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老说有魔找她是不是老年魔兽争霸超级智障攻略

弱智吧-百度贴吧--我们是弱智你不要说--弱智吧自称青龙山病院,吧友互称病友,长年把吃无花果挂嘴边,风格是老一代传下来的,自黑自嘲,角色扮演,其实就是标题党,以有限的标题字数限制写出一个完整的故事段子,其
感谢你与本吧的一同成长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
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排名:
本吧签到人数:14103
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
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
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
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我们是弱智你不要说
为什么每次在抽水马桶拉完屎后它总是会和我抢屎吃,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 还有就是那里有可以帮我把p眼
从今天开始这就是我一个人的秘密小房子吧 不想跟他讲的 我就在这里讲吧 各位贴友们不要嫌我烦哦
因为弱智的文笔都很差,所以本病号打算用涂鸦来记录我在青龙山的日子·不知道发这种贴是否符合吧规,如果有违反的地方希望85们提醒下我好备份 下面进
宾利好还是劳斯莱斯好
并询问剩下的两千什么时候到账
让他做饭让他洗碗 让他打扫让他赚钱
为了提高广大病友知识水平,早日实现青龙山伟大复兴。今天特收集弱智吧部分诗篇名作,弱智们学好诗
冬泳太冷,穿上了保暖内衣后我才敢下水
机智的机长对着扩音话筒放了一个屁,缓解了紧张的气氛。
问一下 弱智吃豆腐脑 会被赶出山吗
警察说小伙子,你先冷静一下,你一直笑我没法做笔录
这一斤莲藕至少半斤是洞
这种人连青龙山上那群二傻子都不如!
少林寺护法大喊一声:谁敢动我师傅一根头发
满分?分制,禁止交头接耳,禁止倒立,禁止吃试卷,禁止渡劫,允许调戏监考护士,允许拉裤裆,允许变
但是她每次都去的是假日酒店,看来她还是爱我的
为什么他骂我神经病然后就把电话挂了啊?
找到时已被做成了烤肉
我出生的时候脑袋特别大(应该不是水肿),头的重量占了体重的百分之一百二,这注定我以后会成为一
在民警的帮助下,李大爷接受了现实
没文化真可怕
哼,你们好讨厌
我不知道大家都怎么处理,反正楼主机智的按下了静音键!!
开了热点还是冰冰冷
看到上面写着: 脱氧剂 OXYGEN ABSORBER *注意儿童 *不可食用 *Caution children *Don't eat *微波炉不可 *不可打开 *Don
被查酒驾的我锁上了我的小黄车眼神迷离的含住了酒精测试仪
小明吃过狗不理包子后,至今没和狗说过一句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吧...
发贴红色标题
签到六倍经验
兑换本吧会员
赠送补签卡1张,获得
助攻总额: 43W
贴吧热议榜
发表后自动分享本贴
使用签名档&上海宜家老年相亲角:有人围观 房子钞票是“魔咒”
  “房子和钞票的魔咒”
  热闹中出现了一个插曲,端着两杯沙拉坐在范明月邻桌的路知行和餐厅的工作人员争执了起来——他被怀疑自带食物。
  今年十月初,一幅约两米高的《告顾客书》横在了这家店的餐厅门口:“在宜家餐厅出现了一个相亲群体,这个群体占用了宜家餐厅舒适的就餐环境,长时间占用座位,自带食品及茶水,大声喧闹,随地吐痰,吵架及斗殴......即日起餐厅开始实行先购餐,后入座的经营模式,只对用餐的顾客提供服务。”
