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花怒放对于非遗传承的意义历史来说有什么意义

用户:*密码:*
当前位置: >
广西客家山歌的传承发展研究梁远帆内容提要 广西客家山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美学特征,但目前面临着传承和发展困境,客家山歌的保护性开发和推广要找到一种切合文化发展规律的途径,解决好保护和创新的关系;同时,通过强化年轻一代客家人对于客家山歌文化的认同和热爱,使这种地域文化能够长久地寓于民间。
关键词 客家 山歌 传承一、引言
客家山歌兼具北方民歌遒劲刚健的风格和南方民歌婉约柔曼的特征,目前主流的观点认为其文化渊源在中原,是一种南北一文化风格融合的文学表现形式;又有一种观点认为其渊源来自吴楚文化传统,或者是百越和武陵蛮等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但无论哪种观点,都承认客家文化在整体上体现出多种文化元素交融的特征,而且在族群内部也呈现出因时空差异而形成的多元文化风格。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地域的变化,由广东和福建迁徙至广西的居民,逐渐在桂东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客家族群,随着商业文化在该地区的普及,传统的山歌文化作为该族群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问题,如何保护良险的文化生态,如何正确选择山歌文化发展的途径,成为一个必要而紧迫的问题。
&& 二、广西客家山歌文化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一)广西客家的地域文化特点
&& 广西客家主要集中在博白、陆川、贵港、贺州、合浦等县,大部分上都在桂东地区。据考证桂东客家人大多数是明末清初时期从广东梅州等地迁入。《谢氏宗谱》记载:其最早到达贺州开基祖锦华公于明代崇祯年间由江西迁来居住在贺县(今八步区)莲塘乡仁冲。《吴氏族谱》中也叙述其开基祖是明代成化年间迁入贺县。据查公会镇一家杨姓族谱,记载其到桂东的开基祖是1327年从嘉应州迁来。桂岭镇张姓客家人,其开基始祖于清乾隆年间从广东五华迁来桂岭,后至咸丰年间又有一支从五华迁入。莲塘黄姓,其至贺县始祖于清嘉庆二十四年从广东丰顺迁来;厚园苏姓开基始祖亦于同期从广东河婆迁来。沙田镇芳林村薛姓入籍贺县始祖在清乾隆年间;沙田马峰大田丘氏祖先于嘉庆年间从广东揭阳迁入;鹅塘镇白基塘黄氏客家人定居祖先是乾隆后期从广东兴宁迁来;厦岛刘氏祖先于清嘉庆年间从广东兴宁迁入。
&& 客家人的文化特点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语言、建筑、艺术等。客家方言属于汉语八大方言之一,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从语言学的角度,证明客家话源于中原,保留河南中州音韵,是河南的官话,也是土话。在广西的客家地区,客家方言―客家话是当地的主流语言。客家人一般以家庭、氏族为单位聚集而居,方言就是维持内部团结的最好手段。他们把不讲客家方言看成是忘本叛祖的行为,婚姻往往以是否会讲客家方言为前提,方言对婚姻起了“鹊桥”的作用。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的标志,也最能反映客家传统文化与民系特色。“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千载之下,竟无改变。客家人这种祖宗言,是早在中原生活时已经具有,并同南迁而俱来的。客家方言具有共通性,至今各省区,或移居海外的客家人,所讲的客方言音调大同小异,使用的词语和语法基本相同,相互之间能够顺畅交流。
& 围屋作为客家人的标志性建筑,也广泛地存在于广西客家人聚居区,以贺州和梧州地区比较典型,这些围屋是当地客家人的精神家园,内蕴着丰厚的人文精神。围屋对客家人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多层面的,性格就是其中之一。在贺州客家人丰富的性格中,聚合性格(俗称“抱团性格”,以下称“抱团性格”)又比较典型,这种性格特征与居住条件和环境是分不开的;出于生存斗争的需要,客家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抱团性格,这对于保持客家民系特征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抱团性格具有明显的双重性,既能够生成极富凝聚力的团队精神,也具有不可低估的保守自闭性。围屋作为客家人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客家人的精神寓所,抱团性格与围屋意象密不可分,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 客家人在西迁和南迁的途中,历经江浙的吴越文化板块、江汉的湘楚文化板块,尔后到达赣闽粤桂山区,与当地土畲瑶土著杂居,这样使得客家人所携带的中原文化因子在长期的生存抗争中,与南方文化相碰撞、渗透,并逐渐形成其特色。表现在山歌里,也可以找到语调、音调、句式、风格特征等方面与骚体、吴歌、畲族情歌相类似的痕迹。
&& (二)广西客家山歌的特点
&& 1、广西客家山歌内容、形式及其成因
&& 客家山歌风格特征,前人多有概述,比如,清代诗人屈大均曾认为它“辞虽细碎,亦绝多妍丽之句,大抵粤音柔而直,颇近吴越……歌则清婉浏亮,纤徐有情,听者亦多感动。”(屈大均《广东新语》)同时还认为客家“风俗好歌,儿女子天机所触,虽未尝目接诗书亦解,白口唱和,自然合韵……以楚语译之,如‘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则绝类离骚也。粤固楚之南裔,岂屈宋流风,多洽于妇人女子矣?”(屈大均《广东新语》)屈大均的论述是允当的。结合客家山歌的实际情况来看,客家山歌常用的句式是七言四句二十八字式,其押韵方式通常是一、二、四句平声韵,这与唐诗律绝、竹枝词是一致的,然而客家山歌在起唱、结尾以及韵步之间几乎都可插入“哎呀哩”、“啊嗨”、“哎哩”等虚拟的语气衬字衬词,虽然不表明确切的意义,但使其音调更为悠远、清新,以致绵延数里都能听到其婉转自如的腔调。有学者认为,这种风格的形成与《离骚》与吴音的影响有一定关联。
&& 广西客家山歌与广东客家的风格大体类似,其内容多表达劳动之余的闲适之情,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对家庭情感的寄托、以及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军民鱼水情。在形式上,广西客家山歌的地域和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语言、调式调性、唱腔等方面,如语言丰富、讲究修饰,文学艺术性强;对仗工整,讲究平仄;唱腔刚柔悠长,调式调性朴实无华,它的旋律走向、旋法大同小异,多以宫、微、羽调式为主,这三大调式构架了客家山歌的主题结构;此外,客家山歌的曲式结构清晰明了,由于低水平的耕作方式,流落四方的生活,长期的与自然的斗争,决定了客家山歌的淳朴、简单、易学易唱,没有丝毫奢华的味道,虽然朴实,但是内涵十分丰富,善于表达情感,无论是寓于想像的情感,还是意于感性,抑或是以物抒情,都会给人一种切身的感受,犹如身临其境。
&& 广西客家山歌的形成大体上归因于三个方面:
&& 1、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客家地区大多属于山区,但山却不高且分布有复杂的地形地貌,为客家山歌的多样性提供了条件。故客家人不论男女老少都有喜欢唱山歌的习俗,唱山歌也就成为客家最为普及的民间艺术活动。
