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杨氏太极拳基本功练习如何做到用意不用力呢?

当前位置: &
太极拳教程 怎样做到“用意不用力”
导读: 太极一直强调“用意不用力”,可以说“用意不用力”贯穿了整个太极文化,那么你知道怎么样做到“用意不用力”吗?不清楚的话就赶紧来看看下面的文章吧!说不定会对你有所帮助的!
怎样做到“用意不用力”用意不用力的内涵用意,是容易理解的。“意”可以理解为理想、想法,而非空洞的意。事实上,任何体育运动以及生活中的任何事,都需意识的指挥,只不过太极拳更强调用意这一点。它要求每一动作、每一套路,自始至终都要在“意”的指挥下运行。如“起势”这一简单动作,也必须在意识轻轻引导下,两臂前平举,沉肩,放松下沉,屈膝松腰,然后下蹲,以两肘下坠带动两手轻轻下按。可以说,太极拳除肢体活动外,最重要的是要神经系统去做“意识体操”,得到锻炼。这一点对于只为健身而习拳者意义更大。“不用力”显然是相对的说法,世界上没有不用力的动作。动作的完成若无肌肉的收缩是不行的,不用力则无法出拳,甚至无法支撑身体。它的含义是:一是不用拙力,二是少用力气,能用10%的力可完成的动作,决不用11%的力量。就推手及散打讲,不用力是指相互接触时作用力要达到最小。太极拳来源于生活。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的一般原则,也是人类的本能,不能把它神秘化,片面追求“意”、“气”,而排斥“力”。否则,就会把意念活动割裂架空,使人莫测高深,无所适从,从而将科学变为中华民族的玄学,这对太极拳的推广与发展非常不利。用意不用力的练习方法我以为用意不用力,是一种手段,是一种练拳方法,但绝非练拳目的。它只是为了习拳方法正确,身心放松下来,需要用力时能立即发出。正如弹簧,平时是松的,但一紧起来,力量很大。又如皮鞭,平时是松的,但甩起来却威力无穷。为达此目的,要逐步做到用意不用力。方法如下:1注意力要集中,静下来。练拳时无论动作简单或复杂,要始终保持安静状态,精神贯注,既严肃又活泼,不要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否则很难做到用意不用力。2放松,不用拙力。初学太极拳,往往心情紧张,周身僵滞,所以须从舒松柔和入手。在身体自然活动或稳定情况下,使某些可能放松的肌肉和关节做到最大限度的放松,动作时避免使用拙力和僵劲,除按要求用力外,其它部位肌肉尽量放松,使身体各个关节都舒展开,力求圆活。松,可以说是太极拳的专用名词,它是无限度的,松应逐步与心、意、气、神相联系。3技巧。对于太极拳来说,技巧是十分重要的。太极名家、我的师公洪均生先生曾说:“学拳,特别是陈式拳,的确要用‘意’而不用拙力。但并不是有力不好,而是要力与巧相结合,不能偏废”。“学太极拳应有合乎太极拳理法的意念,以指挥肢体按太极拳套路的法来进行学习锻炼,掌握运用,而不用拙力。并且通过持久锻炼产生合理的巧与力来,这就是缠丝劲,或内劲”。平时学拳要求姿势正确,就是使学拳、练拳、用拳的形式与时间、方向配合好。比如,采、挒、捋实际都是随对方来劲向自身左右两方引进落空的方法。只有把技巧练好,才能达到刚柔相济,进而用意不用力,四两拨千斤。用意不用力的阶段性同任何事情一样,用意不用力也有其阶段性,它是就一定阶段一定层次而言的。学拳之初,思想应集中在该打哪一式、姿势是否正确、路线怎么走上,只求打好拳架即可。这好比初学书法,开始时以练一横一竖即可,不穷究其理,练拳也一样,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应当说,此时的动作还多用拙力僵力,若过分强调用意不用力,会使初学者无所适从。而应强调松静自然。习拳熟练之后,就逐渐转移到劲力运用方面及有关的想象上。如捋劲,就要有持住人体某一部位的想象;按劲,要有向前推按的想象。意念活动从机械的动作黑心为用意念引导动作。随着“招熟”而逐渐“懂劲”,太极拳方面的技巧也逐渐熟练。这时,拙劲已除,轻灵变化,圆转自如、合乎拳法,则小力必胜大力。此阶段可称为用意不用力。如何修炼到更高层次到了更高层次,应是“不用意不用力”。试想,举手投足之间发人丈外的太极拳家,出手即招,也就无所谓招。“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此为习拳者梦寐以求的“神明”阶段了。1“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书法讲究笔力,拳法讲究劲力。