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道帝国时代几最好玩娱乐是怎么玩的么?求指教~>>

近日热播的电视剧《大秦帝国》,我以为是讲秦国自商鞅变法后如何逐渐强大起来并最终一统中国、成就帝国伟业的,这比单纯看秦始皇打打杀杀有味道的多,否则无法明白秦国一到嬴政手上怎么突然就变得这么厉害,原来是经历了几代人的奋发图强才有了横扫六阖的实力。可追着看了多日后,大呼上当。         穿帮之处,已为众多普通观众指出。我所要说的,是该剧对历史的篡改,会让不明史实的观众,特别是那些学生娃,产生诸多误解。         上当一、卫鞅有这么重要吗         首先,《大秦帝国》第一集,还是在秦献公和魏国打仗的时候,卫鞅就出来了,向魏王提出了“秋守春战”的主张。要知道,《史记》中记载的那时候的卫鞅,只是魏相公叔座下面的一个“中庶子”而已,虽然公叔座“知其贤”,却是“未及进”,也就是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编导这么快就把他捧到一个能给魏王献策的重要位置,手法实在太烂。要知道,并非主角一开场就要出来的,《红楼梦》里的主角如林黛玉、薛宝钗等,都不知道过了多少回才被安排出场。大秦多少英雄好汉,这么急着拉卫鞅出来,难道秦国没人了?开篇就暴露了借拍《大秦帝国》之名,以成《卫鞅列传》之实,连“此地无银三百两”都不要了。         其实司马迁在《史记》给卫鞅列传的时候,开篇就写公叔座病重,向魏王推荐卫鞅,要魏王“举国听之”。结果魏王不啃声。于是公叔座说:你如果不听我的,不用这个人,请一定杀了他,更不能让他跑到别的国家去。         如果编剧以此开头,反倒是能一下子抓住观众的眼球。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突然被人如此抬举,是很有冲击力的。司马迁的春秋笔法实在是牛。可编剧硬是怕卫鞅名不见经传,硬是让他给魏王献策,以贬低魏王不用卫鞅没有伯乐的眼光——这个人你其实是认识的,只是你不欣赏而已。可无论是韩信,还是庞统,哪有一出山就被欣赏的。世上有几个诸葛亮,人没见着,就可以让人三顾茅庐的?可能编剧觉得卫鞅的确没有诸葛亮牛,所以要搞些铺垫吧。可就是这样一个没有诸葛亮牛的唯一,硬是在编剧的一手策划下成了《大秦帝国》的男一号!         上当二、长胡子的太监         相比斩断的手指又长了出来、唐朝的凳子跑到秦朝,长胡子的太监就更好笑了——《大秦帝国》的编导就把历史上的太监变成了长胡子的帅哥。这个帅哥就是戏份不少的景监。《史记》记载,卫鞅在公叔座将他举荐给魏王失败后,“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于是跑到秦国去,通过“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这个景监,名如其人,真的就是一个太监。太监在秦国是没有什么实权的,绝对不能像明朝一样出现刘瑾这样的名太监。编导为了给景监加戏,于是,只好改变他的太监身份,让他留着胡子在屏幕上晃来晃去,着实恶心。可能编导也知道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卫鞅通过宦官引荐给秦孝公是一种耻辱,为了美化卫鞅的形象,于是就让太监长出胡子来了。         上当三、卫鞅真想功成身退吗         《大秦帝国》中的卫鞅,在功成名就后见到他阔别多年的爱人时,表达了归隐的心愿。《史记》《商君列传》中,司马迁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写了一段赵良给卫鞅的忠告,意思是说卫鞅你得罪的人太多、积的怨太多,还是早些功成身退。可卫鞅听不进。不久后,秦孝公死了,太子上来了,那个被他割掉鼻子的公子虔,立马告他意欲谋反。         上当四、卫鞅的品德有这么高尚吗         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卫鞅是一个“天资刻薄”之人。同时记载了一件事:秦伐魏,秦是卫鞅领兵,魏是公子卬为将。两军对垒,卫鞅给公子卬写信说:我和魏国是老相识了,不忍心和你打仗,过来喝酒,我请客,咱们立个盟誓,不打了,喝完各自收兵回去。单纯的公子卬上当了,在酒桌上就被人绑了。看样子,卫鞅比刘邦狠多了,他这个才是真正的鸿门宴。当他后来被告谋反,跑到关下,想住店,店家不认识他,要验看“身份证”,因为如果住的是逃犯,按照卫鞅定的法律会被“连坐”。没店住的卫鞅终于尝到了自己变法的恶果,长叹一声,说:“为法之弊一至此哉!”他就是不记得在此之前,他把议论变法的人流放边城,更割掉了太子太傅公子虔的鼻子。看了人家的流放、人家的鼻子,都没有他能否住店重要。         店没住成的卫鞅还是挺有本事的,居然跑出秦国到了魏国。就是这样一个糊涂又健忘的男一号,居然忘记当年骗魏国公子卬的事。倒是魏国人实在,没把他抓起来杀了,即使当年卫鞅把欺拿公子卬后大败魏军,气得被迫献地又迁都的魏惠王“恨不听公叔座之言”。而“不听公叔座之言”,就是前面提到的“不用卫鞅,就要杀掉卫鞅”。为什么不用就要杀掉呢?因为公叔座怕这样的人才为他国所用不利于魏,就像孙膑在魏受刑后为齐所用,最后干掉了魏国的庞涓一样。         可就这个公叔座,两头都想讨好人,这边又是举荐、举荐不成又要魏王杀人、交代完杀人后又提醒卫鞅赶快跑。倒是司马迁这个马后炮厉害,知道卫鞅是一个“天资刻薄”的人(就是睚眦必报的小人):“这么重要的人举荐我,居然不当我一回事,连个县令都不给(那时候没有县令,是卫鞅后来在秦国变法搞出来的。这里说‘连县令都不给’,是说诸葛亮把庞统推荐给刘备,刘备看庞统长的贼眉鼠眼的,虽然不喜欢,倒也给了个县令当。等刘备知道庞统的才能,也看到了诸葛亮的举荐信,马上责怪庞统为什么不早说,并委以重任。可见魏王的确没有刘备惜才,更没有刘备那样听丞相的话),等老子发达了,肯定会像伍子胥一样,灭了魏国,然后鞭你的尸。谁叫你有眼不识泰山?”         可魏王还是没有杀掉卫鞅,也没敢让卫鞅留在魏国得罪强大的秦国,更没有把他绑了向秦国邀功。