&& 2、传统的农耕生产方式。在客家地区,不仅有与江南类似的水田种植,还有着旱地耕作,而且直到清代,狩猎还一直存在着。从气候方面来看,这有利于多种耕作方式的并存,因而也为客家山歌的多样性提供了客观条件。客家人工作较为辛劳,一旦走到山上或原野山谷中,不免感到心花怒放而唱歌来发泄自己的情感。
&& 3、传统封闭的文化氛围。其一,客家封建礼教很多,男女间保持严格界限、社交活动也少,连夫妇间在家都过于拘束,故到了山间就好像精神得到了解放,所以会自然地唱起山歌来。“客家山歌最出名,首首山歌有妹名。首首山歌有妹份,一首无妹唱唔成”,离开了客家妇女,也就没有客家山歌了。其二,客家地区没有较好的大众娱乐场所,客家人平时抑制的情感不能获得宣泄,而唱山歌却是一种大众化的娱乐,故人人对它都情有独钟。
2、客家山歌的美学特征
客家山歌具有典型的美学特色,深沉的情思,大胆的披露,热烈的追求,美好的想望,一切都以劳动者的本色相见,毫无虚饰和矫情。浓烈的泥土气息,鲜艳的山区色彩和娴熟的比兴手段,也是其艺术特色的一个突出部分。客家山歌中,情歌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情歌有它悠久的传统。这个享有盛誉的民间艺术品种,在福建、广东、江西及湖南,四川,广西一部分地区,流传极广。从美感本身来说,客家山歌调式丰富,而且哀艳凄美、悲壮苍凉,这种格调是一贯的。从美育规律来说,客家山歌对听众的心灵具有一种涤荡的力量,在柔婉的旋律中,涌动着张力,彰显着客家人的韧性,而且这种声音所传达的美感具有持久性。
三、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承困境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学艺术的内容和表现方式的日益丰富,人们的艺术欣赏水平也在不断变化和提高。广西客家山歌作为一种古老、土著的艺术,也面临着传承的困境,是保护还是创新,是两难的选择。对于这个问题,文化学、经济学、宗教学等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目前,在广西客家的年轻一代中,对于客家文化的认同是一种共识,都认为客家的文化传统应当继承和发扬,客家山歌应当与时俱进,然而,除了在小学教育中接受浓厚的山歌文化熏陶之外,当一代客家人步入青年,却大都没有继承山歌的精髓,没有自觉的去发展,在客家地区的歌厅中,回荡着当代通俗曲调的声音,而鲜有客家山歌的韵律,这种困境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外来文化或者说是以强势经济为依托的文化与传统文化(或者是土著文化)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如何解决,关系到客家灿烂的文化传统的保留与传承的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广西以外的其他客家地区,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有一些客家文化的分支,其衰退的迹象是很明显的。比如广东深圳地区,如今会唱及喜好唱石岩客家山歌者仅数人,年纪最小者也已经68岁。在广西客家地区,虽然没有这样迫切,但是意识到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重要性,整理“原生态”歌词和曲调,寻找民间音乐专家记谱并制作成歌碟,启动保护与传承工作,并且寻找适合在青年一代中流传发展的方法,是很必要的
四、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承发展路径
客家山歌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来进行,保护性开发和推广要找到一种切合文化发展规律的途径,比如,在青少年之中推广一方面要使之经常接触传统山歌文化,另一方面还要在年轻一代的心中建立起对于族群文化的认同、热爱、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山歌文化的精髓能在现代文学形式的载体中自然而然地延续和发展。
目前,客家山歌文化的传承发展路径基本上包括保护、传承、推广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可以独立,也可以共同纳入保护性开发的过程中,从民间故事策划、组织山歌剧等形式,打造成为知名文化品牌,使之真实、全面、系统、及时、有效地传承和发展下去。
首先说保护:在广西客家民间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山歌流派,从多重意义上是我们认识和了解桂东文化乃至整个客家文化的一把神奇的钥匙。客家人在一次又一次的迁徙过程中,形成了“爱国爱乡,崇文重教,诚恳弘毅,团结包容,勤劳俭朴,开拓创新和刚柔相济”的文化心理和人文精神。客家人的这些人文精神,在桂东客家山歌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对于以往流传下来的原汁原味的山歌,作为客家文化和人文精神的象征,满载着桂东客家山歌光荣与骄傲的历史,需要我们大力保护。
山歌的创新来自弘扬桂东客家山歌艺术价值的时代呼声,然而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客家山歌却进入了发展的低谷时期,淹没在流行歌曲、艺术歌曲的大浪之中,前文提到,年轻一代喜爱的地方看不到山歌的影子,而且还逐渐远离了它原有的民俗活动民间艺术研究的功能,由原来的“香饽饽”变成无人问津的“烫手的山芋”。以前,在桂东山区,人人都爱唱山歌,然而,时过境迁,老一辈歌者逐渐退出山歌演唱舞台,年轻一代又不喜欢山歌,广西客家山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危机,其涵盖的极其珍贵的民间艺术价值也就无法体现出来了。在这种背景下,对广西客家山歌是保护还是创新,确实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如果不采取保护政策,其生存状况堪忧,甚至有流失的可能,而如果采取创新策略则有可能削弱其原生态风格,失去其原有的格调,最终使桂东客家山歌缺乏原汁原味的色彩,蜕变为“另类”艺术。无论是保护还是创新,其合理的传承发展路径都不可避免地涵盖以下几点:首先,要提高客家山歌的研究投入,谨慎创新保护不只是对客家山歌文化如数家珍地清点,而是要推而广之。其次,文化的推广不单单是要把其抬上讲坛,而且要让其滋润在民间。
广西客家山歌具有典型的艺术特质,但是目前面临着传承和发展困境,也就是说,如何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来使客家山歌既能够延续传统又能够与时俱进。客家山歌的保护性开发和推广要找到一种切合文化发展规律的途径,解决好保护和创新的关系问题,关键是要让年轻一代的客家人强化对于客家山歌文化的认同,并能够自觉地在民间流传发展这种文化,使这种地域文化寓于民间。
(1)吴永章.客家传统文化概说[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苏斌,李辉.桂东客家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7.
(3)何穗生.浅谈客家山歌的科学演唱[J].广东艺术,2006(1).
(4)郭沫若.沫若文集(卷十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344-345.
