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17岁,我想改变我的世界如何改变模式。

一个17岁的决定,改变世界-微众圈
微众圈,我的微信生活圈!
微信扫一扫阅读
一个17岁的决定,改变世界
摘自公众号:发布时间: 14:58:42
17岁的一个决定19岁辍了学21岁,他已经在改变世界拯救海洋Justdoit 他今年刚刚21岁,他说,他要改变这个世界。没人相信他,直到他开始成功。2011年的夏天,荷兰少年Boyan Slat17岁,跑去希腊潜水,本来期望能看到希腊著名的海天一色,结果却是这样:“塑料袋比鱼都多。”他震惊于眼前的景象,而更震惊的是,每个人都对他说:“一旦塑料进入海洋,你做什么都没用了。”就是这句话激怒了少年。在过去的30到40年间,数百万吨的塑料进入海洋。全球生产的塑料目前为每年2.88亿吨,其中10%会进入海洋。而这里面的80%,都来自于陆地,通过下水道,通过河流,最终汇入大海, 你扔掉的每一只矿泉水瓶,每一个易拉罐,每一个烟头,最后都有可能在海洋里发现它们的遗迹。最臭名昭著的就是大平洋垃圾带,位于夏威夷和加州之间。在那里,你甚至可以称之为塑料汤,绵延数百万平方公里,如果你打算坐着船去清理,需要数千年。在塑料汤中,动物的生存状况变得无比糟糕。这是一只死掉的信天翁,在它的肚子里,发现了满满当当的个人生活用品。这是一只被塑料和渔网困住的海龟。小海狮试图挣扎爬回水里,因为海滩上已经堆满了塑料。Boyan Slat坐不住了。与其主动出击捞垃圾,何不做一项技术,让这些垃圾塑料自投罗网。因为海面上漂浮的垃圾能在洋流的作用下聚到一起,他设计了一个收集设备,可以捕捉海面上的垃圾,而洋流和海洋生物能从设备之下顺利通过。这些被拦阻的垃圾,将会被回收,或者制成石油。 我们还在忙着跟勾搭学妹,忙着参选XX会主席,忙着做点小生意,或者忙着目光如距地开个互联网公司在风口上飞起来;而少年Boyan这项高中科学项目,就已经被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评为当年最佳技术设计。 很多人以为到这里,就算是成功了。然而Boyan偏不:“我13岁的时候对火箭感兴趣,做了一个水火箭,拿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所以,别管其他人怎么说,疯狂地做下去吧,只要是你自己感兴趣的。最终有一天,人们会看到你,惊讶于你所能做的。”进了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学习航空航天工程,他的目光却不是望向天空。海洋,就是他从17那年开始,给自己的人生定下的目标――从孤身一人开始,他将让占据地球三分之二面积的海洋,做出改变。 是的,他要拯救海洋!他要它成为现实。他开始骑着自行车四处奔波,在TedX上向人们阐释他的海洋清洁概念。当时所有的零用钱只有200欧元,很快花得精光,于是他试图获得赞助。没人理他。“我记得有一天联系了300家公司,只有一个回应了我。”他们不相信这个一脸稚气的孩子,竟然要改变整个海洋。“一年前我不确定它能否成功,可是,至少我得去试一试。” 少年自己都没想到,日,他的TedX演讲突然病毒式传开了,突然之间,成千上万的人每天点击他的网站,每天都会收到1500封邮件,他们申请做志愿者,帮助他完成这个伟大的梦想。15天内,他收到了80000美元。 他和小伙伴们(现在应该叫做同事了),自己搜集垃圾用以测试。在垃圾中,你看到我们熟悉的商标没?在可行性研究里,自己跑到了北大西洋环流里,然后整整三天,晕船了。搜集数据,给同仁们研究。没错,他们已经有了一个100多人的研究室,大部分人是志愿者,分散在世界各地,总部设在了澳大利亚。不放过任何一个自己可以参与的机会,甚至是设备生产这样粗重的活儿。最开始,设备是在泳池中做测试的。终于到了设备正式下海的那一天,巨大的拦网被拖到海里。少年Boyan扔出了一个塑料球,开心地喊:“你们看,它们开始工作啦!”设备主体上的太阳能板,能保证持续不断地工作。回收来的塑料,有些可被制成石油。洋流和海洋生物能在拦网之下顺利通过。这个绵长的漂浮体,正每时每刻阻挡住塑料垃圾,它们将会逐渐把整个海洋,还原成少年心中的样子。