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货币政策的"灵活偏好陷阱 凯恩斯

ch06_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崔东红、何卫平)_pdf_大学课件预览_高等教育资讯网
宏观经济学原理与实务(崔东红、何卫平):ch06
分类: 格式: 日期:日
第 6 章 完整的凯恩斯模型教学目标本章的内容主要围绕完整的凯恩斯模型展开学习,重点分析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关于该理论的推导,具体说明两者的联系和区别,分析加入劳动力市场以后建立起来的商品、货币和劳动三市场同时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教学要求了解三种市场同时均衡的模型导出及自动调节情况,熟悉投资陷阱与流动性陷阱、工资刚性与黏性,掌握总需求分析和总供给分析以及 AD― AS 模型。170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是后凯恩斯主流派――新古典综合派用于分析国民收入决定的一个工具,这个模型是在凯恩斯的收入―支出模型和希克斯的 IS― LM 模型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总需求和总供给结合起来解释国民收入的决定及相关经济现象,是对前两个模型仅强调总需求方面的片面性进行的补充和修正。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所依据的理论已经不是标准的或纯粹的凯恩斯理论,因而又称为完整的凯恩斯模型。6.1 总需求与总供给分析在第 5 章学习 IS― LM 模型时我们假定一般价格水平 P 不变,也就是说,价格水平是给定的。那么,如果价格水平不是给定的,而是一个变量,就会影响到总需求和总供给。因此,本节所讨论的实际上是可变价格下的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古典学派和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分歧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本节将探讨凯恩斯学派和古典学派在总需求和总供给曲线方面的差异。6.1.1 总需求分析总需求 (aggregate demand,AD)是指某一时期中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总需求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指对产品需求的数量,是一个物量的概念;二是指所需求产品的货币价值,是一个货币量的概念。最终产品市场上的总需求由居民消费需求 C、投资需求 I,政府购买需求 G 和净出口 NX 这四部分构成。 因而总需求可以表示为,AD=C+I+G+NX。1.总需求曲线总需求函数表示实际国民收入总需求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的关系。总需求曲线就是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总需求曲线是表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总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曲线。1) 总需求 AD 曲线的推导 (以两部门为例 )IS,01aI brYdd+?=? (6-1)LM,//rkYhmh=? (6-2)式中,m 为实际货币量; M 为名义货币量; P 为物价水平。由于 M Pm= 或 /mMP= ;代入 LM 为,//()rkYhMPh=? 。联立式 (6-1)和 (6-2),可得 Y=0() 1(1 ) (1 )aIh dmbh dk bh dk P++?+?+令0(a )(1 b)I hhdkα =++,dmbhdkβ =(1- ) +,简化后有 Y =α + β/P。171完整的凯恩斯模型第 6 章即得 AD=α+β/P (6-3)例如,S=-80+(1-0.9)y I=720-2 000 r720-2 000 r =-80+(1-0.9)Y0.1y= 800-2 000 rr = (800-0.1y)/2 000 ①LM 曲线 500=(0.2y-4 000 r) Pr = (0.2y-500 / P) / 4 000 ②将 IS 和 LM 方程①②联立即可得总需求曲线方程,(800-0.1Y)/2 000= (0.2y-500 / P) / 4 0000.4y =1 600+500/Py= 4 000+1 250/P从方程可看出,均衡产出水平会随物价总水平变动而反方向变动。由此可以描绘 AD曲线如图 6.1 所示。在图 6.1 中,横轴 OY 代表国民收入,纵轴 OP 代表价格水平,总需求曲线 AD 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说明了总需求与价格水平成反方向变动,即价格水平上升,总需求减少,价格水平下降,总需求增加。2) 总需求曲线的变动一切影响总需求的因素发生变动均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移动,图 6.2 表明了总需求曲线移动的情况。当总需求增加时,总需求曲线向右上方移动,即总需求曲线由 AD0移到 AD1,表明在价格水平既定时,总需求由于其他原因而增加了。当总需求减少时,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在图 6.2 中表现为总需求由 AD0移到了 AD2,表明在价格水平既定时,总需求由于其他原因而减少了。POADYAD2OPAD0AD1Y图 6.1 总需求曲线 图 6.2 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导致总需求曲线位置移动的具体因素很多,其中政府支出和货币供给量的变动是主要考虑的因素。例如政府采取扩张性财策或性货币政,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相反,政府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或紧缩性货币政策,都会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172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2.剑桥效应与古典学派的总需求曲线代表古典货币理论的剑桥方程式为MSkPQ= (6-4)式中 MS 为货币供给量; P 为价格总水平; Q 为总产量或实际国民收入; k 为货币供给量占名义国民收入的比例。该式表示货币供给量与名义国民收入成正比例。当货币供给量上升时,人们为了保持手中的实际现金余额 MS/P 与实际收入 Q 的比例 k,会导致价格水平与货币增加的同比例上升,由于假定 k 与 Q 是常数,当货币供给量增加导致总需求增加时,就会直接使价格水平提高。这就是货币余额效应,又称为剑桥效应。货币余额效应的传导机制可以概括为货币供给量增加→人们保持其持有的实际货币余额与实际收入的固定比例 k 不变→总需求提高→价格水平上升。换个角度说,我们可以认为古典学派的总需求曲线是由剑桥效应决定的。将剑桥方程式变形后可以得到 Q=(MS)/(k·P)。这正是我们求出的总需求函数 Q= f(P)的形式。该函数说明,在货币供给量 MS 和参数 k 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 P 与实际收入 Q 成反比,即总需求量 Q 是价格水平的减函数,由此我们得出古典学派的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如图 6.3 所示。POADY图 6.3 古典学派的总需求曲线3.凯恩斯效应与凯恩斯的总需求曲线凯恩斯的货币理论认为当货币供给量变动时,并不是直接通过实际现金余额效应 (剑桥效应 )使价格水平发生变动,而是通过货币与债券市场的相互作用,使利息率水平发生变动,从而会使投资发生变动,进而影响总需求和价格水平。因此,凯恩斯所要表现的商品需求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是一种间接系。当货币供给量增加使人们手中的实际现金余额173完整的凯恩斯模型第 6 章增加,并不像货币数量论解释的那样,直接提高总需求,而是通过提高对债券的需求和降低利息率使投资增加,进而提高总需求,这就是凯恩斯效应。凯恩应的传导机制可以表示如下。货币数量增加→现金余额增加→对债券的需求增加→债券的市场价格提高→实际利息率降低→投资增加→总需求增加→价格水平提高。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凯恩斯效应与剑桥效应的区别在于,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总需求的影响是通过利率和投资的变动完成的,而剑桥效应则直接把货币供给量与总需求联系起来。 因为实际货币供给量与价格成反比,从而价格水平的变动也可以视为是实际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而价格水平与总需求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 正是由于凯恩斯效应与剑桥效应的区别,使凯恩斯模型总需求曲线与古典学派模型的总需求曲线完全区别开来。在前面我们已经推导了 IS 曲线,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涉及总供给方面的任何决定因素,只是考虑总需求变化。 如不同的利率导致投资变化和总需求的影响等。在 LM 曲线的推导过程中,我们所涉及的依然没有超出总需求的范围,因为,当 IS 曲线与 LM 曲线相交时,决定的是总需求水平。只有总需求决定了,均衡的位置才能确定。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可以用 IS― LM 模型来推导反映一般价格水平与需求量之间关系的总需求曲线。商品市场的均衡也即 IS 曲线并不涉及一般价格水平,于是可以假定 IS 曲线是给定的,如图 6.4(a)所示。根据前面的分析知道,由于实际货币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反比关系,当价格水平发生变动时,将使 LM 曲线的位置发生变动,从而与 IS 曲线在不同的点相交。因此,在每一价格水平上都会有与之相对应的总需求点。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 AD,如图 6.4(b)所示。在图 6.4(b)中,当价格水平为 P0时,实际余额为 MS/P0,这在图 6.4(a)中有 LM(P0)与之相应,它与 IS 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图 6.4(b)中的总需求 Q0,而这一总需求水平是在价格为P0时形成的,因此可以得到价格为 P0时的总需求曲线上的一个 A 点。