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的,以前是西女药剂师师

为什么医生的字永远那么潦草,但是药剂师却能看懂呢?
按投票排序
现在全国大多数三甲医院门诊处方都是打印的了,医生仅仅需要手写签名即可,所以这种现象会明显改善。处方里会有大量的简写或拉丁文,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外行,就是打印给你看也不一定看得懂;医生和护士、药剂师之间就是一个长期的合作关系。医生在字迹变潦草的过程中其实一直在探药剂师的底线。忙;——本人把一四条对调了,希望医生朋友能明白,电子处方电子病历要比手写的潦草处方更受人认可,其次我没知识看不懂可以查,写成天书看不懂不受人认可也不利于医患关系。
作为一个外科医生,关注这个问题好几天了,一直都不发言,就想先看看大家对这个事情的看法。看完之后觉得这里面确实还是存在一些误解,今天来谈谈我的理解。 医生的字迹潦草是个普遍现象,但不是绝对现象,至少我接触的医生里面还是有很多人的字迹是十分工整的。而且,字迹潦草仅仅是一个现象,绝不是刻意为之的。像是某些知友提到的“为了让病人在本医院购买药品,不让病人看清楚医生开的药方,增加医院的药物收入”这样的推论基本是不成立的,因为大多数病人还是选择在医院拿药(很多的药只有医院里才有,药店里很难买到,而且在医院就诊之后立刻去医院药房拿药明显比去外面药店方便)。况且大多数医生看门诊都忙死了根本就没心思管你去哪里拿药。 那医生字迹潦草是缘何而来的呢,其实根本没有什么行业的秘密,就是忙的。您可能觉得怎么可能忙得连字都写不好呢?我来告诉你,很多医生一个上午(8:00-12:00)在门诊要看40甚至60个病人,每个病人都要问病史,查体,写门诊病历,开处方,还有些病人要和你纠缠。设想一下你哪还有心情一笔一画的把字写工整。数十年如一日的这种工作的折磨,于是字迹就越来越潦草了。   医生的字这么潦草,药剂师怎么能看懂的?就像三表哥说的“人家压根就不是写给你看的”,因为医生的处方里会有大量的简写或拉丁文,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外行,就是打印给你看也不一定看得懂。  比如说: TAT 1500u X 1          sig.
im st! 而药剂师一看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就是破伤风针肌注。
另外一方面,我国对执业医师法对医师的执业地点是有规定的,多数医生都不会频繁跳槽。所以医生和护士、药剂师之间就是一个长期的合作关系。医生在字迹变潦草的过程中其实一直在探药剂师的底线。我写的这么潦草他还能看懂,下次我再写草一点。(哈哈,开玩笑)。不过,至少这么多年的磨合,就算有几个个别的字看不清,再加上处方里的上下文关系,总是能看懂的。
不过现在全国大多数三甲医院门诊处方都是打印的了,医生仅仅需要手写签名即可,所以这种现象会明显改善。
以上情况,是在下的个人理解。并无理论依据。
科学松鼠会的赵承渊写了一篇文章《告别医生们的涂鸦》。
推荐大家看看,链接在此:文中提到了1996年BMJ上的一项专门针对医生字迹的研究,结果很有趣。
上面有人说能看懂是因为和药房的熟悉了但是我一直很奇怪 为什么医生和医生之间互相能看懂比如这种
上面说是拉丁文的。。。。经过辨认是中药药方啊
中药药方没有拉丁文的吧。。。@米内网:#十年少#
感觉身体不好,遂去医院检查一下,按医生要求照过X光后,X光医师写了诊断,然后我拿着诊断和片子给医生看。谁知医生拿着X光诊断就开始摇头,嘴里啧啧有 声,我心里立马就抽了,哇凉的,都想问问医生还剩多久了,结果那医生开口就说:“唉,现在的年轻医生啊,字写得真差劲。“@坤花爷把妇产科一摔说: 经过深刻研究。。这个应该是中药处方。。当归川穹山楂什么的。。@柒_墨:右边!!你怎么认出来的,你们医生都有内部交流触须么?后面有个药房的妹子跳出来翻译了一下
你们一定不知道我们学药的是多么的感谢无纸化医疗。有些大夫吧(点名批评外科一切手术科室,从病史到用药都极其极其……上次见习颅脑损伤病人是男病历你们写了个女!既往用药史也不问!你说你术前不问就算了,术后也不问!我问还说我们抓不住重点!自己用药不对还不承认!能进步吗!?这还能进步吗!?)写字潦草就罢了,关键是你要猜他写的是中文还是英文简写还是拉丁简写还是数字,坑爹的是拉丁我们学的还不一定全……药剂科老师一直说我们是修为不够,望天。
这个问题吧,我感觉应该也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所有人写字都潦草啊。我认为潦草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工作忙,市级及其以下医院病历都由住院医生写,每天工作量很大的,一笔一画的写会花费大量时间。2本身写字就不好看,比如我,不光写病历写啥都潦草,以前没练出来咋办?现在又没时间练了。本身写字漂亮刻意写潦草很少见,另外现在好多医院病历啥的都电子化了。。关于药剂师能看清的问题,是每天都接触这些东西,看个大概,一个药品名认出两个字就知道是啥了。主要是每天都接触这些字,认得了。其实处方故意写成乱码是有的,主要在老中医,因为老中医卖的是啥?是方子!好多方子都是保密的,一般拿老中医开的秘方只能在他那拿药,别处是不认得的,这也是一种保护,现在西医基本不存在这种情况,因为医生不指着这个药方赚钱,而是药本身。