做人做到这份上,才叫厚道。于是卫鞅只好回到他的封地去,被杀后又被五马分尸、灭了全家,而绝非《大秦帝国》里标榜的自动伏法、那么多人求情,否则司马迁也不会给出一个“受恶名于秦”的评价了。可《大秦帝国》就是将这样一个人美化的如此完美、捧的这么高,以至于我怀疑写剧本、投资拍戏的人,卫鞅是他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吧。         上当五、卫鞅能代表《大秦帝国》吗         全剧以卫鞅死而大结局。我靠,这样的电视剧,能叫《大秦帝国》吗?以卫鞅为男一号的电视剧能叫《大秦帝国》吗?卫鞅能代表大秦吗?如何可以,那么以后学生写作文,老师给的作文名是《我的爸爸》,是否学生就可以把主要的叙述全给叔叔呢?我想,如果那样,不用老师批,孩子他爸早就急了:“到底老子是你爸爸,还是叔叔是你爸爸?你到底是老子的儿子,还是叔叔的儿子?”这时,学生是不是可以说:“老爸,你知道《大秦帝国》是怎么拍的吗?你觉得《大秦帝国》拍的是秦帝国还是卫鞅那小子呢?既然《大秦帝国》的男一号可以是卫鞅,为什么《我的爸爸》的男一号不能是我叔叔呢?”         上当六、那个时候的秦国能叫帝国吗         最关键的常识问题。那时的秦国能叫大秦帝国吗?那时的秦国,只能算周朝的诸侯,势力最大的诸侯,也只能叫“霸”,例如春秋五霸。《史记》载:卫鞅第一次见秦孝公,和秦孝公谈帝道,没被采纳;第二次,和秦孝公谈王道,没被欣赏;第三次,和秦孝公谈霸道,这下对了秦孝公的胃口,两个人聊了几天几夜。暂时不说这时的“大秦帝国”的国君只是叫做“秦孝公”,光看卫鞅三次觐见聊的东西,被采纳的,只是“霸道”而已,连“王道”都不是,更别说什么“帝王之道”,连帝王之道都不是,哪里能叫“大秦帝国”。稍微懂一点历史的都知道,真正能称得上“大秦帝国”的,也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秦王朝。而编剧打出《大秦帝国》的旗号,无非是想吧噱头搞大一点,更进一步的提升卫鞅的形象,于是,我更加要怀疑卫鞅是他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的爸爸……         综上所述,我觉得,与其把这个连续剧当正史来拍,误导视听、误人子弟,不如将《大秦帝国》改为《戏说卫鞅》,并在下面打上一行字: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其实编剧也是很辛苦的,虽然是瞎编。我相信,这样的编剧,哪天能把秦桧编成好人,只是秦桧太过于臭名昭著、太过于路人皆知,他们想瞎编都不敢。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现在拍出来的只是第一部,一共有六部啊。  所以称之为大秦帝国没问题。
  噢,受教
  Mark     ★ 发自天涯专用iPhone软件《百读不倦》
  一共六部叫大秦帝国啊,这一部叫黑色裂变      
  偶还是挺稀饭商鞅的演员滴  ·········    ~~~~~~~~~~~~~~~~~~~~~~~~~~~~~~~~~~~~~~~~~~~~~~~  呼唤带图~~~~~~~~~~~~
  前面五点还是比较赞同的,确实是把商鞅美化到了极致,简直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据说是有六部,叙述秦是怎样一步一步从霸主成为帝国的,所以叫《大秦帝国》应该还是没问题的。
  谢谢LZ说出我想说出的话啊~~含泪排~~  没播的时候超期待的,忍着没看网上的,等着看电视版贡献下收视率,结果越看越受不了= =天下就没人了么,就剩一个商鞅是人才  商是有才,但秦王给了商鞅一个施展才华报复的机会以及绝大的信任,不然谁知道你,著书立说为什么?还不是让人知道,然后好实践= =不然你一法家的目标是教书育人?然后再自下而上的要求改革?当时所有的学说,不被当权的认可都是空谈!  结果剧中写的商鞅筒子整个一去贫苦山区助教的好人啊,全秦国都要对其顶礼膜拜= =只想说一句:千里马常有,然伯乐不常有!  被一两个恨是正常,被那么多人恨,肯定是有问题的。  作为一伪秦史爱好者(不敢说自己是秦史爱好者,古文水平不行啊),我还是老实的看我的纪录片和难懂的古文去吧~~  
  谢谢LZ说出我想说出的话啊~~含泪排~~  没播的时候超期待的,忍着没看网上的,等着看电视版贡献下收视率,结果越看越受不了= =天下就没人了么,就剩一个商鞅是人才  商是有才,但秦王给了商鞅一个施展才华报复的机会以及绝大的信任,不然谁知道你,著书立说为什么?还不是让人知道,然后好实践= =不然你一法家的目标是教书育人?然后再自下而上的要求改革?当时所有的学说,不被当权的认可都是空谈!  结果剧中写的商鞅筒子整个一去贫苦山区助教的好人啊,全秦国都要对其顶礼膜拜= =只想说一句:千里马常有,然伯乐不常有!  被一两个恨是正常,被那么多人恨,肯定是有问题的。  作为一伪秦史爱好者(不敢说自己是秦史爱好者,古文水平不行啊),我还是老实的看我的纪录片和难懂的古文去吧~~  
  最后一点不赞同,大秦帝国这个系列一共有六部,这只是第一部而已,只是帝国的开端。  至于商鞅这个人,的确美化过头了,历史上的他并没有电视剧里那么好。  不过整体而言瑕不掩瑜,大秦帝国仍然是部难得的好剧,不知道后面的哪一年能出来啊。
  景监是不是太监我很存疑,只是“宠臣”而已,不要因为他名字里有个“监”字就以为他是太监啊
  上当二、长胡子的太监  ——————————————————————————————  景监是否是太监一直有争论,宠臣不一定就是太监啊,只是帝王偏爱而已。何况司马迁也只用了嬖臣一词,嬖在古汉语中好像没有阉人的意思吧。    何况“监”这个字在先秦时期是没有特指宦官的意思。  好像是隋唐时期?(不确定)才开始专指宦官的        上当五、卫鞅能代表《大秦帝国》吗  上当六、那个时候的秦国能叫帝国吗    ——————————————————————  LZ咋说你好啊,这部小说讲的就是秦朝的成长史,一直到秦国灭亡,电视只是拍了第一部而已,直接用了总书名有何问题?何况编剧就是全书的作者。这样的回答您满意不?
