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除了看到听到感官接触到的外面的世界mp3下载 和自己生存的空间自己的家还有什么 真的只有面对这些别无其他吗

有些时候看见一些真的没办法说什么的高票答案,我也会忍不住来答个问题。&br&&br&最高票的答案讲的是一个畅销书作家芭芭拉o艾伦瑞克(我没听过这人)写的故事。在美国这类描写社会的畅销书有个特点,越缺乏常识越脱离实际卖的越好。&br&&br&她写的很多东西不符合常识。比如最后的结论:&br&&blockquote& 开外挂的女作家,无论如何也做不到收支平衡。但实在要流浪街头时,她可以挖出自己的信用卡,大吃一顿。可是现实中真正的穷人,她的同事们呢?&br&&/blockquote&&br&真的穷人根本就没有信用卡给他们大量透支,他们怎么会收支不平衡?&br&&br&美国有多少穷人因为收支不平衡饿死街头?&br&&br&这些文章是没有逻辑的。当然越没有逻辑的文章传播的越快。马上就最高票了。&br&&br&在欧洲很多国家里,不工作都是可以生活下去的。难民没有工作许可,根本不能工作。但是他们在难民营里面一样可以正常生活。因为有社会保障。&br&&br&富人收入高,没有社会救济可以领,一下子到赤贫还没有社会救济,自然生活很艰难。但这不是真实的穷人生活。&br&&br&&b&在发达国家真正的穷人生活,是无所事事。难民营里的穷人没有工作许可,不能工作,只能依靠政府的救济生活。&/b&&br&&br&&br&&b&这才是真实。&/b&&br&&br&&br&回到问题上,人一旦进入一个收入阶层,是很难跳出来的。一个收入阶层有一个收入阶层的生活习惯。有的人觉得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一辆自己的车是生活必须的。有些人就不这么认为。&br&&br&你看见那个富有的作家,去过穷人的生活的时候,最低的要求依旧是汽车旅馆,有自己的房间,可以洗澡。但是真的穷人,是根本不会有这样的要求的。他们有自己住的地方。教会,政府给他们提供了穷人的住处,他们还是有保障房的。当然也有人自己因为个人原因会去选择流浪。&br&&br&人进入一个收入阶层之后,就会有这个收入阶层的思维惯性,&b&对生活中必需品和奢侈品有自己的定义&/b&。&br&&br&就像有些人觉得投资是必须的,避险是必须的,有些人却连这两个词到底是什么都不知道,因为他根本不需要, 没有资本的人是不需要有投资的需求的。&br&&br&这就是思维惯性,你可以用这个角度来解释所谓的穷人思维,要是穷人思维真的存在的话。&br&&br&很多关于社会的畅销书其实本质都是小说,通过小说理解出来的生活和现实就是两回事。
有些时候看见一些真的没办法说什么的高票答案,我也会忍不住来答个问题。 最高票的答案讲的是一个畅销书作家芭芭拉o艾伦瑞克(我没听过这人)写的故事。在美国这类描写社会的畅销书有个特点,越缺乏常识越脱离实际卖的越好。 她写的很多东西不符合常识。…
随着年岁增长,&学霸“这个词,跟我脑门上的发迹线一样,在我的生活中渐行渐远了。
&br&&br&不过,我依然清晰的记得,20年前那个下午,那通电话。
&br&&br&- “兄弟,” 电话这头的我略带紧张的问道:“怎么样?多少?”
&br&- “不是太好,才861......你多少?”
&br&- “我......我856......&
&br&- “哇,恭喜恭喜,这么高分!”
&br&- “滚犊子!”
&br&然后两个人在电话里没心没肺的笑了。
&br&&br&第二天的报纸上,公布了广州市当年高考状元榜(上古时代特热衷搞这套玩意儿)。小陆同学总分第五名。我紧挨着他,第六名。&br&&br& 如果,高考有以同桌为单位的双打比赛,那我们应该是本届的全省冠军了。
&br&&br&不过,我们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选手,走着不同的道路。正如我们的人生,只在高中三年的课桌前,有了一点交集。
&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1125& data-rawwidth=&750& src=&/fce4e8e427a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fce4e8e427ae_r.jpg&&&/figure&&br&-----------------&br&&br&初中,同级不同班。令人惊奇的是,在那三年里面,我们彼此竟从未见过面。&br&&br&他从入学起便是受人瞩目的学科明星。早早通过奥赛在我们这所市重点中学里面树立了江湖地位。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除了体育,几乎所有学科的竞赛他都要掺一脚。
&br&&br&我则是.....nobody。初中入学,路人甲一枚。成绩稳定在班10多名开外,年级百多名。身体还没长开,连体育都有挂科的项目。窝在角落里,用着不起眼的书包文具,穿着发型毫无特点,老师不会注意,同学们也不太爱搭理。&br&&br& 假如说,我多少还有点与众不同之处,也许就是性格上特别的骄傲自大了。不时会说出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自夸的话,在一个所有评判标准都唯考试成绩而论的环境里,只会惹来周围人士的嘲讽讪笑。&br&&br&哦,差点忘记了,因为会画些小画,被班主任分配去出墙报。&br&&br&“老师,我可以不做这个么.....我想多花一些时间在学习上面.....”&br&&br&“什么?集体分配给你的事情,你都不愿意做么?”&br&&br&看着老师严厉的目光,我只好默默接受了这个任务。&br&&br&对于一个才华欠奉的人来说,那绝对是苦差事。每当同学们放学回家,才是我开始干活的时候。跟三两同学把桌子在墙报黑板前拼好,爬上去,擦干净上一期的内容,画画,套用着平庸的模板,写着乏味寡淡的文字。有时候要几天才能完成一次任务。回家之时,已是华灯初上,骑着破单车,行走于夜幕之中。然后......迎接第二天大家的评头品足,或者,什么都没有。&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1125& data-rawwidth=&750& src=&/95cca5fd606ce03f287efb945d302b51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95cca5fd606ce03f287efb945d302b51_r.jpg&&&/figure&&br&一个阴冷的下午,自习课。许是课室里过于吵闹,班主任走进来怒喝,骂了几句。可能那天我的造型看起来比较温顺,她突然指着我说:“大家好好看看大头,他虽然学习一般,出的墙报普普通通,但起码他知道做好自己!我不指望你们像隔壁班小陆那样,你们本本分分学会做好自己就够了!”&br&&br&课室里忽然变得鸦雀无声,仿佛空无一人。然后,在某个角落里,传来不知谁的低声嗤笑。&br&&br&这算是在夸我么?我的存在感,难道就只是课室后面那两周一版,无比蹩脚的墙报么?&br&&br&小陆?已经有我这么个路人甲躺枪不是够了么,为什么还要拉一个全明星球员来垫背?&br&&br&所以,我就需要甘于自己平庸的天资,去接受这样的位置,对吧?&br&&br&好的,我明白了。&br&&br&我应该感谢班主任的这番话,因为它帮助我开启了人生的另一种模式,一种我从来不知道自己拥有的模式:&br&&br&认真去研究规则,然后,找到漏洞,战胜它。&br&&br&在这个地方,这里的规则,至少我所理解的规则,就只有一条:你只有凭着考试成绩冲到最前面去,才能获得与别人谈笑风生,平起平坐的资格。&br&&br&我依然不善言辞,没法在短时间里面提高自己的语文技巧和写作能力;我对外语兴趣欠奉,始终不得其门而入;对于数学,我依旧无可奈何,这似乎也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问题......&br&&br&可是,考试总分的评定,还包括一门:政治。&br&&br&没有任何人会喜欢这门课。老师照本宣科,同学草草应付;考试题目乏味,答案千篇一律。谁都知道它不在会考范围内,所以没人会在上面浪费时间。可是,不知是否出于教育局的规定,期末总分统计排名时,却会把这门毫无意义的课程,一并的计算进去。&br&&br&只要排到年级前12名,便可以获得奖学金——13元,等于该学期的学费。&br&&br&我花了点时间,研究了一下考试题目与课本,得出一个结论:只要我在考试的时候,把课本完整的抄一遍,是的,只要抄对章节,就可以获得满分。&br&&br&当然,我不会真的拿课本出来抄,那是做弊。我抄的是脑海里的课本。&br&&br&于是,在不为人知的时候,我把整本政治课本一字不漏的背了下来。靠着这个粗暴简单不讲道理的办法,我让自己的总分足足涨了近20分。在接下来的期中考试, 其他科目没有大起色的情况下,居然大大咧咧的杀进了全班前五名,离获取奖学金资格已经非常接近了。&br&&br&在这种变化刚出现的时候,其实没有引起多少人的关注。路人乙丙丁们多半只是说:政治满分哦,你是有多爱这门课啊?&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1125& data-rawwidth=&750& src=&/edfbcdde859410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edfbcdde859410_r.jpg&&&/figure&&br&而我却没打算就此停下来。要走到小陆那个层级的圈子里面去,我还需要做得更多。&br&&br&我开始钻研其他科目的“漏洞”。&br&&br&一眼望去,学海茫茫,这看起来真不是机械式的死记硬背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依然会在某次测验中考砸数学,或者写出篇低分作文,或者连错5、6道英语完形填空。&br&&br&然而,还是被我发现了漏洞所在。&br&&br&这种教育模式,他评定的标准就只有“考试成绩”。只要是考试,就要靠老师们去“出题”。学科知识是如此的漫无边际,但老师的题库,却非常有限。&br&&br&我总觉得,身边某位同学,其能力远不如我,却总能在数学上获得比我高得多的分数。不,绝对不是我过于自信,这里面一定有我所不了解的秘密。反复思索了很久,终于搞清楚了一件事情,一件我本该早就觉悟的事情:他们都买了一本老师推荐的习题集A,而我却因为手头拮据,买了本书名类似的习题集B。&br&&br&两本习题,水平孰高孰低我无法判断。但显然,老师的出题套路,来自于A。身边的这些同学,他们也只不过是在重复着机械式的答题模式,而已!&br&&br&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我想方设法,跑去同在一个学校读书,高我一届的邻居那里,弄来了一本。用了一晚上,我把那本皱巴巴,连封面都没有的习题集,认真的看了一遍,在里面找到了我此前测验碰过壁的所有题目的原型!&br&&br&我,略带阴险的笑了。&br&&br&在这样一个年纪,我已经完全想明白了,这特么的真的不是什么具有积极意义的学习方法。这种评价体系,对于学生理解学科知识几乎毫无帮助。它不要求你有太多的创造力,却将自己包装成壁垒森严,充满不确定性因素的学术禁区。他只是粗暴简单的把学生浇筑进一个模子里去,通过机械化的训练,去适应那种既定的竞争标准。你考试高分,低分,并不直接代表你对于那门学科有多么精通,他唯一能够百分百证明的,只不过是:你会做“特定”的题目。