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以功能意念为纲内功,有练200天了,运功指端有凉风吹岀来,是练到大成了吗?请内功老师回答,谢谢

站桩内家拳的法门(要领/意念/摸劲/换劲/内调/挺拔劲)原创:♂不邪
我的图书馆
站桩内家拳的法门(要领/意念/摸劲/换劲/内调/挺拔劲)原创:♂不邪
   从上坐下(要领)欲知拳真髓,首由站桩起,从不动中求速动,从无力中求有力,从拙笨中求灵巧,从平常中求非常。& & 拳理不明站桩就等于是瞎站。理法如桥,过河拆桥。& & 王芗斋说:“功夫须从上坐下,不可以以下坐上。”是说从站桩开始,要明白什么是自然本能、力感如透电、一触即发,弹簧力怎么做,内劲真力通过什么方法才能练出来,虽然一下做不出来,但是有了目标,明白了怎样去做,明白了拳理,很快即能成功。从上坐下,好像建楼房一样, 先打地基,用石头、沙子、水泥……只懂这点,如不给你说还要买砖头、钢筋、门窗……工头一会给你说买这一会给你说买那,弄的你顾了东忘了西,晕头转向,如你在没打地基之前工头就先给你说好要买哪些东西呢?  站桩如同攒钱一样,桩法对了你能攒到大钱, 桩法不对你只能攒点小钱。矛盾桩非常重要,很多人都在桩上过不了关,找不着东西而忽略。站桩一般在站一个小时至一个半小时最好,是说桩法标准,桩法不对你站八个小时也无用,这好像大车拉东西一样,人家车拉了50吨重的东西,你的车都是开了空车来回跑,这就是站桩身上没有东西,有人站桩一个小时后手发冷,上身摇动这说明你站错了,正确的桩手不冷, 手冷是因为你的手指都用劲了,产生气血流通漫全身导致手冷,身子摇晃说明你的脚没有扒地。& & 王芗斋说:“支撑范围一尺七八,前三后七,惯力克敌;前五后五,六争制彼。”矛盾桩是上松下紧,身体放松,你的下盘才能得到充实,身子上紧你的双腿,如在大海里游泳使不上劲,站桩两手中指微外挑, 做到点紧(手脖要紧)上提,沉肩坠肘紧而不僵,松而不懈, 膀要扣,膀扣背才能圆,头要上顶,头上顶不是直接上顶,而是下巴磕往下往后靠一点,这种头直法才是真经。如果头上直,下巴磕抬的很高,这在实战中对方一拳就能击中你的中线,在实战中没有头直的,都是含胸,胸部肌肉放松,胸口内含,两肩微向前合、拔背,两肩当中脊椎骨有鼓出之意,并微上拔起故名含胸拔背,眼睛要放松,不怒视,眼睛放松于下巴磕, 头直、含胸拔背是分不开的,基本是联系在一起的,腰要放松,腰放松是慢慢松下来, 但不能向后鼓,松下来还要有上提之意,肛要提,二股微微用力臀部向前送,腋胯,两膝向前指上提,大腿肌肉微拧在一起,两腿如一条腿,裆要圆,大腿外侧吃力就对了,膝要前顶,前脚脚趾扒地,脚掌用力,后脚脚趾扒地,有外顶上提之意,两脚心含空,前伸后缩,臀部似坐非坐, 要体会全身上下富有弹性,将来的发力都要从这里体现,腹部长圆,呼吸自然, 两手不能超过两脚,两膝弯度不能超过两脚,这样的精气神就有了,全身形成了一个整体,有似笑非笑,似尿非尿,烈马奔腾之感。  上松下实,腿脚没有力量是不行的,力生于根,腿好比大炮的架子,脚好比大炮座,炮弹发出会产生坐力,如炮架炮座差的话能打好炮?& & 再一个就是三半四似。三个半是:膝半屈、臀半圆、腋半虚; 四个似是:似坐非坐,似靠非靠,似笑非笑,似尿非尿。另外两手的意念如抱一棵大树,用意不用力,两腿要不断的做紧松意念,用神经支配,这样一来,随着站桩的时间,功夫也越来越深,从大动求小动,以小动求蠕动,从蠕动求不动,从不动求速动,砰的一声力量就出来了,自然形成本能。意念站桩很多人感觉好像在罚站,感觉不出站桩可以练出什么功力,这就是没有抓到站桩的要领,这是诀窍的问题。 从头到脚地找,总算调整好了姿势,但是一回去就忘了,还是接着罚站。