  LZ杯具了。  前4条比较中肯,我也赞同,不过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  这类历史剧与史实的关系,相当于科幻片与科学的关系一样。  能吸引观众对当时的历史感兴趣,进而自己找史料了解。  后面两条就不必大呼上当了吧,楼上各位都说清楚了。
  上当二、长胡子的太监  ——————————————————————————————  景监是否是太监一直有争论,宠臣不一定就是太监啊,只是帝王偏爱而已。何况司马迁也只用了嬖臣一词,嬖在古汉语中好像没有阉人的意思吧。    何况“监”这个字在先秦时期是没有特指宦官的意思。  好像是隋唐时期?(不确定)才开始专指宦官的        上当五、卫鞅能代表《大秦帝国》吗  上当六、那个时候的秦国能叫帝国吗    ——————————————————————  LZ咋说你好啊,这部小说讲的就是秦朝的成长史,一直到秦国灭亡,电视只是拍了第一部而已,直接用了总书名有何问题?何况编剧就是全书的作者。这样的回答您满意不?
  上当四、卫鞅的品德有这么高尚吗    ——————————————————————————  这点拔高了。但楼主请搞清楚一点,这是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不是根据战国策或史记改编的。作者是写小说的目的是他认为秦朝被误读了2000年,应该正名,所以是抱着一种赞扬的态度写的,对主角歌颂一下没啥问题吧?何况三国演义还是尊刘为主呢。    一句话,这是小说。楼主心态平和些,看看电视中演的对现实有没有意义。  反正我认为是有的, 执法必严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要法治不要人治。。。。。起码这些我认为是应该提倡的
  上当四、卫鞅的品德有这么高尚吗    ——————————————————————————  这点拔高了。但楼主请搞清楚一点,这是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视,不是根据战国策或史记改编的。作者是写小说的目的是他认为秦朝被误读了2000年,应该正名,所以是抱着一种赞扬的态度写的,对主角歌颂一下没啥问题吧?何况三国演义还是尊刘为主呢。    一句话,这是小说。楼主心态平和些,看看电视中演的对现实有没有意义。  反正我认为是有的, 执法必严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要法治不要人治。。。。。起码这些我认为是应该提倡的
  毕竟是部小说,里面掺杂了太多创作者的个人喜恶,和历史违背很正常,当然这种历史片应尽量尊重历史,不过剧中秦孝公和卫鞅之间的心心相惜让人感叹,感动
  最近在看书  看到秦昭王那里  我就是不明白  秦王在外交上那么弱智,被蔺相如骂得无还嘴之力  回了国怎么突然礼贤下士深明大义起来了  灰常跳戏啊
  有点不满意过度拔高商鞅的形象了    其他都没问题
  呵呵,lz貌似只看过《史记》就来说历史了。  当然无可否认大秦确实与正史有较大出入,卫鞅这个角色也着实过于完美,但个人认为相比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烂剧,这部剧算得上不错了。  大秦帝国书共六部,本来就是历史小说,而非史书或学术论文,正如同三国演义之于三国,有一定的艺术处理是很正常的事情。
  hoho  楼主肯定没有看完过整套的《大秦帝国》。  楼主肯定把电视剧当纪录片。  楼主的历史书就是司马迁写的。  还有还有,楼主没有看到秦孝公。
  司马迁的&史记&虽然是部重要的史书,但也不能代表全部的历史啊!现今人探究历史,总要综合足够多的史料来研究吧!  楼主单用《史记》所载来列出反对观点,有失偏颇!  我还是觉得,孙皓晖综合各种史料写出的这部书比楼主基于一两部史书的出的结论要来得更让人信服一些吧!
  这部戏刚出来那会就在影视版看到一致好评,可是俺硬着头皮都没能坚持看满5集,对卫鞅的刻画实在是太高大全了,吃不消  还是觉得目前为止最好看的历史剧是贞观之治
  关于大家的点评的回复:  1、我觉得,作者把变法的卫鞅,和改革的邓小平搞在一起了。都是变法的人,把卫鞅搞的这么完美,把他的变法搞的上下同心。联系改革开放,有点歌功颂德的意思。当权者看了肯定开心。可是,如果卫鞅的改革真的那么好,他会被五马分尸吗?  2、关于我只以《史记》为参考。司马迁写史记,是离那个时代比较近的,我只有相信他了。  3、我的确没有看整部电视剧。六部啊!可是我根本看不了几集。即使是第一部,卫鞅的戏份也太重了。我倒是觉得,极力支持和极力反对他变法的人一样,都应是主角。哪有变法没有反对者的。如果没有对卫鞅变法存在的过于极端的思考,是不可能的。动不动就把内部团结当做最强国力,我还是觉得作者在给当前时局贴金。正是卫鞅的发家思想,导致了后来秦国的严刑酷法。否则,刘邦的约法三章,就不会那么受欢迎了。卫鞅的法,和孔子的礼,一样繁琐。如果靠法就能让国家强大,那么当前的中国是不是出几个卫鞅就能世界第一呢?司马迁点评此人“少恩”,就是不够“仁”。这就是后来的帝王在总结法家(包括因为变法而强大的秦国)的弊端后,独尊儒术的原因。  4、景监是不是太监。这点我不想争论,毕竟难以考证。但是,结交宠臣景监,让人家推荐他,不请吃请喝、不送礼,肯定是不行的。卫鞅在秦国那是初来乍到,要认识这样的人,不送礼、不拉关系也是不行的。靠,结果他一上去就变法。我想,他的法里面肯定有不准送礼(贿赂)吧。  5、我并不是不赞成电视剧为剧情展开发挥想象力。只是,要对历史有最起码的尊重,因为电视对普通老百姓的知识普及力度很大。某部电视剧对李广的处理就是这样,为了美化角色,把李广怎么死都改编了。“李广难封”这句话说了很多年了,在编剧手下一点都没体现。这种一边倒的手法,让人很受不了,好像只要一争论,就不“和谐”了,就隐射时局了。我的一些朋友,说起小孩的教育问题就头疼,因为现在的小孩在读书前(特别是历史,历史要到初中才学),不是看电视就玩网络游戏,结果,电视和某些以历史为题材设计的网络游戏里,对历史人物的界定完全不尊重历史,搞到孩子学历史的时候就懵了。还有,我的一些甚少研究历史(或者是不看正史)的人,在和我争论某些历史事件时,开口就说:“电视是这样拍的。”这就是我为什么写这篇文章的原因。类似《南京!南京!》这样的争论,说美化日本侵略者,我是觉得赞成的。我们连向全世界、向当前的小孩子普及、披露日本侵略尚且不够,却来这么一部片子。有人说拍的好,浩二演的那个日本人好——我暂且不说什么一个浩二不能代表所有日本侵略者,只请问,浩二同志为什么在国内呆不下去,跑到湖南卫视去了(当然,也有人说湖南卫视是汉奸卫视),因为日本说说他卖国,是日本的耻辱,居然去演这样一个角色——多么恐怖啊!
