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生物是什么东西西和生物都想收藏的收藏家

令人生厌的八种收藏家:是收藏,还是投机?
收藏是一个人综合学问的有效利用,而不是道听途说。从我这些年来在艺术界以及艺术市场上所经历的一些事情看,大概有这么八种令人生厌的所谓收藏家,我从他们对艺术市场危害程度上,讲出来一起共鉴,依次为:混淆是非型、混淆黑白型、耳听为实型、闻枪即倒型、别人都是假的型、前怕狼后怕虎型、不懂装懂型、名人后人自居型。
混淆是非型:这种收藏家,不在少数。他们懂一点书画常识,也认识一些书画家。他的危害性在于把事情搞混、边界搞乱,以便给人家感觉是:只有他才是某画家的知音朋友、坐上宾,其他的人统统不算。这种人的活动范围也很有意思,大都在别人的饭局边、拍场外的楼梯口、一堆人里的外围、名家画展中的边角里站着,以及名人合影中一看就是挤压进镜头的那种。隔半天偶尔的会抛出一句:我和某老师熟的。以抬高自己的档次、地位,目的是引起别人注意他、关注他、认识他,以求来日方长达到销售他藏品的目的。事实上,作为一个收藏家,如果没有收藏画家的代表作或能全面反映画家的艺术思想、笔墨主张的重要作品,反过来全是一些没头没脑和可有可无的应酬画,怎么叫收藏家?所以你和画家再认识也没有用,他们也只是把你当成钱袋子罢了。他们的重要作品一是被真正的收藏研究家收藏着,二是捐赠给国家和各大美术机构的。就这类人的危害程度,我打个三星吧。
混淆黑白型:混淆黑白的成语是这样解释的:混淆,使界限模糊。故意把黑的说成是白的,白的又说成是黑的,以制造混乱。成语作这样的解释已一目了然了。在拍场上或在艺术品的私洽中,我经常有感或见到此类收藏家。当然这种人是不买、也不卖东西的。他的病态能力在于把真的说成是假的,把假的又说成是真的。因为此类人经常出现在拍场上,大家多少都面熟了,而且这类人家里也确实能有藏品,所以他的杀伤力直接危及到新进买家的意志。论其危害程度,我仍然打三星。
耳听为实型:当然,这类收藏家是有点经济实力的,但在书画方面的知识几乎为零。有钱不是去研究画理、画意、画境,而是花大把时间去找人追究真假。说到真假,谢稚柳先生曾对我说:一幅画到70%以上成色,就算真的了,也要给人家一碗饭吃吗。事实上,《石渠宝笈》里有一大堆假东西,但是一样被世人奉为神品。所以,如果你有钱,你也有时间,应该去研究画境的本身。《兰亭序》是摹本,仍然影响喜欢的人去研究它。本是耳听为虚的,到此类人处就是耳听为实了,别人一句玩笑话,他便全世界找专家定真伪。事实上,那么便宜的一幅画本身就是问题,你玩不来,你没有这方面的定力,早点退场应该是明智的选择。如是,此类人的危害度,我还打三星。
闻枪即倒型:“闻枪即倒”与“耳听为实”应该是互补互容的一对双子座。“闻枪即倒”是我根据拍场上没有主张、经验的收藏家,在拍卖现场的表现浓缩而来的四个字。明明他相中的是件好东西,别人只打一句:“款题得有点弱”。他就中招了,被放倒了。这边厢他被放倒了,那边厢开枪的人马上放出“猎犬”叼走了宝物。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什么叫款有点弱?