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魂科学家怎么解释灵魂的释

拒绝访问 |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af3d122b27f43ad-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试论水文化之魂--水精神
当前位置:
试论水文化之魂--水精神
大 中 小
试论水文化之魂--水精神李 宗 新&&&&&
作者简介:李宗新(1939--&&& )湖北省钟祥市人,编审,1988年倡导开展水文化研究。现为中国水利文协水文化工作委员会和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摘& 要:水精神,就是水的灵气,是水给人们的感悟和启迪,是以水对中华民族崇高精神的赞誉,是人们以水为载体创造的精神财富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文化的精髓、核心和灵魂。其核心的核心是“上善若水” 的核心价值观念。文章从大禹治水的开创精神、善利万物的奉献精神、泪寄山河的爱国精神、上善若水的尚德精神、以柔克刚的坚定精神、浮天载地的包容精神、碗水端平的公平精神、臣心如水的廉洁精神、周流无滞的求知精神、高山流水的重情精神等十个方面探讨了水精神内涵的主要表现。&&& 关键词:水文化&&&& 核心和灵魂&&&&&&& 水精神&&& 上善若水&&&
水文化是人们在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与水为载体,获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一切与水为载体的文化现象的统称。水文化的精髓、核心和灵魂是什么呢?是水精神。恩格斯说过,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是思维着的精神。伟大的精神产生伟大的力量。水是有灵气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引用宜都太守严山松的话说:“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已于千古矣”,他认为水是有灵气的,而且产生巨大的力量,可以“惊知已于千古”。水精神,就是水的灵气,是水给人们的感悟和启迪,是以水对中华民族崇高精神的赞誉,是人们以水为载体创造的精神财富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的思想意识、民族性格有极大地影响。水精神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含与水有关的哲学思想、民族传统、高尚品德、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等观念形态,其核心的核心是“上善若水” 的核心价值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大禹治水的开创精神&&&&& 水有其利和害的双重性,但抑害扬利,或除害兴利始终是人类不懈的追求。在我国历史上尽管有女娲、共工和鲧治水的记载,但直到大禹才开创了治水成功的新纪元。大禹开创治水成功的精神统称为大禹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楷模。大禹精神代代相传,不断发扬光大,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心理和文化,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精神的典型代表。大禹精神内容十分丰富,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为民除害,无私奉献的精神。大禹面对“洪水横流,泛滥天下”(《孟子·滕文公下》)的危难局面,勇敢地担起了治水的重任。为了治水,他“劳身焦思,闻乐不听,过门不入,冠挂不顾,履遗不蹑。”(《吴越春秋》)“腓无肱,胫无毛,沐甚雨,栉疾风”(《庄子》)可见大禹把自己的全部心身都奉献给了治水事业。二是尊重规律,科学治水的精神。尽管远古时期科学技术水平很原始,但大禹善于总结前人治水的经验教训,特别是鲧单纯靠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了以疏导为主的科学方法。《淮南子·原道训》记载:“禹之决渎也,因水以为师。” 即尊重水往低处流的自然规律,因势利导地治理洪水。这种“以水为师”的思想,充分体现 “人水和谐”这一水文化的核心理念。在《史记·夏本记》中说禹“左准绳,右规矩”,“行山表水,定高山大川”。即他带着测量工具,到各处勘察地形,测量水势。在此基础上,他带领百姓,“疏川导滞”,根据地势疏通河道,排除洪水和积涝,使水归河槽,流入大海。三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精神。大禹治水面临的自然条件和生活环境是很艰辛的,但他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抗争,采取了既适应自然又改造自然的方法,取得了胜利。这种胜利,使我们民族得以生存繁衍,使我们国土得以开发,并创造了民族的早期文化。