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I玩九客德 州扑 克的时候,cf游戏圈兑换奖品网址了实物奖品,我哲该怎么领取?

(一) 赵树理    赵树理(日~日),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小说多以华北农村为背景,反映农村社会的变迁和存在其间的矛盾斗争,塑造农村各式人物的形象,开创的文学“山药蛋派”,成为新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文学流派    1930年底,赵树理一边流浪一边开始写作,在抗战前的几年间写出了《金字》《盘龙峪》等小说。1937年投身抗日工作,在山西从事各种文化工作,编报纸副刊,写出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小说,如《小二黑结婚》(1943)、《李有才板话》(1943)、《李家庄的变迁》(1946)、《福贵》等。全国解放以后,继续深入农村生活,笔耕不辍,驰骋于中国文坛。短篇小说《锻炼锻炼》《登记》、长篇评书《灵泉洞》(上集),以及《实干家潘永福》、长篇小说《三里湾》(1955)等。赵树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我国真正熟悉农村、热爱人民的少有的杰出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真实地再现了我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有一种新鲜活泼、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二)艾芜    艾芜(),原名汤道耕,四川省新都县人。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南行记》、长篇小说《山野》、《百炼成钢》等         艾芜() ,现、当代作家,原名汤道耕,笔名刘明、吴岩、汤爱吾等。艾芜是道耕的笔名,他开始写作时,因受胡适“人要爱大我(社会)也要爱小我(自己)”的主张的影响,遂取名“爱吾”,后慢慢衍变为“艾芜”,从此,这一名字就伴了他一生,真名反而鲜为人知了。祖籍湖南宝庆府武冈州新都清流镇翠云村3组人,在清流镇也有建其纪念馆“艾芜故里”。1921年考入成都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5年因不满学校守旧的教育和反抗旧式婚姻而出走,漂流于云南边疆、缅甸和马来亚等地,当过小学教师、杂役和报纸编辑,并两次差点病得差点死去。因为同情缅甸的农民暴动,1931年被英国殖民当局驱逐回国到上海。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开始发表小说。在上海期间,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南国之夜》、《南行记》、《山中牧歌》、《夜景》和中篇小说《春天》、《芭蕉谷》以及散文集《漂泊杂记》等。作品大都反映西南边疆和缅甸等地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自发的反抗斗争,开拓了新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他所描写的传奇性故事,具有特异性格的人物和边地迷人的绮丽风光,使作品充溢着抒情气息和浪漫情调    南行记》是艾芜的处女作,也是他的全部创作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有艺术魅力的作品。郭沫若、茅盾、周扬、胡风、周立波等名家以及各种现代文学史和论著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在现代文学史上,艾芜最先在《南行记》中以绮丽的西南边塞风光,浓郁的异域情调,写出了一幕幕人间悲剧,刻划了“那些在生活重压下强烈求生的欲望的朦胧反抗的行动”(见《关于小说题材.与鲁迅的通信》)。他在描写那些底层劳动者、流浪汉、少数民族贫苦人民悲惨命运的同时,尽力去挖掘他们身上的真、善、美的品质、“他们性情中的纯金”(艾芜语)。他所塑造的小黑牛、夜白飞、鬼冬哥及野猫子等人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的形象。他的小说被译成英、俄、日本、朝鲜、德、法等多种文字,深受国外读者喜爱。艾芜研究方兴未艾,有关艾芜生平、创作的传记、专著、论文已有十余种、百余篇问世。根据《南行记》改编的电视剧《边寨人家的历史》(艾芜出现在荧屏上,令人倍增亲切与敬慕),荣获“’93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深受国内外观从的赞赏。     在艾芜的故乡的新都区桂湖公园中的饮马河畔,距学士堰遗迹不远的翠竹丛中,人们修建了艾芜墓。艾芜墓由红砂巨石垒成,上端矗立着他的半身青铜塑像。身后的碑文记载着他的生平;胸前的碑面上“艾芜之墓”四个字,由巴金手书。墓前端有一块正方形大理石,上部刻着艾芜的一段座右铭:“人应像一条河一样,流着,流着,不住地向前流着;像河一样,歌着,唱着,欢乐者,勇敢地走在这条坎坷不平、充满荆棘的路上。”下部嵌着一束铜质山茶花。座右铭、大理石、山茶花,寄寓着这位南行作家、流浪文豪不平凡的一生。        (三)雷振邦    雷振邦(),北京人。满族。自幼喜爱京戏和民间小调,会拉二胡。曾在日本高等音乐学校作曲科学习,回国后当过中学教员。历任北京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作曲,中国音协第三届理事,中国影协第四届理事。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有《雷振邦创作歌曲选》。    雷振邦最为著名的要属《冰山上的来客》和《刘三姐》两部作品了。        几十年来,雷振邦创作的故事影片音乐主要有:《董存瑞》、《马兰花开》、《芦笙恋歌》、《花好月圆》、《五朵金花》、《金玉姬》、《达吉和他的父亲》、《刘三姐》、《万木春》、《冰山上来客》、《景颇姑娘》、《战洪图》、《钢铁巨人》、《暗礁》、《吉鸿昌》、《小字辈》、《幽谷恋歌》、《明天回答你》、《精变》《赤橙黄绿青蓝紫》、《东方大魔王》……还有82集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等。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曾经风靡全国,广为传唱,成为人们喜爱的经典音乐作品,他不愧为是中国影坛深受观众欢迎的著名电影作曲家。        《冰山上的来客》中一首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是雷振邦的代表作,此曲调具有新疆民歌风味,以一首塔吉克族的舞曲为素材,适当放慢了速度,并根据歌词句式的需要而改变创作。 这首乐段分节歌结构的抒情歌曲,唱的是边防战士的爱情生活,旋律婉转动听。曲中歌词的重复,不仅加强了语气,而且使感情的抒发更为深切,是一首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一首歌。 20多年间,他谱写的电影歌曲一百余首。并为白族、壮族、彝族、拉祜族、塔吉克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创作歌曲和音乐.他坚持深入生活,向民间艺人学习,创作了大量的形象鲜明,优美抒情,具有强烈的民族地方色彩和散发着扑鼻的生活芬芳、地域风情的音乐作品,形成他的作品曲调优美、婉转轻柔、而柔中有美、美中见秀、秀中显雅、脍炙人口的独特艺术风格,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四)刘炽  
日~日),原名刘德荫,曾用名笑山,陕西西安人,中国著名的电影作曲和歌曲家。历任抗战剧团舞蹈演员(舞蹈班副班长),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教员,研究生,助教,东北文工团作曲兼指挥,东北鲁艺音工团作曲兼指挥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戏剧学院歌剧团作曲兼艺术指导,中央实验歌剧院作曲兼艺委会委员,中国铁路文工团艺术顾问,辽宁省歌剧院副院长兼艺委会主任,中国煤矿文工团总团副团长兼艺委会委员,中国音协理事,创作委员会委员,《歌曲》编辑部编委     刘炽创作生涯是从1939年发表处女作《陕北情歌》开始的,创作了大型作品70余部,中小型作品近千首,著述了15万字的多篇论文,出版了作品集14本,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收入他的多首歌曲,他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流传之久远实属当代音乐家中罕见。作品包括歌剧音乐,大合唱、电影音乐各10部,及其它中、小型音乐作品。著名的有大合唱《祖国颂》;《我的祖国》(电影《上甘岭》插曲)、《英雄赞歌》(电影《英雄儿女》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电影《祖国的花朵》插曲);舞蹈音乐《荷花舞》等。
《英雄赞歌》谱  歌剧有《白毛女》(曲作者之一牧羊姑娘》(与人合作)、《火》、《阿诗玛》等;电影音乐《陕北牧歌》、《上甘岭》、《祖国的花朵》、《风暴》、《英雄儿女》、《大渡河》、《哪是我家》等;其它有《工人大合唱》、《边疆战士大合唱》、《天天向上》、《荷花舞》、《牧笛》,第三、六套广播体操音乐,管弦乐《哀乐》等。童声大合唱《英雄少年》、《天鹅之歌》、《山谷里的回声》、《蓝天和大地》、《金色的小船》等。他的歌曲《翻身道情》、《崖畔上开花》、《让我们荡起双桨》、《我们在大地上栽种鲜花》、《我的祖国》、《英雄赞歌》、《新疆好》、《祖国颂》等几代人共同传唱。  
  (五)冼星海  (-),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作曲家、钢琴家,于1939年所作的《黄河大合唱》是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另外有影片《冼星海》  冼星海,日(农历5月11日)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6岁随母亲到新加坡,在新加坡的养正小学最先接触音乐.   