(5)钟俊昆.论客家山歌的风格[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5)
原载:《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第7期
阅读数[695]
如果您已经注册并经审核成为“中国文学网”会员,请
后发表评论; 或者您现在 ?【新财富研究领袖】黄燕铭:今天王者归来,我们心花怒放
国泰君安长沙五一大道营业部
国泰君安证券长沙五一大道营业部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对经济热点、市场动态进行盘点!最新股票资讯与创新工具让您能够快人一步!黄燕铭:今天王者归来,我们心花怒放日 日,第十二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在深圳揭晓,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以六个领域第一、八个领域第二、三个领域第三,共计二十一个领域上榜、二十五个领域入围(含中小盘)、以75分的总成绩获得了本次评选最佳研究团队的第一名。 这个成绩对于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而言,意义非凡,这是在经历了9年的蜇伏之后,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再次回到了第一名的座位。加上此前已于日颁发的《证券市场周刊》水晶球最佳研究团队第一名和最具影响力第一名,以及日颁发的《中国证券报》金牛研究团队奖,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也首次实现了年度的大满贯。此刻让我想起国泰君安曾经有一位非常出色的分析师在2007年喊出过一句非常响亮而有激情的口号:“王者归来”!是的,今天对于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而言,确实是王者归来。 就在本次新财富颁奖会之前,公司副总裁也是研究所的分管领导顾颉先生还跟我提到过:“明年研究所一定要拿新财富第一!我们国泰君安历来有争取第一的精神,我们的资产管理业务是全国第一,经纪业务也已经回到了第一的位置,现在还差你们研究所。”我说:“顾总,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实现的。在我入职国泰君安之前,您提到过这个要求,我不会忘的。”顾总郑重地回复道:“在拿到了第一之后,还要考虑为公司各项业务多提供支持。”“是,我们一定会努力。”正当我们在为明年的工作积极筹划的时候,新财富最佳研究团队第一的殊荣却比我们原先计划的时间提前了一年到来,用我们的行话来说,是时间超预期。然而虽是超预期,却一切尽在情理之中。 回首过去,黄燕铭无法忘记的是2005年的那次新财富最佳分析师颁奖会,也是在深圳,那次颁奖会主办方可能有意识地把国泰君安和另一家券商分成两个圆桌而摆在了整个会场的中央。台上的颁奖嘉宾念着获奖者的名字,获奖的分析师一个一个地登台拿回来了一座座方方正正的奖牌,结果国泰君安和另家券商的研究团队在圆桌上把奖牌垒了起来,比赛看谁能把奖牌垒得最高。那次评选国泰君安依然拿到了本土最佳研究团队的第一,是有新财富最佳分析师评选以来连续第三次的第一,但却也是本次评选之前拿到的最后一个第一。那天,黄燕铭还不在国泰君安的阵营,但是对当时垒奖牌、欢呼、相互祝贺的一幕却记忆犹新...... 在之后的岁月里,国泰君安与新财富本土最佳研究团队第一名却始终有点距离,曾经的王者似乎失去了往日的光泽,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分析师不断地离去,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又满怀理想而加入,前人告诉后人我们曾经有多辉煌,后人赞叹着前人留下的照片和奖牌,憧憬着有朝一日重回第一的梦想,这种不服输、积极进去、努力拼搏的精神始终占据着每一个国泰君安分析师的心头。2012年8月,黄燕铭成为了国泰君安研究团队的一员,我与国泰君安分析师中的顶梁柱孙建平有过一次长谈。在谈话快要结束时,我问孙建平:“你想不想把新财富的团队第一名夺回来?”孙建平回答:“想,当然想,我们大家都有这个目标!”“那可是件非常辛苦的事,大家要做好准备。”“没有问题,再苦我们都不怕,只要能实现梦想。”黄燕铭会意地笑答:“我也想,如果没有这个目标,我就不会选择来国泰君安。无论是对于单个的证券分析师还是对一个研究团队,争取排名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但却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性目标。” 在过去年的两年半的时间里,我和我的同伴们确实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分析师的辛苦程度在证券界人尽皆知,国泰君安分析师的辛苦程度,可能远在平均水平之上。这里有严格的报告数量和报告质量要求,有近乎苛刻的研究合规审核,有复杂的研究体系和研究策划流程,有把传统证券研究与难学又难理解的哲学思维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论,每天有应接不暇的会议、电话和路演。有人说,要搞个优秀的研究团队还不容易,砸钱和挖人!真有那么容易吗?两年多来,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的总人数一直维持在140人左右的水平,薪酬标准也从未大幅度地上调过。那是靠什么支持每一位优秀的分析师去努力拼搏?那是不屈不饶的精神。 在2014年初,黄燕铭曾经写了一小诗赠与国泰君安研究所所有的分析师,这首诗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黄燕铭曾经在11月22日的金牛奖颁奖会上介绍过,但全文却没有提供,今天黄燕铭把它公布出来,无缘人唯有一笑,有缘人却能够读懂: 内心强大,无坚不摧;外求选票,内证菩提;出世入世,人生修炼;胜者败者,皆无所得;生身烦恼,二余俱除;何曾燥动,心静世界静。 这首诗的含义,黄燕铭不愿做过多的解读,因为再多的文字和语言都无法解读人的心灵,在此只想解释其中的三句:“出世入世,人生修炼”。我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舍离一切执着又积极面对眼前的一切现实,不妄论游戏规则的好坏,也不奢谈过多的人生价值,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出世也好,入世也好,都只是人生的一场修炼;分析师争取排名也好,争取影响力也好,争取佣金也好,争取业务也好,其实都是内心修练以获得智慧的过程,并且是殊途同归。当我们离开人世的时候,什么都无法带走,唯在人世修炼中参悟到的智慧可以带走。面壁静思是参禅,洗衣做饭也是参禅;读书学习是参禅,投资研究也是参禅,智慧可以在你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当中获得,只要你积极面对。“胜者败者,皆无所得”。在新财富排名之战中,无论是胜者还是败者,在若干年后反思一下,可能会发现自己其实什么都没有得到!再深入地反思一下,真的什么都得不到吗?不,可以得到的,得到的是对这个客观世界的认知、对他人内心世界的认知,到最终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认知。这种认知上的收获程度,与他们取得的最佳分析师评选排名相关度并不会很高,并不见得获奖分析师就一定比未获奖分析师的收获程度要多,因此胜者败者皆无所得,但又皆有所得。“何曾燥动,心静世界静”。总有人说,证券分析师行业是一个很浮燥的行业,黄燕铭要说,我的心从来就没有燥动过,我以很平静的心做了让你看来可能是浮燥的事,说我浮燥那是因为你的心在燥动,而我从来就没有燥动过。所谓“身正塔正,身斜塔斜”(详见日金牛奖论坛黄燕铭的演讲),每个人看到的这个世界其实都是自我内心世界的反映,至于如何解读这个世界,由每个人的心灵决定。我的心是清静的,所以我看到的这个世界如琉璃一般清静透明。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内胜则外王,王者要有王者的精神。要说国泰君安研究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就是认真、踏实、纯朴。