曾告诉刘义隆说:&檀道济虽有干略,但不是个有野心的人,将来他不会成为咱们刘家的威胁。&正因为檀道济有德有才,所以刘义隆派他镇守北方,以防备北魏拓拔氏。北魏国力雄厚,但是忌惮檀道济的威名,所以不敢轻易冒犯刘宋。因此,刘宋朝的老百姓踏踏实实过了几年好日子。当然,刘义隆生怕武将专权,也时刻都在提防着檀道济。
皇帝刘义隆身体一直不好。有一次,他又得了重病。感觉自己恐怕要归西了,就下令宣召檀道济进京。檀道济是久经考验的政治斗争高手,他当然知道皇帝重病中宣他,是对他不放心,此去凶多吉少。但是出于忠心,他还是勉力而行。进京后不久,刘义隆的病有所好转,便命檀道济回北方防地。然而,檀道济刚一出发,刘义隆的病就加重了,于是导演了一幕&二进宫&之戏,又把檀道济给追了回来。这一次,刘义隆发话了:&安知道济不为司马仲达乎?&司马仲达就是司马懿,拥兵自重,结果使得魏室江山被篡。于是,刘义隆下诏杀掉檀道济。檀道济寿算已尽,一代名将最终死于自己人手中。史书记载,檀道济临死前,说过一句巨彪悍的话:&乃坏汝辈之万里长城。&从这句话之后,万里长城就有了比喻意义,专用来指那些能够拱卫国土的人。北魏人听说檀道济被杀,高兴地拍手说:&檀道济一死,南方那些窝囊废就没什么好怕的啦。&可笑的是,刘义隆虽然重病中令人杀害了檀道济,但他却并没有病死,反而好了起来。几年以后,他派人北上攻魏,结果,攻魏不成,反被别人一路杀将进来,把个都城建康都快丢了。刘义隆战战兢兢登上城楼,看见北魏军队旌旗林立、兵雄马壮,后悔地说:&唉,如果我的檀道济在,哪能让这些蛮子欺负到家门口呀。&
从檀道济的贡献看,他能算得上是&万里长城&之评,可是,&今日的一缕英魂,昨日的万里长城&说得不正是檀道济这样的名臣之可怕遭遇吗?
  当然,在封建社会,古人文明程度不高,所以互相之间你看我剁,没什么道德观念。但是,即使在当今来看,享大富贵者也需要懂得柔道,知道该当如何&隐&如何&退&。这就是说,不仅要懂得以柔术争得稀缺资源,而且在取得资源之后,也应该懂得如何用柔术保有资源。到得此时,就需要&隐&需要&退&。
  韬晦之道。韬晦之道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谋略,刘备学圃,行的就是韬晦之道;司马懿装病,用的也是韬晦之计。在形势不利时,就需要韬光养晦,和光同尘,以此来转移别人视线,并保全自己。唐朝时平息大乱的郭子仪,就是因为懂得韬晦之道,才最终功名长保、寿终正寝。
上文已经提到,道,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在历史上,忠臣要知道韬晦,不然就会自取其辱;奸臣如果不知的话,照样也会因为违反道而遭到道的惩罚。我们来看一个反面人物不知韬晦反而被诛的事。
  唐朝时期,曾经有一度太监专政,朝纲大乱。唐朝的太监专政是从高力士开始的,但高力士毕竟还对唐玄宗忠心耿耿。而唐玄宗之子唐肃宗重用的太监李辅国,则是头上长疮、脚下流脓的主儿。李辅国刚当太监的时候,还只是个小瘪三,在马厩里打扫卫生、清理马粪,可谓低贱之极。然而李辅国极有心机,后来他巴结上唐玄宗的宠监高力士,这才被提拔为管马的小官。李辅国一方面紧跟高力士,另一方面痛下功夫把自己手上的一摊活搞得有声有色,把马养得膘肥体壮,因而名声不错,被推荐到太子李亨手下听差。李辅国初到太子身边,为人非常低调。他自己没有什么靠山,只有敛声闭气,小心谨慎,才不会招致祸端。而且,李辅国资历不够,到了40岁才刚刚露出头角,所以也不敢太招摇。再加上此人心思灵动,经常打坐诵经,吃斋念佛,所以朝廷上下宫内宫外都觉得他与世无争,为人可靠,所以,大家都很喜欢他。在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到四川,他的儿子李亨继位,是为肃宗。当时,李辅国看准时机,劝说李亨不要跟从唐玄宗逃跑,而是以收复两京为名,自立门户。果然,李亨继位之后,天下人心思定,慢慢地变乱就平定下来。这样,李辅国的政治投机一举成功,他也就开始了自己飞黄腾达的生活。
李辅国在朝廷上,拉帮结派,党同伐异,朝廷文武都很惧怕他,甚至连皇亲国戚都跟他叫&五郎&或&五父&。其权势显赫之极,人人为之侧目。
  唐玄宗退位之后,做了大唐的太上皇。有一次,有个地方大员进京汇报工作,结果被唐玄宗看见了,就把他请去喝酒。李辅国在朝廷上下眼线众多,立刻就知道了。他征得了皇帝的默许,带着兵马前去捕杀唐玄宗。没想到,他的老上级,也就是当年提拔过自己的高力士,见到李辅国欲行不轨,马上站出来喊:&李辅国,这是五十年的太平天子,你想干什么?&所谓虎死余威在,高力士一声暴喝,李辅国也吓了一跳。他一看自己带去的士卒也都有点骚动,也就怕行事不成,反被别人当作乱臣杀死。于是,急忙向唐玄宗请罪。等到李辅国离开之后,唐玄宗拉着高力士的手说,哭着说:&今天要没有你,我怕是就成了李辅国的刀下之鬼了。&
高力士当众让李辅国下不来台,李辅国记恨在心。他不顾当年高力士提拔过自己,跑到皇帝肃宗那里嘀咕唐玄宗,说他想复位;嘀咕高力士,说他帮助玄宗图谋肃宗的江山。这一下,肃宗可恼了,于是下令放逐高力士。唐玄宗没了高力士保护,又看到肃宗如此对待自己,又惊又怒,过了没多久,也就郁郁而终了。
  李辅国立下大功,帮助肃宗坐稳定江山,肃宗非常赏识他,把他封为兵部尚书,专管兵权,甚至专门为他上任而满朝举行国宴。李辅国从当年的瘪三太监变成权势熏天的掌权太监,一时间无人能及。
  后来,肃宗病重,李辅国和程元振扶立太子李豫继位,是为代宗。李辅国作为前朝老臣,更加飞扬跋扈,他竟对代宗说:&您只管住在宫殿中享乐就行,外面的事情自有老奴处理。&李辅国到了这个时候,就如同日到中天,快要走下坡路了。
自来权势一徒,从来是只有老大而无老二的。原因在于,老大者,定生定死也;老二者,只能追随在别人后面,徒为别人作嫁衣。所以,历朝历代,老二造老大的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太监领域也是如此。李辅国权势太大,这必然就引起二太监的不满。这个二太监就是程元振。
  程元振是跟着李辅国一起扶立太子的人,也立了大功。但见李辅国如此跋扈,就想除掉他自己取而代之。本来,新皇帝代宗惧怕李辅国,担心他权势过大无法控制,见程元载对李辅国不满,就使出&驱狼斗虎&之计,让程元振去钳制李辅国。趁此之势,代宗逐渐削夺李辅国的兵权,并慢慢疏远于他。再后来,李辅国连见皇帝一面都很困难,于是他破口大骂:&老奴罪该万死,伺候不了你这位小皇帝,我也改到九泉之下伺候老皇帝去了。&
代宗后来听说了这话,顿时勾起了恋旧之心。想想李辅国虽然太跋扈,但是毕竟在拥立自己时立了大功,况且也没有对自己构成致命威胁。另外,也不想让程元振一家独大,于是就派人前去安抚李辅国。
  李辅国没想到,他这次碰到了命里的克星&&程元振。程元振好不容易鼓动代宗搬到了李辅国,却又见代宗派人去安抚李辅国,心中暗想不好。他既然得罪了李辅国,就绝对不能再让他出来执政。皇帝发出的这个信号可是不妙之极。为了避免李辅国东山再起,程元振干脆斩草除根,杀之以除后患。于是,不久之后,李辅国在家中被杀死,他的身体被肢解,脑袋丢进粪坑,胳膊放在玄宗墓前。一代权奸,死于非命。
在这个故事中,李辅国已经发展到了巅峰,却不知道谦恭谨慎,反而飞扬跋扈,因此种下祸根;等到被疏远之后,又不懂守弱用柔,反而口出恶言,结果,犯在了程元振手里,落得个悲惨下场。试想,如果他稍稍懂得一点韬光养晦的道理,又哪能会有如此下场呢?当然,从历史上看,反面人物太智慧了也不好,正派人士往往会受到欺负甚至陷害。李辅国不懂用柔而死,恐怕一些正义人士还要用手加额以示庆幸吧?
