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刀锋升级费用为何这么飘.为何跑40站就掉油

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请访问我们的主页:/140151/&&在这个快时代,我们一起慢慢阅读经典,主要是关于文学和哲学的书籍,同时也关注一些值得阅读的流行读物。读书会会在每个双周的周一以及每个月的第一天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大家一本书,你需要承诺每天两个小时的阅读时间来完成。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早起一个小时,减少上网时间一小时,或是周末的上午去公园阅读几个小时就足够了。我们提供的PDF格式的图书让你可以在移动设备上阅读,最大化利用通勤和等待的闲暇时间。&&&如何加入:用你的电子邮件地址发送一份邮件到henry.,加入后我会和你分享一个个人dropbox的藏书。&&&同时,请关注以下链接获取最新更新。欢迎在小组发帖参与讨论,和我们分享你的读书笔记和心得,告诉我们你喜欢的作家和图书,以及邀请你的朋友和我们一起读书。&&&Douban豆瓣小组:&&/group/hra/&&&Email电子邮件:&&henry.&&
[Literature #008] 海明威《再见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
20, February, 2012&
[Literature #008] 海明威《再见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海明威(),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永别了,武器》是他的主要作品之一。&美国青年弗瑞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志愿参加红十字会驾驶救护车,在意大利北部战线抢救伤员。在一次执行任务时,亨利被炮弹击中受伤,在米兰医院养伤期间得到了英国籍护士凯瑟琳的悉心护理,两人陷入了热恋。亨利伤愈后重返前线,随意大利部队撤退时目睹战争的种种残酷景象,毅然脱离部队,和凯瑟琳会合后逃往瑞士。结果凯瑟琳在难产中死去。&海明威根据自己的参战经历,以战争与爱情为主线,吟唱了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曾多次被搬上银幕,堪称现代文学的经典名篇。&
海明威的作品收集:&阅读愉快!
二月份哲学阅读会第三期-卢梭《爱弥儿》已经发布
哲学阅读会第三期:卢梭《爱弥儿:论教育》&&&《爱弥儿:论教育》(&Emile: ou De l'&ducation),亦有译名作《爱弥尔:论教育》,是让-雅克&卢梭自认为是&我的所有作品中最好、最重要的一部&,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篇关于人类天性的哲学论文,致力于探讨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政治和哲学问题;特别是个人如何在不可避免趋于堕落的社会中保持天性中的善良。在《爱弥儿》中,卢梭试图描绘一个教育体系,使他在《社会契约论》(1762年)中的&自然人&能在不可避免趋于堕落的社会中生活。卢梭描写爱弥儿和他的家庭教师的故事,以说明如何教育出一个理想的公民。爱弥儿不是一本详细的育儿指南,不过在其中的确有一些教育子女特别的忠告。这是西方第一个完整的教育哲学、第一部教育小说。&进一步也可以阅读卢梭的其他著作,比如《社会契约论》,《论不平等的起源》,《忏悔论》等。&往期阅读[Philosophy #002] Understand Kant's Moral Philosophy
&[Philosophy #001] 约翰洛克《政府论》的第二部 &
奥尔罕帕慕克2006年诺贝尔奖受奖词 - 我父亲的手提箱
我父亲的手提箱&
父亲在去世的两年前给了我一个小手提箱,里面装的是他的作品,手稿和笔记。他装作以前那样轻松玩笑地要我在他走后再看,这个&走&当然是说的是他死了以后。&&
他说:&翻翻就行了。看看有没有对你有用的东西。或许在我走后你可以挑选一些发表。&&&
说这话时是在我的书房里。在四面全是书的墙的包围之中,父亲想找个地方放下箱子。他左右徘徊,就仿佛一个想把自己身上的痛苦的负担赶紧卸下去的人。最后,他悄悄地把它放在了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那真是个有点尴尬却又难忘的时刻。但随后我们就恢复了常态。平常的轻松,俏皮和嘲讽性情立刻显现出来。我们照例聊了些家长里短,土耳其的政坛丑闻,还有父亲一直没有起色的商业投资,说这些时我们一点都不伤心。&&
父亲走后,我围着那个箱子转了几天,却碰都没有碰一下。这个小小的黑皮箱子我太熟悉了。父亲旅行的时候总是带着它。有时上班也用它来装文件。我还记得小时候父亲出差一回来,我就会打开箱子,把里面的东西都翻出来检查一番,感受一下古龙水和异域的情调。这个箱子就像是一个老朋友,承载我的童年及过去的记忆。可现在我却不能碰它一下,为什么?当然是因为其中的沉重的内涵。&&
现在就来说说这沉重的内涵。这是一个人把自己关在一个房间里面,坐在桌子面前,完全把自己投入到自己的思想表达中&&这正是文学的意义。&&
我摩挲着父亲的箱子,还是不敢打开它,可我却非常了解那些笔记本上记的是什么。我曾经见过父亲往它们上面写东西。这也不是我第一次见到箱子里的东西了。四十年代的时候,父亲有一个很的图书室。他也曾想当一名伊斯兰诗人,还把瓦雷里的诗译成了土耳其语呢。但他不想过那种在一个穷地方写几首没人看的诗的生活。父亲的父亲&&我的祖父&&是一个有钱的商人;父亲小时和年轻时过得都是很富足,所以他也没打算要为了文学,为了写作忍受贫穷。他喜欢生活中精致的东西&&对此我也深表理解。&&
当然,让我无法打开父亲箱子的第一条就是我害怕我会看到我不愿意看到的东西。父亲就是知道这一点才装作不把它当回事的样子。作为一个写了25年书的人,这一情景实在让我痛心。但我对于父亲没能认真投身文学事业不是生气&&我真正的担心是发现父亲是个优秀作家的可能。这正是我不敢开父亲的箱子所担心的。更糟的是我都不敢公开的承认这一点。因为如果从父亲的箱子里拿出来的真是伟大的文学作品,我就必须面对父亲身体里面存在着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人。这个可能性太可怕了。因为即便是一把年纪了,我也只希望我父亲就是我父亲而不是一个作家什么的。&&
作家是一种能够耐心地花费多年时间去发现一个内在自我和造就了他的世界的人。当我谈到写作时,我脑子里想到的不是小说,诗歌或是文学传统,而是一个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单独面对自己的内心的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他用言语建造了一个新的世界。这个男人或是女人,可能用的是打字机,也有可能利用电脑的先进技术,或者只是拿笔在纸上写。他写作的时候可能喝茶,喝咖啡,抽烟,还时不时会站起来,望着窗外在大街上嬉戏的儿童,如果幸运的话,可能还能看到绿树或是风景;也许他只能面对一堵灰墙。他可以像我一样,写诗,写戏剧,写小说。同样都是坐在桌子后面,努力的思考,结果却大不一样。写作就是将他内在的凝视集中到文字上、研究在他回归自我的内心后,依然人来人往的外部世界。他这样做时还得从容、执着、兴趣盎然。我坐在桌前,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不断用文字填满空白的稿纸,我感觉自己是在创建一个全新的世界,就像是在自己内心加入了许多人的性情。同样地,一个人也可以一块石头一块石头地建起一座大桥或是大厦,我们作家用的材料就是文字。我们把它们放在手中掂量着,揣摸着他们相互之间的衔接关系,有时需要后退到远处瞧瞧,有时需要用手指和笔尖细细摩挲,衡量再三,东移西凑,在时光流逝中创造出新的世界。&&
作家的秘诀不在于灵感&&因为谁也不知道它来自哪里&&而是靠固执,耐心。有一句老话&&就是用根针挖井&&我觉得就说出了作家的概念。在那些老故事中,我最喜欢Ferhat的那份决心,他可以愚公移山似的追求爱情&&我非常理解他。在我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中,当我写到那个老波斯画家以一种不变的热情长年画着一模一样的马,一笔一画都能倒背如流,闭着眼睛也能画出那些漂亮的骏马。我知道我在谈论写作的职业化,和我自己的生活。如果一个作家讲的是自己的故事&&要慢慢的讲,要当它是别人的故事来讲&&假如他感觉到这些故事在他心里已经成熟,他就该坐下来,把自己完全交付这一艺术&&它已经被赋予了期待。灵感天使(通常经常光顾一些人而对另一些人却不大理睬)喜欢有期待,有信心的人。而正是在一个作者感到最孤独,对自己的努力,梦想及作品的价值最困惑的时候&&这时他会认为自己的故事仅仅是自己的故事&&天使就是选择在这个时刻给他以故事,图像和梦来帮他描绘出他想象中的世界。回头想想那些我为之奋斗一生的书,我自己都对那些时刻感到惊讶。那些让我如此痴迷沉醉的句子,仿佛根本不是来自我自己的想象,而是冥冥之中的慷慨礼物。&&
