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尚书中的训训是誓言,命令吗

以下试题来自:
单项选择题对《尚书》的文体解释错误的是()。
A、训是誓言,命令
B、典是最正统的文献记载
C、谟是君臣的研讨记录
D、诰是颁布的命令
为您推荐的考试题库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卷
你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A、经是文化的根本
B、是国家的核心典籍
C、是国家的一个文化宗旨
D、今文经在延传中保持了本意
A、二者在文字上有差异
B、研究方法相同
C、探求本义是古文经的特点
D、今文经多经传进行阐发
A、秦朝之前,记录《尚书》用的文字是隶书
B、《诗经》是从西周早期开始的
C、《周易》是从伏羲开始的
D、《尚书》是五经中问题最复杂的书
A、左氏善于礼
B、公羊善于谶
C、谷梁善于经
D、公羊善于经训诰的意思_训诰的解释_汉语词典_词典网
&& 训诰在词典中的解释 训诰拼音:xùn gào训诰词语分解 训 (訓) xùn 教导,教诲:训诫。训蒙(教育儿童)。训迪(教诲开导)。教(ji刼 )训。培训。 可以作为法则的话:家训。 典式,法则:不足为训。 解释词的意义:训诂(解释古书中的字、词句的意义。亦 诰 (誥) gào 古代帝王对臣子的命令:诰命。诰封。 告诫,勉励:自诰。诰诫。 帝王任命或封赠的文书:诰敕(官吏受封的文书)。
笔画数:9; 部首:讠; 笔顺编号: 训诰的含义(1).《尚书》六体中训与诰的并称。训乃教导之词,诰则用于会同时的告诫。《书序》:“足以垂世立教,典謨、训誥、誓命之文凡百篇。”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诗教下》:“演畴皇极,训誥之韵者也。” 罗惇曧 《文学源流》:“典謨训誥之文,皆言简质而意博深。”参见“ 六体 ”。(2).泛指训导告诫之类的文辞。《陈书·宣帝纪》:“懋赏之言,明于训誥;挟纊之美,著在抚巡。” 宋
陆佃 《答陈民先都曹书》:“古之人胥训誥,不必亲相与言也,以文与象示之而已。” 明
焦竑 《焦氏笔乘·簿》:“且宦寺不当干政,祖宗训誥,可据者甚多。”参见“ 六体 ”。关注微信公众号:icidian,回复:训诰汉语,即可查询:训诰的相关词语 犹训诫。 宋
洪迈 《容斋续笔·贻子录》:“意必 高从诲 擅 荆渚 时,宾僚...
犹仪范。 晋
陆云 《泰伯碑》:“内脩训范,外陶氓俗。” 唐
道宣 《续高僧...
崔致远 《奏杨行敏知庐州军州事》:“盖乃训鍊齐戎,抚绥 周 室,在...
教诲约束。 明
归有光 《敕赠翰林院检讨许府君墓表》:“晚以病居家,犹与族人月...
教导抚育。 唐
权德舆 《唐故洛阳县尉何君夫人范阳卢氏墓志铭序》:“ 乾元 中...
同“训勗”。训教勉励。
[instruction] 进行教导的言词或为教导传授给某...
[educate children] 教导初入学的人或孩童
犹顺德。谓遵从天生的至诚德性。训,通“ 顺 ”。《书·立政》:“谋面,用丕训德...
训练检阅。《宋史·儒林传七·刘清之》:“为閲武塲,凡禁军役於他所,隐於百工者...
训导保育。《魏书·彭城王勰传》:“ 淮南 平,詔曰:‘王戚尊上辅,德勋英二,孤...