  从此,餐厅入口多了几个身形高大的保安,每天从9点把守到下午5点。餐厅外围则用一排高高的餐桌将非就餐区与就餐区隔离开。非就餐区摆着几张桌子,没有椅子。
  周二,宜家餐厅,在聊天的老人。
  此刻,那排餐桌上已经伏满了男男女女的老人,他们没有购餐,只端着一杯咖啡,挎着环保购物袋,向就餐区里张望。看到坐在就餐区的熟人时,就隔着桌子喊一声,也有就餐区的人走到桌子边跟他们聊聊天。
  对宜家来说,这份热闹有些尴尬。
  在2011年,宜家就曾贴出过类似的告顾客书,当时还专门辟出免费咖啡区供相亲团体使用。在宜家公共关系经理唐嫱看来,当年是以一种温和的方式试图引导,但几年下来,状况并没有变好,时而还有一些矛盾和冲突发生。
  今年国庆期间,因为争抢座位,餐厅发生了斗殴事件。宜家终于“忍不了”了。
  被质疑自带食物,71岁的路知行很是气愤,他随即掏出了购物发票“自证清白”。路知行浓眉黑发,脸上皱纹不多,整个人显得很精神。按他的说法,他原来是外事干部,大学学管理,后来进修自学外语,去过51个国家。
  因为觉得初中文化程度的前妻“经过改革开放,观念却没有得到成长”, 表现为“打个电话就问,谁打来的,男的女的?后来就限制你行动,又要出去了,跟谁出去的?甚至发展到要翻包。” 2000年,路知行结束与妻子27年的婚姻。离婚后,他自称“自由、解脱了”。
  路知行刚刚陪坐在对面的张爱娟办了宜家会员卡。今年60岁的张爱娟身材纤瘦,打扮看起来年轻入时:深红色高龄无袖针织衫,嘴唇上薄薄的一抹红色。
  丧偶20年,张爱娟独自养育儿子长大,孩子结婚后不愿意跟她住在一起,她一个人在家里寂寞,又没有交往的对象,就来宜家散心。
  路知行对她来说似乎条件并不太差。但张爱娟还是尖着嗓子“酸”他: “一个男人跑了51个国家,可能一个人跑吗”,“他有一卡车女人”,“家里娇妻美女藏着呢”,尽管如此,两人还是交换了微信。
  路知行确实有一个“精神伴侣”,两人已经同居10年,但不打算结婚。
  据他说,那个 “精神伴侣”67岁,有一个女儿和一栋一千万的房子,房子是女儿贷款买的。“我要是结婚,她女儿要说话了,名字加还是不加,贷款是给她解决还是不解决。我儿子说这个事情很麻烦,将来名字不加,这个钱付了后分了怎么办。她女儿又说,你跟我母亲在一起了,你不帮忙还贷款吗?结婚了就是一家,财产要放在一起。”
  “现在我们单身俱乐部的人,有外地女的找上海男的,结婚了以后,男的倒下了,她把户口迁进来了,人跑掉了。”张爱娟附和道,“同居不是蛮好嘛,反正现在老了又不生孩子。”
  对于宜家的中老年人相亲族,刘承欢在他的论文中总结说, “房子和钞票是深套在‘寻找晚年伴侣’之上的魔咒”。
  “这里很难找到合适的人”
  “你有什么条件,我有什么条件,都说清楚,不符合的,谈都不要谈,浪费时间。”在62岁的张方文眼中,老人的婚恋比年轻人的来得更直接。
  看上眼的,直接走过去问, “我们谈谈好吗?”“你是什么情况啊?”不喜欢的,拒绝的方式也多种多样: “我们两个不合适”,“不好意思啊,我没空”,“我不是来找的,我是来玩玩的”。
  张方文八年前离异,自从一年前从朋友处得知“宜家可以免费喝咖啡,还可以认识好多朋友”,他每周二、周四都必跑一趟。
  他曾看上一位单身女人,可对方对他说:“你光头,社会上带不出去。”也有人说:“你房子太小了,一室一厅怎么活啊,我儿子万一来你家住一个晚上,没地方住啊。”
  而遇到那种不介意他光头难看,无所谓房子的人,张方文又看不上。到现在,他也没碰到一个互相都看得上的。
  “这里很难找到合适的人。”几乎每个老人受访都会提及这句话。
  前述复旦大学社会学硕士刘承欢在他的论文调研中也发现,宜家相亲族的期待与实际情况有落差:在这里相亲的女性不少是国营、集体单位退休的普通工人,期待找教育程度较高或社会地位较高的男性,但社会地位较高的男性却较少来宜家相亲。
  还有些人谈了又分了。路知行指着距离他一米远的一对老人说:“这两个人,他们同居了三年又分了。再婚的人,价值观念,生活习惯都是根深蒂固,还有家庭的利益也会发生碰撞,往往会为了家庭的利益分开,不是我们两人好就好了。”