当然是忙的了 医生要写的东西太多了 看一个门诊病人就要写一大推 住院的就更别提了 哪有功夫绣花似的一个字一个字的写工整写字太慢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 如果你觉得今天挂号 明天下午才轮到你看病也可以的话 我们当然可以写的工整一点 但是工整了又怎么样 就算是电脑打的字 该看不懂还是看不懂顺便说一句 那些觉得医生是故意写很潦草 好让人看不懂 必须在医院买药的人 您太自作多情了 医生一天看几十个上百个病人 压根不在乎您在哪买药
亲身经历,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多了。日日年年看那么几个医生的笔迹自然认得,而且触类旁通。除此之外,就是连猜带蒙。猜什么病,然后看什么药对得上。看剂量,途径,然后排除法。最不济,如果是社区药房,问病人去看什么病了,医生有没有说开了什么。再不济,问别的药剂师。我就碰见过传真处方到另一个药房求助的。实在没招了,去问开处方的医生。学校根本不教这个,他们也知道没法教。刚开始工作的时候简直是噩梦。现在好多了。其实笔迹潦草基本没有好处,增加很多错误的机会,而且是白白增加。怕人改,不太说得通,改也一般改数目,很少去改药名。怕病人看懂就更说不通,病人有权力知道医生给自己开了什么药。药剂师最喜欢打印出来的处方,白纸黑字一清二楚。据我观察,基本刚出来的新医生字迹都不错,相对齐整,老医生就比较可怕了。还真遇见过整个药房都认不出来,最后只有去找医生,当时还问了别的医生也没人能认出来。但是要求医生好好写也不现实。因为习惯养成了。最好办法是全体用电脑处方打印,再也不要手写。你真以为医生互相之间看得懂?除非一起工作过。要知道病历都是dictation的,最后都是打出来。表啊什么的多半护士代填。要是全是医生自己干,他们自己就会受不了的。
医生的字为什么都那么潦草?摘要:没学过几门密码学,还真不好意思说能看懂医生的字。导言:六层楼曾经是书法特色小学的优秀毕业生这件事情,不用再赘述了吧?算了,还是说说吧。我从小学毕业之后基本上就没有怎么好好练过字,驰骋于文艺圈也全是靠小学时候积累的底子,倒也够我挥洒的了,所以你们看到了我的字就是我小学时代的水平,只是这些年写地愈来愈额熟练,有了一些大人模样。在小学因为单纯字比较好就可以当升旗手的我,以一米二几的身高扯着红旗的一角站在升旗台上,第一次体会到什么叫『高光时刻』,当时会有一些作品挂在学校的光荣栏,供后来的学弟学妹学习,那个阶段的我几乎是这一生最虚荣的时候了,以至于我后来升了初中,还拉着小伙伴来小学看我的光荣历史,结果被门卫大爷拦在门外。我说:让我们进去,要知道我可是进入『名人堂』的男人。大爷不信,依然冷面拒绝。我隔着栏杆指着熠熠生辉的光荣栏说,第一排,第二张字就是我写的。大爷受到书法特色校的影响,也对字好的人心存敬畏,说到:滚犊子,我还说那一排都是我写的呢!那一刻灰头土脸的我才真正体会到了当时的校训:一笔一划写好字,一生一世做真人。所以,我发誓以后要把每一个字写好。可是,好死不死选了一个医生当职业。结果,很难想象坚持我的字体有多难。最后,医生的字为什么都那么潦草呢?今天就来讨论一下医生的字。今天的内容可能需要一些《密码学》的基础知识,所以就算读不懂,也不是你们的问题,是我对你们的要求太高。其实,我大可以把医生们平时的字或者经常在网上看到的那些龙飞凤舞的照片放在这里,淡淡的说一句:是的,我们平时就是这样写字的。然后转身离开,留给你们一个冷峻的背影。但我还是挺想分析一下这个问题的,下面就是我这些年潜心研究的结果,分享给各位。一、有的人写字的确不好看不管是医学泰斗,还是实习医生,都存在一定比例的人,他本身的字就不好看,再加上他们这么些年的练习和深化,让本身就不好看的字『丑』得更加具有个人特点,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好看的字都差不多,但是丑字才是丑得千奇百怪,丑得牛鬼蛇神。当然,六层楼必须要说,字的好坏完全不能代表这位医生的水平,这里要说到我的导师,妇产科界的巨擘,师恩盖世,终生为父,虽然他的一个签名堪称无价,可是凭良心讲,老爷子的字并不是很好看,但是,这丝毫不影响他年逾古稀,仍然奋战在手术台上,依然可以一站12小时,只为延长卵巢癌晚期病人的生命。所以,你们要理解,有一些医生他本身字写得不好,再加上他不认真写字,那自然就很潦草。二、有时候忙起来,医生很难写好字现在很多医院已经是无纸化办公了,在病房里能看到医生的字的机会不多,顶多只是看看医生的签字,有的医院甚至惨绝人寰到使用电子签名,干脆几乎都不用笔了。但是,以前的时候病例都是手写,洋洋洒洒的几千字够你写一上午的了,如果这个时候再来一位病人,那就完蛋了,一天不用干别的了,只能不断的写字了,如果再来一位病人,我想再怎么淡定的医生都要奋笔疾书了,不然就回不了家了。