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辕故里中华姓氏树高速路口今天通车吗

  12月28日,郑州市民在庆祝地铁开通之日,郑州市两个出入口以及郑州到上街的快速通道宣布建成通车。今后,通过航海东路与京港澳高速互通式立交、郑新快速通道与西南绕城高速互通式立交都可以直接上高速,而郑州到上街的距离缩短,从西四环到上街仅用时10分钟。  根据规划,郑州市将通过10条快速通道建设和16个出入市口的建设,缓解城区交通拥堵的现状,实现主城区内15分钟上快速路、快速路15分钟出城上高速的30分钟市区交通圈目标。  轩辕故里站:  到龙湖镇从这儿走,省时又省钱  “十八里河站几乎天天堵,轩辕故里站通车后,分流了很多车辆,开车顺畅多了。”在收费站通车当天,货车司机方师傅称,之前,要想上高速,附近只有一个十八里河站,每天大货车和小汽车非常多,而轩辕故里站通车后,将极大地方便司机的出行。  之前,出郑州市区向南走的出入口,一直都是重点“堵点”,南北交通压力非常大,每逢节假日,郑州南站、十八里河站、侯寨站必然会造成堵车,亟须新增一个出入口缓解压力。  12月28日,在位于西南绕城高速与郑新快速通道互通式立交桥的轩辕故里站记者看到,该站共有11个收费车道,4条上高速车道,7条下高速车道,并设有不停车收费ETC车道。由于没有明显标志,很多司机不知道这里已经通车。  “去龙湖镇,大多数驾驶员选择走机场高速,经绕城高速到十八里河站下。而如果从轩辕故里站下站的话,从机场高速收费站到该站12公里,需要8分钟左右,而到十八里河站下,则远了一倍,需要近20分钟。”郑州市交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里土建很早就完成了,但收费站房设计图在不断变更,收费系统没完成。”据该项目部工程师李柏亮介绍,之前,货车司机就在打听这个收费站的通车时间,及时了解信息,所以能赶上首日尝鲜,可很多小汽车车主还不知道信息,所以当天开车经过的小汽车并不多。  根据李柏亮介绍,从郑州要想去新郑市区,走该收费站也会更方便,因为去年通车的郑新快速通道直通新郑市中心的轩辕大道,且快速通道是免费,比高速公路还要方便和经济实惠。  据介绍,郑州西南绕城高速公路与郑新快速通道交会处,采用双喇叭互通式立交方案,匝道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路基宽35米,设计速度120公里/小时。  航海路站:  经开区首个收费站,可通行大货车  “咱经开区也有收费站了,这里的居民想要走高速,不用再绕远了。”12月28日,一辆白色SUV从航海路站下高速,成为第一辆通过收费站的车辆。该车驾驶员说,自己在航海东路居住,以前想上高速时,只能通过8公里以外的机场高速入口,或者4公里以外的圃田京港澳收费站入口,航海路站通车以后,自己就不用再绕行了。  该站通车后,不仅普通市民出行更加便捷,收益最大的莫过于货车司机。之前,由于郑州经开区没有高速公路收费站,而附近的郑州南站和郑州新区站都禁行货车,经开区的货车司机需要绕行到圃田站通行,经常造成商都路、郑汴路和107国道的拥堵。  该收费站有9个收费车道。其中,3条车道可进入京港澳高速,6条车道可以下高速,其中,2条为不停车收费ETC车道。  据介绍,航海东路与京港澳高速公路互通式立交工程是郑州16个出入口之一的新建工程,是“畅通郑州”交通枢纽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立交主线全长1.195公里,该互通立交为双喇叭形,共设高速公路收费站1座,主线京港澳高速公路采用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速度120公里/小时。  新闻延展  根据郑州市规划,将大手笔新增16个出入市口,随着京港澳航海路站和西南绕城轩辕故里站的启用,郑州市16个出入市口已建成4个,其余两个已开通的为:郑开大道与京港澳高速互通式立交、花园路与连霍高速互通式立交。目前,文化路与连霍高速互通式立交也完工并具备通车条件,预计将于今年年底之前通车启用。  郑上快速路通车  从西四环  到上街,  10分钟!  12月28日,郑上快速通道(又名中原路西延快速通道郑州至上街段)正式通车,成为连接郑州中心城区和上街区的第二条大动脉。之前,郑州到上街区要走310国道,至少需要半个小时,不仅大货车很多,路况也很不理想。  新通车的郑上快速通道,起点位于中原西路与省道232线交叉处,终点位于上街区柏庙村西侧登封路上,路线全长7.248公里,采用双向八车道一级公路标准,路基宽度32米,设计行车速度为80公里/小时。共设有8个公交港湾,预留5个大的出入口。  在体验道路时,记者随车从中原西路西四环上路,以60公里/小时左右的速度,沿着新通道一路西行,道路宽阔且路况好,10分钟后顺利抵达上街。“当然,这个跟道路新通车,沿路车辆较少也有关系,不过,这个通道通车后,肯定比原路要快出一倍。”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说。  新闻延展  据了解,郑州计划建成10条市域快速通道,目前已通车6条,除中原路西延快速通道郑州至上街段外,还有四港联动快速通道、郑汴物流快速通道、国道107新郑境快速通道、南三环东延快速通道和郑新快速通道等也已通车。(记者 田园 刘江浩 刘瑞朝 文)  作者:田园 刘江浩 刘瑞朝 文来源大河网-大河报)轩辕故里 - 搜狗百科
