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菲唱游大世界演唱会最近会很多吗?

东三省的实际经济状况到底有多差?
看经济数据的话东三省的GDP增速都在全国倒数五名,同时最近一年不停有新闻唱衰东三省经济,那东三省的实际情况究竟如何?是不是讲了多年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真的失败了?
按投票排序
120 个回答
当东北大姐不再买貂的时候……经济形势不言而喻。先看去年年末的数据:10月30日,来自东营的郭先生带了一批貂皮大衣特地赶到济南,参加第30届山东畜牧业博览会。在博览会上,郭先生和妻子两个人显得有些低落,因为“问的多买的少”。“和去年相比价格跌了近一半,这款15000元貂皮今年才卖七千。”郭先生说,虽然价格便宜,但是买貂皮的仍然不多。……从2013年开始,受丹麦、芬兰、美国等进口水貂皮价格走低影响,国产貂皮大衣价格也出现了下滑,幅度在15%-20%左右。2014年价格略有下降,但是幅度尚在可承受范围。可是,今年再受全国消费市场低迷的影响,貂皮大衣的价格下降了30%到50%。即使是进口貂皮大衣的价格也很难卖过两万元,比2012年时动辄四五万的价格,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再来一个能精确量化的:最近,伴随着寒风和降雪,大连貂皮价格略有回升。“现在,大连地区母貂皮主流价位为每张120元左右,公貂皮每张170元左右,这要比10月上旬时的价格小涨了15元左右,而这波小涨主要归功于最近的寒冷天气。”大连毛皮协会名誉会长张志明表示,今年,貂皮价格跌入谷底,大连养貂行业因此笼罩在一片阴影之中,而最近的严寒降温对疲软的貂皮价格略有提振,一些养貂户的眉头也因此稍霁。——最新数据:
黑貂皮:山东母标准黑貂皮一般质量价格在55-65元左右/张,高质量价格在70-85元左右/张。山东公标准黑貂皮一般质量价格在90—100元左右/张,高质量价格在110—120元左右/张。东北母标准黑貂皮一般质量价格在90-100元左右/张,高质量价格在100-120元左右/张。东北公标准黑貂皮一般质量价格在110-130元左右/张,高质量价格在 140-160元左右/张。——这虽然对貂和人来说都未必是好消息……但辩证地说,总归算个移风易俗的好事儿吧
2015年上半年GDP增长速度倒数前六名:辽宁2.6%、山西2.7%、黑龙江5.1%、吉林6.1%、河北6.6%、内蒙古6.9%。三个东北,三个华北。如果从名义GDP增速来看,有些数字会更加触目惊心:大连-11.4%,沈阳-10.6%,唐山-9.1%,大庆-27.1%,榆林-9%,鞍山-15.8%,包头-5.3%,丹东-20%,铁岭-31%……【只看东北】大庆。石油城,黑龙江GDP第二,工业产出占据黑龙江规模以上工业比重50%,石油正在枯竭,原油综合含水量已经高达90%以上。10桶油,9桶都是水。预计从今年起每年产出将下降150万吨原油。加上油价暴跌,人口减少,资本逃离,这里将慢慢成为一个历史名词。2014年统计公报:全年固投下降33%,工业投资下降29%,房地产投资下降43%。铁岭。本山大叔的故乡,全国八大煤炭基地之一。2014年统计公报:全年煤炭产量下降8.7%,固定资产投资下降38.1%。其中,工业投资下降42%,房地产投资下降46%。丹东。中国最美的边境城市,十大养老胜地之一。2014年统计公报:全年固定投资下降9%,其中工业投资下降12%,房地产投资下降44.9%。主要工业产品中,粗钢产量下降73.3%,化学纤维下降32.7%,水泥下降14.3%,汽车产量下降15.8%。鞍山。辽宁第三大城市,东北钢铁业中心。本地区经济支柱,鞍钢集团,2015年上半年销售收入下跌24%,利润下跌73%。如果说,人口流失是东北的一个严重社会问题,那么鞍山会是其中一个主要的地方。2010年开始人口连年负增长,2015年初中新生人数下滑三成。沈阳。东北最大工业中心。2014年统计公报:全年国有经济投资下降18.4%,外商投资下降29.8%。房地产投资下降9.5%,商品房销售额下降35.1%。大连。东北最大港口,商业中心。一直以来,大连都是我印象中东北最有活力的商业城市,但是,不幸也沦陷了。