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易志坚教授治理沙漠在沙漠里走失叫啥

凤凰号出品
4000亩沙漠变绿洲!大学教授在力学研究中发现“点沙成土”的秘密
“变沙为土”,让沙拥有固水能力让植物生长,重庆交通大学教授易志坚团队的“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技术”,已让内蒙古阿拉善沙漠4000亩沙漠变为了绿洲。今年7月27日,在内蒙古阿拉善盟乌兰布和沙漠试验地拍摄的视频,试验地里绿植生长繁茂,向日葵花盛开。这是怎样的一种技术,是否为沙漠治理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近日,易志坚教授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专访,揭秘这一治沙技术。“点沙成土”是因为给了这个“力”今年54岁的易志坚是重庆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校长,长期从事力学、道路、桥梁、材料等教学科研。说起“变沙为土”的本事,他说这其实是源于对断裂力学研究,在研究力学的时候他发现了“物质的颗粒约束决定物质的状态”这一原理,而对这一原理展示最神奇的就是土壤。万亩试验地-沙漠中的绿洲“在研究材料的过程中,我发现土壤就是一种很神奇的材料。”易志坚说,土壤在含水时处于流变状态,而干燥的时候处于固体状态,这两种力学状态之间能够相互、稳定转换。无论是在流变状态还是固体状态下,土壤颗粒之间都存在约束,能够结合成团,与离散沙子形成鲜明对比。土壤的力学特性和生态属性之间实际上具有内在联系,只不过过去人们没有发现。土壤的力学特性赋予了土壤两大生态力学属性“自修复”和“自调节”。“自修复”是指土壤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破坏后能够转换到流变状态下修复;“自调节”是指土壤颗粒排列无论怎么改变,土壤的力学特性不改变,土壤颗粒之间能够失重存在结合力。“我们都说大地像母亲,其实就是因为土壤拥有这两种特性。”易志坚解释,因为自修复性土壤在固体状态下发生破坏、断裂等任何破坏,均能在流变状态下得到修复,才能生生不息、年复一年的长植物;因为有了自调节属性,才能让植物根系进入自身让其生长。如果土壤自修复属性丧失,往往就出现两个极端的退化形式——土壤板结和土壤沙化。如果没有自调节属性,土壤就不能成为植物载体。易志坚说,土壤能够在两种状态之间转换的密码就是——土壤颗粒之间存在万象结合约束(简称ODI约束)并能够转换为团结约束。土壤沙化,根本原因就是失去了ODI约束,处于一种离散状态,丧失了自修复和自调节的能力,若要将沙子变成土壤,就需要重新赋予它ODI约束。他们团队就是从这个原理上来研究并实现“沙变土”的。“沙变土”的有效期或将是永久 如何去实现这一想法?2009年开始易志坚团队就开始进行研究实验,并从植物中提取了一种纤维黏合剂,只要把这种粘合剂放到沙里,再添加适量的水,沙子就可以变成拥有生态—力学属性、具有“万向结合约束”的土壤。而沙变土中的约束和孔隙结构,保证“沙变土”具有能够存储水分、养分和空气的属性,同时能滋生微生物。给万亩试验地平整沙地“沙漠的沙其实也是土壤的一种,只是因为颗粒粗糙,渗水快,保水性能差,所以不容易种植植物,如果能够解决沙的固水问题,确实可以让植物生长。”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博士董鹏说,不过这种粘合剂持久性如何,能否永久的改变沙的特性,这是这项技术的关键点。对此,易志坚解释,他们团队最开始1年多的时间就研究出了粘合剂,不过为了能让效力达到持续性、耐久性,他们一直在进行持续的研究实验。最开始效力时间比较短,但随着他们的研究持续性越来越长,现在已经能够实现一次性加入,后续不用再添加。给万亩试验地喷灌浇水万亩试验地里的种子发芽了万亩试验地茁壮成长2016年他们在内蒙古阿拉善沙漠开展25亩的试验,成功的将试验地变成了“绿洲”,今年这25亩试验地没有再加入粘合剂,土壤已经实现了自然生长。易志坚说,因为阿拉善沙漠风沙很大,冬天要积雪,留给他们的种植时间实际只有5、6、7、8四个月,到了冬天种植的所有植物都被冻死,但是他们高兴地发现,今年春天那些多年生的植物又发芽生长了,而植物腐烂在土地里变为了腐殖质,极好的改良了沙质土的成分,使其更具有肥力。