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玄关窃,一步上法船,了却凡尘事,左刀断七情六欲是什么意思,右刀断六欲,天堂地狱二条路,小心向上不向下。答一字

一天法會課題彙整
如何消冤解孽
一、前言:
靈性存在之事實:歐美靈魂學之發達大多數科學家相信神靈存在投胎轉世之事實仙佛顯化之事實
&& 宇宙界自然法則:
▲道乃天地之根,萬物之源,為一切人事物必循之真理、定律。
▲因果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反乎爾。」
▲太上感應篇:「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 輪迥:投胎轉世之事實。
▲佛訓:「冤冤相報無了期,劫劫相纏難休息。」
二、何謂冤欠及其種類?冤欠(孽)造成的原因?
&& 「冤」者冤枉也,凡未經對方同意,為己私利,如貪圖口腹之快,隨意殺生害命(命債)或陰謀暗算,損人利己,使人遭受不白之冤。(冤債)
&& 「欠」者,雖經對方同意,而向人借貸,後來忘了,或故意不還者,謂之欠。
(錢債)凡離人骨肉、破人姻緣,挑撥離間、毀人信譽、敗人名節、佔人便宜、奪人之愛、阻人為善,導人為惡。(孽債)
人人必欠之五恩:天恩地恩君恩親恩師恩
▲普賢行願品:「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痴,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因為放失本心,違反良心,不合天理正道;因而結冤孽,造因果,造成今世坎坷的命運。
▲書經:「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三、為何要消冤解孽?
▲佛經曰:「雖經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人各有性,物各有靈,凡受冤欠者,焉有不討之理?
▲關法律主:「莫謂人小無冤愆,豈知前世之因緣?關某雖然法力大,但能伏魔不伏冤。」
▲「道真冤孽緊,三期末劫,正是冤欠大清算時。」
▲師尊:「大道修來有易難,也知由我亦由天;若非積功修陰德,動有群魔作障緣。」
▲明。袁了凡:「命由己作,相由心生,唯修道能改變命運。」
四、怎樣消冤解孽?
平日之修行方針:
依正理、正法修行,不求神通法術,勿輕信靈媒術士之言,以免再結冤欠。
誠心抱守三寶,不分別你計較,去我執我見之因。
實心懺悔,諸惡莫作。慈悲喜捨,眾善奉行。
行功(三施:財施、法施、無畏施)了罪了業了愿。
▲師云:「欲想了你前生債,憑你功德能勾消?」
勤修戒定慧。戒殺放生、清口茹素。
▲古詩云:「千百年來碗裡羹,冤深似海恨里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古詩:「生死骨如山,因果復循環,欲消冤孽債,還當德為先。」
緊急時之應對方法:
不與冤欠談判、妥協;默持三寶,勤叩首禮拜。心正意定(一正能克百邪)
佛堂求助 盡人事,聽天命(債了,苦亦了)
五、結論:人都有冤孽債,何以仍安然?
▲「為善必昌,為惡必殃。」(不是不報,時辰未到)
▲三天主考:「修道自家事,與人何相牽?不修冤愆找,誰能救脫淵?」
▲師尊云:「了業、了罪、了愿還。」
▲聖人云:「人間無不忠孝聖,天上無無功德神。」
內 外 功 修 持
一、前言:
累劫多世的業力因果牽纏,使我們有一大堆的脾氣毛病,在人生過程中也倍受考驗挫折;都是過去世裡的功課沒有做好,因此要心存懺悔,積修內德。生而為人,四肢健全、五官端正、父母健在、兄弟無故,有一段安居樂業,可以修道辦道的歲月與能力,要心存感恩,感謝天恩師德,感謝道劫並降、緊急的天時中,我們能攀住一條金線,不致墜落,要積極的付出回饋、渡化眾生。
修道路是唯一不害人的路。功夫有二︱迷時師渡(他覺),悟時自渡(自覺)、渡人(覺人)。觀自在即是內修,觀世音即是外王。
二、內功:(品格、火候)
二六時中,行住坐臥,發揮五常之德︱仁(惻隱之心)、義(羞惡之心)、禮(辭讓之心)、智(是非之心)、信(道源功德母)。去十惡︱身有三惡(殺、盜、淫);口有四惡(惡口、兩舌、妄言、綺語);心有三毒(貪、瞋、癡)。
 正人君子必須守住三清四正︱三清:錢財清、男女清、聖凡清;四正:心正、身正、言正、行正。
修道人要具三從四德︱依佛、依戒、依理(道之所在師之所在);美德、美言、美容、美工。
三省四勿︱三省: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四勿: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三、外功:(功德、禮節)
  在各行各業中,我們都可以素位而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更積極的,我們要做到道的宗旨所說: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挽世界為清平、化人心為良善、冀世界為太平。
 財施︱我不要兒的銀,我不要兒的錢,只要兒的一顆好心田。
  ▲用東方財買西方佛地,積財富於天。活在人們的心目中最重要,墳地好不如心地好。
  ▲濟人當濟急時無。一世勸人以言,百世勸人以書。供養未來佛。
  ▲不拘多少,量力而為。點塔七層不如暗處一燈。
 法施︱有志者開荒闡道,開眾生心中的荒蕪茅塞
 立愿者成立佛堂,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
 渡人成全人,代天宣化
 無畏施︱不怕魔考,擔當一切,犧牲一己,保護道場,此大無畏;清口茹素,勤奮招待,打幫
 助道,任勞任怨,此小無畏。(慈濟渡眾,前往災區現場、臨死之家、靈堂協助,救人身心)
四、結語:
大學云: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曾子云:
夫子一貫之道,忠恕而已。禮運大同: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
白居易問佛法於鳥巢禪師,答曰:諸惡莫作(內德),眾善奉行(外功)。
有人說:人生因夢而真實,因夢想而偉大。唯有積修內德、多行外功,我們的夢想才會實現,人生才可能有價值、才可能偉大。
  積內德就是「修慧」,行外功就是「修福」│修慧不修福,慧中也糊塗;修福不修慧,福中也造罪。
一、前言:見性是功,平等是德
※月慧菩薩:「修福不修慧,福中也造罪(大象掛纓絡);修慧不修福,慧中也糊塗(羅漢托空缽)。」
  有一位貧窮的修行者,他已經修持到可知前世的因果,明瞭今世為何會常常餓肚于,原來是他前世在修煉時,只知道要去修慧,求得智慧通達,不知要福慧雙修,所以常常有一頓無一頓的過日子,故今世有這樣的因果。
  這天,貧窮的修行者經過皇宮,看到一隻大象,旁邊有很多人,正在侍候牠吃東西,且身戴著各式各樣的花環。修行者嘆為觀止,對著皇上的愛象說:「我不如你,你也不如我。」拍拍愛象就走了。當天這隻愛象就不肯進食,不管僕人如何獻上美食,牠就是不願意吃。皇上便間:「為何愛象會這樣呢?」僕人說:「今早有一位修行者經過皇宮,對著愛象說了一句話,便走了。」皇上問:「那一句話呢?」僕人不知,只好說:「你們去找那位修行者吧!」
  修行者晉見皇上,皇上便問:「請問修行者,你對著愛象說什麼話呢,為何愛象不肯進食呢?」修行者說:「啟稟皇上,因我前世和這隻愛象是同門師兄弟,我前世只知道修慧,故今世常常餓肚子;愛象他前世只知道要去修福,求得福田,所以,牠從小就在皇宮內出世,有皇上的愛護,故有今日的福報。今日相逢,便對牠說:「我不如你,你也不如我。」同門修行,一個為畜生享受豐美的物質,一個成為修行者卻窮困。
二、五福臨門
壽︱多放生不殺生,無殺機殺氣、多慈愛
富︱多布施救貧濟困、心胸寬大不計較
康寧︱不陰謀暗算陷害人,不作皺眉事即無切齒人
好德︱廣結善緣、多說柔軟語
善終︱放下七情六慾,一己之私
三施:財施、法施、無畏施
三、戒︱一面珍惜,一面警惕;有軌道較安全(保護自己防犯外人)
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四維八德
  定︱(外離相曰禪,內不亂曰定)
  慧︱性心身
形而上、唱高調、不落實、不食人間煙火
禪心須在塵中靜,佛道還得世上成
四、活在當下,不是未來
求道之後是在果地修,自身即是佛,修道即作佛事,不是修道為作佛也
人生與信仰
一、人生是什麼?如戲、如夢
二、人生的壓力:
 1輪迴(薛西佛斯推石頭上下山、人為衣食操煩)
 2冷酷無情的競爭(翻臉如翻書)
 3出人頭地的期許(父母自己社會)
三、何謂信仰?
 ▲廣義︱所有堅持執著、自以為是的理念哲學,可以給人帶來力量
 ▲狹義︱宗教,論及人心、來自人心的力量  
四、信仰的好處:
 1有助於思想的統一
 2有助於煩惱的淨化
 3有助於人格的提昇
 4有助於靈性的解脫
五、信仰的種類:
 迷信︱人云亦云,逢廟燒香、遇神叩頭。︱四果旁門
術:請仙扶鸞、畫符念咒、騰雲駕霧、撒豆成兵、七十二變︱緣木求魚
流:看經念佛、朝山朝聖、算命卜卦、修寺建塔、星相預言︱壁裡安柱
動:服藥煉丹、採陰補陽、搬運吐納、太極氣功、朝陽八段︱水中撈月
靜:參禪打坐、持齋守玄、閉關避食、瑜珈守位、盲修瞎煉︱窯頭土坏
 邪信︱以人為依歸,聽人驅遣,人財兩失
 正信︱迴觀自照,認理實修,站在真理的一邊
   ︱知其道統,道脈金線。是理性,信真理,非信人。 
   ∣佛佛獨傳心印,師師密付本心。
   ∣相信道真、理真、天命真,才算是道中人。
  你可以不信任何宗教,但應有自己的信仰,因為信仰可以產生不可意料的力量。
  你可以終生不進教堂,但總將面對自己以及親友的生老病死、聚散離合。
 十 條 大 愿
一、前言:愿︱許愿池、流星劃過,下次月考我一定……如果媽媽身體好起來……
佛有三不渡:
  無緣者︱有緣遇上佛出世,無緣遇到佛涅槃。
  不信者︱任憑引保師說破嘴,仍無動於衷,這叫鐵齒(我又不是患重病、受打擊……)
  無愿者︱不肯付出施與、不肯遵守佛規戒律。愿是發自內心誠意,既有能且願為,並非隨口而立、亂開支票
一、為何要立愿?