Boyan经过初步测算,在太平洋垃圾带,用十年时间即可收集公斤的塑料垃圾,清理每公斤垃圾的成本是4.53欧元,仅为现有清理海洋漂浮物垃圾成本的3%。 质疑声中,他的项目,在不断地完善升级,目前,已经筹到了数百万美元。 与此同时,他的前校友们正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少年Boyan,每天至少工作15个小时,“我很久没见到朋友了,他们会调侃我说大学生活多有趣,然而,我却觉得,我现在做的事情,真正在帮助地球。” “我一无所有,除了我的项目,我不担心。如果你也想做点什么,那就尽快去做。”每当聊到环境问题时,人们总是说,太遥远了,就让我们的孩子去担心吧。我说:“喂,我就在这里!”――Boyan Slat你热爱生活吗?热爱画画吗?那么关注我们的公众账号吧,和我们一起学习,如何画画,如何享受生活关注我们的公众账号bj_zone,会有更多惊喜哦!长按下方二维码加关注“笔尖上的专属地带”,或者搜索“bj_zone”
微信号:bj_zone17岁立志要清洁海洋,梦想要改变世界!_成长营地-爱微帮
&& &&& 17岁立志要清洁海洋,梦想要改变世界!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我们总是开玩笑地说着这句话。这个17岁的少年,曾“夸下海口”要清洗海洋,4年过去了,21岁的他正在逐渐改变世界……在他身上,我们清楚地看到:勇气、责任、梦想!这是成长营地所倡导的,这也正是我们希望每一个青少年该拥有的。对,就是这个在垃圾堆里站着的少年!17岁的一个决定,21岁辍学,现在正在改变世界!他就是——荷兰少年Boyan Slat13岁的时候对火箭感兴趣,做了一个水火箭,拿了吉尼斯世界纪录。17岁那年夏天,跑到希腊潜水,惊讶于“塑料袋比鱼还多”的景象,他并没有跟所有人一样,失望离开,继而抛掷脑后。他决定要清洗海洋!在过去的30到40年间,数百万吨的塑料进入海洋。全球生产的塑料目前为每年2.88亿吨,其中10%会进入海洋。而这里面的80%,都来自于陆地,通过下水道,通过河流,最终汇入大海。如果坐着船去清理,需要数千年。每个人都对他说:“一旦塑料进入海洋,你做什么都没有用了。”Boyan Slat却“固执己见”。与其主动出击捞垃圾,何不做一项技术,让这些垃圾塑料自投罗网。因为海面上漂浮的垃圾能在洋流的作用下聚到一起,他设计了一个收集设备,可以捕捉海面上的垃圾,而洋流和海洋生物能从设备之下顺利通过。这些被拦阻的垃圾,将会被回收,或者制成石油。17岁,我们在做什么?17岁少年Boyan发明的这项高中科学项目,就已经被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评为当年最佳技术设计。他说:“别管其他人怎么说,疯狂地做下去吧,只要是你自己感兴趣的。最终有一天,人们会看到你,惊讶于你所能做的。”进了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学习航空航天工程,他的目光却不是望向天空。海洋,就是他从17那年开始,给自己的人生定下的目标——从孤身一人开始,他将让占据地球三分之二面积的海洋,做出改变。是的,他要拯救海洋!他要它成为现实。他开始四处奔波,开始试图获得赞助。“我记得有一天联系了300家公司,只有一个回应了我。”他们不相信这个一脸稚气的孩子,“清洁海洋”的想法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孩子在异想天开。后来,他有机会在TED上向人们阐释他的海洋清洁概念。(以下为TED视频,长度11分21秒,请在wi-fi情况下观看)他在演讲中阐述了他的初衷和“海洋清理概念及科技”,演讲突然病毒式传开了,突然之间,成千上万的人每天点击他的网站,每天都会收到1500封邮件,他们申请做志愿者,帮助他完成这个伟大的梦想。15天内,他收到了80000美元。搜集数据、垃圾材料、检测、研究,他们已经有了一个100多人的研究室,大部分人是志愿者,分散在世界各地,总部设在了澳大利亚。Boyan经过初步测算,在太平洋垃圾带,用十年时间即可收集公斤的塑料垃圾,清理每公斤垃圾的成本是4.53欧元,仅为现有清理海洋漂浮物垃圾成本的3%。