照此反复,经过年年的生生不息,沙漠沙就能变成适合种植的壤土。粘合剂加入的量并不需要很多,与土壤的重量比只有不到千分之三,充分混合后加入水就行。据测算,运用这种技术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沙改土的一次性成本约为每亩2000元至5000元,加上其他基础设施,如场地平整、道路、管网等建设费用不到1万元一亩,如果经过水资源评估,在离水源比较近或有充足地下水的沙漠,都可以通过沙漠土壤化方法恢复生态,改善气候、环境,优化土地利用条件。“沙变土”的土壤检测都达标在易志坚播放的今年8月拍摄的记录视频中,远在内蒙古阿拉善沙漠的实验基地绿草丛生、鲜花盛开,结满高粱穗的高粱杆迎风摇摆,沙地里的西瓜切开红瓤多汁……如果不是镜头拉远展示出旁边连绵不断的沙漠,很难想象这片绿洲是在27万平方公里的阿拉善沙漠中。25亩试验田里的青蛙“今年我们在阿拉善的乌兰布和沙漠中新开了4000亩试验地,种植的植物达到了70多种,不仅种植的灌木、杂草全部存活,而且高粱、麻子、番茄、土豆、西瓜等蔬菜水果也长势良好,青蛙、蝴蝶等动物和昆虫也开始驻扎于此。”易志坚说,当初种植植物就是为了验证土壤的安全性,种植成功的蔬果虽然没有上市但早已成为了研究人员的盘中餐,而且他们发现在沙漠中种出来的蔬果特别好吃。如他最不喜欢生吃番茄,但在乌兰布和沙漠中种出的番茄他可以直接当水果生吃,“不是说特别甜,但就是觉得好吃。”25亩试验田中种植的灌木已经比人高同时,团队还请来了第三方机构对粘合剂及“沙变土”土壤进行检测。易志坚拿出了西安国联质量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对粘合剂的检测报告,上面多项指标远远低于国家标准。“甲醛等有害物的指标几乎是监测不出的,因为是植物提取的,我们都相信它的是安全的,我曾经还喝过。”易志坚说,对于土壤的检测显示,土壤里从微生物为零到现在出现了微生物,还有氮、磷、钾等微量元素,而且土壤里13种物质都达标,还没有重金属污染。将建万亩试验地持续研究30年从研究力学到治理沙化土壤,这一跨界步子很大,但对于这一科学新发现却让易志坚团队着迷,为此放弃了其他项目,专注研究于此。目前该团队30多人,由重庆交通大学土木学院、河海学院的教授、博士、研究生组成,涵盖了力学、环境生态等多个学科。目前,这项技术现已获得了16项发明专利授权,研究成果已分别以英文在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和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发表。今年3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科学部前来进行了考察,充分肯定了易志坚团队现有研究成果。万亩试验地中的西瓜万亩试验地上成熟的南瓜对于未来的研究,易志坚说,他们的目标是乌兰布和建造万亩基地,实验要做30年,会从植物种植、土壤改良、实际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实验。如在交通建设上,对于在沙漠中建造公路、铁路时两旁的固沙问题,用该技术就将比现有的技术方便快捷。接下来,他们还将和种植、农业等方面专家合作,对如何通过植物种植治理沙漠、灌溉用水等方面进行研究。易志坚表示,沙漠土壤化并不是说就要把沙漠全都变成田,该项技术只是目前众多治沙方法中的一种,重点在于遏制沙漠化的趋势,改善沙漠化的土壤,对于它的推广应用还将在经济条件、水资源状况、生态平衡等多方面进行实验,他们目前正在优选一批耗水量不大,适合在“沙变土”中生长的植物。沙变土到底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他们将继续研究下去。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来自网络编辑:朱丽审核:管晶晶
本文来自凤凰号,仅代表凤凰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沙漠里能长出西瓜玉米?_发现频道_中国青年网
|||||||||||||||||
&>>&&&&&正文
沙漠里能长出西瓜玉米?