一个画家在创作一件作品时,因受内在的心情,外在的天气、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笔就会不稳定、不规范甚至不规律,这是客观存在的。我曾见唐云先生在延安饭店画画,画后等第二天过来说:这是我昨天画的吗?画得这么好!原来他前一晚上喝酒了,属酒后开笔的“违章”之作。事实上,生活中这样的“违章”之作,好多画家都有画过,有好有差,参差不齐,本是应做名人轶事去“传颂”的。现在到好,被人用作鉴定画作的证词、武器了!而对没有实战经验的人,枪声一响即中。待开枪为他送行后,猎人便无所顾忌的猎获了宝物。所以对这类人的危害成度,我打四个星。
别人都是假的型:我曾见过一位收藏家对另一位收藏家的评价是:他那里全假。这种情况在收藏界比比皆是,说假是容易的,但是证据在哪里?你研究了哪些?有没有从艺术流派、艺术风格,以及当时所处的社会氛围、画家本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画这幅画时的时事、时代背景上去研究?如果没有?你就是污蔑人家收藏成果,是居心险恶的不良之人了。当然,目前在收藏领域中存在不理性、不道德、不规则等不健康的成色,也一直弥漫在收藏界,这也是事实。但是,收藏的魅力在于发现、在于研究、在于上手去玩儿。应该是相敬如宾,相映成趣的;而不是相生相克,向死而生。那好,依照收藏的魅力,以及这些给收藏带来的危害程度,我也打四星。
前怕狼后怕虎型:事实上,所有收藏它们都有一共性即:“玩”。比如玩古董、玩字画、玩玉石等都是玩,玩在其中,乐也在其中。当然,当遇到自己喜欢、钟爱的宝物,也都是靠顽强拼搏得来的;犹豫不决,优柔寡断,前怕狼后怕虎的人是玩不了,也成不了大器。所以在有自己看中的东西时,就应当机立断,任凭谁说都没有用,也阻止不了自己的玩性,那么你就体会到了“玩”家的乐趣了。记得去年的晚些时候,一位友人问我有没有海派画家画鸡的题材,我说能找到。找到了,即邀赏,赏必因不确定而罢;隔两日后,他又致电我说,偶然在一本上世纪八几年的挂历上看到此幅画,让我赶紧留下来,并马上打款。余答曰:林妹妹,你来晚了。这类人于收藏,虽然没有什么危害性,但有危险性。危险在于如果没有挂历作证,那么从他的角度来说,这张就是假的了,可怕。所以我打四星,以是警示这类人。
不懂装懂型:不懂装懂的收藏家在艺市里大有占主导地位之势。这类人也很好辨认,因其功能性的特点十分明显:比如声音大,给人感觉他是权威;比如目不斜视,给人的感觉是全场作品不入他眼;比如走马观花,给人感觉是到过场子里了,给面子了。这类人不但有危害性,而且具有破坏性。鉴定家徐邦达先生,有徐半尺之称。在鉴定书画时,字画拉到半尺长这样子的距离时,就断定其真伪了,并告诉你是什么地方?什么人仿的?怎么仿的?用什么纸?什么墨仿的?还仿过谁的什么作品?现在何处?等等都给你一一报出来。这是本事啊!自他仙逝后,本是后无来者的。可现在,一下子冒出了张一尺,李三秒,高一眼来。当然,我们不否定这类人的家里是有私藏的,所以他才傲慢。但是他们的做派,以其对艺术市场破坏性在于不学无术,只要是他们不喜欢的类型,不分青红皂白还破口大骂。呜呼,世上字画真伪一直存在,自古有之,而徐半尺却不常有。像张一尺,李三秒,高一眼之流,也都不过是不三不四,不懂装懂过客而已,完全可以忽略不记。然而,就其危害性和破坏程度上,我打五星!
