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二级战斗部穿甲弹反应装甲 穿甲弹原理

侵彻战斗部的概念及作用原理
我的图书馆
侵彻战斗部的概念及作用原理
侵彻战斗部的概念及作用原理 &&& &&侵彻战斗部属于内爆战斗部,靠战斗部壳体的结构强度和引信的延迟作用,进入目标以后爆炸。最初此类战斗部主要用来对付坦克、水面舰艇等带有装甲的目标,因此也称之为半穿甲弹,近年来,在反机场跑道、机库及混凝土工事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 &半穿甲战斗部是基于穿甲弹和爆破弹发展而来的,所以同时兼具侵彻和爆破功能。是目前对付水面舰船和地下深层目标较为理想的战斗部,得到了国内外普遍的重视和应用,如国外的“企鹅”、“飞鱼”、“奥托马特”、“捕鲸叉”、“白蛉”等都采用了此类战斗部。侵彻战斗部的作用原理是首先穿透几十毫米厚的船舷或几米深的混泥土工事,进入舰体或地下工事内爆炸,犹如在密闭的容器中爆炸,爆炸能的无用消耗很少,获得比外爆式爆破战斗部更大的破坏效果。同时,冲击波超压在刚性结构上的反射增压,将使冲击波超压提高2~5倍,最大可达8倍,进一步增强了破坏效果。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复合装甲技术原理浅析
导读:复合装甲技术原理浅析
经过同意,现转载(1)前言甲与弹的对抗,最早可以追溯到时代的箭与甲,火器时代开始以后,随着弹的飞速发展,原始意义上的甲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时期,火器对人员的杀伤只能用恐怖来形容,而这个时期(自火器时代的开始到出现为止)可以说,甲处于绝对劣势的状态,这个时期步兵只有钢盔可以为头部提供有限的防护,而装甲汽车因为动力不足和越野性能差,无法大规模使用,导致野战时步兵冲锋过程中几乎没有丝毫防护,伤亡触目惊心。事情到了日开始出现了重大转机,在这一天,有49辆菱形的钢铁怪物投入了当时陷入僵局的索姆河前线,轧轧的履带碾碎了德军的防线,人类陆战史上划时代的兵器诞生了,英国人为了保密,给这一兵器取名“tank”原意为水箱,后来成为这一武器的正名,,一个现代陆战史上划时代的兵器诞生了在初期,的防御都是靠铆接的高碳钢板,到二战结束后,焊接和铸造等更加牢固可靠的装甲连接方式开始在坦克上投入使用,再加上合金钢的应用以及倾斜装甲理论的提出,使得坦克的防护水平不断的取得飞跃式提高,不过,在这一时期,防护力的提高,还是主要靠增加装甲厚度来实现的,但是单纯依靠提高厚度的思路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受到动力系统技术水平和通过性的限制,坦克不可能造得太过沉重(倾斜装甲并不节省重量,所以不能靠倾斜化来解决这一问题),于是,在材料上想办法,通过改变装甲材料的成分等来提高防护的想法被提出来,复合装甲呼之欲出。下面,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复合装甲的相关问题(2)关于复合装甲的定义复合装甲,顾名思义,即复合材料构成的装甲,一般来说,是由一种或者几种物理性能不同的材料,按照一定的层次比例复合而成,依靠各个层次之间物理性能的差异来干扰来袭弹丸(射流)的穿透,消耗其能量,并最终达到阻止弹丸(射流)穿透的目的,按照这一思路不断完善的轨迹,让我们来看看这一坦克防护方面革命性的技术的发展历程(3)雏形二战时期,德军在其坦克上大量使用了表面硬化装甲,即在装甲钢的表面通过渗碳等工艺,形成一个硬化层,其防护机理是:靠高硬度表面撞碎来袭弹丸,并靠韧性相对较高的背板来吸收弹丸的动能,从而达到阻止弹丸穿透的目的,而这一时期的穿甲弹,大多数都是高硬度钢制作弹芯的普通AP,只要表面硬化层硬度足够,这一理念是绝对可行的,而那个时代的HEAT还很不成熟,很不稳定,还不足以对装甲构成无法防御的致命威胁,APCR(HVAP,次口径高速穿甲弹)才刚刚起步(直到二战末期才被美军大量使用)。