  离我们百米之外,那是易教授团队正在加紧改造的4000亩沙漠,准备秋季播种,“明年又是一片新绿洲,我们计划在这里改变1万亩。”赵博士说。最终我们要的不只是沙变土,而是沙漠变良田。
  易教授科研团队为此进行了长达8年的实验:2009年,首次提出沙变土的原理;2010年,成功地改变沙的土壤力学特性和生态属性,初步实现“沙变土”,随后在重庆交通大学实验室前开展3年的种植实验;2013年,在重庆再开辟两块试验地,探索如何让沙长久保持土壤的生态力学特性;2015年,首次来到乌兰布和沙漠准备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实地试验;今年5月,同时在乌兰布和沙漠、新疆和田开展“沙漠变良田”实验。
  56岁的当地农民薛飞斌,见过很多治沙的人和固沙的方法。“易教授的方法,我从来没有见过,当时也有点怀疑,但他们从重庆那么远的地方来帮我们治沙,让我很感激。看他们非常认真,又对乌兰布和沙漠的特性不怎么了解,比如,播种太浅,不容易发芽,我就想帮帮他们。”易教授聘请了老薛。
  到了2016年秋季,老薛再没怀疑。沙漠里成功长出70多种植物,长势超过沙漠周边区域的自然植物。试验地所在区域还逐渐形成了一个有植物、昆虫、动物在内的小型生态圈。今年,植物长得更茂盛浓密。经检测,其土里的微生物量与农民地里的非常接近。可以下一个结论:沙漠变良田在这里初步实现了。
责任编辑:许丹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重庆高校教授攻坚世界难题 沙漠“变沙为土”成“绿洲”
20:11:45&&&&来源:&&&&&&&&责编:郭姣娜
重庆9月6日电 题:重庆高校教授攻坚世界难题 沙漠“变沙为土”成“绿洲”
作者 陈植炜
终年缺水的干旱沙漠里开出花朵,长出大葱、西瓜等蔬菜水果。重庆交通大学易志坚研究团队经过多年研究成功实现将沙漠“变沙为土”。4日至6日,记者随科研团队深入位于内蒙古的乌兰布和沙漠见证沙漠中的“人造绿洲”。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干旱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全球性土地荒漠化问题越发严重,涉及各大陆110多个国家,全球六分之一的人口受到危害,全球因此每年丧失可耕地一千多万公顷,经济损失超过40亿美元。
据介绍,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3.62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46%。
从银川机场到乌兰布和沙漠大概两个半小时车程。行至2小时左右时,车队开始驶入沙漠地带,通往实验基地的公路修建在沙漠中央,公路的边界在黄沙掩埋下已经看不清。
在同行人员感叹无边沙漠壮阔的同时,打开车窗迎面而来的是带着颗粒状沙子的空气。当车队驶入位于沙漠中央的实验基地,同行者惊呼:这沙漠中竟有绿洲!这就是易志坚团队在沙漠中实验建立起来的“人工绿洲”。