    立愿可以渡眾│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愿當先;心發則眾生可渡,愿立則佛道堪成。
愿是引擎,督促向前的力量(可以激發潛能,念念不忘、心想事成、愿大力大)。
    愿是軌道,警惕過失的律法(舉頭三尺有神明),可以維護善念,不致偏離正道。
    愿立驚動三曹:人有善愿,天必從之;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自助、人助、天助。
  孔子相信自己能成聖,故學不厭;相信人人皆能成聖,故教不倦;阿彌陀佛四十八大愿,愿人同登極樂;觀世音十二宏愿,愿渡盡閻浮上人;地藏王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渡盡幽冥鬼魂)佛陀四弘愿:(自心)眾生無量誓愿渡、(自心)煩惱無邊誓愿斷、(自性)法門無盡
誓愿學、(自性)無上佛道誓愿成。
三、十條大愿:
誠心抱守︱知道不行,道非我有。誠則靈、不誠無物。
   誠心研究道理 信心參與道務 堅心破除萬難
實心懺悔│反省、知過、改過。實心修煉︱檢點言行、心存感激、讚嘆他人、學習長處、近善知識、慈悲喜捨。坤道為五漏(事身物家聖)之身。
 (不)虛心假意︱不陽奉陰違(心言行合一)、不討好諂媚(無私無求)、遠離誘因
 (不)退縮不前︱考驗越多、道行越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放開得失、忍辱為高
 (不)欺師滅祖︱心存感恩、同理諒解;把握一條金線,不亂系統(修道四難)
 (不)藐視前人︱聞道有先後(經驗金錢買不到),前人種樹後人涼、要感念在心
 (不)不遵佛規︱保平常心、三省四勿、素位而行。
佛規諭錄十五條:
尊敬仙佛 遵前提後 齋莊中正循規蹈矩 責任負起
重聖輕凡謙恭和藹 勿棄聖訓 莫著形相 手續必清
出告反面不亂系統愛惜公物活潑應事謹言慎行
  ▲三天主考:佛規乃是天戒律,不遵焉能故家歸
 (不)洩漏天機︱謹言慎行,法不傳六耳(道在君王、師儒、火宅),當下頓悟
 (不)匿道不現︱廣結善緣、即知即行、當仁不讓,儒家內聖與外王應同時進行。
 量力而為│瞭解自己、盡好本分、把握當下。誠心修煉︱專心一致、請教前賢、三施並重
四、結語:
▲非愿無以導行,非行無以證果。愿不能了,難把鄉還;你若不照愿行,必遭天譴(天譴雷誅):良心不安與業報輪迴(行功立德可以稀釋恩怨情仇)
▲投入才能深入,盡心才能放心,關懷才能開懷。
 布施的真義
1一般人對佈施的觀念:以為用大錢可以買大果位、可多得菩薩的保佑。
2造橋鋪路、蓋廟點燈,只是增福報,如不知改毛病去脾氣,花再多錢也無法改變命運。
3佈施只是捨出金錢給特定對象嗎?一般人普渡了好兄弟,卻殺了許多其他眾生(雞鴨魚豬羊)。
二、佈施的真義
1要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眾生平等的念頭胸懷。
2要以不貪著的心,本著誠心、善心、恭敬心、歡喜心,奉獻出錢財、物質、時間、精神、勞力,小至於一個微笑、大至於自己的生命,給最需要的眾生。
三、佈施的種類
1財施:不分多少,只看誠心。(救人需救急時無,點塔七層不如暗處一燈,勿以善小而不為)
2法施:講經說法是法王座,多說好話三冬暖、惡語一句六月霜。
3無畏施:
  小無畏︱捨時間精神、勞力受苦。(煮飯開車打掃等)
  大無畏︱捨身家性命、妻恩子愛。(開荒下種清修等)
四、佈施的心態及觀念
1心態:要有平等的心、感恩的心、慈悲的心、隨緣的心。
2觀念:要能三輪體空(外不執人、中不執法、內不執我)
1施比受更有福,助人為快樂之本。
2佈施行善,是助道了愿。
3善惡終有報,人在做天在看,好人最後是不會吃虧的。
如何克服修道障礙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修道是探討真理,明白因果,徹悟自性,然後率性行道,無為而無不為。這當中,不經考驗淬煉,不經天人交戰,則道果難成。
 困心衡慮,動心忍性以承擔大任
孟子云:「天將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二、為何修道會有障礙?
 人生於世,為氣稟所拘,物欲所蔽
眾生為何會有生死?因愛欲而生,也因愛欲而死。世人被愛欲拘蔽,日日生中尋死,少有人死裡求生。
&& 累世累劫,因果業力所牽
活佛師尊云:「宿命就是業力。眾生從生到死,從累劫到現在的思想,再加上行為的總結合叫做業力。」佛也不能轉定業,但慈悲喜捨的愿力,能夠大於業力。
&& 個性偏執,人事不圓融
師尊云:「一個人跟自己合不來,跟別人合不來,跟環境合不來,是心中有魔」,是以修道修心,必從改毛病、去脾氣入手。
三、修道可能的障礙有那些?
 身體方面
病因有二:一是飲食無節、起居不調,如是欠安要找醫生;一是舊染薰習、宿業所牽,如要解脫得靠修道。修道與生病不要相混,莫因病魔纏身而誤了道程。前賢云:「病中悟真機。」實是將病痛視為反省進修之良藥。活佛師尊云:「修道人帶三分病痛,可以消冤解孽,覺悟人生。」
 事業方面
事業順逆,或因時運、或因福報,與修道本不能混為一談。師云:「入我門者不貧,出我門者不富」,當事業不順時,應以恆心、耐心、毅力心克服逆境;當知道,凡業要照顧,聖業道業也要開創。
 家庭方面
養親易,順親難;生子易、教子難。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義婦訓的幸福之道,貴在同心而已,所以家和萬事必興。齊家修道,才能心同氣和,享受室家之樂。
情感是生命的動力,太重情又易陷溺身心,自我障礙,所謂「有愛無智,其愛盲目」者是。師尊說:眾生重感性,多煩惱。要把感性轉化為理性,理性轉化為智性,智性轉化為空性,就能體常樂我淨了。
 道場方面
道場是以道為家的場所,重的是道情,絕不是修人情道,依人情起修,易招魔招考。道場是以佛規禮節為行持的修行場所,重的是規矩,絕不隨便我慢;我相太重必自考考人。
 理路方面
認理不清,盲修瞎煉,徒勞無功。師云:「理不明,焉修道?」修道貴在覺、在悟,以真理為師,以良心為師,是道則進,非道則退。孟子云:「盡信書,不如無書。」是以學道之人 亦不可著於文字相,而生知識障。
四、如何克服修道障礙
 感恩心、歡喜心
克者盡絕,服者順遂。能盡絕一切障礙,修道才能順遂。修道障礙因人對道的理解與修持不同,有人看作精進的墊腳石,有人畏為前進的絆腳石。要緊的是在於個人自淨身心,才能轉才能化;心要淨只有常持感恩心、歡喜心。
 以信心突破橫逆
德修謗興,若無魔考則不能成道;道高毀來,若無毀謗則不能興德。古來修道者都歷經千魔 萬考才成的道,憑的就是信心。
 以智慧明辨事理
道是最尊貴而永恆的,修真道必有真考,常言說:「欲在人前顯貴,必在人後受罪。」修道人更須洞徹此理。六祖云:「煩惱暗宅中,常須生慧日」修道知反求,則智慧心圓明常照,雖造次顛沛也不離道。
 轉識為智,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
 永嘉大師云:
「觀惡言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識;不因訕謗起冤親,何表無生慈忍力?自從頓悟了無生,於諸榮辱何憂喜。」
 金剛經註,忍有六義:力忍、忘忍、反忍、觀忍、喜忍、慈忍。
【參考書目】
 七真史傳
 觀音菩薩傳
 孔子演義
降道與降劫的因由
一、三山坡,母子相分:
 ▲東土欠男女,伊甸園寂然常清靜
 ▲七佛治世(太平世)︱教育、生育、取火、耕稼、製器、防洪、陰陽
 ▲三佛收圓︱青陽期1886年,燃燈古佛掌天盤,伏羲古佛掌道盤,阿靈王考道,瑤池金母收圓;紅陽期3114年,釋迦牟尼佛掌天盤,四正文
佛掌道盤,申公豹考道,西王聖母收圓;白陽期10800年,彌勒古佛
掌天盤,濟公活佛掌道盤,阿修羅王考道,中華聖母收圓。
二、凡塵裡,情慾為根:
 ▲遺忘老母交代鴻誓大愿
 ▲六根逐六塵,跟著感覺走
三、造孽多,迷昧已深:
 ▲人倫乖常︱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師不師徒不徒
 ▲物慾橫流︱酒色財氣、貪心妄想
 ▲破壞環境︱噪音空氣臭氧層水源暴力垃圾心地污染
       開發球農場破壞山林水土
 ▲天災人禍︱水火風災,車禍空難溺水爆炸戰爭傳染病
 ▲妖魔鬼怪︱宗教斂財掃黑掃黃掃灰掃白
四、善惡判,玉石必分:
 ▲末法時期,天地收殺秋決
 ▲麥子入倉庫,稗草成綑燒
 ▲大道降,天垂金線;道醒金玉,劫收頑石
 ▲青陽期龍漢水劫(九次大戰、九轉金丹、櫻桃會)
紅陽期?赤明火劫(陽間監獄陰間地獄、十八佛珠、蟠桃會)
白陽期?延康風劫(一0八佛珠、龍華會)
 ▲迷勒祖師寧渡畜不渡人,四億原佛子下凡打幫助道
五、道劫降,明理修心:
 ▲把握人身難得,速修速辦
 ▲內德外功並進,福慧(悲智)雙修
我們為什麼要求道
一、求道是什麼?
  有緣才會來求道(佛有三不渡:無緣之人、不信之人、無愿之人)
  求道是找一條回天之路,找出生死的門戶,靈性出入的所在。
  經明師一指點,就算是得道了。(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曰得道)有人在重病困頓、業力現前時,才想到求神拜佛(臨時抱佛腳有用嗎?)
二、得道後:要真修實煉,把道路開得更大更光明。借由聽道明理,借由行道證道。
三、求道的好處:
 ︱可以超生了死:得人身不容易,今天有人身可以求道,以後就不必再有生死問題了。天榜掛號,地府除名;不昧因果,躲脫輪迴(四生六道)之苦。
 ︱可以改惡向善,棄邪歸正:舉頭三尺有神明,改毛病去脾氣、說好話存好心做好事。
 ︱可以預防未來之禍劫,消解過去之冤孽:隨心所欲是地獄之門,求道之後,一切言行依本心而為,新仇不結、舊仇遠離。(火災車禍皆共業所造成)
 ︱可以改造命運:不受命運影響的有大好人(福報多)、大壞人(業障現前)、修行人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驕字;彌天之罪,當不得一個悔字。
 ︱人不親因道而親:同修相互提攜,共往聖域邁進。(獨學而無友則孤陋寡聞)
 ︱領受三寶,不但回天有憑證,應事也順心、更有成功機會。
四、結語:行盡世間天下路,唯有修行不誤人
求道以後的人生
一、求道以前的人生
。為名為利、蝜蝂陀螺
。相互對待、爭執比較
。情欲無節、任性自專
。墮入因果、造業無已
二、求道是什麼?
。找到自性、三寶印證
。道親同修、在家出家
。仙佛慈訓、念茲在茲
三、求道以後的人生
。超生了死、解脫輪迴
。仙佛護看、言行自端
。考驗愈多、道行愈高
。看淡世俗、順應自然
。守玄制心、力量倍增
。感恩懺悔、放下假我
。自渡渡人、三施並行
如何報恩了愿
一、前言:生為人身的恩已報不完(慶幸前世沒有背天而行),老天讓我們站著不是躺著,大地讓我們站著不是吊著;天地之間剛剛好的引力,讓我們可以追趕跑跳、行住坐臥。
二、報哪些恩?
天恩:賦性之恩,運行陰陽造化萬物,日月無私普降甘霖。
&地恩:載身之恩,普育萬物產出五穀,山靈水秀養育眾生。
&君恩:水土之恩,治安於內攘敵於外,營造環境教化眾生。
親恩:三育之恩,懷胎十月辛苦備嘗,養育教育滿懷期望。
&師恩:傳藝之恩,各行各業人師經師,出將入相飲水思源。
頂恩︱師尊:頂劫為徒救苦救難,頂業助徒修道辦道。
&保恩︱師母:保我徒兒不入邪教白蓮,道真理真天命真。
&引恩︱道長:引我後學接上金線道脈,追隨師尊師母。
證恩︱前人:以修辦經驗傳授後學,實證天道之尊貴。
&天恩︱點傳師:稟承天職代師傳天命,引領一方道務。
三、了哪些愿?