好,只要一写快,再加上一系列临床工作会不停的打断医生的思路,潦草就在所难免了。目前还在手写病历的估计只剩下门诊了,我在跟会员和读者沟通的过程中看了无数的门诊病历,有一些字我能看明白,有一些字我打死也认不出来,只好硬着头皮承认我资历尚欠,难以辨认这些密码。这是因为门诊的病人很多,医生不得不加快诊疗速度,不会在写病历上浪费太多时间,所以,就变成了你们看到的那个样子了。我来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就是:有时候医生写的字会随着门诊时间变差,那是因为门诊医生的情绪越来越不稳定了。我在门诊的时候写病历都会尽量把字体写的很清楚,原因有三:第一,写的不清,患者还会回来找我问,与其三番五次的解释,不如一次写清楚;第二,我不知道患者拿着我写的病历还会去咨询谁,希望不会要给人家造成麻烦;第三,你也知道,我本身字比较好。哦,对了,我曾经在后台回复的时候看到过以前的病人拿着我写的病历来咨询我,只是她不知道是我罢了。三、就是为了让患者看不懂?有的人说医生一定是不想让患者看明白他写的处方,这样患者就不能去外面买药,只能在医院买药,这样一来,医生就能拿到提成了。你看,这逻辑多缜密,想反驳都无从下嘴。实际上,有一些医生的字就连我们医生也看不明白,多少次我们一群医生聚在一起讨论着刚刚会诊医生写下来的会诊意见,基本上也只能看懂一部分,剩下的部分只能依靠我们自己的医学知识上下求索,连猜带蒙才能整明白,所以,我真的不认为他们只是不想让患者看懂,他们是想让全世界都看不懂,我想这也是一种孤独吧~至于他们为什么写成那样,可以看上面两部分。那么为什么药师可以看明白,并准确的拿药呢?是不是所谓的『暗号』呢?这就涉及到密码学的问题了,首先,病历当中有很多医学的专业名词,对临床症状的描述也都是采用专业的词汇,这些词汇跟我们平时的生活用语并不接近,加上绝大多数患者并没有医学基础,所以很多人自然就看不懂那些『天书』,而这些看不懂的『天书』,就像是二战时期联盟国之间曾经使用来自某个犄角旮旯的方言作为通讯语言,目的就是不让敌人发现。但是在医患之间不存在敌我关系,患者有时间有条件去了解医生的语言,这样可以减少误解,这也是六层楼一直致力于打破患者与医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目的。其次,坦言讲,药师们在办公室也会在吃饭的时候讨论一下哪个医生的字写的很烂,每次都要认半天才能明白,而临床医生和药师之间因为长期的磨合已经十分熟悉彼此,很多处方都写出花儿了,药师照样可以准确的把药找出来,这就像是我们在看《模拟游戏》的时候那台『Enigma』,经过一系列的程序和逻辑解出密码一样,临床医生越写越糟糕,不断得锻炼药师的辨认能力,最终练就了火眼金睛,就算有时候实在看不出来,药师还可以打电话回去问。实际上,医生的字潦草这件事情不光是在中国,在国外也是广泛存在,甚至有国外的医生因处方潦草造成药师用药错误,进而导致影响患者生命健康的情况发生受到了严厉处罚,而且国外三番五次的颁布政策规范医生的病历及处方书写,效果如何我不知道,总之,潦草在医生行业里仍然是普遍现象。四、那么,患者该怎么办?如果你们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习得『解天书』的大招,那恐怕会让各位失望了,其难度不亚于让Siri听懂我国所有的方言,但是我希望你们以后无论在哪里如果看到了字迹不清、龙飞凤舞的病历或处方,请务必理直气壮的回去找医生给你一个字一个字解释清楚,因为让你明白那些内容是接诊医生的义务,所以,不要觉得不好意思,不要觉得无所谓,不要觉得可以忍气吞声……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完今天值夜班,利用本来应该休息的时间唠唠叨叨的写下了这篇文章,本来想着替医生说几句话,结果写着写着就又跟患者站到了一起,希望你们可以多看看六层楼以前的文章,重点学习其中的一些知识,而不是那些六层楼硬着头皮攒出来的段子。希望今天这篇文章可以对你们有帮助。晚安,我爱这个世界。如果赞赏的多,我就教你们写字!【广告】微信公众号:ConsultingRoom_11或扫下面二维码(用于咨询个人问题)知乎专栏:推荐文章:
没学医前我陪家里人去医院我也看不懂医生写什么,学了医后我就看懂了!有些人说:“不让病人看清楚医生开的药方,增加医院的药物收入,而为医生自己增加奖金。”真的很想给这些人两耳屎!!!那请问为什么我学药剂的同学从一个医院到另一个医院,换了不同的医生相处也能马上看懂处方,还相处呢,相处你娘。而且现在很多医生开方子都写得很工整了,加上有电脑核对是非常之清楚的。看不看清楚处方一方面跟医生字迹有关联,更多还是与你对药物知识(用途,缩写,用法用量)的了解程度相关。
医疗上的事,不用过多的解释,通情达理的人,多少解释一下,就明白了,不讲理的,说也没用,我现在很多事不指望病人理解,干好自己的活就行。有些事确实是医院医生的不对,像上面的图片,那都是啥啊,也许是故意让人看不懂,看懂了出去拿药,那就白干了,怎么养老婆孩,还有一些不懂装懂,或者因为没钱、这样那样的原因存心找茬,解释有什么用,懒得理这些人