据介绍,内蒙古乌兰布和等沙漠是京津冀风沙源头,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其生态环境恢复可根本缓解京津冀地区沙尘天气与黄河沙害等问题。
进入实验基地,与在沙漠公路上的体验不同,扑面而来的是青草和树木的清香味。闭着眼会让人不敢相信自己进入的是一片荒凉大漠,而误以为身处草原之中。
此时,刚停好拖拉机的驾驶员张优田跟记者聊了起来。“这里白天有时候还可以看见鸟在天空盘旋,晚上能听见蛙声和虫叫。”张优田对记者说,自己也觉得纳闷,不知道这么大面积的沙漠里,这些动物是从哪里来的。
张优田是3个月前从老家重庆跟随团队来到乌兰布和沙漠的,主要任务就是驾驶拖拉机对已改善的沙漠浇水,以保证植物在被改造的沙土中正常生长。他说,自己刚来的时候绿洲已经建起来了,只是没有现在这么大面积,不知不觉,“人造绿洲”已达到现在的规模。
易志坚研究团队首次发现土壤力学特性和土壤生态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即土壤颗粒之间存在“万向结合约束”,这也是土壤保存水分、营养的基础。
据介绍,“万向结合约束”体现在土壤具有自修复和自调节的两个性质上。易志坚说,自修复即土壤遇水后能够在湿润和干燥状态间自由转换,自调节即土壤能够为植物的生根发芽提供空间,并将植物根系“抱住”,为植物生长提供可能性。
“我们今年在改造后的沙漠中种植了70多种植物,其长势都非常好。”重庆交通大学副教授赵朝华说起研究成果难掩兴奋,接下来团队会对植物和土壤进行对比分析,寻找更适合在改造出来的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赵朝华透露,团队的研究是从原理上解决沙漠问题,每个地方沙子的粗细可能不同,不同的沙漠其气候和可能适用的具体技术也可能不同,但其原理相同,因此只要在技术范围内,世界其他地方的沙漠也有可能得到治理。
项目投资人、博恩集团董事长熊新翔说:“目前项目的推进仍然着眼在生物多样性的试验上,并没有过多考虑其经济性,希望可以通过大家的努力让沙漠形成新的生态系统,真正变沙漠为绿洲。”。(完)
&|&&|&&|&&|&&|&&|&&|&&|&&|&&|&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号 京网文[5号
&|&&| 法律顾问:&|&&|&电话:010-&|&投稿邮箱:&|&&|&对外服务:&&&&59岁中国游客迪拜旅游走失 遗体在沙丘上被发现
发布时间:
10:04:54 丨 来源: 都市快报 丨 作者: 丨 责任编辑: 古剑
这两天,一条寻人的消息在很多杭州人的朋友圈里流传:紧急寻找同事的亲人:涂某某,杭州人,男,59岁,15号跟团前往阿联酋旅行,旅行公司:国旅集团上海有限公司,于迪拜当地时间16号上午在迪拜最大的shopping mall自由活动时走失,原计划应于当晚返回酒店,目前失联24小时,手机可拨通但无人接听,行李都留在酒店客房内。目前已报警,并联系了中国驻迪拜领事馆。有任何消息、线索或方法的话请联系家属。谢谢!
