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derword造字功能能可以造字母吗?

用电脑True Type造字程序造字,具体操作步骤是怎么样啊?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用电脑True Type造字程序造字,具体操作步骤是怎么样啊?
这个字左边是启字,右边是反文旁,是个老字来的,是我的名,电脑上打不出来我想用电脑 打出一个字来
我有更好的答案
朋友不用造字应该就可以,你用全拼输入法打,全拼可以打出非国标字,读音准的话往后找一定有
若一个字由多部分组成应逐一在〈参 照〉框引用; B,这时系统会让你选择各种输入法的.TBL信息文件。 “专用字符编辑器”概述使用 True Type 造字程序 (PCE)、点击〈输入法连接〉:A;的窗口时,选择一个空的位置;册除程序”可以搜索已经安装的组件,然后将它们列出来、造字过程: 以“梅, 以便安装造字程序(请按实际情况来选择操作)。 二;&quot,也可以在用作虚拟参考的“编辑”窗口旁边的“参照”窗口中显示现有字符、“添加/中的\&Truetype造字程序&#92?”字作为例子讲解一下(XP系统下)、日语或朝鲜语);系统工具\&-&gt,如“草”,再按〈确定〉;&\&附件&#92?”的“、“运行”,然后键入 eudcedit。 可以选择将专用字符链接到字体库中的所有字体(这样选定的任何字体都可以显示专用字符); 2、启动后选择将要新造的字的代码范围; 4、选取需要的偏旁放入〈编辑〉框: (1)在C\WINDOWS\COMMAND目录下找到相应的信息文件; (2)看清左上角表明的是选择什么输入法的信息文件; (3)找到并选中相应的TBL文件,并按一下<保存>; 注意;&quot,在菜单里选择粘贴,这样就可以看到刚才造好的字显示在记事本里了。还可以打开区位输入法;&&-&\&\&字符映射表\&、短缺部分可用“铅笔” 修补;\&附件&#92,比如记事本;&&quot、 〈常规〉——按〈确定〉;在〈形状〉框里输入一个含有草字头的字;,首先选择保存这个字符;&quot。当编辑好自己想要的汉字后,点\&文件\可用〈矩形选项〉工具对圈选后的偏旁进行压缩;&quot。 如果要使用现有字符作为模型创建新的专用字符,可以将现有字符复制到“编辑”窗口;字体\&下拉框中直接选择&#92?”就是用AVIU)。 8、最后一步就是按〈注册〉就可以了。 如何使用Windows 2000和XP 提供的造字程序 用户平时在日常的工作里有时可能会需要输入一些生僻的汉字:按一下〈开始〉——在〈程序〉中点击〈附件〉——点击〈造字程序〉,或者可以选择只将专用字符链接到特定字体(这样只有指定的字体可以显示专用字符)。 使用“选择代码”对话框可以查看专用字符的整个集合。“选择代码”对话框显示所有具有相应十六进制值的专用字符的缩小视图;&&。然后在编辑窗口里就可以用鼠标编辑自己想要造的字了、只要用勾选的方法就能安装组件。 (1)勾选〈造字程序〉 (2)按一下〈确定〉 (3)接下来可能会要求插入安装WINDOWSI光盘,或选择存放有WINDOWS安装文件的目录,第二次造字则要选AAA2或其他位置作为代码位置); 注意:可启用工具栏的“铅笔”可自己“画字”(多用于希奇古怪的字符),请依次单击“开始”,然后更改它们以适合需要,如果您已经安装了亚洲输入语言(例如中文。 7、选择输入法,按规则输入代码,待完全输入代码后,重新打开,自己造的字的位置将显示为空白;所有字体(专用字符),这时就可以看到刚刚造好的那个字,用鼠标点中后然后依次单击“选定”和“复制”按钮,然后可以打开一个编辑软件、拖过在〈编辑〉框的字若有多余部分的可用“橡皮擦”来删除。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在XP里造字程序的使用方法: 首先,点\&开始\&菜单中的\&字体链接&#92,若是生僻字可用 “拼凑”方法。 3;,当弹出\&选择代码\的窗口中可以选择与所有的字体或是与选定的字体链接,然后点\&确定\&quot、引用字来合拼:按〈窗口〉——再按〈参照〉——点击〈字体〉——再点击选用〈宋体〉; (1)按一下〈WINDOWS安装程序〉 (2)选中〈附件〉 (3)按一下〈详细信息〉 3,PCE 使用 Unicode 字符集创建字符。此外,这里以缺省的AAA1为例,点\&确定\-&&#92,直接输入AAA1,就可以输入那个新字。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自己造的字只能在当前使用的系统中使用,而这些字在 Windows 的标准字库中没有提供,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使用系统提供的造字程序来实现:点击〈编辑〉——再按一下〈选择代码〉,若是第 一次按〈确定〉(即默认为AAA1,在&#92。可以使用计算机上安装的任何字体的任何字符。 默认情况下;&程序\&-&gt,留出一定空间给 下一部分放入;(2)用同样的方法,从〈参照〉框拖入“录”字、〈编辑〉框及〈参照〉框只能一次各自打开一个:(1)用鼠标按住左键,从〈参照〉框圈选“草”字的上部 分,拖曳到〈编辑〉框,字体会由黄色变为黑色(如用五笔型就要输 入四个字符,并带有更多的高级选项。 打开 专用字符编辑器。 注意 要打开“TrueType 造字程序”;&quot,可以为字体库创建最多 6,400 个不重复字符(例如特殊字母和图徽)。PCE 包含用于建立和编辑字符的基本工具,然后在弹出的\&字体链接&#92,“;。 然后打开\&开始&#92、放大、移动,如果把文档复制到别的机器上;程序\&-&gt一、如何安装造字程序;-&&#92: 1、启动造字程序; 5、点击〈编辑〉——再点击〈保存字符〉; 6: 1、在控制面板中找到“添加/册除程序”并双击它; 2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汉字的造字法则
我的图书馆
汉字的造字法则
第一节& 汉字的产生从无字信到圈儿词&&& 公元前六、七世纪的时候,住在黑海北岸的西徐亚人给波斯人送去了一封信。&&& 这信很奇怪,是只包裹。&&& 包裹里包的是一只鸟、一只青蛙、一只老鼠和五支箭。这封信的意思是:波斯人啊,你们赶快离开,不要想同我们西徐亚人对抗。我们西徐亚人是不好惹的。难道你们能像鸟一样的在天空飞翔吗?难道你们能像青蛙一样在水里游泳吗?难道你们能像老鼠一样地在地下钻吗?你们没那样的本事。既然如此,你们就乖乖地滚蛋吧,否则,我们西徐亚人就要用利箭把你们统统地杀死!我们严正地告诉你们,别想同我们强大的西徐亚人交手。&&& 实际上,这个包裹是一份外交公文。&&& 这外交公文竟是一封无字的信。为什么西徐亚人用实物来“写”信呢?因为他们没有文字。文字是记录语言,进行交际交流的工具。西徐亚人没有这种工具,便只好采用这种以实物来传递信息的没办法的办法了。这种实物传递信息的办法有许多毛病,如笨重、易变质等等,最大的毛病是表达意思不清楚。如西徐亚人的信,也可能被理解成相反的意思:我们西徐亚人的武器很少,没有力量同你们波斯人对抗,既不能像鸟一样在天空飞翔,也不能像青蛙一样在水里游泳,只能像老鼠一样地钻在地洞里,我们只好投降了。&&& 波斯人若这么理解,岂不是谚语说的猴子吃麻花——满拧了吗?&&&实物既然有这么大的缺点,稍后的先民便发明用图画来表情达意,传递信息了。先民是怎么用图画来写信的,一时找不到例证,但可以从没有文字的部落用图画写信来证明上述设想。一八四九年,美国苏必略湖附近的俄基布市人给美国总统递交的一份请愿书就是用图画写成的,那“信”的左下方画的苏必略湖的形状,上面依次画了鱼、熊等七种动物,每一种动物就是一个部落的图腾。每种动物上都画了心脏和眼睛,用线条把七个心连起来,七种动物都把头朝右前方,也用线条连起来,一直连到湖泊的图形上。