不过,书法有强调“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的,而太极拳学恰好也是十分强调“用意不用力”的。太极拳名家杨澄甫先生曾在《太极拳术十要》中把“用意不用力”列为“十要”之一,并作了详尽的阐释。他说:“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有的人认为“用意不用力”这话是杨澄甫所创说的,而且是只限于养生的。其实不然。杨澄甫所引“此全是用意不用力”,语出清代李亦畲《五字诀》的“心境”条目,全段原文为: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使于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如今我们若把《十要》与《五字诀》合璧对照的研读,就可明白:“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所固有的理论,并非杨澄甫所创说的,也绝不限于。上引《五字诀》就是从太极推手和散手技击应用的角度来解说的。所谓“息心体认”,“刻刻留意”,都是强调用意,而在古今太极拳理论中,是无不分外注意用意的。当然,杨澄甫《十要》在阐释“用意不用力”时,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的,尤其是运用祖国医学经络学说来加以论证,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充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灌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是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中所云:“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也。这一解析,在当时无疑是颇具新意的。同时也说明,怀疑“不用力”无以长力、无以制胜者,在当时就很普遍。对他所说的“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故不足尚也”等语,持反对意见的人就更多了。2是不用力。非不要力然而有不少人是把“不用力”与“不要力”混为一谈了;有的人则是撇开了“用意”来谈“不用力”,认为既然强调“不用力”,那么又何来“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在他们看来,“不用力”就没有力了,就变成“软手”了。其实,“用意不用力”,是指用意识去支配行动,若是推手,那便是“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做到“随人而动,随屈就伸”,而不是把意识片面地倾注到用力上去。因为意识倾注与用力,则动作容易僵滞,这时呆力虽大而转动不灵,不但难以充分发挥太极拳“四两拨千金”、“以小力胜大力”的技巧,而且即使从和医疗效果上考察分析,也是不利于促进气血畅活的。但以上所说的“不用力”,说的是意识的关注问题,而不是不要讲究劲力。拳谚说:“意到则气到,气到则劲自到。”即如此,那就只须“以心行气”、“以气运身”,而不必刻刻留心与自己的用力方面。因为劲力是随着招法而生的。当然,这必须是积功而成的。3柔中寓刚,绵里藏针至于太极拳的劲力,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即“以柔为主,外柔内刚,柔中寓刚,刚柔相济”。历代太极拳家在劲力问题方面曾有过不少精辟的论述,如杨澄甫《太极拳之练习谈》说,“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 ...”;再如《太极指明法》说,“用劲不对,不用力不对,绵里有刚对”。(见杨澄甫著《太极拳使用法》一书第85页,文光印务馆1931年版)但这里的 “不用力”,显然是指“柔而无刚”而言,所以是“不对”的。这要从上、下句做全面的辨析,而不可断章取义。换言之,上文“用意不用力”是正确的,而此处指出绵而无刚的“不用力不对”,那也是正确的,两者并无矛盾。因此前者是指意识贯注之意向,而后者是指劲力之刚柔,所说的不是一码事。4力强十会,巧破千斤杨澄甫先生还在《太极拳使用法》一书的“杂说”一章中说:“有说一力强十会——有理,我说一巧破千斤——不错!”