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圣工会皖赣教区出现过宾主爱的团契歌谱的瓷器吗

基本简介/中华圣公会
圣公会(Anglican,Episcopal),又称圣公宗、,是诸宗派中的一支,最早为国教会。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爆发后,陆续派生出一些新教宗派,英国圣公会即为其三大主流宗派之一(其余两个为路德宗和加尔文宗)。英国圣公会在宗教改革中保留了大量天主教的礼仪和传统,但教义又多接近新教,固属新教教会。很多人因圣公会同时继承新教教义和天主教礼仪,而认为她介于新教与天主教之间,或认为圣公会是最接近天主教的新教教会。普世圣公会团契认为自己是神圣使徒传承的圣而公之教会的一部分,但又是宗教改革的教会。很多圣公会信徒也认为自己的教会是传统与改革的结合,这是圣公会最大的特征。圣公会的信仰以“兰柏四规”为标准,即承认新旧约圣经涵盖一切得救之道;使徒信经和尼西亚信经为信仰的基础;坚持举行基督亲自设立的圣洗礼和圣餐礼;使徒传承的主教制教会分主教、牧师、执事三品圣职。同时,又以《》为信仰参考,但不要求恪守。圣公会遵守古代大公教会的教会节期,其独有的《》是教会崇拜礼仪的蓝本,也为普世圣公会合一的标志。圣公会既注重圣道宣扬、福音广传,也注重教会传统、崇拜礼仪,即同时吸取改革教会(新教)和传统教会(天主教、东正教)各自的优势。圣公会是新教中完全保留象征使徒传承和大公合一的主教制的教会,也是新教中唯一保留修道制的教会。但神职人员可结婚,并按立女性神职。圣公会有着神圣的礼仪、庄重的教堂和严肃的圣乐。尤其在圣乐方面,保留了古教会的圣咏格式,有统计称普世教会崇拜中使用最多最广泛的圣乐来自圣公会。普世圣公会目前有38个教省,450多个教区,约64000多座圣堂,分布于全世界165个国家和地区,约7700万信众,是新教中信徒人数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的宗派。英国圣公会最高领袖坎特伯雷大主教也同时是普世圣公会的名义领袖,但对除英格兰外的各教省均无实际领导权,英国圣公会也不充当总会角色。各教省实为独立自治教会,地位平等,其各自主教院行使最高权力。十年一次的兰柏会议是普世圣公会最高级别的主教会议,以体现各教省间的“合一与共融”。美国圣公会是继英国圣公会后最早的圣公宗教会。早在十七世纪末,英美两国圣公会陆续在全世界宣教、建立教会,普世圣公会的其它教省教区由此而出。在中国,最早的圣公宗教会于1845年诞生,中华圣公会于1912年成立,在解放前,圣公会是在中国建立教堂最多的新教宗派。因历史原因,于1958年暂且停止活动。香港圣公会于1998年成立教省。圣公会内部大致分为注重礼仪的(大公派),注重福音的低派()和各方面兼顾包容的广派。在基督里的包容与合一是圣公会信仰生活的精髓。
在华历程/中华圣公会
中华圣公会安立甘会。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5月威尔顿和杰克逊抵达福州,租住乌石山庙宇,后因该地反对,移居他处。威尔顿一面以福音传单传教,一面为居民看病,每年就诊者人,多为戒烟(鸦片)者。咸丰八年(1858年)史密斯来榕布道。咸丰十一年(1861年)与柯林在驿前桥、安泰桥设布道所。同治元年(1862年)英国胡约翰来闽在南后街建萃贤堂,为中华圣公会在榕第一堂。聘黄求德为传道士,听道者日众,信徒骤增,触怒乡绅,招众捣毁安泰桥布道所,焚烧萃贤堂。但不灰心,不久重建宣道堂,按时布道。胡约翰回福州后,又在渡鸡口为元堂成立第二布道所。同治三年(1864年)金亚德来榕布道修建北门道源堂。同治十一年(1872年)包尔腾继任主教。以后该会逐渐发展成为居全国首位,闻名于国际的教区。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前圣公会福建教区由港澳教区主教兼管,何福泽在榕按立施洗几十人。光绪三十二年至民国7年(年)任福建区第一任主教。民国8年贝嘉德辞职后恒约翰继任第二任主教。民国28年恒辞职后由舒展继任,舒展死后由国人继任。  
中华圣公会历史/中华圣公会