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还是没东西出来。站桩是内家拳登堂入室最重要的步骤,站桩练好了,内家拳才练得出来,站桩练不好,拳永远只是一个样子,而且样子是一个很差的样子,一点味道都没有的样子。站桩是内家拳的法门,而「意念」是站桩的法门!  站桩为什么要用「意念」?又不是打拳,干嘛要意念?用意念才能站出它的效果。很多人站桩,就是站!站!站!……意念?就想:「我站」「我是在站哪!」刻意去加强「站」的意念,两三个月下来, 打拳还是没有意念,推手还是没有效果,这就是意念的「方式」不对!站桩用意念站可以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刚开始最基本的,就是要「内视」,自己看自已,「内观」。内观有两种,一个是从心里面看,一个是把自已列为第三者来看。首先,头要顶,后颈要直,轻微的往上顶,不要往下看。如何去体会「桩」整个的感觉?头顶悬,然后沉肩坠肘,肩和肘都要放松,把手轻轻旳抬起来,五指微张,轻轻的拉开,一点力气都不要用。然后坐胯,胯往下坐,坐胯就是当坐胯时要感觉此处(胯部)是折的,不要斜出去,重心已往前冲出去了,那样永远站不出东西来。 坐胯时尾闾到头顶,一直线往下垂,这时就可以知道重心在哪里。然后屈膝,屈膝时要把大腿稍微往内移一下,不要开开的,要往内收。往内收的话所有的重心都集中到一个点,就在两脚的中间。要内观,很多人刚开始站,眼睛睁着没办法「内观」,所以刚开始站可以闭眼, 从头想到脚,这个姿势正确以后,就会发现脚板是很沉重的, 所有的重量压在脚板上,上身一点压力感都没有,全身放松。很多人站桩时,为什么手会僵硬?就是意念没法放松手。如何用意念?可以用两个方式:  一个是自已站在里面看自己,从头想到脚,「全身的放松」是一个很重要的意念,很多人发现手是僵硬的,这是意念运用不对,意念运用不当时,很容易把肌肉紧绷住,所以要完全放松!  从头想到脚是什么意思?就是刚刚提的每一个要点都要想到,头、肩、肘、胯、膝,然后到脚,先把所有的姿势调整好,然后放松全身。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头顶悬时,背脊是直的,就是要涵胸拔背,涵胸拔背不是弯腰驼背,背是直的,尾闾要收进去。」  另一种是自已假想自已站在旁边看自已,这样可以看出那里错,因为看别人时很容易看出错在哪里,自已站时却不知道,站桩刚开始最重要就是用这种意念,好像阿里巴巴,心里一想「芝麻开门」,门就开了。这似乎玄了一点,无法完全用言传,自已去体会,只有尽量去揣摩。  意念就是这种意念,研究到这个程度,每天站桩时,就可以每天很轻松地把姿势站出来,一站,全身是松的,肩膀不僵硬,手不会酸,气不会浮,重心就在两个脚板上,可以发现两个脚板是很重很重,所有的重量都在脚板上,这是第一个阶段意念运用成功,然后准备进入第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做完以后,全身是松的,重量就在脚底下,这时候就做到一个「整体性」,这是内家拳很重要一个问题:「整体性」!练不到这个整体性的话,打拳永远是种支离破碎的感觉,没有一个很圆的感觉,动作出来就没有力。  如果身体松的话,表现出来的的动作就是一种很柔的动作,在很柔的动作当中,会体会到脚的重心,实际上内家拳所有的力气就是一种反作用力:本身的重量赋予地面,地面所产生的反作用力,再产生的这个力量才是内家拳真正的力量。所以,内家拳不是强调肌肉强壮,而是强调整个人的意念,跟身体的整体性,精神性的,统和性的配合,才能达到这种力量的发展。  第二阶段:  懂得重量在两腿之间的时候,就晓得重心怎么下去,重心下去之后,就晓得怎么样它可以弹上来,站得很稳的时候,沉下去的时候,轻轻动,就感觉身体像一个弹簧,在那边弹。