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帝国生存以撒挑战19怎么过怎么过

精华区文章阅读
MovieClub 版 (精华区)
发信人:&yaclear&(清一),&信区:&Movie
标&&题:&《大众电影》2007年第20期
发信站:&水木社区&(Sat&Nov&24&16:16:49&2007),&站内
  《大众电影》2007年第20期
  [影谈]
  “板块轮动”:大片的新趋向....................张颐武
  多写点抗战题材的作品等.........................
  2003―2007的中国大银幕..................王 陈
  2007中国电影数字化新进展...................罗雨田
  闭目摸象与睁眼摸象........................赵葆华
  艺术院校校花纯属无稽之谈.....................赵宁宇
  胡玫PK李少红,谁比谁更不靠谱?.................宋子文
  中国电影节病在“没感觉”.....................兰恩发
  只有“技”没有了“艺”――《不能说的秘密》............王国平
  震撼人心的300勇士――《300勇士》..............常 勇
  掀起以色列电影的面纱.......................高 媛
  [封面故事]
  《八月一日》:人民军队的第一枪..................状 态
  导演宋业明:不一样的“八月一日”....................
  刘劲:第22次演绎周恩来........................
  侯勇:贺龙的大情、大义与大写意.....................
  吕良伟、李子雄:主旋律中的香港影星...................
  [影片]
  美国缩影《辛普森一家》......................孟 岩
  风雪狼道................................
  江南平寇记...............................
  一部视觉新奇的武侠商业片.....................李广田
  奋斗的过程更重要.........................苏 星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一首歌到一部电影............王 陈
  少数民族电影中的“情”与“歌”..................饶曙光
  东西方文化冲撞中的《沙漠帝国》..................王 炎
  沉默的复仇人...........................袁 远
  《丑女贝蒂》:最丑的人笑到最后..................牛 奶
  [影人]
  何赛飞:《舞台姐妹》中的“拿手好戏”...............高 桥
  李乃文的“牙刷”十年.......................高 桥
  鲍国安故事:英雄来自不同时代...................徐林正
  崔真实:想做幸福的女人......................郭 宁
  周星驰档案读解..........................朱菲菲
  [影史]
  魅力永驻刘三姐..........................朱安平
  摄制组琐忆............................王金山
  苏叔阳口述:真性情,好电影................苏叔阳 方 舟
  星级指南.............................朱浩云
  [资讯]
  国内:又一军旅题材力作《高地》开拍等7则................
  国际:汉克斯揭肯尼迪遇刺真相等7则...................
  观片指南.............................孙信理
  家庭影院频道...........................孙信理
  “板块轮动”:大片的新趋向
  张颐武
  张颐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
  从事当代文学、电影和批评理论的教学与研究。
  著有《在边缘处追索》《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新新中国的形象》等多种。
  这批新的“大片”的尝试,其实给了整个华语电影新的可能性。
  最近,我们可以看到引起电影界和公众议论的华语“大片”的状况似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无论是李安已经引起了巨大轰动效应的《色,戒》或是姜文沉寂多年后拍摄的《太阳照常升起》,无论投资或者影响力都堪称“大片”。而值得期待的陈凯歌的《梅兰芳》和冯小刚的《集结号》,也都是投资巨大、引起多方瞩目的电影。这样一批新的华语“大片”的出现其实会深刻地改变华语电影的整个格局。在张艺谋忙于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而在电影领域中暂时缺席的时候,这批新的“大片”的尝试,其实给了整个华语电影新的可能性。
  从最早的李安的《卧虎藏龙》开始了华语电影的“大片”的创造,《英雄》则打开了“大片”在内地发展的新的空间,华语“大片”经过了几年的发展已经渐成规模。对这种“大片”的发展,有种种不同的议论,也引发了诸多争议。
  “大片”的发展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激活了中国内部的电影市场,使得观众回归了电影院。在内地的中心城市中,电影院已经再度成为时尚和都市文化生活的中心,观看电影再度成为一种中等收入者的日常生活的重要的内容,电影文化开始再度活跃。本土电影有了新的生机,也让观众发现中国电影也有和好莱坞分庭抗礼的实力和能力。从总体上看,其对于国内市场的意义确实还是正面的。去年下半年以来有关以张艺谋为代表的“大片”和以贾樟柯为代表的“小片”的争议,其实并不说明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电影水火不相容,而是说明它们完全可以平行发展。在“大片”的繁荣的拉动之下,“小片”也就有了更多的机会发展自己。贾樟柯可以向张艺谋提出批评,其实正是“大片”带动了电影环境活跃和改善的结果。另一方面,中国“大片”的出现,也拉动了全球的电影市场对于华语电影和中国电影的新的关注。华语电影的真正的大规模的全球的商业运作已经有了一个开始。于是,像冯小刚这样原来仅仅通过“贺岁片”立足于本地市场的导演也通过《夜宴》进入了全球性的电影市场。这些都是一些积极的现象。它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成长,对于中国文化的新的全球性的兴趣已经开始形成。
  当然。对于这些大片的内容人们还有巨大的分歧,对于这些电影所表现的以“武打”、“玄幻”、“爱情”基本元素的形态存在很多质疑,但这些中国“大片”的存在无疑是一件可以让世界认知中国新的文化的契机和条件。“大片”所打开的中国电影在内部拉动电影市场活跃,在外部促进中国电影进入全球性的主流商业电影的影响当然还是积极的和值得肯定的。
  到了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原有的“武打”、“玄幻”、“言情”的固定套路开始有了突破。这次李安的《色,戒》就突破了原有的题材,而是以张爱玲的小说作为改编的对象,把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一个片段和个人在历史中的命运作为主题。而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也是将眼光集中在二十世纪的中国。这依然延续了“大片”全球性运作的方式和策略,但在题材的范围上进行了比较大的拓展。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风云变幻也开始成为“大片”的题材。至于《梅兰芳》和《集结号》也显然是突破旧有的“大片”模式的作品。
  这里一面是导演个人的发展,如李安就改变了《卧虎藏龙》的模式,而选择了新的题材。《梅兰芳》也是陈凯歌脱离《无极》的题材,进入新的天地的作品。至于《集结号》也是冯小刚在题材方面的重大的拓展。但这些作品又和导演的情怀和个人气质有深刻的联系,是他们的个性的很好的展现,所以值得期待。另一方面,这些电影对于“大片”的类型模式是新的探索。当时的“大片”都是一个类型。而今天的这些大片则有了新的面貌和新的可能。这说明了“大片”的模式一旦建立起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发展,华语电影还是在全球市场上可以有新的作为的。
  股票市场有一个“板块轮动”的概念,主要是说一种类型的股票在一个时期一同上涨,然后另一个类型的股票上涨。随着这样的板块的轮流上涨,和题材的不断转换来引导市场的不断发展。从华语电影的“大片”来看,我以为这种“板块轮动”的现象也已经开始。“大片”从以“武打”“玄幻”“言情”三元素构筑的固定的类型,开始向新的、以二十世纪中国的色彩斑斓的历史为中心的电影转换。这种转换既是新的潮流的涌起,又是既往的成功模式的再度运用。这可以说是华语和中国“大片”的第二波的出现。华语电影和中国电影发展当然需要“小片”的活跃,但无论如何不可能依靠“小片”支撑自己的全球化的发展,大片的“板块轮动”其实正是华语电影和中国电影所需要的持续的繁荣的新的可能性的展现。
  我们期望这样的“板块轮动”带动华语电影和中国电影不断创造新的奇迹。
  责任编辑/辛加坡
  多写点抗战题材的作品等
  多写点抗战题材的作品
  当年的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史所未有的深重灾难。而当今,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又有抬头之势:修改和平宪法,参拜靖国神社,打造进攻性武器……这一系列的动作并不是偶然孤立的。与此同时,在国内,人们对抗战淡漠了、淡忘了。决定中华民族存亡的抗日战争在一些国人眼里如今已不再那么神圣了,很多人开始盲目迷恋日本的东西,觉得日本的月亮就比中国的圆。这就给中国的文艺家提出了一个任务:多出一些抗战题材的文艺作品。这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挑衅的一个回击,也给国人敲响警钟――勿忘国耻!
  中国的抗战,是中华民族统一战线的抗战。中国的抗战,不仅有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血战台儿庄,还有更大规模更加丰富更加壮烈的会战、大战等无数个战役。每次会战大战,不论胜利或失败,都在抗战胜利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都是可歌可泣的,都是当代文艺家应该表现的。
  中国的抗战,还是国际反法西斯阵线的组成部分。来到中国参加抗战的国际主义战士有很多知名的和不知名的人。苏联红军、美国空军,成千上万的人把宝贵的生命奉献给了中华民族的抗战事业。他们也值得我们大力去歌颂、去宣扬。
  多写些抗战题材的作品,是当代文艺家们严肃而紧迫的任务。抗日战争中所发生的感人事迹是当代文艺创作丰富、生动、宝贵的素材。中国的文艺家应该认识到这一点,自觉积极地投入到抗战题材作品的创作中去。
  北京读者:孙焕英
  《玫瑰人生》――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央视海外剧场热播的韩剧《玫瑰人生》既无玫瑰,也无玫瑰般的俊男靓女演绎的爱情故事,但却让观众欲罢不能。
  在诸多青春偶像片屡获成功之后,韩剧编导敢于洗尽铅华、直面生活中苦涩乃至龌龊的一面,通过小家庭、普通人的悲欢离合,诠释幸福、爱情的真谛,这似乎更能显示出他们的功力和社会责任感。
  剧情设置得精巧,也是引人入胜的原因之一。姐姐的不幸源自第三者插足,而妹妹则不幸成为第三者。两姐妹从彼此的痛苦中,对情敌多了一份理解、也对自己多了一份反省,多重视角给了观众多元的感悟。
  该剧其实没有真正意义的坏人,各自立场使然。英怡属白领精英,聪明、理智又前卫,其情人李政道本是她的初恋,当初李为了前途而选择了英怡的同学蔷薇,又想熊掌和鱼兼得。蔷薇惩罚丈夫和英怡的手段是毒了些,但总算让英怡看清了李政道的爱是多么虚伪、软弱。英怡带给我们的理性思索或许更甚于顺怡带给我们的催泪效应。
  《玫瑰人生》是韩剧中比较贴近社会真实的优秀作品,在剧中,“玫瑰人生”既是酒吧名,更是盛文在此求婚时向顺怡的爱情承诺,但这承诺早已被风干遗忘。要等到失去才知道什么是最宝贵最值得珍惜的,或许这就是该剧留给我们的醒世恒言。
  广州读者:王楚
  周韵在《太阳》里升起
  看完《太阳照常升起》,很多朋友都觉得陈冲演得最有味道,我倒是对周韵印象最为深刻。之前对周韵的印象停留于她在《天地英雄》中饰演的觉慧和尚,剃去一头青丝的她,让人总觉着在似男似女的中性面孔下隐藏着未知的力量,这神秘的感觉,被台词并不多的周韵靠着冷热刚柔交织的眼神和少量的动作,从头带到了尾。
  《太阳照常升起》里的她更是实实在在地把我震了,疯妈的狂奔、爬树、挖坑、上房顶、念诵一首诗,对儿子的疯打、撕咬,那激烈的状态被周韵用微微夸张的方式演绎出来,不仅让人感受不到过分,反而因为她笑容里抹不去的童真,她黑发里的些许白丝,她漂在河上的旧军装,水中游着的红鱼鞋,而感到丝丝的揪心。等到看见她为儿子做的石头房,破碎的物件,残缺的烛光,我竟然有一种想哭的冲动,那疯狂巨大的爱意,吞噬了一切,又还原了一切。&到她对儿子平静地说出“我好了”的时候,我看见,周韵的眼睛里,分明闪耀着爱的光芒。
  当然,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姜文这个天才还给了周韵一个美到不能言喻的结尾:周韵在火车上上厕所的时候把孩子生在了铺满鲜花的轨道上。她抱着孩子对着远方,对着她死去的丈夫阿辽莎喊“阿辽沙,别害怕,火车停下了,他一笑天就亮了”。&在这样的声音里,思念逝去爱人的内心终于倔强的释放。她的爱,在这一刻,穿越影像,砸进每个观者的隐秘深处,唤醒那最初的激情感受。
  虽然周韵对那个年代人的感情,未必完全的拿捏到位,但对于她这辈的女演员来说,她的表现已属难能可贵。周韵有非常耐读的气质,看她这次为《太阳》频频宣传,穿得不算明艳,却于柔和的女人味中流露着自信与坚强的气场,有一种阳光般的大气,你多看几眼,会感受到她身上释放出的太阳般的温暖。
  周韵是个很有悟性的演员,配以她内柔外刚的气质和经得起细品的容颜,可以预见,她此后的每一天都将会阳光灿烂!