他的项目也不断遭到质疑,但他选择在质疑声中坚持,不断地完善升级,目前,已经筹到了数百万美元。每当聊到环境问题时,人们总是说,太遥远了,就让我们的孩子去担心吧。我说:“喂,我就在这里!”——Boyan Slat这个少年,身肩“拯救海洋、拯救地球”的责任,带着不怕被质疑、不怕失败、不怕辛苦、不怕孤身一人的勇气,正在完成着自己17岁那年许下的一个梦想!或许,你又该说了:这只是千万人当中的一个个例啊。可是,就算我们没有改变世界的能力,坚持自己想做的事、感兴趣并喜欢做的事,也是值得骄傲的梦想啊!带着勇气和责任,去实现自己想要实现的梦想吧!——送给你和你的孩子。★近期活动预告★【户外】徒步中国——徒步长城 8.29(周六)★成长营地夏令营预告★【山居夏令营】8月23日-28日详情请咨询微信号nfcamp002或nfcamp003=== 成长营地★小伙伴成长指南 ===关于我们成长营地补足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不足,带领孩子与家长发现教室以外的世界,通过好玩、新奇而又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帮助青少儿发展身体、智慧、技能、社交、能力、责任感和价值观。成长营地,为青少儿成长提供最优的线上线下教育资源。互动交流成长营地欢迎各类成长教育经验分享,也欢迎家长们通过成长营地建立稳定的活动小组。如果您有好文分享,请投稿至邮箱:。如果您希望通过成长营地建立活动小组,请关注我们的微信联络小号(ID:nfcamp003)游学课堂QQ群:分享内容如果您觉得内容还不错,请分享给朋友和朋友圈!(点右上角“…”)让更多的家庭加入我们的成长营地,让学习回归本质,让教育在自然中发生,让家庭共同成长,让孩子在任务中学习如何解决问题、处理冲突。产品服务线上:在线讲座、互动社区、小队群组线下:童军活动、儿童拓展、儿童户外、特色体育、亲子旅行、冬夏令营合作与联络我们招募活动教练、志愿者,以及教育研究的专栏作者。我们与知名企业、学校、教育机构共同设计儿童成长体验活动与品牌项目。官网:
点击展开全文
悄悄告诉你
更多同类文章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阅读原文和更多同类文章
可微信扫描右侧二维码关注后
还可知道有多少人阅读过此篇文章哦
关注儿童素质教育,提倡面向未来的全人教育,提供更多教育理念与实践参考。以体验式教育方法推广通识教育内容,并从多元智能角度给予孩子个性化的成长引导。中国高智家庭的育儿分享平台。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进入
删除,或发送邮件到 bang@ 联系我们,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国际佛学会
17岁改变世界
17岁的巴基斯坦少女马拉拉·尤萨夫扎伊成为诺贝尔和平奖历史上最年轻的获奖者。她是谁?她为推动世界和平做出了什么?她为何在自己的国家受到如此多的批评和质疑?
日,这一天的早晨看起来跟平常的每一天毫无区别。阿玛尔·阿默德·汉走进BBC总部大楼,在员工餐厅拿了一杯咖啡,然后乘电梯到5楼办公室。他是BBC乌尔都语部分的负责人,如往常一样,他在9点半准时召集20个员工开始例行晨会。
这个时候,他看见巴基斯坦团队在夜里发布在BBC乌尔都语网站上的新闻:15岁女孩马拉拉被塔利班枪击,头部中弹,目前生命垂危。
阿默德·汉愣住了。他认识这个女孩,他当然认识她。
4年前,塔利班开始了对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的高压统治,包括禁止任何女孩上学读书。那时,阿默德·汉和他的编辑们商量着,如果能找一个斯瓦特地区的小姑娘来写日记,只管记下在这种情况下的校园生活。这一定能够让世界更直观地感受到那里所发生的事。
他们在白沙瓦有个通讯员,这个叫阿卜杜尔·海·卡卡尔的记者正好跟斯瓦特当地一个老师齐亚丁·尤萨夫扎伊有点交情。尤萨夫扎伊很爽快地接下了这个任务,他在自己的班上问:“有谁愿意写这样一个博客?”