名人后人自居型:名人的后人可能是收藏家,但不一定是鉴定家。说他们是收藏家,是他们的先辈传下来的,不承认都不行;但最贴切的说法,应该是保管家;因为大部分藏品都不是自己亲手过的,是在没有任何风险的状况下直接接管了。这类收藏家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把自己当成了鉴定家了。不用多说,其危害程度超五星。
这八种类型的收藏家,相信大家多少都有接触过,领教过。其危害和危险程度各有感知吧!(注:本文作者仲敬干,军旅作家、艺评人)
延展阅读——
当前中国的收藏家大多是投机家
首先我们要清楚什么是收藏。简单说来就是收集保藏。收集保藏什么?当然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喜欢的、爱好的东西。对于自己不感兴趣、不喜欢、不爱好的,却也要经常地购入,那不叫收藏,只能叫囤货。而囤货的目的是什么?绝大多数都是为了投资或者投机,从中赚钱盈利。所以对于囤货的那些人只能叫囤货商,或者叫投资商、投机商。敢称自己是收藏家,我都替他们脸红和害臊!
收藏说到底是一项高雅的行为活动,与金钱有关,但又不完全有关。把收藏简单地理解为用钱买东西并将其保存起来,其实是浅薄和亵渎了收藏。因为收藏不仅仅需要钱,更重要的还需要真正的兴趣和爱好,以及相应的知识储备、眼界眼力、品味格调等等。收什么、藏什么,什么样的东西可收,什么样的东西可藏,其中的水很深,学问很大,不是有钱就一定能够学会和掌握的。此外还涉及到收藏的目的和意义,以及具体收藏的途径渠道、方式方法等等。高价买来一堆毫无收藏价值的东西,或者是一堆赝品,不仅自己吃了亏上了当,还会令内行人笑话。
而收藏达到了“家”的份儿上,或者说到了“家”的高度,就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收藏行为或者收藏活动,应该是更高的一个层面、一个境界。换句话说,收藏家之于收藏,更多的则需要体现出一份收藏家的社会责任与文化担当,要彰显出一股正能量的收藏精神,和一种可贵的人文品质。比如对所收藏的那些有价值的物品除了有序传承、保护和研究之外,还应积极予以挖掘、传播和弘扬其潜藏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对遗留在民间或是海外的珍品,要力所能及地予以发现、保护、引流,甚至购买,并将其展示给社会,甚至捐献给国家。对于这一点,我建议从事收藏的人都应该向民国的大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学习。想当年先生为防止文物流落海外,不惜鬻物举债将它们买下,单单一件《游春图》就使他从豪门巨富变为债台高筑,不得不变卖在弓弦胡同的一处宅院和夫人潘素女史的金银首饰,并最终将其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情怀!
可反观当下,如今有谁敢豪气地说上一句:“只要国家和社会需要,我一定把我的藏品捐献出去!”要求再降低一些,有多少搞收藏的人敢自拍胸脯地说:“我从事收藏不是为了投资,也不是为了从中盈利,就是出于纯粹的喜欢。”恐怕没有多少。也许有人会说:“我是!”但说“我是”的人往往为普通的工薪阶层,他们也的确是出于个人的喜欢或者爱好,但实事求是地讲,与真正的收藏“家”还有相当一段距离,他们只是在不影响生活的前提下,利用自己的部分资金买上一定数量的自己喜欢的、在价位上又完全可以接受的物件,如此而已,当然这也是十分应该给以尊重的!比起那些借所谓收藏的名义进行投机、欺骗等的行为要好上一万倍!