[instruct and encourage] 教诲勉励
汉语词典在线查询
CiDianWang.com&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共16分)...”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共16分)礼俗文化刘志琴中国传统文化也可称为礼俗文化。其主导部分的大传统文化在古代中国表现为礼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这是古人用以定亲疏、别尊卑、辨是非的准则,是起源最早而又展最完备的社会制度和规范。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志”、“舆服志”等各式法制条文和律令,管理和统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是权力统制财产的体制,没有地位和权力的,有钱也不能随意购买不该享用的消费品。权力通过器物消费的等级分配,物化为各个阶层消费生活的差异,所以礼制不仅以三纲五常为道德信念,还以日用消费品的等级分配作为物质内容,规范各阶层的行为和需求。礼治可谓修身、齐家、治国之本,所以朱喜在注解《论语·为政》中说:“礼,谓制度品节也。”这是主体性的意识形态,具有制度性、理论性。而植根民众的生活小传统文化在古代可表白为“俗”,俗在《说文解字》中训为:“习也。”郑玄在《周礼注》中解释说:“土地所生习也。”具有习惯性、自发性。俗先于礼,礼本于俗,这才有“礼从俗”,“礼失求诸野”之说,俗一旦形成为礼,升华为典章制度,就具有规范化的功能,从而要求对俗进行教化和整合。最早的史书《尚书》就有天子“观民风俗”的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原伊始,就施行以礼节俗,即所谓行同伦的方针,多次出巡,在会稽山刻石祭大禹,宣告用严刑峻法禁止男女淫佚,把中原伦理推广到全国。历代统治者宣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所谓礼俗,即是以礼化俗,使社会风习遵循礼治的轨道,这是治理社会的方略,也是采自风俗而对民间生活的调适。从这意义上说,俗是礼之源,礼是俗之纲;俗是礼之表,礼是俗之质。礼和俗相互渗化力量之强劲,几乎使礼与俗难分难解。礼俗文化的特点就在于,礼和俗相互依存、胶着,双向地增强了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或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渗透。在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中,礼治凭藉统治地位的优势,以制度的、教化的威力切入生活习俗,以礼化俗,使得礼与俗亦即大小传统的价值差异缩小到最小限度,这就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风习的人群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认同,这是中国文化整体性的特征。礼俗文化,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也为中国的思想启蒙往往要从生活方式发端留下了历史因缘。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清兵入关强制推行满人服装,引起轩然大波;太平军一进入南京就掀起“蓄发易服”的旋风;戊戌维新是从康有为上书剪辫、易服发难;辛亥革命成功立即颁布新服制,推行移风易俗。……百年来,在中国大地上不论是启蒙、革命、建设、破坏,往往都从生活领域发端,究其所以,这是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长期对民族心理的影响,一有社会风云,生活问题往往被政治化,因此本来是完全私人化的生活,在中国往往成为社会思潮起伏变幻的晴雨表,礼俗文化传统的积淀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生活方式的变革已经消解了意识形态的干预,成为文化转型中最活跃、最广泛而又最受争议的领域。礼俗文化作为制度和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它沉潜在民族心理中的思想影响仍在发生作用。&&&&&&&&&&&&&&&&&&&&&& &&&&&&&&&&&&&&&&&&&&&&&&&&&&&&&&&&&(节选自《礼俗文化再研究》)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A.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为“礼”的主体意识形态,具有制度性、理论性,可谓修身、齐家、治国之本。B.在权利统制财产的礼治体制的古代中国,消费档次必须与地位、权力匹配,而不是取决于钱的多少。C.“大传统文化”表现为“礼”,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部分;而“小传统文化”则可表白为“俗”,它植根于民众的生活之中。D.秦始皇统一中原伊始,采取了一系列施行“以礼节俗”的措施,如:在会稽山刻石祭大禹,宣告用严刑峻法禁止男女淫佚,把中原伦理推广到全国等等。E.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风习的人群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认同,形成了中国文化整体性的特征。2.下列说法,不符合对“礼俗”文意的表述的一项是 &A.礼俗,就是以礼化俗,它采自风俗反过来又对民间生活进行调适。这是治理社会的方略,目的是使社会风习遵循礼治的轨道。B.“礼从俗”,“ 礼失求诸野”之说,无不说明“俗先于礼,礼本于俗”。C.俗是礼之源,礼是俗之纲;俗是礼之表,礼是俗之质。D.