&&&& 忍让之道:在激烈的角逐中,你争我夺是事之必然。当自己弱小而对方强大,特别当别人力压自己一头时,许多人更会奋力反抗。俗话说:人争一口气,佛争一柱香。遇到别人压迫自己,又怎么静静忍让,甚至笑脸相迎呢?
&&& 然而,什么事情都有两个方面。常言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在竞争中,有很多时候,需要人们学会忍让之道。忍是一种退却;让是一种谦和。正如开汽车一样,退也是为了进,是为了更好地进;忍和让,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一方面是因为,以退为进不但不会减缓前进的步伐,反而会为前进找到更好的方向,给前进者本人带来更打的动力。孟子说:&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其实说的正是忍耐挫折能够带来好处的道理。另一方面,暂时的退让是为了前进时更快、更好、更有效;暂时放弃某些无关紧要的目标,是为了集中能量于一点,以攻克更大的、更有价值的目标,实现更辉煌的成功。所以,自古成大事者,大都能屈能伸,能忍能让,特别是处于不利的局面时候,能够隐忍不发、忍气吞声、积蓄力量,采取低姿态,忍住一时之气,屈份守命以待天时。所以,那些能做到能进能退、能伸能屈的人,下可以安身立命,上可以治乱削平。能够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算得上是具有了圆融高妙的大智慧。
&&& 老子说,高以下为基。这就是说,人的伸展和发达,必须建立在忍耐和屈辱之中。因为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为了伸,就必然得屈;为了荣,就必然得辱。光想享受最终的繁华,而不能容忍暂时的凋落,也就无法实现最终的繁华。换句话说,为了最后的荣华,就必须要善于忍受暂时的屈辱,这就是古往今来无数实例中包含的大道理。所以,当力量、形势、时机不如对手的时候,就应该主动采取退守的姿态。有些人只能接受高高在上,却无法忍耐挫折和困难,看不到暂时退让和一时隐忍的好处。而真正懂得进退的人,会把不利形势当成磨练自己意志的好机会,会在忍让中暗中积蓄力量和逐步发展自己,以等到实际有利之时再卷土重来。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在清兵入关之前,皇太极突然死了。当时大将多尔衮手握大权,皇太极的爱妃庄妃从小和多尔衮是表兄妹,皇太极死后屈身侍奉多尔衮。当时多尔衮权势熏天,先后被顺治帝尊为&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再后来,多尔衮觉得这样还不爽,干脆名正言顺地把太后娶过来算了。当时顺治年纪小,尚不懂事,也无力反对。因此,多尔衮命人开始操办此事。于是,大臣范文程等人给顺治小皇帝上了一道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奇怪的奏折:皇父多尔衮刚刚死了老婆,而皇太后又在宫中守寡独居,秋宫寂寂,这不合皇帝您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所以,请皇父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住到一个宫里去,以尽皇帝的孝心。
&&& 这道奏折是历史上最搞笑的奏折。两个人要光明正大地通奸,却又拉上什么孝道&&明明是自己破坏了伦理,反倒以伦理来当幌子;明明自己干的是脱掉裤子的事,偏偏说自己穿着&穿着皇帝的新衣&,简直是滑稽之极。不过顺治小皇帝年纪尚幼,何况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于是,在顺治六年,也就是顺治帝十岁那年,孝庄太后和多尔衮喜结连理,在历史上写下了相当搞笑的一笔。
&& 当然,也有人说,这是庄妃为了保住自己儿子顺治的帝王而被迫和多尔衮做的交易。人们说孝庄太后用柔术消弭了多尔衮造反的祸端,化解了孝庄母子的危机。这种观点认为,若果孝庄果真拿出太后之威,对多尔衮以硬碰硬,她母子又怎能胜得了手握重兵的多尔衮呢?历史往往多个版本,真相渺然不可识。但若果真如此的话,那么庄妃的忍让之道也就真别人瞠目了。
&& 常言道,吃亏是福。合情合理合利的忍让也是一种福。当然用忍让之道实现以退为进的目的,一是要心中装着大局,明白进退之道;二是要善于忍耐和隐蔽。做不到这两点,就可能被别人识破,从而也就难以东山再起。
&& 顺从之道:古语云: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这虽然是一句批评古代官场的话,但是,其中也蕴含着不少道理。自古以来,要想领导别人,必须先从顺从开始。不懂顺从者,就不知道让别人顺从之难。而且,在许多时候,只有行顺从之柔道,才能保全自己,为事态赢得转机。
&& 清灭以后,袁世凯想当皇帝,就拼命拉拢可用之人。他手下有一个叫林长民的人,被提拔为参政院秘书长。后来林长民的老爹去世,林长民请假回家办丧。回来之后,袁世凯立即召见了林长民,不仅百般安慰他,并当面背诵林长民为父亲撰写的祭文。袁世凯是古来罕见的枭雄,他文韬武略确实少有人及。袁世凯非但能把林长民些的祭文背得一字不漏,而且还满面悲痛状,竟至潸然泪下。林长民感激不已,急忙跪下。袁世凯见戏已做足,就忙把林长民扶起来,送到门口。林长民是个聪明人,知道顺从通达的道理。正因为他懂得这个道理,所以才没有遭到袁世凯的算计。
第三,柔弱可以谋霸权。
&&&&&&& 柔弱不仅可以保生存,而且可以求发展;如果能把柔道用到至高的境界,还可以依靠柔弱求取霸权。
  这个道理很玄妙,需要解释一下。自古以来,削平对手,成就霸业,这必须要靠力量。没有力量是不可能成就霸业的。但是,用柔而成霸的好处就在于,用柔可以不引起对手提防,用柔可以暗中积蓄力量,用柔可以保护自己以等待敌人露出破绽,用柔可以渐进成王。真正懂得了用柔之道,就能够一步一步地稳中求进,一点一滴地成就功业。这就如同茫茫大海一样,柔而不争,点滴积蓄,到最后,形成了洪水滔天之势。在滔天之水面前,谁也不能争,谁也无力争,只好倾心归服。也就是说,以柔道行事,柔到一定的程度,就是变成了刚。这个刚,是至柔生出的至刚,这种刚才是无敌的。这就是以柔弱谋霸权的道理。清朝时期,雍正秉持柔顺之道,只尽孝,不争江山,所以他才能得到康熙的家业,这是不争而争、以柔弱而成霸权的道理;其他皇子,正是因为你争我夺,触犯了康熙老皇帝那根最敏感的神经生怕这帮儿子为争皇位而将他害了,所以,才争而不得,反被雍正成就了帝业。
我们来看一个真实的例子。
  唐朝的时候,有个唐宣宗叫李忱的,其人深通谋略。他的母亲出身比较低微,所以他从小就饱受宫中歧视,长久以来,变得痴痴呆呆的。当时,唐朝的大权被宦官所执,皇帝多为宦官所制。后来,唐武宗服用丹药中毒而死,太监们为了便于控制朝政,就策划立痴呆的李忱为皇帝。等到李忱当上皇帝后,一改过去痴呆的模样,把唐武宗时期积压的政务处理得干干净净,清清楚楚,使众太监大吃一惊。原来,李忱其实一点都不糊涂,他所作所为纯是为了装傻避祸。李忱靠柔道而登上大宝,这是他以柔弱谋霸业的发端。
  当上皇帝之后,李忱还是一团柔和。他外表上总是一副恭谨谦和的样子,对什么人都笑眯眯的。就连宫中的太监及几乎所有能跟他接触上的人,他都能叫得上名字,并且知道人家在哪里发财。这个本领可是不得了。试想,一个太监宫女冷不丁地听到自己的名字被神圣无比的皇帝温柔地提起,那还不就仿佛听到了如来用纶音法语对他说&你成佛了&一般自在快活?
