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了学习讲条件玩游戏不能全屏怎么办,没的玩就不学习,怎么办

中国很多孩子被父母暴力对待过,为什么成年后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心理创伤?
【美国影视剧里,动不动就心理创伤。 小时候被父母打过啦,上学时被老师当众批评啦,当兵时击毙大量敌人啦,都能在心里留下深刻阴影,进而严重影响到后来的正常生活。 但这些事情,好像对中国人来说压根不算是个事。被父母打貌似是家常便饭,被老师当众批评过些年就忘光了,上阵杀敌是本分、杀越多越自豪,很少听说有人因此就心态扭曲。 是美国人太矫情了吗?还是中国人活得太糙? ======================================= 感谢@俞灵均
提出了个很好的点:惩戒式体罚和宣泄式殴打的不同,中国父母打孩子的主流是惩戒;欧美近年来已较少体罚了,一旦出现父母打孩子很可能就是父母酗酒之后的泄愤式殴打。 ======================================= 其实我想问的是,社会普遍环境和文化传统对于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个孩子生活在蛮荒时代,吃不饱穿不暖,所有人都一样。所有社会成员都要面对豺狼虎豹的威胁,经常半夜被叫醒,紧急转移,颠沛流离。 另一个孩子生活在当代的发达国家,周围人都衣食无忧,但只有这个孩子经常吃不饱穿不暖,动辄半夜里被叫醒躲避(有债主突击上门讨债)。 这两种不同的环境,对于孩子的心理成长,是否有不同的影响? ======================================= 卫计委发布的中国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人口总数,是将轻度焦虑轻度抑郁都算进去的。 我的问题的限制条件是: 1. 严重的心理创伤,已经严重影响到将来正常生活的。 2. 被父母打所引起的,而不是其他问题引起的心理创伤。 可能是我之前表述不清,引起误解。抱歉了。】
怎么可能没有心理创伤,你知道我们国家为什么这么多人 既憎恨权威,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既喜欢大包大揽替别人决定,又特别喜欢推卸责任。既不懂得尊重他人,也不懂得珍爱自己。有严重的依赖和反向依赖的心理模式怎么形成的? 很多父母在孩子童年时对他最大的要求是”听话“ ,为讨父母的欢心而活着,这让多少人成年后 永远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和世俗的标准里。很多父母在孩子做完任何事后都缺乏正面反馈,这让多少人成年后永远对自己不满意,而又永远相信自己无法做到满意,从而变成了没有执行力的人。很多父母在面对孩子时总是用”这是为你好“ ”我工作忙都是为了你“”这种说辞无脑的推卸责任,让孩子从小就憎恨强加给自己的责任,以致于成年后 变成不负责任的人。到底是丛林造就了狼仔,还是狼仔造就了丛林?========================残忍而快速的分割线 上面是旧答案=====================感谢大家的评论与赞 同,今天早上偶然发现这个回答 被很多人转到微博上,估计有不少的所谓“圣母” 和 “欣赏中国传统”的人在骂我,我在评论区里也拉黑了几个人,不是因为他们反对,而是因为他们表现出“你没有资格,你没有发言权”的态度,不管这个态度是不是温和或激烈的表现出来,我总会拉黑持有这种态度的人。
知乎的原则和氛围是什么?是“与世界分享你的知识,经验与见解。”而不是“写出高度具有 专业性,具有权威性,泛用性的大众教材”我 分享出的东西,你若喜欢就点个赞 ,不喜欢就点个反对和 没有帮助。我并不欠你们一篇论文或一套教材 。回到问题本身, 在我国 孩子遭受不当的家庭环境 ,更多的并不是单纯“惩戒式体罚”和无脑的”宣泄式殴打“
多数介于两者之间,可以称为”以惩戒为名宣泄“
即使父母们毫无自知,他们生活中的压力,孩子做错事,只是一个触发点,之后就是压力无脑式的宣泄。
有人称家有家法,但是 家长是否以身作则,是否立法于显,是否家长犯法与子女 同罪?
没有的话 有什么理由有什么底气敢把这种行为叫做”惩戒“? 无以树信,何以立威?
写些这些文字并非让成年人把自己的生活中的不如意,把面临的压力, 责任再无脑的抛给已经无力负责,无力偿还的父辈。我只是想告诉那些年幼时遭遇 不公正对待,现在已经长大成人的人们,很多事,不是你们的错,你们理应更好,你们可以更好,伤害是有原因的,不要怪罪自己,愿你们都被温柔对待。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我记得以前看郑渊洁的《智齿》的时候,有一个桥段。里面男主角的儿子是个小学生,在学校被冤枉偷东西,他的第一反应是“我要告诉我爸”。听到这话老师愣了一下,因为老师的想法本来是“你要不从实招来,我就告诉你爸”你觉得在中国有几对父子能够如此依赖信任?连“请家长”都成为学校的一种处罚手段,你还说没有心理创伤?--------------------------------------------------------------------------------------------------经评论提醒,原著中是女儿,特此更正
8月5日更新:感谢知乎网友们的热情,评论和私信我都一一阅读过了,很遗憾,因为时间有限,而且出于保护来访者隐私的考虑,我并不能一一回复。目前我没有开设网络心理咨询,如果以后开通了,会通知大家。看到评论和私信中那么多关于童年创伤的故事,我与大家一起心痛着,允许自己哀悼失去的童年欢笑,心疼过去受过伤的自己,愤怒给予伤害的人或行为,是创伤愈合路上必经的过程。不过,人生的路还很长,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此外,还收到了一些无理诋毁的评论与私信,对此我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不解释。为什么知乎答题还要给出文献?是因为我觉得我答题答得再怎么好,也不可能超过那些历经层层修改的学术论文,如果大家觉得有什么不懂或者存疑的地方,可以参考回这些文献。以上。———————————————————————————————————————————赞同@ 的回答。但是,作为一名专门做创伤的心理咨询师,我必须得要说明的是,体罚和肢体虐待是两回事情,问题中的“打”没有讲到底是哪种情况,但以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经历来看(80后70后),虐待的情况远远多于体罚。体罚(Discipline):这是父母对于特定的不良行为的一种反应,是事先与孩子商量好的规则,当孩子做了某不良行为,他/她是能够预料到体罚的到来的。 肢体虐待(physical abuse):虐待是孩子不能预料的,往往孩子不知道为什么他/她被父母打了。之前父母没有与孩子达成过规则,孩子不知道他/她做了什么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体罚和肢体虐待往往都是出于父母对孩子的愤怒。然而,体罚,一般来讲,父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和教育孩子,告诉孩子怎样做才能达成父母的希望。体罚有度有量,不会因为父母的情绪而改变。而肢体虐待,父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泄愤怒情绪,并且用“打”来告诉孩子:我的力量比你大,你必须要无条件服从我。父母越是愤怒,肢体虐待越严重。一般受到体罚的孩子,不会害怕父母,而是会尊敬父母与父母制定的规则。大家可以自己判断一下,小时候被打的情况到底是体罚还是肢体虐待。说完了这两者的区别,再来说说看被打大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创伤,可以对照中国社会的现象来看看是不是这些创伤的折射。P.S. 这里被“打大”指的是肢体虐待。虐待会直接导致的心理疾病童年创伤后心理压力紧张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我在另一个回答中已有解答,在此不再重复了。1. 情感上的影响被打大的孩子一般都会觉得自己的情绪好像捉摸不透,常常困惑于他们自己的行为和反应(比如说突然暴怒,或者社交恐惧等),这是因为他们从小的成长环境不鼓励,甚至严厉地惩罚孩子的情绪表达,孩子没学过怎样合理地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并且由于中国社会“家丑不外扬”以及“棒下出孝子”等在我看来是victim blaming的文化传统,孩子们对被父母打骂的负面情绪无处宣泄,只能转化为向自己的攻击,例如认为“都是我不好好做作业所以才会被我爸爸揍”,通过攻击自己为父母的虐待行为作出解释。有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虐待中生存的策略是相信自己是那个有罪的人生活在上帝主导的世界,而不是接受自己其实生活在由魔鬼主导的世界里。他们心力内投的“客体”(父母),其实不是真正的父母,而是自己的想象。这往往也影响了他们日后是否愿意接受心理治疗,因为他们要保护想象中父母的“好”,不愿意接受真相发现自己的“好”。这是否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人不喜欢做心理咨询的原因呢?据CNN报道显示2009年,我国患精神疾病的人口已超过1.7亿,而住院治疗的不超过15万(CNN原文:“Around 173 million Chinese suffer from a mental disorder, according to a 2009 study published in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The Lancet. ”).成年后,这些内化的负面情绪日积月累,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精神疾病,例如焦虑症,抑郁症等等。还有些人会用酒精、毒品、赌博、滥交等自我毁灭行为来麻痹自己的负面情绪。这些其实都是源于他们对于童年阴影的“自我调节机制”。许多成年人的“无名之火”,其实都是冤有头债有主。你开车的时候对着路人大吼的时候,你其实是想对谁大吼?你回家了以后向着老婆臭脸的时候,你其实是想给谁脸色看?你对着孩子屁股狠狠踹了几下,你其实是想告诉谁你比他/她强大?你这些情绪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会那么的强烈?我觉得很多中国人从小到大都没有细细想过这些问题。然而,只有把情绪归根究源了,才能化解。不然的话,极端的例子就是会出现拿刀捅人、路怒症、摔孩子等等骇人听闻又莫名其妙的社会事件。2. 自我认识和他人关系的影响被打大的孩子一般往往觉得很难信任别人,因为在儿童时期,本该保护和养育儿童的成年人却对他们虐打和辱骂,这是对儿童深深的背叛。这在我国社会也很常见,人与人缺乏基本的信任。难以信任别人的结果,就是难以形成和维持稳定的人际关系。