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格林福德怎么样薄人要怎么样修改

今日推荐:
刘宏毅心相篇讲记
作者:刘宏毅&&&&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
刘宏毅心相篇讲记非常高兴有这个机缘,与大家探讨有关“心地因果与吉凶祸福”的道理,这既是我们为人处世,行道树德的原则,也是圣人立教化民的根本。释迦牟尼佛在其一生中,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形式上有显密五乘佛法、三藏十二部经论,但推究起来,无非是“与上智者谈性,与下愚者谈因果”,核心内容就是 “因缘果报”四个字而已。所谓的五乘佛法,从人天开始直至成佛,都要走这条业因果报的大道,只有在深信因果的基础上,才能自觉地止恶行善,积德修福。如此才有可能转变过去的业因,培植现在和未来的果报。&我们生活在这个世间做人处事、自利利他,要首先明白因果的道理,否则“因地不正,果遭迂曲”。恶报现前的时候,就悔之晚矣了。 对于因果关系的道理,听说过的人多,真正了解的人少,坚信不疑的人少之又少,几乎没有。说不信因果,人人都在那里烧香许愿,求升官、求发财、求儿子……很少有人肯在因地上下功夫,所以求果的人多,信因的人少。为什么不能积极向善?因为不了解因果。为什么不能严持戒律?因为不怕因果。为什么明知故犯,恶习不改?因为你根本不信因果。恶报都是别人的,一旦落在自己头上一点点,就哭天戗地,怨天尤人。付出一点点就求这个求那个,妄想着舍一得万,完全是投机心理。我们若是种下这样的因,将得到何种果报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必须将因果关系讲透彻、讲明白,让你从此怕它,让你彻底寒了心,再也不敢起歪心、动恶念,才算初见成效。&因果管人最厉害,一分一毫都不差,比电脑准确得多。它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不怕你耍赖、不认账,所谓“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因缘聚会时,果报还自受”。不管你是天王老子,还是花儿乞丐,因果面前绝对平等。传说中的阎王殿前,有一幅楹联:“阳世间杀人放火任凭你,阴曹里古往今来放过谁”。真的到了我们对恶因恶果畏如蛇蝎,对善因善果趋之若鹜的时候,我们的修学才能上轨道,才不会以自欺欺人的因,最后得个自误误人的果。&此次讲座,我们以宋朝陈抟老祖(陈希夷)的《心相篇》为蓝本,参合道家的《感应篇》、《阴骘文》,佛家的《三世因果文》、《罪福报应经》,儒家的《了凡四训》、《菜根谭》。旨在抛开宗教的局限,从传统文化的层面,发掘“心地因果与吉凶祸福”的道理。如果大家觉得不过瘾,最好直接去读大经大论,如佛家的《地藏经》、道家的《宝鉴录》、儒家的《易经》等,这里就不赘言了。&《心相篇》是五代时期,道家的著名人物陈希夷的不朽之作,既是风鉴学问的纲领,也是心地因果学问的基础,语言洗练,论理深刻,准确生动,将心地因果的道理论述得透彻而准确,是垂世之作,堪与《感应篇》、《阴鸷文》并论 。&《心相篇》文字虽不多,仅一千五百余字,但历代都有不同的抄本,当然其主体没有异议,只是在个别文句上略有差异。我们依据的是清朝陈淡傅谋咀樱率鲜乔迩∧昙涞姆缂蠹遥飞系南嘌抑弧K孕南嘌屎苡屑兀乇鹗墙缎南嗥分糜谄渚拗断嗬砗庹妗返木硎椎谝黄杉缂叶源似恼碌闹厥映潭取&我们今天重温这篇文章,当然不是为了让大家看相、算命,而是要了解心地因果与业因果报的关系,进而认识命运,改造命运。命自我立,德自我成,世界上的一切相状都是变化的,而因果律是永恒存在的。时值乱世,灾难厄运不断,这是众生的共业因果,纯属自作自受。话好说,果难受,谁也不愿意厄运降临到自己头上。如何才能避免厄运、趋吉避凶呢?唯有深信因果,自求多福,庶可于此共业中享有别业。教理有曰:“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可谓深刻矣。&陈希夷其人     陈希夷,名抟(871―989),号扶摇子、希夷先生,是五代至宋初时的道家神仙一类的隐士,寿至118岁。有关他的身世,《宋史》四百五十七卷中记载: “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自言尝遇孙君仿、獐皮处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语抟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抟往栖焉。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饮酒数杯。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陈抟是安徽亳县人,早年也是儒家人物,诗书画都很好,以后几次举进士不第,于是不再追求功名,转而学道,终于得道成就了。 陈抟早年熟读经史百家之言,在中国文学史上是颇有诗名的,其诗颇有出尘之志。例如他的归隐诗: 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 紫绶纵荣怎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 愁看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 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 陈抟得道后隐居武当山,服气辟谷廿余年。后来与宋太祖赵匡胤下棋,以华山赌输赢,结果陈抟赢了。赵匡胤话覆前言,所以陈抟的后半生都在华山修行。他最著名的功夫是睡功,可以一睡三个月不起身,是道家里面神仙一类的人物。&“希夷”是宋太宗赵光义赐他的封号,因为陈抟赠宋太宗“远近轻重”的治国四字箴言。赵光义不明就里,陈抟释曰:“远者远招贤士,近者近去佞臣,轻者轻赋万民,重者重赏三军”。宋太宗极为礼重,特取老子“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赐号陈抟“希夷先生”。&他抟精于易学,善于鉴察人物,辨别圣凡,且能逆知人意,有未卜先知的能力。陈抟住的居室墙上挂有一个大葫芦,有个叫贾休复的道士很喜欢这个葫芦,想要得到它,于是前来拜谒。刚一见面,陈抟劈头就说:“子来非有它,盖欲吾瓢尔”。于是命人取来葫芦交与贾某,贾道士大惊失色,以为神。&陈抟移居华山后四十余年,于宋太宗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十月羽化,享年118岁。卒前一年已经预知时日,并给宋太宗写了遗表。至期以左手支颐而终,七日容色不变,肢体尚温,且有五色云蔽其谷口,弥月不散。《仙鉴》卷四十七载:&“端拱元年,一门人曰:吾来岁中元后当游峨嵋。明年遣门人凿石室于张超谷。既成,先生往造之曰:石太华,斯谷尤为胜处,吾其归于此乎。即草遗表,其略云:臣大数有期,圣朝难恋,已于今年十月二十二日化形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又草奏疏,人莫见其言,遣贾得升并龟鹤鞍马诣阙以进。……&先生初欲示化,使尽夜燃灯炷于石室中,至期以左手支颐而终。逮七日容色不变,其肢体尚温,有五色云蔽其谷口,弥月不散。享年一百一十八岁”。 陈抟的师承与交游甚广,学术思想颇丰,主要著作有《指玄篇》、《钓潭集》、《易龙图》、《人伦风鉴》、《赤松子戒》、《高阳集》等。其学术思想为宋儒周敦颐、邵康节所继承发展,对宋代理学的发展颇具影响。据说世上流传的太极图就出自陈抟,宋朝以前没有见到此图。
风鉴之学与因果律   陈抟是风鉴学术的大家,相学十三家中陈希夷的《人伦风鉴》是很重要的一部著作。医卜星相旧称术数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技术部分,非常宝贵,但是我们现在统统把它归到糟粕一类,视为封建迷信,这是我们后代不肖子孙的无知。&要知道相学与相术是两回事,相术是江湖人用来糊口的玩艺儿,与相学差得天远地远。中国文化里面有“相”这门学问,其中又分为相学、相法、与相术,学者也对应着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别,是不一样的。相学是一门学问,古代圣贤才懂相学之理,相学之理是根据一个人的相貌,判断他的吉凶祸福,劝他改过迁善,趋吉避凶,是圣贤救人的一个方便法门。&相学之理它是通过相法表示出来的,因为法无定法,变化很多,但是基本原理(道)是不变的。我们讲过《易经》的道理,易就是天地日月永远在变化。太阳在上月亮在下,二者合起来就是易字,易就是研究天体运行的规律。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太阳系围绕银河系的中心转,银河系又围绕着更大的星云系统在转,所以一圈一圈的旋转运动是不会停止的。小到电子围着原子核转,大到银河系在宇宙之中转。所以这个易的变化过程是永远存在的,不变化这个地球就不存在了。&既然万物都在变,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空间都在变,这个世界上尽管在同一刻有很多人降生,但是从来没有完全一样的人,也不可能如此。因为时空在不停地变化,每个人的遗传基因也在变化,如何认识这个变化,找到其中的变化规律,这就是我们中国文化,特别是风鉴之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鉴就是镜子,通过镜子照出你的相貌,从你的相貌推测出你的心地因果。&因果律是宇宙间的第一法则,这是被现代太空物理学证明了的,没有因果律这个宇宙就不可能存在。大家熟悉的逻辑学研究的也是因果规律,三段论的前提也就是因,推论当然就是果,因为怎么样,所以才会怎么样。前面有条件有推导,后面才可能有结论,种瓜就会得瓜,种豆就会得豆,这就是因果的关系。我们之所以一代一代的变成人,不会产生变异,是因为有遗传基因在控制,有这个因才有我们现在的果,这是第一个规律。&宇宙间第二个法则,叫做曲线运动法则。宇宙之内是没有直线运动的,所谓的直线运动只是曲线运动中的一个点而已,因为曲线运动的轨迹太长了,我们看不完全,只能看到曲线中的一段,我们就把它当作直线了。例如,我们认为大地是平的,但实际上地球是圆的,怎么可能是平的呢?我们看到的是圆界面上的一点,认为它是平面而已,因为它太大了。&既然宇宙的法则是曲线运动,而曲线运动最圆满的形式就是圆(圆周),因此一个运动的质点,经过无限长的时间,一定会回转来,再回到它的起始点。换句话说,一个人造什么样的业因,转一圈之后,那个果报就一定会还给那个造因的人。属于你的,绝对跑不掉;不是你的,抢也抢不来,这是太空物理学证明的两个最基本的因果律。