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李世民传奇下载接下去看哪部

拒绝访问 | www.wangchao.net.cn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wangchao.net.cn)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e4d08-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李世民“落马”后,做了哪些地下交易?_时拾史事_新浪博客
李世民“落马”后,做了哪些地下交易?
&高成&时拾史事
李世民身为皇帝,竟然会落马?没错,他不仅落马了,还接受了组织对他的审问,当然,落马之事并不发生在阳间,而是在阴曹地府,更准确的说,发生在一些文人的脑海里。那么李世民犯了什么罪,要接受组织调查呢?
随便想想都能猜到,肯定是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的事情。早在唐朝,民间就已经有相关段子了,比如在张鷟的《朝野佥载》中,就有《唐太宗入冥》。
贞观年间,唐太宗身体特好,有一次,太史令李淳风拜见皇帝时,突然默默流泪。李世民很惊讶,怎么回事啊,李淳风回答道:“陛下您晚上就要驾崩了!”一般人听到噩耗,肯定吓得要死,李世民却非常淡定:“人生有命,亦何忧也”。于是留宿李淳风,当晚,冥冥之中,似乎有人说话:“陛下暂合来,还即去也。”听到有人叫他去一下,李世民很疑惑,就问对方身份,对方说;“臣是生人判冥事”,我虽是个活人,但也在地府兼职当判官,因为李淳风提醒过,李世民就去了,判官问什么事呢?原来是“六月四日事”,看来这天发生的事情连判官都很感兴趣,问完,李世民就还阳了。醒来后,想找到昨天见到的判官,给人家在阳间封个官职。
&(影视剧中的相关情节)
大致就是这么个故事,看完后过瘾吗?一点都不过瘾吧,最最最关键的地方一笔带过了,李世民到底是怎么回答判官的呀?六月四日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不为人知的事情?没说,估计作者自己都不知道该怎么写。这样的故事看起来无厘头,但它的出现也不是无缘无故的,至少说明老百姓对政治秘闻有很强的好奇心,有这个需求,急切想要知道深宫内幕,但当局并不愿意“顺应民意”,他们不愿意说出真相。具体操作时,或者干脆不让讲,或者讲个假的给你,上层越是想掩盖,老百姓好奇心越强,类似的段子越多。
详细的地府一日游
上个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发现残卷,其中也有写唐太宗入冥之事,许多字迹已经残缺,但情节比《朝野佥载》更为详细。故事是这样说的:
贞观年间,唐太宗的阳寿余额已经不足,又被冤魂告发,因此来到地府接受审问。进入冥界后,见了阎罗王,竟不施拜礼,殿上有人问:“大唐天子太宗皇帝,何不拜舞!”李世民傲娇地说,以前他在长安城当皇帝,都是人家拜他,现在叫他拜别人,爷不习惯,更何况阎罗王是鬼,我李世民是大唐天子,凭什么要拜你?阎罗王被骂,颜面尽失,耻于群臣,李世民趾高气扬,霸气外露。
随后唐太宗被一个叫崔子玉的人领到了判官公署门外,小崔跟前面故事里的人一样,在阳间和阴间都有身份,他在阳间是唐太宗的臣子,担任辅阳县尉,一个很不起眼的芝麻官;但他在阴间担任判官,审讯犯人,唐太宗反倒得看他的眼色了。站到门口后,李世民掏出了李淳风的请托信,希望小崔能够通融通融,放他一马,小崔起初不愿意看,李世民催促,小崔才看,读完以后,说这事很难办呀,“得则得,在事实校难”。此时李世民完全丧失了刚来时的威风与气派,他非常渴望回到阳间,尤其是想到年幼的太子,恐难守住江山社稷。“皇帝此时论著太子,涕泪交流”。
见皇帝如此惆怅,小崔忙言事情并非没有转机,可以好好商量,李世民一听有门,赶紧跟着崔子玉,走到屏墙之内。突然,李世民听到第六曹司内有两人哭泣,便问缘由,崔子玉回答说,不是别人,正是“建成、元吉二太子”。李世民听后,一开始还故作开心:“朕不因卿追来到此,凭何得见兄弟?”要不是你把我带到这里,我还见不到我的两位兄弟呢!