&br&&br&不,我不是在抱怨,甚至,我还有点高兴。我就是nobody,一个天资极其有限的普通人。对于这个体系,这个规则,我太过弱小了。但我要感谢这个规则,它把学习本应该拥有的其他所有可能性都掐死了,让我能够专注于一条简单的路径,然后,往上爬。&br&&br&我甚至开始不怎么听课了。我只是埋头研究习题集。我动手做得非常少,我只是看,看题目,再看答案。一本看完,再去弄一本来看;别人去玩,去踢足球,去早恋拍拖,去游戏厅,去参加学生会游园会,那些时间里,我全部都在“看”题,一本本的看.....&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1125& data-rawwidth=&750& src=&/6ff3a9fc1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6ff3a9fc1_r.jpg&&&/figure&&br&毫无征兆的,我在初中二年级第一个学期的这个期末,成为了全班第一。&br&&br&比肩小陆,我如愿以偿的拿到了奖学金。&br&&br&我甚至还拿到了校运会的金牌。800米冠军。很简单,挑一个没人有兴趣的项目,轻虐一下自己,就可以了。简单,粗暴,不需要任何天赋。&br&&br&可是,华丽的考试成绩单背后,我依然感受到,在权威的眼里,我只是个普通学生。老师们是规则体系之中的人,绝不代表他们会认同这种价值体系。他们清楚的知道,谁是依靠规则漏洞上位,谁,拥有实打实的硬实力,那种我们称之为天赋的东西。&br&&br&小陆,应该就是这样一类人。我想,他不需要靠做题,不需要利用规则漏洞,便可以轻而易举的站到我们这群同龄人的前面去。&br&&br&-------&br&&br&我是以本校全年级积点第一名的成绩,保送进的高中。在领取入学通知书的那天,我在班级分派榜上看到了小陆的名字。&br&&br&瘦小,白净,神情悠然,却能感觉到内心的孤傲。这是我看到他的第一印象。&br&&br&他并不认识我。这很正常。除了考试,我没有参加过任何学科竞赛小组,也许就是个奇奇怪怪的人而已。&br&&br&我依然被分配去出墙报。有些事情,叫做只要你一直在坚持,大概多少都会有所收获。在这个行当里摸索了足足三年,我出的墙报已经不再那么蹩脚了,开始有一点自己的套路。&br&&br&有一天,大家走进课室,发现背景墙上用粉笔画了一幅巨大的“山海关”。这是国庆专题。在那个没有电脑,没有网络,更不会有手机,甚至有线电视都远未普及的年代,这样一幅横4米高2米的画,多少还是有点震撼力的。&br&&br&高中老师比初中老师活泼太多了,居然把我叫到讲台前,接受大家的掌声。&br&&br&长到这个年岁,在这个体系里生存了这么些年,因为深谙规则,我刷存在感的方式已经不止这么一种了。&br&&br&没过几天,校运会,我拿了三块金牌。虽然一个人限制报两个项目,我却得益于初中会考,当年的专项体育尖子大都去了别的学校,而拿到了第三枚金牌:短跑项目接力冠军(团体项目不限制报名次数);&br&&br&写了一篇“鸡汤文”,虽然笔法拙劣,行文晦涩,却得了个不大不小的校际征文比赛奖;&br&&br&各种科目的考试,更是小菜一碟,没费什么大的力气,几乎全部是全班第一,唯一输给小陆的一科,是英语。&br&&br&而我们可爱的班主任可能是嫌这个游戏还不够刺激。在某个星期班会课上,他宣布:“大头,你搬去那边坐。”同学堆里竟然响起一片哗声——&br&&br&就这样,我和小陆成了同桌。&br&&br&接着,成了死党。&br&&br&因为,两个不需要听课的人坐在一起,为了消磨那些看起来非常无聊的时间,会不停的交流彼此的想法,从天亮聊到天黑,筹划着一些另类而有趣的事情。&br&&br&我早该想到,以他这样一个绝顶聪明的头脑,怎么可能会不知道规则漏洞的存在,并且善加利用呢?&br&&br&我心悦诚服的承认他的天赋,是他除了应付各种考试之外,还能够在真正的专业学科领域游刃有余。仅仅是高一,附近大学就已经有慕名前来要招他入学的人士,希望以丰厚条件锁定他的志愿选择。&br&&br&甚至于,在人情世故上,他也有着远胜于我的世故和成熟。他游走在团委与学生会中间——一个我从来不愿涉足的领域——组织各种活动,在同学中有着不一样的威信和号召力;他参加合唱团,参加省港辩论大赛,中文的,英文的;他甚至敢于对抗那些来自老师团体的庸腐陈旧的观点,在一些公开场合阐述自己的立场。他敢于说“不”,并且让大家都站在他的一边,这真的是很酷的事情!&br&&br&所以,我终于明白了“真相”:即使我不择手段的征服了眼前的这一个体系的规则,那也只是自欺欺人而已。在另一个更为宏大并且现实的体系里面,我还只是原来的那个我:“nobody&。&br&&br&这一个更宏大的体系,我们称之为:生活。&br&&br&于是,一切又从“0”开始。&br&&br&-----------&br&&br&“为什么去华南理工建筑系?”&br&“不想我出墙报的这门手艺被埋没了啊......”&br&“我是问为什么是华南理工!”&br&“离家近,回家饭菜比较好吃......”&br&&br&沉默......&br&&br&“为什么是清华计算机?”轮到我提问了。&br&“因为中山大学说不管考成啥样可以保证我有书读啊.....”&br&“所以你是不是应该感谢我不考啊?”&br&“关你球事!”&br&&br&------------&br&&br&读大学的时候,天南地北,我们就再没碰过面了。&br&&br&寄了一张明信片给我,居然是清华的建筑系馆的素描。&br&&br&“你来这里大概会好。刚举行了乒乓球赛,你知道的,我不擅长这个。”&br&&br&他向我描述着在清华的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些许落寞。大概是到了一个更高层级的地方,见识了更多天才,真正感受到了在天赋上的“被碾压”,以及对于自身才华能力的疑虑。&br&&br&“没事儿。我这边忙的一逼。建筑系真不是人呆的地方,现在我唯一的目标就是能顺利的活下来。”&br&&br&这就是仅有的不多的几次对话了。&br&&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1125& data-rawwidth=&750& src=&/49f3ed845c08fdab918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49f3ed845c08fdab918f_r.jpg&&&/figure&&br&然而谁也不会想到,再次见面,已经是10多年后。我在环美旅行的路上。康涅狄格,纽黑文。&br&&br&我走出火车站,循着他在手机里的指引,笑着打开车门,坐上他的车。&br&&br&岁月并没有给我们带来任何的疏离感。我坐在副驾驶座,聊着天,开着同样风格的玩笑,觉得也就是当年同桌时那般模样。唯一有所不同的,只是窗外的景致变幻,婆娑的树影,初秋时节新英格兰的蓝天白云。&br&&br&“本地有个相当不错的比萨店,我们到那里午餐吧?” 他扶了扶眼镜。&br&“为什么跑到耶鲁来?”&br&“你......能不能说话的时候考虑一下上下文?”&br&“为什么到耶鲁来?”&br&“因为不敢申CalTech。”&br&“呵呵,你也有今天!”&br&&br&他摇了摇头,“能人太多了,毫无办法。耶鲁给了全奖,还是来这里算了。”&br&&br&“你呢?怎么跑洛杉矶去了?”&br&“哈佛把我拒了,UCLA给offer。”&br&“哦......”&br&&br&“听说你现在画画已经老牛逼了?”&br&“别,就是会倒腾点渲染软件而已。没啥特别的。你在倒腾啥?”&br&“我嘛,在做渲染器啊,最近刚做了一个带时间计算功能的,可以推测20年后物品的风化衰老情况,你要不要试试?”&br&“滚,离我远点,我不想听!”&br&&br&“有什么打算?旅行的下一站是?”&br&&回国开业赚钱去了啊,你呢?”&br&“可能是去西雅图吧,还不清楚......”&br&&br&在这个意大利餐馆,我们喝着可乐,大口大口吃着批萨,聊着各种经年累月积攒下来还未来得及交流过的琐事。&br&&br&这,是一个非常愉快的下午。&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504& data-rawwidth=&750& src=&/ab733c29bdfdb5991e5fecfdd8f8d39f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ab733c29bdfdb5991e5fecfdd8f8d39f_r.jpg&&&/figure&&br&-----&br&&br&注:文中照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摄自耶鲁大学。摄影:大头帮主。&br&&br&&br&&br&附注:&br&&br&1、关于小陆的故事,我还专门写过一篇《大头人物志》,可惜虎扑步行街改版的时候被删光了。如需本尊求证,请致信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微软总部DirectX12开发团队,不谢。&br&&br&2、关于纽黑文,也写过一篇游记,是《火车环美旅行》的其中一章。命运......同上。&br&&br&3、我在华南理工建筑系的学生和校友堆里,远远排不上号;建筑红楼里有太多让我敬畏的人;忝列其间成为校友一员,我很荣幸。&br&&br&4、屁大点事儿,又不是抢鸡蛋,居然还有排着队上门评论说假的,我也真是醉了。&br&&br&&figure&&img data-rawheight=&854& data-rawwidth=&640& src=&/d1a180b2851b3aefd94c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640& data-original=&/d1a180b2851b3aefd94c_r.jpg&&&/figure&(&i&2014年高考前夕,某已回中学当老师的前高中同班同学,从旧档案翻出来一张报纸,拍完照发给我,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i&)&br&&br&————&br&&br&以下是获奖感言。没兴趣的同学赶紧散了吧。&br&&br&谢谢知乎日报再次推荐。特别鸣谢日报美编(作为设计工作室老板,超想挖脚………)题图选配水准一贯赞。
&br&&br&知乎上面未成年人的比例远远超乎我的想象,让我着实吃了一惊。我不得不审慎的写一下本文的“阅读理解”——既是写给未参加高考的小盆友,也是写给明显语文没学好在评论里面寻求帮助的若干小头人。&br&&br&关于本案,关于学霸为何努力读书的问题。
我写的答案,讲得很清楚,就是为了爬上去,为了取得和天才平等对话的机会,而拼老命的读书。云淡风轻的叙述背后多少血泪?假如真有人以为过程只是“轻虐”,那实在太天真了。我和小陆都不例外。
这个世界永远是公平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即使那些有个金爹的人,也会有担心其被抓去问话的一天。这个法则,对所有人都是如此,即使再有天分的所谓”天才“,亦然。&br&&br&但到头来呢?与小陆成为朋友,面对了一个更加真实世界,我才发现对付考试的这种方法是如此可笑。正如文中所述,我告诉自己,体系本身可笑,要有自知之明,不需要对抗,但更不要沉迷其中。以后要面对的那段&
生活”的考试,才是需要一辈子认真奋斗的事情。(注意,这才叫鸡汤型说教!这种大道理休想我会写在正文答案里,只有PS才会读到哦,亲!)