&在中国文化里面讲得非常通俗明白,第一叫因果,第二叫报应,这是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由此可知,在这个世间,没有你能占的便宜,也没有你能吃的亏。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宇宙无非就是个大天平而已,一头是你的天命,天命是为人不为己;一头是你的阴命,阴命是为己不为人,一头为公一头为私,一个是福一个是祸,看你要向天平的哪一头加码。你如果损人利己,发不义之财就是造阴命,天平的这一端就起来了。表面上看,你贪了钱发了财,己富妻荣的,但是你没看到天平的另一头已经降下去了,被削掉的是你的天命。&天命是自然赋予你的使命与你本有的福报,是与生俱来的,是你命里应该有的一部分,叫做福。但是你贪心不足,要违心地占别人的便宜,阴命这边的祸就起来了,天命那边的福就被你自己销掉了相应部分,古人说“自损福德,自作自受”,这句话一点也不假。同样的,你让给别人一个便宜,表面上看你损失了机会,吃了亏,丢了阴命,但天平这边高起来了,福给你加上了,祸给你减了,到底哪一头划算呢?&宇宙间本就是阴阳之数的加加减减,我们在《三字经》中讲过“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的意义。天地之间,是理控制着数,数控制着象,才有三界六道,动物植物,各种各样的现象。这些现象是由某种规律(天理)以数的形式控制着,每分每秒都在加加减减。&一个善念善行就给你加一分,加一份福;一个恶念恶行就给你减一分,加一份祸,所以《太上感应篇》第一句话就是“祸福无门,为人自招,善恶因果,如影随形。”善恶祸福,随时随地跟着你,因为是你自己在给自己加加减减,就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一样,二进制的数字随着程序这个理,随时随地在加减变化,所以才有不同的图像、声音、文字的象的功能。&但是 ,这个相是由程序化的数来控制的,我们人也一样,这个数是什么呢?所谓天地之大数,天地之间加加减减来的,只有加减没有乘除,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在处事待人接物之中,这个心就清静了,这个宇宙间没有你能吃得亏,也没有你能占的便宜。人道损失了天道会给你补回来,天与人是看不见的(暗里天还),天道补回来的量,比你在人间损失的那个量要大的多。同样,你要在人间占人家的便宜,天道就要销你的福,被削掉的福比你贪来的那点财要大得多,所以我们自己要会算帐,是贪小还是得大,要福还是要祸,你自己选,公平得很。&我有一个朋友,他是欧洲一家知名电器公司中国地区的市场经理,干了十几年,手下的分销商很多。他说:我眼看着他们从身无分文,到现在发了大财。不久前,福建、广东一带的分销商要一起开会,其中有三个人坐一辆车赴会,中途出了车祸。小车的顶棚被揭掉,三个人的头全都没了,场面惨不忍睹。发了大财,却把脑袋混丢了,为什么会这样?《心相篇》中说:“为何凶灾恶死?积阴毒、笃阴行、积阴私,事事皆阴。”如果你从心念到行为都见不得人,你发的财就是阴财,那么地狱之门就为你打开了。你自己买的门票,当然要自己去了。&现在是末法时代、多事之秋,灾祸很多。在灾祸面前,有权有钱都没有用的,救不了命。从美国“九一一”事件开始,一直到南亚的大海啸,有钱人可是死了不少。灾祸关头,唯有福德才能救性命,所以中国人有句话,叫作“福大命大造化大”。我们是要福还是要祸,这个关系可要认识清楚。&说到陈抟老祖的风鉴之术,他的师承又是哪一位呢?据说陈抟有一个朋友,与他是半师半友的关系,其身世无从考证,叫什么名字也不清楚,因为他常年穿一件麻布道衣,所以人称麻衣道人。麻衣道人曾经传授他有关相法的东西,后世江湖上留传的《麻衣相法》及《麻衣易》颇有影响,但也只是托名而已。&据《太华希夷志》上记载:陈抟面谒宋太宗,动身之前曾有诗留给麻衣道者,诗曰: “华岳峰前两路分,数间茅屋一溪云。 师言耳聩持之久,人是人非闻未闻。” 麻衣道人答诗,曰: “独坐茅庵迥出尘,以无衣钵日随身。 逢人不话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心相篇》其文  & 《心相篇》文章并不长只有一千五百余字,但字字珠玑甚勘玩味。如不细细体悟,往往被其文句通俗所蔽,一读而过。更有甚者只看个题目就嗤之以鼻,视为迷信,哪里知道这篇文章历来为修身家所宝,被读书人视为人生箴言。&在中国文化里,儒释道三家虽各善其长,但在济世利人上是一致的,所以儒家讲究教化、佛家讲究度化、道家讲究点化。既称“教化”就得不厌其烦地教,要“度化”就得先结缘,没缘是无法得度的。道家的“点化”最妙,话多了叫“片”(骗),一字千金的才能成为“点”。道家人物通常都是神龙见首不见尾,道家利人的方式也是借助医卜星象之类的“术数”对世人加以点化。好话不在多,懂不懂由你,所以道家的东西大部头的很少,类似《心相篇》这样精炼的东西很多。&在传统的丛书系列中,《心相篇》多被划归在术数风鉴类,但是它阐明的“心相”之间的因果关系,列举的一系列的吉凶祸福之征兆,寿夭贵贱之标志;以及劝世人“知其善而守之锦上添花,知其恶而弗为祸转为福”的警句格言,实千古不易之箴规。我们既可用以对照修心,防非止恶;又可用于择交观人,亲贤远佞,是修心修身、改造命运的指南。&古人重心行,哪里像我们这么重相、着相。《荀子?非相篇》中说:“相形不如论心,论心不如择术。形不胜心,心不胜术。术正而心顺之,则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择术”之术为心术、心地,即存心、用心、发心。心是生死的根蒂,《尚书》中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修行就是借事炼心,无事之静为枯静,动中之静方为真静。所以,陶弘景才说:“修心要做长生客,炼性当如活死人”。&相者向也,为心之所发,形式当然要表现内容。《麻衣相法?相心》中也说:“有心无相,相随心生;有相无心,相随心灭。斯言虽简,实人伦纲领之妙”。一个人如果没有福相,但只要存心良善,一定可以转为福相,这叫做“相随心转”。相反,一个人本来有福相,但如果存心不良,原有的福相也会消失殆尽,这叫做“相随心灭”。因此,一个人的相貌完全是自己心地善恶的外在表现。&《庄子?应帝王》中讲过“壶子看相”的故事,很能说明心与相的关系。 郑国有一位风鉴大师,名叫季咸。他看相异常准确,能判断人的生死祸福,甚至连死亡的确切时间都能知道,郑国人都怕见到他,被他说准什么时候死可麻烦了。 列子非常钦佩他,就对自己的老师壶子说:“我以前认为您老人家很了不起,现在看起来这个季咸比您更高,真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壶子说:“你跟我学了几年就以为得道了,其实你不过随我学了点道的皮毛,知道几个名词而已。你自以为得道了就去胡吹,结果让别人一眼就把你看穿了。这样吧,明天你把那个叫季咸贤的找来,让他给我看看相,你就清楚了”。&第二天,季咸来给壶子看相。出来以后,列子赶快追问结果。 季咸摇摇头,对列子说:“唉!你老师恐怕不行了。他面如死灰,命无生机,不可救药了。我看最多还能活十天,你们准备后世吧!” 列子难过得流着眼泪,把季咸的原话告诉了老师。 壶子却笑着说:“请他明日再来一次吧”。 次日,季咸又来了。他看过壶子出来,列子赶快追问怎么样。 季咸说:“幸亏遇上了我,你老师有救了。他已经有了生机,难关过去了”。 列子很高兴,将结果告诉了老师。 壶子笑着说:“我昨天给他看的是地相,就是心地沉寂,动静全无。他见我生机闭塞,以为我要死了。今天我给他看的是天相,天地间的生气,他看到一线生机从我的脚跟升起来,才说有救了。我控制着自己的心性变化,他哪里会知道呢?请他再来一次吧”。&季咸第三次来看壶子。这一次他对列子说:“你的老师精神恍惚,心神不定,我根本无法给他看相。等他心神宁静了,我再来吧”。 壶子告诉列子说:“我刚才显示了太虚之相,太虚之境是没有任何端倪的,他自然什么也看不到。你让他再来一趟”。 季咸第四次见到壶子,一见面就惊慌失措的逃跑了。列子拼命追也没有追上,不知道季咸何故要逃跑,就回来问壶子。 壶子笑着说:“我这次给他看的是空相,还没有显示根本大道,他就被吓跑了。因为他如堕虚空,什么也抓不到。他吓得要命,唯恐逃得慢了丧命,你哪里追得上他呢”? 列子这才知道,自己跟老师学了十几年,连门都没有入。于是弃浮华而归真朴,抛弃一切偏见,老老实实地喂猪,帮老婆烧火,如此三年心才定下来。以后他修道成功,才有历史上御凤而行的冲虚真人。&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呢?相随心生。人的相貌不是一程不变的,而是随着人的心念在刹那变化。今天很多人都愚痴啊,整天在外面搞来搞去,又要整容啊、化妆啊、这个那个的。自己的心不调整,只搞外面是没有用的,因为身(生理)是受心(心理)控制的。心变了,身相才会跟着变,所以说“有心无相,相随心生”。同样道理,“有相无心,相随心灭”。你虽然现在相貌不错,如果你不发善心、不存善念、不修善行,你的善相会随着消失的。&壶子四次通过变心而换相,生动地解说了“相随心生”的原理。有好心才有好相,古人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内充实,而外有光辉。”“胸中正,则眸子了(明亮)焉;胸中不正,则眸子g(昏浊)焉。”均说明“心相”之间的关系。&其次“相随心转”。人时时处处都在接受果报,又时时处处造作新的业因;只有改因才能转果,而转果的关键就在于“心”,因为“心能转业”,所以《心相篇》全文并没有讲什么相法、相术,通篇讲的都是因果报应的道理,这是最深的相理相法。&我个人的观点,《心相篇》实际上只有一头一尾四句话,四十四个字。开头的两句话是全篇的总纲,结尾的两句话是全篇的总结论,也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何才能增福增寿?得“知其善而守之”;如何才能祸转为福?得“知其恶而弗为”,心地因果才是祸福寿夭的根本所在。因此《心相篇》全文虽文词简朴,语不惊人,但却解行具足,浓缩了儒释道三家文化的精髓,人天之路由此而开,圣贤仙佛由此而成。&《心相篇》原文本来是一读到底的,既无标点,也没有分段。为了便于读颂和讲解,我们暂根据上下文句以及论述内容,将全文分为九大段,供大家参考。
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 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祸福可知。