然而这些其实都是表象,在表象背后是一颗颗强大的、坚韧不拔的心,唯有这种内心精神才能陪伴一个研究团队坚持度过九年的时光,并且长期保持在中国证券研究界的第一梯队。这种精神力量不是黄燕铭加入国泰君安而带来的,也不是在哪一个时刻突然生成的,而是国泰君安研究所自1996年诞生之日起在历史的积淀和代代的传承中保持的,作为后加入国泰君安研究所的一位成员,黄燕铭被这种精神鼓舞和感染。今天国泰君安的证券研究方法也非常地与众不同,总而言之是“心物兼修”。这种研究方法是哪里来的?是在国泰君安研究所的土壤里生长起来的,是黄燕铭在加盟国泰君安研究所后,与同事们不断地相互学习、交流和提炼而形成的。因此,王者归来是在历史传承上的王者归来。 获得新财富排名是一名分析师乃至一个研究团队的终极目标吗?当然不是,一个证券研究所要做的事情和完成的任务目标有很多,不是哪一个指标可以唯一评价的,就研究谈研究最终没有价值,必须是就证券谈研究才有意义。仰望宇宙,我们不禁要问,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团队的终极目标究竟该在何处?有一次,我和分析师们去爬泰山,在从一天门爬到中天门的时候,黄燕铭告诉同伴们,新财富第一只是我们攀登泰山半路上的一个中间站,当你登上中天门的时候,千万不要认为人生目标已经实现,敦不知,那只是人生过程中一个不起眼的小站,至于南天门还远在云端深处,依然遥不可及。是的,对于国泰君安研究所的每一位分析师而言,今天我们仅仅是登上了中天门,离终极目标依然是远之又远。在人生的道路上,在纷繁复杂的微尘世界里,我们永远都要不忘初心,不迷失个人乃至团队的发展方向。未来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我们已经在规划2015年的工作目标,包括构建更加完善的证券研究体系,建立更加有效的研究策划流程,提升对公司各项业务的支持力度等等,当然,2015年又会面临新一年的评选排名。 此时此刻,我们确实要说太多的感谢:感谢所有给我们投票的买方机构,也要感谢在未来将会给我们投票的所有买方机构;感谢国泰君安领导们的关心和支持,感谢国泰君安各兄弟部门的鼓励和支持;感谢国泰君安所有销售经理以及经纪业务线领导和业务人员的帮助和支持;感谢我们所有员工家属的理解和支持;感谢所有曾经在国泰君安工作过、为之奉献过的一代又一代的分析师,是你们留下的光辉为我们照亮了未来前进的道路;最后,当然要感谢在过去的岁月里一起同甘共苦、朝夕相处的当代国泰君安研究所的所有分析师,是大家的共同努力,终于实现了王者归来的梦想。作为黄燕铭个人,也要特别感谢国泰君安的领导,在2012年,黄燕铭职业发展的低谷,是国泰君安敞开了大门,让我加入这支国内顶尖的证券研究团队,重新站回了中国证券研究的最前沿。 颁奖会结束了,一切恢复了宁静。黄燕铭(所长,在有新财富评选之前即已从研究岗位转向研究管理,因此从未获得过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称号)、伍永刚(副所长、曾经新财富最佳的银行业分析师)、康凯(副所长、曾经新财富最佳的基础化工分析师)、孙建平(副所长,曾经七届新财富房地产第一名,白金奖分析师)和我们一群获奖的分析师漫步在深圳的街头,看着车水马龙和夜幕下的万家灯火,大家一路走一路聊,轻松与快乐洋溢在每个人的心田。忽然,天空中下起了朦胧的冬日细雨,我仔细一看,那不是一般的雨,是一片片灿烂的花瓣雨,我仰头望去,突然发现,此刻不仅人们心里的花儿开了,连马路边树上的花儿也都开了......在牛市归来的这一年,王者也终于归来。感谢您关注国泰君安长沙五一大道营业部!欢迎将我们的观点与您的朋友分享!关注方法:1.点击通讯录---点击右上角加号---查找公众号---搜索栏输入&国泰君安长沙五一大道营业部&---添加关注即可2.扫描下列二维码。如需要进一步沟通,欢迎加微信 zrxkaka。新闻动态News当前位置:& > 杂文
浅谈玄奘思想对传承藏学文化的现实意义
作者:格西科才?慈智木
  浅谈玄奘思想对传承藏学文化的现实意义  雪域十明(北京)文化交流中心创始人兼主席& 格西科才?慈智木(藏族)  内容提要:本论文在对玄奘生平、思想渊源、思想体系分析的基础上,简要介绍了玄奘思想对藏传佛教和藏学文化的影响;以“雪域十明”藏文化系统工程的具体实践为例,阐述了玄奘思想对传承藏学文化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玄奘思想& 雪域十明& 藏学文化& 现实意义   一& 玄奘思想的渊源及体系  (一)玄奘生平  玄奘(600& 664)是中国唐代著名高僧,与鸠摩罗什、真谛、不空并称为中国佛典四大译师,法相宗(也称慈恩宗、唯识宗)的创始者。关于他的经历,《旧唐书?方伎列传?玄奘》作了这样的记载:“……姓陈氏,洛州偃师人。大业末出家,博涉经论。尝谓翻译者多有讹谬,故就西域广求异本,以参验之。贞观初,随商人往游西域。……在西域十七年,经百余国,悉解其国之语。仍采其山川、谣俗、土地所有,撰《西域记》十二卷。贞观十九年,归至京师。太宗见之大悦。”  玄奘俗姓陈,名棉。13岁时出家,唐武德五年(622)受具足戒。早年曾游历中国许多地区,遍访名师,先后参学了当时全国有名的13名高僧,系统学习佛法,研究过不少大小乘经论,如《法华经》《维摩诘经》《杂阿毗昙心论》《成实论》《大般涅架经》《发智论》(《迦旃延论》)《俱舍论》《摄大乘论》等。其中《摄论》《俱舍论》当时属于新学,是由真谛在南方传译的,而《涅架》《成实》《毗昙》一向是在北方流行的,因此可以说玄奘对当时南北所传的佛学,都作了研究。他发现当时所能看到的佛典中有不少说法上的差别,而且中土的许多法师对佛典的解释也不同,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以来的摄论师和地论师对佛性问题的解释有异,由此产生迷惑,这就使其下决心西行求法。  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三年(629)从长安出发,经甘肃武威、敦煌,跨新疆及中亚一些地区,历尽艰难困苦,到达古印度。他进入当时印度佛教的中心那烂陀寺,师从瑜伽行派的高僧戒贤,学习了《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集量论》《中论》《百论》等佛教要典,后又在印度游学四方,提高自己的佛学造诣。回到那烂陀寺后,他曾讲述《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等佛典,并参与当时印度思想界的理论交锋,挫败过一些外道论师,声名远播。  贞观十九年(645),玄奘在印度参学17年后,携佛典657部回国,受到唐朝廷极高礼遇。他先住在长安弘福寺,后住大慈恩寺。从贞观十九年开始的近20年间,玄奘专心从事佛典翻译,译出佛典75部,共1335卷。他的译典以瑜伽行派的著作为主,其他类的也不少,主要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编译)《俱舍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等。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丰富了祖国古代文化,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典籍,世称“新译”。玄奘主要通过翻译来弘扬佛法,直接著述不多,在印度时写过一部《会宗论》,是融会中观与瑜伽行派思想的,但没有流传下来。他口述、弟子辩机撰的《大唐西域记》对于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玄奘弟子众多,著名的有四位:神防、嘉尚、普光、窥基。玄奘的许多重要思想体现在其弟子的著述中,窥基等人的著作有相当一部分是根据玄奘所述而撰写的。玄奘创立了唐代佛教的第一个宗派:法相宗。   玄奘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翻译家、旅行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西行5万里,历时17年,到印度取真经,并穷一生译经1335卷。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直到现在世界很多学者们,仍然景仰他的德行和成就,称他为最伟大的翻译家,最拼命的旅行家,最成功的留学生,最了不起的语言家(精通90多种印度方言)。  (二)玄奘思想渊源  法相宗,由唐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创立。