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款以一战为背景的w7单机游戏戏,支持w7,个人喜欢策略类的

查看: 12596|回复: 6
学习累了就看一眼(成语典故)
阅读权限58
春秋战国成语典故拾零荟萃
&&庄子妻死,鼓盆而歌:典故出自《庄子•内篇》,大意是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来吊丧的人看见庄子蓬头赤足坐在棺材上敲着一只破瓦盆,一边敲打还一边唱着歌。庄子说:“人本来就没有生命,混杂在混沌迷茫之中,慢慢产生了气,气又聚成了人形,人形又变成了生命。现在人死了,只不过是恢复了原来的样子罢了,这就同春夏秋冬循环是一样的。现在我妻子不过是安寝于天地之间,我要是在旁边嚎啕大哭,那就是不明白人的生命是怎么一回事了,所以我才不哭。”/ K! T2 ^& ]. X) L2 Q
杀妻求将: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齐人攻鲁,鲁欲起有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攻齐,大破之。”据汉代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五》记载,战国时代,魏国人吴起(前?-前378年)曾先后在鲁、魏、楚三国做官。他在鲁国时,齐国人来攻打鲁国。鲁国因为吴起有一定的将才想要任命他做将军,率兵与齐军作战。但由于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鲁国怀疑他与齐国的关系,对任命他做将军一事迟疑不决。在这种情况下,吴起想成就自己的功名,就把自己的妻子杀死了,以表明他与齐国没有什么关系。鲁国最终任命吴起为将军。吴起做将军后,率兵攻打齐军,把齐国打得大败。这个故事说明,吴起为了成就自己的功名,忍心杀害自己的妻子,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后因以“杀妻求将”比喻忍心害理以追求功名利禄的行为。据汉代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五》记载,战国时代,魏国人吴起(前?-前378年)曾先后在鲁、魏、楚三国做官。他在鲁国时,齐国人来攻打鲁国。鲁国因为吴起有一定的将才想要任命他做将军,率兵与齐军作战。但由于吴起娶了齐国女子为妻,鲁国怀疑他与齐国的关系,对任命他做将军一事迟疑不决。在这种情况下,吴起想成就自己的功名,就把自己的妻子杀死了,以表明他与齐国没有什么关系。鲁国最终任命吴起为将军。吴起做将军后,率兵攻打齐军,把齐国打得大败。这个故事说明,吴起杀掉妻子以求得到鲁国的信任和重用。这种做法是不足取的。比喻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做灭绝人性的事。
伯玉知非:出 处 《淮南子•原道训》:“故蘧瑗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比喻知道以前不对。- Y2 }. V' e9 A/ ?9 d
彩衣娱亲:出自:汉•刘向《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着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蹄,或美鸟鸟于亲侧。”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菜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 \&&\+ S9 p6 w$ l+ I
董狐直笔:出处:《左传•宣公二年》载:春秋时期,晋灵公十分残暴,相国赵盾劝他改变作风。晋灵公竟想杀他,他只好准备出逃。赵穿刺杀了晋灵公。太史董狐在史书上写赵盾杀其君。赵盾不服,要求改写。董狐说:“你身为相国,国君被杀,你不讨贼,你就是主谋,这事我就是死也不会改。”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4 J+ m+ g6 t) `' A0 Y
匪夷匪惠(fěi yí fěi huì):出自《旧唐书•司空图传》:“匪夷匪惠,难居公正之明;载省载思,当徇栖衡之志,可放还山。”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r/ S8 {2 C; D8 ~! l. |9 E) M8 v
割臂之盟:出处:先秦•左丘明《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初,公筑台,临党氏,见孟任,从之。閟。而以夫人言,许之,割臂盟公。生子般焉。”割臂:刺破胳臂。盟:盟约,盟誓。原指春秋战国时鲁庄公与孟任割破胳臂,订下婚约。后泛指用割破手臂立誓宁约(指男女秘订婚约)。
管鲍分金:管仲、鲍叔牙,春秋战国时齐国的名相。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 金:钱财。比喻情谊深厚,相知相悉。故事说的是管仲和鲍叔牙一起做生意的事。起初,鲍叔牙出了很多的银两,而管仲只出了很少的银两。在之后的日子里,管仲每每从柜上拿钱。大家知道,做生意用的本金是不能乱动的,但是管仲却屡次动用,让鲍叔牙的手下很是恼火。到了分红的时候,鲍叔牙说:“咱们两个将银子一人一半分了吧。”管仲同意了。鲍叔牙的手下看不过去,就对鲍叔牙说:“他天天不干活,而且经常动用柜上的钱,您为什么要这样礼让他呢?”鲍叔牙说:“我当初做生意就是想帮助管仲,他家里贫穷,上有老母,如果我直接给他钱,他一定不会要,我就和他做生意,让她能正大光明的拿钱来用。”从此,管鲍分金的故事就这样流传开来。另有【管鲍之交】就说的是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的事。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8 A$ h&&~% C. b
季孟之间:出自:《论语•微子》:“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这里指春秋时鲁国三家大贵族中势力最大的季氏和势力最弱的孟氏。指在季、孟两者之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九原可作:出自:《国语•晋语八》:“赵文子与叔向游于九原,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因称墓地;作:起,兴起。设想死者再生。6 J# J; ~; D. u+ U! ^
暮虢朝虞(mù guó zhāo yú):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春秋时晋国假道虞国去打虢国,打下虢国之后,在归途中又把虞国灭了。比喻覆灭变迁的迅速。6 ?8 x! B7 P* B: U# n
城北徐公:出自《战国策•齐策一》:“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原指战国时期齐国姓徐的美男子。后作美男子的代称。& \* q! [1 s% }/ d& M
墨守成规: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阳春白雪:出自: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而已。”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9 S5 n' ~8 w( k% U( W$ \
下里巴人:出自: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5 D/ O) _, f' z
先自隗始:出自:《战国策•燕策一》:“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隗(xiān zì wěi shǐ奎或魏音,姓):指战国燕人郭隗;始:开始。以先任用我郭隗为开端。表示自我推荐。
郢书燕说(yǐng shū yān shuō):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燕相白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古诸侯国名;说:解释。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B; x7 |% {, D; ]5 U
纵横捭阖(zòng héng bǎi hé):出自:汉•刘向《战国策序》:“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鬼谷子•捭阖》:“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出自】:汉•刘向《战国策序》:“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鬼谷子•捭阖》:“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
呆若木鸡:纪渻子是春秋时训练斗鸡的行家,由于他的名声太响亮了,于是齐王也把他找来训练斗鸡。十天之后,齐王问他:「斗鸡现在训练得怎样了?」纪渻子回答说:「鸡的性情高傲,时候还不到。」十天后齐王又来问他:「这回斗鸡该训练好了吧?」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现在还不能沉住气呢。」一个月后齐王已经等得不耐烦了,可是纪渻子还是摇头说不行。又过了十天后,纪渻子告诉齐王斗鸡训练好了,那只斗鸡非常厉害,别的鸡一见到它就吓得像木头一样呆住,可见它真是天下无敌的斗鸡!$ @" X) S# S4 ~5 N&&g# a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j& v8 A$ h& C4 Q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m) {, T) q0 E* \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 O% _/ Q$ M) B6 Y2 Z% L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6 \! L+ ?8 k* Y) h( ~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6 \" Q8 g0 O- v2 \4 h& A1 x" G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1 {4 {5 u8 q. J5 l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3 f/ w2 @( v" `, M: r& X- Q7 R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3 Q1 ?. ~( L9 [2 z/ E8 S( Z6 Y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据《战国策•赵策一》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大权落到智、赵、魏、韩四卿手中,晋定公实际上成了傀儡(kuǐ lěi)。