  为了避免这些矛盾,路知行选择同居而不结婚。他自称,现在就想活得自由一点,活得快乐一点。
  “单身不是长久之计”
  《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调查制度》显示,截至日,上海全市户籍人口1442.97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435.95万人,占总人口的30.2%。在未来一段时期,由于上海步入老年阶段的人群中80%是独生子女父母,纯老家庭、独居老年人将会增加。
  黄桂珍说,她常年寡居在70平米的小三间里,女儿很少来,她感觉孤独。只有来宜家跟朋友见见面,“这样玩玩就不乱想了,不然我一个人多苦啊。”
  这个上海女人向往丰富的精神生活,她热爱旅游、逛马路、去卡拉OK唱歌、听沪剧和越剧。
  上世纪70年代初,当黄桂珍还是“小年青”的时候,上海人普遍住房条件窘迫,那时没有酒吧、舞厅,男女青年谈恋爱的去处只有马路。当年,去外滩的年轻人很多,久而久之,还形成了“外滩情人墙”。
  四十多年过去了。黄桂珍这帮当年的小年青们从外滩“转战”到了宜家。
  在宜家发出《告顾客书》后,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博士郑月撰写了一篇《宜家遭遇老年相亲团的中国难题:老年人的公共空间争夺战》的文章。
  文章写道:当更多的公共空间被消费空间挤占,对于在经济、文化以及对技术层面都处在较弱势一方的老年人群体来说,属于他们的空间越来越少,适合他们消费水平的空间也越来越少。
  据范明月观察,自从宜家要求先购餐,后入座后,现在来的老人比原来少了一半。但唐嫱说,跟平时比,只是略有减少。
  天色渐暗,就餐高峰期也已经退去。宜家餐厅里还稀稀疏疏坐着几对老人。尽管在宜家相识,新近结了婚,78岁的龙永飞和53岁的妻子孙芳还是习惯来宜家坐坐。他们通常会去宜家的餐厅吃饭,然后溜达到徐家汇,从徐家汇坐地铁回家。
  来自安徽阜阳的孙芳十几年前和丈夫离婚后,来到上海工作,她的两个儿子都在老家;而龙永飞妻子生病去世,他只有一个领养的儿子。
  两人决定要结婚时,遭到双方家属反对:女方家属嫌男方年纪大,希望孙芳回老家;男方的孩子和妹妹又担心财产被分割,不想老人结婚。
  但两人觉得不要管他们说法,自己开心就好。孙芳说他们有“讲不完的话,不停地在讲,不停地在讲,能讲到一块去”。
  此刻,坐在另一侧的罗平正跟他交往半年的女友蒋丽聊天,蒋丽比罗平小12岁,罗平没有结过婚,蒋丽几年前丧偶,两人还没去过对方家里,会谈成什么样还是未知。
  但罗平来这里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找一个伴,“单身不是长久之计。”他感叹。
  又是一个“相亲日”到来,老人们三五成群地坐满了宜家餐厅的就餐区,还有些老人在餐厅里四处游荡,眼睛扫过众人,像在寻找什么。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文中老人均为化名)
[责任编辑:股票/基金&
母亲去世,智障儿住进老年公寓 他不孤单,有个干姐姐叫老邻居
作者:刘峰生
  马上要过年了,树人苑社区的曹金凤大妈心里有点着急。按照惯例,她要在年前去看望一下住进老年公寓的干弟弟沙声福,想不到的是,该老年公寓搬迁了。沙声福是位智障残疾人,曹大妈受其母亲石老太临终所托,一年三节前往看望,一晃已4年。昨天记者了解到,树人苑社区已打听到了沙声福所住老年公寓的新地址,曹大妈近几天将去看望。  受老邻居所托照看智障儿  据曹大妈介绍,她原来住渡江南路一家企业宿舍,公公婆婆住在石塔桥南,与石老太是前后幢楼的老邻居,且走得比较近。1999年前后,她的公公婆婆相继病倒,她为此搬过来照应,从此与石老太熟悉了。