可是崔子玉的一番话立即使唐太宗紧张起来了,“二太子在来多时, 频通款状, 苦请追取陛下( 对直) 称诉冤屈,
所以追到陛下对直”。李建成、李元吉来地府已经很久了,他们多次告状,请求把你带到阴间对质,讲诉冤情,言辞恳切,正因为此,我们才把陛下您带到这里来。如果你不去和他们对质的话,没准还有救;如果去了的话,真的就没活路了。李世民知道后,什么反应呢?“帝闻此语,
更不敢( 看去), 遂匆匆上厅而坐。”可把他给急的。
&(鬼门关)
崔子玉见机会来了,决定和李世民做笔交易,他可以帮李世民改生死簿,但李世民必须给他些好处,在阳间,小崔不过是个县尉,平时哪有机会见当今天子,现在唐太宗有求于他,还不趁机多捞一笔。于是给李世民加了十年阳寿,但告诉李世民的时候,只说5年,为什么呢?如果说10年,那只能收一次好处;要是说5年,二五一十,就可以收两次好处了。
李世民得知小崔给自己续命五年,当即许诺:“朕若到长安城,天上应有进贡物,悉赐与卿”,话音刚落,小崔又想了,给今上续命五年,今上就赐我钱物,如果再续五年呢?肯定给我官做呀,然后说:“臣与李乾风更与陛下五年,计十年再归长安城。”孰料李世民不解风情,掉进钱眼里了,当听说自己又多了五年阳寿,只是许诺:“有进贡钱物,悉总赐卿”。
小崔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良久不语,李世民又问,什么时候放我回阳间呀?崔子玉说,必须留案底,但李世民不愿意留,小崔说不留也可以,但要回答一个问题,如果答的出来,就放回去,要是答不出来,嘿嘿嘿嘿,在这里好好享受生活吧。“皇帝闻已,忙怕极甚”,李世民怕得要死,嘱咐小崔问的容易点,好让他过关,崔子玉便发问了:
“问大唐天子太宗皇帝去武德七年为甚杀兄弟于前殿,囚慈父于后宫?仰答!”
这里的“武德七年”应该是写错了,当为“武德九年”,此问题明显戳中了李世民的痛处,“皇帝把得问头寻读,闷闷不已,如杵中心”,忙对小崔说:“此问头交朕争答不得”,见李世民焦急万分,目的已经达到。小崔随即开条件:可以代答,但你必须给我升官。李世民窝窝囊囊,同意了,封小崔为蒲州刺史兼河北廿四州采访使,官至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仍赐辅阳县库钱二万贯。
从县尉到刺史,小崔升官的速度堪比火箭,他是这样代答的:“大圣灭族[安国]”,杀李建成是学周公,大义灭亲,为天下苍生。到此为止,双方交易基本达成,崔子玉奉劝唐太宗,还阳后多抄《大云经》。周旋了这么久,唐太宗也饿了,开始讨饭:“朕稍似饥馁,如何得饭?”,小崔说:“陛下若饥,臣当取饭”。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是残卷,后面的文字不知所踪。
这篇文章为什么没被和谐?
跟前一篇比,这则故事明显是黑唐太宗的,《朝野佥载》中的李世民认为死生有命,无需太过计较,相当豁达。敦煌残卷里的,把唐太宗写得贪生怕死,不光用李淳风的书信求饶,还送钱送官,腐败至极,不得不说,这样的事在天朝,还真不少,名义上写的是地府的事,实际上在隐射官府,连李世民都要托关系,走后门,老百姓该送多少条中华、多少瓶茅台就可想而知了。
崔子玉在谈及李世民的罪状时,不光有“杀兄弟于前殿”,还有“囚慈父于后宫”,后者在正史中尚且讳莫如深,作者竟然能够知道,真是不容易,说明民间有类似的流言。另外还有一件事值得注意,文中称“建成、元吉二太子,”李元吉没有当过太子都被称为太子,还说他们俩告状,李世民吓得不敢对质,可见作者更支持李建成,为隐太子鸣不平,对李世民的统治多有不满。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替敦煌残卷《唐太宗入冥记》的作者担心了,唐太宗不过驾崩几十年,你就吃了豹子胆,敢编故事黑当朝太宗,还把事情传到民间,让贩夫走卒都知道了,就不怕被和谐吗?别说,人家还真不怕,据卞孝萱等专家研究,《唐太宗入冥记》产生于武则天掌权初期,李姓诸王人人自危,连自身都难保,哪有能力维护先帝的声誉。这种故事流传出来,是为了打压唐太宗的影响力,降低人们对李唐王朝的支持度,相比于李渊和李治,李世民在民间的影响力当是最高的。这个时候把他的丑事捅出来,老百姓恍然大悟,原来太宗皇帝没有宣传中的那么好,谢天谢地,总算知道真相了,当谎言被揭穿,人们因此产生强烈的厌恶感,无形之中削弱了李唐政权的统治基础。
《西游记》中的地府见闻
神龙政变后,虽然李唐复兴,但唐太宗入冥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从未间断,比如《西游记》中就有李世民入地府的相关内容,向他索命的人不仅仅只有李建成、李元吉:
太宗遂与崔判官并二童子举步前进。忽见一座城,城门上挂着一面大牌,上写着“幽冥地府鬼门关”七个大金字。那青衣将幢幡摇动,引太宗径入城中,顺街而走。只见那街旁边有先主李渊,先兄建成,故弟元吉,上前道:“世民来了!世民来了!”那建成、元吉就来揪打索命。太宗躲闪不及,被他扯住。幸有崔判官唤一青面獠牙鬼使,喝退了建成、元吉,太宗方得脱身而去。
(地府场景)
前又到枉死城,只听哄哄人嚷,分明说“李世民来了!李世民来了!”太宗听叫,心惊胆战。见一伙拖腰折臂、有足无头的鬼魅,上前拦住,都叫道:“还我命来!还我命来!”慌得那太宗藏藏躲躲,只叫“崔先生救我!崔先生救我!”判官道:“陛下,那些人都是那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众王子、众头目的鬼魂;尽是枉死的冤业,无收无管,不得超生,又无钱钞盘缠,都是孤寒饿鬼。
李世民的纠结:该怎么评价大哥?