公元前458年(已进战国时期),晋定公派使者去请求齐、鲁两国出兵讨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后,联合出兵攻打晋定公。定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定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智卿智伯独揽了朝政大权,成为晋国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别向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了土地。当他要求赵襄子割地时,遭到了严厉拒绝。智伯非常恼怒,立即派人传令给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他们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赵襄子。赵襄子估计智伯会攻打他,忙找谋臣张孟谈商量。张孟谈建议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晋阳,赵襄子发现能够打仗的武器很少。张孟谈劝道:“这里的围墙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铜铸的,这些都是制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韩两家攻打晋阳,由于魏、韩不愿为智伯卖命,智伯无法取胜。晋阳被被智伯水淹,围困了整整三年,由于地面积水,老百姓都在树上搭起棚子来居住,城里粮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冻饿成病,军心也开始动摇了。一天,张孟谈面见赵襄子,说:“魏、韩两家是被迫的,我准备去向他们说明利害,动员他们反戈联赵,共同消灭智伯。”赵襄子听了非常高兴,连连拱手表示感谢。当天夜晚,张孟谈潜入魏、韩营中,说服了魏桓子和韩康子,决定三家联合起来消灭智伯,事成之后平分智氏之领地。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赵、魏、韩三家联合进攻,杀得智军四散逃窜,智伯被擒。从此,晋国成了赵、魏、韩三家鼎立的局面。一天,张孟谈向赵襄子告别。赵襄子急忙挽留。张孟谈说:“你想的是报答我的功劳,我想的是治国的道理,正因为我的功劳大,名声甚至还会超过你,所以才决心离开。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而永远和好相处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请你让我走吧。”赵襄子只好惋惜地答应了。张孟谈辞去官职,退还封地,隐居到负亲丘去,在那里平安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后人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改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成语,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
战国时代,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安厘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的军队,一起打得大败,杀死兵士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厘王坐卧不安。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厘王本来就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厘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这样用领土、主权,想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者的欲望。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但是,安厘王不肯听从苏代的话,仍然一味屈膝求和,这样过了没多少年,魏国终于被秦国灭亡。
毛遂自荐:在战国的时候,有权有钱的人很喜欢供养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强自己的势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见的时候,就让他们策划谋略,替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人被称做食客,也叫门下客。赵国的宰相平原君势力庞大,家中养了几千名食客。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没有什么别的贡献,平原君虽然觉得很奇怪,却也没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后来,赵国的国都邯郸被秦军包围,情势非常危急。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劝说楚王和赵国合作,共同出兵对抗秦国。平原君回家后,准备从食客中选出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选来选去只有十九人合格,还差一个人。平原君正伤脑筋,毛遂突然走上前对平原君说:“我是最适合的人选,愿意跟从公子前往。”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在人群中,就好象一把锋利的锥子放在袋子里,立刻就会穿破袋子,显露锋芒。而你在我这三年,却没有杰出的表现,我看你还是留下吧!”毛遂回答:“我是现在才要进入袋子里,不然我这把锥子早就穿破袋子,显露出它的锋利,而且连锥柄都要穿出袋子了。”平原君心想,反正一时之间也找不到适合的人选,于是平原君就带着毛遂等二十人赶往楚国。见到楚王,平原君说明了局势和利害得失,费尽口舌,却都无法说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没有办法、想不出好点子。正当大家不知到该怎么办才好,毛遂这时候手按宝剑,走到楚王前面说:“大王的性命现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国有几百万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战役中却被秦国几万人的军队打败,夺去了许多城池与土地,连我们赵国都替你们感到羞愤。赵国提议两国联合抗秦,是在替你们楚国报仇。”楚王听了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着宝剑威胁,就同意结盟,订下和约。并立刻发兵支持赵国,解了邯郸之围。从此,平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而把他当作上宾招持。& ~4 b+ p0 i7 e7 Y
鸡鸣狗盗:战国时候,齐国的孟尝君喜欢招纳各种人做门客,号称宾客三千。他对宾客是来者不拒,有才能的让他们各尽其能,没有才能的也提供食宿。有一次,孟尝君率领众宾客出使秦国。秦昭王将他留下,想让他当相国。孟尝君不敢得罪秦昭王,只好留下来。不久,大臣们劝秦王说:“留下孟尝君对秦国是不利的,他出身王族,在齐国有封地,有家人,怎么会真心为秦国办事呢?”秦昭王觉得有理,便改变了主意,把孟尝君和他的手下人软禁起来,只等找个借口杀掉。泰昭王有个最受宠爱的妃子,只要妃子说一,昭王绝不说二。孟尝君派人去求她救助。妃子答应了,条件是拿齐国那一件天下无双的狐白裘(用白色狐腋的皮毛做成的皮衣)做报酬。这可叫孟尝君作难了,因为刚到秦国,他便把这件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就在这时候,有一个门客说:“我能把狐白裘找来!”说完就走了。原来这个门客最善于钻狗洞偷东西。他先摸清情况,知道昭王特别喜爱那件狐裘,一时舍不得穿,放在宫中的精品贮藏室里。他便借着月光,逃过巡逻人的眼睛,轻易地钻进贮藏室把狐裘偷出来。妃子见到狐白裘高兴极了,想方设法说服秦昭王放弃了杀孟尝君的念头,并准备过两天为他饯行,送他回齐国。孟尝君可不敢再等过两天,立即率领手下人连夜偷偷骑马向东快奔。到了函谷关(在现在河南省灵宝县,当时是秦国的东大门)正是半夜。按秦国法规,函谷关每天鸡叫才开门,半夜时候,鸡可怎么能叫呢?大家正犯愁时,只听见几声“喔,喔,喔”的雄鸡啼鸣,接着,城关外的雄鸡都打鸣了。原来,孟尝君的另一个门客会学鸡叫,而鸡是只要听到第一声啼叫就立刻会跟着叫起来的。怎么还没睡蹭实鸡就叫了呢?守关的士兵虽然觉得奇怪,但也只得起来打开关门,放他们出去。天亮了,秦昭王得知孟尝君一行已经逃走,立刻派出人马追赶。追到函谷关,人家已经出关多时了。孟尝君靠着鸡鸣狗盗之士逃回了齐国。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意思是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引领而望:“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梁惠王》)意思是: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主,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着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梁惠王》)意思是:和天下的人同忧同乐,这样还不能使天下归服于他的,是从来不曾有的事。(注:范仲淹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化于此)2 N8 g, `% Z& K&&G9 [
顾左右而言他:“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意思是:齐王回过头来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救民于水火之中:“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意思是: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A: a9 l% g, q
箪食壶浆:“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梁惠王》)意思是:如今燕国的君主虐待百姓,您去征伐他,那里的百姓认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的苦难中解救出来,因此都用筐盛着干饭,用壶盛着酒浆来欢迎您的军队。
解民倒悬:“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公孙丑》)意思是:现在这个时候,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实行仁政,老百姓的高兴,正好像被人倒挂着而给解救了一般。
