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岁的编几个女生虐男生故事玩lol被11岁的弟弟虐了,哭着闹自杀,请问他脆弱吗?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如果有一天,你走进我的心里,你会哭,因为里面全是你。如果有一天,我走进,你的心里,我也会哭,因为那里没有我.如果有一天,在喧闹的城市里,我们擦肩而过,我会停住脚步,凝视着那远去的背影,告诉自己那个人我曾经爱过。我以为只要认真地喜欢,就可以打动你,原来,却只是打动了我自
如何与你喜欢的人迅速建立亲密关系?
文 / &(微博:)&&问题来了:《生活大爆炸》S08E16 中 Sheldon 和 Penny 做的「几个小时内爱上彼此」的心理学实验来源自哪里?
&这套题目来源于心理学家 Arthur Aron 的团队1997年在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上发表的论文 &
&。&这个实验的目的,是为了找到一个方法在两个陌生人之间迅速建立亲密的关系。
他们的研究团队把两个陌生人带到实验室里,让他们在一个房间里独处,同时相互回答这36个问题。这36个问题分为三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第一组问题里的内容较为无关痛痒,比如&你心中最完美的一天是做哪些事呢?&。但是到了第三组问题,内容开始变得非常私人,比如&分享一个你私人的问题, 并想你对面的人询问ta会怎么处理。 之后再请ta回答,对于你选这个问题, ta有什么看法?&。&他们的研究团队发现,在45分钟的交流之后,与进行了45分钟闲聊(small talk)的两个人相比,回答这36个问题的两个人关系变得更加亲密。
这套问题的原理是什么呢?或者换一个角度说,任何的亲密关系是如何建立的呢?亲密关系的建立事实上是一个双方循序渐进自我披露(self-disclosure)的过程。比如说刚认识一个人,我们只会聊聊天气,认识久一点谈谈八卦,只有在时间足够久、彼此了解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开始深层次的自我披露(更多地讲述自己私人的事件和观点)。而自我披露是一个你来我往的过程(reciprocal process)。当别人对你吐露了一些隐私的时候,代表着对方对你一定程度的信任,你也会自然地更加信任对方,因此变得更加愿意向对方吐露自己的内心。这样不断地你来我往,信任以及较为亲密的关系就建立了。&而这36个问题,由浅入深,加速了两个陌生人之间自我披露和建立信任的过程。如果平时我们要认识一个人半年后才愿意向其吐露自己与母亲的关系,这两个陌生人,在实验的环境里迫于实验者的淫威,45分钟内就完成了这一切。&这套问题开始在大众视野正式火起来,是由于今年一月 New York Times 上的一篇文章:&To Fall in Love With Anyone, Do This&。 地址: 文章出来之后,我身边完全不了解心理学的朋友都在讨论。事实上,与其说是爱上彼此,不如说是帮助迅速建立较为亲密的关系,所以交朋友也是一样适用的~
我做RA的一个实验室去年夏天开始刚好在用这个方法跑一个实验。据我观察,有些完成这个实验的被试者们关系真的一下变得很好&&我们RA之间某一天无聊,也互相问了这些问题玩,过程中一个刚认识一周的深柜小哥主动跟我们出了柜。。。&当然,这36个问题也不是魔法。现实生活与实验室环境不同。比如说,你很难强迫别人同你一起完成这36个问题。比如说,有一些争议表明这36个问题只有在第一次做的时候有用,失去新鲜感之后就不再有效了。&如果要从这个实验总结出什么实际意义的话:想要加深与某个人的关系,可以从主动的自我披露开始。亲密关系建立的基础是信任,而自暴隐私(但是务必掌握好度)会更容易赢得他人的信任,从而引发他人也向你披露隐私。这样你来我往大家掌握了彼此的黑点,不做好朋友就只能撕到天荒地老了。
最后附上这36个问题:
1.如果可以跟世上任何人共进晚餐, 你会选择谁?&2.你会想出名吗? 以什么样方式出名呢?&3.在打一通电话之前, 你会先排演要在电话中说什么吗? 为什么?&4.你心中最完美的一天是做哪些事呢?&5.你上一次唱歌给自己听是什么时候? 上一次唱给别人听又是何时?&6.如果你可以活到90岁, 并能在30岁过后让体态或大脑一直保持30岁的状态到死, 你会选保持体态还是大脑呢?&7.你有曾经预感过自己会怎么死亡吗?&8. 举出3个你与你对面这位的共同点。&9.你人生中你最感激什么?&10.如果你能改变你是怎么被抚育成人的, 你会想改变什么?&11.用四分钟跟你对面这位分享你的一生, 越详细越好。&12.如果你明早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获得了某种能力, 你希望是什么能力?&13.如果一颗魔法水晶球能告诉你有关你自己, 你的人生, 你的未来, 或任何事情, 你会想知道什么?&14.你有已经梦想了很久, 想做的事情吗? 你为什么还没去做?&15.你人生中最大的成就是什么?&16.一段友情中你最珍视的是什么?&17.你最珍贵的一段回忆是什么?&18.你最糟糕的一段回忆是什么?&19.如果你知道你会在一年后突然死去, 你会想改变任何你现在的生活方式吗? 为什么?&20.友情对你来说代表什么?&21.爱与喜欢在你的人生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22.轮流分享你觉得你的恋人应该具有的五项好品质?&23.你的家庭亲密温暖吗? 你觉得你的童年有比别人幸福点吗?&24.你觉得你跟你的母亲的关系怎么样呢?&25.用"我们"做主语造三个肯定句, 比如"我们都在这个房间里"。&26.完成以下句子"我希望我有一个人能与ta分享&&"&27.如果你会跟你对面的人变成亲密好友, 分享一下你觉得对方必需得知道的事情。&28.告诉你对面的人你喜欢ta什么: 老实回答, 说一些你通常不会告诉刚认识的人的答案。&29.与你对面的人分享人生中很尴尬的一刻。&30.你上一次在别人面前哭是什么时候? 上一次自己哭是什么时候?&31.告诉你对面的人你已经喜欢上ta的什么?&32.有什么人事物是太严重, 不能随便开玩笑的?&33.如果你将在今晚死去, 没有任何再与他人交流的机会, 你最后悔没有把什么事情跟别人说?&34.你的家着火了, 里面有你所拥有的一切事物。 在救出你爱的人, 你的宠物后, 你还有时间最后再冲回去一趟拯救最后一样任何东西, 你会救出什么? 为什么?&35.你家庭中的所有人里, 谁的死会让你最难受? 为什么?&36.分享一个你私人的问题, 并想你对面的人询问ta会怎么处理。 之后再请ta回答, 对于你选这个问题, ta有什么看法?
澄清几个疑问
Q:说好的回答完问题要互相对视四分钟呢?&A:原实验里完全没有提到对视四分钟哦。原实验里,被试者回答完问题就立刻被分开,保证实验程序的有效性。TBBT里加上这个剧情大概是为了戏剧效果吧。&Q:45分钟回答不完全部的问题?&A:原实验里是将这36题分为三组,每组15分钟。这样即使是速度慢的人,也至少会回答一些第三组题目里非常私人的问题。&Q:我不好意思回答这些问题/没有机会跟喜欢的人做这些问题/对方不愿意配合我?&A:所以在前面的答案里提到,这个方法不是魔法。被试者在实验室里可以顺利地进行自我披露,一方面也是由于实验环境的影响(比如说,有一定要完成实验的压力)。这个方法也没有办法让人瞬间爱上彼此,都是媒体宣传的噱头啦。对我们大众来说,Take Home Lesson:想要较为迅速地加深与人的关系,可以从主动向对方倾诉自我开始。
本文由527号小怪兽授权转载,如须转载请联系壹心理()或作者。
爱为什么让人们甘愿做炮灰?
文:武志红,摘自《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对于总是在奉献的羔羊,我们会有意无意地推动它走向这样一个结局:彻底为自己献身。否则,便只有我们为它献身,因为它此前的奉献是如此之重,我们已无法承担。&所以,在小说、电影和电视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局面&勇于献身者,最后的结局常是彻底献身。&在我看来,第一流的小说必须具备一个特质:情感的真实。&具备这一特质后,一部小说的情节不管多曲折、奇幻,甚至荒诞,读起来都不会有堵塞感。&因而,钱锺书的《围城》未被我列入第一流的小说,因为小说中一些关键情节的推进缺乏情感的真实。譬如&局部的真理&(小说中一位女性人物)勾引方鸿渐、唐晓芙爱上方鸿渐和方鸿渐爱上孙柔嘉,这几个情节中的情感描绘都缺乏真实感,让我觉得相当突兀。&相比之下,美裔阿富汗人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就具备&情感的真实&这一特质。&这部小说讲的是两个阿富汗少年的故事,阿米尔是少爷,而小他1岁的、天生便是兔唇的哈桑是仆人。他们都失去了妈妈,阿米尔的妈妈生阿米尔时死于难产,哈桑的妈妈则在哈桑出生几天后跟一群江湖艺人私奔了。这两个男孩吃一个奶妈的奶长大,拥有似乎牢不可破的情谊。然而,当哈桑为捍卫阿米尔的荣誉而被人凌辱时,阿米尔却选择了逃避。不仅如此,阿米尔还设计将哈桑驱逐出自己家门。后来,已移居美国并成为知名小说家的阿米尔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边是阿米尔父亲的好友拉辛汗。他说哈桑已死,他要阿米尔回阿富汗,要他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从战乱中的阿富汗带出来,不仅是因为他以前辜负了哈桑,还因为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弟弟&&&在胡赛尼的这部小说中,高潮一个接一个,但不管情节多么令人震惊,它们似乎都是可信的,因为伴随着的细致的心理描写会令你感觉到这一切的发生仿佛都是必然。&例如,小说末尾的一个高潮&11岁的索拉博的自杀。这看似离奇,但假若你沉到索拉博的世界里,站在他的角度上,想象你便是他,你便会明白,自杀是这个遭受了太多磨难的小男孩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忠诚的爱&&你就要甘愿做我的炮灰
决定为《追风筝的人》写一篇书评前,我在豆瓣网上读了大量书评,看到了大多数书评都在赞誉哈桑的单纯、忠诚、纯良和正直。&或许,许多人会感动于小说第一页的一句话&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听上去,这是多么忠诚的爱。&然而,当我读到这句话时,却痛苦起来。我讨厌这个句子,以及这个句子中对哈桑这种情感的赞誉。&因为,这让我想起最近常在我脑海盘旋的一个词&爱的炮灰。有时,我们会甘愿做一个人的炮灰,觉得那样才有爱一个人的感觉;有时,我们会要求别人做自己的炮灰,以此来证明这个人的确爱自己。&当阿米尔抑或作者在怀念&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时,其实就是在渴望哈桑做自己的炮灰。&阿米尔少年时的确有这样的渴望,他和哈桑有过以下一段对话:&&我(哈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真的吗?你会那样做?&&&做什么?&&&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不过我怀疑,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哈桑的反问令阿米尔尴尬,他宁愿自己没有质疑哈桑的忠诚。然而,哈桑不久后还是做了炮灰。&那是阿米尔12岁哈桑11岁时,他们参加喀布尔的风筝大赛。这个大赛比的不是谁的风筝飞得更高、更漂亮,而是比谁的风筝能摧毁别人的风筝,最后的唯一幸存者便是胜利者。但这不是最大的荣耀,最大的荣耀是追到最后一个被割断的风筝。&这一次,阿米尔的风筝是最后的幸存者,而哈桑也追到了最后一个被割断的蓝风筝。阿米尔无比渴望得到这个风筝,因为他最大的愿望是得到父亲的爱,他认为这个蓝风筝是他打开父亲心扉的一把钥匙。&哈桑知道阿米尔的愿望,为了捍卫这个蓝风筝,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也想得到这个蓝风筝的坏小子阿塞夫和他的党羽鸡奸,这是阿富汗男人最大的羞辱。这时,阿米尔就躲在旁边观看,孱弱的他没胆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愿跳出来让哈桑把那个蓝风筝让给阿塞夫。&于是,哈桑就沦为阿米尔的炮灰,他付出了鲜血、创伤和荣誉,而换取的只是阿米尔与爸爸亲近的愿望得以实现。&阿米尔明白自己的心理,他知道胆量是一个问题,但更大的问题是,他的确在想:&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哈桑知道,阿米尔看到了他被凌辱而未伸出援手,但他还是选择一如既往地为阿米尔奉献他自己。&所以,当阿米尔栽赃哈桑,造成哈桑偷了他的财物的假象时,哈桑捍卫了阿米尔的荣誉,对阿米尔的爸爸说,这是他干的。&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是在做阿米尔的炮灰。当时,他被拉辛汗叫回来一起照料阿米尔的豪宅,但塔利班官员看中了这栋豪宅,并要哈桑搬出去。哈桑极力反对,结果他和妻子被塔利班枪杀。&做阿米尔的炮灰,这主要还是哈桑自己的选择。&对此,我的理解是,我们爱一个人,多是爱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越多,我们对这个人就越在乎,最终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我甘愿为他去死&。&或许,喜爱《追风筝的人》的一些读者会对我这种分析感到愤怒,觉得我并不理解这样一种伟大的情感。但通过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言语,我们会看到,导致这种奉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深深的恐惧。&
他为什么甘愿去做炮灰?
