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登乐游原 李商隐的理由

简介/《登乐游原》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句,素来人们多解为“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
诗词正文/《登乐游原》
《登乐游原》登乐游原 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词注解/《登乐游原》
注解:1、意不适:心情不舒畅。2、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省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韵译:临近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看见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
意境分析/《登乐游原》
《登乐游原》1、学术界的争议李商隐的诗向来是以隐晦著称,这首诗,当然不仅仅是表达自己对夕阳的眷恋,那么,他究竟是想表达什么呢?在这个问题上,争议颇大,我总结了一下,有以下四种:第一种:以夕阳美好而近黄昏,自己辜负了满腹才华,只能潦倒老去。沉沦之痛也。第二种:以夕阳美好而近黄昏,暗喻大唐王朝盛世难继,危机四伏,无法逃脱土崩瓦解之祸。黍离之悲也。第三种:以夕阳美好而近,暗喻昔日恋人已经是美人迟暮,青春不再。第四种:言夕阳之所以美好,正是因为逼近黄昏之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满腔热情。大多数人支持第一种;少数人支持第二种;2、思考这次他(作者李商隐)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知此前提,则可知‘夕阳’两句乃是他出游而得到的满足,至少是一种慰藉——这就和历来的纵目感怀之作是有所不同的了。在无法求证的不适之“意”是什么“意”的情况下,在不知道这种“意”是否能排遣的情况下,就认为“‘夕阳’两句乃是他出游而得到的满足,至少是一种慰藉”的结论无法成立。 《登乐游原》古代‘只是’,它本来写作‘祗是’,意即‘止是’、‘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而没有“只不过”、“但是”之意。语言是一种在不断发展的文化。在,词语的运用十分灵活,学,难点之一就是词语的活用。尤其是古诗,为了对仗,诗作者完全有可能把词语进行活用。再有一点:古代诗评家都站在第一或第二种立场,说明当时“只是”的确有“但是”的意思。其次,要钻研这首诗,必须抓住与诗密切相关的几个元素:不适之“意”、乐游原、作者的背景。不适之“意”是何意?无法求证。伤己、悲国、怀人,都可以。由此,设想:诗人或许因某种不适,登古原而游,不禁百感交集,一时间,个人的沉郁困顿、的腐朽衰微、恋人的幽怨惨恻齐上心头,化成这首传诵千古的名篇。乐游原,其实不是什么荒原,而是当时的“国家公园”,是休闲的好去处,到处都是玫瑰和苜蓿。在乐游原上写下千古名篇的还有李白和杜牧(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杜牧《登乐游原》: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和的诗都深寓故国兴亡之感。由此推想,加上“夕阳”这个代表衰微的意象,最有可能的是第二种。3、关于作者的背景《登乐游原》第一:李商隐被卷入“牛李党争”中,在夹缝中求生存,郁郁不得志,落魄终生。杜牧当时与他诗名相齐,杜牧当过几任刺使(相当于大城市的市长),最后官至中书舍人(相当于国务委员);而李商隐辗转于各藩镇当(相当于政府机关的临时聘用人员)。此条证明第一种的可能性。第二:李商隐自称与唐朝的皇族同宗。经张采田考证,确认他是唐代的远房宗室。在观念强化的封建社会,加上诗人向来对国事的关心和忧虑,可以证明第二种的可能性。第三:唐代是一个国家昌盛、思想开放、飞扬的时代,那个时代的都希望能把自己的寄托在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身上(类似于现在的女子都希望傍大款,当然,其本质是不同的),而隐恰恰就是这么一个诗人。关于李商隐的爱情,虽然猜测的部分远远多于有实际证据的,但有些是可以被肯定的:妻子王氏(王茂才之女);女道士宋华阳;锦瑟;柳枝;荷花。王氏是不可否认的,其次最有可能的就是宋华阳,李商隐在青年时期曾经在玉阳山修习道术,因此有人猜想他在这期间与女发生过恋情。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等诗中,李商隐都提到了“宋华阳”的名字,宋华阳被认为是李商隐最难忘的恋人。宋华阳是一个道士,李商隐随时都有机会去探望她。因此,认为李赏隐是在探望过或突然想起宋华阳之后,导致一时“意不适”,继而登乐游原,作诗怀之,亦无不可。所以,第三种也存在可能性。