具体而微:“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 (《公孙丑》)意思是:冉牛、闵子、颜渊大体近于孔子,却不如他那样的博大精深。
返求诸己:“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公孙丑》)意思是:(射箭)如果没有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返躬自问罢了。3 d* s# ]$ H3 y$ P! ~&&c: _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fù mǔ zhī mìng,méi shuò zhī yán):“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孟子•《滕文公》)媒妁:婚姻介绍者。意思是:若是不等到爹娘开口,不经过媒人介绍,自己便钻洞扒门缝来互相窥望,爬过墙去私会,那么,爹娘和社会人士都会轻视他。
乱臣贼子:“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滕文公》)意思是:孔子著作了《春秋》,叛乱的臣子、不孝的儿子才有所害怕。( ]1 m: _&&G" X) o$ X; D. u) o
不虞之誉:“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离娄》)意思是:有意料不到的赞扬,也有过于苛求的诋毁。3 T: t# x& [, A9 \5 O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离娄》)意思是:不孝顺父母的事情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
不为已甚:“仲尼不为已甚者。” (《离娄》)意思是:孔子是做什么事都不过火的人。
自怨自艾(zì yuàn zì yì):出处 《孟子•万章下》:“三年,太甲悔过,自怨自艾(yi)。”。怨:怨恨,悔恨;艾:割草,比喻改正错误。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错误。意思是:三年后,太甲悔过,自己怨恨,自己悔过。( a& Y- R$ v- t
却之不恭(què zhī bù gōng): “却之却之为不恭。”(《万章》)  释义 却:推却。指对别人的邀请、赠与等,如果拒绝接受,就显得不恭敬。意思是:(俗话说),“一再拒绝人家的礼物,这是不恭敬。”临时的客套话,常与“受之有愧”连用。
杀人越货:出自:《尚书 康诰》“杀越人于货,闵不畏死,凡民罔不憝。”(《万章》)意思是说,“杀死别人,强夺财物,横强不怕死,这种人,是没有人不痛恨的。”
知人论世:出自:《万章》“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意思是:吟咏他们的诗歌,研究他们的著作,不了解他们的为人,可以吗?所以要讨论他们那一个时代。&&B+ D& g! i5 X* f: ^
以邻为壑:出自《告子》:“今吾子以邻为壑。”意思是:如今你却使水流到临近的国家去。
8 P2 N( R0 r* u1 d2 e% e7 h* M- Y, G
买椟还珠& \2 j8 `! |2 I&&W$ b# a: E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会说话。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隐语,来规劝君主,使君王不但不生气,而且乐于接受。当时齐国的威王,本来是一个很有才智的君主,但是,在他即位以后,却沈迷于酒色,不管国家大事,每日只知饮酒作乐,而把宜切正事都交给大臣去办理,自己则不闻不问。因此,政治不上轨道,官吏们贪污失职,再加上各国的诸侯也都趁机来侵犯,使得齐国濒临灭亡的边缘。虽然,齐国的一些爱国之人都很担心,但是,却都因为畏惧齐王,所以没有人赶出来劝谏。其实齐威王室一个很聪明的人他很喜欢说些隐语,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虽然他不喜欢听别人的劝告,但如果劝告得法的话,他还是会接受的。淳于髡知道这点后,便想了一个计策,准备找个机会来劝告齐威王。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大王,为陈有一个谜语想请您猜一猜:其国有汁大鸟,住在大王的宫廷中,已经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飞翔,也不发生名叫,只是毫无目的的蜷夫着,大王您猜,这是一只什么鸟呢?”齐威王本是一个聪明人,亦听就知道淳于髡是在讽刺自己,向那只大鸟一样,身为一国之尊,却毫无作为,只知道享乐。而他时再也不是一个昏庸的君王,于是沈吟了一会儿之后便毅然的决定要改过,振作起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是,因此他对淳于髡说:“嗯,这一只大鸟,你不知道,它不飞则已,亦非就会冲到天上去,它不鸣则已,一鸣就会惊动众人,你慢慢等着瞧吧!”从此齐威王不在沈迷于饮酒作乐,而开始整顿国正。首先他召见全国的官吏,尽忠负责的,就给予奖励;而那些腐败无能的,则加以惩罚。结果全国上,很快就振作起来,到处充满蓬勃的朝气。另一方面他也着手整顿军事,强大武力,奠定国家的威望。各国诸侯听到这个消息以后都很震惊,不但不敢再来侵犯,甚至还把原先侵占的土地,都归还给齐国。齐威王的这一番作为,真可谓是“一鸣惊人”呀!所以后来的人便把“一鸣惊人”这句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如有不平凡的才能,只要他能好好的运用,一旦发挥出来,往往有惊人的作为。
, g9 |; s- N- {/ V1 ]
/ l4 [# Z- a6 o0 y1 ]
战国时代,当楚国最强盛的时候,楚宣王曾为了当时北方各国,都惧怕他的手下大将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问朝中大臣,这究竟是为什么。当时,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叙述了下面这段故事: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他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地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他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他们走没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狂奔四散。5 S" t2 R( N+ D' B, u
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他并不知到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平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凡是藉着权威的势力欺压别人,或藉着职务上的权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来形容。
# Z1 \" V! P, O# c# y* ~( n
3 j3 B. c/ G2 T" i
春秋楚襄王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连郑王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后,楚军中有楚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郑颉的功劳,说郑王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得来。后来,他们便请伯犁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郑王。于是命人带了郑王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楚王弟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王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上下其手”这句成语便是出于这个故事;是表示玩法作弊,颠倒是非的意思。
在现在的社会中,这种情形是常常会发生的:譬如有人做了不法的事情,知道罪有应得,难逃被惩处的厄运;于是暗地里进行贿赂,或请托亲友奔走求情,求予包庇,结果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仍得消遥法外。像这种参与其事的人,从中枉法舞弊,便可以说是:“上下其手”了。4 g. Z3 m9 S: `
杞人忧天/ o) B# {- t6 b6 q) e( k* Y, o% U! w
从前在杞国,有一个胆子很小,而且有点神经质的人,他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而让人觉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程量,并且自言自语的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我们岂不是无路可逃,而将活活地被压死,这不就太冤枉了吗?”从此以后,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空怎么会塌下来呢?在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吧!”可是,无论人家怎么说,他都不相信,仍然时常为这个不必要的问题担忧。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它的主要意义在唤醒人们不要为一些不切实际的事情而忧愁。它与“庸人自扰”的意义大致相同。
/ k&&A&&z3 b: D- G( @. _" D2 c
亡羊补牢1 C) X&&Y, ~% j2 J
这故事出自“战国策”。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大臣,名叫庄辛,有一天对楚襄王说:“你在宫里面的时候,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的时候,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随看你。你和这四个人专门讲究奢侈淫乐,不管国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一定要危险啦!”襄王听了,很不高与,气骂道:“你老糊涂了吗?故意说这些险恶的话惑乱人心吗?”庄辛不慌不忙的回答说:“我实在感觉事情一定要到这个地步的,不敢故意说楚国有什么不幸。如果你一直宠信这个人,楚国一定要灭亡的。你既然不信我的话,请允许我到赵国躲一躲,看事情究竟会怎样。”庄辛到赵国才住了五个月,秦国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阳城(今河南息县西北)。这才觉得庄辛的话不错,赶紧派人把庄辛找回来,问他有什么办法;庄辛很诚恳地说:“我听说过,看见兔子牙想起猎犬,这还不晚;羊跑掉了才补羊圈,也还不迟。……”这是一则很有意义的故事,只知道享乐,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结果必然是遭到悲惨的失败无疑。“亡羊补牢”这句成语,便是根据上面约两句话而来的,表达处理事情发生错误以后,如果赶紧去挽救,还不为迟的意思。例如一个事业家,因估计事情的发展犯了错误,轻举冒进,陷入失败的境地。但他并不气馁,耐心地将事情再想了一遍,从这次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认为“亡羊补牢”,从头做起,还不算晚呢!6 j7 y5 [5 p- M) V# D2 D3 V0 }6 Q