一个女孩自告奋勇,但第二天,她却告诉他,父母认为这太危险了,不准她这样做。其他孩子的家长也有着一样的担忧。最后,尤萨夫扎伊向BBC推荐了自己的女儿,那就是马拉拉。
那个时候,大家都没想到,马拉拉会因为这个博客引起全世界的关注。而后,又因此遭到塔利班的报复,差点送命。再之后,大难不死的她成为这个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儿童权利活动家,并在2014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早在成为活动家之前,马拉拉是一个模范学生。
两岁半的时候,马拉拉就能坐在一群10岁孩子中间,安静地听老师讲课。“她不吵也不闹,她能够听懂老师在讲什么,而且也不会觉得无聊。”尤萨夫扎伊的一位同事兼密友说,“等稍微再大一些,她总能拿到班上的第一名。老师都认为她是个天赋出众的姑娘,但她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与众不同。”
马拉拉把她的零花钱都花在买书上。她跟世界上其他小孩子一样喜欢哈利·波特,她的书包上面就印着哈利·波特的图像。但她的阅读面更广,她读贝娜齐尔·布托的传记,还有奥巴马传记,等等。她最喜欢的书是保罗·科埃略的《炼金术士》,她常常引用里面的名句:“当你真正想要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会合力助你实现愿望。”
她热爱学习,但周遭的环境却在2008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塔利班取得了斯瓦特地区的控制权,推行严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并且禁止女童接受教育。同年,超过400所学校被迫关闭。尤萨夫扎伊把马拉拉带到了白沙瓦,在那里,他们参加当地一个媒体俱乐部活动,抗议塔利班对女子学校的攻击。当着许多全国性媒体大人物的面,11岁的马拉拉做了生平第一次公开演讲,题为“塔利班怎么敢剥夺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受到了广泛好评。
接下来,就是为BBC撰写博客。
阿默德·汉和他的团队非常注意马拉拉的安全,他们告诉她,最好用个笔名。于是,马拉拉开始用笔名Gul Makai写作,这是当地民间传说中一个女英雄的名字,在普什图语里的意思是“矢车菊”。
她的博客内容很简单,就是每一天上学和生活的日记。文字也不复杂,但非常真实。在第一周的某天,她写道:
“昨晚,我做了一个梦。我梦见了武装直升机和塔利班。自从斯瓦特地区开战以来,我就一直在做这样的梦。妈妈给我做了早饭,然后我就上学了。我有点害怕,因为塔利班发布了一条禁令,禁止任何女孩子去学校。
我们班原本有27个学生,但今天只来了11个人,应该是塔利班禁令生效的缘故。自从禁令发布以来,我有3个朋友都转学去了其他地方。
在放学路上,我听到一个男人说:‘我要杀死你。’我不禁加快了脚步,过了一会儿,我才悄悄回头看他是不是还在我身后。幸好,这只是虚惊一场,原来他正在打电话。他一定是在威胁别的什么人。”
她的博客一开始只登在BBC的乌尔都语网站上,后来被翻译成了英文,放在BBC的首页进行推广。一夜之间,这个博客获得了全世界的关注。大家都想知道,这个叫“矢车菊”的小姑娘是不是真的存在,她究竟是谁。
在她的家乡,马拉拉并没有藏匿起来。日,她跟父亲找到了塔利班反对者、著名新闻主播哈米德·米尔。当时米尔正在做街头采访,马拉拉跑到他面前要求出镜,米尔同意了。马拉拉对着米尔和观众说:“我所要求的只有受教育,为此我绝不惧怕任何人。”
7个月后,塔利班终于从斯瓦特地区撤出,而马拉拉已经成了当地女童受教育运动的一面旗帜。她开始积极发起倡议,要求政府提高教育拨款(当时巴基斯坦的教育经费只占GDP的2%),鼓励家庭打破传统,让他们的女儿也能上学。许多学校因此改名为“马拉拉学校”,以感谢她的努力。
马拉拉的积极活动获得了不少好评,也引发了许多忧虑。这样一个小女孩竟敢公开批评塔利班的政策,谁知道这会不会招来疯狂的报复?“人们都问我:‘为什么你要让她做这种事?’”马拉拉第一次公开演讲后,尤萨夫扎伊对一名记者说,“但我们需要站出来。”