&br&&br&在大学,在社会,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除了撰文回答这种题目或者自我缅怀一下往事,你主动在别人面前提自己高考有多高分,都是件可笑的
事情;假如一个所谓“学霸”只有在校学习成绩能拿来“炫耀”,那就更加可悲了。所以我写了一大堆跟主课业无关的东西,而正是这些杂艺,却恰恰成为日后生活
天平上的砝码。(当然,你们都知道我不是纯考试型学霸,因为我还组建了一个帮派。)至于我高考期间天天打篮球打到半夜这些事情,跟题目无关,不提也罢。
(注意,这才叫“炫耀”。)&br&&br&总会有人觉得学历是有多了不得的事情,一上来言必称清北复交才堪身价,殊不知其上还有各种世界名校,耶鲁之上,还有加州理工(文中写明CalTech)。然则,拿到这些学历,又如何? &br&&br&小陆告诉我,他最骄傲的事情,是一直在合唱团里面,从中国一直唱到了美国。昨天我特意到领英去翻,发现这厮在清华读研的时候还当上了计算机的学生会主席,
不知骗取了多少………总之一点都不屌丝,我上当了……&br&&br&人最重要的命题,是学会生活。只有未知世事的学生,才会把考试当成一切。是的,这句话是说给曾经的我们,以及现在看这篇文字的小盆友们的。你们即使现在不懂,将来生活自会教你们懂。&br&&br&
要说现在,我早就过了拿学历说事的阶段了。我聘请员工更是从不问学历,只看实际能力。所以,那些说我拿这段往事来”装逼“的人可以消停一下么?这真的就
是”屁大”一点事情。孩子,行走江湖,靠的是扎扎实实的硬实力——经验,人脉,资金,专业能力。再华丽的履历表,不过就是个装饰品。实际工作生活里面甚至
还不如我在知乎上卖弄些小画管用。假如你仍然觉得我确实是在“装逼秀优越感&,你说是,就是吧,我真的不拦你。也许,只有缺什么的人,才会在意别人秀什
么。&br&&br&人真正需要的,是这样一个志向,就是努力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是满足于完成别人分配的角色。这也是我在答案中一再反复阐述的观点。不
要屈从于所谓的命运,一定要努力抗争。我是一个创业者,真正0存款白手起家,不靠天地爹娘,深知其中艰险。同样历尽艰辛,达到不需要看任何人脸色过活的层
级。要说真有什么值得炫耀,那就是现在的我,可以稍微不被生活的枷锁束缚,可以带领着一群年轻人自由自在的做着感兴趣的事情。难不成我的雇员会嫌我学历
低,自动减薪以示匹配?那就好了,说不定我后移的发际线就有救了。
&br&&br&最后,我想借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c6d2b895d804a254e184& data-hash=&c6d2b895d804a254e184& data-hovercard=&p$b$c6d2b895d804a254e184&&@徐智涵&/a& 先生在原案的评论,来说明我为何写下此文(真的很谢谢他,非常荣幸得到如此切中肯綮的点评。知乎很多厉害的人都特别低调,让我感到惭愧。):
&br&&br&&blockquote&不管当年是霸是渣,时光已经一去不返。在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偶然间读到这样的文字,满满的回忆不禁瞬间涌上心头,湿了眼眶。想起很多过去的同学朋友,
不知不觉大家已经天南海北,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阶层或是高端或是平凡地打点着不同的人生,唯有那些一起学习过的经历,像一条纽带,始终羁绊着岁月的情怀,不曾忘记。&br&&/blockquote&&br&谢谢大家。
随着年岁增长,"学霸“这个词,跟我脑门上的发迹线一样,在我的生活中渐行渐远了。
不过,我依然清晰的记得,20年前那个下午,那通电话。
- “兄弟,” 电话这头的我略带紧张的问道:“怎么样?多少?”
- “不是太好,才861......你多少?”
说起来美国对我来说是个很神奇的地方。&br&&br&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坐飞机都是去的美国,我12岁的时候,妈妈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我便暑假跟着去了一个月,那时候哪有什么烦恼啊,觉得坐飞机便很神奇,每次空姐来的时候都要可乐,现在还记得看着邻座的是一位微胖却优雅的美国中年女士只喝番茄汁,心中还一直吐槽(现在终于开始不理解小时候对碳酸饮料的痴迷,笑)。那一个月主要在洛杉矶,印象里只有明媚的阳光,路人别具一格的行头,听不太懂却很神秘的英语,不知是因为自己年纪小,还是第一次真正接触世界的冲击,记忆里没有一丝烦恼,只有模糊的光和新奇的晕眩。&br&&br&本科在瑞士的ETH念数学,中间一年左右的时间交换到MIT, 便在美国生活了一年。中间除了勉强算是深度游的埃及和土耳其,便只是利用学在欧洲的距离之便走马观花去过许多邻近国家,相信许多在欧洲生活过的朋友都有体会,一个周末去一个国家‘旅游’并不是难事。我本身既没有冒险精神,又缺少情怀,再加上一个懒字,对我来说,很难在短暂的停留中琢磨出一个地方的意味,更别提有什么烦恼了。再加上ETH的课业繁重,淘汰率极高,只得终日探索数学之美。直到来到美国的那一年,生活算是一个很大的转弯,在瑞士上学的时候主要是德语授课,以英语为辅,我的德语非常流利,英语那时确实马马虎虎,不过由于专业关系,影响不大。到了美国后,语言的问题非常严峻。当时试图安慰自己,曾经刚来瑞士时也面临一样的问题,不就是再来一回,可事实却并不是一样。美国人崇尚自信,幽默,勇敢,成功,最重要的是,交流。但是想要达成或接近这些的必要条件都包含了英语,当时我的英语足以应付生存,却难以达到高质量的生活,即使在学校能够用专业碾轧同学,也总是感觉自己是一个局外人,因为你或许赢得了别人的尊重,却并没有得到别人的欣赏,这其实是个很憋屈的事情。语言的力量是强大的,或许你会说人与人之间还有更多深层的感官联系,比如表情,肢体,甚至艺术,但我一直认为,语言的力量十分惊人,当彼此没有达到所谓的灵魂伴侣时,语言能够快速的帮助你接触到深层的情感和文化。&u&&b&那一年,最让我难受的不是食物或者交通甚至所谓的歧视,而是渴望深层交流的无力感,是当你用尽全力想表达某种观点却因语言的原因失去应有力量的挫败和无助。&/b&&/u&&br&&br&ETH毕业后决定重新来过,念艺术,从本科读起,便来到意大利的一所私立艺术学校学习服装商业(这又是另一段故事), 高级服装零售的教授是一位美国老太太,与产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由于我的语言优势,当年带着我和另外两个同学前往纽约春夏时装周,这是我第三次到美国。由于她的照拂,我接触到了圈内所谓的权利与美艳,也跌跌撞撞地经历丑陋和虚华。这不止是这个圈子,更代表着美国。美国梦固然没有自身定义的那样励志,却始终是千万人奋斗的指望,在这个地方,奋斗终会带来收获,或许量不对等,却不会打水漂,许多人对美国人有懒惰放纵的印象,但这里真正的中流砥柱确实勤奋求知探索的人们,这里时尚圈所谓的大牛们看不起初生牛犊的设计,是因为他们真的认为这设计烂透了,或者他们已经开始‘畏’,廉颇老矣。在这里,相较于私生活,敬业更让人关注和敬佩,因为这是个崇尚强者的国家。这里充满包容,更充斥残酷的竞争。看到这里,或许你会疑惑:烦恼呢?其实这些看似激励的方面才真正引发了许多留学生和移民的问题:你是否在全力迎接挑战?还是迷失在众多烦恼中止步不前。现在回想起当我在纽约和久未碰面的朋友聚会耽误研读材料,而另一位同学流利回答教授的问题从而得到更多的机会。&b&&u&我想这才是最令人烦恼的事情,歧视不公固然可怕,只是更可怕的可能是你自己已经开始质疑自己,因为美国的多面性很容易令人陷落或仅仅迷惑,不过这或许已经足够使你慢慢忘掉了最初的梦想,也记不起这个国家最看重的精神。&/u&&/b&&br&&br&&br&今年春天第4次去美国,与先生,父母公婆浩浩荡荡去黄石公园家庭旅行,四位老人手脚利索动手能力极强,显得我们俩个十分无用,这是我瑞典公公婆婆第一次来美国,直观地看见美国的庞大肥胖人群,他们啧啧称奇,于是便有了以下对话,我认为也能回答关于美国的烦恼,我大概翻译成中文,如下(意思如此):&br&妈妈:美国的肥胖问题真的很严重,欧洲就相对好多了。&br&公公:不理解他们怎么能这么放纵自己,因为许多已经不是轻微的超重或肥胖了,对生命都造成威胁。&br&婆婆:&b&&u&因为这个国家太多元化,社会差距明显,当一个人开始发胖时,根本意识不到严重性,因为比他更胖的多的是啊,不知不觉,他就失去控制了,可是他自己可能还不觉得,因为美国参照物范围太广了。&/u&&/b&&br&&br&&br&&br&&br&&b&&u&你正在美国失控吗?&/u&&/b&&br&&br&&br&&br&&br&&b&&u&-------------------------------------------正文的分割线-----------------------------------------------&/u&&/b&&br&&br&&br&&b&&u&谢谢各位的回复和点赞,很抱歉回答得有些拖沓,主观描述偏多,难免有些文不对题的感觉。回答较长,如果你看到这里,我已经非常开心,希望能至少给你带来一点触动或思考吧,正面负面都可以,侧重点也无所谓,权当咱们的思维握手了。&/u&&/b&&br&&b&&u&P.S.回复里针对知友关于转专业的提问也回答了一下,如需要,可参考,欢迎交流指正。&/u&&/b&&br&&br&&br&&u&&b&&i&已经在评论中回答过很多遍。公婆瑞典人,年轻时便到丹麦工作,在丹麦结婚生子,所以先生在丹麦出生长大,十几岁去美国念书,十几年后完成学业回到欧洲工作。&/i&&/b&&/u&
说起来美国对我来说是个很神奇的地方。 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坐飞机都是去的美国,我12岁的时候,妈妈在美国做访问学者,我便暑假跟着去了一个月,那时候哪有什么烦恼啊,觉得坐飞机便很神奇,每次空姐来的时候都要可乐,现在还记得看着邻座的是一位微胖却优雅…
最大的两个问题应该是语言能力差和对社会规则的不熟悉。&br&&br&这两个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试想一下一个十五岁的少年花了十五年的时间熟悉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他还是很容易犯错,面对突发事件无法做出正确的应对,也就是很羞涩。&br&移民美国,无论你是二十三十四十岁,只要语言不会,没在美国生活过,方方面面对你都是挑战,就像十岁的小孩要面对成人面对的问题。美国小孩语言还比你好,起码沟通不是问题。&br&这两个问题会让你感觉自己格格不入,不知道如何和当地人交流,无法有效的解决棘手问题(小事情到办电话办银行卡租房子买保险,大事情到怎么去看病,出车祸怎么办,签证出问题,如何找工作,遭遇不公平如何争取自己权利等等)。有时候是可以找朋友帮忙,但是每次都找也不太现实。&br&&br&随手打的这些,而且我也不准备把方方面面都仔细回答。&br&因为,移民对任何人来说都是重大的生活改变,如果你想定居美国,你怎么也得在美国先生活一段时间再做决定,这才是对自己和家人的的未来负责的行为。
最大的两个问题应该是语言能力差和对社会规则的不熟悉。 这两个问题是联系在一起的,试想一下一个十五岁的少年花了十五年的时间熟悉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他还是很容易犯错,面对突发事件无法做出正确的应对,也就是很羞涩。 移民美国,无论你是二十三十四十…