但是表面硬化技术复杂,所需工时很长,所以成本也很高,但是在当时来说相对优异的防护性能也使得这些付出得到了一定的回报(这也有德国自身的原因,由于上使用的装甲钢板普遍性能不是很好,K值比较低,一般只有,而同期苏联和的装甲钢板K值至少也有2000,采取表面硬化装甲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实际也是迫于装甲质量不佳的无奈之举)但是随着弹药技术的发展,表面硬化装甲逐渐风光不再,APBC(风帽穿甲弹)等依靠弹头的被甲保护弹头,使得表面硬化装甲的“武功”被废了,一些穿甲弹对表面硬化装甲的威力甚至还要高于对RHA的威力还要大(如下表)BR-350A PENETRATION射距...... 均质装甲.......表面硬化装甲50m...........80mm.............83mm100m..........77mm.............82mm500m..........68mm.............75mm1000m.........59mm.............66mm1500m.........53mm.............59mm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弹丸结构优化合理,表面硬化装甲的防护机理“靠对来袭弹丸构成致命毁伤来阻止穿透”就无从实现,再加上重金属弹芯的APCR的逐步普及,表面硬化装甲彻底丧失了其安身立命的根本机理,再加上漫长的工时,复杂的技术和高昂的成本。表面硬化装甲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表面硬化装甲实践了在一种装甲上采用物理性能不同的材料(表层比内层要坚硬)的可行性,可以认为,是复合装甲思路的一次不甚成功的试验,也可以认为,表面硬化装甲是复合装甲的雏形(4)催生:HEAT的致命威胁二战以后的一段时间里,装甲依旧是靠增加厚度来对抗弹的威胁,但是随着金属射流穿甲弹(即破甲弹 HEAT)的逐渐成熟,普遍穿深达到300-400MM的HEAT弹使得继续增加装甲厚度因为受重量的限制变得不可能, 于是只有另辟蹊径,从材料上下工夫,于是,第一种复合装甲在HEAT的威胁下诞生,有幸成为这次技术革新的领军者,开拓了复合装甲的先河(工程代号OB432)的第一辆样车于1964年被制造出来,该坦克采用了大量之前没有任何量产坦克所没有采用过的新技术,诸如钢-玻璃纤维-陶瓷复合装甲,二冲程增压柴油机,自动装填系统等,但也因此而付出了不稳定,机械故障频仍的代价。但是,在坦克上采用钢-非金属材料复合装甲,这在坦克发展史上还是首次。就以的车体首上装甲为例,来简单分析一下T-64的首上装甲由外至内分别为:锻压钢板、陶瓷材料,高硬度锻压钢板、玻璃纤维,陶瓷材料和防中子材层,其中陶瓷材料层为刚玉陶瓷(三氧化二铝),内层钢板的硬度远大于外层,强化玻璃纤维材料则是韧性较好的材料,这样其机理可以简单分析为:当弹丸(射流)入射时,击穿外层锻压钢板后,消耗了一定能量的弹丸(射流)遇到硬度极高的高硬度陶瓷板,因为密度和硬度的差异,弹丸(射流)在能量大量消耗的同时弹道特性也遭到破坏,再加上后继的高硬度锻压钢板和作为背板的玻璃纤维材料,弹丸(射流)的能量继续遭到消耗的同时,弹道特性也严重遭到破坏,最终无法穿透装甲,从而达到保护坦克本身的作用。使得坦克的防护力有了相当的提高。T-64的后继者(或者也可以说是简化版本)的车体首上也采用了复合装甲。但是结构较之T-64来说要简单很多,外层为80mm厚钢质装甲,中间层为104mm厚的玻璃纤维,内层为20mm厚的钢装甲(这里指基本型即A,用于外贸的T-72M,T-72M1也是这种结构,但是在最外层附加了一层20MM厚的钢板)。这种复合装甲相比T-64的复合装甲来说构造简单,成本也低,但是这种装甲虽然对HEAT效果不错,对APFDS(这一时期APSDFDS还没成为主流弹种)效果却不佳,所以即使在严格限制成本的T-72上,不久也被废弃了。