  1918年入岭南大学附中学小提琴,1926年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国立艺专音乐系学习。1928年进上海国立音专学小提琴和钢琴,并发表了著名的音乐短论《普遍的音乐》。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从师于著名小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在肖拉·康托鲁姆作曲班学习。留法期间,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1935年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战斗性的群众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复活》《大雷雨》等谱写音乐。抗战开始后参加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后去武汉与张曙一起负责开展救亡歌咏运动。1935年至1938年间,创作了《救国军歌》《只怕不抵抗》《游击军歌》《路是我们开》《茫茫的西伯利亚》《祖国的孩子们》《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1938年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主任,并在“女大”兼课。教学之余,创作了不朽名作《黄河大合唱》和《生产大合唱》等作品。1940年去苏联学习、工作,日卒于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   
黄河大合唱  冼星海的四部大合唱《生产运动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牺盟大合唱》。   其中《黄河大合唱》是最杰出的大合唱影响最为广泛。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非常兴
钱韵玲和冼星海  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之后,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黄河大合唱》为中国现代大型声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在六十年代后期,还被改编为钢琴协奏曲。   《黄河颂》是抗日战争时期,著名交响乐《黄河大合唱》中一首独唱歌曲的歌辞,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希望在抗日战争时期,激发起人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民族意识. 虽然其创作年代已与我们相去甚远,但那奔放,豪迈,铿锵有力的诗句和强烈的情感,至今读起来仍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唤起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自豪感. 写出了华夏民族的心声!  1940年12月,冼星海来到苏联,这是他生活的最后五年。在此期间,他得以有较集中的精力对几部大型作品进一步修饰并最终完成。1941年6月爆发了震惊世界的“苏德战争”。连年的兵火战乱,颠沛流离,生活无着,再加上缺医少药,使本来体弱多病的冼星海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到了生命垂危的地步。1945年初,苏联有关方面将他送到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医院接受治疗。刚住进医院,冼星海便开始创作管弦乐《中国狂想曲》。但病魔无情,日他病逝于克里姆林宫医院,年仅40岁。同年11月14日,延安隆重举行了“冼星海追悼会”,毛泽东主席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
  (六)沈从文  沈从文(日-日)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沈从文是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31年-1933年在山东大学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沈从文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苗族,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撰写出版了《边城》、《长河》、《唐宋铜镜》、《龙凤艺术》、《战国漆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专著。他活了86岁,文学水平十分高,即使在讲课也体现出坦言和直率品质。   1943年完成的《边城》,是这类“牧歌”式小说的代表,也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一个高峰。小说叙述的是湘西小镇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以及这份平凡宁静中难以抹去的寂寞和“淡淡的凄凉”。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条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家人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说在这种极其朴素而又娓娓动人的语调中开始叙述,一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宁静古朴的湘西乡间景致。小说叙述了女主人公翠翠的一段朦胧而了无结局的爱情,但爱情却不是小说所要表现的全部。翠翠是母亲与一个兵士的私生子,父母都为这不道德的、更是无望的爱情自我惩罚而先后离开人世。翠翠自打出生,她的生活中就只有爷爷、渡船、黄狗。沈从文用平淡的语言淡化了翠翠与爷爷孤独清贫的生活,却尽量展现他们与自然和乡人的和谐关系:近乎原始的单纯生活,淳朴自然的民风,善良敦厚的本性,与那温柔的河流、清凉的山风、满眼的翠竹、白日喧嚣夜里静谧的渡船一起,构成一幅像诗、像画、更像音乐的优美意境。
  (七)钱钟书    钱钟书,原名仰先,字哲良,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曾为《毛泽东选集》英文版翻译小组成员。晚年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副院长。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钱钟书在文学,国故,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其夫人杨绛也是著名作家,育有一女钱瑗(1937年-1997年)。  
  宣统二年(1910年)出生.   农历庚戌年十月二十日(公历11月21日),祖籍是江苏无锡县,伯父钱基成,父亲钱基博(子泉),叔父钱基厚(孙卿)。     主要著作  1937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  
《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  1941 《写在人生边上》(散文集,开明书店1941年12月出版)     1945 《猫》(《文艺复兴》1月10日);《人·兽·鬼》(著名短篇小说集)(开明书店6月版)     1947 《围城》(著名长篇小说集)(晨光出版公司5月版)     1948 《谈艺录》(开明书店1949年6月版)     1958 《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8月版)     1978 《古典文学研究在现代中国》(《明报月刊》7月)     1979 《旧文四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9月版);《管锥编》(中华书局8月版)     1980 《诗可以怨》(《文学评论》1981年1期)     1981 《管锥编》、《管锥编增订》(中华书局1982年9月出版)     1984 《也是集》(香港广角镜出版社3月版);《谈艺录》(补订本)(中华书局9月版)     1985 《七缀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2月版)     1988 《模糊的铜镜》(《随笔》1988年第5期)     1995 《槐聚诗存》(三联书店3月版)     1996 《石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月版)     2003 《钱钟书手稿集 容安馆札记》 (商务印书馆7月版)     2005 《宋诗纪事补订》(三联书店)  《围城》    是钱先生唯一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现代文学经典。有论者认为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围城》内涵充盈,兼以理胜于情,是小说中的宋诗。所谓“围城”,如书中人物所说,是脱胎于两句欧洲成语。英国人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法国人的说法是:结婚犹如“被围困的城堡fortressassiegee,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本书的主人公方鸿渐本来不知道有“围城”之说,然而,当他听人说到“围城”,并且经过后来的坎坷,便对“人生万事,都有这个想法。”“围城”是对一种人生情境的形象概括,也是对一种心理意态的巧妙把捉。“围城”所描绘的,乃是人类理想主义和幻想破灭的永恒循环。古往今来,多少人都是从自以为天佑神助开始,而从意识到造化弄人结束。《围城》中时起时伏,处处申说的,都是理想的不断升腾和一再破灭。经常是事将成矣而毁即随之,浪抛心力而已。许多人终身处于“围城”境遇而不察,因此,“围城”完全可以作为人类身处困境、屡遭挫折的象征。钱锺书先生旁观浮生,思虑沉潜;指点世态,寄慨遥深,以形而下示形而上,使读者对人生恍然如有所知。本书风格幽默,妙譬可人,读之颇可领略汉语文字的丰赡粹美。     《围城》的艺术特色:   (1)采取大跨度的横向移动式的结构间架,以人物行踪的两点双线来布设格局。   (2)与众不同的讽刺艺术——反仿、反讽、反论构成的机敏的讽刺。
(八)茹志鹃  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侠,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曾用笔名阿如、初旭。祖籍浙江杭州。1925年9月生于上海。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   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60年起从事专业
茹志鹃  文学创作,是中国作协会员,又被选为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理事。1977年当选上海七届人民代表。现为《上海文学》编委。茹志鹃是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侠,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她的许多作品如《百合花》、《静静的产院》、《如愿》、《阿舒》、《三走严庄》等都受到过茅盾、冰心、魏金枝、侯金镜等老一辈作家的好评,一些作品被译成日、法、俄、英、越等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她在1958年春天写了小说《百合花》。这篇美丽的作品40年来美丽了许多人的心灵。它被纳入中学语文课本。茹志娟因为写了《百合花》,自己也成了一朵流芳百合,而百合这种名不见经传的草本植物,因为茹志娟而变成千古百合,这都是真的。现在中药堂里边最动听的药名当推百合,百合百合,细细品味两遍,真是满口噙香。
  (九)江阴刘氏“三杰”     刘半农      (日~日) 原名刘寿彭,后改名刘复;初字伴侬、时用瓣秾