昨晚转上来的病人的急诊病历清楚吗?很清楚。所以“永远”这种说法首先不成立。而作为一个普通患者,一般不会认识什么po ivdrip st吧。
有一天去301看头疼,排队到12:30,医生已经没有力气说话了,我看病不看病都已没情绪。为什么医生要看那么多病人?挂那么多号?我跟那个医生说了会儿闲话,他很诧异我不讲述病情。医生真是不容易,写草了药名和诊断还用问为什么吗?忙到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批发式的看病人,赶集式的看病速度,唉,怎么得了?但也有例外,医生并不忙,病人并不多,但诊疗本上依然写的是“火星文”,你无从得知是些什么内容,那就是些习惯成自然了,很年轻的医生也这么写,则纯粹是言传身教,以为当个医生就该如此开药方了。
作为一名大四即将实习的医学生,不邀自来。=============分割线============ 我的专业是首都医科大学七年制临床,还没有进入医院实习,会有医院见习,但看医生写的字也是家常便饭,所以,我的回答可能更贴近大家的看法。 总结,"医生的字难以辨认",很大程度上是专业知识和工作特点的原因。一早想到这个问题,专门找了一下我自己的笔记,算是这一本笔记里比较丑的了=_=主要是这学期14门考试+各种模拟考,字儿越来越难看,怎么办哦(⊙o⊙)哎哟,不漂亮,还是很容易辨认的嘛╮(╯▽╰)╭那言归正传,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答主@顾扯淡 所列举的例子一眼看上去,嗯(⊙_⊙),你TM在逗我作为一名奋斗在革命一线的医学狗,打不死的小强,显然你这样的字迹吓不到我。心电图那样的蚯蚓线我都能给你诊断出病来(咳咳,我是认真看的!肯定是对的!),这算什么哦!!!所以我用看变态心电图的心态,先找找规律吧然后,有一个惊奇的发现,具有看病历的里程碑式的意义哈哈,格式一样嘛,后面都是这个格式,如果没猜错的话,就是"药品+xx克",嗯,从天书变成了我们人类的文字,你们这些中医之间的符文即将被我破解。给我3分钟,我全都给你们翻译出来好了,一个小时后,,,,,,哈哈被自己蠢哭了好嘛 就看懂一个(我真的没有天天关注菊花那个部位→_→)然后看了一下@顾扯淡 的回答豁然开朗嘛,哈哈大家再回过头去看一下第一张图(谁说看我的笔记了=_=药方那个),怎么样?看懂几个了?嗯,不错嘛!所以,总结我一开始完全迷路的原因1.完全不知道你们中医出牌的套路嘛(不熟悉药方的书写格式)2.啊?沙参是什么东西?一个药?(不了解专业名词)3.哦,你们沙参这样写啊?你们城里人真会玩(不熟悉医生书写习惯,经验缺乏)嗯,所以嘛,医生们之间并没有 暗号(?周杰伦),也没有 不能说的秘密(?周杰伦,嗯,我是个爱音乐的医学生(? o?_o?)?),完全是纯粹的写字潦草(囧)不过在西医里,有一些英文缩写啊,拉丁字母啊神马的,您确实是看不懂,那确实是我们的暗号哈哈(傲娇状)。什么?你们为什么要简写?为什么不让我们看懂?你们一定想什么什么什么…balabala....额(⊙o⊙)…,其实,如果不简写,比如:地美环素(DMCT),全名"Demethylchlotetracycline"写起来很费劲的亲!比简写还难认啊!您还是看不懂啊(破涕为笑)另外,自豪的是,有针对所有职业的英文水平的调查里面,医生的英文水平排名超级高哦!不要问我为什么,我的老师禁止我们看中文的文献(泪泪泪)还有西医里的专业名词比如我下周考试可能遇到的"杨梅舌",这样的词写一个在病例里,您肯定觉得自己看错了,所以嘛,医学的专业性很强的哦咳咳,好了,就是这些。其实写字的问题现在好多了,都是电子病例,写病历什么的都在计算机上,医院信息系统(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会帮我们解决很多事情,患者的信息都是通过扫描条码录入,方便准确迅速。我所在的北京同仁医院,现代信息化做的相当好了。突然发现这个问题好早啊,不知道有没有人看。。。
我不是医生,但是因为工作性质,每天要写很多字,工作要求时效性,为了提高效率,我只有加快写字速度,久而久之,就练成'仙体',很多人都认不清。但是下一个环节同事认起来一点问题也没有。写到这,有些难过:其实以前我的字绝对可以称之为赏心悦目的。这也可以说这个是我为工作做出牺牲之一
证明推进电子病历和电子处方的重要性
这是全世界共通的问题。而且每年美国因为处方字迹潦草导致药剂师开错药引发的医疗事故有不少起。因而管理机构实际上是不赞成处方字迹潦草的。但这个问题恐怕很难解决吧。医生的字迹为啥潦草,我曾经稍微了解过一点,但根本没有确定的说法。每个医生自己的理由都不同。概括起来最主要的理由是忙碌,以至于养成了习惯,在不忙碌的时候也写得潦草。还有的说是在医学院的时候因为学习的时候必须大量高速撰写处方药名,培养出的坏习惯。还有人说是医生潜意识中维护自己职业神秘感的心理作祟。另外还有重要的一个原因可能是不让病人到外面买药,增加医院收入(这一点在中国可能成立,但不知其他国家是否一样)。
一个医生一上午(4个小时)要看30-40个病人,平均一个病人分下来就只有6-8分钟,这几分钟内你要完成问病史,查体,书写记录,开检查,看结果.