一暴十寒3 G5 M" t% i, m! ^6 j: j
! K8 X; r+ a! V) I5 s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例如一位同学,对于求学很是随便,学习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我们便说:他这种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1 g) x, Z) P& n0 m3 |
三人成虎: _6 G1 O3 B: G# d3 l
% K' M) H. z8 T) E
战国时代,互相攻伐,为了使大家真正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战国策”:“魏策”有这样一段记载:
魏国大臣庞葱,将要陪魏太子到赵国去作人质,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有个一人来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不相信。”庞葱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可相信吗?”魏王道:“我有些将信将疑了。”庞葱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道:“我当然会相信。”庞葱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事,可是经过三个人一说,好像真的有了老虎了。现在赵国国都邯郸离魏国国都大梁,比这里的街市远了许多,议论我的人又不止三个。希望大王明察才好。”魏王道:“一切我自己知道。”庞葱陪太子回国,魏王果然没有再召见也了。市是人口集中的地方,当然不会有老虎。说市上有虎,显然是造谣、欺骗,但许多人这样说了,如果不是从事物真相上看问题,也往往会信以为真的。
这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但后世人引伸这故事成为“三人成虎”这句成语,乃是借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意思。例如:判断一件事情的真伪,必须经过细心考察和思考,不能道听途说。否则“三人成虎”,有时会误把谣言当成真实的。
$ ?) F. {+ r% x1 C6 n) @- D/ r
3 }6 Y0 z) q: H0 o9 Z) W7 [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J( s1 Q* z! ~% _; v
% _( h" h0 C, I: D5 {6 c/ X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s- V2 q2 e6 t&&g7 `&&]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7 i8 c. D8 \) w+ h+ t* |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0 W! }" Y* I2 |$ R&&T; q. s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 K/ t* x) W8 b1 H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F1 o9 R) V- _& I4 X$ a
7 Q; y$ s) o$ [, V' l2 j
胡服骑射:战国时,赵国国君武灵王决心变革图强。武灵王见胡人(少数民族)身着窄袖短褂便服,骑着战马,边跑边射箭,行动迅疾,十分灵活,便决定向胡人学习,改革士兵服装,发展骑兵。不到一年功夫,赵国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经过南征北战,赵国成了当时有数的强国之一。& l&&M$ \" V# e+ V
7 |7 z&&w, O: }0 R7 d+ ^
窃符救赵:战国时,秦国派兵围攻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向魏国求救,魏国派兵前去救赵。秦国听说魏国派兵救赵一事,派人去魏国威胁魏王,魏王屈服于秦国,下令让前去救赵的魏兵按兵不动。赵王向魏国公子信陵君写信求救。信陵君曾为魏王的宠妃如姬报了杀父之仇,信陵君请求如姬从魏王那里盗出了兵符,从而夺取了兵权,率领几万精兵,奔赴邯郸,打败了秦军,解了邯郸之围。
- I3 [/ z- h+ ]4 I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据《战国策•赵策一》记载,春秋末年,晋国的大权落到智、赵、魏、韩四卿手中,晋定公实际上成了傀儡。公元前458年(已进战国时期),晋定公派使者去请求齐、鲁两国出兵讨伐四卿。四卿得到消息后,联合出兵攻打晋定公。定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定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智卿智伯独揽了朝政大权,成为晋国最大的卿。其他三卿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都不敢和他抗衡。智伯分别向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了土地。当他要求赵襄子割地时,遭到了严厉拒绝。智伯非常恼怒,立即派人传令给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他们出兵和自己一起去攻打赵襄子。赵襄子估计智伯会攻打他,忙找谋臣张孟谈商量。张孟谈建议到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去抵抗。到了晋阳,赵襄子发现能够打仗的武器很少。张孟谈劝道:“这里的围墙是用一丈多高的楛(hù)木做的,殿柱是用铜铸的,这些都是制造武器的好材料。”智伯率魏、韩两家攻打晋阳,由于魏、韩不愿为智伯卖命,智伯无法取胜。晋阳被被智伯水淹,围困了整整三年,由于地面积水,老百姓都在树上搭起棚子来居住,城里粮食也快要吃完,很多人冻饿成病,军心也开始动摇了。一天,张孟谈面见赵襄子,说:“魏、韩两家是被迫的,我准备去向他们说明利害,动员他们反戈联赵,共同消灭智伯。”赵襄子听了非常高兴,连连拱手表示感谢。当天夜晚,张孟谈潜入魏、韩营中,说服了魏桓子和韩康子,决定三家联合起来消灭智伯,事成之后平分智氏之领地。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赵、魏、韩三家联合进攻,杀得智军四散逃窜,智伯被擒。从此,晋国成了赵、魏、韩三家鼎立的局面。一天,张孟谈向赵襄子告别。赵襄子急忙挽留。张孟谈说:“你想的是报答我的功劳,我想的是治国的道理,正因为我的功劳大,名声甚至还会超过你,所以才决心离开。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而永远和好相处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请你让我走吧。”赵襄子只好惋惜地答应了。张孟谈辞去官职,退还封地,隐居到负亲丘去,在那里平安地度过了自己的晚年。后人将“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改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作成语,提醒人们记住过去的教训,以作后来的借鉴。
4 J5 V/ ^( D- y9 _
抱薪救火:战国时代,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国的安厘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安厘王元年,秦国进攻魏国,魏国失去了两个城镇;第二年,魏国又失去了三个城镇,不仅如此,秦国的军队当时还直逼魏国的都城,形势十分危急。韩国派兵来救,但也被秦军打败。魏国没有办法,只得割让了土地,才算了结了战争;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两个城镇,并杀死了数万人。第四年,秦国更把魏、韩、赵三国的军队,一起打得大败,杀死兵士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魏国军队的接连败北,使安厘王坐卧不安。此时,魏国军队的另一位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为了苟安,便向安厘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厘王本来就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的弟弟,他也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厘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这样用领土、主权,想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国土还在,就无法满足侵略者的欲望。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但是,安厘王不肯听从苏代的话,仍然一味屈膝求和,这样过了没多少年,魏国终于被秦国灭亡。& E' {2 L" t5 R# ?, n
7 c- ~8 v: {& }
毛遂自荐:在战国的时候,有权有钱的人很喜欢供养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增强自己的势力,在有事、需要有人出意见的时候,就让他们策划谋略,替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人被称做食客,也叫门下客。 $ G5 a& @( [' u7 I. u* ^3 t
赵国的宰相平原君势力庞大,家中养了几千名食客。其中有位叫毛遂的食客,待了三年,都没有什么别的贡献,平原君虽然觉得很奇怪,却也没有埋怨,任由他在家中吃住。 ( j- g( R6 s% b