尤萨夫扎伊在马拉拉的成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是她的父亲、她的保护者,也是她的导师。“她刚出生时,我第一眼看见她的眼睛,就深深爱上了她。”尤萨夫扎伊说。事实上,他还有两个儿子,但他自己私下对朋友透露,只有马拉拉这个女儿才具有独一无二的特质。或许在他看来,马拉拉作为一个女孩子,能够接受教育并且保持优良学业,本身就是倡导女童受教育权利的最佳榜样。
马拉拉之所以会走上这条道路,正是因为尤萨夫扎伊秉持着这样的信念。“我的父亲教育我的兄弟和我,但他没让我的姐妹去上学。”她说,“我觉得这不是一件公平的事。”
尤萨夫扎伊曾经也是个盲目而热血的少年。他12岁时,正值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当时普什图族人的圣战主义氛围非常浓厚。大家都在说,要成为一个好的穆斯林,就得拿起武器杀死俄罗斯人。村子里的年轻人都纷纷走上战场,可是尤萨夫扎伊还太小,不能进入作战部队,但他也想成为一个圣战主义者。于是,他每天去另一个村子里的清真寺,听一名很有学问的信徒讲《古兰经》。
随着年龄的增长,尤萨夫扎伊对宗教的信仰不再像小时候那样根深蒂固,对于圣战更是早已没有了向往。但当时那位信徒对《古兰经》的讲解,却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记。“伊斯兰教教导我们,接受教育对男女来说都是必须的,这才是先知的教义。”他说,“教育是光明,无知是黑暗,我们必须从黑暗走向光明。”
尤萨夫扎伊相信,女性教育对于巴基斯坦的未来至关重要。1995年,他开办了库舍尔学校及学院,并立下雄心壮志,要培养出巴基斯坦未来的女性领导人。纪录片导演萨马尔·米娜拉·汉自从2010年采访过尤萨夫扎伊后,就跟他们一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她说:“在库舍尔学校里,每个女孩都是一个马拉拉,而这个功劳都要归于尤萨夫扎伊和学校里的老师们。”
马拉拉一度向往医学,她希望长大后当一名医生。但尤萨夫扎伊对她说,如果有机会的话,还是应该从政,只有从政才能影响和救助更多的人。然而,许多人对尤萨夫扎伊的做法并不满意。他们认为,马拉拉年纪太小,根本不懂得权衡生死,尤萨夫扎伊是在利用女儿来完成他自己的政治目标。“我觉得齐亚丁把自己的理念全部灌输给了她,然后把她当作一个自杀式炸弹,放在很危险的地方。”斯瓦特医院的一名医生说,“儿童英雄也是儿童,这跟童妓、童工、儿童战士一样,都是在操纵儿童做一些他们并不一定知道其中含义的事情。在我看来,这根本不应该发生。”
米娜拉·汉对这样的观点嗤之以鼻:“任何了解马拉拉的人都应该知道,地球上没有人能够操控她——这女孩太有主见了,她完全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尤萨夫扎伊还是犯了一个错误。2009年12月,马拉拉在斯瓦特地区已经小有名气,但她并没有刻意隐藏自己,有心人可以轻松地将她和为BBC写博客的“矢车菊”联系起来。那时,巴基斯坦军队重新控制了斯瓦特地区,来自塔利班的威胁似乎降低了,于是尤萨夫扎伊公开了“矢车菊”的身份,骄傲地宣称,那就是他的女儿马拉拉。
塔利班将这视为公开的挑衅。领导人毛拉纳·法兹鲁拉决定,不能再让马拉拉活着了。于是,他派出了两名杀手。“其实我们也不想杀她,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会被媒体痛骂。”塔利班在斯瓦特地区的高级指挥官兼发言人对《时代》周刊说,“但我们真的别无选择。”
塔利班花了数个月时间来研究马拉拉的上学路线。终于,他们决定在日发起行动。
那天,马拉拉跟同学们一起坐在校车里。车上的气氛很融洽,学生们刚刚完成期末论文,大家都在欢快地聊天,有些人还唱起了普什图语歌曲。但是,就在校车驶出明绞拉市外一英里的地方,两个男人突然出现了。他们截住校车,冲了上来,其中一个人掏出枪对着车上的学生:
“谁是马拉拉?”