昨天中午,记者从其中一位家属那里获悉,前一天晚上,家属已从中国驻迪拜总领馆和携程网了解到,在迪拜旅游失踪的杭州游客涂先生已经遇难,具体原因尚不清楚,第一批家属已经乘航班赶赴迪拜。
昨天下午5点,第一批家属在迪拜国际机场落地。记者第一时间联系上了遇难游客涂先生的女婿邵先生。
邵先生详细介绍了事情的前前后后:
我岳父今年59岁,还有一年退休。
岳父很喜欢旅行,每年都会利用年休假出国。他去过几十个国家。因为我丈母娘和我们夫妻俩都是医务工作者,几乎没有假期,所以岳父都是一个人出游。但他不会英语,每次都是跟团出国。
这次,岳父通过携程网报名参加了一个9天的旅行团,行程包括阿联酋迪拜、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和马拉喀什等等,属于一个相对小众的路线。
6月15日,岳父的旅行团从上海出发,当地时间16号凌晨到达迪拜。
当天早上七八点,他和其他团友被送到当地一个很大的shoping mall(购物中心)。导游告诉他们解散后自由活动,然后自行返回酒店。在那之后,我岳父就失踪了。
旅行团当天解散的地点:全球最大的购物中心DUBAI MALL,右后方是世界第一高楼哈利法塔。资料图旅行团当天解散的地点:全球最大的购物中心DUBAI MALL,右后方是世界第一高楼哈利法塔。资料图
我觉得不可思议,行程怎么可以这样安排?很多参加旅行团的中老年人都和我岳父一样不懂英语,让他们自己返回十几公里路程外的酒店,路上遇到问题怎么办?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那天,和岳父同住一间房间的团友发现岳父没有返回,没有向导游地陪报告。直到第二天,旅行团清点人数时发现我岳父一整晚都没有返回酒店,于是通知我们家属。
6月16日,我们一直打岳父手机。通的,但就是没人接。我们马上把岳父走失的消息编辑成文字在朋友圈里转发,在迪拜当地的朋友也帮我们转了,很快我岳父走失的消息在迪拜当地华人圈子也传开了。
17日下午3点,我们接到在迪拜的一位华人朋友电话说,他从当地警察局打听到,我岳父出事了,人没了。
当天下午5点多,我们接到携程的电话说,已经和迪拜领事馆核实过了,岳父遇难了。
当天晚上7点,我们联系上了中国驻迪拜总领馆。
一位领事说,领馆工作人员接到消息后马上赶到当地警察局。当地警方不让看遗体,但他们见到了岳父的护照和随身物品。据警方描述,岳父被人发现时倒在一座沙丘上,已经没有生命体征。警方初步勘察发现,岳父没有明显外伤,随身财物也没有丢失。结合迪拜当地非常良好的治安情况来看,基本排除他杀的可能性,但具体死因还要调查。
我们家有好几个医生。听到这个消息时,我判断岳父很可能是因为热射病(中暑)导致的意外死亡。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迪拜当地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除了中心区域很多地方都是沙漠。岳父很可能在返回酒店途中迷路,高温天气导致他中暑昏厥。我岳父身体很好,每年定期体检,但长时间高温也有可能会导致一个健康的人出现这样的状况。
中国驻迪拜总领事馆
迪拜警方、旅行社均证实此事
昨天下午,快报记者拨通了中国驻迪拜总领事馆的电话。
中国驻迪拜总领事馆领事部主任徐海风向记者证实了这起杭州游客在迪拜死亡的事件。
徐海风说,迪拜总领馆得知有中国公民在迪拜失踪后,积极协助家属寻找并联系当地警方。从警方那里了解到涂先生不幸遇难的消息后,迪拜总领馆第一时间派人到当地警察局,并与涂先生家属取得联系。
徐海风说,迪拜总领馆还要求地接旅行社安排好涂先生家属赴迪拜事宜。接下来的后续处理工作和善后工作,我们也会积极配合和协助。
徐海风说,涂先生的死因,还得等待警方的尸检报告。尸检报告的公布时间尚不清楚。
中国驻迪拜总领事馆的另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尸检报告可能还要再过一两天才会公布。