初始阶段1807年,英籍伦敦会传教士马礼逊来华传道,1818年于马六甲出版的《年中每日早晚祈祷叙式》, 可算是第一本华译的公祷文。1835年,美圣公会派骆武和韩森两传教士到广州传教。后因不能开始工作而转道爪哇,向当地华侨传教。1835年,英国圣公会传教士麦都思与施美夫二人,至上海、宁波等地,开办教会。1844年在上海翻译《祷告文全书》,施美夫氏于1849年在香港被祝圣为主教,会务向福建,浙江,华北等地推广。1837年,美国传教士文惠廉至爪哇,1842年至厦门传教,1844年被封为中国传道区主教, 1860出版公祷书。1839年,英国教士史丹顿牧师,曾独自来粤传道,终亦遭反对而退;1843年再来香港,开辟教会,创立香港最早的教会学校圣保罗书院。1842年,成立维多利亚教区,直属坎特伯雷大主教,教区管辖香港、中国大陆、朝鲜、日本、马来西亚等地,主教座堂为香港圣约翰座堂。预备阶段1845年,文惠廉主教在中国开辟第一个教区——江苏教区,并与1853年在上海建造大陆第一座正式圣公会教堂——救主堂。1862年,英国传教士包尔腾,美国传教士施约瑟来至北京传道,从事于翻译圣经工作。1872年包施二人在北京出版《教会祷文》、这是他们合作的精结。之后包尔腾与施约瑟以其为范本,于1879年与1880零年分别为自己教区在香港与上海出版了《教会祷文》。1866年,美国圣公会在上海创立第一所教会医院——同仁医院,也成为以后圣约翰大学的附属医院。1870年,美国圣公会差会组成妇女传道会,在中国进行宣教工作。1879年,江苏教区主教施约瑟将原来的两所圣公会学校培雅书院和度恩书院合并成圣约翰大学,该校成为后来民国时期中国最优秀的高等学府之一。在以上这段时期,西方圣公会教士散布全国,创设教堂、学校、医院,及各种慈善事业。此时期之发展甚速,分布甚广,惟教会并无全国性之联络、组织和计划。期间,英、美、加拿大圣公会差会在我国设立有十一个教区,有江苏教区(1845)、港粤教区(1849)、浙江教区(1872)、华北教区(1880)、华西教区(1895)、鄂湘教区(1901)、山东教区(1903)、福建教区(1906)、桂湘教区(1909)、河南教区(1909)和皖赣教区(1910)。1897年,在上海召开第一次的中国与日本主教会议上,西方宣教士建议把中国安立甘教会命名为“崇古教会”,此建议不获所有教区通过,故在 1899年的主教会议中保留“安立间”与“安立甘”两词作为“Anglican”的中译。日至4月6日,全国主教与圣品,平信徒在上海召开会议,草拟联合教会的宪纲与规例,,通过采纳“中华圣公会”为联合组织的名称。至此,“圣公会”正式成为安立甘教会的中文名称。成立阶段1912年至1958年,中华圣公会已进入成立阶段。布道事业,更形发达,中央神学院,书籍委员会,圣公会报,及各种事业,均于此时期之首十年内次第举办。教区数目在本期内增加二处;1936年分华西教区为东川及西川两教区,1947年成立云贵教区。并开设陕西传道区(1916)和南宁传道区(1947)。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港粤教区则分为大陆(广东)的华南教区和香港、澳门的港澳教区。同时,主教空缺的云贵教区和南宁传道区由主教院代管。日,英、美、加拿大差会在我国所设立十一教区的主教和圣品人员及平信徒代表,群聚上海成立中华圣公会总议会,是为本会产生之期。中华圣公会总议会包括两院:由各教区主教、副主教组成的主教院和由各教区圣品和平信徒代表组成的代表院。总议会设主席主教、常务委员会和若干专门委员会,负责处理各种教务。各教区设教区议会,每个教区又分成若干牧区。每三年总议会集会一次,参加会议的除了所有教区的主教外,每个教区再推派4名圣品人(神职人员)和4名平信徒代表参加。同年,总议会第一届会议任命一个委员会制订新的圣公会宪纲、宪章、规例三大文件,是为本会教道、教政、教仪之基础,以便有步骤地开展教务和传道工作。1915年,第二届总议会提出了宪章规章的草案,还提出拟开办一所中央神学院,专为培养圣职人员,会议决定在陕西建立新的传道区。1918年,第三届总议会选出浙江教区的沈载琛为第一位中国籍副主教。1924年,第五届总议会成立公祷书常备委办,参照英美公祷书译本,并各教区、辖境的版本,预备中华圣公会公祷书之范本。1929年,郑和甫被祝圣为河南教区副主教,次年参加兰柏会议,成为第一位参加兰柏会议的中国籍主教。1930年,第七次普世圣公会兰柏会议上,中华圣公会正式被承认为普世圣公会中的一个独立教省。1933年,郑和甫被祝圣为河南教区主教,成为第一位中国籍正权主教。1947年,第十届总议会时,设立“中央办事处”为总议会及全国性各项事业辅助执行机构。1948年,郑和甫主教当选中华圣公会主席主教,成为中华圣公会历史上首任中国籍主席主教。1948年,郑和甫大主教、陈见真主教、张光旭主教代表中华圣公会参加第八次兰柏会议,张光旭主教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讲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时任王储)在台下聆听,并号召全英国信徒收听。会议同时否认港粤教区何明华主教按立李添嫒的女性牧师圣职。1950年,陈见真主教当选中华圣公会主席主教。1955年,中华圣公会祝圣最后一批主教,即丁光训为浙江教区主教,刘玉苍和薛平西为福建教区副主教。1956年5月,中华圣公会在上海圣三一堂召开主教院暨常务委员会联席会议,这是最后一届总议会会议。1958年,中华圣公会停止活动。总结:一、安立甘教会取名圣公会,是源于古代教会信经“我信圣而公之教会”。圣公会并非以为我独尊、漠视其他教会的存在。而是为将来中国的联合教会铺路。二、很奇妙的,中国的罗马公教为了面对礼仪之争,而采用“天主”一词为神的称号。故此,不幸的把自己的教会命名为“天主教”。反而安立甘宣教事业却为中国存留了“圣而公之教会”的称号。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次