  照楼主这么说,第二楼部要改名张仪别传了……最后一部要改名戳穿楚霸王的假象,这套书这套片都没得看了…
  是为了使卫鞅这个角色更贴近生活化不,吃饭的时候,安排他满嘴饭还另举手指含混不清说再来,还要,能吃三碗。  看给他吃三大盆是什么食啊,胖卫鞅。
  希望楼主去看看小说     你已经 闹出 笑话了 这才是第一部 黑色裂变
  呵呵,看的时候确实感觉有点过了~
  “李广难封”那电视剧,真要按照《史记》上写的那样拍,更多人受不了吧......    好歹从小教育李欢欢多神勇,多牛.....这么个死法.....    你也看《史记》了,李广究竟为啥难封?
  为什么回复不了?
  楼主说错了,秦朝时YG太监,不是YG两个蛋蛋的,只是阉割掉JJ,所以雄性激素还在,有胡子很正常
  作者:韩涉 回复日期: 06:07:06        关于大家的点评的回复:    1、我觉得,作者把变法的卫鞅,和改革的邓小平搞在一起了。都是变法的人,把卫鞅搞的这么完美,把他的变法搞的上下同心。联系改革开放,有点歌功颂德的意思。当权者看了肯定开心。    ————————————————————————  我觉得当权者看到会气的牙痒痒,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太子犯法庶民同罪,这一点在我们现在是多么不HX啊;还有,邓什么时候变法了?改革和变法是一回事吗?改革充其量叫“穆公新政”差不多。      2、关于我只以《史记》为参考。司马迁写史记,是离那个时代比较近的,我只有相信他了。  ————————————————————————  尊重历史我完全赞同你。我也相信太史公;我要说的是这部电视是以小说改编的,就像三国演义不是三国志一个道理。      3、我的确没有看整部电视剧。  ——————————————————————————  没看您就开骂??  太史公评价商鞅少恩不仁,战国策说他死后“秦人不怜”,但我认为这恰恰说明法治理论深入人心,所谓大仁不仁,就是这个道理。      4、景监是不是太监。这点我不想争论,毕竟难以考证。  ————————————————————————————  好个不想争论啊;既然你自己都承认难以考证,您如此就把这一条当成铁板一块的论据摆出来???      5、我并不是不赞成电视剧为剧情展开发挥想象力。只是,要对历史有最起码的尊重。  ————————————————————————  电视剧不是纪录片,而且改编的剧本也不是史书而是小说,您更应该批判的是YY到极致的辫子戏,怎么没见您对清宫戏写写评论?  这部戏对历史不尊重?哪一点,你要说改编的有些乱的话我帮您举证好了:丑化公子卬;晋鄙侯嬴的穿越;樗里疾被编剧赶出了王室宗族;给孝公按了一个历史上没有的小妹和老婆............  论据我都帮你写好了    你最后扯到青少年教育,南京南京的话题,我觉得你跑题了    此致  
  看样子,卫鞅比刘邦狠多了,他这个才是真正的鸿门宴。  ---------------------------------------------------  鸿门宴是项羽摆的吧?
  《黑色裂变》只讲到赢渠良进墨家总院    正在看着《大秦帝国》第一部的路过~~~
  楼主太可爱了。喜欢大秦帝国这部剧的人多数都知道历史上的商鞅是怎么样一个人吧?电视剧拔高了他不假,但是历史上的商君也是个油菜花啊口胡,不能因为他人品问题就否认他对秦国的贡献影响。当然从太史公开始,历史上太多文人看不惯他是真的。不过太史公不喜欢的都是我的茶,比如商君卫青霍去病……  我不觉得这个片子对历史有什么不尊重,是像针管唱歌一样顶着大唐的名头上演辫子戏码还是粉饰康麻子所谓盛世下的污秽?
  现在又流行考据学了么?历史被岁月尘封的一层又一层,谁知道他的本来面目。  
变法本来就是利益的再分配,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社会,利益在不停的由上往下分配,商鞅的薄情恰恰因为他对法的坚守,当年朱镕基改革还不是称为铁面,他的股份制改革让多少人恨他,司马迁依然会将他列入刻薄寡情一列,但是朱镕基真的无情??司马迁写的只是他在那个特定时代所能领悟到的历史,是有历史局限性的,同一件事曾经看和现在看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因为人站的地方越来越高了。
  我只能说历史永远有不同的解读,司马迁先生是用他那个时代的立场看历史,大秦的作者是用现代的观点看历史,历史其实是一样的,但是不同的时空不同的地点看,对特定历史的解读也不会一样。
   阉————下蛋-- jjhtla-- 操作时间: 20:15:05 --
  楼主,你凭啥就说诸葛亮比商鞅强?就因为三顾茅庐?诸葛亮是牛,但是就牛过所有人了?牛过他自己的偶像管仲没?商鞅变法,说的过点甚至是划时代的,虽然之前有李悝等先行者,但是都没有商鞅彻底。不管在所处时代的实际效果还是理论高度,诸葛亮哪方面强过商鞅了?你要是拿演义说事儿的话,演义就不是小说了?