昨天下午,记者也试图直接联系迪拜警方,希望获得更多详细的信息。
记者拨通了迪拜警察总部(Dubai Police HQ)电话。对方向记者证实了确有这次案件,但案件还在处理中,暂时无法对外发布。
随后,记者又给迪拜警察总部发去电子邮件,希望对方可以第一时间告知事情进展。警方回复称,已把诉求转到相关部门。但直至昨晚截稿,记者并未收到迪拜警察总部的消息。
记者还联系到了国旅集团上海有限公司负责中东地区线路的工作人员。
这位工作人员接到电话后表示已听说此事,并确认客人是从上海出发的。但她说,由于客人不是从她手里收进旅游团的,因此对其他的情况并不了解。
迪拜最近最高温度40℃
室外可能将近50℃
浙江省国旅负责中东线的一位工作人员说:“现在迪拜的天气比较热。那里属于热带沙漠气候,最近的最高温度40℃,室外可能将近50℃。而且当地早晚温差较大,迪拜室内的公共场所冷气又开得很足。所以,在室内要注意保暖,在户外要留意热射病。”
热射病(中暑)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热射病在中暑的分级中就是重症中暑,是一种致命性疾病,病死率高。
省国旅的这位工作人员还介绍,涂先生最后一次出现的那个迪拜最大的购物中心,可能是很多中国人都会去的购物中心DUBAI MALL(迪拜购物中心)。这是全球最大的购物中心,奢侈品品种齐全,每个楼层都有中文导购和中文说明。
“现在杭州的游客去迪拜游玩,主要是选择去上海乘坐阿联酋航空,直飞大约10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另外也有人从杭州出发,经香港转机,乘坐国泰航空。这个时间还会更长一点。”他说。
迪拜的最佳旅游季大约在11月至次年3月。但现在迪拜处于斋月期,不少酒店都在搞活动,折扣比较大。“去迪拜旅游主要去看帆船酒店、哈利法塔,再看看海滩看看沙漠。另外还有人可能会去看看当地的一些古老建筑和一些特殊的主题乐园。”他说。
在国外旅行走失了怎么办?
有不少网友认为,独自一人在沙漠中走失了,可能是涂先生不幸去世的主要原因。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出国旅游,万一在国外和团队走散了,或者自由行时迷路、走失了,应如何正确应对?
记者采访了在旅游行业从业多年的资深专家金小姐,她给出了3个建议:
一、手机国际漫游是务必要开通的。很多老年人为了省点电话费,不愿意开通,或者用租Wi-Fi的方式代替手机漫游,其实是犯不着的。因为本身自己的手机号,是一道隐形的安全通道,能随时让家人、朋友和领队联系到你。
“这个电话费不好省的,太要紧了。我做旅游那么久,凡是到我这边来报名的客人,都是让他们开通手机国际漫游的。”金小姐说,她跟游客都是这样建议的。而且现在单个出去的人越来越多,特别是很多刚刚退休的人,类似的安全问题尤其要引起注意。前段时间就有一位去以色列、约旦的老人家,只租了Wi-Fi出去,两天没发朋友圈,家人已经急死了,电话也联系不上。所以在这个时候,开通漫游再重要不过了。
二、出门旅行最好随身带齐以下三样东西:护照多带一份复印件;旅行社的出团通知、行程单;带有酒店名称和地址的名片。在出发前仔细阅读出团通知、注意事项以及境外和国内的紧急联系人电话,并将紧急联系电话随身携带。每到一站,记下所住酒店地址、电话、领队、导游房号、旅游车牌号、司机联系电话等。如果地址不在身边,又不记得所住的酒店和领队的电话,就打电话回家,让亲友和国内旅行社取得联系,从而尽快得知领队的联系方式及团队下一个目的地。
三、万一真的走丢了,不要着急,在原地或是导游约定的地点等候;或者到警察局、当地的大使馆或当地旅游观光部门请求援助。同时也要注意最好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尤其是过于热情的陌生人。由于中国游客不少有带大量现金或贵重物品在身上的习惯,国外往往有一些“黑导”,专门等候或是诱骗中国游客。
中国网旅游官方微信
与主编对话医学教授沙漠造绿(中国梦·赤子心)_网易新闻