这就是最基本的发劲的原理,第一个阶段做完了以后,懂得所谓的整体性,然后第二个阶段的运用是,如何来进一步感觉所谓的「意念」。拳经上常讲「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所谓「拳无拳」就是要打拳没有去想用什么招式,可是出来就可以发挥到要发挥的东西。  举例来讲,一个人攻击你,很简单,要怎么挡,怎么闪,你一出手,他就飞出去了,很简单,这叫「拳无拳」。「意无意」呢,虽然拳强调用意念来练,可是不能刻意去用意念,如果刻意用的话,这东西就会变成一个很死的东西。拳无拳,意无意,可是无意之中,却表达出一个东西出来,在无意之中有一个真正的意思,人家打你的时候你根本就不要想,就使他出去了,这就是真意,达到练拳的目的。达到这个「无意」的时候,要体会自己另外一个站桩的方式了,一站就很自然,一站就可以感到自己很沉,很沉,可是不是很硬,不是一堆大石头,是一个很柔软的东西,虽然有一个很沉重的吨位,但是很软很柔,所以当别人攻击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很自然的反应,不会被他一攻击就硬掉了。假如是一个很硬的东西,一攻就碎掉了;如果很柔的话,对方攻击,会有一个弹性产生,可是对方无法动你,因为你有一个很重的吨位,这就叫做「沉」,前面的「柔」也就是所谓的「松」, 能达到「松」,「沉」,表示达到、进入了另外一个阶段。  那这个意念要怎么运用呢?必须想自己这样站着,站着以后,觉得两个脚就跟插在地上一样,就像一个草,风吹的时候会动,可是会弹回去。站着要感觉自己是和空气之间产生一个作用力,必须要有那种敏感度,这种敏感度练出来以后,就会产生所谓「虚实」感觉。连空气这么微弱的东西,都能感受他给你产生的压力,所以以后要运用的时候,对方力气刚要出现,就晓得他要发力了,在他发力之前,你就可以阻止他。再回头讲这个意念。自己把自己当作是风中的草,永远会回来,弹回来,而不是一吹就倒过去了,人体练到这个地步时,表示站桩已经完全达到草的效果了。东西已经出来了,柔、沉、整体性、怎么去发力……这些东西很自然的就会出来,体会到这个阶段(第二阶段)的意念,以后打拳就晓得什么叫真正的意念,不是刻意强调手上,也不是丹田,但是一站出来,神就出来了,这就是意念的产生,可是不是刻意强调「我的意念要出来」平常在训练自己的时候,要培养出这种意念,而不是「要注意哪里」那只是「注意点」而已,不是真正的意念,练到这个阶段讲的所谓意念,就是一出来,很威武的样子,没办法侵犯,这就是站桩可以练出来的东西。  当练到这个程度时,后面会有很多东西会跟着不断地出现,不必刻意的去要求,只要每天站桩站桩,然后在练拳架时就会发现很多新的东西出现,根本不用去「我要想这个」「我要想那个」,那已经失掉「真意」了,那内家拳就可能练不到一个很好的境界, 只能练成一个「对拳架子很熟悉的拳手」而已,不是一个武术家。  这些东西它包括的范围很广, 站桩的东西不是单纯地练就可以练得出来,也许第一个阶段可以练出来,第二个段可能就练不出来,这些都需要平常不断地看拳经,拳术的书籍。还有就是要长期的「自己练习」,练习不是不是一大堆人练习扎在一起练习,练完了回家个澡睡个觉就完了,真正的练习是必须「自己练习」,完全是自己一个人在练习,在独自练习之中还要去思考,然后慢慢地意念这些东西会很自然地产生。  再有有人问:头顶悬,脑部会不会充血?那是一种感觉,轻轻地,发觉头颈是直的,就像有根线轻轻拉直一样。然后手脚有一个张力存在,这个张力就像一根「线」一样,若是一根「棍子」,对方用力压下去才感觉力气来了,线就是一种张力的代表,只要轻轻地动一下就可以感觉它在波动,灵敏度就是这样练出来的,所以在练时,都要放松,放松不是松得无力,要保持一个张力存在,就可以练出灵敏度,可以练出虚实感,懂得什么叫虚,什么叫实。  