这一切体现大禹对群体、国家、民族的忠诚,铸就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魂魄。四是促进社会发展,开创社会文明的精神。经过大禹10多年坚持不懈的治水,平息了狂暴的洪水,使大地重新披上了绿装,人们从高山,从岩洞走出来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正如《诗经》中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所说:“奕奕梁山,维禹甸之”,说他治理了水患,把荒野之地开发为良田。由于大禹治水的功绩,使他在各部落中拥有了崇高的威望和至高无上的权力。形成了对部落联盟的有力领导。大禹召开的 “涂山诸侯之会”出现 “执玉帛者万国”的景象就是很好的说明。同时由于治水需要统一的指挥和领导,逐步形成了大一统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大禹 “定九州”,“铸鼎刑”,这样从经济上、政治上都为原始公社向奴隶制社会转化,为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的诞生创造了条件,夏朝的诞生标志着我国从此进入了人类文明社会。由此可见,正是大禹治水成功这种开创精神铸就了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基石。&&& 当代的水利人是大禹的传人。现在的“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正是对大禹精神的弘扬、创新和发展,为大禹精神赋予了新的时代精神,增添了新的光彩。&&& (二) 善利万物的奉献精神&&& 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是对水的奉献精神经典的评价。孔子对水的奉献精神也是赞美有佳,他说:水“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就是说,水能普遍的给予而并无私欲,好似很有道德的人;凡是能有水的地方就会有生命,好似很有仁爱的人。水,孕育了生命,成为生命之源,使地球从此有了生气;水,滋润着世间的万物,不图回报,让整个世界生机盎然。所以,在《淮南子&原道训》说:水“万物弗得不生,百事不得不成;大包群生而无好憎,泽及蚑蛲而不求报,富赡天下而不既,德施百姓而不费……利贯金石,强济天下;动溶无形之域,而翱翔忽区之上,邅回川谷之间,而滔腾大荒之野;有余不足,与天地取与,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靡滥振荡,与天地鸿洞,无所左而无所右,蟠委错殄,与万物始终。是谓至德。”就是说,水这种物质,万物得不到它就不能生存,百事离开了它就不能成功:广泛包容众生而没有偏私,恩泽到一只小虫而不图回报;使天下富足自身没有竭尽,德泽遍及百姓自身没有耗损;锋利可以穿透金石,强大可以通行天下,在无形的疆域里流淌,在迷茫的太空中翱翔,在山川峡谷里徘徊留连,在广袤的荒野中弥漫腾涌,无论多少,全都从天地之间去索取,施予万物而不分前后。因此说水没有私欲,也没有什么公心。水泛滥汹涌,和天地相连,不分左右,盘旋委曲,和万物共始同终。这就是水的最高美德。这首水的颂歌高度评价了水善利万物的奉献精神。&&& 水使我们这个星球有了生命,有了生气,有了活力,有了秀美;水使我们这个国家经济得到发展,社会得到进步,生态得到良好;水使我们每一个人的衣食住行得到保障,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把水的这种奉献,这种恩泽称作“上善”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因此,我们说水是极为宝贵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应该很好的崇敬水、爱惜水和保护水。&&& (三) 泪寄山河的爱国精神&&& 爱国精神,即爱国主义精神,这是一种历史形成的热爱和忠诚自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江河往往视为一个国家的象征。一旦国家受到侵犯或是造成分裂局面时,人们常借江河来抒发爱国之情。李清照在《上枢韩肖胄诗》中说:“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杯土。”表明诗人对自己家乡为金兵所占,誓死光复故土的决心。爱国词人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词中说:“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说青山挡不住东流的江水,借喻祖国的分裂是暂时的现象,祖国统一的事业是不可阻挡的。“中流击楫”的典故是借用江水表达誓师收复失地,报效国家的壮烈情怀和慷慨气节。这个典故出自《晋书·祖狄传》,说的是东晋奋威将军祖狄率师过江伐苻秦,船至江中,祖狄慷慨激昂地用佩剑敲打着船桨发誓:“祖狄不能清甲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意思是说,这次我如果不肃清中原的敌人,就不再过这条长江!表达了他不收复中原,誓不罢休的决心。祖狄过江以后,招兵买马,继续北上,与敌军展开了英勇的博斗,在江北人民的支持下,收复了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方。