一般一个病人的门病历上少说要写100-200字左右。你试试看,你问你爸今天做了什么哪不舒服,问2-3分钟,查体1-2分钟,看报告开检查1-2分钟,再用剩下的1-3分钟把前面问的问题总结成200字写给我看看,我看你字写的怎么样。 药师为啥能看懂,首先,常见病用的药一般就那几个,有些药出厂的就那个剂量规格,药师认得其中一两个字或者看一下那个剂量规格就知道什么药了,二来医生执业一般都是长期在一个医院,这字看多了自然认得。至于那些说医生写字潦草为了不让病人去外面买药,算了,医生哪有那时间管你去哪里买药,就这么6分钟的时间,能把诊断想清楚就不错了,你就别自以为是了。
现在已经是电子病历电子处方啦(?o . o?)但是某些执着的老医生(比如中医科)写的会诊单还是手写,我当初的时候对着一份中医会诊单研究了一个小时终于把那18种药开出了医嘱(手动再见)
补充一个不和谐的答案,来自某美国住院医生写的小说:由于病人的纸上记录是病人有权查看、法官也有权传审的东西,所以医生一般不会写得特别清楚,而计算机里的记录并非正式记录,仅供医生之间交流,病人看不到,其他医生可以查看、修改并添加他们觉得必要的信息和评注,因此不具法律效力,所以医生们会把详细记录都存在计算机档案里。
我小时候一直看的老中医就一直写的很慢,但是却很潦草,看起来像是人为加密(只有行业才能看懂)。如果说是“忙”而潦草,我觉得这个答案很难让人信服,这样显得很不负责任,万一人家看不懂,万一抓错药或者剂量呢?
已有帐号?
社交帐号登录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女勇士_百度百科
《女勇士》是美国作家的处女作。作品以中国为背景,通过极富想像力的虚构与简洁的白描,展示了一个生活在艰难创业的华人圈中的小女孩的童年生活及她周围的女性的现实生活。作品熔美国华人街受歧视、受压抑、贫困、不安定的华人生活现实,与中国大陆的神异鬼怪、仙风道骨、自由战斗的女英雄故事等于一炉。行笔或细腻委婉、或天马行空;气势酣畅淋漓,给人以甘美的享受。
女勇士内容简介
全书分五个部分:无名女子、白虎山学道、乡村医生、西宫门外、羌笛野曲。
第一部分“无名女子”是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者“我”听母亲讲家庭的惨剧。姑姑新婚不久,丈夫去美国淘金,几年后,姑姑怀孕。由于她偷了汉子,违反了封建社会妇女的“三从四德”,全村人为之震怒,在姑姑分娩的当晚,他们砸了她家,姑姑走投无路,被迫在猪圈中生下孩子,然后抱着婴儿投井自杀。
第二部分“白虎山学道”是根据中国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的花木兰女扮男装杀敌立功的故事改编而成。作者想象自己成为“花木兰”进白虎山修炼十五年,然后带兵打仗报了国恨家仇,回到故乡成了英雄。
第三部分“巫医”描述了母亲“勇兰”在中国学医和行医的经历,以及她能捉鬼和招魂的故事。
第四部分“西宫门外”写的是姨妈月兰的不幸遭遇。
最后一部分“羌笛野曲”写的是“我”回忆从幼儿园到成人的成长经历。
该书所涉及的题材相当广泛,几乎包涵了关于移民处境、代沟、青少年的困惑和叛逆、女权主义、边缘文化、寻根意识、家庭史诗、东方话语、红色中国、文化冲突、个人经验与官方话语等使西方学者和读者深感兴趣的种种成分。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阅读它,不同的读者可从中发现不同的可读性。[1]
女勇士作品目录
美国华裔文学(总序)
一 无名女子
二 白虎山学道
三 乡村医生
四 西宫门外
五 羌笛野曲
东西方神话的移植和变形——美国当代著名华裔小说家汤亭亭谈创作[2]
女勇士创作背景
20世纪,两场世界大战对西方人的身体造成巨大的创伤。也给青少年的心理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与白人青少年相比,华裔青少年在成长的道路上承受得更多,而其中的女孩们则是遭受最多伤害的一群人。当时的华裔青少年是移民到美国的第二代人,华裔的面孔在美国主流社会中标志着他们是边缘的一群人,她们在美国社会找不到家的感觉,但也不可能返回到自己父母的祖国。[3]
女勇士主要人物
无名姑姑是受封建男权压迫的一个典型案例。她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农村。姑姑的丈夫在度完新婚之夜后去美国淘金。两年后,姑姑却怀孕了,被指和他人通奸,并连累一家受到族人和村民的谴责与冲击。蒙羞的姑姑在生下孩子的当夜怀抱着婴儿跳进了自家的井中溺水身亡。[4]
母亲勇兰在丈夫去美国淘金后,便只身一人进城学医。在助产士学校,勇兰和五名女学生同住一间宿舍,学习异常发奋,很快便成为“看一眼书就能学会的天生学者”。勇兰凭借坚定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完成了学业,成了一名医生,并打破了只有男性才可以成为学者的封建惯例。毕业之后,勇兰开始了行医生涯。作为一名职业女性,她保留了“勇兰”这一少女时代的名字,而没有冠以丈夫的姓氏,以免沦为丈夫的附属品。
几年之后,勇兰前往美国与丈夫团聚,却遇到了种族主义的压迫。勇兰在中国以为取得学位便能够在美国安身立命,然而现实却是不得不和丈夫一起经营洗衣作坊。勇兰不怕吃苦的乐观精神继续在美国延续,夏天洗衣作坊酷暑难耐,她便讲鬼故事给孩子们听,“让他们背脊发凉”。在双重压迫下,勇兰像男人一样努力干活,为生存而奋斗,实现了女性从受压迫者到学者到勇士的转变。[5]