此外,李忱手下的哪个人生病了,他都会派人前去慰问,很多时候还会亲临一线指挥抢救工作。纵览中国历代历史,像宣宗这样的人还是不多的。不仅如此,唐宣宗还是个外表看来非常民主的君主。平时宣宗和大臣相处的时候,总是很随和很客气,仿佛别人是主他是客似的。然而,一旦廷堂议事,他立马又变得严肃认真起来,一派凛然不可犯之势。等到会议开完,登时宣宗就恢复了亲切和蔼的表情,和众臣谈笑风生、天南海北家长里短地唠起嗑来。工作搞完,大家拍拍屁股准备走了,宣宗又会感情真挚发自肺腑地对大家说:&今天俺和你们相处得很开心呀。你们大家可都要好自为之呀。可别辜负了我对你们的期望,导致我们君臣不能再像现在这样融洽相处了呀。&唐宣宗这种柔术统御之道,一时颇得众臣工之赞叹,觉得皇帝实在是太仁慈了。
  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宣宗最宠幸的大臣之一、宰相令狐绚竟私下里对人大倒苦水说:&我当了十年宰相,可以说是皇上最亲近的人了,也是他老人家最宠信的人了。可是,每次我上朝的时候,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的。&令狐绚的话,令人想起了&在刀剑上跳舞&的感觉。据史书记载,唐宣宗城府极深,很有控制人的权谋和手段,所以他的帝位巩固。宣宗喜欢读《贞观政要》,被人们称为小太宗。熟悉历史的都知道,李世民本人就是个柔道高手,他驱策天下英雄巩固江山基业,大都用的是柔道;宣宗用柔道保有天下,并执政勤奋、为人柔和从不嚣张,这一点跟李世民大有相通之处。笔者认为,这恐怕这是人们把李忱称为小太宗的原因。
上面,我们举了一些例子,为的就是说明柔道的功效。粗略来看,柔道可以保生存,柔道可以求发展,柔道可以成霸业。当然,除此之外,柔道还有许多其他功用。柔道之功效,看起来微不足道,其实是大象无形。正因为柔道的作用太大了,所以看起来仿佛没有什么作用似的。而要真正体察到这种玄之又玄的道理,非经生与死的考验、有过人的智慧所不能也。
&& 4、 柔道浑圆
  知道了宇宙都有阴阳的道理,就知道了万物之幻化的根本;知道了地球有阴阳的道理,就知道四季有循环的原因;知道了人世有阴阳的道理,就知道了人世有荣辱的往复;知道了身体有阴阳的道理,就知道身体有生死的转化;知道了博弈有阴阳的道理,就知道博弈有刚柔的道法。
  懂得天命之人,能通达种种变化:看见一叶之落就知天下之秋,看见松柏之凋而知岁月之寒;看见月圆之夜就知月晦之日,看见花开之刻就知花落之时;看见荣华富贵就知道天道忌满,看见祸否已极就知福泰将来。通达了种种变化,犹如心胸中怀抱一个大球:循环不已,生生不息,往来反复,无穷无尽。
  道行,圆也。这是说,道的运行,就是按照圆形轨道而动的。所以,太极图一定要是一个阴阳互抱的圆;地球一定是一个南北咬合的圆;整个太阳系一定是围绕太阳这个大圆而动出的更大的大圆。其实,我们看到,大如皎皎日月者,小若灿烂星辰者,不过也都是圆。懂得了这个道理,就知道&反者,道之动&的来历。这就如同,从北京一直往南走,走过了南极,再往前走,就是北方了。这就是由南生北的道理。也如同,一个人一直努力奋斗,就可以成功;到了成功的极点,还要继续,不知足,接着干走,很可能要走向失败了。
天道浑圆,自古以来皆是如此。古人把这个道理拿到人世中,指导人们的言行,就是:胆大心细,智圆行方;方而不割,圆而处世。鹅卵石反复冲刷而变得圆润,人的棱角反复磨砺而变得圆滑;车轮反复打磨而变成圆形;就连人们最看重的&饭碗&的碗,人们也要做成一个圆。
  把天道浑圆的道理用在博弈之中,就是刚柔相交,如阴阳双鱼之相抱,自成一圆;再进一步,把这个道理用在柔道之中,就能用柔道把整个人世、周围众人团成一个圆。
  为何如此,且听我慢慢道来。
纯以力量而分,人处于世界,有力大于自己者,有力小于自己者,有力相类于自己者。在力量相若的这些人中,又分为&左、中、右&三派:左派为力量彼此吸引者,说穿了就是互为欣赏互相支持者;右派为力量彼此排斥者,说白了就是互相贬斥互相斗争者;中派为彼此无直接往来,可以交之以近,也可排之以远。
  这样,每个人都有四维上下:上为力大者,相当于头;下为力小者,相当于脚;中为力等者,相当于肚。肚分左中右,也是圆形。宰相肚子能跑马,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物,拿人的肚子做本体来比喻度量,借助的也是肚子形体的广大。人站在宇宙、天地、人世之中,对上用柔,把上面的能量吸纳过来;对下用柔,把下面的能量吸纳过来;对左中右用柔,把同一平面的其他能量一齐吸纳过来,这样,这个人就如同一个黑洞,又如一个沙漏般,把四面八方的能量都尽行吸引过来。他处于核心,四面八方的力量齐聚而至,自己就是整个能量场的核心,是整个圆体的核心,就如地球的地心一般。这种状态,人们往往称作&凝聚力&。
仿照上面的逻辑,柔道是浑圆的,用柔进行博弈,也应走浑圆之道。老子说,水是最类似道的东西了,因为他处于所有东西的下方。大家知道,水是从高往低流的。老子把道比喻成水,说得是道从高往低流。其实说穿了,就是能量从充盈的地方往空虚的地方流。一如飘着轻气冒着白烟的雾霭般,一团一团的,从密度高处到密度低处流。那么,什么是充盈,什么是虚无呢?上文说了,刚者,充盈也;柔者,虚无也。所以,刚的东西存不住能量;柔的东西才能存住能量。始终坚持柔道,低低在下,下处接功,就能让四面八方的能量都流淌过来,这样,自己就聚集起了高能量。有了这个高能量,就如同刘邦吸引天下豪杰扫平江山成为帝王一样,也如同刘备善用仁德总揽文武天下归心般,无论走在任何地方,参加任何博弈,遇到任何对手,都能够所向披靡,不争而对方自服了。
这个境界实在是玄妙,古往今来大英雄大豪杰大都知道这个道理,但大都秘而不传。秉持这个方法,就能纵横于人世;脱离这个方法,就一定碌碌无为。下面,我们深入谈一谈。
&& 第一、对大力者柔之。
&&&&&&& 人处在博弈场中,必须要了解,人力总有穷尽时。这就是中国古人说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遇到了比自己力量大的人,如何应对?
  我们说,社会博弈遵循力量的基本法则。力量大容易取胜,力量大容易败亡。所以,尽可能把自己的力量做大做强,这是博弈取胜的基础。力量小者遇到力量大者,本能的选择是,尽可能赢得力大者的帮助,而非受到力大者的打压。而要达到这个境界,就需要善下,需要用柔。以柔来对待比自己力量大的人,就能够得到其帮助而免遭其损害。
以柔得到力大者之助。屈身以侍,柔和恭顺,这样,力量大者就自然会前来帮助。在三国争斗中,刘备起身微末,比起贵族出身的曹操和太子出身的孙权来说差得甚远。但是,他最终能建立起以自己为首的平民集团,同贵族集团和太子集团鼎足而立,割据江山,靠的正是其柔顺之道。刘备的柔顺之道,对比其力量大者尤其起作用。历史记载,刘备先后投奔过袁绍、曹操、刘表,最后又联合孙权共同抗曹。刘备本来无力,但是能屈身而用柔侍奉这些人,借助这些人之力保存和发展自己。刘备有句名言&屈份守时,以待天命也&,说的就是处于下位,力量不足,就不要勉强用刚,而是应该用柔道,等待时机。刘备投靠这么多比他强的人,但是又都能借助其发展自己,并能从其身边安然而退。我们说,他行的,就是柔道。
  以柔道化解力大者之害。自古以来,人和人的感情,并不总是相互喜欢相互吸引;也有相互厌恶相互排斥的情形。事实上,当一个人、一个团体处在实力弱小的时候,是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打击和欺侮的。《牛虻》中写道,当别人看见你只有一之手的时候,都想过来欺负你一下。这是人性中恶的天性。弱小者之于强大者,称王称霸不是主要的,最主要的是先要保存自己,然后再徐图发展。&