民族英雄文天祥在他抗元兵败被俘后,路过零丁洋即现在珠江口外的伶仃洋时,看到无垠的海涛,写下了《过零丁洋》的千古名诗。诗中写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用随风飘荡的柳絮形容山河破碎的南京政局,用雨打浮萍形容自己的身世沉浮。在惶恐滩头诉说自己为国家危安惶恐不安的心情,在零丁洋边叹惜自己孤苦飘零的处境。但是这一切都不足惜,最后,他面对苍海,面对人生,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爱国主义精神的千古绝唱。这种以死殉国的决心豪气奔放,震古烁今,为世世代代的人民所颂扬。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他的《挽刘道一》的诗中用“何时痛饮黄龙酒,横揽江流一奠公”的诗句中用“横揽江流”表示决心推翻腐朽的清王朝,为建设一个崭新国家而奋斗的爱国之情。当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踏上中国的版土后,《松花江上》和《保卫黄河》等革命歌曲成为表达爱国主义的最强音。&&& 抗洪精神是爱国主义的突出体现。洪水,是自人类有史以来经常发、自今也不能完全避免的一大自然灾害。这种灾害一旦降临人间,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幅风雨交加、大雨滂沱、浊浪滔天、沧海横流的悲壮场面。在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面临毁灭性灾乱的情况下,广大军民奋不顾身、舍生忘死奔赴抗洪第一线,开展了人与水生死的博斗。在这种搏斗中,一个英雄倒下去,千万个英雄站起来。这种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慷慨赴乱、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天地为之动容,世人为之赞颂。1998年,在我国长江流域和松花江、嫩江的抗洪斗争中,江泽民同志把这种抗洪精神归纳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正这种抗洪精神集中体现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崇高民族精神。&&& (四)上善若水的尚德精神&&& 水的尚德精神,是以水比德,对高尚美德的赞颂。对水的美德,我们的先哲有两句最著名的赞语:一句是老子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一句是孔子的“智者乐水”。老子在《道德经·八章》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动善时。”在这里,老子把水的品德人性化了,他认为高尚的人应具有水放七种美德,即;居住,要像水一样,选择深渊、大谷、海洋这些艰苦而低下的地方;心胸,要像大海一样宽阔,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要像水一样善利万物,真诚、包容、甘于奉献;说话,要像水一样诚实而恪守信用;为政,要像水一样清净、廉洁,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做事,要像水一样,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善利万物的事;行动,要像“好雨知时节”一样的把握时机。老子认为水的这七种美德最接近他的“道”。这里以水论道,实为以水论人,是老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以至以后的创立的道教把水与天和地三者并列称为三官作为崇拜的神像。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知者乐水”。汉代的刘向在《说苑·杂言》中对“知者乐水”有这样一段叙述: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回答:“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真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心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水必观焉尔也。”子贡进一步又问:“夫智者何以乐水也?”孔子进一步回答说:“泉源溃溃,不释昼夜,其似力者。循理而行,不遗小问,其似持平者。动而下之,其似有礼者。赴千仞之樱而不疑,其似勇者。障防而清,其似知命者,不清以入,鲜洁而出,其信善化者。众人取乎,品类以正;万物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其似有德者。淑淑渊渊,深不可测,其似圣者。通润天地之间。国家以成。是智者之所以乐水也。”&&& 还有,《管子》《度地》中说:“人皆赴高,己独赴下,卑也。卑也者,道之。圣者之器也。”苟于在《宥座》中说,水可以利万物而无任何索求,表现出仁义道德标准。《淮南子·原道训》中说:水“授万物而无所前后,是故无所私而无所公。”这些先哲对水的美德赞颂实际上是对人们道德、仁爱、理义、智慧、勇气、明察、坚贞、善化、度量、意志等美德的赞颂。