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 netscapeyahoo是什么么意思

什么叫构建检索式
什么叫构建检索式
09-11-09 &匿名提问
检索式是搜索引擎能够理解和运算的查询串,由关键词、逻辑运算符、搜索指令(搜索语法)等构成。关键词是检索式的主体,逻辑运算符和搜索指令根据具体的查询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对关键词进行搜索限定。1、关键词       关键词是描述搜索内容的关键性词语。网络搜索中的关键词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属于非受控自由词,凡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表达及其书写形式,如字、词、词组、短语和字母、数字、符号、公式等,都可以用作搜索关键词。      网络搜索,实际上是在搜索引擎的索引数据库中进行匹配检索。搜索引擎并不对其数据库进行可控语言标引,而只是机械地输出与关键词形式匹配的网页,随着数据库规模的不断增长,符合形式匹配条件的结果输出将会越来越多,尽管一些搜索引擎采用了智能分词技术,具有一定程度的概念检索功能,但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大量的无用信息。在形式匹配的技术条件下,关键词优化是最大限度地消除无用信息的主要方法。关键词在网络搜索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关键词选择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搜索的成败,而成功搜索的标志是在结果列表的首页就能够满足查询需求。        从形式上看,关键词的数量与结果输出成反比,使用关键词越多结果输出越少,如用“搜索引擎优化”在GOOGLE中搜索,“约有603,000项符合搜索引擎优化的查询结果”、“搜索引擎优化 网站推广”搜索,“约有215,000项符合搜索引擎优化 网站推广的查询结果”、“搜索引擎优化 网站推广 竞价排名”搜索,“约有30,800项符合搜索引擎优化 网站推广 竞价排名 的查询结果”。从语义上分析,关键词的外延越小结果越趋于准确,如用“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等搜索,要比用“图书馆工作”更有实际搜索意义,结果也更加具体、适用。从词间的逻辑关系讲,“与”和“非”(and & not)采用多词限制和无关排除的方法缩小搜索范围,用于提高查准率,如“刘德华and身高and体重and籍贯”、“天龙八部 –电视剧”等。“或”(OR)利用多词扩展的方法扩大搜索范围,如用“刘德华 OR &Andy Lau&”搜索,可以得到较高的查全率。         准确选择关键词需要从表述方式、行文习惯、书写规则等方面揣度查询内容,力求关键词与内容描述词的一致。由于搜索引擎的形式匹配原理,使用同一概念的不同词语搜索的结果截然不同。例如,用“北京”搜索不会出现“首都”字样,“北京图书馆”找不到“国图”的有关内容,“WTO”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搜索结果大向径庭等等。因此,必须注意对习惯用语、专业术语、全称、简称、同义词、近义词,以及拼音文字的前缀、后缀的了解和运用,尽可能地提高关键词的形式匹配几率,最大限度地减少误检和漏检。         关键词可以分为主题关键词和特征关键词。主题关键词是指表述主要搜索内容的必用的词语,不使用主题关键词就不能准确地搜索到特定的内容。特征关键词是指在内容描述中与主题关键词同时出现且位置较近的量词、形容词、名词等进一步说明和限定主题关键词的词语,特征关键词可以有效地缩小搜索范围,使结果排序更加趋前。在搜索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尽管主题关键词选择准确、使用得当,查询内容仍然不在结果首页或前三页之中,这时如果增加使用特征关键词,搜索结果就会明显改善。例如,查找国际象棋有几个棋子,在百度中用“国际象棋 棋子”搜索,有42,600项结果,前几页结果均无明确的答案,而增加特征关键词“个”,以“国际象棋 个棋子”搜索,结果减少至1,270项,结果首页第一项即有“国际象棋共有32个棋子,分为两方,浅色的棋子称为白棋,深色的棋子称为黑棋……”的网页摘要。         正确选择关键词,需要对查询内容有一定了解,有一个根据搜索结果从模糊到准确的逐步调整关键词的练习过程。例如,查找有关“电动玩具”的英文资料,一般会选择“Electrical toy”搜索,但通过对其搜索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Electrically operated toy”、“Battery operated toy”等也是查找“电动玩具”的必用关键词。又如,查找国外“指甲剪生产厂家”的信息,从“&nail scissors& factory”的搜索结果可以了解到,“指甲剪”和“厂家”习惯用“Nail Clippers”和“Manufacturer”表示,使用“&Nail Clippers& Manufacturer”搜索可以更好地满足查询需求。搜索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和信息甄别的过程,要学会在搜索中选择和提炼关键词,丰富的搜索实践是成为搜索高手的必由之路。2、逻辑运算符      网络搜索中有“与(and)”、“或(or)”、“非(not)”三种逻辑关系,分别用“+”、“OR”、“-”表示,它们称为布尔逻辑符或逻辑运算符。     “与”关系为“A+B”形式,表示A和B必须同时出现在网页之中;“或”关系为“A OR B”形式,表示结果中,要么有A,要么有B,要么同时有A和B;“非”为“A –B”形式,表示B一定不会出现在搜索结果之中。     在搜索引擎中,表示“与”关系的“+”通常可以省略,以词间空格代替,或者说,词间空格默认为“and”运算。“或”关系多以“OR”表示,但不同的搜索引擎对其大小写有严格的要求(如在GOOGLE中必须大写),或采用其它的符号表示(如“百度”以“|”表示)。“非”关系用“not”或“and not”表示,减号“-”是“not”运算的唯一符号形式。使用逻辑运算符之前,须阅读搜索引擎的“帮助(Help)”文件,确认其支持何种逻辑运算,了解和掌握逻辑符号的形式及其用法。 3、通配符
      通配符(wildcard)是一类键盘字符,用来代替规定的对象。搜索引擎最常用的通配符有星号(*)和问号 (?)等,通常星号(*)表示替代若干字母,问号 (?)表示替代一个字母。通配符又可以分为“词间通配符”(partial-word wildcard)和“全词通配符”(full-word wildcard)两种。词间通配符只能代替单词中的一个或几个字母,而不是整个单词;全词通配符用来代替一个单词,而不是单词中的某个或几个字母。       截词检索(truncation)是网络搜索的常用方法,它使用“词间通配符”,用截断的词的一个局部进行的检索,按截断的位置可分为前截断、中截断和后截断三种,搜索引擎多支持中截断和后截断检索。例如,“wom?n”可以搜索到包含woman、women、womyn、womin等单词的网页,“Comput*”对Computer、Computing、Computation 等以Comput 开头的单词进行搜索。        Google使用的通配符属于“全词通配符”,通配符为星号(*),一次检索可以使用若干个*。全词通配符虽不及词间通配符常用,但它在实际搜索中的功能是不可忽视和替代的。如解答“How often does Halley's comet appear?”(哈雷彗星多少年出现一次?),用“Halley's comet appears every * years”搜索,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答案:Halley's comet appears every 76 years。        搜索引擎对截词检索的支持程度和通配符的规定多有不同,了解和使用通配符,请参阅搜索引擎的帮助文件。4、搜索指令        搜索指令是从不同角度限定网络搜索的功能性词语和符号,对搜索结果起着定向和控制的作用。搜索引擎使用不同的搜索指令实现不同的搜索功能,即使是相同或相似的搜索功能也可能采用不同的搜索指令。搜索指令形式的多样化给实际的搜索应用带来一定的困难。在搜索实践中,我们可以按照搜索功能对常用的搜索指令进行区分与归纳,以便于了解、掌握和正确使用搜索指令。⑴、标题搜索(Title Search)[title:]AltaVista、AllTheWeb、Inktomi、MSN、一搜……。[intitle:] Google、Teoma、yahoo、百度……。[allintitle:] Google ……。⑵网站搜索(Site Search)[host:] AltaVista……。 [hostname:] Yahoo……。[site:] Excite、Google、Netscape、Yahoo、Teoma、百度、一搜、中搜……。[domain:] Inktomi、HotBot、iWon, LookSmart、MSN、AltaVista、百度、一搜……。⑶、网址搜索(URL Search)[url:] AltaVista、Excite、yahoo(需要带http://)、一搜……。[url.all:] AllTheWeb、Lycos……。 [allinurl:] Google [inurl:] Google、yahoo、Teoma、百度……。[originurl:] Inktomi、AOL、GoTo、HotBot、一搜……。 [url.domain:] Alltheweb……。[url.host:] AllTheWeb、Lycos……。 ⑷、链接搜索(Link Search)[link:] AltaVista、Google 、yahoo(需要带http://)……。 [linkdomain:] Inktomi、AOL、HotBot、iWon、MSN、yahoo、一搜……。[link.all:] AllTheWeb、Lycos……。 [inlink:] Teoma……。[link.extension:] AllTheWeb……。⑸、锚点搜索(Anchor Search)[anchor:] AltaVista……。 [allinanchor:] Google……。⑹、文件搜索(filetype Search)[filetype:文件类型后缀](如PDF、DOC、SWF等)Google、iWon、AOL、Netscape、百度、中搜……。 [feature:文件类型名称](acrobat、activex、audio、embed、flash、frame、audio、video等) Yahoo、MSN、HotBot、overture……。⑺、临近搜索(Proximity Searching)[NEAR] AltaVista、Lycos、WebCrawler、AOL……。[BEFORE] Lycos……。[FAR] Lycos……。[ADJ] Lycos、AOL……。     此外,符号搜索指令还有表示强制搜索的加号“+”、精确搜索的引号“& &”、优先搜索的圆括号“( )”、同义词搜索的“~”号等等。     搜索引擎是否支持某种搜索指令和各种搜索指令的形式在其搜索“帮助(Help)”文件中均会有相关的说明。判断搜索引擎是否支持某种搜索指令也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即使用某一搜索指令搜索,如果其结果不出现指令词或符号本身并显示相应的结果,则该搜索引擎支持该搜索指令,反之,如果结果中出现指令词或指令符号,则该搜索引擎就一定不支持该搜索指令。         应当注意到,采用同一搜索技术或搜索结果具有同源性的搜索引擎,其搜索指令基本相同。然而,搜索技术或搜索结果的提供商与其合作者的关系,绝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搜索技术的升级和搜索引擎之间关系的变化,各搜索引擎所支持的搜索指令也会有所调整和改变。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章重点:划清两个界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非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界限。 1、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 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即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⑵、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⑶、是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⑷、是含有阶级性的最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观、方法论的定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3、哲学与其他科学(非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本质和规律的学问。 4、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5、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即思维和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的问题;也即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派生的问题。) 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属于唯心主义阵营; ⑵、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属于唯物主义阵营。 6、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⑴、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 ⑵、现实社会的表象和概念中能不能正确的反应现实。 7、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基本派别。 8、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⑴、自然界、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意思、思维是第二性的; ⑵、物质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⑶、物质决定意识。 9、唯物主义的主要三种形态: 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原始的自发,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某一种或某几种原始物质。 古范学对静止的定义: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况。 ⑴、指一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没有发生某种特定的运动; ⑵、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⑴、对立统一关系; ⑵、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⑶、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⑷、相互渗透的关系。 7、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时空的定义: 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8、时空与物资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9、时空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10、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 揭示了自然界在微观领域、宏观领域、宇观领域的物资结构层次的多样性、无限性,证明自然界是一个具有无限层次结构的普遍联系和辩证发展的有机整体。 11、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的哲学意义: 证实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特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将进一步深化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的定义: ⑴、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⑵、是人的存在方式。 13、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实践不同理解: 唯心主义:把实践归结为精神活动; 唯物主义:把实践理解为生物适应环境的活动。 