澳大利亚的一个调查显示,被打大的孩子们,成年之后会比他人更加容易婚姻失败,而且比他人有更少的社交圈 (Draper, Pirkis et al. 2008)。我想中国这愈演愈烈的离婚率和小三率,也说不定是这暴力家庭背景的衍生。而且,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不对?当被父母一直骂“你这个笨蛋”,“你这个没用的人”,孩子会不知不觉地相信这些评价,并且认为这就是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这就导致了当孩子长大了以后强烈的自卑感和自轻感。比如说,当一件事情没做成的时候,一个受过打骂的孩子很容易就会脱口而出“我真他妈的没用,真他妈的是个笨蛋”,并且感到十分的泄气并且轻易地放弃。在婚恋方面,被打大的孩子会想到“我这么蠢/笨/懒,不值得被人好好爱”,所以自暴自弃,甘当二奶,或者遇人不淑再遭家暴这种事情,在家庭不幸的孩子身上也很多见。重新建立对自己的信心以及他人关系的信任,是治疗童年创伤最重要的一步。3. 身体健康的影响从小被打大的孩子,是一直处于“惊吓”中的,因为打骂的不确定性。这让他们的情绪一直处于警惕和高涨的状态中。一般都有睡眠问题,免疫系统很差,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一些身体上的问题:比如说妇科问题,肠道易激综合征,偏头痛,心脏问题等。更别提这些年来孩子被父母虐打致死致残的新闻也是屡见不鲜了。文献:Draper, B., Pfaff, J. J., Pirkis, J., Snowdon, J., Lautenschlager, N. T., Wilson, I., & Almeida, O. P. (2008). Long‐Term Effects of Childhood Abuse on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Health of Older People: Results from the Depression and Early Prevention of Suicide in General Practice Project.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56(2), 262-271.Bostrom, M. (2003). Discipline and development: A metaanalysis of public perceptions of parents, parenting, child development and child abuse. Severna Park, MD: Public Knowledge, LLC.————————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 MentalHealthStation,一个简单的心理随笔。
说说我爷爷吧。他小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然后爸爸娶了后妈,后妈生了好几个孩子。他就在那样的家庭长大。有次我和爷爷奶奶在家吃饭,偶尔说起了邻居家没有妈的小孩,爷爷忽然想起了小时候。当时他一直吃不饱,结果有次突然回家,发现后妈趁他不在家,给弟弟妹妹做了很多好吃的。他说着就放下筷子,泣不成声,那是我仅有的一次看见爷爷流泪。8月8日晚补充。补充下, 其实爷爷是宽厚的人(或者说软弱吧),工作以后,凭借修理拖拉机的技术,赚到40多块钱的工资,听奶奶说当时就是高工资了,可是爷爷每个月都寄给家里20块钱,自己依然过得十分艰苦。性格缺陷也是无法避免的,这里不提。有评论说这答案不符合题意,这是答主审题不细致造成的,只看到了心理创伤,跟父母的严格管教没有关系。下面说答主自己的亲身经历。第一件事。答主从小上学,靠着一点小聪明,也能考上前几名,虽然从来没考过第一。可是答主神经比较大条,不记事,记不住老师留的作业,记不住哪天开学,凡此种种。有次记错作业了,我妈去开家长会,回来当着奶奶的面指着我说:XXX(我的大名)啥也不是!现在想起来很来气的,我大部分时间都在奶奶家,又没让她带着,她凭什么那么指责我?可当时只有伤心。第二件事。答主应该上了高中,有次在家不知道说起什么事情,谈到了对孩子讲话的态度,我说太强硬是不对的,小孩也有面子。我妈露出很鄙夷的表情,说小逼崽子(她经常在生气的时候用这词说我)有什么面子?!我认识到,跟她说再多都毫无意义。第三件事。高考。答主第一次高考,全省2279名,不够“好大学的好专业”,最后录取到哈工大的一个普通专业。我不愿意重读,可被我爸一顿咆哮吓住了(暴脾气)。他上学的时候是学霸,上山下乡错过高考,心中有遗憾。我被赶回去重读,还住在爷爷奶奶家,特别郁闷。高三的教室像蒸笼,既热又闷,压抑无比,差点憋出抑郁症。结果第二年高考,我破纪录的考到全省349名,但是分数估少了,所以还是报了哈工大。我爸知道分数以后就暴跳如雷,一个劲的数落我为什么估错了那么多,最后来一句,要不你再读一年吧!在他看来,考上名牌大学的高分专业就是绝对的政治正确,拼了(我的)命都值得。后来,我经常做噩梦,突然回到县城高中了,又重读了,又开始刷题了,心想这尼玛毕业都特么三十岁了啊!!!
我是比较抗揍的,当然这里也感谢各位家长不杀之恩。我长大后还算是个好人,但是用我老婆的话讲:“你本来可以变得更好。”我胆怯,在游戏里pk都紧张得发抖。我敏感,别人无心的举动会让我如临大敌,甚至反击。我刻薄,说话总是带着鄙夷且对人不对事,还会长时间的记仇,找后账。我厌恶自己的做派,因为总能从中看到父母的影子,但是我改不掉,那都是从小熟悉的,下意识的行为模式,只有事情过去,自己冷静下来才能反思,然后后悔。
谢邀。大家发现不了,才说明这个事的严重性。说明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这事太他妈普遍了,我们都不当回事了。中国人普遍的自卑和严重的戾气,就是家暴所产生的心理创伤。一般来说,家庭暴力普遍的会导致自卑和戾气,有其他诱因会转为暴力倾向。通过观察幼儿行为,可以看到一个特征。假设幼儿被攻击,而自己不能攻击到对方。通常会攻击自己,从而释放内心的情绪。然而在成长阶段中,暴力往往是不可反抗的行为,伴随的还有语言攻击。语言暴力造成自卑感。——儿童的心理很脆弱。当有人不停的谩骂和侮辱,又无法摆脱这种环境,只有一种方法可以使自己解脱,就是认为对方骂的是对的。大脑意识会让自己接受这样一种看法,以免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持续性的焦虑和不安。肢体暴力产生胆怯。——胆怯是一种神经质的行为。往往来自毫无理由的家庭暴力,一点小事就遭到惩罚,可能惩罚并不严重,但往往在心理产生了一个机制,遇见点什么事都感到害怕,这是一种心理投射。无法反抗带来的戾气。——情绪是需要释放的。大量的积压就会产生戾气,然而越是自卑,越是胆怯,情绪越难以释放,积压的戾气就越来越严重。从而有可能引起一种行为:“报复社会”。所以...网络喷子你懂的。(自卑,胆怯,懦弱,戾气,想证明自己的存在)所以...每次看到人肉搜索,我都觉得是精神病人的集体狂欢。所以...大家都挺可怜的。由于暴力的不同(规戒或无理,程度),环境的不同,所造成的心理创伤也会不同。但可以看到一个中国人普遍的人格特征,服从权威。通常在中国的家庭观念里,只要你听话就有奖励,不听话就挨揍。从而让天朝子民的人格形成了一套与之匹配的生存机制。如果大家都这个逼样,我们又怎么能发现不正常呢?根据天朝名言所说——“你跟大家不一样,你不正常。”那么我们跟大家都一样,看起来好正常的。中国的父母有一个误会,他们觉得暴力下出好孩子。而教出的只是盲目听话,且扭曲懦弱的人。他们认为好孩子就是,老实巴交,听话。哪怕有一天他的孩子出去把人给捅死了,还他妈有脸说:“他平时不是这样的啊,我的孩子是好孩子啊,从不敢跟我顶嘴,一定是你们误会了”。家暴的影响远远不止如此。孤独无助:在家庭暴力后独自一人呆着。或面壁惩罚,或锁在屋中。冷漠自私:在暴力环境下外界冷漠。比如其他亲人的冷漠,邻居的冷漠。缺爱:在成长环境里渴望被关怀,而中国的家长非常习惯于冷暴力。而更严重的是——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致来。在家庭暴力环境里,人会产生自卑心理。频繁过度的自卑导致过度的反弹。自卑从心理机制上来说是个好事,它让人进步,或转换目标,从别的地方找到自己的优势。然而在家庭暴力的环境里,经常性的语言暴力导致长期自卑和焦虑,从而产生了一种绞尽脑汁想证明自己的心态。我觉得这对人来说是最难以忍受的。对什么都提不起劲,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一旦在一件事情里证明不了自己,立即进入焦虑的状态,而后自卑,反弹,幻想自己能一飞冲天,一旦发现无望,立即循环焦虑,自卑,过度反弹这样一个过程。从而失去了人生乐趣。都这样了还不叫心理创伤。那我真不知道什么才算心理创伤了。
我从过年离家到现在一个电话都没打给父母过。因为感觉没什么可说的。小时候我和父母之间很难有称得上是交流的时候,之间的对话多是信息的传达,或者是他们对我的指导和训斥。后来上大学离家后,就很少主动和家人联系。每次拿起电话的时候就会想,这点事没必要说吧,说了他们会不开心的吧?越往后就不想打电话回去了。但是我回家的时候,表现的也很正常甚至要比我身边的同学朋友更亲近家人。我经常会想这是为什么?后来我发现在我和我父母的关系中我一直处于一种讨好者的角色,后来慢慢的发现自己总是不能达到他们的要求时,我就开始躲着他们。但当在不得不面对他们的时候,我就又自动扮演起了讨好者的角色。现在的我喜欢逃避,宅,难与人长久相处。可能都与这种家庭关系有关吧!还有最大的问题是我可能不会想要结婚生子。像我这种情况,我不说谁会知道。
TomRiddle:
评论我都看了,感谢评论里支持我的观点以及愿意和我探讨这些观点的人~不知不觉过千赞了,真是不胜荣幸。我没有选择从太过专业的角度来描述这个问题,因为我知道知乎上有许多大神比我有更长的从业经历和学识,心理学是一门专业知识与从业经验并重的学科。所以我就仅仅陈述了我所看到的,以图提醒大家现在的现实情况以及少少的科普目的。而我说的这些,其实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呼吁。呼吁刚为人父母的或是将为人父母的人:谨言慎行!谨言慎行!谨言慎行!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影响整个社会!以及,所有曾受过伤害和创伤的孩子,我推荐老师的答案。理解和宽恕,是一切疗愈的开始。附:以保证求助者的隐私和权益,我不会在知乎提供任何网络咨询。————————————————第一次过百赞,喜不自胜…谢谢大家的支持…忙完回来发现题主改了问题,那我补充一下好了。首先,明确一个概念,只要是被诊断为“焦虑症”或者“抑郁症”,不管多么轻度,都已经影响了社会功能(即无法正常社交无法正常工作无法正常饮食睡眠生活等)。那么,被父母打会引起什么心理问题呢?实话说,我今年刚毕业,从业时间不长。但是我接手过8例青少年的案例中,每一例,对,每一例,都有父母打。他们8个有得厌食症,有失眠焦虑成绩下降,有拒绝和父母交流,有在学校表现出暴力倾向,有多动症…表现出的症状各种各样,但细问下来,家庭生活,却多少有些相似:夫妻之间交流颇少,父亲在外工作甚少管教孩子,母亲既工作又要主持家务,还要教育孩子,孩子一不听话就打,他们也并非宣泄式殴打,有时只是没有耐心没有时间并且习以为常这种方式而已。当我告诉他们,请他们不要一上来就打骂孩子,应学会交流沟通,他们第一句话就是“哪那么娇气,我们小时候哪个不是被打大的。”中国有句古话,叫棒下出孝子。可是中国人的孝顺,是出于爱吗?并不是,是出于伦理,出于道德,出于社会规范。因为不孝,罪大恶极,人人唾弃。如果说,棒打有什么影响,那么,最大的影响就是把亲子之间的爱,给打没了。而,亲子之间的关系,是人所有人际关系的立足点。所以,很多人总是会以粗暴的方式表达爱。所以,很多人不懂什么是爱。所以,很多人根本学不会尊重自己的爱人,自己的孩子,因为从小没有体验过长辈给自己的尊重。再补充一句:很多中国父母通常并不在意孩子的心理成长,只有当他们出现异于常人的地方的时候,他们就察觉到了不对劲。然后再想办法。很多中国父母在中国传统教育下成长起来,往往不认为孩子是独立个体,而觉得孩子是自己的所有物。这个观念,现在仍是代代相传。暂时想到这些,再想到再补充吧==================================原答案:因为大家都有创伤,就变成整个社会就有创伤。大家的童年不健康,成长成的成人自然也不健康。但是,当整个社会的每个人都病了,你还会觉得自己是病了吗?你只会觉得,这是常态,这是正常的。