因此人们常用带水的成语,如冰清玉洁、冰魂雪魄、洁身浴德等来赞美人的高尚品德。&&& (五) 以柔克刚的坚定精神&&& 在汉朝刘向所著的《说宛 敬填》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老师叫常枞,在他病的很厉害的时候,老子去探望他,并问老师有什么话要教诲学生?常枞张开嘴巴给老子看,问道: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老子说:还在。常枞又问:你看我的牙齿还在吗?老子说:没有了。常枞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老子说:舌头还在,大概是因为它柔软的缘故,牙齿没有了,大概是因为它刚强的缘故吧。常枞说:你说得很对,天下事的道理都在这里。你知道了这个道理,我就没有其他的什么话要说了。因此,在《淮南子 原道训》中说:“齿坚于舌而先之敝”。&&& 老子在在《道德经》的第七十八章中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就是说,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然而攻击坚强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胜过水的。水性之柔,却无坚不摧。在第七十六章中说:“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这个结论蕴含着坚强东西已失去生机,柔弱的东西往往代表新生事物而充满活力这一哲理。同时,我们还可以把水的“柔弱”理解为水的灵活性,而“克刚”是水的原则性。正因为水有刚柔相济,所以老子把它应用到军事上就能以弱胜强,以少胜多。老子这一因水而引发的柔弱胜刚强的水哲学告诉我们:做人不要逞强好胜,而应柔顺谦让,要有良好的处世修养,做事,要把握弱能胜强的原则,在有利的条件下,力求避免向不利的方向转化;在不利的条件下,要看到向有利方向转化的可能,争取有利的结果。&&& “水滴石穿”是水以柔克刚最典型的事例。这句成语的意思是说,从屋檐上面滴下的水点时间长了就能把檐下的石板滴穿,比喻尽管力量很小,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做出看来很难办的事情。我国宋朝有一个叫罗大经的文人,在他写的《鹤林玉露?》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崇阳县的县令叫乘崖,他见到一个管库的小吏从库中出来,在巾下带有一纹钱,他便下令给这入小吏打二十大板。小吏便问:这一纹钱微不足道,为何要打我二十大板?乘崖县令在判词上写到: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说明,正是由于水能坚持不懈,才使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质变,由滴水变为海洋,小错不及时纠正,也会变成大的犯罪行为。(六) 浮天载地的包容精神&&& 《春秋元命苞》中说:“浮天载地者,水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 管仲在《管子·形势解》中说:“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秦国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清朝爱国名将林则徐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些都形象地描述了水具有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既有嫉恶如仇的原则,又有改恶从善的能力,可以包容一切,使不洁之事化为鲜洁。&&& “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典故是用广阔的海洋比喻人的开阔胸襟。典故说的是在安徵省的桐城地区流传着一个六尺巷的故事。说在古代桐城出了一个张宰相。张宰相的弟弟在桐城因一个巷道的事与邻居发生争执,互不相让。张宰相的弟弟认为他哥在京城做大官,让他哥说一句话邻居就不敢再与他争执了,于是他就与他哥写了一封信,把为一个巷道建墙的事告诉了张宰相。张宰相见信后就给他弟回了一首诗:“千里修书为一墙,让他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宰相的弟接到这首诗后,便主动让出了三尺,邻居见张宰相的弟让出了三尺,他也让出了三尺,因而出现了前面所说的六尺巷的故事。这也就是 “宰相肚里能撑船”典故的由来。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不要斤斤计较,要大肚一些,包容一些,才能构建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我们常说“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也就是这个道理。&(七)碗水端平的公平精神&&& 人们常用“一碗水端平”的俗语说明处事应该公平、公道、公正,主持正义,不因私利而偏袒某一方。用水来说明公平正义是很有道理的。古人对水的公正性多有论述。