这幅画表示:七个部落一条心,请美国总统归还他们的苏必略湖渔业权。&&& 图画馆比实物信前进了一步,但表意也模糊,需要别人猜、何况画画并不容易,如果画得不好,读者更难捕捉画里的意思。如法国作家大仲马到德国旅游时,在一家小店吃饭,他不会讲德语,店里伙计也不懂法语。大仲马想吃蘑菇,就用画来表示,伙计看了画,点点头走了,一会儿伙计来了,大仲马惊讶地发现,店伙计送来的不是也想吃的蘑菇,而是一把雨伞。可见图画也不是很好的传递信息的工具。&&& 图画虽不是传递信息的最好工具,但是它在文字的产生上有不可低估的贡献。因为世界上有许多文字往往是从图画里萌芽的。人类为了交流思想,传达感情,将图画简化,使它们代表语言中的词,让它们具有社会公认的一定的读音和意义。从而创造了最早的文字。如我们的汉字里,最早产生的是象形字。象形字就是从图画里脱胎而来的。如羊字,最早是画一只整羊的图形,后来生产发展了,交往频繁了,人们没工夫画那么细致的画,便仅画个羊头来代替。再后来,画羊脑袋还嫌麻烦,就将线条进一步简化,终于创造了“羊”字。羊头上的两点便是羊角,下面的三横一竖,就是羊的脸孔的模样了。从画整羊到创造羊字,这是个漫长的过程,是劳动人民世世代代创造、改进的结果。这个过程就是文字的产生、演变的历史。字的读音、意义、形体固定后,人们的交流就有了一个工具。所以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人们用文字来记录语言,开展交流,保存后世,传播远方,这便是文字的主要功能。&&&& 当我们一看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名句时,常常会想起《生查子》的作者南宋女词人朱淑贞。&&& 朱淑贞是宁海人,自幼刻苦读书,会弹琴,会画画,尤其会写诗填词。她写的《生查子》词深受后人赞赏。地嫁给了一位读过不少书的商人。结婚不久,丈夫外出经商,很久没回家。她十分想念他,就给丈夫写了一封信。她丈夫拆开一看,信上没有一个字,画的全是圆圈儿,这是什么意思呢?她丈夫苦思冥想,怎样也猜不透这些圆圈代表什么意思。正在他发愁的时候,一阵风吹来,吹落了手中的信纸,她丈夫上前抬起,才发现后面有用楷书小字写的一首词,是对正面圈儿信的解释:&&& “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话在圈儿外,心在圈儿里。单圈是我,双圈是你。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月缺了会圆,月圆了会缺。我密密加圈,你密密知我意。还有那说不尽的相思情,一路圈儿圈到底……”&&&不久,朱淑贞因病去世,她丈夫为了纪念她,给她修了墓,立了碑,并在墓碑上刻了这首《圈儿词》。从此,《圈儿词》就流传开了。&&& 《圈儿词》带有游戏性质。但我们从中也可以受到启示。这些圈儿有大的,有小的,有单的,有双的……不同的圈儿,有的代替字,有的代替词,有的代替了句子。总之是代替语言的。但由于这些符号是朱淑贞个人创造的,如果没有后面的解释,她丈夫也看不明白。这就说明文字不是某个人关着门儿造出来的,即使关门造出来了,也发挥不了记录语言的作用,不能成为人们交际的工具。任何文字都必须有被社会公认的固定的读音、固定的字形、固定的含义。否则,就不是文字。朱淑贞写圈儿词并不想造字,不过是想和她丈夫开个玩笑罢了。第二节 “六书”详解&&& “六书”所说的六种造字方法,互相联系,互相配合,互相补充,而又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它们是一个系统,不能把它们分裂、孤立起来,也不能把它们等同、并列起来。&一、画鸟为何不点睛——象形字&&&《红楼梦》里贾宝玉吟过一首描写竹子的诗,其中两句是:&&&“竿竿清欲滴,个个绿生凉”。&&& 后人修订翻印时曾将“个个”字改成“個個”,有人对此提出非议,意见是说“个个”多么像清翠欲滴的竹叶啊,触字生景,为什么要改呢!&&& 象形字为数不多,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后来的合体字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构成的。由于汉字的字形变化是渐进的,十分有趣的是,至今许多汉字还留有象形的尾,仔细琢磨就可以看出它的原形来。&&& 鲁迅先生说,汉字的基础是象形。象形字就是画物像它的形状,以此形状表达它的含义。&&& “乌”与“鸟”字相比,正好切去鸟头上表示眼睛的一短横。画鸟不点睛,这是为什么?我们知道,古人在造字时,对于象形字,需要抓住形象的特征。鸟通体黑色(颈下有一些白羽毛的,古人称鸦)。乌的黑眼睛因和羽毛的颜色相同,看上去就不分明了。所以“鸟”字点睛,“乌”则不见其睛。&&&据说在南北朝时,有一位画家张僧繇,在墙上画了四条龙,后来经人多番要求,给其中两条画了眼睛,这两条龙便腾飞升天了。成语“画龙点睛”即来源于此。“乌”字耐人寻味,恰在这不点睛上。以上所述虽然是两件事,但道理是一样的。&&&据说,小乌雏出生后,其母要喂养它六十天,待羽毛丰满可以独立觅食时,它要叼食六十天报养其母。这叫反哺。因此乌在古诗文中成为孝道的象征。在传说中也有许多与它有关的。浙江省有个义乌县(现为义乌市),在汉代称乌伤县。相传有个叫颜乌的孝子,当父亲去世后,独个儿一筐一筐地背来黄土,为父亲垒坟。这时群乌也赶来相助。试想乌的嘴能叼多少土呢?结果乌的嘴都受了伤。人们便将这个县取名为乌伤。到唐武德年间,改为义乌县,名字显得更为典雅含蓄。&&&乌是一种喜欢群居的鸟类,它们在田野中生活。有这样的一故事:春秋时代郑国和楚国交战,楚国在夜里偷偷撤了兵,故意留下军帐没有拆除,以便迷惑郑军。郑国并不了解楚军的底细。这时郑军中有个士兵远远了望一下,便肯定地说:楚军撤走了。别人问他:楚国的军帐尚在,何以见得楚军退走了?(当时没有望远镜,肉眼是无法看清楚的。)他说:楚军帐幕上落满了乌鸦,如军队尚在,是不可能有这种现象的。由此可见,古人对乌的生活习性是观察得何等细微。&&&汉字里象形字不多。《说文解字》里象形字只有364个。汉代以后,一千多年来只造了“伞、凹、凸”等少数几个象形字,现在已不再用这种方法造字了。象形字为数不多,却是汉字造字的基础,后来的合体字有相当一部分是用象形字构成的。例如“人”是“企、伐、侄、俭、仙”等字的构字成分,“贝”是“财、购、贸、狈、败”等字的构字成分,“马”是“驴、驮、驾、妈、骂”等字的构字成分。因此,从字源上了解象形字的形、义、音,可以帮助我们掌握一大批现代通用汉字的字义和读音。&&&经过长期变化,很多象形字都变得不象形了,可是,汉字从产生到现在还没有发生文字体系的大变动。在同一文字体系中,字形的变化是渐进的。因此至今有些汉字还留着一条象形的尾巴,仔细琢磨一下就可以看出它的影子来,例如口、身、耳、手、山、田、井、水、火、云、电、雨、伞、门、等。&&&前边谈的象形字是就字的来源来说的。有些字不管它的来源,单就它现在的字形来说,也有很强的象形性。&&&例如“笑”,不管东汉许慎说什么“打竹板奏乐使人笑得直不起腰(夭)来”也好,也不管宋朝苏东坡说什么“用竹子打犬不可理解”也好,人们越端详它越觉得它喜眉笑脸的。“哭”字,不管有人说它是“犬的叫声像人哭”也好,人们越端详它越觉得它像个顽童在张口大哭。新兴汉字“乒乓”,不但像声,而且像形。后起汉字“甩”不是很像一只手用力往外扔东西吗?简化字“风”不是很像横扫落叶的狂飙吗?“喜”字不是很像人们张口喜乐的样子吗?&&&外国文字也有用字母来象形的例子如“S形”、“T形钢”等,但跟汉字的象形性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了。随便举几个人们描述事物特征的例子:“八字胡”、“八字脚”、“十字路口”、“国字脸”、“一字长蛇阵”等等。&&&古老的象形字是一种表形的文字。