哭着看完了几乎前一百条答案。被很多话戳中。去翻了六七年前自己写的日记。如果不去看,真的不记得当时自己是有多愤恨。字很丑,还夹杂着拼音和错别字。说的话直白又幼稚,但是当时的心情就是这个样子。我现在谈恋爱根本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容易暴躁也极端,非常决绝,但是也不觉得后悔,没心没肺。不喜欢孩子,也不想生养小孩。有社交障碍,对于突如其来的热情不会回应,对于第一次见面会觉得非常局促和尴尬。和伴侣一起的时候,常常下意识的打击对方,否定对方。我一直觉得我内心有个地方死气沉沉,不会感动,没有反应。现在想起来,我不想说我父母是怎么对待我的,我会好好看一下大家的回答,和建议,希望能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与过去的父母握手言和,与过去的自己一些安慰,慢慢变得更好。
药家鑫死后,药庆卫开过一个微博,写:“药家鑫的事情上,我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平时管教孩子过于严厉,令孩子在犯错之后害怕面对,不懂处理,最终酿成大祸。” 药家鑫幼年时,父亲随军在外,读幼儿园时开始按母亲要求学琴,母亲一个月工资五十块钱,三十块交上课费,学不会被尺子打手,一边打药家鑫一边哭,但不反抗,“他也知道多学一次得多少钱”。 母亲说:“从小我教育他的,凡是和小朋友在一起玩儿,只要打架了,不管谁对谁错,他回来肯定是挨骂的。”她哭着问我:“不是说严格管教才能成材吗?难道严格管教也错了?” 小学一年级,药家鑫的同学逼着他背自己,不背要给一块钱,他就背了。老师找他父亲去,把对方孩子也叫来了,让他父亲处理。他说:“我想着孩子玩儿嘛,小事没必要太汁较,背就背一下嘛,我没有帮助他。” 中学里有同学打药家鑫,按着他头往墙上撞,他害怕父母说他,不敢说,又不敢去学校,害怕那个学生再欺负他。 母亲说儿子的个性太“奴”,陕西话,懦弱的意思,“怕男的,尤其是他爸”。 药庆卫说:“因为我,当兵的可能都有点……自己说了命令性的东西,你该干啥干啥,我也没给他去说什么理由。” 我问:“批评也有很多种方式,您……” “我可能说话有点尖酸,我对别人不会这样,因为我想让我儿子好,一针见血地扎到要害,他可能是很刺痛的。”说完补了一句:“但是过后去想想我的东西,都是比较正确的。” “他一般是什么态度?” “不反抗的,光笑笑说,那我就是咋也不对。” 他又补了一句,“男孩不能宠,我怕他以后给我惹事。” 药家鑫在庭审时说:“从小,上初中开始我就特别压抑,经常想自杀,因为除了无休止练琴外,我看不到任何人生希望。我就觉得活着没有意思,觉得别人都很快乐,我自己做什么都没有意义。” 他对同学说过:“我心理可能有些扭曲了。” 同学说。他沉迷一事时往往近于狂热,喜欢日本歌星滨崎步,MP3里全是她的歌,他不懂日文,就全标成中文,在KTV只唱这个人的歌,在网吧里下载一个关于滨崎步的游戏时,有人喊地震,大家都跑出去,只有他一个人坐在里面,说“如果跑出去又得重下。” 他开始上网,打游戏,逃学,父亲认为这是网瘾,有段时间专门不工作,只在家盯着他。一个月,药家鑫被关在居民楼的地下室里,除了上课,吃住都在里面,没有窗,从外面锁上。 药家鑫是什么感受,药庆卫并不知道,“他没有跟我交流,我们也体会不了他心理的斗争过程。”他加了一句:“但是以后很正常了,他好了。” 药家鑫对父亲的意志有过一次反抗,中学上了法制课后,他拿着书回来说爸爸压迫他、管着他。药庆卫陪着儿子翻了一遍书,告诉他:“我是你的监护人,当然要管你,不然你犯了错就要我来承担责任。” 去做节目之前,老范发过一个报道给我看,说药家鑫做过双眼皮手术,还说梦想有了五百万就去整容。底下评论里都在骂“变态”,我当时看了,嘴角“咝”了一下,也略有些反感。 在他家里,我们想拍摄他过去的资料。发现初中后他没有照片,全家福里也没有他,他母亲说他初一发育变胖后不愿意再拍照,当时体重是一百六十八斤,不到一米六五,胖到了胸前的骨头压迫肌肉产生剧痛,医生说再不减肥有生命危险。药庆卫说:“他在特别胖的时候,眼睛就不容易看见,尤其一笑的时候,眼睛就没了,别人就笑他,他就跟我说要整容” “你怎么说?” “他说这个我就打击他,”药庆卫说,“我说好不好都是父母给你的,如果破坏了以后就是对我的不尊重——也不是不交流,不过我说的话有可能有点……像他妈说的,让人有点接受不了。” 他又接了一句:“但是我说的应该是正确的。” 药家鑫之后绕过父亲,有什么事跟母亲说,他妈说:“他太在意了,总是说,总是说,说这个遗传怎么这样啊,我爸的双眼皮为什么我没有?我可怜这孩子,尽童满足他,所以我就同意让他去割了双眼皮。” 他用了四个月时间减肥,瘦了六十多斤,以至得了胃溃疡。 日后他考上大学,外公奖励了他一万块钱,他花了一半去做了双眼皮的整形手术。 药庆卫说这么多年他从来没有鼓励过儿子,这是他的教育方法:“他非常热衷干的事我都会打击他,我就是不让你过热,我就想浇点凉水,不要那么过激。” 他不愿意让儿子考音乐学院,极力想让他学理科:“其实也是从经济考虑的,但是我不能跟孩子说这个话。”他背地里去找了教钢琴课的老师,让老师多打击儿子。 药家鑫一直不知内情,他对父亲说过:“我上一次课,被打击一次,越上我越没有信心。”他还是学下来了,专业考了第一。 他从大一开始兼职挣钱,在酒店大堂弹琴,后来当家教,打多份工,在城郊之间往返,他妈希望给他买车,“一个学生晚上十一点才回来,不安全”,他爸不同意,因为这样太张扬,会把退役的费用全花光,后来是他妈硬作了主,他爸点头的前提是药家鑫每个月给家里一千块钱。 药家鑫买过一把电动按摩椅给药庆卫,他没有喜意,只说:“我要的不是这个,只有一个要求,将来你挣不着钱,别问我要。” 狂热与极寒交激,谇出一颗赤红滚热的心。药庆卫带着疑惑说:“他挣钱好像上了瘾一样,这个月挣四下,下个月就要挣五千。” 他说“上了瘾”的口气像是在形容一个病人。但他也没问儿子为何如此,觉得“上进就好”。 出事当天,夜里十一点左右,药家鑫开着车返回家。 ——柴静
will lian:
你知道我为了理解父母的行为读了多少书么?你知道我理解了父母行为之后无可奈何的那种心境吗?没有大规模创伤?那是因为大部分人并没有意识到那是创伤吧,也没去思考到底童年的经历给自己造成了多大的影响。他们以为自己没病,而已。心理建设任重道远。
绝对有影响。你可以上父母皆祸害小组看看,那些至今痛苦不能原谅的孩子们,数量并不少。也可以调查下各类罪犯的童年生活。绝对绝对会有影响。当然精神暴力和肉体暴力一样恐怖,挨打未必是最可怕的体验。中国人不是不会心理创伤,而是缺乏意识,即使严重影响到生活,也不会往这方面想。酗酒不算事儿,戒酒无名会是啥玩意?打老婆打孩子不算事儿,家务事警察都不会管啦。抑郁症不算事儿,就是闲着想太多。心理创伤算什么大事?没缺胳膊没少腿,不是活得好好的嘛。一方面,家暴再凶残,父母也不会被剥夺养育权。没人在乎没人管制。一方面,孩子若对父母有怨怼,必有大批圣母来袭,balabala父母有理,你得体谅,不孝子天理难容;我也被打过,我怎么没心理阴影?你怎么这么矫情;虽然我心理阴影面积不小,可我现在特孝顺,你要向我学习,多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嘛,父母有难处你懂不懂呀?总之孩子问题再严重,很少有人会认为是父母养育不当造成的。都是这孩子自己不懂事不学好咯。~~~~~~~~~~~~~~~~~~~~~~~这个问题居然火了,也算是侧面印证了这件事。只吐槽对不住大家的赞,特来更新。其实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有很多相关研究。可谓触目惊心,然,并卵。随手找了一篇论文——中西方的同:打不是亲,骂不是爱。地球人都这么想,别骗傻子了。中西方的异:中国儿童因惩罚所造成的心理创伤反而更严重!先立规矩,赏罚分明,五十年不动摇,这是真为孩子好,孩子也能体会得到。从来没教过孩子对与错,不反省自身,反而怪罪孩子居然没能自行开悟的(举个例子,没受到过丁点性教育的幼儿无意间做性游戏,父母大惊这孩子是不是有病啊);立下规矩随心变更,赏罚不分看心情的,不客气的说,都是祸害型的父母。美:体罚也好,关禁闭也罢。有理可依,意在惩罚其过错,而不是只求孩子乖乖听话。老子今天受了气就是要拿孩子当沙包玩,民间和政府都不是作壁上观吃素的。中:孩子做错某件事,或者根本没做错什么,单纯是父母情绪阴晴不定难以捉摸,意在发泄——打打打打打,打是为你好,打了也白打,没人问没人管。没准儿别人还会附和几句:哈哈打得好,不听话就是该打。叮咚,二次伤害成就达成。
我认识的从小被打的,他们都近乎偏执的想要证明自己可以。我不知道这是好事坏事,但最恐怖的地方在于,他们现在认为小时候家长是为了自己好,所以自己有了孩子以后也必须打。