这个花木兰的故事不同于民间传说中的花木兰,汤亭亭基于母亲的叙述和自己的想象,重新诠释了花木兰的故事。汤亭亭笔下的花木兰则不再是替父从军的尽孝女儿。木兰想要摆脱为人妇、为人奴的命运,在一只鸟的引领下进自虎山拜师学艺。学成之后,木兰返回家乡,代替老父为村民报仇,穿上了男人的盔甲,像男人一样打仗,摆脱了传统女性的地位。诚然,她学习武术是为了抗击匈奴、保家卫国,让自己名垂青史,但同时也是为了逃避田间劳作、挖红薯的命运。所以,木兰进山学艺是一种自我提升、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为了摆脱家务琐事,而非出于对长辈的孝顺。此外,汤亭亭笔下的花木兰没有对统治者尽忠,反而在最后砍掉了皇帝的脑袋。皇帝是封建统治的最高象征,所以木兰的举动是对封建社会的彻底否定。同时也是对父权社会的无情鞭笞。[5]
月兰姨妈的身上带有中国传统女性的典型特征:软弱、胆怯、顺从等。她听从父母之命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小许多岁的男人。丈夫移民美国成为脑科医生后,重娶了一位华裔太太。月兰在香港过着弃妇的生活,靠着丈夫寄来的钱毫无怨言地将独生女抚养成人。她几乎是自愿扮演着封建男权社会对女性所要求的角色。在姐姐勇兰的鼓励下,她终于在70岁之前踏上了美国的土地。这场寻夫记在丈夫只同意给她和勇兰买一碗面条当午餐的情况下草草收场。月兰无法适应美国的生活,最后疯癫病死在加州的一家精神病院里。[4]
“我”指作者汤亭亭。“我”下定决心,希望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成为白虎山上的那个“女勇士”,以此来改善自己处境,帮助父母与身边的乡亲。但是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我”所能做的,就是迫使自己成为地道的美国女性。
尽管从母亲那里听来的花木兰和岳飞的故事感染着“我”,尽管无名姑姑的事迹震撼了我,尽管母亲的转变影响了我。“我”还是被目前所处的这个大环境所影响着。与此同时,“我”想参加学校的节目表演,想让自己的体育成绩和文化课成绩并驾齐驱,更幻想着能在哪一天肆无忌惮地冲下教学楼的楼梯,放声大笑。这是一种美国文化带给她的感受:只要是属于“我”的权利,“我”就有理由去追求。
“我”朝着成为地道美国人的目标奋进的时候,也对女性主义有了不同的见解:女性想要不依靠男性在社会上立足,唯有树立坚定的信念,加之努力付出。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并非都是糟粕,同样,正确面对美国文化,二者相结合,并为之所用,这才是作为华裔女性所应坚持的道路。[6]
女勇士作品赏析
女勇士主题思想
以《女勇士》中“我”为代表的华裔女孩的父母是美国的第一代华人移民,他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被传统观念所束缚。为了在新的土地上生存下去。他们努力学习英语,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但在内心深处,无法割舍中国文化,并且向他们的子女讲述头脑中固有的传统思想。然而第二代移民生长在美国社会、在美国的公立学校接受教育,父母传达的中国传统观念与他们所接受的美国文化价值观念产生了冲突,让他们困惑不已;黄种人在白人社会并未被完全接受,他们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中生活,自己的文化身份无法得到明确,更加重了困惑感。
《女勇士》中的主人公小女孩“我”也为两种文化困惑。父母的故事里提到的中国人的生活和日常生活习惯也与子女在美国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大相径庭,有些细节甚至让子女感到恐惧。在后来经历了“送药”事件之后,“我”更是直接、深刻感受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和美国教育观念之间的冲突,令“我”无所适从。西药店把别人的药误送到“我”的家里,母亲见到之后认为“送药”是个不祥之兆,这是从母亲骨子里的中国传统观念体现出的。她觉得这算得上是飞来横祸,会诅咒全家人生病,因此必须要让西药店做出一些补救措施,例如送糖果,可以驱赶药带来的晦气。她坚持让“我”去西药店,还教“我”怎样跟药剂师交涉。其实,从头到尾,“我”都清楚,药剂师并没有像母亲认为的那样理解了“我”的行为,反而认为是在向他乞讨。“我”认为这是药师在对我们施舍,而母亲认为“她教会了洋鬼子药师讲礼节”。在这场两种文化的冲突之中,“我”完全感受到了处于文化边缘的困惑,虽然母亲与药剂师双方的想法“我”都了解,但却没有办法来向他们解释清楚。更没有办法解决文化冲突带来的压抑感。