      是有点美化了松柏君,但是,景监什么时候是宦官了?景监我看到过的记录,是定位他为“孝公嬖臣”吧!嬖臣啥时候是宦官了,嬖臣只是说明他很受孝公宠信吧……    县令这个,我不清楚是多久正式出现,但周代就有“县士”,县不是秦人独创的,至于是不是叫县令早了点儿,就不是很清楚了。
  这套书很大的篇幅都是在为秦国、为商鞅昭雪。汉朝以后的史书基本都是儒家写的,这就是一家之言,不足取!儒家误国误民!
  lz一直引用司马迁大神的史记- -能引用点其他不  史记也不一定就是史实吧童鞋~而且以儒家的角度来写法家= =主观色彩很浓的同学- -  不可否认的是秦国在商鞅变法时确实变强大了……    另:诸葛亮的许多事迹不也是罗贯中童鞋写的- -
  被这套书深深打动过的低头路过
  三国演义没 美化刘备 诸葛亮?  GCD的红剧没 美化 GCD ?  笑~
  @天上飘过马甲  00:30:27    最近在看书    看到秦昭王那里    我就是不明白    秦王在外交上那么弱智,被蔺相如骂得无还嘴之力    回了国怎么突然礼贤下士深明大义起来了......  -----------------------------  当时秦国为了稳固后方,收拾楚国,需要与赵国搞好关系,才在外交上让步。 不然蔺相如算个鸟,直接揍他
  司马迁说什么就是什么啊?他本人也是一太监呢!
  其实就是作者夹带私货。  商鞅和孟子辩论那一段拍的确实让人看了热血沸腾,可是历史上哪有这么一出。。商鞅年纪比孟子大很多。。  秦国强大从商鞅开始,可是统一以后二世而亡,也是商鞅埋下的种子。  总之,这个剧不错,挺好看。但是不能当做严肃的历史剧来看。。
  作者:angle角度 回复日期: 17:30:12  回复
      司马迁的&史记&虽然是部重要的史书,但也不能代表全部的历史啊!现今人探究历史,总要综合足够多的史料来研究吧!    楼主单用《史记》所载来列出反对观点,有失偏颇!    我还是觉得,孙皓晖综合各种史料写出的这部书比楼主基于一两部史书的出的结论要来得更让人信服一些吧!  --------------------------------------------------------------------  孙皓晖这是写小说呢。。不是史料。。  里面硬伤太多了。。  
  其实这本书或者是电视剧改成叫大秦帝国演义更为恰当些
  小说改编~自然要先考虑原作者的立场而不是什么史实了~  而原作者想要给秦朝正名~自然会有些矫枉过正~    另外~卫鞅会受追捧~和当今社会现实下人们对法制的渴望分不开~这种时候已经很多人分不清什么极端不极端了~脑中就一个杀字~恨不得街上吐口痰就要被当街正法~卫鞅被当神一样拜也正常~  
  都多想想电视剧里的内涵,  看看法家、兵家、儒家、道家、纵横家、 墨家思想的较量  行王道仁政为什么不能救国,孔孟不什么不能为所用  看看卫殃、孟子的论道,看看秦王与墨家巨子的摆台论道  看看兵家孙子与庞涓的较量,苏秦的合纵,张仪的连横  那时的战国中国是需要法家法治为代表的霸道思想,而不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王道仁政  反观现在,这也是当今中国最缺乏-霸道,以霸道为主的富国强兵思想,国不强兵不壮,国都被小日本灭了,还能行什么王道仁政
  楼主傻冒,书都没看完就来发表意见,你已经是笑话连篇了。。  这部电视剧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小说也就是一家之言,何必那么认真??  况且书和历史都是人说的,编剧为了电视剧好看拔高一点有何不可??你能够确定史记就一定比小说更符合真相??  所以说根本没必要认真,看过就算,就当是娱乐好了
  看看再说
  这个贴不错!!!!!
  大秦帝国这样严肃的题材,请不要恶搞。  恶搞成爱情片,三级片,好玩吗?  尊重历史第一要素  不要把没有的东西强加进去  卫鞅的女友和其仆人,赢渠梁之亲妹,干妹。好像不是演员,妓女学院的吧  总之,导演是猪,编剧是猪,演员(女)是鸡。  中国女人,尤其是古女人,不是那样的,  狗逼导演,编剧,妓女,去你妈的吧。
  这套书看过,本就是小说成分更多的,但是作者文字水平还是很不错了,对照着历史书看比较明智+任何历史改编电视剧基本都不同程度渣……
  现在的共,产,党,员和五十年前的人都是天上地下的差别
所以别说古人了  
  @中华蛋宝宝
22:41:57  噢,受教  ———————————————  受教妹啊,别被Lz伪历史给糊弄了!!!  
  @babbye
17:58:53  这部戏刚出来那会就在影视版看到一致好评,可是俺硬着头皮都没能坚持看满5集,对卫鞅的刻画实在是太高大全了,吃不消   还是觉得目前为止最好看的历史剧是贞观之治  ———————————————  当你看过超过十本研究秦历史和秦法的书后就会觉得卫鞅这个的魅力远高于电视剧,我还觉得电视剧贬低了呢!  