与文学发展的代际关系/《登乐游原》
《登乐游原》《登乐游原》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唐诗绝句,作者夕阳西下之时驱车来到古原,我们知道的只有他“意不适”,同时又在“好”与“只是”的衔接之间感受到某种些微的颓唐与怅惘。究竟李商隐是什么“意”不适,到底为何颓唐与怅惘,后人无从知晓。历史不能记载当时作者心中所想所感,更何况李商隐作诗以役使章句,晦涩而难以凑泊,许多发之无名的情愫就连他自己一时也难以说清楚。这首诗于难解中为后人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人们出于现实的牵掣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从而树立起各自时代的“丰碑”,成为“后代化”的“前代文学”。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游国恩等所著 (修订本)是这样赏析《登乐游原》的:“这一片转眼就会消失的夕阳,不仅象征着他个人的沉沦迟暮,也象征着大唐帝国的奄奄一息。”在这里,是个人与大堂帝国之“意”不适,颓唐与怅惘来自于“沉沦迟暮”“奄奄一息”。不可否认,李商隐很可能为个人、大唐王朝之外的某种因素而惆怅,然而那没有记载,记载下来的仅仅是一首绝句,被不断的注解、诠释,被现实的暖流融化成当下的所在,成为“改编”过的。后代文学在继承的同时也在创造,因此,前代文学在后代那儿就有了新的意义。同样,历史事实在现实之中也在不断地变换“角色”。发展的待机关系正是如此。那么,在后代文学对于前代文学的创造和现实对于历史的“改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学者皮亚杰对于内容和形式的论述值得关注。内容与形式作为交融而统一的两极,可以用承载体与被承载体的关系来解释,黑格尔也在其美学作品中屡次提到这种关系。既然是承载体与被承载体,那么在历史发展中两者必然有不尽相同的状态和关系。 《登乐游原》我们今天所能够看到的《登乐游原》只有这二十个字,它所承载的内涵已经在李商隐那儿永久的消逝了,当我们再去思索它的内容(内涵)时,我们的解释已经成为当下的解释,成为立足于现实、服务于现实的抑或内容。由此,我们说,后代文学对于前代文学的创造和现实对于历史的“改编”是一个“保留形式、自造内容”的过程,作为形式的历史事实留存下来,成为后人“再创造”的凭依,作为内容的历史事实则消散于当时,在后人的“再创造”中具有了不同的气派和现实。历史发展是一个内容与形式不断“角力”的过程,形式在努力保持自己的真实性,内容却不断被“刷新”,成为力图诠解形式的强大现实一极。文学发展的代际关系在前代文学对于后代文学的单向影响中,后代文学对前代文学继承、创新的同时,它也在从内容(内涵)角度完成对于前代文学在当时历史现实之下的“重塑”,从这个角度上,后代文学对于前代文学影响是有的,不过作为前代文学形式的历史事实不容置疑,这种所谓“影响”当然也不能与前代文学对于后代文学的单向影响相提并论,因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影响”,至于它们之间具体差异则有待于学界的进一步探讨。
作者/《登乐游原》
《登乐游原》李商隐(八一二-八五八),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开成二年(八三七),授秘书省校书郎,补宏农尉。年轻时即以文才受令狐楚的赏识,可是李商隐却与泾源王茂元之女结婚。当时正在尖锐时期,令狐楚是牛党,王茂元则是与李党有关。宣宗即位以后,牛党当权,令狐楚儿子当了,打击一切与李党有关的人,从此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几次到长安活动,只补得了一个太常博士。最后死于,年仅四十七岁。
参考资料/《登乐游原》
[1] 金月芽期刊网 http://qkzz.net/magazine/07/05/2025070.htm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5次
参与编辑人数:8位