搜房网上显示的大连房价,2014年4月新房均价12000元,2015年8月份的最新均价是10346元,下跌13.8%。2014年统计公报:财政收入同比下降8.2%,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38.9%。三大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船舶,下跌66.3%,轴承,下跌25.5%,原油加工量,减少2266万吨。说中国经济崩溃还早,不过要是说东北和华北资源产区经济崩盘,确实是进行时了。。。资源产业的周期性大起大落,全世界都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资源诅咒吧。要走出这个困局,只能留待时间去慢慢化解了。天佑中华!【说说山西】除了太原,其他各市的GDP普遍-10%,也是悲催。。。除了太原,其他各市的GDP普遍-10%,也是悲催。。。备注:数据来自各地统计公报,自行百度查阅。
自己随便写的,在知乎的第一个长回答。先说GDP增速问题。很多人,一看到和东北经济相关的问题,都会不假思索、下意识的认为:国有经济比重过高导致市场没有活力,东北人性格保守作风懒惰。这几乎已成为一种巴甫洛夫与狗式的条件反射。但问题是,就算这是事实,它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东北地区深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自从建国以后被规划为共和国的长子开始,就已经这样了。然而我们讨论的是东北经济为何一夜之间“跳崖”式停滞,为何在上届班子的年间GDP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情况下“跳崖”式停滞。显然并不是在这两年东北地区国有经济突然间反噬了,也不是东北人在这两年突然变懒了的原因。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制,东北作为国企最为集中之地,受到的影响最大,一时间下岗遍地,哀鸿遍野。这些人被迫进入山海关,到中国内地谋生。但问题是这些人本来并不是农民,所以不屑于当农民工出卖苦力,很多人去当了所谓的“B社会”。这样一来,这些人并没有在中国赖以经济腾飞的劳动密集型工厂里流汗,反而在各种灰色地带让自己或别人流血,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安定因素。那些比较老实的,留在东北勉强维生的人们,虽然没有直接造成社会的不安定,但他们原本的”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思想体系瞬间崩溃,信仰出现了真空。然后,这片土地上有一个某李大师横空出世,顺势发展了N多信众,剩下的事就不提了。如果一个地方一直穷,也就罢了。可你先让它成为了”共和国的长子“,先让它吃上了皇粮,先让它习惯了”从出生到坟墓“都有人管的、虽然也就是那么回事但毕竟是有的福利,并先让它相信上述的一切都是这个政府和这个主义天经地义就该提供给它的东西,然后在一夜之间把这些东西全部夺走……可想而知,它的反应肯定比别人更激烈啊。所以东北的问题比其他地方更为严重。何况东北集中了全国相当大比例的装备制造业和国防工业,同时还是重要的原材料输出地和粮食产地,又直接面对着几个不安份的邻国,一旦乱了则会动摇国本。于是国家很快做出了反应,提出了”振兴东北“的口号。国家马上准备了滚滚鸡血,准备往东北方向投射,这时问题来了:这鸡血,具体要怎么打?大致有如下几个选项:发展在上一轮下岗潮中残存的央企/国企精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民营企业;发展现代服务/金融业;吸引外商投资;发展房地产;全体东北人民统一发钱用于喝小酒/听二人转。负责打鸡血的人想:国家准备了这么多鸡血让我来打,肯定不能打水漂,必须得见效,而且得马上见效啊!民营企业?浙江广东那边的血汗工厂正如日中天,先发优势太强了,东北一时干不过他们,不行。现代服务业和金融业?现在大家连饭都吃不上,这不扯犊子么,不行。