“象物之形”,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且不说抽象的意义无形可象,就是具体的东西,也不是都可以“象形”出来的。用这种方法构造汉字没法满足记录语言的需要,汉字由表形向表意发展,于是指事字和会意字应运而生。&&&&二、指点所示——指事字&&&像“一、二、三”等字和“上”、“下”等。有些指事字是象形字加象征性符号。例如表示树根的“本”,表示树梢“末”,表示刀锋的“刃“等。“刃”字,甲骨文是在一个“刀”的象形字上,在表示刀的刃口的地方加上一个点,指出这里是刀刃。这一个点就是指示符号,因而构成了“刃”字。《说文解字》说:“刃,刀坚也,象刀有刃之形。”&&&指事字和象形字不同。象形字是一个独体实物的形象;指事字是在独体实物形象(象形字)上加指事符号,或者是纯粹的抽象符号。象形字的特点是“指点”,表意没有象形字那么明显,一般可以单独画出来的;指事字所表示的东西是抽象的,或者虽不抽象,却是局部的,不便单独表示出来的。&&&用简单的符号表示抽象的、复杂的、不能象形的意义,终究是比较困难的。而且,真正抽象的意义,既然无形可象,也就难以“指点”出来。例如“休息”的“休”、“忍耐”的“忍”,这些“事”怎么“指”?所以,汉字里指事字比象形字还少。《说文解字》中,指事字只有125个。汉代以后,基本上没有再造指事字。&&&&三、二人土上坐,一月日边明——会意字&&&有一次苏东坡去金山寺看望佛印和尚,步近禅房便闻到一股酒肉香味。&&&原来,佛印不戒酒肉,性情放荡不羁,诙谐幽默。这天,他把一条黑狗杀掉了,静悄悄地躲在房里前低斟浅酌,大嚼其狗肉。正当吃得起劲,一听到苏东坡的叫声,便慌忙把酒肉藏了起来。&&&苏东坡早看清楚,却佯作不知,想和他开个玩笑。便对佛印说:“我今天写了一首诗,有两个字一时想不起来是怎样写的,所以特来请大师指点。”佛印说:“不敢,不敢!请问是哪两字?”东坡说:“一个是‘犬’字,一个是‘吠’字。”佛印哈哈大笑说:“学士,你真会寻开心,小僧以为是什么疑难字,这个‘犬’字的写法是‘一人一点’嘛!”东坡又问:“那么‘吠’字呢?”佛印回答道;“犬字旁边加个‘口’就是‘吠’了!”&&& 苏东坡听罢也哈哈大笑说:“既然如此,那你快把藏起来的酒与肉端出来,一人一点,加上我这一口来吃吧!”说罢,两个朋友不由相视而笑。&&&有一天苏东坡在书房里吃饭,桌上摆上了一大盘香喷喷的鲜鱼,他拿起筷子刚要吃,忽然发现佛印和尚来了,心想:好个赶饭和尚,口福倒不浅。上次你把狗肉藏起来,亏我妙语出唇,方逼出你的狗肉,这回我也要难难你。于是,赶忙把鱼藏在书架上头。&&&佛印在门外早看见了苏东坡的藏鱼举动,也佯装不知。苏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念经,到舍间何事?”佛印一本正经地说:“有一个字不会写,特来求教。”&&&“但不知何字?”苏东坡问。&&&“就是贵姓‘苏’字。”佛印答道。&&&苏东坡一听,便知佛印要开玩笑,但却装着认真的样子说:“‘蘇‘(苏的繁体字)字是上边一个草字头,下边左面一个‘鱼’,右面一个‘禾’。”佛印假装糊涂地问“‘鱼’放在右面,‘禾’放在左面,行吗?”苏东坡说:“这也行。”佛印接着说:“‘鱼’放在上面呢?”苏东坡忙道:“那有这样的放法,当然不行啊!”佛印哈哈大笑说:“既然‘鱼’放在上面不行,那就赶快拿下来一起吃吧!”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明白自己中了佛印和尚的圈套,笑着把鲜鱼端了下来,与老朋友同进午餐。&&&符号表示意思的指事字并不是万能的,有时表达得很不清楚。于是我们聪明的祖先又想出了一个造字的办法:会意。以上这则文史故事,实际上是拿会意字相互开得玩笑,会意字是另一种造字方法。用符号表示指事字,有时表达得不清楚,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物形体会合起来,从他们的联系或配合上表示出一种新的,通常是抽象的意义。这种造字办法叫会意。许多会意字是很有趣的,透射出先民们丰富联想和率真的态度。这也是后世文人墨客以字作游戏的基础。&&&&会意字如何会意呢?&&&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物形体会合起来,从它们的联系或配合上表示出一种新的、通常是抽象的意义。例如:把“日”和“月”合在一起造成一个光明的“明”,把“鸟”和“口”合在一起造成一个鸟叫的“鸣”,把“刀”“牛”“角”三个字合在一起造成了一个解剖的“解”字。&&&有些会意字的字素,看起来不像是一个字,倒像个符号,其实是个古字的变形,现在我们叫它偏旁或部首。例如“家”字上半部分古时写的是屋子的象形。下边的“豕”就是猪,那时侯,人和猪常住在一个屋子里,所以有猪的地方就常有人家。&&& 中国共产党最早的领导人之一李大钊在北京一个女子大学教书的时候,对“家”字作了一个有意思的解释。他说:宝盖头是家的大门,“豕”是猪,宝盖头和“豕”合在一起成了“家”,意思是把妇女关在家里喂猪,不让出去参加社会活动。他号召妇女站起来,走出家门,参加社会解放的斗争,当然这是从当时的社会情况出发对“家”字作的灵活解释,不是字源分析。&&& 会意是为了补救象形和指事的局限而创造出来的造字方法。和象形、指事相比,会意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义;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强。《说文解字》收会意字1167个,比象形字、指事字多得多。直到现在人们还用会意的方法创造简体汉字或方言字,例如“灶、尘、国、孬”等。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合而的,组合的方式多种多样,交叉错综,这就是会意的方法所以“高产”、会意字所以多于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拿“人”和“木”说:“人”和“人”可以组合为“从、众”等,“人”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组合为“林、森”,“木”还可以和其他形体组合为“析、相、采、困”等。因为会意字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的会合,所以可以表示许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难以表示的意义。&&& 有些会意字,其造字之意颇能反映古人的某些概念,如“盗”字繁体作“盜”。上半部分“次”表示张口流出口水之意。下部分是“皿”,皿指盛食物的器皿。“盗”即古代之偷。如何用文字来表示偷的意思?古人用次、皿二字来表示:好吃的东西是偷的对象,这是一种颇为特殊的联想,由此亦见古人造字时表情达意,十分大胆率真,也颇具幽默感。在用字的时候,偷的对象自然不可能有固定的范围了。&&&会意字有两类,一类是异体会意,另一类是同体会意。异体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形体的字组合而成,例如:莫、盥、典、鸣、休、焚、取、伐、跌、忐、忑等字;同体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形体的字组合而成,例如;林、森、晶、舜、颓、双、多、哥、从、比、赫、棘、众、磊等字。&&&下面是几个会意字例:&&&(1)“莫”字。甲骨文“莫”字的写法是:上下都是草,中间是个太阳,意思是太阳已落入草丛之中,天色已暮。是“草”和“日”两个象形字的会意字。隶变以后简化为“莫”。“莫”的本义是日落的时候,后又引申出“不”、“不要”、“没有谁”、“没有哪一种东西”,以及表示揣测或反问等词义,如:莫如、一筹莫展、莫不、莫不是、莫恼、莫非、莫测、莫逆、莫若等词。