在美工作期间,我曾短时间内较深入的接触了大量的外籍低收入者,因而对美国的一代移民的生活状况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某段时间帮加州健保局筛选申请政府医疗补助人员的报税材料和公民信息。)&p&楼上多数回答跟吃有关,我就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谈一谈我认为的最大的烦恼。留学生和移民的生活烦恼有很大不同。上学期间,吃好学好习是首要任务,接触的移民多是知识分子阶层(同学,老师)。但全面的了解过一代移民这个群体后,我看到了一个比较一致性的烦恼:&/p&&br&&p&移民意味着:从今往后,你要从“&b&在外国生活的中国公民&/b&”,变成“&b&有着不可磨灭的中国背景的美国公民&/b&”。&/p&&br&&p&这两种身份有什么区别呢?前者在你的国籍国(中国),你算是优势群体。而后者在你的国籍国(美国),你属于劣势群体。&/p&&br&&p&&b&这种心理落差,我认为是第一代移民最大的烦恼。&/b&&/p&&br&&p&&b&------------------------------------------------------------以上是答案区-----------------------------------------------------------&/b&&/p&&p&&b&推荐区:&/b&&b&另外大家要是觉得看完我的答案负能量重,可以去看看楼上 &/b&&b&@李搏扬&/b&&b& 的小故事,写的好极了哈哈哈,我也给他点赞了~美国虽然有烦恼,好玩的事也特别多,大家不必怕,移民还是留学,都是人生中的一种经历,也可以不算计利害得失,只要自己开心就好!&/b&&br&&/p&&p&------------------------------------------------------&b&鸡汤线&/b&-----------------------------------------------------------------------&/p&&b&案例区:&/b&&br&&p&举例来说(涉及隐私不能说名字),我在美国接触过不下10位在中国属于人尽皆知级别的老一辈电视明星,电影明星,体育明星。但他们在美国却需要领低保。原因并非真的贫困,只是他们在美国没有可报税收入。(贫困线概念:加州地区年报税额度不超过18000$。)。换句话说,他们在美国,不能创造社会价值。没有社会价值,意味着没有社会地位。没有社会地位,意味着很难被真正的“尊重”。从中国人人皆知的大明星,到美国无人知道的低保户;中国的中学物理老师,因为没有美国的学历,只能去面包店当小工。这种种落差,相信一般人很难适应。&/p&&br&&p&上面的尊重打引号是因为,美国的普世价值观并不宣扬以社会地位为成功的唯一标准,可惜与之相对的是美国上层社会所推崇的的精英文化。屁股决定脑袋,再怎么宣传个人选择的多样化,华尔街的投行依然让名校生挤破了头。社会地位,不该是一个人终身追逐的目标,但没有社会地位,生活的苦楚,只有你自己知道。&/p&---------------------&b&高能预警,不接受这世界上存在等级观念的圣徒们不要往下看了&/b&-------------------------&br&&p&&b&现状区:&/b&这里不谈有奇遇的个别人(例如邓文迪),我们来说大多数在美国的中国移民的社会地位。&/p&&br&&p&新一代的美籍中国人,已经在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靠政治避难刷盘子在美国存活下来的老移民,他们的孩子往往都能读常青藤,而且都是最难读的医科、IT、工程甚至法律。(这里要说一下中国人某种程度上具有不可思议的人种优势,即无论环境多艰难,都极其重视子女教育,绝不会破罐破摔。我在美国几乎没有见过没受过高等教育的ABC,无论他们的原生家庭是多么的贫穷。但反观墨西哥裔或Africa American,很多家长生了就不管了,孩子过了法定年龄就去工厂打工,再跟同样低龄的“厂妹”很年轻就生小孩,然后继续不管小孩,恶性循环。因此我也很看好中国人在美国的长期发展趋势。)新出去的留学生群体,也至少本科毕业,大多数硕士博士,已经超过美国本土的平均教育水平。但与高教育程度和勤奋程度不成正比的是,美国的上层社会,中国人少之又少。&/p&&br&&p&其实美国社会也可以按照网络上的那个中国社会现状划分为如下9个阶层(评论中谢平凡先生指出这个九等阶层来自《格调》,还有一位先生说来自水清社区,感谢你们提供信息),里面政治局常委什么的两国制度不同,肯定有区别,但是其他职业大致相符,大家自己替换成美国的政治领袖阶层我就不改了。&/p&&p&&b&中国第一代移民(不考虑ABC)&/b&在美国的分布情况是怎么样的呢?&/p&&p&1级里面没有 &/p&&p&2级里面没有&/p&&p&3.和2的情况差不多,ABC应该有,一代移民有的话也非常少。&/p&&p&4、普通人奋斗所能达到的顶点:一代移民比例非常非常低。&/p&&p&5.第一代移民中能达到这个阶层的,属于很优秀的了。&/p&&p&6. 目前多数新千年以后的中国第一代移民所处的阶层。&/p&&p&补充一下,处于6级以下的中国移民其实也不少,比如大家学校附近开小中餐店的。纽约唐人街开小店颠大勺的。说他们处于6级以下不是因为收入低,而纯粹是因为社会地位低。他们赚的未必比硕士少,但全年无休,朝五晚九,不被主流社会重视,个中心酸,就不一一道来了。&b&人,真的不是吃的好穿的暖就可以傻傻的快乐的动物。&/b&&/p&&br&&p&另外还想说知乎的活跃海外用户多是美国较好学校的留学生,我留学的时候也是自我精英感蛮强的,因为跟大多数中国同龄人比,留学生算是被羡慕的那个群体。但是跟美国土著比呢?学校里,你看白人月月喝酒撒疯,印度人整天抄我们作业,黑哥哥们压根进不了我们专业。而华人学长学姐都是优秀学霸,毕业后分分钟去了硅谷和银行,以华人的聪明和勤奋程度,应该都能成为社会精英吧?可是我在美国工作之后,试图将心态扭转为一个“具有中国背景的美国人后”,才开始思考,并且真正了解,美国的精英群体到底有多少中国一代移民。&/p&&p&假如不是ACA出台,美国各保险集团都被强制安排了一部分政府援助的工作,而我又恰好会讲流利的中文,我更没机会接触这么多的下层华人移民了。&/p&&p&&b&所以在了解美国社会全貌之后,我就很难再保持我原本的精英种族的幻觉了。哪怕我生活的阶层中的华人都是高学历高收入,也不能改变在美国整个社会中移民的劣势地位。所以各位无需质疑我口中的美国是不是你眼中的美国。“在美国生活的中国人”眼中的美国,和“有中国背景的美国人”眼中的美国,是有所不同的。&/b&&/p&&br&&p&我说的比例是相对比例。例如加州,华人属于占人口比例很大的一个群体,但大企业高层,社会上工作轻松且社会地位高的工作里,华裔的比例还是低。考虑到华人的高教育程度,努力的程度,出现这种情况,不可否认的,是因为美国依然存在严重的种族差别化待遇。&/p&&br&&p&&b&这种差别化待遇,一代移民,有生之年,可以奋力抗争,但无法改变。&/b&&/p&&p&&b&这种无力感,是我个人体会到的,移民在美国生活的最烦恼之处。吃饱喝足有地方住有车子开,可是我还是希望我的努力能得到公正的认可。但茫然四顾,却看不到这样的可能。&/b&&/p&&br&&blockquote&&p&1级:以在任委员、退休常委为代表,和2&br&的区别在于,1对全国局势有控制能力,2没&br&有。&/p&&p&&br&2级:以在任实权&a href=&///?target=http%3A///s%3Fwd%3D%25E7%259C%%%25E7%25BA%25A7%25E5%25B9%25B2%25E9%%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省部级干部&i class=&icon-external&&&/i&&/a&、退休委员、&br&部分大权贵、大富商、大银行家为代表。和3的&br&区别在于,2能影响国家政策,3不能。&br&&br&3级:以一般省部、副省部、特别实权的局&br&级,或是大企业主、一般权贵富商、名牌大学&br&校长、中等银行家为代表。和4的区别在于,3&br&能够影响一个地区或者行业的发展,4不能。3&br&以马云、&a href=&///?target=http%3A///s%3Fwd%3D%25E9%25A9%25AC%25E5%258C%%2585%25BE%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马化腾&i class=&icon-external&&&/i&&/a&等为体制外的顶峰,3其实是行&br&业精英或地区体制精英。&br&&br&1—3级是中国的上层社会,普通人非奇遇&br&不能进。&br&&br&4级:以一般地厅级、实权县处级、院士、&br&大教授、高级&a href=&///?target=http%3A///s%3Fwd%3D%25E8%E4%25B8%259A%25E7%25BB%258F%25E7%E4%25BA%25BA%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职业经理人&i class=&icon-external&&&/i&&/a&、名医生、名律师、&br&高校校长、演艺明星、知名作家、中等企业&br&主、小银行家之类为主。普通人通过奋斗最多&br&能够达到这个层次。比如惠普谷歌大中国区总&br&裁、&a href=&///?target=http%3A///s%3Fwd%3D%25E8%258C%%%25E5%%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范冰冰&i class=&icon-external&&&/i&&/a&之类就是体制外本级的顶峰。4和5&br&的区别在于,4和上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5没&br&有。&br&&br&5级:以小企业主、普通处级副处级或实权&br&科级干部、教授、中等&a href=&///?target=http%3A///s%3Fwd%3D%25E8%E4%25B8%259A%25E7%25BB%258F%25E7%E4%25BA%25BA%26ie%3Dgbk%26tn%3DSE_hldp00990_u6vqbx1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职业经理人&i class=&icon-external&&&/i&&/a&、大城市多&br&套房地主、二三线明星、小有名气的医生、律&br&师、工程师等。5和6的区别在于,5有自己的&br&事业,6没有。&/p&&p&&br&6级:以普通公务员、主流企业职员、高校&br&青年教师、普通自由职业者、一般医生律师、&br&一般工程师、大点的个体户等为主。名牌大学&br&生、研究生毕业后多在这个层次。6和7的区别&br&在于,6有一定的上升空间,7很难。&/p&&/blockquote&&br&&p&下面还有三个阶层,如果在中国属于最后三个阶层的,能移就移了吧,美国福利就是养着下面三个阶层的。自己开心,祖国也省钱了,双赢!&/p&&br&&p&&b&强调一下:我一再赤裸裸的谈到社会地位,其实正是因为我认为人无论社会地位高低在尊严上都是平等的。&/b&&b&但尊严平等,不意味着权力的平等。&/b&&b&我所表述的一代华人移民社会地位低,与收入无关,与尊严无关,仅仅是指出,华裔在美国社会中掌握的权力还远远不够。再次重申,我坚决反对将社会地位与人的尊严挂钩,无论社会地位多低的人,都应该受到尊重。&/b&&/p&&br&&p&--------------------------------------------------------------------------------------------------------------------------------&/p&&p&&b&感谢区:谢谢大家的支持,这个答案真是多灾多难,刚出来的时候,一直排在很下面,后来又没在问题页中显示,最后能得到这么多赞我很感动,不是感动大家赞我,而是感动知友们对于认认真真写的答案还是愿意来读一下。