参与编辑人数:1位
最近更新时间: 02:14:14
申请可获得以下专属权利:
贡献光荣榜修葺中的中华圣公会皖赣教区圣救主座堂。
圣救主堂位于小二郎巷,1900年美籍教士林学汝得富绅路琪光捐助修建,1903年竣工。原为美国圣公会安庆堂口教堂。1910年,圣公会皖赣教区成立,安庆统管皖赣两省教务,圣救主堂升为主教堂。
圣救主堂为哥特式建筑基本框架,外部雄伟壮观,内部高旷统一。但具体施工中,揉进了不少东方建筑工艺,其中外墙以青砖扁砌,石灰勾缝,为典型江南建筑风格。圣救主堂外形呈十字架状,占地700平方米。教堂外建有钟楼,高17英尺,正方形建筑,亭角饰以尖石。亭内悬挂的大铜钟,每每敲响,老城区差不多都能听到。
圣救主堂建成后,安徽各界官员纷纷前来开阔眼界。圣救主堂大门南向小二郎巷,进外院,地面为青石砖铺砌,两旁是精心修剪的花圃。教堂内,红漆地板,天蓝色房顶,三面墙体为彩色玻璃拱形巨窗,圣台上有铜制讲坛,后悬镀金铜十字架。教堂两侧,立有十多根石柱,托着木梁和铁皮屋顶,上挂有十余盏缕花宫灯。堂内光线明亮,气氛庄严。
1927年,圣救主堂被北伐军占为军营。1942年太日军又对圣救主堂进行掠夺性拆毁,内外设施被毁一空。1949年,圣救主堂由安庆市政府进行接管。
& &为了历史,安庆“赔本”赚未来
& &“人民路改造立足点之一,就是要保护好为数不多的、各个历史阶段的遗存,并通过多种手段展示文化遗存的内涵。”安庆市重点工程建设局常务副局长王怀忠说,人民路步行街建设过程中,将统筹历史、文化、旅游、休闲元素;对周边文物建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维护,以展示安庆历史文化风貌,其中劝业场今后将设置一个小型文化博物馆,展示人民路历史演变与周边文化。
“人民路步行街与南面的倒扒狮历史街区、大南门历史风貌区是一个整体,将三者整体规划,统一实施,有助于整合区域内文化资源和旅游景点,实现聚合效应。”安庆市政协委员汪军在今年初召开的政协会上,建议人民路综合改造扩大倒扒狮历史街区保护范围,将墨子巷、清节堂、四牌楼、钱牌楼、大二郎巷、小二郎巷纳入其中;对街区内老字号、圣救主座堂等遗址重点保护。
“千年古城的格局遗存、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富有灵气的山水形胜和在中国近现代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构成了安庆历史文化名城的主要内涵。人民路改造也将成为安庆古建保护的成功范本。”
中国安庆圣救主座堂修复效果图。
虞爱华: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城市建设不应该是形象工程,而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过去我们搞建设侧重于“建”,而忽视了“保”和“管”;侧重于“物质”而忽视“文化”;侧重“地上”而忽视“地下”。地下的基础设施建设、文物修复等工作是看不见的,但这正能衡量一个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安庆有厚重的历史,如果不把厚重历史彰显出来,建新城就没有特色。牺牲文化搞发展,就没有了城市标识。
虞爱华:安庆有一手“好牌”,所以要把“好牌”打成“赢局”。一手“好牌”的根据是:第一安庆人民有才有德、敢作敢为、重情重义;第二资源丰富,工业基础好,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第三区位优势明显,通江达海,地处三省交界,是区域性中心城市;第四国家政策叠加,拥有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平台。这些优势都是安庆厚积薄发、追赶跨越的重要条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安庆圣救主座堂_百度百科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安庆圣救主座堂