刘半农、后改字半农,号曲庵。江苏南沙人,汉族,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同时,他又是我国语言及摄影理论奠基人。他的《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是我国第一个获此国际大奖的语言学家     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1911年曾参加辛亥革命,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报刊投稿为生。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积极投身文学革命,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1920年到英国伦敦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5年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   1926年出版了诗集《扬鞭集》和《瓦釜集》。1934年在北京病逝。病逝后,鲁迅曾在《青年界》上发表《忆刘半农君》一文表示悼念。    刘天华    ()原名寿椿,半农二弟,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他在我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沿用西方五线谱记录整理民间音乐,大胆借鉴“西乐”改进国乐。他不仅创作了《病中吟》、《良霄》、《空山鸟语》、《光明行》等不朽名曲,而且他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专业二胡学派的奠基人,第一次把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纳入高等音乐教育课程。他是民族乐器的革新者,将传统的二胡三把位延伸到五把位,使二胡的表现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境地;将琵琶的四相十品改革成六相十八品半,使琵琶成为世界通用的音律十二平均律乐器。赋予这两件古老的民族乐器以新的生命。    刘北茂    ()原名寿慈,半农三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是刘天华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他一生创作了《汉江潮》、《小花鼓》、《流芳曲》等一百多首二胡独奏曲和大量练习曲,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多产的作曲家,被誉为“民族音乐大师”。
(十)老舍    老舍(日-日),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姓舒舒觉罗氏,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文革期间受到迫害,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夫人胡絜青()。  享年67岁,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满族,北京人正红旗人,人民艺术家。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剧本《残雾》《方珍珠》《面子问题》《春华秋实》《青年突击队》《戏剧集》《柳树井》《女店员》《全家福》《茶馆》,报告文学《无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其中,最著名的是:《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日出生于北京,在大杂院里度过的童年生活使老舍从小就熟悉车夫、手工业工人、小商贩、下等艺人、娼妓等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城市贫民,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从小就喜爱流传于市井巷里的传统艺术(如曲艺、戏剧),这些都是他将来倾向于写作平民生活和长于话剧创作的生活基础。   1918年老舍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时,老舍正在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学任校长。“五四”对他的思想和人生道路的选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24年夏,赴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华语教员,并从事文学创作。1926年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在《小说月报》17卷第7号上连载时,署名为“舒庆春”。但自第8号起连载上的署名改为“老舍”,直一小说全部载完。这标志着老舍文学创作道路的开端。接着,又发表了《赵子曰》《二马》,从而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1929年,老舍取道新加坡回国。在新加坡写了中篇小说《小坡的生日》,这是一部儿童文学作品,描写了生活在新加坡的华侨少年与各被压迫民族的小伙伴一起,反对强权奴役的故事,体现了团结奋斗、强国救民的思想境界。   年,老舍先后在山东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在济南这座温和朴实的古城里,老舍和普通的教员、记者、车夫、厨子、说唱艺人、民间拳师为友,汲取民间养分,创作了4部长篇小说—《大明湖》、《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还出版了包括《黑白李》《微神》等15部短篇小说在内的短篇小说集《赶集》以及幽默诗文集《老舍幽默诗文集》,以及散文《趵突泉》《济南的冬天》《济南的秋天》等,并翻译发表了大量外国文学。此间,他看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日本帝国主义的肆意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行径,创作了长篇小说《大明湖》,为济南人民以及所有蒙受侵略之苦的祖国人民抒发愤慨。在这部小说里,他第一次描写了共产党人的形象。1934年秋,赴青岛任山大中文系教授,讲授高级作文、欧洲文艺思潮、外国文学史、文学概论等。期间,他结识了当时聚集在青岛的许多文朋诗友。1935年,老舍与洪深、王统照、臧克家等朋友一起发起在《青岛民报》附出《避暑录话》周刊,题名语意双关,一是避时令之暑,二是避“当局”之“暑”,所刊诗文俱出名家,不但文字生动活泼,常有精美之作,而且立意精到,令读者刮目相看,于是在青岛一纸风行,赢得了读者的喜爱。从济南到青岛,老舍除了教书便是写作,写下了6部长篇小说:《大明湖》(原稿在“一·二八”战火中被毁)、《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文博士》、《骆驼祥子》,以及多篇中短篇小说。《骆驼祥子》完成于1936年夏,发表于同年9月至翌年10月的《宇宙风》,1939年由上海人间书屋出版单行本,1943年后被译为日文、英文、法文、德文、瑞典文、捷克文,是老舍的代表作。   1936年老舍辞职,从事专业写作。在山东工作和生活的这段时期,是他一生中创作的旺盛期之一。他先后编了两个短篇集《樱海集》《蛤藻集》,收入中短篇小说17篇。创作了《选民》(后改题为《文博士》)《我这一辈子》《老牛破车》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长篇杰作《骆驼祥子》。期间老舍大女儿在济南出生,起名舒济。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的炮声使老舍无法再埋头于创作。 8 月 1 日 第三个小女孩舒雨出生后,青岛形势危急。在接到齐鲁大学文学院的聘书后,全家搬到齐大校内现在的常柏路 11 号。 11 月 15 日 ,日寇炸毁黄河铁桥,济南危在旦夕。决不能当汉奸,坚决去抗战,老舍毅然提起小衣箱,告别妻儿,离开常柏路 11 号温馨的家,奔向武汉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去。 在1938年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中,老舍担任负责人――总务部主任。之后,又转到重庆,“文革”在艰难困苦中顽强坚持七年时间,直到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老舍以满腔热情和耐心细致的工作,团结各个方面的文艺家,共同致力于推动抗战的文艺活动。并以笔为武器,进行多种文艺形式的创作。长诗《剑北篇》用大鼓体写成,《王家镇》《忠烈图》用京剧形式写成,《残雾》《归去来兮》《面子问题》用话剧形式写成。先后出版了短篇集《火车集》《贫血集》,长篇小说《火葬》,完成了长篇巨著《四世同堂》的前两部《偷生》和《惶惑》。同时,还撰写了大量杂文、散文、诗歌。   抗战胜利后,1946年,老舍和曹禺作为我国民间第一批文化人应邀赴美国访问和讲学。在美国,做了多次公开演讲,为增强大洋彼岸的人们了解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并在此写成《四世同堂》第三部《饥荒》和另一部长篇小说《鼓书艺人》还有《断魂枪》。还协助美国友人翻译他的一些作品。《四世同堂》是老舍完成的规模最宏大的作品,约一百万字。以北平一叫“小羊圈”胡同里多种人物,特别是以祁家祖孙四代为中心,展开错综复杂的画面与情节的描写,表现了沦陷区人民的苦难经历,以及他们在幻想破灭后,终于觉醒,坚决抗战的过程。揭露了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和汉奸的无耻,也写出了知识分子的善良、懦弱和苦闷,以及下层市民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决心。包含着老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留下了一座伟岸的纪念碑。   1949年10月,老舍回到祖国。创作话剧《方珍珠》。1951年,又创作了歌颂人民政府为普通市民办实事的《龙须沟》。该剧上演后,老舍获得了北京市政府授予的“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之后,他还创作了歌剧《消灭细菌》《大家评理》,话剧《生日》《春华秋实》等。   建国后,老舍政治热情十分高涨,他先后担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文联主席,华北行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文联主席团成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第一、二届人大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三届主席团成员,全国政协三届会议常务委员等职。自1950年至1955年,老舍创作了大量的话剧、京剧、儿童剧。其中话剧《茶馆》把老舍的话剧艺术推向了高峰,成为我国戏剧艺术殿堂的一颗璀璨明珠。   1961年至1962年,老舍创作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遗憾的是未完成,就被迫停笔。   文革中,老舍遭到了恶毒攻击和迫害。1966年,他被逼无奈,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终年67岁。  
(十一)何占豪\陈钢  何占豪1933年出生在浙江诸暨的一个农民家庭,以唱绍兴剧维生的父亲不希望儿子将来像自己一样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在何占豪12岁时,父亲用借来的钱把他送到杭州念初中,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没想到酷爱戏曲的何占豪最后还是学上了越剧。一次上海之行让何占豪无意中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并且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粱祝》。但是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他鲜有作品问世。有人说这首作品不仅是何占豪本人音乐生涯的最高峰,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完美结合的典范。  陈钢,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早年,他即师从于父亲陈歌辛和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钢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又师从于丁善德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夫学习作曲与理论。早在求学期间,他即以其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这首流传最广的中国交响乐作品曾先后荣获五次金唱片与白金唱片奖。      1958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与同学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国“妇孺皆知”的最著名的小提琴作品,是全世界演出和录音版本最多的中国管弦乐曲,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音乐的必听曲目,被誉为“为中国创造民族化交响乐开拓一片绿野”的“不朽的(中国)民族音乐经典”,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整个东方音乐的骄傲”。在不久前香港电台举办的一次民意测验中,《梁祝》与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等古典乐坛上家喻户晓的伟大作曲家的作品一起,被评为“千年最受听众欢迎的十部经典音乐作品”。曾经有一位学者感叹道:“哪里有太阳,哪里就有中国人;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
就完了,然后呢?