医学教授沙漠造绿(中国梦·赤子心)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他把打工挣的200万元人民币投到内蒙古沙漠植树,但至今在日本只租住一间小房,随身携带的电脑包磨得起毛,家里的电视机用到经常要拍一拍才能继续工作
在离包头100千米远的内蒙古乌拉特前旗阿拉奔沙漠地区,有一片绿洲生机盎然,草木茂盛,鸟兽相逐。而6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不毛之地,是留日学人郭试瑜和他的蒙古族同学帮助改变了面貌。
今年61岁的郭试瑜旅居日本20多年,退休前是昭和大学医学部副教授,现在荒漠植树成了他最关心的事业。
2000年,一群留日学子响应号召,去内蒙古沙漠种树打井,但由于缺乏经验,最后没有取得预想成果。老郭却不服输:“一定要用科学知识,实实在在为国家做点事情。”他想起在内蒙古当骨科主任的大学同学色登。电脑上无数次隔空讨论,让两个年过半百的老同学再发少年狂想。
造绿先固沙。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郭试瑜等人向当地牧民承包3万亩沙漠,建立“神州学人荒漠生态示范园”。总结教训并查询大量资料后,他找到问题的关键:选好树种。2006年春天,色登用郭试瑜汇来的10万元人民币买了20万株沙柳、梭梭和沙棘树苗,用摩托车一车车拖到沙漠种了下去。色登还带领家人砍了一车的沙蓬草,站在高处风口,让风把种子吹出去。“土办法”成功了,牧草在灌木丛间扎根生长。流沙固定了,俄罗斯大果沙棘、沙枣、速生杨、红柳、新疆杨……越来越多的树种存活下来,示范园的面积也逐步扩大到5万亩。
第二年,动物来了。首先是老鼠,啃光草根后,在沙地上钻出一个个洞。就在人们担心鼠患的时候,猫头鹰出现了,接着是狐狸、野兔……久违的生物链又循环起来。
灼热的烈日下,望着粉色的杨柴花在绿草间摇曳,郭试瑜有些飘飘然:好像自己是孙悟空,拔根汗毛一吹,就能变出心里想要的东西。色登摊开双手,全是老茧和裂口,哪里还像是外科医生的手。不过,他还是高兴,这才是自己儿时嬉戏的草原啊。
草长出来了,怎么让草场持续发展?牧草如果不及时利用,会影响明年的生长。多次筛选后,他们决定引进原产瑞士的西门塔尔牛。这种牛奶肉兼用,对饲料不讲究,比较适合当地的生存环境。目前,示范园里已经有200多头,正在进行优化,争取形成能够自我繁殖的种群。
老郭说,示范园的示范效应已初步显现。一是证明沙漠可以种树,二是周边地区也开始跟着他们改造沙漠。治沙专家称赞老郭“挑战了科学的限制”:一些原来被认为不可能在这个纬度存活的树种移植成功。
很多牧民在建设绿洲中改善了生活。牧民乌力吉家一年就拿到了栽树工钱2万多元。达楞哈业尔一家用种树护林得到的3万元工资盖起了新砖房。
荒漠植树,投入大,风险大。6年来,郭试瑜先后个人投入200万元人民币,而这些钱都是他在日本打工赚来的。色登和留日中国同学总会会长陈洪源也各自捐了10万元。虽然已经退休,老郭还在四五个学校兼课。日本同事知道他在荒漠植树,夸他“伟大”,主动给他介绍兼职。
在东京生活20多年,老郭还租住着一间小房。随身携带的电脑包磨得起毛。妻子儿女一直生活在苏州,家里的电视机用到经常要拍一拍才能继续工作,但他对植树造林却从无怨言。
老郭当过留日中国同学总会的会长,颇有人缘。现在,他组织五六十个在日本的各学科专家成立了环境能源研究所,希望通过跨界合作产生更多好技术,继续造绿事业。
老郭说,和谐有三个层次: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内心的和谐。在荒漠造绿的过程中,他已经收获了人生的理想境界。
(本报东京5月1日电)
作者:田 泓 刘军国
本文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沙漠里有两杯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