礼和俗相互依存胶着,相互渗化,力量之强劲,使二者难分难解。3. 结合语境,解释画线部分“晴雨表”的含义。(4分) &4.现代社会的今天,祭轩辕、吊屈原、清明扫墓等风俗仍然盛行,国家还把“清明”、“端午”等民俗节日列为法定假日。请从礼俗文化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现象作简要分析。(4分) & &&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4-广东省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共16分)礼俗文化刘志琴中国传统文化也可称为礼俗文化。其主导部分的大传统文化在古代中国表现为礼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这是古人用以定亲疏、别尊卑、辨是非的准则,是起源最早而又展最完备...”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1.AE2.D3.(4分)①“晴雨表”,这是比喻的说法,它形象地表明:社会风云的变幻,一定会通过人们的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反映出来。②社会的变革往往都从生活领域发端,这是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长期对民族心理的影响。(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4.①现代社会的今天,祭轩辕、吊屈原、清明扫墓等风俗仍然盛行,说明礼俗文化作为制度和意识形态沉潜在民族心理中的思想影响仍在发生作用。②国家把“清明”、“端午”等民俗节日列为法定假日,缩小礼与俗的价值差异,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风习的人群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认同,形成了中国文化整体性的特征。③国家以礼化俗,使社会风习遵循礼治的轨道,这是治理社会的方略,也是采自风俗而对民间生活的调适。(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3分,答对3点得4分。)
1.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意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辨析。A“中国传统文化”与原文不符,属于偷换概念。原文第二段 “其主导部分的大传统文化”,错在将“大传统文化”偷换成了“中国文化”,扩大了概念的外延;E项“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与文意不符,属于张冠李戴,原文第五段说的前提背景是“在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中”,而选项E却跑到第七段的“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中去。所以选AE。试题分析: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礼俗”相关的语段,带着选项回到此段进行辨析。D“使二者难分难解”表述与文意不符,原文第四段的表述是“几乎使礼与俗难分难解”。漏掉“几乎”,就变得太绝对了。所以选D。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3.试题分析: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如“晴雨表”是对活方式意识形态的比喻说法,它所指代的对象一般就在这个句子的前几句,也就是文中的“究其所以,这是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长期对民族心理的影响,一有社会风云,生活问题往往被政治化”,答题时,可以用“运用比喻,形象的说明了…的影响。”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4.试题分析:答题时,首先要从礼俗文化的角度分析,现代社会的今天,祭轩辕等风俗的存在说明了什么现象,国家把“清明”、“端午”等民俗节日列为法定假日有什么意义,可以结合着文章中对礼俗文化的解释,直接引用或者用自己的话来概括。如文章结尾一句,“礼俗文化作为制度和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它沉潜在民族心理中的思想影响仍在发生作用。”文章第四段“所谓礼俗,即是以礼化俗,使社会风习遵循礼治的轨道,这是治理社会的方略,也是采自风俗而对民间生活的调适”;文章第五段,“以礼化俗,使得礼与俗亦即大小传统的价值差异缩小到最小限度,这就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风习的人群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认同,这是中国文化整体性的特征。”可以通过概括这些内容来分析。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共16分)礼俗文化刘志琴中国传统文化也可称为礼俗文化。其主导部分的大传统文化在古代中国表现为礼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这是古人用以定亲疏、别尊卑、辨是非的准则,是起源最早而...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共16分)...”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共16分)礼俗文化刘志琴中国传统文化也可称为礼俗文化。