后来,赵国的国都邯郸被秦军包围,情势非常危急。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劝说楚王和赵国合作,共同出兵对抗秦国。平原君回家后,准备从食客中选出二十个文武全才的人一同前往,可是选来选去只有十九人合格,还差一个人。平原君正伤脑筋,毛遂突然走上前对平原君说:“我是最适合的人选,愿意跟从公子前往。”平原君说:“有才能的人在人群中,就好象一把锋利的锥子放在袋子里,立刻就会穿破袋子,显露锋芒。而你在我这三年,却没有杰出的表现,我看你还是留下吧!”毛遂回答:“我是现在才要进入袋子里,不然我这把锥子早就穿破袋子,显露出它的锋利,而且连锥柄都要穿出袋子了。”平原君心想,反正一时之间也找不到适合的人选,于是平原君就带着毛遂等二十人赶往楚国。 " n3 H1 f. C! B1 {( |
见到楚王,平原君说明了局势和利害得失,费尽口舌,却都无法说服楚王,同行的十九名食客也没有办法、想不出好点子。正当大家不知到该怎么办才好,毛遂这时候手按宝剑,走到楚王前面说:“大王的性命现在掌握在我的手中!楚国有几百万精兵,然而在上次的战役中却被秦国几万人的军队打败,夺去了许多城池与土地,连我们赵国都替你们感到羞愤。赵国提议两国联合抗秦,是在替你们楚国报仇。”楚王听了觉得毛遂说得有理,再加上毛遂拿着宝剑威胁,就同意结盟,订下和约。并立刻发兵支持赵国,解了邯郸之围。 9 G* c( X5 I$ A* J2 c
从此,平原君不敢再小看毛遂,而把他当作上宾招持。9 ]& B& g&&k2 j7 v$ n3 K# p& h
) w1 k6 E# @$ _% w2 h0 E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鲁庄公姬同有三个弟弟:庆父、叔牙、季友。庆父最为专横,并拉拢叔牙为党,一直蓄谋争夺君位,并与其嫂——鲁庄公姬同的夫人哀姜私通【鲁庄哀姜,鲁桓文姜,卫宣姜。注意区别】。2 H/ R! l/ R4 m# z# Y6 ]) a
鲁庄公于其在位的第三十二年,生了病,因为夫人哀靖没有生子,既无“嫡嗣”,便从“庶子”中议立。庄公与三弟叔牙商量,叔牙因受了其二歌的买嘱,主张立庆父;与四弟季友商量,季友力主立鲁庄公与其宠姬的生子公斑,并逼叔牙以死表明拥立斑。$ W& `+ ]* o3 f) E# U# u6 t7 }* L
当年八月,鲁庄公病死,姬斑继位。庆父甚不甘心,便与哀姜密谋,欲暗杀姬斑。恰好有个叫荦的养马人,很有力气,也很鲁莽,因受过鲁庄公的责罚怀恨在心,庆父就唆使荦乘丧期打死了姬斑,另由庆父立了哀姜妹妹叔姜的生子姬开,为鲁闵公。庆父更加肆无忌惮,与哀姜打得更是火热,并越来野心越大。鲁闵公二年,一对奸夫****又指使一个叫齮的人杀了闵公,欲立庆父。季友趁乱领着鲁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姬申逃到邾国,发出文告声讨庆父,要求国人杀庆父,立姬申。国人响应,庆父畏惧,逃亡到莒国,哀姜逃到邾国。# T, P% `5 z8 L' o0 e
姬申得立,季友买通莒国押回了庆父,并将其杀死;因为哀姜是齐公室之女,所以齐桓公很生气,将哀姜召回,也杀了。
5 b6 v&&n6 L; m) {) z/ s
鹬蚌相争 :
6 A2 @' b8 u! O( W7 Z
释义: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出处:《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面都不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Z, Q/ R' u/ x2 V
战国时候,秦国最强。它常常仗着它的优势去侵略别的弱国。弱国之间,也常常互有磨擦。 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
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 “尊敬的大王,我给你讲故事来了。” 讲故事?他要讲什么故事呢?赵惠文王心中不禁一愣。 " q& z2 N! w7 e0 I# x) [
接下来,苏代讲开了他要讲的故事。 他说这次到赵国来,经过易水的时候,看见一只蚌,正张开双壳,在河边晒太阳。忽然飞来一只水鸟,伸出长嘴去啄蚌的肉。蚌立刻用力合拢它的壳,把水鸟的嘴夹住了。这时候,水鸟对蚌说:“不要紧,只要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的。等你死了我再吃你的肉。” 5 p, a5 d# A. L* ]
蚌不服气,它回敬水鸟说:“不要紧,只要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你也会活不成的。咱谁吃谁的肉,还说不定呢!” 它俩争吵不休,谁也不肯相让。 正在它俩争吵的时候,有一个打渔的人走了过来。那打渔的人毫不费力地伸手把它俩一起提拿去了。 苏代讲完了上边的故事,然后严肃地对赵惠文王说:“尊敬的大王,听说贵国要发兵攻打燕国。如果真的发兵,那么,两国相争的结果,恐怕要让秦国做渔人了。” 赵惠文觉得苏代的话有道理,便放弃了攻打燕国的打算。
% L, P' p$ ^& H. D
+ o! v4 R2 w# P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原文: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0 r) l) w3 |; Q% R4 I" r
译文:有个楚国人在郑国出售珍珠。他用木兰为珍珠作了个匣子,用香料把匣子熏香,还用珠宝、玫瑰、翡翠来加以装饰。一个郑国人买走了这个匣子,却把珍珠还给了他。 " ~0 ^4 b0 j- ]6 a
杞人忧天0 s+ J! u! W- c- i/ ~
出处:《列子•天瑞》
原文: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踏,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译文:杞国有一个人,整天担心天塌地陷,自己没有地方容身,因此愁得睡不着觉,吃不下饭。有个人看他这样忧愁,很为他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很厚很厚的气积聚在一起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从早到晚都生活在天的中间,怎么会担心天塌下来呢?“那人忧天的人听了,又说;“如果天是很厚的气,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会掉下来吗?“前来开导他的人说:“太阳、月亮和星星,也都是会发光的气积聚而成的,即使掉下来,也不可能把人打伤。“那个忧天的人又问:“如果地陷塌了怎么办呢?“开导他的人回答说:“大地是土块积聚而成,它充塞四野,无处不有,你在它上面随便行走、跳跃,整天在它的上面生活,怎么担心它会陷塌呢?“那人听了朋友的话,如释重负,非常高兴;那个前来劝他的人放下心来,也很高兴。
1 |0 m$ f) Q9 h" e. f
南辕北辙6 L' V$ {( d$ h0 [# c4 A6 R) f3 e
出处:《战国策•魏策四》
原文: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0 p. U- z0 B# z2 A/ G: Y2 b
译文:魏王想攻打赵国,季梁劝他说:“我在太行山下遇到一个赶着车向北走的人,告诉我说:‘我要去楚国。‘我问他:‘你要去楚国,为什么要向北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您的马虽然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路费很充足。‘我说:‘你的路费虽然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给我驾车的人本领很高。‘他不知道方向错了,赶路的条件越好,离楚国的距离就会越远。现在大王动不动就想称霸诸侯,办什么事都想取得天下的信任,依仗自己国家强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岂不知您这样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这正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的行为一样啊!“+ ^: G( b6 o7 k0 C" g5 C
出处:《战国策•齐策二》
原文: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译文:楚国有一个人举行祭祀典礼。行完了礼,把一壶酒赏给他家里的几位客人。客人们商量道“这酒几个人喝嫌少,一个人喝,有余。咱们在地上画蛇,谁先画成了谁就喝酒。“有一个人先把蛇画成了,拿过酒来将要喝,却又左手举着酒壶,右手又画着蛇说:“我还能给蛇添上脚。“脚还没画成,另一个人又把蛇画成了。这人把酒壶夺过来,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添上脚?“于是他就把酒喝了。5 S8 G! c2 j# C! }- m
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3 ?/ {5 U. h, ]. e' x/ f
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郑国有个人想去买一双鞋,先量一下自己的脚,然后画了一个底样的尺码放在座位上。他匆忙走到集市上,看中了一双鞋子,突然想起:“我忘了拿量好的尺码来了。“于是,赶紧跑回去拿底样。等到他赶回来时,集市已散了,鞋子也就没有买成。有人问他:“你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不就行了吗?为何还要跑回去看鞋样呢?“他说:“我宁可相信自己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6 m: m9 A6 S0 t" Q
揠苗助长# A* a/ f&&P8 R' |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
原文: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译文:宋国有个农夫嫌稻苗长得太慢,于是将稻苗拨高,满意地回了家,对家里的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稻苗长高一大截!“他儿子赶快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 F( x% ?0 |4 X, ?: v! s( A
守株待兔" z: z9 D' P5 p1 s
出处:《韩非子•五蠹》
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柱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译文:宋国有个农民正在耕田。田边有棵大树桩,一只兔子飞奔过来,不小心撞在树桩上,折断脖子死了。这个农民从此便放下农具,守在树桩旁边,希望再次得到撞死的兔子。结果,再也没有得到兔子,而他的这种行为却被当作笑话在宋国传开了。
& g1 |3 S0 g- q7 H3 z9 Y) z( E
出处:《庄子•秋水》
原文: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译文: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邯郸人走路很好看,就赶去邯郸跟人家学习步法。可是,他不仅没有掌握邯郸人走路的独特技能,而且忘记了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结果只好爬着回家了。/ N5 e6 q8 ~8 V" f+ O, q+ N" U