《女勇士》中的主人公小女孩最初并不了解两种性别之间的差异,但是家庭和“我”身处的唐人街一直想让“我”成为“温柔”的女子。在此过程中,“我”才渐渐明白了女性地位的低下。作为第一代华人移民,父母给儿子和女儿的不同待遇会让女儿产生困惑,并且会造成女儿内心的不舒服。弟弟的诞生给“我”带来了许多关于性别的差异。弟弟出生时,“我”询问父母是否在我出生时也用鸡蛋在“我”脸上滚过,是否也给“我”过满月,是否也把照片寄给奶奶。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更加清楚地意识到男性与女性之问的不平等,而这种清醒的认识更加深了“我”的成长困惑。“语言在我们的社会中是性别歧视的主要载体”。“女娃好比饭里蛆”“宁养呆鹅不养女仔”“养女好比养牛鹂鸟”“养女等于白填”“女大必为别人妻”,这些常听到的说法令“我”感到讨厌。
语言代表着人与世界的连接,书中美国华裔女孩的沉默代表了她们在主流社会中边缘化的地位。她们讲着美国的语言,有着美国的思维方式,却长着中国人的面孔,长期在两种文化的边缘徘徊,受到封建父权制的压迫,她们对这种边缘化的地位感到困惑,于是普遍选择了失语、沉默。“我”在进入美国的幼儿园的第一年就沉默了。但是沉默的结果却是被质疑智商有问题,低的智商又会受到社会上更多的歧视。于是,沉默实际上又进一步加大了她们的边缘化。华裔女孩儿的沉默并不是真的不会说话,她们在唐人街声如洪钟,可以在华人学校一起朗读课文,可以相互打闹,甚至又喊又叫。由此可见,她们的沉默不是不会说英语,她们是缺乏在主流社会中发出声音的勇气与自信,因此只能用沉默来保护本来已处于弱势地位的自己。作出无力的反抗。
生活在美国的华裔女性在中美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问很容易感受到来自文化和性别的双重困惑与压力。华裔故意躲开中国文化的影响。急切地想成为真正的美国人,却又发现融入美国的主流文化并不容易,才开始意识到保持中国传统的必要性。在美国社会,华人的地位低下,他们经历了被排挤的悲惨事件;同时,他们在美国出生、成长,在美国的公立学校接受教育,受到美国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教育。因此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里,解决困惑而后觉醒对她们而言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为了找到答案,她们在两种文化、两个世界中要学会融合不同的文化。
全书的结尾是“歌词翻译得也不错”,恰好象征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我”的最终愿望是全球化,一个摆脱边缘化的方式,也是华裔美国女性建立自己文化身份的方式。[7]
女勇士艺术特色
全书第一、二、三、五章均用第一人称叙述,而第四章却转为使用第三人称叙述,这给读者以作者冷静客观甚至可以说是“冷眼旁观”地进行叙述的感觉。如果说前三章中,作者是在以“我”的经历与感受引领读者近距离感受并融入所述故事的话;那么,在第四章中作者则冷静地抽出身来以旁观者的身份远距离地与读者一起欣赏这部讲述月兰悲惨命运的情景短剧。这样,作者就以参与者与旁观者的双重身份从近距离与远距离两个角度向读者讲述了所述故事。[8]
戏仿。汤亭亭笔下的花木兰虽然保留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孝敬父母、替父从军、男扮女装等内容,但却把中国古典文学中宣扬的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通过戏仿的写作手法,转变成了追求自由爱情、达到女性解放、实现个人价值的好莱坞式的女英雄形象。其次,汤亭亭戏仿了岳母刺字的具体情节。刺字者由岳母变成了花木兰的父亲,被刺字者由抗金英雄岳飞变成了巾帼英雄花木兰,刺的字由“精忠报国”变成了报仇雪恨的誓言。花木兰背上被刺的字时刻提醒她不要忘记华裔身份,要捍卫自己的种族,铭记自己的历史。这些字就“像军队,像我的军队”。[9]
拼贴。汤亭亭高超且巧妙地运用了拼贴这种后现代主义的创作技巧,从中国古典文学、神话传说、毛泽东领导农民起义、红色中国的土地改革到个人经历、移民问题、代沟、女权运动,将中国文化与美国文学,将中国传统与美国现实融为一体。她笔下的世界是一个多元开放的世界,是一个文化融合的拼盘。除了对花木兰这个经典形象进行拼贴外,汤亭亭在最后一章《羌笛野曲》中,借用了蔡文姬这一中国历史人物形象对其进行拼贴式的再创造。在汤亭亭的笔下,蔡文姬不再是东汉末年不幸被掳掠,嫁给匈奴后被重金赎回,又遭受母子分离的悲情女子,而是被塑造成与匈奴丈夫夫妻恩爱,共同抗敌,思念故国的感情丰富的女性形象。汤亭亭借蔡文姬形象的再塑造,体现出作为美国社会边缘的华裔女性,面对中美文化的碰撞夹击,面对滚滚而来的女权主义浪潮,不再保持沉默,大胆地发出自己的声音,积极地寻求自身的身份。[9]
迷宫。汤亭亭在《女勇士》中营造出一种错综复杂、令人眼花缭乱的无序结构。在第二章《白虎山》中,“我”作为一名中国女孩,受到花木兰故事的启发,决定“必须成为女武士”。紧接着作者笔锋一转,“我”变成了花木兰,女扮男装征战沙场。“我”和花木兰之间没有任何过渡性的暗示或者提醒,令读者一头雾水,难以区分虚构与现实的界限,从而体现出华裔女性在美国社会中所遭受的种族与性别的双重歧视。在第三章《巫医》中,“我”讲述了母亲学生时代在宿舍捉鬼的离奇故事。在母亲讲完捉鬼故事之后,汤亭亭写到:“当烟雾散尽,我想我母亲是说她和同学们在床脚下找到了一块滴血的木头”。读者刚刚有拨开云雾见青天之感,却因为“我”对母亲的话的质疑和评论,再次陷入扑朔迷离之中。在小说中既没有确定的答案,也没有柳暗花明的转折,这种有象无意的迷宫式写作技巧凸显了小说的不确定性。[9]