最近更新时间: 23:06:13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蒙曼解读李商隐《登乐游原》 - 简书
蒙曼解读李商隐《登乐游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今天跟大家分享李商隐最负盛名的五言绝句《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先说题目吧。“乐游原”是长安城南的一片高地,早在汉朝就是皇家风景名胜区,当时叫做乐游苑。当年汉宣帝和许皇后到这儿游览,乐不思归,后来许皇后难产早逝,就安葬在这儿,汉宣帝给她立庙,名字就叫乐游庙。再后来,因为乐游苑地势高,以讹传讹,就变成了乐游原。到了唐朝,乐游原已经被圈进了长安城中,成了长安城的制高点,站在这儿,全城美景尽收眼底,而且原上有庄严雄伟的青龙寺,再往南走,就是风景优美的曲江池,算是占尽城中好物华。有唐近三百年的时间,无数文人墨客在这儿驻足流连,留下了将近一百首乐游原的诗词。其中最著名的,比方说号称李白所写的《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以汉喻唐,气象浑雄、感慨苍凉,被尊为“百代词曲之祖”。还有杜牧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离京赴任之前,还要登上乐游原,遥望唐太宗的昭陵,一种忠君爱国之心溢于言表,完全不像小杜平时嘻哈浪荡的模样,也入选了《唐诗三百首》。但是,要论最简单的内容,来表达最丰富的内心,一千多年来脍炙人口,还没有哪一首诗,能够超过李商隐这首《登乐游原》。为什么这么说呢?先看前两句: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我们如今写文章,都讲究“虎头豹尾”,是说开篇必须精彩,要能抓住人心,可是这两句诗多简单、多朴素啊!就是说:我临近傍晚的时候心情不大好,就驾着车到乐游原上散散闷。这完全是就事论事,一点华彩都没有。你看,同样写登高,王之涣登鹳雀楼,那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何等壮阔呀!陈子昂登幽州台,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何等苍茫感慨呀!就算我们刚才提到的小杜,也是“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清词丽句耐人寻味。而李商隐呢,本来是以辞藻华丽、意境朦胧著称,我们习惯的都是“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或者“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都是这一类,可是到这首诗却只是一句最平淡的叙事而已,“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谁都明白,但谁也不会觉得有什么特殊之处。那既然如此,为什么这首诗还会传颂千古啊?因为下两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首诗好就好在这两句,争也就争在这两句。好在哪儿啊?茫茫古原之上,一轮夕阳正沉沉落下。举目四望,只见一片长天大地,只见一片金红色的光芒,落日熔金、古原如醉,这辽阔的空间感,这饱和的色彩感是何等动人心魄呀。我们今天可能就蜗居在斗室之中,但是只要想象一下,这场景是不是也如在眼前呢?是不是也会感受到这种强烈的震撼呢?这就是它的好处。那为什么说争也就争在这里呢?因为大家对“只是”这两个字有不同的理解,而对这两个字的理解又直接关涉到对全诗感情基调的把握。什么叫“只是”啊?“只是”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今天通常的用法,表示转折,相当于“但是”或者“只不过”。如果按照这种理解,那么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意味着这夕阳西下的风景是如此美好,只不过黄昏已经逼近,而一入黄昏,万象俱灭,这一切也就都看不见了。美景是这样转瞬即逝,推而广之,人生不是也就犹如白驹过隙嘛,再推而广之,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又何尝不是“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呢,都会消逝的……想到这里,真是让人百感交集啊。?