  上海读者:关雷
  2003―2007的中国大银幕
  王 陈
  受访/张宏森&采访/本刊记者&王陈
  编者按: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电影人团结奋斗,锐意进取,电影创作出现了“大繁荣,大发展”的新局面。在党的十七大即将召开之际,本刊采访了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同志,他以大量的数据和实例,描绘了这五年来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的整体面貌和广阔前景。
  产量持续增长质量明显提高
  大众电影: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电影取得了全面繁荣。您能否谈谈这五年来国产电影产量的变化?
  张宏森:上周四(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广电总局副局长赵实同志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章《推动艺术创新构建和谐文化:开创电影创作全面繁荣新局面》,就是谈十六大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谈的是一个侧面,电影创作,不是整个电影产业。也许可做你文章的参考。
  十六大以来中国电影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去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文代会上的讲话,对文艺工作用了三个“大”字: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这三个“大”字在中国电影产业中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也是十六大以来我们电影工作总的一个写照。从2003年以来,我们的电影创作在产量上持续增长,从2003年的140部故事影片,部,部,一直到2006年的330部。今年的故事影片依然呈现增长势头,估计到2007年底收官的时候,会突破360部、接近400部的规模,这个数字还不包括电影频道自主策划拍摄的一批供电影频道播出的电视电影,或者说叫数字电影。如果加上这个数字的话,每个年度最少要再增加100部。
  大众电影:数量增长的同时,影片整体质量如何?
  张宏森:创作的质量也有明显提高,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涌现出一批弘扬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坚持“三贴近”原则、反映主流价值观、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优秀作品,代表作如《张思德》《云水谣》,还有我们这几年华表奖的得奖作品,我就不一一举例了。
  其次,十六大以来一批传统题材或者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在不断创新和深化。我们今天看《我的长征》《太行山上》,会有一种新的感受,就是因为影片加入了很多当代电影的审美元素,艺术创新的深度和幅度都很大,并且不同程度地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第三,多样化的作品体系正在形成。随着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日益提高和日益广泛,电影创作也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类型化的趋势,正在形成一个丰富的产品体系。比如正在探索和前进中的大片样式,走到今年,我觉得像《投名状》《集结号》包括《色,戒》这样的大片,和前几年相比可能相对成熟。中小成本的类型影片,以《疯狂的石头》为标志,也引起人们广泛的注意。
  第四,青年电影创作日益走向前台,它反映了我们电影创作生生不息的生态链条。我们过去说第六代,觉得他们已经很年轻了。但现在,像“云南影响”十部电影的十位导演,像宁浩,像9月21号中影集团签约的一批新的青年导演,都是属于在第六代之后新涌现的、20多岁或者说30岁左右的一批更年轻的青年创作者。他们开始独立创作,并且日益走向成熟,开始在电影创新和个性化道路上作出成绩。
  第五,华语电影在世界电影舞台上开始拥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世界电影舞台包括两个中心区域,一个是世界电影市场,一个是国际电影节。从《英雄》开始,越来越多中国影片登陆欧洲或北美,进入他们的主流市场。除了大制作外,一批中小成本的现实题材影片,也开始进入欧洲或北美电影市场,像《三峡好人》,还有9月23号在法国正式上映的《马背上的法庭》。过去我们是在亚洲甚至东亚电影市场徘徊,现在我们从东亚到亚洲、从亚洲到欧洲和北美,开始进入到世界电影市场的核心区域。
  在一些以艺术鉴赏、艺术评判和艺术展示为主要内容的国际电影节,比如柏林、戛纳和威尼斯三大电影节上,我们收获了很多重要的奖项。在除上述三大电影节外的其他电影节上,我们每年还可以得到20多个奖项。对于任何一个国际电影节而言,华语电影的缺席都将是他们重要的遗憾。
  最后一点,电影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它重新回来成为社会文化中心的一个话题。我们从来都是这样认为,哪怕是批评和建议,它也体现了观众对中国电影的一种情感。如果有一天观众和媒体不理你,批评都懒得批评,那就糟了。
  大众电影:国产电影整体质量大幅提升的同时,我们看到,其中仍存在相当一部分质量并不能令人满意的作品。对于这部分作品,电影产业管理者有什么考虑?
  张宏森:数量的激增带来一般作品的增多,我觉得这是一个正常的比例关系。因为分母大了,分子就会跟着加大,这是量的激增带来的必然结果。确实有一些在专业资质上还没有达标的创作人员进入电影业,急功近利,制作了一些让人不满意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我相信随着市场的调整、校正和检验,大浪淘沙,该淘汰的就会被淘汰。
  全社会都在提醒我们,质量是生命线。为提高电影的艺术质量,我们有这么几个步骤:第一,对于已经达标的专业人员,我们期待他们有更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有一种不断向其他同行学习、向其他艺术种类学习的勇气和信心。第二,对于那些不达标的作品,除了市场检验之外,我们慢慢地要在作品的准入门槛上,根据实际情况作出调整,防止他们盲目投资,也防止粗制滥造作品更多的出现。第三,我要向所有电影人呼吁,一定要面向观众、面向市场。我们当然允许纯粹的个人化的电影,但它不能形成主流。如果一个国家的电影主流是完全个人化的作品,那么这个国家的电影工业和电影市场将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考验。面向观众、面向市场,向历史学习、向生活学习、向其他艺术同行学习,这是我们提高质量的根本保障。电影作品质量是缠绕当前中国电影界非常沉重的一个话题,但是我们有信心和大家共同努力来一步一步解决好这个问题。
  电影市场焕发新的生机
  大众电影:整体质量提升带来的一个直接效果,就是市场异常活跃,在这方面电影票房是最直观的。
  张宏森:整个电影票房从十六大前不足10亿,到去年的26.2亿,平均每年增幅不低于20%。这只是我们主流电影院线的市场统计,不包括二级市场以及农村电影市场,而它们正在焕发新一轮的生机。二级市场指中小城市或者大的县城的发行放映市场,曾经一度面临倒闭的局面;现在随着中心城市电影市场的复兴,二级市场也在逐步复苏。虽然离整体恢复还有很大距离,但复苏的速度在不断提高。农村电影正在通过国家政策扶持,从传统的16毫米向35毫米放映过渡。我们还在进行数字化放映的试点,成功后将向全国推广,努力做到在全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一村一月放一场电影的规划。这是电影市场活跃的另一个标志。
  大众电影:市场经济里有买有卖才能构成一个完成的交易行为。看电影的人多了,相应的,投资电影院的人也就多起来了。
  张宏森:中心城市新建或者改建现代化影院的速度惊人,主流院线已经从过去的1400块银幕,到现在快突破3000块银幕了,这5年来我们的银幕数翻了一番。去年全国平均一天增加一块银幕,也就是说全年增加360块;今年我们本来以为能保持一天一块这样的数字就已经很乐观了,谁知到现在为止,已经达到了一天1.5块银幕,就是两天三块银幕的速度。一块银幕就意味着一个影厅啊。这样的增长速度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非常惊人的。
  大众电影:到底是哪些人在投资电影院?
  张宏森:电影市场的活跃,正在吸引电影界以外的其他社会力量进入电影业。过去是电影人、电影业投资电影院,现在是全社会投资电影院,这是十六大以来非常好的一个现象。投资商之所以对电影院投资产生那么大的积极性和热情,是因为他们看到了电影市场的巨大潜力和乐观前景,并且市场背后有繁荣的、可持续的创作做支持。
  大众电影:国产电影产量越来越高,电影院也越来越多,但我们仍感觉在电影院看不到多少国产电影,这是为什么?