说中国孩子没创伤,那你觉得知乎大片出现的打击题主风气是怎么形成的呢?答题时只顾强调自我不考虑对方感受的氛围是怎么形成的呢?评论区里不好好说话不讲逻辑直接铁口直断的环境是怎么形成的呢?拿嘲讽当日常拿恶言当有趣的回答却常常获得高追捧的例子又是源自何因?许多曾经是棍棒教育的受害者,成人后却反而因为“灯下黑”,看不清自己此时的处境是因何而成。许多就发生在眼前的事,因为太过于熟悉,反而都成了盲点。你觉得你现在面对世界时的言行是属于你自己,其实,那些都是你从父母对你的态度上学到的翻版。时代变了,掌握的知识技能不同,与父辈的人格却还是极为相近。因为从小被不断用语言与行为打击,所以成年后默认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打击就是日常。因为从小没有被平等对待过,成年后在相对安全的网络上,练就了一身嘲讽鄙视功力来弥补童年的创伤。因为感受极少被顾及,家中常常是父母的“一言堂”,因此在成年之后,对与己不同声音也格外敏感,听到不同意见时恨不得一句话把对方堵死。吐槽吐成了习惯,恶口变成了个性,这些都是我们早已接受了的事实,它们稀疏平常到,不站的好远看自己就感觉不出来这些并不都是正常的,健康的。曾经在另一个回答中写过:从小动辄挨打被骂的孩子,最常见的是会养成对立型人格,容易把别人给的普通建议判断成是在和自己做对;习惯性揣测他人动机,以为若不判断对方下一步会做什么,意外伤害很可能会像童年般突然到来;个性过强不懂得包容,因为从小就没被最重要的家人或师长包容过,包容的课题在性格长成期无人以身施教;任何情况任何事都很难认识到自己错了,每一个常被打的小孩,都无法了解到自己究竟错哪儿了,暴力让人关注更多的是接下来该如何应对而不是自我反思;有了要求不会妥善表达,为达成目的所做的私下举动要比明面行为多;凡事喜欢往坏处和严重了想;会对孩子使用暴力的父母,其实都可以归结为对情绪的自控力、变通性差,而这些特点都会像基因一样深深扎据在孩子的意识里。如果这个孩子在成人后个人能力不强,则很容易形成对外忍声吞气,对恋人不依不饶的特点,俗称“窝里横”;有人会产生无情特征或情感表达障碍,在哀求无用的家庭里,孩子会学会自动屏蔽让自己不舒服的那部分感受以减少心理伤害,而所有曾反复受伤的地方,最终都会结上厚厚的疤,变硬变钝,心也是一样;如果这是一个女孩子,她可能会不够自信。被打大的女孩,对自我的认可度不会很高。暴力让人缺乏尊严,其实不论性别,当一个人在幼年时面对他无法抗拒的暴力时,他一度的自我尊严感一定会被压制的很低。()中国孩子的创伤不只体现在与父母的关系上,还有学校的教育,曾经在校受到的体罚上。小学阶段被老师联合起来孤立班级里几个顽皮孩子的经历我想大家都有过。用成绩甚至外表、家庭状况来给人划分出个三六九等且用不同态度来对待的记忆应该也不会那么容易被忘掉。如何站队我们是从小就都熟练掌握了的,成绩不同家境不同的孩子不能做朋友,如果好学生和差生之间产生了友谊,作为差生的那位是会被老师与家长强制警告的。我们从小懂得了太多太多,导致了成年以后的世界观都是扭曲的,我们会把人与人之间划分成“女神”,“屌丝”,“各种婊”,“各种渣”,我们从来都不觉得那有什么不对。人与人之间本来就是高低有别的嘛,各人有个人的标签,就算难听点,那又有什么问题?有人从小没在家庭中感受到过足够的母爱/父爱,成年后便一直从以复数计的不同女性/男性身上恣意索取。有人碰上丁点大的事情就吵着闹着分手,其实他/她只是太想掌握关系中的控制权,幼年的经历让他/她以为关系中一定要有服从方与控制方,凡事一定要分出个胜负对错才算合理。有人从小受过太多难为和打压,成年稍有地位之后,反而做起曾经别人对自己做过的事,恨不得事事都难为别人,以给人添麻烦以达到自我满足。有人成了表面上唯唯诺诺的附和者,背后却把欺骗与背叛当家常便饭。有人对人际关系心存恐惧逃避成宅,有人活得像只刺猬把叛逆期一直延续至今… 可真的是没办法啊,能影响我们一生的,通常都是在幼年时就被灌输言传身教的东西。从小受过太多磨难的孩子,被本该被最亲最爱的人温柔善待的孩子,长大后却都成了一个个复仇者。他们做过的太多事,都是在强化童年对此时此刻的影响。那些最初源自命运的无奈,最终却成为了束缚自己与他人的局限。如果这些都不算创伤,所谓的创伤必须是要焦虑到抑郁,有自杀倾向之类,那这个世界对创伤的定位未免也太狭隘了些。当创伤成为了集体事件而不单单针对个人,我们就都成了时代的牺牲品。那些从文革时期走来的父母,参过军阶级等级意识分明的父母,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只能生一个却又对孩子性别不满意的父母,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父母,习惯把生存压力带回家的父母,把幼小孩子当出气筒的父母,自身还没有准备好就已经结婚生子的父母们……如果时光能倒回,你们是否也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反思,听听就在你棍棒下幼小孩童的感受?总有父母会怪成年后的孩子与自己不亲近,对外人际关系差,家庭关系疏离等等,却不想想孩子的无情倾向都是因何而成。他们在幼年时学会的只是屏蔽感情隐藏痛苦,可却从来都没有人教会他们该如何正确的爱人与接纳爱啊。
怎么没有心理创伤的……我有个老师,不穿皮带库,原因是小时候被父母殴打……他还劝我们不要打孩子……(当然,根据他的描述,我怀疑这个是严重虐待而不仅仅是打骂教育)家暴,尤其是有(教育)目的家暴,很多情况下留下的是阴影,例如暴力倾向。想要留下心理创伤还是要更加劲爆的东西,那就是真正的虐待。。。
我堂弟出去一年了,从来没有给家里打过一个电话。(原答案)------------------------------------------------------------------分割线----------------------------------------------------------------补充:
20:21 鉴于大家可能不了解情况,我说明一下我堂弟的情况 我们小时候住在一个类似于老式厢房里面,我们家住在右边,他家住在左边,中间是一个大堂屋。我比他大九个月。 很小的时候我就听他家有哭声,说句很不道德的话,那时候我们不熟,我甚至还笑过。平时是什么情况呢?他妈(我婶婶)属于动手又动口的人,经常是她动手。我叔叔是一个话不多的人,很少动手,但是动起手来,很可怕(找不到别的形容词)。 很小的时候我们关系不好,后来一起做”坏事“做多了,关系就变好了(这个家里他最亲近的应该就是奶奶,然后就是我)。很小我就看他妈妈打他,用拖鞋、地上捡的棍子、竹条、脚上的拖鞋、拳头,没有一点夸大,亲眼所见。他爸很少动手,我没见过几次,但是见过的几次是我们全家都在劝的时候,我至今不懂一个看起来那么软弱的人怎么打起孩子来会这么狠。 细节我就不描述了,你们懂的。 后来他上学,一直是寄宿,他每周五下午放假回家,家里什么吃的都没有,饭菜也没有,只能自己下面条吃,或者我偷偷给他东西吃(为什么是偷偷呢?小时候我接他来我家吃饭,他被他妈打过,我永远记得,细节忽略),星期天下午去学校的时候自己再下面条吃,可能是这样,他很瘦,不过还好,人很高。 高中的时候,爸妈不让他读书了(高中了还动手),原因是有了一个小儿子(我婶婶叔叔要孩子的时候都40+了,很明显,是让他帮着抚养弟弟),他没法,只能辍学,出去学艺一年(这一年,他爸妈从没打过电话给他)。回来的时候,整个人精气神换了,很好了,有了自己的钱,对弟弟很好。今年和我睡过几夜,说过很多心事,让我帮忙管着他弟弟,也就是我的小堂弟,现在暑假我在家,帮他照看。 曾经说过,我多希望三伯伯,三伯妈是我的爸妈(他爸排行老四,我爸老三),没给别人说过。 他会给家里寄钱,只是不打电话,上次我说我回家了,问他回不回来,他犹豫了半天,你来找我吧,我说好,上次看他很苦,但是很快乐,我从心里为他快乐。PS:我经常给我家人打电话。评论太多,不能一一回复,见谅。------------------------以上
你以为没有心理创伤吗?我花了四年时间去证明自身本身是有价值的,而不需要靠父母的认可过日子。
看到这个问题火了,第一反应是把下面这些截图发上来。这是在微博几个打孩子新闻或者动图下面的评论,一摞人在攀比自己小时候是怎么被打的、打得有多惨有多狠,并且嘲笑新闻里【那种打也叫打?那我爹妈早犯法】。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这群人会在这比惨。他们的言行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叫做合理化。小时候被父母暴打,内心十分痛苦,为了逃避或减轻痛苦,把这种痛苦合理化,于是有了“知足常乐”、“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然,也有了评论里这些“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我感谢我爹当年暴打我不然我现在不会这么懂事”。因为肚子饿又只能吃酸柠檬,于是要骗自己和别人说这柠檬是甜的,这算不算心理扭曲?甚至还有人问“要是不打以后怎么办”,这跟“停播春晚你让我除夕看什么”一样,被暴力洗脑到以为暴力是世界上唯一一种解决问题和帮助成长的办法,被虐打到觉得虐打也很正确,可能以后还要继续虐打自己的孩子。这算不算心理扭曲?再来推理一下虐打导致的后果。以下故事只是推测,但在身边,这样故事真不少。父母虐待你,于是你心中会感到恐惧和愤怒。同时爱虐打孩子的父母一般都是“无不是的父母+不用和孩子表达感情”教信徒,所以,你和父母从来没说过我爱你,表达感情成了一种禁忌。恐惧会让你在小时候对父母言听计从,甚至要“乖乖的听话”讨好父母。完全无法自己做主的生活,会让你心里对父母的愤怒继续积压。长大以后,要么你独立以后彻底和父母翻脸,他们从你完全顺服的一对大人变成你的仇人;要么你已经放弃抵抗,内心一边愤怒,一边继续让父母完全掌控你的人生——学习、工作、婚姻、孩子。在这期间,你不会表达你的愤怒,所以也不会表达你的爱。于是谈恋爱总是吵架,总是分手。终于结婚了,你总是觉得伴侣没办法给你安全感,更可怕的事情在你当了家长以后发生了。你明明很爱这个孩子,但你的内心是缺失的,既没有人教过你怎么告诉他“我爱你”,也没有人告诉你怎么释放内心积压多年的痛苦,同时不波及到他。你想起了小时候出气筒一样的自己,和那对让你又爱又恨又极度愤怒的父母。于是你向还没有抵抗能力的他扬起了手。
恰恰相反,心理创伤是极其普遍而且是危害巨大的,家庭创伤造成的问题折磨了几代人,很多受害者重新变成施暴者,深陷其中的人只感受到痛苦,却并未察觉到原因讲一个学员的案例【案例的公开已获得学员授权,且案例中个人信息已处理】学员是一个30多岁的女企业家,正在二次创业,面临较严重的拖延状况,时间管理出现很严重问题,自己无法克服来参加私指课,在培训中,发现更加严重的问题:她无意的提到她不幸福的家庭和婚姻给她带来的精力方面的困扰:家庭关系异常冷清、婚姻几近崩溃对儿子同时存在溺爱和虐待的情况经济收入很高,但是严重缺乏幸福感,轻度抑郁自我对生活的整体评价用她自己的话讲:感觉生活麻木而且绝望我就问到了她的童年她讲,她父亲脾气暴戾,酗酒,一点小事就会动手打人,母亲生完女儿就被殴打住院。父亲同样残暴的对待她和她的哥哥,后来父母离异,兄妹跟随母亲生活恋爱时,她特别害怕自己的未来的丈夫会和父亲一样打人这成为了她挑选结婚对象的重要指标她特地找了一个看起来温和儒雅,没有任何威胁的工程师,是个技术口的优秀年轻人但结婚之前,还是感觉深深的焦虑,为了再次印证:无论发生什么男友都不会动手在婚前的一次家宴,她因为一点小事很无礼的当着男友父母的面打了男友一巴掌当时她老公捂着脸很惊恐的看着他,依旧没有要动手的意思,这才彻底放心婚后,她对丈夫很不满意,如同对自己和生活很不满意一样她觉得丈夫没有情趣、不爱干家务、没有男子汉气概等等婚后的生活几乎就处在一个她不断的挑她老公的毛病,她老公则默默忍受的境况家庭环境异常冷清,夫妻像是陌路人在我看来,她老公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工程师,儒雅而且异于常人的隐忍,妻子口中所谓的毛病,吹毛求疵的成分多一些在亲子关系当中,问题同样也很严重溺爱和虐待并存,生活方面异常的迁就和呵护,吃用都是最好的学习方面则是非常的严厉,给孩子安排了很多补习班,孩子稍微流露一些不快懈怠或者任性的时候,她就会非常严厉的去批评,也会使用体罚她自己的话讲就是,抑制不住的一种想要打孩子的冲动父亲至今独居,她到现在仍旧非常恨她父亲,过年只去看望母亲,孩子从来没让见过姥爷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哥哥性格孤僻,脾气非常的暴虐几乎是他父亲的翻版,只是不喜欢喝酒,婚后一年离婚,离婚的原因也是家暴,曾怀孕期间殴打妻子致伤,孩子生下后,母亲照看儿媳期间也曾对母亲殴打和辱骂多次兄妹两个关系冷淡,几乎不怎么打交道这其实是典型的因为早年被父母不恰当的对待而导致的心理创伤但是问题除非恶化到需要看心理医生不然很多人根本无法察觉这是因为早期被父母的不恰当对待而产生的“创伤”为什么这位女士如此的挑剔丈夫,以至于婚姻关系变得像父母的婚姻一样冷淡呢?