吸引外商投资?外商来中国无非图个劳动力便宜+肯干,东北人宁可砍人也不当农民工,不行。发展房地产?房地产发展的原动力是城镇化,而东北工业化非常早,城镇化已然很高了,不行。大家去喝酒听二人转?真这么干了枪毙五分钟都不多啊,不行……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于是惟一可行的方法还是回到老路上,发展重工业,资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当然,上面的那些其他的选项的分析纯属调侃,在实际操作中,除了最后一个选项外或多或少也得到了执行。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振兴东北政策中得利最多的还是东北原有的那些优势和主导的央企/国企集团,而且这些集团经过了上一轮下岗改制大潮,去粗取精,战斗力更加强悍了。与此同时,在东北之外的国土上,正在进行着热火朝天的建设。我们来看看他们在干什么吧。血汗工厂们迅速增加,除了血汗劳工之外它们还需要大量工业设备,东北有!房地产迅猛发展,盖楼需要大量钢材,东北有!汽车逐渐开始在民众中普及了,东北有!有了汽车还要有汽油,需要石化炼厂,东北有!待到4万亿经济刺激政策出台,上述这些趋势得以加剧,同时还大修高铁,需要钢轨,机车……这些东北统统都有!所以,在国内需求大环境的影响下,振兴东北的资金和政策用来扶持东北原有的产业是最能见到效果的,最有利于政绩的。于是,大批本应淘汰,限制,转型,升级的产能不降反升,GDP增速飞快。但鸡血早晚有一天会停,国内需求大环境早晚有一天会变。变化的原因是复杂的,很难分析。但我们看到的结果是,很多血汗工厂不干了,房地产发展减缓房价不像十年前那样飙升了,很多城市开始限制车牌汽车不那么好卖了,高铁建设的速度也放缓了……东北这十年来赖以为生的国内环境,变了,而且是迅速变了。其他省份也并非都是好消息。比如,浙江的民营实体经济也在衰落,不断有工厂停工,但人家早就完成了原始积累,藏富于民,而且赶上了互联网经济的浪潮进行了产业转型和升级;河北的钢铁厂也是产能严重过剩,但是人家赶上了京津冀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正在承接首都的产业转移;还没来得及工业化的暂时落后的省份,本来就啥都没有白纸一张,基数太小,增幅多少也就没什么所谓了。东北在之前十年的振兴政策,出于要迅速见效的目的,主要的好处都给了原本就占优势地位的国企。借着有利的国内需求大环境,表面上GDP增长飞速,实际上GDP质量堪忧。等到外部环境变了才发现,在这十年间,民间资本分的蛋糕很少,产业升级基本谈不上,最近又没什么利好政策,和其他省份相比哪一样都不沾,没有缓冲的余地,结果GDP增速一下子就”断崖“式下跌了。---------------------------------------------------------------------------------------------------再说人口流失问题,有一个数据说东北平均每年流失200万人口,后来又见社科院辟谣,说这个数字并不是一年的,而是两次人口普查之间十年的人口流失总量。当然这个数字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情况,因为人口普查只能体现户籍人口的变化,户口在原籍但本人长期在外的情况无法纳入统计。具体的数字,应该界于每年200万和十年200万之间。事实上,辽宁省甚至还是一个人口净流入省份(当然主要吸收的是黑吉两省的人口)。但人口流失这件事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放眼现在的中国,除了北上广等个别地区,绝大多数地区的人口,都是在流失的。找了一张图,一定程度上能说明问题。原链接如下:(贴了图就超过长度限制了,不贴了)可以忽略”黑河——腾冲线“以西的区域,大致包括西藏,青海,四川和云南的藏区,新疆,甘肃和内蒙的大部等地,该区域人口只占全国大概5%。就广大内地而言,在地图上很明显可以看到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三个大红点,其他地区的蓝点对红点有压倒性的优势,东北地区并没有什么不同。