特别提请注意开篇的这两句话,那是全文的总纲,后面的各论都是这两句话的展开。这两句话语不惊人,朴实之极,是北宋时代最通俗的白话文了。但是如果认真回味,不难发现其中蕴藏的无量文义、无穷智慧、无尽法门,非得道的圣贤说不出这种石破天惊机的箴言。&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三家,虽各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修行方法,但在解门(理论体系)上,都没有离开“心地因果”这个基石。因此,总纲中讨论的“心与貌(相)”、“行为与祸福”的关系,是宇宙间最普遍、最基本的因果关系,同时也是儒释道三家行门(修行方法)的指南。&这已经是宋朝的白话文,再把它白话一下:“心地是相貌的根本,审察一个人的心地,就可以了解他的善恶之性;行为是心性的外在表现,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就可以知道他的祸福吉凶”。&“心者貌之根,审心而善恶自见”, 谈了善恶的关系;“行者心之表,观行而祸福可知”,谈了祸福的关系。总结一下就是讲了心行、善恶、祸福,这六个字的因果关系。 心是心性,善恶是描述心性的,故此才有孟子“性善”与荀子“性恶”之争。如果再细分,心是心,性是性。心属于知的范畴,强名曰后天;性为先天大道,又称性天。心性并称是因为没有性,心无所生;离开心,性也无从表现。但在主从关系上,性是管心的,心又能影响到性。&在中国文化里,谈心性最透彻的是佛道两家,其次才是儒家。因为佛家与道家的重点在个体生命的解脱,也就是心性的升华,对社会群体的教化、人与人关系的协调、国家制度建设等任务都是儒家承担的。这就是为什么儒家多谈人道,罕言天命的道理。&罕言不是不言,读读孔子的《十翼》、子思的《中庸》就会明白,儒家谈的“天”其实就是性,否则《中庸》上怎么会说“天命之谓性”呢? 性是宇宙的本体,是形而上的道;心则是形而下的心理活动,是心念(念头)的生灭。佛家所谓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说的统统都是念头。有念头就现出这个物质世界,这是有为法;停止了这个念头,物质世界就消失了,进入无为法。所以一个人的相貌,不过是他心念与心性的外在表现而已,有什么样的心性就有什么样的相貌,这是谈到的心与貌的关系。&什么是善恶呢?真要给善恶下个定义很不容易。生物都是以自我为本位的,符合我的利益、我们的共同利益的叫做善,反之就是恶。凡是侵犯人类利益的我们统称为“害虫”,必欲除之而后快,但以自然界的观点,人类这个裸虫才是无恶不作、自私无比、罄竹难书的大“害虫”。再者以发展的观点看,善恶的标准一直都在变化,昨日的朋友会变成今日的敌人,过去的仇敌可能已成今日的伙伴,可见善恶是非只有相对标准,没有绝对标准。&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呢?首先凡是为自己考虑的,利益箭头向内的,叫做恶;凡是为他人考虑的,利益箭头外指,济世利人的统称为善。第二,凡有能力、有机会作恶而不作恶的为善;有能力、有机会为善而不为的,称恶。我现在有能力、有机会能帮助别人,但我不帮叫恶;我现在有权有势可以吃喝玩乐,可以欺负人,但我不这么干这是善。&行善不能着善相,《金刚经》中所谓的“不着相布施”。老子也说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总想着舍一得万地去行善,那反而是恶了。所以善恶要看初发心,不能只论行为,古训所谓“有心行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这就是此处说的“审心”。&心既是指人的心念、思想活动,行自然就是指人的行为举止,言语动作。行为科学表明,动物的行为受本能支配,人类的行为被思想支配。除精神病人以外,人类的全部行为都是有目的的,称作“心行”。善恶描述心行的动机,祸福则是心行产生的结果。&什么是祸?什么是福?福与祸是相对的,福是福报,祸是恶果。福有福气、福分。有福气当然令人羡慕,但福多大气多大,受多大气享多大福,否则怎么叫“福气”呢?本来属于你的,谁也抢不走的那个东西就叫做“福分”。福分是因,钱财是果;钱财有可能损失掉,但只要福分还在,钱财就会再来。福分一旦丧失,就什么也享受不到了。&这次回北京,见到一个老朋友。他做生意赚了钱,房子、汽车都有了,但也同时得了两种病,一是糖尿病,一是痛风。痛风是肾脏出了问题,尿酸代谢不出去,堆积在身体内,造成关节的红肿热痛,发作起来疼得都不想活了。痛风病人不能吃蛋白质类的食物,因为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代谢后产生的废物是酸性。吃米饭、馒头吧,他又有糖尿病,淀粉类的食物、水果等含糖高的也不能吃,只能吃白菜、萝卜。福分如果保不住,挣再多的钱有什么用?&人有天命,天命是与生俱来的福德。人这一辈子该吃多少、能享受多少,是有定数的,没有大善大恶很难改变。是你的丢不了,不是你的也争不来,争贪的结果只能是积祸消福,不但所求的争不到,本有的也保不住。台湾有个金融大盗,看到别人挖地道偷银行的金库,他也效法。等他挖进去一看傻眼了,一排排保险柜里面全是账单,一分钱现金都没有。为什么他这么倒霉?命里没有嘛。偷了半天还是自己的,命里没有的偷也偷3不来。所以古人说:君子乐得为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善恶是因,祸福是果,人的吉凶祸福皆由善恶之心念而来,不可不慎。故此,《太上感应篇》的第一句话就是:“祸福无门,唯人自招;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人的善恶与否皆由心念而来,故佛在《金刚经》中说“善护念”,实千古之明训也。&祸与福是一体两面,相对共存的关系。不想要祸就别让福发展到极点,老子不是说过“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话吗?人为什么会有祸?因为恶积,是小恶的不断积累。为什么会有福?因为积善。所以“福将至,观其善必先知之;祸将至,观其恶必先知之”。善恶的积累过程,就是事物的量变阶段,这个阶段还可以自己控制。一旦到了祸福临头的质变阶段,就非人力所能控制了。山顶上的石头连小孩子都能撬动,一旦石头滚下山来,巨汉也挡拦不住。(跟《孙子》的积势有异曲同工之妙)&人的祸福都是自己的行为招感来的,都是自作自受,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所以说“观行而祸福可知”。圣人设相学的目的,是让人知因果,让人趋吉避凶,转恶为善,转祸为福。至于说看看什么时候发财啊,儿女好不好啊,那都是相法的枝末皮毛,知道了又能怎么样呢?赶快转变你的心地,这是最要紧的。&元代的杂剧《老君堂》里有一句戏词“算什么命,问什么卜,欺人是祸,饶人是福”。所以说观行而祸福可知,看一个人的身口意行为,他将来能得到什么样的果报,是福还是祸,就非常清楚了。&以上是总纲,接下来讲心相的道理,有的先谈因后讲果,有的先讲果后推因,总之没有离开因果的道理。
出纳不公平,难得儿孙长育; 语言多反复,应知心腹无依。  & “出纳”有两种解释。相学中的“出纳”指口,五官中“口为出纳官”。“出纳不公平”也就是讲话口不应心。其次,出纳是出入、取与的意思,在古代指升、斗、斛、秤等计量工具。斗是旧时称粮食用的量具,25斤为一斗,刻薄的人小斗出大斗入。往外出的时候(卖或借)用小斗,不满25斤;往里进的时候(买或收)用25斤斗,或超过25斤的大斗。做买卖的用灌了水银的杆秤,缺斤减两,坑蒙顾客。&这种靠坑蒙拐骗发家致富的人,本人得到的果报不是遭雷劈,就是被火烧掉所有财产;子孙得到的果报不是多病,就是夭亡。因为这一条所犯的天条是“欺蔽阴私”,果报异常惨烈。《三世因果文》中说:“雷打火烧为何因,大秤小斗不公平”;《阴骘文》中也说到:“斗秤须要公平,不可轻出重入”,讲的都是出纳一定要公平的道理。&天赋人的性,地赋人的命,性叫心性;命叫心地、心田。心性纯阳无阴,正大光明,是明德,叫做良知;心地半阴半阳,厚大方正,叫做良能。人要将自己半阴半阳的心地变成纯阳无阴,就是回归自性了。自己一起心动念,就天知地知,所谓“离地三尺有神灵”,况且天地有监察之神,有司过之神,哪里有做了坏事别人不知道就不受恶报的呢?&“出纳不公平”,自作自受、自己承担果报也就罢了,为什么要跟子孙扯上关系呢?以三界与家庭的关系来说:性主父母,心主子女,身主妻妾,心地不好的人子女准不好。如果子女不好、不听话,要知道修正自己的心行,不能埋怨子女。所以心地不公平的报应多在子女身上,《心相篇》里多处重复强调这一因果关系。&我们听了都不以为然,但仔细看看身边的例子太多了。“心迷迷一个,性迷迷一窝”。自心性上的行为是要遗传的,不可不知。 “语言多反复”有几层意思:第一是说过的话、发过的誓愿不兑现,说话不算数,不讲诚信;这种人的果报是没有知心朋友,孤家寡人一个,晚景很凄凉,没有知心人。为什么呢?朋友之道在五常之德中占一个信字,信是友道之德,人无信而不立,自然是心腹无依。&第二层意思是人前说一套,人后说一套,挑拨是非。俗话说:“会做人的两头德,不会做人的两头舌”。两头舌就是拨弄是非,是做人行道的四大根本戒律:杀、盗、淫、妄中的“妄语”。人的口为出纳官,相学上非常注重,因为口为言语之门,是非之关,饮食之官,心之外户,故观察口形,可以测断一个人的穷通荣辱。&相学上有口德与口贼之分,《神相全编?相口》中说“口为言语之门,又为心之外户,端厚不妄诞,为之口德;诽谤多言,谓之口贼”。显然,诚实慎言为口德,饶舌多语,好诽谤他人为口贼。&口业是最容易犯的,所谓舌头板子压死人。动物来此世间是受报的,它的行为受业力本能的牵引,自己无法作主,不能主动造作恶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也是因为语言的限制,动物的口不能造恶业。人就不同了,人有主导思想、有自由意识,可以自己主宰自己,可以做善事,也可以做恶事,可以上天堂,也可以下地狱,全看自己的心行。其中言语的行为最重要,所以佛家的“五戒十善中”,口戒就占了四条,将近半数,所以口业不可不慎,口德不能缺少。&消沮闭藏,必是奸贪之辈; 披肝露胆,决为英杰之人。   “消”是削减、耗损;“沮”是破坏、败坏。“消沮”在此处的意思,为耗损别人的钱财和资源。“闭藏”有封闭、囤积的意思,指厚己薄人,损人利己,趁机积累自己的财富。这种人必为奸贪不足的鼠辈小人。“披肝露胆”也称“披肝沥胆”,比喻血心仗胆、极尽忠诚的侠义之人。这种人心地光明坦荡,处世大公无私,一定是英雄豪杰。&但世间有一种人,花别人的钱大方得很,轮到自己却一毛不拔,俗称“磁公鸡铁仙鹤,玻璃耗子琉璃猫”。一毛不拔还算是好的,更有甚者,事事处处都在消沮闭藏,损人利己,这就很严重了。现代社会叫做“工商时代”,讲回报、讲获利,没有利益的事情,大都没有人愿意做。甚至连回报慢、利益小的事情也不愿意干,人人都想快速致富,求暴富。农民种地,、使用生长激素,嫌农作物长得慢;工人做工要千方百计降低成本,产品是否经久耐用就不管了;商人做买卖尽可能的占用别人的资金,至于他人是否周转得开就不管了。如果人人都以消沮闭藏为目标,这个社会也就成了个好贪之辈的大聚会。&这次回大陆讲课,有一个做生意的朋友谈到,他几乎天天都要陪客人吃饭。有些人不要命的死吃,一餐饭就要上万元钱,拼命地吃喝。回到宾馆就吐,第二天还要吃,还说昨天没有吃好,今天要补回来。大陆的吃喝风真是了不得,用公款大吃大喝,糟蹋众生的血汗,满足一己之私欲。损人果能利己也还有个说法,明明知道会吃坏自己的身体,还是这么干,除了愚痴奸贪,恐怕没有第二种解释了。&俗话说“东西是别人的,肚子是自己的。”别人请你吃饭,表面上你自己不掏腰包,但实际上还是在减损你自己的福报,别人只是替你买单而已。自己如果没有这个福报,一是别人不会白请你吃饭;二是请你吃,你也消受不了。不要说食道癌、胃癌,得个糖尿病、痛风,你也没有吃的福报了。&宋朝的范仲淹,早年寄居在寺庙中读书。他每天都要煮一锅粥,冷却以后切成几块,每餐只吃一块粥而已。有一天他在庙中,偶然发现了地窖里埋藏的黄金。他跟任何人都没有提起,仍将黄金盖好,好象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直到他做官以后,才通知寺中的僧人,可以用此金修缮寺院。&家里人曾建议买一处带花园的府第居住。范仲淹说:“京里园林景致很多,即使是私人园林,我们也可以去游玩,何必一定要属于自己呢”?范仲淹死后的丧葬费都不够,因为他几十年的俸禄全部救济穷人了。所以范仲淹的四个儿子全部官至公卿,孙子、曾孙也都是辈辈发达。&心和气平,可卜孙荣兼子贵; 才偏性执,不遭大祸必奇穷。