知道了哈桑是自己的弟弟后,阿米尔去了喀布尔,从已成为塔利班官员的阿塞夫手中将索拉博带回了巴基斯坦,而代价是险些被阿塞夫打死,如若不是索拉博用弹弓将阿塞夫打成独眼龙的话。&在巴基斯坦,阿米尔求索拉博跟他一起去美国。索拉博一开始没答应,并说出了他的担忧:&要是你厌倦我怎么办?要是你妻子不喜欢我怎么办?&除了阿米尔,幼小的索拉博已没有其他亲人,这时,他作为一个孩子产生这样的担忧不难理解。&不过,在我看来,这更像是索拉博在替父亲说出他的心声。原来,哈桑之所以做炮灰,为了阿米尔的一个蓝风筝而被凌辱,为了阿米尔的豪宅而和妻子一起被枪杀,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他担心阿米尔会厌倦自己、会不喜欢自己。&这就很像一些家庭,那些最不受宠的孩子,反而常是最&孝顺&的孩子。他们在成年后为了得到父母的欢心会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以至于严重忽略自己的配偶和孩子的幸福。&绝大多数孩子学会说的第一个词是&妈妈&,而哈桑说出的第一个词却是&阿米尔&。我对这个细节的直观理解是,哈桑将阿米尔视为最亲近的人,象征性的理解则是,阿米尔是哈桑的&心理妈妈&。&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获得&心理妈妈&的爱,为了达到这一点,他们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哈桑不例外,阿米尔也不例外。阿米尔说出的第一个词是&爸爸&,那么爸爸就是他的&心理妈妈&,为了获得他的爱,阿米尔可以付出一切代价,并最终不惜将哈桑牺牲。&阿米尔渴望哈桑做他的炮灰,哈桑则主动愿意做阿米尔的炮灰。&然而,任何一个人都不值得另一个人为他做炮灰。&因为,奉献者的生命重量会压得接受奉献者喘不过气来,后者会发现,除非他给以同等分量或更多的回报,否则他心中总会有歉疚。&或许,亏欠感是我们最不愿意有的一种心理,而如何处理亏欠感便成了左右我们人生道路的一个关键。&哈桑是阿米尔的爸爸和仆人阿里&其实他和阿米尔的爸爸也是自幼一起长大,也是情同手足&的妻子偷情而来的私生子。阿米尔的爸爸无法公开承认哈桑是自己的儿子,这令他心怀歉疚。为了弥补这种歉疚,他的办法是用他的财富和力量慷慨补偿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对此,拉辛汗形容说:&当恶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这是少数人处理歉疚的办法,尽管这不是最好的办法,但这仍然称得上是勇者的道路,而更多人的办法是选择阿米尔的道路&贬低或逃避自己亏欠的人。&当躲着看哈桑被阿塞夫凌辱时,阿米尔一时成了&种族主义者&。他先是觉得为了用蓝风筝赢取父亲的爱,牺牲哈桑是必须的;接下来,当心中出现一刹那的犹豫时,他对自己说&他只是个哈扎拉人(阿米尔是普什图族人,很多普什图族人对哈扎拉族人有歧视)&,这就是贬低。通过贬低奉献者的生命价值,接受奉献者的愧疚感降低了。&这种贬低心理是很常见的,我们既可以在文艺作品中,也可以在自己生活中发现这样的故事:那些只付出不索取的人,他们很少会得到接受他们帮助的人的尊敬,甚至一些人对恩人的仇恨胜于对其他所有人的仇恨。&有些人的愧疚感会彻底丧失,于是一切人均被他们贬低为炮灰。阿塞夫便是这样的人,他没有底线地凌辱一切弱者,因为他的世界中只有他一个人是人,其他人都不存在。&阿米尔知道,自己身上有阿塞夫的影子,所以他梦见阿塞夫对他说:你和哈桑吃一个人的奶长大,但你和我是兄弟。&不过,阿米尔毕竟不是阿塞夫,他无法逃脱愧疚感的折磨,这种愧疚感显示他仍然是一个有良心的人。&可惜,除了贬低外,阿米尔还选择了逃避。因无法面对哈桑,他栽赃哈桑偷了他的钱财和手表,而终于导致哈桑离开他的家。&但他越贬低、越逃避,他的歉疚感就越重,因为这歉疚感不在别处,恰恰在他心中。&所以,他最后又回到喀布尔,要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救出阿富汗。&所以,当阿塞夫将他打得死去活来时,他哈哈大笑。这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是罪人,因而渴望被惩罚。他曾渴望被哈桑惩罚,但哈桑只会继续付出,而不会表达愤怒。但他终于在阿塞夫这里得到了他渴望已久的惩罚。于是,当肋骨一根接一根被阿塞夫打断时,当上唇被打裂,其位置和哈桑的兔唇一样时,他心里畅快至极,并感慨:我体无完肤,但心病已愈。终于痊愈了,我大笑。&回到巴基斯坦后,阿米尔终于令索拉博放下疑虑,答应和他去美国,而阿米尔说&我保证&。&但是,发现困难重重后,阿米尔一时忘记了&我保证&这句话,想劝索拉博留在巴基斯坦的孤儿院一段时间。这时他忘了,进入孤儿院后的那段历史是索拉博最不堪回首的日子。&于是,不愿意再重温噩梦的索拉博选择了自杀。此后,尽管被救了回来,他却陷入了奇特的自闭状态。&命运先使得阿里成为阿米尔父亲的炮灰,命运又使得哈桑成了阿米尔的炮灰,这双重的罪恶加在一起,使得阿米尔终于得到报应。内疚是他的报应,被阿塞夫打成兔唇是他的报应,他的妻子身体没有任何问题却无法怀孕也是报应。&现在,作为轮回的一部分,阿米尔必须去做索拉博的炮灰。他必须以哈桑对待他的态度对待索拉博,才可能使得索拉博一点点地走出自闭,那时才意味着阿米尔的终极获救。&胡赛尼的这部小说对情感的描绘如此深刻而真切,令我不由得怀疑,这是一部自传。&这部小说的情感之真实,在读过的小说中,我感觉只有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和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可以媲美。而《情人》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自传小说,《挪威的森林》则被人怀疑是村上春树的真实经历。&不过,我将《追风筝的人》列为第一流的小说,不仅仅是因为它具备&情感的真实&,也是因为这部小说的构思非常巧妙。&前面提到,这部小说的高潮一个接一个,不断冲击读者的心灵。但用心的读者会发现,每一个高潮出现之前,作者都已经用隐喻和暗示的手法,预示了这些高潮的出现。&并且,除了出神入化的心理刻画外,小说的情境描写也别具一格,既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又具有鲜明的个人化。仔细阅读的时候,你可以感到作者好像一直是在以阿米尔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此外,胡赛尼的笔触既细腻,又有洞烛人性后产生的沉浑有力感。&令人惊讶的是,这是胡赛尼的处女作。出版的第一部小说便如此优秀,胡赛尼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除了可能是自传的特殊原因外,在自序中,胡赛尼的一句话还给出了另一个答案&&我向来只为一个读者写作:我自己。&&据我所知,这是第一流的小说家、导演和艺术家的共同特点。譬如日本动画之王宫崎骏便说过类似的话:&&我从来不考虑观众。&&本文摘自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最新著作《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2015年3月上市,黑天鹅图书出品,版权所有,转载需保留此信息。
爱为什么让人们甘愿做炮灰?