其主导部分的大传统文化在古代中国表现为礼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这是古人用以定亲疏、别尊卑、辨是非的准则,是起源最早而又展最完备的社会制度和规范。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志”、“舆服志”等各式法制条文和律令,管理和统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是权力统制财产的体制,没有地位和权力的,有钱也不能随意购买不该享用的消费品。权力通过器物消费的等级分配,物化为各个阶层消费生活的差异,所以礼制不仅以三纲五常为道德信念,还以日用消费品的等级分配作为物质内容,规范各阶层的行为和需求。礼治可谓修身、齐家、治国之本,所以朱喜在注解《论语·为政》中说:“礼,谓制度品节也。”这是主体性的意识形态,具有制度性、理论性。而植根民众的生活小传统文化在古代可表白为“俗”,俗在《说文解字》中训为:“习也。”郑玄在《周礼注》中解释说:“土地所生习也。”具有习惯性、自发性。俗先于礼,礼本于俗,这才有“礼从俗”,“礼失求诸野”之说,俗一旦形成为礼,升华为典章制度,就具有规范化的功能,从而要求对俗进行教化和整合。最早的史书《尚书》就有天子“观民风俗”的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原伊始,就施行以礼节俗,即所谓行同伦的方针,多次出巡,在会稽山刻石祭大禹,宣告用严刑峻法禁止男女淫佚,把中原伦理推广到全国。历代统治者宣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所谓礼俗,即是以礼化俗,使社会风习遵循礼治的轨道,这是治理社会的方略,也是采自风俗而对民间生活的调适。从这意义上说,俗是礼之源,礼是俗之纲;俗是礼之表,礼是俗之质。礼和俗相互渗化力量之强劲,几乎使礼与俗难分难解。礼俗文化的特点就在于,礼和俗相互依存、胶着,双向地增强了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或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渗透。在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中,礼治凭藉统治地位的优势,以制度的、教化的威力切入生活习俗,以礼化俗,使得礼与俗亦即大小传统的价值差异缩小到最小限度,这就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风习的人群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认同,这是中国文化整体性的特征。礼俗文化,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也为中国的思想启蒙往往要从生活方式发端留下了历史因缘。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清兵入关强制推行满人服装,引起轩然大波;太平军一进入南京就掀起“蓄发易服”的旋风;戊戌维新是从康有为上书剪辫、易服发难;辛亥革命成功立即颁布新服制,推行移风易俗。……百年来,在中国大地上不论是启蒙、革命、建设、破坏,往往都从生活领域发端,究其所以,这是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长期对民族心理的影响,一有社会风云,生活问题往往被政治化,因此本来是完全私人化的生活,在中国往往成为社会思潮起伏变幻的晴雨表,礼俗文化传统的积淀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生活方式的变革已经消解了意识形态的干预,成为文化转型中最活跃、最广泛而又最受争议的领域。礼俗文化作为制度和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它沉潜在民族心理中的思想影响仍在发生作用。 (节选自《礼俗文化再研究》)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____A.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为“礼”的主体意识形态,具有制度性、理论性,可谓修身、齐家、治国之本。B.在权利统制财产的礼治体制的古代中国,消费档次必须与地位、权力匹配,而不是取决于钱的多少。C.“大传统文化”表现为“礼”,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部分;而“小传统文化”则可表白为“俗”,它植根于民众的生活之中。D.秦始皇统一中原伊始,采取了一系列施行“以礼节俗”的措施,如:在会稽山刻石祭大禹,宣告用严刑峻法禁止男女淫佚,把中原伦理推广到全国等等。E.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风习的人群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认同,形成了中国文化整体性的特征。2.下列说法,不符合对“礼俗”文意的表述的一项是____A.礼俗,就是以礼化俗,它采自风俗反过来又对民间生活进行调适。这是治理社会的方略,目的是使社会风习遵循礼治的轨道。B.“礼从俗”,“ 礼失求诸野”之说,无不说明“俗先于礼,礼本于俗”。C.俗是礼之源,礼是俗之纲;俗是礼之表,礼是俗之质。D.礼和俗相互依存胶着,相互渗化,力量之强劲,使二者难分难解。3. 结合语境,解释画线部分“晴雨表”的含义。(4分)____4.现代社会的今天,祭轩辕、吊屈原、清明扫墓等风俗仍然盛行,国家还把“清明”、“端午”等民俗节日列为法定假日。请从礼俗文化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现象作简要分析。(4分)____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共16分)礼俗文化刘志琴中国传统文化也可称为礼俗文化。