法相宗的思想,就是玄奘的思想。  法相宗宣传大乘“有宗”教义,主张外境非有,内识非无,承认“识”才是唯一的真实存在。法相宗注重逻辑分析,但论证过程过于繁琐,枯燥乏味,难以在中国民众中扎下根基,故盛行30余年就开始衰落下去。  法相宗的师承,上溯到印度,是:无著――世亲――陈那――护法――戒贤――玄奘――窥基――慧沼――智周等人,法相宗,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我。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学瑜伽一系学说,其所依经典,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为主要典籍。《成唯识论》为其代表作。  法相宗的核心理论与瑜伽行派的理论是相同的,该宗又用唯识所现来解释世界,认为世界现象都由人的第八识即“阿赖耶识”所变现,而前七种识再据以变现外境影像,缘虑执取,以为实在。又认为在阿赖耶识中蕴藏着变现世界的潜在功能,即所谓种子。其性质有染有净,即有漏无漏两类。有漏种子为世间诸法之因,无漏种子为出世间诸法之因。从而说明未来出世者种姓有声闻、独觉与菩萨三乘之别,又有不定为何乘之“不定种性”与三乘也不得人的“无种性”,因而建立五种性说。这与向来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之说不同,是该宗中心思想之一。它论及的一些有特色的学说是:转依理论、五性各别说和三时说等。  转依理论认为根本识是一种“染净依”(有“染”的部分,也有“净”的部分),要通过修习使识由染向净转化,把有分别的“识”转变成无分别的“智”,使人由迷转悟,达到真如。  五性各别说指不同的人生具有声闻乘性(能成为小乘中的声闻乘)、“辟支佛乘性”(能成为小乘中的辟支佛乘)、如来乘性(能成为佛乘)、“不定乘性”(能为何种乘不确定)、无性(没有佛性的人,即一阐提迦,永远不能成佛)。  三时说是此宗的判教理论,涉及的是有、空、中道。第一时有教,为破异生实我之执,于鹿野苑说阿含经等,昭示四谛、十二因缘、五蕴等法,是为初时我空之说,在一定程度上讲有;第二时空教,为破除诸法实有之执,在灵鹫山等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等,开示诸法皆空之理,令中根品,悟彼法空,舍小取大,是为第二时法空之说;第三时中道教,为破除执著有空,于解深密等会,说一切法唯有识等,即心外法无,破初有执;内识非无,遣执皆空;离有无边,正处中道,指佛说《华严经》和《解深密经》,强调非空非有的中道,主要表明一种“了义教”。  二& 玄奘思想体系  法相宗的理论还有:  三性说。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无著世亲等瑜伽行派认为,诸法实相应有两方面,既不是有自性,如名言诠表所说,也不是一切都无所有,而是远离有无二执以为中道。这样即有虚妄分别与空性两面:依分别的自性说为“依他起性”& (相对真实);依分别的境说为“遍计所执性”& (妄想);又依空性说为“圆成实性”(绝对真实)。法相宗继承此说,且结合唯识说,以为三性也不离识,谓诸识生起之时,现似见分与相分两分是依他;意识从而周遍计度,执为“能”、“所”二取,则是遍计所执。  五重观法。为与唯识说相适应,主张用唯识观。窥基在《大乘法苑义林章》的《唯识章》中特别提出从宽至狭、从浅至深、从粗至细的五重唯识观。五重观是:& (1)遣虚存实识。此观有情的遍计所执性法,纯属妄想臆造,毫无事实体用,故应遣除;至于依他性法仗因托缘依他而有事实体用,是“后得智”之境,又圆成性是诸法之理,为“根本智”之境,均不离识而应留存。是为唯识观的初步。(2)舍滥留纯识。虽观事理皆不离识,而此内识有所缘相分和能缘见分。相分为内境,见分心仗以起,摄境从心,并简别有滥于外境,所以只观唯识,为第二步。& (3)摄末归本识。摄见相二分之末,归结到自心体分之本。因见相分皆识体所起,识体即为其本。今但观识体,为第三步。(4)隐劣显胜识。隐劣心所,显胜心王。心王起时必隐劣心所,为第四步。(5)遣相证性识。心王犹属识相,今遣相而证唯识性,得圆成实之真,为唯识观最究竟之阶段,即第五步。  因明学说。因明原为瑜伽行派所创。世亲门人陈那有更大发展。玄奘在印度游学时,曾到处参问因明,造诣极高。临回国前,在戒日王所主持的曲女城大会上,立了一个“真唯识量”,书写在金牌上,经过18天,无一人能驳倒它,创造了因明光辉的典范。回国后,先后译出商羯罗主的《因明人正理论》和陈那的《因明正理门论》。门人竞作注疏。其中以大庄严寺文轨和慈恩寺窥基所作最为流行。窥基对因明作法,多有发展,主要有:区别论题为“宗体”与“宗依”;为照顾立论发挥自由思想,打破顾虑,提出“寄言简别”的办法;立论者的“生因”与论敌的“了因”,各分出言、智、义而成六因,.正意唯取“言生”、“智了”;每一“过类”都分为全分的、一分的,又将全分的一分的分为自、他、俱;推究了有体与无体。  此宗所传唯识因明之学对后世影响很大。律宗道宣专事四分律的宣扬,在理论上也吸收了玄奘新译唯识学的观点,以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功能)思心所为戒体,’称为心法戒体论(戒弟子从师受戒时,在精神上构成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称戒体)。晚明思想家王夫之著有《相宗络索》一书,对法相宗的基本概念,分析颇精。清代思想家龚自珍曾在其著作中运用因明三支比量。谭嗣同在所著《仁学》一书中,也引用有关唯识思想。资产阶级革命家章炳麟,曾运用因明与西方逻辑、中国墨经作比较研究,并有《齐物论唯识释》之作。近代欧阳竟无、韩清净和太虚等也曾对法相唯识之学竞相研习,并撰有不少专门著作。  法相宗在日本亦有流传。唐永徽四年(653)& 日僧道昭从玄奘学法相宗义,回国后以元兴寺为中心传法,称南寺传。开元四年(716),日僧玄防从智周学法,归国后以兴福寺为中心传法,称北寺传。新罗智凤、智鸾、智雄亦从智周学法相而弘传于日本。法相宗是日本奈良、平安时代最有影响的宗派之一,至今流传不绝。  三& 玄奘的影响  (一)对佛教的影响  从中国佛教史和中国哲学史的角度来说,玄奘的业绩,主要是译经。19年中共译出75部,1335卷,年均70卷。以数量而言,超过了四大译家中其他3人的全部,还要多出600多卷。而玄奘翻译更以质量为胜,被称为新译。因此,无论从译经的量来看,还是从质来看,玄奘都是空前绝后的。从译著的内容看来,玄奘所译佛经,大致可以分为6类:   1.《瑜伽》《唯识》系的大乘有宗的经论。经以《解深密经》为代表,论以《瑜伽师地论》为代表,共约20多种,200多卷。译了与此论学说有关的著作。如《显扬论》是此论的提要;《摄大乘论》是此论发展的枢纽,以及世亲、无著的释本;《佛地论》是此论发展的归宿;还有开示菩萨行纲领的《大菩萨藏经》,综括瑜伽法门的《阿毗达摩杂集论》,唯识学的奠基之作《唯识三十论》等。由此可见他是以《瑜伽》为一家学说的指针,来进行传译和讲习的。这一工作的完成,他出国求法的最大心愿就算是得以满足。  2.《般若》系的大乘空宗经典。这一部分,部数虽然只有几种,卷数却几乎占奘译佛经总卷数的一半。特别是600卷的《大般若经》,当年罗什都没有翻译过来,―玄奘却把它全部译出。这充分显示了玄奘的坚强毅力。从时间上看,除了《能断金刚》(一卷)、《心经》(一卷)和《广百论》(一卷)等小部头经论是在贞观末、永徽初译出的以外,《大般若经》是在显庆――龙朔年间译出的,是玄奘后期的译著。&&& ,  3.《婆沙》《俱舍》等小乘有宗的典籍,共约20来种,400多卷。这一部分,大体上是在永徽――显庆年间译出的,可说是玄奘的中期译著。因为这个系统的小乘论典,同玄奘所宗的《瑜伽》《唯识》系思想,具有历史的渊源,所以在他译出《瑜伽》《唯识》系的经论之后,接着就翻译这类小乘论典。  4.属于密教系统的经典,即各种《陀罗尼》和《咒》经。&&& ―  5.宣扬“净土”思想的经典,如《药师经》《称赞净土经》等。  6.其他宣扬佛教神异思想的经典,如《甚希有经》《最无比经》等。   作为一位卓越的翻译家,玄奘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开辟了一个新时代。他的一千多卷译著,约占唐译佛经总数(约2500卷少的一半以上!玄奘是我国佛教史上伟大的译经家,开辟中国译经史的新纪元,同时他还积极讲经弘法,热心佛教教育,门下人才辈出。玄奘的译经传教,使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佛教的中心,日本和韩国的僧侣也纷纷皈投到玄奘门下,再把中国佛教传到各国。