零散叙事。《女勇士》第一章的主人公无名氏姑姑在以后的四部分中再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主人公从幻化成花木兰的“我”、母亲以及姨妈月兰,到再次幻化成蔡文姬的“我”。这种零散的结构让读者有雾里看花的模糊感。汤亭亭在各章之间没有采取直线叙事模式,使小说呈跳跃式前进,不同主人公交替出现,没有共同的叙事背景,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宏大叙事。她将各种零散的片段串联在一起,让小说的主题不言自明,即华裔女性摆脱美国社会边缘人的地位,融入到美国主流社会中的蜕变过程,刻画她们的果敢与担当,描述她们在中美文化夹击中的艰难处境。[9]
互文性。在《女勇士》中,互文性首先表现在对中国历史故事中花木兰和蔡文姬的人物形象的戏仿和拼贴;其次,在故事情节,甚至细节描写方面,互文性也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第二章《白虎山》中,“我”进山修炼,偶遇“小白兔”。兔子自己主动跳入火堆,变成兔肉,为“我”果腹。“我吃着兔肉,心里明白兔子是为我做出自我牺牲的”。这不仅让人想起敦煌壁画中所描画的早期佛经中“萨捶那太子舍身喂虎”的情节。在小说中,佛经中“虎”幻化为“我”,佛经中的“萨捶那太子”幻化为“小白兔”。“小白兔”的情节又与西方经典童话《爱丽丝仙境漫游》不谋而合。这种中西方故事人物和情节的混淆,凸显出小说互文性的特点,表现出美国华裔已经将中美文化的交织融入到现实生活和文学创作中。[9]
女勇士作品影响
《女勇士》这本小说一经出版就轰动美国文坛,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讨论,并于当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评论界非小说奖,汤亭亭本人也跻身于美国当代主要作家之列。这本小说后来被克林顿总统褒奖为一部划时代的巨著,并被选入美国大学华裔文学的阅读书单。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You must not tell anyone what I am about to tell you”曾经一度成为美国大学生们的口头禅。这本小说扭转了当时美国社会对中国社会的认识,颠覆了美国大众对中国女性的偏见。[9]
女勇士作品评价
《女勇士》自发表以来,在华裔美国文学中一直受到关注。褒奖该作品的学者以女性主义者居多,而批判的声音则多来自于华裔男性作家阵营,其中当以赵健秀为代表。赵健秀亦是著名华裔美国作家,曾是汤亭亭的同窗,不过他对汤亭亭作品的批评一点都不留情面。赵建秀在其主编的《大哎咿!华裔与日裔美国文学选集》序文《真真假假的亚裔美国作家们,大家一起来》中痛批汤亭亭的作品《女勇士》篡改亚裔美国历史和文学;还写了一篇戏仿《女勇士》的作品Unmanly Warrior。归根到底,以赵建秀为代表的华裔男性作家普遍认为《女勇士》中的女性故事迎合了白人对东方女性的幻想和对华人男性的贬低。[5]
女勇士作者简介
汤亭亭,美国华裔女作家,祖籍广东新会,1940年生于美国,现执教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代表作品有《女勇士》《孙行者》《第五和平书》等。曾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国家图书评论奖”、“美国学院和艺术与人文研究院大奖”以及美国前总统克林顿颁发的“国家人文勋章”等。[10]
裘健.论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女勇士》的叙事风格[J].作家.2010年06期
汤亭亭.女勇士 .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目录页
雷唯蔚.从成长小说角度看《女勇士》中主人公的成长困惑和觉醒[J].鄂州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李静.从屏风上的鸟到涅檠的凤凰——论《女勇士》中华裔女性的性别身份建构[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4期
黄盛.《女勇士》中的母亲形象[J].文教资料.2014年16期
吴蔚,罗媛.沉默还是反抗--《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年8期
雷唯蔚.从成长小说角度看《女勇士》中主人公的成长困惑和觉醒[J].鄂州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陈玲,王大鹏.浅析后现代主义写作手法在《女勇士》中的反映[J].西部教育研究.2014年4期
连伟.《女勇士》的后现代主义创作技巧[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5期
.晶报多媒体数字版[引用日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前的东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