其实收藏为了投资,甚至盈利,本身并没有错,收藏的目的之一也往往带有交易这一项,收藏的价值里也包含有经济价值。但错就错在把收藏纯粹地当成了一种显摆、逐利的行为,甚至是投机、诈骗的手段和方式。利用收藏来显摆自己,或进行银行骗贷,或进行非法融资,或是利用时机,以极低的价格买入、极高的价格卖出,从中牟取暴利,等等,不一而足,实在令人触目惊心。而随着近些年收藏热的出现,大批企业家、金融家的注入,收藏爱好者队伍一时间出现了鱼龙混杂、鱼目混珠的局面,收藏水平的参差不齐造成了对收藏很大程度上的误解,以及收藏的畸形发展。过度地投机与急功近利者比比皆是,收藏越来越变得不再纯粹,收藏界也越来越接近投资界、投机界,而与真正意义上的收藏渐行渐远。
真正意义的收藏,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就是收而藏之,藏而宝之。重点在于“藏”和“宝”。否则只要拿钱收购东西,就谁都可以成为收藏家了。但事实又远没那么简单!至于“藏”,前面说了,藏什么,怎么藏,什么东西可藏,什么东西不可藏,这都是要做足功课的,需要有相当的鉴别力和判断力才行。需要特别指出和提醒的是,尤其是书画收藏,靠虚假名头与身份瞒天过海、招摇行骗的年头已经过去,如此拙劣的招数也已经行不通。在反腐的新常态下,市场正在逐渐趋于理性和规范,而在收藏中,对于那些仍只看重虚假名头、身份,而不注重实际作品功力和水平的人,最终上当吃亏、破财伤神的只会是自己!特别是一些企业家,土豪级的企业家,根本就不懂得收藏,也分不清东西的好与坏、真与假,又不去找真正懂行的、有良知的专业人士予以咨询和指点,那么只会是被忽悠的命!当今有多少从事收藏的人,就是因为收错了东西、藏错了东西,上了那些所谓“主席”“理事”“院长”“大师”们的当,花了众多冤枉钱,既破了财,又悔了心,却为时已晚。因此务必要清楚:身份并不等于作品实力,名头也并不等于作品水平,相反,越是身份和名头大的,越容易掺有水分,越容易唬人,作品也往往越是一般,在收藏时就越需要谨慎,三五年之后此人一旦退位,不在了那个位置,其作品十之八九会变成废纸一张,无人问津,更无人买账,最终只能砸在了自己手里。
而至于“宝”,一是指所收藏的东西要有价值,的的确确是个“宝”;二是指要学会珍视、珍藏,不一定“宝”一辈子,但至少要“宝”一阵子。而当前的情况却是,众多的收藏者都是趋之若鹜般地收而搁之,然后见利忘义般地出而售之。中间没有了“藏”这个重要的环节和过程,更没有了“宝”这份真诚的情结与趣味。于是收藏家也便果真成了彻彻底底的投资家和投机家!(注:本文作者黑子,著名文化学者、文艺批评家)
来源:美术报
(本平台注重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
推荐公众号:
国民艺术导航(GMYSDH2016)
光明艺术(GMYS2016)
中国书画交流交易中心(ZGSHJLJYZX)
明远艺站(myyz_2012)
今日推荐之星:
艺术阵地(yishuzhendi)
关于我们:
中国书画名家俱乐部是一家由国内众多当代书画名家进行书画艺术切磋交流、艺术作品展览鉴赏、文化活动组织策划的机构。
中国书画名家俱乐部微信号:shuhuamingjiajulebu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收藏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收藏使您长寿。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收藏家”_十五版_金华晚报_金华新闻网
关注我们: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收藏家”
五彩的糖纸、奇怪的石头、好看的卡片、被丢弃的小玩意……
提示: 童年时代,孩子们似乎都喜欢四处搜集各种各样的东西,并将其当成珍宝,偷偷放起来。有的可能是有意思的小玩具,有的可能是一些不知道从哪里捡来的瓶盖等。童年的美好,也许就在于那一张张五颜六色的糖纸、一个个稀奇好玩的小玩意……
金华新闻网8月10日消息&记者 钱媛 实习生 郭爽 文/摄
童年时代,孩子们似乎都喜欢四处搜集各种各样的东西,并将其当成珍宝,偷偷放起来。有的可能是有意思的小玩具,有的可能是一些不知道从哪里捡来的瓶盖等。童年的美好,也许就在于那一张张五颜六色的糖纸、一个个稀奇好玩的小玩意&&
每个年代,都有不同的流行,孩子喜欢收集、珍藏的东西也在变化。从上世纪80年代的糖纸、香烟盒、火花,到如今五花八门的海报、小挂件、玩具,孩子抽屉里的&宝贝&越来越多元化。你曾经收集过什么&宝贝&?现在的孩子,又喜欢收集哪些东西?