炮塔的防护一直是坦克防护的重中之重,T-64基本型和T-72基本型(T-72M,T-72M1也是如此)均采用了正面厚度达到400MM的铸造匀质钢装甲,防护效果并不理想,T-64A,T-72B开始,在炮塔正面使用了夹层,早期的T-64A以及几乎所有的T-72采取的是封铸低密度防护组件的方法(一般是约束性人造石英棒之类的材料)通过这种密度的差异来改变弹丸(射流)的弹道特性,从而达到对抗反装甲火力的目的,后来的T-64换装了陶瓷+玻璃纤维的结构(也有说法是夹层内换装了金刚砂制成的防护组件,但是没有佐证,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T-64 1975年以后生产的型号,正面在不挂装反应装甲的情况下都可以顶住陶-1的攻击),而T-72由于受到成本的限制,直到前前还没有什么消息证实T-72那种型号应用了陶瓷防护组件,不过对HEAT的防护效果还是不错的。基本上达到了其设计初衷。而在这一时期,西方的主流(M60A3,豹1,酋长)还是全钢防护,不得不承认,苏联人在坦克方面的确走在了世界的前列(5)进化:NERA的使用日,英国宣布制成“乔巴姆“复合装甲,则又标志了复合装甲的一次里程碑式的飞跃,这种装甲的结构大概是(据TANK-NET上的说法)是钢板+陶瓷+膨胀装甲+钢板组成的,其中陶瓷材料被约束在钢套内,膨胀层推测是聚氨酯一类的比较柔软的材料构成的,这种装甲的具体材料和工艺目前还没有完全公开,目前所知道的只有其机理,即在弹丸(射流)入射时,由于柔性材料的形变导致弹丸(射流)偏移,随着弹丸(射流的深入,位移不断加剧,最终靠钢板之间的异板块效应切断弹丸(射流)并且使其丧失能量,最终无法穿透装甲,由于其机理与反应装甲的机理相似,但是没有主动爆炸这一过程,所以被称为被动反应装甲(NERA)NERA的出现,使得装甲对抗弹药由原来的“硬气功”变成了“太极推手”使得装甲终于可以在不大幅度提高厚度的前提下增强防护,对于以后坦克防护的发展有着很深远的意义在1986年首次亮相的T-72B,在其首上也换装了新的NERA结构为多层钢板内填充橡胶,机理与“乔巴姆”类似,但又有所不同,金属部件全部由钢板构成,没有陶瓷组件(也是出于成本的考虑,毕竟是低档产品)所以对硬芯穿甲弹的效果不如“乔巴姆”(6)新的发展随着穿甲弹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材料技术的不断更新,复合装甲也有了新的发展,诸如贫化铀陶瓷复合装甲和液态复合装甲等,本人将在以后在专文中介绍(实在是累鸟,文章不是那么好写地)(7)总结和一些误区复合装甲的出现,是坦克防护技术史上的一次革命,它的诞生使得坦克走向了靠新的材料技术而不是单纯增厚装甲提高防护的道路,某种程度上也使得坦克从的致命威胁下走出来,重新夺回了陆战之王的宝座,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复合装甲拯救了坦克这一兵器一些误区误区1:复合装甲的防护一定高于匀质装甲这是非常常见的误区,实际复合装甲诞生之初就是为了对付HEAT,并且对付APSDFDS这一弹种,目前主要的方式还是靠硬扛,而且很多时候采用复合装甲是为了减轻重量(比如使用铝合金等轻材料),所以复合装甲一般并不比同厚度钢批准转的,擅自转载看了就死全家装甲(在对付APSDFDS时)更高,有时候前者还低于后者误区2:关于复合装甲的防御能力目前并没有什么数学公式可以用来计算复合装甲的当弹厚度,所以一些数据都是靠测试打出来的(具体操作是用某种弹药试射装甲,测出其防护几率,再换算这种弹药在靶场上对RHA的威力,从而得出一个数值。其实这个数值应该表述为 在XX距离上对XX弹药的抵御几率为XX%,而不是我们常见的XXMM克制装甲弹与甲的机理甲与弹(1)(第一部分‘弹’)历史上,炮弹穿透与装甲防御间的较量一次又一次决定了地面战役的胜败。矛与盾的冲突一再证明,它不光是一个古老的笑话那么单纯。火力、防护和机动性能是现代辆设计所围绕的三个基础概念。从战役的较宏观角度看,机动性能也许是三者中至关重要的。在战场上的拼杀中,防护和火力却往往成为了决定生死的根本因素。机动性、防护和火力三者相辅相成而又互相克制。这个道理由重骑兵时代一直延续到现今。