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伟人,他被称为“中国佛学界第一人”,实在当之无愧!  (二)玄奘的人格魅力  1.德行高尚  玄奘法师的一生,德行清高,不慕荣利;艰苦奋斗,少欲知足,不图享受;悲愿宏深,为法为人,不惜生命;勤学实践,不落空谈‘,这正是超越世俗而又不舍众生的菩萨大行,诚如唐太宗赞扬说:“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包四忍之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作为一位学者,玄奘的那种百折不挠的求学精神,以及学成归国、不恋殊荣的爱国思想,至今仍然博得人们的叹慕;而他那种求学远方、名闻异邦的卓越成就,也深得人们的敬仰。  2.追求真理的精神  而玄奘西行求法,完全出于一种信仰,出于对真理的追求。这是他个人的选择,他离开长安西行时,正值大唐立国不久,有不许官民越界去西域诸国的禁令,当时佛教界一些头面人物,害怕玄奘求得真法,威胁自己的地位,也千方百计暗中阻挠。最后玄奘游历天竺及西域各国后归来,翻译了众多的经书,为华夏文化注入了来自异域的新养分,留下了对中亚史和印度史影响深远的《大唐西域记》。玄奘的弟子撰写’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在序言中评价道:“(玄奘)春秋寒暑十七年,耳目见闻百三十国,扬我皇之盛烈,震彼后之权豪,偃异学之高车贲,拔同师之巨帜。名王拜首,胜侣摩肩,万古风猷,一人而已。”  这还只是玄奘同时代人的评价,真正的大家,是要经过千百年后,由历史来做评价的。今天看来玄奘的影响,超越了时代,超越了国界。  著名学者周国平先生曾说:“玄奘不仅仅是一个佛教徒,意义不仅仅在佛教,虽然他对佛教有很大的贡献。我对他的定位是一个伟大的信仰者和一个伟大的学者,他在学术上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他代表着一种民族的伟大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们民族特别需要的,实际上这种精神我们是缺乏的,但是我们当中一些伟大的人物具备这种精神,玄奘就有。这是一种认真的追求真理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缺少的,像玄奘这样的伟大人物有,而我们把它忘记掉,不去发扬它,那么这就是可耻的。”  玄奘法师探索真理,精深谨严,对因明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印度曲女城大会上,以“真唯识量”使大小乘及外道折服。回国以后,除译经外,还时时讲学。唯识学本具有精密完整的系统,在他为弟子的讲述中,更处处以因明论证唯识的道理,使法相唯识学更加完备而发扬光大,成为慈恩宗的鼻祖。  3.爱国爱人民的情操  如前曾述,玄奘法师在西行道上,眷恋祖国,在异邦宣传祖国文化。回国以后近20年中,翻译讲学,成绩卓著,充实了祖国的文化宝库。而其爱国爱人民的情怀,则见其所译所写论著中。  法师所译的《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中,关于《佛为出爱王所说经》一节,借佛之口,对国王的“过失”、“功德”作了大段描述,提出做国王的十种过失、十种功德,又提出国王的五衰损门、五方便门,目的在劝诫国王力行功德而避免过失、广行方便而对治衰损,都是为了爱护人民、净化国土。上述内容被玄奘法师单独提出,经翻译后冠名《王法正理论》单独流行,奉献于唐太宗,供臣民阅读。又在所著《西域记》中,借言地理、风土人情,向太宗介绍佛教。在西域时和回国以后,都曾宣讲《仁王护国经》,其目的是力图使国家最高统治者护法行善,使人民安宁,不受灾难痛苦。  4.文化使者  作为一位求学异域、旅行考察的先驱者,玄奘不愧是一位文化伟人。在《大唐西域记》中,分类记叙  了他在十多年的旅游生活中所游历的100多个国家,一一陈述了各国的历史沿革、地理区划、民族源流、  物产气候、文化政治等,内容广泛,至今仍是研究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以及整个中亚细亚古代历史地  理的宝贵资料。19世纪以来,《大唐西域记》已先后被译成法、英、日、德等国文字。现代考古学者,依  据该书进行对古代印度和中亚历史文化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玄奘的文化影响,已远远  超过了他西行取经的主观目的和直接效果,在中国以及东方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不仅是国际公认的  杰出的翻译家和佛学理论家,?而且是中古时代一位伟大的旅行家,17年中行走了5万里,游历了110个  国家,这在世界历史上也十分罕见。他的游记早已被公认为不朽的世界名著。  作为一位沟通古代中国和西域、南亚地区的文化,增进同这些地区人民友谊的使者,玄奘也是成就卓著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宣皇风之德泽,发殊俗之钦思。”把当时中国的政治、文化介绍给西域、南亚各国的朝野,引起他们对于中国的敬意和向往。玄奘又奉敕将《老子》等中国经典译作梵文,传于印度。这对于沟通古代中印文化,可以说是一个创举。这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后世也具有深远影响。  玄奘西游印度,所经过的各国,道俗莫不景仰归从。他向西域争取藩属,归向唐朝,安定边疆,立下汗马功劳。因为玄奘西行,未带一兵一卒,教化所被,非凭武力,而是以大乘佛法作为文化交流的媒介,这是各国民族相互了解,增进情感的最胜法门。所以玄奘不仅是沟通中印文化的导师,更使千余年来东亚各国浸润在中印两大文化之中。  四& 玄奘思想对藏传佛教的历史影响  (一)藏传佛教中的玄奘  据《藏传佛教》中关于唐玄奘的记载:天资聪颖,11岁开始诵读《无垢称经》和《妙法莲花经》等佛经,20几岁时去往印度,精通“经、律、论”,并在当时的理论中挫败了许多邪门外道,名声大扬。同时在印度烂陀寺中获得了“堪布”席位,经过14年学习佛经后,携带600多部《贝叶经》、佛舍利以及佛像返回大唐。有记述中写到:“虽往大唐到印度的众多僧人和学者,但像具有名誉而重大功勋的大师从未有过,”其在印度的大师名号为――马哈纳德瓦。在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的心目中,玄奘是东方汉传佛教的“第二佛陀”。  藏传佛教中有关玄奘的文章主要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用藏文翻译玄奘撰写的汉文文章;第二类是玄奘由梵文翻译的经书又被汉族和藏族译者翻译成藏文版的经书;第三类是历代藏族高僧大德在自己的文章中引论玄奘的观点;这些在史料和经典中可以看到。  1.西藏的大藏经分《丹珠尔》和《甘珠尔》两部,其中在《丹珠尔》中有玄奘作品,记述中有《duol-daigongbanizha小zhaiba》《大乘论》《人正理论》等,其中《大藏经》(德格版:1737年编纂,1744年完成,《丹珠尔》一套共有214本,63770页,是藏区流传的各种《大藏经》版本中最全和被广泛认可的版本)第四十一部由乌青者博(吐蕃王阿布德格赤阿旺晋时代人)将玄奘的文章由汉文版翻译成藏文《duoldaigong―banizhaijizhaiba》,共有175页,主要是玄奘本人有关唯识论观点的一个细文,译者详细记录了关于从汉文版翻译成藏文的过程,在此文中作者的署名为“文茨格”& (唐玄奘在藏文著作中的署名一般为“文茨格”),翻译的主要内容是玄奘如何按自己的观点诠释佛说的内容。  2.唐玄奘由梵文翻译成汉文的文章也有被直接翻译成藏文的,其中《大乘论》是位叫曲吉仁青的汉族人翻译的,在藏文版《大藏经》――《丹珠尔》(德格版)第57部内有这篇文章,在145页至146页,翻译的过程也有详细记载;另外在《丹珠尔》(德格版)的第九十五部里录有玄奘翻译的关于“量理论”的文章――“人正理论”,在88页至93页,这是古印度逻辑学著名学者束格吉伦布(汉名陈那,龙域,因明学开派祖师)的著作,他的藏文版是由藏族高僧格西登云和汉族高僧桑姜吉两位合作通过玄奘的汉文版翻译过来的,这部著作对藏传佛教在因明(逻辑学)方面有一定的影响。  3.