文:武志红,摘自《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对于总是在奉献的羔羊,我们会有意无意地推动它走向这样一个结局:彻底为自己献身。否则,便只有我们为它献身,因为它此前的奉献是如此之重,我们已无法承担。&所以,在小说、电影和电视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局面&勇于献身者,最后的结局常是彻底献身。&在我看来,第一流的小说必须具备一个特质:情感的真实。&具备这一特质后,一部小说的情节不管多曲折、奇幻,甚至荒诞,读起来都不会有堵塞感。&因而,钱锺书的《围城》未被我列入第一流的小说,因为小说中一些关键情节的推进缺乏情感的真实。譬如&局部的真理&(小说中一位女性人物)勾引方鸿渐、唐晓芙爱上方鸿渐和方鸿渐爱上孙柔嘉,这几个情节中的情感描绘都缺乏真实感,让我觉得相当突兀。&相比之下,美裔阿富汗人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就具备&情感的真实&这一特质。&这部小说讲的是两个阿富汗少年的故事,阿米尔是少爷,而小他1岁的、天生便是兔唇的哈桑是仆人。他们都失去了妈妈,阿米尔的妈妈生阿米尔时死于难产,哈桑的妈妈则在哈桑出生几天后跟一群江湖艺人私奔了。这两个男孩吃一个奶妈的奶长大,拥有似乎牢不可破的情谊。然而,当哈桑为捍卫阿米尔的荣誉而被人凌辱时,阿米尔却选择了逃避。不仅如此,阿米尔还设计将哈桑驱逐出自己家门。后来,已移居美国并成为知名小说家的阿米尔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边是阿米尔父亲的好友拉辛汗。他说哈桑已死,他要阿米尔回阿富汗,要他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从战乱中的阿富汗带出来,不仅是因为他以前辜负了哈桑,还因为哈桑是阿米尔同父异母的弟弟&&&在胡赛尼的这部小说中,高潮一个接一个,但不管情节多么令人震惊,它们似乎都是可信的,因为伴随着的细致的心理描写会令你感觉到这一切的发生仿佛都是必然。&例如,小说末尾的一个高潮&11岁的索拉博的自杀。这看似离奇,但假若你沉到索拉博的世界里,站在他的角度上,想象你便是他,你便会明白,自杀是这个遭受了太多磨难的小男孩再自然不过的选择。&
忠诚的爱&&你就要甘愿做我的炮灰
决定为《追风筝的人》写一篇书评前,我在豆瓣网上读了大量书评,看到了大多数书评都在赞誉哈桑的单纯、忠诚、纯良和正直。&或许,许多人会感动于小说第一页的一句话&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听上去,这是多么忠诚的爱。&然而,当我读到这句话时,却痛苦起来。我讨厌这个句子,以及这个句子中对哈桑这种情感的赞誉。&因为,这让我想起最近常在我脑海盘旋的一个词&爱的炮灰。有时,我们会甘愿做一个人的炮灰,觉得那样才有爱一个人的感觉;有时,我们会要求别人做自己的炮灰,以此来证明这个人的确爱自己。&当阿米尔抑或作者在怀念&哈桑从未拒绝我任何事情&时,其实就是在渴望哈桑做自己的炮灰。&阿米尔少年时的确有这样的渴望,他和哈桑有过以下一段对话:&&我(哈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真的吗?你会那样做?&&&做什么?&&&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不过我怀疑,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哈桑的反问令阿米尔尴尬,他宁愿自己没有质疑哈桑的忠诚。然而,哈桑不久后还是做了炮灰。&那是阿米尔12岁哈桑11岁时,他们参加喀布尔的风筝大赛。这个大赛比的不是谁的风筝飞得更高、更漂亮,而是比谁的风筝能摧毁别人的风筝,最后的唯一幸存者便是胜利者。但这不是最大的荣耀,最大的荣耀是追到最后一个被割断的风筝。&这一次,阿米尔的风筝是最后的幸存者,而哈桑也追到了最后一个被割断的蓝风筝。阿米尔无比渴望得到这个风筝,因为他最大的愿望是得到父亲的爱,他认为这个蓝风筝是他打开父亲心扉的一把钥匙。&哈桑知道阿米尔的愿望,为了捍卫这个蓝风筝,他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被也想得到这个蓝风筝的坏小子阿塞夫和他的党羽鸡奸,这是阿富汗男人最大的羞辱。这时,阿米尔就躲在旁边观看,孱弱的他没胆量阻止阿塞夫的暴行,也不情愿跳出来让哈桑把那个蓝风筝让给阿塞夫。&于是,哈桑就沦为阿米尔的炮灰,他付出了鲜血、创伤和荣誉,而换取的只是阿米尔与爸爸亲近的愿望得以实现。&阿米尔明白自己的心理,他知道胆量是一个问题,但更大的问题是,他的确在想:&为了赢回爸爸,也许哈桑是必须付出的代价,是我必须宰割的羔羊。&哈桑知道,阿米尔看到了他被凌辱而未伸出援手,但他还是选择一如既往地为阿米尔奉献他自己。&所以,当阿米尔栽赃哈桑,造成哈桑偷了他的财物的假象时,哈桑捍卫了阿米尔的荣誉,对阿米尔的爸爸说,这是他干的。&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仍是在做阿米尔的炮灰。当时,他被拉辛汗叫回来一起照料阿米尔的豪宅,但塔利班官员看中了这栋豪宅,并要哈桑搬出去。哈桑极力反对,结果他和妻子被塔利班枪杀。&做阿米尔的炮灰,这主要还是哈桑自己的选择。&对此,我的理解是,我们爱一个人,多是爱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自己在这个人身上的付出越多,我们对这个人就越在乎,最终会达到这样一个境界&&我甘愿为他去死&。&或许,喜爱《追风筝的人》的一些读者会对我这种分析感到愤怒,觉得我并不理解这样一种伟大的情感。但通过哈桑的儿子索拉博的言语,我们会看到,导致这种奉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深深的恐惧。&
他为什么甘愿去做炮灰?
知道了哈桑是自己的弟弟后,阿米尔去了喀布尔,从已成为塔利班官员的阿塞夫手中将索拉博带回了巴基斯坦,而代价是险些被阿塞夫打死,如若不是索拉博用弹弓将阿塞夫打成独眼龙的话。&在巴基斯坦,阿米尔求索拉博跟他一起去美国。索拉博一开始没答应,并说出了他的担忧:&要是你厌倦我怎么办?要是你妻子不喜欢我怎么办?&除了阿米尔,幼小的索拉博已没有其他亲人,这时,他作为一个孩子产生这样的担忧不难理解。&不过,在我看来,这更像是索拉博在替父亲说出他的心声。原来,哈桑之所以做炮灰,为了阿米尔的一个蓝风筝而被凌辱,为了阿米尔的豪宅而和妻子一起被枪杀,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他担心阿米尔会厌倦自己、会不喜欢自己。&这就很像一些家庭,那些最不受宠的孩子,反而常是最&孝顺&的孩子。他们在成年后为了得到父母的欢心会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以至于严重忽略自己的配偶和孩子的幸福。&绝大多数孩子学会说的第一个词是&妈妈&,而哈桑说出的第一个词却是&阿米尔&。我对这个细节的直观理解是,哈桑将阿米尔视为最亲近的人,象征性的理解则是,阿米尔是哈桑的&心理妈妈&。&所有的孩子都渴望获得&心理妈妈&的爱,为了达到这一点,他们不惜付出任何代价。&哈桑不例外,阿米尔也不例外。阿米尔说出的第一个词是&爸爸&,那么爸爸就是他的&心理妈妈&,为了获得他的爱,阿米尔可以付出一切代价,并最终不惜将哈桑牺牲。&阿米尔渴望哈桑做他的炮灰,哈桑则主动愿意做阿米尔的炮灰。&然而,任何一个人都不值得另一个人为他做炮灰。&因为,奉献者的生命重量会压得接受奉献者喘不过气来,后者会发现,除非他给以同等分量或更多的回报,否则他心中总会有歉疚。&或许,亏欠感是我们最不愿意有的一种心理,而如何处理亏欠感便成了左右我们人生道路的一个关键。&哈桑是阿米尔的爸爸和仆人阿里&其实他和阿米尔的爸爸也是自幼一起长大,也是情同手足&的妻子偷情而来的私生子。阿米尔的爸爸无法公开承认哈桑是自己的儿子,这令他心怀歉疚。为了弥补这种歉疚,他的办法是用他的财富和力量慷慨补偿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对此,拉辛汗形容说:&当恶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这是少数人处理歉疚的办法,尽管这不是最好的办法,但这仍然称得上是勇者的道路,而更多人的办法是选择阿米尔的道路&贬低或逃避自己亏欠的人。&当躲着看哈桑被阿塞夫凌辱时,阿米尔一时成了&种族主义者&。他先是觉得为了用蓝风筝赢取父亲的爱,牺牲哈桑是必须的;接下来,当心中出现一刹那的犹豫时,他对自己说&他只是个哈扎拉人(阿米尔是普什图族人,很多普什图族人对哈扎拉族人有歧视)&,这就是贬低。通过贬低奉献者的生命价值,接受奉献者的愧疚感降低了。&这种贬低心理是很常见的,我们既可以在文艺作品中,也可以在自己生活中发现这样的故事:那些只付出不索取的人,他们很少会得到接受他们帮助的人的尊敬,甚至一些人对恩人的仇恨胜于对其他所有人的仇恨。&有些人的愧疚感会彻底丧失,于是一切人均被他们贬低为炮灰。阿塞夫便是这样的人,他没有底线地凌辱一切弱者,因为他的世界中只有他一个人是人,其他人都不存在。&阿米尔知道,自己身上有阿塞夫的影子,所以他梦见阿塞夫对他说:你和哈桑吃一个人的奶长大,但你和我是兄弟。&不过,阿米尔毕竟不是阿塞夫,他无法逃脱愧疚感的折磨,这种愧疚感显示他仍然是一个有良心的人。&可惜,除了贬低外,阿米尔还选择了逃避。因无法面对哈桑,他栽赃哈桑偷了他的钱财和手表,而终于导致哈桑离开他的家。&但他越贬低、越逃避,他的歉疚感就越重,因为这歉疚感不在别处,恰恰在他心中。&所以,他最后又回到喀布尔,要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救出阿富汗。&所以,当阿塞夫将他打得死去活来时,他哈哈大笑。这是因为,他认为自己是罪人,因而渴望被惩罚。他曾渴望被哈桑惩罚,但哈桑只会继续付出,而不会表达愤怒。但他终于在阿塞夫这里得到了他渴望已久的惩罚。于是,当肋骨一根接一根被阿塞夫打断时,当上唇被打裂,其位置和哈桑的兔唇一样时,他心里畅快至极,并感慨:我体无完肤,但心病已愈。终于痊愈了,我大笑。&回到巴基斯坦后,阿米尔终于令索拉博放下疑虑,答应和他去美国,而阿米尔说&我保证&。&但是,发现困难重重后,阿米尔一时忘记了&我保证&这句话,想劝索拉博留在巴基斯坦的孤儿院一段时间。这时他忘了,进入孤儿院后的那段历史是索拉博最不堪回首的日子。&于是,不愿意再重温噩梦的索拉博选择了自杀。此后,尽管被救了回来,他却陷入了奇特的自闭状态。&命运先使得阿里成为阿米尔父亲的炮灰,命运又使得哈桑成了阿米尔的炮灰,这双重的罪恶加在一起,使得阿米尔终于得到报应。内疚是他的报应,被阿塞夫打成兔唇是他的报应,他的妻子身体没有任何问题却无法怀孕也是报应。&现在,作为轮回的一部分,阿米尔必须去做索拉博的炮灰。他必须以哈桑对待他的态度对待索拉博,才可能使得索拉博一点点地走出自闭,那时才意味着阿米尔的终极获救。&胡赛尼的这部小说对情感的描绘如此深刻而真切,令我不由得怀疑,这是一部自传。&这部小说的情感之真实,在读过的小说中,我感觉只有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和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可以媲美。而《情人》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自传小说,《挪威的森林》则被人怀疑是村上春树的真实经历。&不过,我将《追风筝的人》列为第一流的小说,不仅仅是因为它具备&情感的真实&,也是因为这部小说的构思非常巧妙。&前面提到,这部小说的高潮一个接一个,不断冲击读者的心灵。但用心的读者会发现,每一个高潮出现之前,作者都已经用隐喻和暗示的手法,预示了这些高潮的出现。&并且,除了出神入化的心理刻画外,小说的情境描写也别具一格,既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又具有鲜明的个人化。仔细阅读的时候,你可以感到作者好像一直是在以阿米尔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此外,胡赛尼的笔触既细腻,又有洞烛人性后产生的沉浑有力感。&令人惊讶的是,这是胡赛尼的处女作。出版的第一部小说便如此优秀,胡赛尼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除了可能是自传的特殊原因外,在自序中,胡赛尼的一句话还给出了另一个答案&&我向来只为一个读者写作:我自己。&&据我所知,这是第一流的小说家、导演和艺术家的共同特点。譬如日本动画之王宫崎骏便说过类似的话:&&我从来不考虑观众。&&本文摘自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最新著作《每一种孤独都有陪伴》2015年3月上市,黑天鹅图书出品,版权所有,转载需保留此信息。
你的前任教会你什么?