没有好的防护,战斗力不能持续,再强的火力和机动性也无用武之地。而提高防护又增加重量和负荷,降低灵动能力,不利于火力的发挥。二战后期,德国的一些坦克设计放弃机动能力,一味注重装甲与火力,历史证明这样的思路是愚蠢的。正确的装甲设计概念应该是在能够达到必要的灵动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防护水平。提高装甲防护水平的途经多种多样,但大多由于大幅度提高成本而不受欢迎。最便宜的方法是加大装甲厚度。近一个世纪以来,装甲不断增厚,坦克的重量从二十吨变成三十吨,三十吨又增加到四十吨、五十吨。到酋长坦克,炮塔正面装甲的厚度已经达到了四百毫米!发动机、传动等技术的水平严重制约了重量的继续增加,各国只好从调整装甲堆积的部位入手减轻整体重量,出现了护上不护下的豹1和护前不护后的T-62。即便如此,防护水平仍无法平衡反装甲火力的增强趋势。到了七十年代,设计师们终于明白了不能只从装甲厚度着手解决问题,装甲技术出现了一次重大改革。苏联开始走反应装甲的路,西方则倾向于乔巴母一类的复合装甲。防护水平出现了质的飞跃。但反装甲技术仍然在不断提高,装甲技术也只好不停地发展、革新。一,碎甲弹碎甲弹(High Explosive Squash Head) 本来是2战时的反工事弹药,用来破坏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由于它具有一定的反装甲作用,而又可以有效的杀伤人员,后来被作为一种多用途弹装备坦克。今天,装备线膛的一些国家仍然在使用和发展碎甲弹,但它们的能力已不足以作为对坦克的主攻弹药。碎甲弹的作用原理很简单。它的弹头让爆破物贴近装甲爆破,产生震荡波。震荡波沿垂直于装甲表面的方向传递。如果震荡波能传递到装甲另一面,由于遇到界面,被反射回来并与仍然向界面传递的波形产生重叠。这种重叠在接近装甲背面的地方特别严重。当波形重叠后,分子的震荡幅度急剧增加,物质结构遭到破坏。碎甲弹对匀压制板块的作用最好。例如匀压制钢板,其中的杂质在制造过程中被压成平行于装甲板块表面的碟片混杂在钢材中,这些碟片受震荡波推动产生大幅度位移,板块因此碎裂。碎甲弹的弹头罩由较软的金属构成,里面是层叠压合的A3(91%RDX+9%蜡) 或C4(91%RDX+9%塑料纤维) 。当撞击装甲时,弹头罩被压扁,爆破物与装甲表层良好地大面积接触,继而在压力作用下产生爆破。当装甲角度在65度以下时,碎甲弹的作用受装甲倾斜度数的影响不大。弹头罩可以根据装甲的斜面产生变形,这样爆破的震荡波仍然沿垂直于装甲表面的方向传递。碎甲弹可以令匀压制钢甲的内层大约1.5-1.8倍弹径的厚度碎裂。碎片以50-250米/秒的速度向坦克内部喷射,对人员、器械造成伤害。英国的L35 105毫米碎甲弹可以震碎150毫米的匀压制钢板。又例如的105毫米M61碎甲弹,足够震碎的炮塔正面装甲,说明它的破坏能力也在150毫米以上。但碎甲弹基本只能对匀制装甲作用。当遇到不同材料层叠混合的装甲时,震荡波在各材料接触的边缘被混乱地折射、反射,无法有效重叠,作用也就不明显。间隙装甲则能更有效地抵御碎甲弹。由于震荡波不能在空气中传递,间隙装甲的空隙让碎甲弹无法对主装甲层造成破坏。由于碎甲弹的弹头外壳由软金属(无碳钢、铜) 构成。弹的飞行速度不能太快。否则外壳在飞行过程中会因为受到气流形成的大阻力变形,造成爆炸物提前爆破。同时,由于结构软,在炮管中的加速运动也受到限制。通常碎甲弹的飞行速度在650-750米/秒上下。这样的飞行速度,外弹道飞行时间长,如果采用尾翼的稳定方式,横向风会令弹体产生较大的偏差,严重影响其精度。所以碎甲弹通常利用弹体的旋转来取得精度(旋转中的弹体的惯性令弹头总是指向原来的飞行方向) 。由于滑膛炮给予弹体足够的旋转比较困难,碎甲弹基本只为线膛炮设计。今天,碎甲弹已不足以摧毁中、重型坦克甚至一些有特殊结构的、轻坦,但仍然能有效地摧毁装甲目标的观摩系统,使它们丧失战斗力。碎甲弹的外壳由于爆破形成碎片,有一定的作用面积,这对人员也有一定杀伤力。同时,碎甲弹仍能有效地摧毁钢筋混凝土的工事和一些轻装甲目标。今天,它仍然很多国家的坦克中被作为附用弹使用。