“和”是通顺、愉悦、从容、徐缓之意,中国文化的核心就是中正仁和,只有和才能永葆家庭兴旺,子孙长久。《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中庸》上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不和不足以为礼,不和不可以为达道。和之义无大小,无内外,无边际,无形色。天得之而四时顺,地得之而万物生,人得之而性命凝。善用和的人不惊俗、不骇众、不固执、不偏颇,随方就圆,内刚外柔,大智若愚,人不能识。&何为能和?礼下于人,谦恭自卑,心平性柔,暴躁全无,怒气不生,无贵贱贫富之分,无人我寿者之相。能化气质之性,能消嫉妒之心。一切不平不顺、不中不正等事全然消除,至此才能现出自己良知良能的本来面目,才算修行上了轨道。&古人说:“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不可以一日无喜神”。心情欢喜,活着的时候有极乐,死的时候才有极乐啊!果真如此,不仅自己的生活幸福美满,子孙后代也跟着沾光。 “执”是执拗、固执、不听人劝、宁折不弯;“才偏性执”指那种有点歪才、鬼才,但性情偏激执拗、狂傲得很,又固执不听劝的人。这种人的结局不是遭遇大祸,就是奇穷无比,混得连饭也吃不上,古今中外,这种才子佳人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明代的著名画家徐渭,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明朝大画家徐渭(),子文长,号天池山人、青城道人,山阴(今浙江绍兴)人,虽聪颖早发,连考官都称其有奇才,但八次乡试均落第。不得已,在浙闽总督胡宗宪府上做幕僚,曾参与东南沿海的抗倭战斗,好出奇制胜。因他恃才傲物,“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没有人能看上他。于是他放荡形骸,肆意狂饮,纵情山水,将心中郁结的强烈不平和怀才不遇的悲凉,尽情抒发于笔端,故此以诗书画名闻于世。徐渭将中国画中水墨花卉大写意发展到极致,清朝的八大山人、石涛等人的画风,都是宗徐渭的风格。近代的齐白石,在提到徐渭时曾说过:“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徐渭自评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他的作品以狂怪奔放为特点,“墨葡萄图”是他的代表作。他在这副图上题了一首诗签,写自己人生的体验: “半生 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置野藤中。” 他的上司胡宗宪官场失利,下狱后自杀。徐渭为此精神失常,数次自杀未遂,终因杀妻获罪,入狱达七年,出狱时年已五十三岁。徐渭晚年对世道人情更加愤恨不平,达官名士拜访被拒之门外,却与下人奴仆一起喝酒。他曾“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刺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徐文长传》)。徐渭一生坎坷,常常是“忍饥月下独徘徊”,在“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的境遇中抱愤而卒,结束了一生。&《徐文长传》的著者袁宏道最后下结论说:“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他没有一处不怪异奇特,正因为如此,他的一生也就注定没有一处不艰难、不坎坷,真是令人悲叹!&转眼无情,贫寒夭促;时谈念旧,富贵期颐。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翻脸无情的人一生贫寒,夭折短寿,这种福薄之人不值得与他计较;时时念旧,发迹不忘故友的人,富贵绵远,长寿多福,这种人厚道、不忘本。 “转眼无情”,形容瞬间就可以翻脸的人。这种人喜怒之间没有过渡,属狗脸的,说变就变,答应过的事情瞬间就不认账。你帮助他九十九次,只有一次没帮,他就不满意,就跟你翻脸。这是极度自私刻薄的人,只想自己,不管别人是否方便。这种人的结局一定是贫寒夭促,没有福享。我看了几十年,这类人见得多了。&本文后面还有“易变脸,薄福之人奚较;耐久朋,能容之士可宗”一条,与这里的两句话意思相近,也是形容这类薄情寡义之人。这类人福浅德薄,等于小碟子承水,太阳一晒就热,没有太阳就凉,不值得与他计较。&古人将百年称为“期颐”,此典见于《礼记?曲礼》,所谓“百年曰期颐”。期是期待、需要;颐是颐养、静摄,百岁老人时时需要照顾奉养,当然要“期颐”。时常念旧,不忘故交、不忘记老朋友,对别人的恩情念念不忘的人,长寿多福,富贵期颐。&古人说“仁人心地宽舒,事事有宽舒气象,故福集而庆长;鄙夫胸怀苟鄙,事事以苟刻为能,故禄薄而泽短”。 富贵之根是不忘本,知恩图报是积福德,刻薄寡恩是消福禄。人的性为天,主福;心为地,主禄;身为人,主寿。做人不厚道、翻脸无情、喜新厌旧,伤自己的福报。福报是一个人一生中享受的总和,包括福分(享受的能力和条件)、禄位(享受的资源,如财富、妻子、儿女等)以及寿数(享受时间的长短)。有福的人不一定有禄,这样的人只能享清福;有禄的人未必有福,不会享福的暴发户有的是。福禄双全不长命,没寿也是白搭。世间“福禄寿”俱全的人几乎可以说没有,所以恭贺别人时才说“三星高照,福禄寿临门”。&重富欺贫,焉可托妻寄子; 敬老慈幼,必然裕后光前。   “托妻寄子”,是一个人在危难当头之时,对肝胆相照的朋友重任信托。他相信一旦自己赴难,朋友会照顾好他的妻子、儿女。明朝初年有一出戏,名字就叫《托妻寄子》。什么人可以托妻寄子?是一言九鼎的大丈夫、是君子。君子将信义二字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答应别人的事就一定做到,所谓“君子一言,快马一鞭”。所以古代帝王才屡有“托孤”之举。&受人信托,照顾朋友的后代,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可不是脑袋一热辛苦几天,而是要无怨无悔地奉献几十年。谁能做到?恐怕做不了多久就烦了。再者,不把你老婆霸占过来,已经算对得起你了。&历史上享“托妻”盛名的是关羽,“寄子”美德的是诸葛亮。徐州战败之后,刘备、张飞突出重围,关羽保着两位皇嫂,被围困土山。不得已,关羽“降汉不降曹”。到了许昌,曹操要败坏关羽的名声,把二皇嫂和关羽安排在一个院子里。关云长夜读春秋,秉烛达旦,最后千里走单骑,平安地将两位皇嫂交给刘备。白帝城刘备临死前,将白痴儿子阿斗托孤给诸葛亮,孔明为此被活活累死了,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话又说回来,让朋友为自己的私事去拚命,也只有“大耳奸贼”才做得出来。如果关羽、孔明二位“重富欺贫”,刘备当然是“焉可托妻寄子”?&至于“敬老慈幼”,怜孤恤寡的仁人君子,必然德庇后代,光宗耀祖。“裕后”是积累福德,荫庇后代子孙;“光前”是扬名声,显父母,超拔祖先。这是孔子在《孝经》里说的话:“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敬老慈幼”,是人类慈悲心、恻隐心、爱心的表现,是人性的一部分。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地间的规律,无外是因果循环而已。敬老者,己老必受人敬;慈幼者,自幼必受人慈。人间的事,本来就是一报还一报,厌老、嫌老的果报是什么,就可想而知了。真所谓“莫嫌他人老,转眼黄昏至”。建立和谐社会,也应该从“敬老”这个根本做起。&敬老要从小孩子做起,我们现在是不得已,从行为上硬转,但教育小孩就要从根上开始,从一点一滴做起。首先从饭桌上做起,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第一箸菜夹给谁?你儿子可在一旁看着。先夹给爷爷奶奶,将来你儿子就会先夹菜给你;第一箸菜先夹给你儿子,将来你儿子就会先夹给他儿子,你就没的吃。一报还一报嘛,这就是因果。&轻口出违言,寿元短折; 忘恩思小怨,科第难成。   “违言”,佛家称为“口业”,违者与心性相违也。“违言”有几类:一是违心之言,心口不一致,说一套做一套;二是违情之言,讲话不合情理、伤感情、伤和气,令人寒心。三是违理之言,强词夺理,无理搅三分,像煮熟的鸭子肉烂嘴不烂;四是违实之言,捏造事实,指鹿为马,无中生有。违言的果报最轻的是伤自己的福德,贫穷下贱;其次,折损自己的寿命,短命早夭;最重的殃及子孙,得无嗣的果报。&“轻口出违言,寿元短折”,是动辄就讲一些不合情理、伤感情、伤和气的话,这是中级口业,最易折损自己的寿命。再发展下去,就要殃及子孙了,例如古代的讼棍,现代的缺德律师,很少有好儿孙的。&《心相篇》中提及的,因口业而折损性命的警句有五条之多:如说话“尖酸刻薄,贫穷而损寿元”;“乐摘人非,最足伤乎性命”;“出薄言,短折亡身”;“多言好胜必伤身” 等。为什么口业会与短命联系在一起呢?因为没有口德的人,性中无和气,有损生机。&人之生靠的是和气,和气是生机,天地一日不可无和气,人不可以一日无喜神。天地和才能生万物,家和才能万事兴,夫妻和才能生贵子,心平气和才能有身体健康,所以天之和叫太和,地之和叫中和,人之和叫保和。保住自己的和气,天地之和气才能守住,天地人三才和气贯通一气,福禄寿才能长久。性中无和气,缺乏生机,不但折寿,还会伤自己的性德,折损自己的福报,贫穷下贱。俗话讲“穷横”,越穷越横,越横越穷。君子则“讷于言而敏于行”,在在处处惜福积德,和气能生万物,所以安康富贵,故《易经》有言“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忘恩思小怨”,是忘恩负义的一种形式,这种人总以为,别人的帮助都是应该的,别人对他的好处记不住,有一点不满意的地方,却念念不忘。这在过去的科举时代,是读书人的大忌。&《阴骘文》里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忘恩思小怨的人参加科考,写了一篇很好的文章。正在他兴奋得意之时,没留神把墨汁撒到卷子上。古代科举考试,不仅仅是考文章学问,也要看文章结构、布局和书法,这反映一个人驾驭知识的综合能力。对试卷的要求,卷面要干静,不能脏卷。他把墨汁撒到卷子上,当然完了,考不上了。为什么不小心呢?责任不在他,是鬼神在暗中捉弄他,让他考不成。&因此,学做人首先要学宽厚待人,所谓“宁可人负我,切莫我负人”。更何况别人还曾对我有恩,我更应该知恩图报,这是最起码的做人之道。古人教育小孩子要“恩欲报,怨欲忘”,最起码的也要做到“抱怨短,报恩长”(《弟子规》)。我们读书人更宜忠厚,最忌讳忘恩负义,俗语说“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不可不为戒。&小富小贵易盈,前程有限; 大富大贵不动,厚福无疆。