一般来说,当我方力量弱小,或者进攻时机尚不成熟时,应采取固守不出的策略,暗中发展力量,等待有利时机。在特定的形势下,用伪装的方法将真实的意图隐藏起来,不表露出自己进取之心,以避免外来的伤害,从而保存和发展自己。特别是在军事、政治领域的波谲云诡的激烈斗争中,在遭遇到强劲对手时,更要秉持柔道、以屈求伸,以此来骗过强大对手、熬过不利时节、等待最佳机会。我们看而历史上那些成大事之人,在他们成长阶段,为了掩盖心中抱负,达成自己的军事或政治目的,往往都能够用以退为进的方法来掩盖自己的意图,不暴露自己的力量,以骗过欲图伤害自己的强大对手,避免为其所害。在史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范蠡因为用柔,功成身退,结果保住了老命,避免被勾践所害;文种不知用柔,结果反遭杀害;张良懂得用柔,激流勇退,结果寿终正寝,名传天下,韩信不懂用柔,结果身败名列,宗族皆亡。再比如,司马懿碰到诸葛亮,诸葛亮文韬武略用兵打仗皆高于他,因此他用柔道以待之,忍辱而不发,最终熬死了诸葛亮,自己得以保全;他装病示痴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结果骗过了力量显赫一时的曹爽,保全了自己并伺机消灭了曹爽。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他率领的起义军被明朝统帅陈奇瑜的部队围困在陕西省南部的车厢峡一带动弹不得。偏偏天公不作美,一连下了两个多月的雨。李自成部马匹大量死亡,弓箭也无法使用。为了逃出绝境,李自成派人贿赂陈奇瑜身边之人,说李自成请求投降。这些人拿了钱财,为李自成说了很多好话。陈奇瑜一时大意,就允诺了李自成投降的条件。哪知李自成只是一时的隐忍,等他一出车厢峡,马上就又打起旗帜造反。陈奇瑜在有利的形势下没有抓住机会剿灭对手,中了李自成&假降&之计。李自成用柔道保存自己,待到后来,他东山再起,很快就形成了燎原之势,埋葬了大明王朝。
&& 懂得了对力大者用柔,就能借助其力,得到其帮助,而不会被其刚力所损害,所摧毁。每遇到一个强者,用柔者的力量就会强一分。长此以往,用柔者积聚了大量的强力,得到诸多高手的帮助,就如同《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得到诸多绝顶高手的帮助调教一般,最终就会变得力大无比。
&& 第二,对力小者用柔。
&&&&& 当自己力量超过别人的时候,如果逞强用刚道对待别人,虽然可以产生&压服&的效果,但是也有可能遇到反弹而受其害。如果能够运用柔道,则就能把力小者的力量同样吸引过来。这样,也能壮大自己的力量。刘邦大封群臣,以雍齿为先,以功臣为后,结果讨好了大家,稳定了众人情绪,这用的当然也是柔道。
我国北宋有一个叫韩琦的大臣,他文武兼备,曾长期担任宰相之职,在战场上也非常勇猛,曾有&军中有一韩,敌人听了就胆寒&的威名。韩琦虽然身居高位,但是却性格柔韧、圆融有方。一次,他夜间伏案办公,一个侍卫拿着蜡给他照明,不小心把他鬓角上的头发烧了一块。韩琦没吭声,只是用袖子使劲蹭了蹭,然后继续机头写字。过了一会儿,韩琦发现侍卫换了人,他生怕侍卫长鞭打刚才闯祸的侍卫,急忙把他们召进来,说:&不要惩罚他,他现在已经学会怎么拿蜡烛了。&韩琦为人之道,大都如此。还有一次,一个宾客送给他两只出土的玉杯。这两只杯子是稀世珍宝,非常罕见,价值不菲,韩琦很是喜爱。每次宴会时,总是要把两只玉杯拿出来小心翼翼地使用。不想,在一次宴会上,一个官吏不小心把杯子摔个粉碎。在座的都吓呆了,摔坏玉杯的那个人更是手足无措,急忙跪下来请求治罪。谁料,韩琦丝毫没有生气,他笑着说:&大凡是宝物,或成或毁,都是有一定的定数的。该来的时候,就会出来的;改坏的时候,谁也保不住。你只是偶尔失手,又非故意所谓,有什么罪过呢?快快请起。&
  后人评价韩琦说:&韩琦器量过人,生性淳朴厚道,不计较小的事情。他的功劳天下无出其右,官位已经非常显赫,却从来不自矜自大;他所肩负的职责重大,常要在官场上蹈入是非不测之地,却从不见他忧心忡忡。不管发生什么大事,他从来都泰然处之,不被物役,一生中都不曾弄虚作假。能被重用,就公平治政;不被重用,就归朝回家。这都出自他的真诚之道。&
 尽得力小者之助。即使贵如天子,力量大到极端,也需要借力小者之助。要实现这个目标,其实也要用柔道。魏武侯自夸说山河坚固,所以他能坐稳江山;吴起告诫他,国家大宝在施行仁政而不在于天险。吴起虽然从事的是刚猛的作战职业,但是从他给病卒吸脓这事就可以看出,他善用柔道。正是靠了这种对下用柔的本领,他的士兵才拼死为他作战,他的军队才所向披靡。吴起懂得这个道理,把这个道理告诉自己的君主,为的就是想说明,江山之固,并不在于自己有多么大的力量(包括武力和地理优势),而是在于施仁政、行柔道以延揽天下英雄和汹汹百姓之心。有了这些人的倾心归服及帮助,才能坐稳江山。帝王如此,普通人也是如此。孟尝君懂得用柔之道,礼贤下士招揽宾客,结果靠着&鸡鸣狗盗&之徒保全了性命;信陵君懂得用柔之道,谦恭下士礼遇诸碰,结果靠着一个糟老头(侯生)和屠户(朱亥)完成了窃符救赵的壮举。常言道:人不可貌相,海不可斗量。即使再庸庸碌碌之辈,也有其所长所擅。以柔道对待他们,也能够吸引他们的力量,得到他们的帮助。
力避力小者之害。李世民说,船能载舟,亦能覆舟,说的就是普通老百姓力量虽小,但是也能帮助李世民坐稳江山,也能让李世民倾覆江山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力小者也能造成损失。而要避免这个损失,就要善于以柔道对待这些人处于强势地位。对弱小者行柔道,这是因为,用柔的、软的、温和的方法和弱小者相处,往往比挑起矛盾,以毒攻毒、以暴制暴、以刚制刚的方法要好得多。陈胜志向远大,功业非凡,但是功成名就之后,对乡人大摆其谱,不懂用柔之道,结果和将士离心离德,很快就被秦军所灭,自己为车夫庄贾所杀。刘宋皇帝刘昱暴虐无常,命弄臣杨玉夫看织女渡星河,所&看见了告诉我我就绕了你,看不见我就杀了你&。结果,当天夜里,杨玉夫等他睡着了,就把他杀了。刘昱不仅自己丢了性命,还间接导致刘宋江山易手他人。此外,历代帝王大都忌惮功高震主者,特别害怕自己的宗族子弟造反,汉武帝运用&推恩削藩&之策消除诸王势力,杀人不见血,也可谓柔道之妙用。
  说到这里,一定要带大家看一则足以震撼人心的故事,让大家看看&柔&以对下的真正好处。
明朝初年,有一位姓尤的老头。他一生勤俭,善于经营,自己开了一个当铺,生意很不错,自己也堪称是个&大款&。有一年年底,尤大款正在屋里,忽然听到前面柜台处一片吵闹,急忙跑出来看。原来,是家住在附近的一个邻居在和自己伙计吵闹。这个邻居家里很穷,前些日子拿了些衣服当钱花。现在他空手而来,不还银子却硬是索要衣服,所以,伙计和他吵闹起来。本来,这个邻居借了人家银子没还,却非要拿回自己的衣服,已经输了理;但是他见到尤老翁,却更加气势汹汹地吵闹起来。尤老头哈哈一笑说:&我知道你的意思,不就是为了新年打算嘛。快过年了,想要回自己的衣服,这是小事一桩,不用发那么大火。&然后,老尤头就让伙计把那个闹事邻居的衣服拿过来,说:&这件棉衣,御寒必不可少,帅哥儿你先拿回去吧;这件袍子,您过年拜年一定得穿,也带回去吧。其余的几件,现在都不急需要用,不妨先留在这里。您看这样行吗?&
邻居接过衣服,默默地走了。当天晚上,这个邻居竟然死在别人家里,那家人为此打了好几年官司,惹下大麻烦。原来,这个邻居因为欠债太多,难以偿还,已经自己服了毒药;知道尤大款家里富裕,想要借死来敲诈一番。但是,见到尤老头对他很好,人很和善,于是掉头而走,转而嫁祸别人家去了。有人问尤老爹:&你老怎么会预料到他的诡计而容忍他呢?&他说:&凡是一个人毫无道理的胡搅蛮缠,他一定是有所依恃的。如果这个时候不能对他稍稍忍耐,那么灾祸就立刻会降临了。&大家都佩服他的见识。
  上面这个故事只是一个很普通的故事,尤老头只是一个很普通的老头。但是,这个普通故事中的普通老头,却告诉我们一个很不普通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即使你富贵荣华,也不能为富不仁;即使你权势显赫,也不能作威作福。要知道,富贵繁华虽然为人所羡,但也是招致别人觑觎的灾祸之源。自古红颜易薄命,才子多坎坷,就是因为物忌太盛啊。老子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说的就是即使高高在上者,有权有名有钱者,也要对待别人谦恭和顺。否则,就会自取其祸的。故事中的老子,虽然有钱,但是并不吝啬;虽然位高,但是并不咄咄逼人。他温顺和善,柔以待人,这样,才避免了一场横祸啊。这个例子,难道不值得我们好好思索吗?