石老太一直与从小因脑膜炎而智障的儿子沙声福生活在一起。  后来的几年里,曹大妈的公公婆婆相继离世。2011年下半年,石老太因骨质疏松加重而生活不能自理,先后找了两个保姆都不满意,为此,石老太请曹大妈来帮忙。  从那时起,曹大妈帮石老太娘儿俩买菜烧饭、洗衣服、打扫卫生。石老太过意不去要给钱,曹大妈说,拿钱做事是本分,不拿钱帮忙是情分,老邻居一谈钱就不好办了。石老太无奈之下,喊曹大妈“干女儿”。  曹大妈告诉记者,石老太是2012年春节前去世的。石老太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儿子。石老太曾经与她商量,让沙声福跟她一起过,但她觉得不大好办,婉言拒绝了。  当时55岁的沙声福虽然智障,但自己有退休工资,石老太无奈之下同意让他到老年公寓生活。石老太为此拜托曹大妈,一年三节即端午、中秋及春节,要去看望一下沙声福。曹大妈同意了。  一年三节去看望,坚持4年  石老太去世后一个多月,即2012年正月初六,沙声福住进了老年公寓,从那时起到现在,曹大妈守诺一年三节前往看望。  据曹大妈介绍,一年三节去看望时,带的都是应时应节的物品。如端午节,她带的就是她在家包的粽子;中秋节既有超市购买的月饼,也有自己做的圆烧饼;春节就多了,除各种糕点外,还有沙声福最喜欢吃的花生、瓜子等。曹大妈说,沙声福在家时喜欢吃老鹅、素鸡,她每次都要买一盒老鹅加素鸡带去。另外,家门口的几个老邻居也舍不得他,也常常带着礼物去看望他。  今年59岁的沙声福比曹大妈小6岁,他母亲在世时就喊曹大妈干姐姐。这几年,沙声福只要看到曹大妈出现在老年公寓,就一蹦三跳地出来迎接,并跟她要零花钱。其他人问,这是谁啊?沙声福总是回答:“干姐姐。”  老年公寓搬走了,求助社区  3天前,曹大妈按照惯例前往扬子江北路的一家老年公寓看望沙声福,但该公寓却搬迁了。  曹大妈说,沙声福原来住杨庙的一家老年公寓,后来换了一家,住进了扬子江北路的一家老年公寓,2015年的中秋节,她还去过,但本周一去的时候她傻眼了,老年公寓被拆掉了,周围人也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  曹大妈回家后一夜没睡着,第二天就请树人苑社区的工作人员帮忙,他们在网上搜索,但都是老地址,最后大家一起打听,终于找到了现地址。曹大妈说,距离过年没多长时间了,沙声福肯定盼望她去,这几天她就要去一下,了却这一桩心事。  通讯员 刘芳 记者 刘峰生
(责任编辑:HN666)
新闻精品推荐
每日要闻推荐
社区精华推荐
精彩焦点图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老人幸福是城市温暖的印证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_长江网_长江日报_武汉晚报_武汉晨报_电子报_数字报
&&&&&&&&&&
论坛用户:
| 标题导航
第7版:特别报道
老人幸福是城市温暖的印证
105岁龚怀璋: 唱着儿歌过重阳
&&&&本报评论员&莫梓芫&&&&昨天是重阳节,一个属于老人的传统民族节日。重阳节的源远流长,说明敬老爱老的美德在民族文化中的悠久传承,这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对世界文化的有益贡献。&&&&古往今来,中国人以寿为祥,乐享天伦,被看作幸福的至高境界。这是对老人的敬重,也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长寿往往表示生活充实,精神愉悦,心灵豁达。&&&&武汉百岁以上老人就有380人,这是数百个家庭的幸福,也是整座城市的幸福。他们是这座城市美丽的夕阳红,是这座城市怡然宜居的象征,是这座城市活着的历史。我们祝福他们有无比幸福的晚年,也向所有生活在武汉的老年人问好。&&&&老年人的生活幸福,是家庭温暖的证明,也是城市温暖的证明。