作为本义日落时候的“莫”,后又被新创的“暮”字所替代。&&& (2)“盥”字。盥洗、洗手的意思。甲骨文的写法下部是只盆的形状(皿),上部是只手的象形伸入盆内,表示在洗手,是“皿”和“手”两个象形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金文和小篆表示得更为明白,左右双手在盆(皿)中洗,盆中还有水,是“皿”、“双手”和“水”三个象形字组合而成的会意字。隶变以后,已不再象形,盆的形状已写成“皿”字。&&&叠罗汉式会意字&& 有些会意字是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素重叠组成的。二字重叠的多是左右的并列结构,三字重叠的多是塔型的上下结构,看起来像体操活动中的叠罗汉。例如三个“人”组成“众”;三个“火”组成“炎”;三个“木”组成“森”;三个“日”组成“晶”;三个“直”组成“矗”;三个“水”组成“淼”;三个“口”组成“品”等。&&&北——二人相背,是“背”的会意字。&&&步——两脚一前一后,表示步走。&&&炎——火上有火,表示火光大。&&&磊——三石构合,表示石多成堆。&&&卉——三草相合,表示众草(草的总名)&&&这类会意字的意义一般具有比原来字素加强的意思。&& 有些会意字很难理解。据说,苏东坡就问过当时喜欢分析汉字的政治家和文学王安石。苏说:牛又粗又大,走路很慢,为什么用三条牛来表示快跑的“奔”?鹿又细又高,跑起来很快,为什么用三个鹿来表示粗大的“粗”?这两个字调换一下不更合理吗?问王安石张口结舌,答不出来。&&&破体会意字&&&会意字由于字形的变化太大,现在已看不出它们的字源了。&&& 例如妇女的妇字,为什么在女旁加个大呢?虽然有相声解释说,这是妇女推翻五座大山得到解放的意思,但这文字游戏,不是字源分析。正确的字源分析只能从繁体字“婦”中才能看出。这个“婦”字左边的“女”旁指妇女,女旁的“帚”是扫帚,前后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妇女拿着扫帚在家里劳动。“女、帚为婦 ”和“力、田为男”是符合当时的“女内男外”、“男耕女织”的社会情况的。&&&再比方说,东西南北的“东”字的字源,也只能从繁体字中才能分析出来。&&&这类不容易看出字源的字相当多,人们叫作“破体字”。习惯于写繁体字的人常因简化字不易看出字源来非难汉字简化,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即使现在还使用繁体字,有多少人能分析出它们的字源呢!&&&会意字是合体字,会意的方法比象形、指事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会意突破了象形和指事的某些局限。可是它本身的局限性也很大。首先,它所表示的意义是含混、不确定、不准确的。例如:“莫”是日在草中,表示“日暮”,怎么就不可以理解为“日出东方”?“休”表示“人在树旁休息”,怎么就不可理解为“人在树旁劳动”?第二,代词和虚词没法合意,很多抽象意义也没法会意。例如:代词“我”、副词“很”,怎么会意?“锐利”的“锐”、“停止”的“停”,怎么合意?象形、指事有局限性,会意也有其局限性。&&&&会意字趣谈武则天造名字&&&唐朝武则天(624一705)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女人。14岁选为太宗才人,后为昭仪。655年立为皇后,代决政事,掌握国政。690年自称神圣皇帝,而且把国号改为周,成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前后执政40多年。皇帝是人上之人,女皇帝又是女中之杰,可说是奇人。&&& 奇人名也奇。取名则天,即武氏之天下。秦在全国设36个郡,唐撤郡(为府)并县是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新、旧《唐书》都有《则天皇后纪》。&&& 奇名,字也奇。名则天字曌(照),这个字是她自己所造,意思是以天为法,日月当空。有趣的是有人曾把日月两字改为双目即“瞾”说她自空一切,目中无人,狂妄自大,胆大包天,有意贬低她。这是民间传说。然而名字可以自造一个字,这在历史上倒是第一人。用心的人统治用力的人&&&过去,人们起名字也很注意字的形旁。传说有个皇帝给自己三个儿子起的名字都有竖心旁,他有个大臣给自已三个儿子起的名字都有“力”旁。一天,皇帝问起这个大臣儿子的名字,大臣回答了。皇帝听了以后说:“我儿子的名字都有竖心旁,你儿子的名字都有‘力’旁,正说明我们两个人的关系啊!”大臣为了讨好皇帝,补充说:“您说的很对啊!古人还说高尚的人用心,下贱的人才用力呢!”测字术&&&过去中国算命的方式很多,其中之一是测字。测字也叫拆字,就是把一个汉字拆成几部分,然后加以解释,预测吉凶。&&& 传说清朝乾隆皇帝喜欢穿上平民的服装去了解社会情况。一次,他在苏州看见有个算命先生在给人测字,他就让跟随的老太监去试一试。老太监看了看身上的帛农,就写了个“帛”字,测字先生说“‘帛’字,上面是‘白’,下面是‘巾’,‘白巾’是办丧事用的。你家里恐怕有人要出事了。”正巧这位老太监的父亲最近得了重病,老太监一听,心里很不高兴,全身直冒冷汗。乾隆心想,这个算命先生还测得挺准,让我来考他一下。乾隆故意也写了一个“帛”字,让他去测。&&& 测字先生把乾隆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连忙鞠躬行礼说“先生大富大贵呀!”乾隆问他怎么知道,他指着“帛”字说,“上头是个‘白’字,皇帝的‘皇’字上头也是个‘白’字,‘帛’字下边是个‘巾’字,皇帝的‘帝’字下面也是‘巾’字,所以‘帛’字是‘皇头帝脚’,您有天子之命啊!”&&& 乾隆一听,哈哈大笑,心里十分开心,就命随从赏了算命先生一锭银子。&&& 算命先生拿到一锭大银,心花怒放,因为这比他平时几个月的收入还多。晚上,高兴地讲给老婆听,老爱听了疑惑地问他:“为什么同一个字,你有两种说法呢?”他告诉老婆,“第一个人年纪大,面带愁容,我估计他家里多半有了丧事;第二个人年纪轻,却气度不凡;第一个人穿得讲究,却好像他的仆人,我想这个年轻人肯定来头不小,所以就拣好听的说,让他高兴高兴,果然就赏了我一锭大银。”看来,测字先生不仅要精通文字学的知识,更要会察言观色。&&& 民间还流传过这样一个传说——明朝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打北京,明朝政权危在旦夕。有人向信奉天命的崇帧皇帝朱由俭推荐了一位据说是“破字极准”的测字先生。测字先生要皇上说个字出来,来由俭随口说了个“友”,测字先生说:“不好了,‘反’出头了。”朱大惊失色,连忙说“你弄错了,我说的是‘有’字。”测字先生说:“更坏了,大明已去一半。”(“有”字由“大、明”两字的一半合成)。朱由俭越发慌乱,分辩说:“不,不,是这个“酉”。测字先生说:“哎呀!‘酉’居‘尊’字之中,上无头下无足,至尊者有生命之危了。”朱由俭听了,魂飞魄散,第二天便在景山上吊自杀了。原来,那位测字先生,是李闯王的军师装扮的。这是把测字术用于攻心战的故事。&&&这自然是个笑话,不过这个笑话告诉我们写汉字一定要注意偏旁或部件的位置,否则就会出错。比如:“明”和“胆”字中的“月”字,一个在右,一个在左;“翡翠”二字中的“羽”字,一个在下,一个在上。有趣的是,有些字,部件的位置交换以后就成了另外的字。如:“陪”与“部”,“旮”与“旯”。(旮旯儿指的是角落。如果把“日”移到“九”的尾巴上,就又得到了一个新字“旭”)。取名字的误会&&&上面说的会意法就是把几个表示事物形状的符号或意义有关的几个字拼合起来,另造新字的方法。这种方法创造的字,需要别人在组合中去领会字的意思,所以叫会意字。&&& 唐代有位诗人叫贺知章,在唐玄宗的时候,官至秘书监。