14、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定义的两层意思: ⑴、是自主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活动; ⑵、是物质的、客观的、有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1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6、实践的基本特征: ⑴、客观现实性; ⑵、自觉能动性; ⑶、社会历史性。 17、实践的基本形式: ⑴、生产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⑵、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 ⑶、科学实践。 18、实践的主体: ⑴、指于一定社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⑵、作为具有社会性、实践性的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因素,是物质的和精神的统一体、自然的和社会的统一体; ⑶、主体按社会构成可分为个人主体、集团主体和社会主体。 19、实践的客体: ⑴、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⑵、具有客观性的特征,但客体和客观事物又有区别; ⑶、客体和主体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 ⑷、有三种基本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 20、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是第一性、第二性关系。 21、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⑴、主体客体化: 指人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本质力量转化为对象物。 ⑵、客体主体化: ⒈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为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⒉人通过实践活动,产生新的意识,也是客体主体化的一种表现。 22、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意义: ⑴、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目的与手段、创造者与被创造者、能动者与受动者的关系,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客体成为&&&&为我之物&&&&; ⑵、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容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不断打破限定,超越现实客体。这种限定和超越的关系,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⑶、实践使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使世界二重化(一分为二)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构成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实践不仅具有认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世界观意义。 23、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⑴、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包括人的意识的一切活动过程及其产物; ⑵、客观世界:指人的意识之外的一切存在。 24、自在世界的定义:(超纲) 指天然世界,是人尚未认识和改造过的世界。 25、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⑴、一元论主张世界有一个统一的本原; ⑵、二元论主张世界有精神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 26、唯物主义一元论与唯心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⑴、唯物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物质; ⑵、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于精神。 27、自然界的物质性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⑴、自然界的物质性:是指自然界及其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⑵、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是指社会存在等同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由生产方式为主、及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等构成。 28、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⑴、世界是多样的; ⑵、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9、折中主义:调和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30、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⑴、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是物质世界; ⑵、世界上存在包罗万象的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态; ⑶、意识也不过是物质的产物和属性,并不能独立的存在; ⑷、物质是世界上一切变化、发展的基础。 31、意思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32、人类意识的产生经历的三个决定性环节: ⑴、所有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⑵、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一般的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⑶、一般的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人的意识。 33、人的意识的产生,人的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34、意识的本质: 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 ⑵、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⒈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意识不论是正确还是错误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包括正确的反映和歪曲的反映。 ⒉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 ⒊意识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Ⅰ、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这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Ⅱ、否认意识形式的主观性,把意识解释为&&&&如同肝胆分泌的胆汁的物质的东西&&&&是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35、意识能动性或主观能动性的含义: 指意识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功能。 