这两句话很容易理解:小有所得就找不着北的人,前程一定有限;大富大贵不动心的人,才能厚福永享。 “小富小贵易盈”,形容一个人小有所得就骄傲自满,目空四海,浅尝则止。这种人成不了大气候,三国时期的吕布就是例子。若论骁勇善战,吕布是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但说到综合素质,“吕布有虎之勇,而无英奇之略,轻狡反复,唯利是视。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灭也。”(陈寿《三国志》评语)&吕布的性情缺陷,后人评价为:急功近利,有勇无谋,反复无常,唯利是图,儿女情长,等等。其实,吕布最致命的缺点是“不纳忠言,贪小利而忘大义”。这就注定了他只能称雄一时,不能成就大业的命运。  &再看看关云长,富享金银美女,贵封“汉寿亭侯”, 关羽却丝毫不为之动心,最终还是“挂印封金别曹公,千里寻兄不辞远”。其福禄之厚,直到今天不衰,被民间奉为保护神。可见人要学习明辨大是大非,要成大器,不能急功近利,搞成小蟑螂、小老鼠的格局。&此外,孔子在《论语?子路篇》中说过:“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这是孔子教导子夏为政的道理。做地方主管的,要将目光放远大,所有的规划、行政、建设等措施制度,要考虑其整体性,求百年大计。不要速成,不要急功近利,要顾全大局。&我们则从中学到两个做事原则:第一是不要贪小利,第二不要求速成;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欲速反而不达。
欺蔽阴私,纵有荣华儿不享; 公平正直,虽无子息死为神。   “欺蔽阴私”,是欺蔽心地,悄悄做坏事;或在暗中干不可告人的丑事。这种恶行隐蔽,行为不光明的人,纵有荣华富贵,儿孙也享用不到。什么原因呢?因为“欺蔽阴私”,有伤阴骘(阴德),所以报在子孙。大凡爱耍阴谋,喜欢在暗中干不可告人勾当的,子孙都不好,或者干脆断子绝孙。这都是自己伤了自己的阴德,自断了血脉之根。&我们在第二条中已经提到,“欺蔽阴私”的罪过,比明火执仗还要大。欺蔽心地,伤自己的良能,是恶报一;减损福报,贫夭下贱,是恶报二;污染性德,丧失良知,永陷沉沦,是恶报三。俗语说:心迷迷一个,性迷迷一窝 。心迷至多伤害你自己,性迷可是要遗传的,所以贻害子孙无穷。&而公平正直的人,虽没有子嗣,死后也可以做神。“子息”就是子嗣,子孙后代繁衍生息的意思。“公平正直,死而为神”,自古以来就是祖训。历史上的“神”,无论是关公、包公,还是岳飞,哪一个不是“公平正直,死而为神”的呢?古人有句话“暗里算人者,算的是自家儿孙;空中造谤者,造的是本身罪孽”。子孙后代是祖宗的遗德,也是你自己的阴德,德是可以遗传的。亏了阴德,还有什么东西可以遗传呢?&在生活当中,有不少患不孕症的人。不孕症是统称,细分有不育和不孕两类。不孕是不能做胎,用人工授精就可以解决;不育是受精卵不长,强行植入子宫着床也没用,它根本不生长。这个原因在那里呢?西医是搞不懂的,我们则很清楚,就是这四个字――欺蔽阴私(心地欺瞒)。大地没有和气叫死地,不能生养万物;人的心地如果也成了死地,同样也不能生养。你不改变自己的心性,不把深藏的阴恶暴露出来,永远不会有和气,科学再发达,不育也治不好。道理讲清楚了,信不信由你。&上一次课后就有同学问,说“我自作自受,自己承担好理解,为什么会与子孙扯上关系呢”?我们反复说,心地是你命的一部分,主子女,这是理由之一;第二,如果你造的罪恶太大,这个恶果你一个人偿还不了,就要祸及子孙。因为子孙是你血脉的延续,是你自己的分身,是你性德的一部分,所以说“积福会隐蔽子孙,积恶要祸及子孙”,就是这个道理。&现在的糊涂人不懂这个道理,见到钱财就红了眼,拼命地贪,拼命地争,还说是为儿孙做准备,实在是给儿孙制造地狱呢!即使你贪到了钱财,儿女能享受到吗?多少贪官到最后,落个家产查抄,家破人亡的结果。中国东北有一个高级女干部,是建国以来最大的贪污犯,前一段时间被枪毙了。临死前,她说了一段非常发人深省的话。她说:人一生中有几个地方一定要去看一看:第一是火葬场,不看不知道生命的可贵;第二是监狱,不看不知道自由的可贵;第三是老少边贫地区,不看不知道人要知足。可惜这三个地方我去晚了,后悔也来不及了。&开口说轻生,临大节决然规避; 逢人称知己,即深交究竟平常。
  “开口说轻生”,是豪言壮语不离口,平时胸脯拍得山响,为国献身、为朋友献身。这样的人在大事关头、大节时刻,一定逃得连影子都没有了。抗战中的山东军阀韩复榘,“死守济南”,“誓与济南共存亡”的口号喊得多响。老百姓为此甘心纳捐,盼望他能挡住日本人的进攻。结果呢?他敛尽了地皮税,一枪没放就跑了,济南丢了,韩也被蒋介石枪毙了。所以荀子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开口说轻生”的人,绝对不可以轻易相信。&南怀谨南老师也说:你们这些同学经常说,老师啊,您是菩萨呀!我身口意供养您呀!求你们办点事,两天就不见影了,还身口意供养呢!都是假的。 另外一种滥交朋友的人,拍拍肩膀就称知己,以至被人利用、受人牵连还蒙在鼓里。“逢人称知己”,是刚认识就称好朋友,才见面就无话不谈。这种人即使与你有深交,也一定有限得很,因为他没有智慧。“知己”是无话不谈的知心朋友,一生中也没有几个。古人经常说“朋友满天下,知心有几人”。真正能了解你、帮助你的知己朋友有几个呢?&五伦关系中的朋友之道,古人将其视为天地之间不可改变的伦常大道,可见它的重要性。人的一生中,有些痛苦和烦恼,上不可以告父母,下不可以告妻儿,只能向朋友倾诉,与朋友交流,所以友道是非常重要的。&但交朋友是有讲究的,有点象年轻人搞对象,要经过必不可少的四步过程。第一叫相识,第二叫相知,第三叫相交,第四才到相依。有些人搞对象一见中情,一步就蹦到相依了,就登记结婚,中间的过程没有了。相知相交、相互了解的工作只好结了婚再去做,了解清楚了再离婚,这不是愚痴吗?&所以,相知、相交的工作要事前做,等于婚前睁大两眼,婚后就闭上一只,别再挑剔对方的毛病了,省得自寻烦恼。结合是因为了解,了解根源于相知与相交。只有打开心扉,充分了解以后,才能到最后的相依为命。
处大事不辞劳怨,堪为桥梁之材; 遇小故辄避嫌疑,岂是腹心之寄。   人的特点之一就是任劳不任怨,能挑起重担,又任劳任怨的人,一定是国家的重臣。任劳是积福;任怨是消业。承担天下人的重任,是积厚福,甘受千百人的冤怨,可以消业障。历史上的圣人无论是孔子、老子、佛陀,还是耶稣,哪一个不是处大事不辞劳怨的榜样。&“不辞劳怨”,在佛法中叫做“忍辱”,是六度中的一个。行菩萨道的人必须修忍辱,因为不忍辱就没有办法消前业,因此修行必须要能担怨、含冤、受气,才能消掉大业。别人无端骂你几句,受了受了,受了就了了,报掉了。如果你不接受,这个业因报不了,它就永远存在,永远影响你,你的身就破不了,所以菩萨要修忍辱。释迦佛在《金刚经》里讲忍辱仙人的故事,他被残暴的歌利王割解身体,不但毫无怨言,还说我若成佛先来度你。耶稣基督被钉上十字架,还说我为世人赎罪。&明朝的袁崇焕,担负守边御敌的重任,在辽东抗击清兵,曾一炮轰死努尔哈赤,将清兵堵在关外十数年。明朝的皇帝是一代不如一代,到崇祯是败到了极点。崇祯人很勤政,又不荒淫酒色,但刚愎自用,多疑善变。事情办砸了就推委到下属头上,明末有名的文臣武将几乎都被他杀光了,这个国家还能不亡国吗?&皇太极没办法,只有绕过山海关经内蒙古直逼北京。袁崇焕挥师进关救援,在北京城外大战清兵。崇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以通敌罪逮捕了袁崇焕,最后竟处以磔刑,家属被流放三千里。直至康熙一朝,才为其正名。袁崇焕无端下狱,并没有怨恨崇祯,反而写信劝说被崇祯逼反了的总兵祖大寿。只可惜,袁崇焕这样的“桥梁之材”,偏偏被用在崇祯这糟朽的桥梁之上,也是生不逢时啊.&下一句“遇小故辄避嫌疑,岂是腹心之寄”。形容碰到一点小事就避嫌,不肯承担一点责任的人,绝对不可以重用。这个世界就是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你走运的时候,人人都来锦上添花;你倒霉的时候,多数人都避之唯恐不及,谁肯给你雪里送炭?&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过,人道和天道是相反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是损不足而奉有余。阎王不嫌鬼瘦,穿皮袄的偏要刻薄穿棉袄的,这都是无始劫以来的恶习(恶劣的习气)使然。&还有人,你有一点点事,他就赶快避嫌,与你划清界限。中国大陆经常搞运动,如果你运交华盖,不要说朋友,连妻子儿女都有可能远离你。