没有人回答。所有人都陷入了沉默,大家都不愿意出卖自己的同学。但是,十几岁的女孩子难免慌乱,她们不由自主地将视线转向马拉拉。持枪者沿着她们的眼光确定了马拉拉,朝她的脸颊和脖子扣动了3次扳机。第一枪射穿了马拉拉的左眼眶,子弹从她的左耳射出。她倒在同学身上,鲜血从左耳喷涌而出。另外两发子弹击中了她旁边的女孩,然后凶手离开了现场。这时,马拉拉的身体已经完全瘫软在同学腿上,像是生命力在飞速流失。司机将车开到几英里外的医院,在那里,医生们对她和受伤的同学进行了紧急治疗。
当地媒体很快报道了这个消息,新闻也出现在了BBC乌尔都语网站上。几小时后,当阿默德·汉和他的编辑们看见这个消息时,整间办公室陷入了可怕的寂静中。有些人低下头,有些人红了眼眶。最后,他们的新闻编辑拉贾·祖尔菲卡严肃地说:“我们得跟进这条新闻,这是个大消息。”
记者们发了疯似地开始到处打电话。一开始,他们只知道子弹击中了马拉拉的颈部,后来才发现她被送到了白沙瓦。几个小时和无数个电话之后,他们得知,原来那颗子弹穿过了她的颅骨,卡在了肩颈处。
在第一次手术中,巴基斯坦的医生移去了马拉拉的部分颅骨,将其嵌入腹部的肉里。只要保证它还在她身体里,等她大脑的肿胀消除后,就可以移除钛板,把这部分颅骨重新盖上。
第二天下午,她被巴基斯坦空军转移到拉瓦尔品第的巴基斯坦空军心脏病学会的重症监护室。接着,她又被送到英国的伯明翰,在伊丽莎白女王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伊丽莎白女王医院的医生为马拉拉进行了一系列医学检测,结果发现,她的大脑并没有受到任何永久性损坏,而且所有身体机能也运转正常。这简直是个奇迹。
但更令人惊讶的是她继续战斗的意愿和能力。日,著名新闻主播哈米德·米尔在自家汽车下面发现了一枚炸弹。许多人都相信,这是塔利班对他抗议行动的报复。当天晚上,米尔的女儿、17岁的阿耶沙接到了马拉拉的电话:“我知道这一定非常难以接受,但你现在必须坚强。”马拉拉对她说,“绝不能投降。”
“她让我意识到,我的父亲正在跟敌人做斗争,我应该为此感到骄傲,而不是恐惧。”第二天,阿耶沙回到了学校。而鼓舞了她的马拉拉在这个电话之后,也开始再一次努力将勇气传递给更多的人。
日,马拉拉在她16岁生日这天来到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与来自80多个国家的几百名学生参加青年大会。联合国把当天定为“马拉拉日”,马拉拉也在大会上进行了演讲:
“极端分子害怕书和笔,教育的力量令他们感到畏惧。他们害怕女性,他们被女性发出的呐喊所震慑。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每天都要炸毁学校,因为他们害怕改变,害怕我们通过努力得来的平等。兄弟姐妹们,为了每个孩子的美好未来,我们向往学校和教育,我们将为了平等和教育继续我们的步伐。如果要达到我们的目标,就让我们用知识来武装自己。让我们拿起书和笔,它们是最有力的武器。一个孩子、一名教师、一支笔和一本书,可以改变整个世界。教育是唯一的途径。”
她出了自传《我是马拉拉》,并将这本书送给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和英国女王。她现在有许多的追随者,包括谷歌副总裁梅根·史密斯、歌手布鲁诺·玛斯和宇航员马克·凯利等等,他们帮助她建立了马拉拉基金会,为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组织提供资助。她的父亲尤萨夫扎伊也出了名,英国前首相、联合国全球教育特使戈登·布朗帮助尤萨夫扎伊成为联合国教育顾问。随后,尤萨夫扎伊又得到巴基斯坦外交部的任命,他现在是巴基斯坦驻英国伯明翰领事馆的教育参赞。
她也面临比从前更多的批评,主要来自她的同胞。许多巴基斯坦人认为她是父亲包装出来讨好西方的产品,是“黑色魔鬼奥巴马”派来离间分化穆斯林的特使。甚至有人怀疑,她受到枪击的事件就是尤萨夫扎伊和美国人合伙策划的。
但在这些赞誉和诋毁的环绕下,马拉拉比从前更加安静。那个曾经在BBC的博客里写着自己喜欢看连续剧和玩游戏的女孩,现在不上Facebook,甚至没有手机。她说她现在很少看电视,并且删掉了iPad上的“糖果粉碎传奇”游戏。她说,她现在更专注于高尚的目标:“我们必须强调全球各地儿童面临的问题,用它凸显女童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面临着的问题。”