我害怕打开父亲的箱子,看到他的笔记本还因为我知道他忍受不了我在创作过程中经历的艰辛。他不喜欢孤独,而喜欢朋友、人群、沙龙、玩笑和伙伴。可后来我的想法又改变了。这些想法,这些所谓放弃和忍耐才能实现写作梦想的说法,其实是我在自己的写作生活和经历中养成的偏见。不是也有无数才华横溢的作家是在人群中,在家庭生活里,在朋友的陪伴和愉快的闲聊中创作的吗?还有,父亲还在我小时候也曾厌倦了家庭生活的单调,离开我们去了巴黎。在那儿&&和许多有名的作家一样&&他一个人呆在旅馆的房间里,看自己的笔记。我也知道,那就是现在躺在箱子里的这些笔记。因为在把箱子给我之前的几年间,他陆续地告诉我他那一段时期的生活。他甚至还告诉我我孩提时的种种往事,但却绝口不提他的致命弱点,他的作家梦,还有他在旅馆时的身份等烦人问题。他只是大谈他在在大街上碰过几次萨特,看过些什么书和电影,说起来眉飞色舞,一脸虔诚,就像宣布什么重大新闻似的。我成了作家之后,我一直认为这要部分归功于我有一个大侃世界知名作家远胜于政坛高官和宗教领袖的父亲。所以我必须在这种背景下来读父亲的笔记,同时牢记对他的图书室对我的巨大裨益。我要记着父亲和我们一起生活的时候,和我一样就喜欢一个人看书,思考&&而并未过多地注意自己的写作水平。&&
可当我如此热切地注视着这个父亲留给我的箱子时,我还是感觉到我做不到。父亲有时会从一摞书前面的长沙发里站起来,放下手上的书或杂志,恍然若梦,长时间的沉静在自己的思绪中。每当我看到他脸上一幅与我们开玩笑,找乐子和耍贫嘴大不一样的神情时&&也就是他开始内省的迹象&&我(尤其是在小时候)就会不安地猜想他又不满意了。如今,许多年过去了,我体会到这种不满其实是成为一个作家的特性。要当一个作家,光有耐心和辛劳是不够的。首先要从人群、同伴、家常琐事,日常生活中逃离出来,然后把自己关在一个房间里。我们乞求耐心和希望,以在笔下创造一个深刻的世界。但这种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的冲动正是推动我们作为的动力。蒙田&&一个为内心愉悦而读书,一个只聆听自己的心声而抗拒他人的嘈杂的人,一个和自己的书的对话发展自己的思想以及自己的世界的人&&当仁不让地可作为早期现代文学独立作家的先驱。蒙田是父亲经常反复咀嚼的一个作家,也是他一直向我推荐的作家。我喜欢把自己看成是一个作家传统中的一位成员,不管他们是谁,来自世界的那个角落,他们都一无例外的与世隔绝,把自己关起来只跟书呆在一起。真正的文学始于一个把自己和书关起来的人。&&
一旦把自己关起来,我们很快就发现这其实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孤独。我们有前人的话语为伴。它们在别人的故事里,在别人的书中,我们把它们称作传统。我认为文学是人类在认识自我的追寻中最有价值的宝藏。各种各样的社会,部落,人群变得越来越智慧,丰富,先进,就是因为他们重视自己作家们的话,而且,我们都知道焚书坑儒就意味着黑暗无知的到来。但文学从来都不仅是一个民族的事,那个把自己关起来的作者首先是进入自己意志的旅程,积年之后,就会发现文学的永恒规则;这时他就需要把自己的故事当作他人的故事来讲和把他人的故事说成自己的故事的艺术才能,因为文学就是这样的。但前提是我们通揽别人的故事和书籍。&&
父亲有一个很好的图书室&&总共有1500册藏书&&对一个作家来说也足够了。22岁时,我虽然还没读完这些书,可我却对他们却了如指掌&&我知道哪本很重要,我知道哪本不重要却容易读,哪本是经典名著,哪本是任何教育都缺少不了的,哪本看完就忘却不乏一些当地历史有趣掌故,以及父亲对哪个法国作家评价甚高。有时,我会远远地注视着这个图书室,想象有一天,在另一个房子里,我能建起自己的图书室,一个更好的图书室&&给自己建一个世界。从远处看父亲的图书室,在我看来就是一个真实世界的一个小缩影。是一个从伊斯坦布尔我们自己的角落看过去的世界。这个图书室在这方面尤其明显。父亲的图书主要来自一次又一次到巴黎和美国的旅行,也有从专卖四五十年代外版书的商店和伊斯坦布尔大大小小的书商里淘来的,那些书商我也认识。而我的世界是国内的&&民族的&&和西方的混合物。七十年代时,我也曾雄心万丈地要打造一个自己的图书室。那时我还没决心成为一个作家&&正如我在《伊斯坦布尔》提到过的,那时我意识到自己根本成不了一个画家,但我也不知道我该走哪条路。在我的内心有一股强烈的好奇心,一种有着强烈希望的欲望促使我去阅读和学习。同是我也觉得生活中好像缺了点什么,好像我没法过的跟别人一样的生活。这种感觉部分跟我看着父亲的图书室是的感觉有联系&&生活得距离事务中心很遥远,因为那时我们住在伊斯坦布尔的人都觉得有一种住在乡下的感觉。我的焦虑和些许的失落感还有另一个原因,因为十分清楚自己生活在一个对艺术家丝毫不感兴趣的国家&&不论是画家还是作家&&这就令他们绝望了。七十年代时,我拿着父亲给我的钱在从伊斯坦布尔的旧书商那里贪婪地购买那些褪色的,灰头土脸的卷角旧书。那些旧书店的可怜情形就像那些书一样深深的打动了我&&穷困潦倒的书商们的毫无生气,凌乱不堪。他们在路边,在清真寺的院子里,在歙簌掉土的墙脚下随便摊开自己的家什。&&
至于我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在生活中和在文学上一样,我的基本感觉就是&远离中心&。在这个世界的中心,有一种比我们自己的生活要更丰富,更激动人心的生活,在伊斯坦布尔,在土耳其,到处都有,可我不在其中。今天,我想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会和我有同感。同样的,世界文学,也有它的中心,离我也很遥远。其实我脑子里想的是西方而不是世界文学,我们土耳其人不在其中。我父亲的图书室就是一个很好的明证。在图书室的一端,是伊斯坦布尔的书&&我们的文学,我们本地的世界,有着无数亲切的细节&&而在另一端,是个外来者,西方或是世界文学,一个截然不同的,让我们又痛又爱的世界。阅读、写作,就像是离开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不同的、奇怪的和令人惊异的世界中去找寻安慰。我感觉父亲就是靠读这些小说来逃往西方世界&&就像后来我做的一样。或者,在我看来,那时的书就是我们捡起来逃避我们自己的文化的工具,因为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感到如此的失落。为了充实自己的笔记,父亲赶到巴黎,把自己关起来,然后又带着手稿回土耳其。我看着父亲的箱子,这就是让我坐立不安的源头。在一个房间里写作25年之后,我成了土耳其的作家,当看到父亲把自己的想法紧紧地锁在了箱子里,就像写作是一项秘密工作,要远离社会、国家,和人们的视线。这让我羞愧。这可能是我对父亲不能像我一样认真对待文学而倍感气愤的原因吧。&&
事实上我就是因为父亲没选择和我一样的生活生气。可他从未和自己的生活过不去,他一辈子都快乐地和朋友亲人在一起。但我自己又有点知道我与其说是&生气&不如说是&妒忌&,后者要准确得多了,而这一点又让我尤其不安。每逢想到这点,我就会轻蔑,恼怒地大声问自己:&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孤独的关在暗无天日的房间里吗?或者是与芸芸众生一起,过着或装出过着舒适生活的样子?还是不管幸福与否,都和周围的人事和谐一致,享受生活的同时悄悄地写下来?这些问题实在是太让人烦恼了。谁说幸福是衡量生活的唯一标准的?大众,报纸,每个人都把幸福当作评判生活的重要尺度。这事本身是不是说明其反面也很值得探寻一番?毕竟,父亲也曾多次从家里逃跑&&我又能说我对他有多少了解,我对他的焦虑又有多少理解呢?&&
我第一次打开父亲的箱子时就是受这种情绪影响的。父亲生活中是不是有什么我毫不知情的秘密或是不幸而他只能默默忍受,倾泻在纸上?一打开箱子,旅行的气息就扑面而来。我认出了其中的几本笔记,父亲多年前曾给我看过,但我却从没仔细读过。我现在拿在手里大多数笔记是我们还年轻时父亲到巴黎去做的。我就想读我所崇拜的作家的手记一样急切地想要了解父亲在我那个年级的时候都想了些什么,写了些什么。不久我就意识到不是那么回事。最让我不舒服的是我在笔记中时不时能读到作家的腔调。我知道那不是父亲的声音。一点都不真实,至少不属于我认识的我的父亲的声音。在对父亲写作时可能不是他自己的担心之下,还有更深的担忧:害怕内心深处的自己也不真实,害怕在父亲的作品里找不到什么好东西。这又增加了我对父亲受太多作家的影响的忧虑。我年青的时候也为此深受折磨,几乎陷入绝境,差点就放弃我的本性,我的写作欲望,我对生活拷问的习惯。在我当作家的前十年里,我对此倍感焦虑,尽管后来有所摆脱,我还是会担心某天我还得承认自己的失败&&就像我在绘画上的努力一样&&最终屈服于这种烦躁,放弃小说的创作。&&
我曾经提到过我关上父亲的箱子时产生的两种情绪: 在外省的被放逐感觉和我自己缺乏真实性的感觉。这当然不是我第一次有这样的感觉。多年来他们就一直在我的阅读、写作当中存在着,我也就一直在研究,发现甚至深化这些各式各样的、出人意料的,既让人精神崩溃也让人情绪高涨的情感和色彩。我的灵魂是早已被混乱,敏感和来自生活中和书本里的稍纵即逝的痛苦所困扰,这些大多来自年轻时的体会。只有当我写书的时候才对真实性的问题(比如《我的名字是红》和《黑书》)和边缘性的生活(比如《雪》和《伊斯坦布尔》)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对我来说,做一名作家就是去挖自己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疤,他们是如此的隐秘,有时甚至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他们的存在,还要不辞辛苦地去研究、了解、揭示它们,真正的去拥有这些伤和痛,把他们变成我们的精神和作品中的看得见的部分。&&
作家谈论的是大家都知道但却不知道自己知道的事。他要去探讨它们,关注他们的成长,这是一件令人愉快的工作;读者们看到的是一个既熟悉而又不可思议的世界。当一个作家经年累月地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磨练自己的技艺的时候&&他是在创造一个世界&&如果他是从揭开自己的秘密伤口开始的话,不管他是否意识到了,他都是对人性赋予了最大的信任。我的信心就来自一个信念即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他们也有着和我一样的伤痛的&&因而他们会理解我。真正的文学都来自于那份充满童真和希望的信心,就是所有的人都是相像的。但一个作家闭门数十载,就是在用这种姿态宣示一个基本的人性,揭示一个没有中心的世界。&&