当价格水平下降为P1时,实际余额为 MS/P1,实际货币量的增加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从 LM(P0)移动到ABP0P1P0Pr2r1r0rOOISYLM(P0)LM(P1)LM(P2)Q0Q1Q2Q0Q1Q2(a)(b)YC图 6.4 凯恩斯学派的总需求曲线174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LM(P1),它与 IS 曲线的交点决定了总需求曲线上的另一个 B 点。同样,当价格下降到 P2时,会有 LM(P2)与 IS 曲线的交点得到图 6.4(b)中的 C 点。将这些总需求的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了一条价格水平变动下的总需求变动的轨迹,即总需求曲线 AD。从以上对凯恩斯主义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可以看出,这种总需求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总需求曲线,它同时还是一条均衡的轨迹,曲线 AD 上的每一个点对应的 P 和 Q 的值都能使商品市场和货币保持均衡,因此它比一般的总需求曲线包含了更多的内容。它表示的不仅是随着商品价格的提高使需求减少,即不是表明单独市场上需求与价格的关系,而是价格水平变动对商品市场与货币同时起作用,使利息率和投资需求发生变动,从而对总需求产生影响。由此可见,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曲线是由 IS― LM 模型决定的。从图形上看,古典学派与凯恩斯学派的总需求曲线是有差异的。不过,图形上的差异只是表面上的不同,我们更应该了解的是不同总需求曲线背后所反映的古典学派与凯恩斯学派的理论分歧。6.1.2 总供给分析总供给 (aggregate supply,AS)是指整个经济社会在每一价格水平下提供的产品和劳务的总量。与总需求一样,总供给也有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一个是指最终产品市场上所供给的总产品的数量 Q,它是一个物量的概念,另一个是指最终产品市场上总供给产品的价值,即 P· Q=GDP=NI,它等于国民收入或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价值量的概念。1.影响总供给的因素在微观分析中,单个厂商的供给曲线被定义为与任意价格相对应,厂商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产量。同样在宏观分析中总供给曲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如一个季度或一年 ),所有厂商加总在一起提供一定量产品所要求的卖价,或者说是与任意物价水平相对应的所有厂商能够并且愿意提供的产量。厂商能够提供的产量取决于投入的生产资源 (劳动和其他资源 )的数量质和技术状况,厂商提供一定量产品所要求的卖价取决于成本状况。一般而言,影响总供给的主要因素有一般价格水平、劳动力的数量、技术水平和生产性资本存量。1) 总供给函数与一般价格水平最终产品市场上的总供给数量 AS 可以看作一般价格水平 P 的函数,AS=g(P)。总供给函数反映总供给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与微观经济学类似,随着一般价格水平 P的提高,经济社会提供的产品与劳务总量会增加,反之则会减少,于是总供给数量 AS 是一般价格水平 P 的增函数。与某一决定的总供给量相应的一般价格水平通常也称作总供给价格,供给价格是指厂商为提供一定量产品所愿意接受的价格,而厂商愿意接什么价格则取决于其生产成本。所以,总供给曲线 AS 的形状与生产成本有关,而生产成本则由生产该总产量时投入的生产175完整的凯恩斯模型第 6 章要素的数量和价格决定。生产要素主包括劳动力的数量、技术水平和生产性资本存量。因此,我们有必要分析生产要素市场对总供给的影响。2) 总量生产函数与潜在产量国民经济在一定时期内所能供给的总产量 Q,可以用总量生产函数来表示。总量生产函数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函数,它描述的是总量要素投入与总产量之间的关系Q=F(L,K,P) (6-5)式中,Q 是一定时期内生产出来的总产量,L 是使用劳动力的总量 (就业量 ),K 是一定时期的资本存量,P 是生产技术或者生产能力 (productivity)。该函数与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函数的性质类似,都表示总产量取决于就业量、生产技术水平与生产性资本存量等生产要素。其中一定时期的资本存量 K的规模和数量被认为是由经济社会以前各年投资决定的。换句话说,K 的数值决定于过去的事件,可以看作是固定的常数;短期内,生产技术也相对是一个不变的量。所以,总量生产函数可以简化为 Q=F(L,K ),如图 6.5 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当资本存量一定时,总产量水平随着就业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的速率递减,原因是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是递减的。 就业量取决于劳动市场的均衡。劳动的需求是实际工资率的减函数,实际工资越低,劳动需求越大;可以写为 LD=LD(W/P)。劳动的供给是实际工资的增函数,实际工资越低,劳动供给越小,可写为 LS=LS(W/P)。当劳动需求等于劳动供给时,就决定了劳动市场上的均衡就业量。实际上,就业量有一个上限,那就是潜在就业量。潜在就业量又称为充分就业量 L*,是指一个社会在现有激励条件下所愿意工作的人都参加生产时所达到的就业量。与潜在就业量对应的是潜在产,又称充分就业的产量,是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所能生产的总产量,以 Q*=F(L*,K )来表示。一般情况下,实际总产量 Q 可能小于或等于 Q*。从前面分析可知,总产量决定于就业量,就业量决定于劳动需求和劳动供给的均衡。这为我们在后面分析加入劳动市场后的三重均衡提供了基础。2.古典学派或长期的总供给曲线按照古典理论,货币工资和物价具有完全的灵活性,或者说,当价格水平变动时,实际工资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古典学派理论假定短期内厂商的资本存量不变,厂商对劳动的需求量是由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 (名义工资 )或劳动的边际产量 (实际工资 )的市场原则来决LQ=F(L,K )QO图 6.5 总量生产函数176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定的,因此,实际工资调节着厂商对劳动的投入,而劳动的投入又决定着总供给,所以总供给函数可以写为 AS=f(W/P)。如果就业量一旦确定在充分就业水平上,名义工资 W 和价格总水平 P 都有完全的灵活性,这时,名义工资与价格总水平将同比例变动,实际工资不变,总供给曲线是一条位于充分就业产量 (潜在产量 )上的完全没有弹性的直线,如图 6.6 所示。在古典理论中,当价格变动时,工人受货币假象的欺骗,要求名义工资与价格水平保持一致。因为只有在长期时,名义工资才会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动作出应有的调整,而在短期内,工资难以随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动而立即变动。所以古典总供给曲线又称为长期总供给曲线。这样,实际工资保持不变,而就业也总是保持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例如价格水平从图 6.6 中的 P0上升到 P1,工人不会受通货膨胀的欺骗,会正确地判断出实际工资的下降,他们会迫使名义工资上升,从而保持实际工资不变,因此,就业水平也会保持不变。3,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凯恩斯主义者认为短期内在刚性的名义工资水平下,如果物价上升,实际工资水平就会下降,劳动力需求就会增加,实际的就业水平和总产出平就会提高,总供给曲线就会向右上方倾斜。随着价格水平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劳动力市场失业率逐渐下降。当劳动力市场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时,价格水平的上升将导致对劳动力的过度需求,这样,名义工资就会随物价同比例上升,使就业量始终维持在充分就业水平。从而当物价水平上升时,总产出也始终保持在充分就业的产出水平上。所以,凯恩斯主义者认为,在短期内总供给曲线是向右上方倾斜的,但在长期内则转变为垂直线。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是对古典学派的总供给的一个革命,是在反对古典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凯恩斯总供给曲线与古典学派的总供给的一个主要区别在于,凯恩斯考虑了潜在产量 Q*以前的情况。或者说,凯恩斯考虑了非充分就业这样一种可能性。凯恩斯认为,在达到充分就业的总产量水平 Q*以前,生产要素是不会出现很大短缺的,因此,生产要素的价格也不会很快上升,这就使总产量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 Q*以前与一般价格水平 P 都保持缓慢增长。达到充分就业以后,所有的资源都被充分利用,厂商如打算进一步扩大生产,就只能出高价从其他厂商手中争夺资源和劳动力。由于资源的供给量不再增加,总产量 Q 也不会再增加,于是最终产品的总供给价格便会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后直线上升,形成图 6.7 中的总供给曲线 AS。把该曲线左下方倾斜的部分近似为一条水平的直线,这样就可以推导出凯恩斯简化了的总供给曲线,如图 6.8 所示。Q*P0P1O QASP图 6.6 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曲线177完整的凯恩斯模型第 6 章Q*P*O QASPQ*P*O QASP图 6.7 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 图 6.8 简化的凯恩斯的总供给曲线图 6.8 中的总供给曲线水平的含义是,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前,由于存在着大量的闲置设备,劳动边际产量并不减少,从而厂商愿意在这一工资率和价格水平下增加劳动投入和产出,直到充分就业点。于是,在到达充分就业以前的一时期段内,总供给曲线为一条水平线。达到充分就业以后,价格水平的提高只能使货币工资上升,而不会使产出增加,因此到达充分就业以后的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垂线。