还有人问站桩和马步,弓步有何不同?站桩和马步、弓步没有所谓的差别,以前人站桩就是蹲着马步站桩,现在人的身体状况没有以前人那么好,现在人站桩都是高高地站,可是等到练到一个阶段,有一个强有力的爆发力时,就必须蹲着站桩,要诀是一样的,现在人没有那样强壮的肌肉,假如蹲着站桩,连思考的余地都没有,只会体会到痛苦,无法注意到全身每一个部分的细节问题,实际上它就是一样的东西。 站桩蹲得低,手产生一种张力感,这是一种姿势的问题,马步、弓步就是练持久力, 让腿有强劲的耐久力,这个耐久力出现以后,然后去站桩。站桩目的是练敏感度,怎么去运用肌肉,等到马步已经练得很有力气,然后去感觉身体,很自然就和身体结合在一起。  又有人问:何谓虚实感?例如推手,有时对方力气已经来了,来不及应变,就是没有虚实感,所谓虚实感就是「敏感度」,对方刚要用力,已经感觉到了,在他力气还没有出来时就把它坐掉。简单说虚是无力,实是有力,可是练出来以后,虚实可以代表很多层次的意思,实际上它所代表的就是跟『阴阳』一样,现在可能不懂以后练到一个程度自然懂,简单讲,一个架子站出来,就有所谓虚实,这虚实不是敌人的虚实,而是本身的虚实,如形意拳的三才步,要虚要实,就是所谓『单重』。  又有人说:身体若有一点发热,如何?不要理它,调息就好,不要刻意去想它。  另外,坐胯一定要收尾闾,屁股不要翘出来。不坐胯,力量下不去,就无法产生反作用力,身体的力量在某个地方已经跑掉了,没办法落到脚板上去,也就无法产生地面的反作用力。还有样子不对,表示一开始就没有下工夫,一开始基本功就要扎下深的基础,到以后才会有很深的发展,一摆出来姿势就很标准才行。若是用所谓的「意念」,姿势却不标准, 永远练不出来。  站桩一定要坐胯,坐胯有个好处:「三折」,没有「折」,动作无法变化,力量、动作变化不出来,会很硬,「折」是很有弹性的东西, 收才能发,从脚至膝、胯、手至肩,人身有三大折,每大折有三小折,胯是中间这一折,非常重要,一定要坐胯,有折,高马亦不妨,无折,再低也无用。没有折就没有力量,也没有弹性,死板板的。再来要进一步体会虚实,虚实是处处有,每个地方都有阴阳,力量、架势、搭手、甚至无形之中的变化,都是。站桩里的意念,就是这个东西!虚实是很复杂的,很奥妙的,要懂得拳的奥妙,三种拳都懂,若不懂,练再多拳也不懂。观念的问题要用身体去印证,练出来就是你的,否则不能算「懂」,要练出来了, 才知道想的对不对,还没练出来时,观念都不一定对。  内家拳,要把动作整个放慢了去练习,无论比个架势,打个动作,要注意头脑在做什么,讲精气神,一起手、一蹲步,整个身体的动作很完整,身体和四周的环境结合为一体,「站桩」讲争力,就是和空气的接触,怎么接触?依照基本的方法来练习,上下左右前后六合, 去感觉,就会有精、有气、有神。架势的转变,都是「精神」的发挥, 才能懂到真正的喜悦!要练,就要得到它,不要辜负了练习的时光。摸劲  站桩摸劲到底摸的是什麽?寻找整劲? 这答案是不是太简单也太笼统呢?&&&&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摸劲。站桩时不应像块木头一般地枯立不动,因为这样做是站死桩,于技击无补。站桩时一直随意念全身前后微微晃动。例如站浑元桩时,意念想把怀抱中的树往前推,那么头要微微上提,也要往前领。后脚往前蹬,前脚往下踩,两胯两膝往前内合。身也随之微微往前移动,两手也从左右微微往前往下挤合。当意念想把树回拉时,动作便相反。这种微微晃动的动作很小,只有一二毫米而已。往前去时要随时能往后回,往后回时也要随时能往前去。