近年来,在太极推手竞赛中,常见一些人由于训练不足,以致顶、抗等毛病严重。在两力相抵的情况下,自然是力大者胜。这样力大的选手一时得势,“一力胜十会”的说法,又引起许多太极拳爱好者的重视。我们并非不要此“一力”,而是相对地重视“一巧”。同时,此一力务虚是活力、内劲,而不可是“牛力”、拙劲。 “杂说”云:“不要惧牛力,巧内功不能胜大力者何必练拳?!千斤落空无所用矣!”此足以说明,太极拳还是主张“尚巧不尚力”的。不过,却不能因之认为太极拳是不用力的,否则把相对的道理加以绝对化,那真理也就立时变为谬论了。至于力的性质,那更须判明,因为我们所要的是太极内劲,而绝非拙力僵劲。5“用笔之力,不在于力”最后,我们从古代学说中也可以找到相类似的论说。古人说:“他山之石,可以功玉。”书法与拳法虽分属文事与武术,但古来各种技艺,在某些基本原理方面是不无相通之处的。而历史悠久的书学,对著书立说较迟的拳学来说,启示尤多。如林韫在《拨镫序》中说:“卢肇谓林韫曰:子学吾书,但求其力耳。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这席话与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的主张岂不恰合?!宋代书法名家米芾《海岳名言》说:“世人多写大字时,用力捉笔,字愈无筋骨神气,作圆笔头如蒸饼,大可鄙笑!要须如小字,锋势备全,都无刻意做作乃佳!” 这里所说的“筋骨神气”和“锋势备全”,都体现着自然流露的内在劲力,也即“笔力”。但决不是靠“用力捉笔”或“刻意做作”所能取得的。因为越用力,笔越死;笔越死,笔力越弱,结果就不免弄巧成拙了!结语:怎么样看了上面的文章,你对“用意不用力”的理解是不是多了几分呢,想要达到“用意不用力”的境界不是短时间能达到的,所以一定要坚持练习哦!
没有相关数据
大家都在看
没有相关数据李光昭老师谈怎样才能练好太极拳
欢迎访问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协会盐城分会网站
电 话:曹会长
李光昭老师谈怎样才能练好太极拳
今天咱们就一起聊聊这个共同的话题:怎样才能练好太极拳。就此话题我谈些自己修炼中的一些体会和感悟,与朋友们共勉、交流。
& 首先,我想说练好太极拳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算是练好呢?答案是有的:《拳论》云:“着熟渐悟懂劲,懂劲后阶及神明。”当然,好是有层次的,是相对的,是无止境的。
太极拳如何才能练好呢?我以为有三个关键:一、明白;二、正确;三、持恒。明白就是明白地练与练得明白。正确就是要有正确的认识与正确的方法。持恒就是能做到循序渐进与持之以恒。今天咱们重点聊聊有关明白的话题。
一、什么是明白?第一是自己心里明白。这就是要明白太极拳的道与理。从思想认识上明白了太极拳中的道理,才能明白地去练,也就是道理入心。第二是自己身上明白。这就是常说的体认功夫。只是心里明白还不行,太极拳重要的是身上明白,也就是功夫上身。第三是让别人明白。修炼太极拳仅能自己明白还不能算是真明白,还必须做到能让别人明白。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只有由拳入道、拳道通一才能练好太极拳。因此,拳也如道一样,具有说不清、道不明的特质。这也是“练太极拳容易,练好太极拳难”的原因。虽然说不清、道不明,但一定要能明白地去说“说不清”,去道“道不明”。比如太极拳讲“中正安舒”。“中正”从形体上好讲清,可“安舒”就很难用语言文字说清道明。因为“安舒”是一种个人的体会;是一种不易言表的滋味;是一种自我追求的境界。“安舒”对每一个人而言会有不同的感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但这种自知并非虚幻空无,而是真切实有;不是想当然、误以为,而是可以检验、可以评价,且可以展示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双方比手时,虽然能用力顶住或大力推出对手,但对方却摇头叹气,心中不服;相反,如果能用太极内功,虽不发放,而对手却能心悦诚服。让别人明白就是能把对与错、好与坏展示给对方;用别人的明白来检验和衡量自己的明白。
太极拳修炼是完全个性化的东西;自我感受、独知自乐是太极拳修炼的特点之一。但是要把祖宗留下的太极拳真功传承下去,就必须能做到不但自己明白,还要让别人明白。不但自我能独知自乐,要通过传承,让别人也能乐在其中。这样也就是进入了众知众乐的境界。