再次感谢^^&/b&&/p&&p&&b&--------------------------------------------------------------------------------------------------------------------------------&/b&&/p&&p&&b&吐槽区:&/b&评论区有人说美国是民主法治社会,所以否定上面的等级论。首先,民主社会也有等级观念。在美国年收入一万二的人和年收入一百二十万的人,不会仅仅因为拥有同样权重的投票权,就在社会地位上全然平等了。&b&美国社会的等级观念客观存在的,没什么好质疑的。&/b&其次,我想表达的东西也不是美国等级如何划分,而是&b&在美国社会等级里华人所处的地位&/b&。美国社会再完善,移民仍然是这个社会的特殊群体,必然要面对美国土著没有的一些烦恼。我们现在面对的现实就是:&b&华人一代移民甚至华裔在美国受到差别化待遇。这个事实不容辩驳,客观存在&/b&。我也无意引起民主社会的阶级流动性是否更大或上升机制是否更公平的论战,&b&我的观点是在表述:如果你在中国原本混的还不错,到了美国,有很大的可能会产生心理落差。&/b&&/p&&br&&p&&b&从个人选择的层面来讲,讨论一个社会绝对的好与坏没有意义,要依据每个人的情况具体分析。&/b&&/p&&p&举个例子,李彦宏现在一定非常庆幸当初离开的“民主公平”的美国,回到了“政府政策垄断”的中国。不然以百度搜索的那个盈利方式,在美国必然无法成为互联网巨头。硅谷一个程序员,哪有当年的内地首富风来的风光?&/p&&p&反过来说,假如你觉得自己不能成为李彦宏,人生目标只是在IT行业成为有经验的程序员,那美国薪水相对高,物质条件相对优渥,甚至社会地位比起在国内还稍有上升,那移民美国也是很好的选择啊。&/p&&p&&b&-------------------------------------------------------------------高能预警-------认为楼主是个安静美少女的不要往下看了--------------------------------------------&/b&&/p&&p&&b&发泄区:&/b&唉,被评论区某些人搞暴躁了,再重复一遍,此答案不是在回答“美国好不好”“移民好不好””这两个问题,是在回答移民美国有什么烦恼。&b&重点是烦恼。&/b&美国好难道就不能有烦恼了吗?移民好就不能有烦恼了吗?承认移民美国会有一些烦恼,有这么难吗?你们自己&b&仔细&/b&想想,这世界上能有什么事,能是只要达成之后此生再无烦恼的。不要说移民美国,就是成为美国总统美国首富了,也还是会有烦恼,而我谈论的,就是一个&b&在国内混的不错&/b&的华人&b&移民&/b&美国&b&可能&/b&出现的烦恼。&/p&&br&&p&另外又有人总是拿中国的情况对比,我不明白为何每次讨论美国问题都非得拉上中国,似乎有些人的观点是“只要中国有缺点,美国就是完美的天堂”。这讲道理嘛?&b&我乐于跟基于事实的持反对观点的知友讨论,但对于持有“中国更烦恼”来反驳“美国有烦恼”这种低级错误逻辑观点的评论,我一概不会再回复。&/b&&/p&&p&我开了一个横向比较的题:&a href=&/question/?guide=1& class=&internal&&在中国生活有什么烦恼?&/a&欢迎看这个题的中国中产阶级去回答一下。&/p&&br&&p&楼下某位同学,特意开了一个答案来@我记录他的反对,看了一下这位同学的资料,应该是一位还在中国上学的学生,看了你知乎的其他回答,我真心觉得你挺适合移民的,因为对中国社会有如此之多的负面印象,相信你生活在中国的幸福感很低。&/p&&br&&p&底下又有一位来美国旅游的导演 实名反对留学生 &a class=&member_mention& href=&///people/ac467c22a62f83deefc8402& data-editable=&true& data-tip=&p$b$ac467c22a62f83deefc8402& data-hash=&ac467c22a62f83deefc8402& data-title=&@Kyoukai& data-hovercard=&p$b$ac467c22a62f83deefc8402&&@Kyoukai&/a& 关于找工作的烦恼,以及我所说的等级观念。&/p&&p&其实他之所以认为大家对人都很客气就表明他们心中没有等级观念,恰巧是因为他错误的将人的尊严与其社会地位挂钩。这是典型的封建等级论,他认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应该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上表现出来的,地位高的人可以对地位低的人颐指气使,当没有人颐指气使,他就认为人和人都权力平等了。&/p&&p&&b&而我一再赤裸裸的谈到社会地位,恰恰是因为我认为人无论社会地位高低在尊严上都是平等的,社会地位再高的人对待社会地位低的人,也应该一样的有礼貌,客气。&/b&这也是美国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抱持的观念,所以美国人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都是一团和气。&b&但尊严平等,不意味着权力的平等。&/b&如果我跟奥巴马说话,我相信他也一定会对我很客气,但这能说我和他在美国的社会地位(权力)平等了?&b&我所表述的一代华人移民社会地位低,与收入无关,与尊严无关,仅仅是指出,华裔在美国社会中掌握的权力还远远不够。&/b&华裔作为美国社会平均收入最高的一个种族,却在政治倾向上一再倒向代表美国穷人的民主党,某种程度上也说明美国的华裔的普遍认为自己跟美国真正的精英阶级是对立的。&/p&&p&(对这位导演我已经无语了,连美国生活的基本状况都不了解,就自说自话认为在美国生活不应该有烦恼。而且逻辑混乱:一边说政治是总统议员操心的事和普通人没关系,一边又说华裔政治热情低活该没权利。后悔自己跟他解释那么多,最后才发现完全是对牛弹琴。&b&我在此向安慰我的人保证我不去看他的回复不去看他的评论区不再回复他不受他影响今后继续勤勤恳恳的写答案。日 11:24AM&/b&)&/p&&p&---------------------------------------------------------&b&求安慰区&/b&------------------------------------------------------------&/p&&p&说实话楼主一开始真的没想到这个回答引起这么大争论,我是真的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就是不许我说美国有烦恼,有烦恼怎么了?有烦恼就是悲观嘛?有烦恼就是受害者倾向?我想知道这世界有人活着是从来没烦恼过的吗?而且我发现那些不许我说美国有烦恼的人,没有一个是真正在美国长期生活的。你没体会过的烦恼,就意味着不存在吗?抱着这种想法的人世界观是多狭隘?真是又可气又可笑又无奈。。。&/p&&p&当然楼主也有错,错在太闲太天真,认为可以用逻辑说服不讲逻辑的人,用事实说服凭空想象的人。事实证明我做不到,楼主输给他们了。&b&求安慰T.T&/b&&br&&/p&&p&---------------------------------------------------------------&b&鼓励留学生和新移民区&/b&--------------------------------------------------------&/p&&p&&b&这段话太重要!!!楼主上面放了一遍结尾再重播一次!!&/b&&/p&&p&楼主回头看了一下自己的答案,感觉确实有点负能量之嫌,对新移民和部分想留在美国的留学生心理健康不利,所以我就再多说两句。&/p&&p&人活着,有一种技能很重要——就是在沉没成本巨大的情况下,不后悔自己的选择。&b&人生不管选哪条路,一定都会有很多烦恼,很多困难,甚至走的越高,阻力越大,竞争对手越优秀&/b&。但是如果你还愿意往上走,没放弃,那么在倾尽自己的智商做出一个当下的最优选择之后,就要不断的对自己进行正向激励,才能有力气去克服那些困难,别管别人说什么。&b&有烦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连正视它都不愿意,更谈何解决?&/b&&/p&&p&&b&有选择的时候,尽量做最优的选择(其实很难),但如果已经没有太大的选择余地了,那就千万不要自我怀疑,长期的最优选择,都是靠你自己一步步经营出来的。&/b&&/p&&p&所以无论是想要移民的,还是已经移民的,还是放弃移民的,&b&都没必要因为楼主的一个答案就质疑自己的选择&/b&,人生的烦恼千千万,每个人在意的事情也千差万别,楼主说的这个烦恼,只是沧海一粟,你看完了,了解了,对移民多了一分了解。就仅此而已。&/p&&p&光凭楼主一个人的答案,真的不足以判断应不应该移民,或移民好不好。&/p&&p&更何况个体的命运与种族命运相关,却并非100%受限,说不定有一天你的后代还能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个华裔总统呢?&/p&&br&&p&&b&唉,由于评论区某些评论戾气较重,楼主的很多回复也都戾气很重,毒舌buff全开,不利于和谐讨论的气氛,大家能不看就不看吧。楼主现在只想做安静的美少女~~~~~别拦着我~~~~&/b&&/p&
在美工作期间,我曾短时间内较深入的接触了大量的外籍低收入者,因而对美国的一代移民的生活状况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某段时间帮加州健保局筛选申请政府医疗补助人员的报税材料和公民信息。)楼上多数回答跟吃有关,我就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谈一谈我认为的…
&a data-hash=&bbfdab6c539fcd& href=&///people/bbfdab6c539fcd&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yilin wang& data-tip=&p$b$bbfdab6c539fcd& data-hovercard=&p$b$bbfdab6c539fcd&&@yilin wang&/a& 的答案大部分都同意,描述的现象都是事实。但结论和立场不能说都同意,这个问题的实质是:&b&日本大多数地方已经处在高度城市化的“陌生人社会”中,因此在讲求高效率的现代城市化体系中,【守序】和【高度教育】是其突出的特征;而中国还处在以旧时乡情、门阀、亲族为主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中,因此【人际交往】中还保留大量在现代人看来侵犯隐私的的乡族文化痕迹。&/b&&br&&br&和谐有序的社会,井井有条的排队,礼貌和善的陌生人,看顾老人的义工,绝不过度涉及私人问题的交谈……这些都不只是日本的特点,而是诸多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国家的统一特征。不用把这个事情上纲上线,比如同样是“你结婚了吗”“你挣多少钱”“你买房了吗”这三问,你在北上广的餐桌上遭遇的几率绝对远远小于回到老家餐桌上的几率,因为你在北上广的朋友和在家乡的亲族不一样,所以你们之间维系交际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在旧时乡族之间,无论婚姻、生育还是生意,都关乎到家族之间的联系和合作,关系到门阀之间的利益分配,成员个体的重要社会意义在于为家族或门阀的关系网做出贡献,和城市里你的狐朋狗友单凭臭味相投的纯个体关系完全不同。&br&&br&但不管你愿不愿意或者喜不喜欢,我们这一代(70~80)都直接来自于上一代乡情社会成员的孕育,我们的出身是不可能完全摆脱七姑八大姨的包围的。