这样前前后后的做,日久功深,动作会越做越细,表面看来好像不动,其实里面动得很快。这是比较高级的练法,也正是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可以说摸劲是很细小的试力。例如做勾挂桩摸劲时,把动作放大,加一个前推的动作,之后还原,便成了勾挂试力。  摸劲找的是什么?&&&&摸劲找的是一个完整的间架,在头领脚蹬的前提下,全身微微一动全动来培养整力,以备试力、发力、推手及实战之用。这要在老师的指导,和自己刻苦锻炼一段时间后才能得到。&&&&摸劲时最重要的是要放松,不能用拙力,也不能太刻意, 以致全身僵硬。轻轻松松地练,半年体内会有一团东西,很难说它是什么,有点像是体重。这东西使站桩、试力、发力时很轻松灵活也很沉重。能轻松灵活是因为能放松,如果用拙力,身体僵硬,这东西是不会出现。感到沉重是因为它像体重。一举一动要是能加上体重那就很厉害了。    体重的妙用。&&&&站桩摸劲能摸出这体重来就很好用。做前上发力要把这体重加上去才会更有威力。做后下发力时,设想两手握着挂住在高处的滑车的绳或拉杆,想把重物提起。两手往下拉时,跨要后坐,体重也要下沉才够力拉动。所以发力时要用体重。&&&&试力时也是如此。在平推,勾挂,分挂旋法试力,往前推的动作要加上体重,往后回或后挂的动作,胯后坐也要加上体重。 这样试力便能轻沉兼备,用到推手上便威力很大。推手时很多人都能用体重把对手压倒。 用勾挂,分挂把对手挂开也要胯后坐用体重来帮助才会有效。换劲  俗话说:“练拳容易换劲难”,何谓换劲?人在生活工作中已经养成了局部用力的习惯,一用力就是局部而不是整体,局部用力的诸多弊端主要体现是:断、没有连续性,僵、气血不流畅,死、变化不灵易为人所乘,这里不一一祥叙了,可以说局部用力是拳术之大敌,改变这一习惯并找到拳术需要的浑圆力或曰整体力站桩是最好最快的方法。  站桩看似简单,但站对了不容易,有人站了多年依然换不了劲,入不了门,甚至越站越感到没意思,最后放弃。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得法,即使姿势正确,死站和空站也是不行的,首先要清楚站桩的目的就是换劲,换劲的过程内涵丰富,很有趣味,如果感到枯燥证明没有练对,这个过程需要层层深入,顺其自然,通过意念诱导,逐步改善人体的动力平衡,把正确的用力习惯变为本能反应,养练合一。  站桩是在有规律的微动中不断调整姿势的平衡过程,此时人体结构处于最省力最得力最舒适的状态,随时可以向各个方向发力。这种微动是用意不用力,有那么点意思就可以了,也就是往哪方面都有点动的意思又哪方面都不突出,这种静中动是内在周身矛盾斗争的结果,人在这种状态中是兴奋的又是安静的,是丰富的又的单一的,全身处于松而不懈,紧而不僵,松中有紧,紧中有松的弹性状态,松是为了反应灵敏和气血流畅,紧是为了维持挺拔饱满和蓄势待发。要注意的是一动无有不动,牵一发而动全身,不碰哪儿都没有,碰哪儿哪儿有,力象层层波浪,可渐渐增迅速减,也可迅速增缓缓减,可突然有也可突然无,不断调整平衡,不断变化松紧,站到随时随地都有感皆应,走行坐卧不离“这个”时可以说达到站桩换劲了。内调  所谓大成拳桩功的内调,简单地讲,就是指在大成拳的桩功运动训练过程中,通过正确的意念诱导使桩功运动合乎原则要求,以达到大成拳桩功运动训练目的的活动。每位大成拳修习者都知道大成拳桩功的重要作用,但并不是每位学者都能通过正确的桩功训练,来促进自己功夫的进程。不少人在运动过程中,不是忽视了桩功内调的作用,就是对桩功内调一知半解,以致使桩功训练变成了量的叠加,而不是质的跃进;不是主动的训练,而是被动的坚持。如此以来,不但与拳学原则背道而驰,更会戕害身体,又何谈“日有进步消息”,登堂人室功臻佳境?