我们之前讲过,李商隐少年时代就名声鹊起,却因为生在晚唐乱世,误触党争的罗网,结果一生蹉跎郁郁而终,这样的时代背景,再加上这样的人生际遇,让他早就有一种深深的落寞和无奈。所谓“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当然可以理解为天色将晚,情绪低落,但也未尝没有一种人生将老,回首凄凉的微妙感情啊。在这样的心绪之下啊,看到古原落日,看到最美好的景致偏偏在接近消逝的时候才展现出来,内心该是何等眷恋,又何等无奈啊,一时之间身世之悲被激发出来,家国之叹也倏忽而至。可是,悲也罢,叹也罢,又能如何呢?该日落还是日落,该迟暮还是迟暮,该沉沦还是沉沦,所以诗人也只能发出一声浩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所有的人生况味、世事的感慨都融进在这短短的十个字里,让这十个字锤炼成尽人皆知的警句,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心里。这是一种最常见的理解。?
但是注意这只是其中的一种理解,那还有另外一种理解。这种理解啊,是建立在对“只是”这两个字的另外一种解释上。怎么解释呢?有学者就认为,对于唐朝人而言,所谓“只是”并不是我们现在认为的“但是”,而是“正是”,“只是近黄昏”,应该理解成“正是近黄昏”。那这样的理解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一种截然相反的情绪啊。诗人本来心绪不佳,登高散闷,眼看着红日西垂,将乐游原染成金色世界,他的心境豁然开朗:长空流丹,古原生辉,正是在这临近黄昏的一刻,我看到了天地间最壮美的景色。跟这阔大的场景相比,连脚下的长安城都渺小起来。在这亘古不变的时空之内,汉唐沧桑,也只如一瞬,既然如此,个人的一点点忧愁苦闷又算得了什么呢?如果按照这种理解,那么因为登乐游原,诗人就从“向晚意不适”的心境之中走出来了,他不仅释然了,而且得到一种精神的升华。那到底是哪一种说法正确呢?
其实,诗是不能这样来论对错的,还得回到我们一直在说的那句话——“诗无达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如今已经无法确切知道李商隐当时真正的心境,但是无论何时何地,只要看到夕阳西下,落日低回,我们的头脑之中,就自然而然地出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们的心灵也都会在那一刻震撼一下,这就是这首诗的伟大之处啊。再读一遍: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时光荏苒啊,眼看夏天就要过去了,“八一”建军节即将到来,所以接下来要跟大家分享几首边塞诗,第一首王翰的《凉州词》。登乐游原的诗意
登乐游原的诗意【登乐游原】作者:李商隐原文: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一一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注释:1、意不适:心情不舒畅。2、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省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诗意: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看见夕一一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赏析: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一精一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夕一一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句,素来人们多解为&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今人周汝昌认为:&只是&二句,&正是诗人的一腔热一爱一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这种看法,虽有新意,却不合诗人的身世,也不合诗人当时的情绪。
上一篇: 下一篇:
一周阅读榜预览(按enter键查看全诗)
手机访问:
& 登乐游原
词牌名大全
年代:唐 作者:
君隐处,当一星。莲花峰头饭黄精,仙人掌上演丹经。鸟可到,人莫攀,隐来十年不下山。袖中短书谁为达,华阴道士卖药还。
以上为随机展示
《登乐游原》
年代: 作者: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分类标签:
【注解】:1、意不适:心情不舒畅。2、古原:即乐游原,是长安附近的名胜,在今陕西省长安以南八百里的地方。【韵译】:临近傍晚时分,觉得心情不太舒畅;驾车登上乐游原,心想把烦恼遣散。看见夕阳无限美好,一片金光灿烂;只是将近黄昏,美好时光终究短暂。【评析】:??这是一首登高望远,即景抒情的诗。首二句写驱车登古原的原因:是“向晚意不适”。后二句写登上古原触景生情,精神上得到一种享受和满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二句,素来人们多解为“晚景虽好,可惜不能久留。”今人周汝昌认为:“只是”二句,“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这种看法,虽有新意,却不合诗人的身世,也不合诗人当时的情绪。--引自"超纯斋诗词"bookbest.163.net 翻译、评析:刘建勋----------------------------------  玉谿诗人,另有一首七言绝句,写道是:“万树鸣蝉隔断虹,乐游原上有西风,羲和自趁虞泉〔渊〕宿,不放斜阳更向东!”那也是登上古原,触景萦怀,抒写情志之作。看来,乐游原是他素所深喜、不时来赏之地。这一天的傍晚,不知由于何故,玉谿意绪不佳,难以排遣,他就又决意游观消散,命驾驱车,前往乐游原而去。  乐游原之名,我们并不陌生,原因之一是有一篇千古绝唱《忆秦娥》深深印在我们的“诗的摄相”宝库中,那就是:“……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玉谿恰恰也说是“乐游原上有西风”  。何其若笙磬之同音也!那乐游原,创建于汉宣帝时,本是一处庙苑,—应称“乐游苑”才是,只因地势轩敞,人们遂以“原”呼之了。此苑地处长安的东南方,一登古原,全城在览。  自古诗人词客,善感多思,而每当登高望远,送目临风,更易引动无穷的思绪:家国之悲,身世之感,古今之情,人天之思,往往错综交织,所怅万千,殆难名状。一经登上幽州古台,便发出了“念天地之悠悠”的感叹,恐怕是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了。如若罗列,那真是如同陆士衡所说“若中原之有菽”了吧。至于玉谿,又何莫不然。可是,这次他驱车登古原,却不是为了去寻求感慨,而是为了排遣他此际的“向晚意不适”的情怀。知此前提,则可知“夕阳”两句乃是他出游而得到的满足,至少是一种慰藉—这就和历来的纵目感怀之作是有所不同的了。所以他接着说的是:你看,这无边无际、灿烂辉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的斜阳,才是真的伟大的美,而这种美,是以将近黄昏这一时刻尤为令人惊叹和陶醉!  我想不出哪一首诗也有此境界。或者,东坡的“闲庭曲槛皆拘窘,一看郊原浩荡春!”庶乎有神似之处吧?  可惜,玉谿此诗却久被前人误解,他们把“只是”解成了后世的“只不过”、“但是”之义,以为玉谿是感伤哀叹,好景无多,是一种“没落消极的心境的反映”,云云。殊不知,古代“只是”,原无此义,它本来写作“祗是”,意即“止是”、“仅是”,因而乃有“就是”、“正是”之意了。别家之例,且置不举,单是玉谿自己,就有好例,他在《锦瑟》篇中写道:“此情可待(义即何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其意正谓:就是(正是)在那当时之下,已然是怅惘难名了。有将这个“只是当时”解为“即使是在当时”的,此乃成为假设语词了,而“只是”是从无此义的,恐难相混。  细味“万树鸣蝉隔断虹”,既有断虹见于碧树鸣蝉之外,则当是雨霁新晴的景色。玉谿固曾有言曰:“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大约此二语乃玉谿一生心境之写照,故屡于登高怀远之际,情见乎词。那另一次在乐游原上感而赋诗,指羲和日御而表达了感逝波,惜景光,绿鬓不居,朱颜难再之情—这正是诗人的一腔热爱生活、执着人间、坚持理想而心光不灭的一种深情苦志。若将这种情怀意绪,只简单地理解为是他一味嗟老伤穷、残光末路的作品,未知其果能获玉谿之诗心句意乎。毫厘易失,而赏析难公,事所常有,焉敢固必。愿共探讨,以期近是。  (周汝昌)--------------------------------------------------△两京新记。汉宣帝乐游庙。一名乐游苑。亦名乐游原。基地最高。四望寛敞。-----------朱鹤龄(清)《李义山诗集注》-----------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邮箱:
李商隐简介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李商隐的其他作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登乐游原赏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