  张宏森:每个人的目击范围是有限的,他的经验也是有局限性的。除了主流院线放映国产电影之外,还有二级院线和农村市场,这些市场空间往往是城市人看不到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市场开发也正在形成风气,除了院线放映外,还有音像市场、电视播出市场、网络点播以及海外份额等等。随着中国电影不断走向海外,其海外市场的额度也在逐年提高。我们做了这样一个票房统计,去年中国电影在海外收获的票房折合成人民币,据不完全统计是16亿元,这个数字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
  产业化政策全面推行
  大众电影:中国电影近年来的繁荣与十六大以来电影界深化体制改革是分不开的,请谈谈体制改革最重要的几个方面。
  张宏森:2003年我们根据十六大的精神,把电影作为可经营的文化产业,在电影界全面推行产业化政策。电影产业化政策的全面推行,大大解放了电影生产力,活跃了电影创作和电影市场。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国有电影单位加快体制改革和改制。体制改革的核心是用现代企业制度把过去的事业单位转化为企业单位,改革走过了一段相当长的阵痛期,要不断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电影单位的新出路,我觉得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功。中影集团、上影集团和长影集团,三大集团都走出了制约发展的瓶颈。一批中小型国有电影单位也正在加紧完成转制和改制的工作。
  第二,我们所有电影发行放映单位也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三,我们在政策上打破了过去国有电影单位垄断电影行业的经营模式,允许多主体、多种经济成分进入电影业,因此民营经济以及电影行业之外的其他社会资金进入电影业的积极性空前提高。我们做了一个初步统计,截至2006年底,已经有270家以上的民营单位投资中国电影(今年的数字我估计可以突破300家),这270多家单位其中有40%以上是可持续发展的,已经投资到3部以上,这意味着它不是投资一部电影,而是在不断滚动发展的,是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这说明大家对于电影行业的兴趣正在稳定。270多家单位进入中国电影业,大大解放了中国电影的生产力,这个数字与十六大以前的相比较,差距悬殊。
  大众电影:是什么吸引这些资本进入中国电影产业?
  张宏森:第一是政策扶持。第二是21世纪以来,在和新媒体的竞争当中,电影又开始重新建立和拥有自己的优势,比如大片优势。高科技进入大片以后,电影迅速和音像或电视形成区别,这个优势使电影产业面临新的上升空间,让大家看到电影在21世纪不仅不会消亡,而且会重新回归到整个文化产业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第三是中国电影产业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虽然走过一段徘徊的道路,但是一旦生产力获得解放之后,中国电影将获得巨大的进步和发展。第三中国电影产业是可持续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公司,正在成为中国电影的一股非常核心的力量,再加上我们原有的国有电影单位,形成了推动中国电影向前的合力。最后一点,我们改善中外合拍的政策,吸引了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商来跟中国合作拍摄影片。这几年我们的合拍片从十六大以前的不足20部,现在扩展到了40部左右。
  大众电影:电影创作离不开电影人才,如何保护他们的创作热情、发挥他们的创作才华?
  张宏森:广泛团结电影人才,增加电影界的凝聚力,这两年都得到了非常有力的改善。我们去年做了一个统计,现在活跃在创作第一线的,包括第四代、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还有六代之后的导演。不同年龄层次的导演只要有工作能力、身体允许,几乎都活跃在创作生产第一线,就算过去长年不拍电影的人都恢复了拍电影,这才有了我们电影的量的增长和质的提高。过去很多号称“地下电影”青年导演,我们还是要积极做工作,把他们引导到健康发展的电影道路上来。为什么拍一部电影要在地下偷偷摸摸地拍呢?我们正在消除“地下”的概念,一定要把所有的电影都扶持上来,让人人共享电影改革的成果。“地下电影”当然现在还有,但是我觉得和过去相比,已经是个别现象了。
  我们需要多样化的影片
  大众电影:刚才您在好几个地方都谈到了国产大片,比如国产电影整体质量的上升、电影重新为人们所关注、国产电影的海外市场份额等方面。能不能整体评价一下国产大片?
  张宏森:好莱坞推出的大片模式首先是证明了21世纪电影工业的能力,同时它召唤着更多的电影想象力和创作力来与之相结合。今天这么一个多媒体时代,如果把电影拍得像电视,那谁还会去花钱看电影?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电影要想生存,它必须要培养自己区别于其他媒体以及其他艺术品种的独特优势。好莱坞开创大片模式以来,对全世界都产生强烈的冲击。在这样一种电影现代化进程当中,中国肯定不能游离于外,不能冷眼旁观。中国必须迅速裹挟到这个浪潮当中去,用本土的、中国式的大片,来和世界电影同步,同时建立自己民族电影的优势。从这一点上来说,我到现在一直觉得大片道路没有错。
  当然这里面还伴随着另一个问题。我们一步踏入大片浪潮,缺乏足够的相关准备。电影工业和科技与艺术想象力和艺术创造力的结合,现代电影和经典电影基本规律的结合,都需要磨合、锤炼和深思熟虑。在这个过程当中,率先推出的几部大片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他们探索的勇气和敢于进入的这种姿态,我觉得都是值得肯定的。我们允许用一定的时间来给艺术家提供一个准备和走向成熟的过程。今年年底的几部大片大家可以看到,形态不太一样。我相信经过市场的反映、群众的检验,经过自己的反思和有效的思考,大片在未来的道路上,会走出相当好的姿态。
  有一点必须强调,大片不能成为中国电影的唯一方向。我们需要多样式的影片,而中小成本影片可能更符合中国国情,也更符合电影的实际状况。发展中小成本影片,提高它们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也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和大片绝缘。中小成本影片在提高艺术水平的关键时刻,需要从大片当中感受和吸纳他们传达出来有效信息,进行自身的改造和提升。发展中小成本影片是我们的一个主体目标,中小成本和大片不是对立的而是补充的关系。
  责任编辑/翟建农&胡晓英
  2007中国电影数字化新进展
  罗雨田
  我国计划每年新建电影院20座以上,新增银幕100块以上,新建城市、社区数字电影厅200家以上,形成数字影院规模化经营。
  第五届数字电影论坛日前在北京中国电影博物馆举行,论坛见证了中国电影数字化的新进展。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童刚局长、中国电影集团韩三平董事长及数字影视研究知名专家和国际知名企业高层,针对数字电影发展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在本次论坛上,3D、数字拍摄和数字影院经营,成为今年数字电影的新热点和数字电影发展非常关键的三大要素。经过主办方中国电影器材公司四年的全力打造,“中国数字电影论坛”目前已成为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数字电影技术、产业、政策的研讨与交流平台,它引领了数字电影的技术方向,也见证了
  中国电影数字化的新进展。
  我国数字电影的发展现状
  2007年是中国数字电影技术和数字影院发展最快的一年。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数字影院商业化运营的银幕达到4306块,发展最快的是美国,银幕数量为3289块,位居其后的是英国,中国目前排名第六。日前,中影集团已经与首钢集团合资成立中影首钢环球数码数字影院建设有限公司,共同开拓中国数字电影市场,预计在今年内将使数字放映银幕达到700块,排名跃居世界第二。
  在运用数字技术拍摄电影方面,我国是世界上拍摄数量最多的国家,&2005年我国拍摄260部电影,其中有52部是数字电影;2006年共拍摄350部电影,其中110部是数字电影。到目前为止,经过审查后,在今年已完成的300部电影中有140部采用数字技术拍摄。国产电影市场近年来不但获得多层次市场的平台,产业潜力和综合效益也日渐凸现,这其中数字电影功不可没。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电影产品在国内影院的票房,加上海外电影市场,电影频道播映市场,大部分的收入超过了57亿元人民币,比2005年增长了20%。再次刷新了我国电影综合收入的最高纪录,国产电影在海外的主流市场和国际影响力逐步增强。票房和观众人次也比去年同期上涨30%左右,中国电影在产业化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虽然我国数字技术手段的运用和数字电影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制作者把它看成节省电影成本的一种手段,一种小制作,采用数字技术拍摄的特点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数字电影是提高电影质量、艺术质量、技术质量的手段。中国数字电影的发展在世界上是比较靠前的,在数字院线的商业化经营和数字院线技术上,我国和国外并没有任何差距。
  重点发展农村公益数字放映
  自2004年起,为了使广大农民观众能够看上高质量的数字电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开始在农村进行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的试点。2006年国家投入2000多套设备,扩大了试点的范围,全面展开农村数字电影公益放映工作。国家广电总局也确立了“十一五”期间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将按照企业、市场运作和政府服务结合,大力推广农村数字电影的发行创意,逐步将胶片放映向数字放映过渡。
  近期,国家广电总局出台的“十一五”电影产业规划更是对数字影院建设提出了目标。我国计划每年新建电影院20座以上,新增银幕100块以上,新建城市、社区数字电影厅200家以上,形成数字影院规模化经营。发展数字电影确切地说,应该是中国电影的数字化,而数字化则分为三部分:数字化的拍摄、数字化的制作、数字化的放映。而数字化放映分三个层次,商业性专业的数字影院,属于最高的一个层次,和国外好莱坞商业化运作是一样的。第二个层次目标为中小城市,也叫乙级数字影院。第三个就是农村和社区的流动放映。由于采用的技术指标和设备不一样,因此三个层次的放映标准是不一样的,而社区和农村的流动性放映是比较便宜的。国家侧重的就是第三个层次,社区和农村放映采用公益性的播放。
  尽管这几年我国数字电影发展出现热潮,比如2006年新增影院80多家,新增屏幕366块,达到极快的发展速度。但现有的规模制约了电影产业化的发展。为促进国产影片的发行创意,扩大国产电影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广大人民群众和工薪阶层,看到好的电影,国家有关部门提出要利用数字技术开拓中小城市电影市场。今年将开始启动中小城市数字影院建设试点,国家投资部分资金,以华夏和九州(音)公司共同牵头社会力量成立两条面向中小城市、选用适合国际放映设备、立足国产影片放映的示范院线,探索中小城市电影发展的路子,进一步完善电影放映的结构。
  责任编辑/辛加坡
  闭目摸象与睁眼摸象
  赵葆华
  荣幸被聘为第12届华表奖评委,半月前被请到远郊一个地方,一连十一天看了六十余部入围国产影片,一句话概括感受:惊艳不已。我没想到国产影片有这么多精品力作,有这么多风格样式,有这么多新人新作涌向银幕。
  一向听人在痛骂国产影片,有人一提国片便摇头,很以国片为耻;在不少人的博客里,把国片同国足相提并论,声称一提国产片便来气。其实,这些“国骂者”之妄谈国片,我不想称其为瞎子摸象以偏概全,说他们是闭目摸象不得真相,倒十分妥贴。这些人看过多少国产影片,进过几次影院?