  求道時十條大愿:聯考招生金榜題名
誠心抱守          (不)藐視前人
&實心懺悔(實心修煉)   (不)不遵佛規
&(不)虛心假意       (不)洩漏天機
(不)退縮不前       (不)匿道不現
&(不)欺師滅祖       量力而為(誠心修煉)
  三天法會時六條大愿:新生訓練守好校規
重聖輕凡:一種原則
&財法雙施:素位而行
&清口茹素:漸近突破
捨身辦道:盡心盡力
&設立佛堂:啟錨出航
&開荒下種:大志大愿
  其他個人心愿:某些人某些事(點燈︱歸於天恩師德)
四、如何報恩了愿?
  感恩的心念:施人慎物念,受施慎勿忘
  及時的心念:樹欲靜風不止,子欲養親不待
  盡心的態度:大孝有三,素位而行
  無畏的態度:吃苦了愿,受氣了業
三 不 離
一、前言:三合一混凝土(沙、佛堂、不動;水泥、經典、法門;水、道親、人)
二、不離道場(佛堂)
 有形佛堂
︱佛堂的作用:
︱老母無極宮,佛燈一點諸神儼然,客觀環境氣氛易使人反觀自省。
︱佛堂的擺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極而太極,太極生兩儀。
  佛彩:見賢思齊,自勉、愿力,內德外功。
  佛桌:上桌為天(高明),下桌為地(廣大),拜墊為人(揖叩)
  佛燈:中燈、兩儀燈、蓮花燈、擦佛燈。
  佛像:借假修真(內德外功,公中容),上體佛心。
  香爐:燃燒奉獻;萬念如灰;心如香直,由高而低;俎豆馨香;平香爐
  鮮花供果:萬物成住壞空,生殺消長;五行相生,圓圓滿滿。
  萬年青:道永遠存在。
︱點傳師、講師、道親的切磋琢磨,使放失的心再收回。
 無形佛堂
︱直心即是道場
︱紅塵即是道場
三、不離經典(慈訓)
▲經典的作用:戚繼光為鬼魂念金剛經、用經文擋鬼魂。
︱讀書在改變氣質。
︱佛說一切法,為渡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須一切法?
︱經驗教訓的傳承必須依靠文字,引用是講經說法的重要法門。
︱恩師慈語:多讀聖賢書典,可以在溫故知新中明白一以貫之的妙理,由此體會聖賢教化的苦心。恩師慈語?:依照古聖經訓見賢思齊、恪遵綱紀、慕德以進,千萬莫把仙佛或個人當偶像去崇拜。恩師慈語?:平時不讀聖賢的書訓,則不能體會聖賢的心志,遇有危困之時,又如何能坦然面對生死與昇降的擇選呢?
︱白陽期的經典,即是統括三教經典(儒釋道)︱一本散萬殊歸一本。
 無形經典 
四、不離眾生(道親)
︱白陽期的修行法門︱以入世法修出世道、不出家、不拋家捨業、不剃度落髮。
︱人不親因道而親,常與同修共聚聯絡,話題不離道、少是非多關懷。
五、結語:
︱常回佛堂的好處,即是三不離。
︱三不離即是不離三寶。
道與教的分別
一、依本質分:
 道是教之體,教是道之用。
 五教聖人奉天命降凡塵
 道無教不興,教無道不立
二、依功用分:
 道是心法傳授,教是教化。
 道可以解脫輪迴,超生了死
 教使人去邪心歸正念,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三、依形態分:
 道是真常不變的理,教是應機存在的法
 道不受時間、空間、人種、習俗、文化背景、語言文字的影響而有所變化教隨時代、環境、歷史、文化、民族語言文化的不同,因時因地因人而制宜
四、依宗旨分:
 道是直指人心,頓悟之法,先得後修
 教是教人回返於道,漸修默化,先修後得
  儒│執中貫一,存心養性,主忠恕
  道│抱元守一,修心煉性,主感應
  佛│萬法歸一,明心見性,主慈悲
  耶│默禱親一,洗心移性,主博愛
  回│清真返一,堅心定性,主仁慈
五、依傳授分:
 道是暗傳,教是明授
 道之主權在天,是無上法是頓法,教外別傳
 教之主權在人,是平等法是漸法,口說言勸
六、依儀式分:
 道需明師一指,有引保師為證;教無類別,不必引保
 求道儀式隆重莊嚴,諸神護法,不公開
 儒教祭天拜地,佛教受戒皈依,道教求師訪道,耶教受洗禮拜,回教膜拜阿拉
七、末法時期,教的異化:
 儒教功名化:四書五經成為科舉的工具
 佛教避世化:空門成為失敗者的避難所
 道教方術化:術流動靜與怪力亂神充斥
 耶教點綴化:祈禱讚美告解未能深入道
 回教種族化:宗教狂熱排他常引起戰爭
八、結語:
 藉由教化明乎道,得道須將教化傳
修辦道的四命
*前言:修道要知命立命,才能克服一切困難。辦道要共命任命,才能團結一致,才能道務宏展。
一、知命︱
1易云:「大亨以正,天之命也。」亨者,通順也。盡其職責是謂知命。
2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堯曰篇)
3孟子曰:「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而死者,非正命也。」(盡心篇)
二、立命︱去陰命(脾氣毛病)改宿命
1道場本是立身修道的地方,也是淡泊名利、重聖輕凡的地方。
2孟子云:「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盡心篇)修道不止要三月不違仁,更要顛沛造次不違仁。
三、共命︱合作,有共識、有團隊精神
1辦道必須要有「道昌則生,道衰則亡」的共識。譬如跑步,如果要一個人跑完五千公尺,一定越跑越沒勁;但是團隊跑完五千公尺,卻能輕易跑完,而且不覺得累。
2反觀自己,失意時如有人安慰、關心、勉勵,就不致於鑽牛角尖,欺師背祖;得意時,有人警惕、忠諫、提醒,就不致於得意忘形,失卻節制。因此,彼此要珍惜相處的共緣。
四、任命︱上下左右分工,素位而行
1所謂一木難支大廈,道務需要務實、踏實的推廣,不僅個人充實自己的光輝,更要生聚教育,培植下一代的接班人。
2修道要「做到老,學到老」,若是感到不滿足,就跟不上時代,應該相互檢討改進,提昇修養的內涵,利用溝通,上情下達、下情上達,暢順道務的活力,保持熱與能的健康與充勁,讓道務生根、結種。
修道入手工夫
前言:談到修道,似乎每個人都會聯想到一些艱深的經典、斷食、參禪、禁語……種種苦行
   的法門︱這是對修行的誤解。
一、起信:
 1求道儀式,代代相傳道脈︱「授記」。
 2求道後將改變今後的人生,得到一粒成佛的種子。可自由決定自己生死的方向。
 3所有宗教信徒終其一生追求的目標︱往生淨土、上天堂、解脫輪迴。
 4對修行定義:一條逍遙自在之道,非但不必放棄世間一切,相反可解除俗世生活中一切
煩惱。更可享受一般人用金錢買不到的解脫自在之樂。 
二、親近佛堂:
 1一種最輕鬆的修行
 2一種不教而化的力量
 3業障漸消,毛病漸少
 4仙佛加持,不必強壓硬戒
 5智慧開啟,充滿喜悅,心境逐漸寧靜平和。
三、看開浮華世俗:
對世間一切俗事看開看淡是道心,相反則是人心。
 1世間所認定的樂是否真樂?
 2對五慾(財色名食睡)不貪求
 3視透人生:人生如戲、如夢,部慾的追求,只是業隨身。
 4把握生命使用權,把道放一邊等於把自己慧命丟掉。
四、勤行做好行功立德:
學道者不立功積德,妄想成仙作佛,這是非分貪求失去方向。
 1師尊說:欲想了你生前債,憑你功德能勾消。
 2內聖:正心修身。自己不正,焉能正人?心境提昇,放下「我執」。發揮五常之德(仁義禮智信)
 3外王:世間最大功德就是救人性命。渡人求抱、勸人修道、力行佈道。
五、結論:
修道不離自身功夫,內則渡己,外則渡人。仙佛云:千年鐵樹開花易,錯過普渡再遇難。
求道後為何還要修道行道
前言:求道是求師指迷一段事景,再指出它所在地和它的寶貴。頓悟本性之所在,使之重新自尊自貴。
一、可以超生了死:對生死不再迷惘,不再落入四生六道輪迴叫「超生」;精神不死德澤永存叫「了死」。
*自己生命未來發展:
1生的發展︱跳出世間大迷魂陣,解脫自在的人生。死的歸處︱往生淨土。
2了悟人生是苦海︱生死皆不是好事,陽世陰府皆不是好去處。功名富貴抵不住閻君。
3生不必喜,因為不是永生;死不必憂,死是與生俱來附帶的條件。
二、回復本性之自然:找回本性良心
 1改惡向善︱善言一句功德無量,惡語一句罪過萬千。
 2提高品格︱古人云:「餓死事小,失節事大。」
 3勇於認錯︱多一分原諒之心,少一分計較之行。
 4突破我執︱我執是私心、偏見、包袱。
 5讓天性流露︱仁、義、禮、智、信。
三、改變命運:命運才是真正主宰我們一生的禍福主人,我們要知命認命了命。
四、可以消冤解孽:人有冤欠嗎?關聖帝君云:莫謂人小無冤欠,豈知前世之冤緣。輪迴路
上冤欠多,前業未消今業又起。
 1因放失本心、失道,所以形成冤孽。
何謂冤?未經對方同意,從中取利如貪圖口腹之慾,殘殺生靈,陰謀暗算,損人利己等。
何謂欠?雖經同意向人借貸,而後忘恩負義不還或短少。
 2自性自渡佛不能渡,各人造業各人了。
 3師尊云:「欲想了你生前債,憑你功德能勾消」
 4定業難轉,非不能轉。方法︱行功立德:三施並行,立愿了愿(愿了冤解),修無漏的功德,清口茹素。如能精進不懈,冤親債主亦沾光。
五、結語:求道求回本心,修道行道還能增福德,新仇不結舊恨無存,身心清淨,自然禍劫冤孽不解而自解,最後才能返本還原成佛證果。
六 度 萬 行
在佛教三乘修行中,緣覺乘是修十二因緣,聲聞乘則是修四聖諦(苦、集、滅、道),大乘則修六度萬行。而六度中最根本的,則在般若智。用般若智渡過彼岸。般若波羅蜜多有六義,也就是六度︱乘著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船,從生死輪迴的此岸,渡過煩惱的中流大海,而到達彼岸的涅槃境界。
二、六度萬行
1布施|發自內心之真誠恭敬的供養一切,即為布施。布施的種類有:
  *有相布施|
 財施:以錢財物質獻出(佛堂中的用品、印善書,助開荒等。)
&  .財施是積福於天,可以消冤業,是一切福的根源。
   .財施如井中水,有去有來。人虧天補,真布施不怕遇到假和尚。
   .財施不論多少,須量力而為,須及時適時。
 法施:發心渡人,苦口婆心的精神,效法諸天仙佛眾生無邊誓願度的精神。
   .滅無明增長智慧。
 無畏施:不惜一切犧牲全心奉獻,遇任何困難不退縮,遇任何壓力也不屈服,如文天祥、
   蘇武威武不屈的精神。
&  .了苦根培養浩然正氣。
&  .身不貪諸事安逸,能刻苦耐勞。
&  .心不起貪妄惡意,能克除降伏。
&  .性不著功德執相,能破迷離相。
 *渡人則是無相布施,因渡人求道所求得的就是一個得無所得的無上道。化導眾生亦皆在於無形無相之中(身體力行),乃最上乘布施波羅蜜。
 *布施可以度慳貪。
2持戒|戒律是超生了死的根本。戒殺、盜、淫、妄、酒。
 .佛陀滅度後,當以戒為師。
 .人的心念有偏、行為不端、性理不明即邪淫。
 .人能守戒則不造惡孽因果,身心乃得平安。
 *持戒可以度邪淫。
3忍辱︱忍耐心對學道者來說,是一個最重要的課題。
 .歷代的許多名人,能夠忍耐和寬恕,才帶來成功。如張良、韓信。
 .嗔恚就是人才高而嫉妒,遇事拂逆而尤怨,遭人誹謗所生的心。以才能高人一等,未必人人服你,以德高人一等才會使人信服。
 .忍辱目的是扶植正義和擁護真理,如果喪失正義與真理之忍辱,則無甚價值。
 .麻木不仁的忍辱是無智的忍辱,打不痛罵不癢是無恥的忍辱。
 .佛說:「先生般若,後行忍辱。」耶穌說:別人打你的左臉,你再伸出右臉讓他打。
 .忍耐是痛苦的,但結果都是甜蜜的。
 *忍辱可以渡嗔恚。
4精進|佛的十大弟子阿那律,在出家修道之初,曾因貪睡被佛陀呵責,自後乃立不眠之誓,遂雙目失明,得大證悟。肉眼雖盲,天眼卻通。
 .人都有惰性,而在於有無克服的恆心,內在的精進是要使自己的德性光明,外在的精進是要使自己的言行表裏一致。
 .財色名食睡,是地獄五條根,有精進心的人才能克服一切難關。
 *精進可以度懈怠。
5禪定|行、住、坐、臥,皆有禪定,不因外在環境而心(道心)動搖。
 .清淨自身謂之禪,清淨自心謂之定,清淨自性謂之禪定。
 .六祖云:「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清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散亂者,以耳目導心、以欲擾心、以事煩心、以境生心、以情動心,故心不得清靜,隨念而發則亂也。
 *禪定可以度散亂。
6般若︱對自性的認知與悟力,對道與宇宙真理根源的領悟力為智慧。佛說般若是一種解空的智慧。
 .本性不明就是愚癡,著形著相,疑神疑鬼,道理認不清。是非不分,事理不明,隨人左右。
 .智慧就是正確的思想,理智的觀念,處事中和謙恭,對善惡能明智判斷,對事能去除執著。
 .能悟無常,靈性不昧謂之覺,如此才能斷疑生信,自覺覺他。
 .智慧是由無形之性海中所發出來,此乃無形的良知良能。
 *智慧可以度愚癡。
三、結論:人的執著習染甚多,明知執見障道,知易行難,故須藉種種波折考驗來斷惑去執,
     非勉強可成,須一步一步修證而自然成就。
執著與放下
人有很多執著,總以為自己的認知是絕對正確的,造成愚痴無明,而阻撓了自己的醒覺。唐朝的李翱,向南泉禪師問瓶中養鵝如何出來。一人掉落懸崖在千鈞一髮之際,求佛陀解救他,佛陀說:「我可以救你,但你必須先鬆開你的手!」
二、為何執著?執著的苦:
*不思善不思惡是上乘、是究竟,擇善固執是必要的修行過程。
*執著雖亦心甘情願,但多半是苦。
 1│讓自己如在迷宮中,理不出頭緒。(為何團團轉、鑽牛角尖、作繭自縛)
 2│帶給別人壓力、緊張。(沒有轉圜餘地,人際關係常常不順)
 3│困境愈多,煩惱愈多。(惡性循環岐路亡羊、解鈴還須繫鈴人)
三、執著什麼?放下什麼?