但是从我父亲的箱子和伊斯坦布尔人苍白的生活可以看出,这个世界的确有一个中心,而且离我们很遥远。在我的书中,我曾详细描述这个事实是如何激起过契诃夫式的边缘感受,以及他是怎么从另外一方面引起了我自己的真实性的怀疑。根据经验我知道这个星球上的大部分人都有这种情绪,相对于我,有些人可能还遭受着更为深刻的物质匮乏,没有安全感和堕落感折磨。人类面临的重大难题还是土地缺乏,无家可归和饥饿&&但今天的电视和报纸可以比文学更为迅速简洁的报道这些基本问题。而文学最迫切的任务是要讲述并研究人类的基本恐惧:被遗弃在外的恐惧,碌碌无为的恐惧,以及由这些恐惧而衍生的人生毫无价值的恐惧;集体性的耻辱,挫折,渺小,痛苦,敏感和臆想的侮辱、还有民族主义者的煽动和对即将到来的通货膨胀的担心&&不论何时我面对这些伤感,烦恼,通常以夸张的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们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黑暗。我们曾看过西方社会以外的民族,社会,和国家&&我很容易认同他们&&常常因为被恐惧折磨得犯一些愚蠢的错误,仅仅是因为害怕受到羞辱和敏感。我也知道西方&&我也同样容易认同的一个世界&&一些国家和民族对自己的财富,对他们把我们带进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现代主义有着不一般的自豪,但他们时不时的也由于自我满足干出一些同样愚蠢的事来。&&
这就意味着我父亲不是唯一把一个有中心的世界看得太重的人。而那促使我们闭门数十年写作的是一个相反的信念;那信念是相信有一天我们的文字会被读到而且被理解,因为世界上的人都是相似的。可从我父亲及我自己的作品来看,似乎是有点过于乐观了,因为里面充满了对被挤在边缘,排斥在世界外围的怒气留下的伤痕。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对西方爱恨交织&&现在我也许多方面体会到了。但如果说我认识到了一个基本的真理的话,如果我要为这一乐观主义辩解的话,就是因为我和这位伟大的作家一起经历了对西方的爱恨情仇,一起关注了他在另一方向上建立的另一个世界。&&
所有献身这一任务的作家都明白这样一个现实:不论远来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历经数十载满环希望创建的一个世界最终将转移到另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去。他将把我们带到一个远离那张我们带着伤感和怒气工作的桌子,到伤感和怒气的另一面,另一个世界。我父亲可能还没到那里吗?就像一块正在形成的大陆,慢慢的从五彩缤纷的薄雾中升起,就像经过长途的海上旅程,终于见到了小岛,这个新世界一直在迷惑着我们。我们就像当年西方的旅行者飘洋过海寻找伊斯坦布尔一样,被雾霭魅惑了。在这个以希望和好奇开始的旅程结束时,一座满是清真寺和尖塔,密密匝匝布满屋舍,街道,山峦,桥梁,斜坡的完整的城市展现在你的面前了。看到它,我们都希望走进去,藏身其中,就像我们读一本书那样。因为感到土气,被排斥,气愤,或是极端孤独,我们坐下来看书,却发现了一个超越这些伤感情绪的全新世界。&&
我现在的感受和我孩童和青年时期正好相反:对我来说世界的中心就是伊斯坦布尔。这不仅是因为我一辈子都生活在此,而且因为过去33年里,我一直在讲述它的街道,桥梁,居民,购,房舍,清真寺,喷泉,传奇英雄,商店,名人,污点,它的日日夜夜,我把它变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完全接纳了它。当我亲手建成这个世界时,目标就达到了。这个世界存在我的脑海中,它比那个我所生活的世界还要真实。这是因为,在我的世界中,所有的人和物还有建筑都开始相互交流,以一种我不曾预料的方式互动起来,就像是它们不适依赖于我的想象和书,而是独立存在一样。&&
看着那箱子,我觉得父亲在他写作的那些年里可能也发现了这些乐趣:我不应该对他预先判断。我很感激他。不管怎么说,他从来不是一个呼来喝去,惩罚不分的平庸父亲,而是一个让我自由选择,对我表示最大限度的尊敬的父亲。我常想,要是我当初偶尔能对父亲谈谈我的想象该多好啊,不管是放肆的还是幼稚的。因为跟我其他朋友的童年不一样,我从来没怕过我的父亲,我有时还认为我之所以能成为一名作家就是因为我父亲当初就想当作家。我必须要一颗容忍心来阅读它&&看看他在旅馆房间里究竟写了些什么。&&
正是带着这种希望,我又走到了那个箱子跟前。它还静静地立在父亲放置的地方。我全神贯注地通读了几本手稿和笔记。我父亲写了些什么呢?我记得有一些是巴黎旅馆窗外的景致,几首诗,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分析等等&&我写作的时候就像一个出了车祸的人拼命要回忆起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却又害怕会记起太多的可怕场景。在孩提的时,我父母一到吵架的边缘&&就是他们相互不说话的时候&&爸爸就会打开收音机来调节一下情绪,而音乐就会帮助我们很快地忘掉不愉快。&&
现在让我来说几句像音乐一样能调节情绪的好话吧。你知道,我们作家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也是最喜欢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写作?我写作是因为内心的冲动,也因为我不能像别人一样做好其他的工作,还因为我想读到像自己一样的人写的书。&&
我写作是因为生所有的人的气,每一个人。我写作是因为我喜欢整天地坐在桌子前面子写东西。我写作是因为只有改变真实的生活来分享经验。我写作是因为我想让其他的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了解到我们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我们还将继续生活下去。我写作是因为我喜欢纸张、钢笔和墨水的芬芳。我写作是因为相对其他东西,我更信仰文学,信仰小说艺术。我写作是因为是一种习惯和热情。我写作是因为我害怕被遗忘。我写作是因为我喜欢写作带来的荣耀和乐趣。我写作是因为我享受孤独。也可能我写作是因为我希望你们能理解我为什么对你们这么的愤怒,对每一个人都这么的愤怒。我写作是因为我喜欢别人读我的故事。我写作是因为我曾经写过一部小说,一篇文章,某一页的开头,我想把它写完。我写作是因为每个人都希望我写下去。我写作是因为我有一个孩子般的执著:要有一个不朽的图书室,书架上还要有自己的书。我写作是因为把生活中的美和丰富转变成文字是一项激动人心的工作。我写作不仅仅是要讲述一个故事,而是要创造一个故事。我写作是因为我希望能逃脱那不祥的预兆,就像在梦里一样我有个地方要去却总也到不了。我写作是因为我从来没让自己快乐过,写作能让我快乐。&&
在把箱子留在我办公室后一个星期,父亲又来看过我一次;一如既往,他给我买了巧克力(他忘了我都48岁了)。也一如既往,我们聊了些生活,政治和家庭琐事。后来他终于看到他放的箱子被我移动过了。我们就互相看了看,陷入了尴尬的沉默。我没说我打开了箱子,看了里面的内容,相反,我只是把视线移开了。他立刻明白了。就像我明白他明白了一样。就像他明白我明白他明白了一样。但所有的明白就在几秒钟之内明白了。因为父亲是一个快乐,懒散但却对自己有信心的人;他只是照例冲我笑了笑。当他离开时,没忘记把他作为父亲该说的赞扬鼓励之词又重复了一遍。&&
我也同往日一样,注视着他离开,无比羡慕他的快乐,无忧无虑和处世不惊的脾气。我也记得那天我心里有一小会儿的窃喜让我感到羞耻。那是由我感觉到我可能生活上可能过得不如他舒适的念头引起的。可能我不如他过得快乐,自由自在,但我献身于写作了&&你明白&&我为自己对父亲有这样的想法感到羞愧。在所有的人中,父亲从来没让我痛苦过&&他完全让我自由发展。这些都让我们想到写作和文学是和生活中中心的缺失,和我们的幸福与负疚相联系的。&&
我的故事同时也相应地提醒我那天还有一件事让我更加内疚。在父亲把箱交给我的二十三年前,在我决心放弃一切把自己关起来去当一名小说家四年之后,就是我22岁时,我完成了第一步小说《杰夫德贝伊与其子》。我用颤抖的手将打印稿拿给父亲看,想听一点他的意见。这并不仅是因为我相信以他的品位和智慧,或是他的意见对我来说非常重要,还因为他不像母亲那样,反对我成为一个作家。在这点上,父亲远比我们有远见多了。我迫不及待的等着他的消息。两个星期之后他来了,我跑过去把门打开。父亲没有说任何话,只是张开手臂给了我一个拥抱,用这种方式告诉我他非常非常喜欢这部作品。有一会儿,我俩陷入了那种由于异常激动带来的无言沉默。后来,等我们平静下来开始说话,他用了一种夸张的语言对我和我的处女作表达了他的强烈信心:他告诉我说总有一天我会赢得像站在这里接受这个奖项这样的无限快乐。&&
他说这话不是因为想用好听的来安慰我,或是把这个奖项作为目标来刺激我;他像所有的土耳其父亲那样给自己的儿子以支持,并鼓励我说:&总有一天,你会获得荣誉并成为帕夏!&许多年来,无论何时,他看到我都以同样的话语鼓励我。&&
我父亲在2002年12月去世了。&&
今天,我站在这里,站在给予我这无尚光荣的奖项的瑞典文学院的同事们和尊敬的来宾们面前,我深切地希望此刻他就在我们中间。&
- 奥尔罕 帕慕克&
2006年诺贝尔奖受奖词&&&
哈佛大学课程设置,牛校牛在哪?