东北的人口问题主要是生育率。首先,东北地区的经济是国有企业主导,主要就业岗位由这些企业来提供,而这些企业对员工的计划生育政策监管的相当严格,以致于东北地区是全国计划行育政策执行的最彻底的地区。其次,东北的城市化程度高,从世界普遍经验来看,城市化提高则生育意愿会降低,东北也不能例外。第三,传统中国内地都有鼓励生育的文化,重视传宗接代,而东北人口绝大多数都是通过”闯关东“等方式迁移过来的,又在动荡的年代受到了本地少数民族和外来殖民者的双重影响,所以传统习俗并不像中国内地那样根深蒂固,计划生育的阻力小很多。所以,尽管北上广如同抽水机一样源源不断的吸纳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力资源,但中国内地省份与此同时也在源源不断的制造着新的人力资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东北的人口却4-2-1式的递减,也许就三世而亡了。---------------------------------------------------------------------------------------不过个人对东北经济发展的前景并没有特别悲观,本来写了具体的分析但超过了长度(第一次写长答案,不了解规则),就不发了,只是表明一下态度。
一个东北人来说说我家 七台河!可能很多人没听过这个地方!首先告诉大家 这是个地级市!七台河是黑龙江的四大煤城之一,煤炭行情好的时候一切都好。煤矿工人一线的能有大概四五千收入!对,你没看错!基层劳动人民就是这么容易满足,因为我爸就是其中一个煤矿工人!井下一线工作辛苦程度不赘述,大家应该知道!然后这几年12、13、14年连续三年每年经济下滑百分之十几,GDP从300亿到现在一百五十多亿。嗯,如果一个省或者整个国家经济这种情况,我想可能马上有大规模混乱风险。说个小事,家里有个大型电厂,装机180W,发电用煤从内蒙古拉过来。可是!!!!我们就是煤城啊,身边的不用,大老远的买内蒙古的!嗯,原因么,人家内蒙的运过来还比你你这不加运费的原煤便宜100/t。这里有生产成本的问题,一个是效率低下还在用大规模的人力生产,另一个呢,嗯,煤矿上人员的冗余配置的安全系数真是高,不赘述。除了煤矿呢,好像就是餐馆、网吧这些了,对,还有个双叶家具!但是,靠这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带动整个经济?然并卵。煤矿一完蛋,原来决策者的短视暴漏无疑。现在很多同学关注股票,打个比方,在全通教育(煤炭)热炒的时候把所有能动用的资金全仓进去,然后涨停(煤炭涨价)了几次,没少赚,哇,这个好啊,来钱快,专职炒股(发展煤炭经济)然后能满仓连续跌停,吃饭都成问题了!!!再想干点别的挣钱,环视四周发现啥也不会,再学也来不及,人家早学的已经把工作占满,你学会了也没有位置!其实从小生长在七台河,目睹了太多的现在看来很不好的现象。只说几个老百姓的表现:1、某某人吹牛,或者显示自己厉害一般会说“我哪哪有人”(意思是认识ZF相关人员,惹我你会很麻烦)2、老百姓办事,首先想到的是送钱,而且还沾沾自喜(我爸即如此,发生过数次我爸办事归来,赞赞自喜他熟悉潜规则,主动送东西把事办好了,都是很简单的事,其他地方不可想象)想了想再说可能会涉及到具体的人,还是不再继续说这个了。我想造成东北现状的不仅是东北ZF等决策部门的问题,老百姓的保守思想也是的原因之一。就像年初大庆发生的不安排子女工作就上访,应该略见一斑吧。在人们心目中,国企,ZF是绝对强势的,稳定的,有地位的!做生意的都是小贩!事实上也是这样。不敢说整个东北,在我的家乡这种思想觉得不亚于大庆。我从上大学开始即走出了东北,也想过回去,可是现实是作为一个矿工的儿子,拿着一个二流211学校的文凭回家根本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全部吃了闭门羹,哦,这样形容的不恰当,应该是简历投完石沉大海,你无从得知什么时候面试笔试。嗯,人家只要子弟!面试笔试时间根本不告诉你,你要去了万一成绩比较好,子弟往哪放?多下不来台是不。招完了一个公告出来,跟你玩了个时间差,你也无话可说。具体单位不说了,都这样子,无需责怪。总结下,在一个交通很不便,思想很僵化,当下又没有什么值钱东西的地方。想让经济好起来,好像和登天差不多。经济外行 ,只能尽力答成这样了。答主现在在成都,虽然在西部,但是这里真的很好很好。希望家里能好起来,但是我好像尽不上什么力了。高中时候班级整体成绩还可以,五十多个人记得只有一两个没考上重点吧,留在东北的有三四个吧,都在省城。完~