  你懂个屁  
  是大秦帝国让人上当,还是楼主让人上当?  第一:商鞅“秋守春战”是向魏相公叔痤提出的,跟魏王啥关系?学师魏国、学师魏相公叔痤,向师傅提出“秋守春战”,跟职位高低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第二:宦官就是太监?中文有个词汇叫官宦子弟,若宦官是太监,岂非官宦子弟就是官员和太监们的子弟?这是中文的最基本常识。  第三:商鞅见到爱人,想功成身退是收复河西、迁都洛阳成功,变法大成之时,也是秦孝公嬴渠梁健康之时,想功成身退是很正常的事。秦孝公嬴渠梁突病,商鞅回朝继续主持朝政,有什么不合情理的,难道前面想过功成身退,这种状况下也能放弃秦国、不计变法的未来,功成身退?至于赵良说商鞅,哪是秦孝公嬴渠梁死后的事,楼主玩穿越呢?  第四:在史记-商君列传,确实记载有商鞅“天资刻薄”的评判;然而在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评价商鞅为“极身无贰虑,尽公而不顾私”你没有看到吧?读书,不要这么孤陋寡闻。  第五:电视剧叫《大秦帝国-黑色裂变》。主要讲述的就是秦孝公、商鞅变法的故事。商鞅不是主角,不是这一部电视剧的代表,以谁为代表?  第六:全书叫《大秦帝国》,第一部叫《大秦帝国之黑色裂变》,全书讲述的是大秦帝国变法、强大、统一中国的过程。五部各有各的名称,总体叫大秦帝国,何错之有? 要不楼主想个更贴切的?  整篇帖子,无一可取之处。楼主只剩下胆大了。^_^
  你看过小说吗?大秦帝国讲的是整个秦从一个弱国发展起来到统一中国的事,叫大秦帝国没什么不妥。第二,每部都有一个主角,卫央,张仪,白起,吕不韦等都是主角,本身电视剧是小说改编的,肯定要主角的,不能东讲一个,西讲一个。第三,小说自然有虚构有真实,都按历史拍,那三国演义可以全烧了,并且水容基本上符合历史,不给给人太多的错误观点,至少比三国演义强太多了。楼主是管中窥豹,吹毛求疵,自以为是而已
  不同意楼猪的。转帖一片文,大家看看有几分道理?  【由《裂变》商君到历史商君的推测】  若干年前,我跟朋友开过一个玩笑:历史人物和历史剧角色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盖因读史之后,往往会对影视剧中的历史角色百般挑剔,最大的问题在于他们很难呈现那个时代人物的精神状态,加之制作不严谨,经常十分钟的戏能挑七八处常识性错误,说是折磨也毫不为过。  当然,那时候我还没看大秦。  也正是大秦,让我对历史剧完全震撼了,尤其是商君,不仅符合我们对战国士人风骨的全部向往,甚至大大超出了想象,即便我们翻遍史册考据,也不得不对这一艺术角色叹为观止,艺术商君和历史商君达到了精神层次的高度一致,不仅加深了观众对这一人物的向往,更是在我们心中形成了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这样的境界,堪称凤毛麟角。  当然,历史剧不等于历史,一直以来,我们都试图通过那些碎片式的历史记载推测真实的商君究竟是怎样一种风采,虽然资料少得可怜,我们还是能追溯到一些印记,勾勒出一些人物特质。也许这些特质并非飞版商君那样美好,但并不影响我们对他的热爱和敬仰——历史因为真实而可爱。  历史鞅的出场是惊艳的,这份惊艳足以令所有人失色:先是荐位一国丞相,后是建议国君杀之。无论任何人面对这般境遇,都难免头脑发热转头逃命,唯卫鞅淡然对之:“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好一双利眼!那我们就带着这份惊艳的叹赏,去推测这位千古奇人的性格形象和人生境遇。  首先,商君是冷面犀利的,若有幸做了他身边的小吏,可能会猛然意识到:商君已经三个月没笑过了,眼神永远是那么犀利,所有人那点心思在他面前都等于透明。  这从他著述的《商君书》和制定的秦律中能清晰地看到,一字一句毫无废话,句句直指人的本性,将君臣民及敌国的利害关系剖白得干净彻底,君之专权,臣之钻营,民之投机好利,莫不纤毫毕现,所以他的治国之道毫不掩饰:小人喻之以利!民之本性,唯利是从,利是争端之源,也是治民重器,商君将“利”的引导性发挥到极致,以重赏重罚之法,将国利与民利捆绑在一起,即是军功爵和农公爵制度,使“农战”成为秦国的基本国策和强大之本。  与同时代的学派名士相比,商君是非常缺乏幽默感且极不文采斐然的,别人的著述不断地以故事或者对话阐述道理,商君却从不如此,只是最直接犀利揭示人之本性,读《商君书》,连我这个自谓不算俗气的人都常常脸红,心底最深处的那点小算计也丝毫掩饰不住,全被暴晒在阳光下了。  第二,商君是一个热血的理想主义殉道者。翻遍历史记载,商君一生只专心致志做了一件事:变法。他的志向就是致力于改变一个国家,实现理想抱负。   这种热血的生命状态可以从《礼记》的一句话找到因由:“士人曰终,小人曰死,终者,成也,死者,灭也。”意思是,士人之死叫做有所成而终,小人之死叫做身与名俱灭。这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普遍看法,尤其是游学士子,更是有一种家国为任的使命感。商君胸怀治国大道,更是把建功立业作为人生中最大的理想,乃至于达到了狂热的殉道境界:前人如吴起等均死于变法,他却毅然踏上了相同的路且为之倾尽心血不遗余力。可以说他很清楚自己可能的结局,但他爱理想更甚于生命。  在变法的过程中,商君一定遭遇过无数的危险、威胁、政治倾轧甚至暗剑刺杀,韩非子在《孤愤》篇中就曾说过变法者的艰危境遇:“不戮于吏诛,必死于私剑”,若心志稍有动摇,便不能坚持二十年的变法大业,但殉道精神不仅令他无畏这一切,而且更加坚持,也正是他的坚持把自己送上了殉道祭坛。  第三,商君是常有神来之思且出人意料的。所谓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商君并非一个刻板冷峻的变法者,而是时时闪着智慧的火花,令两千年后的我们依然津津乐道。  除了惊艳出场的那句话之外,商君在史上最出名的事莫过于徙木立信。这件事的过程不必详述,大家尽已知晓,我想说的是这件事的影响力。对商鞅变法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是件,它不仅标志着秦国变法正式开始,而且在变法之初就树立了新法的无上公信力。时至今日,没有任何一届政府一国首脑在树立国家公信力方面达到商君的境界,一根木椽,百金,即可昭告全国法令无改。