哈佛大学课程设置,牛校牛在哪?作者:刘瑜  我在哈佛做一年博士后,这一年,除了领钱,基本也没有什么别的任务。为了防止自己整天缩在家里,把薄薄的那一沓钱翻来覆去地数,我决定去旁听几门课。  那天我去学校我所在的机构,跟机构里的秘书表达了此意。她非常干脆地说,没问题啊,只要教授同意,都可以呀。我问,有没有一个什么社科方面的课程清单,我看看有什么课可选。我问的时候,想象的是几页纸,可以站那顺手翻完。结果说时迟那时快,柔弱的女秘书突然掏出一个庞然大物,向我递过来,我伸手一接,胳膊差点因为不堪重负而当场脱臼。  定睛一看,这本1000多页的玩意的封面上,赫然印着几行字:  Courses of Instruction   Harvard University.  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  Harvard College  Graduate School of Arts and Sciens.  就是说,仅仅就本科和文理学院的课程表及课程的简单介绍(一般3-5行的介绍),哈佛就一口气列了1000多页。我估计,把哈佛全校的课程名单一一排列出来,是不是得绕上赤道一周两周啊。  以前在哥大听课,我就觉得自己已经见过世面了。现在,捧着这个庞然大物,我有种金轮法王突然路遇萧峰的悲凉感,过去六年建立起来的牛校感当即化作片片飞屑,随风而逝。  端着它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仔细研读起来。如同一个饥饿无比的人,捧着一个写满了各种山珍海味的菜单,边咽着口水边往下读。读到最后,就是《廊桥遗梦》里面女主角遇上男主角的感觉,之前和丈夫风平浪静的婚姻,原来都是不算数的,这才是真正伟大的爱情。  当然,让我产生伟大爱情的,不仅仅是哈佛所提供的课程之多,更重要的,是它所提供的课程之人性化。  国内的媒体,时不时地就会把&大学精神&这个话题拿出来讨论一下。基本上大家都会达成一个共识: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机构,大学精神不应当仅仅是训练工作技能的精神。据说,大学应该熏陶的,是一种人文精神。  虽然&人文&这两个字,因为靠&文人&两个字太近,已经臭大街了,我觉得,大家还是应该再给它一次机会。  哈佛大学之所以是一流的大学,当然是因为它最有钱,然后用这些钱买了最先进的设备和雇了最牛的教授。但是同时,也是因为它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而这一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在它的&核心课程&上(哥大也有,但是跟哈佛比,是小巫见大巫)。  所谓&核心课程&,就是学校提供给本科生的一系列基础课,学生必须从中选出几门作为必修课。这些基础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进入知识的细枝末节之前,能够对他所置身的世界有一个框架性的理解和探索。这样当他置身于自己的专业时,能够知道自己所学习的,不过是一个巨大有机体里面的一个毛细血管。  摘抄一段关于&核心课程&的说明: &The philosophy of the Core Curriculum rests on the conviction that every Harvard graduate should be broadly educated, as well as trained in a particular academic specialty or concentration. It assumes that students need some guidance in achieving this goal, and that the faculty has an obligation to direct them toward the knowledge, intellectual skills, and habits of thought that are the hallmarks of educated men and women.&  哈佛的&核心课程&分成七个板块:Foreign C Historical S Literature and A Moral R Quantitative R S Social Analysis. 拿Moral Reasoning这个板块做为例子,所给的课程包括:  1。民主与平等  2。正义  3。国际关系与伦理  4。伦理学中的基本问题  5。儒家人文主义  6。有神论与道德观念  7。自我,自由与存在  8。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奴隶制  9。社会反抗的道德基础  10。共和政府的理论与实践  11。比较宗教论理  12。传统中国的伦理和政治理论  13。古代与中世纪政治哲学史  14。现代政治哲学史  拿科学这个板块来说,所给课程包括:  1。光与物质的性质  2。空气  3。宇宙中的物质  4。观察太阳与恒星  5。时间  6。爱因斯坦革命  7。环境的风险与灾难  8。现实中的物理  9。Cosmic connections  10. 音乐和声音的物理学  11。看不见的世界:科技与公共政策  12。能源、环境与工业发展  13。Life as a Planetary Phenomenon  其它的板块,就不列了,太长。基本上,&核心课程&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开始研究树木之前,能够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够把这个森林地图印在大脑上,以后走到再细小的道路上,也不会迷路。  我再列一些&本科新生研讨会&的课程(freshman seminar)――这个freshman seminar是什么宗旨,什么来头,我不大清楚,但是有些课程名称开得非常诱人,因为名单太长,我只列上那些我感兴趣的课程――也就是如果我有三头六臂会去旁听的课程。  1。人的进化  2。翅膀的进化  3。细菌的历史  4。银河与宇宙  5。象棋与数学  6。疾病的话语  7。DNA简史  8。美国的儿童医疗卫生政策  9。应然:道德判断的本质  10。火星上的水  11。医药公司与全球健康  12。传染病对历史的影响  13。非洲的艾滋病  14。关于意识的科学研究  15。什么是大学,它的目的是什么?  16。俄罗斯小说中的爱情  17。怀疑主义与知识  18。一个社区的研究  19。基督教与美  20。怎样欣赏画  21。浮士德  22。黑人作家笔下的白人  23。香蕉的文化历史  24。乌托邦与反乌托邦  25。苏格拉底及其批评者  26。怎样读中国的诗歌  27。互联网与法律  28。美国的70年代  29。The American Creed: Exceptionalism and Nationalism.  30。语言与政治  31。信任与民主  32。美国的总统选举  33。60年代的青春文化  34。盗版  35。全球变暖与公共政策  36。当代印度  37。公共健康与不平等  38。公墓的历史  39。人权  40。政治演讲与美国的民主  41。&犯罪&的概念  42。现代欧洲国家的民族主义  43。烟草的历史  44。酷刑与现代法律  45。大脑的测量:心理学实验的兴起  你看,随便这么一列,就有45个。对于一个求知欲很强的人来说,这些课程简直就是一场饕餮之宴,举着筷子,不知从何下手。  不知道清华北大,能给那些刚刚背井离乡的18岁孩子,开出上述45门课中的几门。  我相信,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恢复人类的天真。  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关于自然、关于社会。大学要造就的,正是达尔文的天真。爱因斯坦的天真。黑格尔的天真。顾准的天真。也就是那些&成熟的人&不屑一顾的&呆子气&。  &成熟的人&永远是在告诉你: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而合理的就是不必追究的,不必改变的。  真正的人文教育,是引领一群孩童,突破由事务主义引起的短视,来到星空之下,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数学、物理、生物、心理,象星星一样在深蓝的天空中闪耀,大人们手把手地告诉儿童,那个星叫什么星,它离我们有多远,它又为什么在那里。  前两天读王璐小友的文章,其中有句话说的挺好玩,说到国内某现象,他说:两个连大学都算不上的什么机构,竟然为自己还算不算一流大学而辩得脸红脖子粗。  这事我没怎么跟踪,所以也不太清楚。好像是香港几个大学挖了几个高考状元走,清华北大就开始捶胸顿足,觉得自己不再&一流&。这种捶胸顿足有点滑稽,仿佛宋祖德为自己不再是一线男星而痛心疾首。其实,清华北大的确应该捶胸顿足,但不该是为了几个高考状元,而应当是为自己与天真的距离。
[Philosophy #002] Understand Kant's Moral Philosophy
康德三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 ()
《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
邓晓芒《康德哲学讲演录》 及《纯粹理性批判》的解读
库恩《康德传》&
约翰&华特生 《康德哲学原著选读》&
Norman《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读》韦卓民&翻译一篇文章:&
康德墓碑铭文&
Zwei Dinge erf&llen das Gem&t mit immer neuer und zunehmender Bewunderung und Ehrfurcht, je &fter und anhaltender sich das Nachdenken damit besch&ftigt: Der bestirnte Himmel &ber mir und das moralische Gesetz in mir.&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反复地思索,&
它们就愈是给人的心灵灌注了时时翻新,&
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
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
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日-日)&
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他被认为是对现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也是启蒙运动最后一位主要哲学家。&
康德哲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认为将经验转化为知识的理性(即&范畴&)是人与生俱来的,没有先天的范畴我们就无法理解世界。他的这个理论结合了英国经验主义与欧陆的理性主义,对德国唯心主义与浪漫主义影响深远。&
康德的道德哲学理论也十分著名。此外他还曾针对太阳系的形成提出第一个现代的理论解释,即康德-拉普拉斯假设 (Kant-Laplace hypothesis)。&
日康德出生于东普鲁士首府哥尼斯堡(K&nigsberg,今天的俄罗斯加里宁格勒)的一个马鞍匠家庭,家人都是虔诚的新教徒;&
1740年进入哥尼斯堡大学攻读哲学,1745年毕业;从1746年起康德去一个乡间贵族家庭担任家庭教师九年;1755年康德重返哥尼斯堡大学,完成大学学业,取得编外讲师资格,任讲师15年,任教自然地理學、數學、力學、工程學、倫理學、自然科學、物理學、雄辯學等學科,根據國外多本康德傳記,列了一張最繁忙的一天的時間表:8-9時邏輯學、9-10時力學、10-11時理論物理學;下午2-3時自然地理、3-4時數學;1770年康德被任命为逻辑和形而上学教授;1786年升任哥尼斯堡大学校长;1797年辞去大学教职;日病逝。&
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学任教期间先后当选为柏林科学院、彼得堡科学院、科恩科学院和意大利托斯卡那科学院院士。康德终生没有离开过哥尼斯堡。&
康德的生活十分有规律,以至当地的居民在他每天下午3点半散步经过时来对表,唯一的一次例外是因为读卢梭的《爱弥儿》入迷,以致错过了散步的时间。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康德很少受到疾病的折磨(康德自幼身体孱弱,然而却享年80岁,或许也与此有关)。不过康德是一个非常好交际的人,十分健谈,经常邀请客人与他共进晚餐。讲究吃喝,对美食有特别的偏好。&
康德的一生可以以1770年为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主要研究自然科学,后期则主要研究哲学。前期的主要成果有1755年发表的《自然通史和天体论》,其中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在后期从1781年开始的9年里,康德出版了一系列涉及领域广阔、有独创性的伟大著作,给当时的哲学思想带来了一场革命,它们包括《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和《判断力批判》(1790年)。&三大批判&的出版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三大批判分別探討了認識論、倫理學以及美學。&