36、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⑴、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⑵、具有高度创造性,能创造出物质世界没有的东西; ⑶、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与调节; ⑷、通过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即对客观世界改造的反作用。 37、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⑴、物质决定意识; ⑵、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⑶、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⒈主张意识决定作用的观点是唯心主义观点; ⒉主张意识能动作用的观点是形而上学观点。 38、人工智能的含义: 人工智能是根据控制论的基本原理运用功能模拟的方法,制造电脑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 39、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人工智能在功能上表现上代替甚至超过人脑的部分思维能力。 ⑵、人脑和人工智能有本质区别: 人脑 人工智能 区别1 生理的、心理的过程 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 区别2 有自觉性 没有自觉性 区别3 具有想象力和创造性 只能接受人脑的指令 区别4 具有社会性 不具有社会性 40、如何正确地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⑴、要坚持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论相统一的观点,恰当估计意识的能动作用是第二位的; ⑵、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正确认识客观规律并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⑶、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⑷、要明确认识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是社会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感性的活动即实践并通过实践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 4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这是因为: ⑴、世界统一于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 ⑵、物质世界在时空中运动、变化、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使主观符合客观并实现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认识规律.尊重规律,使自己的行动符合客观规律; ⑷、这个原理的意义是既反对思想僵化,落后于实际,又要反对思想超越实际。 42、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⑴、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来改造客观世界。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⑵、解放思想是指从过时的、僵化的、错误的思想特别是&&&&左&&&&的错误思想的束缚下摆脱出来,树立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相一致的新思想新观念; ⑶、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两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探索中不断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 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 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更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 ⑷、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决了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作出了两个历史性贡献,一是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同志,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二是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⑸、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是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坚持在革命和建设中一切从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第二章、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及其核心 本章重点:辩证法。 1、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物辩证法的定义: 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形而上学的定义: 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否认矛盾的)观点和方法。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对立的主要表现: ⑴、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⑵、发展观点与静止观点的对立; ⑶、全面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 ⑷、承认矛盾观点和否认矛盾观点的对立,这是最根本的对立,是二者对立的焦点,也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之间的根本分歧。 4、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联系的定义: 是指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以及构成事物诸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和互相依赖。 5、联系的客观性: 是指事物本身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的联系概念不过是客观存在的联系的反映。 6、联系的普遍性: 是指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而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同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同一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或环节。 7、联系的多样性: ⑴、是指联系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⑵、是指各种不同的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作用是不一样的。 