4,新古典综合派的总供给曲线新古典综合派认为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 Q*之前,生产成本是逐渐上升的,从而使总供给价格缓慢上升。在达到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之后,生成本迅速上升供给价格随之也迅速上升,但产量却是缓慢的、小幅度。他们认为,质量最好和容易获得的资源或生产要素会最先被利用,随后才是次些的和更一要素;同量的生产要素投入,质量好的比次效率高,成本低。随产量扩大,由于生要素投入时按先高质量后低质量的顺序排列,因此生产成本会随量扩大而上升。与此同时,随着产量的扩大,资源的使用量扩大,从而资源或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加大,这会抬高生产要素的价格,使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后,劳动已经充分利用,如果要继续扩大生产,就必须使用结构性失业的非熟练工及妇女和青少年的劳动,这会使生产效率降低,总供给量只能有很小的增加。同时,成本大幅度提高,工资会上升。使用生产函数 Q=F(L)和企业利润最大化假定 MC=W/MPL=P,如果假定名义工资率不变 (给工资刚性 ),即可得到新古典综合派的总供给曲线,如图 6.9 所示。图 6.9(a)描述的是生产函数 Q=F(L),由于劳动的边际产量发生变化,所以总生产函数曲线不再是一条直线。图 6.9(b)描述的是劳动市场,LD为劳动的需求曲线,LS为劳动的供给曲线,由于劳动的边际产量递减,劳动的需求曲线不再是一条直,这倾斜的曲线表示厂商劳动投入是实际工资 W/P 的减函数,劳动的供给是实际工资 W/P 的增函数。图 6.9(c)描述的是名义工资曲线,假定名义工资为一不变常量 W 。图 6.9(d)就是我们推导出来总供给曲线 AS。178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图 6.9 新古典综合派的总供给曲线从图 6.9(c)可以看出,在名义工资不变的假定下,价格水平从 P0上升到 P1再到 P2,实际工资会从 (W/P)0下降到 (W/P)1,再下降到 (W/P)2。这时,从图 6.9(b)可以看出由于实际工资下降,厂商对劳动的投入量会从 L0增加到 L1和 L2,图中假定劳动的供给到 L2时达到充分就业。再来看图 6.9(a),根据生产函数,劳动投入为 L0,产量为 Q0。劳动投入为 L1和L2时,产量为 Q1和 Q2。假定劳动投入到 L2以后便达到充分就业,劳动虽然不是根本不增加,但是厂商却只能雇用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的工人,由于这些劳动的生产效率大大降低,因此劳动的增加虽然可以使产量有一定的增加,却增加得很少,使得总生产函数在图 6.9(a)的 F 点之后,接近于一条直线。这样,在图 6.9(d)总供给曲线上的 E 点就形成了一个肘弯。在充分就业之前,产量上升的幅度大价格上度小;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后产量上升的幅度小,而价格上升的幅度大。另外,充分就业以后继续雇用工人会导致名义工资上升,如图 6.9(c)所示。根据图 6.9(c)中的价格变化和图 6.9(a)中相应的总产量变化,可以推导出总供给曲线,即 P0和 Q0的组合点 A,P1和 Q1的组合点 B,及充分就业的产量 Q2和 P2的组合点 E,以及价格增加较大和产量增加较小组合点 C 于是得到一条向右上倾斜,并在 E 点有一个肘弯179完整的凯恩斯模型第 6 章的供给曲线。由此可知,总供给取决于资源利用的情况。在不同的资源利用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即总供给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 我们可以用图 6.10 来说明总供给曲线的不同情况,从图 6.10 中可以看出总供给曲线有三种形式。横轴表示实际国民收入 (总产量 )Y,纵轴表示物价水平 P。第一种,a― b,这时 AS 曲线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线,这表明在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AS 可以增加。这是因为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在不提高价格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总供给。这是一种极端少见的情况,例如美国 20 世纪30 年代大萧条期间,由于有效需求严重不足,工人大量失业,生产设备大部分闲置。因此,随着就业增加,产量扩大,产品成本保持不变。这就是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描述的情况,所以常称为凯恩斯区间。这种水平的 AS 曲线称为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第二种情况,b― c,这 时 AS 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线,随着就业增加,产量增加,物价相应逐渐上涨,这表明总供给与价格水平同方向变动。这是因为在资源接近充分利用的情况下,产量增加会使生产要素的价格上升,从而使成本增加,价格水平上升。这种情况是短期存在的情况,所以这种向右上方倾斜的 AS 曲线称为短期总供给曲线。第三种情况,c 以上,这时 AS 曲线是一条垂线,这表明无论价格水平如何上升,总供给也不会增加,这是因为资源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即济中实现分就业,总供给已无法增加。由于凯恩斯以前的古典经济学把充分就业作为长时期宏观经济均衡的必然趋势,因此,这种垂直的 AS 曲线也是一种极端情况,称为古典区间或长期总供给曲线。6.1.3 AD―AS模型前面我们详细讨论了总需求曲线 AD 和总供给曲线 AS。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相交时,交点所对应的国民收入水平和价格就是使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力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国民收入水平和价格水平。同微观经济分析中的均衡方法一样,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了一般价格水平 P 和总产量 Q 的大小,因此也就决定了国民收入 NI 的水平。如果三个市场同时处于均衡,这就意味着此时由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决定的总需求恰好使劳动力市场均衡决定的就业量所生产出来的总产品完全实现转化。总需求 ―总供给模型不仅说明了在同时考虑三个市场均衡时国民收入的决定,而且还解决了 IS― LM 模型所无法说明的价格水平的决定问题。YOPbASacd图 6.10 综合的 AS 曲线180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1.古典学派的 AD― AS 模型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曲线 AS 是一条垂直的直线,其 AD― AS 模型如图 6.11 所示。可以看出,当总供给曲线给定时,均衡总产量 Q*和一般价格水平 P*就由其交点所决定,国民收入水平也就随之决定了。如果所有的外生变量不变,这种交点代表的均衡状态就会长期维持下去。这时出现任何供求不均衡或价格偏高的情况都只能是暂时的,市场的内在机制会将这种暂时的不均衡调整到均衡状态。由于总供给曲线 AS 是完全没有弹性的直线,凡是价格以外因素造成的总需求的变动都会引起总需求曲线 AD的移动。只要最终产品市场上的总支出 AE 增加,包括总消费开支 C、总投资 I 和政府开支 G 及净出口 NX 增加,总需求曲线 AD 就会向上移动;总开支 AE 减少,总需求曲线 AD 就会向下移动。如图 6.11 所示,当总需求曲线从 AD0下降到 AD1时,总产量依然维持在 Q*的位置,一般价格水平由 P0下降到 P1,国民收入水平 P Q? 也会下降。总之,在古典学派的模型中,均衡的总产量 Q*保持不变,总需求 AD 的变化只影响均衡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而且使一般价格水平和国民收入与总需求同方向变化。2.凯恩斯主义的 AD― AS 模型把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放在一起,就得到凯恩斯的 AD― AS 模型,如图 6.12 所示。可以看出,当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分别是 AD 和 AS 时,均衡总产量Q*和一般价格水平 P*就由其交点所决定,国民收入水平 P*?Q*也随之决定了。如果总需求曲线从 AD 下降到 AD1,一般价格 P*保持不变,总产量从 Q*减少到 Q1的位置,国民收入水平 P? Q 也会下降。总之,在充分就业以前,一般价格水平 P*保持不变,总需求 AD 的变化会导致总产量Q 以及国民收入 NI 发生同方向的变化;在充分就业以后,均衡的总产量 Q*保持不变,总需求 AD 的变化只影响均衡的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而且使一般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总需求同方向变化。在分别得到古典学派与凯恩斯学派的总需求与总供给曲线后,我们可以做一个小结。比较图 6.11 和图 6.12,我们可以看到古典学派与凯恩斯学派的理论有明显的不同:以萨伊和马歇尔等为代表的古典和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机制是完全甚至美的,因为总是可以保持充分就业的状态,从而总产量达到潜在产量 Q*并且保持不变;但凯恩斯学派则认为存在一种非充分就业的均衡,从而均衡产量 Q 有可能低于潜在产量 Q*。图 6.11 古典学派的 AD― AS 模型181完整的凯恩斯模型第 6 章3.综合的 AD― AS 模型同样我们利用综合派的观点,可以把各种学派的 AD― AS 模型结合在一起说明国民收入与价格水平的决定,因而可以得到图 6.13 所示的 AD― AS 模型。在图 6.13 中,总需求曲线 AD 与总供给曲线 AS 相交于 E 点,这时就决定了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为 Y0,均衡的价格水平为 P0。 当 AD 曲线与 AS 曲线的 a- b 段相交时,就是凯恩斯学派的 AD― AS 模型,其为短期内的需求和供给的情形;当 AD 曲线与 AS 曲线的 c- d 段相交时,就是古典学派的 AD― AS 模型,其为长期内的需求和供给的情形。