时间回到日的那个早晨,在BBC总部5楼的办公室里,阿默德·汉得知马拉拉遭到塔利班枪击的时刻。
他担心、难过、沮丧,而且愤怒。他有很多很多的情绪,却唯独没有后悔。
“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让她撰写我们的博客。”阿默德·汉说,“当然,如果她没有给我们写博客,她不会如此激怒塔利班,也不会被枪击,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如此接近死亡。但是,如果她没有给我们写博客,巴基斯坦的问题可能依然会在黑暗里被隐藏、不被世界所知道。”
“她正在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17岁女孩改变世界
“马拉拉”,在普什图语中意为“悲痛”,而现在,它已成为一个鼓舞人心的名字
10月10日10点10分,17岁的巴基斯坦女孩马拉拉,安静地坐在英国伯明翰埃德巴斯顿女子高中的一间教室里上化学课。
她的大眼睛绽放着光芒,她在观察电解质,这是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基本物质之一,她知道,这种物质对人体的重要性,就像自由之于人生。
如果没有意外,这将是一场普普通通的化学课,她可以学到一个新元素,或者一套新的化学方程式。在这个塔利班的威胁无法到达的地方,她可以尽情地学习,她一直都是一个模范学生,两岁半的时候就能坐在一群10岁孩子中间听老师讲课。
但5分钟后,一位满脸笑容的老师突然把她叫到教室外,用兴奋得有些颤抖的语气,告诉面前这个看上去有些柔弱的女孩,她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女孩点点头,没有说话,平静的转身,回到教室里继续她的实验。“我真的非常意外,”马拉拉后来解释,“但我决定不离开学校,我要完成课业,包括物理和英语。”
直到当天所有的课程都结束,她才姗姗来到伯明翰图书馆,在这个价值1.888亿英镑的地方,为自己获得的“更珍贵”的奖项发表声明。她说:“这不仅是一块用来保存的金属或奖牌,也不是我使命的终结点,而是开始。”
这不是她第一次站在世界舆论中心,她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她有足够的经验。
校车上的枪声
马拉拉不是一个人站在领奖台上,印度儿童人权活动家萨蒂亚尔希和她分享了10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这是1947年英国人分治之后长期对峙的两个南亚国家,第一次有人联手登上与和平有关的世界舞台。
但理所当然地,绝大多数媒体都只盯着17岁的雨季女孩。无论萨蒂亚尔希,还是此前媒体热炒的,拿宪法第九条申报诺奖抵制安倍的日本家庭主妇鹰巢直美、下令轰炸第7个国家的6年前和平奖得主奥巴马,以及这两年出尽风头的斯诺登,都被选择性遗忘了。
相比之下,我们的女主角从容得多,就像两年前她看到那个杀手时一样。
日——在时间上这大约是个巧合,中午放学后,马拉拉和几个女同学,坐进回家的校车。在这个被漆得五颜六色、喷着废气的三轮车上,刚刚考完试的女孩子们,轻松地唱着普什图语的歌曲。
校车一如既往地在路上架设的检查岗处右转行驶,然后经过废弃的板球场时,一个留着大胡子、穿着浅色衣服的年轻男子截住了车,另一个穿白色上衣,用手帕蒙住口鼻的男人跳上了车厢。
“你看,又是记者要来采访你了!”同伴莫妮巴不无羡慕地对马拉拉说。
当时,马拉拉已经是当地女童受教育运动的一面旗帜。在她的父亲,当地知名诗人、教育家齐亚丁&优素福扎伊的影响下,她11岁就公开演讲,批评“塔利班怎么敢剥夺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以矢车菊为笔名给BBC撰写博客,揭露普通人在塔利班控制下的生活,她甚至计划组建自己的政党,致力于推动教育事业。
矢车菊来自欧洲,按网络上的普遍说法,它的花语是纤细、优雅和遇见幸福。
由于一直认为“塔利班武装不会杀害儿童”,马拉拉和父亲从来没有刻意隐藏她的身份。2009年12月,巴基斯坦军队重新控制了斯瓦特地区,来自塔利班的威胁似乎降低了,齐亚丁干脆骄傲地宣称,博客上无畏的矢车菊就是他的女儿马拉拉。
塔利班将这视为公开挑衅,被惹毛了的他们决定报复,这名男子就是他们派来的杀手——他举起一把柯尔特45型自动手枪,指着几个女孩子问:“谁是马拉拉?”