&  具体来说,大成拳桩功的内调,可分为被动内调和主动内调。被动内调存在两种情形:一、宏观内调,即持桩时外部间架不合理,调整间架使之合理并保持,以此调动身体内部器官参与运动,而达到内调之目的。此过程适于初学者或初习某桩者,往往坚持不到十分钟甚至五分钟,桩势就会变形走样,因为这时我们自身内部还没有“东西”,只有不断调整纠正姿势,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训练,才能完成桩势的适应定型阶段,这一阶段也可叫做重形轻意阶段。只有通过正确的形,才能导出正确的意。形到意自导,意到形自真,形意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那种将形意截然分开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是不符合拳学运动规律的。二、微观内调,在完成了桩势的适应阶段后,就会渐渐感知自身内部“物”之存在,同时自身内部不舒适、不均衡、不浑圆的感知就会逐渐明显,这时只有通过意念调整使之逐步趋向舒适、均衡、浑圆。比如在站浑圆桩时,虽能正确地保持桩法,但在练功过程中逐渐感知到两臂存在左高右低之不均衡,通过多次外形的调整仍不能起到较好效果。此时可通过意念慢慢进行调整:意想我右臂有上抬与左臂同趋均衡之意,不即不离,勿忘勿助,就会渐渐引起右臂内部产生变化,诱导物之生成,而达不知至而至均衡之用。这种运动方式在大成拳整个训练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贯穿于整个大成拳训练体系的始终。可以这样说,如果内调做不到位,要想练好大成拳就会成为一句空话。笔者以前对于内调的认识和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忽略了其对大成拳运动的诸多奇妙作用,后来在师父的再三提示及耐心讲解、亲身示范下,才逐渐有所体悟并受益匪浅。忆想师父身外留痕追求视之有物的示范动作,闭目如在眼前,时时激励我奋进,叫我不敢稍有懈怠。&  站桩这种运动,就像大树根植大地一样,外形虽不动, 而内中生生不息,所谓“ 大动不如小动, 小动不如不动, 不动之动乃是生生不已之动。”有不少习者练功时,片面追求持桩时间而忽视了站桩时的内在质量,孰不知,消极站桩与一截枯木何异?试想,一根枯树朽木,又怎能扎根大地并从中汲取养分?这种站桩只是对桩势被动消极的疲劳适应,桩外有其形而内中无物,最多不过是徒增蛮力而已,而不能使内部运动有质的飞跃,达不到真正的拳学所要求的运动目的。“离开己身,无物可求”,这时就应运用意念调动自身内部,使之积极参与站桩运动,以求站桩运动实现层的递进、质的跃升,此即为大成拳站桩运动中的主动内调。我们在站桩过程中,上肢功感效应远比下肢要明显强烈得多,这是因为上肢运动的分工远比下肢精细,上肢神经对运动的体认远比下肢灵敏的缘故,所以我们在运动时对上肢的内调较易感知、运用,而对下肢来说则要相对困难。这时就应加强对下肢内调的锻炼。站桩时可设想我临池跳水,腿将伸而未伸,体会腿之松而欲紧,紧而又松,持之以久,恍惚之中,腿部之物自不难求得。&  许多大成拳家,在进行站桩运动时都十分重视站桩前后的调整,即站桩前先静立片刻,然后再慢慢抬起双手,开始练功,站桩后先慢慢放下双手,再渐渐结束练功。这种调整,其实也可以看作是桩功内调的外延。桩前桩后的慢动调整,是为了保持体会不动的自身内部整之状态,在动中的存在与不失不散,这与试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试力就是运动的桩功。