Q1Q* OP*P ADAD1ASP0Y0YOPbASacdADE图 6.12 凯恩斯 AD― AS 模型 图 6.13 综合 AD― AS 模型很多的经济学教科书以及一些经济学著作中都认为宏观经济学的目的是要说明,由于市场失去了调节总供求相等的机制,在总供求不相等时,需要政府干预使其相等。实际上,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同古典和新古派经济一样,都认为市场机制可以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自动达到均衡状态。但凯恩斯学派的观点认为市场虽然能自动均衡,却不一定使均衡点恰好处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或总产量水平 Q*(比如处于图 6.12 中的 Q1点 ),当经济处于失业状态的时候,政府有必要通过增加总需求进行干预,使曲线上移,从而破坏旧的、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使新的均衡点接近或达到充分就业。实例6-1谁推动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总需求克林顿总统把1996年美国经济的明显回升和活跃归功于自己,但分析家则认为应主要归功于消费者。在1996年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人慷慨地支出于住房、汽车、电冰箱和外出吃饭,这使得在1月份时看来有停止危险的经济扩张又得以持续下去。在这一过程中,消费者基本上没理会过分扩大支出的警示信号。经济学家说,在星期五公布的惊人强劲数据中,消费者的无节制支出是主要力量。劳工部估算,经济创造了23.9万个就业机会,远远大于预期的水平。使这个月成为连续第5个月强有力的就业增加。现182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在的失业率为5.3%,是6年来的最低水平,而且经济增长如此迅速,以至于又开始担心通货膨胀。在各个行业中,就业增加最大的是零售业,它在6月份增加了7.5万个就业机会,其中有将近一半是餐饮业创造的。在汽车、中间商、加油站、旅馆和出售建筑材料及家具的商店中,工作岗位的增加也是强劲的。但是,消费者这种无节制的支出方式能够持续多长时间,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而且,当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决策者在决定是否要提高利率,以便使经济的加速不至于引起通货膨胀加剧时,这也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消费者已经积累了如此巨大的债务,以至于他们被迫在随后的几年里放慢支出,这会引起经济增长放慢,在1996年第一季度,信用卡逾期不能付款的情况已达到198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而且个人破产从1995午前3个月以来已达到15%……大多数经济学家还一致认为,1996年支出迅速增加主要是由暂时的因素引起的,如低利率、高于预期水平的退税以及汽车制造商的回扣等。而这些因素已经改变或不存在……确定消费者支出过程中的一个无法预料的事是股票市场,股票市场使较多消费者感到可以有持续的高涨。经济学家多年来一直在解决股票市场投资的纸面获益能在多大程度上引起消费者支出更多这个问题,而且,他们仍然没有得出一个一致的答案。但是,他们说,近年来的牛市给消费者更多地支出提供了某种刺激。6.2 三种均衡的凯恩斯模型三种均衡的凯恩斯模型是 IS― LM 模型的扩展,它不但包括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而且也包括劳动市场的均衡,实际上还包含了生产要素市场的均衡,经常又称为三重均衡模型。其中,总需求曲线是由凯恩斯的 IS― LM 模型所决定,而总供给曲线则是由古典学派的生产函数和劳动市场的均衡所决定。完全的凯恩斯模型假市场是完全的,从而价格 P 灵活可变,而且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信息,同时名义工资 W 也是灵活可变化的,不存在工资刚性的现象。这样,把凯恩斯的总需求曲线与古典学派的总供给曲线结合在一起,也就是把古典学派模型与凯恩斯理论结合在一起。因而,这里所讨论的三种均衡的宏观经济模型充分体现了新古典综合学派理论的特点。6.2.1 三种均衡模型的导出加入劳动市场后,三种市场同时均衡的凯恩斯模型由以下方程组成LD(W/P)=LS(W/P) → L*,(W/P)*(6-6a)Q=F(L) → Q*(6-6b)S(Q)=I(r) → r*,P*(6-6c)MD(Q,r)=MS/P (6-6d)W=(W/P)?P → W*(6-6e)183完整的凯恩斯模型第 6 章式 (6-6a)是劳动需求函数和劳动供给函数,可以把它看作两个方程,它决定劳动的均衡供给量 L*和实际工资率 (W/P)*;式 (6-6b)是生产函数,决定劳动均衡产量 Q*;式 (6-6c)和式(6-6d)是 IS― LM 模型,决定均衡利息率 r*与一般价格水平 P*;最后,式 (6- 6e)是名义工资率 W*的决定方程。从以上方程组可以看出,完全的凯恩斯模型是 6 个方程和 6 个未知数组成的联立方程组,从而会有惟一的解,即三种均衡的解。三种均衡的解由六个均衡量组成,它们是方程组中箭头所示的均衡劳动投入量 L*、均衡的总产出 Q*、均衡价格总水平 P*、均衡实际利息率 r*、均衡实际工资率 (W*/P)和均衡名义工资率 W*,这些均衡变量的值也表明了模型所趋近的方向。这一均衡模型可以用图 6.14 表示。在图 6.14 中,三种均衡的模型分五个部分。图 6.14(a)是生产函数,给定劳动市场的充分就业 L*,会有充分就业的均衡实现国民收入 Q*,即 (6-6b)。图 6.14(b)为劳动市场,表明劳动的供给与需求同时决定均衡的实际工资率 (W/P)*和充分就业水平 L*,即 (6-6a)。P*PQ(W/ P)*Q*(W/ P)*OOP*LL*LL*OQ*QQ*r*r ISLMOO W/P QPLsLDW/PQ= F(L)ADAS(a)(b)(c)(d)(e)图 6.14 三种市场均衡的模型184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图 6.14(c)为名义工资率,给定充分就业的实际工资率 (W/P)*和均衡价格水平 P*,就决定了均衡名义工资率 W*,即式 (6-6e)。图 6.14(d)是 IS― LM 曲线,即式 (6-6c)、式 (6-6d),与前面的 IS― LM 模型不同,这里价格或实际货币供给量是内生变量,从而在该模型中均衡利息率 r*与均衡价格水平 P*是同时决定的,而且均衡利息率与价格同时反映给定的充分就业收入水平 Q*,它决定了图 6.14(e)中的总需求曲线 AD。图 6.14(e)表明商品市场的均衡,是这一均衡的核心。根据假定,产品供给是劳动就业的函数。按照式 (6-6e),我们假定,如果价格水平发生变动,名义工资率将随之调整。因此,价格水平并不影响实际工资率和就业水平,从而国民收入只决定于劳动市场的均衡、实际工资率与劳动投入量,而与价格水平无关。因此,AS 曲线为一条垂线。6.2.2 三种均衡模型的自动调节现在我们来看三种市场同时均衡的调整过程。如图 6.15 所示,任意给定一个价格水平 P0,在图 6.15(e)会有一条曲线 LM(P0),与 IS曲线相交得到一个均衡点 (r0,Q0),它决定了图 6.15(e)中的总需求为 Q0。这样,在价格为P0时,商品市场会有过度供给 ES。但这种总供给超过总需求的状态是不稳定的,商品市场的过度供给会使价格水平下降,当价格水平下降到 P*时,会使图中图 6.15(d)的 LM 曲线向右方移动,即从 LM(P0)移动到 LM(P*),使之与 IS 曲线交于 (r*,Q*)点,从而使商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相等并达到充分就业。因此,如果假定价格水平 P 与工资率 W 具有完全伸缩性,当 IS― LM 模型能够正常运转时,三重均衡模型将有惟一的稳定点,即充分就业均衡。值得指出的是,这种根据凯恩斯效应推导出来的三重均衡模型充分表达了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观点,即把古典学派的劳动市场与 IS― LM 模型结合起来,从而说明古典学派模型只是一个特例,当市场完全时即假定市场信息完全,价格水平与名义工资充分灵活可调时,使用凯恩斯的理论同样可以说明市场机制达到充分就业的可能性。事实上,凯恩斯虽然并没有否认市场经济存在着实现充分就业的可能性,但是,这并不是凯恩斯所强调的重点; 而且难以说明凯恩斯一再强调的时间和预期的不确定性的作用。因此,三重均衡模型只是通过一个把古典学派与凯恩斯学派的观点结合起来,但理论分歧却依然存在,而且体现在许多方面。那么,这两种调整过程是怎样协调起来的呢?实际上,要使二者达到协调,只能抛开时间与预期的不确定性。前面对三重均衡的凯恩斯模型稳性证明所使用的是一种比较静态的方法。这种特点是:一面,假定价格水平只影响货币市场,但它是由商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决定;另一方面,利息率只影响投资和商品市场,而它是由货币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决定的。正是这种比较静态方法,使古典学派模型与凯恩斯的理论综合在一起。在比较静态的模型中,如果储蓄与投资是正的,那么它们必然会影响货币市场和利息185完整的凯恩斯模型第 6 章率;同样,货币市场也会影响到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可见,新古典综合派的理论是通过完全抛开时间因素来保持其逻辑上的一致性的。ISQ0Q0r LMr0OQQ*r*W*W0ADASP0P*Q*OPP*LL*LL*OQ*QW/P(W/P)*QPLSLBW/PO(W/P)*OQ=F(L)P0(a)(b)(c)(d)(e)Q0图 6.15 三种均衡的调整过程实例6-2白宫的凯恩斯主义者1961年,当一个记者问肯尼迪总统为什么他主张减税时,肯尼迪回答:“为了刺激经济,难道你不记得你上的l0l号经济学了吗?”(一般美国大学把一年级的经济学基础称为101号经济学。)肯尼迪的政策目的是要增加总需求,以刺激生产和就业。在选择这种政策时,肯尼迪依靠了他的经济顾问小组。这个小组包括极负盛名的经济学家詹姆斯·托186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宾和罗伯特·索洛,他们以后都由于对经济学的贡献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们在20世纪40年代作为学生,都深入地研究过当时刚出版几年的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当肯尼迪的顾问提出减税时,他们把凯恩斯的思想付诸了实施。肯尼迪政策中有一项内容是减免投资税。高投资不仅直接刺激了总需求,而且也增加了经济长期的生产能力。因此,通过提高总需求刺激生产的短期目标与通过提高总供给以增加生产的长期目标是相对称的。而且,实际上当肯尼迪提出的减税在1964年实施时,它促成了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自从1964年减税以来,决策者不时地主张把财政政策作为控制总需求的工具。