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家庭、家族一直是最重要的,无论是婚嫁这样的血缘事宜,还是借贷这样的利益往来,它都是最普遍也最可信赖的基础。在文革之前,它一直是中国民间最基本的组织传统(现在依然在很多地方保留)。对于这样的亲族为主的“熟人社会”,当然是对每一个成员都知根知底才是最安全,最保险的,它承担了从教育就业社交信用等体系的一条龙职责,隐私这种东西,在这个组织里一直是用来评估人际关系程度的东西:我跟你关系越好,越可以肆无忌惮地谈论你的隐私。这发展成为哪怕是未谋面的亲戚要是不问一嗓子你娶没娶老婆都不好意思管你叫大外甥的地步——你瞧,我跟我外甥熟着呢。&br&&br&&b&这种情况,只能叫历史和社会趋势使然,跟国民性谈不上关系。你处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b&(你看在上海的老外红灯横穿起马路来那个利索)&b&。事实上,人和人之间的个体差异,要比这国人和那国人之间的差异大得多。&/b&什么这国人冷漠,那国人逐利,这国人懒惰,那国人爱一夜情……这种标签化的说法出于表述和理解方便说说可以,当真的就傻了。&br&&br&所以你要说日本人冷漠,其实也是可以说的,因为越是高度城市化的陌生人社会越容易让人产生孤独。日本社会长期的压抑、功能化个体、对外人的排斥,在诸多现代国家里中都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高居不下的自杀率过劳死不是凭空来的。&br&&br&在新西兰生活,你也会孤独,但那种孤独是无聊,在日本的孤独则是难融入。我认识一个中国到日本的女孩子,日本籍,日本的第一位体育学博士,做过电台主播,很多粉丝,在日本生活了很多年了,但说起来就说日本社会是很难融入,无论你怎么红,日语多地道,甚至入了日本籍,你依然是“外国人”,他们的交往方式你从小就没学过,所以即使你再努力学,也很难适应(但这不代表她不喜欢日本,相反她对日本的优点赞扬更多过中国)。当然,这种文化排斥哪里都有,只是在单一民族的岛国,这种倾向往往更加明显(我没有去过英国,但感觉也很类似)。&br&&br&所以,其实大多数中国人还是留了一点儿乡情社会的记忆的。未曾谋面的三舅老爷家二婶的大闺女的姨妈上来直呼哎呀狗剩子你现在出息了多钱一个月固然令人蛋蛋欲碎,但是当你胸中满是涌动的话语却翻遍电话薄无人诉衷肠完全像个城市的弃卒一样只能刷豆瓣刷知乎是不是也有点蛋蛋的忧桑呢(管理员请手下留情我马上把知乎改成百度友情价只要5毛八点二十准时发)?所以也不必太过敏,一个能拍着哥们儿肩膀说话的国度毕竟也还是不错嘛(韩国人泥揍开)……&br&&br&情感细腻的文艺作品这个……日本从来就是一个内向民族,文化审美也一直都是女性化的,从《枕草子》这类读物就可以看得出来。这跟社会是否冷漠木有啥直接关系,最多就是——&br&&br&&b&世界太负我&/b&&br&&b&寒夜无人摸&/b&&br&&b&举头望明月&/b&&br&&b&低头写小说&/b&&br&&br&文艺作品一般都是这么干出来的……&br&&br&另外,不要对日本人抱着一个个都是彬彬有礼、刻板认真的印象,这些人的内心世界是很……难以形容,姑且叫多姿多彩吧。&br&&br&&figure&&img src=&/233cd4dfef92ec84789df7_b.jpg& data-rawwidth=&457& data-rawheight=&4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57& data-original=&/233cd4dfef92ec84789df7_r.jpg&&&/figure&&br&日本网民的脑洞程度……&br&&br&&figure&&img src=&/2b68dd5fb55e_b.jpg& data-rawwidth=&493& data-rawheight=&68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3& data-original=&/2b68dd5fb55e_r.jpg&&&/figure&&figure&&img src=&/ffb9dccf3ce5dbc041196_b.jpg& data-rawwidth=&491& data-rawheight=&6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1& data-original=&/ffb9dccf3ce5dbc041196_r.jpg&&&/figure&大野そら在推特上的情侣漫画神展开……&br&&figure&&img src=&/e46ea8cfe2bc2_b.jpg& data-rawwidth=&495& data-rawheight=&697&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5& data-original=&/e46ea8cfe2bc2_r.jpg&&&/figure&&figure&&img src=&/e0e39e5f4cf2ced05e3fbf9a_b.jpg& data-rawwidth=&487& data-rawheight=&52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7& data-original=&/e0e39e5f4cf2ced05e3fbf9a_r.jpg&&&/figure&&figure&&img src=&/750ab73b4fd7ab392ed0612_b.jpg& data-rawwidth=&495& data-rawheight=&685&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5& data-original=&/750ab73b4fd7ab392ed0612_r.jpg&&&/figure&如果这都不算神经病……&br&&br&&figure&&img src=&/9c068c9f9fa7a82ef9def5_b.jpg& data-rawwidth=&406& data-rawheight=&23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406&&&/figure&&br&&figure&&img src=&/b34e205ab9a_b.jpg& data-rawwidth=&498& data-rawheight=&29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98& data-original=&/b34e205ab9a_r.jpg&&&/figure&也有这样细腻感人的。内向的人也有很多千奇百怪的想法啊。&br&&br&所以,与其在谈论之前就先设定好【中国人】【日本人】的立场,还不如想着【都是在巨大的城市和社会里辛苦奋斗的人】一样考虑来得简单。&br&&br&城市,就是冷漠的。但正因为冷漠,人才会感觉到温暖。&br&&br&最后,用邮件聊天的民族桑不起。&br&&br&——————我素分割线——————————————————————————&br&&br&一晚上回来发现很多评论的朋友把我的言论当做反对 &a data-hash=&bbfdab6c539fcd& href=&///people/bbfdab6c539fcd&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yilin wang& data-tip=&p$b$bbfdab6c539fcd& data-hovercard=&p$b$bbfdab6c539fcd&&@yilin wang&/a&的了,别误会啊,我只是觉得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会比较顺应自己的习惯。毕竟 &a data-hash=&bbfdab6c539fcd& href=&///people/bbfdab6c539fcd&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yilin wang& data-tip=&p$b$bbfdab6c539fcd& data-hovercard=&p$b$bbfdab6c539fcd&&@yilin wang&/a&说得没错,人群素质差异摆在那里,是不争的事实,说什么我们这个发展中阶段正常也好,但你不能说等上几十年再开始改变吧。知耻而后勇,知恶而从善,这么多人赞,就表示处在两种文化冲突之间并深受困扰的人还是挺多的(包括我)。&br&&br&我曾去的日本东京,完全能感受到 &a data-hash=&bbfdab6c539fcd& href=&///people/bbfdab6c539fcd&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yilin wang& data-tip=&p$b$bbfdab6c539fcd& data-hovercard=&p$b$bbfdab6c539fcd&&@yilin wang&/a& 的所言非虚。其中两个细节让人难忘:&br&&br&&b&1,满街没有垃圾桶,但街上干净得看不见一点纸屑,哪怕是新宿、秋叶原这么熙熙攘攘的地方。&/b&很难得看到一个垃圾箱,也一定是分成回收、不可回收等好几类不同的垃圾箱。我就一直在想,他们难道在街上不吃口香糖、不喝饮料、不用纸巾、不会喉咙一痒吗?一个杯子的材质可能同时有塑料和纸,丢的时候难道还要分离开?而且是这么多人都有这样的意识吗?每一个?&br&&br&真是太了不起了。&br&&br&我很早就知道日本的小学生都要负责很多组织事务,比如轮流发餐,而且喝完的奶瓶都要平放,纸盒要撕下标签折叠好,从小被教育日本资源稀少,要尽量少浪费,多节约……但这些人成长之后形成的社会是怎样的,真正贴近了感受,才感觉到冲击。&br&&br&要知道,按我们中国人的思路,搞一堆垃圾桶然后雇一群工人清扫即便利民众又拉动就业,绝逼比从小学苦口婆心教会小太阳们叠纸盒来得正常啊(等丫们长大任期都过了有个毛的政绩啊)。倒腾一下市政,GDP也跟着上去了,季挖树市长大人您说是不是啊。&br&&br&人的成长是取决于环境的,橘生淮南,淮北为枳。日本在战后把心力都投在教育上,狠抓这些看上去没有任何升学率、GDP相关的细节,终于铸造出这样一个守序、堪称东亚文明程度最高的社会。我一点没有觉得这是理所应当不值得赞扬的,我只是觉得比起争论所谓的【赞日本黑中国】【玻璃心爱国论】等话题,能从对方那里学到什么才是最关键的吧?我不相信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差异是种族天赋,人都是被制度、文化、经济、传统等环境塑造出来的,别人在用心塑造,我们不应该只专心争吵啊。迁怒于身边的同胞容易,从自己开始改变就难了。&br&&br&PS:据 &a data-hash=&58a055ec9367372dbdfdf0& href=&///people/58a055ec9367372dbdfdf0&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朱健& data-tip=&p$b$58a055ec9367372dbdfdf0& data-hovercard=&p$b$58a055ec9367372dbdfdf0&&@朱健&/a&说日本没有垃圾桶是奥姆真理教害的,查不到出处,向 &a data-hash=&acb05f758cd8aac2fe2aee6& href=&///people/acb05f758cd8aac2fe2aee6&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苏菲& data-tip=&p$b$acb05f758cd8aac2fe2aee6& data-hovercard=&p$b$acb05f758cd8aac2fe2aee6&&@苏菲&/a&女神请教求证一下。&br&&br&&b&2,去咖啡吧台拿东西上厕所可以把包丢在座位上。&/b&不罗嗦,你懂的。&br&&br&所以中国和日本的差异并不是问题,问题是这么多年了我们还是很难看到从教育源头上有什么改善的努力。&b&从宏观的硬件规模来看,东京跟上海差别已经不大,最多也就5~10年之内吧。但细节就差距巨大了,30年能不能赶上都是个问题&/b&(反正我赶脚我有生之年最多也就能看到国内几个城市实现,记得到时把相关报道和BUFF萨满的版本烧给我)。