我曾目睹师父演示桩功的束与展,那种身体内部内劲之涌动,动而欲止,止而欲动之神态,一刹时使我对桩功与试力的关系有了更进一层的领悟——试力的每一个定格都是桩功。&  在大成拳站桩运动过程中,内调之运用程度是衡量习者功力深浅及神意运用足否之表征,它具有检查自身内部运动状态并不断调整之功能,使站桩运动不断推进,习者功力不断提高,而每进一步都会使习者有一种全新的运动感觉,一种全新的运动境界,从而对桩功的内在运动规律有了更加切实本质的体认。同时学者须知,大成拳桩功的内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可以使习者日有进步,时有收益,切不可急于求成,否则有损无益。学拳贵在明理,更要知行合一,“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正有此意。平常都是非常事,大道至简直指人心的大成拳,修习者何止万千,至于能否有成,则要看各自的实践功夫和悟性了。挺拔劲  王芗斋说:“内虚灵,外挺拔,舒得力为基本不动的原则,更以刚柔、虚实、动静、紧松同时起参互错宗作用。”    凡是见过姚宗勋晚年的人都称奇他晚年身形还是那么挺拔,没有弯腰背驼的迹象。从姚宗勋晚年的拳照及录像中能显示出他虚灵挺拔的拳术风格。姚宗勋一再提示注意头部要挺拔,而眼神要在平视的同时还少许往前斜上方视出,这才能显示出大无畏的气质。一再告诫“低头猫腰技艺不高,昂首挺拔神气自发”。纵观凡是武学、文体艺术有成就的艺术家,无不是通过虚灵挺拔表现出自身内在精神气质来的。山西太原张耀祖在意拳教学中对学员挺拔要求很严格;山西大同闫启在2004年来太原讲学时,拳架拳风能显示出姚宗勋的意拳韵味来。通过实例证实,凡是武学有成就者,无不是通过有虚灵挺拔劲才显示出精神气质的艺术魅力。  从拳学角度衡量探讨虚灵挺拔劲及修炼方法,王芗斋的拳论所提:“松紧的枢纽在于上下,上下相引乃为周身互争之法”。 讲明了练挺拔劲的方法。而挺拔劲是要从站桩功中寻求。练桩功挺拔劲,即要能挺起来,又要能动起来,并不是为了挺拔而不敢动,挺拔不会动是死劲。应能静中求动,动中有静,动静互为,视动犹静,视静犹动中去体会, 好似空中之旗微风摆动,水中之鱼随波而动,在轻松自然挺拔中找感觉。  姚宗勋曾言:“拳术是精神与肢体的高度协调统一”。这就充分体现出拳论中:“上动下自随,下动上自领,上下动中间攻,中间攻上下合”的要求,说明了拳术运动是上下协调一致的整体运动。练拳术必须抓住重点,以点带面,慢慢深入,多从前辈拳论中体悟,才能把站桩功中的劲一项一项练好。王芗斋亲传弟子何镜平在请教拳学时,王芗斋曾指出,有些拳练起来看是慢,但肢体动时还是上快于下,而不是上下整体慢动。 包括现在意拳在内,好多人练拳时身体存在的上快于下的现象,身体一动上下就出现断劲,而身体上下不是整体运动。大成拳前辈常志朗在教学中要求学者首先明白怎样才能把人体肩与胯、手与足、臂与腿、臂与头、腰与腿等关系合成在上下高低运动中并能连成一体。众前辈提出的拳学观点,是从不同角度反映出练拳中虚灵挺拔在形体上下整体连贯运动中的重要性。  要学好意拳就要从生理方面认识人的形体结构,在人体站立时稳定身体平稳必须依靠肢体的几处力点协调维持平衡,拳术术语有上盘、中盘、下盘之分,但还要把三盘合为一盘。要把人身体从头到脚练得如同一个有韧性的旗杆一样,这就要靠意拳站桩功用意念来调节人体能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上下起伏富有弹性,有青竹欲动节节行的感觉。  人体主要有头部、脊柱腰胯、腿脚等组成人体生理立体结构,而胯关节是调节人体上下起伏活动的调节器。人体站立高低伸缩活动主要靠胯关节调节,人体头部下颏部,胯关节处及脚关节是人体活动主要力点,头部关节领起人体直立时调节人体活动平衡,胯关节协调人体上下伸缩合理运动,脚腕关节处起调节人体移动时支撑力平衡的作用,人体就主要靠这几处力点来互相作用来协调人体的立体平衡活动。