布什总统企图通过减少税收来加快从衰退中复苏的步伐。同样,当克林顿总统1993年入主白宫时,他的政策之一就是增加政府支出的“一揽子刺激”。他宣称其政策目的是帮助美国经济更快地从刚刚经历的衰退中复苏。但是,“一揽子刺激”最后遭到了失败。许多议员和经济学家认为,克林顿的政策太晚了,以至于对经济没有多大帮助。此外一般认为,减少赤字,鼓励经济长期增长比短期总需求扩张更重要。6.3 投资陷阱与流动性陷阱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凯恩斯对资本主义经济中失业问题的诊断,这一点是通过完全凯恩斯模型的两个特例来给予说明的。即在某种定的情况下,市场完全性被破坏了,凯恩斯效应并不能有效地起作用。因此,这种分析是新古典综合派对凯恩斯的理论做出的一种“市场不完全”的解释。根据这种解释,市场是否完全成了凯恩斯效应能否起作用的关键。6.3.1 投资陷阱在凯恩斯模型中,投资是利息率的函数,从而投资的变动取决于投资的利率弹性。然而,在讨论资本主义的经济的失业问题时,凯恩斯提出当企业家对未来的预期变得不确定时,或对未来的预期非常悲观时,无论利息率怎样下降都不会使投资增加,即资对利息率完全没有弹性。因此,投资就成了外在给定的外生变量 I,IS 方程便成为下列形式。S(Q)= I (6-7)在投资陷阱中,由于投资对利息率没有弹性,因此无论利息率怎样变化,投资都将是一个不变的常数。在这种情况下,总需求将不再受利息率的影响,利息率的变化也不会再影响商品市场上的均衡国民收入 Q,这使得 IS曲线也变成了一条没有弹性的直线,如图 6.16所示。由于投资完全没有利息率弹性,从而收入被决定为图 6.16 中的 Q*。 如果我们把这样一种投资函数代入前面的凯恩斯模型,会得到以下方程。QOrQ*IS图 6.16 没有弹性的 IS 曲线187完整的凯恩斯模型第 6 章S(Q)=I → Q0(6-8a)Q=F(L) → L0(6-8b)W/P=(W/P)0→ (W/P)0(6-8c)MD(Q,r)=MS/P → (P,r) (6-8d)W=(W/P)· P → W (6-8e)式 (6-8a)是存在投资陷阱的 IS 曲线方程,它决定了实际收入为 Q0,但它并不一定等于充分就业的收入 Q*。式 (6-8b)是生产函数,它清楚地表明了投资陷阱的核心,即不是劳动投入决定生产,而是生产决定了劳动投入。式 (6-8c)实际上是假设实际工资率等于古典理论的均衡工资率。 这种假说只是为了说明失业并不是由于工资率过高而引起的。 式 (6-8d)是一个含有利息率与价格水平两个未知数的方程,它没有惟一的解,只是表明利息率与价格水平是互相联系的。式 (6-8e)表明名义工资率反映给定的价格水平。式 (6-8a)、式 (6-8b)和式 (6-8c)是决定实际变量 Q,L 和实际工资率 W/P,它们不受货币的影响。式 (6-8d)和式 (6-8e)是 P,W 和 r 的各种组合,它们都属于货币部门。在这里,利息率是由货币部门决定的。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的关系在这一模型中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总需求和实际收入水平决定于 S(Q)= I,因此,如果有效需求小于充分就业,我们将得到一种存在失业的稳定均衡。从纯粹静态的角度来考虑,由于在货币部门中,任何 P,r 和 W 的组合对实际的产出、就业和实际工资率都不起任何作用,因此,货币部门总是存在着均衡。从动态角度来看,当商品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时,商品的价格会降低。虽然价格的下使利息率和名义工资率下降,但由于存在投资陷阱,对利息率完全没有弹性,利息率和名义工资率的下降并不能提高有效需求。古典学派理论认为,价格与工资率的完全伸缩性必然会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但在这种存投资陷阱的凯恩斯模型中,价格与工资伸缩性并不能保证充分就业的实现,因为价格与工资率的变动只能影响利息率,而的下降对投资根本不起作用。这样就可能产生存在失业的均衡状态。图 6.17 解释了上述情况。从图 6.17(d)可以看出,IS 曲线是一条与纵轴平行的垂线,它决定图 6.17(e)的总需求曲线和实际收入 Q0。无论 LM 曲线如何变动都不会对总需求产生影响。因此,商品需求完全不依赖于价格水平。假定价格从 P0上升到 P1,LM 曲线由 LM0上升到 LM1,利息率从 r0上升到 r1,但是,由于存在着投资陷阱,总需求量不变,仍为 Q0,这就意味着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垂线。这时,总供给为 Q*,总需求为 Q0,因此总供给大于总需求 (Q*> Q0)。由于商品市场的供大于求,使价格水平从 P1下降到 P0,在图 6.17(d)中使LM 曲线向右移动,从 LM(P1)移到 LM(P0),从而使利息率从 r1下降到 r0,但由于 IS 曲线对188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利息率的变动完全没有弹性,从而并有使投资和总需求增加。在这里,凯恩斯效应不起作用了,价格并不影响需求。在这种条件下,企业只能卖出 Q0的产品,这迫使企业减少生产和就业,或者说,厂商在流行的工资率 (W/P)*的条件下,希望生产充分就业的产出 Q*,但由于数量约束,他们只能生产和出售 Q0的产品。最后总供给和总需求将在 Q0产量上达到稳定的均衡。这意味着总供给曲线是倒 L 型。再来看劳动市场。在工资率 (W /P)*的情况下,家庭愿意供给 L*的劳动,如果在商品市场不存在数量约束,厂商将需要这一数量的劳动,但是,厂商只能雇用生产 Q0产量的劳动,这样,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劳动的需求为 L0,即劳动的需求曲线向原点移动了。将存在着失业 L0L*。这种存在失业的状况将长期存在,也就是说,劳动市场将出现存在失业状态下的均衡,这意味着劳动的供给曲线也是一条直角型的曲线。W/P QL0Q0W/PP0P1L*LD1rLM(P1)r1OQ Q*r0IS(b)W0W1AD ASP1P0Q*OPLL*LOQ*QPLSOO(W /P)*Q= F(L)Q0Q0(W /P)*LM(P0)(a)(e)(c)(d)LD0图 6.17 存在投资陷阱的非充分就业均衡189完整的凯恩斯模型第 6 章190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从以上分析可见,如果投资需求完全没有利息率弹性,由于凯恩斯效应不能起作用,商品市场就可能产生有效需求不足,而这又必然会引起失业,因为劳动需求是由商品的需求所决定的。这种有效需求不足和失业并不能通过价格与实际工资率的下降而得到缓解,价格、工资和利息率的下降对有效需求的增加完全没有作用。6.3.2 流动性陷阱前面所表明的是,在存在投资陷阱的情况下,会导致有效需求的不足和存在一种非充分就业均衡。灵活偏好陷阱与投资的结果基本上是相同。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已经对流动性陷阱的概念作了介绍,其含义是当货币需求变到具有完全的利息率水平下,人们预期利息率不会再下降而上升,从而持有债券将会遭受损失,这时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变得无限大,因而无论实际货币供给如何增加也不会使利息率再下降,如图 6.18 所示。当利息率为 r0时,人们对货币有着绝对的流动性偏好,这使 LM 曲线在 Q0之前变得具有无限的弹性,从而使利息率不能降低到 r0之下。 实际收入在 Q0之前的任何增加都不会影响货币需求,即在 Q0之前,所有的收入水平都具有同样的利息率弹性,人们对货币的投机需求变得无限大,这使得交易用货币余额在全部货币余额中无足轻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存在流动偏好陷阱的条件下,即使投资具有利息率弹性或者说 IS 曲线是正常形状的,也可能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和失业均衡。这时,LM 曲线所限定的最低利息率 (如图6.18 中的 r0)与 IS 曲线的交点不能满足充分就业的有效需求所要求的利息率 r*,这会使投资和商品需求低于充分就业水平,由此会导致非充分就业均衡。存在灵活偏好陷阱的三重均衡模型可以用以下方程来表示。MD(Q,r)=MS/P → r0(6-9a)S(Q)=I(r0) → Q0(6-9b)LD(W/P)=LS(W/P) → (W/P) (6-9c)Q=F(L) → L0(6-9d)W=(W/P)· P → (P,W) (6-9e)在式 (6-9a)中,由于存在着流动偏好陷阱,利息率的决定不再依赖于收入与价格水平。这样,利息率在资本市场中是被给定的,为 r0。在式 (6-9b)中,由于利息率是既定不变的 r0,因而投资被惟一地确定为 I(r0)。投资又通过乘数过程决定了收入为 Q0,即只有收入为 Q0,资本市场的储蓄与投资才能相等。但是,这一资本市场均衡的国民收入 Q0并不一定等于充r0QOrQ0LM图 6.18 流动性陷阱191完整的凯恩斯模型第 6 章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Q*。式 (6-9c)、式 (6-9d)和式 (6-9e)是分别决定就业、实际工资率、价格水平与货币工资率,这与存在投资陷阱的情况相同,所以不再详细叙述了。流动偏好陷阱引起的非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也可以用图 6.19 来说明。图 6.19(d)的正常的 IS 曲线与 LM 曲线相交于 A(r0,Q0)点,在这一点上 LM 曲线存在着流动偏好陷阱,即人们对于货币的投机需求无限大,从而使 LM 曲线在这一段具有无限的弹性。这就使得图 6.19(e)的 AD 曲线成为一条完全没有弹性的垂线。当价格水平从 P1下降到 P0时,图 6.19(d)的 LM 曲线会从 LM(P1)移到 LM(P0),但这并不能使利息 率下降,因而不能使投资和有效需求增加,也就决定了商品市场的非充分就业的均衡。Q0OW/P(W /P)*LD0L0Q0W/PP0P1L*LD1r LM(P1)QQ*Or0IS(b)W0W1AD ASP1P0Q*PLL*LOQ*QQPLSO(W /P)*Q= F(L)Q0LM(P0)(a)(e)(c)(d)AO图 6.19 存在流动性陷阱的非充分就业均衡由于产品市场上的总需求为 Q0,同充分就业的产量相比意味着总需求不足,这也就意味着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劳动市场上对动的需求减少,即劳求曲线向减少的方向移动。产生 L*L0的失业。与投资陷阱类似,灵活偏好陷阱也是由于凯恩斯效应不能起作用而引的。但是,这并不因为投资没有利息率弹性,而是货币需求的利息率弹性无限大,从而导致利息率不再下降。192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可以把以上分析归结为:由于人们心理因素的作用,会产生一种对货币的绝对流动偏好状态,这导致利息率不可能低于某种水平,由此使投资不足并产生有效需求不足。由于劳动就业取决于对商品的需求,这种有效需不足会引起失业。这种求不足能通过价格和实际工资率的下降而得到改善,因此会存在一种非充分就业的稳定均衡。