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人物动作描写三国的人物

&&>&&>&&>&正文
三国演义&人物形象、写作特色、主题与精彩片段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三国演义》 作者为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人物形象:
曹操:自幼放任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名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诸葛亮:智者和智慧的象征,清忠耿直,用人唯贤,谦虚、谨慎、认真又尽职、鞠躬尽瘁。
刘备:一代枭雄,宽厚仁爱,求贤若渴。俗话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
关公:忠义,智勇双全
《三国演义》的写作特点:
全书的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气势充沛,生动活泼。
最擅长的是人物的外貌描写,可谓是简短而生动,而且从中暗示出人物的性格。
如刘备的“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切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短短几句,就把刘备的仁厚且沉府很深的富贵相刻画得活灵活现。
再说关羽,是这样写的:“身长七尺,须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把关羽的高大威猛且胸怀韬略的性格有力的刻画了出来。
  主题:
小说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强烈愿望。
  推荐阅读精彩片段:
1、桃园三结义
2、 火烧赤壁
3、草船借剑
4、孔明借东风
5、关公过五关斩六将
6、智用空城计
8、三英战吕布
9、火烧藤甲军
10、七擒孟获等
文章录入:fa&&&&责任编辑:Gaoge
相 关 文 章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描写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描写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424|
上传日期: 13:24:30|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阅读此文档的用户还读了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描写
官方公共微信【闲话三分】《三国志》中对人物“外貌”与“武力”的描写 - 刘备的日志,人人网,刘备的公共主页
寂寥的人人网,还有人在这里坚守吗?
【闲话三分】《三国志》中对人物“外貌”与“武力”的描写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作者:张方&&&&& 《三国志》是二十四史之一,它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可读性极高。《三国志》成书于西晋初年,受东汉末年士大夫清义风气的影响,对人物外貌描写明显增加。这一点是《三国志》之前的史书不具备的,比如太史公的《史记》洋洋洒洒给我们介绍了数百人,但有外貌描写的只有人。中国历史上群雄逐鹿的时代并不少见,唯独三国被后世津津乐道,三国英雄的面容也更深入人心。究其原因,就是《三国志》的外貌描写给读者们留下了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在此,主页君整理了《三国志》以及其他史料中对三国人物外貌和武力的描写,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部分&蜀汉篇&1、刘备外貌: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三国志)武力:备有武勇。