其主导部分的大传统文化在古代中国表现为礼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这是古人用以定亲疏、别尊卑、辨是非的准则,是起源最早而又展最完备的社会制度和规范。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车服志”、“舆服志”等各式法制条文和律令,管理和统制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是权力统制财产的体制,没有地位和权力的,有钱也不能随意购买不该享用的消费品。权力通过器物消费的等级分配,物化为各个阶层消费生活的差异,所以礼制不仅以三纲五常为道德信念,还以日用消费品的等级分配作为物质内容,规范各阶层的行为和需求。礼治可谓修身、齐家、治国之本,所以朱喜在注解《论语·为政》中说:“礼,谓制度品节也。”这是主体性的意识形态,具有制度性、理论性。而植根民众的生活小传统文化在古代可表白为“俗”,俗在《说文解字》中训为:“习也。”郑玄在《周礼注》中解释说:“土地所生习也。”具有习惯性、自发性。俗先于礼,礼本于俗,这才有“礼从俗”,“礼失求诸野”之说,俗一旦形成为礼,升华为典章制度,就具有规范化的功能,从而要求对俗进行教化和整合。最早的史书《尚书》就有天子“观民风俗”的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原伊始,就施行以礼节俗,即所谓行同伦的方针,多次出巡,在会稽山刻石祭大禹,宣告用严刑峻法禁止男女淫佚,把中原伦理推广到全国。历代统治者宣扬:“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所谓礼俗,即是以礼化俗,使社会风习遵循礼治的轨道,这是治理社会的方略,也是采自风俗而对民间生活的调适。从这意义上说,俗是礼之源,礼是俗之纲;俗是礼之表,礼是俗之质。礼和俗相互渗化力量之强劲,几乎使礼与俗难分难解。礼俗文化的特点就在于,礼和俗相互依存、胶着,双向地增强了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或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渗透。在大一统的封建社会中,礼治凭藉统治地位的优势,以制度的、教化的威力切入生活习俗,以礼化俗,使得礼与俗亦即大小传统的价值差异缩小到最小限度,这就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风习的人群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认同,这是中国文化整体性的特征。礼俗文化,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也为中国的思想启蒙往往要从生活方式发端留下了历史因缘。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清兵入关强制推行满人服装,引起轩然大波;太平军一进入南京就掀起“蓄发易服”的旋风;戊戌维新是从康有为上书剪辫、易服发难;辛亥革命成功立即颁布新服制,推行移风易俗。……百年来,在中国大地上不论是启蒙、革命、建设、破坏,往往都从生活领域发端,究其所以,这是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化长期对民族心理的影响,一有社会风云,生活问题往往被政治化,因此本来是完全私人化的生活,在中国往往成为社会思潮起伏变幻的晴雨表,礼俗文化传统的积淀是其深厚的文化背景。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生活方式的变革已经消解了意识形态的干预,成为文化转型中最活跃、最广泛而又最受争议的领域。礼俗文化作为制度和意识形态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但它沉潜在民族心理中的思想影响仍在发生作用。 (节选自《礼俗文化再研究》)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____A.在古代,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为“礼”的主体意识形态,具有制度性、理论性,可谓修身、齐家、治国之本。B.在权利统制财产的礼治体制的古代中国,消费档次必须与地位、权力匹配,而不是取决于钱的多少。C.“大传统文化”表现为“礼”,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部分;而“小传统文化”则可表白为“俗”,它植根于民众的生活之中。D.秦始皇统一中原伊始,采取了一系列施行“以礼节俗”的措施,如:在会稽山刻石祭大禹,宣告用严刑峻法禁止男女淫佚,把中原伦理推广到全国等等。E.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迈进,极大地增强了各民族、各地区,不同风习的人群对礼的伦理价值的认同,形成了中国文化整体性的特征。2.下列说法,不符合对“礼俗”文意的表述的一项是____A.礼俗,就是以礼化俗,它采自风俗反过来又对民间生活进行调适。这是治理社会的方略,目的是使社会风习遵循礼治的轨道。B.“礼从俗”,“ 礼失求诸野”之说,无不说明“俗先于礼,礼本于俗”。C.俗是礼之源,礼是俗之纲;俗是礼之表,礼是俗之质。D.礼和俗相互依存胶着,相互渗化,力量之强劲,使二者难分难解。3. 结合语境,解释画线部分“晴雨表”的含义。(4分)____4.现代社会的今天,祭轩辕、吊屈原、清明扫墓等风俗仍然盛行,国家还把“清明”、“端午”等民俗节日列为法定假日。请从礼俗文化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现象作简要分析。(4分)________”相似的习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cmd命令特训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