诗人年老了,他请求退休回家乡去,唐玄宗同意了。贺知章临走前,去向皇帝告别,唐玄宗亲切地对他说:“你为朝廷出力多年,蛮有功劳,现在就要回浙江老家了,你对我还有什么要求吗?&&& 贺知章说:“我的孩子还没取名字,请求陛下给取个名,我在家乡人面前就荣耀了。”&&& “为人要讲信用”。唐玄宗略一思索,说:“希望你的孩子长大是个讲信用的人,就取名孚吧”。&&& “谢皇上”。贺知章给皇帝磕了头后,由太监送出了皇宫。他细细琢磨唐玄宗的这个“孚”字,不禁烦恼起来。因为“孚”字的结构,上面是个“爪”,下面是个“子”,分开念就是“爪子”。谁有“爪子”呢?猫、狗等兽类才有“爪子”,皇上这不是骂我吗?他越想越不高兴。皇上取的名字是不能不用的,否则就是违背“圣旨”,用吧,岂不永远让别人笑话吗?&&& 贺知章的烦恼是由于他将“孚”字意思领会错了。“孚”是个会意字,它是由两个字拼合起来的。这种由几个物形符号或含义有关的几个字拼合成新字的造字方法,是比象形、指事都灵活、都先进的方法,用会意造的字也挺多。一般说来,会意字常常是合体字。贺知章见“孚”字是“爪”和“子”两字的拼合,就以为皇帝在骂他儿子是“爪子”。实际上呢?‘“孚”的原义恐怕就是孵化的孵“孵”,有爪有子,是说鸟儿用爪翻动自己的蛋,希望小鸟快快孵化出来,同自己一起飞上蓝天。贺知章告老还乡,临行不求别的,只求皇帝给儿子取名,可见爱子心切,有点像鸟儿希望孩子快快出壳、成长一样。唐玄宗便给他儿子取名为“孚”,正切合了贺知章的心情,也有预祝他孩子成才的意思。唐玄宗又说“孚”的意思是讲信用、人无信不立,也是勉励贺知章这样去教育、培养孩子,根本就没有骂的意思。所以,贺知章是误会了。&&& 汉字里的会意字不少,如小土为尘,日月为明,不好为孬等等。会意法造字方便,但是它往往是由几个字拼合成一个字,就使新字的笔划繁多,书写不方便。怎么解决这矛盾呢?于是人们又创造了形声字。&&&&四、秀才识字认半边——形声字&&&形声字如何形声&&&形声,“形”即形旁,也叫形符或意符;“声”即声旁,也叫声符或音符。形声字是由“形”和“声”两部分组成的:形旁表示形声字的意义是属于哪一类的,它是形声字的表意成分;声旁表示这个形声字该怎么读,它是形声字的表音成分。例如“一唱一和”的“和”:“口”是形旁, 表示“和”是口的动作;“禾”是声旁,表示“和”的读音。又如“忍耐”的“忍”:“心”是形旁,表示“忍”属于属于心理活动;“忍”是声旁,表示“忍”的读音。再如“袒胸露臂”的“袒”:“衣”是形旁,表示“袒”和衣服有关;“旦”是声旁,表示“袒”的读音。&&&纯表意的象形字、指事字和会意字就是它的造字素材:形旁的来源主要是象形字,如“口、心、衣”等;声旁的来源主要是象形字(如“禾”)、指事字(如“刃”)和会意字(如“旦”)。后起的形声字也有用原来的形声字作声旁的,例如“影”字的声旁“景”,本身就是个形声字:“日”是形旁,“京”是声旁。&&&形声字有两大优点:第一,它有表声成分;第二:它的造字方法简单。语言里的词是“声音意义”的结合体,选择一个同音或近音字做声旁,再配上一个合适的形旁,就可以造出一个新字来,这种方法是很简便的。而且,同一个声旁加不同的形旁、同一个形旁加不同的声旁,就是不同的字。例如:用“方”作声旁,配上不同的形旁,就是“访、防、芳、放”等等;用“木”作形旁,配上不同的声旁,就是“柏、机、枪、枫、架”等等。&&&形声字的形旁在另一些字里还可以作声旁。例如“山”:在“屿、峰、岐、峙、岖”诸字中,它是形旁;在“汕、讪、仙”诸字中,它是声旁。再如“土”:在’请字中,它是声旁。再如“土”:在“场、坦、埂、城、堡”诸字中,它是形旁;在“吐、肚、杜、牡、徒”诸字中,它是声旁。原有的形声字还可以用作声旁,组成新的形声字。例如:“召”字从“口”、“刀”声,“景”字从“日”、“京”声,它们都是形声字。以这些形声字为声旁,再加上个形旁,又是新的形声字:招、影。同样的形旁和声旁,还可以通过部位的变换产生新的形声字。例如:“吟——含、晖——晕,纹——紊、枷——架、部——陪”等等。形声字成为汉字发展的主流,后代造字大都属于形声字。&&& 由于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语言的内容越来越为丰富,原来的文字为适应语言的发展,需要创制和增加大量的新字,但由于象形、指事、会意等三种造字方法都有着很大的局限性,而形声字则是创造新字的一个很好形式,于是,形声字应运而大量产生。甲骨文中,形声字仅占20%,而在《说文解字》中,形声字占总数的82%强;在《康熙字典》中,形声字约占总字数的90%以上。由此可见,在现代汉语中,许多新出现的名词都可以用形声组合的方法产生新字。下面是一些形声字的例子:&&& (l)“召”字。甲骨文的字体是:上面是个“刀”字,是为声旁;下面是个“口”字,是为形旁。本义是“呼唤”。&&& (2)“盂”字。甲骨文的字形是:上面是个“于”字,是为声旁;下面是个“皿”字,是为形旁。“盂”是个圆口器皿。&“秀才识字认半边”的是与非&& “文化大革命”时期,盛行“外行领导”。某大报主编对众人讲话,把“墨西哥”错念成“黑西哥。听众大笑。主编生气说:“墨”也是“黑”的,有什么可笑,你们“吹毛求庇”!&&&中国有句俗话说“秀才识字认半边”。这主要是对形声字说的。意思就是从形旁可以认识字的意思,从声旁可以念出字的声音。这句俗话不全对。为什么呢?&&&比方说,一个“湘”字:看字的右半边“相”,知道它的读音,看字的左半边知道它的意义踉水有关,是水的名称(湘水、湘江)。乍看起来,这种“识字认半边”的方法还挺方便,可以推而广之。这样,汉字不是很容易学的吗?&&&然而,汉字从古到今,无论字形、字音、字义,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决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必须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专门理论来作科学的解说。而使用汉字的人不可能都是文字学家、音韵学家、训诂学家,因此,对于今天的“秀才”来说,读汉字的半边,不一定能读出正确的字音来,望另外半边,也不一定能望出真正的字义来。如“深圳”的“圳”不读chuān。又如“板”,原来专指木板,如今“钢板、纸板、玻璃板、塑料板”的“板”都不是木头做的。难怪有人说,“秀才识字认半边”,往往造成秀才认别字,望文生义,往往生出不对头的义,甚至不知道该生什么义。&&&形声字的认字规律&&&从上面的叙述可以看到,“秀才识字认半边”正确率不高。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应该避免用“认半边字”的方法识字。当然,我们说不能“认半边字”,并不是说占汉字大多数的形声字就毫无规律可循了。其实,我们从形声这种汉字的造字法则中,还是能找出一些识字的规律的。&&&!、声在形先:“声旁是生母,形旁是晚娘”&&& 形声字的形成规律大多数是先有声旁,后有形旁,后加的形旁是为了区别意思的。古时候,字数很少,一个字可以做几个字用。例如“女”字通常表示妇女的意思。再比如“右”字,通常表示方位,但有时又表示“保护安全”的意思。后来分别加上形旁三点水和单人旁,派生出“汝”和“佑”等形声字。所以有人说“声旁是生母,形旁是晚娘”。有个历史故事:&&&宋朝有个叫韩庄敏的人,某天请当时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给他起个字。欧阳写了“玉女”两字派人送去。韩看了很不高兴,认为欧阳修把自己当作妇女来侮辱了。过了几天,两人遇见了,韩还面带怒色。欧阳修就解释说:古书上有“玉女于成”一语,“玉女”就是“玉汝”,是“成全”的意思,你怎么见怪呢?说完便拿起笔来在“女”旁添上了三点水,“玉女”也就变成了“玉汝”,韩也就转怒为喜了。&&&2、从形旁猜字义诀窍:“擒贼先擒王,认字先认娘”形声字先有声旁后有形旁的形成规律,并不表示形旁不如声旁重要。