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这件事同样令人神往,记得有次与扮演大秦中徙木少年的演员同桌而餐,得知我是秦迷后非常兴奋地告诉我:“你知道我是谁吗?我就是那徙木少年啊,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件事,史书上都有记载的……”在影视中参与这桩历史事件,都能令人如此骄傲自豪,可见千古以来人们对这件事的津津乐道。  第四,商君是极度自信,专断专行的,或者叫做有独知之虑。随商君做事,只有两个原则:执行,或者绝对执行。永远不必问为什么,反对或者赞同,都是错。  《商君书》开篇的《更法》一章就明确表示:“有高人之行者 ,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訾于民……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商君变法是超前于时代且不被百姓甚至下属所理解的,既如此,无需他们理解,等到变法大成人人得利之时,自然会明白。所以他不允许任何人质疑变法,亦不允许有人迎合变法,质疑者和赞颂者都被法办。这份自信并非毫无来由,一是商君对于自己治国大道的信心,二是商君在魏国多年相府小吏生涯的实践积累,他深知如何处理一国政事民事军事,三是商君入秦后有两年的时间全面考察秦国。所以,每一道变法令的颁布,都经过了长期缜密的思考和论证,早已成竹于心。  商君的变法事业,在电视剧中所能见到的只是几个高潮事件,已然令人觉得山雨欲来紧张不已,而实际上,长达二十年的变法绝非这么简单,一个国家涉及到的事件千头万绪,商君一人担起了整个秦国的国政、军事、法律、财政、民政等全部职责,可想而知要忙碌到何种程度?而在这纷繁的政务中,要做到言出无改举国令从,又是何等的气魄?不可想象也。  第五,商君是精于权术的,既能洞悉人性,焉能不懂权术?尤其变法涉及与旧势力的权、利之争,不谙权术怎能成功?  看电视剧,总让人觉得:商君不理会权术,唯法是从。当然,这是一种美化后的理想状态,历史上的商君不可能如此行事。我们都知道,三权分立指的是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分开,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制度的运转,不仅仅靠法律,还有一个词叫做“政治”。一个国家的高层政治,是瞬息万变的,而在这个层面,很多时候不是法律所能及的,权术自然是必不可少。  商君自然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一点,魏国朝堂积累下的丰厚政治经验,以及他对人性的彻底洞悉,令商君在权术层面毫不逊色,若不能在权术政治中拼出一条道路,所谓变法就是空谈。何时需要妥协、怎样平衡势力、如何借助君权、如何釜底抽薪、如何瓦解对手壮大自身,如何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这些权术虽不如韩非子记载的详细,但商君一定运用得非常纯熟,而且他将权术之道用之于邦交,先于苏秦张仪等纵横家以外交手段化解国家危机:在一次秦魏会盟中,劝谏魏王僭越天子礼仪以引起诸国不满,从而缓解了强魏对弱秦的威压。  第六,商君是孤独的,即便有支持变法的力量,也是“利”使之然,他缺乏思想高度上的盟友。  一个先于时代的思想者注定是孤独的。商君变法在很大程度上远远超出了时代的接受度,例如君权和法律的互相制约,例如司法独立系统,例如郡县制度等等,甚至有人推测,若是商君再有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很可能在秦国开辟出一个“君主立宪制”来。这种推测是有依据的,《商君书》的《君臣》《禁使》《慎法》三篇完全是针对君主和法治的关系,反复阐述人主不当以君权干预律法,不能以个人喜好确定赏罚,要时时刻刻坚持法治……这很明确体现了商君对君权和法治不能平衡的忧心,若假以时日,他必然会以法限制君权。  然而商君变法的悲剧也正是在这里:变法的全部支持来自于君权,限制君权,则君无力支持变法,不限制君权,则君权可能干涉法治。这是一个二律背反的难题,在商君的时代,无疑是个无解的死循环。当然,商君也在积极培养自己的变法力量,例如新军练成二次变法之前,商君率军三年三胜魏国,声威大震,却并未取魏国城池,而是退守原来疆界。这三场仗没有实际上的战争成果,却令一批人因军功获得爵位,成为军中支持变法的实力派人物。有了军权之后,商君开始第二轮变法,全面瓦解老世族的根本利益。  来自于军队的支持固然有效,却是“利”使之然,这批力量根本不可能理解商君变法的真正内涵,唯一能达到思想高度同盟的却是国君,前面已经提到,君权和法治又是相互依存的矛盾,所以他的孤独就注定无解,只能在著述中反反复复地陈述。那几章文字一改犀利冷峻,毫无修饰的风格,变得有些唠叨甚至啰嗦,能让商君如此的事,也就只有无奈和孤独了,(心疼)既说给自己听,也留待后人去解读了。
  接上段……  第七,商君变法是否赢得了万民拥戴?  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飞版商君无疑倾注了作者孙先生和扮演者王老师的全部厚爱和美化,剧中的变法更是赢得了万民的爱戴和欢迎,然而事实果然如此吗?《史记·商君列传》记载:新法“行之十年,民心大悦”,十年之后方得民心大悦,那变法之初呢?若果真如此,商君何必做好“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的准备?可见他自己早已预知,新法推行,必受民间阻力。  商君之法,不仅包括了军功爵、农公爵制度,让百姓可以通过农战获得爵位,也包括了一系列整顿社会秩序的律法:编录户籍、限制迁徙、禁止私斗、举报犯法,甚至涉及到整顿民风民俗等事,这对于与戎族杂居,有着很大游牧习性色彩的秦人来说,几乎就是全面改变其家族邻里组织架构和民俗生活习惯,试想:重视家族关系的秦人对于举报族人犯法什么态度?有仇必报的剽悍民风如何能接受禁止私斗的律法?乃至于代代传承的生活习惯都被改变等等,都令他们对新法心怀不满,所以《史记》同样也留下了这样一句记载:“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举最简单事例来说明:上班单位如果制定了更加严格的考勤制度,员工是什么态度?想来是颇有怨气的。对于以族群习性为主毫无法度意识的秦人来说,新法简直就是与生活习惯格格不入硬性扭转,完全是拧着他们的性子来,岂能不怨气遍野?  然而更深的矛盾在于新法推行过程中对触法者的惩治。