记者调查&&&
女孩爱收集贴纸、海报、小挂件
男孩爱收集卡片、模型、稀奇玩意
&我特别喜欢收藏邮票、火车票和游戏卡片。&一位五年级男生在给记者的投稿中写道,&偶然一次,我看到写字台上有四五张小纸片,好奇地一看,哦,原来是邮票啊!&这些邮票上有人物,有风景,还有三张《三国演义》的邮票呢!于是,他下定决心要集邮。后来,他把邮票整整齐齐地剪好,保存在自己的《小小集邮册》中。&对了,我还喜欢收集火车票,每次坐火车回奶奶家,我都不让爸爸妈妈扔了。现在,已经有七八张火车票了。还有游戏卡片,也有七八十张了。&
&我妈妈喜欢收藏各种石头和邮票,还有&文革&期间的毛主席像章。我呢,也有一些自己的收藏,比如各种花色好看的包装纸、可爱的橡皮、印有各种知识的扑克牌、火柴盒、手机挂件、冰箱磁铁。还有婚庆喜糖盒,有纸质的,也有小铁盒的。&&逗逗妈&告诉记者。
&我收藏过各种电影宣传画,不过后来都被我用来包书皮了。我也喜欢收集印有漂亮图案的包装纸、小挂件、贴纸、手机链、钥匙扣等。&四年级的蓝缇西说,她把这些小玩意收藏在抽屉里,偶尔拿出来看看,心情就会变好,&不一定要收藏很贵很有价值的东西,自己喜欢就好&。
&我喜欢收集别人送给我的礼品包装纸。高中时,还收集过中性笔芯,有很大一把呢!&&我喜欢收藏门票,有两大本了!还有各种手镯,很喜欢,又不贵。&&我有很多过年的红包,有各种各样的生肖卡通图案,有的还是手绘红包呢!&&&
不要嫌弃孩子收集的&宝贝&
其实,孩子的小收藏,在大人看来,也许有些幼稚,有些无趣。于是,很多孩子在收集自己喜欢的&宝贝&时,会和大人发生&战争&。
&芽芽妈&告诉记者,她儿子今年7岁,特别喜欢收集小卡片。&有时候在路上走,他看到一些脏脏的小卡片,也会捡起来;看到奇形怪状的石头,也会停下来仔细端详,然后放在兜里带回家,精心保存起来。&很多时候,&芽芽妈&会阻止他,&在我看来,男孩收集的这些东西就等同于垃圾,特别是他捡回来的那些小东西,本身没有多大用处,还占地方,有的还脏兮兮的,放在干净整洁的家里,看着不舒服&。
其实,像&芽芽妈&这样的家长还不少。&我儿子喜欢收集虫子。特别最近这个暑假,他经常在公园里找虫子,然后放在小盒子里带回家。我家阳台已经成了他的&动物园&了。&家长&郝泽妈妈&告诉记者,这些昆虫总是被儿子养死,可也舍不得扔,还要留着好几天,直到发臭了才被她强制处理掉。
当然,也有妈妈支持孩子的小爱好。&小香妈&告诉记者:&我女儿小学的时候,喜欢收集明信片,类型很多,有生肖系列的,有旅游明信片,还有一些单位的纪念版明信片,满满一大盒。当然,她也喜欢收集明星海报、电影海报。&对于女儿的爱好,她觉得应该支持,&小孩子,总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我觉得,不能用大人的审美观去看待孩子收集的物品。这些小小的玩意儿,是孩子心中最美好的事物,值得珍藏下去!&
孩子为什么会对这些&宝贝&情有独钟?其实,这与他的想象力、创造力分不开。这些东西中蕴藏的&价值&,只有孩子自己知道,也许里面藏着他认为最美、最有趣的东西。大人倒不如尝试着进入孩子的秘密世界,和他一起体会那些东西的美妙之处。
&孩子的世界是单纯的,不要以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收集的东西。我觉得只要这些东西是健康的,那么不妨给孩子开辟一个专门的空间,让他存放自己的&宝贝&。&家长程女士建议。