& & & & & & &&
& 二、明白什么?练好太极拳必须明白三件事。第一,为什么练太极拳?第二,练太极拳是谁练谁?第三,练好太极拳的三个核心要点。
第一,为什么练太极拳?有朋友说练拳是为了健身养生;有朋友说是为了技击防身。诚然,练好太极拳既能防身,也能养生。但这只是修炼太极拳的作用及效果。那么练太极拳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归根结底,一句话:改变自我。修炼太极拳能使人的身心发生脱胎换骨的改变。修炼的过程就是用太极阴阳学说改造自我与改变自我的过程。从而使我由生活中的常人复归而成为阴阳相济的太极人。
改变自我的关键是自我习惯的改变。可以说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中多年养成的习惯,与太极拳的习惯要求是相悖的。比如,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习惯用局部去完成某个动作;而太极拳则要求周身要一动无有不动,要总须完整一气的整体运动。右手拿杯子时常人只需用右手去握住杯子就可以了,而不用考虑此刻右手与左手,甚至与腰和脚有什么联系。然而,太极拳修炼者右手拿杯子时,就必须要让左手,甚至要让腰、脚、腿以至周身内外全部协调一致,共同完成这个右手拿杯的简单动作。因此,修炼太极拳就要逐步地克服改变旧的习惯;重新建立起太极拳所要求的新的习惯系统。
改变旧有习惯的关键是改变态度。我们清楚地知道,人们无法改变事物的本质;我们能改变的只有我们的认识。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态度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任何事物都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太极拳修炼也不例外。用太极拳的态度去修炼,你将看到一个有好有坏、有对有错、有内有外,且有虚有实的阴阳对立与阴阳统一,并阴阳互转的完整世界。
而改变态度的关键在于心的改变。通过心的改变,你会改变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你会由表及里、求本溯源;你会重新认识并遵循事物的本质规律。因此,太极拳的修为归根结底是心的改变。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言: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你的人生将跟着改变。让我们用太极拳修炼去改变心态、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进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向太极拳修为的最高境界一无反顾地迈进、迈进再迈进。
练好太极拳必须要明白的第二个问题:到底是谁练谁?很多练拳多年的朋友对此的回答是:“我练拳!”而我的答案是:“拳练我!”我认为想练好太极拳,并迈入太极拳的核心大门,必须经由“我练拳”转入到“拳练我”的境界中才有可能。这个看似简单或无所谓的问题,恰恰是令许多朋友苦练数十载却不入门而深感困惑和苦恼的症结所在。从表象上看,每天都在盘拳走架,难道不是我在练拳吗?“我练拳”似乎是无可非议!但是用太极阴阳学说的实质去剖析我与拳之间的深层内在关系,就会清晰地发现,要想练好太极拳,在太极拳的修为中登堂入室,就必须迈入“拳练我”的境界之中。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解剖一下我与拳的深层内在关系。我们都知道,世界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主观世界,即我们每个人自身的身心思想和行动;另一部分则是客观世界,即人身之外的客观存在。这客观世界是在遵循自然的本源,不加以任何伪装或修饰而自主存在着;同时,它不以任何外界意志而转移或变化。对于这两部分,到底有无主次之分呢?谁是主?谁是次?谁决定谁?谁服从谁?这个结论似乎很明确:客观为主,主观为次;客观决定主观,主观服从客观;主观必须依照客观的需要去调整、改变自己。在人类生存的哲学中,既然如此,那么在太极拳修为中,剖析我与太极拳的内在关系时,同样应该如此。在拳与我的关系中,拳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修炼者的意志为转移和变化的。因此,在我与拳的关系中,就应该以拳为主。而修炼者是自我主观存在。我是有形体、有思维、有意识、有感悟而存在的自我主体。学过哲学,我们都知道:当主观违背客观时就会失败;主观和客观一致时才会成功。同样,在太极拳修为中我是次要的,拳是主要的;拳不变,而我要变。我的改变不是以自我主观意志为准,而必须遵从拳的道法要求为则。只有这样,在太极拳修为中,人随拳练,以拳练人,才能真正地把自己练成符合太极拳阴阳之道的太极拳人。