 1│一般人執著已有的或將有的名利恩愛、執著教門教派(依人修)、執著術流動靜(只知用)。   
 2│要放下的是成見偏執,不是責任承擔。可以執著的是絕對的真理,要放下的是相對的法門。
 3│事例:(看戲)、(佛在心中)、(五蘊皆空)、(人比人)、(禍福相倚)、(觀音菩薩)……
四、如何放下?
*你以為的絕境,其實是轉折。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1認識因果:緣會生滅  5回轉念頭:境隨心轉
 2明白無常:萬法皆空  6保持覺醒:勿逐情欲
 3去分別心:眾生平等  7培養智慧:寧可憨厚
 4隨喜隨緣:容納萬有  8布施付出:真功實善
 要有珍惜感恩的態度。
 要有安定和樂的生活方式。
 要有開朗和包容的生活智慧。
 *最大的束縛,來自於執著,有了我執(三心四相),必定無知,不了解真偽。
五、結語:法皆當捨,況乎非法
  誌公禪師(空空歌):「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東昇西墜為誰功。田也空,地也空,換了多少主人翁。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朝走西,暮走東,人生猶如採花蜂,採得百花成蜜後,到頭辛苦一場空。」
執著與放下
 人有很多執著,總以為自己的認知是絕對正確的,造成愚痴無明,事理不清,是非不辨,它往往是被過去的經驗所束縛,不能從過去的情感、知識和情緒經驗中解脫出來,而阻撓了自己充分的醒覺。如對子女的愛、夫妻的愛,一旦痴情,就無法產生智慧去抉擇,為何要易子而教,就是保持距離,保持清醒。執著的人,不能打開智慧的活水源頭,便失去光明睿智的覺察能力,也意謂著失去理性的判斷。
 唐朝的李翱,有一天向南泉禪師問道:「有一個人在瓶子裡養了一隻小鵝,後來鵝長大了出不來,這個人又不願把瓶子打破,同時也不想傷害到鵝,究竟要怎麼辦才好?」這個問題是說如果一個人被過去的經驗、知識和習慣所約制,該怎麼辦呢?南泉沈默了一下,突然叫道:「李翱!」李翱很自然地回答道:「在!」南泉微笑的說:「出來了。」一個不執著的人,他從許多經驗中成長,經驗增長了他的智慧,而不是自己被經驗所束縛。
 禪宗有一則故事:有一個人出門辦事,跋山涉水,經過一個險峻的懸崖,一不小心,竟掉落懸崖。就在千鈞一髮之際,他抓住懸崖壁上的樹枝,懸盪在半空中。這時他求佛陀解救他,佛陀告訴他說:「我可以救你,但你必須先鬆開你的手!」這個人一聽,心想著自己只要一鬆手,就要掉下山谷,跌得粉身碎骨,怎能保住自己的命呢?於是他始終抓緊樹枝不放,而佛陀也救不了他。這個寓言故事是說:當一個人老是以為「自己」才是最好最可靠的時候,就會跌落到災難的深谷,連佛陀想救他也沒有辦法。(如溺水者緊抓水草一樣,必須「放下」才能得救)
二、執著的苦:
 1讓自己在走迷宮,理不出頭緒。(團團轉、鑽牛角尖、庸人自擾)
 2帶給別人壓力、緊張。(沒有轉圜餘地,人際關係一定不順)
 3困境愈多,煩惱也多。(惡性循環、解鈴還須繫鈴人)
三、如何放下?
 陶淵明在(歸去來辭)感嘆:「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林語堂說:「蘇東坡的人道精神,由於遭受許多困難,更加醇美,卻沒有變酸。」文天祥在正氣歌裡,也提到處在監牢中有土氣、日氣、水氣、火氣、人氣、米氣、穢氣七氣煎熬,遇到的人很容易生病,但他卻安之若素。作家劉俠四十一年的病痛,讓她更珍惜生命。雖然因為病痛常足不出戶,但她卻認為:「你以為的絕境,其實是轉折。」的確,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他們都是不在乎世路的坎坷曲折,他們所在乎的是用怎樣的心態在走這一遭。
 六祖慧能說:「善知識!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狂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各須自性自度,是名真度。」濟公活佛說過:「一個人,能夠在逆境中掙扎出來,而且能夠鍛鍊出堅強的意志,才真正是上帝的選民。人在順境中,常常會放鬆自己,而在逆境中,卻往往會提醒自己,所以,逆境未必是壞,有時甚至於能提高一個人的德行和品格。」(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之有得慧術智者,常存乎疢疾│逆增上緣)
 1認識因果:緣會生滅  5回轉念頭:境隨心轉
 2明白無常:萬法皆空  6保持覺醒:勿逐情欲
 3去分別心:眾生平等  7培養智慧:寧可憨厚
 4隨喜隨緣:容納萬有  8布施付出:真功實善
◎ 從分別智到平等心:有執著心、涉境心、攀緣心都是迷。小時候只有番薯可吃,所以感覺它難吃,其實事物本身沒有貴賤好壞之分。有平等心,才有平等力,也才有平等觀,也才會有平等的大悲和大智慧,進一步開展內在的平等的法身或者性智。大方等大集經:「眾生若具平等心能速得入無畏大城。」為什麼我們會畏懼?是因有分別心,那麼趕快在迷夢中醒來!使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平等對待,如此到處有佛法,這是從迷夢中醒來的第一要件。
◎ 從是非見到平常心:我們對這個世界常常有是非之見,討厭那些不好的人跟事,所以很難在其中產生覺醒。其實,好壞對錯都不是結局,而是人生的歷程。偉人都遭受過很大的痛苦,能在痛苦時有所體驗,站在痛苦上去轉化,所以才變成偉大的人物。如海倫凱勒眼盲、耳聾、口啞,依然能讀書,得到教育博士,到世界各地去鼓勵身體殘障的人。從她的傳記中,我們可以知道,她是一個非常自在光明而充滿幸福感的人。由此可知,痛苦、喜樂、是非,事實是一種偏見,由於我們去分別時產生的偏見,因而使我們不能有平常心。
 建議:要有珍惜感恩的態度。要有安定和樂的生活方式。要有開朗和包容的生活智慧。
◎ 「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南北朝。傅大士)〡放下相對的
 分辨。直觀是要把分辨的智性思考,放到完整而圓的直觀智慧上,讓它成為圓滿的生活。
▲真空妙有:
一個人必須懂得把心裡頭的一切障礙、煩惱、不合理的慾望等加以清除,這個功夫就是「真空」。然後依據自己的本質,自在地生活,好好地實現,那就是「妙有」。(鄭石岩)
▲不可以一朝風月,昧卻萬古長空;不可以萬古長空,不明一朝風月。(宋。善能禪師)
▲ 我們都必須面對兩個世界,我們生活在自己的心靈世界裡,同時也生活在客觀世界裡。我們的心靈世界可以美化、純化,但是不能忘記在客觀世界裡,我們也是一個角色。如果我們只在心靈世界中有個安頓,卻忘了在客觀世界中應該有所作為,我們就只剩下半個生命。我們應該「走出自我」,關懷眾生,有所作為,使生命產生真正的意義和價值(子敏)
▲空的含義:
1動詞,放下的意思。當一個人能放下一切貪著、一切人我之間的比較、競爭和對立,他的自
性很容易就發出光潔的生命智慧與活力。
2名詞,指自我所發出智慧的空性(能含萬法)
◎ 掃地、掃地,掃心地,心地不掃,空掃地。
 (看戲)│以前有三個人一同去看戲。其中一個是老花眼,一個是重聽,一個是歪頭。看完戲後,他們開始批評所看的戲。
 「今天的戲,唱得很好,可是行頭差些。」老花眼的說。
 「行頭很好,不過唱的聲音太小。」重聽的說。
 「聲音很大,行頭也不錯,什麼都很好,只是戲台搭歪了。」歪頭的說。人人都不肯承認自己的短處。老花眼自己看不清楚東西,反說戲班的行頭不好;重聽者不承認自己聽不清楚,反說唱戲的聲音太小;歪頭的也不承認自己的頭歪了,反而說戲台搭歪了。
  這個事也說明了什麼是我見、偏見。一般人大都以自我為中心,分別你我,這是我的,那是你的;我是對的,你是錯的,將你我的界限分得很清楚。根據統計,在平日言詞中,用得最多的文字就是「我」字。而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紛爭,又何嘗不是我見所產生的?故佛家之「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儒家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都是教人要破除我見。
  一間房子如果沒有窗戶,不能流進新鮮的空氣,照進和煦的陽光,永遠是黑暗的。一個人如果不肯改過向善,無法接受別人的忠告和真理的啟示,那他就沒有光明的行為,生命也將呆滯無望。所以「先去私心而後可以共公事,先平己見而後可以聽人言。」
  現代人的通病是自己心田有雜草不除,卻去拔他人田裡的草。修道君子應看重自己,常見己過,所謂「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一個聖人,他認為自己所做的都是不對的;而一個平凡的人,他所作所為覺得自己都是對的。眾生與佛原本一源,因為降落紅塵,有的執迷不醒,有的清醒行道,因此有迷有悟,而產生眾生與佛的差別。