二,破甲弹破甲弹(High Explosive Anti Tank)与碎甲弹同属化学能弹药(CE) 。实际上这一定义并不规范。破甲弹的打击方法实际上是动能打击,只是聚集动能的方法是化学方式。破甲弹的攻击部外壳包裹的是压成圆柱形的高爆物质。这个圆柱的顶端挖了一个圆锥形的坑,坑壁上压上铜一类金属制造的一张衬层。打击时,爆破来自于圆锥后方,冲击波以8000米/秒的速度冲击金属衬层,集中在圆锥顶点上。整个衬层于是向圆锥的底部压缩,压强被集中在圆锥的中线上。受到压缩的金属衬层堆集到一起,继而由圆锥底部的中心被向外推出。由于爆破冲击波产生的压强非常庞大,金属是以8000米/秒-9000米/秒的速度向外喷直线喷出的。虽然仍然是固态的金属,但强大的动能使它的运动方式近似于液态(温度并不高) 。当衬层在压力的作用下堆集时,由于冲击波需要推动的质量逐渐增加,单位质量得到的动能也逐渐减少。其直接结果是,最初射出的金属速度在8000米/秒以上,而后面射出的逐渐减少至2000米/秒上下。速度的区别令射出的金属形成柱状,被称为金属射流。金属射流撞击装甲时,它强大的动能逼迫构成装甲板块的物质向四周液态流动,让出一条隧道。但同时,射流的首部也不断向四周扩散,射流也就不断被耗费。如果射流完全被耗费时仍无法穿通装甲,装甲胜利。但如果在射流在完全被消耗掉前贯通装甲,它将携带着撞击和穿透过程中形成的碎片高速喷射入车辆内部,杀伤人员、破坏器械。射流首部的速度在25马赫左右,远远高出撞击装甲后震荡波的传递速度,所以不受震荡波形成的张合压强的影响,不会折断或者碎裂。但金属射流的密度并不高,一些高硬度的板块可以有效地抵御它的侵袭,令射流在表层大量消耗,例如陶瓷装甲模块。另外金属与非金属材料层次重叠的一些装甲结构可以有效地以碎片袭入射流穿透的途径,扰乱它,减少其穿击能力。总地来说,破甲弹对匀压制钢仍十分有效,通常可以穿透弹径5倍以上厚度的匀压制钢板。P = L√λρj/ρt以上是计算破甲弹穿透能力的基本公式。P是穿深,L是金属射流的长度。ρj和ρt分别是金属射流和被打击的装甲的密度。另外λ是一个复合系数,包括多方面的影响。从这一公式可以看到,金属射流的长度越大,穿深越大。前面提到,射流的首尾的速度有区别,在前进过程中,首尾的间隔也不断增大。最理想的情况下首尾要分离到不断裂的最大程度,这样射流的长度最大,穿深也最大。但当首尾间距加大到一定程度时,射流会断裂成许多小截,失去穿透能力。所以设计破甲弹时要求将其起爆距离设置得正好可以在撞击装甲前形成连贯而长度又大的金属射流,通常在弹头前端装置探杆来达到这一目的。探杆的长度根据弹体的不同构造通常要求在弹头(也就是圆锥体底部)直径的4到7倍,探杆撞击装甲时引爆弹头的炸药,这样射流在弹头接触装甲表面前开始形成,提前达到理想的长度和密度。但大口径的破甲弹,探杆也必须很长。长探杆构造受到弹药的设计与使用的制约,所以很多时候小口径的破甲弹效果反而比大口径的好,主要因为小口径的设计容易满足起爆距离的要求。破甲弹的金属衬层通常是铜制的。铜的密度比较大,同时流动比较容易,能够形成比较均匀的射流。从破甲弹威力的公式看,能够流动的衬层密度越大,穿透能力越强。金虽然是一种非常昂贵的金属,但它柔软而比重又高,实际上是非常好的衬层材料(现在弹药的价格来看,即使黄金真的被用上也不足为奇)。其它很多重金属虽然密度足够,却难以压迫成射流。随着制造工艺的进步,近年来贫铀也开始被作为衬层材料。对匀压制钢,贫铀衬层的破甲弹从理论上看应该相对铜制衬层的同构造破甲弹的穿透能力提高40%,但由于高密度的物质受压迫形时成射流相对缓慢,实际上贫铀衬层只相对铜制衬层的威力提高20%左右。但更重要的是,高密度衬层对陶瓷一类的高硬度低密度装甲板块的作用良好。衬层的厚度通常在弹头直径的2%上下。金属衬层在爆破的冲击波压迫下堆集并形成射流,堆集的方式直接影响着射流的均匀状态与速度。圆锥形的衬层由顶点向底面凹入,堆集的金属质量逐渐增加,射出的速度也不断减少。高速的射流射出以后,很大一部分堆集成块的金属会被留在后头,以300-800米/秒的较低的速度抛出。衬层圆锥的造型关系着射流和堆集块的速度。