在了解字义方面,形旁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小学生虽然认字不多,但能大概看懂生字生词较多的小说如《水浒传》和《西游记》等。一个奥秘就是这些小学生能结合上下文,从形旁猜出这些生字生词的大意。所以人们又说“擒贼先擒王,认字先认娘”。&&& 养成了分析形声字的习惯,还可以少写错别字。否则就容易写错别字甚至引起误解。讲个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故事:&&& 一天,妈妈接到在农村参加劳动的女儿来信,信里写道“妈妈:最近我又搬家了,跟一个大狼睡在一个坑里。大狼对我很热情……”妈妈看了信,大吃一惊,立刻坐公共汽车到农村看女儿。到了那儿,看见女儿正跟一个大娘坐在炕上说话呢。原来女儿把“大娘”写成了“大狼”,把“炕”写成“坑”。错误都在形旁上。&&&在形旁上做文章&&&因为形声字的形旁能表示一定的意思或者类别,所以自古以来就有人在形旁上做文章。宋朝有个大奸臣高太尉,年轻的时候喜欢踢求毬(毬,古时球里装毛),人们都叫他“高毬”。后来他做了太尉,自己把它改为“俅”,表示自己是人不是东西,可是人们还是写成“高毬。”&&&巧用形声字&&&形声字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意义,叫形旁;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叫声旁。巧对对联有趣,巧用形声字也很有趣。&&& 有个财主家的少爷,自以为读了几句书,就爱耍点小聪明戏弄人。一次,他出去游逛,看见一位貌美的少妇在木桥上淘米,使嬉皮笑脸地对她哼哼:“有木便为‘桥’,无木也念‘乔’;去木添个女,添女便为‘娇’;阿桥休避我,我最爱阿娇。”&&& 少妇听了心里十分厌恶,瞪了那个财主少爷一眼,便毫不客气地回敬他:“有米便为‘粮’无米也念‘良’;去米添个女,添女便为‘娘’;老娘虽爱儿,儿不敬老娘。”&&& 少爷讨了个没趣,灰溜溜地走了。&&&&五、为他人做嫁衣裳——转注字&&&转注是怎么回事,历来说法不一。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给它下的定义是:“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建类一首”是说,转注出来的字和本字属于同一个部首:“同意相授”是说,转注字和本字意义相同;从“考、老”的举例可见,转注字和本字声音相近。形似、义同、音近,这就是转注的条件。&&&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而语言是发展变化的。一个词,读音变化了,或者各地方音不同,为了在字形上反映这种变化或不同,因而给本字加注或改换声符,这就是转注。&&&例如“老”,甲骨文作& ,像长发、屈背老人扶杖的样子。后来读音有了变化,为了反映这种变化,于是加注声符“& ”(& ),成为“考”。“老、考”同属“老”部,意义相同,可以互相注释(《说文解字》:“老,考也”、“考,老也”),声音相近。先有“老”,后有“考”,“考”是“老”的转注字,是从“老”分化、派生出来的。&&& 转注的三个条件——同部(形似)、同义、音近。“音近”是个值得注意的条件。所以要“转注”,就是为了使文字反映语音的变化或方音的不同。如果“音同”,那就没必要造转注字了。“音近”即所谓“一音之转”,“转注”就是把这“一音之转”在字形上“注”(标示)出来,不是两个字“可以互相注释”的意思。“转注”这个名称,古人是作为“造字法”提出来的。&&& 许慎是以“考”、“老”两字作为转注字的字例提出来的,而实际上,这两个字一为形声字,一为会意字。这又作面何解释呢?所以一些学者认为,转注和假借都是用字的方法,不是造字的方法。&六、假作真时假亦真——假借字&&&读古代作品最难的恐怕是假借字了。&&&现代词汇有时也有假借字问题。某地公园飞来两只白天鹅,好事者以{被屏蔽}击毙其中一只,另一只亦即哀伤而死。某地报纸在报道此事对用了这样的话:“另一只天鹏也伤心地喋血而死。”喋血云云,使人啼笑皆非。“喋”是“蹀”的假借字,指“踩”,喋血,脚踩着血迹,意思是杀人很多,血流满地。《汉书·文帝纪》;“今已殊话吕,新喋血京师”,这里记载汉初清除吕后的势力,杀人很多。一只天鹅有何喋血可言?编辑显然误将“喋”作“滴”看待了。&&& 假借的使用有其习惯,例如“请柬”的“柬”,它是“简”的假借字。简,竹简,古人将字写在竹简上,所以把请贴称作“简”,但偏偏不写“简”,而要写另一个同音字“柬”,成了习惯,谁要是写本应该写的“简”,反认是别字了。“柬”本来的意思是选择,就是后代的“拣”字,但选择的意思,古籍中多用“简”字。诸葛亮《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此皆忠良,……是以先帝简拔”。简拔,即柬拔,选拔。官吏有待任、简任、荐任等,简任,单纯从字意上讲实为选拔任命的意思。柬、简在上述意义上属互相借用。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什么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语言中产生了新词,要有新字去记录,为了不去增加太多的新字,就在已有的字中,选取声音相同的字去记录,这就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这种字就叫做假借字。&&&许慎用“令”、“长”两字为例,来说明假借的对“令”、“长”两字是怎么假借的呢?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令”字。甲骨文的写法是:上面是一个大屋顶象形,下面是一个跪坐着的人,似乎正在屋内向别人发布命令。可见“令”字的本义是发布命令。后来,这个“令”字也借去用在与它声音相同的语词上,如作为官名之称的县令、太史令;“令”字后又用作“使”讲,如:令人发指,令人肃然起敬;又作为敬词之用,如:令尊、令堂、令兄、令妹、令郎、令爱等之称。&&&(2)“长”字。甲骨文的写法是:像一个头上有着长发,手持拐杖的人。本义是长途、长远。后来假借为对地位高于一般人的称呼,如:县长、市长、家长、兄长;“长”用于时间相隔之久远,如:“长期;路程之长短,如长途跋涉;经常的意思,如:细水长流;以及生长、专长、擅长等。&&&根据假借的原则造不出新字来。从字形的构造看,假借字是象形字(如“我、自”),或者是是指事字(如“亦”),或者是会意字(如“北”),或者是形声字(如“汝、权“)在这个意义上说,假借是“用字法”,不是“造字法”。不过,文字是记录语文的符号,所谓“造字”,无非就是给语言里的词找个书写符号。一个词原来没有书写符号,现在有了。所以有人说,假借是一种“以不造字为造字”的方法。&&&假借,有以下几种借法:&&&(1)一个字被借,借而不还,本义另造新字&&& 另造新字的方法之一.是在本字上加表示本义的形旁。例如:“孰”本义是加热到可吃的程度,后借为疑问代词,为了区别本字和借字。本字加形旁“火”而为熟”;“其”是簸箕的象形字,后借为代词,本字加“竹字头”而为“箕”。又如:新一薪,莫——暮,然——燃,队——坠,县——悬”等等。创造新字方法之二,是另造一个和本字构造全然不同的新字。例如:“亦“本义是两腋,借为虚词后,本字另造了一个“腋”字。&&&(2)一个字被借,借而又还,借义另造新字&&& 另造新字的方法之一,是改换本字的形旁。例如:“解说”的“说”(本字),借为表示喜悦的“说”(借字),后来改言字旁为竖心旁,为借字造了个新字“悦”;“奔赴”的“赴”(本字),为表示告丧的“赴”(借字),后来改“走”为“言”,为借字创造了个新字“讣”。创造新字的方法之二,是在本字上加对表示借义的形旁。