与物难堪,不测亡身还害子; 待人有地,无端福禄更延年。   “与物难堪”,是怨天尤人,跟万物过不去。这就有违天和,不但伤自己的福德,引来不测之祸,还会遗害子孙。《易经》上称此为“祸有余秧”。 处处事事给人留有余地,容人之过,是替天行道,天必加福,是“善有余庆”,自然“无端福禄更延年”。其实不是无端,而是我们不明其理,所以“祸来了不知道,福来了吓一跳”。&天地生万物是平等的,没有私心。树长得高,草长得矮,并不是天地不平等,而是物性使然。人不能有违天和,否则就要伤和气,和气不生就要亡身。这样的事情做多了,就会遗害子孙,所以说“不测亡身还害子”。&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本就是一个不圆满的有缺憾的世界。满招损,月圆则缺,做人做事,都要留有一点缺憾(余地),太圆满就完了,所以曾国藩将自己的书房命名“求阙斋”。&宋朝五大儒有个邵康节,算卦的祖师爷阿,什么梅花易数、铁板神算,都是他传下来的。还有程氏二儒,程颢、程颐。他们俩兄弟与邵康节是表兄弟,邵康节病危时,程氏兄弟正在病榻前。这时,刚巧苏东坡来探病。程氏兄弟素与苏东坡不睦,于是吩咐手下不许苏东坡进来。&邵康节躺在床上已经不能说话了,就举起手来比划一个缺口的样子。程氏兄弟不知何意。 邵康节强喘了一口气说:“眼前的路要留宽一点,后人好走啊”!说完就死了,才五十几岁,年纪不大。 “无端福禄”,是说没什么理由,你忽然中个六合彩,摸个大奖之类的惊喜,其实这都是你自己的福德。所以任何时候都要给人留一步路走,这个世界本有缺憾,何必将事情做绝呢?&古人说:过窄路,要让一步与人,尝滋味,要让一口与人。事事让三分天空地阔,心田培一点子种孙收。我们学做人也一样,享福不要享尽,不要吃尽穿绝,什么事情不要做过头,要留有余地。&迷花恋酒,阃中妻妾参商; 利己损人,膝下儿孙悖逆。   寻花问柳的人,报在妻女,家中的女眷一定不和睦;利己损人的人,报在子孙,自己的儿孙一定出败家子。 阃(kǔn),是内室、女子的居处,借指自己的妻室、女人。“参商”,是古代天文学二十八宿中的参宿与商宿。参在西方,商居东方,两星此出彼没,不同时出现。此典故首见于《左传》,后世多以比喻亲人特别是兄弟间的不和睦。&朱用纯《治家格言》中有一句话“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及子孙”。因果管人是丝毫不差的,所谓天道好还,瑕疵必受。存何种心,有何种行为,就受何种果报,绝对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动别人的妻女,别人也不会动你的妻女,自己的淫欲之心一定报在自己的妻女身上。同理,刻薄吝啬,损人利己的家庭,子孙多是来讨债败家的鬼,很难有好儿孙。由此可知,父聚财,子散财,是一报还一报的因果,打骂儿孙是没有用处的,必须修善积德,改变自己的命运。&民国时期的王凤仪老善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王善人的表妹夫是做棉花生意的,有一次请王善人给看看家里的四儿一女。这几个孩子有的不听话,有的还不学好,偷东西。王善人说:“你是做小生意的,但你货里掺假,还少给人家分量,靠投机取巧、损人利己发的财。你知道你大儿子与你是什么关系吗?他是当年给你运货的那匹驴,投生来向你要帐的,长大后就要作奸犯科败你的家了。你的小女儿是谁,你知道吗?那是我表妹从前的丈夫,我表妹把她男人气死以后才嫁到你家。那个被气死的丈夫要向她索命,才投生成你女儿,这已经是第二次来了。”&表妹夫说:“太对了!我大儿子蛮不讲理,还偷家里的东西。生这个小女儿时难产,差点要了你表妹的命。以前她生的一个女儿也是难产,生下来就死了。” 表妹夫妇真害怕了,俩口子央求救救他们。王善人说:“你布施一千块银元,让神佛给你大儿子脱胎换骨。他可得要重病一场,不论浑身怎么疼痛,千万别叫他乱动,病好后就变好了。这个小女儿明年也就死了,以后要公买公卖,多做善事,老了还能享儿子的福。”&表妹夫妇就舍了一千元钱的棉花。后来他大儿子果然得了重病,可惜没听话,两条腿乱动了,结果两条驴腿没有换去。以后跑到沈阳城拉了三年洋车,才回家改邪归正。第二年,他小女儿果真也死了。你信不信因果?
贱买田园,决生败子; 尊崇师傅,定产贤郎。   乘人之危、趁火打劫、贱买人家财产,自以为很得意,不料想子孙都是败家子。旧社会有开当铺的(典当行),多数都是趁火打劫,在别人困难时,低价收购人家的财产。大凡变卖家产的人都有不得已的原因,理应同情。你能帮忙更好,至少不要落井下石。开当铺的则不然,他要趁机宰你一刀。再好的皮袍子,他也给你写上“虫吃鼠咬,光板无毛,破面烂袄一件”。因此历史上开当铺的,就没有得好结果的。&宇宙间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之一是曲线运动,起点就是终点,物质不灭,因果循环。因此世间绝没有可让你占的便宜,也没有你能吃的亏,到头来都是自作自受。老子发不义财,儿子一定来替他败家,这叫天道好还。&“尊崇师傅”是尊师重道,这样的人家一定出孝子贤孙,所以说“定产贤郎”。 中国文化强调“师道”,师生如父子,甚至超过父子。儿子只能继承血统不一定能够继承道统,学生却要继承老师的道统,将老师的思想、学问传下去。不要以为现代社会是信息时代,有没有师道无所谓。师道是心传,非语言文字能够传载,要靠师传来心心相印。圣贤的经典虽然都在,但无师不能解,圣人之道就绝传了。就这一点来说,学生比儿子重要得多。&现在的师生之间多是商业行为,收学生、拜老师双方都要看看是否有利可图。有调查发现,离婚率与学历呈正比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家庭越不稳定。真正尊师重道的反倒是小学生,开口闭口都是老师如何说的。中学就淡了,大学就反了,读到研究生就完了,德业荡然无存。传统教育是为了培养圣贤,今天教育是为了竞争赚钱。赚钱少的、慢的都不要学,这就是今日的教育,哪里还有师道尊严?&晚清以来,圣贤之道在神州大地上已经绝迹五代人的时间了,在台湾也已绝迹三代人了。时至今日,真正懂圣人之道、能够将圣人之道讲明白、讲清楚的,已属凤毛麟角,更不要说行圣贤之道的人了。&愚鲁人说话尖酸刻薄,既贫穷必损寿元; 聪明子语言木讷优容,享安康且膺封诰。   说话尖酸刻薄的愚鲁人,减损自己的福报,所以贫穷短命;寡言少语,举止优游从容的聪明人,增加自己的福报,所以安康富贵。 “木G”是形容少言寡语的样子,老子说“大辩若讷”,孔子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膺有接受、担当重任的意思。封诰是古代帝王的封赠令。明清五品以上授诰命,六品以下授敕命。 此处的两句话还是与讲话的口业有关。有一种人说话没有口德,话一出口就尖酸刻薄,讽刺人,也叫做“口贼”。这种人性里没有和气,有损生机,必伤自己的性德,减损福报。福报被折损掉了,两个果报就现前了:一是贫穷,二是短命,这是自己减损了自己的福德,所以才有“既贫穷,必损寿元”。&真正聪明的人(聪明子),“语言木讷优容”都是少言寡语,举止悠容。只有愚鲁人才穷横穷横的,越穷越横,越穷说话越尖酸刻薄,结果就越贫穷,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所以一定要注意培养口德,防止“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古人有一句话,“富贵家不肯从宽,必遭横祸;聪明人不肯学厚,必夭天年”。天地生能人,目的是让能人帮助苯人;天地生聪明人,是让你帮助蠢人;天地生富人,是让富人帮助穷人;天地生贵人,是要帮助贱人。富人不帮助穷人,富人变穷;贵人不帮助贱人,贵人变贱;能人不帮助苯人,能人变苯;这是天地之间的果报。&我们这一生命好,衣食无忧,有充足的资源,就更应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你不但不帮助,反而刻薄人、欺负人,能不减损自己的福报吗?积攒一点福德太难了,减损福德太容易了,每每于不知不觉间,福报寿命就被减掉了,我们还不知道。道教里面有一本书,专门谈人的寿命是如何被减损掉的。据说人的自然寿命有二万八千岁,但是发一次脾气减几岁,起个坏心眼减几年,大笑一声减几天,减来减去,就剩下几十年了。有没有这回事另当别论,但它至少说清楚了自作自受的道理。&孔门弟子七十二贤之中,排第一位的当然是颜回了,但颜子早夭,32岁就死了。第二位的是曾子,曾子著《大学》,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传承了孔子的心法。孔子在《伦语》中对曾子的评价是“参也鲁”。鲁不是鲁莽,而是质朴、憨值、木讷、不爱多说话的意思。真正传承孔门学问的恰恰是这位憨厚正值,老实木讷,做事不紧不慢的曾子。后世帝王封曾子为“复圣”,入孔庙享配祭之礼,正应了“且膺封诰”这句话。&毛泽东给他两个女儿取名,一个李敏,一个李讷,也是用了《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
患难中能守者,若读书可作朝廷柱石之臣; 安乐中若忘者,纵低才岂非金榜青云之客。   “患难中能守”,是在艰难困苦中,还能坚持自己的操守,不随波逐流,不改变自己的意志。这种人如果读书、做学问、走仕途之路,一定是国家的柱石之臣。 “安乐中若忘”,后面再加上“安乐”两个字就好理解了。“安乐中若忘安乐”也就是安乐中不耽于安乐,随时存有忧患意识。这样的人,即使才学低一些,人木讷愚笨一点,也照样是国家的人才,未必就不能够金榜题名,青云直上。&以上两句话,也就是孟子讲的“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人生中有两种境遇,人人都知道,但都难以突破。真能做到的,绝非凡人。这就是“贫而无怨”和“富而不骄”。按照孔子的观点,“富而不骄”还容易一些。“富”的意思是充足,有财物,有才学、有能力、有权势,无论什么东西,只要量充足了就能改变质,使人在不知不觉中骄傲起来。有钱人横还好理解,因为他有横的本钱,穷横穷横的人也不在少数,因为他穷,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穷就是他傲慢的本钱。所以,能够做到“富而不骄”,不仗势欺人,已经不容易了,但真正难做到的是“贫而无怨”。&贫的意思是不足,并不一定是没钱财,没知识、没能力、没福气等都是贫,如今“穷得只剩下钱”的人也不在少数。能够贫而无怨,在患难中还能坚持操守,安贫乐道,没有点真功夫,是绝对做不到的。&历史上挂头牌的“患难中能守者”是颜回,所谓“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孔子都赞叹他“贤哉回也!”物质生活如此艰苦,还能够坚守自己的操守,保持心境的恬静愉悦,贫而不穷,个人修养能达到这个境界可太不容易了。&颜回不但“能守”,而且“其心三月不违仁”,能将仁的心境保持三个月之久,听着都让人感动得流泪。我们凡夫不要说“三月不违仁”,就连三天不发火都做不到。这样的人,一旦读书 明理,出来做官,怎么能不是百姓的福祉、国家的柱石呢?&前一段时间,媒体报导了一则新闻:广东的一所大学里,有一名大学生跳楼自杀了,为了些什么呢?因为对午餐不满意。为一餐饭就可以置生命于不顾的人,即使他不自杀,侥幸大学毕业了,这样的人能够对国家、社会有些什么贡献呢?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看来是大有问题的,不能不反思啊!&“安乐中若忘”,随时保有忧患意识的典型人物,是东晋的祖逖,历史上有“闻鸡起舞”的故事。“五胡乱华”以后,西晋王朝灭亡了,司马睿又在建康(今南京)建立了东晋。东晋政权耽于安乐,只求维持江南的半壁江山,不想收复中原。祖逖十分不甘心这种国家残破的局面,立志要驱除胡虏,收复失地。他与好朋友刘琨互相鼓励,同睡在一张床上。半夜里鸡叫头遍,祖逖就踢醒刘琨,两人披衣起床,拔剑起舞,练习武艺,准备为国家出力。以后祖逖作了奋威将军,率师渡江北伐,为东晋政权收复了长江以北的不少失地。&鄙吝勤劳,亦有大富小康之别,宜观其量; 奢侈靡丽,宁无奇人浪子之分,必视其才。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节俭勤劳的人,有大富,有小康,关键看其人的心量;挥金如土的人,有奇人,也有浪子,关键看其人的才学。 “鄙”是心胸狭窄,容不得人和事;“吝”是吝啬、自私,什么都舍不得。仔细区分起来,吝啬与自私在本质上还不一样。自私的人宽己吝人,对别人舍不得;吝啬是对自己、对他人都舍不得。吝啬在管理学上叫节流,勤劳是开源,二者结合起来一定可以发家致富。乡下的土财主大都是这样“鄙吝勤劳”的人,一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喝。在土地运动中,这样的人被戴上个地主的帽子,一辈子都不得翻身,你说冤不冤呢?&一个既节俭又勤劳的人,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如是因如是果,这是一定的。但人生又有大富与小康的不同,这又是什么道理呢?中国文化讲究“小富在勤,大富在天”,大富需要有大福报、大福德,这就是在天,俗话说的看你有没有发财的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不能只看结果,不管手段和过程,如果为富不仁地聚敛财富,是自取祸尤的死路。&勤劳、惜福、再加上布施(付出爱心),才是大富的根。天道酬勤,此为原因之一;惜福的人积德,德为摇钱树的种子,此为二;布施为舍,舍得舍得,舍才能得。老子说过“愈给人己愈有,愈与人己愈多”。大富小康除了节俭勤劳以外,还要看人的心胸气度,慈悲喜舍的心量,为善布施的数量等等,所以这里才说“宜观其量”。句首的鄙字就是心量狭小的意思,与这里的量字构成强烈的对比,暗示我们如何才是求大富大贵的坦途正路。&人间的财富像天上的云一样,在不停地飘动,所以叫做“通货”。财富必须在流通中才有意义,囤积居奇只能召来灾祸。有人说“财富像堆肥一样,不把它散布到田地里去,它除了发臭,一无是处”。我们不要以为钱财在谁的名下,就真的属于谁,那就错了。对钱财我们只有管理权,没有所有权。&基督教里有一种说法:世间的钱财,是上帝暂时委托你管理的。管理得好,上帝就让你多管一点,多管几天;管理得不好,上帝就收回管理权,不让你管了。财富只是福报的形式,不是结果,财富带来的结果应该是幸福和快乐,而这种幸福和快乐,是自己将财富用在了真正需要的地方,就像一个厨师苦心准备的菜肴,被客人吃个精光还赞不绝口,那个厨师尽管累得很,但一定很开心,这叫做“施比受乐”。&一个人心量大、志向大,天地赋予你的舞台就大,孟子所谓的“天降将大任于斯人”,这个人的天命就大。天命大的人掌握的财富数量也大,因为财富在你手里,可以发挥更多更好的作用,可以为人群造福。相反的,如果一个人心量不大,只有自己,你所掌握的财富也就大不了,因为财富在你手里,不但发挥不了作用,反而能给你带来灾祸,是害了你。&下一句“奢侈靡丽”的靡字,本义是奢侈、浪费,靡丽是奢华、美盛的意思。“奢侈靡丽”的人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恃才傲物、视金钱如粪土的人,这种人多为鬼才奇士;另一种是纨绔子弟、专爱耍阔气、摆谱儿,其实是草包肚子、绣花枕头,二者的区别就在有没有真才实学,所以此处才说“必视其才”。例如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个著了名的“奢侈靡丽”的奇人张伯驹,他与张学良、溥侗、袁克文一起,被人称为‘民国四公子’。&张伯驹()字丛碧,河南项城人,他曾将10件书画珍品献给故宫博物院,其中有李白的《上阳台帖》、杜牧的《张好好诗》、范仲淹的《道服赞》、黄庭坚的《诸上座帖》、赵孟\的草书《千字文》等。最有价值的两件,是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和中国传世最古老的山水画――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张伯驹的父亲张镇芳,曾当过直隶总督和河南都督。他本人入过军界,搞过金融,最后成名在诗词文物。张伯驹擅诗词曲,以词为最,是李后主、晏几道、纳兰容若一脉传流下来的词学大师,早年名作《丛碧词》斐声词坛。&他几乎用掉家中所有值钱的东西乃至房产,收购中国的古董书画。他自己曾说:“陆机的《平复帖》是用四万大洋从溥心手里买下的。买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把公学胡同的一所宅院(据说是李莲旧居)卖给辅仁大学,再用美元换成二百二十两黄金,又变卖一件首饰,凑成二百四十两,从玉池山秀老板那里弄来的。《三希堂帖》、李白的《上阳台帖》、唐寅的《蜀官妓图》,当时老袁的庶务司长郭世五,愿以二十万大洋卖给我。我一时搞不到这么大数目的钱,只好先付六万大洋的订金,忍痛把《三希堂帖》退给郭家。范仲淹手书《道服赞》是我用一百一十两黄金购来的。&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因为黄金易得,国宝无二。我买它们不是为了钱,是怕它们流入外国。所以我从30岁到60岁,一直收藏字画名迹。目的也一直明确,那就是我在自己的书画录里写下的一句话──予所收藏,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则予为是录之所愿也。”&从张伯驹的故事,我们才知道什么是“奢侈靡丽”的奇人。
弗以见小为守成,惹祸破家难免; 莫认惜福为悭吝,轻财仗义尽多。   “见小”与“守成”,讲的是不同类型的两种人,有本质上的差异。“见小”,是见识浅薄,只顾眼前的小利益,这种人往往都贪小、爱沾小便宜。究其本质,犯了一个贪字,所以只见铒而未见钩,只见蹄而未见荃,只见利没想到祸,其结果,自然是“惹祸破家难免”了。&人为什么会有祸?因为积恶,是小恶的不断积累。为什么会有福?因为积善。所以“福将至,观其善必先知之;祸将至,观其恶必先知之”。善恶的积累过程,就是事物的量变阶段,这个阶段还可以自己控制。一旦到了祸福临头的质变阶段,就非人力所能控制了。所以古人告诫说:“毋以恶小而为之,毋以善小而不为”。&“守成”,是守把着祖宗开创的基业,这种人虽然自己没有本领继续开拓,但却能够保证祖宗的基业不败在自己手里,留待有开拓能力的后代子孙出现,所以能守成的人也非常难得。耀祖光宗的开拓者毕竟是少数,能守住家业不衰败,已经要烧高香了。看看历史上的帝王录,大都是前两代人打天下,大概从三代以后就转入“守成”,接下去就要败家了。&以二百七十六年的清史为例,如果抛开民族情绪公正而论,有清一代是既汉唐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三大盛朝。其间,国家的疆域最广、人口最多、物资最丰厚,国民生产总值排在世界最前列。康雍之后,进入守成阶段,从道光朝开始就败家了。以后割地赔款,不一而足,这实在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天命气数已尽。&但要说哪一位帝王卖国,实在也是冤枉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个时代的国家是皇权的私产,不同于现在的公有制,可以让你不负责任地“摸着石头过河”。割地赔款等于割肉卖血,但有一线生机,有哪一位皇帝愿意干呢?可见,能守成的已经很不易了。&“惜福”与“悭吝”,也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两种人。表面上看起来,二者都有抠门小气与“舍不得”的特点,但二者有本质上的不同。惜福是爱惜东西,不浪费物力;悭吝是对什么都舍不得。悭吝的人多吝人宽己,是自私;惜福的人多吝己宽人,属无私,是中国文化推崇的行为准则之一。&古人说:“一丝一缕,当思来处不易”。佛门的饭堂叫做斋堂,又叫五观堂,僧众进食前要施食,进食后要回向,进食中还必须心存“五观”(五种观想),第一观就是“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要带着感恩的心情受食,不能计较食物的好坏,不能作贱饭粒,当思粒米维艰,来处不易,应该想到农夫的辛苦。&惜福的人,每每珍惜一粒米、一滴水,自己甘愿生活节俭,过苦日子,却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倾囊而出去救济世人,这是菩萨的事业,是每一个行菩萨道的人要走的必由之路。&天津有一位叫白芳礼的老人,七十四岁以后还靠蹬三轮车、摆地摊,挣下三十五万元人民币。老人家自己一贫如洗,却将积攒的钱全数用来资助贫困的学生,共有三百多个学生,包括藏族学生,受到过老人的救济。直到他九十三岁逝世,人们才发现老人家自己的存款余额是零,而那几十万块钱,是老人一滴汗、一滴血靠体力赚来的。&另一位五十二岁的姚姓老人,在海南靠捡破烂、打杂工为生,却在十七年时间里,收养了十七名被人遗弃的女婴。请问这样的行为不是菩萨行是什么?这样的行者不是菩萨又是什么呢?&处事迟而不急,大器晚成; 己机决而能藏,高才早发。
“处事迟”的意思是沉着从容,谋定而动;“迟而不急”,是要留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与余地。“弓开没有回头箭”,决策一旦实施起来,再想更改就难了。所以为人也好,处事也好,都要迟而后发,要一慢、二看、三通过,不能急躁冒进,越是大事越是如此。这也正是老子“治大国如烹小鲜”的道理。&“大器晚成”,是老子《道德经》上的话,老子说“大器晚成,大方无隅,大音息声”。高潮往往在后面,从来好戏都是用来压轴的。“迟而不急”,不是天生来的“慢性子”,而是有定力、有学养、有人生体悟的智者。遇事就躁动不安,自己先乱了方寸,自处且不暇,如何能够治事呢?&此外“处事迟而不急”,是针对大事、急事而言,并非鼓励我们对任何事情都不急。古人还有“急事宜缓办,缓事宜急办”的处事原则,急事不能急着处理,以防忙中出错;缓事要尽可能的快办,敏则有功。&“机”是枢机、枢纽,是一件事情成败的中心环节,所以将带有保密性质的事件叫做军机、机密。“己机决”,是自己已经对要事做出了决定。“能藏”很不容易做到,所以自古以来,无论在官在私,保密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孔子在《易经?系辞》中说:“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乱子大部分都出在“己机决而不藏”,让别人占了先机,自己反而乱了阵脚。所以任何事情在没有成功以前,都要深藏不露,要小心谨慎,这是古人总结了多少教训得出来的经验。胸有成竹而又能深藏不露的人,很年轻就能走运得志,代表人物就是康熙。&康熙八岁登基,四个辅政大臣中的鳌拜专权,不将皇帝放在眼里。康熙为此忍了六年,到十四岁时亲政,鳌拜不但不交出权力,反而更加专横。康熙决定除掉他,但鳌拜长期把持朝政,树大根深,稍有不慎走露了风声,后果不堪设想。&于是康熙就训练了一批腰腿灵活的少年,每天都在皇宫里面练习摔跤游戏,鳌拜见了好笑也没有放在心上。哪知就是这批少年,以游戏玩笑为名制服了鳌拜,这一年康熙才十六岁,是名副其实的“高才早发”。其实康熙很早以前,就已经将“平三藩”等几件大事写在柱子上,可见其“己机决”之早,“而能藏”之深了。