 (佛在心中)│宋朝的大文學家蘇東坡和金山寺的佛印禪師是方外之交,兩人經常在一起談經論道,打坐參禪。有一天,蘇東坡和佛印一起打坐,蘇東坡覺得身心舒悅,於是問佛印說:
 「禪師!你看我坐在這裡的樣子像什麼?」佛印答道:「好莊嚴喔!像一尊佛!」蘇東坡聽了非常高興。佛印禪師接著反問蘇東坡說:「學士!你看我坐的姿勢怎麼樣?」蘇東坡答道:「像一堆牛糞!」沒想到佛印禪師聽了也很高興。蘇東坡大樂。逢人便說自己佔了便宜。蘇東坡的妹妹蘇小妹,為人聰明伶俐,聽說此事,就說:「哥哥!輸的人是你,而且輸得很徹底!」蘇東坡不解。蘇小妹正色地說道:「佛印禪師的心中是佛,所以看你也就像佛,而你的心中是牛糞,所以你看禪師,才會像一堆牛糞。」
 (五蘊皆空)│在歐美各國盛行踢足球,每次比賽,動輒有數萬人觀賞。有一位先生,一邊抽煙,一邊觀看球賽,由於全神貫注忘了手上的香煙,不小心煙屑燃燒到隔壁一位先生的衣服。「噯喲!好痛!」抽煙的人一看,不得了!我的香煙燒到了別人,趕忙道歉說:「對不起!對不起!」被燒的人也聚精會神地看著激烈的比賽說:「不要緊,回去再買一件。」彼此說完話,又繼續看比賽,抽煙的人馬上被精彩、緊張的比賽所吸引,不知不覺中,煙灰又燒到前面一位小姐的頭髮上。「噯喲!好痛!」小姐撫摸著秀髮,嬌呼了一聲,抽煙的人一聽,糟糕,自己又闖禍了,趕緊道歉:「對不起!我的香煙燒壞了妳的頭髮。」小姐不假思索地脫口說:「沒關係,回去再買一個就是了。」說完又全神貫注地看起球賽來了。為了看球,頭髮燒了都不介意,甚至回去買一個也不計較。如果不是看球看得著迷了,不要說衣服被燒了,頭髮被燒了,只要煙灰不小心掉在我們的身上,一定要和對方理論到底,甚至鬧到警察局。但是當觀看球賽入迷時,全部的精神都集中於球賽,球賽的勝負重要,「我」遭受到什麼,已經無關緊要了。像這樣,一場小小的球賽,就能夠牽引我們的注意力,渾然忘我,而不知道灼傷的痛苦,如果能夠照見五蘊皆空的話,必定能遠離一切的痛苦。
  五蘊皆空就是「色空,無所不明;受空,無所不應;想空,無所不誠;行空,無所不周;識空,無所不充。」受空,就是不受外來一切的困擾所影響,故能專心,而有所感應。行空,就是做事沒有自我的獨斷獨行,也就是沒有成見,能事事與人商量,故所為圓滿周到。識空然後能轉識成智,智就是透視的觀察力,眾生之所以逐妄為真,看不清真假,就是因為智的觀察力不夠。故「看不透,貪心起;看不遠,憂心起;看不清,亂心起。」
 (人比人)│有一位父親責備兒子說:「華盛頓在你這個年齡,早已是一個測量員了,那像你還是一事無成。」兒子以半開玩笑的口氣反問道:「華盛頓在你這個年齡時,早已是美國總統了,對不對呢?」這麼一比,把這對父子的親情比壞了,沒想這位讓人尊敬的華盛頓,竟會給這對父子帶來傷害與痛苦。
 有一位陳先生閒來無事,不經意地對太太說:「你看隔壁王太太真勤快,把屋子收拾得真乾淨!」聽到這句話的陳太太見生先拿起別人來比,趕緊也拿起「比」來自衛,她說:「人家王先生會賺錢呀!太太用不著上班,有的是時間!」陳先生像發了火般立刻反駁說:「不是先生會不會賺錢的問題,問題在於太太勤快不勤快!」此時,也發了脾氣的陳太太就說:「有了不懂整潔的先生,再勤快的太太也收拾不過來!」就這麼一比,把整個家庭給比碎了。於我是、我要、我勝,基於心私、心邪、心疑,這是煩惱的根源。
 (禍福相倚)│宋國有一個好行仁義的人,子孝孫賢。不料有一天,他家裡的黑牛無緣無故生了一隻白牛,於是他就問孔子這是什麼道理,孔子告訴他說:「這是吉祥之兆!」可以用這隻小牛來祭祀上帝。」豈料大約過了一年,這家人的父親竟然無緣無故而失明。不久又生了一隻小白牛,父親再派兒子去問孔子,這時他的兒子就不以為然地說:「前次問孔子的結果,使您無緣無故失明,現在又何必再問呢?」父親說:「大凡聖人的話,都是先錯而後對,況且事情吉凶未卜,你暫且還是去問一問吧!」於是兒子去問孔子,孔子說:「還是大吉之兆!」並且一再叮囑他用這隻小白牛祭天,他回去以後把話轉告給父親,父親說:「一切照孔子的話去做!」大約又過了一年,兒子也無緣無故失明。可是不久楚國發兵攻打宋國包圍宋都,城內軍民在糧食吃完之後竟易子而食,柴火燒完之後竟燒人骨頭,所有青壯人都被徵調作戰,而且大部分都壯烈犧牲。唯獨這父子兩由於失明而得以倖免,等到戰事平定以後,父子倆竟都恢復了視力。
 (觀音菩薩)│有一位信仰觀世音菩薩非常虔誠的信徒。有一天,遇到水災,他爬上屋頂等待救援。大水一直往上漲,他就參唸:「南無觀世音菩薩,趕快救救我!」不久,有人駕著獨木舟前來,招呼他道:「趕快上我的獨木舟吧!」信徒堅信觀世音菩薩一定會來相救,因此不理會來者。這划獨木舟的只好走了。水漲到他的膝蓋了。他又大叫:「觀世音菩薩,趕快救救我!」唸完,遠處有人駕著遊艇過來,並招呼他上船。可是信徒仍然要等觀世音菩薩,遊艇也只好走了。水已漲到胸部了,信徒大聲祈求:「觀世音菩薩,趕快救救我!」忽然空中來了一架直昇機並且丟下繩子,要把他救離險境。信徒仍然不死心,非等到觀世音菩薩出現不可,直升機也只有走了。信徒幾乎滅頂,最後,幸好被濟公禪師救起來。信徒向濟公禪師抗議道:
 「像我這樣虔誠的信仰,為什麼觀世音菩薩都不來救我呢?」濟公禪師對他說:「你真是愚痴!菩薩駕獨木舟來救你,你不肯,駕遊艇來救你,你又不喜歡;最後趕緊用直升機來救你,你也不願意。觀音菩薩一再救你,你不但不感謝,還在埋怨,實在是與佛無緣!」最大的束縛,來自於執著,有了我執,必定無知,不了解真偽。
四、結語│法皆當捨,況乎非法;好便是了,了便是好
 (空空歌)│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東昇西墜為誰功。田也空,地也空,換了多少主人翁。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朝走西,暮走東,人生猶如採花蜂,採得百花成蜜後,到頭辛苦一場空。
如何做個快樂的修道人
一、前言:活佛恩師慈訓:心不迷不墮生死,業不繁不憂形質;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起不長果因。
二、快樂的定義是什麼?(修道路與輪迴路都有苦樂)
&& 身體健康不生病(留得青山在)(能吃能睡就是幸福嗎?有時是
&& 物質生活不缺乏(有錢能買到所有東西嗎?有時是。有人沒錢啥事都幹,有人有錢啥事都幹)
&& 家庭圓滿、父母健在、兒女孝順(享天倫不是人所能決定的)
&& 求道、修道、辦道、成道都能順順利利、平平安安(順考、逆考)
&& 前賢心愿:每位同修道親都能發心、明理、立愿了愿
&& 仙佛心愿:六道兄弟姐妹都能化劫息考,圓滿回鄉,處處是理天,得永恆的快樂
三、不快樂的原因,為什麼?
 身體不健康:常生病(厭世)
 為三餐而煩惱:事業不順、工作難找(乞丐囝仔)
 父母死亡、離異,或兒女忤逆、兄弟不和、同事不睦
 自我心太重:不敬前賢、不和同修、不容後學
 仙佛、前賢們耽心:道親們不明天時、不修不辦、不為父母祖先、自己生死大事,積極了愿
四、如何做個快樂的修道人?
 識透無常:才會收束貪、嗔、痴;從人生八苦中得到教訓,然後才尋找快樂之道
 放下我執:學習用更寬廣的、多角度的眼光立場看待人事,放開胸懷去完成修道人生
 改毛病、去脾氣:推功攬過,由怨生願、將怒寫成恕
 肯定自我:勿生計較、分別心、佛性平等、注重內德培養,包容別人
 感恩與惜福:生歡喜心、才會心甘情願接受周遭的一切;生感謝心,才會感恩所有幫助我或磨煉造就我的人
 認理實修、立愿了愿
五、結論:恩師慈悲:人生本來就是一齣戲,恩恩怨怨又何必太在意,愛與恨,名和利,生不帶來,
死不帶去,世事猶如人間的悲喜,今生無緣來生再聚,且揮揮袖,莫回頭,行功立德是
時候,那千金雖好,快樂難找,我瀟灑走過條條大道。
修道人的心量與涵養
一、前言:修道人之心量與涵養是公或私?是大或小?是正或偏?此關係著自己的昇降與千萬人的慧命。故如何保持心量廣闊,涵養精深,實為當務之急。
二、如何心量廣闊、涵養精深?
 要有遠大的志向|老子云:取法乎上者,僅得乎中;取法乎中者,僅得乎下。
 放下塵緣、更要放下修道「名相」|使妄心不起,本性清靜。
 有虛空之心量|俗云:宰相肚裏能撐船
 皇中訓子十誡第七誡:為領袖能包含藏山藏海,時領導後學輩同把道開。
 以無為之心、犧牲奉獻而不佔有|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
 感恩懺悔|耶穌說:知道感恩的人就有福了。懺要真懺,悔要真悔
 隨喜、隨順、方便|不離眾生、恆順眾生、運用善巧方便,使眾生契入佛道
 普皆迴向|諸佛所作一切,皆迴向眾生
 無量悲愿|維摩詰曰:菩薩是因眾生生病而菩薩也生病了!
三、結論:
我們是苦海與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座橋樑,要有「法天則地」的精神,敞開自己的心扉,放下成
見,尋求真正的自我解脫
立志與立品
一、前言:
  何謂志?心志也,願望也。
  何謂品?品格也,品德也,人品也。
  ∣志立事成,品立人尊。
二、人畜之別:要識透不為聖賢,便為禽獸。
三、什麼是人生真價值?