后世对杀兄逼父的事情依依不饶,并非唐太宗所愿,为避免骂名,他也做过相关部署。李世民登基后,安葬李建成一事被提上日程表,古人强调盖棺定论,但大哥的身份特殊,死因特殊,该给他一个什么样的谥号呢?
一千三百年多年悄悄走过,沉寂多载的李建成的墓志(《大唐故息隐王墓志》)终于重见天日,在短短的墓志中,有一个字明显被修改过,那就是“息隐王”的“隐”字,之前是什么字呢?据《唐会要》记载,当时“有司奏谥息王为戾,上令改谥议,杜淹奏改为灵,又不许,乃谥曰隐”,墓志上有涂改的痕迹,说明唐太宗此前至少同意两个谥号中的一个,后来又觉得不妥,遂改为“隐”。这三个谥号是什么意思呢?根据谥法,应该是这样:
息:谋虑不成
戾:不悔前过
灵:不勤成名 不遵上命
隐:违拂不成 不显尸国 怀情不尽
如果李建成被谥为“戾”,那就是戾太子,戾太子,戾太子,怎么听得这么耳熟?没错,卫子夫的儿子不正是戾太子吗?刘据在巫蛊之祸中遇害,汉武帝追封他为戾太子,是个恶谥,用在李建成身上的话,就很有成王败寇的味道了,容易让人想起刘据,但刘据举兵是迫不得已,“惶恐无他意”,真相浮出水面后,汉武帝自己都懊悔不已,“上怜太子无辜,乃作思子宫,为归来望思之台于湖。天下闻而悲之。”李建成的事迹跟刘据有很大差别,更关键的是,把他说成十恶不赦的坏人,让魏征、王珪怎么想呢?让散落在民间的东宫余党怎么想呢?贞观初年,李世民刚刚登基,维稳压力大。
&(地府情景)
李世民不同意“戾”这个谥号,杜淹又建议改为“灵”,不勤成名曰灵,言下之意是:李建成之所以有太子的地位,并非他有多大的功劳,付出了多少努力,完全是因为有嫡长子的身份,说白了,李建成就是个名不副实的无能之辈。相比于“戾”,“灵”虽然也是恶谥,但罪恶的程度轻了不少,可李世民仍然没有同意,他决定改为隐字,在这里,“隐”就更接近于好坏之间了,大泽乡起义的领导人陈胜,他的谥号就是“隐”,汉朝建立后,刘邦追封陈胜为隐王,并安排三十户为其守墓,“隐”的大意就是事业未成,没有取得成就便早早死去,颇有怜惜之意。用这样的谥号,魏征等人可以安心替李世民卖命了。
李渊与李建成的身后命运
等到贞观十七年,国史顺利修成,此时玄武门之变的阴霾早已散去,李世民的皇位业已坐稳,如何说之前定谥号,唐太宗有妥协的动机,那么在十几年以后,就没有必要再这样了,是时候把李建成定性为“管蔡”,予以否定,并把李世民打扮成周公,进行宣传。国史的字里行间,对太子、齐王之死并无隐瞒,所谓:“削去浮词,直书其事”,直截了当的说是李世民和尉迟敬德亲手杀了他们。但是对控制李渊一事,则介绍的遮遮掩掩,李世民派尉迟敬德去逼宫,书上用的是“宿卫”;六月四日当天至少三个战场,控制李渊战场、临湖殿战场、玄武门战场,书中只提后两个,还有,立足于史料,进行合理的推测,会发现伏兵之地极有可能不在玄武门,而是在临湖殿,但史书一般都说是玄武门。
同为李世民的政敌,为什么新当局在编撰历史时,对二人的描写方式不一致呢?一个是毫不避讳,一个是有所隐瞒。主要的原因,还是李渊、李建成身份的差异。李建成是太子,没当上皇帝,你可以说他是“管、蔡”那样的邪恶之徒,除掉他们是大义灭亲之举,既然是周公做过的正面事迹,当然可以直接写出,传之后世。但李渊就不同了,他是李世民的父皇,如果在史书中毫不避讳地用“逼宫”这样的字眼,自然对李世民的形象不利,后人会指责其不孝;更为关键的是:李渊还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如果把他也说成李建成那样的“反革命”,实际上否定了这个政权的合法性,人们就会说了:原来大唐是个大坏蛋建立的,龙椅上那个人并非什么真龙天子,李世民作为第二代皇帝,继承的是李渊的江山,你父皇是坏蛋,那你这个接班人又能好到哪里去呢,你这个政权就是个邪恶的政权。
因此,尽管李渊是失败的一方,但为了政权的合法性考虑,李世民无法彻底否定李渊,父皇驾崩后,依然要把他的牌位放在太庙中供奉,并追封其为高祖,接受后世子孙的跪拜。在史书中,则要弱化李渊的作用,让人们以为他的江山都是躺来的,政变当天控制父皇的事,需竭力淡化,不要让外人浮想联翩。在这样的背景下,伏兵临湖殿自然要写成伏兵玄武门,因为高祖“方泛舟海池”,若注明在临湖殿伏兵,读者必会生疑,“海池”与临湖殿距离接近,李世民为何能在那里伏兵,莫非李渊早已被控制?若是说玄武门,则不容易想到控制李渊一事。事实证明,编者的目达到了,随便翻开一本相关书籍,几乎都是写“玄武门之变”。更有甚者说太子死在玄武门之外,这就完全无视了“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的记载。都走到临湖殿了,怎么还死在宫外呢?