&&历史版本
该版本已锁定
,亲自创作并演奏了一首名叫《清角》的乐曲。看到黄帝的样子,炎帝的下属蚩尤非常不服气。回来以后,他联合风伯、雨师、夸父等部落首领,兴兵作乱,不再听黄帝的命令。蚩尤是苗蛮九黎氏族的首领,好战喜乱,非常厉害。他铜头,能吃石头,飞空走险。另外,他还有八十个兄弟,都是兽身人语,,吃沙石。同时,他们还会制作棍棒、刀、戟、大弩等兵器,因此威震天下。阪泉之役如果不是炎帝主和,胜负结果很难预料。 A 蚩尤起兵反叛黄帝,不讲仁慈,滥杀无辜,使万民遭殃。人们都希望黄帝能够重整天下,结束战乱。黄帝生性仁义,不好战伐,因此,一心劝说蚩尤罢兵休战。可是蚩尤不听忠告,屡次进犯。黄帝仰天长叹:&如果我失败了,蚩尤掌管了天下,民众就要受苦了。姑息迁就蚩尤,就是养寇为患。这种情况不能在容忍下去了。&  于是,黄帝亲自率部征讨蚩尤。他派应龙在冀州的原野上发起进攻,应龙生有双翅,会飞,还能从口中喷水。应龙把江河的水吸入口中,飞上高空,向蚩尤的阵中喷水。顿时,汹涌的波涛从天而降,直奔蚩尤冲去。蚩尤派风伯和雨师出阵迎战。风伯和雨师,施展神威,一个纵风,一个集水,反过来把暴风骤雨向黄帝阵中打去。应龙不会收水,结果黄帝阵脚大乱,溃败而归。后来,更是九战九败。  B没有办法,黄帝率部退到泰山,躲避在昏暗的雾气中。他三天三夜不吃不睡,冥思苦想退敌之策。正在的时候,一个人首鸟形的女子出现在黄帝面前。黄帝用最高礼节再拜,伏在地上不敢起来。这个女子说自己是&九天玄女&,问黄帝有什么要求。黄帝说自己总是打败仗,欲求万战万胜之法。于是,九天玄女向黄帝传授了&玄女战法&。得到九天玄女传授的战法之后,黄帝又请来助战。会收云息雨,住在昆仑山上。为了振奋低落的士气,黄帝派人去东海之外七千里处的流波山,捉来体壮如牛、苍身无角、吼声如雷的一足怪兽&夔&,剥下它的皮做战鼓。同时派人捉来雷兽,用其身上最大的骨头当鼓槌,敲一下夔皮战鼓,声音能传出五百里,足以震慑四方。另外,黄帝又用九首馗牛的皮做了数十面战鼓,与夔皮战鼓一起组成鼓阵。一切之后,黄帝率部重出泰山,在涿鹿的旷野上,与蚩尤展开激战。蚩尤派出魑(chī)魅等山林中害人的怪物进攻黄帝,黄帝让手下吹牛角发出龙吟的声音以御之,结果魑魅应声而亡。蚩尤又运用神术,升起漫天大雾,笼罩黄帝的队伍。由于三天三夜分不清方向,士卒们充满恐惑。黄帝命令风后效法北斗天机制作,用来分辨方向,顺利撤出包围圈。  黄帝命应龙再次腾空喷水,应龙张开巨口,江河之水冲向蚩尤的军阵。蚩尤急派风伯、雨师应战,狂风裹着暴雨又向黄帝的军阵袭来。黄帝马上派旱神女魃上阵,女魃施展神力,刹那间烈日当头,热浪滚滚。她走到哪里,哪里就风雨全消。风伯和雨师无计可施,慌忙败走了。蚩尤见状,亲率八十个兄弟冲杀上来。蚩尤兄弟强悍勇猛,几乎无人能敌。黄帝手持雷兽鼓槌,擂击夔皮战鼓。顿时鼓声震天,蚩尤的八十个兄弟被吓得失魂落魄,很快就战死了。蚩尤见状纵身飞向空中,迅速逃离了涿鹿的原野。黄帝命令手下布好鼓阵,一声令下,数十面馗牛皮战鼓同时敲响,连擂九下,。已经飞到冀州中部的蚩尤应声落地,再也逃不掉了。捉住蚩尤以后,黄帝命人给他戴上枷栲,在黎山之丘处死了他。这个地方后来被称作:&&,解州产,盐水是红色的,当地人说这是蚩尤的血化成的。对于跟随蚩尤叛乱的苗蛮九黎氏族,黄帝把其中愿意归顺的人们迁到邹屠之地,不愿意归顺的迁到有北之乡。  为了防止蚩尤死后作怪,黄帝命人把他的头埋在了东平寿张的阚地,坟高七丈,当地人每年十月祭祀的时候,都有赤气直冲天际,被称为&蚩尤旗&;把他的身体埋在泰山南面的。蚩尤身上的枷栲,取下来后被抛掷在大荒之中的宋山上,后来化作一片枫树林。打败蚩尤之后,黄帝又派应龙杀死夸父。一时间蠢蠢欲动者闻风丧胆,无不归顺臣服,各部落一致承认黄帝取代炎帝神农氏,成为天下共主。  从此,天下有作乱者,黄帝就会亲自去征伐,平定之后再离开。黄帝还派人用蚩尤的画像昭示四方难以教化之地,告诫那里的部落不要忘记蚩尤作乱的教训。 C 黄帝为百姓披荆斩棘,开山通道,自己却没有过上一天安闲的日子。他的足迹东到渤海,登丸山和泰山,西边到崆峒,登,南到长江,登上熊山、湘山,北边驱逐荤粥,与各部落首领在釜山合符。他在涿鹿的广平山下建立都邑,周围守卫着军队;用&云&来命名官员的职位,设五种官职分别管理天、地、神、祗和物类,使各司其序,不相混乱。军队称云师;设立左右大监,以监察数以万计的大小部落;亲自主持对鬼神山川的祭祀封禅之礼;立宝鼎,用蓍草推算历法,预测未来的节气;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贤能之人治理国家;顺应天地四时的轮回,遵循的变化,服从生死存亡的道理。  黄帝和妻子身体力行,带领百姓开垦田地,播种百谷草木,植桑养蚕,用德行教化天下,勤劳心力耳目,节用水火财物,使人民安居乐业。有&土德&之瑞,死的时候,大地都裂开了,人们把他安葬在。黄帝生前,天下百姓都得其利;死后泽被万代,百年之内余威犹在,百年之外,人们还在遵从他的教导。  豢龙氏曰:  黄帝的有熊部落生活在河流域,所以,黄帝&姬&姓,被称为&&;由于黄帝居住在轩辕之丘,因此又被称为&轩辕氏&。在西汉司马迁的中则记载黄帝姓公孙,名轩辕。  虽然至今仍有冥顽不化之辈,比照西方的考古学否认&黄帝&的存在;但是,黄帝作为中华文明的基石而存在是谁也抹杀不了的。在上古的&三皇五帝&中,黄帝是第一个在正史上有明确记载的伟人。西汉o司马迁在其著作的《史记o》中,把黄帝作为开篇之作。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五千年悠久历史也由此开端。  