(十二)杨朔    杨朔,男,1913年生, 山东蓬莱人。原名杨毓瑨,字莹叔,蓬莱城里人。现、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 他的作品基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代表作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等  杨朔(),男,是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小说家。原名杨毓瑨。山东蓬莱人。中共党员。1929年毕业于哈尔滨英文学校。1939年参加八路军,转战于河北、山西抗日根据地,从事革命文艺工作,后到延安,在中央党校三部学习,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第十九兵团战地记者,1949年后随铁路工人组成的志愿军入朝,回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外国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秘书长,亚非团结委员会副主席,亚非人民团结理事会常设书记处书记,中国亚非作家常设局联络委员会秘书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理事。1937年开始发表作品。195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作品特点    杨朔创造地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于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的境界。   杨朔他营造意境时,常在谋取“情”的新意上做文章,如借蜜蜂的勤劳创造而无所求的特点,来寄情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高尚情操。   杨朔散文在写人状物时诗意浓厚。他写人善于选取感情色彩丰富的片断刻画人物的神貌、内心;他的景物描写,在写出自然美的同时,也是创造意境,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   杨朔散文的结构精巧,初看常有云遮雾罩的迷惑,但峰回路转之后,曲径通幽,豁然展现一片崭新天地,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     杨文语言具有苦心锤炼后的魅力,象诗一般精确、凝炼、含意丰富又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
(十三)刘白羽    刘白羽(-),现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作家。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他写出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  刘白羽是现代文学杰出代表人物,卓越的散文家、报告文学家、小说家。1936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38年作为一个追求进步、向往革命的青年作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从此矢志不渝地投身到改变民族和祖国命运的斗争中。半个多世纪来,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以及新中国的建立。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始终不渝地坚持文艺的工农兵方向,进而为社会主义、为人民写作。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他写出了大量具有鲜明时代色彩、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优秀作品。60多年来共发表作品50余部400余万字,多种作品被译成英、俄、德、缅甸等文种。《长江三日》、《日出》等多篇作品被选入中学、大学教材。1950年参加编制反映解放战争的影片《中国人民的胜利》荣获斯大林文艺奖金一等奖,散文集《芳草集》荣获1989年优秀散文奖、长篇小说《第二个太阳》荣获第三届(1991年)茅盾文学奖和年度炎黄杯人民文学奖、长篇传记文学《心录的历程》获首届(年)中国优秀传记文学作品奖。刘白羽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他表示,“我的手稿、成书、奖状、奖章、奖杯、全部存书、照片、录音录相及所存字画、艺术品,献给我的家乡北京通县。”刘白羽同志的这一义举得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和通州党政领导的赞同和大力支持。日,刘白羽将首批珍贵文学艺术档案——部分著作、手稿、奖状、奖章、奖杯、名家字画、剪报等共180余件,亲手交给家乡通县档案馆。    作品  长篇小说   《风风雨雨太平洋》     散文集   《红玛瑙集》
  《海天集》   《秋阳集》   《腊叶集》   短篇小说集   《草原上》   《兰河上》   《五台山下》   《太阳》   《幸福》   《扬着灰尘的道路上》   《晨光集》     报告文学集   《刘白羽东北通讯集》   《环行东北》     短篇小说   《无敌三勇士》   《政治委员》     散文   《长江三日》   《日出》
(十四)徐志摩    徐志摩(~),现代诗人、散文家。汉族,浙江海宁市硖石镇人。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兄。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1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徐志摩图片(8张)1910年入杭州府中学堂。并在校刊《友声》上发表文章,介绍自然科学知识,提倡用小说改良社会。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1年开始创作新诗。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2年返国后在报刊上发表大量诗文。   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学研究会。   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诗评》周刊,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5年赴欧洲,游历苏、德、意、法等国。   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   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中央大学教授。和胡适、闻一多等人创立“新月书店”、创办《新月》杂志。   
  作品成就    诗歌集著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共四集   散文集有:《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共四集   小说集:仅《轮盘》   戏剧:仅《卞昆冈》   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等   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作品已编为《徐志摩文集》出版。   徐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十五)林徽因    林徽因,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她的文学著作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日清晨去世,年仅51岁。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里有三个男人,一个是梁思成,一个是诗人徐志摩,一个是学界泰斗、为她终身不娶的金岳霖。    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1931年3月,林徽因到香山双清别墅养病。先后发表诗《那一晚》 《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仍然》《激昂》《一首桃花》《山中一个夏夜》《笑》《深夜里听到乐声》《情愿》及短篇小说《窘》,《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 《林徽因诗集》(1985)  
(十六)巴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出版家、翻译家。同时也被誉为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是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巴金晚年提议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和文化大革命博物馆  巴金,字芾甘,原名李尧棠,现代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现代文坛的巨匠,曾任中国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务。   
  巴金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索桥的故事》《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1982年获“国际但丁文学奖”。散文集《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他的作品《给家乡孩子的信》被选为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课文、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期课文,《索桥的故事》被选为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课文。《鸟的天堂》被选为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课文,并有散文随笔集《龙.虎.狗》其中短文两篇《日》《月》被选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课文。《随想录》中的小狗包弟被选为新课标高一必修一中的课文。     
全是49前的,49後斬是個屁
全是49前的,49後的是個屁
(十七)鲁迅    周树人(日-日),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他日出生,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考取留日官费生,赴日本进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辛亥革命后,鲁迅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   
三味书屋  授课。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乳房》、《华盖集》,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被北洋军阀政府所通缉,南下到厦门大学任中文系主任。1927年1月,到当时的革命中心广州,在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年10月到达上海,开始与其学生许广平同居。1929年,儿子周海婴出世。193