那么武德九年,六四政变当天究竟死了多少人呢?翻看史书,发现找不到相关数据。这就对了,杀太子、逼宫这么敏感的事情,就算真有数据统计,也不会明明白白告诉你的。在国史中,非但不公布死伤人数,还刻意把秦府参与人员往少了说,据《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记载,总共有十人伏兵玄武门,区区十人就能政变成功,简直开挂,打游戏都没这么厉害。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让后世少留意伤亡人数,总共就十个人,死伤会有多少呀?一想,肯定不多吧,既然死者不多,这场由李世民发动的宫廷政变就显得没有多少血腥味了。
后人对于玄武门之变,究竟孰是孰非争论不一,其实也没什么好争的,这是一场宫廷中的权力斗争,谈不上什么正义不正义。政变结束后,李世民质问魏征:“汝何为离间我兄弟!”旁人听后,都替魏征捏把汗,估计老魏死惨了,但魏征举止自若,回答道:“先太子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可见魏征劝李建成采用非常手段,建成不肯,魏征为此感到惋惜,在长安城中,东宫齐府占绝对优势,他们若想发动政变,并非难事,再结合李渊、李建成政变前调离秦府将领的行为,可以推知,他们是想用正常手段废掉李世民的权力,双方的差别很简单,一个是阴谋,一个是阳谋,最终阴谋成功了,但不光彩,违背伦理道德。站在李世民的角度,为了政权的合法性、稳定性,在编撰史书时,进行些必要的掩盖与修改,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世界上并非只有官修历史,贞观十六年,李世民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我有做得不好,你也记录下来吗?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这是我的职责,不敢不记。见状,站在一旁的吃瓜群众刘洎评论道:“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确实,尽管唐朝官方对杀兄逼父的事情予以美化、淡化,但老百姓并不买账,在肯定唐太宗功绩的同时,也会编出入地府的桥段,对他进行一定的政治谴责。
历史有两部:一部是官方的,骗人的历史,做教科书用的,给王太子念的;另外一部是秘密的历史,可以看出国家大事的真正的原因,是一部可耻的历史。&&——巴尔扎克《幻灭》
参考文献:
《史记》《汉书》《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唐会要》《朝野佥载》《唐太宗入冥记》
卞孝萱:《唐太宗入冥记》与“玄武门之变”
陈毓罴:《唐太宗入冥记》校补
郭在贻:《唐太宗入冥记》补校
王连龙:跋唐隐太子李建成及妃郑观音墓志
上一期:李世民为什么不在玄武门袭杀太子?(你没有看错)
翻新古代鬼故事- 毕令女
恋尸癖女王是真疯还是假疯?
没有老中医,古代治疗不孕不育哪家强?
陈子昂:老子有钱任性! | 我唐日常(六)
没有胸罩内裤和维密的年代,古代女子穿啥?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时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时拾史事是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37,875,484
关注人气:0
荣誉徽章:为什么李世民的电视剧牌这么多部,那部好看?_百度知道
为什么李世民的电视剧牌这么多部,那部好看?
我有更好的答案
《贞观之治》,马跃演主演的,全部取材于史实。《贞观长歌》,唐国强主演的,戏说成分较大,但使得情节更吸引人一些,也不错。
采纳率:52%
隋唐演义,更接近历史
隋唐演义 挺好的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李世民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王李世民传奇下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