黄帝平定蚩尤的故事,是中国上古社会第一场惊天动地、鬼神助阵的战争。这场战事与人类最初的使用石制、木制等原始武器的混战不同,已经开始有了阵法、战术和节制,并且开始使用新式的武器和工具。  据《龙鱼》一书中记载:&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可见,当时的蚩尤的九黎氏族应该已经掌握了青铜武器制作和使用。  而《山海经o》中记载的&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以及《志林》一书中记载的&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雾弥三日,军人皆惑,黄帝乃令风后法斗机作指南车,以别四方,遂擒蚩尤。&  这些描述表明:曾经作为炎帝属臣的蚩尤,在长期的&&实践中,不但会纵火弥漫烟雾。而且已经掌握了的一般规律。游牧氏族出身的黄帝氏族则不善于此,所以战争开始的时候,黄帝一方始终处于被动。但是,黄帝一方善于根据战事变化,采取相应的办法解决了自己面临的困境,如:发明指南车、制作战鼓作为联络信号等等。  黄帝与炎帝、蚩尤等部落的冲突融合,以及对其它氏族的同化,奠定了中华民族形成的基础。从此以后,历代中国人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黄帝成为无可争议的中华民族始祖。蚩尤虽然战败被杀,但是仍被后人奉为&兵主&,也就是&战神&,受到广泛祭祀。今天,生活在贵州一带的苗族,在他们传唱的史诗中,依然认为蚩尤是自己的远祖。  在后代子孙的心中,作为始祖的轩辕黄帝无所不能。因此把各个行业的、著作《黄帝内经》、修道成仙等等传说故事,都附会在他的身上。  在陕西的桥山有,自春秋以后两千七百多年来,赴黄帝陵祭祖者络绎不绝。从(公元前756年)一直到清朝,历代帝王祭陵昭祖的史录有七十六次,立碑文三十余方。1937年爆发,毛泽东主席亲笔手书,向轩辕黄帝宣誓:&......,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主权。此物此志,永矢勿谖。经武整军,昭告列祖。实监临之,......&  清水历史悠久,是我国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中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的诞生地。在漫长的历史 华国锋同志为清水县题词“轩辕故里”岁月,早在八千多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就在清水这块沃土之上繁衍生息,形成部落。八千年来,一代代黄帝子孙们以其特有的勤劳和睿智,不断地开发轩辕故里的山河,创造着灿烂的古代文明。   清水地处渭北上游,长达七十二点六公里的牛头河自东向西横贯全境,水利资源丰富,山川河流纵横,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宜各种农作物的栽培生长,这种优越的自然环境给人类长期生存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先民们排除种种困难,艰苦奋斗,创造了著称于世的古代文化,也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开发和研究以轩辕文化为主体的清水文化,对于促进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化,加快清水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据《水经注》记载:“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上邽城就是今天水市,在天水市之东七十里,就是清水县山门镇的白河村,该村之旁有轩辕谷,俗称三皇沟。按史籍记载,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其父少典是有熊国国君,其母为有娇氏之女,名附宝。相传黄帝之母在野外碰到闪电绕着“北斗枢星”,竟感而有孕,怀胎 24 个月生下黄帝。黄帝“生而神灵,幼而徇齐,弱而能言,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其实,黄帝出生的感生神话是上古时代许多“英雄人物”身世的共同特征,如伏羲之母履“大人迹”而生伏羲,商人始祖契为有城氏之女吞玄鸟蛋而生,周人始祖后稷为其母姜螈践“巨人迹”而生,秦人始祖女惰亦为食玄鸟蛋而生等。这类神话,正反映了黄帝出生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