政治上,康德是一名自由主义者,他支持法国大革命以及共和政体,在1795年他还出版过《论永久和平》一书,提出议制政府与世界联邦的构想。其生前最后一本代表性的著作是《人類學》(1798年),一般認為其是對其整個學說的概括和總結。康德晚年已经以一名出色的哲学家闻名于世,他去世后,人们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康德终身未婚。&
在波赫士之东、纳博柯夫之西──介绍卡尔维诺的生平和作品
在波赫士之东、纳博柯夫之西──介绍卡尔维诺的生平和作品作者:吴潜诚
伊塔罗?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意大利小说家,以想象诡谲,风格多变,擅长杂糅实际和幻想以及抽象的哲学和科学观念,并诉诸具体生动的叙事方式呈现,而闻名国际文坛。美国小说家约翰?嘉德纳(John Gardner)称许他是「世界上最好的寓言作家之一」,另一位著名的小说家约翰?厄普岱克(John Updike)夸赞他是「最有魅力的后现代主义大师」。在古代经典作家方面,论者常拿他比拟薄伽邱、但丁、伏尔泰、史威夫特等人,意大利当代著名学者兼小说家艾柯(Umberto Eco)说:「伊塔罗?卡尔维诺的想象宇宙以微妙的均衡,摆放在伏尔泰和莱布尼兹(Leibniz)之间」;在现代和后现代作家方面,他常与纳博柯夫、波赫士、贾西亚?马奎斯等人相提并论。有位叫麦克?武德(Michael Wood)的批评家在谈论《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时,推崇他是「构思缜密,幻想神奇,用字精准而可信的建筑师」,并把他的文学空间定位在「波赫士之东和纳博柯夫之西的地方,波赫士梦见图书馆,纳博柯夫神驰文本和评论,而卡尔维诺描绘数以亩计的脆弱的印刷品,搜集成卷,但却饱受拆散或错得离谱的威胁」。
卡尔维诺在日出生于古巴,父母亲都是热带农作物学家。两岁左右随双亲返意大利,定居在离意大利和法国边界附近的圣?雷墨(San Remo)。长大后,进入都灵(Turin)大学,本来打算克绍箕裘,研究农学,后来改习文学,1947年毕业。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3年,加入意大利抵抗运动,后来又与入侵的德军打游击战,卡尔维诺曾把这段经验写进他的第一本小说《蛛巢小径》和短篇小说集《某个午后,亚当》。卡尔维诺于1945年加入共产党,并开始撰写评论文章,刊登在左派刊物,同时在爱依脑迪(Einaudi)出版社任职,直到1957年,苏联入侵匈牙利之后,才正式宣布退出共产党,但终其一生,卡尔维诺不断地在意大利的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并担任爱依脑迪出版社的编辑或顾问工作,在意大利的文化界一直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卡尔维诺曾长住法国巴黎约十五年之久,与当代思想界重镇李维?史陀、罗兰?巴特等人过从,文学观念受结构主义和后结构批评的影响颇深,举其荦荦大端者,至少应包括结构主义宗师索绪尔(Saussure)区分的个别言语(parole)和语言体系(langue)、普洛普(Propp)、葛利玛(Greimas)、托铎洛夫(Todorov)等人所阐发的叙述和陈述(discourse)结构、耶柯伯森(Roman Jakobson)所界说的语言的诗功能、李维?史陀的潜意识或象征作用说,拉冈的欲望、巴特的作者之死和文本之乐、德希达的书写观念等等。
卡尔维诺于1980年返回意大利罗马定居。1985年夏天,在滨海别墅度假,准备当年秋、冬要在哈佛大学发表的诺顿(Charles Eliot Norton)演说稿(文稿后来结集成为《为下一个太平盛世而写的六篇备忘录》),突然患脑溢血,住院期间,意大利报纸每天竞相刊载医院的病情报告,全国上下一致关心他的安危,包括读过他所编写的童话和寓言的儿童以及党政要员、总统等等。负责为他开刀的医生表示自己未曾见过任何大脑构造,像卡尔维诺的那样复杂、细致;作品又那样令人困惑不解,身为读者,他决已全力营救。但这位名闻国内外的作家终于在日辞世。一位留意观察的美国批评家高尔?维达(Gore Vidal)有感于意大利舆论界所表现的对于作家的尊敬与美国大不相同,小有戚戚焉地说:「全意大利一致哀悼,有如一位受爱戴的王子死了」。当时的意大利总统柯锡嘉(Fancesco Cossiga)亲自赶去吊唔,惋叹「我国丧失了一个具有创造力和启发性的精神呈现&&」云云。
卡尔维诺的早期作品《蛛巢小径》(1947)和《某个午后,亚当故事集》(1957)基本上属于当时流行的新写实主义,但也隐约可以看出作者喜好寓言和幻想的蛛丝马迹。例如,《蛛巢小径》采用一少年做主角,以他不脱童稚的观点来看待世界,遂给叙述染上一层寓言性质。卡尔维诺曾明白表示,自己深受自由幻想和寓言的道德意义所影响,常思藉由幻设的场景、角色和状况来批判当代世界,他曾搜集意大利各地的民间故事,编写成《意大利民间故事》(1956),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1950年代,卡尔维诺的作品逐渐脱离新写实主义,开始诉诸离奇的想象来凸显战后意大利的社会问题,并加入轻松和幽默成分,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要推合称为《我们的祖先》的三部曲:包含《树上的男爵》(1957)、《不存在的骑士》(1959)、《分成两半的子爵》(1952)三篇小说。《树上的男爵》叙述一个18世纪的贵族,因为拒喝姊姊烹调的蜗牛汤,被父亲斥责,于是爬到树上,从此不再踏足陆地,在「树上的理想国」度过一生。这部中篇凸显主角拒绝顺从世俗幸福,堪称文学史上最坚决的违抗文学。
《分成两半的子爵》由一个孩童,叙述他叔父参加东征,被炮弹击中,身体被切成两半,每半部各有一只手、一条腿、一个眼睛、半张嘴巴、半个鼻子,一半邪恶,一半良善。邪恶的一半回到家乡,杀人放火,无恶不做;良善的一半则好得令人不敢相信。后来,两人决斗,伤及从前被劈裂成两半时的旧伤痕,经医治缝合,便又结成一个完整的人,既不坏,也不太好,好坏兼备。论者不免在这个分成两半的子爵身上看到马克思所说的(现代人的)疏离或佛洛依德所谓的压抑。
《不存在的骑士》描述一套武士盔甲,自称是查里曼大帝手下的一名骑士,凭借自身的意志力,始终严遵纪律,敬忠职守。故事的叙述者系一个被关在修道院中的修女,她对自己所叙述的骑士奇遇的场景,显然并无现场目睹或亲身体会的经验,这一点她颇有自知之明,但她肆无忌惮,一直不停地动笔写下去,径行发明编造,竟然编得比真实更真实。(以书写对抗真实世界的意念在《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中又再度大事发挥。)当代小说家卢西迪(Salman Rushdie)认为三部曲,在寻常琐事中征显奇幻,足可媲美贾西亚?马奎斯的《百年孤寂》。
1960和70年代,卡尔维诺的小说添加了科幻成分,这或许受到当时国际间日益注重太空探险、遗传工程学、传播技术所影响,同时也与当时的语言学和符号学研究强调意义理论有关。卡尔维诺本人学识渊博,不但熟谙文哲著作,还广泛涉猎现代物理、化学、数学理论、天文学,更重要的是,他懂得把抽象观念和自然科学转化成小说情感,并赋与人性的诠释。这一类作品中要算《宇宙连环图》(1965)和《时间零》(1967)最有名。在这两个系列短篇中,一位名叫Qfwfq的主角,目睹并演绎宇宙演化的重要转变阶段,诸如银河系的形成、软体动物爬出地球海底、恐龙与两栖动物的进化等等。
卡尔维诺1970年代的名著之一是《看不见的城市》(1972),内容是旅行探险家马哥勃罗在皇家花园内,衬映着夕阳余晖,对逐渐老迈的忽必烈汗讲述五十五个看不见的城市,这些如幻似真的城市,一方面令人联想到乌托邦,也可能教人想起但丁笔下的地狱和波赫士的:"Tl&n, Uqbar, Orbis Tertius" 。马哥勃罗的描述,旨在提供道德寓意,教导忽必烈汗如何赋予生命新的意义,具体解说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忽必烈汗则扮演读者(听众)的代言人,一面聆听如谜的素描,一面诠释、发问、辩驳,并尝试找出其中的类型,俾使赋与意义。这部作品并无传统观念中的情节发展可言,也许不宜称做小说,最为人称道的是描述文字优美如抒情诗篇,咸认是卡尔维诺「最美丽的书」。
卡尔维诺设想最离奇诡异的作品要推《命运交织的城堡》(1973),其框架故事是一群朝圣者,经过一座森林,突然失去说话能力,而后来到一座城堡&&在第二部分,地点又变成一家客栈,真相不得而知。这些旅人被迫以塔罗牌(tarot cards),辅以手势和脸部表情,来交代自己的旅行遭遇。每个旅人的实际遭遇和我们所读到的故事也许有关,也许没啥牵连,因为我们所读的是叙述者的解说,而叙述者本人自己经常面对诸多诠释的可能,语气不敢确定。各个旅人在尝试表达自己的故事时,有时候得使用别的旅人已使用过的牌,但用意却可能不同。当七十八张牌全部摊在桌上时,叙述者所诠释的所有故事的交错连锁变得复杂而微妙得令人难以置信:那是透过伊底帕斯(Oedipus)、帕西法(Parsifal)、浮士德、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夫人等角色所显示的全人类之意识的历史&&因为朝圣香客一再提到他先前的作品。
卡尔维诺最广受欢迎的小说应属《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1979),这是展示小说叙述艺术的功力之作(tour de force),典型的后现代作品,卢西迪形容为「很可能是你(和读者「你」)所读到的最复杂的书」,笔者已在中文译本的导言中加以分析,这里不赘。卡尔维诺生前最后出版的书《帕洛马先生》(1983),读来颇像作者本人的写照,巴罗马一面观察自然界的微末细节,诸如海浪、星辰、蜥蜴、乌龟、海滩上女子的裸胸等;一方面作形而上的遐想,观照非常精密细致,联想深遂而渺远。不知巧或不巧,该书最后一章题做〈学习死掉〉,探索处于死亡的本质真相,主角末了归纳出一个结论,说那就是「他自己加上世界再减掉自己」。
卡尔维诺加上世界便多出了他一生的作为包括他的想象力与这世界激荡出来的创作,他死去以后,自当减掉他的血肉之躯,剩下来的是他留给这世界的文学遗产,何其丰富的一份文学遗产呀!卡尔维诺是个卓越的说故事者,犬儒式的哲学家,淘气的文学捣蛋鬼,他不满足于照相一般的写实主义,致力于开发小说叙述艺术的无限可能。但他并不纯粹以想象诡奇,技巧翻新为目的。这位公认的幻想大师曾在一次电视访问中表示:「唯有一些平淡而坚实的东西可以让创造诞生:幻想有如果酱,你必须把它涂在一片坚实的面包上;否则,它终究会像果酱一样,不成形状,你无法从中创造出任何东西。」卡尔维诺创作的果酱涂在人类经验之上:欲望、竞争、罪恶、表达和沟通的冲动、自我的肯定和归属、伦理道德和存在方面的抉择等等都是他终生萦念的主题。借用厄普岱克的话来说:「波赫士、贾西亚?马奎斯和卡尔维诺三人同样为我们做着完美的梦,三人之中,卡尔维诺最温暖而明亮」,「他对嵌埋在动物、植物、历史和宇宙脉络中的人性真理最感好奇;他的一切探究全都围绕着「我们将如何生活」的核心问题在打转。」
[Literature #006] 冬日阅读推荐-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
Literature #006 冬日阅读推荐-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
《寒冬夜行人》发表于一九七九年;《帕洛马尔》发表于一九八三年,是卡尔维诺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美国讲稿》系卡尔维诺准备用于美国哈佛大学诺顿诗论讲座的讲稿,撰写于一九八五年,因作家的猝然逝世而未完成。本周我们阅读《寒冬夜行人》,这也被译作《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如果有兴趣也可以读读《美国讲稿》,卡尔维诺对自己近四十年来小说创作实践的丰富经验,进行系统的回顾和理论上的总结、阐发。作者广征博引,结合自古至今,从意大利到欧美各国许多文学大师的创作实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文学创作的本质特征,对小说的构思,对艺术形象的作用及其与想像、幻想的关系,对文艺理论批评的现状等一系列问题,做了详尽、周密的论述,切中肯綮,富于见地,是研究小说诗学的一部力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卡尔维诺清醒地意识到,当今人的认识和当今的文学,暴露出越来越明显的局限性,他努力地探究,流传千百年的文学模式、范畴,在未来的世纪,是否还有生命力;在未来的世纪,是否存在一种可能性,用一种新的生存与写作的方式,来替代旧的生存与写作的方式。 
卡尔维诺写于1979年的《寒冬夜行人》(又译作&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可被看成&小说中的小说,文学中的文学。&在十余万字的篇幅里卡氏处处埋雷:情节的雷、思辩的雷、探究的雷。它以一男一女两位读者为调换装订错误的《寒冬夜行人》而相遇、相知、相爱的故事为线索,同时杂糅10部不同作家所写的小说片段,有意制造阅读体验的迷宫效果。甚至作者本人也在小说中以一个角色出现,上窜下跳&&它使得小说的阅读更像参与一个语文智力游戏。与电脑游戏之类不一样的是,它完全要在彻头彻尾的想象中完成。