  近两年,国产影片加上数字影片产量总计已超过八百部,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电影产业国。艺术质量、制作水平亦不断提升。有人说中国电影如同中国足球,据我孤陋寡闻者所闻,中国足球近年尚未在国际大赛上获大奖,而中国电影则连年在重大国际电影节上频获殊荣。更多的人是拿美国大片与中国影片比较,美国七大电影公司所产平均摄制成本为五千万美金,中国电影平均摄制成本不足五百万人民币。电影比拼也是综合国力的比拼,在这一点上,我们尚处于弱势,属发展阶段。另外,诸人看到的外国片也是百里挑一引进的,并非全貌。中国电影产业近年拔地而起,渐成大气象。对中国电影应持关爱态度为好,把国片骂得狗血喷头与尔何益?与事何益?中国电影在骂声中奋然前行。中国电影人心态也够坚强和健康的了,抗干扰能力大大增强。我劝诸公还是睁眼摸象为好,睁眼细看中国电影景观。
  谈到睁眼看国片,又让我生出另一番感慨。
  为什么看入围影片让我惊艳?因为缺少目睹芳容的机会。多数影片在影院看不到,“养在深闺人未识”。何以然?国产影片发行渠道不畅,我们的电影市场急功近利抓‘大’放‘小’。只认大片,不认小片。那些颇有艺术质地,颇有生气颇有创新意识和前卫精神的电影作品,缺少放映系统,发行系统有责。小片在艺术品质上没有形成强势,难以突围,小片自身亦有责。如今的电影市场,是强势者的天下,是赢家通吃的时代,这是市场的铁律。只有形成强势,才能在市场纵横天下。要么以大片之强势拔关开路,要么以艺术精神之强势,以喧的口碑声势呼啸市场。平庸之作行而不远,等而下之必被淘汰出市!对艺术影片,对优秀的中小成本影片,应有相应的放映系统,努力让它们面世为好。让广大观众去选择,不要仅凭发行公司和影院经理一己经验去决定中小影片的死生!他们的经验代表不了审美趋向。
  另一种感慨是,切莫热衷于原生态作品。这种重生活原汁原味而轻艺术概括的作品,为新写实主义,在文学上已不新鲜。如今被搬到电影生态上来,被视为上乘,倘如此走下去,这种在市场上难以行走,在艺术上亦无创意的趋势,对中国电影是伤害,是歧途。
  .cn/zhaobaohua
  艺术院校校花纯属无稽之谈
  赵宁宇
  这段日子,网上四处都在流行各种校花的美人图。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看看美女,不是什么错事。然而,不久又传出消息,若干校花纯粹假冒,其实都是演员,并且还包括日本、韩国的演员,贴张照片,下边就敢标某某大学校花,这就有些无趣了。这么多大学,这么多女生,有品貌的不少,真说选个花啊什么的不是难事,何必做假呢?但要说艺术院校有校花,可就贻笑大方了。
  艺术院校是指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这样的专业院校,在这样的地方,根本就不存在校花的概念。为什么?在艺术院校里,有表演系和播音系,表演系和播音系的女生大部分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导演系和文学系也有美女,论起相貌来一个赛一个,都是漂亮姑娘。这些女生形象各有特色,每个类型都不止一个人。整班整班的漂亮女生,有谁敢说自己是校花?所以,在艺术院校里,从来就没有什么校花的概念。
  在中戏,曾经有“五朵金花”和“八大金钗”之类的称谓,也只是随便的戏言,并不是什么广泛流传的通称。也只有记者在回顾某些班级的故事时,把这称谓提一提,做个街谈巷议的谈资而已。
  如今,突然冒出来许多校花,中戏的校花,北电的校花,每个学校都不止一个。校花校花,太多了就谈不上校花了,可现在这校花真是不计其数,似乎不成校花就不够优秀。记得第一次有人和我吹嘘他的戏用的是某校校花,我一下子就乐喷了。我在这个学校生活了半辈子,怎么就没听过什么校花呢?学生是不敢自称校花的,那样一来同学该觉得她有病了,不会再有人和她搭段子。老师是不会称学生是校花的,老师总是教人做一个敬业的好演员,决不要浮躁等等。摄制组也不会称谁是校花的,选演员哪个学校都去过,看到了许多漂亮女生,哪里会没见过市面似的大惊小怪:是校花耶!
  那么,艺术院校的校花这个概念是怎么跑出来的?很明显,无非就是一种宣传手段罢了。做影视作品,推演员,做宣传是必须的,但也总得照顾基本的事实吧?生生给艺术院校安上个校花的概念,赞扬了其中的几个,同时事实上也就把其他的许多人都给否了,这种宣传法可真不算高级。
  就算没有进过艺术院校的大门,就从网上看看消息,大家也知道艺术院校里肯定是美女如云的。校花这个称谓,就算了吧。
  更重要的是,一个演员要成功,决不是人为地安上一个“校花”的称谓就行的。踏踏实实练好演技,做好功课,在如今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中,是成功的最关键处。
  .cn/zhaoningyu
  胡玫PK李少红,谁比谁更不靠谱?
  宋子文
  随着原定导演胡玫的退出,新版《红楼梦》的筹备几乎是被推向了一个死胡同。随后,同为女导演的李少红仓促上阵,接过了这个被人摒弃的烂摊子。
  说实在的,即便是胡玫不退出红楼这个大秀场,我也没觉得她能把这个烂熟的经典大戏拍得让人信服。女性导演,不一定就是婉约派,也不一定就是什么女性艺术的行家。反之,她们经营男人戏的劲头往往要足得多。胡玫就是这么一个人,从《雍正王朝》到《汉武大帝》,甚至是言商的《乔家大院》,基本都是围绕着一群爷们打转,走的是阳性路数,所谓纯正的女人戏,她根本就没碰过。1984年的电影《女儿楼》,反映的虽然是一群部队女兵的生活,但谁又能说那些被军旅生涯打磨得像男爷们的一群人,无时不在展现阳刚与坚韧个性的个体,又能代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视角呢?她之所以能够在近些年连连以男人大戏为银屏带来惊喜,也是有赖于她对阳性视觉的纯熟拿捏与取舍。假若以你的观念来衡量,你能想象胡玫版的《红楼梦》是个什么样子吗?
  再说李少红。她的履历与胡玫也太相像了些,都是1982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又都是搞电影起家,后来却凭借电视剧名扬天下。但是与胡导演不太相像的是,李少红多年以来确实是从事女性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无论是《大明宫词》还是《橘子红了》,都可以拿来当作女性心理窥伺的范本来看待。不过,细心的人不难看出,她虽然大做女人文章,但骨子里却无时不透着一种不安分的因素。她的创作态度是极端的,基本不四平八稳地讲故事。很多人说,李少红的影视作品中,对女性心理的刻画都过于歹毒了些,甚至是有些诡异。她在作品中以心理对心理,为人带来了某些心理恐惧,让人领略到太多可怕甚至可怖的精神蜕变。更有评论者说,李少红很容易沦为一个心理剥皮者,而不是一个讴歌主义者。这个评价放到现如今以歌颂女性为题旨的《红楼梦》中,你可以设想一下即将带来的后果是什么?
  1987年版本的《红楼梦》之所以经典,除了演员气质与表现比较贴合之外,就是对细节的拿捏很见功底。无论是葬花、补袄、烧绢等戏,都能在一个稳定的调子里发挥戏剧的魅力。这些活计,是李少红作品中不多见或者说根本就看不见的。让她来做这样的情感主旋律,显然是有点勉为其难了。
  胡玫走,李少红入。《红楼梦》突然从一群红男绿女的概念中跳脱出来,成为了两个势均力敌的女导演之间的PK。冷静一想,其实两位女导演的功力与素质都与我们心目中所期待的红楼相去甚远。无论她们之间谁弄出了这台大戏,都难免成为挨骂的替罪羊,谁都不太靠谱。
  http://mkal./
  中国电影节病在“没感觉”
  兰恩发
  就在威尼斯电影节正在进行之时,吴思远、张艺谋相继就中国电影节发言,一个是言词激烈的炮轰,一个是忧心忡忡的不满。截至目前,还未见各类电影节的主办方出面回应。是无奈还是默许?没人知道,但中国电影节病得不轻确是现实。电影节的病,就是“没感觉”。
  香港电影金紫荆奖22个电影奖项9月1日揭晓,最佳导演杜琪峰、最佳男主角刘青云、最佳女配角周迅等奖项均在预料之中,此前入围最佳电影、导演、编剧、男主角、男配角等十项提名的大热门《出埃及记》则大倒热灶,仅拿下最佳创意奖一项奖。本届赛果更是创下了香港本地电影奖项的一个纪录――影后出了两位:巩俐凭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蔡卓妍(阿Sa)凭《戏王之王》双双折桂;而最佳片也竟然由《父子》《墨攻》《放?逐》三部影片同时分享。对于这一“多黄蛋”结果,香港著名导演吴思远显得愤怒:“乱七八糟,简直是乱搞,什么叫最佳,最佳就只有一个。”
  同样,说到电影节,张艺谋略带遗憾地说:“我们没有这样的一种高贵感、崇高感,我就觉得咱的电影节两边都缺。要么你奔崇高,就像戛纳奔崇高;要么像威尼斯,奔亲和。咱都没有,我着急咱们的电影节什么时候能整得动静好一点,咱们现在好像方向找不准。”其实,“乱七八糟”并非香港电影金紫荆奖独有,“没有崇高感”恰是中国电影节没人买账的原因。
  作为娱乐记者,我曾经多次采访电影节,也多次面对这样的尴尬:顶尖电影人缺席,现场乱七八糟,评奖四六不靠。因为电影节“没感觉”,久而久之,顶尖电影人通常会缺席,最给面子的也不过是通过视频礼节性地问候一下。
  冷静地说,中国电影节虚与实都没有达到理想境界,从实的方面说,电影节每次评奖都会引起一阵质疑之声,评奖结果并不能服众;从虚的方面说,电影节缺乏仪式感,红地毯成了明星个人秀的舞台,今天失足明天走光,结果最崇高的红地毯成了小丑表现杂耍的场子。
  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电影人是喜欢过节的,今年的威尼斯电影节就有中国电影8部参演、4部参赛的盛况。然而中国电影人冷落中国电影节,着实让人尴尬。尴尬归尴尬,电影节还要办下去。怎么办?治病呗。电影节病在“没感觉”,那就开始找感觉。我不相信电影节主办方会找不到感觉。凭着对电影的真正热爱,凭着评奖的公平公正,就一定能找到感觉。
  .cn/lanenfa
  只有“技”没有了“艺”――《不能说的秘密》
  王国平
  本片充满了“技”的要素,而缺乏“艺”的表达。
  导演:周杰伦
  主演:周杰伦&桂伦镁&黄秋生当周杰伦说他要执导电影时,我觉得这个年轻人很有志气;当在电影院看到他的这部“呕心沥血”之作时,我感觉在导演这个领域,他还是稚气未脱。
  志气缘于挑战自我的勇气。周杰伦的出现,开创了华语流行乐坛的一个新时代。他的拥趸疯狂而直接,连于丹也到处在讲,她喜欢周杰伦,并且是无条件的喜欢,从他唱第一首歌开始。流行音乐被他“玩”了个透,电影领域他要“牛刀小试”。人最舒服的是在按部就班地机械重复自己,人最痛苦的是在跃过一个顶峰去开辟另一番天地。周杰伦决定放弃舒服,选择了痛苦。尽管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质疑这部电影到底渗透了他的多少思想,或者说他只不过是商业化运作的一枚棋子,但我们依然要看到他迈向导演监视器时全身所焕发出的勇气:电影导演这个行当,不是说干就能干的。
  然而,新手总是新手,或者说,处于流行文化前沿的周杰伦,是不可能拿出具有多少艺术震撼力的电影作品。这是由人生命运历练决定的,也是由文化的积淀决定的。所以,本片更多地局限于电影的娱乐功效,成为偶像与“粉丝”的一场合谋联欢。
  本片充满了“技”的要素,而缺乏“艺”的表达。也就是说,电影“制造”的成分十分明显,而“创造”的感觉大打折扣。这可以从电影整体上的无新意看出来,更可以从电影中有着大量似曾相识的桥段看出来。
  青春校园清纯的初恋故事,穿越时空的男女爱恋,对音乐艺术的痴迷甚至是疯狂……这些早已不新鲜。音乐才子叶湘伦一眼定情愫,他爱上了神秘女孩路小雨。青春恋爱的故事浪漫而简单:不外乎来点互相用手戳脸、重复对方说话诸如此类的亲密而又可爱的小动作,玩点捉迷藏之类的小游戏,动不动打翻一下“小醋瓶”,骑个脚踏车到河边偷偷亲吻一小下……或许知道这样的情节虽然“文艺”但是过于的单一,让观众难以打起精神,编导就决定来一个转向。电影中,叶湘伦沉溺于自己和路小雨在舞会上的默契配合,但是橄榄队的好友告诉他“别傻了,那天舞会一直只有你一个人在跳啊”,剧情陡然发生变化,有了悬疑的味道。到底是叶湘伦的神志出现了幻觉,还是路小雨具备特异功能成了隐形人?结果给出的答案是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爱恋。所以,电影一直在“转弯”,强硬地给人“惊喜”,让观众被迫总是在适应,就像听一个喜欢一惊一乍的人讲故事,故事没听明白,而且身心俱疲,太受累了!