锥头的角度越小(圆锥越尖),射流越细长,穿透能力也就越强。锥头的角度增大,射流变得粗短,虽然穿透的深度降低,但破坏面积增大,穿透后携带的碎片也更多,造成的穿透后效益更严重。另外射流后的金属堆集物的速度随锥头的角度增大而增加。锥体的造型必须合适,这样既具有足够的穿透能力(射流长度足够) ,又具有良好的穿透后作用(射流直径足够、剩余堆集物速度快) 。为达到最好的效果,一些先进的破甲弹采用了喇叭形或者双角度(锥体壁中段改变角度,顶头尖,边缘阔) 。但锥体必须有良好的对称性,否则衬层在挤压下凹入不均匀,也就无法形成均匀的射流,所以这些特殊造型的衬层对制造工艺的要求也比较高。除了锥体角度外,冲击波峰与衬层接触的角度也至关重要。冲击波程弧形,弧面与椎体壁形成夹角。如果冲击波来自椎体的顶端,波峰与衬层成几乎90度的夹角,形成的射流不均匀,且大量的金属在没有被推出去前形成堆集,阻塞路线。波峰与椎体壁的夹角实际上越小越好,这样把椎体壁由四周向中间压迫进去,射流细长均匀,且堆集物减少。所以最好的情况下爆破来自椎体四周而不是顶端。让爆破物由椎体四周的间距的点上开始燃爆可以达到这一目的,但这样的设计难度也相对较大。较简便的方法是在椎体下方中间放置惰性物质冲击波无法从惰性物质中穿过,只好由其四周前进。另外,旋转对破甲弹穿深的负面影响非常大。金属衬层的旋转会令产生的射流携带角加速度。在角加速度作用下,射流会由于离心力分散,密度减少,均匀性下降,穿透能力当然也降低。衬层是圆椎形的,椎底相对椎头的直径更大,所以旋转时椎底的角速度也更大。射流形成时由椎头到椎底,所以旋转下射流的后端相对前端更为分散。另外起爆距离越大,旋转产生的分散作用的作用时间越长,影响也越强。下图中可以基本看到旋转对于破甲弹穿透能力的负面影响,说明破甲战斗部是不适于用在旋转稳定的弹头上的。三,穿甲弹介绍一个穿透公式P:穿透的深度(毫米)V:穿杆的速度(千米/秒)L:穿杆的长度(毫米)D:穿杆的直径(毫米)S:直径比例系数,将穿杆的直径与6.4毫米进行比较M:穿杆的材料系数,是一个比例值这是现代撞击学的权威和一些其它一些共同总结出的估算穿甲弹穿击效能的公式。以上的只是初步公式,是在完全的理解环境下,具体的实际情况稍后详细介绍。穿透深度是相对匀压制钢(RHA)的半无限目标板块来比较的。当穿杆植入到接近板块背面的深度时,板块的物质结构强度会下降,这样穿杆的最后一部分穿透相对早期的容易。当板块厚度达到了一个程度,穿杆不可能植入到能影响板块接近背部材料的强度的深度时,被称为半无限厚度板块。半无限厚度目标的厚度是针对试验的对象的。试验穿深100毫米的穿杆,几百毫米厚的板块就可以被看作半无限厚度了。而针对穿深1000毫米的穿杆,半无限厚度目标则必须有数米的厚度。公式明确地指出了影响穿甲弹穿深的几个最重要因素。设计成功的穿杆良好地融合这些要素,全方位地提高穿甲能力。穿杆穿透的过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期量变阶段(initial tran-sient phase)。穿杆撞击板块,形成弹坑,植入杆头。第二阶段,稳变阶段(quasi steady-state phase)。穿道形成,穿干在穿道中前进。这一阶段中,板块竭尽全力地抵御穿杆,降低穿杆头部的速度。穿杆尾部的速度于是高于头部,两个速度的差别令穿杆的首部不断融化,杆身长度不断减短。第三阶段,当穿杆融化到只有少量残余剩下时,它首尾的速度也就差不多了,这时的穿透过程被称为末端量变阶段(terminal transient phase) 。
猜你感兴趣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反坦克战_百度百科
反坦克战,是指与装甲战斗车辆,尤其是坦克作战的各种形式的总称。最常见的反坦克系统包括具有高炮口初速或使用穿甲弹药的火炮、反坦克导弹(例如线控制导导弹)、反坦克地雷等等。
反坦克战基本简介
反坦克作战,有三个常用:机动力破坏、火力破坏和完全破坏。机动力破坏是指使坦克丧失移动能力,例如破坏坦克的履带,坦克虽然无法移动,但其武器系统可能还能正常使用;火力破坏是指使坦克部分或完全丧失开火能力;完全破坏则是指使坦克彻底丧失继续战斗能力,例如彻底坦克或使坦克全体乘员失去继续战斗的能力。