不管是糖纸、明星贴纸,还是一些路边捡回来的石头,被孩子收藏的不仅仅是那颗童心,还有美好的梦想。
珍藏30多年的近500张糖纸
满满的都是童心童趣
当香甜的糖果入口,一揉、一扔,垃圾桶往往是糖纸的归宿。
但在金华一位语文老师王兆红看来,糖纸自有它美妙之处。30多年前,那些糖纸在她手中,享受了被洗净、熨烫、摊平的待遇,承载着一段段旧时光保留至今,成为她最珍贵的收藏。
孙悟空、米老鼠、牡丹花&&
她收藏糖纸,收藏旧时光
王兆红是市区东苑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是个70后。上世纪80年代,她还在上小学,喜欢收集糖纸,保存至今的还有近500张。
打开一个大塑料密封袋,王兆红小心翼翼地拿出自己的一沓&宝贝&。这些珍贵的糖纸都被归好类,分装在一个个小塑料袋里。拿起一个仔细看看,上面斑驳的&菠萝豆&字样很有年代感。&这是我小时候流行的一种零食,跟现在的&旺仔小馒头&差不多。&王兆红笑着说,&搬了很多次家,这些老包装我舍不得扔,正好用来装糖纸。&
当王兆红细心地把糖纸铺开,一眼望去,整张桌子俨然一片色彩的海洋。&瞧,这张糖纸的颜色多好看!&王兆红不时从袋子里抽出一张糖纸,这些糖纸以红、黄、绿、黑为基础色,色彩对比十分强烈。
&我从小就对色彩和图案很敏感。&王兆红按照糖纸图案的主题,把百余张老糖纸大致分为历史、人物、风景、动物等题材。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王兆红的糖纸也泛着一股&文艺范&: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四大美女、神话传说《嫦娥奔月》&&版本各异,造型不同。
虽然过了30多年,王兆红的许多糖纸依然光泽通透。拿起一张大红&囍&字糖纸,放在手心,它的四角立刻卷了起来。离开了手心的热气,糖纸很快又恢复原状。&这就是一张好糖纸!&王兆红说,&除了薄、艳、细腻,这是当年我们检验好糖纸的最重要标准。&获得一张好糖纸后,王兆红先将它洗净、晾干,再用装了热水的搪瓷杯烫平,最后夹在书里。&但是不能夹太久,书会吸收糖纸里的水分,糖纸就会变脆。&
&本来都很平,但时间过去久了,糖纸也有些像老人的皮肤,慢慢老化、皱了。&王兆红看着糖纸感慨道。在她看来,这些历经岁月的糖纸方寸之间也包罗万象:上海第一食品商店经销的米老鼠、白雪公主、圣诞老人&&王兆红说:&这些糖纸都是改革开放之后才有的,通过它们也能看到历史的变迁。&
在贫乏单调的年代
美丽糖纸是女孩心头的五彩梦
&我12岁的时候,家里才有黑白电视机,但在那个年代依然算是稀奇的事。平时,我们小孩就爬爬竹竿取乐。&王兆红说,上世纪80年代,人们衣着朴素,&就连语文书都是黑白的&。而相对易得的斑斓的糖纸,就成了那个物质贫乏年代里的一抹亮色。
说到当时在女孩中很风靡的集糖纸,王兆红谦虚地说:&我只是保存得好,那时比我集得好的女孩有很多。&那时,女生们都是集糖纸的好手,而男孩子则收集香烟盒、火花等。王兆红说,在班上谁集的糖纸多而新颖,就能成为众人崇拜的&小头目&。