  看本片如果你有戴帽子的习惯并且还有见了老朋友就脱帽致敬的习惯,那你可能一直在“脱帽”了。电影中有很多的“老朋友”,指的不是人,而是情节与桥段。《海上钢琴师》《触不到的恋人》《情牵一线》……这些电影的经典段落,都在本片中若隐若现。我们可以说这是周杰伦在向经典致敬,但是这样致敬就没有了自己。所以,电影没有留下多少让人产生真正触动的内容,倒是一两句台词可以令人品咂。
  先拣浅的说,路小雨问叶湘伦为何单手弹琴,他给予的答复是“因为另一只手可以牵着你的手”。这样粉嫩但情意绵绵的话让人不免怦然心动,合乎爱情时候的心境。除此之外,还有深的:叶湘伦问父亲什么是坏人,父亲的回答是“抽烟,不听音乐,就是坏人”。从逻辑上说,这样下结论存在严重的主观化武断,但这句话却是如此的深刻与在理。音乐是玄妙的,它有时柔软,有时激越,但都触及人的内心情感,都与人的心灵节奏合拍。美丽动人的旋律,可以让人疯狂,更可以让人安静,音乐,可以用来疗伤。人可以不懂关于音乐的子丑寅卯,但是不能拒绝音乐,“音乐给人以直击心灵的力量,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情趣、思维更有创意、工作更有效率、领导更有艺术、人生更加丰厚”。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不能说的秘密》对音乐是一次成功的普及。
  但这只是旁门,无法掩饰电影本身的苍白。可是,这并不妨碍电影在市场上赢得高扬的票房,这就是明星制造的力量。大量的观众不去关心这部电影的结构出了大问题,不去关心电影情节的乏善可陈,他们关心的是这是周杰伦的处女作啊。所以精明的商家不会放弃歌迷的这一心理,海报上写着暧昧的“周杰伦的第一次……”影院票价和影碟价格也比其他电影高出一筹。另外,他们还关心周杰伦与桂伦镁是否能够在生活中“来电”,并且高呼要周杰伦“替我们去爱桂伦镁”,并惋惜这不是可供操作的电脑游戏,否则“我们一定不停地按下键盘,让你们放弃矜持,走近一点,再走近一点……”
  商业时代,要适应这样的疯狂,但是电影的真正价值需要默默坚守。
  责任编辑/张扬
  震撼人心的300勇士――《300勇士》
  常 勇
  影片取材于希腊历史上著名的温泉关战役,讲述了斯巴达王李昂尼达率300勇士阻击数万波斯军队,最终血染沙场英勇阵亡的悲剧故事。
  由华纳兄弟投资的《300勇士》是那个拍僵尸电影成名的导演贾克?希德(ZackSnyder)继《罪恶之城》(SinCity)之后又一部大耍漫画风格的“癫狂”之作。影片正如《好莱坞报道》(Hollywood&Reporter)所说的那样:“&兰克?米勒笔下描写古希腊战争的生动文字成为栩栩如生的现实。”该片上映仅3天就创下了7000万票房,顺利登上北美票房周冠军的宝座。不仅如此,这部根据美国著名漫画家弗兰克?米勒的同名漫画改编的电影,还以其出色的表现成为北美影史上漫画改编作品首映成绩第5位的作品,仅次于《蜘蛛侠》和《X战警》。
  影片取材于希腊历史上著名的温泉关战役,讲述了斯巴达王李昂尼达率300勇士阻击数万波斯军队,最终血染沙场英勇阵亡的悲剧故事。虽然整个故事在叙事上没有什么突破,被某些影评人评论为“二流的故事情节”,但却绝对不会使人昏昏欲睡。正如该片制片人马克?坎顿说的那样,“它是一部采用新的方式拍摄的史诗性影片。虽然在叙事上仍然遵循传统,但我们可以利用一切可用的绚烂的电影技术为观众呈现生动逼真的画面,这无疑是一种伟大的进步。”
  导演贾克?希德这个40岁的男人自小迷恋视觉技术,大学时期学的是视觉设计艺术专业,之后又跑到伦敦继续学视觉技术。《300》像他的其它作品一样,在视觉上给观众以极大的冲击和享受。整部影片极力在画面上还原漫画的质感,全片很少用景深镜头,而是用深沉厚重的色调统一所有画面,使整部影片气势磅礴。影片从一开始就给我们展现了像油画般的美丽场景,但在唯美的景色,无可挑剔的光线背后,我们又能明显地感到原作的冷酷、黑暗和悲壮。正因如此,导演说:“米勒之所以授权给我们,是因为世上再无第二人能拍得出原著的感觉。”当然,过于拘泥于原作也使得本片在叙事上略显薄弱。影片着力于前方战争的线索,而忽略和淡化了后方宫廷内部斗争的副线,未能将两条线索有机的结合起来,减弱了两条线索之间的戏剧张力。
  该片运用了大量数字技术再现原作中的历史场景,更难能可贵的是本片将唯美的情色和血腥的暴力场面巧妙地结合到了一起,熔铸出新奇的视觉效果。虽然没有实景拍摄,但是本片的场景在CG技术的帮助下真实到可怕的程度,每一场杀戮都很血腥和逼真。我们在影片中随处都可以看到奔流的鲜血和横飞的断肢。甚至我们可在特写镜头中清晰地看到人头被砍下的瞬间腔子里的喉管和骨头。但与此同时,在这些令人不寒而栗的打斗场面以外,片中有些镜头却又拍摄得美轮美奂。如影片中所表现的身着白纱的神谕女在青烟中舒展迷人的身姿,用曼妙的舞姿感应神的旨意这一场戏。焚香的青烟、身上的轻纱和飘逸的发丝幻化交织在一起,让人看了如痴如醉。另外片中更有许多挑战银幕尺度的激情戏,同样拍摄得唯美动人。这些唯美的画面在震人心魄的音乐的配合下,让观众在大银幕上真正体味到了视听的魅力!
  与《罪恶之城》一样,《300》的制作主要在室内完成。影片的所有拍摄主要在室内完成,真正用演员来拍摄的时间只有2个月,而且拍摄过程十分简单,拍摄外景只用了1天完成,其余时间演员几乎全部在摄影棚的蓝幕前做表情动作。但贾克?希德等人却整整用了近1年的时间在电脑前制作各种画面和声效,最后再将电脑虚拟的场景和人物合成为我们现在看到的影像。为了保证质量,影片的特技更是邀请了曾经为《哈利?波特与火焰杯》《黑客帝国》《指环王》等影片制作特技的Animal&Logic公司制作。由于CG技术的熟练运用,令本片观赏效果大大提升,我们很难相信这是一部仅仅耗资6000万美元拍出的作品。
  《300》虽然因其过分的暴力和暴露被划入R级,但和其他好莱坞大片一样,它依然有其意识形态的用意。影片将作为西方文化摇篮的希腊(斯巴达)一方描绘得英勇神武,而对其对手波斯(亚洲)却有妖魔化的嫌疑。影像上给斯巴达勇士的镜头主要呈现代表正义和英勇的金黄色,而反映波斯军队的多用冷酷的蓝灰色。人物造型更是截然不同。斯巴达的300勇士个个高大威猛,而其对手则是一个个青面獠牙狰狞可怖的怪物。叙事上正是这群代表了正义和自由的西方人抵抗野蛮落后的异域文化的英勇反击,这样就轻松的完成了一个民族神话的建构。
  总体来看,《300》绝对是一部值得期待的电影,你一定会在绝美的画面和动人的音乐中重新回到几千年前那场惨烈雄壮的战争之中,在大屏幕上为这300勇士震撼和感动!