& 为了能进一步地理解和认识我与拳的内在联系,让我们围绕太极拳修炼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来进行剖析。我们知道太极拳的重要之处在于“内”字。太极拳是以内为主的内家拳。而内字的关键是意。因此,“用意不用力”,“意气君骨肉臣”,“变转虚实须留意”等等都凸显了意是修炼太极拳的核心内容。所以,练好太极拳就必须要在意上下功夫。对意的认识、掌握和调控直接反映练家太极功夫的深浅与高下。而正确地把握太极拳意的内涵,就必须从深入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我与拳的关系入手。因为意是分阴阳、内外与主次的。太极拳所言之意是由两部分组成,即我意和拳意。我意即自我主观的意会与意识。这种主观之意会指挥着我,按照我想、我要、我认为去行为运动。而拳意即客观的存在、客观的需要与客观的意志。拳意即是按自然法则而客观存在的意志,它不以我意的干扰而改变。这样,在太极拳修炼中,必须要做到:我意随拳意,拳意领我意;从而做到我随拳动,拳领我行;拳意为主,我意为随;进而做到以拳意为我意。 & & & & & &
& 在平日盘拳走架中要正确地分清我意和拳意。比如做拳架起势,许多练拳者,甚至老师在教学生时,都要求起时要把意念集中在左手或右手的指尖,由指尖引领至肘尖;落时要把意念集中在肘尖,以肘尖引领至指尖。当然,如果用我练拳,以我意为主,此意之运用不能称错。然而,这还是停留在以我为主,以自己为中心的范围。长此下去,只能是不断地实我、强我、固我,在有我的圈子里打转转;而无法进入太极拳修为所求的虚我、舍我而无我的高层境地。
如何才能以拳意为主呢?或有朋友问:拳意看不见、摸不着,到底有没有呢?她到底藏在何方?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拳意在你的身外,拳意即身外意。拳意上在天,下在地,就在你身外的空间里。仍以起势为例,当你垂手站立、平心静气后,切忌不要以我要用手指领手臂缓缓堋起的意念来指挥起的动作;而是我平心静气,毫无动意,是身外天上有一无形之绳索牵着我的整个手臂向上抬起;我是不得不顺其意而被动的缓抬臂膀。此时之意即是拳意。我之动是依拳意而动;是被动。我随拳动,拳为主,拳意即我意。此刻,拳主我次;拳重我轻;拳实我虚;拳我相合;我即拳,拳即我;有拳有我,无我无拳。
& 由此可见,在太极拳修炼中只有由我练拳进入到拳练我的境界中,才能做到以拳练我,使我由大变小,由重变轻,由实变虚,由浓变淡,由固变舍,从而迈进太极拳修为中舍我无我的清静虚空的圣殿之门。 & & & &&
& 练好太极拳必须明白的第三件事:练好太极拳的三个核心要点。
练太极拳有很多具体而重要的内容,比如:松柔、动静、虚实等等。这些元素都不可否认地说是太极拳修炼中的重要内容;然而,重要不等于核心。如果深问一下:为什么要松柔?动静相因与虚实相伴达到的结果是什么?很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之后,就可以清楚地得出这样的结论:松柔、动静与虚实等是太极拳修炼的内容和过程,而不是太极拳修炼的目的。依师所言,修炼太极拳所能达到的结果有三:守中、均整、灵变。可以说,中、整、变才是修炼太极拳要达到的目标,是练好太极拳的标准,也是修炼太极拳的核心要点。
关于“中”在太极拳道和太极心法中多有论述。在此想再次强调:中是太极拳修炼的核心。太极拳的修练过程,可以说都是时时处处围绕着中字进行的。离开中这个核心法则,就偏离了太极拳修为的正确轨道;离开中这个核心法则,就失去了练好太极拳的标准;离开中这个核心法则,就会好坏不分、真假不辨,虽然整日刻苦盘拳修炼,到头来结果只能是糊涂地练,练得更糊涂。