&知足与自满不同,一则矜而受灾,一则谦而获福; 大才与庸才自别,一则诞而多败,一则实而有成。   知足与自满可不一样,知足的人守本分,不做非分之想。“不争不贪,福禄无边”。所以“谦而获福”。“矜”是骄傲、自满、自大,傲慢人召灾,这是迟早定会发生的事情。 《尚书》中说:“满招损,谦受益”。《易经》中也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天道其实很简单,就是过分的要受制裁,吃亏的要受补益。世人对于谦德善行都恭敬喜欢,对傲慢无理都深恶痛绝,因此祸福虽说是天道,其实也是人情,虽说是天降,实乃自做,因此讨了人间的便宜,必吃天道的亏;贪了世法的滋味,必召性份的损。&大才与庸才自然有区别:智慧、学识、能力都很高,既有理论又能实际操作的人是大才,也就是管理学上说的开拓型、领导型人才。“庸才”并非一无是处,好歹他也是“才”,但在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平庸,只会吹,具体干事一塌糊涂。&虚妄不实的话叫做“诞”,总说些“假大空”的话,被称作“扯诞”。历史上著名的庸才是纸上谈兵的赵括。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其子赵括,少学兵书,所知甚多,“以天下莫能当”,谈论起兵法,赵奢也被儿子驳得哑口无言。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如果赵国用他为将,定遭惨败。&公元前259年,秦军来犯。赵军在坚持抗敌。其时赵奢已经去世,由廉颇指挥赵军。秦军因无法取胜,就用反间计,派人散布“秦军最惧赵奢之子赵括”的谣言。赵王上当,派赵括替代廉颇。蔺相如对赵王说:以赵括为将,如同胶柱而鼓瑟。赵括只知读兵书,用他为帅,必酿大祸。无奈,赵王不听,固执己见。&赵括自以为会用兵,全盘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秦赵长平一战(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四十万赵军尽数被歼,赵括自己也被乱箭射死。赵国自此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秦国抗争了。&忮求念胜,图名利,到底逊人; 恻隐心多,遇艰难,中途获救。   忮(zhì)在这里是固执、刚愎的意思,“忮求念胜”,是不顾一切地为了取胜。求上进、争上游不是不对,问题在强念固执,不顾一切地“忮求”;再加上动机,目的是什么?图名利,这就使得一个人在竞争中,只盯住眼前的利益,无暇统观全局,其结果必定要逊人一筹。&世界上的事,不努力得不到,努力了,有时候也不一定怎么样。“三分人力七分天”,人算不如天算,不信命不成的。“一将功成万骨枯”,一个成功的人下面都多少人垫底,我们只求尽心尽力,成就与否要看天命时运了。&世人愚昧,不懂得也不相信这个真理,以至于为名利送了自己的性命。而仁慈隐恻的人是替天行道,纵使遇难也没有送命的道理,因为他福大、命大、造化大。 恻隐,也称为隐恻,是见人不幸而心有不忍,是仁慈心的表现。其中“痛之深为隐,伤之切为恻”。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是《孟子?尽心上》中提出的“四端”(做人的标准),以恻隐之心为首,没有恻隐之心就失掉了基本人格。能救人于危难之中,是有大福德的人,积的是阴骘,报应最快也最大。&历史上有一个“疗雀饥全家免难”的故事。古代有个柏之桢,他是河南人,心地善良慈悲,常常怜虫喂鸟,每到吃饭的时候,都会有鸟雀飞到他家来。冬天下雪时,他怕鸟儿找不到草籽挨饿,就在雪地中辟出一块净地,撒上碎米,让鸟雀啄食。&有一年闹土匪,流寇攻进县城,烧杀抢掠,眼看大难将至。来到柏之桢家的时候,看到有成千的鸟雀集在台阶上和屋檐下。土匪以为一定是无人居住的空房子,就散去了。全家老少二十余口,个个安然无恙。&动物救主人的故事在今天也不胜枚举,这都应了“恻隐心多,遇艰难,中途获救”这句话了。
不分德怨,料难至乎遐年; 较量锱铢,岂足期乎大受。
“德怨不分”的有两种人,一是视众生平等,德怨一如,这是圣贤的境界;二是浑浑噩噩,只知有怨不知报恩的愚人。《弟子规》中说:“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不念恩专记仇的是小人,这样的人自消福报,折损寿元,很少有健康长寿的。原因就是《感应篇》中所说的:“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算尽则死”。&“遐年”即遐龄,百岁为上寿曰期颐,八十岁为中寿曰耋,九十岁曰耄,因此“遐年”为尊老年人高寿的敬语。 儒家是入世法,要保证全社会的稳定,就一定要有行为规范,就不能不分德怨。儒家不是反对“众生平等”,而是认为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能够“抱怨短,报恩长”已经很了不起了。孔子就反对“以德报怨”的做法,一旦如此,你将“何以报德”呢?这不是忠奸不分,是非泯灭了吗?所以提倡“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也就是用你的正直耿介去面对有负于你的人。打不还手是要分对象的,不能学呆了。&“较量锱铢”是斤斤计较,为一点小利争个不休。“锱铢”是古代的重量单位,锱为一两的四分之一,铢为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比喻极其微小的数量。 有一类小蟑螂、小老鼠格局的人,天生器量小不堪大受,过分要求会要了他的命。人多是算小不算大,喜欢计较小利,量小必薄福,自然享不了大福报。俗话说“傻福、精穷”,不计较、肯可吃亏的人有福,越能算计的精人越穷,因为自己的福都让自己给算计光了。&媒体上曾有一篇报道。有一个女工生活非常困难,本人下岗,丈夫的工作也丢了。全家人无饭吃,无房住,孩子无钱上学。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善心老人帮助她安排工作,并将自己的房子借给她们,使他们一家人有饭吃,有地方住。不料想,这个女人不但不感谢老人的救命之恩,反而黑了良心,谋夺老人的房产,贪污老人的钱。结果有一天,忽然无故跌了一跤,把手臂跌断成了残废,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过刚者图谋易就,灾伤岂保全元; 太柔者作事难成,平福亦能安受。   人要有刚气,人无刚则不立。但是过于刚强的人,做事虽容易成功,但往往伴有灾伤刑 H喝嬷感翁迨倜H斯诟浙咕箨瘢旅涂孜洌谑鹿ι纤淙灰子诔删停巳艘嗌思海岜倘皇羌枪Ρ币彩悄贡宰怨庞⑿勰严硖炷辍&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刚强的东西已失去了生机,虽然冲击力大,但是由于自身过于凸显,目标大;再加上自身的反作用力,一定会招致自身的伤害。正如危木易折的道理一样,所以老子提出贵柔的道理。&做人太过刚硬就会造成刑。突嵊性稚恕O质瞪钪校补趋老低秤胁〉娜耍弊挡 ⒀倒谴痰龋嗍际怯捎谛宰犹病⑻保才鲇簿鸵欢嵊猩撕ΑH缒芙宰尤砘簦挥衅⑵耍趋谰突峄指吹饺崛淼淖刺恕&当然,太柔弱了也不好,这样的人立不起来,做事难成,很难指望他能统领全局。柔弱的人做事虽然难成,却有平福。“平福”也就是平安之福,平平安安就是福嘛。宠辱皆惊,玩的是心跳,那不是平福,老百姓享受不了的。&做人做事过于柔弱,将一事无成。虽然一生平安,毕竟缺乏人生该有的乐趣。人生必须刚柔并济,该刚时万缘放下,勇猛精进,自强不息;该柔时万缘皆空,逆来顺受,疾病不管,是非不入,傲气具除,习气渐化。这也是老子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将我字舍没了,就得道了。&乐处生悲,一生辛苦;怒时反笑,至老奸邪。
乐本是好事,但是过了头,就会乐极生悲。物极必反的道理谁都会说,但事到临头,谁都不肯见好就收,知足知止。狗熊掰棒子,忙活一夜,该得的还是那一根。人也是如此,适可而止,一定有所收获。但多数人都要好上加好,锦上添花,结果是乐极生悲,多成多败,忙活一辈子,还是原来的结果。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我们则是“身无百岁寿,心怀千年忧”,有什么办法呢?&“乐极生悲”是《史记?滑稽列传》的典故。齐威王不理朝政,终日放荡,沉溺于酒色之中。大臣们谁劝也不听,只有干着急。有个叫淳于髡的人,以语言诙谐善辩著称,就用微言隐语,讽谏提醒威王。&有一次,楚国侵犯齐国,淳于髡奉命请来了赵国的救兵。楚军闻讯,当夜撤回。齐威王非常高兴,设宴犒赏淳于髡。宴饮中,威王问淳于髡酒量如何?淳于髡回答说,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威王不解其义,淳于髡就回答说:“像今天这种喝法,前有大王,旁有执法官,后有御史官。我一边喝酒,一边害怕,喝不了一斗就醉了。”&齐威王又问:“那么喝一石呢?”淳于髡回答说:“假如遇到老朋友,边喝酒边谈笑,即使喝上一石酒也醉不了”。淳于髡最后说:“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齐威王听懂了,终于戒掉了沉溺酒色的恶习。&“怒时反笑”的人有两种:一种是城府很深,喜怒不形于色的人。这种人不高兴的时候,脸上反而带出笑容,俗称“笑面虎”。另一种是大奸大恶的奸邪,这种人年纪越大,越是老奸巨滑。曹操年轻的时候,就有相士说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最大的长处就是“败而不馁,怒而反笑”。赤壁之战大败,曹操败走华容道。八十三万曹兵全军覆没,曹操不怒反笑。结果一笑出来赵云,二笑出来张飞,三笑出来关羽。不是关羽讲义气、念旧情,曹操就把命丢了。&好矜己善,弗再望乎功名; 乐摘人非,最足伤乎性命。   这两句话的意思:喜欢自夸己善的人,功名上很难再有进步;专门挑剔别人,说长论短的,最容易伤害自己的性命。 有一种人很傲慢,看人都斜着眼。这种人伤人缘,功名和仕途都不会得意。才智不得抒展就越发怨天尤人,怨老天不公平;一旦得意又不知道夹着尾巴做人,自认为早该如此,所以一辈子走霉运。另有一种人,专门自赞毁他,处处抬高自己诋毁他人。这种人若读书,功名仕途就有限,很难有所成就,因为“满招损”是天理。再加上喜欢谈论别人的缺点,专门挑剔人,就足以伤害自己的身心性命。&生活之中,这样的例证屡见不鲜。皇室的嫔妃之间,百姓妯娌之间,这样的人很多,结果不是生灾长病,破家亡身,就是祸及子孙。因此《感应篇》上才告诫我们要“不彰人短,不 炫己长”。这样才能培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凯福德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