先来看一个例子。
  我国古代,皇帝往往集后宫三佳丽之宠于一身,成为众多嫔妃争夺的对象。为了赢得皇帝的好感,后宫佳丽往往要想尽办法。历史上也有许多争风吃醋而互相陷害的例子。比如,唐朝之初皇帝李治的妻子王皇后,为了和萧妃争宠,就曾迎武则天进宫,试图分宠,结果自己丢了皇后地位不说,最终还被武则天杀害。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有名的皇后。她伴随着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平民皇帝,但是却能始终获得皇帝的尊宠与敬爱,并荣宠终身。这个人,就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
  《明史》记载,朱元璋起事之初,在郭子兴处当兵,因为受人陷害,常常吃不饱饭。马氏暗地里从厨房偷出大饼揣在怀中送给朱元璋,自己却经常挨饿,这使得朱元璋深受感动。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马皇后持德自律,节俭宽和,真正可谓是&母仪天下&。她常说:&骄纵生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她不仅自己躬行节俭,而且还约束后宫,使嫔妃知蚕桑之艰难。马皇后性格温顺,但是又明于事理,很得朱元璋敬重。有一次,朱元璋出于某事要处罚其谋臣宋濂。但是马皇后认为宋濂无罪,因此请求赦免。但朱元璋不听,于是马皇后在祭祀时不设酒肉。朱元璋问为何如此,马皇后回答:&我是为了宋先生做福事呢。&朱元璋听后,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就赦免了宋濂。后来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马皇后还暗中保护了许多人。
  据《明史》记载,终马皇后一生,朱元璋都很敬重她。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个杀人不眨眼的家伙。不仅对敌人心狠手辣,就是对自己人,也杀之毫不手软。但是,马皇后却能以个人品德感化朱元璋,用自己的善良陪伴朱元璋左右,她并不刻意争宠,也不同别的嫔妃争风吃醋,但是却以柔化刚,以不争之大度赢得朱元璋的青睐。马皇后这样的人,可谓真正的擅长柔道之人了。
  在这个故事中,马皇后就是用柔道克制朱皇帝的刚道,甚至霸道。马皇后的故事告诉人们,要实现不争而争的目的,柔道就真的很重要。既然柔道很重要,那么,究竟什么是柔道呢?
众所周知,太阳普照大地,地球遂生阴阳。比如,夏天是阳;冬天是阴;春秋乃是阴阳之交合。古人俯仰天地,观察日月运行之道,这才确定了阴阳。所谓阴阳的本义,就是来源于此。后来,阴阳的内涵扩展开来,比及万物:比如,男为阳,女为阴;植物向阳的一面为阳,背阳的一面为阴;身体头部为阳,足部为阴;行动迅捷为阳,安静为阴,等等。前文已经说过,万事万物皆有道,道一分为二,就是阴阳。
  柔道,是道在博弈领域的应用。而道一旦用在博弈中去,就一分而为二,一为柔道,一为刚道。这就等同于太阳照射大地,能量充足的地方为阳,能量不足的地方为阴,都是一个道理。既然柔道和刚道都是一体的,所以,要谈柔道,就势必离不开刚道,这二者需要结合在一起谈。
  笔者认为,人们对能量的正常状态的认识和运用,这就是柔道;对能量的爆发状态的认识和运用,就是刚道。具体到博弈领域而言,柔道,就是遵循柔的方法进行博弈;刚道,就是运用刚的方法进行博弈。
比如,所谓怀柔者,就是不用暴力打击而用恩义安抚。前文说到,周文王阴修德政,就是把力量蜷缩起来。他的这个方法,就是柔道。顺便插一句话,周文王的这个不争而争的方法,是姜子牙告诉他的。姜子牙的《太公兵法》,纯是从柔道来立论。而姜子牙本人,也是道家一派,走的是柔道路线。力量发作起来,以力击力,这就是刚。曹操外奉天子以令诸侯,谁不服从就打谁,这其实是一种刚道;内借权柄以压天子,动辄废掉皇后杀掉国舅,用的也是刚道。这种道,分明就是力量的爆发状态。
  由此可知,柔道,就是收力,含而不发,甚至吸引别人之力;刚道,就是斥力,就是爆发力,就是摧毁别人之力。
  在历史上,柔道有许多表现。比如,当处在弱小的地位之时,不要和强敌拼命,这就是柔道。刘邦被匈奴围困白登山,派陈平去收买而非自己硬拼,用的就是柔道。再比如,当谋求发展之时,不求一蹴而就,而是跬步积累,直至无人能敌,这也是柔道。前文说到百里奚为秦穆公策划的大战略,就是柔道战略。又比如,当事业有成登峰造极之时,激流勇退知足而止,这也是一种柔道。比如,张良辅佐刘邦得到天下之后,就隐居起来不问朝政,遵循的也是柔道。
再让我们看一个善用柔道的案例。
  唐朝初年,有个叫娄师德的大官。他在武则天时期任天兵军大都督,手握兵权,久居高位。一次,他弟弟被提升了,来向他哥哥辞行。娄师德说:&你的荣华宠幸太盛了,别人会嫉妒你的,如果出现这样的事,你打算怎么避免呢?&他弟弟说:&哥你放心,人家即使往我脸上吐唾沫,我也只是把它擦掉罢了,绝不反抗。娄师德担忧地说:&这正是我所担心的。人家往你脸上吐唾沫,是因为恨你,你如果擦,还不是会违逆别人的心思,这反而会加重他的怒气。往你脸上吐唾沫,你不要去擦它,让它自己变干,而且还要笑着接受它。&听到这话,他弟弟言下顿悟,不禁叹兄高明。娄师德以这种太极软功做官,前后竟然当了30年宰相。
  在故事里,娄师德的弟弟任由别人吐口水,不作声色,悄悄擦掉了事,可是,这在娄师德看来,这种方法还是太刚了,会得罪别人的。而只有达到&唾面自干&的境界,这才是真正的柔道。他的弟弟之所以道行不够,关键是刚道太盛,&柔&功不够;娄师德纵横朝廷30载,正是因为已经把柔用到了极致。
  娄师德这种封建的官僚,用这种办法混日子,这在当时来说,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当初,武则天登基之后,因为是女主做皇帝,担心别人不从,所以曾一度采用高压政策。当时百官生存条件非常险恶,许多人上朝之前都会跟家人提前告个别,说是如果我下班不回来,你就别等了,肯定是被抓了。这种险恶的环境锻造出娄师德这种官员。抛开道德是非不说,娄师德熟于运用柔道,不仅保住了他的命,而且保住了荣华富贵,这是他的聪明之处。今天,我们可以批评他做官无骨气,不为百姓做事,但是,道还是好道,不能因噎废食,伐木而毁林。正如一把刀,不能因为曾拿他剁过人,就非要把这刀给丢掉。
当然,娄师德这种封建官僚不太值得人们师法;下面,我们再举出同一时期的一个人物,这个人是个正面角色,而他之所以能保存性命,并留着它为天下百姓做了不少好事,靠的也是柔道。
  话说武则天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启用了来俊臣等一大帮酷吏,对人们实施高压统治。来俊臣等人为求固宠,也拼命给别人罗织罪名,对大臣们无所不用其极。只要被他们盯上了,不死也得掉层皮。不少大臣都在来俊臣手里屈打成招,最后含冤而死。有一次,来俊臣诬陷狄仁杰有谋反行为。来俊臣令人把狄仁杰现行关押,然后上书武则天,对狄仁杰进行审讯。狄仁杰是历史上有名的智者,他早对来俊臣这一套有所了解。见自己突然遭到关押,且又落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境地,狄仁杰就想出一个以柔克刚的方法。
  当来俊臣审讯他的时候,狄仁杰马上伏地告饶,说:&罪臣该死,罪臣该死。大周革命万象更新,而我却坚持做唐室旧臣,谋反理应受诛。&来俊臣见狄仁杰承认谋反,也就不再动刑,判了个&谋反是实&等候发落。