- D% Y5 S# J; v) Y0 p
出处:《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7 p7 z% m" J$ T% C2 Z) i% L* e
掩耳盗铃8 t" @) t+ M; V8 c: P, q3 i
出处:《吕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O1 {, h4 t3 p9 ]! B
译文: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 a7 k/ s- X# M! z&&g
成语典故 - 锦屏射雀- a0 Q+ s. x% I; ?# h& `
  jǐn píng shè què 5 c! j' E+ ]9 z* h. A
  典源:《旧唐书•高祖窦皇后传》
  国学故事:隋朝末年,战乱不定,各路诸侯争雄天下。窦毅不愧老谋深算,为女儿择婿别出心裁。一次窦毅指着大公主说:“这女子才貌双全,不能轻易许配人家,应当为她选择一个好的丈夫。”因此便在屏风上画了两只孔雀,凡是求婚的人,均给两支箭让射,暗定若有能射中孔雀眼睛的,就把大公主嫁给他。有几十人前来求婚,但都未能中标,后李渊到来,两箭分别射中两只孔雀的眼睛。窦毅见了十分高兴,便把女儿许配给李渊。当时战乱以武治国平天下。+ h1 ]9 y&&X; ^" m% Q&&`
成语典故 - 割席分坐- }6 y: G. Z1 ^* ]4 M* _
  gē xí fēn zuò
  典源:《世说新语•德行》
  国学故事:三国时魏国有个隐士,俭朴好学。有两个读书人,一名叫管宁,一名叫华歆。他们俩一起在菜园锄地,看见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把它看得像破瓦碎石一样挥锄拨开,华歆却赶紧拾起来看了又看。后来他们又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这时,一位衣着华贵的大官乘坐马车从学校门前经过,管宁不为所动,仍旧专心致志地读书。而华歆却非常羡慕,扔下书本跑出去看。他回来后,管宁二话没说,立即与他割断坐席,并郑重宣布:“你不是我的朋友!”•+ c9 a8 @0 X- _) A& l
成语典故 - 逢人说项6 s* ~) f8 w8 r0 S5 n5 l5 I8 e' r
  féng rén shuō xiàng
  典源:《赠项斯》 2 f. B6 K4 x$ d6 z- Y. B* f' f
  国学故事:唐代有位很有名望的江东人叫项斯,在他未出名之前,曾拿自己的诗文去拜见朝廷官员杨敬之。杨敬之十分喜爱他,赞道:“几次看诗都觉得很好,见到人后觉得人品更值得称道。我生来不会隐瞒人的长处,因此只要见到人我必会称赞项斯的人品和诗文。”不久,项斯便被选拔重用。$ z1 d/ @) v* R
成语典故 - 牧羊读书
  mù yáng dú shū
  典源:《三国志•魏书•杨俊传》 + s. [& |! Q2 e
  国学故事: 西晋的权臣杨俊隐居太原时,见到一个名叫王象的少年,生活很清苦,但却十分勤奋好学,常常一边牧羊,一边偷偷读书,为此被主人鞭打了一顿。杨俊喜爱他珍惜时光,勤奋好学,于是便将王象赎买到家中,给他一定的条件和时间,让他继续用功读书,年长后还为他定亲娶妻。王象身为仆奴,不甘沦落,仍勤奋刻苦“牧羊读书”。
  zhǐ lù wéi mǎ《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阴谋篡位,但又怕别的臣子不服从,就设法试探。他故意给秦二世献了一只鹿,并说:“这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弄错了吧?把鹿说成马了。”赵高问其他大臣,有的不吭气,有的巴结赵高就附和说是马,也有的说是鹿。赵高就把说是鹿的人暗害了。
  à i w ū j í w ū 乌:乌鸦。《尚书大传•大战》:“爱人者,兼其屋上之乌。”意思是说,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后用“ 爱屋及乌”比喻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喜爱和他有关系的人或事物。' ]. ^) k6 z2 c- l
  yāng jí chí yú , i1 p, |# }+ S1 E: h( J6 y
  出处:北齐•杜弼《檄梁文》:“但恐 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从前,有个地方,城门下面有个池塘,一群鱼儿在里边快乐地游着。突然,城门着了火,一条鱼儿看见了大火叫说:“不好了,城门失火了,快跑吧!”但是其他鱼儿都不以为然,认为城门失火,离池塘很远,用不着大惊小怪。除了那条鱼儿之外,其它鱼都没有逃走。这时,人们拿着装水的东西来池塘取水救火。过一会,火被扑灭了,而池塘的水也取干了,满池的鱼都遭了殃。 * A$ h% X! I. v' S& D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火——水——鱼是有联系的,池塘的水能灭城门的火,这是直接联系,鱼儿与城门失火则是间接联系,它是通过池水这个中间环节而发生联系的。比喻无端受祸。 : K$ k! R6 z4 K1 T" Y0 ^
  2、指有典故来源的成语,不包括没有典故来源的成语。
  来源于:《庄子•天运》:“故西施病心而颦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 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范例) s+ S+ P# l0 N" x( T4 A- h+ T6 o
成语典故 - 班荆道故
  bān jīng dào gù . e- ?' Z( }' C" D4 w# B
   成语典故:班:铺开。荆:黄荆,一种灌木。原为用荆条铺地,坐在一起谈说过去的事情。后常形容朋友途中相遇,共话旧情。
   成语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于食,而言复故。”- c&&r: i" t+ K2 x$ b
成语典故 - 至死不悟( ]+ t1 a0 e' d0 g
  zhì sǐ bù wù
   成语典故: 至:到;悟:醒悟。到死也不醒悟。 ! P! P# z1 W&&~& ~6 }) ]* ?
   成语出处: 唐•柳宗元《 临江之麋》:“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0 ?( K; ]; O- P) t' p4 C
安步当车9 E& A6 ?+ ^- m' T
  ān bù dàng chē : x+ d2 o- t7 B. ]" d& V( F
   成语典故: 安:安详,不慌忙;安步:缓缓步行。以从容的步行代替乘车。 4 U8 f3 Z&&w! V# \
   成语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无罪以当贵,清静贞正以自虞。”
不二法门; C$ p! \+ z5 j' v
  bù èr fǎ mén . U6 z$ e! S: Q3 i
   成语典故: 不二:指不是两极端;法门:佧行入道的门径。原为佛家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 n&&Q8 A9 d&&V9 q& L! E
   成语出处: 《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
   成语例句: 历观战史,水战用火攻,是颠扑不破的不二法门。(高阳《 清宫外史》下册)6 b& q# G6 M, [1 E; |
暗室不欺& w- W9 w2 e&&c" J* p0 o8 C; e
  àn shì bù qī : g3 m- d1 [) S, _' R' c! i
   成语典故: 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 h- m7 _1 l+ @! q" o
   成语出处: 唐•骆宾王《 萤火赋》:“类君子之有道,入暗室而不欺。” + _) s* n5 x1 J
   成语例句: 知县生平暗室不欺,既读孔、 孟之书,怎敢行盗跖之事?(明•冯梦龙《 醒世恒言》卷十三 )
匕鬯不惊6 X$ K0 U! e$ v( ]/ u+ V
  bǐ chàng bù jīng + x' g&&U7 \3 L
   成语典故: 匕:古代的一种勺子;鬯:香酒;匕和鬯都是古代宗庙祭祀用物。形容军纪严明,所到之处,百姓安居,宗庙祭祀,照常进行。 7 b' J6 p* P+ F. E0 e2 y0 V
   成语出处: 《周易•震》:“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成语例句: 赣、宁之乱,坐镇上游,匕鬯不惊,指挥若定。( 蔡东藩、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六回)& I: \# m+ Z+ I5 L5 ?5 W
  bǐ dà rú chuán
   成语典故: 形容著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 X8 G( k* x7 r, ], \+ F0 U. O
   成语出处: 《晋书•王珣传》:“珣梦人以大笔如椽与之,既觉,语人曰:‘此当有大手笔事。’” * p7 z, A&&W5 r* N" ^( P
   成语例句: 词清若玉,笔大如椽。(清•陶曾佑《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2 i5 S/ J+ E+ P; n. H* H" G
笔下生花* B3 W& F$ m+ @. s, i3 b
  bǐ xià shēng huā 9 f! s0 J/ {1 [2 A
   成语典故: 比喻文人才思俊逸,写作的诗文极佳。 " L7 N4 y# M0 G5 K. [/ |
   成语出处: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下》:“ 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3 k6 w# x$ i- K( x8 f+ I9 ^& D
   成语例句: 晚唐诗人 杜牧才气过人,笔下生花,创作了许多诗文佳品,尤以《阿房宫赋》传诵千古。9 E. D&&Y& I# m" h
不蔓不枝" `5 m, _* o5 {3 n
  bù màn bù zhī
   成语典故: 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成语出处: 宋•周敦颐《 爱莲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成语例句: 做下去,年深日久之后,先生就不再删改你的文章了,只在篇末批些“有书有笔,不蔓不枝”之类。( 鲁迅《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诀》)! W3 `# S+ k7 B8 \% Y
赤子之心! c6 O3 j- i) u
  chì zǐ zhī xīn . m( ]( d+ w" @) U2 m, S8 q! I
   成语典故: 赤子:初生的婴儿。比喻人心地纯洁善良。