伊塔洛&卡尔维诺()是意大利当代最有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在四十年的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力求以最贴切的方法和形式表现当今的社会和现代人的精神,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和信念。他的作品风格多样,每一部都达到极高的水准,表现了时代,更超越了时代。他于1985年猝然逝世,而与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但他在国际文坛上的影响与日俱增,他的创作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Literature #005] Geoge Orwell, 1984
26 December 2011
[Literature #005] Geoge Orwell, 1984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 ),英国作家。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生于印度,父亲为殖民地官员。14岁考入伊顿公学,获取奖学金。1921从伊顿公学毕业后考取公职,到缅甸作了一名帝国警察,在那里,被奴役的殖民地人民的悲惨生活刺激了奥威尔的良知。他1927年辞职,后来写下与此段经历有关的《绞刑》(A Hanging, 1931),《缅甸岁月》(Burmese Days, 1934)和《猎象记》(Shooting an Elephant, 1936)这些纪实性作品。
1928年1月回国后,奥威尔深入到社会底层,四处漂泊流落。在巴黎、伦敦两地,当过洗盘子的杂工,住过贫民窟,常常混迹在流浪汉和乞丐之中。次年,写下了关于这段经历的纪实性作品《巴黎伦敦落魄记》(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 1933),真切地描述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苦难。正是在为这部作品署名时,他用了&乔治&奥威尔&这一笔名。
1936年7月,西班牙内战爆发。同年年底,奥威尔与新婚妻子一同奔赴西班牙,投身于保卫共和政府的战斗。奥威尔在前线担任少尉,喉部曾受重伤。他为记述西班牙内战而写的《向卡特洛尼亚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 1938)一书,后来成为关于这场内战的一部权威性文献。
西班牙左翼共和政府的内部分裂,致使战争失利,而奥威尔差一点丧身在共和政府内部党派之争的倾轧中。这个惨痛的经验对他影响巨大。他曾说自己&从1930年起就是一个社会主义者了&,而这时候,他又开始考虑&捍卫民主社会主义&的问题了。这个思想出发点,一直影响到他后期的影响最广的两部名作&&《动物农场》和《1984》的创作。
1950年1月,奥威尔病逝,终年46岁。&奥威尔短暂的一生,颠沛流离,疾病缠身,郁郁不得志,一直被视为危险的异端。在他为数不多的作品中,《1984》与《动物庄园》影响巨大,他以先知般冷峻的笔调勾画出人类阴暗的未来,令读者心凉肉跳。以至于为了指代某些奥威尔所描述过的社会现象,现代英语中还专门有一个词叫&奥威尔现象(Orwellian)&。如果说奥威尔一生的作品主要是反映&贫困&和&政治&这两个主题,那么激发他这样写作的主要动力就是良知和真诚。他坚信在一个语言堕落的时代,作家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在抵抗暴力和承担苦难的意义上做一个永远的抗议者。&
重新更新了共享文件夹,麻烦大家重新加一下,更新了下面的一些书籍:
1. Woody Allen四本书,《门萨的娼妓》,英文版Woody Allen散文全集(推荐),《伍迪艾伦与哲学》,《伍迪艾伦电影人生》
2. 《杜尚访谈录》
3.&米歇尔&福柯《古典时代疯狂史》
1.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English Writing
1. E.B White The Elements of Style 中英文两个版本
2. Word Power Made Easy
3. Merriam Webster Vocabulary Builder
Understanding About China
1. Henry Kissinger, On China,亨利基辛格《论中国》
2. Martin Bradley K., Under the Loving Care of the Fatherly Leade
3. Peter Hessler, Country Driving - A Journey Through China 中文译本《寻路中国》
4. Leslie T. Chang, Factory Girl, From Village to City in a Changing China 《工厂女孩》
5. Amy Chua,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6. The Party China's Communist Party&其他&
Graphic&Design五本书
希伯来语教程三本书&阅读愉快!Henry&
Alec Soth的2011年度20本摄影书
每到年终就有一堆十大、最佳之类的评选,摄影书也不例外。近年致力于独立出版的 Alec Soth 在 (需翻墙)的博客上选出了他2011年度的20本摄影书。共分为十大类,每类两本。
犯罪类 Crime渡部雄吉(Xavier Barral-Le Bal)Christian Patterson(Mack Books)喜剧类 ComedyRicardo Cases (Photovision)Ed Panar (The Ice Plant)家庭故事类 Family Drama L&onie Hampton(Contrasto)Terry Richardson (Morel)虚构类 RomanceMiguel Calder&n (Little Big Man Books)Robert Seydel (Siglio) Horror (这个类别不知道怎么翻,大家可以留言探讨)Boris Mikhailov (Morel)Enrique Metinides
地区/旅行类 Regional/Travel (J&L Books). Irina Rozovsky
(Kehrer)女性摄影师作品集类 Female artist monograph川内伦子(Aperture/Foil)Gay Block (Radius)男性摄影师作品集类 Male artist monographDirk Braeckman (Roma Publications)Guido Guidi (Loosestrife Editions)历史/档案类 Historical/Archive Verna Posever Curtis & Denise Wolff (Aperture). Adam Broomberg and Oliver Chanarin (Mack)独立出版类 Independent/self-publishedAnouk Kruithof (祝你生日快乐)Valerio Spada /
纽约时报2011年度十佳书籍
纽约时报2011年度十佳书籍
纽约时报2011年度最佳一百本书籍
&&[纽约时报精选]2011年最佳十本好书&&&作者:纽约时报&&&&&&&&&&&&&&&&&&&&&&&&&&&&&&&&&&&&&&&译者:nihaoivyliu&选择年度最佳书单目录并不是想当然的结果,但也没有什么科学化的标准。作为编辑兼读者又如何从浩如烟海的虚构与非虚构作品中选择自已的喜爱的好书呢?其实标准也就只有一个,必须是在过去的12个月中出现在我们书评专栏的作品。&而且,这10本好书是《年度100本值得阅读书目》的一个精选。其中这10本书包括五本小说,例如史蒂芬&金的第52本小说和非虚构类各种类型的作品&&传记、回忆录、历史、推理和科普图书。&&&& 虚构类&《防守的艺术》(THE ART OF FIELDING)作者:Chad Harbach 书版社:Little, Brown & Company&在威斯康辛州的密执安湖的一所大学里,一只棒球队的人气在不断上升,随着极赋天才的一位游击手的加入更是令球队如虎添翼。作者哈伯芝的主题广阔、意味深长的第一本小说,把一个老套的棒球队的故事描绘得风声水起,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无限天赋和有限能力的关系。比赛场上的每一次犹豫都会被放大,每一个错误都会被嗜血如命的观众所评判。&&《63年11月22日》(11/22/63)&作者:Stephen King&& 书版社:Scribner&在斯蒂芬金的整个写作生涯中,他总是以独到的视角把平庸无奇和超现实的力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他的新小说又让读者有了新的遐想:在缅因州的一个餐馆里隐藏着一道时间之门,使一位英语老师回到了1958年,并且他要尽最大努力阻止李&哈维&奥斯瓦德杀害肯尼迪总统。这本小说会为读者带来作者金对记忆、命运和自由意志等新的思索,唤起沉封在上个世纪中叶美国人的过去。作者金提醒我们,过去的时光厮守着你我的秘密,每天我们要面对的最可怕的东西其实就是时间本身。&&《黑暗沼泽鳄鱼公园》(SWAMPLANDIA!)&作者:Karen Russell& 书版社:Alfred A. Knopf 、VntageContemporaries一个鳄鱼主题公园,一对鬼恋人,一条穿过红树林沼泽丛即到黑暗世界的瞑界之旅:罗赛尔的第一本小说惊艳登场,为我们讲述了勇敢的女孩,在家庭陷入痛苦之时,如何努力保留家庭传统生活方式的故事。小说充满着幽默的笑料和诡异的离奇故事。但是真正让读者惊叹的还是作者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和对一个早熟的小女孩细致入微的描写。&&&&&《一万圣徒》(TEN THOUSAND SAINTS)&作者:Eleanor Henderson& 出版社:Ecco/HarperCollins Publishers哈德森的这部处女秀小说描写张力十足、调子哀婉凄凉,通过直白的音乐场面描写和爱滋病刚刚肆虐时期的追述,让读者和她一起追踪着一群朋友、恋人、父母和他们的孩子。作者深入探究了她笔下人物的生活,记述了他们每个人彼此之间长久且割不断的联系,还有他们和周遭的事物的某种反应和关系,以及80年代虽然黑暗但是具有启示意义的那段时光。&&《虎妻》(THE TIGER&S WIFE)&作者:T&a Obreht&& 出版社:Random House当战争的阴云再一次笼罩巴尔干半岛时,一位年轻医生祖父口中的那个古老的传说和自已成长的故事相互交织并缠绕着。这就像一幅生动的拼贴画,每一块碎片都是既无日期也无时间标志的历史见证。1985作者奥伯瑞特生于贝尔格莱德,七岁时离开家乡,她用惊人的真实性和现场感,向读者重塑了她并没有亲身经历过的那场战争。&&&非虚构类&《论证》(ARGUABLY)&随笔&作者:Christopher Hitchens& 出版社:Twelve&这本书是杂学旁收的息金斯的最新也可能是最后一部作品集(克里斯多弗&息金斯已经身患食道癌,正接受治疗)。这部文集几乎有800页,囊括了百篇随笔、演讲,并经过息金斯的修正。文集涉及的主题非常广泛,例如,阿富汗、哈利&波特、汤玛斯&杰佛逊、水刑、亨利八世、索尔&贝娄和十诫。&&&《月亮上的男孩》(THE BOY IN THE MOON)&一位父亲探寻儿子非凡心灵世界的一段旅程&&& 作者:Ian Brown& 出版社:St. Martin&s Press作为多伦多《环球邮报》的一位出色的作家,布郎结合记者的好奇心和小说家探知未知世界的本能触觉,最后呈现给我们一本精美的文字作品。书中描述了作者哺育儿子的一段经历&&一个刚出生即身患罕见基因突变,甚至被剥夺了最基本生活能力的男孩。柔情、痛苦还有意想不到的趣事都会在这本书中一一为读者呈现。&&《马尔科姆&艾克斯》(MALCOLM X)[1]&&重获新生的生命&作者:Manning Marable&& 出版社:Viking从过失犯罪到吸毒者再到因犯,从牧师到分离主义者再到人文主义者,最后又成为殉道者,马尔科姆&艾克斯的故事仍然让人有所感悟。本书传记作者马贝尔一直研究艾克斯的生平已有十多年时间,虽然他今年刚刚去世,但是这部传记比任何一本艾克斯的自传都更加血肉丰满、真实坦诚。&《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作者:Daniel Kahneman& 出版社:Farrar、Straus & Girou&我们有时高估我们正在思考的问题的重要性。我们有时会混淆过去的记忆,有时搞不清楚什么才会使我们快乐。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用他一生的研究成果,向读者说明非理性行为是我们的天性,所以我们无需对此耿耿于怀。&&&&《世界之火》(A WORLD ON FIRE)&英国在美国内战扮演的重要作用&作者:Amanda Foreman& 出版社:Random House&当美国内战硝烟正浓时大英帝国支持谁?作者弗尔曼通过大量的研究,在书中向读者描述了那段时期出现的众多人物,并且细致地记录了第二次南北战争的历史史实。跨越大洋彼岸的一位作者正在研究英国人的所思及所想。&注释:1、马尔科姆&艾克斯(),美国黑人领袖。