精神分析上讲叫做“移情”也就是转移关系,她把早年和父亲的关系,转移到了和丈夫的关系中,这是普遍存在的情况,之所以婚姻不顺是病态的父女关系造成了病态的夫妻关系她在潜意识里一直试图通过自己的“无理行为”“引诱”自己的丈夫像父亲那样对待自己,也就是殴打虐待自己,如果不是他丈夫性格上的隐忍,发生这一切几乎是必然这是她意识层面无法理解的一种潜意识做法这也是童年遭受暴力创伤之后普遍存在的问题1、严重创伤者,成年之后仍旧存在暴力问题,也就是倾向于用攻击来表达情绪,最终不是成为了施暴者,就是成为了引诱对方施暴的”受暴者“2、沟通能力弱,也就是我们下意识的会采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情绪,难过的时候不能够通过语言”沟通“来说明:我很难过,而是采用“行为、动作”比如:闷在那里不吃饭,不说话来表达难过严重的会通过“让你也难过”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难过,比如通过殴打,谩骂引起对方的痛苦,让你感受到他的痛苦3、缺乏安全感,亲密情感关系中像抽水机,总是向对方索取爱和关怀,同时不停的抱怨对方给的少,给对方过多压力,多疑而薄情,不敢彻底的把情感开放,总是有所防范和保留,很难也不敢动真情4、内耗严重:经常性、习惯性的自我否定,外强中干,看起来凶悍,大大咧咧,内心脆弱敏感,经常性的自我否定,内耗严重,非常耗损精力,会让自己没有气力去处理好外部事务,案例中的女学员严重的拖延也是来源于此5、弱势:不敢拒绝,讨好迷信权威,逆来顺受,特别容易被事情和环境左右,自己的时间、空间、利益特别容易被侵占,同时缺乏自我保护和有效沟通的手段,一般是采用“让自己难受”“或者让别人难受的”方式来发泄情感,把关系弄糟重度的会存在家暴和犯罪行为轻度的就是各种情感障碍,自我发展障碍去年接训的几例重度的拖延学员也是与此有关暴力问题很可能是“口欲期”问题,就是语言能力没有充分发展,表达情绪和感受只能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述轻度的会通过折磨自己来表示“我很难受”重度的会通过折磨他人,通过让他人同样难受,来表达“我很难受”最后的建议是,如果长期遭受家暴的困扰,不管是施暴者,还是受虐者很大程度上是心理问题,建议做心理咨询如果经济条件不允许,可以自己学习“精神分析”相关的知识,来自我救赎生活应该是很美好的,不公平的早年经历让你们承受了很多不该承受的痛,希望你们可以实现自我救赎,从家暴的怪圈中走出来
PS:很多人加微信问我:如何摆脱拖延?如何提升自己?怎样高效工作学习?如何管理情绪等等人太多了,无法逐一回答,于是我打算办几期公开课,细致讲一些干货希望参与课程,克服拖延,提升自我的读者可以添加我的微信:Adonchuanzhang 备注:公开课 我们一起学习最具操作性的战拖方法,快速提升自我深受拖延折磨的读者,可以加微信:Alanchuanzhang 寻求帮助 备注:系统课程
当时只是随手一答,没想到炸出这么多和我一样悲惨的朋友们,也感谢那些评论区分享故事的你们,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很孤单的一个人,其实我爸妈平时对我很好,这可能是他们教育上唯一的不足,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不足可能会影响我一生说一句不怕大家笑的话,可能从小到大,对我评价最低的就是我妈妈,我从小学到大学遇到的每个老师,都能或多或少的找出我的优点,甚至我朋友的妈妈,也会觉得我有他们孩子比不上的地方,可是到我妈这里,这些优点通通都没有,有时候在她唠叨的时候我会忽然问她:你能说说我的优点嘛?得到的回答总是尴尬的沉默,然后跳转话题,不是我妈不想回答,实在是,她从来没有注意过我有什么优点,以至于忽然面对这个问题是,会不知所措,无言以对。而且我妈妈其实很会强词夺理,偷换概念,可能我能打辩论赛,也是有遗传她的天赋。说这么多,不是想搞一个吐槽家长大会,毕竟接受教育程度不同,可能如果身份对调,我未必做的会比他们更好,起码他们有努力供我读书,希望我考上一所好学校,自己努力,出人头地。我唯一想说的是:这样的环境下,生长起来的小孩,真的非常孤独,永远在过于自负和自卑里徘徊,一些别人看来无关紧要的玩笑,会让我尴尬的瞬间脸红,不知道怎么接下去,面对陌生人不知道怎么交流,这种性格肯定是不讨人喜欢的我不太爱评价别人,因为我觉得有些人变成现在的样子都是有原因的,这些原因有的我们能看到,有的我们是看不到的,之前知乎有个问题是说:男生什么样的性格会让你不喜欢。下面一个高票回答是:不喜欢自卑,没有自信的男孩子,只要你看得起自己,没人会看不起你。这样的回答其实很好,可是我总觉得不舒服,因为我就是那个答主口中没有自信的人,可是是我自己选择变成这样的嘛,有时候我们的性格上的缺点,或者偏执,都是能从小时候找到原因的,我也很喜欢那些走路带风,说话永远底气十足的人,可是不管我再怎么努力,离他们总有差距,最让我难过的是,你有一个一心当主演的心,无奈天生跑龙套的命。牢骚发了这么多,还是要继续工作,我是一个比较乐观的悲观主义者,虽然对现实诸多不满,可是未来在我眼里总是充满希望,愿你们也和我一样,在黑暗的角落看到光芒。—————————————————————别说被打,语言上的冷暴力,都影响很大我从小到大,总被我妈拿来和各种同龄小朋友比较,重点是,用来比较的小朋友其实并没有我好,但是我妈妈总能在别人身上发现我没有的优点来比较学习比我好的,我妈说他们认真努力学习没我好的,我妈说他们会做家务和我比较了三年的三个高中同学,最后高考一个考300,其他两个考200我以为这总算都到头了结果等再回家,我妈就说你看对面楼的CS(他名字缩写确实是CS),人家都能自己打工赚钱了后来我一怒之下自己做个工作室,暑假接单顾不上回家我妈妈给我大电话说:人家CS都把女朋友带回家了,你看你这种比较在很多人看来轻描淡写,就算是我女朋友也觉得父母是为你好,没必要计较可是这种影响非常大,我从小都很自卑,不管做什么,都觉得自己很差即使到现在,我做很多事情,最大的一个动力就是,被别人认可,我觉得这个念头已经深入血液骨髓里,这辈子都没法改,其实我挺不喜欢这样做,很长时间以来,总觉得是为了证明自己活,我希望过得很自由,但是总是在枷锁里可能这种感觉,只有从小被比到大的人才能体会吧。————————————————————看来被这么对待的不止我一个,有时候已经不想反驳,但是又被说的很委屈,一个大老爷们,活生生被气的想哭,多惨不过我有个同学,比我还惨,他妈妈有一次对他说:你不要每天窝在家里,你看看XXX从小和你玩到大,我昨天买菜路上看到人家和一群人去吃饭,都是有头有脸的富二代,你看看你每天在家混吃等死的,一点出息没有我朋友很不爽,特地打电话问XXX说,你们昨天吃饭去了?XXX说,是啊,和几个朋友,怎么啦我朋友说,和谁啊,我妈说看到你们了等得到答案后,我朋友特地打电话给我讲,我听完笑成狗,即使隔着电话,我都能想象到他一脸悲愤的表情:操啊,我问他和谁去的,结果你猜有些谁,我们家楼下开凉皮店的二小,还有红梅理发店里红梅的儿子,外加一个技校老师的儿子,这尼玛就是有头有脸的富二代啊。我当时笑的肚子痛,但还是忍不住纠正他说:技校老师的儿子应该是官二代,你妈妈表述有误。所以,那些没有被这样离奇比较过得人,是没办法理解我们的心酸,真的话说,你们为什么没人好奇我做了个什么工作室,连个打广告的机会都没有(; ̄д ̄)—————————————————————既然评论里好多人问我是做什么工作,我就稍微讲一下实习结束后我本来打算回家,结果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我们这边几个人决定了,让你来做广告策划和微信公众号运营,我也不是谦虚,我说自己毕竟没多少经验,怕难以胜任,我朋友坚持说,我们组织已经决定了,这个工作就由你来做,我当时念了两句诗就加入了加入工作室以后我一共做了三件事,给这边一个地产集团在地方网站做推广,一个旅游APP的推广策划,一个微信公众号的构架和代运营。就做了这么三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真是不好意思如果我说在知乎接单,希望你们大家多多姿瓷
1让自己产生丁克想法,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好好抚养对待自己的小孩。2对朋友亲人的孩子特别好,也重视教育她们以及给她们父母传播不打骂孩子的理念。8/17 解除匿名了@( ̄- ̄)@,没想到竟然有这么多人有一样的想法,真的是受惊了!原来我们大家都不是一个人~但是大家还是应该对未来抱着积极的态度,希望大家都能有好对象~有美好的未来~
-我儿子小时候脾气极坏,但我姐一句话,让我忍住了用「打」来教育孩子的方法。「怕啥?我们也是被打出来的,又没咋?」(ps:说的其实是台湾话,见谅,还是但用陕西话写来痛快。)「你不觉得,咱姐弟两,很会看人脸色吗?」看人脸色?信不信?被打大的娃,他就是心理没出纰漏,也会养成一个「看人脸色」的毛病。从「看人脸色」。到「阿谀奉承」。到「曲意逢迎」。到「趋炎附势」。到「欺善怕恶」。到「狼假虎威」。甚至到「吮痈舐痔 」。甚至到「助纣为虐」。君不见,上面这每一个四字成语,都是咱们社会共有的病态?请再想想,我泱泱中华文明,棍棒之下,都出了啥来著?诸君,你以为在你面前挥舞棒子的,只有家长?长大了,就没人威胁要收拾你了?错,大错特错。-
创伤人群过于庞大,就形成了一个常量。这种常量让你意识不到创伤。举例说明,中国的孩子在出生就被斩断了一只胳膊,这种伤害在最初痛彻心扉,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似乎忘记了这种疼痛,虽然生活中会出现诸多不便,然而看看其他人也是这个样子,便也习惯了,满大街都是缺胳膊的人。偶尔身边出现一个四肢健全的人,则会被众人视作异类“你看那个人,父母的话都不听,不孝子,啧啧啧。”而想要意识到这种伤害的存在,只有哪天把你丢到一个四肢健全的环境里,你才会发现,其实你才是那个残疾的人。突然伤口的疼痛从童年汹涌扑来,不可遏制痛哭流涕。身体的残疾一眼便可看到,然而心理的残疾却难以察觉,集体性的心理残疾更是国人之殤。悲哀。
题目不成立 因为创伤已经巨大到了让人失去自我察觉创伤的能力了 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内心缺少观察与自省人人都自认为一副我很正常的样子这样看起来当然会认为没什么巨大的心理创伤了!外国人有偷窃癖都会有互助会挖掘内心创伤你当国内没有偷窃癖吗?但是谁会把这个当心理问题去审视?出现问题常常被劝服或者自我劝服:都是闲的了、你真钻牛角尖、你不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除了省事儿地责他与自责,很少有人真的愿意观察自己的内心。所有能体现心理问题的行为都被责难为“你这人怎么这样”。所有需要治疗的心理问题都简单归结为”你怎么这么没用都改不了这些毛病“心理出了问题都感觉不出来
能骗自己说是能力问题这本身在我看来就是个大创伤毕竟
”你怎么这么没用“这种话不就是大多数国人儿时在父母面前寻求帮助时经常被父母责备的话吗!