在西藏历代有影响和学识的大师都屡次提到和引证玄奘及其作品中关于唯识论的一些观点,其中宗喀巴大师()在谈到《辩了不了义论》中也引用了玄奘的一些观点;在贡唐文殊()大师的著作中,也引用唐玄奘的一些观点来论述其理论,在我编纂的《雪域十明精粹大全》的第五部中,收录了以上宗喀巴大师写的有关著作,其中就有唐玄奘唯识宗观点的论述部分。  (二)藏学文化中的玄奘  唐僧西天取经有很多故事和民间的传说。其中在《西游记》中记述了通天河,后人都认为是发源于青藏高原的沱沱河,通天河古称“嫠牛河”或“牦牛河”。& “唐蕃古道”上的“嫠牛河”指的也是这条大河。通天河是江河文化的走廊和发祥地之一,是长江的源头,长江的正源沱沱河发源于格拉丹冬,通天河是长江流经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一段的名字,全长800公里,穿行于唐古拉山脉和昆仑山脉的宽谷之中。在现在青海玉树境内被称为沱沱河,而沱沱河的两岸都被称为“晒经滩”。  在我的家乡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拉卜楞寺所在地)也有许多关于唐僧的传说,如:夏河县曲奥乡(原名清水乡)的一个地名叫“晒经滩”,有个村的名字叫“晒经滩村”,此地寺院也叫“晒经滩寺”。其名来历众说纷纭,传说唐僧在印度取经回来路过此地时,由于一心只想着取真经,忘了向佛祖问老龟的年寿,被癞头龟晃入水中,只得上岸晾衣、晒经。在晾晒的过程中,突然石山上裂开风门,把经文吹干,从此,这里就有了唐僧晒经的传说,也就有了村名、地名、寺名这一事实。当地的人们说,在早晨九点半左右到晚上六点之间,有种微风吹的感觉,至今在当地的石山上留着一个风口,成为当地老百姓朝拜和煨燥的圣地。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此地的树木都倾斜朝向西方,至今这种现象依然存在。  另外,在河边有一座佛塔,传说此塔始建于唐朝,后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除,为了朝拜,当地人又在原塔基处重新修建了一座佛塔。  在古印度阿育王时期有一部宏伟巨著《xizhigexiangzongqinmu》(即《大毗婆沙论》偈颂体),共有10万颂(偈颂体四句为一颂),由普巴尼日贝及其弟子达瓦洛布等五百罗汉写成,经藏族历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弥如扎那和另几位名见经传的藏学翻译家用梵文翻译成藏文,但只译完这部作品的一半,唐玄奘却在那个时代从梵文版全部翻译成了汉文版,真不愧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翻译家。而这本书藏文版剩余部分的翻译是在1945年到1949年由法尊法师(洛桑曲帕,)花费5年的时间通过唐玄奘的汉文翻译版翻译成藏文,如果没有汉文版的翻译,藏文版的这部巨著我们可能今天都读不全,由此可见唐玄奘对藏文化及人类文化的传播所起的作用。(但法尊法师的译制本迄今也未能影印出版,且因历史原因大部分散落,正在搜集整理过程中)  (三)玄奘对臧传文化和藏传佛教的影响  1.过去的影响  在唐玄奘取经归来后的1000多年时间里,他自己著述的作品以及他翻译的有关梵文的学说,历代藏汉两族的翻译家翻译成藏文的工作一直都没有停止过,随着这些著述的不断传播,唐玄奘以及他有关唯识论的观点也随藏文化的传播不断地在藏区和藏传佛教的流传区域生根、发芽,藏民族及其他信仰藏传佛教的民族也从记载了他的历史的各种典籍中了解了他的观点和学说,由此可看出唐玄奘对过去的宗教文化都有影响。  2.对当代的影响  在现在的藏区,从几岁的小孩到七八十岁的老人都知道《西游记》中的故事,无论是在田野、草原和大山里到处都流传着不同版本的关于唐僧的传说,即使是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高寒地区,人们依然在唐玄奘的故事里快乐而幸福地生活着,无论在佛家的寺院还是牧民的草场上,即使一个字不识的人,一样能说上几段他的故事。他的故事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藏区每个人的精神世界。  3.对未来的影响  唐玄奘的事迹和精神不仅对过去和今天藏区有着深厚影响,而且在未来的西藏,唐玄奘的精神一定会永存。藏民族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如何传承和发展是我们这一代和未来数辈人都需要努力和为之奋斗的,我们花费15年时间,走遍各地名寺,遍访高僧,搜集整理藏学文化,构建“雪域十明系统工程”,其中编纂、创意出版上千万字的《雪域十明精粹大全》,也是学习他这种思想和行动的一次实践;我期望,在未来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中,能涌现出千万个像唐僧一样的智者,成为人类文化的守护神。  五& 玄奘思想在传承藏学文化中的具体实践  (一)用玄奘思想构建“雪域十明”的理论框架  在长达25年系统地学习藏学文化的过程中,我不仅了解到了藏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了解到许多做人和做学问的方式、方法和道理。由于藏传佛教的大藏经《丹珠尔》中收录有唐玄奘的作品及其翻译的著作,并且许多前辈藏传佛学大师在他们的理论著述中多次引证唐玄奘及其唯识宗的理论观点并给以肯定,所以我长期以来对这位大师心存敬仰。1991年,在我开始准备编纂《雪域十明精粹大全》前期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就特别多地关注了藏学文化史料中有关玄奘个人记事及其理论的文章;另外,家喻户晓的《西游记》中唐僧的故事,从小就给予我很深的印象,他穷其一生,不畏艰险,坚定执著,周游列国,遍访高僧,被称为“中国佛学界第一人”的精神,是我特别关注玄奘并立志为藏民族作出贡献的主要动因。  藏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博大的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因素,许多优秀的、有着完善和深厚理论研究的著述,不是被束之高阁,就是散落各地,没有被系统地、集中地编纂和出版,这不仅是藏民族的遗憾也是整个人类文明的遗憾。从我在甘肃省佛学院(在拉卜楞寺中心)教书起,我的上师还有我的学生,都因资料有限,不能够集中了解和学习藏民族的传统文化而遗憾。  在拉卜楞寺闻思期间,偶得藏文经典绝版珍本一二,如获至宝,爱不释手,后贡唐大师又垂恩赐赏数部珍本。这样日积月累,手头珍本渐渐多了起来,于是萌发了奇文共赏的念头,想要编纂一部融藏族十明文化为一炉的文库大全,献给未来学习研究藏学的同行后辈。之后利用闲暇时间,开始了艰苦的编书工作。  在藏民族中民间都知道有“大五明”和“小五明”,但究竟是什么,谁也没有全部了解。当我了解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并在他执著学道、悟道、传道的精神感染下,我希望能够成为像玄奘一样的智者,在我的有生之年将藏民族的“大五明”“小五明”文化集中搜集、整理、编纂、出版。于是我将“大、小五明”并称为“雪域十明”。  “雪域十明”文化是青藏高原藏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是心地善良、勤奋治学的藏族人民智能的结晶,也是人类文化宝库中光彩夺目的明珠。它是藏民族关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全部文明成就,分为:1.声明学(包括藏语、梵语语言和语法学);2.因明(包括逻辑学和认识论);3.工巧明(指工艺杂技及绘画造像的度量);4.医方明(包括藏医关于生理和病理的理论);5.内明(藏传佛教的显密理论);6.修辞学及诗学修辞;7.词藻学;8.音韵学;9.戏剧学;10.天文历算学。按传统将所有藏学知识包括在十明中。  但是,藏文化犹如大海,别说全面掌握,就是想泛泛浏览大部分典藏,花去毕生经历也很难完成。作为“十明”文化创造者的藏民族,如果一直没有一套合乎时代发展要求的“十明”文化精选典藏,将成为憾事。同时,本民族也需要一套精选的系列读本,从继承发扬民族文化遗产着想,也急需这样的工作。目前在本民族中懂得“十明”文化价值,刻苦学习,努力掌握,在实践中能够自如运用者寥寥无几,长此下去,传统文化后继无人,恐将导致文化衰微。这样下去的结果是可怕的,可能再过多少年后,人们都不知道什么是藏族的“十明”文化。  