文:&&&我正儿八经初恋的时候是十七岁。&那个十七岁对我来说特别的事是:做课间操跳跃运动的时候努力跳得高一点找寻他的身影,晚自习上他发来短信手机在课桌里震动的声音吓了我一跳,我们间隔一米并排走着,回家的路只有十分钟我们却要走半个小时,那个夏天的阳光快把人烤化,而我的心里也被他的名字他的影子铺得满满当当的,不留一点儿缝隙。&后来他转学去别的城市,每天都会给我打电话,发短信,还时不时寄来信和礼物。&我们的甜蜜程度让我坚定不移地认为他就是我最后会嫁的那个人,我居然还想象结婚的时候我要穿成什么样子。他对我的无微不至让我觉得我碰上了天底下最好的事,而这件事就是,我遇见他。&一般的故事里,都有个转折。没错,我们的转折出现了。&他喜欢上了别人。而我沉溺在甜蜜里,丝毫没有察觉。知道的那个瞬间第一反应居然是不相信。于是我发了短信问了他。他很诚实地承认了。然后我就在手机里打上&我们分手吧&五个字,打了又删,删了又打,最后按了发送。&再接着,我就开始了漫长的失恋。&每天都睡不着,脑子里全是他,一条一条地翻他之前发给我的短信,回忆他所有的好,想着他为什么还没有打电话来跟我说他错了。一想到他眼泪就不自觉地往下流,不管是在看书、听歌、喝多了头疼还是半夜从梦里醒来。有时候又鸡血满满觉得不能这样下去,发誓要过得好,让他后悔失去我是他的损失。硬撑了一会儿又会像被人用针戳爆的气球,翻出通讯录犹豫着要不要打个电话给他。&我曾经总是对我那些失恋了以后就死去活来痛苦不已的朋友无法理解恨铁不成钢,而现在,轮到我自己了,我才明白原来那些痛苦并非空穴来风,即使你关上了所有的门,穿好了最坚硬的盔甲,拿着最锋利的武器,他们都还是会像洪水猛兽一样席卷而来,把你吞没得渣都不剩。就是这么难熬。&我真正开始重新生活,是在熬过了最难受的那段时期以后。我已经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了。我也拒绝朋友的安慰,我说,对我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提起他,更别同情我。我删掉手机里他所有的联系方式,每天早睡早起把哭肿的眼睛和黑眼圈赶走,回到原来的生活,回到没有他时的生活。&我没法告诉你释怀的过程需要多久,要去接受一个原本亲密的人离开自己的生活需要多久,因为我花了很久,久到我自己都记不清。&以前老师说,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谈一场刻骨铭心的恋爱,分手没关系,最重要的是你能够在恋爱的过程中学习到别人教不会你的。&他是个很好的人,跟他在一起的时间我受益匪浅,他教会我很多事情,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分手以后。&我在分手以后铆足了劲想要活得好,让他后悔,但是后来当我真的过得好的时候,&让他后悔&这件事,已经变得不再重要了。&就是在那段时间里,就是在那段痛不欲生的失恋里,我开始习惯一个人。一个人去散步,一个人去吃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看书,一个人打游戏。&我不想花太多时间跟朋友在一起,是因为那段时间我累到无法再去照顾别人的情绪以及承受热闹过后一个人的落寞。&一个人的时间让我变得清醒和独立,我有更多时间跟自己相处,跟自己和解,做自己想做的事。我不再依附别人而活,我渐渐明白,我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有自己独立和思想和灵魂,我自己就足以让自己快乐和满足,所以我不需要别人的安慰和同情,我不需要急着开始一段恋爱去证明什么。&《生活大爆炸》里谢尔顿说过这么一段话,&人穷尽一生追寻另一个人类共度一生的事,我一直无法理解,或许我自己太有意思,无须他人陪伴,所以我祝你们在对方身上得到的快乐,与我给自己的一样多。&&我顺其自然地等着那个人,那个让我觉得足够有趣的人,那个我愿意用十七岁的目光温柔地看着他的人。我一点都不会吝啬。&我谈了一场恋爱。恋爱的时候,他教会我爱。分手以后,他教会我独立。&他走了,但是这些东西留下来了。&足够了。&说到前任这个话题,最后有一句话,是我无数次念叨过的,一定要分享给你。&&真正属于你的人,永远不会错过。&&海螺姑娘杨美味:想成为一个很有趣的人,新书《》热售中。
为何你总爱上“渣男”?
译者:作者:&&如果你曾经为几百对夫妇的婚姻关系工作过,你就能看到一些在他们身上的共同模式。最触目心惊的一个是:&
我们和结婚对象发展出来的关系,正是我们在童年时最深恶痛绝的关系。
有没有曾经想过为什么这么多酒精成瘾者的孩子又嫁给了酗酒者?为什么那么多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又嫁给了施虐者?但这些情况又确实存在,而且数目惊人。&如果你有一个抚养者,他情绪变化无常or控制欲爆表,or反社会人格,or不支持任何你的想法和感受,等等。那么,你有很大的可能性会爱上具备同样特质的某个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在恋爱对象身上感受到的熟悉感和亲密感,被我们体验为性渴望(譬如说&爱的火花&),这种熟悉感对我们来说非常的有吸引力。然而实际上,在潜意识层面,我们真正体验到的是&想重新回到童年最痛苦的关系中,去治愈自己的童年创伤&。
你甚至在没有知道恋爱对象有酗酒问题之前就成功地爱上了他,因为在潜意识里,你就是想找一个像父亲一样酗酒的男人。同样的,一个在童年遭受过家庭暴力的女生,会循着味地去寻找一个施虐者男友,早在这个男友还没有开始虐待你之前就爱上了他。&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第一次婚姻&会失败的原因之一。我们在无意识地操纵下,将童年时最糟的关系在成年之后重演了一遍。&光我所知,就有人结了4、5次婚,结婚对象全是同类型的人,但她始终搞不清楚为什么她的婚姻总是失败。&当然,这些全部都在我们意识触不到的层面发生着,我们最初体验到的只是被某个人无可抗拒的吸引着。但随着关系的深入,我们的爱侣逐渐变成了&替代母亲&或者&替代父亲&的角色。我们需要把对方设置成那样的角色,因为这样我们就可以借由&跟爱侣对话&的方式,在象征层面再次跟糟糕的父母对话;又或者我们可以再次扮演童年时所固着的角色(照料者、调停者、牺牲者、教导者、挑战者、受害者,等等)。&
如何跳出这个轮回呢?
列一个表,将你现男友和前男友身上最糟的特质填进去。想一想,这些特质的哪些会让你想起你糟糕的父母?继父母?或者年长的兄弟姐妹?而这些相匹配起来的特质就是你之后要尽力去避开的。
而且我们可以做得更多,列一个表,把父母身上最好的品质填进去。也把你希望出现在你将来组建的家庭中的特质填进去:譬如幽默,稳定性,彼此喜爱,是个好玩的人,等等。当完成这张表之后,你就可以去积极寻找目标爱侣了。可能你无法找到100%匹配的男友,但可喜的是你已经摆脱了与同类型渣男的纠缠,能够真正地去找寻自己需要的真命天子了。&
,心理咨询师。欢迎你来和我聊聊&_&,微信号:
成功的恋人和成功的父母做的是一样的
文:(微信号:congnotcong)&
常闻在亲密关系里的挫伤和失败都来自于&你不懂我&而做出的&你不爱我&的结论。在伴侣关系里,人们常常对对方有个期待:我期待你可以知道我想要什么,当我没有告诉你的时候。并且能够自动满足我。
当这个期待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们就会发展出形形色色的行为来证明爱,或者放弃爱。&比如我的一个案主,当她离婚的时候,她问了丈夫一句话:你到底爱过我没有?丈夫坚定的告诉了她:&不爱你怎么会娶你呢?&。于是她难过的离婚了,觉得从来没被爱过。&比如我见过的很多初婚夫妇的争执。男的觉得我为家赚钱,付出了那么多,女的一点都不理解而心凉。女的觉得男的过于冷漠不管不顾就知道忙自己的事儿觉得不被爱。&比如在我以前的关系里,当我生病的时候,我期待女票可以主动给我倒水,问我体温。但是她没有做,当我要她去做的时候,她也做了,但还是感觉很不好。比如有的女生希望男生主动做些什么,但是男生没有。情感专家会建议&你想要就去要啊&,女童鞋们还是觉得要来的没意思,那不是爱。&比如热恋中的男女在&今晚吃什么&、&情人节有没有送花&上数次争执赌气。男生的木讷和不懂人能让女生目瞪口呆,女生的作和复杂也让男生瞠目结舌。所以他们才呐喊出&你若懂我,该有多好&的呼声,对自己评价出了&我并不在乎物质,我只想有个人能懂我&。&在我刚开始学心理学的时候,我觉得这些人都有问题。因为他们活活的把爱情给作没了,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单一化了爱的渠道,固执的用自己能接受的方式来索取爱。后来我帮助他们打开了爱的渠道,他们看到了爱其实一直都在,不必证明,是自己蒙蔽了双眼。比如我上面说的案主,当我开始跟她工作一小段时间,她悔不当初。在她的世界里,爱不直接表达,就不是爱。在老公的世界里,爱说出来要比做出来难100倍。&
我们都把自己从原生家庭里带来的模式和缺失放到了亲密关系中,于是每个人都学会了不同的付出和表达爱的方式。当这个方式有差异,而且通常差异是必然的,的时候,他们的冲突就会产生。
很多人在小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比如父母忙碌、孩子较多等原因没有被过多的关注,就会造成了自己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关注的,而不断想从伴侣那里获得,不断索取和证明自己是被重视的、被关注的。一旦得不到,就像当年觉得父母不爱自己一样,觉得伴侣不爱自己。&因此某种程度上说,我们找到的伴侣,就是找到的另外一个父母。心理学家说,我们长大后和他人的关系,都是在重复早年和父母互动的模式。亲密关系作为人际关系的升级版,尤为如此。当年我们怎么学会了&怎么不被爱&,我们就会从伴侣类似的行为中体验到同样的不被爱。