  轩辕谷,亦称三皇谷,俗名三皇沟,在今清水县山门镇白河村。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兴起,三皇谷景区也得到大规模开发。 2003 年 7 月,三皇谷被正式列为省级森林公园,是清水县继温泉省级森林公园之后的又一处省级森林公园。   清水县是“轩辕故里”,文献中屡有记载。史称“有娇氏以戊己日生黄帝于天水” 三皇谷风光。晋郭璞pǔ《水经》载:“帝生于天水轩辕谷。”《甘肃通志》载:“轩辕谷隘,清水县东七十里,黄帝诞此。”《直隶秦州新志》载:“帝生于轩辕之丘,名日轩辕,今清水县有轩辕谷。”《甘肃省志考异》中载:“轩辕谷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帝生处也。”清水古称上邽,又属天水郡管辖。故史料中所说的天水轩辕谷,实际上就是清水轩辕谷。各种县志亦均有记载,“轩辕谷,东南七十里,黄帝诞于此。”黄帝“生于姬水,长于寿邱”。宋.罗泌博考众说所著《路史》,该书注中有寿邱在上邽语。这些史实与成纪为伏羲、女娲生地,宝鸡为炎帝生地互相印证,有助于证明渭水流城为华夏远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早年,清水县在三皇沟曾建有三皇庙。 20 世纪 70 年代修梯田时,曾在庙基上翻出过瓦砾砖块。 1993 年春,三皇沟村民犁地时,翻出过两块方砖。据当地年长的村民说,三皇沟原盖有三皇庙,对面有戏台。至今,村民称轩辕黄帝为“轩王爷”或“三皇爷”。后来,由于交通不便,先移到县城窑庄沟,后移建到永清堡下。 1943 年,国民党 49 师驻清水时,拆除三皇庙,盖了碉堡,剩下一厢房。 1952 年,有位老红军住过家。至今,人们把永清堡后的地方称作“三皇庙塬”。庙前曾树一“轩辕故里”石碑,系明朝学者胡缵宗所题。清水县城在民国时称“轩辕镇”,解放初称“轩辕区”。县城北 2 公里处的上邦乡 轩辕故里李崖村有两孔窑洞遗址,日“轩辕窑”,亦称“轩口窑”,相传为轩辕之母携帝栖居之所。解放前后,窑洞有画廊。此处断崖处有大量的细泥,壁薄红色的龙山齐家文化陶片、灰坑层多处,属龙山齐家文化遗存。考古证明,龙山齐家文化与黄帝同时代。   黄帝时代在华夏文明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这个时代继承了以伏羲文化为代表的原始文化,特别是仰韶文化的繁荣,造就了当时的酋邦文明,为奴隶制文明奠定了基础。轩辕黄帝是这一时期文化的代表。据史书记载,可以确认至少他的早年生活是在清水渡过的,清水因之称为“轩辕故里”当非妄语。
  轩辕黄帝为中华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 轩辕黄帝黄帝(英文:The huangdi;Yellow emperor)(前2697-前2599年)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轩辕之丘(在今河南新郑西北),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首先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而载入史册。他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创造文字,始制衣冠,建造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等,是承前启后中华文明的先祖。传说中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黄帝陵,是华夏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位于陕西黄陵县城北桥山;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 黄帝陵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汉武帝大祭更是推向了历史的第一个高潮,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典的场所。   近代孙中山曾亲自书写祭文,国共合作时期毛主席亲题写祭文,蒋介石题词,促成国共合作。   每年的清明节祭祀黄帝大典已经成为“中华第一大典”,成为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共同瞻仰和祭祀黄帝的场所。 轩辕窑
  轩辕故里文化是以轩辕诞生于清水这一史实为基础,随着历史前进的步伐,不断发展延伸,不断融合辐射的特定地域文化。它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十分丰富,影响颇为深远。
  清水是轩辕故里。轩辕黄帝生于清水,不仅有诸多的历史传说,而且有丰富的史料记载。省、州、县志均记述:“辕辕谷隘,县东七十里,黄帝诞此”。晋代郭璞的《水经》有“黄帝生于上邽轩辕 轩辕故里谷”的记载。近代史学家范文澜、当代史学家何光岳、古代天水名吏胡缵宗、当代原党和国家领导人华国锋等均认为清水是辕辕故里,他们或撰文、或题词都鲜明地表达了这一观点。   轩辕时代把远古文明推上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但其生长、发展却有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这段历史至轩辕黄帝诞生在清水至少有三千年,甚至更长。轩辕时代的高度原始文明不是孤立、偶然的,这一时代的形成,至少经过了三千多年的积淀。清水的这个时期正好和秦安大地湾八千七百多年的历史相衔接。因此,在经历了近三千多年原始社会的漫长岁月,清水的先民们开始定居乐业,用石、陶器开创了清水人类新纪元,拓开了清水人类历史的第一页,更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   黄帝部落的历史至今约五千年,该部落活动与马家窑——齐家文化不无关系。