8、联系的条件性: ⑴、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 ⑵、条件是可以改变的; ⑶、改变条件也是要有条件的,只有有条件这点才是无条件的。 9、马克思主义哲学整体性的观点: ⑴、整体由部分构成,整体具有各部分所不具有的新性质、新功能; ⑵、部分依赖整体,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⑶、整体和部分可以相互转化; ⑷、整体和部分相互包含。 10、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整体观: 是中国哲学的重要特点,有源远流长的思想传统。 ⑴、从概念上;如:太极 ⑵、从理论上;如:天人和一 ⑶、从价值上。 ⒈中国古代整体观比西方哲学传统中天人两分的思想有更多的合理与优越之处; ⒉研究整体观的辩证思想,可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往人类智慧的继承,同时中国的整体观又可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联系思想的真理性,丰富其理论体系。 11、事物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联系: 运动:说明事物是变动不居的,标志变化的哲学范畴; 变化:说明物质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飞跃; 发展:指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前进性变化或不断更新的过程。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 承认运动即变化的观点并不一定是辩证法,如机械论、循环论只承认某种变化,只有承认发展才是辩证法。 12、发展的本质是新生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3、质、量、度及其认识意义: ⑴、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律性; ⑵、量:是事物所固有的可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 ⑶、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是质的量的统一。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认识事物的质,做到&&&&胸中有数&&&&,才能在实践中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与&&&&不及&&&&,避免&&&&左&&&&或&&&&右&&&&的错误。 14、量变的基本形式: 包括单纯数量的增减和构成事物的成分的变化。 15、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原理: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转化和相互渗透。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⑴、相互转化: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即量变不仅是质变的前提、基础,而且决定质变的性质和方向;质变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⒈只有质变才能使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⒉体现和巩固量变结果; ⒊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⑵、相互渗透: ⒈量变中有部分质变,包括阶段性部分质变和局部性部分质变; ⒉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16、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的重要意义: ⑴、在理论上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观点,反对把量变和质变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激变论&&&&和庸俗进化论的形而上学观点; ⑵、在政治上反对&&&&左&&&&、&&&&右&&&&倾机会主义; ⑶、在实践上既要重视量变又要重视质变。 17、规律的含义: 规律即客观规律是指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8、规律的特点: ⑴、本质性的特点; ⑵、必然的联系; ⑶、稳定的联系; ⑷、客观的,不能为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9、人的自觉活动与规律的关系: ⑴、规律是客观的; ⑵、规律是人可以认识的; ⑶、规律是可以为人所利用、驾驭的; 人们虽然可以利用规律,改变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实现的形式,但决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20、必然和偶然是揭示和反映事物变化发展的确定趋势和不确定趋势之间的关系。 21、必然和偶然的定义: 必然: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是指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22、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性的表现: 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⑴、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并为自己开辟道路; ⑵、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 23、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性原理的意义: ⑴、掌握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认识必然和利用必然才能获得自由; ⑵、重视偶然,利用有利的偶然、机遇,避免不利的偶然、机遇,通过偶然掌握必然。 观点:&&&&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⑶、既要反对只承认必然性,完全否认偶然性的唯物主义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观点或客观唯心主义的宿命论观点,也要反对只承认偶然性,根本否定必然性的唯心主义非决定观点。 24、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理由: ⑴、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特别是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因; ⑵、对立统一规律是贯彻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⑶、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⑷、对立统一规律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25、矛盾的含义: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范畴是辩证矛盾、客观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思维中使用概念、判断所发生的不合乎逻辑规则的相互冲突,这是应当排除的。 26、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贯通主要指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或相互渗透。 斗争性:是指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相互否定、相互离异的趋势。 27、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区别: ⑴、同一性是相对的,是指同一性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暂时的; ⑵、斗争性是相对的,是指斗争性的存在是无条件的、不间断的、永恒的。 ⑶、斗争性是同一性基础,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离开同一性的纯粹斗争性。 28、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的意义: 坚持矛盾的观点,坚持相对与绝对相统一的观点,就要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29、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 30、矛盾在事物发展中作用的原理: ⑴、含义; ⑵、基本属性 ⑶、作用; ⑷、意义 3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的表现: ⑴、矛盾的同一性使对立面相互依存: ⒈在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中得到存在和发展; ⒉使对立面相互作用、相互汲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⒊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⑵、矛盾的斗争性: ⒈推动事物量变; ⒉推动事物质变。 32、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处处有矛盾和每一事物变化发展中自始至终都存在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33、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含的矛盾及其各个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注:坚持矛盾特殊性原理就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4、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3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⑴、相互区别: ⒈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即绝对的;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 ⒉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 ⑵、相互联系: ⒈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⒉共性寓于(存在于)个性之中,一般只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都是一般的; ⒊个性体现共性,都同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36、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⑴、在理论上坚持辩证法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反对割裂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形而上学的观点(如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观点),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用个性代替共性); ⑵、在认识上坚持从特殊到普遍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⑶、在政治上这一原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是个性,社会主义是共性,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共性和中国的个性的统一。 37、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多种矛盾所构成的体系中对事物发展起着领导、决定作用的矛盾,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非主要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和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两者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互区别,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认识和实践上,坚持分清主次,学会抓中心、抓重点、抓关键并兼顾其他。 38、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矛盾的非主要方面是指矛盾双方中起从属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事物的性质主要的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39、矛盾发展的不平衡原理的意义: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贯彻和体现这一观点和方法。 40、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原则和方法来自1920年列宁的&&&&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之说,列宁这句话的最新翻译是&&&&对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 ⑴、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认识事物的基础。因为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而具体事物的性质又都是由它内部所包含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因此,只有具体分析具体事物,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的规律,体现出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 ⑵、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前提。认识矛盾的目的,在于解决矛盾,不同性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的方法才能解决。因而,只有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具体方法,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活力。 ⑶、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保证,'也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来,才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实践的革命的本质。 41、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 ⑴、在中国,有着丰富的关于矛盾的辩证法思想。如《易经》中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把阴阳矛盾看作是变化发展的根本之道,春秋史墨的&&&&物生有两&&&&,孙子的&&&&奇正相生&&&&的军事辩证法,五行论&&&&相生相克&&&&理论,老子的&&&& &&&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海峡两岸中国近代史学者的学术交流及其对中国近代历史的不同解说  海峡两岸的历史学家致力于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已经有差不多半个世纪了。发表论文和各种著述汗牛充栋。