当这些人来到心理治疗室的时候,心理咨询师会对来访者作一个评估: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小时候没有做什么,哪些是好的父母该做的事情而他们的父母没有做。比如小孩子应该是被重视的、无条件接纳的、安全的、被赞美的、被认可的、被看见的、被及时满足的。但是他们的父母没有做,这时候治疗师就需要再为他们做一次,让他们意识到,他们是值得被满足的,从而在体验里修通他们的经验,进而修通看到爱的方式。&因此治疗师们常说:成功的治疗师和成功的父母做的是一样的。成功的治疗师只做两件事情:1.评估来访者的父母当年什么是该做的但没有做。2.对于这些事治疗师做了吗?所以接下来的很常见的&移情&就会发生:来访者很容易爱上治疗师。&你不能说这种爱情是假的。他是来访者身上切实的感受。爱就是这样一种满足感,你感受到和另外一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全身都被点亮了一样,心里暖暖的,世界上因为有了另外一个人而自己也变得有意义起来。&基于这些原因,一直感觉不被爱的人可以去给他做修通。但是如果这些人没有机缘来到治疗室,他们是否就活该被情感伤害呢?&当然不是。既然治疗师可以做,真正的恋人,为什么不可以做好这些,自行维护感情呢?&在爱情中也是亦然,把握好治疗师的那两件事情,你就是个好的恋人。你要去知道你面前的这个恋人,他经历了哪些伤,哪些缺失。哪些是他从小就没有得到的,但是却是人生一直都需要的。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的心理在发展过程中,相应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会被一直延续下来,在其他客体身上寻求满足,那个最靠近他的恋人就会首当其冲。因此你需要知道,这个伴侣他缺了什么,需要什么。当他与你产生冲突的时候,他必然在以他的方式索取他需要的心理营养。那是他变相了小时候哭喊的信号。&对于父母来说,并不是24小时陪伴和满足着孩子才是好的爱。依恋理论认为,小孩子并不需要父母24小时的陪伴和满足,他只需要在他需要的时候,母亲可以出现并给予就够了。&我有一个案主,她对伴侣极度不信任,又非常占有。需要伴侣时时陪着她她才安心。不在一起的时候信息要秒回,要天天打电话发短信才觉得自己是被爱的。我们探讨到她的幼年的时候,她谈到经常不敢睡去,一旦睡去后醒来就会看不到妈妈,她使劲哭,哭了好久,妈妈才满身怨气的回来。我们的常识知道,小孩子睡觉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找妈妈,确认妈妈的存在他才觉得安全。当他找不到妈妈的时候,他就会顿时觉得世界不安全了起来,自己被抛弃了一样。这个案主就这样,她无法自行确认妈妈的存在,所以长大后对伴侣的陪伴和在视线可控范围内的需求就很强。这时候我给她做干预的时候,几次都会在她体验到自己被抛弃的时候,给予到她讯号&别怕,我在&。其实她男朋友如果能够多一些耐心让她意识到&别怕,我在&的时候,她的这种占有就会降低很多。相反,她男朋友一直烦不胜烦甚至不愿意回信息,有意无意躲避的时候,只会增加她的不安和被抛弃的感觉。&
因此好的恋人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知道对方需要什么,并准备好给。
实际上她妈妈也不需要24小时陪伴她。完全可以在她睡着了的时候该干嘛干嘛去,问题就是:你要预感到小孩子什么时候醒,并及时回来。这就说到了另外一个关键点:敏感性。&一个敏感的妈妈是能觉察到孩子的需求的,往高级了说就是&连接&、&心有灵犀&。妈妈会下意识的看看孩子在不在身边,确认他的安全。会隔段时间就想看看孩子怎么样了,她能及时的意识到孩子此刻需要什么。当孩子还没有学会说话的时候,她就知道什么时候该喂食,什么时候该抱抱。当孩子一个小小的信号发出来,她就知道该去满足了。&记得佛山的小悦悦事件悲剧,也跟这个不敏感的父母有很大关系。小月月被汽车碾压无人救援而死亡。我们不得不好奇:这么久了她的父母就没有意识到孩子不在身边?父母就感觉不到孩子此刻需要他们?这就是敏感性不高。&在爱的人之间,是有这种敏感性的。母亲对小孩子的爱很明显。热恋中的爱人也是如此,热恋中,你能及时觉察到对方需要的是什么,并愿意去满足。爱久了也是如此。你看那些多年的亲密夫妻就具有这个特点,他们眼神一动,就知道彼此在想什么,需要什么。他们结婚的时间越长,越懂得彼此的眼睛。在我课上的一个学员就曾经说:我老公一回家,我看到他的背影,就知道他今天心情怎么样,大概发生了什么。实际上这种敏感性是可以,而且很容易做到的。只是需要你真的去用心培养。用心的基础就是&&你爱他吗?你愿意走进他吗?&当你不愿意的时候,就会去责怪伴侣:你不说,我怎么知道呢?&他不说,你也是可以知道的。你知道的途径有很多,比如你的敏感性。他自己告诉你,只是最偷懒省劲的知道方式。&敏感性就是你知道了对方需要什么,并在适当的时机去满足。再比如当伴侣觉得不安全的时候,你要告诉他你一直在。当对方感受到不爱的时候,你要向他展示你是一直爱的。在需要敏感的时候,表达出的爱是事半功倍的。因此我们也有理由说:维护爱情,往爱箱里存款,并不需要做太多事,也不需要消耗的自己精疲力竭。你只需要在对的时候做了对的事就够了。&所以我依然有另外一个结论:知道对方是怎么想的,完全是可能的。很多情感专家在教育说不要把对方当成你肚子里的蛔虫,能知道你怎么想,能知道你要什么。妈妈可以知道孩子怎么想要什么,心理师可以知道病人怎么想要什么,作为无比亲密的恋人,有什么理由不知道。所谓的不知道,大抵只是不想知道。不想走出自己的世界,对对方保留一定的埋怨和指责。实际上当你真的很爱一个人的时候,你是愿意走出自己的世界,真的去理解他的,理解他的缺失,并且愿意满足他。&我相信爱是可以超越价值观的不同的。&
当然这并不是你苛求另一半的理由,当他没有意识到你的心理需求,不具备敏感性的时候,并不是他不爱你,只是他没有学过如何去爱。他是一个爱人,但却不是一个成功的爱人。我们这里所谓的成功的恋人,是和成功的父母一样,做的事情,是为了促进彼此关系和谐,能够促进对方成长的人。
如果你的伴侣不是一个成功的恋人,你可以:先成为一个敏感的恋人,觉察他童幼年缺失的心理营养,教会他敏感,如何去爱。或者你也可以:换了他,来找我(如果你是个漂亮女生的话)。&很多人还会计较:我不是你的妈妈,我只是你的爱人。你妈妈欠你的,不该我还。道德上来说,无可厚非,你不该承担这些。但是实际中,他妈妈欠他的,他妈妈不还,他的心理师不还,只能你这个恋人来还了。谁让你要爱他,跟他在一起呢?&学会爱,从这里开始&_&丛非从:
付出感,是婚姻关系的杀手
文/,原文刊于《家庭》杂志&&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剧情:&我为这个家庭付出那么多,他/她却背叛了我&。几乎每年都会有类似当代陈世美的新闻出现:&妻子辛苦赚钱养家一心供丈夫在外读书,熬到丈夫毕业,丈夫却出轨,甚至要求离婚。&对此现象,大众和媒体一致的声音是谴责:&这种男人忘恩负义,无耻之徒。&做道德评判总是最容易的,可是道德评判不能解决任何问题,道德评判永远无法挽救一段关系。&
1,我们真正可以去思考的是,到底是什么在维系两性关系?
两性关系,有另外一个名称,叫亲密关系。为什么叫亲密关系,而不是责任关系、付出关系、义务关系?顾名思义,维系两性关系最重要的,是亲密感。有亲密感,两性关系自然能维持下去;没有亲密感的婚姻,通常只有两种结果,离婚和出轨。
作为心理导师,我接触了大量婚姻关系案例。悲剧的现实是,很多中国婚姻,都已经不再是亲密关系,只是责任关系,义务关系,亲情关系。这样的关系中,只要稍有资源,不再为物质生活发愁的人,大部分都已经出轨,少部分正筹划着离婚。&
什么叫亲密?亲密是两个人之间彼此有呼应,情感能量可以流动的状态。
举个细节,当老婆说想要吃苹果,老公立刻呼应一声,开心的把苹果递过来,这就是亲密。如果是老婆觉得有义务为家人付出,像一道程序那样,每天为老公孩子削好苹果,并劝说老公孩子每天吃一个苹果,因为书上说苹果营养丰富,可以补充维生素。这样的过程中,没有亲密,削一辈子苹果,也不会创造幸福流动的感觉。&当我们能够在家庭中创造幸福快乐的体验,不需要任何感恩教育,快乐的人自然会感恩每个亲人朋友,甚至感恩整个宇宙。如果没有快乐,感恩教育会变成沉重的道德枷锁,把每个人锁在彼此牺牲,彼此消耗的关系中。&
2,是什么阻碍了亲密,让中国大部分婚姻都变成&非亲密关系&?
亲密的能力,天然的来自于童年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母婴关系。当婴儿向母亲发出微笑,母亲也情不自禁的微笑起来,这种情感能量的呼应,就是亲密;当婴儿哭泣,母亲第一时间冲过去回应,安抚陪伴哭泣的婴儿,这就是亲密;当婴儿吸吮着乳汁,甜甜的在母亲怀里入睡,这就是亲密。&悲剧的是,中国一代又一代,都在制造孤独婴儿。历史和社会文化的原因:过短的产假,不断被家人催促断奶,甚至隔代抚养。现代&科学主义&制造的无谓自坑:科学定点哺乳定点入睡,睡眠训练训练婴儿独立自主入睡。当母亲背离了母性本能,不能按需喂养,不能及时呼应婴儿,婴儿与母亲的亲密依恋得不到满足,不得不过早学会自我安抚,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精神上的&失联孤岛&。所谓的宅,就是这么产生的。&失联的孤岛,因为过早的失去了亲密依恋体验,成年后也不知如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于是发展出各种策略,心理学上叫做&防御机制&,来避免在关系中被抛弃。这些策略,并不一定被清晰的意识化,很可能像木马程序一样,暗中操控了自己的一生。&男人最常见的防御机制是:&我要更成功,赚更多钱,女人就不会离开我了&;女人常见的防御机制是:&我要努力照顾家人,为家庭付出越多,就越不会被抛弃。&此外常见的防御机制还有:我若可爱性感漂亮,就不会被抛弃;我若高学识有涵养,隐忍克制,就不会被抛弃;我若足够弱小,楚楚可怜,依赖对方,对方就会可怜我照顾我,不会抛弃我。&这些策略,都是在童年保护我们活下来的信念。比如,在重男轻女的大家庭,作为女儿尤其是中间的女儿,是家庭中得到父母关爱最少,最无足轻重,甚至被父母厌恶的人。若想生存下来,通常她要勤俭节约,辛苦干活,帮父母分担家庭重担,才能得到一点立足之地。童年的生存策略,烙印在潜意识里,成了控制自己一生的信念:我必须要辛苦付出,才能获得关系。&
3,带着童年的烙印走进关系,女人越感觉到婚姻中的危机,就会越付出,然而越付出,婚姻危机越大。
比如辛苦助丈夫读博,最后却被丈夫背叛,并起诉离婚的温州林女士,法庭上丈夫哭诉了很多婚姻当中的痛苦感受,比如在生活细节上感觉被妻子全家瞧不起,这些痛苦感受都被写进信里,林女士却看了跟没看过一样,为什么呢?林女士的回答是:&我平时忙着照顾家庭,没更多精力,看了也就忘记了。& 林女士的潜意识信念是:我只要不断辛苦付出照顾家庭,我就能维持这个婚姻。这个信念像魔咒一样控制了林女士的生命,让她看不见真实的婚姻关系,看不见真实的老公。真实的老公从未嫌弃林女士付出还不够多,真实的老公急需情感交流,急需沟通婚姻中的感受。然而被潜意识魔咒控制的人,听不见也看不见对方的真实需要。&真实的情感需要不被看见,无法流动,情感的河流日渐干涸,出轨或者离婚,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人的内心深处渴望亲密,就像鱼儿渴望水一样,在婚姻中总是得不到,最终只能外求。&