题主明显没有理解心理创伤形成的心理机制。「严重的心理创伤,已经严重影响到将来正常生活的」这种程度,我们叫做社会功能受损。学生无法去学习,成年人无法正常工作,无法生活自理,无法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等都是社会功能受损的表现。这是精神障碍和一般心理问题之间一个重大差别。如果打你几次,你就心理创伤了,那人类早在原始社会就因为被各种自然的打击导致各种心理创伤而无法实现沟通、觅食、繁衍等社会功能而灭绝了。心理创伤形成的心理机制不是仅仅由于被打,被欺负,甚至被不公平的对待等等。心理创伤形成最大的一个要素是个体感知到了身体受到侵犯以至于生命受到威胁。这种感知是主观上的一种感受,而无论客观事实是否真正危险,是否会危机到生命。所以有两种情况,被打的孩子是有较大可能出现心理创伤当孩子被打的时候,他觉得父母打的那种程度是要打死自己,决定着他受到心理创伤可能性较大。很多父母在打孩子的时候会说一些话:「再不XX\再XX,我就打死你」,然后当孩子真正XX的时候,父母真的往死你打,你也感受到父母打你的动机确实就是要打死你了。这样的经历才会有可能让孩子形成创伤。当孩子没有违反任何规则的时候,父母由于自己的情绪发泄或个人问题而暴打孩子,这在酗酒等物质滥用的父母家庭常常发生,这就不叫打孩子了,这叫家庭暴力,或者叫虐待儿童,是可以运用法律手段来保护受害者的。以上两种情况,在中国也不是很常发生,不是题主所谓的“中国的孩子普遍被父母「打过」”中的「打过」。所以,真正区分孩子是否会出现心理创伤的家庭因素是「虐待」而不是「打过」。因为被「打过」的心理感受过程大致是这样:啊,疼,啊,痛,我再也不打电子游戏了妈妈,我发四!555555~而被「虐待」的心理感受过程大致是这样:爸爸回来了啊,咦,他的脸为什么那么红。啊,好痛,他为什么无缘无故踹我一脚,啊,我的嘴角出血了,啊,我是不是要死了,救命啊~妈妈救我~!啊……最后我们看一下题主举的几个例子:「小时候被父母打过啦,上学时被老师当众批评啦,当兵时击毙大量敌人啦,都能在心里留下深刻阴影,进而严重影响到后来的正常生活。」不加区分的把「小时候被父母打过啦,上学时被老师当众批评啦」与「当兵时击毙大量敌人」并列起来,是我一开篇就说题主不理解心理创伤本质的一个集中表现。诚然,这三种情况确实都有可能使我们形成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心理创伤。但是它们在引起心理问题的机制是不一样的,在人群中发生的比例和可能性是不一样的。有研究指出,在退伍军人中出现心理创伤的比例在8%—65%之间,而普通人群中精神障碍的发生率在1%以下。所以,我们明显看到,这种在战场中杀过人,亲身感受到死亡和生命威胁的人出现心理创伤的可能性非常的高,这种经历生命威胁的经验我们叫做创伤暴露,它是我们形成心理创伤的一个较为直接的因素。而普通人群的「小时候被父母打过啦,上学时被老师当众批评啦」的这种负性经历,在大多数人身上不会出现严重的精神症状,但是极少部分人由于心理韧性较差,或者对这种负性经历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并且在日后的生活中诸事不顺,反复的出现负面经验,导致心理应对能力不足而产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当心理问题出现时没有社会支持,不知道寻求心理帮助,导致恶性循环最终出现精神症状,形成心理创伤的诸多症状反应,但是我们不能说就是「小时候被父母打过啦,上学时被老师当众批评啦」的经历导致了他最后心理创伤,因为中间有太多太多过程。在没有重大创伤事件的前提下,没有一个人天生是玻璃心,他们的创伤都是来源于长期外部环境的应激或者长期内部负性情绪的压抑和积累。
可能题主认为的大规模心理创伤是那种显性的,比如重度的抑郁症,重度精神分裂,这种实实在在影响到人生活的创伤。但我想说的是,这种能被看出来的创伤不可怕,起码将棍棒教育的恶果暴露在了阳光下(你看你这样打孩子把孩子打坏了),还可以治。可怕的是打进骨子里的暗病,这个治不了,而且有可能会祸害到下一代。动物进化出痛觉就是为了规避各种各样的危险,这个痛字有助于你更好地活下来。面对小孩犯错,很多家长没有耐心去跟小孩解释这样做为什么不对,即使解释了,小孩可能都没有相关概念以至于无法理解大人的解释。怎么办,建立痛觉相关的条件反射呗,短平快!犯错,打一顿,再犯再打,打到长记性为止!但我那时就觉得很委屈,我为啥被打?莫名奇妙啊,去游戏厅玩游戏,怎么就被打了?考试考差了,怎么就被打了?辩解了几句,怎么打得更凶了?为了逃避殴打,我开始说假话。诶~,我发现说了假话后,我爸妈不打我了耶!好开心!结果谎言被拆穿之后,又被打的半死。父母为了治好我说谎的毛病,跟我说,你说实话,我们不打你,然后我说了实话,麻痹打的更凶,草!以后谁还讲真话?我只知道做这件事会被打,所以我不能去做,那如果我做了不被发现,岂不是就不会被打了?这就是我当时小学3年级的想法,可不可怕?还好我现在能意识到当初这些“思想种子”有多危险,也庆幸自己没长歪。看看棍棒教育带来了什么,第一,没有思考的愚昧,你只知道做这件事会被打,不知道为什么被打,一棍子下去你就不会思考了。第二,逃避以及谎言,小孩说谎要么为了获得更多的好处,要么就是为了逃避惩罚,接踵而来的伴随症状还有责任感荣辱观缺失。第三,侥幸心理,投机取巧。有了这三个恶劣本性慢慢发酵,什么样的败坏品德调配不出来?这种暗病比这人被打到精神出问题都可怕百倍。还是打个形象的比喻好了,棍棒教育如同病毒,有的人中了毒发作了出了问题死了,病毒到他这就断了,不会再害人了。有的人却成了病毒携带者,还作出了一番成就,看!他就是中了这毒才有这番成就的!施毒者引以为傲,中毒者信以为真,这特么就要恶性循环了!题主认为的大规模创伤,就好比03年的非典,大规模的显性反应出问题,但是正因为大规模的暴露问题引起了重视,这病毒不出1年就被灭了!而棍棒教育这毒,毒了有几千年!
恶喵的奶爸:
你以为没有出现大规模的人格偏差只是你以为,拿知乎来举个例子一个很小的例子葛巾貌似是11年开始答题,展示了自己对吃穿用度很多方面的个人见解我看了她的全部文章,没有觉得是在炫富,更没觉得是在打击嘲讽,而是在普及宣传,苦口婆心的在教育但是从12年开始,她就不断被人攻击和骚扰,甚至12年底,她被人人肉,不得不修改和匿名自己的大部分回答到了13年,她几乎处于隐退状态很少有活跃,但仍然被人攻击她的观点,很多人有不赞同的地方,不赞同那么就添加答案反驳便是,但是很多人没有能力添加答案,就是对人不对事,一定要搞的大新闻,把她批判一番,把她搞倒搞臭常年以来对她的攻击一直都是大规模的,成批次成组织的,所以你看。。。这算不算群体性的人格偏差?知乎整个社区的氛围都和quora完全不同,对人不对事的情况比比皆是,你去任何一个活跃答题的id评论区看看,都会觉得不堪入目卑鄙小人的盛宴,无耻之徒的狂欢一个社区尚且如此,你真觉得中国人没有大规模的人格偏差?