老年人能否在城市长寿安康,特别能够体现城市的生活质量,人文情怀和文明高度。我们要提倡敬老孝老的家庭美德,也要培养尊老爱老的社会风气。&&&&社会变迁,老年人作为经验传承、家庭权威的传统价值已经弱化,家庭结构变化,也让老年人的赡养成为突出问题。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老人的生活、娱乐是城市必然要面对的重要议题。这需要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公共服务建设,但首先是弘扬敬老爱老的文明之风。心里装着老人,爱着老人,才会有更充足的动力为老人的幸福作出种种安排。&&&&“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没打着,打着小松鼠!”昨晚,即将在4天后迎来自己105岁生日的龚怀璋老人,兴致勃勃地和家人一起唱着儿歌,欢度重阳。&&&&龚老的女婿、华中科技大学退休教授叶先生介绍,虽然已近105岁高龄,但老人身子骨仍然很硬朗。今年年初,老人在家不小心摔了一跤,到医院做了全身扫描,竟无一处跌伤,就连医生也表示惊讶。&&&&“长寿可能与规律的生活、开朗的性格有很大的关系。”叶先生是广东人,粤式靓汤是家中饭桌上的保留节目。另外,老人“每天早上一杯茶、一杯蜂蜜水,下午一杯酸奶,坚持好多年了”。&&&&老人将毕生精力用来照顾家人,三代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她的悉心照料。“我们家曾经在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住了8个人,都靠她里外张罗,没有她就没有这个和睦的家”。&&&&(见习记者陈晓彤)&&&&晚饭后,保姆在龚怀璋耳旁唱起儿歌记者郭良朔&摄&&&&104岁杨在秀:&家风和睦是长寿“密码”&&&&104岁的杨在秀和其他儿孙满堂的百岁老人们不同,3年前儿媳去世后,全家就只剩她和76岁的儿子两个人,“一直是我们两个空巢老人相依为命。”她用浓重的闽南口音笑着说。&&&&她有两个儿女,从福州迁居武汉近40载。老人除了耳背,身体没啥大毛病。虽然年轻时只是名普通的家庭妇女,但现在最喜欢的事是用放大镜读书看报,看的还都是文言文。满屋书香,杨在秀的孙子也是学霸,现在定居美国,在谷歌公司工作。&&&&儿子李滋湘说,老人长寿没有秘诀,但和睦的家风肯定是一个因素。她出身福州大户,家族十几户近百人住在一起,连成片的祖屋,占地2000多平方米。虽然人多,但因家法严格,极少有闹矛盾的事,一大家子和和气气。&&&&杨在秀和儿媳之间更是传为佳话。杨在秀90岁时肠梗阻病危,医生说没必要折腾了,她却说一定要救,态度比丈夫还坚持。陪护、送饭,她每次比丈夫跑得还快。(记者黄莹)&&&&76岁的儿子在为104岁的杨在秀按摩&记者胡九思&摄&&&&103岁高欣然:&不争不抢不计较&处处让着家里人&&&&来到老人家时,晚餐刚刚结束。芋头粉蒸肉、蒸蛋、大白菜、胡萝卜丝,几个菜老人吃得津津有味。“地上长的吃,天上飞的不吃”,老人介绍。&&&&1912年,高欣然出生于湖南长沙,1954年来到武汉,从此定居江城,成为东风造纸厂的一名工人,一直到退休。&&&&老人和三儿子住在硚口古田路康怡苑小区一间80余平方米的房子里。房间干净整洁,老人的房间物品虽然不少,却一点不乱,最显眼的地方摆着一台收音机。欧成美说,房间都是老人自己收拾,自己要帮忙她还不愿意。&&&&95岁之前,老人一直自己居住,饮食起居安排得井井有条。随着年纪变大,家里人不放心,现在就和儿子媳妇住在了一起。问起老人的长寿秘诀,她笑着说,就是一个普通人,哪有什么秘诀,“我这一辈子,就是平平淡淡地生活”。不争不抢不计较,学会退一步,老人这样形容自己。&&&(记者黄莹)&&&&高欣然103岁高龄,身体十分硬朗&记者任勇&摄&&&&102岁冯久英:&养女从未把她当外人&&&&江夏区金口街道的冯久英老人,生于1913年,今年102岁,已是五世同堂。