4,付出感给对方带来的内疚,是亲密关系的杀手
不幸童年造就的潜意识魔咒,让很多女人相信,我付出越多,如果对方想离开我,他就会很内疚,于是不会离开我。而事实是,内疚感是人类最不愿意承受的感觉,所以古有剔骨还肉一说,现有很多男人宁可净身出户,也要离开这个婚姻。&当一个人在关系中不断牺牲自己、辛苦付出,会累积越来越高的道德资本。道德资本像一座堤坝,拦截了爱和亲密的流动;道德资本越高,这个关系越趋近死亡。若一个人自我牺牲,累积道德资本到达&道德圣人&的极端程度,通常肢体和面部表情僵硬,怨气冲天。付出感必然伴随着怨气,付出越多,怨气越重。可以想像,这样的道德圣人,必然最终成为孤家寡人,因为没有人愿意接近怨气重的人。若一个家族由&道德圣人&掌权,通常这个家族中,精神力量最弱的孩子会成为精神分裂症甚至自杀,因为他背负了整个家族的扭曲怨气。&
5,如果关系中觉得自己是在付出和牺牲,含义是我不爱这个关系。若父母对孩子抱怨我为你付出了一辈子,翻译过来就是我一辈子都没能爱过你。
想像一下,女人遇见商场打折,血拼一天,下来腰酸腿痛,哪怕大多是买给家人的东西,这个女人会不会抱怨说:&我今天为了这个家付出,非常辛苦。&大家都知道不会的,女人爱逛街,再辛苦精神上也愉悦。在我们喜爱做的事情上,无论花费多少时间精力,都是快乐。同样,当我真心爱对方时,花三个小时为对方准备晚餐,心里甜蜜蜜;当我真心爱对方时,熨烫他的衣服,也是一种享受。当然,每时每刻享受当下,这个不可能,偶尔发发脾气、抱怨几句也在所难免。但整体上,当我心中有爱的时候,不会觉得自己是在为对方牺牲和付出,因为这是我自己真心想要的生命体验。&如果我体验不到爱的流动,为这个关系做一点事情,都是在损耗自己的能量。所以,我会期望对方感恩自己的付出,不要离开我,因为我已经为了你,损耗自己很多了。&如果你经常在关系中觉得自己在牺牲和付出,有怨气产生,那么仔细的觉察一下,我的潜意识被什么样的魔咒控制着?不幸童年写给我们的魔咒,是可以解除的,这需要我们在生活细节中不断觉知。一旦发现自己有付出感,就提醒自己,醒一醒,回到内心问自己:我真正想要创造什么样的生命体验?做这件事情,是我自己想要的吗?比如做饭时,若发现自己在抱怨油烟,可以回到内心,问问自己,我想要做这顿饭吗?如果想要,就带着爱,享受给自己和家人做饭的感觉;如果不想要,出去吃或者叫外卖,也是很好的选择。同样做一件事情,我们可以选择,是活在为别人付出的妄想牢笼里,还是为自己而活的自由意志中。&
当我们能够从潜意识的魔咒中醒来,成为一个心理上的成年人,为自己创造内心真正想要的生命体验,自然能够建立起亲密流动的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再是潜意识魔咒里那个随时恐惧被抛弃的孩子。成年人之间,不存在抛弃与被抛弃,只存在合适与不合适。当我成为心理上的成年人,没有人可以抛弃我,我无需再去讨好对方,只是尽情为自己去创造丰盛、亲密、流动的人生体验。&作者:李雪,心理学导师,培训师。微博:@李雪爱与自由。微信:lixuexinlixue
壹心理周刊·不安全的安全感
壹心理 & 不安全的安全感&
现代社会中,每个人的内心是如此不安。&有的人害怕没钱,有的人害怕生病,有的人担心自己的婚姻不稳定,有的人害怕年龄大了找不到对象,有的人担心失业,还不起还贷,有的人对自己未来的生活充满不安与迷茫&&每一个人似乎都踩着自己的不安与害怕,背负着内心的忧虑与焦灼,如履薄冰地生活着。&究竟什么才是安全感?一个人又该如何突破重重的限制,找回属于自己的安全感?&
&本期《壹心理 & 不安全的安全感》,为你带来安全感的话题。&安全感是发之于内而行之于外的。不仅是安全感,所有关于内心的答案,都在里面,不在外面。解决问题的答案也在自己,不在他人。他人可以给你帮助&&但最终解决的还是自己。&这期杂志,就像茫茫苦海中一座温暖的灯塔,告诉你安全的港湾在这里,指引你回到那个能让自己安心的家。&
本期目录:
卷首语最深重的不安,最温暖的灯塔&
心理自评安全感测试:你有多缺爱?&
心理专访丛非从:人是安全感的唯一尺度&
读心有术观点 & 你好,不安社会 & 安全感和套中人生活 & 物质基础在多大程度上能带给人安全感?情感 & 小时候缺爱,成年后如何解决?思维 & 我们应如何重建自己的安全感?两性 & 女性所要的安全感究竟是什么?心灵 & 成长是一场不断面对恐惧的冒险&
有心事问答为什么我总是渴望让每个人都喜欢我?怎样增加自己的安全感?&
壹心理推荐心&书心&音心&影&
壹心理活动给心理咨询师最好的礼物 - 壹心理连接计划&
免费阅读地址:
新刊直达:丨丨丨豆瓣阅读
往期下载:◆&◆&◆&◆&◆&&◆&◆&◆&&如果你有任何的问题、意见、建议,都可以发邮件给我们:
爱情发生器:36个问题+4分钟对视=告别单身
文/,来自36氪&&只要和一个陌生的异性/同性一起回答36个问题,然后对视4分钟,你们就会相爱。你信么?信或不信,都可以玩一下这个游戏试试。&
设定:首先抓一个人和你一起坐在电脑前。
游戏规则:根据网站提示,一起回答36个问题,然后完成4分钟对视,没准你就会收获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
20年前就有心理学家进行过这样的尝试,在实验室中让一对男女回答这些问题然后对视,六个月后他们结婚了。心理学家也根据他的很多次尝试结果发了。现在有一个人用这些问题和实验流程制作了一个,暂且叫它爱情发生器,只要两个人一起根据网站的指引完成测试,就会带来神奇的效果。&
&问题的设置无疑是最关键的。测试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12个问题。开篇第一个问题是,你最想和世界上哪个人一起吃饭?之后是诸如&你想变得有名吗?以何种方式&,&给别人打电话是否会排练&,&如何定义完美的一天&,&最感激的东西是什么&等关于生活细节的问题。&第二部分的问题设置相对深入一些,同时也更加私密。很多预设性的问题想要探究的其实是回答者对事情的态度,也就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比如,第二部分会很直接地针对梦想、个人成就、最珍贵和最糟糕的回忆、对爱情和家庭的看法以及跟母亲的关系进行提问。&最后一部分开始帮助两个人建立亲密关系。比如会要求用&我们&为主语造句,说出最希望和别人分享的东西,以及一些只有和亲密的人才会分享的事情(比如最尴尬的时刻,最近一次哭泣)。紧接着是诚实说出你已经喜欢他们的地方,和个人认为不可以开玩笑的雷区。&倒数几个预设问题更狠:如果你今晚就会死去而没有机会和任何人再说任何事,你最后悔的将是没有说出什么?为什么没有说?或者是,你的房子着火了只能救一样东西的话它会是什么?以及在你所有家庭成员中谁的去世会让你最痛苦。&最后一个问题是,和同伴分享正在面临的个人问题,然后询问他/她的建议,同时要求双方对于这些问题的反馈。相信如果两个人顺利将测试做到这个地方,已经对彼此有了一定深度的了解,同时建立了比较特别的关系。毕竟,寻找爱情不就是在寻找一个你认为&特别&的人吗。而此时,胜券在握的心理学家还设计了一个最致命的环节&&要求两人对视4分钟。在网站上还将此环节设计了倒计时,在前面那场触及灵魂的谈话之后,恐怕这四分钟将会成为测试者最难忘的回忆。&对于在线交友这个刚需而言,或许仅仅根据地理位置或二度人脉的推介都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可以在在线匹配阶段加入更多精确筛选和配对的机制,同时在线下见面阶段提供类似这样的辅助功能,相信互联网的效率会比非诚勿扰高很多。&本文作者为36氪的糖醋,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亲密关系在婚姻中的误解
文/丨广州向日葵心理咨询中心&人生是孤独的。我们从母亲的子宫出来,离开母体,来到纷乱的世界中。每一个人都是如此与众不同,以致一个人的思想不能全部地被他人理解,一个人的需要不能完全地被他人接受,个人的精神世界是不能完全地表达的,因此,孤独感注定会伴随一生。
在婴儿状态的时候,我们还会幻想着和妈妈是一体的,因为妈妈会关注到我们的一切,冷了饿了,似乎妈妈都能在第一时间给予我们满足。慢慢的,随着成长的进行,当精神世界也产生需求时,发现妈妈开始不能完全满足我们了,这时候,人开始有挫折感,意识到自己和妈妈不是一体的,个体化的过程开始发生。然而同时,无论个体化进行到多高的程度,我们不得不承认:没有一个人可以完全属于自己,他总是需要在人与人的关系当中去获得满足。
婚姻中的亲密关系会再一次让我们体会一体的感觉。在内心里,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把对方当作自己的爸爸或妈妈,期望他/她像爸爸或妈妈一样照顾自己,积极关注自己,这是一种对对方的理想化。当丈夫或妻子真的如我们所愿这样去做了,我们会感到婴儿一般的幸福,像重新回到妈妈的怀抱。这时候,亲密关系就是蜜月期。&然而丈夫终究不是爸爸,妻子终归不是妈妈,蜜月期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当丈夫和妻子逐渐呈现出更完整的个体时,理想的一体化就被打破了,这会让彼此感到很痛苦。因为我们会发现一个完美的照料者正在慢慢离开我们。我们会试图用各种方式留住对方完美照料的形象,改造、控制、威胁、否认都是常用的手段,亲密关系开始陷入斗争期。当一切再也无法恢复到从前的时候,斗争升级到很混乱的状态,亲密关系中的权利保卫也到了你死我活的状态中,挫折太多,由爱生恨,敌对、仇恨、成长中在原始家庭中的创伤体验等等都会展现无遗。可怕的是,亲密关系中的伤害往往是最具杀伤力的,因为深入的了解使得双方又掌握了彼此的死穴,知道对方什么地方是最脆弱的,这样的相互攻击具有毁灭的能力。
因爱生恨,从爱的起点开始却成为仇人或者陌路人,都是在斗争中相互伤害的结果。爱和恨本身就是同一种能量,只是针对的目标不同。对于理想化的对象,我们会用爱去满足对方和被对方满足。而破除了理想化的个体身上那些坏的部分不被自己和对方接纳,我们用攻击和仇恨应对。因为每个人都在寻找曾经丧失的完美照料者。&