据说,许多孩子曾经为了集糖纸&废寝忘食&,王兆红也不例外。她从小学到初中,都在兰溪城里长大,延安路上的糖烟酒商店就成了她和同学每天放学必去的地方。&一放学,我就跑去看看店里有没有新糖在卖。&王兆红告诉记者,那时候的糖,可以论颗单卖,一分钱就能买到一颗。&其实,买糖就为了那张好看的糖纸,店员都知道我们这些小孩想集糖纸。&
大人们吃了糖,往往把糖纸随手一丢,于是低头走路就成了孩子们的习惯。&那时候,我上学、中午回家吃饭、放学都低着头看路,希望路上能出现一张美丽的糖纸。&王兆红不禁笑了起来,&一定要留神,而且动作要快,不然就被其他女孩捡走了。&
大白兔、太妃糖、椰子糖,这些都是王兆红的最爱。她笑言,其实收藏糖纸的乐趣超过了吃糖,&就跟买椟还珠一样&。看着精心收藏的糖纸,王兆红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我妈很开明,她自己也是一个&吃货&,所以常托她买糖&;而在那个年代,有一个经常出差、能买到各地糖果的父亲,更是令王兆红十分自豪的事。每次父亲出差,王兆红都会反复叮嘱他买糖,父亲一回来就&先搜公文包&。父亲知道她的爱好,所以每次都会买各种糖果&大杂烩&,于是幼时的王兆红就拥有了来自上海、山东等地的糖纸。
糖纸爱好者们,最快乐的事就是相互分享美丽的糖纸。王兆红常用父亲那本极厚的化工书籍夹着自己的&宝贝&,去同学那里&交流&。&我们会互相交换,稀有一些的糖纸可以&一换多&。&而互赠几张糖纸,也成了好友、表姐妹间联络感情的方式之一。
&这些是我童年的宝贝。在那个物质贫乏、色彩单调的80年代,这些糖纸是每个女孩心头的五彩梦。那时候的快乐,就是这么简单!&王兆红说。
小小糖纸背后
对美的追求一直没有变
如今,市面上流水线封装的糖果包装纸经济便利,却少了一些巧思和美感,而传统的糖纸已经难觅踪迹了。
据了解,现在老糖纸颇具身价,但王兆红说,自己之所以珍藏着这些糖纸,就是忘不了童年时对美的追求,这是她对旧时光的一种追忆。
&进入新时代,让人赏心悦目的美的东西多了,年轻人的爱好也多元化了。&王兆红的女儿橙橙,现在读高一。她女儿和同学喜欢收集明星海报等周边产品,&课桌盖一掀开,都是当红的俊男美女的贴纸&。
在王兆红看来,女儿这代人喜欢收集明星海报、明信片,和她当年收集糖纸的心情是一样的。&如果我是糖果生产商,我会让传统糖纸回归市场,但是在图案设计上,会更贴近现代生活,比如开发海洋系列、太空系列、明星系列的糖纸,既经典怀旧,对孩子也有教育意义。&王兆红说。
王兆红还将自己的收藏分享在微信朋友圈上,不一会儿就收获了很多&赞&:&我小时候也喜欢收集这个,每张都会用杯子装上热水熨过呢!&&我也集过,每个周末约上小伙伴到处捡糖纸,然后拿回家洗干净,晾干后用书本压平,都是小时候的回忆。&&我集过200多张,一张一张夹在书本里,我还集过火花,可是搬了几次家之后丢光了。&&&
其中有一条留言,让王兆红感触最深。&大开眼界,当年的糖纸这么精致!&这是她的学生的留言,让她感到非常开心。&不管什么年龄段的人都能欣赏,并且产生共鸣,这大概就是美的独到之处吧!&&
来源:金华晚报 作者:钱媛 责任编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物是什么东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