反坦克战主要形式
反坦克战第一次世界大战
是反坦克作战技术刚刚形成雏形的阶段。德军最
德制Pak40型75毫米口径反坦克炮
初使用小型加农炮和大口径步枪来对抗英军的坦克。当大部分这些武器在实战中被证明几乎毫无作用之后,他们开始使用一种7.92口径具有穿甲能力的K弹。手榴弹也被用于反坦克。当发现单枚手榴弹威力不足时,集束手榴弹就开始被投入使用。坦克在各种大口径火炮面前也是脆弱的,尤其当它们被复杂地形、反坦克壕、铁丝网等困在原地时,就更加成为这些武器的活靶子。
反坦克战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制Pak40型75毫米口径反坦克炮
反坦克炮:反坦克炮是专门设计用来破坏装甲车辆的火炮,通常都能够高速发射穿甲弹。在二战初期,很少有反坦克炮的口径超过50毫米,当时常见的口径包括:德制和美制的37毫米炮、法制25毫米炮和47毫米炮、英制两磅(37毫米)炮、苏制45毫米炮。这些口径的反坦克炮可以击穿战前和战争初期各国几乎所有型号的坦克的装甲。 但随着战争的进行,反坦克炮口径的发展速度很快就跟不上坦克的装甲厚度了。
德制的37毫米炮在的T-34和KV系列坦克面前一筹莫展。各国于是开始生产口径更大、火力更强的反坦克炮。到1943年间,各国的反坦克炮口径已经普遍达到了50毫米以上。一年后,随着东线压力的加剧,75毫米、88毫米、100毫米甚至122毫米口径的反坦克炮纷纷被投入到战争中。 早期的反坦克炮属于轻型武器,炮组的成员可以轻松地推动火炮进行移动。但到了中后期,当反坦克炮口径逐渐扩大,重量逐渐增加,它们的移动能力也逐渐下降,使得它们在敌方面前愈发难以生存。此外,反坦克炮也很难为炮组成员提供任何保护。为了改善反坦克炮在机动力和防护力方面的缺陷,各国先后开发生产了驱逐战车。这种带有轻型装甲防护的自行式反坦克炮与那些固定式反坦克炮相比,威力大幅度提高。 二战结束以后,反坦克炮由于体型庞大、机动力差等缺点,逐渐停止。它的地位被无后坐力炮和火箭筒所取代。
苏联使用的反坦克犬;
德国使用的哥利亚遥控战车
在二战后期使用的自杀式攻击的陆上神风特攻队。
反坦克战主要武器
反坦克战反坦克手榴弹
的形式多种多样,从简单的高爆式到复杂的聚能装药式。为了增加威力,反坦克手榴弹常常被设计成带有粘性或的,这样它们可以在被投掷后附着在坦克装甲上,在爆炸时产生最大效果。莫洛托夫也是一种常用的反坦克手榴弹形式,但它只对战争前期轻薄装甲的坦克比较有效,在战争后期,除非使用者能够准确将其投中坦克的,否则这种燃烧瓶对坦克就毫无用处。 士兵使用铁拳击毁苏军T-34型坦克 。
反坦克战聚能破甲武器
轻型反坦克武器(可单兵携带)的发展是从二战开始的,其中的大部分都采用聚能破甲(HEAT,High Explosive Anti-tank)的原理。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的、德国的铁拳预装填无后坐力炮。 战争结束后,聚能破甲武器继续发展。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分别研制了超级巴祖卡和M72 LAW型,在朝鲜战争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反坦克战反坦克地雷
反坦克地雷 二战中的反坦克地雷通常由步兵使用,主要用于破坏
俄罗斯制TM-46反坦克地雷
坦克履带使其丧失机动力,或击穿脆弱的底部装甲,对坦克乘员造成伤害。战争结束后,世界各国研发出了多种新型反坦克地雷,使用更具威力的装药,采用聚能破甲形式,其中一些型号还具备攻击坦克顶部和侧面装甲的。
反坦克战步兵近距离攻击
坦克对步兵来说仍然不是的,尤其在巷战中。坦
芬兰士兵使用铁拳击毁苏军T-34型坦克
克体型庞大而且发出巨大噪音,非常容易被步兵发现、跟踪和偷袭。由于坦克乘员的视野范围受到限制,敌方有经验的步兵可以很容易地靠近一辆没有步兵掩护的坦克,而坦克的武器则很难攻击到靠近自己的敌方步兵。