这种研究推动了两岸历史学的发展,增进了学人和一般读者对中国近代史的了解。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海峡两岸的中国近代史学者在1949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政治的原因隔绝起来,没有学术上的交往。尽管如此,两岸之间都很注意彼此的学术动向。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宣布编撰《中华民国史》计划,在台湾史学界同行之间引起了非常的关注和持久的议论。以至民国史研究室当时的主任孙思白教授不得不以《谈〈民国史〉编写问题·寄语台湾同行诸君》为题,发表文章,为台湾同行的疑虑解惑。  两岸中国近代史学者第一次面对面进行学术交流,是在1982年。那年4月,美、日学者为促进两岸学人聚会,借美国亚洲研究学会第34届年会在芝加哥召开之际举办特别会议,研讨辛亥革命。胡绳率章开沅、李宗一等大陆学者,秦孝仪率张忠栋、张玉法、林明德、李云汉等台湾学者与会。两岸学者就辛亥革命的性质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与争鸣,引起海内外学者广泛关注,传为佳话。1990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以建所40周年为名,在北京召开“近代中国与世界”国际学术讨论会。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吕实强、张朋园、林满红等三人应邀出席。这是台湾的近代史学者第一次出席大陆召开的学术会议。1992年5月,张海鹏、尚明轩、韦杰廷应邀出席了台湾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主办的“黄兴与近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这是大陆学者第一次赴台参加学术会议。1992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与台湾师范大学三民主义研究所在北京举办孙中山研讨会,这是两岸学术单位第一次合作召开这样的学术会议。同样的合作,还在1994年1月在杭州办过一次。在这期间,以及此后,两岸学者互访以及相互在大陆、台湾和海外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就数不胜数了。两岸的两个同名的近代史研究所之间的学术交流更为频繁了。  海峡两岸历史学家对中国近代史的内涵不能说完全一致,但大体上是差不太多的,可以说,海峡两岸历史学者所面对的大体上是一个共同的研究对象。对于一个共同的历史进程,两岸学者对其中某些具体历史事实的研究,在资料大体上齐备的情况下,可能不乏共识,也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描绘;在比较宏观的研究上,或者虽然不太宏观,但存在价值判断或是非评论的时候,则往往出现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认识,难以取得共识或互补。这种情况,也是很明显的,不容回避。  对中国近代史的内涵,虽然两岸认识大体上差不多,实际上也存在差异。当我们笼统地说中国近现代史的时候,模糊一点说,两岸学者的看法可能是差不多的。如果具体到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排除两岸学者内部各自的分歧不说,两岸间的认识可能就不一致了。海峡西岸的学者认为,从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开始至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中国历史中的近代史阶段,一九四九年后是现代史阶段;较早的看法稍有不同,认为五四运动起为中国的现代史阶段。海峡东岸的学者则认为一九一二年中华民国建立便是中国现代史阶段。历史年代的划分,是历史学者必须注意的,究应如何划分,就有各自的理由和标准。比如,敝研究所从七十年代初开始着手编纂《中华民国史》,引起台湾学者的震动,于是继起效尤,所编之书名《中华民国建国史》。名称的不同,缘自各自的理念和标准不同。所谓理念和标准不同,是指各自政治理念的差异及由此产生的学术标准的相左。更深一层说,就涉及意识形态,涉及历史观了。  说到史观,大陆多数史家都主张在历史研究中要应用唯物史观。说起唯物史观,这是最为台湾学者所诟病的,他们认为唯物史观是教条。世界上任何一个史家,要想研究和说明历史上的某个重大问题,总会秉持某种史观,这是不待证明的。我们所以主张唯物史观,不是因为它是教条,是八股,而是因为它能告诉我们一种方法,一条路径,使我们能更有效地处理纷繁复杂的历史问题,使我们能更好地洞察历史发展的方向。当然,应该指出,学习和应用唯物史观也有一个态度问题。在某种政治气氛下,有的历史学者在历史研究中运用唯物史观存在着教条和八股现象,他们不是从方法论的高度去领会唯物史观的精神实质,而是拿着马列的某些个别词句,到处贴标签。这不是一种正确的态度。这种情况在学习唯物史观的过程中,本是应该力求避免的。不幸在“文革”中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这种情况,在“文革”结束以后,随着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转变,历史学界也在努力纠正它。  唯物史观是人们对历史认识的一种最一般的观念,它并不是那么神秘而不可理喻。通俗地说,唯物史观认为,有史以来的人类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主观形态的;历史现象虽然千姿百态、纷繁复杂,却不是虚无缥缈的,人们虽然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在实验室里重复制造历史过程,但在掌握了尽可能多的历史资料以后,是可以对过往的历史过程加以描述、加以认识,并获得对往史的较为近真的影像的;历史现象虽乱如丝麻,确是可以理出头绪的,并且显示了一种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们从茹毛饮血到今天享受现代化的信息公路,很自然地说明了这个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的五种社会发展形态,则是对这一过程的最一般的描绘;人类的经济生活是社会生存的基本方式,社会依生产力的发展、前进而发展、前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的前进,决定着人们依赖其中的社会政治、经济、阶级关系和文化从属的基本面貌;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是社会运行的主要内容,物质生产的状况决定了精神生产的状况,劳动者是物质生产的主体,是决定历史前进方向的终极力量;人们(包括劳动群众和社会精英)创造了一定的历史环境,一定的历史环境反过来又决定了生活其中的人们的面貌。我想,这就是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的基本东西。它所概括出来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虽未穷尽真理,却指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方向及其未来。同时也应该说,它只是提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方向和未来走向,丝毫没有给出各地区各国家历史发展的具体方向。各地区各国家的社会历史发展还要靠那里的历史学家去研究去总结。  唯物史观是一种方法、一种工具。用这种方法、这种工具,或用别种方法、工具,去观察中国近代史,虽然面对着同一个研究对象,研究结论可能不完全一样。这是海峡两岸历史学者对中国近代史认识差异的重要原因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主题词是用以揭示公文主要内容的规范化的词或词组。标注主题词有助于文书部门依据公文主题及时、快捷的处理公文,同时便于按主题查找、检索公文。主题词的标注顺序是:全面审读公文,确认公文的主题内容;认真进行主题分析,对关键性语句准确精炼的进行主题概括,形成主题概念;在《公文主题词表》中选用最恰当的主题词语,词表中没有所需词时,可选用相关或相邻近的词进行组配,组配不合适或不能组配时,可选用最直接的上位词。 因此,这个文件的主题词可以编辑为:最高法、行政诉讼证据、规定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netscape插件是什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