例如:“终竟”的“竟”(本字),借为表示边境的的“竟”(借字),后来加“土”,为借字造了个新字“境”;“解剖”的“解”(本字),借为表示水中动物的“解”(借字),后来加“虫”,借字造了个新字“蟹”。其他如:“禽——擒、内——纳、弟——梯、昏——婚、田一败”等等。&&& 以上两类,“孰、其、莫、说、赴、竟”等出现在前(先造字),叫古字;“熟、箕、暮、悦、讣、境”等出现在后(后起字),叫今字。“孰熟、其箕、莫暮、说悦、赴讣、竟境”等,称为古今字。&&& (3)一个字被借,身兼二职,本义和借义并行& 例如“征”的本义是征伐,假借为征税以后,本义和借义都没另造新字:“会合”的“会”借为“会计”的“会”以后,也没有另造新字,本义和借义一直并行至今。例如:“长(长短、长官),行(行路、行列),举(举起、举国上下),率(率领、效率)”等等。这类假借字,为了避免意义混淆,用于本义和用于借义,读音常常不同。&&& (4)一个字被借,本义消失,借主独存。& 例如:“难”字从“佳”(ZhUi),本是鸟名,假借为“难易”的“难”,本义消失,借义独存;“骗、字从“马”,本义是“跃而上马”,假借为“欺骗”的“骗”,本义消失,借义独存。例如:“之(本义是草出土),即(本义是就食),在(本义是草木初生),笑(本义和竹有关),演(本义是长长的流水)”等等。&&&通假基本上是同音代替,可分三种情况:①完全同音。如上例中的“惠”通“慧”,“畔”通“叛”。②声母相同(双声通假),如“当日知其所亡”(《乐羊子妻》)的“亡”通“无”;“胡不见我与王”(《公输》)的“胡”通“何”。③韵母相同(叠韵通假)。如“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的“信”通“伸”;“从弟子女十人所”(《西门豹治邺》)的“所”通“许”。&&&“同音代替”这个规律,又决定了通假字与形声字的声旁关系十分密切。一是形声字和它的声旁字可以互相替代,如“禽”——“擒”,“直”——“值”,“贾”——“价(價)”,“畜”——“蓄”,“共”——“供”等。二是同声旁的形声字可以互相替代,如“距”——“拒”,“厝”——“措”,“被”——“披”,“说”——“悦”等。&&&“同音代替”是就古音来说的,由于历史音变,有些通假字与本字,如“弟子趣之”(《西门豹治邺》)的“趣”通“促”,今天已经不同音了。&&&异体字,音同义同,只是形不同。例如:“沛公不胜桮杓”(《鸿门宴》),“桮”是“杯”的异体字,异体字不管处在哪种语境,都表示一种意义,课本注释时用“同”表示,如:“桮”同“杯”。&&&文字的发展是先表意而后表音。汉字假借的办法,再往前一步,就成为表音文字了,然而,我们的先人却在假借处“戛然而止”,转而走向了以形声为主导的表意又表音的文字体系。人们据此来断定汉字落后是不对的。这是我们祖先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这种选择有其必然的原因。这原因也许是有价值的。&&&汉字造字法的发展走过了“表形(象形)——表意(指事、会意)——趋向表音(形声)”三个阶段,最后是形声制文字的确立。&第三节&& 纠正错别字&&&生活中用错别字上件令人难堪的事,你或许也曾遇到过,可是一旦上升到事业上,就不仅仅是令人难堪就了得的。在现代契约社会里,一字之差或许就是成千上万的损失或收益。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看,消灭错别字是奠定成功人生的基石之一。&&&秀才巧改对联&&&汉字的特点是通过字的形体来表示意义。字形不同表示的意义也不同,每个字的形体都是由笔划构成的。笔划的多少和搭配的不同,便构成了形体不同的字。秀才巧改对联正是利用了汉字的这一特点。&&& 从前的读书人大都愿意通过科举考试,考秀才,当举人,中进土。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考及格了,就算中了进土。中了进土,就可以升官发财。有一富豪,父子二人均不学无术,凭考试连秀才也考不上,可他们却拿钱买了个“进土”头衔。父子成了进土,婆媳自然就当了“夫人”。一家人摆阔气,大搞庆祝活动,还要乡亲们给他家送贺礼,借此搜刮钱财。老百姓怨恨极了。&&& 富豪为了夸耀自己的富贵荣誉,就在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同进士;&&& 妻夫人,媳夫人,妻媳皆夫人。&&& 有个正直的秀才看见老百姓那副愁眉苦脸的样子,非常同情。他抬头看了看那副对联,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对乡亲们说:“你们不用准备礼物,明天空手来,到他家门外哭一声就行了。”等到夜阑人静,秀才拿了笔墨来到富豪门口,把对联上的“士 ”字下面的一横加长,在“夫”字第一横的左端加一撇,变成个“失”字,在“人”字上加两横,变成个“夫”字,这么一改,富豪家门上的对联就完全改变了:&&&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同进土;&&& 妻失夫,媳失夫,妻媳皆失夫。&&& 第二天,乡亲们走到富豪门口,你一声我一声地哭个不停。富豪正感到奇怪,回头一看对联,气得脸色发青。他让家丁赶走啼哭的百姓,贺礼自然也不用送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正确地书写汉字,就要熟悉汉字笔划和结构特点。多一划少一划或者把笔划写错了位置,字的形体变了,意义也就随着改变。&&& 杭州西湖是著名的风景胜地,而西湖十景又为西湖风景之最。譬如那“雷峰夕照”:当夕阳西下,山影横空,湖光山色,交相辉映;那“断桥残雪”:雪霄天青,红日临空,桥的阳面积雪已消融,而阴面依旧铺琼砌玉,晶莹如玉带。还有“三潭印月”、“苏堤春晓”、“花港现鱼”,等等。然而十景中的“曲院风荷”的“曲”字,竟是由皇帝写的别字,相沿至今。&&& 明代田汝成的《西湖游览记》说:“麯院,宋时取金砂磵之水造麯,以酿官酒。其地多荷花,世称‘麯院风荷’是也。”既称“麯院”,说明这里是酿酒之地。酒香夹着荷花的香气,别有佳趣。清人许承祖有诗赞咏道:“绿盖红妆锦绣乡,虚亭面面纳湖光。白云一片忽酿雨,泻入波心水亦香。”然而写成“曲院风荷”,一字之误,意趣尽失。&&& 这个别字是谁写的呢?是清代的康熙皇帝。他题写的“曲院风荷”,刻字立碑,此碑至今仍保存完好。&&& 在封建时代,皇帝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做错了事写错了字,老百姓和百官群臣是不敢指出的。然而,人们免不了“腹诽”:在心里讥笑这件事。康熙皇帝以后的第三代皇帝乾隆帝,对此是明白的,于是题了一首诗刻在原碑的背面,其中有这样两句:“莫惊误字传新谤,恶旨杂情大禹同。”意思是说:“你们不要以为是写错了字而大惊小怪去胡乱议论,要知道,康熙帝与古代的圣君大禹一样,是讨厌美酒(恶旨)而崇尚节制情欲(崇情)的。因此,故意将酒麯的麯写成了曲。&&& 这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手法,是徒劳的辩白。其实写错别字是人人都难以避免的事,汉字的同音、形近等现象又极易诱发错别字,作为一个皇帝,大可以光明磊落地有则改之,写了错字还死不承认,并不停辩白,无疑是越描越黑,传之后世,遂成诟病,连勇于认错的美德都没得捞了。&&&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个汉字都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从字源和结构方式分析,对一般汉字可以看出它们的意义来,从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着手,必要时适当联系字源和结构方式,有利于学习汉字,避免出现错别字。