(典略)&& & & 陈寿在《三国志》中的外貌描写,其作用绝不仅仅是形容一个人长的好坏,当他具体到某个重要人物时,就又有了一层政治意义。因此曹操、刘备、孙权这三大巨头的外貌描写也这篇文章的分析重点。&& & & 陈寿仕于西晋,史书都是为政治服务的,尊魏既是尊晋,所以他不得不以曹魏居先。然而陈寿作为曾仕蜀汉的史学家,其内心对此安排很是不甘心。故在措辞用语方面,多次曲笔以蜀汉为正统,在此仅以外貌描写为例。《三国志先主传》开篇对刘备的出身、性格、特别是外貌方面进行了不惜笔墨的描写。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这是陈寿笔下的刘备。如果这一番写实的描述,那只能表明刘备是个畸形儿。但史书也是有潜台词的,陈寿这段话其目的就是为了表现刘备奉天承运的君王形象。于此同时还描写了刘备家门口那棵具有王气的桑树,还记录的刘备幼年时说的豪言壮语,这与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刘邦、项羽的情节都暗暗相对。而对曹操的描写就没有了为人君的预兆和气象。这些关于天命的记载,放在打个雷都能纠结半天的中国古代,绝非偶然。由此可以看出陈寿将刘备设计为刘邦在世、三国时期命世之君的用心良苦。陈寿在《先主传》最后的评语更是直截了当的点明了刘备是个具有高祖风范的英雄人物。&&&&& 刘备的武力方面,史料记载备有武勇。明代何良臣的《阵纪》更是将刘备评为中国的五大剑宗之一,这个说法虽然有些夸张,但刘备戎马一生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从侧面也表明了刘备的武力。
2、&关羽&外貌:美须髯。(三国志)武力:万人之敌,为世虎臣。(三国志)&&&&& 关羽在民间的传统形象是红面、丹凤眼、美须髯。前两项不敢肯定,但&美须髯&是有史书记载的。关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美髯公长须飘飘,手拿《左传》,给这名绝世虎臣增添了不少儒将气息。可能有人觉得只一副美髯也不能体现出关羽的帅呀,但别忘了,如果一副好胡子长在一个龌龊的面容上,是不会被称为美髯公的。由此推理,关二爷应该长的很帅。&&&&&&现在很多人以《三国演义》夸大关羽为由,以此来贬低关羽的武力。咱就但拿史料来说,关羽也是三国时期武将中的佼佼者。万人敌这个称号是关羽、张飞的专属名词,陈寿将关、张称为世之虎臣,而在甘宁、凌统、黄盖他们的列传中只是说他们是江表虎臣,这个等级划分的很明显。关羽、张飞两人也渐渐成了后世猛将的代名词,从而出现了汉以后称勇者,必推关张的局面。
2、张飞外貌:无记载武力:雄壮威猛,亚于关羽。(三国志)&& & & 受《三国演义》演义的影响,张飞的民间的形象是一副豹头环眼,虎须虬髯的莽汉形象。虽然史书中没有记载张飞的具体面貌,但他生有两女均为刘禅的皇后,按照遗传学推测,张飞的相貌应该不差。不过罗贯中将张飞写成豹头环眼,绝非空穴来风。史料记载: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这就是著名的怒吼长坂坡的事件,大家试想一下,张飞如果没有一副威严刚毅的面容是无法吓退曹兵的。历史上著名的帅哥兰陵王高长恭因为长了一副清秀的面容,怕上阵震慑不了敌军,就带了一副鬼王面具。由此可见容貌对一名将军的重要性。张飞文武双全,其书法和画作都有作品传世。罗贯中之所以把张飞刻画成一个莽汉,可能是因为&醉酒失徐州&和&鞭挞士卒&这两个事件吧。&& & & 对于张飞的武力,《三国志》已经告诉了我们,&雄壮威猛,亚于关羽&。张飞也被称为万人敌,但比起他的二哥还有点距离的。关羽、张飞之所以被后世传诵,更重要的是他们卓越的品格。陈寿说: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国士一词是综合一个人道德与才能的最高评定。