鲁迅  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抗国民党政府的独裁统治和政治迫害。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收辑在《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和《集外集拾遗》等专集中。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语丝》、《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学,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郡故书杂录》、《古小说钩沈》、《唐宋传奇录》、《小说旧闻钞》等   日因肺结核病逝于上海,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场面非常壮观。1956年,鲁迅遗体移葬虹口公园,毛泽东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浙江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法等50多种文字。   被选入课本的篇目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少年闰土》《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故乡》、《春》、《阿Q正传》等。   鲁迅一生有很多作品:《鲁迅全集》其中包括所有作品。  
(十八)赵丹    赵丹(),原名赵凤翱,中国著名电影演员,祖籍山东肥城,出生于江苏南通。  
赵丹  赵丹,原名赵凤翔,祖籍山东肥城,居江苏南通,生于1915年;赵丹的父亲在南通开设影戏院,少时受家庭熏陶,酷爱艺术。中学时代,曾与好友顾而已、钱千里、朱今明等组织“小小剧社”,演出过一些进步话剧;毕业后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国画,专攻山水。其间参加了美专剧团、新地剧社和拓声剧社,并积极参与“左翼剧联”的活动,改名“赵丹”,深入工厂、市井、学校,演出抗日救亡剧目;1933年,加入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   1932年被明星影片公司著名导演李萍倩看中,在无声片《琵琶春怨》中扮演一纨跨子弟,从此成为明星影片公司的基本演员。先后参加拍摄了《上海二十四小时》(1933)、《时代的女儿》(1933)、《三姐妹》(1934)、《到西北去》(1934)、《女儿经》(1934)、《空谷兰》(1934)、《乡愁》(1934)、《落花时节》(1935)、《热血忠魂》(1935)、《小玲子》(1936)、《清明时节》(1936)等二十多部影片;由于他热爱表演艺术,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加之形象好,极有表演天才,很快成为引人注目的“明星”。   与此同时,他还活跃在舞台上,曾在世界名剧《娜拉》中饰演海尔茂、《大雷雨》中饰演吉洪、《罗密欧与朱丽叶》中饰演罗密欧。在影、剧两个方面,均显露出他的艺术才华,成为一名引人注目的话剧演员和电影明星。   
赵丹  1936年—1937年,主演了中国电影史上经典影片《十字街头》和《马路天使》。在《十字街头》中扮演失业大学生老赵,刻画了这个天真、纯朴、热情,并带有几分傻气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在《马路天使》里,赵丹在表演上有了新的突破,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从生活出发,经过概括提炼,真实而又自然地塑造了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淳厚质朴、又爱自作聪明的吹鼓手小陈的形象,受到广泛赞许,从而奠定了他作为一位艺术大师的坚实基础。   抗日战争爆发后,赵丹加入抗日救亡演剧三队,辗转各地,宣传抗日,并于1939年参加影片《中华儿女》的拍摄。1939年6月,他与徐韬、王为一等前往新疆开拓进步戏剧工作,后被反动军阀盛世才监禁,系狱5年。 抗日战争胜利后回到上海,主演了影片《遥远的爱》和《幸福狂想曲》,并导演了一部讽刺和揭露国民党反动派“下山摘桃”进行掠夺,标榜接收,实为“劫收”的影片《衣锦荣归》。   1948年后,在昆仑影业公司拍摄了《关不住的春光》、《丽人行》、《乌鸦与麻雀》等影片。他在《乌鸦与麻雀》中饰演的“小广播”肖老板最负盛名,他把这个生活在旧社会都市里的小市民典型,刻划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赵丹与夫人、女儿在长城合影  建国后,历任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影协和中国剧协常务理事、中国影协上海分会副主席等,并于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获文化部年优秀影片个人一等奖。   他先后主演了《为了和平》(1956)、《李时珍》(1956)、《海魂》(1957)、《林则徐》(1958)、《聂耳》(1959)、《烈火中永生》(1965)等影片,创造了李时珍、聂耳、林则徐、许云峰等熠熠生辉的银幕形象,代表了中国50—60年代电影表演艺术的水平。   他饰演的李时珍,付出了艰巨而创造性的劳动,准确地把握了李时珍的精神气质和性格特征,随着年龄的递增和环境的变迁,把角色青年时的稚真倔强,中年时的执著追求和进入老年后的敦厚深沉,表演得细致入微,形神毕肖;他饰演的林则徐,在表演上吸收了中国写意画中大落笔的手法,从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和规定情景出发,全局在胸,张弛有致,感情真挚浓烈,气势宏伟磅礴,创造了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反帝爱国的民族英雄形象;他所塑造的聂耳,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性格鲜明,时代感强,充满了浓郁的浪漫气息和明朗的幽默色彩。   电影《烈火中永生》谱写了一曲缅怀、歌颂革命烈士的悲壮颂歌,也是他生前拍摄的最后一部影片——他塑造的革命烈士许云峰,是一个坚毅沉着、正气凛然,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共产党人坚不可摧的革命意志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这些形象,都是镶嵌在社会主义电影银幕上的明珠,具有征服观众的力量。
(十九)谢晋  谢晋(),中国绍兴上虞人。电影导演。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入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学习。1948年毕业于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导演系。后任大同、长江电影公司助理导演。  1954年独立执导淮剧短片《蓝桥会》后升为导演。他执导的长短影片有20多部。   其中《女篮五号》(1957,兼编剧)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在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上获得银质奖章。     《红色娘子军》是他前期的重要作品。它以缜密的导演构思、娴熟的镜头技巧,描写30年代海南地区一个苦大仇深的女奴吴琼花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战斗历程。此片获得1962年首届电影百花奖的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等4项奖,并在第3届亚非电影节上获得“万隆奖”第3名。     《舞台姐妹》(1964,兼编剧之一)是他长期生活积累的结晶,乡土气息十分浓郁。影片于1980年在第24届伦敦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英国电影学会年度奖。   《啊!摇篮》是为了纪念国际儿童年而拍摄的,表现了老一代革命者对孩子深切的爱,歌颂崇高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影片获得1979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天云山传奇》是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它通过三个女性的目光来表现罗群,内涵深厚,艺术感染力强,在形式上也有新突破,公映后产生强烈的反响,获得1980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首届电影金鸡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4项奖,第四届百花奖的最佳影片奖。     《牧马人》描述了许灵均被错划为右派后与李秀芝、郭扁子等善良、朴实的劳动者相濡以沫、血肉相联的关系和他对祖国深挚的感情,具有含蓄、冷峻、抒情和笑中含泪的特色,获得1982年文化部优秀影片奖、第六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奖。     《高山下的花环》描写以梁三喜、靳开来、赵蒙生为代表的当代军人风貌,表现他们真实的思想感情和“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崇高精神。该片在中国军事题材影片中有所突破,获得1984年文化部优秀影片一等奖,第八届百花奖最佳影片奖。     1986年,导演聊斋志异系列电视剧《辛十四娘》。     1987年他又拍出另一部重要作品《芙蓉镇》,获第26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水晶球奖。     1997年,谢晋导演《鸦片战争》,这是迄今为止投资最大,拍得最有气势,最为浩大的历史题材影片。影片具有浓重的历史感,对各个历史人物的把握也非常准确。特别是林则徐这一人物,除了他身上爱国、愚忠、果断、镇定和勇气,影片还写了他性格上更多的侧面。此片获得第十七届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美洲特别大奖”。     1983年,任第二届马尼拉国际电影节评委,并被授予“金鹰荣誉奖”。   1983年和1985年先后在法国南特三大洲电影节和美国旧金山等五大城市举办“谢晋电影回顾展”。     1987年,被美国电影艺术科学学院接纳为会员,并是美国电影导演工会会员,也是复旦大学兼职教授、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院长、谢晋——恒通明星学校校长。     1987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现任“谢晋——恒通影视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影协第六届顾问、上海海外联谊会文化体育委员会主任、浙江电影家协会名誉主席。
  (二十)舒婷  中国女诗人,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祖籍福建省泉州市,居住于厦门鼓浪屿。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舒婷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  
舒婷  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并被编入选入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和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真水无香》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散文家授奖”。另《在那颗星子下——中学时代的一件事》 节选自沪教版六年级下的语文教材,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孩提时代的人的心声。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足下的土地