根据对投资陷阱和灵活偏好陷阱的分析表明,在市场经济中,即使价格与工资率是完全可变的,也存在着有效需求不足和非充分就业均衡的可能性,这种能性产生于凯恩斯效应失灵,而凯恩斯效应的失灵则来源于人们对未来的悲观预期。以上对投资陷阱和灵活偏好陷阱的表述都是在三重均衡模型框架内进行的,这种均衡模型能否准确地表述凯恩斯的思想在经济学中存在着激烈争论。尽管如此,综合上面建立在三重均衡模型之上的种市场不完全的情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即使放弃工资刚性的假定,基于投资陷阱和灵活偏好阱的分析仍然使得凯恩斯与古典学派的理论有着重大的区别,这正是“凯恩斯革命”的精华所在。实例6-3中国经济是否陷入了“流动性陷阱”?中国人民银行虽在1998年多次降低利率,但是宏观经济指标并未立刻出现明显好转,于是有的经济学家提出我国经济已经陷入“流动性陷阱”。在“流动性陷阱”状态下,LM线是一条水平线,无法通过货币政策移动LM线来刺激需求,因而货币政策失去效用;同时IS曲线则由于没有“挤出效应”,一推就走,启动需求的效力达到极致。因而,关于“流动性陷阱”的讨论,对于当时宏观政策选择具有现实意义。“流动性陷阱”观点有某些可取之处。例如,日本20世纪90年代宏观经济表现说明,确实应当对“流动性陷阱”的潜在危险保持警觉。从实际情况看,虽然1998年中央银行采取了积极货币政策,当年宏观经济仍处于物价水平持续下降的通货紧缩状态,经济增长速度仍趋于回落,因而倡导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建议本身也有道理。然而,上述事实是否说明我国经济当时已经陷入“流动性陷阱”?是否说明货币政策对于反通货紧缩不再有用武之地?很多经济学家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从货币政策实施机制看,它需要通过改变利率这一中间变量影响民间投资和消费行为,然后才能对总需求发生影响,因而从政策实施到收效之间通常有一个显著的滞后期,难以立竿见影地发生作用,所以不能依据货币政策实施后很短时期的经济形势来判断它已经失去效力。另外,货币政策实际是否发生了作用,也不宜依据当时仍然同时存在“物价下降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这一观察事实来判断。因为从逻辑上说,即便货币政策实际已经发生了作用,也仍有可能存在物价下降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的现象。有人比喻说:一个饿极的人,吃了一个馒头以后可能还觉得饿,这不等说吃下去的第一个馒头没有作用。当然,比喻不是证明。比喻本身也不能证明1998年降低利率政策已经发生了显著的积极作用,但它确实有助于说明,截取一个很短时间窗口来判断货币政策效果是不适当的。依据经济学理论,“流动性陷阱”是指利率水平为零或者接近零值的极低水平时出现的状态。然而,我国名义利率水平虽然多次下调,贷款利率在1998年底仍为6.39%,考虑当年物价负增长因素,真实利193完整的凯恩斯模型第 6 章率高达8%以上;名义存款利率为3.33%,真实利率为5%~ 6%之间。现实利率水平与“流动性陷阱”所要求的假设条件明显不符合。另外,“流动性陷阱”假定人们对货币需求无穷大,所以货币供应量上升无法使利率进一步下降,这与我国现实情况也不符合。我国由于仍处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体制转型时期,利率形成机制还没有完全市场化,我国中央银行既可以采取市场调节手段来影响利率,也可以采取行政调节手段直接改变利率。实际上,几次利率下调确实使利率显著降低了。利率水平的可调节性,也使我国经济不同于“流动性陷阱”的理论假定情形。(资料来源:卢峰,经济学原理(中国版))6.4 工资刚性与黏性在供给方面没有统一的认识,这是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鲜明特点。在古典理论中认为经济总是可以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水平,失业纯粹是摩擦性,即这时的失业率为不可避免的自然失业率,所以劳动市场的均衡状态与工资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工资与失业之间根本无关。然而早期的凯恩斯主义认为工资具有刚性,并以此推导出存在失业的均衡状态。20 世纪 80 年代,新凯恩斯主义针对理性预期学派、货币主义学派和新古典学派等的观点对凯恩斯主义的工资刚性理论进行修正,提出了工资黏性的理论。6.4.1 工资刚性工资刚性的假定并不意味着工资率是外生给定的,而是说工资率在某种程度上不依赖于劳动的供给与需求,而且不能立即得到调整。关于工资刚性的假定可以这样解释,在劳动市场,工人会对货币工资的下降进行抵抗,从而使货币工资只能上升而不能下降。此外,由于人们具有“货币幻觉”,即只注意货币工资而看不到的实际购买力,所以他们会抵抗价格水平不变情况下的货币工资下降,但却不会抵抗货币工资变情况下的价格水平的提高。由于工资是价格的基础,当工资存在刚性的时候,价格就会普遍存在刚性。在讨论工资刚性模型时,一般都使用价格刚性的假定。如果价格是给定的,实际货币余额 MS/P 是不变的,因此,LM 曲线的位置是不变的,均衡产量或总需求由 LM曲线与 IS曲线的交点所决定,而它并不一定等于充分就业的总供给。一旦均衡产量不等于充分就业的总供给,就会出现低于充分就业的情况。此时,由于工资刚性的假定,三重均衡的自动调节机制将不能完全发挥,经济就会出现持续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导致经济萧条。这正是凯恩斯所强调的问题。1.工资刚性与失业我们假定货币工资率 W 是固定的,即把工资率作为外生给定而且不能下降,把这一假194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定加入到前面的完全凯恩斯模型可以得到下面的模型L=LD(W/P)< LS(W/P) → L0,(W/P) (6-10a)Q=F(L0) → Q0(6-10b)S(Q)=I(r) → r0,P0(6-10c)MD(Q,r)=MS/P(6-10d)W/ P =(W /P) → W (6-10e)这一模型由一个外生变量 W 和五个内生变量 L,W/P,Q,r 和 P 组成。式 (6-10a)是劳动市场,根据假定由于货币工资率过高,而且不能调整劳动供给超过劳动需求,从而存在着失业。因此,劳动就业由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所决定。式 (6-10b)是生产函数,在劳动投入为 L0时,产出为 Q0。式 (6-10c)和式 (6-10d)是 IS―LM 模型,当产出为 Q0确定时,决定利率和价格水平。最后,式 (6-10e)表明,价格与工资率是相互决定的,由于货币工资率是给定的,实际工资率依赖于价格水平。反过来,就业与生产又依赖价格水平。显然,工资与价格是相互依赖的只能同时求解。工资刚性模型的要点在于名义工资被假定为只能上升而不能下降。工资刚性模型可以由图 6.20 来表示。Q0W/P O(W /P)*(W/P)0L0L0LM(P0)Q0L*LBrLM(P★)r0OQQ*r*ISWADASP0P*Q*OPLL*LOQ*QQPLSWW/PO(W /P)*Q= F(L)P0Q0(W/P)0AD0(a)(e)(d)(b)(c)P*195完整的凯恩斯模型第 6 章图 6.20 凯恩斯的刚性工资模型196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在图 6.20(e)中,总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这是因为图 6.20(d)的 IS 和 LM 曲线是正常的,即不存在投资陷阱和灵活偏好陷阱。总供给曲线 AS 是向右上方倾斜的,因为货币工资率给定时,厂商对劳动的需求和产出取决于价格水平。当总需求位于图 6.20(e)的 AD 时,恰好是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 Q*,实际工资为图 6.20(c)的 (W/P)*,就业为图 6.20(b)的 L*,而根据图 6.20(a)生产函数,L*的劳动投入又恰好生产出 Q*的总产量。当货币供给量下降,从M*下将到 M0时,图 6.20(d)中的 LM(M*)曲线会移动到 LM(M0)的位置。图 6.20(e)中的总需求曲线将下降到 AD0的水平,这将引起价格水平的下降,在名义工资不变的情况下,会导致图 6.20(c)中的实际工资上升,并使 6.20(b)中厂商的劳动投入量 (即劳动的需求量 )下降,造成失业增加,产量小于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显然,在这一模型中,实际领域与货币领域之间没有两分法,价格水平影响产出和就业,刚性的货币工资率和实际领域联系起来。正是这种货币域与实际领之间的联系,使货币政策成为调节经济的重要手段。工资刚性模型为经济萧条提供了一种解释。三重均衡模型的自动调节机制是以价格水平 P 与工资率 W 具有完全的伸缩性为前提的。如果出现刚性的工资和价格,那么价格水平P 与工资率 W 不具有完全的伸缩性,因此市场是不完全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宏观经济中的有效需求不足,从而无法实现充分就业的宏观经济目标。我们可以拿弹簧来做一个比喻,如果把灵活可以变化的价格水平 P 与工资率 W 比做富有弹性的弹簧,那么工资和价格刚性就像失去弹性的弹簧一样功能受到限制,对于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将大大降低。2.工资刚性与古典学派的理论我们已经知道,古典学派对充分就业的推论是建立在完全可变的价格与工资率的假定之上的。换句话说,如果在古典学派模型中加入工资刚性的假定,也会推出非充分就业均衡状态的结论。因此,工资刚性会使失业与古典的工资刚模型并不完全一致,这种区别主要在于凯恩斯效应与剑桥效应的不同。图 6.21 是根据古典理论加上工资刚性画出的。与凯恩斯模型的区别主要在需求曲线的推导上,即图 6.21(d)中的 AD 曲线与图 6.20(e)不同,它是根据剑桥方程式 MS=k?P?Q 做出的。当货币供给量为 M0时,AD(M0)与 AS 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劳动市场的非均衡,即存在L0L*的劳动失业。如果增加货币供给,从 M0增加到 M*,使 AD(M0)移动到 AD(M*),这会使实际工资率下降到 (W/P)*,从而可以实现充分就业。这种增加货币供给量使价格水平提高是剑桥效应完成的,它虽然与储蓄、投资和利息率完全无关,但却表明了货币变动导致价格变动,从而引起实际量的变动。在这种工资刚性的古典学派模型中,同样不存在货币领域与实际的两分法。与传统古典理论所不同的是,我们加入了工资刚性的假定,因此总供给曲线就与图 6.20 一样,有一段向右上倾斜的阶段。197完整的凯恩斯模型第 6 章L*LDW*W0AD(M*)ASP0P*Q* OPP*LL*LOQ*QW/PPLSW/PO(W /P)*OQ= F(L)P0Q0Q0Q0(W/P)0(W /P)*(W/P)0AD(M0)(c)(b) (a)(d)Q图 6.21 古典学派的工资刚性模型6.4.2 工资黏性早期的凯恩斯主义提出了刚性工资的概念,并以此推出了存在失业的均衡状态。 