女孩们都尖叫起来,没有人说话,但有人看向了马拉拉的方向,车里也只有她没有把脸蒙起来。马拉拉显得很冷静,她曾经梦见过自己被刺杀的场景:“在我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听到一个男人说‘我要杀了你’……”
白衣男子没有说那句话,他只是扣动了扳机,朝马拉拉的脸颊和脖子开了三枪。他的手有些发抖,他的第一发子弹射穿过马拉拉的左眼眶,从她的左耳射出,后两发子弹射偏了,打中了旁边的两个女孩,一个被击伤左手,另一个被射穿左肩击中右臂。
“其实我们也不想杀她,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会被媒体痛骂,”不久后,塔利班在斯瓦特地区的高级指挥官兼发言人对《时代》周刊说,“但我们真的别无选择。”
精英政治家
经过几个月的出国治疗,马拉拉最终逃过一死,并且留在了英国。
“……我无法说话,医生递过来一个字母板,我拼出来的前两个词是父亲和国家。”这是从昏迷中醒来后,马拉拉的第一句话。当然她也有普通小女孩的敏感,听着父亲在电话那头的声音流泪,甚至心痛因为脑部手术被剃掉的头发,“我花了很长时间留的发型没了。”
但很快,后一半小女孩的心思被遗忘,父亲和国家——也就是政治的部分,开始成为马拉拉生活中最重要的拼图。
接下来的一年内,她获得了包括萨哈洛夫人权奖、国际特赦组织良心大使奖、巴基斯坦国家青年和平奖和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等全球大大小小258个奖项或提名;她的生日,每年的7月12日,被联合国设定为“马拉拉日”;去年10月,她推出了个人传记《我是马拉拉》,说她希望成为对抗伏地魔的哈利&波特:“我再次祈祷,拥有让塔利班消失的魔杖。”
就像JK罗琳笔下的小英雄一样,顺理成章地,马拉拉收获了西方一边倒的赞美,“她正在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他们说,这个面容依旧稚嫩的中东女孩,从离开巴基斯坦那天,就迈进了精英政治家的行列。
因此,她可以劝奥巴马不要派无人机袭击巴基斯坦,可以戴着被刺杀的巴基斯坦前总理贝托的头巾在联合国发表演讲,甚至豪言“我要成为巴基斯坦总理”。
但有一些巴基斯坦人说不。在马拉拉为之奋斗的家乡,一种截然不同的声音说,马拉拉的获奖是西方用来对抗巴基斯坦价值观的工具。
还有一些人认为,马拉拉伤愈后一直在英国生活,已经不是斯瓦特女孩了。“政治家、记者和出版商将她变成一个全球品牌”,巴基斯坦媒体的一篇文章披露,马拉拉的幕后推手是世界最顶级的公关公司——美国爱德曼国际公关公司,它从2010年11月就为马拉拉工作,免费的。
“数千儿童在这里生活在塔利班的阴影之下,每天都面临威胁,马拉拉的那些海外观点对这里的女孩一点用都没有”,一名在斯瓦特地区银行工作的职员说。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巴基斯坦有超过300万个女孩辍学,这个数字近几年几乎从未变过。这其中也包括一同遭遇枪击的那两个女孩。和马拉拉不同,她们必须留在塔利班的阴云之下,她们也不再去上学,因为巴基斯坦军队警告她们的家人,说在家之外的地方就无法确保她们的安全。
《纽约时报》的一位记者了解到她们的危险处境后,曾“发狂似地”反复联系美国国务院和他认识的每一个记者,但没有一个人给出具体的建议,她们一直都是配角,从一开始就可以被忽略。
马拉拉也很少提到这两个和她同样勇敢的女孩。根据《南都周刊》的封面报道,这位新科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现在专注于更高尚的目标:“我们必须强调全球各地儿童面临的问题,用它突显女童在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面临着的问题。”
2012年10月、2013年10月、2014年10月,三个10月过去了,那个曾经在BBC的博客里写着自己喜欢看连续剧和玩游戏的女孩,不上Twitter和Facebook,她甚至没有手机,现在也很少看电视,并且删掉了iPad上的“糖果粉碎传奇”的游戏。
不过,她的书《我是马拉拉》再次热卖,一大波荣誉也再次袭来。
四天后的10月13日,《时代》杂志公布了2014年“25大最具影响力青少年”,马拉拉榜上有名,和她并列的还有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两个女儿马莉娅和萨莎。
“你好,我是诺贝尔奖得主。”有时候,她也会用这句话取代了平常的问候语,然后很快就咯咯笑出了声。是的,塔利班几乎把她变成了一个殉道者,但如今她是一个更为鲜明的象征。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世界改变模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