 1立志為善,品入聖流。
 2無志最賤,無品最貧。
四、如何立志立品:
 1立志|心堅志立  辨是非  濟世福人 
守氣節  &&&&        && 堅忍不拔   正心誠意  負重任&
 2立品|心清品成  察善惡  公心兼善  
行仁義  
      正大光明  寡欲養性   行遠路
五、結論:
 1立己立人,有為有守。
 2為人間第一等人,做天下第一等事。
感恩與懺悔
壹、何謂天恩師德?
一、天恩|大開普渡雨甘露,天生萬物以養民;天賦人類靈妙性,天降至道原人歸。
二、師德|師授至道傳道恩,指點迷津脫苦淵;師為徒眾搪罪愆,教化成道玄祖沾。
▲師尊:一個徒兒一個債,一分成長一分愛;無限疼愛無限關懷,將付出化為應該;多少忍耐
多少可愛,只為迷失這一代;愛|使我添上五彩,債|使我安於期待;徒兒們!可
明白痴心總是上一代。
 三、如何感恩?效聖法賢、犧牲奉獻、精進修辦。
  ▲非達到學道的境地|窮理盡性|絕不懈怠。
  非達到修道的目的|超生了死|絕不退縮。
  非達到行道的本旨|世界大同|絕不停止。
   非達到成道的究竟|覺行圓滿|絕不罷休。
  ▲正確體認|握緊金線、時存感恩、報恩了愿。
  純潔的修道心。
   堅忍的辦道力。
  菩薩的慈悲愿。
  強烈的使命感。
  *發揚德慧菩薩之修辦精神|慈悲、忍辱、勤儉。
貳、何謂懺悔與其種類?懺者懺其前愆,悔者悔其後過。
▲常自我反省自身之
  「罪」|莫大於逞己之慾。「過」|莫大於言人之非。「錯」|莫大於不知己過。
 一、懺其前愆:懺過去之罪過錯|剔除積弊。
   悔其後過:悔未來之罪過錯|開發新生。
  志於道|所以能「輕物質」|不重物質享受。
  據於德|所以能「輕名利」|不重名聞利養。
 二、懺悔種類|身、心、性三方面。
  身懺|用水洗淨;用戒律約身,用禪定治散亂。
  心懺|用功德水清淨心靈,鎖住心猿拴住意馬。
  性懺|用真理妙智慧辨真偽、分善惡、去罪孽。
 三、真我懺悔|時時懺悔,日日反省。
   對父母|是否關心孝順?
   對眾生|是否寬恕慈悲?
   對天道|是否深信不疑?對同修|是否和氣無爭?
   對職責|是否任勞盡心?對言行|是否端正平直?
▲白水老人:人在紅塵中,難免有過錯,修道不知懺悔,難以了愿還鄉;
   須知:彌天大罪難得一個「悔」字。
素食養生之道
一、前言:
  健康第一要「素」
  養生之道在「慎飲食、寡情慾、守元氣」
二、葷食的害處:
 ▲恩師慈語:肉食者,血液濁,易罹病,神經遲鈍,嗜慾濃
 ▲佛曰:食肉者,諸天遠離,口氣常臭,增長疾病,易生瘡癬
  種下因果業障
三、素食的好處
 ▲恩師慈語:求福莫過齋戒布施;求壽莫過不殺與放生;
      齋素是健康身體,了斷因果的方法
 培養慈悲心
 預防疾病,延年益壽
  養顏美容,助消化
 可促進優秀頭腦,使自性光明,去濁存清
 可躲劫避難,歸根認母
四、如何吃出健康?
 飲食習慣
 營養的調理
五、養生之道
 ▲恩師慈語:少開口,多閉目;少忿怒,多微笑
       少逞強,多忍耐;少罪過,多行善
 養身  善心  養性
 ▲玉皇上帝關聖帝君慈訓:
    科學理論將對證 不信你們察分明
    日後世界將更新 盡留素食持齋人
聽道理有什麼好處
來開班也不是如此簡單,沒聽眾也開不成,沒有人招待也很冷清。無仙佛臨壇也很失望,故開班要同心協力.各負職責,事事圓滿能皆大歡喜。
二、能佈施無畏
▲沒有分別對待,同心協力佈施無畏,畢班後皆能笑容滿面,回家後皆能去實行。
三、能夠消業撥劫
師曰:曾有位徒兒,叫他來開三天法會,他說沒空,結果發生車禍住院住了三個月,若當時能來開班定可躲過這一劫,故來開班聽道可消業撥劫。
四、能修心養性
&& 因為人之毛病就是好為人之師,大家都喜歡說給別人聽,叫你聽人講就坐不住,我們就要來磨煉。
&& 但叫你上去說,說出來的道理又不能合每一位人的胃口,因為每人的胃口不一樣.故講師的壓力有多大,可想而知故聽道理之人能坐在這裡修心養性,但聽道理之人也要有智慧,是理則進非理則退。
五、天人合一
別以為三、兩個人就來顯化,仙佛顯化是有因緣的。
  能知行合一之人,才是最踏實的修道人,也是上天最忠愛的一個人
如何護持道場
開創道場不易,護持也更不容易
代天宣化要責任負起,勿負天恩師德
要信心堅定,使命身擔
二、道場的定義
自身的道場
身外的道場
三、如何護持自身的道場
學道要學得好:
學聖賢的心
&學菩薩的行誼
&學做菩薩的事
修道修得好:以身示道平等心 平常心 寬恕心歡喜心 感恩心
講道講得好:要活潑圓滿,融會貫通,不執文字
  ▲老前人云:講道不離身,說法不離性,離身講道是邪道,離性說法是邪法辦道辦得好:要團結,互助,和諧,愉快,勿標新立異,應依循舊章
四、如何護持身外道場
肯定師尊師母之天命,勿做忘恩負義之人
以真為依歸引導眾生,以真理印證明師一指點,排除迷信,怪力亂神,才能護持平安道場
謹守佛規,勿好奇,勿亂串佛堂,無命不敢自專
&末後成就,內德培養,外功圓滿,護守愿戒
▲古聖云:一言興邦一言敗國.道場要一代比一代強,道場就有希望。
為什麼要三曹普渡
一、前言:
&& 1三佛收圓天早定,三曹震動要收圓,九六原胎佛子皆返回,是母娘大慈大悲要我們回家團聚
  2老母本來只渡生不渡死,亦即只有人間善男信女才能被渡,後經三官大帝及地藏古佛的請求,才有三曹普渡,並命濟公為三曹導師。
二、苦海觀:
人生在世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會、愛別離、五陰熾盛,再加上貪嗔痴愛,佛陀為尋解脫苦海之道,故棄青宮富貴榮華去修行。
三、應劫觀:
  白陽期是三期末劫,無論天地人三曹都是最後的機會。道拯善信劫收惡男,在道中即不在劫中,要把握機會修辦。菩薩畏因,眾生畏果,故要用功德來了罪消業,也要立愿了愿。
四、天時觀:
午未交接叫原胎佛子回返。因為天不言地不語,只有人才能說話。若現在不說以後不用說(凡人不開口,神仙難下手)。老師望我們快馬加鞭,趕快代佛宣言,渡化眾生。
五、解脫觀:解業束縛,解三世因果,如何解脫呢?
&& 要開悟,有口的都會說,但要做就難。說的天花亂墜,但實踐才多少,拿不出真心出來。
&& 遇佛世難,生善心難,準備十足也難。
&& 生在中華也難。諸難今已得道,要好好的把握。
▲道即是路是走上成佛的不歸路是單行道……
六、結論:
▲有緣遇得佛出世,無緣遇著佛涅槃,要把握時機,渡化眾生,立愿了愿
▲濟公活佛第一次領命辦三曹大事,需要神道設教、天人共辦,希望徒兒齊心同力共辦末後大事
一、前言:帶人過河叫做「渡」,但能救人的靈性超脫生死,才算真正「送佛送到西天」。
&& 三曹普渡的意義:以天道救渡三曹眾生的靈性超脫生死。
&& 上渡天曹眾生(氣天大仙)中度人曹眾生(人間善男信女)
&& 下渡地曹眾生(地府幽冥鬼魂)
&& 三曹普渡,亙古未有:從得道四難說起
◎仙佛云:道脈綿綿貫古今一隱一顯理數分若非三期天慈憫庶民焉得聞妙音
&& 三曹普渡的由來:三佛收圓天早定,三曹震動要收圓,九六原胎佛子皆返回,是母娘大慈大悲要我們回家團聚。老中本來只渡生不渡死,亦即只有人間善男信女才能被渡,後經三官大帝及地藏古佛的請求,才有三曹普渡,並命恩師濟公為三曹導師。
&& 三天大事人間辦:彌勒佛掌天盤,濟公活佛掌道盤,負責三曹普渡。
二、三曹眾生如何渡法?
上渡氣天神祇王爺:氣天神仙,如不得天道,仍是難脫輪迴之苦。
功德夠,才能尋找前世有緣之人,擔任引保,求得天道,返回理天。
◎仙佛曰:氣天之神來求道,必先立功把德建
&& 氣天仙求道不容易
印光法師叩求天道實錄:只因為未得道理天難返,雖行善只落個氣天大仙都以為唸經文死生能脫,那曉得淨土法難脫循環
唐太宗叩求天道實錄:
小仙不堪悲悽甚 心中焦急似刀割 不曉何日登道岸
求點一步超氣天
中渡人間善男信女:人間有緣男女(三緣俱足),皆可求得天道。
祖上有德品行端正累世有修
下渡地府幽冥鬼魂:仙佛曰:亡靈欲求真天道,千般苦楚萬般難
鬼魂求道,必須陽世子孫,得了天道,又能修辦道有恆,才能超拔,為人子女應盡大大孝,渡父母靈性超脫生死輪迴。
超拔:上拔祖先,謂之超拔。 恩拔:下拔子孫,謂之恩拔,非有大功大德者不可。
冤欠索討,由仙佛作主而獲准者,方可求道。
三、三曹普渡的事實: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
氣天仙求道的事實
教化菩薩求道記:師母親渡之氣天仙|雲遊姑娘是也。
韓信大仙求道記:跪求活佛恩師指點,共三十四天。
前北港媽祖求道記:北港媽祖說,因我未得道,未能超氣入理。
廣欽和尚求道記:承天禪寺的住持,歸空後叩求活佛恩師指點:
雖然在世苦修身未得一點超生難大夢初醒無色身回歸之時返氣天
叩求天尊引我前上承皇母求濟顛時日已至賜一點返迴理域脫輪轉
普渡人間的事實
白水老人成道記:韓老前人
德慧菩薩成道記:張玉台前人:大道普開拯群生有志開道趁此年
裕明大仙成道記:曹點傳師之父:三期末世獨天厚受得明師指性宗
         能得師指開無縫三生有幸速奔行
慧德天仙成道記:慈孝佛堂盧點傳師:莫再迷昧了苦業莫如今日大道修
泰國老和尚求道實錄:西元一九九○年,年二三八歲。
亡靈求道的事實
連壇主超拔其父母親:其父母親在結緣訓上說
幸我有兒修大道拔我脫離輪迴道孝子修道功德建九玄七祖皆能蔭
羅老師超拔其父母親:其父母親在結緣訓上說
入了陰間好悲慘孽鏡台前照分明七十一年受超拔恍如夢境入仙鄉
當時不知何緣故能上天堂樂無邊仙吏告我已受拔在世孝兒修道虔
亡靈黃木鹽被超拔後的見証:他說
記得拔薦當時景一張赦旨自天來閻王判官恭跪接判官對我笑顏開
同伴對我欣慕羨恭喜聲音入耳來亦有鬼犯淚漣漣說他兒孫沒機緣
三期末劫大開闡鬼魂賴此出津關生死簿上勾了賬免了閻王和判官
四、結論:由三曹普渡的事實,更可証明天道的殊勝|道真、理真、天命真;望
大家善握此緣,好好建功立德,協助恩師,完成普渡三曹的重任。
修辦過程考驗與體悟
一、前言: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活到老,學到老
▲不經一番寒徹骨,那來梅花撲鼻香
▲三歲小孩雖知曉,八十老翁行不得
▲真道有真考,亙古之理,考的是金剛志,美玉無瑕,方珍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真金不怕火煉,真道不怕應驗,
▲如金經百煉方顯光華,家貧寒方顯出真心孝子
▲無考懲不見實,真偽雜相
二、認知因果考驗與由來
欠債還債。債可分為:命債,錢債,人情債,要還債,還得真心與歡喜心方有用。歡喜做,甘願受,才能了因果,因果皆因個人的罪過錯所結下的
三、信心與恆心分辨
不能因一時的不如意與得失,便了怨天尤人。對自己失去信心與恆心,
半途而廢,不明道理也不來研究道理,理路不清
四、天恩師德的護持
當我們有任何不如意時,上天總是慈悲的,給我們多少的機會,
有多少的諸天仙佛來慈悲開示,多少的仙佛為我們承擔,
我們有罪過錯可以行功立德,仙佛慈悲給我們機會來彌補。
五、能放下大徹大悟,以報天恩與師德
  心真一切真,心假一切假。經仙佛的開示,要自己能夠轉念才能放下,放下才能不執著,方能徹悟,知道天恩師德的浩大,立愿了愿以報天恩師德
以紅塵為道場,化煩惱為菩提
一、以紅塵為道場∣白陽期應運在家出家
&& ▲青陽期|深山古洞千里訪明師:自修阿羅漢  紅陽期|剃度出家遠離人群:自修阿羅漢
 白陽期|半聖半凡在家出家妻為朋子為伴:菩薩愿度親朋好友
&& ▲五祖弘忍傳頓教衣缽予六祖曰:
   汝為第六代祖,善自護念,廣度有情,流布將來,無令斷絕
&& ▲六祖: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
二、紅塵如何為道場:
&& ▲世界是一大天地,人身為一小天地 ▲道在自身,身外無道
&&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
&& ▲六祖壇經:韋公問:在家如何修行?六祖曰: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與吾同處無別,剃髮出家,於道何益?