成熟的人有一种能力,那就是接受丧失的能力。当我们客观现实地去面对对方时,爱和恨可以在一个人身上并存,我们可以欣赏对方的优点,同时也能接纳对方的缺点,这时候亲密关系就进入了整合状态。我们能够承认:很多东西在对方身上是没办法获得满足的,这就如同我们接受大自然有阳光也会有雨天。这样的亲密关系就能得以持续和发展。&健康的亲密关系能够维系美满的婚姻,反之,很多婚姻的破灭源于亲密关系的破裂,来自内心亲密关系模式建立的不完整。在人生的过程中,经历着各种各样的挫折,最影响我们亲密关系的恰恰是婴儿与照料者的关系模式。当不适当的照料给了我们挫折,或者照料者没有给我们机会成为独立的自己,我们缺乏面对孤独的能力,那亲密关系就被误解了。被误解的亲密关系模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现实生活。&婚姻恰恰是亲密关系最好的代表,它就象是一座关系花园,需要阳光、土壤、水分和空气,而关系双方就是园丁,懂得整理花园,那花园带给我们的是沁人心脾的花香和满眼缤纷的色彩,让人赏心悦目。而没有浇灌和肥料的滋养,花园会枯萎凋零以至满目创痍,让人一刻也不愿意在这样的关系花园中留恋。&不是每个人都具备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但每个人都有建立婚姻的权利。这就造成了部分婚姻质量不高,也是离婚率越来越高的原因。很多人把婚姻的问题都归因为沟通不畅、婚外性行为、婚姻道德的不完善、社会观念的改变等等,然而无论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无法避免的是一段婚姻的结束后的内疚、遗憾、失落和不愿面对的痛苦。我们需要澄清一下的是&亲密&的概念:两个成天腻在一起的人,并不代表着亲密建立;而两个相对保持独立的人,并不代表他们不相爱和不亲密。中国文化崇尚的是&孝&,而不是亲密。孝可以让我们更多的尽责,但并不能让我们在亲密中成长。所以中国式的婚姻模式走向亲情更为稳定,而不是走向亲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紧密不等于亲密。亲密是独立的两个自我和谐相处的状态,我和你的一部分是融合的,但不是全部。没有独立自我也就不会有真正的亲密关系。而亲密关系缺乏,婚姻也只具备法律和社会属性了,情感属性就只能被忽略或者丧失了。&
:愿做清晨第一缕阳光,与您同行在生命的爱之路上。 我们提供最专业的心理咨询,让您的生活充满阳光。
存在感:你没有被随时看见,但你值得被看见
文/ X 心理圈&&被关注是人类很深的一个心理需求。很多人似乎只有在被关注的时候,才有存在感。于是通过各种有意无意的动作来刷存在感,或者放弃了寻找存在感。&我也会这样,经常通过各种SB和zhuangB的动作来获取别人的注意力。&有时候我觉得我没有朋友。当我独处的时候,我会觉得孤单。甚至会觉得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余。我觉得每个人都那么充实快乐的活着,而我却会感受到似乎被世界遗忘了,不会被人记得。当电话没有响起,qq没有滴滴声,关机3天,再开机会发现&&根本没有人找你。这是多么深的一种失落感。&这种失落感在说,你并不被人们在意。你对于这个世界来说,并不重要。&当我去参加一个活动,或者去上某个课程,参加一个聚会,到一个新单位,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的时候,我常常难以开口,不知道怎么跟身边的人开启话题。有时候告诉自己该认识下身边的这个陌生人,该多个朋友,该主动与人连接,但是我不知道说什么,常常不知所措。所以我会独来独往。他们互相认识,我自己和我认识。即使是旅游的时候、做火车的时候也是如此,基本不会主动去和人说话,自己干自己的。他们可以玩得不亦乐乎,但这不会包括我。我总感觉对群体有种格格不入的心,融入不了他们的欢乐。所以我宁愿躲在角落里默默呆着,告诉自己其实是我不愿意加入,以获得一点主动感。其实这时候如果有人发现了我并主动过来跟我说话,我会觉得非常被安慰。&以前我会把这种行为定义为我太内向,但是后来我却发现,其实当我不说,我是渴望别人主动跟我说话的。当有人主动跟我说话的时候,我会感到莫大的安慰。&我也怕那种主动找个伙伴去做练习,去拥抱每一个你喜欢的人的活动。我肯定会站在那里不动,等待着被选择或者剩下,我很难去主动找别人。我甚至会故意把自己躲起来,以找到一个理由:是我不愿意玩,不愿意参加。以让自己感受到舒服点,而不是被忽视。&有时候我觉得,我根本就不知道该怎么交朋友。所以没有朋友。所以常常不被人想起。&另一面,我又拼命的通过各种炫耀得瑟来刷存在感,我把微信弄成1k多个好友,好顺理成章的每次收集到上百个赞。享受着那种每发一次朋友圈,5分钟之内必有一堆赞,然后看到&1条新消息&的时候就兴奋。&被关注,被看到,被需要,被喜欢。真的是一件非常美妙的事情。&总之,我希望可以这样:当我到一个环境里,我希望别人主动找我说话;当我一个人呆着的时候,我希望别人可以想起我并联系我;当我跟某人说话的时候,我希望他可以及时回复我;当我打电话的时候,我希望对方可以即刻接到。&然而我总是失败。因为我总是被遗忘。在群体中,我总不是他们的中心点。我只能在角落里安静的做个美男子。&后来我们做过很多练习,很多人对着一个人说&我看到你了&。被说的人会泪如雨下。我感动于人性的脆弱,原来我们内心都有着这么多被看到的需求。原来我们这么需要在别人面前证明自己的存在。&我们为什么这么需要被别人看到,才会觉得自己是存在的。我们为什么要在存在上都这么依赖别人。我们为什么需要他人的关注,才会感觉到好一点。&实际上我们真的没有得到过吗?显然不是。当我有困难的时候,只要发出呼喊,总有人来支援。当我需要聊天的时候,只要弹起小窗,总有人陪伴。当在群体中,我主动去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总是不被拒绝,并热情得以解答。为什么我们会需要别人&主动&看到我们。甚至要通过各种zhuangB炫耀得瑟来刷存在感,证明自己是值得被看到的。&在鲍比的依恋理论中,讲过依恋的形成过程。我觉得可以很好的解释了这个过程:&小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对母亲是极度依恋的。因为他们需要被母亲看到,才觉得安全。他们也只有看到母亲,才觉得踏实。所以小孩子在最初期,他可以自己玩,但是一定要妈妈在身边。妈妈一旦超出了他们的视线,他们就会又哭又闹无法继续玩。这就是我们最初的存在感。后来些,小孩子长大些,相信了妈妈一直在身边。有时候玩起来的时候,就会不让妈妈看到,会推开妈妈。但是他内心里会相信妈妈一直在身边。也就是他建立了一个信念:当我想自己玩的时候我就自己玩,当我需要妈妈的时候我只要一喊妈妈就会过来。所以小孩子有时候会不断的喊&妈妈&来刷存在感,证明妈妈是存在的。于是安全型的依恋就被建立。&安全型依恋的小孩有这么的特征:妈妈不需要实体在场,只要小孩子的心里相信妈妈一直在,他就可以很安心的自己玩。他相信自己一旦遇到危险,妈妈一定会出现来保护自己。相信自己一有需要,妈妈就会出现。他也可以看着妈妈去做自己的事,甚至离开一段时间,因为他相信妈妈始终会回来。&但是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过这么幸运,有过这么敏感的妈妈。当小孩子感受到危险情境的时候,当小孩子需要妈妈的时候,妈妈常常都不在。甚至有很多妈妈,因为工作要出门,小孩子不舍得,就趁小孩子睡着的时候偷偷离开,或者看着小孩子大哭而不得不忙自己的事。这对小孩子来说创伤就极大了:一旦妈妈离开了我的视线,就可能再也没有了。所以他建立这样的信念;妈妈只有随时在我的视线范围内才安全,一旦她离开我的视线,可能就再也没有了。她对妈妈并没有安全的信任和依赖。这也就是不安全型的依恋。&小时候没有得到过的心理满足,我们是要穷其一生来填补的。&长大后,我们身边的人、我们的社会,就成了妈妈的象征。我们渴望从他们那里得到以前没有得到的东西。比如说,存在感。&当别人没有关注我们,当别人在做自己的事情,过自己的生活,我们在那一刻感受不到自己是重要的,感受不到自己是被关注的。就会觉得自己不值得,不重要,就会失落。只有他们主动关心我们,主动找我们,主动跟我们聊天,主动点赞,我们才感到自己是被关注的。而这,就是不安全型依恋的小孩,只有当妈妈主动关心自己、在视线范围之内的时候,才觉得自己是被关爱的。一旦妈妈离开,就似乎永远都没了一样。&他人此刻没有关注我们,并不意味着不关注我们。因为当我们需要并表达出来的时候,就能得到关注,就能得到热切的回应。即使他们没有来得及热切,至少会在心里重视了下我们。只是他们不是我们的妈妈,他们有自己的生活,不能把我们当做世界的中心,够随时给我们关注。&甚至妈妈都不能。&当我们长大后,我们也可以去理解妈妈。妈妈除了孩子外,还有生活,工作,她的世界。她很重视孩子,但却不能把100分的注意力都给到孩子。她有自己的悲伤、无奈、无能为力。她有着一个普通人具有的一切局限。她努力关注我们,但却总会失手。她没有接受过依恋理论的学习,没有掌握婴幼儿的心理规律,她不是育儿专家,不知道会带来哪些伤害。&所以我们注定从小就会经常感受不到存在感。经常会被忽视,经常会觉得自己不重要,不值得。&但妈妈的这些忽视并不意味着她不重视。长大了也是这样,他人也有着自己的生活、局限、悲哀,他人也有着自己的内在小孩的渴望。甚至他人也很需要我们点赞,主动,关注。也需要我们这个成年人来看到他。&即使你安静的坐在角落里,没有人看到,不被人注意。没有人点赞,没有电话响起,没有人主动关心你,没有人能秒回你信息,你都依然是值得被看到的。你是成年人,不再是那个随时需要妈妈看到的婴儿了。你和他人平等,都有自己的生活。但是当你真的有了现实需求,你会得到别人的帮助。这,就是爱。就是看见。当你拿起电话拨通每个朋友的电话去问:你记得我吗?你会想起我吗?我对你来说重要吗?我会被你忽视吗?你会得到一个个很肯定的答案。&你不需要一种幸福叫秒回,你不需要32个赞,你不需要别人主动跟你说话,你不需要别人主动关心你。这些都是你对于看见的匮乏,是幻觉。你很重要,你本来就很重要。所以你值得被看到。你只是没有被随时都关注,并不意味着你不值得被关注。&因为你已经不是小baby,不需要随时被看到。&何况,你本身就对很多人来说很重要,虽然不是所有人。比如说你的父母,挚友,恋人,你能帮助到的人,等等。&因此不要去问一堆&当我有困境,谁会第一时间记得我&之类无聊的问题,这些都充分的说明你需要一个妈妈随时注意到你。&问题是,你在等待被看到的时候,看到自己了吗?&
&丛非从& 大龄2Bility 男青年,搞心理,不文艺。谢谢关心。&
&在这里& 微信公众号 | 微博 | 豆瓣:&&&
小广告&&&潜意识图像卡工作坊:懂比爱更重要(元旦)详情请戳&_&。
如何让婚姻中的矛盾与幸福共存?
&文/丨穿行心理工作室&X 心理圈&
&我老公也是特种兵出身,他现在已经退伍,但是他身上的很多问题现在让我越来越无力,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不知道你这篇文章,这个故事是编撰,还是真实。寻求帮助和解决方式。&
&&《咨询室故事:我是特种兵》读者&
穿行:如何让咨询开始提升婚姻幸福?