马家窑——齐家文化遗物、经碳14测定,遗址分布于渭水上游牛头河流域及其支流两岸台阶。这一时期我国母系氏族社会已经进入了高度繁荣的阶段。   磨制石器、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开始的一个重要标志。恩格斯说:人类之 轩辕故里野迹的低级阶段是“从学会制陶开始”的。从清水县境已经发现的分布于牛头河中游及其支流樊河、后川河、南道河、白驼河、林河避风向阳的台地二十五处遗址出土文物来看,以石斧、石刀、陶仿轮、石矛、石镞为主的生产工具,以陶鬲、陶罐、石碗、钵、杯、豆为主的生活用具,这些珍贵的实物证明,先民们不仅开发了牛头河中游的沃野,还披荆斩棘、不畏艰苦地开辟了海拔一千七百米的高山。陶器的出现,更加促使了人类生活的相对稳定。随着磨制钻孔石器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畜牧饲养业也发展了起来。轮制器皿技术,麻布仿制技术及弓箭、捕鱼等工具的改进,使得生产迅速发展,生活资料日益丰富,增强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就其彩陶纹饰和经络艺术来看,千姿百态的造型、色彩明快的色调 、变化多样的图饰证明先民的精神文化也丰富而多彩。器皿造型的创作经验,对以后历代的器皿造型产生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如果说伏羲、女娲时代是生物意义上人类的开始,伏羲与女娲兄妹是人类始祖的话,那么轩辕黄帝则是人文意义上的开始,轩辕与姜炎兄弟则是人文初祖。因为从司马迁的《史记》中可以看到轩辕时代是一个已经具备国家这种权力形态的雏型。所以,我们又说,轩辕是中华汉民族国家的创始人,中华文化的缔造者。这个时代的文化,滥觞于清水,光大于新郑,这是作为轩辕故里清水文化的最大特征。
  秦文化是轩辕故里国家文化的又一个闪光点,是中国古代政权建设的滥觞地。 轩辕故里  今清水县城北集翅坡以上新城梁诸山,西周初是古邽戎居地,故称邽山至今。周孝王十三年(公元前876年),柏翳的后代,嬴姓部落首领非子,住西犬丘(今礼县),以养马知名,被周王室派到千、渭之间繁育战马,因为有功,始封王室附庸于秦地,邑秦亭,其号为嬴秦。也就是说嬴姓一支在清水有了方圆不足五十里的封地,而且在今县城东北秦亭镇的秦子铺村筑城。这也是清水境内筑城的开始。实为秦统一全国之初开辟的发祥地。当代史学家、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馆长周天游教授在大学讲堂明确阐述过这一史实。   今牛头河上下和后川河上游古称秦川。秦亭所在的牛头河上游古为秦川。秦亭所在的牛头河上游古称东秦州。晋代阚骃《十三州志》中记载:“秦州清水县秦亭,秦谷邑也”。唐代《括地志》说:“秦州清水县本名秦,嬴姓居”。嬴姓部族与当地邽部族长长期发生争夺战。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封非子曾孙秦仲为西陲大夫伐邽戎,县境开始设制。《水经注》有秦水“历秦川,川有育故亭(张家川县城附近,或今秦墓遗址),秦仲封地,秦之号自是始矣”。这是发展壮大,统一六国,形成千年封建帝国之秦朝名称的来由。周室王六年(公元前822年),邽戎杀秦仲,周王发兵七千败邽戎。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代邽戎占领居地,初置上邽县管理邽部族。这是清水设县的开始,也是春秋最早建县和秦始建邽、冀二县之一的由来,距今2695年。秦进入关中将部分邽戎迁往陕西渭南县东北,另置下邽县。因之,清水有了古上邽之称。这时的上邽古治在今城西牛头河北岸二级阶地,已探明现存汉代古城墙地下有秦建遗址。《太平宇记》有“废上邽县,本邽戎地,秦伐邽而置邽县,属陇西郡,今(宋代)为清水县治所”。   可见,清水在经历了轩辕诞生这一重要文化之后,又孕育了先秦文化。秦统一中国之形势与轩辕时代万国来朝一样,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我们之所以把屯田文化视之为轩辕故里清水文化的一大特色,是因为赵充国是清水历史上闻名于古今中国的重要历史人物,而赵充国一生对当时及至后世产生重要影响的是自他开始实行的“寓兵于农、屯田戍边”的屯田战略。   赵充国字翁孙,生于西汉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卒于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终年八十六岁。祖籍今河北赵县。西汉文景之治时,祖父赵仲况官至少府。父亲赵圣官至谏议大夫,因密靖宫侍,积怨禁中,徒陇西上邽(今清水一带)生充国。汉书把上邽注为今天天水市秦州区西南。迁移时间是公元前114年。这时赵充国已经二十四岁了,他的祖籍自然应是在清水县。   赵充国自幼善骑射,熟读兵书。以六郡良家子补建章宫羽林兵。由于武艺出众,不久即随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有一次,战争失利,全军被围。充国率精勇百余名杀出重围,挽救了败局,身负重伤二十余处,汉武帝在行营查看了伤情并给以抚慰,从此声名大震,任命为中郎将,后迁车骑将军长史。