  有一个审讯官悄悄对狄仁杰说:&你只要诬告几个人,把别人牵扯进来,就可以减轻自己的罪行。&狄仁杰听罢,仰天长叹说:&皇天在上,厚土在下,我既没有干这样的事,也与别人毫无牵连,怎忍加害他人?&说完之后,一头撞在大堂的梁柱上,顿时满面是血。审讯官见状,急忙扶起狄仁杰,把他送到厢房休息,又跑回大厅处理血迹。狄仁杰见审讯官出去了,忙从袖中抽出手绢,蘸着血迹写下申冤书,然后把棉衣撕开,藏了进去。审讯官回来后,他说:&天热了,麻烦您把我的棉衣交给我加人,让他们把棉絮拆了洗洗,再给我送来。&审讯官没有多想,就把棉衣交给狄仁杰家人带回去。
  狄仁杰儿子也很聪明,听说父亲要他把棉絮拆了,灵机一动,知道里面大有文章,就偷偷拆开棉衣,看见了血书,知道父亲遭人暗算,于是辗转托人,将状子送到武则天手里。武则天不知道认罪书和告状信哪个是真,就派人叫来俊臣亲自询问。来俊臣怕事情拆穿,急忙找人伪造了一张狄仁杰的&谢死表&,把武则天应付过去。
  后来还发生了其他事,武则天慢慢察觉到,来俊臣确实瞒着她在底下搞了许多小动作。她想起狄仁杰一案有些蹊跷,忙令人把狄仁杰招来,问:&你真有冤枉,为什么还要承认谋反?&狄仁杰回答:&我若是不承认,恐怕早死于来俊臣的严刑酷法了。&武则天又问:&那你为什么又写了谢死表交给来俊臣呢?&狄仁杰断然否认说:&绝无此事。请您派人明察。&武则天令人核对&谢死表&,发现字迹有假,显是有人从中做了手脚,于是下令把狄仁杰释放。在这个故事中,狄仁杰不以硬碰硬,而是先屈后伸,等待时机耐心周旋,这就是柔道的妙用啊。
&&&& 上面的例子告诉我们,要想激烈的博弈中保存自己,并实现壮大自己的目的,就必须懂得用柔之道。所谓柔道,其实是用柔的方法。要学习用柔,就得研究柔道。从历史上来看,任何政治斗争、军事斗争大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起起落落,浮浮沉沉,这才是事物的常态。有高歌猛进的时候,也就有坎坷不顺的时候。纵观历史上那些大有作为的人,他们不仅在顺境时不会忘乎所以,而且在逆境中也不会一蹶不振。所以,成功者必不可少的素质之一,就是要学会忍耐,学会用柔,学会静待有利时机,学会以不动制动,主动隐藏起来,转移矛盾,观察形势,以图伸展。
&&&& 不以硬碰硬,而是先屈后伸,等待时机耐心周旋,这就是柔道的妙用
&& 3、 柔道之功效
  自古以来,柔道是为人处世、治国治民的最佳方法。以柔道入世,以柔道争衡,可以收到许多用刚之外的好处。柔道被弱者所用,往往可以博得人们的同情,也可以救弱者于为难之间。柔道被强者所用,也可以其显示博大胸怀,以柔道收拢人心。特别是在没有刚的资本的时候,更需要用柔道来掩饰真实目的,以获得新的发展机遇。所以,柔道之效用可谓大矣。
  从反面来说,也有那奸邪之人,利用柔道来掩饰自己的阴险毒辣,等到篡夺高位后才尽显其原来面目。在不得志时,装出一副柔弱受气的小媳妇的样子,不露一点锋芒。等到高高在上时,却要把得罪过自己的人都要赶尽杀绝。这样的人品性虽差,但正义人士往往不得提防,这是因为柔道太厉害之故。
  总之,柔道妙用无穷。正如古人所说:要想刚,一定要用柔来守住他;要想强,一定要用弱来保持它。柔积得多必然刚,弱积得多必然强。看他所积的是什么,就晓得他所得到的是福还是祸。所以,只懂得用强来取胜于不如自己的,等到遇到和自己相匹敌的对手时就易于损伤;懂得用柔道来胜过超出自己的,那么这种力量、这种智慧将是不可估量的。
&&&&& 粗略地来看,柔道的用处大概为三:柔道可以保生存,柔道可以求发展,柔道可以谋霸权。正是因为柔道有这些好处,所以不仅无力者用柔,有力者也时常用柔。
&& 第一,柔道可以保生存。
&&&& 社会博弈错综复杂,各种矛盾交错横生。一个人的力量有尽时,而争斗却无停止。所以,依靠力量处世,力尽则人亡;依靠柔道处世,面对比自己强、比及刚的人,却可以保存自己。《庄子&天下篇》说:&坚则毁矣,锐则挫矣&,说的是刚强的事物容易摧毁。比如,树木因为刚强,所以遇到飓风就必然折断;野草因为柔弱,遇到飓风反而因其柔弱而不受伤害;钢刀因其刚强,所以常常会崩裂刀刃,硬孥因其刚强,所以常常会崩断弓弦。而一把普通的刀、一把普通的孥,因其不过刚,所以得以保存。庄子讲,挺拔直立的树,因其刚强,所以容易被人锯断而充当梁栋;不成才的树,因其柔弱,所以尽享天年。以上就是过刚则折、柔弱而生的道理。
下面,我们来看一则以柔道保生存的具体案例。
  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有个谋士叫秦从龙。这个人一看就是个人物,光看他的名字,&从龙入关&,就能得到皇帝喜欢。但他不是我们今天的主角,今天的主角另有其人。当年,朱元璋白龙鱼服的时候,秦从龙把温州教授秦遇推荐给朱元璋。当时朱元璋还是吴王,对陈遇的才干非常赏识;而陈遇也经常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屡立奇功。但是,一旦朱元璋有所封赏,陈遇一定会推辞掉。朱元璋曾经三次授予陈遇翰林学士的职位,但陈遇都拒绝了。洪武四年,朱元璋任命他为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大学士,又被拒绝了。到后来,朱元璋干脆要提拔他当部级领导,命他为礼部尚书,结果还是推辞掉了。数一数,陈遇先后辞了8次官。老朱没辙了,就告诉陈遇,你不想当官,我封你儿子总行了吧。结果,又碰上了陈遇的太极软功,陈遇笑呵呵地说:&我的儿子还小,学业不成。将来有机会再让他为皇上效劳吧。&得,又给推掉了。
  有人说,朱元璋就是那种宁挨整截砖,不挨半截砖的主儿。人家陈遇不尿他,他偏偏对陈遇礼遇有加。或许,朱元璋看出陈遇是那种根本没什么欲望的人,这样的人才能保他大明江山吧。史书记载,朱元璋经常到陈遇家里拜访,而且口必称先生,说陈遇是真正的君子,从来不直呼陈遇的名字。也许,在要饭和尚出身的朱元璋的脑袋里,他还要纳闷:陈遇这个人,怎么就不爱功名富贵呢?但不管怎样,朱元璋对陈遇一直恭之敬之。我们看历史书,知道朱元璋这个人最是毒辣不过。当年跟他一起打天下的徐达,都被朱元璋阴谋赐死。而当年从龙的满朝文武,几乎被朱元璋杀了个遍。而反观陈遇,我们则不能不佩服他的智慧了。
 从理论上说,柔道可保生存,这生是因为:柔弱可以不激化同强者的矛盾,从而保证不被强者打压,因而能保护自己的安稳。《周易&系辞下》云:&尺蠖之屈,以求信(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这话的意思是,你看那虫子,往者退缩,来者伸展,屈伸交替,才能前行;你看那龙蛇,在冰天雪地里,绝不出头,而是深深蛰伏继续力量,而不被恶劣的环境所伤。《杨雄传》里说:&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所谓龙蛇者,一曲一直,刚伸柔屈。所谓龙蛇之道者,力量不够、时机不利时,就蛰伏待机;力量强大、时机有利时,则出而无敌。暂时的屈回是为了伸展,暂时的隐退是为了飞腾。连龙蛇这样的图腾之物,遇到形势不利时,都要屈身行柔道以待天命。由此可证,柔弱确实可以保全自己。
西汉时期,高祖刘邦死了,他的遗孀吕后执政。吕后在处理赵姬的时候,狠毒地让人吒舌。她命人把赵姬剁成了人彘,还让大家来观看赵姬的惨状。连他儿子看到了,都觉得吕后太狠毒了,不禁要问这是不是自己的老娘。但是,吕后却并不只是徒有阴狠一招,她所以能登上高位,确实还靠了阴柔隐忍的功夫。当年刘邦多次欲废太子,就是靠吕后的无敌阴柔大法一一化解开的。刘邦死后,匈奴单于想挑起事端侵吞汉朝疆土,就写了一封挑衅的信函:&听说你最近死了老公,我正好也死了老婆。我看你人老珠黄也不俊俏了,干脆,你带着江山跟我过吧。&朝臣看了这封信,不禁义愤填膺、破口大骂。谁知道吕后却微微一笑,并不生气。
  要知道,西汉初期,匈奴力量异常强大。连久经沙场的刘邦前去剿杀,都被围困在白登山差点丢掉老命;现在刘邦死了,匈奴就更无法制了。吕后很明白如果两家撕破脸会意味着什么,所以,她把使者召来,柔声细语说:&我老了,恐怕不能伺候可汗啦。不过,我们宫中年轻貌美的女人多的是,我们一定满足可汗的愿望。&不仅如此,吕后还把柔而又柔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干脆亲自从宫中挑选了一个貌美如花的宫女送往匈奴和亲。一场危机就这样被吕后用柔道揉搓地烟消云散了。