&---&The 10 Best Books of 2011&Todd St. JohnPublished: November 30, 2011&&Choosing our 10 Best Books of the Year was not an arbitrary process, but neither was it a scientific one. How could it be, when the editors here, like all readers, respond subjectively to any work of fiction or nonfiction? The one guideline for the 10 was that they had to have been reviewed in our pages sometime in the past 12 months.&Our 100 Notable Books of the Year were narrowed down to this final list, which contains a contingent of four first novels, Stephen King&s 52nd novel (by our count), and nonfiction books that are models of their various forms & biography, memoir, history, argument and scientific analysis.&FICTION&1. THE ART OF FIELDING&By Chad Harbach. Little, Brown & Company, $25.99.&At a small college on the Wisconsin side of Lake Michigan, the baseball team sees its fortunes rise and then rise some more with the arrival of a supremely gifted shortstop. Harbach&s expansive, allusive first novel combines the pleasures of an old-fashioned baseball story with a stately, self-reflective meditation on talent and the limits of ambition, played out on a field where every hesitation is amplified and every error judged by an exacting, bloodthirsty audience.&2. 11/22/63&By Stephen King. Scribner, $35.&Throughout his career, King has explored fresh ways to blend the ordinary and the supernatural. His new novel imagines a time portal in a Maine diner that lets an English teacher go back to 1958 in an effort to stop Lee Harvey Oswald and & rewardingly for readers & also allows King to reflect on questions of memory, fate and free will as he richly evokes midcentury America. The past guards its secrets, this novel reminds us, and the horror behind the quotidian is time itself.&3. SWAMPLANDIA!&By Karen Russell. Alfred A. Knopf, cloth, $24.95; Vintage Contemporaries, paper, $14.95.&An alligator theme park, a ghost lover, a Styx-like journey through an Everglades mangrove jungle: Russell&s first novel, about a girl&s bold effort to preserve her grieving family&s way of life, is suffused with humor and gothic whimsy. But the real wonders here are the author&s exuberantly inventive language and her vivid portrait of a heroine who is wise beyond her years.&4. TEN THOUSAND SAINTS&By Eleanor Henderson. Ecco/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26.99.&Henderson&s fierce, elegiac novel, her first, follows a group of friends, lovers, parents and children through the straight-edge music scene and the early days of the AIDS epidemic. By delving deeply into the lives of her characters, tracing their long relationships not only to one another but also to various substances, Henderson catches something of the dark, apocalyptic quality of the &80s.&5. THE TIGER&S WIFE&By T&a Obreht. Random House, cloth, $25; paper, $15.&As war returns to the Balkans, a young doctor inflects her grandfather&s folk tales with stories of her own coming of age, creating a vibrant collage of historical testimony that has neither date nor dateline. Obreht, who was born in Belgrade in 1985 but left at the age of 7, has recreated, with startling immediacy and presence, a conflict she herself did not experience.&&&NONFICTION&6 ARGUABLY&Essays.&By Christopher Hitchens. Twelve, $30.&Our intellectual omnivore&s latest collection could be his last (he&s dying of esophageal cancer). The book is almost 800 pages, contains more than 100 essays and addresses a ridiculously wide range of topics, including Afghanistan, Harry Potter, Thomas Jefferson, waterboarding, Henry VIII, Saul Bellow and the Ten Commandments, which Hitchens helpfully revises.&7. THE BOY IN THE MOON&A Father&s Journey to Understand His Extraordinary Son.&By Ian Brown. St. Martin&s Press, $24.99.&A feature writer at The Globe and Mail in Toronto, Brown combines a reporter&s curiosity with a novelist&s instinctive feel for the unknowable in this exquisite book, an account & at once tender, pained and unexpectedly funny & of his son, Walker, who was born with a rare genetic mutation that has deprived him of even the most rudimentary capacities.&8. MALCOLM X&A Life of Reinvention.&By Manning Marable. Viking, $30.&From petty criminal to drug user to prisoner to minister to separatist to humanist to martyr. Marable, who worked for more than a decade on the book and died earlier this year, offers a more complete and unvarnished portrait of Malcolm X than the one found in his autobiography. The story remains inspiring.&9. THINKING, FAST AND SLOW&By Daniel Kahneman. Farrar, Straus & Giroux, $30.&We overestimate the importance of whatever it is we&re thinking about. We misremember the past and misjudge what will make us happy. In this comprehensive presentation of a life&s work, the world&s most influential psychologist demonstrates that irrationality is in our bones, and we are not necessarily the worse for it.&10 A WORLD ON FIRE&Britain&s Crucial Role in the American Civil War.&By Amanda Foreman. Random House, $35.&Which side would Great Britain support during the Civil War? Foreman gives us an enormous cast of characters and a wealth of vivid description in her lavish examination of a second battle between North and South, the trans-Atlantic one waged for British hearts and minds.&A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appeared in print on December 11, 2011, on page BR12 of the Sunday Book Review with the headline: The 10 Best Books of 2011.
[Literature #003] Two Weeks with Charles Dickens (1)
三部狄更斯的文学作品已经通过邮件发送给大家,《远大前程》,《双城记》以及《大卫科波菲尔》,请选择你感兴趣的一部作为本周的阅读。
同样,有声书会在随后上传到dropbox文件夹中,目前你可以找到《了不起的盖茨比》。
明年是狄更斯诞辰200周年,在英国文学史上,十九世纪是群星灿烂的小说鼎盛时代。而在这些伟大的小说家中,狄更斯则是一颗最为光彩照人的明星。从小饱尝人间艰辛的狄更斯最同情劳苦人民和孤苦无依的孩子。狄更斯是高产作家,他凭借勤奋和天赋创作出一大批经典著作。他又是一位幽默大师,常常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在浪漫和现产中讲述人间真相,以至于马克思也不得不赞叹地称他为&杰出的小说家&。
更多狄更斯的作品可以,还有。
同时还附上了一本通过Woody Allen的电影阐释哲学的趣味读物,《伍迪艾伦与哲学:你说我的谬论一无是处》,在序言中作者说,&哲学本身是适合所有人的,对于道德,人生,价值观的疑问。 & 但那些晦涩的著作却让人望而生怯,通过诸如《哲学的慰藉》,还有上上周推荐的Understand Philosophy through Joke,以及本周的《伍迪艾伦与哲学》,我会尽量在苦闷的原著阅读间插入一些被称作&一颗糖丸一般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送到你的嘴里&,从另外一个侧面阐释幽默而有趣的哲学。