意拳站桩功是用意念调节支配人体能更好的运动和平衡,拳术运动要求人体能灵活机动,练意拳就是通过站桩功用意念调理,才能在各种运动中得心应手。  在练意拳站桩功时,站成平行步成丁八步均可,双手背后或自然下垂,先体会人体上下一体运动过程,意想自己放松不用力的情况下站于自己头部齐深水中,要维持身体平稳,就得意想假借外力帮助才行。首先意想头部下颏钩挂在水面上一根很长的竹杆上,意想胯根内用一绳索牵挂远方一张大弓弦上,腰带后处用绳索与后下方滑轮牵拉着,脖颈与脚下意想用有弹力绳索相连,脚触水底支撑身体,这样你的身躯就象有好多三角连系,支撑身体而立。意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你不用力,身体也能暂时保持平稳而立,而且有了这样的意想身体也就相对放松了。但意想在动荡的水中身体也要有相应的调整平衡,这样水动身体也顺应动,就有了身体的“松紧”运动。意想脚前下有水浪由下往上、往后冲击你的身体时,你就得调整胯部回收,臀部下坐,同时还要靠胯部绳索相拉使你的身躯不被水浪冲散;头部下颏也同时相应利用竹杆浮力来缓解水浪冲击你身体下沉,来维持你身躯的相对平稳,而这时你的身体脊柱上下形成对拉松开。同样意想水浪由身后脚下往上往前冲击你时,你要靠后腰绳索滑动拉力、头部下颏竹杆与水的阻力、头脖颈与脚下绳索对拉力来缓解水浪的冲击,身体上浮来保持身体的相对平稳,这时你的身体脊柱又合拢挺起。 这都是用意念假借使人身体骨骼关节有了开合运动,身体随即有了运动“松紧”关系。意想前浪打后浪,后浪推前浪使你身体在意想的水中动荡,上下起伏与外界产生了相争相引,相引又相争的矛盾效果。这样身体会在微动的情况下带动四肢百骸一动无有不动, 利用“松紧、紧松”运动关系使你身体骨骼会慢慢松开,人体利用“松紧”训练就会产生柔弹力。通过这样漫长的锻炼,身体就能自然虚灵挺拔,自然就有了韧性又有弹力,这种运动效果对养生、技击都会有实质性作用。下面用四句话概括:“上盘中盘有下盘,三段九节能连贯。精神意念气质壮,肢体就成大弹簧”。若你能把身体训练得从下至上如同一个既有韧性又有弹性的旗杆一样的话,那你就能顺应八面来风,就能柔能刚,能松能紧,这样就基本解决了人体上下一体运动问题。人体在练拳中就有了立体劲,且能协调好上下一体劲,然后才能发展好人体前后左右的劲路,这样在拳术应用中,人体就能上下相应如同长蛇阵“击首尾应,击尾首应,击中间首尾相应”。  练拳能有进步,必须找准核心,抓住主体来练,等到有了一定基础后,才能顺应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法归一的自然大法,功夫才能一步一步提高。练拳术必须搞通人体上下相引又相争的力学原理,利用人体鼓荡力从脊发出才是真正的拳劲。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好多力学原理应用去理解王芗斋拳论中提出的“虚灵挺拔,上下相引乃又相争”之法来指导练拳,这样才会提高拳学水平。武术来源于生活,应从生活中体悟,文章讲通顺,练拳劲要顺,不能卖傻力,练中找巧劲。平时多读书学拳论,多虚心接受老师及同好言传身教,自己下功夫练才能提高水平。 & &&练拳切记虚灵挺拔重要性:“身形微曲轻轻挺,腰竖项直贴衣领。昂首挺拔身中正,神气自出显神韵”。原创: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功能意念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