20 世纪 80 年代,新凯恩斯主义者针对理性预期学派、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 (即新古典学派 )对凯恩斯主义的批评,修正了传统的工资刚性理论,代之以工资黏性理论。1958 年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发表了一篇论文,研究了英国 1861― 1957 年间工资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替代的关系即工资上涨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并描绘了反映两者之间系的菲利普斯曲线,该线表明工资和价格将相对于总需求变化进行缓慢的调整。菲利普斯认为工资会缓慢地对失业变化做出反应,其关键在于工资的调整是缓慢的,也就是工资有黏性。工资黏性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不完全信息一些经济学家已在研究市场出清条件下对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问题。 弗里德曼在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了一个模型,指出当价格上升引起名义工资上升时,最初工人会错误地认为他们的实际工资上升了,从而提供更多的劳动。因此,工人认识到较高的名义工资仅仅是价格上升的结果 (实际工资不变 ),名义工资的增长会引起较高的产量和较低的失业率。在198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这个模型中,就业对工资的缓慢调整是由于工人对价格变化的不完全信息造成的。理性预期学派的代表人物卢卡斯在其理性预期模型中用了信息不完全的假定。当名义工资上升时,工人必须确定,名义资上涨的原因是由于物价普遍上还是由于他们特定种类的劳动价格上升。如果是前者,他们的实际工资就会不变,他们就不会增加劳动供给;如果是后者,他们的名义工资就会上升,劳动供给会增加。但是,在名义工资上升时工人无法确定它属于哪种情况,因此就采取折中的办法,稍微增一点劳动供给,当然要低于他们确信是实际工资增加时加的劳动供给。这样,卢卡斯实际上认为在短期名义工资与就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的关系,但它源于工人获得信息的不完全程度。2.协调问题关于菲利普斯曲线的解释 (亦即工资刚性的解释 )更多是集中在价格上升 (而不是工资上升 )过程中的协调问题上。如果某个厂商的价格提高到了名义货币供给量增加同比例的水平,而其他厂商不这样做,他就要将生意赶到其他厂商那里去。对于所有的商来说,他们不可能在涨价问题上协调一致,谁也不愿意首先按货币的同比例提高价格,价格对需求的反应就必然是缓慢。工资向下的刚性之所以存在,也是因为厂商需求上升时不可能协调一致地削减工资,裁减工人以降低价格。个别厂商削减工资会开罪于工人并使其离开企业。因此谁也不愿意首先这样做。3.有效工资与价格变动的成本有效工资理论把工资看作是刺激劳动的工具,认为工人工作的努力程度既取决于工资,又取决于工人眼下的工作比其他可能得到的工作是否更好。因此,厂商可能希望支付给工人高于市场出清情况下的工资,以使工人感到不愿失去这份工作。这一理论并不能解释平均工资的缓慢变化,但却有助于解释失业的存在。因为,根据市场出清的理论假定,只要有一部分厂商高于市场均衡工资支付其工资,工资就会高于均衡工资,就业就会低于充分就业。4.工资合同与长期关系工资黏性理论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建立在劳动市场中厂商与工人长期关系的基础上的。绝大多数劳动者都认为,其现在的工作会持续一段时间,其包括工资在内的工作条件都可以定期谈判。在通货膨胀较低的时期,一般是谈判名义工资,往还要规定加班或延长的工作时间内要支付更高的工资率。这也是为什么 WL 曲线向右上倾斜的原因。在任何时候,厂商和工人都倾向于针对现在就业的工人谈判工资。并将其分别按不同的劳动类型来谈,先基本工资然后再谈加班点的工。当对劳动需求上升时,厂商会增加工作时间。在短期,工资沿着 WL 曲线变化。随着对劳动需求的持续上升,工人将要求在下一次工资谈判中增加基本工资。所有的工资谈判都要持续一段时间,因为不是所有的工资都同时谈判,资是分阶段和种类的。假定劳动力一半工资在一月份确定,其余的在七月份确定,假九份货币存量增加,最初价格是缓慢调整的,因为直199完整的凯恩斯模型第 6 章到三个月以后货币存量才增加。其次,当一月份重新谈判前半工人工资的时候,厂商和工人都知道,另外一半工人的工资在六个月内是不会变化。工人在谈判资的时候,也不会一次就使工资达到经济长期均衡时的水平。因为,如果前一半工人这样做,他们的工资相对于另一部分在六个月内不变的工人来说,就太高了厂商就会倾向于雇佣另一部分工人,前一部分工人就有失去工作的危险。在七月份谈判另一部分工资的时候,工资的提高程度将超过前一部分工人工资,但也不会提高太多。因此,工资的调整是部分的和分阶段的,缓慢朝着长期均衡的状态发展。5.内部人 ― 外部人模型在工资与就业之间关系的研究中还有一个重要事实,就是厂商只与正在就业的工人谈判工资,失业的工人就很难有这种机会。因此内部人会比外部人具有一定的优势。失业为什么不能对内部人构成威胁呢?有两个主要原因:一个是受到威胁的在业工人很可能已经接受了工资的削减,但他们将在努力程度上和生产效率做出适当的反应。二是如果厂商解雇高工资的在职工人,并试图以较低工资雇佣失业工人,那么,失业工人将变成内部人,不久,他们的行为就会与上一代内部人样。此外,厂商还将面对许多低效率、高成本的问题。内部人―外部人模型说明,工资实际上不对失业做出反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旦出现经济衰退,就不能很快恢复到充分就业的状态。实例6-4中国总供求的波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经济基本上属于短缺经济,总供给不足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这一时期的宏观经济调控,侧重于增加供给,而抑制过快的消费增长则是该时期在需求管理方面的中心内容。自20世纪80年末期至90年代初,中国基本生活用品短缺的局面基本消失,供给方面的约束主要体现在若干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上。这一时期需求变化对短期经济增长的影响也明显地表现出来,如1989年至1991年,消费需求的增幅减缓,同时由于国家提出了“治理整顿”的方针,实行宏观紧缩,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也明显放慢。需求增长的缓慢使总需求低于经济供给能力。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慢,市场疲软,企业开工不足。虽然这一时期出口需求的增长较快,但出口增长主要是内需不足的被动反映;不能改变总需求不足的状态。而在1992年至1993年,以邓小平南巡讲话为契机,固定资产投资迅速扩张,成为带动需求增加和整个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供给和需求关系的变化,要求在宏观经济管理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而在需求管理方面缺乏经验,往往导致经济波动的加剧,如1989年至1991年间,宏观紧缩力度过大,造成投资压缩过多。而在1992年至1993年间,对于旺盛的投资需求则没有及早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导致高通货膨胀和部分虚假的经济繁荣。中国经济自1993年以来,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由于实行适度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自1993年起。经济增长速度逐年回落,GDP增长速度从1993年的13.5%降至1997年的8.8%,同时,通货膨胀率200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由1993年的14.7%和1994年的24.1%,降至1997年的2.8%,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201完整的凯恩斯模型第 6 章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衰退20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在多年迅速增长和极度繁荣之后经历了长期衰退。由于日本经济的长期增长以及日本企业采用终身雇佣制等因素,日本历史上的失业率是极低的。但这次失业率却从1990年的2%上升到1998年的4%,在1990年以前的20年中,日本的工业生产翻了一番,但1998年和1990年的GDP仍然一样,实际GDP停滞,有时甚至还下降。在政府治理持续性经济衰退过程中,日本经济出现了典型的零利率、负通胀的经济局面。1995年9月,为了促进经济复苏,日本中央银行采取了把贴现率降到0.5%的超低利率政策:1999年2月,中央银行为进一步减轻企业利率负担和刺激国内消费,在维持贴现率不变的情况下,将短期利率0.25%降到0.15%;同年3月份以后,日本央行大规模发行超出市场需求的货币,促使市场利率基本降到“零”。同期,日本的消费物价指数自1999年第三季度开始低于上年同期水平,1999年全年物价水平与上年持平,2000年负增长0,4%,2001年负增长0.9%。案例分析,该案例较好地说明了凯恩斯理论中对萧条的解释。按照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总支出Y由消费C、投资I和政府购买G以及净出口(X-M)四部分组成。上述四部分需求的减少都有可能使得总需求减少,从而使得有效需求不足。第一,造成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之一是消费支出减少。这部分归因于股票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在日本,1998年的股票价格不到10年前顶尖水平的一半。与股市一样,日本的土地价格在20世纪90年代崩溃之前的80年代也是天文数字。当股市和土地价格崩溃后,日本公民眼看着自己的财富都消失了。而财富和收入的减少使得人们减少了消费支出。第二,造成日本经济衰退的另一个原因是投资支出减少。这部分归因于银行系统出现的“信用危机”。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银行陷入了困境,并加剧了经济活动的衰退。20世纪80年代日本银行发放了许多以股票或者土地为担保的贷款。当这些抵押品价值下降之后,债务人开始拖欠自己的贷款,从而使银行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贷款。以商业银行为例,截至2002年3月底,美国高盛公司估计日本金融机构持有的不良资产为236万亿日元。这种旧贷款的拖欠减少了银行发放新贷款的能力,所引起的“信用危机”使企业为投资项目筹资更加困难,从而压低了投资支出。第三,上述两部分需求的减少使得总需求不足。