3、赵云外貌:身高八尺,姿颜雄伟。(云别传)武力:强挚壮猛(三国志)&& & & 如今,赵云已成为了完美男人的代名词,翻开史书查看,的确如果。为人正直、不贪恋女色、不慕金钱、武功很高,长的还很帅,这种男人放在现在简直就是稀有物种。《三国志》对赵云的记载很是简略,多亏了裴松之引注的《云别传》,使我们对赵云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史料记载:身高八尺,姿颜雄伟。由此可见,赵云的确是一位英姿飒爽的帅哥。&&&&&& 现在有很多云黑,他们黑赵云的理由无非就是《三国演义》夸大了他,说赵云是个保安队长。其实《三国志》将关张马黄赵并为一传,很显然是将他们归为一类,因此才有后世演义的五虎上将。陈寿将赵云比作夏侯婴,不但暗喻了赵云卓越的功绩和敦厚儒雅的品格,更借代赞扬了赵云长坂坡救阿斗这样重要的历史事件。
4、马超容貌:无记载武功:超有信、布之勇;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三国志)&& & & 三国有一群伪帅哥,什么是伪帅哥呢,就是史料中没有记载他如何帅,但民间却一直把他想象成帅哥,蜀汉的名将马超就是如此。《三国演义》里马超有个很响亮的外号叫锦马超,但这个外号仅仅限于演义,史料中对马超的外貌无一记载。类似这一类的伪帅哥,还有姜维、陆逊、吕布,甚至近几年红极一时的郭嘉。这些人都是由于人们的想象,才变成帅哥。以至于他们的形象慢慢的在心目中根深蒂固。&&&&& 对于马超的武力,没有什么可争议的。马超在当时就被评为是具有韩信和英布一样勇猛的战将。曹操那句:马儿不死,吾无葬地也。也可以看出他对马超的武力的畏惧。
&5、诸葛亮容貌:身长八尺,容貌甚伟&& & & &终于轮到孔明同学出场来了,小亮亮放在今天,就是那种按自身条件完全可以参见篮球队的,但却又偏偏整日泡在图书馆里的大学生。这种同学向来都受到学校女生们的青睐阳光帅气,文质彬彬,这两条诸葛亮全站了。但这位孔明同学始终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知道校花虽然好看,但也不安生。最终选了一位学习委员黄月英当女朋友,丑是丑了点,但在她的帮助下,毕业后顺利找到了一位好老板,并在公司里当了一名。
6、庞统外貌:无记载&& & & 上文我们介绍了&伪帅哥&,在这里介绍&伪挫男&。顾名思义,&伪挫男&就是本来不丑,却被人想象成丑八怪的人。虽然都是&伪&,但一个是美化,一个是丑化,这就是传说中的命运吧。&伪挫男&&的代表人物就是庞统。史书中没有对庞统外貌的记载,《三国演义》之所以说庞统长得丑,可能是根据庞统投奔孙权不受重用,投奔刘备又仅封县令的史料附会编排的。正史中庞统不是在落凤坡中埋伏而死,而是在围城时被流箭所伤死亡。有人说&因为长得丑,所以命运坎坷&。由此来看,庞统即便长的不丑,他的命运是相当坎坷。
7、马良外貌:眉中有白毛&&&&&& 马良的外貌很有特点,就是他有一双白眉毛,而且这一特征在当时还被编成了小曲传唱,马氏五常,白眉最良,由此可以看出马良在当时的知名度。值得一提的是马良和诸葛亮是结拜兄弟,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诸葛亮与马良的相交,可以看成&君子敬君子&的典范。
8、糜竺外貌:雍容敦雅。(三国志)&&&& 《三国志》对糜竺的外貌描绘是&雍容敦雅&。意思就是仪态温文大方,举止敦厚儒雅。糜竺不但家资万贯,而且品德高尚。这样的外貌描写,很符合糜竺一代&儒商&的身份。大家都知道,曹操是富二代,孙权是官二代,他们之所以能迅速崛起,是有一定家庭背景为支柱。但刘备同学,除了一个没落的贵族头衔,就只剩下的几双草鞋了。刘备义领徐州之后,糜竺散尽家产资助刘备,对刘备的发迹起了很大的作用。
9、彭羕外貌:身长八尺,容貌甚伟。(三国志)&&&&&& 彭羕是蜀地著名的&高帅富&,经庞统推荐,被刘备赏识,他虽然长的很帅,却有一定性格缺陷,那就是傲慢自大,不善于和同僚搞好关系。后来因为在背后说刘备坏话,被马超打了小报告,于是乎被下狱处死。这一事件,与平日刘备礼贤下士、宽厚仁义的形象截然向左,客观上体现了这位一代枭雄性格的复杂性与多面性。
10、张松外貌:为人短小,放荡不治节操&&&&&&& 张松和庞统是《三国演义》里的&双丑&,上文已经说过,庞统其实是个&伪挫男&,然而张松却是个名副其实的&穷矮搓&,可是他很聪明,据说还有过目不忘的本领。但却因为长的丑,遭到曹老板的厌恶,最终将西川拱手让给了刘备。古语说:&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此言不假。