一个人是不是可以被诊断为精神疾病,是需要跟常模作比较的。不同文化对相同的表现有不同的理解。比如幻觉,在DSM的体系里,被看作精神病性的症状。如果有人有持续的幻觉体验,很有可能被贴上“精神病”的标签,而在一些比较古老的,强调通灵体验的文化中,可能会被尊为精神领袖,先知。所以,在棍棒教育比较普遍的文化背景下,比如国内,棍棒教育本身,以及引发的一系列后续反应,都被视作理所当然,也不是多么大不了的事。当整个社会都由具有类似经历的人组成,由这些人经营的时候,这些创伤的表现就变成了这个社会的常模了,自然也就看不到偏离常模的所谓“心理障碍”的人了。同时,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是很多的。自身的素质和成长的潜力,家庭的影响,伙伴的影响,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等等。如果一个个体只在家里遭受打骂教育,但是在家庭之外可以获得较好的资源,获得支持,再加上自己拥有较好的潜力,后天的成长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家庭教育造成的不良影响,维持较为健康的心理状态,不至于发生太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第三,对于一部分遭受了严重虐待的个体,除了心理崩溃成为具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之外,依然有别的让自己恢复心理平衡,或者至少表面上的心理平衡的可能。比如“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就是一个备选的方案。像前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的南京虐童案中受虐待的孩子,也依然有可能不会有严重的外在表现。但是内心的创伤?是肯定会有的。或者,严重的心理创伤并不通过特别明显的形式(或者说症状)来表达。这个个体依然可以有较好的社会功能,只是在某个或者某些事情上,会多少表现出一点反常,比如偏执型精神病人,就有可能在外人看起来完全正常的同时,具有爱人有外遇的妄想,家暴不断。比如还有人格障碍的人,笼统说来,好像挺好的,但是长时间深入交往之后,他身边的人总会觉得这个人哪里不太对劲,可是又具体说不上来。这些人就可能被题主“严重影响今后生活”这个标准排除掉。还有,因为相关领域的纵向研究困难重重,横向研究又受到人的记忆的不确定性等因素的困扰导致结果的可信度不高,流行病学研究相对缺乏,或者以上各种研究的结果并不被广大人民群众知晓,也存在这样的可能:楼主所担心的情况确实存在,但是不为人知。这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揭开相关的秘密。最后,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看待这个结果,还是能找到相关的影响的。比如,打骂让孩子对父母这样的权威心存畏惧,敢怒不敢言,逆来顺受,不敢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而当自己当上父母之后,又充分享受这种可以随意使用暴力的快感欲罢不能。这样的感觉,扩展到社会生活层面,直接结果就是官本位思想,当官的是老爷,父母官,老百姓就变成了子民。在家里是孝子,在社会上是顺民。被总结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什么?文化!又比如,我们的教育常被诟病的一个梗就是关于诺贝尔奖。在当儿子的时候,“你敢超过你老子?挑战你老子?打!”;长大了当老师,教育自己的学生的时候,如法炮制;当上了领导,变成了制度的制定者的时候,这种想法和感觉潜移默化就被融入到制度当中。在这样的家庭和教育体系里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自然也明白,自己是不能做离经叛道的事情的。否则?打!久而久之,哪里来的诺贝尔?所以,单论个体,我们是很难看到因为打骂而造成的普遍的心理问题。可是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一定会有在社会层面,文化层面的表现和反应的。
可以简单看几个数据:“据国家卫生部疾控中心二00九年初提供的数据,中国有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人口比例达百分之七,总数超过一亿人。”。。。。“中国心理疾病还呈现年轻化发病的趋势,最小的只有八岁。当前中国儿童精神问题的患病率已经超过了国际上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二十的平均水平。”(来源[一亿人存心理疾患 委员建议推全民心理健康计划],具体可搜相关标题新闻)“China has a high rate of domestic violence. In 2004, the All-China Women’s Federation compiled survey results to show that thirty percent of the women in China experienced domestic violence within their homes.”简言之,调查数据说中国30%的女性遭受过家庭暴力。(参见wiki百科Crime in China词条下“domestic violence”)不知道大家看了这些数据有啥想法,至少对题主预设的结论是不是有点怀疑了?中国人普遍自尊自信特别低自己还没什么感觉,出国和人一比形成鲜明对比,题主的印象大概是电影看多了吧。。。
打是亲,骂是爱。这是变态的亲爱。这却是中国家长教子的法宝和传统。回到题主的问题,中国父母打骂了孩子,似乎没造成太大的心理创伤?其实,这主要是一种误解,只能说明当下之中国,在肉体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之前,人们无暇顾及心灵问题。重视程度不够,检出率太低,并非中国人较美国人更赖糙、心理更健康。当然,心理创伤除了与伤害程度有关,与文化背景和教育传统,尤其是被打骂者对打骂这种教育方式的接纳程度也有直接关系。如果孩子觉得父母打骂自己是天经地义的,心理上完全能够理解和接受,这种情况下,父母打骂给孩子心理上留下的创伤和阴影相对小一些而已,并非完全没有。以爱的名义控制、支配和伤害孩子,叫“非爱行为”。一切“非爱行为”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都是非常有害的,是否暴露出来、程度如何,只是时间和机缘问题。学会以爱的言行来表达对孩子的爱,对中国家长而言,是一个迫切而又艰难的任务。其中,最大的困难在于教育观念的转变,很多家长,是因为孩子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才开始重视和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问题,忘羊补牢,未为晚也!在打骂和暴力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到了11、12—15、16岁的时候,往往更加叛逆和暴躁,更有可能形成暴力倾向。当然,相当多的孩子,变得胆小、害羞、自卑、退缩和逃避。赞美、陪伴、爱抚、服务和礼物,是世界上通用的五种爱的语言,相信随着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中国家长也会逐步走出传统教子的误区,学会以爱的言行来表达自己的爱,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学会爱与被爱,争取做一个让孩子喜爱的好家长。学习做家长,亲子共成长!让爱成为每一个家庭的灵魂!爱心传递,天下和美!
陈默安说:“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用温柔的方式对待我们,所以我们常常会被别人的无心之过伤害,即使时间已经过了很久,心底还是有一个地方隐隐作痛。没错,事情是过去了,但是受伤的心情却始终没有过去。”这是她为新书《那些曾让你哭过的事,总有一天会笑着说出来》写的前言,冲着这段话,我买下了这本书。因为我就是她说的那种“看起来很坚强,很乐观,事实上有一件很难释怀的心事”的人。 我常常在梦里哭,多半是梦到被我妈或者我姥姥冤枉的场景,缘由总是不一样,但是结果总是一样的,她们不听我的解释而认定我做了什么事,而我总是难以控制地朝她们争辩,说着说着就哭起来,直到从梦中哭醒。醒来一摸脸颊,冰凉一片的泪痕,心酸难抑。 这种现象的发生不是无缘无故的,我清楚地知道这是为什么。我姥姥生了两男两女,我妈是老大,自然我也是家里出生的第一个第三代,第一个独生子女,在四岁以前,我享尽了家人无条件的宠爱,直到我四岁多的时候,我大舅的儿子,也就是我的表弟出世了。开始那几年一切和以前没什么不同,我也特别喜欢我表弟,什么好吃好玩的都给他留着,成天想带着他玩儿。 但是渐渐地事情开始不一样了,他开始走路、学说话,开始和我吵吵闹闹,无论他做了什么事,例如把我的作业本撕了、把我最喜欢的橡皮擦给啃了,我姥姥总是对我说:“你是老大,你应该让着弟弟,等他长大了懂事就好了。”我们吵架无论起因是什么,从来不会有各打三十大板的情况发生,因为我比他大了四岁,我永远是错的,挨骂的那个。我妈那时候也特别喜欢他,连冬天打毛衣都先给他打,去逛街之类的也总是抱着他,我脚走的再疼也不肯抱抱我。 那时候我还不懂偏心之类的话,但是已经开始感觉到委屈,这使得快到青春期的我脾气变得十分古怪,我讨厌去姥姥家吃饭,总喜欢一个人在家呆着。偶尔去了在饭桌上总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气的吃不下饭,甩下筷子就跑掉。我常常跑回家躲在衣柜里,让我妈以为我还没回家,然后满世界去找我。在那个时候我才会感觉到她还是在乎我和需要我的,那个时候的我很傻,跟她说既然她那么喜欢我表弟,要不她去和我大舅把我俩换过来养好了。但是我知道,我大舅是不会同意的,他不知道多么宝贝我弟。以至于有次我让我弟先做完作业我再陪他玩的时候,我大舅当着全家人吼我:“你干什么管他!他不爱学习就算了。”那次我爸都气的脸色铁青带着我就走了,回家还和我妈大吵了一架。 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很喜欢和我弟在一起玩,因为他是真的很可爱,而且他是我唯一的弟弟,我只是生气家里人的不公平对待。我以为他们是知道的,直到那件事的发生。那是寒假的一天,中午在我姥姥家吃完饭之后我带着我弟上我家骑三轮小单车玩,玩了一会儿我四舅带着女朋友来了,问我们去不去游泳,我弟跟去了,而我留在家里看书。又过了一会儿我姥姥不放心我们两个孩子单独在家就来找我们来了,看到我弟不在就问我去哪儿了,我照实说了,谁知道她一下子紧张起来,逼问我是不是说谎了,是不是把我弟扔到哪儿去了?我一下子被吓懵了,委屈到不行,大喊着说怎么可能!我姥姥冲出门去找人了,我被气的趴在床上哭,家里人陆陆续续地来了,我一个远房表姐拍着我的背安慰我,说等把我弟找回来就好了。 没一会儿我听到我妈高跟鞋的声音了,她也被我姥姥从单位急招回来了。那时候我是又高兴又委屈,想着我妈肯定会相信我的,她一定会好好安慰我。接着她进门了,我从床上起来准备扑到她怀里,刚跑出去几步,我妈就气急败坏冲上来一脚把我踹出去了。那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她穿的尖头高跟鞋一下子踢到我的肋骨底下,那一下直接把我踹到声音都出不来了。我表姐顿时被吓傻了,我妈还冲上来继续踹我,踢到我的小腿的骨头上,我护着自己的头,她就踩我的手,直到我姐扑过来把我护到身下。只听到我妈气的大喊:“你把弟弟怎么了?你是不是把他扔了还是卖给人贩子了?你的心眼怎么这么坏!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看我不打死你!”我姐也哭了对我妈说:“表姑妈,小丢怎么可能会做这种事情!”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的眼泪再一次流的满脸都是,被我最信任、我最依赖的人伤害的感觉历历在目,就像是昨天才刚刚发生的事情。