关于中,我想再重申两点:一、中就是太极。道家云:中者,极也。极就是顶点、尽头。中就是一切事物所要追寻而达到的顶端目标。我们知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宇宙万物生变的规律。一生二,二即阴和阳。仅有阴阳还不是事物演变运化的终极。阴阳相生、相克、相合变转、相济而中,即二生三;所生之三,才是宇宙万物运变的终极目标;万物均由三而生。换言之,三即中,就是万物则由阴阳冲合而中所生。这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不是三生四的根本所在。就如一对男女之合,无论生出多少个子女均是一代人。
二、中就是好。地处华夏中原的河南,当地方言就是把好说成中。如果你问河南老乡,一件事好了没有,他会明确地回答你:中了,即好了;不中,就是不行,不好。河南不但地处中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连方言都处处体现中华民族之中道。从好字的构造也不难看出,好就是中的深层道理。好字,左边为女,右边为子,左阴右阳,男女相抱;即阴阳相合才有好。因此,太极拳要练得好,就必须以阴阳相济而中作为标准法则。可以说不在求中上下功夫,是无法练好太极拳的。
关于“整”,如果说中是心灵深处的法则,则整即是具体完美的展现。整是太极拳的根本。修炼太极拳就必须做到:完整一气。何谓太极拳所言之完整呢?简单说就是阴阳、虚实、动静、内外、开合、正反等等,把相互对立的两个部分相合而统一。太极拳修炼中处处都要求协调而完整。一举动周身即要“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凹凸处,无使有断续处”;“上下左右皆然,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太极拳前辈孙禄堂精辟地指出:开合即太极。可见,太极拳不管有多少招多少式,不外乎一开一合,一蓄一发。可以说,将两个对立的部分统一集合,就是太极拳所求之完整。
关于整,有诸多的具体内容和不同的层次。在这里仅围绕太极拳求整中容易出现偏颇的两点关键点浅谈个人之见。其一,整的可分性。由分别不同的部分相合统一才有整。因此,分是整的前提;没有分就没有整。拳论所说:“动之则分”,“虚实宜分清”都是要求我们要知分、能分、会分。太极拳所求之整,是分而合,是相互对立的两部分合而统一。比如我们都知道太极拳内劲要整;劲不整发不出人。所以,修炼太极拳都要孜孜不倦地追求整劲。可是许多朋友追寻多年,一整就僵,周身铁板一块。表面看问题出在整上;究其根源,问题实则在分上。分不清是问题的关键。暂不论形与意之分,即便身体本身也做不到分而不同。如筋骨与皮肉一定要分清,一紧一松,骨肉不连;如果筋骨与皮肉连不可分,就必然周身铁板一块,无法分而合之以求完整。
其二。整的不可分性。虽然太极拳所求之整是分而合,但要切记,拳中所言之分,是分清而非分离,是分别而非分家。恰恰相反,太极拳之整是周身一家,是总须完整一气。有朋友问,既然阴阳合而相济就是整,把整分成两部分,是不是一个阴一个阳?我可以明确地回答:不是。那么,把整分开两部分之结果会是什么?我可以毫不含糊地回答:是一个整分成了两个整。太极拳所求之整,一定是由两个对立的且不可分离或分家的部分相济而成。有松必有紧,有虚必有实,有刚必有柔,有前必有后,有左必有右。正如一块磁铁,无论分割多少部分,都是有S极也有N极。想把S极与N极各个独立分开的方法是痴人做梦,完全不可能。老子云:“柔弱天下莫柔弱于水”。水是无形的,能散能聚;当散则散,当聚则聚。可是,谁能用刀把水劈断呢?水虽柔弱,但其分而合,合而分的完整特性,就如同太极拳之特性;把太极拳形容为行云流水,再恰当不过了。
关于“变”,如果说中是不二法则,整是拳之根本,则变就是拳之灵魂。中也好,整也罢,离开了变,中与整则僵而无魂。一粒麦种,虽然中而整,但放在仓库里,它只能是磨面粉的原料;可是把它埋在土地里,在水、肥、阳光适宜的条件下,就会生根发芽,长出新的麦穗。这粒种子一活一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所以,变才是产生生命的活力。同样,太极拳能在瞬间爆发出不可思议的巨大能量,完全是在中和整的前提下,“因敌变化示神奇”的结果。