沈阳人,12年毕业至今,感受就是一年不如一年,各行各业。大家都知道南方无论是经济还是气候都远优于东北,说白了,我们就是落后。但是我们依旧爱着这片土地,想把她整好,努力吧,我大东北同胞们。
从生活角度来说:1 人才流失过于严重。答主坐标哈尔滨,凡是有点闯劲儿的年轻朋友都去了北京上海等地,因为家乡的发展待遇实在太差。比如一个二十来岁刚毕业的大学生,如果是计算机金融等热门专业几乎找不到对口的单位,找到了待遇也比投入和预期低得多。如果是文科或者学校不够好,只能做销售后勤之类的工作。国有企业三大动力的闲散人员过多,除了少数通过校园招聘从事低级的体力劳动,大部分都靠关系进入,人才得不到重视,公司自然发展前景不好。2 封建陈旧观念深入人心。作为90后,独生子女,父母多是60后,他们从小就给子女灌输打公家的工吃公家的饭的概念,大部分人从小的职业理想就是公务员,一问未来想做什么都是报关员,税务员的职业,大学时一门心思考公,毕业后考不上就一战二战直到考上,浪费了大量人才。在婚姻问题上,家长过多好期待,物欲要求过高,女方结婚必要房,让很多适龄男青年把过多精力投入在买房身上而不是如何用钱提升自己,如何创业,如何职业规划,被房事牢牢绑住。3 发展极为不均衡。哈尔滨的人口有一千万,而边境地区,北至呼玛漠河,一个市的人口才区区4万,整体水平过低。大庆以前人均收入高,现在油田枯竭未来发展也十分严峻。4 经济发展渠道单一不灵活。东北靠着资源输出,重工业和卖地维持着自身经济,大部分人的想法就是找个好工作(多数靠花钱,关系)喝喝茶过一辈子,勇于创业尝试新事物时,身边的人会给予极大心理生理上的攻击,国家政策在这里看不到任何体现。
举个例子,在吉林,姥姥家那边和我同辈5个孩子,都是boy,小时候一块长大,最大的35岁,最小的26岁,说说现状吧。老大,大舅家独子,高中毕业后继承父亲的衣钵,在吉林某军工厂工作,十几年前上班时候,工资900,今年的工资刚涨完,拿到手1500,给交住房公积金,今年有了孩子,这点工资实在不够,东北物价也不低,索性又去一个单位兼职保安工作工资1300。两份工作来回倒班,每个月现金到手不到3000.老二,二舅家独子,高中开始就不上学了,一直在东北各地转悠,开始干保安,后来去哈尔滨做波导手机客服(波导,手机中的战斗机,这个大概是十年前吧),然后去大庆卖手机,没赚到什么钱,回吉林结婚和媳妇开串店,生意不好,赔本,欠银行十几万,离婚,目前欠银行大概20万,已经扔掉身份证隐姓埋名在东北一带继续转悠修手机了。老三,我,读了不少书,现在安家关内某二线城市,基本小康生活。老四,三舅家独子,高中没毕业。三舅当兵的时候是汽车兵,现在也跟父亲一样,在吉林给一建筑公司开车,一个月2500,没有兼职,可能每个月能报销一点电话费。老五,老姨家独子,在北京读了个大专,回吉林在联通工作,后跳槽到长城宽带,给用户装宽带,月基本工资1500,装一个宽带50元,每个月到手不到2500.准备结婚。这就是东北年轻人的现状。总结:1读书在我们那个年代,(原谅我们都是80后了),确实是改变命运的工具。2,东北工资相对于一线二线城市,低了好多,但是基本上符合三线城市工资水平。3,东北的国企工资确实很低很低。4,涉及到家庭,匿了。---------------------------------------------------------------更新一下哥几个现状2016.4:老大:由于倒班时间安排不开,已经辞去了一个保安工作,继续在原单位当保安,收入也就减半,好在嫂子也上班工作,家里也算过得去。老二:已经好几个月没有联系了,原先留的电话已经停机,这一年以来,每两个月找他妈也就是我二舅妈要房租1000块,估计是他身边的朋友得知他欠钱跑路,工作也不会给多少钱。老三:我状况比一年前好好的多。老四:我弟弟,建筑行业不景气,原公司已经几个月没有发薪水,于是辞职,干出租车司机,老婆没有工作,在家带孩子,生活水平低。老五:我弟弟,已经辞职,现在没有工作,买了个面包车,目前装修家里拆迁安置的房子,准备房子装修好之后结婚,然后打算做点买卖。以上。