一旦靠近一辆坦克,步兵将获得很多攻击它的手段。步兵的火箭筒、手榴弹等武器有时很难击穿坦克最为厚实的正面,但是通过靠近坦克,他就可以选择攻击相对脆弱得多的顶部、后部和侧面装甲。破坏坦克履带也可以对坦克造成机动力破坏。在二战中,苏军步兵有时会直接冲向敌方坦克,将汽油倒进坦克乘员舱里并将出口封死,把坦克乘员烧死在坦克中。
反坦克战其他火炮
传统的炮弹对坦克装甲的效果十分有限。非穿甲弹一般只能通过爆炸产生的震波对坦克造成伤害。但是在过去三十年中,一种新的炮射导弹被发展出来。这种炮弹采用激光制导,确保能够准确命中坦克,并且其弹头采用(HEAT)而不是一般的高爆弹头(HE),对坦克的杀伤力大大提高。
此外,另一种新出现的反坦克武装是制导或非制导的攻顶导弹。当这种炮弹在坦克上空爆炸后,会向下散射出数个聚能装药的弹头,由于它们所攻击的是坦克顶部最薄弱的装甲,所以其中只要有任何一个或几个命中目标,就会对坦克造成巨大伤害。 这些炮弹都可以使用中型火炮(122毫米、152毫米或155毫米等口径)、大口径迫击炮(81毫米及以上)或导弹发射器射击。 美国空军的
反坦克战攻击机
攻击机 从二战开始,攻击机也成为重要的反坦克武器。因为顶部通常都是坦克最薄弱的部位,而且绝大多数坦克都并不具备很强的防空能力,所以使用飞机执行反坦克作战任务常常会取得非常好的。从二战中的Ju_87俯冲轰炸机()、苏联IL-2攻击机到战后的、苏联,使用的武器最早是采用铁壳炸弹,二战后期开始使用配备穿甲弹的航炮以及无引导火箭,在1970年代以后出现反战车导弹,攻击机在历次战争中的优秀表现使它赢得了“坦克杀手”的称号。
反坦克战反坦克直升机
反坦克直升机 美制是一款著名的
美制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是反坦克直升机
反坦克直升机 20世纪50年代后期,是第一个把反坦克导弹装备在直升机上的国家。1966年,第一种量产的专职反坦克直升机诞生。
有些人认为直升机能够更加轻易地攻击坦克装甲最薄弱的顶部,所以反坦克直升机的出现宣告了坦克将从此退出历史舞台。但由于从反坦克直升机诞生至今,坦克与直升机之间还没有进行过势均力敌的对抗,所以要断言直升机和坦克孰强孰弱还为时尚早。但是无论如何,配备制导武器、发射器和火炮的反坦克直升机始终是坦克最大的威胁之一。
坦克常常因为视角有限而很难发现,而直升机则可以悬停在空中,从任何角度攻击坦克最脆弱的部分。此外,直升机所配备的制导武器的射程通常都大于坦克火炮的射程,这使直升机经常能够在坦克的火力范围以外发动攻击。这种对坦克的不利局面直到坦克用炮射导弹问世才开始改观。
反坦克战发展状况
以后,聚能破甲弹曾经一度成为反坦克武器的首选。但是随着坦克装甲技术的发展,反应装甲、复合装甲的出现,聚能破甲的效力大大降低,动能穿甲弹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目前主流的穿甲弹是。
反坦克战相关书籍
1988年出版年:《反坦克战史》 (英) 约瀚·威克斯著
步兵是战争之王,而炮兵是战争之神,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出现的坦克在一定程度上夺走了炮兵身上围绕的光环。如本书作者所说,反坦克作战的历史甚至比空战还要短,但它对各国的影响却不亚于后者。本书成书于前后,时值反坦克导弹大行其道之时,那是一个科学技术喷薄的年代,一个附属的产物便是科技万能和自动化崇拜。航空工业推崇双高即高高度和高速度,反坦克技术方面则开始盛行人操火炮无用和导弹至上论。本书的作者无疑是非常理智的,他指出无论多么先进的科技,也不能取代反坦克作战中的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反坦克手和坦克里的人,只有人,才是反坦克作战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脱壳穿甲弹原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