伍迪说艺术不过就是&知识分子的娱乐消遣&,难怪他的电影在好笑之外还颇有文学和哲学的趣味。
好了,阅读愉快!
『书话』美食的意义
昨天才贴过的作家今天就在三联看到了,哈哈。&-『书话』美食的意义
&( 11:38:51
原文地址:.cn/s/blog_470bf2570102dvjo.html
《先买餐桌:家人、法国和美食的意义》收集了亚当&戈普尼克过去5年间在《纽约客》上发表的关于美食的文章。◎小贝
亚当&戈普尼克和他的著作《先买餐桌:家人、法国和美食的意义》
&&先买餐桌&源自英国厨师亨德森的一句话,在伦敦地铁遭到恐怖袭击后,亨德森说,他感到不解的是,年轻的夫妇们为新家购买电视机和沙发。他说:&我搞不懂,他们不知道应该先买一张餐桌吗?&&戈普尼克最为接近于美食哲学家。他不会像大部分美食作家一样问,一家餐厅是不是比另一家好,或者做意大利调味饭最好用哪种米,他会问一些最根本的问题。从他新书的章节名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来,如:&什么是菜谱?&&味道何来?&不要期望戈普尼克告诉你去哪家时尚餐厅就餐,或如何提高切鱼技术,读他的书是为了明白这些东西为何重要。&在《谁发明了餐厅?》一文中,他推翻了餐厅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这一说法&&被处死的贵族们的厨师流落到民间,他指出,在大革命之前餐厅就出现了,表达了卢梭式的对健康和简朴的崇拜。&该书内容围绕&现代美食的两根支柱&&餐厅和家庭烹饪&展开。他写道:&餐厅一度是为男性而设的,男人在那里就餐、开会、做菜、吹牛和求爱。菜谱传统上是女性化的:厨房是女人做菜、监督、下命令、做巧克力糕饼、搞定和驯服男人的地方。在19世纪,餐厅的存在是为了勾引女人上床的;菜谱是为了勾引男人待在家里的。&&戈普尼克很喜欢做区分。他提出,美食写作有两个学派:嘲讽的史诗学派和神秘主义的微观学派。前者是喜剧的,把食客的一点点追求视作某种巨大、高贵的东西;后者是诗意的,把每一个被记住的菜谱当做对饥饿的沉思。戈普尼克本人有时嘲讽自己,但往往写得很有诗意。&他还区分了真诚和诚挚。真诚是热切地相信某物,但同时承认自己的信念在他人眼里可能显得荒谬。诚挚的人不承认这种可能性。戈普尼克更喜欢真诚而非诚挚,他对美食的态度便是,既十分认真,但又给自我嘲讽留下了空间。他希望我们认真对待食物,相信要先买一张餐桌。同时,他又希望我们记住,只有当我们把食物跟幸福生活这一更宏大的课题联系起来,美食才重要。他认为,现代社会面临把美食跟更宏大的目标割裂开来的危险。&把美食变成时尚,结果把进食变成了一个更狭窄的话题。&他抨击了美酒写作,&没有哪个主题像葡萄酒那样产生了如此焦虑的作品。关于葡萄酒的书总是上来先保证它不像所有其他关于葡萄酒的书,虽然所有其他关于葡萄酒的书上来先保证它们不同于其他关于葡萄酒的书。&&戈普尼克是他们家的厨子,书中收入了他的拿手菜的菜谱,包括焖羊肉、烤鸡和布丁。食谱在他那里也是一种文学元素:他是那种晚上像读小说一样读食谱的美食爱好者。他们看食谱不是为了学习如何做菜,而是了解为什么要那样做,给谁做,吃了之后会怎样。所以他选择了以书信体小说的形式把这些食谱串起来,给一位被他视为美食方面的灵魂伴侣、他没见过的女子写了一系列电子邮件。这位女士是美国作家和食谱收藏家伊丽莎白&彭内尔()。戈普尼克说,如果我们能给已经去世的人写信,我们肯定会轻飘飘地把这些信寄出去,通过电子邮件是最好的方式,因为它是非物质的。&彭内尔在海外生活多年,给美国报纸写美食专栏,这些文章1896年结集出版,书名叫《一位贪吃的女性的日记》。那时的习俗是女性不该谈论食欲,但彭内尔热爱食物,能辨别材料,懂得技术,毫不畏惧地追求餐桌上的快感。戈普尼克发现她的书时立刻被折服,在一封接一封的电子邮件中向她倾诉他的烹饪心得:&我对你的了解越多,越觉得你厉害。我喜欢你把烹饪称做烹调,喜欢你对法国的热爱。我在就餐或购物时,会跟你交谈。例如:有了这道菜,这么黑、这么浓的调料,你是不是先把羊肉做成棕色已经无所谓了。&&&选自658期《三联生活周刊》更多精彩内容尽在《三联生活周刊》官网&
Weekly Book Review Digest 每周全球书评
从下周开始,每周五我们会通过邮件组发送一个当周Book Review Digest,关注全球最好的书籍评论,新书推荐。我整理了一下我常看的几个Book Review的网站,最开始大概会从这些网站中选择,也欢迎大家推荐好的书单,排行榜,新书推介,书评的网站和个人博客。这样的话,每周对于全球新出版的图书能有一个最直接的了解,同时阅读有趣的评论也挺有意思的。还有,因为工作量比较大,希望能找到一位志愿者编辑,要求热爱阅读,英文阅读基本无障碍,每周能用几个小时关注一下下面的网站,把有趣和有用的信息整理出来,如果愿意做一些翻译活儿,那最好了。如果你有兴趣,请写邮件给我(henry.)。&--reference, 打星号的是重点关注对象哈!--&
华尔街日报书评&&
*卫报书评:&
巴黎评论:&
*经济学人书评:&
*纽约客书评:&
*著名的纽约书籍评论:&
*纽约时报书评:&其他一些独立书评网站:&
&国内三联专栏作家等的博客们:&
Lily的博客:&
东西网的全球书评翻译&&还有豆瓣的新书榜单:&
&豆瓣新书()()/书评/豆列&
推荐一些书单
English Writing Perfection 英文和写作的必读书单&
哲学的慰藉:伍迪艾伦与哲学 从一个有趣的角度理解哲学&
时间与个人管理&
我们如何认识今天的世界:全球化阅读&
如何改变世界:社会企业家的故事&
中东,北非,阿拉伯世界&
旅行与媒体:&
中东研究:&
经济与市场:&
石油的博弈:&
有关埃及的一切:&
阿拉伯文学&:
旅行改变人生&
大脑使用说明书&
Literature #002 The Great Gatsby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Literature #002 The Great Gatsby&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周一愉快,结束了毛姆的《刀锋》,欢迎加入参与讨论,分享你的阅读笔记和心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阅读《月亮与六便士》和《毛姆读书随笔》,两本书都能在Dropbox文件夹里找到。&
本周我们阅读菲茨杰拉德的著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本月狄更斯诞辰200周年,从下周开始我们开始连续两周阅读狄更斯的作品,《》,《》,《》,以及《》中的两部,请大家投票告诉我们你的偏好。我希望能在圣诞节和新年的一周阅读《圣诞颂歌》,应该会很有意思。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1925年所写的一部以20世纪20年代的纽约市及长岛为背景的短篇小说,小说的背景被设定在现代化的美国社会中上阶层的白人圈内,通过卡拉韦的叙述展开。《了不起的盖茨比》问世,奠定了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成了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20世纪末,美国学术界权威在百年英语文学长河中选出一百部最优秀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高居第二位,傲然跻身当代经典行列。
因为明天旅行,所以提前一天发布周一的阅读书目,我还有一个Frank Muller朗诵的了不起的盖茨比的Audiobook,会在6号上传到Dropbox文件夹供大家欣赏。
阅读愉快!
《刀锋》:我试图接近幸福,可什么是幸福?
(原文:/review/1400528/)
  每个人都会碰上一两本特别的书,不是那书特别,而是那书对那人特别,书和人有缘。至于什么书,则因人而异 。我的红宝书是《刀锋》。至于为什么对这书着迷,具体也说不上来,估计能说上来就不用琢磨这么久了,也不用写这篇文了。&
  大概来说,我觉得这本书隐隐约约对我的脾气,似乎能解答我的一些没有实际价值的欠扁问题,比如成功是什么,幸福是什么,为什么要活着等等。&
  《刀锋》是毛姆后期的作品。他的长篇我只喜欢这一部。这本书写得很淡,也很溜,几乎看不出用力的痕迹,所以比较舒服。但是如果读者对书中的人物没有共鸣,就不会觉得它多么有味。&
  人物不多,主角是个叫拉里的年轻人,故事开始的时候,他刚跟一个叫伊莎贝尔的姑娘订婚。另一个小伙子格雷也在追求伊莎贝尔。索菲则是朋友圈的边缘人物。伊莎贝尔的舅舅艾洛特是个优雅的猛人,势力鬼,古董掮客,艺术鉴赏家和热心的朋友。小说以第一人称叙事,故事人就是毛姆,他不但旁观,也参与,口气就象是在说几个朋友的家常。人物的联系比较松散。伊莎贝尔是一个中心,毛姆是另一个中心。&
  伊莎贝尔是个美丽的正常女人。所谓正常,是说她有着正常女人的梦想、爱好和欲望:爱人,被人爱,拥有漂亮的衣服首饰,值得炫耀的房子和排场,享乐,交际,家庭和孩子。她说:&我除非感觉到人行道上脚底下的水泥,沿街商店大橱窗里有帽子、皮大衣、钻石手镯和镶金的化妆用品盒可看,就不觉得真正快乐。&因此她虽然爱拉里,最终却嫁给了能给她这一切的格雷。她做得对,是正常人都会这么做。她没有什么审视内心的能力,不过本能和虚荣足以让她满意地度过一生。&
  她的舅舅艾洛特则妙得多,是个极品人物。据毛姆的描写,艾洛特非常势利,极度虚荣,只根据社会地位和金钱判断一个人的价值。他一心一意要钻进巴黎的上流社交圈,绝不能容忍一个热门晚会没有邀请自己,哪怕他痛恨晚会的主人。但他又是个真正有艺术品味的人,一个慷慨善良的人。毛姆显然对他很感兴趣,花了很多笔墨描写他的荒唐,多数抵死的幽默都从艾洛特生发而来。&
  与伊莎贝尔和艾洛特成对比的是索菲。索菲本来才貌平平,毫不起眼。她曾经有过热烈的爱情和美满的家庭,当命运残忍地剥夺了她的幸福之后,她的个性突然放出光芒,用自我毁灭对抗命运的捉弄,寻求毁灭的方式非常凄厉。&
  如果说上面三个人物有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堪不破。这是一本试图堪破的书。只是,虽然主人公最后堪破了,其他人物包括毛姆在内都没能堪破,他们甚至都没有那个意愿。毛姆本人观察到了拉里所做的努力,他将信将疑。不过虽然自己不懂,他决定记录下来,让读者去思考。他不肯定也不否定任何人的生活方式,将自己的价值判断尽可能隐藏。我说尽可能隐藏,是因为一个作者当然是有价值判断的,他绝对无法在写作中绕过自己的价值判断,比如在本书中,毛姆无法掩饰他对拉里的欣赏。他羡慕这样一个人。&
  那么拉里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用一句话来说,他是个追求终极真理的人。听起来很遥不可及,对吗?其实一点也不。前天在周版读到一篇疯狂钻石写的《夺宝奇兵》影评,赫然发现他老兄就是个正在追求终极真理的人。这次回家狂读了一把《明朝那些事儿》,里面讲到我的老乡王阳明(王守仁),他也追求终极真理,并且找到了,从此纵横天下。耶稣是一个,释迦牟尼显然也是一个,有理由相信老子也是,孔子我就没把握。找到终极真理的人,通常有个共同点,那就是我行我素,极少再被别人左右。&
  什么是终极真理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同文化、不同时代、不同人有不同表述。在佛教里,好像叫顿悟;在儒家学说,叫做圣贤之道;在科学上,它代表那条能够统一表述全宇宙总规律的公理(尚未找到);用我自己的话说,它是那个让我活着有意义的最根本的东西。&
  从生物学角度来说,活着其实是没有意义的。活着就是活着。一大堆细胞在运作。由嫩而老,由盛而衰。其他活物对此都没意见,只有人类不行,人类非得给自己的存在找一个理由,这是这种生物很奇怪的一个特征。绝大多数人,给自己找的存在理由不外乎社会地位(艾洛特)、物质生活(伊莎贝尔)、感情(索菲)等等,找到之后就心满意足。人类社会的形成和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是为这些需求服务的。但是有少数人,脑子里的沟回比别人深一些,或者经历比较特殊,会发现自己不满足于获得世俗的成功和幸福,他们会问:我活着到底是为什么?我究竟为什么存在?然后有一股神秘的力量推动他们去找答案。这些少数人中的少数人,有可能找到答案。&
  拉里就是这样的人。他在一战时参加了在法国的一个飞行中队(就是电影《Flyboys》里那个飞行队),在战斗中目睹亲密战友牺牲,他那时是18岁左右,不能明白为什么一个好好的人,一下子就死了,好像从来没活过一样。他开始想:人活着到底是怎样一回事?人生是为什么?死亡为什么那么丑恶?&
  战后他回家,受到人们的赞赏,也跟伊莎贝尔订了婚,前途看上去一片光明。但他没有立刻参加工作,人们以为他要休养一段时间。谁知他就这样&晃膀子&晃了下去,不工作,也不结婚,读一些莫名其妙的书,然后提出要去巴黎逛两年。艾洛特舅舅以为他要去巴黎找女人,非常赞成,他认为婚前去巴黎猎艳一番非常合适。谁知拉里到了巴黎,压根儿没去找艾洛特(他推辞艾洛特邀请的借口很恶搞:我不吃午饭),在大学区租了一个简陋的房间,开始读书,学拉丁文和希腊文。两年转眼过去,伊莎贝尔来逼婚了。这时,两个年轻人才发现他们是多么不同。一个只想有个快活享乐的青春,一个却一心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于是分手。&
  拉里觉得读书并不能帮助他找到答案,就去了巴黎附近一个煤矿干体力活,去过煤矿再去德国农庄打工,在农庄里被庄主媳妇半夜霸王硬上弓,只好仓皇出逃。逃到波恩,在一间修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命运刀锋升级费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