&& 第二,柔弱可以求发展。
&&&&&&& 一个人、一个团体,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阻力。有些阻力和困难不堪一击,很容易克服;有些阻力和困难则不容易克服。在这个时候,就不能硬碰硬死磕,而是需要学会用柔,走迂回之道,以柔弱来成就自己的发展。这就如同,溪流遇见巨石,不会横冲直撞,而是柔而避之,弯而流之。这样,溪流才能重新开辟出一条河路,并一直蜿蜒流淌,最终汇成大海。
  回到博弈中来。当人们加入到社会博弈中时,很多时候会遇到强于自己的对手。正如开车,遇到障碍时需要倒车、绕道一样,当得此时,人们要想更进一步,就必须懂得暂时忍耐、懂得退避、懂得迂回而行,这样才能行得更远。这就是柔的妙用。
在《三国演义》中,孙权设计杀害了关羽,夺回了朝思暮想的荆州,为了移祸,就把关羽的脑袋送给了曹操。曹操知道孙权是想引刘备之恨而嫁祸于他,所以派人厚葬关羽,以示自己无伤人之意。在这种条件下,东吴很可能会面临着西蜀的含恨反扑。而一旦出现此情况,则曹操势必会趁机而至。这样,孙权腹背受敌,很可能就会遭灭顶之灾。于是,孙权派诸葛瑾出使西蜀,表示&愿意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将荆州仍旧交还,永结盟好,共灭曹丕&被刘备拒绝后,孙权立马给曹丕&写表称臣&。等到孙权受封吴王、甘向曹丕称臣后,东吴大臣说:&主公宜自称上将军、九州伯之位,不当受魏帝封爵。&当时,有不少大臣觉得孙权受辱,竟至有人放声大哭起来。孙权却说:&当时沛公受项羽之封,盖因时也;何故却之?&在这里,孙权把自己比作刘邦。大家知道,刘邦虽然经常装怂,但从未真正臣服过项羽。当时机不利时,刘邦隐忍待机,不过是为图东山再起。孙权援引刘邦的老例,无非是说明,自己只不过是时不利兮的一种权变之术罢了,目的还是为有利下一步的发展。《厚黑学》中说孙权忽而能黑,忽而能厚,我们说,孙权其实是懂得用柔之道。
  当年,孙权的老哥孙策临死的时候,要把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托付给孙权。他正是看到了孙权的柔道高明之处,所以他说&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我们分析,&决机于两阵之间,于天下争衡&,这其实是一种刚道,孙策认为他自己得到刚道,所以能争衡天下;&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这分明说的是柔道,孙策认为孙权已成柔道,他柔的功夫很高明,所以能任用贤人而保守江东基业。事实上,孙策正因为过于刚硬,所以死于非命;而孙权正是因为柔弱,所以才保有了父兄的江山,并将其发扬光大,直至最后成就了帝业。
&&&&& 说到用柔可以求发展,这里还有一个故事。
  唐朝时期,由于节度使权力太大,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因此割据现象严重。政府为了限制割据势力,常常不得不使出一些手段,派出能臣前去剿灭。一次,为了铲除蔡州(今河南地区)吴元济的割据势力,朝廷派李愬任唐州的军政首脑。
  李愬到任之后,摆出一副低姿态,公然宣称:&打仗练兵我不懂,皇上知道我柔弱无能,只是派我来维持好唐州的治安罢了。&吴元济听说后,满意地说&我量他也不敢拿着鸡蛋碰石头。&从此,不再把李愬放在心上。
  哪知,李愬是那种外柔内刚,表面愚钝而谷子里极富韬略的人。他暗中训练士兵,进退有度,短期内就得到了一支可用之军。有一天,天下着大雪,李愬点起九千兵马,乘着雪夜,突袭蔡州吴元济的地盘。这时蔡州守城的兵丁还躲在火炉边取暖,结果李愬偷袭成功,迅速占据了城池。当时,吴元济躺在暖烘烘的被窝里,听见外面闹哄哄地,就问:&谁在外面吵闹呀?&话音没落,几个士兵冲了进来,吴元济就稀里糊涂成了别人的俘虏。
  李愬坚守柔道,表面上用柔麻痹对方,而骨子里早就杀气重重了。等到时机一成熟,就一发而至,把吴元济捉住了,为朝廷立下了大功,也为自己个人的发展增加了筹码。
第二章、柔道无敌的王者智慧
&&&&&& 上文说到,要想在激烈的社会博弈中取胜,就要运用不争而争的方法。
  其实,不争而争的方法,主要来自老子。《道德经》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正因为不敢为天下先,不去争,所以能成器长,能争得到。
  老子的柔弱不争,以不争而争的思想,是基于对天地万物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是基于对历史兴亡、人道盛衰的深刻体察,因而是高明的、圆达的、充满智慧和辩证的。朱熹说:&老子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这就是说,老子提倡不与人争,正是为了达到不争而争、不争而胜的目的。正是因为不与人争,所以别人也都不与之争。别人不和自己争,自己就可以养精蓄锐、潜藏待机。一旦出现了有利时机,就能一动而发,争则必胜。
  其实,不仅道家讲不争而争,佛家也有类似的智慧。有这样一段公案:寒山寺的主持寒山问另一位高僧拾得说:&今有人侮我,冷笑笑我,藐视目我,毁我伤我,嫌恶恨我,诡谲欺我,则奈何?&拾得说:&子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装聋作哑,默然置他。冷眼观之,看他如何结局?&这就是说,骄纵对手,让其横行;暂时退让,待其自己毁灭,这是一种不争而争之术。
  由此看来,这个不争之争,实在是人们博弈的大智慧。
  进一步来讲,这个不争而争之道,其实就是&柔道&。
  事实上,不争之争,乃是靠柔道而争;奋力而争,乃是靠刚道而争。很多时候,只有拼了老命,用尽一切力气,才能于激烈的竞争中得到想要的东西;但更多时候,只有靠柔道,才能绕开诸多对手,于不知不觉中把自己想要的东西争道手。这种柔道,一旦施展开来,无声无色,无象无形,不着眼耳鼻舌身意,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这种手段,看似无力,实则是四两拨千斤之道,看似费时,实则是以迂为直的最佳路线,看似平和,实则是大剑无锋大巧无工。而且,从历史上看,大凡那些擅长柔道者,不仅能够在极其惨烈极其复杂的竞争中有效保存自己,而且能够不断以柔克刚并积蓄力量,直到最后所向无敌;而那些不懂柔道者,要么会因为事事逞强而过早地被更强的对手消灭,要么即使成就了一番事业也会因不懂激流勇退而晚节不保。所以,过往的历史告诉我们,柔道是社会博弈的大道、真道、实道、不虚之道。人们想要创出一番事业,做出一番作为,就必须要懂得以柔道入局、以柔道制胜的道理。掌握了柔道博弈的方法,就能真正达到无人能敌的境界。
1、柔,王者之道
&&&&&&& 大凡是中国人,都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所谓穷则独善其身,就是环境不利时,就保存好自己;所谓达则兼济天下,就是要造福苍生百姓。在堂堂十三亿人中,雄心壮志者不少!
  但是,要想保存自己、发展自己,甚至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占据显耀之位,登上命运的顶峰,则必须要行之有道!
  这就如同登山。山顶光芒万丈、风光无限,可比作社会的顶层;而要想登上山顶,就必须有一条可达到山顶之道。找到了这条道,徐徐而行,就能登上山顶;如果走错了道,登到悬崖峭壁上,则不仅到不上顶,还有可能失足跌下山底,落个粉身碎骨!
  所以,道,实在是博弈的重中之重!