当时的事情随着我弟兴高采烈地跟着我四舅他们回来而告终,但是这件事带来的后果却由我的一生来承担。之后好几年,我晚上睡觉的时候都不敢关灯,那正是我长个子的时候,之前一年长了十公分,之后每年最多长一两公分,似乎一切的一切都在提醒我那个不被信任的时刻,那条生命中被狠狠刻下的刻度。当然我没有怨恨我妈,我们还是无话不说的母女,但是那根刺一直深深地扎在我心中,让我变得越来越偏激,越来越不信任他人。 要离家上大学的时候,我终于在多年以后第一次和我妈说起这件事,在那之后直到现在,我都最恨别人不听我解释就误会我、冤枉我,每到那种时候我就会浑身发抖、双手发凉,颤抖地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我痛恨那些不信任我的人,更痛恨那个不被信任的自己,我妈根本不知道这件事对我的影响有多深,听我说了之后她也跟我一样泣不成声。可是有什么用呢,我那时候想,一切已经发生了,再也无法挽回。甚至我对她说这些事情的时候,也是带着一种报复的快感的。 陈默安在书中讲到一位从来不愿意吃稀饭的长辈,因为在二十多年前的生日聚餐,她的女儿想为牙齿不好的母亲点一碗稀饭,女婿竟然大声地说:“点这么多哪吃得完?已经有面有饭了,干嘛还要多点稀饭?”这些无心之言深深地伤害了这位长辈,让她在二十多年的时光里一直耿耿于怀,下意识地讨厌稀饭。她讨厌稀饭,更讨厌那个因为稀饭而被伤害的自己。那些落在心中的怨恨的种子,已经在我们不经意间长成了一棵树,在我们不注意的时候,影响着我们的情绪和生活。就像我在日常生活中,我试图用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告诉我要去面对这些已经过去了的事情,但是梦境却清晰地告诉我,在我的潜意识中,我仍然被当年的事情伤害,从来都没有真正地坦然面对和放下过。 《那些曾让你哭过的事,总有一天会笑着说出来》里陈默安写了36个故事,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带来的伤害,每个故事都像是我的影子,看着那些内心背负着伤痕的人,我才惊觉自己的人生被这些无法释怀的伤害给扭曲成什么样。“我们总是说‘记恨’‘记仇’,却不说‘记爱’,爱与喜悦似乎难以持续,恨意与不甘心的保存期限却仿佛显得更久,甚至可能是永远。因为信任需要长久的累积,瓦解却只需要一瞬间。”我想,每个陷在被伤害的过往而无法释怀的人,其实都像是《唐山大地震》里的方登一样,母亲在一瞬间的一个举动,足以抹杀相处的十数载里的细水深流。因为我们总是记得那些激烈的戏剧冲突,那些震撼我们心神的“意外”,却很少去注意那些日常中流露的点滴爱意。 如果现在让我回忆,我说不出一件足以和我被伤害的那件事相提并论的被爱的事,但是我清楚地知道我是被姥姥和妈妈爱着的,就算我得到的爱不是最多的那个,但我知道我也是被她们所珍惜的。只不过人们都往往不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一句“无心之失”并不能抹掉因此给他人带来的伤害,尤其对至亲之间更是如此。因为是对自己最亲的人,所以说话行动不考虑后果,而因此对人造成的伤害也更大。因为我不在乎陌生人怎么看我,是否信任我,但是我非常在乎我在乎的人如何看我,如何待我。爱多深,伤害才有多深,所以与其说我们不能原谅那些被伤害的往事,不如说是我们不能原谅那个渴望爱而又因此被伤害的自己。如果能少爱一点,少信任对方一点,我们就不会受到伤害,可是那时的自己,却是将自己的整个身心交托给别人,因此被重重的摔在地上才会让我们那么疼。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吉姆·丁克奇在《那些伤,为什么我还放不下》一书里说:“原谅绝不是毫无原则地懦弱;也不是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地和伤害我们的人和解;更不是假装高风亮节,违背心意地宽恕别人伤害我们的行为。”真正的原谅是清除头脑中的怨恨、憎恶、不安等负面情绪,重新植入爱的能力,重建内心的宁静。陈默安也是持这样的观点,“你不需要原谅伤害过你的人,而是学着‘接受’自己曾经受过伤,也告诉自己‘之所以会受伤不是我的错’。”我们希望被所有人,特别是自己重视和爱着的人所信任和喜欢,正是这样的情绪使我们无法原谅那个曾经被讨厌和伤害的自己,因为我们会不自觉地认为都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所以才会被伤害。 陈默安说,她写这本书是希望跟大家分享,练习疗愈自己的方法,依靠别人的安慰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止痛剂。学会自我原谅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愧疚和羞耻这些负面情绪长期地盘踞在脑海里,时间久了,你就会自动相信自己不值得拥有更好的人生。而我们生命中的很多悲剧和遗憾,往往是因为不会自我原谅而造成的。学会放下,不是姑息伤害我们的人,而是给自己一个机会,重新开启信任与爱的可能。 原谅,就是把监狱的囚徒放出来,然后发现,其实这个囚徒是我们自己。 首发豆瓣:
因为普遍性的缘故。在中国孩子被父母打被老师批评什么的、孩子心里当然很难过、然后他发觉别的孩子也是这样、原来自己被打不是小概率事件。既然大家都这样、还有什么好难过?久了、很多孩子都认为自己做不好被骂被打是正常的。还有父母和身边的人长期灌输:骂是疼打是爱。久了真是会被这句话潜移默化。不知道个体和尊重是何物。纵观美国社会、打骂孩子不是那么普遍、而且法律规定打骂孩子的父母可能会失去孩子的监护权。而且美国很讲求个人主义和被尊重、美国很多家长也确实很尊重孩子。所以被打骂的孩子会容易觉得自己是另类、与别的群体不一样。从而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自我贬值等等~至于被老师批评概率更小。因为分分钟被家长请律师告到破产啊!其实中国很多青少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但是很多人并不觉得心理问题值得重视。很多家长和父母(包括我父母)都会说:你有吃有穿的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很多青少年本身也在淡化自己的情绪、以求混入群体之中不被群体排斥。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有个数学老师简直丧心病狂!几乎对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过不同程度的虐待、扇脸蛋、扭耳朵天天发生。因为几乎每个人都被她虐待过、所以那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这是虐待、自然回家也不会说。我觉得也许有的同学回家有说、但是我那个年代互联网没有现在发达、信息传播没有现在这么快。而且那时候打开电视新闻都是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所以很多家长其实也不能客观地认识世界。他们更不能客观地认识教师队伍素质有好与差、他们对老师有种权威感一概认为老师是高尚的、如果孩子被打肯定是自己孩子太调皮了。很多人认识不到其实教师也只是一份平凡的工作、老师的素质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一次一个女同学一边脸蛋被打肿了、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们还在以此互侃、这么多年还记得她当时自嘲地说:妈的、这次好倒霉啊。以前她出手都没有这么狠的” 这种现象持续到我三年级、然后二年级(她一直教的班级)有个学妹被她虐得连续好几个晚上做噩梦被吓醒大哭大叫的、反应非常激烈。她家长也被她吓坏了、然后问了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那个学妹的妈妈过来学校闹得很大、全校都知道。她妈妈真的在我们学校里骂了一下午、事情搞得很严重、说要报警找人搞死她什么的。后来我们学校为了平息事件、很努力地和家长协调。具体细节不知道、那个女老师也一直在教因为她哥哥是教育局里面的人。不过听说自那以后、她好像收敛了很多、不打学生了。四年级的时候最倒霉了。有一个老师喜欢向不听话的同学的脸上扔粉笔头。另一个老师喜欢用长木尺子拍学生脑袋瓜。(我被吓得后来的小学学期和整个初中都很安静又懦弱胆小)噢、我当然至今都不会和她们联系。谁说没有心理阴影?因为我那时候根本不知道心理医生是个什么玩意、也不知道如何寻找心理医生啊、因为没有或不懂求助的渠道所以如何让别人如何知道我的故事?我有心理阴影、那就是容易偏激。而且对很多老师从来没有发自心底的尊重和爱戴。每次在新闻上看到老师对学生不好的报道时、我的反应一般都很激烈、情绪较为激动、有时的想法也有点极端。至于说被父母打骂的。知乎上那么多女当事人现身说法自己受到重男轻女的家长虐待的例子还不够多吗。很多人明明就有各种各样的心理创伤、只是人们不屑去关注而已。
感觉很多人的创伤之一是:“我打自己的孩子天经地义,我是在管教他,我是为了他好,我小时候我爸就是这么打我的,你看我现在多孝顺。”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觉其臭。心理有创伤,甚至变态的人多了,你就不觉得那不正常了,反而觉得一切都是那么自然。一群正常人中的一个,如果一天突然被利刃捅个对穿,绝对跳起来,伤心,难过,为自己担心。然而如果一个原始部落,人人生下来都要被捅个对穿,个个带着一个透明的洞活着——那么被捅似乎就没有那么不可接受。甚至你会觉得,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至于身上的洞流脓了,生蛆了——那是正常现象,部落里每一个人都会,你已经见得惯了,听得厌了,即使发生在自己身上也是无需大惊小怪,激不起你内心的一丝波澜。你还有更重要的事情,比如拧瓶盖,和族人聊天,或者跳绳,所以你转眼就忘掉了。
犯了错误第一反应是掩饰而不是诚实的认错,是小时候被打以后学会的趋利避害。团体中,表达意见时,常常沉默,是因为小时候和父母表达自我争吵时挨过揍。这些,也许都会随着步入大学,步入社会而有所改变,但在曾经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它都让我成为了一个,不甚阳光的人。
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创伤是很严重的,凡你看见的所有被你吐槽过的劣根、恶习、麻木、残忍、愚昧。。。都是心理创伤的表现形式。但为什么会给人一种,美国人动辄创伤、中国人耐揍的感觉?跟中西方的社会背景、文化规条有关。在西方,整个社会默认的规条是:父母打儿女是一种犯罪,严重的要入狱、剥夺抚养权。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一个孩子被打了,他的创伤是被整个社会允许表达的,所以外显。而在中国,普遍信奉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父母打儿女不为过,反是常态。在这种背景下,孩子被打,他的创伤是不被允许表达的,向内压抑成了别的东西。别说父母了,答主幼年时,连小学老师都经常用棍子体罚我们,没人告诉我这样不对。整个社会鼓励孩子忍受殴打、顺从父权。所以当孩子被打,他所能形成的最直观的念头就是——我是坏的,我是有罪的,是不被爱的。这些信念成年后不一定会呈现为明显创伤,但有力地阻碍一个人进入正常亲密关系,获得幸福。另外,做个案咨询时,经常有案主提到,小时候经常被打,母亲脾气暴躁,打的时候,只要看到她哭就会勃然大怒,打得更用力,外加言语羞辱(类似你还有脸哭之类)。她通常都是等熄灯后,躲在被子里无声地抽噎。成年后母亲脾气柔和了许多,但那种不被允许痛苦的羞耻感,还是对她影响深重。打你,但不准你表达痛苦——这种逻辑,可能就是中国人看起来耐揍的根本原因。它最直接影响到的是一个人对情绪的接纳能力,有过这种体验的孩子,成年后可能会很容易因自己的需求、情绪而感到内疚羞耻,向内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机玩游戏闪退怎么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