(二十一)王安忆    王安忆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女,1954年3月生于南京,次年随母亲著名作家茹志鹃迁至上海读小学,初中毕业后1970年赴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农村插队,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工作,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1978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平原上》,1986年应邀访美。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至今。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上海复旦大学教授。   
著名作家王安忆和母亲著名作家茹志鹃  王安忆的主要著作有:《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锦锈谷之恋》、《米妮》等小说集,及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纪实和虚构》、《长恨歌》、《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桃之夭夭》、《遍地枭雄》等,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合著)等,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等,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等,《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入选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   王安忆多次获得全国优秀短篇、中篇小说奖,《长恨歌》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1998年并获得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2001年获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最杰出的华文作家”称号等。   长篇小说    《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富萍》、《上种红菱下种藕》、《桃之夭夭》、《遍地枭雄》、《启蒙时代》、《天香》。  中短篇小说集    《雨,沙沙沙》、《黑黑白白》、《流逝》、《尾声》、《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小鲍庄》、《乌托邦诗篇》、《荒山之恋》、《伤心太平洋》、《海上繁华梦》、《香港的情与爱》、《叔叔的故事》、《人世的沉浮》、《隐居的时代》、《忧伤的年代》、《化妆间》、《儿女英雄传》、《剃度》、《现代生活》、《文工团》、《月色撩人》……  散文随笔集    《蒲公英》、《独语》、《走近世纪初》、《旅德的故事》、《乘火车旅行》、《重建象牙塔》、《王安忆散文》、《窗外与窗里》、《漂泊的语言》、《母女同游美利坚》(与茹志娟合作)、《街灯底下》……  文论集    《故事与讲故事》、《心灵世界》、《小说家的十三堂课》、《我读我看》、《王安忆说》、《华丽家族: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世界》、《王安忆读书笔记》、《王安忆导修报告》、《对话〈启蒙时代〉》(与人合著)、《对话录》(与人合著)等。  电影电视话剧    电影《风月》由王安忆编剧。   长篇小说《长恨歌》除了由香港知名导演关锦鹏拍摄成电影外,还被拍成了电视剧,排演了话剧
(二十二)于是之    著名戏剧表演艺术家,一九二七年七月生于唐山,原籍天津市人。百日丧父,后随母迁至北京居住,曾在北平孔德小学读书,毕业于北师附小。初中就读于北平师大附中,毕业后因家贫辍学。为了养家糊口,十五岁便四处求人找事做。曾做过仓库佣工,后当了抄写员。业余时间,参加辅仁大学同学组织的沙龙剧团演戏。  他演的第一个戏,是一部法国作品,叫《牛大王》,以后还演了《大马戏团》,《第二代》等。一九四五年以同等学历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法文专业,学习不久因失业随之辍学,从此便正式参加了职业话剧团体。     从一九四六年初至一九四八年底先后在平津等地演出了话剧《蜕变》、《以身作则》、《孔雀胆》、《升官记》、《黑字二十八》、《称心如意》、《家》、《上海屋檐下》及《大团圆》等。  北京和平解放后,于一九四九年二月参加了华北人民文工团作演员,直至离休。数十年来,在话剧舞台上塑造了不少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受到观众的好评。一九五一年初,在老舍的名剧《龙须沟》中出色地扮演了程疯子这一角色蜚声剧坛。同年八月,又在歌剧《长征》中扮演了领袖毛泽东,此后又塑造了《虎符》中的信陵君,《日出》中的李石清,《骆驼祥子》中的老马,《关汉卿》中的王和卿,《名优之死》中的左宝奎,《以革命的名义》中的捷尔任斯基,《丹心谱》中的丁文中以及《洋麻将》中的魏勒等舞台形象。       特别是一九五八年在老舍名剧《茶馆》中扮演的王利发在艺术上更是炉火纯青。一九八零年以后,《茶馆》剧组先后到前西德、瑞士、法国、日本、新加坡、加拿大和香港等国家及地区访问演出,引起轰动,他的表演也得到很高的评价。  此外,他还拍摄了电影《龙须沟》、《青春之歌》、《以革命的名义》、《丹心谱》、《秋谨》等。  主要作品有《于是之论表演艺术》,《演员于是之》等。
17#回复 作者:蒙面蕉人鬼
回复日期: 21:39:00    全是49前的,49後的是個屁  -=-=-=-=    老共祗能容忍懂得舐屁眼的文化人。
(二十三)聂耳  聂耳(),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汉族,云南玉溪人。中国音乐家。他从小家境贫寒,对劳苦大众有深厚的感情,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创作了数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正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产物。聂耳开辟了中国新音乐的道路,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先驱。聂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作曲者。另外由赵丹主演的影片《聂耳》在1959年上映后也受到广大观众的好评,这部电影是新中国第一部音乐传记片。  他的代表作有《义勇军进行曲》、《大路歌》、《码头工人》、《新女性》、《毕业歌》、《飞花歌》、《铁蹄下的歌女》、《卖报歌》、《梅娘曲》等。   他的音乐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严肃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艺术创造性。
(二十四)黎锦晖    (1891-1967)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黎锦晖生于湖南湘潭,,“黎氏八骏”之一。自幼学习古琴和弹拨乐器。家乡民间音乐和当地流行的湘剧、花鼓戏、汉剧等戏剧音乐对他影响至深。1927年,他创办了“中华歌舞学校”,后又组建“中华歌舞团”。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1949年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担任作曲,1967年逝世于上海。  黎锦晖是中国儿童歌舞剧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个中国歌舞学校的创办者。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与歌舞音乐,在人民大众中影响相当广泛。  “五四”运动后的十年间,创作了十二部儿童歌舞剧和二十四首儿童歌舞表演曲而闻名全国。。音乐选用民歌、戏曲曲牌等改编而成,词曲通俗易懂,作品带有民歌风味,音乐简炼明快、情节生动易于上口,主题内容和语言适合儿童的心理和兴趣,在不同的程度上反映了讲科学、讲民主的精神,因此流传面很广。被当时中小学广泛采用为音乐教材。但1928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至抗战前,他受到当时社会腐朽风气影响也编写一些委靡颓废的歌舞音乐,如:《毛毛雨》、《桃花江》、《特别快车》、《妹妹我爱你》等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受到当时音乐界的批评。1936年后写过一些宣传抗日救亡的爱国歌曲,如《向前进攻》,标志着创作作风的转变。他创作的儿童歌舞剧的代表作有《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神仙妹妹》等。儿童歌舞表演曲代表作有:《可邻的秋香》、《吹泡泡》等。二十年代,因创作了十二部儿童歌舞剧和二十国首儿童歌舞表演曲代表作有歌舞剧《麻雀和小孩》、《月明之夜》、《小小画家》,歌舞表演《可怜的秋香》、《好朋友来了》、《谁和我玩》、《神仙妹妹》等。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剧一般都采用童话的方式,向儿童传达真、善、美的道德情操,而其中的歌曲大都亲切、好唱、好记,再加以优美的舞蹈动作和真实的表演,对儿童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大家都喜欢演、喜欢看。   在半个世纪前的中国,他的名字如雷贯耳。当时上海几家外商经营的大唱片公司,都以能约到黎锦晖的作品为骄傲,每个公司的大堂上都高悬黎锦晖的巨幅画像。在近现代中国的文化界,他是位多种成就集于一身的奇人。中国的音乐史、戏剧史、电影史、文学史、教育史他都占有重要席位,在有些领域,他更无愧于“奠基者”、“创始人”之誉,在上世纪20至40年代,他创造了中国文化事业的一个个“里程碑”。当然,他最重要的成就,首先是音乐。     无论过去还是今天,音乐界都承认,他是中国流行音乐之父。他创作的《桃花江》、《特别快车》、《夜深沉》、《小小茉莉》、《蔷薇处处开》、《妹妹我爱你》等,是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他的流行歌曲集《家庭爱情歌曲100首》,由上海文明书局分16册出版,在当时的中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他还把中国流行歌曲推出国门,近年一位美国音乐人出版了《黄色音乐》(黄种人群的音乐)一书,把黎锦晖称为“黄(肤)色音乐第一人”,并指出:黎锦晖将中国音乐的发展向前推进了“至少二十年”,黎锦晖将西方爵士乐与中国本土民族音乐结合后,在中国乃至东南亚的推广,使中国音乐向国际化发展。
  又有人称黎锦晖为中国儿童歌舞剧之父。他创作的歌舞剧《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神仙妹妹》、《小羊救母》,和儿童歌舞表演曲《好朋友来了》、《三个小宝贝》、《谁和我玩》、《可怜的秋香》等,在当时的儿童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剧作家吴祖光当时只有六岁的妹妹吴乐,“穿件黑色长裙跳舞衣,插上一对黑绸翅膀翩翩起舞,”在北京孔德学校参加黎锦晖《月明之夜》演出的情景,至今还被人忆起。而他1928年编剧并作曲的《小小画家》,则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歌剧的滥觞。