的答案大部分都同意,描述的现象都是事实。但结论和立场不能说都同意,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日本大多数地方已经处在高度城市化的“陌生人社会”中,因此在讲求高效率的现代城市化体系中,【守序】和【高度教育】是其突出的特征;而中国还处在以旧…
我在非洲工作過一年多,在一家國際銀行的尼日利亞分行。尼國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而我因為工作原因深入西非許多地方,我的同事95%以上是非洲籍。&br&我們大多數人都太習慣以自己的族群的價值觀來看別的族群,然後從完全無法也不可能對稱的信息中YY出"別的"族群看來水深火熱,看來困苦不堪的印象,最後得別人需要拯救的結論。&br&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是熱帶,物產豐富,沒有地震,臺風,干旱。在我當時住的地方,芒果長了一路都沒人摘。&br&大部分人天性樂觀豁達,面對無常的能力讓其它許多文明望塵莫及。有同事剛出生不久的嬰兒夭折了,大家輪流安慰,給些錢,寫了一張大安慰卡,有全公司所有人的簽名。這些不是什麼公司文化,那里是這樣的文化。過了不到3個星期,我就又在辦公室里聽到那位同事的談笑聲。&br&我在外面吃飯時,習慣打包一些給小區門衛和司機。如果當班的有4個人,我只須給其中一個人,他會把食物平分給其它3個人,無論分量多少都是均分。西非許多族群都有分食物予同伴的習慣。我一位客戶告訴我,他在這邊做了40多年生意,沒見過這里餓死一個人。&br&這里的很多人沒有太高程度的教育,但許多人在音樂,色彩和繪畫等藝術上的天賦很高,作品令人驚艷,只是不在歐,亞,美的主流藝術圈而已。&br&其實,文明如何定義不是我一介區區能談的,但就我所看到的非洲,卑見認為,非洲不需要別人去大規模提高它的文明程度。&br&&br&注:索馬里,蘇丹達富爾,兩個剛果,盧旺達及一些有種族屠殺的地區不在本回復的討論范圍,而這些地區其實不占非洲的主要人口和區域。&br&&br&手機打字,有錯請見諒斧正。&br&&br&-------------------------------------------7月10日分割線-----------------------------------------------------------&br&&br&慚愧。&br&第一次在知乎回答,未想手機上匆匆一答,有這許多謬贊,有這許多爭議。&br&&br&以下並非爲我第一次答題的辯解,只因題目由原先之“文明”改爲“現代化程度”。&br&&br&&br&1. &br&去非洲的華人,大多受雇于中國公司或自營生意,大多都只是與華人相處,如我受雇于國際企業並同事幾乎都是非洲籍的人非常少。我與許多同事是很好的朋友,去過他們的婚禮(在一個小村莊裏,幾乎沒有中國人去過)、参加過喪禮、被邀請去教堂。因爲工作關系,我的客户不僅爲非洲本地企業,也有歐洲,美國,中國等不同類型的公司,在非洲時常來往的朋友有黑人,有華人,有荷蘭人,瑞典人,泰國人,印度人等等。這段陳述非爲吹噓,僅想表達因爲我的經歷與大多數可能上知乎答題的中國人不同,我的回答可能提供另外一個角度看法而已。看法本身並無對錯,所以其它有非洲經歷諸君之回複與我並無沖突之處。&br&&br&&br&&br&2.&br&題主的問題其實並非非洲獨有,改爲中國極端貧困地區(如果認爲中國現在沒有極端貧困地區,和非洲一般甚至比非洲更貧困的地區請忽略本回答。)也是適用的。若此,爲何要以絕大部分人皆不了解的非洲爲例?(猜想是媒體上得來的“看法”形成可能的“偏見”)&br&&br&&br&3. &br&本人對歷史了解粗淺,卻想不出來歷史上曾經有哪個族群(這個詞換成國家、地區之類亦可)無半點私心地提高另一族群的現代化程度或文明程度並且成功的例子。曾經也有別的族群以“大東亞共榮圈”爲名想來提高那時中華的現代化進程的。&br&&br&&br&4.&br&正面回答修改後的題目“怎樣大規模地、快速地提高非洲地區的現代化程度?”我的回答是:沒有辦法亦無必要。
我在非洲工作過一年多,在一家國際銀行的尼日利亞分行。尼國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而我因為工作原因深入西非許多地方,我的同事95%以上是非洲籍。 我們大多數人都太習慣以自己的族群的價值觀來看別的族群,然後從完全無法也不可能對稱的信息中YY出"別的"…
最重要的是归属感。&br&&br&在欧洲呆了些年,周围的欧洲土著都很平和很友善很客气,但就是这种平和友善客气就是让我感觉有点儿说不出的不对劲,呆得越久越不对劲。有天突然琢磨出来了:在人眼里我就是一做客的,和他们永远闹不到一拨去,客客气气接待,做完客该回哪还回哪去。&br&&br&怎么说呢,人家大航海满世界乱跑的时候,咱们在哪?&br&人家南下劫掠黑叔叔,西进屠杀印第安人的时候,咱们在哪?&br&人家被教廷烧死的时候、人家砍下国王脑袋的时候、人家在琢磨社会契约论独立宣言的时候、人家在西线战壕里淌着泥浆搏杀的时候,咱们都在哪?&br&&br&他们过得好,是他们列祖列宗几百年来用鲜血和汗水,用黑的白的手段赚回来的。他们凭什么把祖宗留下来的红利分给咱们这些异族人?&br&咱们又有什么资格恬着脸贴上去,把自己的皮肤刷得白白的,假装自己已经成了他们中间的一员,然后对着对着自己真正的同胞、自己真正的祖国,对着这片1840年至今一代代人为之牺牲为之奋斗的土地嘲笑辱骂?&br&&br&回国了,脏乱差,嘈杂,喧闹,到处戾气十足。但是我不会觉得不对劲,我属于这里。
最重要的是归属感。 在欧洲呆了些年,周围的欧洲土著都很平和很友善很客气,但就是这种平和友善客气就是让我感觉有点儿说不出的不对劲,呆得越久越不对劲。有天突然琢磨出来了:在人眼里我就是一做客的,和他们永远闹不到一拨去,客客气气接待,做完客该回…
这篇文章已经是很久以前的了....所以我实在不打算继续讨论了....有兴趣的朋友私信请~恕不一一回复评论~&br&&br&我来摸下高压线~美国,以前我觉得最令人称道的似乎是其精确的司法能力,完善的审判体系,优美的法律逻辑~后来发现这些很不错的地方全在纸上~&br&在美国,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有些社区虽然还有很多居民,但是已经被彻底放弃了。没有警察,学校乱成一团,企业纷纷逃离,只有在选举拉票的时候才会有几个西装革履的家伙出现在街头到处承诺改变社区的现状,然后在防弹车的保护下离开。&br&每一个美国大城市都有这样几个街区....&br&相比之下,中国哪怕是最贫寒的社区也不会没有警察,学校也不会陷入浑沌&br&这并不是说中国的法律制度比美国更好而是说中国的司法服务比美国的更廉价更普惠。&br&美国的法律体系对有钱人来说公正而又仁慈,对罪犯来说,只要运气不赖混个辩诉交易不难,对穷人和被害人来说却是冷漠而昂贵的机器。&br&——————————————————————&br&稍微看了下大家的争论,忽然觉得知乎是不是有反智主义倾向?&br&那几个“大牛”的答案水分太大了,根本不是在回答问题而是在和其他答题者吵架。&br&————————————————————————————————————&br&听女友讲:在美国的时候,上大学,觉得学术氛围好棒啊....直到有一天说起苹果公司的成功,我对大家说苹果的成功就像美国的形象一样建立在其概念营销和对上游企业 和企业所在国家的捆绑吸血之上。然后呢,从教授到同学一个个都对我的观点表示不满,注意是不满,而不是争议什么的。即使,我拿出了谷歌的同类产品(价格 底,性能更好)作为对比,他们依然觉得我在无理取闹。&br&这段话让我知道了什么叫政治正确,这是一个标准范围,如果你讨论涉及美国的事情,那么只能在这个标准里讨论,出了这个标准就是错误的,哪怕你是对的。&br&这个政治正确底线看来无比邪恶,但是换个好一点的名字,我们叫它共识底线。&br&正因为有这个共识,所以哪怕你和底特律的黑哥们聊起美国,他都会认为美国..这个概念是很酷的。 &br&今天,中国在很多领域拥有近乎无限的资源(洲际级大国往往都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是就像一台性能指标非常好,但是配线垃圾的计算机一样,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不必要的余热。&br&586上任以后终于抛出了我期待已久的“中国梦”,这是一个为中国建立共识底线的良好机会,可惜的是,现在看来,政府并没有花太大的心思去营销这个梦想。&br&既然自许白衣卿相,我就干点战五中宣该干的事情,和大家说说中国梦这个事情。&br&先给大家看看知乎上,我很欣赏的一个答案。&br&&br&&blockquote&&strong&东林君,Stand by me为什么给考上清华大学的高考状元立塑像会遭到那么多的争议?修改 楚天金报报道:恩 施州来凤县高级中学为该校考上 清华大学的学生杨元塑像立传一事,昨日经本报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也引起了恩施州及来凤县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当天,来凤县教育局局长黄万国向 本报记者反馈,在该局的干预和建议下,来凤县高级中学的“状元塑像”已被部分拆除,未来将存放在室内&br&724 票,来自 聂子汐、fading、小利子 更多 反对几乎所有的答案。&br&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知乎的创建者是一群IT人、程序员,导致这里的社会科学的讨论也充满了“黑板经济学”、“黑板社会学”、“黑板法学”。&br&你们有人注意到这其实是个国家级贫困县吗?你们有想过自己老家的人的生活状况吗?你们多少年没有踏出京沪广深一步,踏出去也只是旅游了?&br&&br&在 那种地方(甚至可以说是湖北的所有地方),他们几乎没有其他的出人头地的机会,他们在学业里能接触到的时事就是政治教科书和少量都市报,能了解的历史和历 史观就是历史书。不然就考不出来。他们的“中国梦”就是你们轻蔑耻笑、不屑一顾的“十年寒窗无人晓,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样“庸俗功利”的梦。如今考出来了 的各位谈素质教育,谈“高考状元尚无建树”,谈奴性,一股浓浓的道德优越感充斥始终,有想过贫困家乡的发展其实远远没有你这两年世界观崩塌重建的速度快 吗?&br&&br&我因为高考成绩尚可,每年都会回母校或演讲或拜访老师,我每回家一次世界观都会不一样,但是每次回去,高中生教室里,那桌 子上摞起来 比人还高的参考书,那往死里背的字典词典语文书(湖北人很多音发不准,只能背),那每天放学在学校门口送饭的家长,你觉得很好笑吗?而且这两年每次回去都 高中生、初中生问我:”师兄,我来自农村,没有一个爹可以拼,那我读书到底还有没有用?“我每次听到这种话都非常心痛,我们上一辈的人没有把社会建设好, 还责备下一辈的人”你除了高考什么成就都没有好意思吗?“我每次都只能告诉他们:好好读书,这不是一条平坦的路,却已是最公平的道路。