第二部分&&魏国篇
1、曹操外貌: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世说新语)武力:太祖春夏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魏书)&& & & &陈寿是西晋的史官,因为晋承魏制,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如果曹操长的很帅,那么陈寿必定大书特书,但《三国志》却没有记载,由此推测曹操本人可能长的不尽人意。一副威严雄伟的面容在古代十分重要,曹操没有孙权碧眼紫须的异相,更没有刘备的大耳长臂的帝王之相,这也是他终其一生都不敢称帝的原因之一。后来南朝的《世说新语》就直接点明了曹操很丑,但阿瞒同志很有自知之明,在会见外国使者的时候,就找帅哥崔琰来做他的替身,自己则在站在一旁扮演拿刀的护卫。不过事后匈奴使者在发表外交感言时说,曹操本人虽然长的很漂亮,但他身旁那位拿刀的护卫才是真英雄!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曹操即便长的不好看,但有一股与生俱来的英雄气质,这是其他人代替不了的。
&&&&对于曹操的武力,史料中只说明了他喜欢打猎,这虽然不能证明曹操的武功又多么的出众,但那段春夏读书,秋冬弋猎的惬意生活实在让人向往。
&2、夏侯惇外貌:军中号惇为盲夏侯。惇恶之,照镜恚怒,辄扑镜于地。(魏略)&武力:以烈气闻。(三国志)&& & & 夏侯惇的大众形象是一个英气的逼人的独眼将军,有些读者可能觉得这个形象很霸气,但惇哥本人可不这么认为,当他照镜子的时候,常生气的将镜子摔碎。由此观之,这一箭不但射瞎了惇哥的眼睛,也射伤了他脆弱的心灵。史书中夏侯惇的武力远没有《三国演义》里那么的霸气,没有在黄河边与关羽的生死决战,也没有拔失吞睛,怒杀曹性这一壮举,只是点明了他的性格很刚烈。夏侯惇被吕布绑票后就升职了,被流失射瞎眼睛后就督二十六军了,可以说他的一生并没有什么耀眼的战绩,但因为他本人和曹老板的关系很密切,所以担任了大将军这一最高的武官职位。
3、夏侯渊外貌:无记载武力: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三国志)&& & &夏侯渊是夏侯惇的胞弟,虽然他的官职没有他哥高,但要论能力与战绩,绝对算的上是魏国的第一将军。夏侯渊的外貌在史料中没有记载,但在如今游戏中一直是以笨拙圆胖的形象与大家见面,这很难让我联想到他就是三日五百,六日一千的典军校尉。夏侯渊的绝招是急疾袭奔,常常攻击敌人于不备。桌游《三国杀》也将夏侯渊的这一特长设计的淋淋尽致。但夏侯渊的缺点是有勇无谋,曹操因此经常教导他。不过从后来因大意轻敌被黄忠所斩杀的结局来看,他是没将曹操的话放在心里。
4、曹彰&外貌:太祖喜,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三国志)武力: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手格猛兽。(三国志)&& & & 曹彰的外貌很特别,他长了一把黄色的胡须,因此被曹操称为黄须儿。这个外号在中国历史上很出名,唐人王维在《老将行》中说道: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曹彰的武力不亚于同时代何一位武者,史书记载他能手格猛兽。抛去小说演义和神话故事的编排,这一描述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的。曹彰的死因很神秘,按《世说新语》记载,曹彰是被曹丕用毒草莓害死的,这个故事虽然有些不靠谱。但曹丕当上皇帝后,对曹彰很是怠慢,使曹彰愤怒暴毙,却是不争的事实。
5、许褚&外貌:长八尺馀,腰大十围,容貌雄毅。(三国志)武力:勇力绝人,力如虎而痴,故号曰虎痴。三国志&& & & 史料记载许褚容貌雄毅,可以看出这个小伙子很帅很精神,不过又说他腰大十围,这一点貌似又不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但帅哥这个词可不单单是指那些细皮嫩肉的小白脸,阳刚型男照样...