   成语出处: 《 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成语例句: 尧、舜、禹、汤、周、孔,时刻以救民济世为心,所谓赤子之心,原不过是“不忍”二字。(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一八回)
  dì chàng qiǎn zhēn
   成语典故: 低唱:轻柔地歌唱;斟:喝酒。听人轻柔地歌唱,并自在地慢慢饮酒。形容一种安乐自在的神态。 4 k9 @1 S' G. S2 p' n( ^" [6 N
   成语出处: 宋•无名氏《湘湖近事》:“ 陶谷学士,尝买得党太尉家故妓……,妓曰:‘彼粗人也,安有此景,但能销金暖帐下,浅斟低唱,饮羊羔美酒耳。’谷愧其言。”7 f6 c* J' @' s- p4 I6 N* S
  fén gǔ yáng huī $ q&&_8 L; W. H) G
   成语典故: 烧掉尸骨,扬弃骨灰。形容非常仇视。 4 `# A; j3 i& e4 O: v/ H
   成语出处: 《梁书•侯景传》:“曝尸于建康市,百姓争取屠脍啖食,焚骨扬灰。”
  fén gāo jì guǐ
   成语典故: 膏:油脂,指灯烛;继:继续,接替;晷:日光。点上油灯,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
   成语出处: 唐•韩愈《进学解》:“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成语例句: 相传文人目多眚,归咎读书,焚膏继晷,以致损明。(清•张潮《虞初新志•三侬赘人广自序》)
噤若寒蝉+ d/ M: x: S' u% T4 [4 f&&g: ~
jìn ruò hán chán
   成语典故: 噤:闭口不作声。象深秋的蝉那样一声不吭。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 + H: N6 e9 g. N% M" t
   成语出处: 《后汉书•杜密传》:“ 刘胜位为大夫,见礼上宾,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0 I&&m& L& Y. h
   成语例句: 他的话完了,台下有几个人拚命地高声鼓掌,而更多的人却噤若寒蝉、面面相觑。(杨沫《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十八章)
   俗不可耐
  sú bù kě nài
   成语典故: 俗:庸俗;耐:忍受得住。庸俗得使人受不了。
   成语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沂水秀才》:“一美人置白金一铤,可三四两许,秀才掇内袖中。美人取巾握手笑出曰:‘俗不可耐。’”
   悬崖勒马
  xuán yá lè mǎ
   成语典故: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勒马:收住缰绳,使马停步。在高高的山崖边上勒住马。比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成语出处: 清•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此书生悬崖勒马,可谓大智矣。”
   成语例句: 您铸成大错在前,已经对不起天地祖宗,赶快悬崖勒马吧!(华而实《汉衣冠》三 )&&z7 F5 M' Q! N( ?. b$ N
   朝三暮四
  zhāo sān mù sì
   成语典故: 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 A0 E* v1 V7 Y% `* i
   成语出处: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成语例句: 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而且这规则是不象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鲁迅《坟•灯下漫笔》)
  作威作福zuò wēi zuò fú 6 R+ ^& X% t) z0 s: ^0 q1 r
   成语典故: 原意是只有君王才能独揽权威,行赏行罚。后泛指凭借职位,滥用权力。
   成语出处: 《尚书•洪范》:“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无有作福作威玉食。” ; p+ J) J8 X# F9 x$ E5 V3 Q
   成语例句: 姜三膘子一辈子是作威作福,花天酒地。( 曲波《林海雪原》二)
   作茧自缚 $ A4 a' d1 c6 n7 m, L
  zuò jiǎn zì fù 2 Y0 ]( ]( P6 j' U) u! j
   成语典故: 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比喻做了某件事,结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成语出处: 唐•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诗:“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宋•陆游《剑南诗稿•书叹》:“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 ( A# h. S+ ~2 v, r2 I
   成语例句: 我们需要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但不可过于繁琐,弄得作茧自缚,捆住自己的手脚。
   重蹈覆辙
  chóng dǎo fù zhé
   成语典故: 蹈:踏;覆:翻;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 ) z& _/ W* S5 U3 O# e1 p1 P
   成语出处: 《后汉书•窦武传》:“今不想前事之失,复循覆车之轨。” ; n0 j2 }&&G& f+ N# V$ R1 n
   成语例句: 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 " k1 G/ K0 G( d
   重熙累洽 ' R! J4 T: l2 `&&Z6 g# E7 l& O
  chóng xī lěi qià
   成语典故: 熙:光明;洽:谐和。指国家接连几代太平安乐。
   成语出处: 汉•班固《 东都赋》:“至乎 永平之际,重熙而累洽。” 张铣注:‘熙:光明也。洽:合也;言光武既明,而 明帝继之,故曰重熙累洽。”
   砥柱中流 0 y. w" p/ v& d
  dǐ zhù zhōng liú
   成语典故: 就象屹立在 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成语出处: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吾尝从君济于河,鼋衔 左骖,以入砥柱之中流。” 3 N: W1 _' j' {* J
   断章取义
  duàn zhāng qǔ yì 8 `1 G/ h/ r- n4 L
   成语典故: 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成语出处: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 " f( C, i8 P% ^, P3 w
   成语例句: 宋人攻击 王介甫,说他将明妃写成一个不忠君不爱国的人,其实是断章取义,故入人罪。( 朱自清《清华的一日》) : |- n" B5 Z9 L& F
  对酒当歌duì jiǔ dāng gē
   成语典故: 对着酒应该放声高唱。原意是人生时间有限,应该有所作为。后也用来指及时行乐。 ) K&&L$ A6 t/ R; h/ Z
   成语出处: 汉•曹操《 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 h* `6 q6 B' n+ ]; w
   成语例句: 尽都是把手为话,对酒当歌, 郑州浪汉委实多。(元•杨显之《酷寒亭》第三折)
  阿谀谄媚ē yú chǎn mèi + n* `. }7 h5 [# C$ H# N* ?9 m- `! [
   成语典故: 阿谀:迎合别人的意思,向人讨好;谄媚:巴结,奉承。说话做事迎合别人的心意,竭力向人讨好。
   成语出处: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裴晋公义还原配》:“只是这帮阿谀谄媚的,要博相国欢喜,自然重价购买。”
  堕甑不顾duò zèng bù gù
   成语典故: 甑:古代一种瓦制炊器;顾:回头看。甑落地已破,不再看它。比喻既成事实,不再追悔。
   成语出处: 《后汉书•郭泰传》:“客居 太原,荷甑堕地,不顾而去。 林宗见而问其意,对曰:‘甑已破矣,视之何益。’”
  奉天承运fèng tiān chéng yùn
   成语典故: 奉:遵照; 奉天:遵从天意,指皇帝受命于天;承运:继承新生的气运。指 君权神授。封建帝王诏书开头的套语。
   成语出处: 明•沈德符《野获编》:“太祖奉天二字,千古独见。故神训中云:皇帝所执大圭上镂‘奉天法祖’四字,臣下诰敕命中,必首云‘奉天承运皇帝’。” * }% Q+ y! ^3 j
  妇人之仁fù rén zhī rén
   成语典故: 仕:仁慈。妇女的软心肠。旧指处事姑息优柔,不识大体。
   成语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成语例句: 吴王有妇人之仁,而无丈夫之决。(明•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八十回) , d! ?1 E, ~6 F. T4 U2 ^
   甘之如饴gān zhī rú yí 3 f) N6 x' q8 G/ u5 b* J
   成语典故: 甘:甜;饴:麦芽糖浆。感到象糖那样甜。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成语出处: 宋•文天祥《 正气歌》诗:“鼎镬甘如饴,求之不可得。”
   成语例句: 背书背不出,“老师”往往大发娇嗔,自然骂得人下不了台,而 张曜甘之如饴。(高阳《清宫外史》上册)
  甘瓜苦蒂gān guā kǔ dì
   成语典故: 甜瓜的蒂是苦的。比喻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 ! ]' K2 P' b# u) a% k+ q, |0 `0 W
   成语出处: 清•翟灏《通俗编•草木》:“ 甘瓜蒂苦,天下无全美也。” ) Q4 C8 b9 z2 a5 H: [
   邯郸学步hán dān xué bù
   成语典故: 邯郸:战国时 赵国的都城;学步:学习走路。比喻模仿人不到家,反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
   成语出处: 《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 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
   成语例句: 写作文不能照搬例文,那样会像邯郸学步一样,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含英咀华hán yīng jǔ huá