 ▲無相頌曰: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 ▲菜根譚:人能誠心和氣,勝於調息觀心
&工作∣各行各業都有道,同事之間共修
&& ▲道親如兄弟姐妹互相勉勵成全,亦有脾氣毛病須改進
&& ▲莫以小怨忘大恩 
&& ▲盡忠盡於彌羅天,盡孝盡於母跟前
&& ▲六祖於獵人隊中時,一日至廣州法性寺,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旛動,一僧曰:風動,
一僧曰:旛動,議論不已,惠能在旁曰:不是風動,不是旛動,仁者心動!
▲伏魔先伏自心,馭橫先平此氣
三、如何化煩惱為菩提
  ◎為何有煩惱?
   慾望:知足常樂,清心寡慾
   執著妄想:執著是苦海,解脫是仙鄉
  內自省:
&& ▲莫要放眼看天下,當要收心觀自在   
&& ▲以心役物,勿以物役心
&& ▲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常自見已過,與道即相當   
&&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後原來是向前。
&& ▲彌勒祖師: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倒了。
        涎吐在臉上,隨它自乾了,我亦省力氣,他亦免煩惱。
  多叩首  認理實修:有智撥得乾坤轉,無智反被道理埋
   三不離:不離道場|佛;不離經典|法;不離眾生|僧。
  ◎煩惱須在塵中淨,佛道還得世上成
四、結論∣以誠心,恆心,聖心通過考驗
如何收心歸回原點
&& *孟子: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 收心回歸原點是修道最上乘,最究竟的法門。
二、收心回歸原點的其義
&& *明師一指即是心的平衡點、定點,在此用心即可契入空性。
&& *十字真理。
&& *孟子:「安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三、心收回原點之妙用
(一)、入無我之境,快樂無憂。
(二)、六根清靜,不造罪過錯。
(三)、覺悟、懺悔、反省、改過,可超凡入聖。
(四)、心平氣和、身體健康,精神好。
(五)、專心致志、事做得盡善盡美。
(六)、平安保命。
(七)、放眼天下,逍遙遊。
(八)、超然物外,萬化冥合,物我兩忘。
(九)、悟空〡智慧朗現,大轉法輪。
一十)、超生了死,達永生之境。
四、如何收心回歸原點
(一)、對修道、明師一指,深具信心。
&& *認清道與教的分別。
&& *在三寶心法下功夫。
&& *在修辦中悟道。
(二)、事事用心(有事應)〡用心悟、修辨、渡人.
(三)、常保一顆清靜心(無事靜)。
&& *清靜經:「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
(四)熱心操辦,發慈悲喜捨四無量心。
(五)、修辨圓融十方。
(六)、心齋坐忘,超然物外;
(七)悟空、法輪常轉。
談行功立德
一、前言:
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有幸得明師一指,必須要認清就是來辦道的,八十一年十二月初,有一位點傳師的外甥女陳慧雲,在美國被車撞死,唸護士的她與同學去實習,那時,正好下大雪,他們開車在路上,路不平,風也大,雪也大,錯車時跟另外一台車相撞,對方輕傷,她的同學盤骨破裂,一隻腳斷了,而慧雲才二十四歲,就這樣撞死了。她這一生來就是讀書、讀書,在她要出國以前就一直補習,成績一向名列前茅,以五百五十分通過托福考試,得到去美國愛荷華洲杜布克大學讀書的機會,再兩個禮拜就要畢業,眼看人生大好前途展開,但是無常來到,一切都成夢幻泡影,白髮人送黑髮人,父母親因此受了很大的打擊,在她歸空五十幾天就到壇顯化,說出始末,讓道親明白道的寶貴,求道的殊勝。身為點傳師的阿姨也後悔從前沒有成全她接近道場,無法及時行功立德,大部份人也是忙於家庭的付出,往往少接近道場等到沒有人身了,想要修辦可不容易,所以能參班的前賢,都是肯發菩提心,有機緣行功培德時,千萬要把握機會。
 陳姐在五百年前,本是天上的玉蓮仙子,因劫數之故,才來凡間轉了七世,第一世轉到印度,印度本來佛教興盛,在西印度恆河流域的西邊,那裡貧窮,轉在那裡修行一樣脫不了人生的苦空無常,第二世,她又投在越南,越南那時候的佛教正興起,但是沒有得過明師,一樣脫不了輪迴,第三世又轉到泰國,生在泰北,是個苦行僧,據說當時修道很苦,但是修了一輩子,一樣生老病死,仍然不能了生死,不能解脫,第四世,就是清朝的時候,康熙乾隆,就生在大陸,當一個員外,從前清朝的時候有度牒,度牒就是去剃渡,是朝廷發給修行人證書,在那苦修行還是不得結果,第六世轉世在台灣屏東的李姓家中,因為當員外那時候,有佈施,跟僧家結緣,所以才有此段緣,在第五世修行,只因動了一個念頭,所以跟第六世的先生有緣,但是第六世我轉世為女的,結婚幾天先生就死了,這引導我進入空門拜師皈依三寶,我開創屏東東山寺當住持,我的法號就是釋圓融,但是那時候還不到五百年,唸經、拜仙佛,一樣不能超出苦海紅塵。當尼姑時候也擔任東山寺的住持,六根不能清淨,手裡財產很多,廟產很多,信徒也很多,但是,玉蓮仙子說:「為了侄兒們,跟鄰居為了一塊地,他們蓋房子蓋到了我的土地、影響財產,我跟他們起了爭論,結下了冤仇,以致他們批評佛法、毀謗了佛法,等到我臨終的時候,我有好多錢,凡是去跟我拈香的都有一包紅包,有十元、二十元的,你們可以去考證。病中我神識一直找一直找,因為我跟爸爸媽媽有一段緣,我在泰國、大陸修行的時候跟爸媽有一段緣份,所以一直找到劉家,有這個根基緣份,有阿姨、有舅舅,還有奶奶都在修行,所以我在媽媽的肚子裡是胎裡素,我本來是來協助辦道的,但是,我沒有!我幾世修的只是個福,所以這一輩子,爸媽疼我,我吃住穿不用愁,爸爸讓我讀書,我不知道修辦,所以才這麼快就回歸玉蓮仙子這個仙位,是我這幾世所修的福慧,我為了只得個明師一點。所以輪迴轉變,不一定能求到道,轉了六、七世,才求了道。但是這輩子只是聰明而沒有智慧。」
二、何謂功德?
 1勝鬘經云。「惡盡言功。善滿曰德。」意思是說:「惡的氣質都洗去乾乾淨淨的才可以,這是
功,善行要達到圓滿才可以言是德。」
 2六祖云。「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
 3「自性建立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
 4「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
 5「見性是功,平等是德。」所謂平等,即宇宙一切眾生,皆歸一體,而無差別。
 6佛有戒云:「一言必謹,言有功也。」我們的言行意念,是否邪正,有莫大關係。
 7佛戒有云:「清清勿使昏迷,防意如防城之危;惺惺勿使散亂,守心比守身之嚴。」
 8行:實行。功:功用。立:樹立。德:美德。能實行內外功,才能樹立美德。
 9不惜勞苦,而為社會人群求生、謀福利的,叫做行功。其效果,便是立德。
三、修道為何要行功?
&& 修道的功夫,大致來說,不外乎「修己」和「渡人」兩方面,也就是儒家所說的「明德新民」及「己立立人、已達達人」,和釋家所謂的「自覺覺他」。修已是內功,渡人是外功,內功屬於修道,外功屬於辦道。換言之,內功是道,外功是德,道本屬於空,而德才是實,故無德不能顯道。中庸云:「苟無至德,至道不凝焉。」內功是保存天性(明體),外功是發揮天性(達用)。明體就可以立果,達用就是行功。如此,才可說道明德立,知行合一。
&& 我們把這「求道」「修道」「辦道」三項步驟再加上一項成為歸宿的「成道」共四項,借一粒麥子,由初生到收成作一比喻如下:
 1、開始〡求道是尋求失去的一粒種子,此乃生發未來功能之基本也。
 2、過程〡修道是在尋求的種子上,使它有生長的生機,此乃自覺自悟之時。
  〡辦道是將生長出來的生機,發揚光大,盡其所有的力量發揮之充實之以達到生機之最大功能也(普救眾生)
 3、終點〡成道是結成實的時候,以一粒種子之生發、收成多粒種子之代價,此即一本萬利(粒)功果圓滿之時也。
  在過程中之「修道」,即是內聖,「辦道」即是外王(亦可說是行功立德)此二者合而言之,便是明性復初之修德工夫。而「成道」即是一本萬粒(利)之比喻,功果圓滿之時。
  止於至善〡內聖|仁|明明德|(修道)天道功圓果滿(佛)
 〡外王〡義〡新民〡(立德)
 德固是由道而生,而道尤須賴德以培,兩者相互為用,不容偏廢。在渡人的過程中,我們正好改脾氣、去毛病,增加智慧,充滿靈光。理論和實際,不經一事不長一智。
四、如何行功立德?