孔子说:“水至量心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 就是说,水注入任何容器中,装满以后表面都是平的,好象公正;水盛满了不要刮就很平,好象很把握事物的度。东汉许慎撰著的世界最古老的字书之一《说文解字》中说:法,“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就是说,执法要“平之如水”,要 “一碗水端平”才能公平公正,才能去掉邪恶和犯罪。&&& “公”与“平”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吕氏春秋?贵公》中说:“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 就是说,只有公平、公道、公正,主持正义,才能天下太平。而要做到这些,“公”是前提,只有“公”才能“平”。何谓“公”?公者去私也。也就说,只有去掉私欲,才能做到公,才能天下太平。水是无私欲的,“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因此,水像铁面无私的法官,无私的给人们以丰厚的馈赠,而对违背自然大法的人,又无情地给予公正而严厉的惩罚。现在我们经常讲的“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个“法网”与水也有很密切的关系,因为从鱼网演变而来的。在成语字典中有一个“网漏吞舟”的成语,这里的网是借用鱼网说法网,意思是说,法网大疏,把能吞舟的大鱼,即很大的奸臣都漏掉了,还怎么能惩办坏人呢?&&& 正因为“水平”象征着公平、公道、公正,主持正义,所以人们把一个人理事的能力称为“水平”。说一个人的“水平”很高,就是说这个人处理事情的能力和办事的能力很强。在这里,“水平”和“能力”成了同一个意思。(八) 臣心如水的廉洁精神&&&& “臣心如水”的典故出自《汉书?郑崇传》。郑崇,西汉人,官居尚书仆射。尚书是在皇帝身边办事,掌管文书奏章的重臣,尚书仆射大概是尚书的副手。郑崇为人耿直,对皇上做出的错误决定敢于谏言。他曾两次劝阻汉哀帝不要无故封爵,这样就得罪了皇帝和皇亲国戚。皇帝非常生气地问郑崇:“君门如市人,何以能禁切主上。”意思是说,你门前像集市一样繁荣,车水马龙,交结了不少人,为什么不让我通过封爵来交结人士呢?郑崇答道:尽管我门庭若市,车水马龙,但我的心像水一样洁白,没有不廉洁的地方。因此,以后人们常用“臣心如水”来说明一个人的廉洁。&&&& “黄河清,圣人出”也是讲水清则人廉。实际上应该是人廉则水清。我国历史上所说的的清官,都有清洁如水的意思,都是比较廉洁的官员,都是能关心人民的疾苦,重视兴修水利,造福于民的官员。如宋朝著名的清官包拯都称“包青天”,他一生铁骨铮铮,直言谏上;惩治邪恶,铁面无情,而且注重民生,关注水利。他在开封府任内,曾经过与皇帝宠臣权贵作艰苦斗净,清除了惠民河上严重的行洪障碍,及时泄退了洪水,拯救了被淹的民众和田园。同样被颂为“青天大老爷”的明朝清官海瑞也是一生清廉正直,刚正不阿。在他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储粮提都军务和应天府巡抚时,江南连年发生严重水灾。他采取以工代赈的办法,疏通了从上海南跑口至嘉定南渡间的一万八千丈河道,又疏通了阻水严重的白茆河,从而大大地减轻了这些地方的灾情。&&& “冰心玉壶”是用水和冰的洁白晶莹来比喻人廉洁的高尚品德。唐朝大诗人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写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明诗人被贬,虽然感到苦闷孤独,但始终保持光明磊落、廉洁自守的情操。翻开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凡是开明的、爱国的、廉洁的君主、贤相和官员都是爱水的和治水有功的人物。(九) 周流无滞的求知精神&&& 孔子有句名言:智者乐水。他的学生问他,智者为什么乐水时,他说:“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又说:“淑淑渊渊,深不可测,其似圣者。”这些都是说,水很深邃,包含着丰富的知识,好似无所不知。到宋代,孔子学说的后继者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对“智乐者水”解释道:“智行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意思是说,水是奔流不息的,即“不废江河万古流”。水的这种不停的流动,好像在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不断地寻求真理,因而就能通达事理。朱熹在他的《观书有感》的诗中对这句话作了注释:“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里作者借池塘之水所以能清澈见底,是因为有活水来补充这一自然现象,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努力学习,不断地用“源头活水来”,即新鲜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才能永保旺盛的活力。&&& 荀子有篇《劝学》的文章,专门讲学习的方法和学习的态度,其中不乏用水来喻理的例字。文章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为水之而寒于水。