补充一句,貌似自从保研政策改变了之后,能保研的几乎都选择保外,学校研究生生源堪忧,各种政策希望大家留校。。。浙江人,目前哈尔滨读大学。我从南北差异来说一说吧。三年前来的哈尔滨,第一眼看到老旧的太平机场,就对这座共和国长子之称的北方冰城感到有一点点失望。机场是城市的门户啊!!!第一印象,这么破,设施落后,让外地游客情何以堪。。。。说起哈尔滨,算得上是慕名而来,一直觉得北方的冰城应该很美很浪漫,不过现实是骨感的。去学校走的西南门,是一个小门,有一个研究生老乡带的路(离他公寓近)。那条路叫做华山北路,第一印象简直是,一塌糊涂,各种摊贩,垃圾很多,卫生堪忧,房子也有点历史了。进了学校还不错,风景还是挺美的。那时候对哈尔滨的感觉就是,城市很大,路很宽,但是城市建设很一般,城市卫生更一般。 如今,待了三年,从大一小鲜肉变成大四老腊肉。。。。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了解。我很喜欢哈尔滨人,这里大多数人很实在。是的,很实在!!!但是,太实在的是做不了生意的。一次想去冰雪大世界,听说很冷,在中央大街的户外运动店,想买一条厚的裤子,买个帽子啥的,结果在店里转,和店里的小哥唠上了,说要去冰雪大世界,觉得衣服穿少了。结果,那小哥上下打量了我一下,说,兄弟啊,冰雪大世界我去过,你这身差不多行了,不用再买了。。。那个时候,我的内心几乎是(⊙o⊙)…对哈尔滨人好感剧增的同时,也很无奈,哪有这样做生意的,太实在了。。。在我们那,怎么的也得给你绕进去,吓唬你,很冷啊,多买一点。。。。 这只是一个小插曲。下面来点真实的感受吧。东北经济状况差的主要原因:1.体制僵化,各种人情关系网,官僚作风非常严重。计划经济遗毒吧。很多答案都说到这一点了。而且思维模式比较固定,感觉有点跟不上时代变化。比如旅游业。哈尔滨的冰雪,太阳岛等等也算是全国闻名的,可是哈尔滨并没有为旅游业做太多的投入,旅游景区管理混乱,各种黄牛,景区配套设施差,比如交通不便,售票不规范等。 产业结构还是以50年前一二产业为主。反观杭州,从十几年前,西湖环线就免费开放,吸引大量游客的同时,带动产业结构变化,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同时,哈尔滨市场不规范。比如出租车这个城市的名片,晚上的出租和黑车差不多,不给你打表,漫天要价也不是没有。对哈尔滨的旅游业还是有一定的影响。(我想解释的是,并不是哈尔滨没有好的出租车司机或者杭州没有坏的,只是一个大体)还有考驾照,黑的不行了,有钱好办事,没钱下绊子。而杭州为了打响东方休闲之都的名号,对城市基础建设,规范出租车市场,提升公交车质量下了很大工作。起码杭州是不会遇到不给你打表的师傅的,晚上打车也很方便。而哈尔滨糟糕的城市建设和公共设施,以及城市卫生,对人才的吸引力大打折扣,我们学校(某211)基本上外地的要回去,本地的想出去。。。。留不住人才,后继发展乏力。我看到有答主说到国家政策,其实这只是一方面,关键是地方政府的活力不够,三年没看到哈尔滨有什么大的变化,城市的基础设施,卫生,交通配置规划,市场规范,都不是中央的事,这一些都是地方自己都能做好的,可是哈尔滨一样都没有做好。这就是最大的顽疾,曾经哈尔滨靠近苏联,有大量的国有企业,基本靠着国家扶持,所以发展的很快。我浙出了个总统,国企少的可怜,但是像温州人那样,只要法律没说不可以的,都敢去闯,都要去试,虽然遇到很多问题,但是城市很有活力,经济发展的也很好。国家的政策决定你的上限能有多高,但下限,靠的是自己。当然,不可否认的,黑龙江幅员辽阔,尤其是北部地区的交通是欠发达的,但北大荒也是粮食主产区,未来还是很有潜力的。大型交通工程这和国家政策是有关系的,怨不得当地。总结一下,说起来东北人很多人当年创关东才定居北方,骨子里应该有比我们更强的拼劲,更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更有闯的毅力,或许建国初期的那黄金十几年,固化了东北的思维。东北,远没有跟上邓公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步伐。。。而浙江抓住了这个机遇。。。。。说一千道一万,东北振兴的首要任务,是先改变自己,改变了自己,才能吸引投资,放低姿态,向其他人学习,才能提升自己。身边很多人,貌似还生活在曾经共和国长子的梦里。是时候醒过来了,美丽的白山黑土,勤劳实在的东北人民,配得上更好的未来。我爱东北!!!东北加油!!!(手机码字,不喜勿喷)