  责任编辑/张扬
  掀起以色列电影的面纱
  高 媛
  犹太民族在用自己独特的性格、幽默感以及智慧和能量来进行艺术创作,并试图通过电影引发观者的思考。
  以色列,年轻的国家,古老的民族。印象中,这个灾难深重的国家,总是和战争、宗教联系在一起,而这些也是以色列电影最关注的问题。9月24日至30日在中国电影资料馆举办的“2007以色列影星吉拉?阿尔玛戈电影展”,则为我们掀起了以色列电影神秘的面纱。8部风格各异、形式多样的影片,让我们再次领略到这个古老民族充满魅力的电影文化。
  这次电影展选择的8部影片不仅包括了吉拉?阿尔玛戈长达半个世纪演艺生涯的代表作,也是当代以色列电影的出色之作。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开幕式当晚放映的《阿维娅的夏天》。影片拍摄于1988年,根据吉拉?阿尔玛戈本人的亲身经历创作而成。影片讲述1951年夏天,13岁女孩阿维娅和在集中营幸存下来、精神受到刺激的母亲重逢后又被分离的故事。阿尔玛戈担任了影片的编剧、主演和制片,电影在第39届柏林电影节上得到高度称赞,最终获得了银熊奖。阿尔玛戈说:“这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该片导演E.科恩这次也出席了开幕式,谈到拍摄这部电影的心得,他说,战争情结,始终是以色列人无法回避的论题。的确如此,看过影片后,即使没有经历过那场惨绝人寰的罪恶屠杀的人们,也会理解并体会到以色列人的苦痛之心,这也是影片的感人之处。
  对以色列人来说,痛苦的回忆永远无法忘记。这个伤痕累累的民族,战争和移民的伤痛忍不住要用电影讲述出来。在《阿维娅的夏天》结尾有一幕,阿维娅抱着精神恍惚的母亲安慰道:“妈妈,你一定会好起来的。”战争的残酷和孩子纯真坚强的心灵交织映衬,催人泪下。
  吉拉?阿尔玛戈被誉为以色列电影“第一夫人”,从影50年,先后参加了上百部影视作品的创作,是一位在电影、文学等不同领域都取得瞩目成就的艺术家。《阿维娅的夏天》和另一部展映片《苹果树下》都是根据她的自传体小说改编而成,是这次影展最感人的两部电影。
  其他几部电影也各有特色,比如1964年的《萨利赫》讲述一个来自东方的移民家庭的故事,以喜剧的笔调温和讽刺以色列政府的官僚主义作风;2006年拍摄的《被缚的手》通过一位艾滋病同性恋患者的母亲为儿子寻找大麻的经历,对以色列社会同性恋问题做出探讨;1973年的《切罗基大街的房子》讲述英国托管末期的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人们的悲惨生活,曾获当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魔咒》则描绘了以色列的摩洛哥移民多姿多彩的文化。从这些电影可以看出,以色列电影的题材选择和风格表达方面有很大的自由度,主题大部分是关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这也是近几年以色列电影的艺术特点。众多活跃影坛的以色列导演,不再将政治和宗教的主题放在首位,而是放眼于对周边人的关爱,如人的基本生活和尊严等问题,体现出与早年的电影传统不同的艺术追求,也显示出电影工作者的道德勇气和胸怀。
  早年以色列电影多为充满政治意味的纪录片和剧情片,在很长一段时间,以色列电影绝大多数是遵循主流路线,电影视角大部分集中于政治和宗教主题。到上个世纪90年代,大量充满人文气息、具有不同风格的艺术电影才不断涌现。应该说,政治与社会现实在以色列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和体现。但是,不管国家如何变化,也不管电影的发展经历了多少曲折的道路,以色列电影始终保留着传统的民族电影风格,以色列电影人也以制作拍摄具有民族特质的艺术作品为己任。吉拉?阿尔玛戈就是很好的证明。虽然她曾在好莱坞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慕尼黑》中扮演了男主角的母亲,但她始终视自己为本土影星。她说:“拍摄《慕尼黑》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经历,但我最终还是要回到以色列,拍更多以色列电影。”
  在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中,以色列电影经历了社会、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多层次的艺术探索,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其艺术特点和发展轨迹也各有不同。比如上个世纪60年代有关国家和民族的影片;70年代反映非犹太人的情节剧和喜剧电影;80年代,政治因素支配了电影;90年代,电影开始注重内心世界,没有了政治,没有了战争,没有了意识形态,表现个人人性的题材取代了公共话题;到了本世纪,社会的变迁使制片人获得灵感,将民族性、本土性与个体性结合在一起,开创了现代电影的新领域。用吉拉?阿尔玛戈的话说,以色列电影文化不仅丰富多样,而且多姿多彩,以色列电影可以穿越语言障碍深深打动世界各国的人民。
  通过这次影展,我们能看出犹太民族在用自己独特的性格、幽默感以及智慧和能量来进行艺术创作,并试图通过电影引发观者的思考。这就是以色列电影所带给人们的感受。
  责任编辑/胡晓英
  《八月一日》:人民军队的第一枪
  状 态
  出品人:&明振江
  策&划:刘星&刘金柱&施方平
  监&制:吴然庞敏&许开明&徐立庭
  制片人:陈全胜&白景军
  导&演:宋业明&董亚春
  编&剧:陆柱国&赵琪&刘星&李平分
  宋业明
  摄&影:姜力军&王敏&于学军&宾主
  美&术:马跃千&张国月&赵立新&王大雨
  录&音:王乐文&李安磊&安韶峰
  作&曲:董立强
  主&演:
  刘&劲&饰&周恩来
  侯&勇&饰&贺&龙
  吕良伟&饰&叶&挺
  吴卫东&饰&朱&德
  张再新&饰&刘伯承
  李子雄&饰&汪精卫
  徐光明&饰&张发奎
  侯天来&饰&唐生智
  黄若萌&饰&魏老三
  丁柳元&饰&大&湘
  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
  我们演的不是今天人们思维中的伟人,更不是五十年代授衔的大元帅,而是再现80年前那些年轻的共产党人在寻找探索的道路上,思想的激进、行动的鲁莽与冲动,还有那种奠定他们日后能成为伟人与元帅的革命激情与智慧。
  1927年,正当国共合作的北伐战争节节胜利之际,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武汉政府国民党主席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向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举起了屠刀,使孙中山领导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
  在此危难之际,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被杀绝、被吓倒、被征服。在极端险恶的白色恐怖下,为了挽救革命,中共中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认识到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毅然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
  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建立了第一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导演宋业明:不一样的“八月一日”
  共和国元帅聂荣臻,为什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念念不忘的是八一南昌起义?贺龙元帅逝世后,南昌起义的重要领导人周恩来站在贺龙的灵堂前连续7次鞠躬、泣不成声。这是怎样的一种悲痛?又是怎样的一种感情?
  历史上的“八月一日”
  大众电影:作为导演,作为军人,那个历史上曾经的“八月一日”在你心目中意味着什么?
  宋业明:“八月一日”是军旗,是人民解放军的节日;“八月一日”是火,是耀眼的光芒,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崛起。在筹拍时,我经常想:历史为何选择“八月一日”,“八月一日”预示着什么?共和国元帅聂荣臻,为什么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念念不忘的是八一南昌起义?贺龙元帅逝世后,南昌起义的重要领导人周恩来站在贺龙的灵堂前连续7次鞠躬、泣不成声。这是怎样的一种悲痛?又是怎样的一种感情?一场暴动,竟能诞生共和国7位元帅、4位大将、5位上将,这里还不包括未曾尝到胜利果实,早早长眠的叶挺、恽代英、周逸群等英烈们。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抉择使他们走到一起?又是怎样一种激情燃起南昌暴动的大火?历史已过去80年,先人已去,后人知多少?因此,有了我们的电影,有了我们的《八月一日》。
  大众电影:那么这部电影是要向那些参加南昌起义的将军、元帅们致敬?
  宋业明:是致敬,但我们更是怀着一份更高的敬意,向那些未曾尝到新中国的一颗胜利果实、未及接受共和国一枚勋章而早早长眠的英雄们,虔诚地写下他们的史诗。我们的人物就是那些在起义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的、真实的历史人物。我们将尽力表达他们当年心灵所承受过的、曾感悟过的人生抉择,弘扬他们在生死关头苦苦追寻、探求劳苦大众解放道路的革命献身精神。
  今天的《八月一日》和从前的《南昌起义》
  大众电影:之前有一部电影叫《南昌起义》,导演是汤晓丹。那《八月一日》和以前那部老电影有什么不同和独特之处?
  宋业明:我觉得大概有两点,一是视听冲击力比前一部更加震撼,二是历史人物的定位更加真实、更加人性化。像贺龙这个角色,过去出场还是像个元帅,是一个非常正气的领导。这次人物一出场,他跟周恩来两个人见面之前,基本上是按照一个旧军人来定位的――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所以,这部戏里大家看到的贺龙,前面是一个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旧军人,后边的戏我们来表现这个人物的嬗变――他在改变自我,走向共产党的道路。包括片中的周恩来和邓颖超,我们表现了他们失去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而医生告诉邓颖超她从此以后再也无法生育了。这些动人的细节都是以前没有表现过的。再比方说陈独秀,从前的电影很难允许让这个角色来表达他自己的内心。而在《八月一日》里,陈独秀跟周恩来两个人的一段戏,更多的是在表达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关于南昌起义,不是他反对,他是受到客观上的党内外、尤其是当时的共产国际的影响和限制――作为新生的党,我们还要从资金角度依赖于人家。陈独秀当时有他的苦衷。这些点我们在今天来表现更为客观、更有空间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去展现每一个人物,而不是概念化。
  大众电影:这和所谓的影视创作的尺度有关,也和今天人们的认识水平有关。
  宋业明:是的。这个片子从史学价值角度来讲,我们是迈了一大步。另外从故事的整体叙事也不一样。老的《南昌起义》基本上是在最后起义这上面定位,主要介绍的是起义,突出了事件;我们今天这部影片把笔墨着重放在人物身上。
  演员与表演
  大众电影:启用香港演员吕良伟演叶挺、李子雄演汪精卫,可以算是革命历史题材的一个突破。
  宋业明:刻画人物上有所突破,是我们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如果主要人物全部起用特型演员,相信观众还没进电影院光看海报就会想,还是那一套,很可能就不去看电影了。我们想用观众熟悉的明星,先拉近电影和观众的距离。当然,我们用明星首先看重的并不是他的名气,而是要与剧中人物神似。像侯勇,他是一个非常认真、用脑子演戏的人,对于不熟悉的角色,他绝对不会去凭感觉瞎演,而是会反复揣摩贺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还有吕良伟,我在中央台的《艺术人生》里看到他谈人生、家庭、事业,人非常真诚、真实,而且帅气、洋气,在气质上非常接近叶挺这个角色。我们都知道,叶挺留过洋,非常讲究、干净。至于汪精卫一角,我们本来想请梁朝伟,但因为和《赤壁》档期冲突,梁朝伟没办法来,就请了李子雄。李子雄的反派演得相当好,不张扬,但能把人物骨子里的阴险、狡诈演得真实、可信。
  大众电影:我觉得你刚才说的那个神似特别重要。
  宋业明:我经常给主创们说,我们的片子的主人公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为主体。对人物的把握,我们的重点是“神”似,而非“型”似。在演员的选择上要注意性格、气质的吻合,化装造型要给予外形以点睛效果。另外,我们的演员大多年龄超出历史人物年龄十岁以上,有了稳重、成熟、理性的思考,但缺少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血气方刚。这就需要每一个演员在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突出个性的基础上,从形体到语言上去寻找青春的活力。我们演的不是今天人们思维中的伟人,更不是五十年代授衔的大元帅,而是再现80年前那些年轻的共产党人在寻找探索的道路上,思想的激进、行动的鲁莽与冲动,还有那种奠定他们日后能成为伟人与元帅的革命激情与智慧。
  视听效果
  大众电影:刚才谈了演员的表演,下面我们谈谈影片在视听方面的风格吧。我是在影院看的,感觉这方面做得不错,有大片的感觉。
  宋业明:这是一部史诗风格的历史正剧。尊重历史是前提,浪漫、写意是我们审美的追求。影片的结构是传统的线性结构,以历史事件的进程为依据,努力展现推动事件前进的重要历史人物。本片的主要人物是周恩来、贺龙以及叶挺、朱德、刘伯承等。我们浓墨重彩的是人。在影片的造型与色彩方面,我们追求一种压抑、凝重的感觉,忌苍白、轻浮,要体现出沉重的历史感;色彩在起义之前以冷色调为主体,最后的起义战斗则以浓烈的暖色调来张扬,突出血与火的红色。在摄影的用光方面,反差大,强调明暗层次,要充分利用光来强化凝重,把握色调。如果说我们的景是追求历史感,那么我们的用光就是在大写意。
  刘劲:第22次演绎周恩来
  《八月一日》中的周恩来由解放军总政话剧团演员刘劲扮演。他曾经在多部影视剧中扮演周恩来,是目前圈内公认最优秀的“周恩来特型演员”。&从周恩来留法时期的《相伴到永远》到黄埔时期的《陈赓大将》、南昌起义时期的《周恩来在上海》、长征时期的《长征》、延安时期的《延安颂》、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解放战争、建国时期的《开国领袖毛泽东》到老年时期的《邓小平》等等,基本上已经扮演过各个时期的周恩来。此次在《八月一日》的演出,是他第22次诠释周恩来这一角色。
  把针尖和麦芒连接起来的人
  大众电影:这是你第22次演周恩来了。作为一名人们常说的“特型演员”,你是怎么看待历史上的周恩来的?