又说:积水成渊,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些都是用水来教育人们一定要努力学习,就能达到新的境界,就能后来居上。而学习一定要循序渐进,不断的积累知识,才能有大的学问。&&& 水确实能让人们领悟出许多充满智慧的哲思。如“水过满即止”,寓意做人要谦虚谨慎;“水浅则流淌,水深则不可测”,寓意做事要智慧;“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寓意要辩证看待问题;“水到渠成”,寓意经过努力,条件成熟,事情就能顺利办成;“覆水难收”,寓意做事要三思而行;“知识的海洋”说明知识的渊博无垠; “学海无涯苦作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等,都是教导学习一定要克服困难,不断攀登。(十) 高山流水的重情精神&&& 鲁迅先生所说:“无情未必真豪杰。”而以水喻情,正是揭示人们情感世界的最好载体。在《列子?汤问》中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一个叫俞伯牙的人琴弹得特别好,一个叫钟子期的人对音乐的欣赏能力特别高有一次,俞伯牙弹琴时,心里想看高山,钟子期听了就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俞伯牙又想到流水,钟子期听了就说;“善哉,洋洋乎若江河!”后来人们用“高山流水”比喻知己和知音。是啊,一个人的心里在想什么,另一个人一听就知道,这还不算知己吗?这就叫做心有灵犀一点通。&&& 在《庄子?山木》中有这么一段话:“且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交朋友讲的是志同道合,不求私利,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而小人交朋友总是想要得到自己的私利,不惜行贿受贿。所以人们常用“君子之交淡如水”来比喻友谊的真挚。李白有首著名的诗叫《赠汪伦》,诗中写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说的是李白在游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时结识了一位会酿酒的汪伦。汪伦常以美酒招待李白。在李白乘船离开泾县时,汪伦又赶去送他。于是李白借用深千尺桃花潭的水表达了对汪伦的深厚情意。其中大概也有对美酒的留恋。所以李白在《寄远十一首》的诗中说:“相思无日夜,浩荡若流波。”白居易《浪淘沙》中的“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李清照《一剪梅》中的“花逢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些诗词都是以水起兴,把对亲人、友人、情人思念和真挚的情感写得入木三分。还有用“春露秋霜”比喻对长辈和先人恩泽和威严的崇敬;用“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寓意对别人的帮助要知恩善报;用“秋水伊人”和“望穿秋水”比喻对亲友的思念;用“柔情似水”寓意男女感情缠绵;用“如鱼似水”、“水乳交融”寓意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和睦。如此等等都给水涂上了浓厚的感情色彩。&&& 如果上面是以水来表达的人与人之间的深情厚意,那么“风雨同舟”、“同舟共济”往往是一个民族在遇到较大灾难时,表现出的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整个民族情相系,心相连,大爱无疆的高尚民族情怀。每当遇到大的洪、涝、旱灾时,每当遇到严重自然灾害时,每当遇到国家危难时,都会有义捐、义演 、义卖等动人场面的出现。这种大爱无疆的高尚民族情怀不仅表现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之内,而且还表现在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国家之间。这大概是人类共有的恻隐之心的表现吧。&&& 综上所述,把水文化之魂--水精神,归纳为大禹治水的开创精神、善利万物的奉献精神、泪寄山河的爱国精神、上善若水的尚德精神、以柔克刚的坚定精神、浮天载地的包容精神、碗水端平的公平精神、臣心如水的廉洁精神、周流无滞的求知精神、高山流水的重情精神等十个方面,是对水精神的初步探索,恳请得到专家和同仁的批评、修正和补充。这份抛砖引玉之作,旨在引起更多的人对水文化之魂这一重大问题的深入研究,正确把握,大力弘扬,以便更好地推进我国水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同时,大力弘扬以水赞誉的这些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和美德,以此引领社会风尚,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友爱、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星空下的灵魂 毕淑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