无论故事是真是假,发生于你心中困惑与感觉无力,却是真真切切的,所以我很看重这个问题,愿意认真回应,因为这样的疑问,亦是发自内心。&作为一个在婚姻当中多年的人,我很能理解当一段婚姻处于困境,对人会有怎样的磨砺到销魂。或许有时候你会想,为什么结婚的,偏偏就是这么一个人......&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我接待过很多次来访有着类似处境,都面临在婚姻当中的冲突、困扰、无力、疲惫等等,也对婚姻伴侣有着很深不满,这样婚姻处境中的另外一半,可能是军人、官员,还可能是明星、作家,其实所有已婚人士,我都有可能遇到。&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认为从婚姻咨询的角度来谈会更有帮助。我希望我的分享能直率、坦诚而真实,我需要设法和你在这点达到共识,因为接着有的观点,最初可能让人觉得功利或偏颇,因此我只说我经历过的积累与实践过的验证,还有婚姻咨询检验过的结果。&
所有人都会在婚姻之中产生矛盾,根据其它心理学研究者的发现,在几乎全部婚姻中,约有六成的婚内发生事件,双方会产生矛盾分歧,无论如何努力,最终还是会有大约三成,终究都不可能达成一致。 即便非常美满的婚姻,也是一样。&当我们知道我们不可能拥有,并且当我们知道这世界上不会有人拥有,期待中那样的百分百完美伴侣,和期待中百分百的完美婚姻,又会怎么想?&
然而幸福的婚姻的确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在这些幸福的婚姻当中的人,拥有相对更高质量的人生感受,也相比更加少的疾病折磨,而在寿命上也比婚姻不幸的人要长很多。&所以我们知道了幸福的婚姻在世界上是存在的;我们知道了,分歧与不同,不是婚姻不幸的必然原因;我们也知道了,那些相比幸福的婚姻中,分歧与争吵是同样存在的,而且也不会少。&那么,他们的婚姻是如何做到幸福的呢?很多心理学者作了长期探索并得出一些结论,而我在实践中验证了其中一些,那么第一条婚姻秘决是:&
将婚姻中发生的一切矛盾,和任何理由引发的困境,都视为是夫妻双方需要共同面对的事情,而非必须是对方负责。
这一点上确实会让大量的人迷惑与不解,甚至的有人会愤怒怀疑。在婚姻咨询当中,最开始的时候,当我将这一点向我的来访者夫妻提出,有的夫妻一方,会强烈的不满。&明明是对方的错,为什么不由对方负责,还要我来面对,难道是我做错?&有的夫妻一方会借机退出咨询;有的一方会在咨询中完全沉默;有的一方会一直声讨伴侣;有的一方确实会获取咨询师的同情,咨询师以心理学名义惩罚另一半。&当婚姻当中出现严重暴力或虐待行为,甚至死亡威胁,那么这需要公安与法律介入和保护,肇事者必须得到惩处与遏止。在现实中我们了解,并非所有婚姻都能走到最后。&除此之外,若是来访者希望借由心理咨询提升婚姻质量和幸福感,那么我会在每次这样目的的婚姻咨询中,择机讨论这点。而在我咨询经历中,尝试接受这一点的来访夫妻,实质性的改善就会有了前提。&一些朋友听完会有触动,然后回答:是的,你说的很有道理,但无法否认,我那位确实就有那些问题。我只想请你告诉我,该怎么让那位改变。&我的回答是:&
请让自己首先开始改变,发自内心的开始自我修炼,不是为了修理对方而改变。
你的伴侣是"你"的伴侣,你婚姻是"你"的婚姻,这一切的种种,都属于"你"的生命,只有你才可以对它负责,也只有你才可以开始改变。&期待除开自己之外的他人首先改变,看上去简单,但这个并不实际,并且还会出现另一个后果,会使自己沉溺于这种并不太可能的幻想当中,还会使得你的婚姻,因由这样幻想和沉溺,形成了婚姻现在的事实。&这种类型的现实,却正是你不想要的。&反过来可能结果完全不同,以现在开始自我学习、自我修炼、自我改变,不但你将收获良多,还会有惊喜:你若一直真的以行动改变,一回头,你的伴侣,变了。&在我与特种兵的咨询中,成效斐然的前提是:是他本人信我,是他主动找我,是我们共同努力达成,而非是我过去找他,也非是他被迫接受。&所以在我看来,你想要你伴侣改变,需要你先改变。你若希望婚姻借咨询改善,或许你可考虑:向伴侣表明,你是想为共同幸福而一起努力,共同进行的婚姻咨询是你仔细思考后的不错选择。&伴侣有权拒绝,因为那首先是你的期望,这种情况下,一个现实而可行的选择是:你发自内心首先进入咨询,就像故事里那个特种兵。&我的经验表明,对于改善婚姻,你先进行咨询一样会是很好开始。&
注:文中所述场景,都有可能在与穿行的咨询当中出现,但人物、事件、过程、对话均为虚构。版权所有,转载请保留作者介绍。
作者:穿行,心理咨询师,以人本存在心理学为主体,从事个人与团体心理咨询,微信号: chuanxingxinli。&喜欢这份文章,也可点击。
像少年一样去爱,像成人一样克制
文 / &&高中的时候,我曾经交往过一个女朋友。有一天我半夜从梦中醒来,突然无比的想她。那时候手机还没有像现在这样普及,我的思念自然无从寄托。在床上瞪了一会儿眼睛以后,我跳起来麻利地穿好衣服,出门去找她了。尽管第二天上早自习我就能够见到她。&那时候我以为了方便学习的名义在外面自己租房住,所以也不会遇到宿管大爷这种阻碍,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出了门才发现外面下着大雪,地上已经有着厚厚的积雪,天空中雪花还如筛灰一般落下。但心怀着爱情的炽热,我丝毫没觉得冷。北方下雪的冬夜格外寂静,此时已经是凌晨两点以后,街上没有一个行人,只有我自己踏在积雪上的声音格外清晰。&我穿过那条横穿这个小县城的街道,来到我当时女朋友家的楼下。&然而我什么都做不了,楼门紧锁,况且即使开着我也没勇气在半夜里去挑战她母亲的忍耐度。&于是我在楼下冒着大雪站了一会儿,抽了一支烟,惆怅了一阵子之后,就顺道拐去了网吧&&&直到很久以后,时过境迁,妹子已经再无联系,而我也不是那能半夜扛住风雪的鸡血少年,我才领悟自己当时的心态。&那不过是一种表演罢了,除了把自己感动一下,制造一点自己痴情的假象,一点意义都没有。&在感情中,我们往往觉得自己掏心掏肺,所做所为能够感天动地,闻者伤心,见者叹息,为什么偏偏感动不了你?我们总是容易用一种自虐的方式制造出一种痴情的假象来使得自己站在感情的道德制高点上,获得一种畸形的满足感和安全感。&其实无论是雪夜去对方家楼下站会儿或者是冒着大雨给她送一杯奶茶什么的,自己回想起来往往觉得如乔峰大战聚贤庄、关羽千里走单骑一样壮怀激烈,而对于对方来说,一杯奶茶就是一杯奶茶,无法承载起你想要在上面寄托的山崩地裂的情怀。&少年的时候,总是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满腔爱意表达出来,而结果往往是陷入表演之中而不自知。所以两个人的记忆才会出现偏差,那些你觉得刻骨铭心的过去,对方往往没有同样的感觉,甚至茫然不知。&好比大夏天里你穿越半个地球带着一件皮大衣送过来,然后霸道地给对方穿上一样。对你而言你付出了很多,但是对方根本不需要啊。&在你的记忆中,你漂洋过海翻山越岭送温暖,不说东西,光这份心就可鉴日月,感动天地,而在对方的记忆中,是有个傻逼千里迢迢地赶来添堵。&当然我们都有矫情的时候,在一起的时候,适当来一场互相配合愿打愿挨的表演也有益身心健康,有助感情升温。但一定要记住,这种事儿其实双方都该心知肚明,一方知道自己是恃宠而骄,提出的要求也恰到好处,对方也乐意配合完成,之后大家皆大欢喜。&我现在极力使得自己避免陷入这种表演之中,向别人表演自己的感情,表演自己的情绪,表演自己的伤悲。&大家都很忙,谁也无暇去感受你的伤悲,也没空替你去传播。何况即使有人愿意聆听你的伤悲,也不过是增添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即使真的伤悲,那也埋在心里吧。说出来,在意的人听了心塞,不在意的人不会在乎,厌恶你的人拍手称快,那又是何必呢。&成长的标志就是懂得克制自己。&克制自己的情绪,克制自己的表演欲,甚至克制自己的喜欢。&少年时候,喜欢一个人恨不能把她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她刚说冷,我这边心里已经结冰了,她说难过,我立马如丧考妣,比她还难过,唯恐无法将自己的爱意表达出来。&那时候好年轻,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肆意地燃烧和挥洒,相信有天真不变的感情。&所以尽管前文都在批判那时候的矫情,可我真心怀念哪些过去的时光。可是再也回不去了不是?&每天早上匆匆行走在如同希特勒的毒气室一样的北京,个个脚下生风,走向一座座大楼,面对你总觉得脑子有点欠缺的老板和过早步入更年期的女上司,然后做一堆无用的方案,混着那点微薄的工资。&说到底,没那个时间和精力再去玩那些矫情的把戏。&这个时候的喜欢,更应该是一种相互的支持和陪伴以及包容。&年少时候我们之所以如焰火一样释放燃烧自己的感情,除了那时候我们年轻有精力闲的蛋疼以外,也是我们无法找到自身的价值所在,想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体现在另一个人的身上,去影响他、改变他。&而事实上,谁也无法承担起另一个人的价值寄托,只有做一个独立、有价值的人,才能真正学会去爱另一个人。&也千万不要尝试改变另一个人,这注定是徒劳的。&做自己就好,爱情的真谛在于相互的吸引、志趣相投的同行,而不是追逐和依附。&本文由豆瓣用户& 所著,版权归作者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那不是我想要的彼岸
文 /&&&我妈说,住我们前楼的老太太离婚了。&她少说也七十了,精瘦、苍白,夏天常穿一身水蓝色,像一团被晕开的蓝墨水,冬天罩着沉重的羽绒衣,每走一步都是种较量&&是人撑起衣服,还是衣服把人拖垮。喜欢在阳台上放越剧段落听,边修剪花草枝叶边轻声跟唱。她养一种不知名的粉色小花,专在盛夏里开,开起来满树披挂。花有五瓣,小而羞怯,花梗细长,如美人垂头,最特别的是,同一枝上开出的花有红有白,异常芬芳,是那种把夏日夜晚浓缩其中的甜香。&很多老太太喜欢逮住邻居打招呼,问晚饭吃了吗,前段时间去哪了,问怎么好久不见你太太。她不一样,哪怕在窄窄的石径上狭路相逢,也是互相点点头,不亲热,但也从不让你难堪。&她的丈夫,是个退役军人,虽然这么个称呼放在老人身上有些滑稽&&可他真是个典型的&直男&啊。擅喝酒,喜吆喝,时常呼朋唤友,在阳台上放声朗诵毛主席诗词。黄昏时分,有年轻夫妻带小朋友出门散步,他一碰上,就把小孩子高高举过头顶转圈。父母紧盯着那软软的一团,生怕稍有闪失,又抹不开面子,还要一叠声催促小朋友叫爷爷。这种其乐融融的困境,常是由她来点破的,她用手拍一下老头子的背:&好啦,往前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生虐男生下体的故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