(二十五)田汉    田汉(日—日),原名寿昌,曾用笔名伯鸿、陈瑜、漱人、汉仙等。汉族,湖南省长沙县人。话剧作家,戏曲作家,电影剧本作家,小说家,诗人,歌词作家,文艺批评家,社会活动家,文艺工作领导者。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多才多艺,著作等身。原籍湖南长沙。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他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  田汉出身贫民家庭,多才多艺,著作等身。早年留学日本,1920年代开始戏剧活动,写过多部著名话剧,成功地改编过一些传统戏曲。少年时代受到谭嗣同、陈天华、黄兴等人和南社诗人、舅父易象的影响,具有反帝爱国志向。1912年就读于长沙师范学校。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16年得易象之助,东渡日本,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学校。1919年,在东京加入李大钊等组织的少年中国学会,开始发表诗歌和评论。翌年,创作了剧本《环珴璘与蔷薇》、《咖啡店之一夜》。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倡导新文学,且是《三叶集》的作者之一。1922年回国,受聘于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1923年 ,田汉与妻子易漱谕创办《南国半月刊》,开始了“南国”戏剧运动,发表独幕悲剧《获虎之夜》,上海各学校竞相上演。此后,先后在长沙第一师范学校、上海大学、大复大学任教。1924年,在《醒狮周报》编附刊《南国特刊》。1926年,在上海与唐槐秋等创办南国电影剧社,编导拍摄《到民间去》,未竟,这是南国社艺术活动的正式开端。1927年秋,任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科主任,不久被推举为校长,编写了话剧《苏州夜话》、《名优之死》等。年底,会同欧阳予倩、唐槐秋、周信芳,高百岁等举行“鱼龙会”演出,影响颇广。1928年,与徐悲鸿、欧阳予倩组建南国艺术学院,田汉任院长兼文学科主任。同年秋,成立南国社,确定“团结与时代共痛痒之有为青年,作艺术上之革命运动”的宗旨。南国社青年走向社会,以狂飙精神推进新戏剧运动,曾多次到南京、杭州、广州等地演出。同一时期,田汉主编了《南国月刊》,写作了《古潭的声音》、《颤栗》、《南归》、《第五号病室》、《火之跳舞》、《孙中山之死》、《一致》等剧本和一系列关于戏剧运动的文章。
  年田汉的早期戏剧活动,对中国新兴话剧的奠基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戏剧文学方面,他的创作彻底摆脱了“文明戏”的影响,吸取了中国戏曲和欧美戏剧的精华,使中国话剧作品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走向新的高度。《获虎之夜》和《名优之死》就是这个时期的高峰之作。他创建的南国社,是最早具有专业性质的话剧团体之一,它把话剧由校园推向了社会,对话剧的普及和戏剧运动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带头作用。南国社的创作和演出,不仅产生了进步的社会影响,而且培养了一批艺术骨干,对话剧事业的开拓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1929年冬开始,田汉在从事文艺活动的同时,积极参加政治活动。1930年3月,他以发起人之一的身份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大会,并被选为以鲁迅为首的7人执行委员之一,接着参加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同年4月田汉发表了著名的《我们的自己批判》,公开宣告向无产阶级转向。5月1日,《南国月刊》创刊,田汉主编,现代书局出版。6月,南国社继艺术剧社之后被反动派查封。为了进一步加强左翼剧人的团结,左翼剧团联盟改组为左翼戏剧家联盟,田汉是发起、组织者之一。1932年他参加中国共产党,从此参与了党对文艺的领导工作,先后担任过“剧联”的党团书记和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化工作委员会委员。这期间,他创作了话剧《梅雨》、《乱钟》、《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回春之曲》等大量作品;同时又和夏衍、
剧作家田汉,阳翰笙等打入电影阵地,为“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写了《三个摩登的女性》、《青年进行曲》、《风云儿女》等一批进步电影文学剧本,使电影文学从思想到艺术出现了新面貌。此外他还创作了由聂耳谱曲的《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著名歌曲。这个时期是田汉政治热情和艺术才能全面发展的时期,他对左翼文化活动的开展,起了领导和推动作用。     1935年2月,中共江苏省委和上海文委被破坏,田汉与阳翰笙、杜国庠等被捕入狱,后保释出狱,被软禁于南京。同年秋,华北事件发生,田汉与应云卫、马彦祥组织中国舞台协会。12月,邀集上海、北平、天津等地演员,在南京举行了为期18天的公演,演出了田汉创作的《回春之曲》、《械斗》(与马彦祥合作)、《黎明之前》、《洪水》。期间曾拒绝国民党政府参与其事和给予经济补助。翌年,改编并演出了6幕话剧《复活》,创作了独幕话剧《阿必西尼亚母亲》、《女记者》和戏曲剧本《土桥之战》。1937年春,据鲁迅小说改编5幕话剧《阿Q正传》,由中国旅行剧团首演。   “七七事变”后,创作了5幕话剧《卢沟桥》,并举行劳军演出。不久,中共代表团到达南京,审查了田汉被捕后的表现,恢复了他的组织关系。8月,田汉赴上海,参加文化界救亡工作。上海沦陷后,田汉南下长沙,旋返武汉从事戏剧界抗日统一战线工作。12月武汉联合公演《最后的胜利》,接着成立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田汉是主要组织者之一,并起草了成立宣言。1938年初,据抗敌剧协“决议”,田汉与马彦祥、廖沫沙等编辑出版了《抗战戏剧》半月刊。后去长沙,又筹办了长沙《抗战日报》,并着文明确提出,“现阶段的剧运路线是戏剧游击战”,号召戏剧工作者为民族解放而斗争。1938年 2月,田汉应周恩来之邀,到武汉参加国共合作的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任第六处处长,负责艺术宣传工作,同洪深等组建了10个抗敌演剧队、 4个抗敌宣传队和一个孩子剧团。1938年 11月,撤离武汉到长沙,团结湖南广大戏曲艺人进行抗日救国之演出,并亲自写作了《新雁门关》、《江汉渔歌》、《岳飞》等戏曲剧本。1940年应三厅召赴重庆,期间与欧阳予倩、杜宣、许之乔等创办《戏剧春秋》,在桂林出版;田汉曾先后主持“戏剧的民族形式问题座谈会”和“历史剧问题座谈会”,产生了很大影响。“皖南事变”后,田汉离开重庆到湖南南岳住了近半年,随后到桂林从事抗战戏剧活动,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领导组建了新中国剧社和京剧、湘剧等民间抗日演剧团体。同时写作了话剧《秋声赋》、《黄金时代》,与洪深、夏衍合编了《再会吧,香港》。1944年春,田汉与欧阳予倩等在桂林主持了西南第一届戏剧展览会,检阅了国民党统治区抗日进步戏剧队伍和大批优秀剧作的演出,对加强戏剧队伍的团结和坚持进步戏剧运动起了很大推动作用。     抗战胜利后,田汉于1946年春回到上海,投入了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民主运动,写作了《丽人行》、《忆江南》、《梨园春秋》等戏剧和电影。     这个时期,田汉主要是以公开身份组织领导演剧活动。除了新文艺工作者组成的演剧团体之外,田汉更注意戏曲艺人的团结和民族传统形式的运用和改造,广泛动员戏剧界各种力量,投入抗日救亡和争取民主反对内战的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田汉任文化部戏曲改进局局长、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中国戏曲学校首任校长。他紧密团结广大戏剧工作者,为壮大戏剧队伍、繁荣戏剧创作做了大量工作。他积极推动戏曲改革,促进了传统戏曲艺术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写出了话剧《关汉卿》、《文成公主》,改编了戏曲《白蛇传》、《谢瑶环》等作品。1964年,先后受到张春桥、康生的攻击和陷害。在“文化大革命”中,于日受迫害致死。
(二十六)梅兰芳    梅兰芳(),京剧大师。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代表戏京剧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昆曲有《思凡》、《游园惊梦》等。所著论文编为《梅兰芳文集》,演出剧目编为《梅兰芳演出剧本选集》。梅派艺术传人有李世芳、张君秋、言慧珠、杜近芳、梅葆玖等。  名澜,字畹华,乳名裙姊。汉族,生于北京,祖籍江苏泰州。出身于梨园世家,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为师学青衣,10岁登台。祖母无锡人,四岁丧父,十二岁丧母,伯父典于云和堂私寓。工青衣,兼演刀马旦。擅长旦角,扮相端丽,唱腔圆润,台风雍容大方,被称为旦行一代宗师。后又求教于秦稚芬和胡二庚学花旦。他刻苦学习昆曲、练武功,广泛观摩旦角本工戏和其他各行角色的演出,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等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世称“梅派”。     梅兰芳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国外人士的重视,曾于1949年前先后赴日本、美国、苏联演出,并荣获美国波摩那学院和南加州大学的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梅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抗战期间蓄须明志,拒绝演出,靠写字卖画为生。解放后历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65岁高龄,排演了最后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日因心脏病发作,在北京病逝。享年67岁。  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  梅兰芳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并称为世界三大表演体系。   
(二十七)张艺谋    张艺谋,陕西省西安人,中国电影导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总导演。在电影学院学的是摄影专业。  张艺谋是中国在国际影坛最具影响力的导演,曾多次荣获国际电影节大奖并成功执导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其代表作《红高粱》被认为是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新开始。     在2001年获莫斯科电影学院授予的电影学荣誉博士学位。  2005年荣获香港城市大学副监督梁乃鹏博士颁授荣誉文学博士。  2008年获得美国波士顿大学人文艺术荣誉博士。  日获颁美国耶鲁大学艺术学荣誉博士学位。  个人作品       1984:《一个和八个》 摄影     1984:《黄土地》 摄影     1986:《大阅兵》 摄影     1987:《老井》 主演     1987:《红高粱》 导演     1989:《古今大战秦俑情》主演     1989:《代号美洲豹》 导演(与杨凤良合作)     1990:《菊豆》 导演     1991:《大红灯笼高高挂》 导演     1992:《秋菊打官司》 导演     1994:《活着》 导演     1995:《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导演     1996:《有话好好说》 导演     1996: 受邀参与电影《卢米埃与四十大导》(本片是为纪念“现代电影之父”奥古斯都·卢米埃与路易斯·卢米埃兄弟而拍摄) 导演/演员     1997:《图兰朵》(歌剧/意大利佛罗伦萨节日歌剧院) 导演     1998: 大型露天实景歌剧《图兰朵》(中国紫禁城太庙) 导演   