昭帝时,率军伐氐羌,俘获了西歧王,对安定疆土立了很大的功劳,被升为后将军,兼任掌管宫苑农桑的水衡都尉。昭帝死后,太子刘贺登基,不到两个月,就干了一千多件坏事。因而赵充国协同大将军霍光,御史大夫丙吉等废刘贺立宣帝。抗击云雁匈奴时又建功勋,封营平侯,仍领水衡都尉。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年逾七十的赵充国,督兵西陲,挫败诸羌进犯,并再三上书:提出“寓兵于农、屯田戍边”的主张。在当时起了重要作用,既能减轻全国人民的负担,又能适应战争的需要。经朝延准许建立金城属国(今兰州及青海的河湟一带)实行屯田,给这一带的汉羌人民休养生息创造了条件。八十岁时自请告老,宣帝赐安车驷乘,黄金六十斤。八十六岁时病故谥壮侯,葬于邽山之阳,今我县牛头河北李崖村石佛坪。第二年绘赵充国金像于麒麟阁,位列丞相之前,居第三。   赵充国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的是他留给后世的屯田文化。首先是用非战的方法解决民族纠纷。在处理西北羌人的问题上坚持布大信于羌,团结多数的政策,争取了罕羌千羌的和解,以致他们的首领雕库狼何等投降。孤立了先零羌的首领杨玉,直至杨玉为部下所杀。先后用了不到两万的屯垦军,在短短的四年内解决了自刘邦以来百多年动乱的西北边陲纠纷。   第二、是一位有远见的政治家。丰年谷贱时,建议和促进政府收购粮食,唯恐谷贱伤农。当大司农耿寿昌未完成收购任务时,他严肃的指出“这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失策。他坚决反对光禄大夫义渠安国、酒泉太守辛武贤、乐城侯徐寿等的嗜杀镇压政策。建立金城属国,实行“屯田戍边”,形成了长达一百二十多年的西北安定局面。参加屯田的六千名犯人中,有一技之长的都起用。又给少数民族传播了内地农耕、打井灌溉技术。第三、讲究效率,治军谨严。军队起居定时,劳动有节,违者严惩。神爵二年为进军西羌和实行屯田,向朝廷写了请示报告,由金城(今兰州西南)到长安约千里,由于军令很严,往返七天就完成了任务。第四、一生重调查研究。指挥大军渡黄河作战、天山突围,由于调查细密,均转败为胜;实行屯田之前,年已七十有二,亲冒风沙察看黄河、湟水两岸的山川水利,制定切实可行的屯田方案;“百闻不如一见”的典故,就出自这时。第五、因地制宜,采用新的耕作方法。河、湟地区风沙大、雨水少;根据自然条件,推行一亩田三等分,草一粮二间种,打井引水灌溉。第一年就获得了好收成,第二年起,不用国库粮食还有余粮,直接支援了西北战场。第六、对看准的事能坚持意见。他的“屯田策”提出后一片反对之声,他不屈不挠,坚意不屈,连上十二道疏请命,终于获得了成功。为了完成“屯田”理想,把家也搬到令居(今永登县附近),足见他忠于事业,不避艰辛。
  历代王者非常重视对关陇的经营,对其战略地位非常重视。有“欲保关中,必固陇右”、“欲保秦陇、必固河西、欲固河西,必斥西域”之说,足见其成为维系中原王朝安危的形胜之地。陇山南北贯于陕、甘、宁交汇之地,古代为中原与西北的天然屏障。故汉代张衡有“陇坻之隘、隔阂华戎”的感叹。自秦汉以来,陇山为兵家必争之地,被誉为“秦陇锁钥、陇右门户、关西要隘”,是汉唐丝绸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大道。清水因其地处关山西麓,陇右之地,自古为关中屏障,陇右战略要冲。汉武帝元鼎二年在古陇坂(今陇山) 轩辕故里分上邽而增置天水郡,清水与陇(今张家川)两县。三年(公元前116年)分陇西郡置,治平襄(今通渭),辖清水、陇、绵诸等16县(道)。何以命名清水县?据《太平御览》引《三秦记》说:“其坂九回,七日得越,上有清水,四注而下;下有县因此而名”。其时清水县治所在上邽古城塬。西汉末年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改清水为识睦。公孙述任清水长,在县治所西十五里牛头山下筑清水西城。   (张川)于清水。魏蜀交战,蜀兵出祁山过渭河至清水,今南道河口之诸葛军垒即与太石河口司马懿军垒对崎。魏又复筑上邽古城塬之清水城为治,依险拒蜀。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统治者曾把大部分精力放在今县东南一带直接经略关陇要地。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曾在今百家镇置南和县;又置清水郡,辖清水、伯阳两县,其主要是军事上的目的,而治依然在清水古城。
  唐的兴起于清水也有联系。隋初废清水郡,改伯阳县为秦岭县,与清水县同属天水郡。清水县白沙乡鲁湾村有唐先祖李虎墓。出土墓志铭记述了他的一生。特别是在任义同三司兼除秦川清水郡太守期间“奇略异端,不独专武”,“德行并设,风俗始行,威仪俱伸”的治郡之道。据墓志铭记载他是陇西成纪人,北魏陇西行台李爵的孙子,北周陇东太守李宝的长子。他的儿子是李昞,孙子是李渊,曾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   唐代以后清水曾一度被吐蕃占领。唐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于清水县置邽川,以县北邽山得名,辖清水、秦岭两县;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秦岭县并入清水县。