让我们再来剖析一下太极图,更会一目了然地发现:整个太极图清晰地揭示了中、整、变的全部内涵。黑鱼和白鱼互抱而合,无过不及,相济而中;黑白对立,头尾相接,不同而合,统一完整;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白互转,阴阳相变。这幅太极图中阴阳黑白鱼守中、完整、互变,显示了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无限生命活力。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有理由总结出:练好太极拳就要紧紧地围绕中、整、变这三个目标去修为。这不但可以使我们在养生和技击上结出硕果,更能使我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太极阴阳学说,有更深层的认识和感悟。用太极之道修正自己,这样才能让生命在无为的精神世界中得到无限的升华。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内涵 - 天下武林网
&当前位置:>>> 正文
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内涵
来源: 作者:
双击鼠标滚 字体:[
 众听周知,练太极拳十分重视腰裆劲。因为腰裆胯居于人体中间部位,上****转关连接枢纽,也是调整人体重心,发人制胜的关键。所以拳论才有&上下九节动,节节腰中发&之说。&&&&&然而有些人练习太极拳多年,却不知道用腰,更不懂得腰裆结合的妙用。所以练起动作来,只是一味地比手划脚,自己也感到枯燥无味。或者用腰过度,扭腰晃肩,身法不稳,身体各处不丢即顶;与人交手更是处处受制难以取胜。&&&&&正如拳论所云:&有不得机不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致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每一转动,或左或右都是有意图、有目的的。在太极拳练习中,腰的转动是有规律的,动作欲向左则腰先向右转,欲向右则腰先向左,只有这样掌握了规律,练习太极拳的腰劲就不难了。另外,旋转关节换劲时,不能单独地去转腰,否则会造成身体摇摆,下盘不稳,只有结合两胯放松,裆劲掌圆,才能使腰胯左右转换轻灵圆知,形成旋腕转膀,旋踝转膝,旋腰转背的立足点体螺旋缠丝动作,整套动作练起来才能圆转自如,顺其自然。&&&&另外,在练拳走架中,腰一定要直起来,身法要做到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不能出现前座后仰,左右倾斜的不良姿势。而腰部的左右旋转和腿部的虚实转换,是靠胯关节的松活来完成的。如果两个胯关节不松活,死顶住骨盆,腰也就通信班以起到车轴的作用,所以,松胯活裆是腰劲训练的关键.&&&&太极拳对于裆部的要求是:圆虚松活。即两胯根与两膝盖撑开撑圆,又要有虚虚相合之意,裆虚圆则下盘有力,支撑八面;两胯放松则裆可松活,虚实转换也就轻灵快捷。要避免出现尖裆即人字初。是动作虚实不分,两膝不开;塌初是臀部低于膝盖,膝关节有了死弯,犯了转关不灵的毛病;死裆是不结合腰劲,不松胯,使上下之劲不能相随。&&&&腰劲与裆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能顾此失彼,要相互结合,协调一致。腰与裆的结合,在练拳过程中表现为,每个动作定势要做到塌腰、合裆,可使动作气沉丹田,下盘稳固;在运劲走势过程中要做到活腰松裆,可使动作流畅连贯,轻灵自然;在发劲放劲时要做到拧腰、扣裆,腰劲旋拧,裆劲扣住,可使发劲快猛迅疾,力达梢节。&&&&在太极推手中腰裆劲的配合尤为重要。在推手时通过腰裆配合来维持和调节自身重心平衡,同时破坏对方重心平衡,引化彼力,发出腰裆劲而使自己一击而凑效,克敌于腰裆转化的一瞬间。&&&&综上所述,腰裆劲在太极拳中的重要位置是显而易见的,是其它劲别所不能相提并论的,所以,腰裆劲的训练不可忽视。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华传统精品武术器械推荐
直销热线,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天下武林网>>拳师推介 (广告热线:7)
【 天下武林 】 copy right (2004) 河南省宁陵县白蜡杆加工厂 版权所有
仓库地址:郑州市中原区华山路82号启福花园大仓库(华山路与陇海路交叉口向南200米),乘83,103,52,201,301,T5路公交车华山路站下车即到
支付宝: MSN:
【天下武林】网站永久性网络实名:武术 &&无需记住网址,访问本站就这么简单!
咨询电话:037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桩功练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