更新看来是我强调的不够,图中所有数据都选取的是增长率!!总量小了相对增速快,总量大了相对增速慢,这么浅显的道理难道还需要我赘述么。至于为什么北方经济发展现状远不如南方。作为在山西太原这个重工业城市生活了18年后到南方读书到现在近10年的我总结几句我的看法关于吾城吾民,计划经济时代重工业城市的烙印,仍深深的印在人们心中。官本位,体制内,大锅饭,铁饭碗是我所欲,高科技,新技术,做生意,玩资本是走钢丝。有想法的回不去没想法的出不来人的思维,或许是北方重工业城市,最顽固的隐疾。---------------------------------------------------------------------------老规矩,上图,不评论数据来源:数据全部选取的是增长率而不是总量,全部是已发布的最新一期数据2015年二季度GDP(上年=100)工业增加值工业利润固定投资居民可支配收入我真的没有刻意的选取什么指标,只是随手调了几个指标拿出来看看,结果,连我自己都有点触目惊心。。。看着那一片片浅色的区域,我有点更新不下去了因为,最让我滴血的,是我的家乡山西
就我所在的黑龙江来说,情况不容乐观,就我了解的情况来看:黑龙江地理位置不佳,气候因素也非常不利——中国的最北面,到了冬天就天寒地冻长达半年,不利于户外工作,一到冬天,人们都很少出门,虽然有黑河,绥芬河等靠近俄罗斯的通商口岸,但是据说那边人也不怎么富裕,而且那边是西伯利亚地区,人还很少,进行出口贸易实在困难。而且从黑龙江到关内的话,距离太远,贸易不便,这个确实是天时地利都不占!再说,黑龙江的产业结构,众所周知,黑龙江地域辽阔,土地富饶,是我国的第一产粮大省,然而工业上确实远远落后于其他省份,工业化水平较低,基本上靠资源输出,有人说,黑龙江西边(大庆)产油,东边(四大煤城)产煤,北边产木材,南边产粮食,哈尔滨负责往外运,大概就是如此,总之,黑龙江整个省都在用自己的资源服务整个国家!而且据新闻报道,黑龙江虽然产油多,但是输出的都是原油,大部分油都要运到外省加工成成品油,也就是说,输出的都是初级产品,附加值太少,利益太少。而且据说,大庆这个石油城的油已经开采得差不多了,石油越来越难采了,开采成本也在增加,城市转型迫在眉睫,而大庆对整个省的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样我们看到虽然黑龙江的粮食产粮逐年增加,整体的生产总值却难以增加,原因就是本来占主导地位的工业停滞不前。所以,我们看到,黑龙江的GDP增速在全国倒数,与建国之后的东北重工业基地形成强烈反差。再说个不好的事实,我同学家是在哈尔滨种田的,他说到每年都要往地里撒很多化肥,因为不这样的话难以高产,而黑龙江有名的黑土地正在退化,现在只有薄薄的一层了,可以料想,数年之后,黑土地最终变成黄土地,农业势必也会显示颓势。再说第三产业,我觉得当人们经济不富足的时候,说什么大把消费不大现实吧,刺激消费的前提是有能力消费吧。再说其他一方面,东北人普遍不愿多要孩子,所谓的人口红利在这早已经不存在了,还有就是人口外流,家乡没法挣钱,不得想法子出去,背井离乡讨生活吗?据说,每年春运,从北京到东北的人是最多的。这样,对东北本身的发展又是不利之处。经济发展不好,人们生活水平低,纷纷外流,家乡无人建设(这个也在情理之中),这样人口方面,对经济发展造成了恶性循环。总之,现在看来,东北经济发展实在江河日下,仿佛是行将就木的老人,急需输入新鲜血液,想办法让它起死回生,焕发活力。语无伦次地写了这么多,也许逻辑混乱,大家凑合看,权当抛砖引玉。我回答得不全面,想起来再更。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雪博会 冰雪大世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