同时我们观察到,在日本的衰退中,表现为经济产出的减少,同时利率降低。1998年的日本和1935年的美国一样,名义利率不到1%。这一事实说明,衰退的主要原因是IS曲线的紧缩性移动。因为这种移动既减少了收入又降低了利率。日本为摆脱衰退采取了不少政策措施,但收效甚微。同时,这些政策也引起了争论。一些经济学家建议日本政府要大幅度减税,以鼓励消费者更多地支出。但日本政府中的决策者却不愿意大幅度减税,因为他们想避免预算赤字。另外一些经济学家建议,日本的银行体系要更迅速地扩大货币供给。在名义利率下降余地很小的情况下,迅速扩大货币供给也许能提高预期的通货膨胀,降低实际利率,并刺激投资支出。无论如何,日本的衰退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而“解铃还需系铃人”,办法还是要从总需求扩张中去寻找。202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本 章 例 题【例 6-1】 总需求曲线 AD 和总供给曲线 AS 如图 6.22(a)所示,在充分就业产出水平 YF和价格 P0处达到均衡。问,O Y1YFrr1r2LM(P0)Y0YFY OP1P0PAD0AD1AS(a)ISIS1LM(P1)Y(b)图 6.22 总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 AS(1)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若提高税收,会对 IS,LM 和 AD 曲线有何影响?(2) 解释价格水平是如何调整由增税所引起的非均衡的?解析:①增税将使 IS 曲线向左移至 IS1,如图 6.22(b)所示;在 P0的价格水平下,总需求减少,AD0向左移动至 ADl,如图 6.22(a)所示。这时总需求 Y1低于充分就业产出水平 YF。②如果价格可以自由变化,价格水平就会下降。如图 6.22(a)所示,从 P0下降到 Pl,沿着 ADl曲线直到总需求重新等于 YF。价格水平的下降使货币市场上实际货币供给增加,LM曲线向下移动到 LM(P1)。如图 6.22(b)所示,利率从 rl下降至 r2,总需求增加到 YF。经济重新恢复均衡。【例 6-2】 根据总供给理论,乘数理论是否要进行修正?解析:乘数理论认为自发性支出增加时,均衡产出按一定倍数增加。例如,简单投资乘数为 1/(1-MPC)。根据总供给理论,乘数理论可以这样修正:自发性支出增加时,总需求 (有效需求 )按一定倍数增加。只要将均衡产出改成总需求就可以了 (当然应当保证利率不变,否则将有挤出效应 )。至于均衡产出增加多少,则要区别不同的情况:若价格不变,则均衡产出增加,符合乘数理论;若价格提高,则要小于乘数理论;若充分就业,则产量根本不变。203完整的凯恩斯模型第 6 章本 章 小 结知识点,总需求曲线分析;总供给曲线分析; AD― AS 模型;三种均衡模型的导出及调节;投资陷阱;流动性陷阱;工资刚性与工资黏性。关键术语,总需求;剑桥效应;凯恩斯效应;总供给;总量生产函数;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新古典综合派总供给曲线; AD― AS 模型;三种均衡;投资陷阱;流动性陷阱;工资刚性;工资黏性。背景知识中国经济的“缩长”之谜1997年,中国经济在经历了高达13%的高通货膨胀时期以后,开始进入长达7年之久的通货紧缩。在此期间,中国的物价水平呈负增长。一般情况下,通货膨胀意味着经济高涨,而通货紧缩则意味着经济危机。这可以从向上倾斜的总供给曲线得到证实。然而,中国在此期间经济增长率在世界上仍然一枝独秀,自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瞩目世界的高速增长。在过去的26年(年)中,中国的实际GDP的年均增长率高达9.4%,比世界同期发达国家的增长率高出近3倍。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经济也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最近一次的商业周期开始于1990年,此时经济处于谷底,年增长率为3.8%,是最近26年中最低的一年。经济从1991年开始复苏,接着是处于波峰的连续三年的超高速增长,增长率都在12%以上。这种非常规的增长同时也伴随了从1993年开始连续三年的超过13%的高通货膨胀。随后,经济开始进入漫长的通货紧缩。在最近一次的商业周期中,一个最为明显的特征是,即使当经济处于通货紧缩时,相对于当今世界的其他国家来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仍然高达8%。“缩长”现象引起了经济学家们广泛的关注,有些经济学家甚至怀疑中国的统计数据。然而,如果我们使用供给冲击这一概念,中国经济的“缩长”就不难解释。当具有积极意义的供给冲击产生时,供给曲线就往下移,于是,高增长和低通货膨胀甚或紧缩就成为可能。如果我们考察一下中国的实际经济情况,似乎可以看到具有积极意义的供给冲击。中国国有企业的改革首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国有企业开始容许职工下岗。再加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中国的城市就业问题开始变得严重。严重的就业问题显然会影响工资,而工资是决定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失业问题的出现是体制改革的结果,它与经济是否景气无关。因此,就业问题完全有可能与经济增长同时并举,而有关的数据也说明了这一点。例如,中国的登记失业率在年为3.1%,2001年则达到了3.6%。而这一登记失业率并不包括下岗人员的失业率。如果我们把下岗工人也记入失业人员,则2000年我们的城镇失业率是7.8%。供给冲击的另一个现象与人民币币值有关。在经历了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的货币纷纷贬值,而美元则开始强势。中国当时实行的是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因而,中国的人民币也开始升值。这也同时意味着进口产品的价格下降,从而产生积极的供给冲击。204宏观经济学 原理与实务就标准的经济学理论而言,“缩长”有可能来自于一个正向的供给冲击(如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负向的供给冲击相反,正向的供给冲击将使总供给曲线向右移,从而在给定的总需求曲线下,价格下跌,产量上升。这种观点为一部分中国的经济学家所持有。“缩长”的另一种解释认为“缩长”是由于前些年的过度投资所引起的。过度投资不仅在未建成生产能力前创造了过度需求,从而加速了通货膨胀,同时在建成后也会突然增加大量的生产能力。所以,当政府通过需求管理采取反通货膨胀的政策时,生产能力就会过剩,从而产生通货紧缩。这样一种解释似乎与中国近期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波动相符。(资料来源:改编自龚刚的《宏观经济学――中国经济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习 题1.选择题(1) 下面关于总收入―总支出模型与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之间的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 )。A.两个模型都能得到均衡的国民收入,因而二者没有什么区别B.两个模型都假定价格水平不变C.总需求―总供给模型中没有货币因素的作用,而在总收入―总支出模型中存在货币因素的作用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2) 根据古典学派的理论,总供给曲线是一条垂线,原因在于 ( )。A.在古典理论中,货币工资是不变的,因而就业水平不变,总产出水平不变B.在古典理论中,价格水平是不变的,因而市场不会调整总产出水平C.在古典理论中,当价格变动时名义工资与价格水平保持方向一致,实际工资保持不变,就业不变,产出不变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3) 如果经济运行处于总供给曲线的向上倾斜部分,则总需求的增加 ( )。A.使物价水平上升,但实际国民收入并不提高B.使实际国民收入提高,但物价水平并不上升C.使物价水平上升,同时实际国民收入提高D.物价水平并不上升,实际国民收入也并不提高(4) 工资刚性是指以下情况 ( )。A.工人的超时劳动不能得到补偿B.工资完全不因需求或供给的变动而做出调整C.当就新合同谈判时,工人得不到加薪D.当物价变动时,工资不能自动做出调整(5) 投资陷阱发生时,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投资是一个不受利息率影响的常数 B.均衡实际国民收入不受利息率的影响C,IS 曲线具有完全弹性 D.凯恩斯效应不再起作用205完整的凯恩斯模型第 6 章(6) 灵活偏好陷阱发生时,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货币需求的利息率弹性无限大B.总需求曲线成为一条完全没有弹性的垂线C,LM 曲线完全没有弹性D.凯恩斯效应不再起作用(7) 下列关于黏性工资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是由于受劳资之间长期契约关系或信息不完全的影响B.工资无法对价格变动做出反应C.工资的调整是缓慢的D.劳动的供求变化不能立刻反映到工资上2,假定劳动需求函数为 Ld=400-10*(W/P),名义工资 W=20,在没有达到充分就业之前劳动供给的弹性无限大,充分就业的就业量为 380。那么,试求,(1) 价格水平 P=2 时的就业情况;(2) 价格水平 P=5 时的就业情况;(3) 价格水平提高到多少,才能实现充分就业?3,在凯恩斯主义的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经济在图 6.23 中 E0点处达到均衡,问,(1)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原材料的单位实际成本增加,对均衡产出和价格有何影响?E1E2E0P0OY1YFAS1P1P2P AD1ADASY图 6.23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中的 E0点(2) 如果此时名义工资具有向下刚性,(1)中的非均衡会做怎样的调整?当价格从 P0上升到 Pl时,工人能够要求到更高的名义工资吗?(3) 当价格与工资水平可完全伸缩,又没有实施需求稳定的政策,在经济重新恢复充分就业水平的均衡时,名义工资和价格水平有何变化?(4) 什么样的需求稳定政策应该用来修正 (1)中的非均衡?(5) 如果原材料单位实际成本的增加只是暂时的,又如何影响 (1)中的非均衡?
课件名称:课件分类:经济课件类型:电子图书文件大小:11.12MB下载次数:8评论次数:3用户评分: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流动偏好陷阱ppt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