广德元二年(公元763年),吐蕃侵入大震关,占据凤翔以西地区,清水古城被毁。公元780年,唐德宗即位,先后派韦伦等臣出使吐蕃与其修好,得到吐蕃赞同。782年9月,唐派樊泽出使吐蕃,商定于次年正月十五在清水会盟。783年正月十五日,吐蕃如期而至,唐蕃会盟使团分别来到清水城下,主盟人为唐陇右节度使张镒和吐蕃大相尚结赞。这次会盟是唐蕃交战以来的首次议和。会盟揭开了唐蕃历史上由战到和的第一页。但由于吐蕃势力的强大和唐朝内乱的频繁,清水人民经历了八十多年的吐蕃统治。直到848年凤翔节度使崔琪越陇山反击吐蕃,清水才重新回到了唐朝。崔珙破吐蕃克清水,收复后古在今牛头河南上邽镇建城,隶属凤翔府。五代中清水县虽名为陇右道秦州所辖,实自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又为吐蕃占据,县治也几经迁至天水、社棠之间。   因为有这段会盟的历史,所以在吐蕃文献中也就有了藏语“墨儒”这一对清水的称呼。吐蕃文献记载:“于唐土墨儒地方,各修一庙,画日月于石,以为盟誓”。
  宋金元之际,清水东通关中,西出陇右,南抵川滇、北达宁夏,是重要的军事商旅驿路,也是宋金元彼此争锋的边境地区。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年秦州归入宋朝,清水县为西部边沿,宋设秦风路秦州府辖清水县;秦州经略使曹玮击败吐蕃,结束了二千多年割据局面,太平兴国二年筑清水今城与静戎、弓门、冶坊、 穰四寨,并于县西部小泉峡开银冶,置太平监,隶属州。熙宁二年(1069年),为防止和安抚吐蕃,清水县领辖二十九寨,涉辖宁远寨即今武山县。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将兀术掠秦、陇州,攻陷清 轩辕黄帝水城,改属金凤翔路西宁州,四年,宋将吴斫破金,虽复秦陇,但金仍占据清水,县令北迁以黄门冶坊为县,隶属秦路与金对峙,为南宋抗金据点。金元光二年(1223年),清水县又隶镇远军西宁州。   《清水县志》载:宋高宗建炎三年,金人掠秦陇,清水城陷于金。四年,宋将吴玠破金兵,复凤、秦、陇三州,清水县城仍为金据,以冶坊寨为县,派兵守之,隶属熙秦路镇远军。《清水县志》载:(宋)理宗宝庆三年春二月,蒙古主兵次清水县西江(牛头河),攻清水县城。元统一后,将原秦州所辖成纪、秦安、陇城、清水、冶坊五县并为三县,其中冶坊并入清水,属秦州,归陕西行中书省巩昌府辖。清水现存宋金时期《仪制令碑》一通,碑文为“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这是一个交通法规碑,反映出当时这一边境地区人群繁杂的状况。元代秦珠“监是邑”,“下车之始”,以“清水县口口口上邽之郡也,虽非朝使往来冲要之驿,其钦承王命公务之使亹亹相继,无驿馆以待之,诚为不可”,“慨然谋为驿亭之置”。“中台御使周一齐处其馆,特书其堂曰‘宣德’。”这是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清水县创建宣德堂记碑》记载兴修清水县第一个官方招待所的碑文。   参与树碑立传的官员中有许多蒙古人,如“承务郎秦州成纪县尹兼管本县诸军奥鲁”、“前秦州清水县主簿兼尉靖也力不花”、“前秦州清水县主兼尉贴力不花”、“税务同监杨也先不花”等,反映出元代统治者对清水地方管理的重视程度。除军事要冲、商贸要道因素外,也许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病逝清水县境不无关系。   成吉思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蒙古族杰出的领袖。十三世纪初开创了蒙古历史的新纪元,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和世界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中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
  古代社会往往把建祠立庙作为一种纪念的方式。凡官吏、名人于世人有功绩者多被神化,请上祭坛,深受世人顶礼膜拜。   纪信祠,相传所祀为清水县人纪信。纪信,汉初大将。公元前204年5月,楚汉相争于荥阳,刘邦为楚兵所围,因纪信貌似刘邦,替身诈降殉难,使刘邦得以逃生。纪信死后,刘邦封其为忠烈侯,义勇将军。与樊哙、萧何等开国勋臣同葬陕西城固,立祠顺庆。后衍化为兰州、天水、清水府州县城隍,为后世所推崇。   清水古代在西关西江书院建有张文献公祠,主祭唐朝宰相、著名诗人张九龄,配祀著名诗人高适、韦应物。张九龄之于清水的关系尚不清楚。高适的诗作中有叙述过关山至陇右的篇章,也有直接描述清水“滴水崖”的诗。韦应物曾任过上邽令。   古代县衙之右曾建有韦杜二公祠,内祀唐臣韦思谦和杜 。韦思谦曾因弹劾中书令褚遂良,被朝廷由御史罢为同州刺史。褚遂良复职,韦思谦又被贬为清水令。唐高宗时任尚书左丞。杜 因不畏权臣李林甫,直言进谏被贬为清水令,其在清水兴学劝农,守土有方,深得清水百姓爱戴。   清水人民之所以兴祠怀念张九龄、高适、韦应物、韦思谦、杜 这些诗人显贵。首先,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唐蕃之战,安史之乱祸端频起,百姓渴望安宁;其次,这些人都与清水有关系;第三,他们大都是刚直不阿之士,在朝敢于直谏,被贬边关也不忘职责,能为百姓做事。   