阅读(8383)|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三国人物形象描写
梦魇TA000D8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忠贞神勇 义薄云天 刚愎自用 因小失大 关羽是《三国演义》中忠义智勇兼备的人物形象,这就是为什么在三国中战将如云,而独有关羽被称为“绝伦逸群”①,与曹操、诸葛亮并列为“三绝”②的原因.也是他被历代仁人志士奉为修身、厉志、敬业的人生楷模所在. 一、 忠贞神勇、义薄云天 作为一个文学形象,关羽富有特殊的气质和精神.是作者热烈颂扬的英雄人物,也是写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从他的外表到内心,无不闪烁着与众不同的英雄气度.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曾就《三国演义》的人物塑造说过:“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至欲显刘备之宽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语,义勇之概,时时如见矣”③.鲁迅先生看到了人物性格深层结构的东西. 关羽这一人物形象所具有的“义”,既不同于儒家的“仁义”,也不同于庸俗的“义气”,而是一种具有崇高、正义、神勇、刚直意义的“义气”——正义之气.具体表面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豪气冲天、一身正气 关羽一出场便显出英姿勃勃、豪气冲天之威.“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他之所以逃难江湖,是因为仗义为民除害,杀了倚势欺人的豪霸.这正是一个忠义神勇的大将军的形貌.在有关关羽的情节中,凡有可能,都要描写他的威武形貌,把他身著绿袍、坐下赤兔马、手持青龙刀,作为一个整体多次描绘,并塑造出一个富有我们民族审美特征的英雄形象. 关羽与刘、张结义起事时就立下誓言:“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在当时,群雄并起,天下纷争.“上报国家”的具体内容就是匡扶汉室.他对于有心篡汉的“贼臣”义愤填膺,表现了对邪恶行为的不可容忍.“许田围猎”中关羽的表现便是生动的证明.第二十回写曹操“引十万之众,与天子猎于许田,操与天子并马而行,只争一马头,”在射猎时—— 转过土坡,忽见荆棘中赶出一只大鹿.帝连射三箭不中,顾谓操曰:“卿射之.”操就讨天子宝雕弓、金鈚箭,扣满一射,正中鹿背,倒于草中.群臣将校,见了金 箭,只道天子射中,都踊跃向帝呼“万岁”.曹操纵马直出,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众皆失声.玄德背后云长大怒,剔起卧蚕眉,睁开丹凤眼,提刀拍马便函出,要斩曹操.玄德见了,慌忙摇手送目.关公见史如此,便不敢动.玄德欠身向操称贺曰:“丞相神射,世所罕及!”操场笑曰:“此天子洪福耳.”乃回马向天子称贺,竟不献还宝雕弓,就自悬带.围场已罢,宴于许田;宴毕,驾回许都.众人各自歇.云长问玄德曰:“操贼欺君罔上,我欲杀之,为国除害,兄何止我?”玄德曰:“‘投鼠忌器’.操与帝相离只一马头,其心腹之人,周回拥待;吾弟若逞一时之一怒,轻有举动,倘事不成,有伤天子,罪反坐我等矣.”云长曰:“今日不杀贼,后必为祸.” 在关羽看来,曹操如此“欺君罔上”,就应诛杀.为国除害,毫无妥协可言,这种对邪恶势力的仇恨与斗争,就是正气的表现. 2、 忠贞不二、贫贱不移、富贵不淫 关羽被历代视为“重言诺、讲信义”的典范,“一言九鼎”的化身.主要在于他对刘备的忠贞不二,处世处事知恩图报,可谓义薄云天.这点在“下邳被围”和“千里寻兄”中得到了极大的渲染和深刻的表现. 关羽虽是武将,但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在极其危险的处境中仍表现出大义凛然的精神状态.关羽在下邳城外被曹军围困,曹操派张辽前来说降,而关羽则慨然表示:“吾今虽处绝境,视死如归!”最后,张辽以“兄今即死,其罪有之.”说服关羽,而关羽则以三事为约: 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处请给皇 叔俸禄养赡,一应上下人等皆不许到门;三者,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 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 这三事,首言归汉,次言保嫂,末言寻兄,既有原则,又有策略;把降汉不降曹列为首事,正表明关羽即使在如此危急的时刻依然坚持正义,毫无妥协.