圣救主座堂,坐落于安庆市迎江区小二郎巷。坐西朝东,为砖石木结构,歌特式风格西洋建筑,雄伟壮观,整体外形鸟瞰呈十字架状,教堂长42.6m,外建有钟楼,高17英尺,建造时全用青砖扁砌,白泥勾缝,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研究价值。
圣救主座堂,坐落于安庆市迎江区小二郎巷。坐西朝东,为砖石木结构,歌特式风格西洋建筑,雄伟壮观,整体外形鸟瞰呈十字架状,教堂长42.6m,外建有钟楼,高17英尺,建造时全用青砖扁砌,白泥勾缝,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建筑研究价值。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美国圣公会派华人传教士黄郎斋到安庆传教,并购买二郎巷筹建圣救主座堂、学堂、医院及住院。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美籍传教士林学汝在双井街租房传教。教会得富绅路琪光等人捐助,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大二郎巷购房始建“圣救主座堂”,时名安庆“圣救主堂”。清宣统元年(1909年)美国圣公会中国教会主教大会上,决定清宣统二年(1910年)皖赣教区从鄂湘皖赣教区分离,由安徽省的全部和江西省北纬28度以北部分组成,座堂暂驻芜湖,扩建安庆“圣救主堂”为安庆“圣救主座堂”。教区全体大会选举卜舫济(Francis Lister Hawks Pott)为皖赣教区主教,教区划分为皖南、皖西和江西三大片,于安庆城东北铁佛庵设“天恩堂”。清宣统三年(1911年)“丹尼尔·特朗布尔·亨廷顿”,中文名“韩仁敦” 升任主教皖赣教区(安庆)主教。
民国元年(1912年)4月,圣公宗在中国的一个全国性的教会组织“中华圣公会”成立,新落成的“圣救主座堂”归属“中华圣公会皖赣教区”。11月10日,主教座堂“圣救主座堂”举行献堂祝圣典礼。为当时全国十大教堂之一。系外型呈十字架状,西式哥特式教堂建筑,占地700平方米,可容纳签人。座堂东北角建有三层楼高的钟楼,顶端哥特风格尖石配以装饰;因“圣救主座堂”地势高耸,座堂钟楼是当时安庆省城十大高层建筑之一。民国二年(1913年)“中华圣公会皖赣教区”改名“中华圣公会安庆教区”,座堂名为“中华圣公会安庆教区圣救主座堂”。民国以后,中华圣公会发展较快,到民国十六年(1927年),安庆(皖赣)教区有华人教牧人员232人,外籍教牧人员52人,教徒5172人,礼拜堂41座。
民国三十年(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沦陷后的安庆圣救主座堂、天恩堂、圣灵堂、圣三一堂、成仁堂等被侵华日军强占。为了防止美国人在圣救主座堂钟楼窥望日军军事基地活动,日军拆毁了救主座堂钟楼。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圣公会安庆教区改称中华圣公会芜湖(皖赣)教区,负责皖赣教区事务,主教座堂从安庆“圣救主座堂”迁至芜湖“马可堂”。1949年曾在中华圣公会安庆教区工作的陈见真牧师,成为圣公会皖赣教区第四任主教,他是世界基督教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华圣公会主教院主席及中华圣公会总议会常务委员会主席,同时也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之一。
“文革”期间,安庆圣救主座堂被安庆鞋厂等企业改建为两层楼房屋,安排38家职工居住。1984年,市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将整个教堂带户移交发还给安庆市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2004年10月,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的丁光训主教在安庆视察工作期间,向安庆市政府特别提出了要修缮“圣救主座堂”的要求,并为之亲笔题词“积极保护宗教文化遗产,努力促进安庆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日“圣救主座堂修复及钟楼恢复重建工程”破土动工。日“圣救主座堂”主体修复工程竣工。
日,“圣救主座堂”被安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安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州团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