  自古以来,人们对道的研究有很多。在中国历史上,有过不少心怀天下的思想家,他们心系百姓,胸怀社稷,为了千秋基业、万代江山而殚精竭虑。他们专注弈道、特别是帝王博弈江山之道深有研究。以这些杰出的思想成果为基础,中国谋略学中慢慢出现了王道思想和霸道思想。王道思想和霸道思想虽然是帝王用以治世的谋略,但对普通人而言,也是指导其参与社会竞争的有力武器。对于人类文明的这朵奇葩,我们有理由拿来借鉴一下。
  在笔者看来,所谓王道和霸道的根本区别,就是对力和德的运用。恃力而成大业者,是霸道;恃德而成大业者,是王道。其实,力和德,不过同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霸道和王道,都是争夺天下稳定江山的必要手段。这是因为,凡是成大事者,必须有力又有德。力量是压服别人的手段,德行是安抚别人的凭借。光有力量而无德行,就会象桀纣那样,恃力而亡;光有德行而不懂力量,就会象宋襄公那样,变成蠢猪似的仁义道德。曹操之所以能成就其业,固然在于其有力,然而,曹操对于下属、对于百姓,也会抚之以德。假若曹操一味用力,见谁灭谁,试想,还有谁愿意跟随其打天下?刘备之所以能创立基业,固然在于其有德,然而,先主锄去当道之芝兰、屡反对其有恩的诸公如曹操、袁绍等辈,也算得上是力量的发作。假若刘备一味对人施以德行,没有实力做依靠,则早就被曹操袁绍等人给剿灭了。所以,无论曹刘,皆用力亦用德也。只不过,曹操做事,以力为主,以德为辅;刘备做事,以德为主,以力为辅。如此而已。
  《周易》言:君子以自强而不息,以厚德而载物。自强之道,就如同太阳一样,源源不断产生力量;厚德之道,就如同大地一样,兼容并蓄无所不包。所以,以力者,阳也;以德者,阴也。按照这个逻辑,霸道乃用力之道,所以属阳;王道是用德之道,所以属阴。而阴阳交合而万物生,所以,真正的帝王,无一不是王道与霸道并用。不过,乱世时是以霸道为表,诸葛亮说治乱世而用重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治世时以是王道为显,和平盛世,阳儒阴法的道理,这也是大家都知道的。
  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成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先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善下,就能成王。什么是善下?所谓善下者,就是&柔&。所以,结论就是:王道,尚柔也。故而从本质上讲,王道就是柔道,柔道就是王道。王道强调用德行延揽天下,柔道强调蓄力而不发,以柔克刚。在历史上,人们都公推刘备为得人心之主,说诸葛亮是王佐之才,可见刘备行的是王道。但是,更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刘备行的,其实也是柔道。他柔身侍奉曹操、袁绍、刘表等人,以柔术招揽天下英雄。人说刘备仁德充塞四海,就是说他是以柔弱取天下的。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商汤讨伐商纣的实例,看看商汤是如何以柔而致王道的。
  在历史上,我国第一个王朝更替发生在夏与商之间。商朝的开国之帝名汤,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传说,商汤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看到一道白气直贯月亮,因而有孕。夏朝的末代皇帝叫夏桀。在中国历史上,夏桀和商纣是齐名的,就如同南慕容被乔峰一样。汉朝以后,如果君王被臣子誉为&桀纣&的话,就等于骂君主残酷无伦,马上就要断子绝孙了。所以,一般来说君主都会大怒,往往要把大不敬的臣子杀死。由此可见,夏桀在中国人的眼里,是极不成器的。
  事实上,夏桀为人很是勇猛,也很聪明。先说勇猛。夏桀有很大的力气,他能把铁钩给拉直了,能把铁块绞成一团。古代的时候铸铁,可能提炼得不到今天这么细,所以刚度可能不够,读者或许觉得没什么。但是,史书记载,夏桀能把老虎给活生生撕裂,这恐怕就是具有一定段位的武林高手了。
  但是,夏桀依仗自己勇猛而不修德政,他专走刚猛路线,一味残害百姓,这就给他的统治埋下了祸端。另外,夏桀一味宠幸美女,也忽视了朝政。自古以来,凡是刚猛过度者,必喜欢柔媚无骨者。从阴阳上看,这两者是相吸的。但如果过度沉溺,则可能会坏了自己的大事。比如,暴虐而刚猛的纣王,遇见了柔媚无敌的妲己,也就沉溺其中,最终亡了天下,丧了性命。夏桀也是如此。他征讨一个部落,得到了一个极柔媚的女人,名叫妹喜。夏桀异常宠幸于他。妹喜喜欢撕裂丝绸,夏桀就拿出许多丝绸让她撕。千年以后,曹雪芹写《石头记》,写到晴雯撕扇子一段,恐怕就是从史书上借鉴这个典故的。当然,夏桀不仅宠信美女,还奢侈无度,滥用百姓民力。这样,他就得罪了天下。这是他丢掉江山的客观原因。
  上文说到夏桀不仅勇猛,还很聪明,这在历史书中也是有记载的。当时,有个著名的能人叫伊尹,商汤得知其人贤能,就三次派人去请。这是夏朝版的三顾茅庐。最后,商汤打动了伊尹,伊尹当了商汤的谋士。商汤曾向夏桀推荐伊尹,伊尹先后五次向夏桀说起贤王统治之道,但是桀始终不听从。伊尹是个极聪明的人,他对夏桀说:&大王,这样下去,我们离灭亡的日子就不远了。&夏桀很有信心,笑道:&我拥有的天下,就好比天拥有太阳。太阳有消失的时候吗?太阳消失了,我才灭亡呢。&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夏桀非常聪明。夏桀能以太阳类比自己的江山,可见其人之才,断非一个糊涂帝王所能比拟。第二,夏桀过度自信。勇猛的夏桀过于迷信武力,忽视民心,以为自己的江山固若金汤,熟料却是垒卵之危。夏桀因为聪明,所以就容易过度迷信自己。这样,夏桀就对事物失去了正确的判断力,这是他丢掉天下的主观原因。&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就是夏桀碰到了商汤这样一个惯于用柔的大家。
  商汤这个人大家都知道。历史书上记载,商汤非常精于用柔。有一次,他看见有人四面张开网来捕捉禽兽,汤就过去把三面的网都解开,并祈祷说:&愿意往左的就向左走,愿意向右的就往右走。只有那不听天命的,不想活了的,才投到我网里来。&后人说到商汤,常用这个&网开一面&的典故来形容商汤的高尚品德。但是,我们宁愿相信,这是身边的高人谋士为商汤策划的一场&政治秀&。因为不久之后 ,这件事就被商汤身边的人广泛传扬出去。诸侯听了,都感慨地说:&商汤的恩德真大啊,都已经惠泽到禽兽了。&于是,有四十多个国家归顺了商汤。
  夏桀看到商汤和别的诸侯关系如此融洽,感觉商汤在挖他的墙角,就把商汤给囚禁在夏台。但是不久,夏桀又把商汤给放了。联系到商汤一贯用柔的作风,我们相信,商汤一定是用了示弱之术,把夏桀给迷惑了。夏桀失去了除去政敌的最好机会,这就注定了他未来的厄运。
  夏桀朝政日乱,他也不管不顾,依旧淫乱不止。他派人凿大池,修建夜宫,把男女聚集到里面杂居淫乱,三旬都不上朝。他不珍惜民力,让人开凿山陵。有人进谏说:&泄露了天机,暴露了地藏,就会失去道的保护,以后必然要失败的。&夏桀二话没说,就把进谏的人给杀了。这时,历史上同比干齐名的忠臣关龙逢出场了。他忠心耿耿地劝说夏桀:&古代的君主都爱护百姓,节约财用,所以他们的统治才长久。现在您挥霍起来就好像财务无穷无尽似的,杀起人来就像没完没了似的。老这样,距离灭亡的日子就没几天了。大王,您怎么就不愿意稍微改改呢?&夏桀不听。但关龙逢站在那里始终不肯走,夏桀于是大怒,下令把关龙逢给杀了。
  这一年,天象异常。天空中出现了两个太阳在争斗。这可能是一种光线折射的自然现象吧。但人们都不约而同地把它同政治事件联系起来。同时,泰山崩裂了一角,很多江河都枯竭了。天下人心惶惶,都觉得要发生什么大事了。
  商汤看到天象异常,又见到夏桀自断羽翼,和百姓离心离德,于是,就准备起兵讨伐夏桀。第二年,商汤就抓住人心思乱的机会,任命伊尹为相,自己亲自率领军队征伐,并一举打败夏桀,最终灭亡了夏朝。在上面的这个典故里,昏庸的夏桀过刚而亡,仁德的商汤以柔道兴国,以弱胜强,最终推翻了腐朽的夏王朝,夺取了江山,自己当上了商朝开国之君。
  商汤灭掉夏朝之后,吸取了夏王不施德政、得罪天下、离乱人心的教训,就专修仁政,以柔道治国。商汤在自己的澡盆上刻上&苟日新,日日新,竞日新&的文字,以提醒自己,要让自己的道德每日有新的进步、天天有新的进步,永远有新的进步。这其实就是他秉持柔道的表现。后来,百姓遭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雄争霸手游帝王阵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