而当时,为了保护二位嫂夫人,为了等待刘备的消息,他必须留下来,因此降汉不降曹之说是当时唯一可以采取的立场.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暂归曹操之后,关羽无一日不思寻兄,确确实实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尽管曹操爱他英勇,百般殷勤,三日小宴,五日大宴,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赠锦赐马,令其面帝封寿亭侯.但这一切都不能动摇关羽的意志.曹操之所以一心要收服关羽,除了欲得一将之外,也包涵了对关羽的爱慕与折服.毛宗岗说:“曹操一生奸伪,如鬼如蜮,忽然遇着堂堂正正,凛凛烈烈,皎若青云,明若白日一人,亦自有珠玉在前,觉吾形秽之愧,遂不觉爱之敬之,不忍杀之.此非曹操之仁,有以容纳关公,乃关公之义,有以折服曹操耳.”(第二十六回评).这种解释未必完全正确,而作为一种分析,也还是确认了关羽之言行的确有一种精神的威力,一种不可侵犯的气势. 虽然关羽也感谢曹操的恩德,但他不会背弃刘备.他说:“新恩(指曹操对他的礼遇 )虽厚;旧义(与刘备的恩义)难忘.”而且关羽恩怨分明、知恩图报,表示要“立功以报曹公,然后去.”于是发生了斩颜良,诛文丑的情节,而后华容道一节也可说是关羽“义”的延续.关羽的千里寻兄,是他忠贞不二的具体体现.面对张辽的游说,曹操的利诱,关羽明白而坚定的地表示:“吾受刘皇叔厚恩,誓以共死,不肯背之.”张辽说:倘玄德已弃世,公何所归乎?关羽斩铁截铁地回答:“愿从于天下!”按封建道德标准来说,关羽如此忠于刘备,当然是非常崇高的,而这种情意在曹操与张辽面前不加丝毫的掩饰更表现出非凡的坦荡,令人肃然起敬.他明知从许昌出发保护二位嫂嫂,投奔刘备,一路上要经历很多艰难,但为了寻兄,一切置之度外,毅然前往.所有这一切,都非常生动地表现了关羽的气度、精神,使这一位将军与其他武将有了极大的不同,显示出“绝伦逸群”的独特性. 关公看书毕,大哭曰:“某非不欲寻兄,奈不知所在也.安肯图富贵而背旧盟乎?” 震曰:“玄德望公甚切,公既不背旧盟,宜速往见.”关公曰:“人生天地间,无始终者,非君子也.吾来时明白,去时不可不明白.吾今作书,烦公先达知兄长,容某辞却曹、操,奉二嫂来相见.”震曰:“倘曹操不允,为之奈何?”公曰:“吾宁死,岂肯久留于 此!”震曰:“公速作回书,免致刘使君悬望.”关公写答云:窃闻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羽自幼读书,粗知礼义,观羊角哀、左伯桃之事,未尝不三叹而流涕也.前守下邳,内无积粟,外无援兵;欲即效死,奈有二嫂之重,未敢断首捐躯,致负所托;故乐暂且羁身,冀图后会.近至汝南,方知兄信;即当面辞曹公,奉二嫂归.羽但怀异心,神人共戮.披肝沥胆,笔楮难穷.瞻拜有期,伏惟照鉴……关羽暂归曹操时,有三事之约,离开曹操,有数次辞别,不得见,又修书辞别.的确“来得明白,去得明白.”光明磊落.真可谓忠贞不二,义重如山. 3、 神勇无敌,尽显英雄本色 非凡超群的武艺是构成关羽这一英雄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对关羽的武功也备加推崇,虽不能说是天下第一,但绝对是超一流的,关羽的神勇主要表现在神速迅猛和智勇兼备两方面.小说突出描写关羽的神勇,围绕着塑造关羽的形象,构成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情节.诸如温酒斩华雄,于千军万马中取颜良文丑之首,闯关斩将,单刀赴会,罾口川淹七军.从多侧面多角度刻画关羽的武艺高强,善于谋略,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将领,威武英俊的豪杰. 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候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场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凤目圆睁,蚕眉直竖,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径奔颜良.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提刀出阵,如入无人之境.关羽的武艺与连斩四将、令诸候胆寒的华雄根本不是势均力敌,而是远胜于华雄.白马坡前的斩颜良之战,更是惊人.简直是一刹那间的电闪雷鸣——颜良这位被袁绍称为是足以拒华雄的上将,就这样命送黄泉.关羽的“神速”,不是空穴来风,是他高超武艺的自然流露.