行功有內外兩功:
(一)內功:是自己正心修身,克己復禮。一言一行。不敢有一亳人欲之私。(是自己本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復回本來的良知良能,雖是一言一舉動,不敢有一絲毫自私之念頭,時時都保持著純然清淨的本性。)
 1發揮仁義理智信五常之德,培養浩然正氣。(保守天性)
 2三省四勿
(二)外功:是開荒下種,設立法船,不惜精神物力。犧牲一切,屈己從人,為道設想。(到處啟醒眾生,開其迷昧,播下大道種子,成立佛堂度化眾生,不惜消耗自己的精神財力,犧牲自己的一切來光明眾生,處處都是為道第一。)
 1財施:獻心,拿東方之財,買西方佛地
 2法施:開荒闡道、成立佛堂,接引眾生、渡人成全人,九玄七祖沾光,法施無窮。
 3無畏施:遇考不懼、守道念,護持道氣。
&& 天道是上乘大法,目的在兼善天下,不是獨善其身,只要能犧牲一切,為道前進,不辭勞苦,捨己救人,立下真功實善,則外功圓滿,而內功不煉自圓。因老母慈悲,給予加靈,智慧因此增加,靈光也漸漸充滿功德乃是成聖成賢的主要條件,故修道必須立功立德,古人云:「人間無不忠孝聖,天上無無功德神。」有德纔有功,德者福之源也,德不立則福不至,道必須以德來培,古今聖賢皆以立德利人為事也;德立則冤孽可消,有道無德必定招魔,修道若不立德立功,怎能名留千古,受人崇拜呢?尤其這同三期普渡,萬佛降世,神人共忙,三曹會議,全靠功德為急,功多果自強。單傳時先把內果修成,再立外功,如今普渡,辦功在先,修果在後。辦功者分之為二,即財施、法施、無畏施,各當盡力而為。仙佛常云:「西方果位人間證。」我們如不行功培德,怎能位證九蓮呢?.若能日積月累,積沙成塔,何患功德不圓滿,又何愁不成仙作佛呢?缺內功則本源不清,少外功則德行不圓。「防意如防疫」可知行功立德,在於外功促進,更在內功慎獨。
立德亦可以分三種來解說:
(一)心德:存心慈悲,作事公平,誠心敬天地,行孝父母,待人無驕、無妒、無怨、無嗔,則為心德也。
(二)身德:品行端正、修持謹慎,為人模範,樸實勤儉,事事平和,對上以敬,待下以慈,先賢後賢莫不言行相顧,即是身德也。
(三)口德:言語益人,詳談果報,忠言勸世,堂解聖經善書,以勸化世人,言行一致為口德也。(惡口、兩舌、妄言、綺語)
正:不吝才學,竭力盡心,調賢引眾,不辭勞苦,辨魔認道,從正闢邪,赤膽忠肝,苦心苦志,耐磨耐考,有始有終,捨財捨力,辦道辦功,成已成人。
負:好勝貪高,搶高奪果,胡為亂作,敗道傷風,執著愩高,獨行傲眾、恃才逞能,不遵佛規,另立宗旨,欺師滅祖,弄是生非,攪道書眾,私心偏見,投魔信邪,畏難苟安,好閑貪懶,繁華奢侈,食美穿新,以上一切均要痛戒,時時遵行體貼,刻刻著意留心,依此行持,辦道才是真功,修果方是實果。仙佛本是凡人作,就怕凡人心不專,我們大家遇此奇緣,皆是佛根深厚,若不器重自己,把握佳期而精進,怎能脫苦得樂,超凡入聖呢?古聖先機而發,智者力求上達、見機而作,只有愚人失機而悔,終至遺恨千古。
迴光返照以覺為師
一、前言│迴光返照的真義
 一般人的看法
  1日落西山,天空發亮
  2臨死之時,神智清明│所以遺言特別多
  3事物將滅,似有好轉
1第三隻眼:明師指點傳心燈
 眼前觀即是,燈下照輝煌 二目要迴光,一點真太陽
2收圓守成:扶助彌勒成大道,收其放心,向內朗現不向外尋覓
3反省自鑑:留一隻眼睛看自己
二、破除無明│心田除卻無明草,性地常開智慧花
無明產生自七情六欲,終究成為脾氣毛病習性,因而遮蔽自性。欲除無明必須迴光返照。
三、不著形象│
1不執明師一指(一般人總認為差一點沒關係,其實大有關係;但必須先執後放)
2不執仙佛顯化(仙佛借相顯理,吾們應借相明理、得理忘相)
3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色只是借用的工具而不能佔有
四、以覺為師│
1以戒為師是心不外放(處罰、消極被動,如果皮防果肉腐化),以覺為師是心向內收(明理、積極主動)
2老師云:要成全自己,若還需要佛規禮囑戒律來約束,就還在外道上學
3光是自覺(明心見性)不是佛,佛是覺行圓滿如如不動,每個人都是能成佛的種子
4菩薩是自覺覺他,修六度萬行
5上等修行悟覺性,中等修行執文字,下等修行迷顯化
五、壇經說法:
    │五祖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若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師、佛。
    │六祖云:迷時師渡,悟了自渡;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眾生是佛
    │無相三歸依:
&& 1歸依覺(佛)。自心歸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
&& 2歸依正(法)。自心歸依正,念念無邪見,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
&& 3歸依淨(僧)。自心歸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
    │六祖云:吾滅度後莫作世情悲泣雨淚,受人弔問身著孝服非吾弟子,亦非正法。(老子死秦佚弔之,三號而去│薪盡火傳)但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無動無靜,無生無滅,無去無來,無是無非,無住無往。恐汝等心迷不會吾意,今再囑汝,令汝見性。吾滅度後,依此修行如吾在日。若違吾教,縱吾在世亦無有益。
六、結語:自歸依佛(自性),莫歸依他佛
超越人生關卡
一、關卡及其作用:
關卡有大如萬里長城,小如牛欄、羊圈、馬廄。
關卡是屏障也是阻礙,用外力人為做成者皆不自然。
有形的關卡容易超越,無形的關卡才難超越。
行行出狀元、條條大路通羅馬,為何要自設關卡?
二、人生關卡:
情愛(色相)、學業關︱男女之情。愛出鋒頭、爭風吃醋。比較排名、貪多分心。
名利關︱事業權位、考試文憑、官職頭銜、財富珠寶、名譽面子身分、人爭一口氣。
生死關︱生老病死、殘障業力、自古紅顏多薄命不許人間見白頭、怕死是因未準備妥當。
三、如何超越關卡?
情愛(色相)、學業關:人間的情分皆因緣而有,緣起緣滅不由人、有緣無分命中定,我們要結緣、惜緣隨緣、不要攀緣造緣絕緣。
︱人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立足行走扮演各種角色,盡力而為即可。手要提得起、肩要挑得動、眼要看得開、心要放得下,面對承擔,任何人事物都將成為過去。
▲少年用肉眼看世界(戒之在色),跟著感覺走,容易近視眼,需要才情志向理想。
 因為自覺不易,需要師長父母同儕的他覺,才能突破關卡。
▲最適合充實內在美的少年時代,卻往往最看重自己的外在美。
▲少年要有固定的目標,才能專注不二,學業自然有所成。
名利(事功)關:富貴花間露、功名水上漚,士農工商各行各業勞心勞力都是一輩子,盡人事多付出就有功德,每個角色都要有人演。
︱賺得了天下,可能失去了自己;贏得了財富可能輸掉了尊嚴。
︱個人雖有價值卻也不是那麼偉大,給自己一點距離空間。
▲中年用心眼看世界(戒之在鬥),跟著欲望走,容易勢利眼、小心眼、死心眼,需要人性關懷,必須多付出才能忘掉自己。
生死關: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一切煩惱皆由執著而生。該走的絕對留不住,未死之前絕死不了。
︱花開不為蝶來,蝶來不為花開;蝶自來自去,花自開自落。花開花謝蝶來蝶往,生死只是四季消息。日子還是要過,戲還是要演下去。
︱肉體的生滅交給醫師,心靈的去路操之在己。
︱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的生命,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的生活。
▲老年用天眼看世界(戒之在得),必須放得下一切曾經擁有的。
︱藥山禪師庭院打坐,指一枯一榮兩棵松問道吾、雲巖二徒,又問沙彌。「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人法地、天、道、自然,天人本當合一。
︱把有看作無,固須一輩子;將怒寫成恕,亦得三十年。
人生的真諦
一、為什麼要探討人生?
▲人都會死,必然的事人不愛聽,總愛聽未必然的美言!
生而為人不容易:輪迴轉世、人身難得
健全活下來不容易:父母苦心、環境造就
活得充實有意義不容易:名利與山水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死往何處去?鴻毛與泰山、成仁取義
二、人生是什麼?
人生如戲:舞臺上各有角色
人生如夢幻泡影:醒悟時一場空
人生如流水:畢竟東流去
人生如四季輪轉:花開花謝
人生是修道好機會:學習的歷程
三、人生的苦與樂︱比較便生苦樂:美醜高低大小
▲人生之樂:
人生三大樂:
 ︱父母健在兄弟無故︱天助
 ︱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自助
 ︱得天下英材教育之︱人助
人生四大樂: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
一般人看法:物質不缺、精神愉快(表面假相︱富翁與鞋匠)
▲人生之苦:
生苦︱哭著來到世間、生活是一個難關、家庭、養生送死
老苦︱身心俱疲、老來不中用、老人三件歪
病苦︱人無千日好、英雄只怕病來磨
死苦︱理想破滅、意外橫死與善終、死者已矣生者長戚
求不得苦︱學業事業名利
愛別離苦︱愛情友情親情
怨憎會苦︱業力冤欠債主、不是冤家不聚頭、冤家路窄
五陰盛苦︱色受想行識煩惱多、貪瞋癡疑慢、怨恨惱怒煩
四、人生的價值在那裡?
遺臭萬年︱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無生無息︱草生草死、陀螺般庸祿
立銅像︱救渡眾生、為別人付出就成偉人偶像(但有時空限制)
裝金身︱聖神仙佛,受人膜拜馨香,永世不朽(魏忠賢與關公)
認 理 實 修
一、不分教門教派:認識道與教的不同(本末),無論皈依任何宗教,若能深體其教理真傳,徹行不懈真修實煉,皆可明心見性而超生了死,不應毀謗其他教門教派,以為他們沒機會回理天,說青陽紅陽過時了,說紅陽廟執相為後天,白陽為先天。求道雖經明師指點路徑,是正理正法正緣,但如不能真修實煉,終究要墜落,焉談超生了死。
二、不隨人情修辦:道場如果出現崇拜某人、只聽誰的課或指示命令,巴結有學歷、有財有勢甚至長得漂亮的道親,對貧苦無知的眾生不屑一顧,那是迷信盲從。須知眾生應是平等的,何況,認人而修的宗教,容易陷入騙色(不能離慾)、騙財(貪圖物質)的圈套中︱靠山山倒,靠人人跑。
三、正常作息聖凡兼顧:道在日用尋常,不索隱行怪。不意氣用事,不作狂熱的行動、執相的言行,不與政治掛鉤,不煽動聚眾成為某一意識形態。(部分宗教狂熱分子喜與政治作對)人道盡天道成,先將家庭安排妥當,莫一走了之,讓家人造口業、作負面謗道扯後腿之舉。
四、明辨飛鸞慈訓:仙佛臨壇是借相顯理,所批訓文亦是應時應機應緣應人而設,不一定適合拿到別的地方國家、或對別的道親同樣說法。尤其不可斷章取義,揣測天機、疑神疑鬼,借言災劫怪力亂神,以盲引盲,孟子說:盡信書不如不書│「成也飛鸞、考也飛鸞、敗也飛鸞」。
五、明辨因果災劫:如使眾生因害怕果報而吃素、因害怕災劫而求道,都非正道。修道人應以身作則、立德立言救世渡眾,期許家國平安社會詳和,並非災劫到臨可以躲劫避難而幸災樂禍。須知沒有真功實善,或雖求道卻不知修行(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真的災劫到來,臨時抱佛腳,仙佛也救不了。
六、一條金線的真義:
 1︱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求了道三寶未忘,勤加體悟,即是把握金線,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七情六欲 李翊君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