  刘劲:这个问题比较大,那回答起来半天怕都说不完。刚才的情景你也看到了――我们的电影在人民大会堂的一个厅首映,旁边一个厅有个座谈会,我站在门口,基本上不到两分钟就有一个人上前来要求合影,而且每个人走上来时第一句都是――“您是周总理吧?”他们的那种热切的、充满爱意的眼神、甚至说这话时已经有些湿润的眼睛,都让我真真切切、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周恩来的伟大。那对于他,可以谈的东西太多了。比方说他能文能武,受儒家和西方思潮的双重影响并能够把两者水乳交融般地融会贯通。
  大众电影:确实就像你所说的,他有一种强大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就像一股非常强大的场,使那些和他接触过的中外人士折服、倾倒。
  刘劲:记得我看过杨尚昆的一个回忆录,里面他说从党成立,不管谁当总书记,历任中共常委里只有一个人是不变的――那就是周恩来。他有着强大的人格魅力,有着一种能够把针尖和麦芒连接起来的非凡能力。
  29岁的周恩来
  大众电影:老年的、中年的周恩来你都演过,这次演“南昌起义”时的周恩来也应该是轻车熟路吧?
  刘劲:也不是,其实很紧张的。《八月一日》这部戏主要展现的是在这“第一枪”打响之前,周恩来如何去承受压力,如何推动革命一步步地向前。首先和从前演的阶段不一样――“南昌起义”里的周恩来才29岁,很年轻。我现在这个岁数比他要大10岁。就像导演经常给我们说的――主要演员大多年龄超出历史人物年龄十岁以上,有了稳重、成熟、理性的思考,但缺少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血气方刚。这就需要每一个演员在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突出个性的基础上,从形体到语言上去寻找青春的活力。
  大众电影:29岁的一个年轻人干了这么一件大事,现在想想确实有些不可思议。
  刘劲:这个时候中国处于振荡的阶段,共产党也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不是很成熟,也没有那么壮大,而且可以说是一直被压在最底层。它的反叛力就像岩浆一样在燃烧,但这种东西又不能释放出来,都得全部压在心里边,反映到每个人的身上,包括反映到当时的总书记陈独秀身上。到周恩来下边这些人,到叶挺、贺龙等等这些人,心里面每个人都在燃烧着一把火。这个火需要如何聚积起来呢?就是当时的南昌起义。周恩来是前委总书记,共产国际委派他来具体地策划、执行、实施这么一个起义,打响第一枪。所以这个阶段所有的压力都到了周恩来身上。一个29岁的年轻人,你想一想。现在咱们29岁,你说你能干什么?你可能还在盲目,还在想每天我能够工资再多一点,或者是再晋个什么级,甚至是处于失业的状态。这么一个29岁的年轻人,他瘦弱的肩膀要承载多么大的事情!
  大众电影:可以说是惊心动魄。
  刘劲:这个阶段和别的阶段不一样,别的阶段有人替他分担,这个阶段所有的压力都在他身上。以后到了井冈山、长征路上,有毛泽东,共产党形成一个集体了,实力不断壮大,也有自己的军队了,可以说这个担子大家共同承担,这个时候不是就他一个人。但起义这个阶段他要承担主要责任。这样的一个角色状态表现人物内心的戏比较多,都要由内而外地发出来,演起来非常累。
  革命夫妻
  大众电影:我看片子里周恩来和邓颖超的情感戏挺感人的,也特别细腻。
  刘劲:这也是这个片子的一个突破点,虽然讲的是南昌起义,但不仅仅停留在事件上,而重要的是要刻画人物,要深入到人物内心。我自己特别喜欢周恩来和邓颖超道别的那场戏。
  大众电影:周恩来说“只要革命有后,你我无后,又有何妨”那场?
  刘劲:是的。雨夜,周恩来回到家匆匆和邓颖超道别,当时陈赓就在门口等着。邓颖超趴在床上睡着了,手里拿着个红色的婴儿小肚兜,身旁是几张邓颖超怀孕以后挺着肚子的照片。周恩来想把肚兜拿走时,邓颖超抓住了周恩来的手――其实周恩来进门的时候邓颖超就已经醒来了,这是两个人的默契。然后周恩来叫邓颖超去给他收拾行李,邓颖超说行李已经收拾好了。这个地方也是表现两位革命夫妻的默契――妻子已经从丈夫最近的早出晚归、焦虑的神情之间感觉到有大事要发生了。但是革命的纪律不允许她多问,她只是默默地支持着。当周恩来提着箱子走向门口时,邓颖超终于叫了声翔宇,扑到周恩来身上哭了起来。邓颖超告诉她肚子里的儿子周北伐没保住,周恩来说“小北伐走了,我们还年轻,来日方长”。邓颖超说“可是医生说我以后再也没有生育能力了”。这时候的周恩来眼泪终于流了下来,说了句:“只要革命有后,你我无后,又有何妨?”
  侯勇:贺龙的大情、大义与大写意
  《八月一日》中的重要角色贺龙由八一厂著名演员侯勇出演。他曾凭借《冲出亚马逊》《大染坊》《陈赓大将》《真情年代》等多部影视剧受到观众欢迎,有“荧屏铁汉”的美称。这是他继成功塑造陈赓大将之后,又一次扮演开国功勋的角色。
  大众电影:据导演说,当听说你受邀演贺龙时,感觉特别惊讶?
  侯勇:是的。我觉得这就是导演和演员的区别,导演他能看到一个演员内在的潜质。
  大众电影:你觉得导演宋业明为什么会找你演出贺龙呢?
  侯勇:在这之前我跟他在《冲出亚马逊》里合作过。第一次合作得非常好,为我们第二次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你想要是我们第一次合作得很糟,我演得导演也不满意,那第二次估计难度就比较大吧?另外在《八月一日》里,演周恩来的刘劲肯定是戏里边最早确定的一个,因为目前来说只有他来扮演最合适。之所以让我演贺龙,导演主要是从人物角度出发。这次创作,周恩来、毛泽东从形象上考虑首先要用特型演员,因为这两个领袖在观众心目当中的形象非常深,用了其他普通演员观众在心理上可能还不容易接受。而其他角色更多的是心理、气质、神似上来找。从我演《冲出亚马逊》里的王辉这个角色,到今天应该说已经有六七年了,这之间我塑造了很多不同的角色,从一个士兵到现在一个将军,而且是未来元帅的气质。导演觉得通过这几年的戏,我自己在不断成熟,气质比六年前拍《冲出亚马逊》肯定不一样,比较成熟,心态各方面都好于那个时间。另外我觉得从表演角度讲,因为贺龙是一个比较淋漓尽致的人物,他是非常真实、大情、大义,坦荡胸怀的人。这一点我觉得我的性格里有类似的地方。
  大众电影:据说当导演请你演贺龙这个角色时剧本还没有出来。
  侯勇:还没有。当时导演给我说,剧本还没有出来,你就看《贺龙传》,看贺龙这个人物骨子里的语言,动作,仔细想,自己去找。一开始并没有剧本,但剧本大的定位是南昌起义这个故事,肯定不会走远。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这个人物是什么样的,我们要通过这个历史,把贺龙这个人物呈现给观众,让观众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
  大众电影:演员的创作空间还是挺大的。
  侯勇:这个阶段的人物,周恩来29岁,贺龙比他大三岁,都是处于初级阶段,而且年龄都比较小,比较年轻,有空间去展示这些人物后期不能展示的或者是他流露不出来的东西。把这个东西找出来,就是一种创作很大的空间。
  大众电影:《贺龙传》看了之后对创作用处大吧?
  侯勇:大,无论是对于剧本的理解还是表演用处都很大。我也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大众电影:听说拍骑马的戏的时候出了意外?