当然作为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绝非只有匹夫之勇,关羽的谋略在“千里走单骑,单刀赴宴,水淹七军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且看单刀赴宴一段: 周仓在阶下厉声言曰:“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岂独是汝东吴当有耶!”云长变色而起,夺周仓所捧大刀,立于庭中,目视周仓而叱曰:“此国家之事,汝何敢多言!可速去!”仓会意,先到岸口,把红旗一招.关平船如箭发,奔过江东来.云长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佯推醉曰:“公今请吾赴宴,莫提起荆州之事.吾今已醉,恐伤故旧情.他日令人请公到荆州赴会,另作商议.”鲁肃魂不附体,被云长扯至江边.吕蒙、甘宁各引本部军欲出,见云长手提大刀,亲握鲁肃,恐肃被伤,遂不敢动.云长到船边,却才放手,早立于船首,与鲁肃作别.肃如痴似呆,看关公船已乘风而去. 情节是简单的,而气氛是紧张而惊险的.在这里关羽大无畏的精神威严的气势、巧妙的安排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罾口川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刀斩庞德、更是将关羽的大智大勇表现得淋漓尽致,使得关羽名震华夏,孙曹胆寒,在此不作赘述. 战场上的神勇与战场外的英雄气概、超人的顽强意志,相得益彰,使得关羽这位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尽显英雄本色.刮骨疗伤的惊心动魄的场面,将这一形象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力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须臾,血流盈盆.佗刮尽其毒,敷上药,以线缝之.公大笑而起,谓众将曰:“此臂伸舒如故,并无痛矣.先生真神医也!”佗曰:“某为医一生,未尝见此.君侯真天神也!” 二、 刚愎自用,因小失大 当然,作为封建时代的英雄,关羽亦非完美无缺.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位的提高,他的缺点逐渐显露出来.作品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他自高自大,刚愎自用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正因为他的骁勇善战、智勇双全、义薄云天,使之威震华夏.也因此而使他居功自傲,刚愎自用.最终导致他因小失大,给蜀汉事业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对内居功自傲,争强好胜,不善于与周围人处好关系.对外缺少长远战略眼光,优柔寡断,甚至粗暴无礼.释敌酋,失盟友,丢了身家性命,害了一兄一弟,败了蜀汉帝业.可见他虽忠勇无双,但却无深谋远略,只能是以其忠义勇传世,而不能具有政治家、战略家之远见卓识. 先看其对内争强好胜、不睦人情这一点.第三十五回中关羽听说刘备收了马超,并知道马超武艺高强,于是就要从荆州入川来与马超比试高下,幸诸葛亮致书说服才免此举.此事并非虚构,在《三国志关羽传》中亦有记载: 关羽闻马超来降,旧非故人,羽书与诸葛亮,问(马)超人才可谁比类 .亮知羽护前,乃答之曰:“孟起(马超)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指汉高祖的大将黥布、彭越)之徒,当与益德(张飞)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④羽省书大悦,以示宾客. 同样,当刘备做了汉中王,封 张、赵、马、黄并列为“五虎大将”时关羽不服气.(七十四回)诸葛亮的信中和费诗的话中均肯定了关羽高于其他几个人,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关羽的高傲心理,才使他取消自己不合理的要求这一点.这一点与其兄刘备较之逊之千里.(当初,刘备面对追兵,虽身陷险境,却不忍丢弃百姓,携民渡江,至今被传为佳话,同样为了笼络大将赵云的心,他甚至不顾亲身儿子阿斗的安危,这种胸襟、气度、深谋远虑的确是世间少有.) 再看华容道一节. 操曰:“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曰:“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曰:“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瘐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曰:“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多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回身不忍.