记者昨日在家中看到了满头银发的冯久英老人,虽然耳朵听力不好,但老人身体健康,无病无痛,着实让人羡慕。&&&&“外婆可会照顾自己呢。”据外孙女刘玉梅女士讲,冯久英老人的作息饮食习惯很有讲究。老人每天早睡早起,中午还会午休一会。吃饭则是荤素搭配,口味偏清淡,蔬菜水果吃得多,每天早晨都会吃一个鸡蛋,老人有过午不食的习惯,很少吃晚饭。&&&&“我们家称得上是尊老爱老的模范了。”提起对老人的赡养,刘玉梅女士等人一脸的自豪。据刘女士透露,冯老人其实和她们这些后辈并没有血缘关系,她只是刘女士母亲的养母,因为膝下无子,45岁以后一直跟着刘女士的父母生活,至今已经快60年了。刘女士的父母也都是八十多岁的高龄老人了,每天换着花样地做菜,这么多年来一直尽心地照顾着老人。(见习记者鲜文涛)&&&&外孙女探望百岁老人冯久英&&记者许魏巍&摄&&&&102岁王文兰:&“老来俏老来笑”的潮婆婆&&&&昨日重阳节,江汉区福利院搞联欢,今年102岁的王文兰年龄最长,字正腔圆地唱了两段京剧,总共10多分钟,一点都不喘,引来阵阵掌声,老人笑个不停。&&&&王文兰年纪大了,但是心不老,喜欢精致生活,在很多人眼里是个“潮婆婆”。&“我的衣服几乎都是带花的,而且颜色还很鲜艳。”王文兰说,这些都是晚辈们买的,她喜欢穿得漂漂亮亮的。熟悉老人的人都说,“老来俏、老来笑”用在王文兰身上再合适不过了。&&&&王文兰退休前是一名小学老师,喜欢唱歌。80多岁住进福利院后,福利院开了京剧兴趣培训班,老人很有兴趣,开始认真学习唱京剧。王文兰进步很快,不久,唱京剧就成为她在福利院各种活动中的保留节目。&&&&“要说我长寿,最关键的秘笈,那就是性格开朗。”王文兰说,心情比什么都重要。(记者马振华&通讯员周钢)&&&&王文兰(右)老人表演京剧&&&&长江影像网周钢&摄&&&&101岁老人高仕儒:&坚持每天写日记&&&&“每天坚持记下发生的事情,怕以后老年痴呆了!”今年101岁的高仕儒,耳聪目明,身体硬朗,写日记是他每天必做的事。&&&&高仕儒年轻时是一名内科医生。因为是医生,高仕儒身体的小毛病都是自己治。谈到高仕儒长寿的秘笈,“主要是心态好!”儿子高大寿笑说,从自己记事起,就没见父亲发过脾气。&&&&高仕儒温和秉性也影响着家人,如今已四世同堂的他生活在一个温馨的大家庭,这也是一个医生世家,高老先生72岁的女儿和40岁的孙女都是医生。&&&&“父亲平时的娱乐就是看电视,最喜欢看比赛。”儿子高大寿说,父亲虽然年纪大,但视力、听力都很好,平时不出门,就在家中走走当做锻炼。老人一生不吸烟、不喝酒,生活起居规律。&&&&就在记者准备离开时,老人坐下开始写日记,“今天晚上长江记者照相留念”是高仕儒老人今天日记的第一句话,笔迹虽然有些歪曲,但苍劲有力。(见习记者高萌)&&&&高仕儒老人仍坚持每天写日记&记者郭良朔&摄&&&&100岁周慕仁:&老人手机用得很顺溜&&&&“治惠,你么样还没来呢?我都等了一上午了。”昨日上午9点多,江汉区福利院100岁的周慕仁用手机给大女儿李治惠打电话。周慕仁爱吃草莓酥,79岁的李治惠一大早找了好几个商场才买到,迟到了半个小时,到了后,连忙拿着草莓酥哄老母亲。&&&&李治惠说,老人生活非常规律,每天早上8点半,是雷打不动的“母女时间”,要么老母亲用手机与她拉家常,要么她去福利院看母亲。&&&&周慕仁与福利院很多老人不一样,她的床边整齐地放着“三件宝”:笔记本、老人手机、手电筒。笔记本上清晰地记着大女儿李治惠、二女儿、三女儿等10多位亲人的手机号。虽然会用手机在高龄老人中算很时髦,但是老人还不会用手机电话簿。而她眼睛不好,每次看本子需要打手电筒。&“三件宝”成了周慕仁与亲人交流的主要纽带,晚辈们不在身边也让她不那么孤独。(记者马振华&通讯员周钢)&&&&爱电话联系女儿的周慕仁老人&&&&&长江影像网周钢&摄&&&&100岁张佑:&96岁时仍为智障儿子买菜洗衣&&&&今年100岁的张佑老人在百步亭可算是名人。&昨日重阳节,张佑老人家中涌进了很多人送祝福。