所祀宋代的官员也大多为守土安民的将官或县令。   三贤祠,建于西关,内祀宋朝官员韩琦、文彦博、张方平。韩琦 ,曾以枢密阁直学士知秦州,兼任秦凤路经略招讨安抚使。时有“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赞语。他和范仲淹一同是宋朝西北边疆的主帅,后被封为魏国公。文彦博,以枢密阁直学士知秦州,深为百姓称道,后封为潞国公,出将入相五十多年,名闻天下,寿九十二岁。张方平,聪颖绝伦,读书过眼不忘,曾以工部尚书出帅秦州。居官镇西夏,邑人恃为生命之保障。   曹侍中祠,主祀宋代曹玮。曹玮任秦州经略使时击败吐蕃,结束了清水多年的割据局面,并筑四寨,领二十九寨 。   萧公祠,祀明朝萧彦芳,其任清水县令,筑永清堡,使之成为防守天堑,名震陇上,许多避乱者多投奔于清水。县城绅士在他尚未辞世时就为他建了生祠,并立石刻碑记载他的功绩。
  西江文化是轩辕故里清水文化重要的支流之一。这一文化给轩辕故里清水文化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这里仅就西江文化的重要载体书院简要叙述。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学校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也是我国古代一种较高的学府。它肇始于唐末五代战乱之际,至两宋时形成制度并盛行于世。我国著名的六大书院即形成于此时。元代以后,书院逐步被政府所控制,性质有所改变。书院在我国封建时代后期社会动荡、科举废弛的情况下,独树一帜,教书育人,繁荣学术,从宋初到清末千余年间培养了大批人才,为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书院之创设,主要是一些儒生受佛、道寺观的影响,在政府太学腐败,科举流弊日多的情况下兴起的一种教学与科研机构。早期的书院有官办、民办和民办官助等形式,其中,尤以民办为兴盛,影响和作用也大。起初,书院“往往择胜地立精舍,以为群民讲习之所”。它依名山而居,靠古刹而存,一般座落于名山秀川,风景幽雅之地。书院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组织,还有学田作为经济后盾,以供学生的膳食并维持自己的独立性。书院的负责人称山长(又称洞主、洞正、堂正),多由德高望重,博通经史之名士充任。山长是书院讲学,研习经史、名重一时或一域的学术权威。   清代,书院在清水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地方官吏大多重视文化教育,书院的发展和繁荣有了可能。清代的地方官吏,都是靠科举登入仕途的,一部分确有才学,通达时务者身体力行,多方倡导,对发展地方教育不遗余力。一方面他们亲自前往书院讲学,以为示范,上行下效,清水重文兴教之风始兴。嘉庆年间,杨翼武到任清水,热心文化教育,孜孜不倦,“多设宇,延师其中”,如聘其姻亲李会莪担任“邽山书院”主讲,“士及幸得师”,一时之间,邑中子弟纷纷前来就学,习经学史,蔚为风尚,兴师重教之风行于闾里。道光时,县令陈墉重视书院,延聘名师,亲自给书院师生传经讲学,“殷切费懈”,地方文化教育得到空前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又都重视书院的建设。   清代近三百年间屡建屡修的过程中,书院之建置,院舍之规模,不断扩大。清初及以前,书院在经费来源上长期仰赖官府和县吏、士豪的捐赠,时常捉襟见肘。清嘉庆年间,知县杨翼武对县城农户按田亩征收一定地税,收入拔给书院,以供维修院舍和充作师资薪水,书院的经费有所好转。不过书院经费的彻底解决是道光年间,县吏陈墉增征富豪商贾之税都归书院,“于是诸经费规模稍备”。除满足书院办公,修葺和师资薪水需要外,还略有余额,因而又设立奖学金,用以奖励优秀学生。并增建院舍供学生住宿,出现“诸就学书院肄业者倍于前”的局面。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清徐达率兵废陇,元清水县令北窜,徐达克秦州,直趋巩昌(今陇西县)。四年,知县刘德以宋旧址重筑清水城,属陕西省承宣布政司巩昌府秦州管辖。清顺治二年(1645年),肃王征秦陇,大顺知县附清。康熙三年(1664年),陕西省分为左右布政司,左布政司驻巩昌府隶秦州辖清水县。七年,改为甘肃布政司,移治兰州。雍正七年(1729年)升秦州为直隶州,领清水等五县。直至辛亥革命后之民国二年(1913年),废秦州为天水县,设陇南道,旋改渭川道,辖清水县等14县。从清水县志记载和遗存碑石看,明清清水由朝庭、官府或民间对某事、某人的诰封、旌表甚多。这些旌表大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伦理道德、风俗文化。在旌表文化中尤以烈女志较为多。更不乏本土著名人物。
  上述文化仅是轩辕故里清水文化中的一部分。清水文化十分丰富,也绝非仅限于此。但从这些文化现象的深入研究中,我们就已初步认识到清水作为轩辕黄帝出生地,确实具有悠久而不衰的历史,具有时代特征十分清晰的古代文明。[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轩辕故里中华姓氏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