&br&该县的做 法 在我们看来是很可笑,因为我们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但是我们有想,这样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这样一所民办中学,多少年才能出一名学生考入名牌大学啊!这对 全县的学子该有多么大的鼓励啊!至于要求这些学生、民办中学校长、国家级贫困县县长有痛恨并反抗应试教育的觉悟,我觉得我怎么都说不出口。&br&&br&是的,反对应试教育,反对**制度,反对处女情结,如今在知乎上已经成为人手一本的“政治正确用语”,但请研究、讨论社会问题的大家多出去走走,将心比心,很多人懂道理,更多的人懂观点,却很少有人懂情怀。&br&&/strong&&/blockquote&抛去问题本身不谈,这个答案提到了很重要的一个东西,叫做“将心比心的情怀”,这种情怀是共识的基础,而共识则是一个文明的基础。&br&大家可能觉得共识这个东西很虚,但是我们的社会就是建立在很多基础性共识之上的,比如我们对于语言的共识使得我们可以交流,对于历法的共识使得我们活在同一个时间,对于自身的共识使得我们拥有了很多美好的情感,比如爱情与友谊...对于兔子的共识才有了这个贴吧。&br&按照认知学的定义:共识就是把某一相对的事物或现象暂时绝对化的过程。&br&正因为有了被绝对化的理念,我们才有可能拥有团结和信仰。&br&正如之前说的,共和国今天的很多问题是因为缺乏共识导致的,我具一个例子给大家说说。&br&之前和一个企业主聊天,他和我大到苦水,说我们的政府横征暴敛,财务算错了税金就被罚了一个上限,自己取得了一点技术突破,想要孵化各种手续,各种收钱, 到最后因为许可问题差点被安上非法经营罪的帽子去蹲监狱。找银行贷款贷不出来,只好去寻找几十倍成本的短期资金,还要被融资通道层层剥皮,计提资金以后剩 不下多少投入生产。&br&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困窘有目共睹,我们甚至可以说这是中国经济的一大症结,但是这个问题和共识有什么关系呢?&br&目前我国官员的政绩基本上是以经济发展作为核心指标的,经济发展看什么?看基础设施建设、看人民生活保障和生活水平,短短一行字,一字千金....而企业家想要什么?想要政策支持,想要税务不要老盯着他们,想要摊派少一点。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一点认知分歧的影子。&br&还是那个企业主,我问过他一次,“你怎么看你们县修路联通高速?”他说“我举双手赞成啊。”后来我税务的朋友告诉我,那次清查欠税就是因为县里连接高速的那条路差点钱,所以就“刮了一下地皮”。&br&这个事情让我明白,中国的很多问题不是做错了,而是做的方式不对,假设政府在收钱之前做好宣传告诉我的企业家朋友需要钱把路修了,而不采取税务清查这么让人反感的方式,效果也许会好很多。同时也让我明白,我们是拥有建立共识的基础的。&br&共识的基础是什么:共同利益。&br&但是有了共同利益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建立共识,因为中宣战五渣....&br&我们国家发展航母这么一个能激发大家热血的东西都有人喷,因为在喷的人眼中,我们有其他更迫切需求资源的投入的领域,比如说教育什么的。&br&而高层的思路是先谋求战略安全,但是我们中国今天面对的战略环境和风险大部分人一无所知&br&所以建立共识还需要充分沟通。&br&如何建立共识,我们来看看灯塔国的做法(米国真的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与美国的相像程度很高)&br&引用下@刘翔熙的文章&br&话说最近几年中国国内一种逆向爱国主义的情绪在某些群体里很流行。对于说爱国的,直接扣走狗或者五毛,还有爱国贼等等,似乎只要爱国,就是给TG张目,就 是违反普世价值。如果要拥抱自由和民主,就要不要被国家的观念束缚住等等。。。 对于这种说法,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呵呵,第二个反应是,你家灯塔在干嘛? 答案是,美国超过一半的幼儿园和小学,在每天早晨都要念宣誓效忠词(Pledge of Allegiance)哟 “I pledge allegiance to the Flag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nd to the Republic for which it stands, one Nation under God, indivisible, with liberty and justice for all. ” 对于英语不好的同学,重点有几个:&br&&br&To the Republic for which it stands, 看好了,这里的Republic 是共和,不是民主哟&br&One Nation under God, 官方场合我很少争辩,毕竟美国基督徒还是主流么,不过作为不可知论的我来说,从来不念这句的,而且我宣誓时候拿的是美国宪法,而不是bible…&br&Indivisible, 不可分割的,看好了,说什么各州独立的可以直接闭嘴了。否则你们都违背了你小学时候念过无数次的誓言了。&br&至 于liberty 和freedom的区别,我会和你说有限自由(即负责任的自由)和无限自由的区别么。我会么。 换成中文的话,如果每天中国超过一半的中小学和幼儿园在上学之前都要读这么一段话“我向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宣誓,同时向着它所代表的人民民主 专政的共和政体宣誓,我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被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了全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 义的实现而奋斗” 会不会被某些公知以洗脑的名义骂成屎哈?&br&美国人成功建立的共识的途径是什么?宗教仪式。共识有这么几个阶段,1.没有共识。2.只有基础性共识,缺乏目标性共识。3.完整的共识。4.团结。5.信仰。6.圣战(因为共识而极端排外)&br&基本上来说依赖宗教这种东西达成的共识最终都免不了走上圣战(民粹、极端)这条不归路,就是招式使老了,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天的极端主义穆斯林,他们对于教义的理解极端狭隘,比起萨拉丁时代的穆斯林实在是差远了。&br&找到这个共识的最佳值,就是3到5之间的状态,就是我的中国梦。&br&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基本上都是利用宗教或者民族构建共识的,所以出现了法西斯了圣战了这些糟糕的东西。&br&我们如果希望中国梦能够既不极端排外又拥有凝聚力的话,就需要一条新的路子。所幸,中国拥有其他国家不具备的优势,自成文明。&br&文明共识是什么?是无论你信什么宗教,什么民族,只要你认可中华文明是美好的,值得维护并且有资格成为普世性价值信仰的,那么就达成了这一共识。&br&听起来似乎很空很虚~&br&给大家讲几个故事。&br&1.我的一个基督教朋友过春节,我问她你不是不该过异教节日吗?她很妩媚的问我:春节不是历法节日吗?&br&正如我的朋友所言,春节并不是宗教节日也不是民族节日,而是中华文明传统历法的新年,与宗教无关、与民族无关,庆祝的是春天的到来。甚至是一个政府规定的 节日,因为春节的前身是上元节,正月什么的,是政府开门办公的日子....和国庆啦建军了什么的差不太多,感谢老祖宗,我们的节日有这么强的兼容性。&br&2.我的一个穆斯林朋友,和我聊天说起阿富汗炸毁巴米扬大佛,痛心疾首,我很奇怪问他:这不是异教偶像吗?他很鄙视的说:我是一个信奉安拉的中国人,巴米 扬大佛是中国人建的(对错先不讨论),外国人炸了我们的东西我当然不高兴。感谢老祖宗,我们有这么多美好的事物能够帮我们拉近距离。&br&上面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中国共识的土壤在于文明的凝聚力,而不是愚蠢的宗教狂热和狭隘的民族认同。&br&但是正因为文明共识是如此兼容并蓄,所以建立的速度是缓慢的,难以在第一时间激起人们的文明自豪感,也就造成了今天我们常说的:信仰缺失、沟通不畅等等问题。&br&因此我们还需要一个具体的目标,来充实我们的中国梦。&br&文章开头的时候讲到:企业的融资成本很高,为什么高呢?如果你把这一切归结于制度的话,你可以说是银行为避免贷款额度超过上限,因此把贷款需求转化到表 外,再通过资金池由中介机构进行对接,这其中的费用是不可避免的,由于监管难度太大,所以出现了权利寻租,导致了企业融资成本上升。&br&看起来无比正确,但是这样的情况一般出现在社会货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才需要寻找更高资金成本的渠道,事实正好相反。&br&我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政府和金融企业都没能和企业达成一致,说白了就是政府和银行不明白把钱借给中小企业的意义在哪里。&br&贷款企业也没想明白自己贷款干嘛,这之间只有金钱和信用往来而缺乏共识。&br&我们来找一个获得共识以后发展很好的行业——房地产。&br&地方政府认为:土地提供的资金回收快,价值高,同时改善人民居住环境,拉升经济立竿见影。所以把土地卖给企业,办许可也很方便。&br&银行认为:房地产企业手里有土地,信用好,房子值钱,贷款很大方。&br&企业认为:做房地产有政府和银行支持,收益好,所以很多企业都去做。&br&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共识案例。&br&但是为什么其他产业很难遇到这样的好事呢?&br&假设一个高科技企业,从技术成型到打入市场大概需要10年时间(参考的是美国企业)。&br&然后呢,还需要可能10年的时间来站稳脚跟确立品牌效应。和只要一两年就可以回收资金的房地产比起来,实在是太长了,而我们国家的政府官员在某一地任主官的时间最多十年,人家等不起这样一个企业成长。&br&而银行呢,更不愿意把资金投入这个无底洞。&br&企业,有技术,但是想让金鸡下蛋需要的资源太多了,自己负担不起,只能找融资,风投,最后呢,融资成本太高,风投拿到了股权和技术但是对相关行业不够专业,只能烂掉。&br&但是假设这个企业成功的形成品牌,比如说奇瑞汽车,核心技术糟糕的很,但是人家长大了,逆推风投,不甩税务,每年提供的就业和综合效应不可估量。&br&大家不要以为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什么的是在车库里搞的高科技,人家的技术还没成型呢,军工联合体就盯上了,看看人家这共识能力。&br&美国企业历史发展的背景是所有美国人都相信美国产品是好的,美国企业是好的哪怕实际并非如此。&br&今天看看我们对自己民族品牌的认同~中国货依然是劣质的代名词,哪怕实际上耐操好用。&br&好的金融一定是建立在共识和信任的基础上的。&br&试想,如果我们的文明共识能够渗入到整个环节里,地方政府听到中国人搞出新技术想的是:天啊,这帮变态又搞出什么了?。银行听到想的是:这回又有奖金发了。企业想的是:不过就是个奇点引擎。那么这个融资链各方都有可观回报,共识自然就达成了。&br&很多人相信,中国的未来在于制度改革,我到是觉得,制度来源于习惯,而习惯来源于共识。一种积极向上的共识可以化解很多难题,而后会形成习惯,最后变成制度。&br&按 照“中宣”的说法就是~统一思想~实事求是~(不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面的世界吉他谱原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