老人坐在轮椅上,布满皱纹的脸,安详愉悦。&&&&张佑老人育有两儿两女,已是四世同堂。二儿子有智障及聋哑,去年69岁时去世了。对智障的儿子,张佑一直到96岁时还在亲自照顾。96岁之前,张佑和智障的二儿子一直住在三阳路6层楼的民居中。洗衣洗碗,每天上下六楼买点小菜,都不在话下。几年前,张佑的智障儿子走丢了一次,一家人四处寻找,还通过电视台呼吁帮忙,最后终于找了回来。张佑后来格外小心,再没让儿子走丢过。&&&&“除了累了就休息,老人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养生之道。她不识字,但心善,脾气好,热心,爱聊天。”王爱保介绍,母亲80多岁时,一名70岁的街坊中风病倒在床,母亲主动上门帮人洗床单,晒被子。(记者刘睿彻&实习生胡小妹)&&&&张佑老人喜欢看漫画书&记者彭年&摄&&&&100岁李玉珍:&80岁还在创业&&&&昨晚6时多,江岸区70多岁的刘金铎、王云仙夫妻,前往丹南社区养老院,与住在这里的100岁的母亲李玉珍拉家常。&&&&这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8月份老人做百岁大寿,晚辈们齐聚一堂给老人祝寿,吃饭时满满7桌,有70多人。&&&&刘金铎认为,性情平和是母亲长寿的重要原因。爱喝汤是母子共同的爱好。刘金铎年轻时是火车司机,母亲经常煲汤送到车站给儿子喝。现在李玉珍老了,他和老伴就经常煲汤给老母亲喝。&&&&李玉珍的经历一直让儿子、儿媳非常骄傲。李玉珍从安徽逃荒到武汉,年轻时做地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社区做事,待人热情。身体硬朗的李玉珍80多岁时把社区的婆婆组织起来,创业办起了服务公司,扎拖把、洗纱布赚钱补贴家用。有一次李玉珍上厕所,听到一个10多岁女孩哭,了解到她是流浪女,就把她收为自己的孙姑娘,一直资助她读书,直到姑娘出嫁。(记者马振华)&&&&李玉珍聊天时有说有笑&记者胡冬冬&摄(实习生黄骋)&&&&380位百岁老人区域分布图&&&&江岸区&46人&&&&江汉区&21人&&&&硚口区&31人&&&&汉阳区&21人&&&&武昌区&74人&&&&青山区&22人&&&&洪山区&16人&&&&东西湖区7人&&&&汉南区&4人&&&&蔡甸区&30人&&&&江夏区&22人&&&&黄陂区&65人&&&&新洲区&16人&&&&经济开发区&2人&&&&东湖开发区&2人&&&&东湖风景区&1人&&&&单位:人&&&&2&&&&1&&&&1&&&&3&&&&1&&&&9&&&&113&&&&19&&&&49&&&&134&&&&48&&&&110岁&&&&109岁&&&&108岁&&&&107岁&&&&106岁&&&&105岁&&&&104岁&&&&103岁&&&&102岁&&&&101岁&&&&100岁&&&&380人&&&&379人&&&&2015年&&&&上半年&&&&2014年&&&&302人&&&&2013年&&&&275人&&&&2012年&&&&201人&&&&2011年&&&&女性306人&&&&男性74人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长江互动传媒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和建立镜像 鄂ICP证:020001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70406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鄂 B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是不是智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