新法推行之初,必要立威,电视剧中也表现了渭水大刑等场面,就整个秦国而言,触法者自然不在少数,极有可能每一族每一里每一村都有触法受罚者,那这些人的亲友乡邻对新法什么态度?他们这些怨气将指向谁?无疑,商君必是集民间乡野和世族势力仇怨于一身了。所谓万民拥戴之说,只怕在当时很难成立,商君车裂而“秦人不怜”,也并非司马迁的个人情绪,很有可能是真实出现过的景象。(他太超前了)  第八,商君到底有没有谋反的能力?  商君谋反与否,历来争论不休,我们假定《史记》记载为真:“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欲反”完全可以推断为“未反”,而冲突起因是商君退守商邑,“秦发兵攻商君”,显然更不应当以谋反论,而是公子虔和秦新君的一场阴谋,逼杀商君。《战国策》的记载更是明确:商君“极心无二虑,尽公不顾私……功已成矣,而遂以车裂”,意思很显然,商君对秦国鞠躬尽瘁,而秦新君设计杀贤,有负商君。  由此可见,商君未反,然而,他是否有谋反之力呢?  先说秦孝公薨逝前两年的局势:公元前340年,卫鞅率兵伐魏,虏公子卬,爵封商君——主动出击强大的魏国,而未夺城池,虏公子卬而未杀之。那打这一仗只有一种可能:立威于魏国,移权于商君。若说二次变法前三战三胜魏国是为提拔支持变法的军事力量,那此次变法大成,为何要再次立威呢?极有可能是秦国将生变故,以攻为守,换取一个安定的内部环境,这个变故极有可能是:秦孝公病重,将国家军政大权暂时交给商君,以确保平稳过渡。公元前338年,亦即秦孝公逝世当年,同样的事再次发生,秦军攻魏,虏魏错,再次获胜而不取地,立威而不结仇。局势很明朗,秦孝公寿元将尽,太子即将登位,商君是为托孤之臣。  面对这种情势,我们都很清楚了:商君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并获得了秦孝公的托孤认可,《战国策》甚至记载,秦孝公“将传商君,商君不受”,可知商君在此时的秦国有着决定性的地位。在礼崩乐坏,弑君夺位频繁发生的春秋战国时期,商君若拥重权行废立之事,可谓易如反掌。所以,商君有绝对的谋反能力而未反,商君未反而甘受谋反之刑,乃是为了秦国和新法,甘愿赴死。(看到最后还是哭了)  第九,秦孝公对商君到底是怎样的态度?  无数人看大秦,都感动于秦孝公和商君的君臣之义,“信君如信我”、“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等台词,令观者感奋不已,剧中确实塑造了一对千古难遇的明君强臣,且互为知音同道,堪称佳话。历史记载也印证了这一点:商君主政变法之后,关于秦孝公的记载就极为稀少,似乎完全退居幕后,把秦国的舞台彻底交给了商君,这份绝对信任,千古无二。  但是我总在怀疑另一个层面:能够驾驭商君这等强臣,令其生死不负秦国的国君,究竟是何等出色的人物?这等出色人物为何能甘于退居幕后,举国托付外邦士子商君?在商君变法退居幕后的二十年里,他都做了些什么?为何商君变法集怨于一身,任用商君变法的秦孝公却无人非议?史载的秦孝公“欲传商君”究竟是出自真意还是一种策略?为何他逝去当年,没有实权的秦国新君即位仅仅数月就能车裂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的商君?他是否留了后手?   一系列问题令人疑窦重重,无疑,秦孝公是一位不着痕迹的权谋高手,能于商君和老世族之间游刃有余,我们也希望这对明君强臣如小说、电视剧所呈现的那样,信任不疑,生死不负,这些问题,权当存疑罢了。  第十:商君的逆旅之夜应该是怎样的情景和心理状态?  “作法自毙”,历来是主流史学观嘲讽商君的最大话题,在传统观念里,功成身退才是最好的归宿,而商君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典型。丘吉尔在二战后有句名言:“我打赢战争就是为了捍卫人民罢免我的权利”,商君的作法自毙与这句话有着相同的含义,同样是一件令人肃然起敬的事,可见迂腐的史学观念毁了多少先贤的可贵精神。  商君的逆旅之夜,和徙木立信事件同样出名,却很难说清是怎样一种情形了。若再次假定《史记》所载为真,那么商君只能是一人独行,才能在投宿时既无照身帖亦无人证明身份,吃了客舍主人的闭门羹。关键就在于这个“一人独行”,当时公子虔已诬告商君谋反,而客舍主人显然不知情,不然不敢隐匿不报,推测此时秦国是秘密通缉商君,并未公布于众。这种情况下,商君有两种选择:一是走入深山,由商於大山南入楚国,自保不成问题;二是走官道,秦法禁止身份不明者随意走动,所以任何一个关隘都可以拦截他,交给国府,性命堪忧。此处正好印证了《战国策》的记载:“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推测是商君在秦孝公逝后告归,而秦惠文王同意后又听信谗言,遂反悔将其追回,加诸极刑。  如此说来,商君是早已知道回到咸阳将面临何等局面了,老世族来势汹汹,新君借势立威,都需要商君一死以平复秦国积怨,从而开辟新局面。所谓逆旅之夜,其实商君已然做好赴死准备了,一个轰轰烈烈的结局,恰合商君的秉性,习惯了国之中枢,若让他隐居终老山林,想来也是索然无趣,倒不如以死成就秦国,成就一生志向。  结语:其实对于历史商君,大多数想法也只能止步于推测,缺乏详实的历史资料,我们很难考证出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幸好有了飞版商君,让我们的想象有一个风骨卓然的载体。以上只是我对历史商君的一点点推理猜测,难免个人色彩重了些,仅供大家闲暇参考,若一定要说出我们心目中的商君,也许就是飞版商君加历史商君的组合了。
  这都是合理的艺术加工,所有历史剧都要有演义的成分,塑造这样一个卫鞅是为了彰显秦法,换句话说,秦法才是大秦帝国六部的根基,所谓成也秦法,败也秦法,商鞅的改编就是为了注入秦法之魂。谈不上戏说卫鞅,应该叫借卫鞅的事迹剖析秦法。楼主应该站在更高的层面去思考。
  所以你写文章之前能不能先去看看《大秦帝国》这部小说?除了第一点,其他的都是根据小说内容改编的。没人告诉你这部剧是个纪实剧。揣着本《史记》就当自己司马迁了?
  原作小说  大秦帝国
  已经够好看的了,还想怎样!看看现在电视上都播的什么烂剧,大秦帝国这样的炒鸡良心剧已经很多年不见了好吗!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地笼网捕鱼求指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