   成语典故: 咀:细嚼,引伸为体味;英、华:这里指精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 ' `2 ~) y6 v&&k4 b+ X4 H' q
   成语出处: 唐•韩愈《 进学解》:“沈浸浓郁,含英咀华。”
   成语例句: 短小、精炼、深刻的文章,值得人们含英咀华。
  好高骛远hào gāo wù yuǎn / _+ }1 `* @* o&&d8 G) c3 s3 R
   成语典故: 好:喜欢;骛:追求。比喻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目标。 . w4 E! A7 t% w- X4 x" {5 L: ~
   成语出处: 《宋史•道学传一•程灏传》:“病学者厌卑近而骛高远,卒无成焉。” . D1 K, H# V1 K2 B) z, \
   成语例句: 但是好高骛远,贪抄捷径的心理,却常常妨碍人们去认识这最普通的道理。( 秦牧《画蛋•练功》)
  囫囵吞枣hú lún tūn zǎo
   成语典故: 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成语出处: 《朱子语类•论语十六》:“道理也是一个有条理底物事,不是囫囵一物。”
   成语例句: 读书要善于思考,不能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狐假虎威hú jiǎ hǔ wēi ( p: J5 _& `9 Q, f2 ]4 i: w
   成语典故: 假: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成语出处: 《战国策•楚策一》:“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成语例句: 果然府中来借,怎好不借?只怕被别人狐假虎威的诓的去,这个却保不得他。(明•凌蒙初《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毁家纾难huǐ jiā shū nàn 9 u: S2 o9 `2 r1 ]/ @: B7 x
   成语典故: 毁:破坏,毁坏;纾:缓和,解除。捐献所有家产,帮助国家减轻困难。 6 E9 z4 P' p4 e: J# I- j
   成语出处: 《左传•庄公三十年》:“ 斗谷于菟为令尹,自毁其家以纾 楚国之难。”
   成语例句: 某等愿从众志,毁家纾难,兴复宋室。(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五回)
  蕙心纨质huì xīn wán zhì
   成语典故: 心灵如蕙草芬芳,品质似纨素洁白。比喻品行 高洁。
   成语出处: 南朝•宋•鲍照《芜城赋》:“东都妙姬, 南国丽人,蕙心纨质,玉貌绛唇。”
" D: _4 O8 A7 ^8 M; s
7 L$ a0 `3 J& {5 t* J
战国:完璧归赵(蔺相如)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负荆请罪(廉颇) 纸上谈兵(赵括)一鼓作气(曹刿)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卧薪尝胆(勾践)杀妻求将(吴起)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秦 :一字千金(吕不韦)指鹿为马(赵高)焚书坑儒(秦始皇)穷图匕见(荆轲)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7 C6 B! M7 k6 Z2 ?4 A$ d
汉 :一饭千金(韩信)四面楚歌(项羽)约法三章(刘邦)孺子可教(张良) 背水一战(韩信)破釜沉舟(项羽)手不释卷(刘秀)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十面埋伏(项羽)投笔从戎(班超)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老当益壮(马援)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三国:鞠躬尽瘁(诸葛亮)三顾茅庐(刘备)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乐不思蜀(刘禅)七步成诗(曹植)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宝刀不老(黄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望梅止渴(曹操)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晋: 入木三分(王羲之)闻鸡起舞(祖逖)东山再起(谢安)洛阳纸贵(左思) 草木皆兵(苻坚) 凿壁偷光(匡衡)狗尾续貂(司马伦)
南北朝:画龙点睛(张僧繇)江郎才尽(江淹) * \* H& g! O3 O. w2 P- l
宋: 精忠报国(岳飞)东窗事发(秦桧)胸有成竹(文与可)
" E* f0 w1 z/ y" x7 B1 M$ M
破釜沉舟——项羽; 卧薪尝胆——越王勾践; 退辟三舍——晋文公; 问鼎中原——楚庄王; 围魏救赵——孙膑; 纸上谈兵——赵括; 作法自毙——商鞅; 投笔从戎——班超;% g, U( {' J3 ?& l
背水一战(韩信) 完壁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廉颇)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 指鹿为马(赵高) 三顾茅庐(刘备) 东窗事发(秦桧) 如鱼得水(刘备)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庐(诸葛亮) 图穷匕见(荆柯) 草木皆兵(苻坚)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一字千金(吕不韦)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一饭千金(韩信)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 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 胸有成竹(文与可)% b. H5 T% J% b! x. \. L
指鹿为马(赵高) 焚书坑儒(秦始皇) 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一饭千金(韩信) 约法三章(刘邦) 孺子可教(张良) 破釜沉舟(项羽) 手不释卷(刘秀) 金屋藏娇(刘彻) 暗渡陈仓(韩信) 十面埋伏(项羽) 投笔从戎(班超) 马革裹尸(马援) 多多益善(韩信) 老当益壮(马援) 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鞠躬尽瘁(诸葛亮)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吕蒙) 初出茅庐(诸葛亮) 乐不思蜀(刘禅) 七步成诗(曹植) 言过其实(马谡) 七擒七纵(诸葛亮) 宝刀不老(黄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胆(赵云) 封金挂印(关羽) 单刀赴会(关羽)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周瑜、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闻鸡起舞(祖逖) 东山再起(谢安) 洛阳纸贵(左思) 凿壁偷光(匡衡) 狗尾续貂(司马伦) 画龙点睛(张僧繇) 江郎才尽(江淹) 精忠报国(岳飞) 胸有成竹(文与可)
背水一战(韩信) 完壁归赵(蔺相如) 负荆请罪(廉颇)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 卧薪尝胆(勾践) 纸上谈兵(赵括) 指鹿为马(赵高) 三顾茅庐(刘备) 东窗事发(秦桧) 如鱼得水(刘备)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庐(诸葛亮) 图穷匕见(荆柯) 草木皆兵(苻坚) 围魏救赵(孙膑)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荐(毛遂) 一鼓作气(曹刿) 千金买骨(郭隗) 讳疾忌医(蔡桓公) 杀妻求将(吴起) 惊弓之鸟(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一字千金(吕不韦)
, h* d8 {, X7 X1 A7 i$ x# x
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国内乱,晋献公的儿子重耳逃到楚国。楚成王收留并款待他,他许诺如晋楚发生战争晋军将退避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来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回晋国执政。晋国支持宋国与楚国发生矛盾,两军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而大胜。& n& y1 X6 }; h# G7 U% W: X
一鸣惊人:相传楚庄王(另一说为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臣下对庄王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庄王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3 ^+ \, P6 g5 h& ]
卧薪尝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打败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回国后立志报仇复国,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后来终于灭掉吴国。7 C6 y, O; \; v) @" |4 E$ c) r
老马识途: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U1 j$ B7 U2 S$ u1 J) J9 s
纸上谈兵: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q! N5 y( w. N: {- z6 W
三令五申:孙武流寓于吴,吴王想试试孙武的军事才能,就将180名年轻宫女交给孙武操练。孙武将宫女分作两队,让吴王的宠姬当队长。孙武向宫女们交代了口令之后击鼓传令,宫女们一阵哄笑,队伍乱成一片。孙武再一次下达命令,宫女们只觉得好玩,根本不听命令。孙武说号令既然已经明白又不听令,这是头领之罪,下令将两名队长处死。吴王急忙叫人传令不能斩杀王妃,孙武仍然杀了两个王妃。然后,孙武重新操练宫女,这回没人敢不听号令了。
围魏救赵:战国时,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台湾一款色情单机游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