  1998:《一个都不能少》 导演   1999:《我的父亲母亲》 导演   2000:《大宅门》 客串(饰李莲英)     2000:《幸福时光》 导演     2001: 大型三幕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 编剧 导演 艺术总监   2001: 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宣传片《新北京,新奥运》 总导演     2002:《英雄》 导演     2002: 上海申办2010年世博会宣传片 总导演     2003: 韩国世界杯体育场 大型露天实景歌剧《图兰朵》 导演     2003: 北京奥运会会徽发布仪式及会徽宣传片《中国印象·舞动的北京》 总导演     2003: 成都城市形象宣传片(表达的主题是“成都市是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2004:《十面埋伏》 导演     2004: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桂林) 总导演(与樊跃、王潮歌合作)     2005:《千里走单骑》 导演     2005: 法国圣丹尼斯的法兰西体育场大型露天实景歌剧《图兰朵》 导演   2006: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丽江》 总导演(与樊跃、王潮歌合作)  2006:《满城尽带黄金甲》 导演   
  2006: 美国大都会原创歌剧《秦始皇》 导演     2007: 北京奥运会火炬及火炬接力宣传片 导演     2007: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西湖》 总导演(与樊跃、王潮歌合作)  2007: 戛呐电影节60周年纪念短片集——《每人一部电影》之《看电影》 导演     2008: 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第13届夏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开闭幕式 总导演     2009: 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海南岛》 总导演(与樊跃、王潮歌合作) 2009: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联欢晚会 总导演     2009: 大型露天实景歌剧《图兰朵》( 国家体育场“鸟巢”) 导演   2009:《三枪拍案惊奇》 导演     2010: 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 总导演     2010:《山楂树之恋》 导演     2011:《金陵十三钗》 导演
17#回复 作者:蒙面蕉人鬼 回复日期: 21:39:00      全是49前的,49後的是個屁    -=-=-=-=        老共祗能容忍懂得舐屁眼的文化人。
(二十八)张恨水    张恨水(日-日),原名心远,恨水是笔名,取南唐李煜词《乌夜啼》“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张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说家,也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被尊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和“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作品情节曲折复杂,结构布局严谨完整,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与西洋小说的新技法融为一体。更以作品多产出名,他五十几年的写作生涯中,创作了一百多部通俗小说,其中绝大多数是中、长篇章回小说,总字数近两千万言,堪称著作等身。  二三十年代国内最走红的作家,张恨水是其中之一。他以《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小说风靡全国,倾倒无数男女。他每天同时给七八家报纸创作连载小说,其效率才思可谓天下无敌。他不仅用连载小说救活了多种报纸,且以一支笔养活着数十个人口的大家族,一生创作作品高达3000余万字,堪称海内第一。
(二十九)金庸  原名查良镛,华人最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香港最高荣衔“大紫荆勋章” 获得者,华人作家首富。他在1948年移居香港,是香港明报创办人,并著有“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等14部武侠小说,作品亦被改编成影视剧集、游戏、漫画等产品,脍炙人口。金庸小说深受欢迎,不少文坛才子和读者都提笔撰写书评,形成「金学」研究的风潮。    金庸一生获颁荣衔甚多,其中包括:   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衔;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新加坡东亚研究所等校荣誉院士;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公开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名誉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北京大学、日本创价大学、香港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华侨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校名誉教授。其他称号更是数不胜数。   2009年特聘为中国作协副主席。      编辑本段族亲    现代查氏家族还有三位知名人物:     ①南开大学教授查良铮(穆旦)(20世纪40年代九叶派代表诗人,翻译家); ②国立河南大学校长、台湾学术界风云人物、台湾当局“司法部长”查良钊。 ③中国人民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口专家委员会第一至第四届委员、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咨询组成员,北京市第九、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查瑞传。查良钊之子。       此外还有:     ①徐志摩——著名诗人。金庸的表哥。     ②蒋英——钱学森夫人。中国最杰出的女声乐教育家和享誉世界的女高音歌唱家,“欧洲古典艺术歌曲权威”,著名钢琴家和歌唱家。金庸的表姐。     ③钱学森——人类航天科技的重要开创者和主要奠基人之一,工程控制论的创始人,二十世纪应用科学领域最为杰出的科学家,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金庸的表姐夫。     ④曹时中--我国著名的古建筑“纠偏大师”。金庸的妹夫。     ⑤张文良——老先生本名叫查良燮,是金庸金大侠的亲叔伯兄弟,北京德云社演员,已去世
(三十)茅盾    茅盾(日-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汉族,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和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日茅盾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1921年初,茅盾参加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同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他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1922年后,曾以《小说月报》编务为掩护,从事党中央联络员工作。这时期,也曾先后在党所办的平民女校、上海大学任教,为革命事业培养干部。   日,沈雁冰在《文学周报》第127期发表长篇论文《论无产阶级艺术》。本月17日,31日和10月24日出版的《文学周报》第173、175和196期继续刊载,这是1924年提出革命文学的口号之后沈雁冰为了对无产阶级艺术的各个方面试作探讨,同时也清理自己过去的文学艺术观点而写的。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茅盾直接投身于群众革命运动。6月,和郑振铎等创办了《公理日报》,不久被迫停刊。8月,作为职工代表,参加了商务印书馆的罢工斗争。国民党召开西山会议后,茅盾和恽代英奉中共中央之命在上海组织了国民党左派的上海市党部。     1925年底,茅盾和恽代英等被选为左派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代表,赴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留广州工作,在毛泽东任代理部长的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作秘书。     1926年3月,“中山舰事件”后,茅盾返沪。10月,北伐军占领武汉,成立国民政府。茅盾赴武汉,先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教官     1927年春,出任汉口《民国日报》主编。从4月至7月间,为该刊撰写社论、述评30余篇。7月,汪精卫组织“分共会议”,公开叛变革命,茅盾撤离武汉,准备参加南昌起义,抵九江后因路途阻塞,经牯岭回上海。这时,又遭国民党反动派通缉。从此,他以茅盾为笔名,开始创作和其他文学活动。     1927年9月,发表《幻灭》,     1928年6月,又先后完成《动摇》《追求》──即三部曲《蚀》的创作。  1930年4月,茅盾从日本回到上海。不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并一度担任“左联”执行书记。从此,茅盾和鲁迅在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和社会斗争。     1931年,抗议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屠杀政策,鲁迅和茅盾等发表了《为国民党屠杀大批革命作家宣言》     1932年2月,发表《上海文艺界告世界书》和《为日军进攻上海屠杀民众宣言》;5月,日本革命作家小林多喜二被害的消息传来,鲁迅、茅盾等8名作家发起《为横死之小林遗族募捐启》;7月,致电南京政府营救被监禁的国际工联的牛兰夫妇。     1934年9月,茅盾协助鲁迅创办《译文》杂志,为进步文学的翻译事业开拓了新路。     1936年2月,当获悉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的消息后,鲁迅与茅盾发出致中共中央贺电:“在你们身上,寄托着人类和中国的将来。”同年10月,茅盾和许多文艺工作者发表了《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号召建立文艺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年,十年来,是茅盾创作的成熟和丰收的阶段。这期间,完成的有中篇《路》《三人行》和长篇《子夜》。《子夜》是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状貌的小说。它的出版,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是“五四”以来新文学发展历史途程上的里程碑。瞿秋白评价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惠锁屏实物兑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