基于对藏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心,在玄奘大师的伟大思想影响下,我用了15年的时间,走遍了世界各地著名的藏传佛教的寺院,并拜访了很多大德高僧,搜集整理了很多珍贵的文本(其中不少都是孤本),这对我来说不仅是一次学习的经历,更重要的也是一次探索发现的过程,更让我悟出了出家人修行的哲理和责任。  在《雪域十明精粹大全》中,我们不仅收录了在藏族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留下深远影响的714篇作品,而且还在书的取名和各种文化的标志上,大胆地进行了创造性的尝试,专门为该书设计了标志图案。这也是藏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创举。“雪域十明”及其十大学科标志图案如下:声明标志为藏文字的云头符,因明的标志为宝剑,工巧明的标志为沙盘,医方明的标志为藏青果(诃子),内明的标志为法论,修辞学的标志为琵琶,词藻学的标志为明镜,韵律学的标志为项链,戏剧学的标志为面具,天文历算的标志为尼达曾库尔,总标志为以太阳光环为中心表明内明学,上下图案为因明和声明的象征,左右图案为工巧明和医方明的象征,,其四方为顺时针方向与诗词学和声韵学连成一体,即明镜与项链组成一个完整的装饰图案,依次为戏剧、天文历算的象征图案。代表“十明”之光在地球之巅冉冉升起,图案和色彩在整体架构上意为日月同辉,下面为藏、汉、英三种文字合璧书写而成的“雪域十明精粹大全”文字标题围绕地球。这一切只是我们“雪域十明”文化系列工程方面的起步和理论基础,我们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雪域十明”文化的十大学科研究室,为继续整理、抢救和挖掘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  (二)用玄奘精神指导“雪域十明精粹大全”的编纂工作  玄奘西行求法,完全是出于一种信仰,出于对真理的追求,他的这种思想在我们今天做学问的过程中,始终起到激励和鞭策的的作用。他为佛教事业贡献了一生,虽然当时的政府明令不许百姓私自出国,各主要道路关隘的稽查很严,然而玄奘意志坚决,终得偷出国门,遍访各国,遍读佛经,深体宗旨,没有以既有的成就而感到自足,渡缚刍河,越大雪山,进入北印度。当他渡过八百里沙漠时,曾有四日四夜无一滴水人口,然玄奘决心已定,发誓:& “宁可向西走一步就死去,也决不向东一步以求生。”终于冒险西行数万里到达印度。经过17年苦学,玄奘回国与弟子窥基等人专心致力于梵文经典的翻译,从此佛学也日益盛行于中国。  在我编纂《大全》的过程中,同样经历了很多的艰难与困苦,这包括资料不全,资金无着,人手不够等等问题,但这还不是主要的,在现实的西藏社会,存在两种倾向,一派一味守旧,将一切新的东西拒之门外不肯接受,另一派一味纳新,扬言要与传统决裂,全面否定传统文化。两种倾向都是极端之说,一味守旧可判为常见,一味纳新可判为断见,要判除常断妄见,需要大力提倡中观正见。我15岁(1984年)在拉卜楞寺大格西金巴坚措上师坐前受戒,勤奋苦行20载,系统学习了藏传佛教显宗“五部大论”和密宗“四续部”等佛学经典,因才思敏捷、悟性超凡而受到闻思院高僧大德的器重。我在拉卜楞寺佛学院闻思修行时,成为佛学院“四位智者”(两位久美,两位慈智木)之一,小有名气;其间在22岁时我出版专著《菩提道次第要义释难》并受聘为甘肃佛学院名学经师,从教12年,培养了很多佛学与藏学人才,1997年―2000年兼任第六世贡唐大师仲庆堪布,在收集和整理藏文化资料的同时,我于2001年创办了弘扬中观胜见的刊物《维玛尔》(世纪新声),得到社会各界好评。另外还创办了《雪域文化》报纸,在编纂《大全》的过程中,收集资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主要的问题是怎么样才能选择最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作品,在整体上讲《大全》只认书而不认门户,严格按照释迦牟尼佛提倡的依义不依语,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的四依教诲原则,以编纂十大特点为标准,择优筛选,凡藏区三大区域公认的传世之作、闻思修行方面的重要传承经典尽可能收入。经15年主持、创意、编纂,以恩师第六世贡唐仓大师珍藏的藏学秘要典籍为基础,走访了甘肃、青海、西藏、四川、内蒙古等地的众多寺院以及北京、上海的许多图书馆、博物馆,收集了有关十明学的各类珍贵资料,并广泛征求了众多知名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自筹资金,培养专业僧人,进行录入、修改、印刷、成书。《雪域十明精粹大全》的出版被藏区上师及权威学者盛赞为“将藏族优秀文化十明精品荟萃融为一体的史无前例的科学创举”。  这一切都是诸位上师大德和诸佛菩萨给我开启智能之门的加持和福报。  (三)玄奘思想对传承藏学文化的现实意义  《雪域十明精粹大全》是第一次全面精选、编纂的用藏文系统诠释十明文化的精粹大全,共1850万字、16313页,2006年6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其规模之宏浩、内容之丰富,开创了藏民族文化历史之先河。它集中了藏民族千年文化的精髓,系统地向世人展现了藏民族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也是藏传佛教《大藏经》中之精华,囊括了藏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一切自然知识、社会知识以及各类实用技术,同时贯穿了藏传佛教利乐众生的生存理念,反映了藏传佛教的中心内核――慈悲与智能。《精粹大全》的问世,为弘扬和传承藏民族文化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希望能对藏学研究起到积极的作用。  《精粹大全》系列丛书的出版得到了十世班禅大师和全国政协副主席阿沛?阿旺晋美的亲切关怀以及民族出版社、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中央民族大学、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西北民族大学及青海民族大学等机构的大力支持,同时荣获藏区诸多高僧如第六世贡唐仓大师、十一世班禅的经师嘉央加措大师、西藏佛教协会会长波米强巴落哲、甘肃省副省长洛桑灵智多杰等的指点和倾力协助。目前已被中国国家图书馆、西藏布达拉宫、西藏拉萨大昭寺、小昭寺、哲蚌寺、色拉寺、青海塔尔寺、五台山等众多国内寺院以及美国国会图书馆、哥伦比亚大学、德国波恩大学、蒙古利亚国立大学、香港大学等机构收藏,并颁发荣誉证书。  《精粹大全》拟出版中文和英文版。为使《精粹大全》通俗易懂便于讲授闻思,拟编写通俗《精粹大全》;并搜集历代藏学者撰写的注疏、再注疏等绝版珍本,汇集成册,出版发行。  在唐玄奘离开人间1342年的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这个会议,并在这里纪念他对中印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以及人类文化的贡献;在唐玄奘西域之行开始1362年后的1991年我们开始的“雪域十明”藏文化工程的启动工作,经过15年的努力,于2006年6月,我们完成了藏文化的第一个根本理论架构工程――《雪域十明精粹大全》,《雪域十明精粹大全》(藏文珍藏版)以“篇幅最长的藏学百科全书”之名载人大世界基尼斯纪录。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为此举行了隆重热烈的颁证及新闻发布仪式,这是我个人愿望的一个起点,是藏学文化的一个里程碑,同时也是玄奘精神在现代藏学文化中的一种具体体现。  虽然玄奘离我们这个时代已经很久远了,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和对真理执著追求的人,它不仅仅是中国的、东方的一位智者,也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面旗帜。  在唐玄奘离开我们1342年后的今天,我们把在他思想和精神鼓舞下完成的《雪域十明精粹大全》敬献给大会,是对先哲的敬仰和祭奠,也是对一代代为人类文化作出贡献的先辈们的最好告慰,这仅仅是开始,祝愿“雪域十明”文化系列工程能成为人类开启慈悲之心和智能之门的金钥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