  侯勇:在北京“二七车厂”外景地拍摄影片里的一段戏时,因为天气热,我骑的那匹马闹开了脾气,前腿一提,我直接从马上摔下来,当场就摔晕过去,把片场所有工作人员都吓出了一身汗。还好我很快醒了过来,医生检查了一下没有受什么伤。作为演员,拍戏过程中尤其是拍武戏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意外,但是不能因为害怕就对表演有丝毫的怠慢,镜头漂亮、符合导演要求还是最重要的。
  吕良伟、李子雄:主旋律中的香港影星
  在《八月一日》中,剧中第一奸角汪精卫由香港演员李子雄扮演。他于1985年被徐克导演发掘,成为旗下签约演员。1986年正式开始其电影事业,凭借首部电影《英雄本色》于1987年荣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人奖”、“最佳男配角奖”和台湾金马奖“最佳男配角提名”。从影二十多年,他参与多部影视剧的演出,无论正义或邪恶角色均能演绎得淋漓尽致,是一位实力派演员。
  香港演员吕良伟在《张大千》中扮演一代丹青圣手张大千、《红顶商人胡雪岩》中扮演节烈书生王友龄、《七剑》中扮演痴情枭雄多铎、《南越王》中扮演传奇英雄赵佗……近年以来,有“传记一哥”之称的香港演员吕良伟成功塑造了众多历史人物。在《八月一日》中,&吕良伟直面其演艺生涯中一个崭新的挑战――饰演革命历史中的传奇人物叶挺将军。
  大众电影:听说李子雄进组之后,工作人员们都觉得你肯定演不了汪精卫?
  李子雄:我第一天到剧组时,穿着一件粉色上衣、蓝色牛仔裤,戴一顶粉色的帽子,看起来顽劣味十足,大家都说这种气质怎么能演汪精卫呢?不过当我穿上剧组赶制的白色西装,立刻像换了一个人。用导演的话来说就是英气十足、气质优雅,可以把汪精卫的睿智和狡猾立刻展现出来。
  大众电影:据导演说,吕良伟身上的洋气和贵族气吸引了他,觉得你肯定能演好叶挺。
  吕良伟:最后做决定前,我和导演在电话里沟通过。导演说只要神态气质接近,外形上的差异并不重要。因为叶挺是一个非常帅气、潇洒的将军,加上曾经在海外留学,很洋气,那他就觉得我比较合适。我人还在香港的时候,就一直在看他的传记,准备这个角色。叶挺他是军校出身,成绩好,能文能武,有正义感也有人情味,部下受伤或战士伤亡他都很悲伤;另外,他写诗、写词,出过国,对中西文化都很熟悉。有了这些准备工作之后,我并没有感觉塑造这一人物有多难。可能观众对叶挺很熟悉,但我对这个人物也了解比较多、研究比较深,希望观众看完以后可以给我一个批评,看看我对这个角色的理解有多深。
  大众电影:用今天的话来说,叶挺是个职业军人,这一点你在表演方面是怎么表现出来的?
  吕良伟:我20多年前为了一个TVB电视剧中的角色,曾经在警察学校受训了两个星期,自那以后,我已经习惯军人式的走路和站立方式。我从小就想当军人,这部戏算是圆了我一个梦。
  大众电影:普通话可能是香港演员在这部戏里遇到的一个大困难吧?
  李子雄:其实导演发出邀请的时候,我想过不接。因为对于汪精卫,之前我只是在课本上读到过,课本上给他的定义都是汉奸,所以我犹豫该不该接。想了一天,我还是决定挑战一下,克服了心理障碍。但语言障碍出来了。导演说要同期收声,但我实在没办法完全用普通话演戏,所以跟导演商量了一下,还是后期配音吧。当然,简单的台词我还是尽量说普通话。
  大众电影:导演说吕良伟倒是一直希望用自己的声音?
  吕良伟:是啊。在拍摄过程当中,每一句台词我都是照着普通话念,非常认真地学。不过广东味还是太重了,有的时候就影响了情绪。导演就给我说你先别管语言,情绪对了就行了。那我刚开始说不行,我必须得保留我的语言,因为我必须要对这个角色保持我的完整性。所以我一直就坚持下来用普通话说。可能最后的结果还是不符合导演的要求,后期的时候还是找别人配音了。不过效果还不错。
  大众电影:可能在接《八月一日》前,你们对中国的革命领袖当年的历史都不熟悉吧?
  李子雄:之前我只是从课本里听过汪精卫这个人。拍了这个戏之后,对里面这些历史人物有了解了,很感兴趣。我才觉得他们真是不容易呀,这么困难。拍完这部戏,我儿子放暑假,我就把我儿子送到广东黄埔军校的一个军训训练营,把他送到那儿当兵去了。我要让他假期的时候穿上军装军训,让他亲自体验我前一段拍《八月一日》的感受。
  大众电影:吕良伟有几场戏是骑着马的,据说片子里叶挺骑的马是整部电影里最漂亮的。
  吕良伟:我骑的那匹马是马队里最漂亮也是最烈的一匹马。拍戏的时候特别热,那匹马特别不听话,一直发脾气,不配合拍摄。马师驾马练了几次,镜头都没法达到导演想要的效果。后来我上马走戏,调教了一下,那匹烈马居然变得乖顺起来。那骑马对于我来说是家常便饭,我经历过专门的马术训练,拍戏的时候我采用的是英式马术,上身比较直,在马上身体很稳,姿势很好看,适合叶挺将军的形象。作为一名演员,尤其是像我这样一个拍武打戏比较多的演员,骑马、驾驶各种车辆、开快艇、散打、跆拳道、武术等等,必须样样都会,而且要有模有样。所以我在闲暇时会经常练习,以应对影片的各种要求。
  本组文章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提供
  责任编辑/辛加坡&冯湄&苏欢
  美国缩影《辛普森一家》
  孟 岩
  影片思考了引导美国社会步入秩序和正义的真正力量来源于普通民众。
  18位编剧,超过10年的精雕细琢,美国最长寿的电视动画片《辛普森一家》今年推出了电影版。7月27日,影片在北美首映的第一个周末,拿下了7400万美元票房,成为影史上最卖座的由电视改编的动画电影,将上映不久的《哈利?波特与凤凰社》从票房冠军位置挤了下来。
  作为美国播放时间最长的电视剧,《辛普森一家》从1989年12月首播,至今已播了18季,共400集,仍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自播出以来,它共获得了90项大奖,被《时代周刊》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电视节目”,据说平均每集观众超过了1000万人。如此庞大的电视观众群,为电影的成功可以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部电影可被视为美国社会的一个缩影,影片中辛普森一家就是最普通的美国家庭。父亲荷马是一名蓝领,心地不坏,就是有点智商低,说话做事常常不经大脑;母亲曾经是个有思想的女人,后来成了家庭妇女;大儿子巴特调皮捣蛋,总爱闯祸;大女儿智商极高,思想激进;还有一个不说话、嘴里永远含着假奶嘴的小女儿。此外,总统、环保局长以及邻居等角色也都各有象征意义,与辛普森一家共同勾画出了一部绘声绘色的当代美国生活简史。
  作为一部二维动画,《辛普森一家》吸引人显然不是因为画面。事实上,它的视觉风格非常朴素,从构图、色彩到人物造型设计,包括剧情都十分简单。故事讲述的是由于缺乏环保意识,爸爸荷马把宠物猪的粪便倒进湖水,造成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污染,引起环保局的注意。在总统授意下,春田镇被隔离了,而且还面临被毁灭的危险。影片以一种轻松娱乐的方式将美国政府、社会、民众的存在状态展露出来,处处可见美式的讽刺和调侃,却不仅仅满足于博人一笑的肤浅表象或是指桑骂槐的口舌之欲,它从更深层次上思考拯救美国的真正力量。这种力量来源于哪里?影片似乎给出了答案,即引导社会步入秩序和正义的真正力量来源于普通民众。从这个角度上讲,它如同一则寓言故事。
  称《辛普森一家》是电影史上最成功的一部电视剧改编电影,一点也不夸张。原剧中高密度、大跨度的台词和旺盛的恶搞精神在电影版中不但没有丝毫的削弱,反而在更加精良的制作中被放大到极致,编导甚至连观众都没放过调侃。电影一开始,辛普森一家坐在电影院里,银幕上正在放映《猫和老鼠》。众人笑得前仰后合,爸爸荷马却忍无可忍,起身大骂身边的观众都是“大蠢蛋”:“明明电视上有免费的,真不明白我们为什么要花钱在这里看!”上来就把这样一个问题抛给观众,顿时人人都觉得“大蠢蛋”说的正是自己。
  类似这种冷幽默,热搞笑,在影片中比比皆是。比如电视新闻播音员在镜头前,把松弛下来的脸皮从脑后用夹子夹住;荷马管自己的宠物猪叫“蜘蛛猪”和“哈利?波特猪”;女儿丽莎做的环保报告与去年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拍的纪录片《无法忽视的真相》如出一辙,连名字都相似,叫《令人愤怒的真相》;总统施瓦辛格被描述成是个毫无主见、受人摆布的平庸之辈;而权力欲极重的环保局局长总爱炫耀权势,不去考虑怎样解决春田镇的污染问题,而是想方设法的掩盖事实真相。影片最大的嘲讽是儿子巴特在黑板上奋笔疾书的那句话:“我不会非法下载这部电影”。尽管这个春田镇的头号恶童在每集电视里都会换着花样在黑板上写下一句别出心裁的话,但没有哪句比得上电影版里的这一句能够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产生如此强烈的反差和互动关系,可谓精彩至极。
  《辛普森一家》最令人称道的是其辛辣的嘲讽精神。电影挖掘了美国政府和社会的种种弊端,反映了一些人们普遍忽视的社会现象。例如公众对流行文化所营造的幻想世界的迷恋和簇拥;整个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漠视,宣传环保的声音往往在公众的漠视和敌对中像泰坦尼克号一样沉没;政府官僚对权力的追捧远大于对民众利益的关注;政府机关以公共安全为由对民主的干涉和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整个社会所暗藏的超人权、非理性的狂热暴力;无孔不入的商业广告、超现实的浮夸等等。荷马作为普通公众的典型代表,存在很大瑕疵,他自私、退缩、怠于经营亲情,但是他内心深处还保留着分辨善恶的朴素价值观及对亲情的向心力和驱动力,这种力量使他蜕变,使他强大,并最终完成了拯救春田镇的使命。
  遗憾的是,影片最后以荷马的个人英雄主义形式谢幕,实际上削弱了电影的独特个性,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崇尚已然成为美国大众的文化习惯和审美情愫。作为一部商业片,为了票房收入,始终要考虑大众口味,满足大众对它的需求,《辛普森一家》也无法免俗。
  责任编辑/胡晓英
  风雪狼道
  责任编辑/苏欢
  导&演&高蜂
  主&演&阿力木江?吐尔斯别克&刘小宁&王双宝
  刘佳&周波
  剧情梗概
  影片《风雪狼道》以本世纪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民钓鱼挑战7怎么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