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 在这里,“义”已经束缚了关羽的正常思考与行动.报恩的思想、旧日情义,使关羽模糊了最起码的敌我界线.华容道义释曹操,把困窘的敌酋放走,固然使得关羽的“义”升华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连不太推崇《三国演义》的王国维,也承认“叙关壮缪(即关羽,追谥壮缪侯)之释曹操,则非大文学家不办”⑤(《文言小言》)…….但是,此处也暴露关羽的致命弱点,他因旧情而忘却了孙、刘两家所付出的千军万马的 代价,在大是大非面前,犹豫不决,错失良机,着实是得不偿失,因小失大.他自知华容道事关吴蜀大局,来前与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且他与曹操的对话亦曰:“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但在公私之间,他犹豫不决,似乎斩杀了曹操,则会使自个儿的“义”受到蒙蔽,可以说他是为了自己弃吴蜀大业于不顾.放了曹操等人,又不便向军师交待,其实如此重大之策,军师早有定夺,且反复交代,惟恐关羽见恩而“义”.此时的关羽,已不再是许田围猎之时的他了,他已过多地顾虑到个人的声誉得失,而将“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置于己后,可以说,他已被英雄主义冲昏了头脑,完全没有了大将之风. 再看失荆州一段,关羽气盛高傲,不讲策略,背弃了刘备与诸葛亮共同制订的联孙抗曹的大政方针,擅自专行,拒绝东吴使者的友好,破坏了联合战线.东吴向关羽“求亲”,遭到他粗暴无礼的拒绝(“虎女安肯嫁犬子乎”),使得自己陷于被动局面,也促使孙权下定决心要取荆州.再者,随军司马王甫 曾让关羽多多提防东吴取荆州,而关羽由于高傲,压根儿看不起东吴,根本不把王甫的话放在心上,仅多设烽火台而已,导致失荆州走麦城.由此可见,关羽虽有大将之能而无王相之才. 而荆州之失也可看作是蜀汉事业的转折点.且不说荆州之丰裕富足,先看它作为军事要塞的一面.荆州是屏障,抵御了敌人的进攻,保证了蜀汉人民的安宁;同时,它也是入口,只有从这打开缺口,才可以进一步入侵内地.失去荆州,在战略位置上,蜀国已陷于被动.再看,荆州之失,关羽之死,使得张飞、刘备悲痛欲绝,为了报仇,丧失了理智,忘记了联孙抗曹之基本路线,先后辞世.蜀汉王国从此一蹶不振,每况愈下.虽有诸葛亮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将倾,便最终未能避免亡国的悲剧.可以说,关羽的刚愎自用,高傲自大,不仅仅是害自己丢了性命,他还是杀害刘备、张飞这一兄一弟的间接凶手,也对蜀汉事业造成了巨大的、不可弥补的损失.可以说,关羽对蜀汉王国的衰败,难辞其咎,害己害人害国,其悲剧命运可叹、可悲.《三国演义》这部巨著成功地向我们展示了关羽不断成长、成熟直至走向毁灭的全过程. 三、 总论关羽形象 作为一个文学形象,作为封建时代的英雄,关羽的性格是十分复杂而鲜明突出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关羽这一文学形象,不能用简单的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或两个侧面来看待关羽这一人物形象性格的复杂性.他先前是一位义薄云天的豪杰,英勇善战的英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的发展,关羽由一个普通的马弓手已经成长为勇冠三军,功高卓著的“五虎上将”之首.他的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迅速地膨胀,变得刚愎自用. 他违背诸葛亮制定的立国之本——“北拒曹操,南和孙权”的外交路线,擅自专行,拒绝东吴使者的友好,破坏了联合战线.他蔑视陆逊,认为孙权见识短浅,用孺子为将,终于上了陆逊的当,失荆州走麦城;关羽性格的发展,正是他个人悲剧命运的直接原因,也给蜀汉事业带来了莫大的损失.但是作者如此刻化,不但不影响关羽英雄形象的壮美,反而更加真实可信,使广大读者确认——关羽是人而不是神.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演义人物动作描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