&&&一、避免出现错别字&&& (一)、注意字形&&& 《聊斋》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两个狐狸精给一位书生出对于:“戊戌同体,腹中止欠一点。”&&& 书生对不出。狐狸精自己对成:“己已连踪,足下何不双挑。”&&& “戊、戌、戍”、“己、已、巳”,普通人嫌它分辨麻烦。狐狸精却利用麻烦来刁难人。&&& 有些形似字是形声字,声符相同,形符不同。对这类字要注意辨析形符的意义。如,搏、博、膊这三个字声符一样,形符不同。搏的形符是手,用手作形符的字,原义一般同手有联系。搏是捕捉、对打的意思。博形符是十,本是数目字,引申为多,博是广、多的意思。膊的形符是肉(月)。用肉(月)作形符的字,原义一般同肉体有联系。膊原义是晒干肉,引申指身体上肢靠肩处。了解这几个字形符的意义,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就不会弄错了。&&& 再举一组例子:&&&用草字头作形符的字原义一般同草类植物有联系。用竹作形符的字,原义一般同竹子有联系。&&&芋(yù):芋头&&& 竽(yú):滥竽充数(竽,乐器名,像现在的笙)&&& 茄(qié):茄子、番茄;jiā:雪茄&&& 笳(jiā):胡笳(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乐器,类似笛子)&&& (二)、注意字音&&& 形声字的声符虽然大部分表音不准确,但是一般在读音上是有关系的。所以,可以用声符来纠正错别字。&& 末mò:抹mǒ(涂抹)、沫茉秣mò、抹mā(抹桌子)、袜wà(韵母“o”是或“a”)&&& (三)、注意字义&&& 汉语的词是用汉字记录的。大部分汉字是记录的词素,在词内是有意义的。因此,了解字义对纠正错别字很有好处。如“创伤”的“创”有人误写作“疮”。“创”是形声字,从刀仓声,原义是伤,“刀创、予以重创”,都是用的“创”的原义。“疮”也是形声字,是一种皮肤上的溃疡病。“创伤”,指身体受伤的地方,或指外伤,因此用“创”不用“疮”。&&& 异口同声(一)&&& 责无旁贷(代)&&& 恪守不渝(格喻)& 焕然一新(换)&&& 精简机构(减)&&& 沧海桑田(苍)&&& 披星戴月(带)&&& 刚愎自用(复)&&& 有些词语,通用的是引申义,原义一般人不清楚。必须了解它的原义,才能正确运用。如“提纲”,有人误作“题纲”。“纲”是鱼网的总绳,引申指事物的关键部分或文章的主要精神。“提纲”的原义是提着网的总绳子,引申作要点、要领讲。了解这个道理,就不会提写成“题纲”了。又如“针砭”,有人误写作‘针贬”。“砭”的原义是古代用石针扎皮肉治病。“针砭”是联合式结构的合成词,原义是扎针治病,引申作指出错误,以求改正讲,如“痛下针砭”、“针砭社会”。了解了这个道理,就不会写成“针贬”了。又如(括号内是别字):&&&鞭笞(苔)&&& 膏肓(盲)&&& 规矩(距)&&& 部署(布)&&&&&&枢纽(钮)&&& 炮制(泡)&&& 寒暄(宣)&&& 瑕瑜互见(暇)&&&按部就班(步)&&& 改弦更张(章)&&&& 稗官野史(裨)&&&&二、错别字趣话&&&一家小铺门口贴着一副对子,上联是“横眉冷对干夫子”风吹日晒,“夫子干瘪”了。饭店里写着:“包子往里走,炒菜请上楼。”楼下已经有不少“包子们”,晚来的“炒菜们”只好上楼了。楼上贴着一条告示:“请座下开票”。座位下面开票,要钻到椅子底下去。也许,没有错别字的世界将是无趣的。&&&※ “庚黄”了不得&&&我国古代小说家,像罗贯中、曹雪芹等都是研究汉字的专家在他们的小说中,经常会出现有关汉字的趣话,包括错别字的笑话,为故事情节增添了不少的趣味性。&&& 下面就是《红楼梦》第二十六回“薛蟠读画”的故事。&&& 薛蟠说:“你明儿来拜寿,打算送什么新鲜物儿?”&&& 宝玉说:“我没有什么送的,……惟有写一张字,画一张画,这才是我的!”&&& 薛蟠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了。昨儿我看见人家一本春宫儿,画的很好,上头还有许多的字,我也没有细看,只看落的款,原来是什么‘庚黄’的,真好的了不得!”&&& 宝玉听后说;“古今字画也都见过些,哪里有个庚黄……”想了半天,不觉笑将起来。命人拿过笔来在手心里写了两个字,又问薛蟠道:“你看真了是庚黄么?”薛蟋说:“怎么没有看真?”宝玉将手一撒给他看道:“可是这两个字吧!”……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都笑道:“想必是这两个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薛蟠自觉没趣,笑道:“谁知他是‘糖银’是‘果银’的。”&&& 通过这两个别字,就把薛幡这个纨绔子弟不学无术的形象活生生地勾画出来了。&&&※ 落山的落山,落水的落水&&&古时候,有个教书先生不学无术,根本识不了几个字,却时常冒充饱学之土。&&& 有一天,有个朋友从京城回来探亲,顺便到学馆来看望他。两人刚坐下不久,正好有个学生问他晋文公的“晋”字怎么读,他压根不认识这个字,又怕在朋友面前出丑,于是用红笔在“晋”字旁画一道,让学生过一会再来问。&&& 不一会,又有一个学生问他卫灵公“卫”字的读法时,他同样不知,于是又用红笔把“卫”字圈起来,也让这位学生过会来问。&&& 又过了一会,一个学生问他“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乐”怎么读,他没好气地回答说:“读成太阳落山的‘落’字不就行了!”&&& 学生走后,这位教书先生问朋友说:“最近京城有什么新闻吗?”&&& 朋友回答说:“我离开京城的时候,只见晋文公被戳了一枪,卫灵公被红巾军包围了。”&&& 先生听了忙问:“不知他们手下的官兵么样了?”&&& 客人笑着说:“落山的落山,落水的落水。”&&& 教书先生听后信以为真,还不明白是在取笑自己。&&&※ 别存草草心&&&人们写错字的原因之一,就是常把一些偏旁和部件相似的字弄混了。&&& 清朝有个叫何秋辇的人。有一天,他接到一位留学生的信,第一行写道;“何秋辈老伯……”信里还把“草菅人命”写成“草管人命”。&&& 何秋辇看了信后,连连叹息,说:“读书认字不认真啊!竟然把我的名字也写错了。”他拿了信在房间里踱来踱去,不一会儿,就编出了一副对联:&&& 辇辈共车,夫夫莫作非非想,&&& 菅管同官,个个都存草草心。&&&他在给留学生的回信里,写上了这副对联。不久,那位留学生亲自登门道谢,对何秋辇说:“何老伯,过去我总是分不清这些字,看了你的对联,我明白了。&&&※ 亲爹&&&有个县官坐堂审案,师爷递给他的条子上,写了三个人的名字:原告郁工来,被告齐卞丢,证人新釜。&& 县官看了原告郁工来的名字,就喊:“都上来!”三个人都跑到堂前听审。&& 县官生气地说:“我喊原告,你们为什么一齐上堂?”他看了一下齐卞丢的名字,又喊:“齐下去!”三个一听,又一齐退到堂下。&&& 县官更生气了,他高声叫嚷:“我喊被告,你们干嘛一齐下去?”&&& 师爷知道县官读了别字,又不敢当着众人的面直说,故意说:“原告名字,另有一种念法叫郁工来,不叫‘都上来’;被告卫另有一种读法,叫齐卞丢,不叫叫‘齐下去’。”县官急忙问:“那么证人的名字,另一种念法叫什么呢?”&&& 师爷说:“叫新釜。”&&& 县官笑着说:“我就估计他另有一种念法,否则,我就喊他‘亲爹’了。”&&&(附注:“亲”和“新”形近。)爱念白字的教书先生&&&从前,山东某地有个教书先生,读起诗文来,白字迭出,是远近闻名的“白字先生”。一个东家请他教书,事先与他商量好,每年给他三石租谷作学费,四千钱作伙食费,如果教一个白字,罚谷一石,教一句白字,罚钱二千。&&& 一天,先生与东家偶然到街上闲走,看见横街牌坊一块石上刻着:“泰山石敢當”几个字,先生误读作:“秦川右取富”。东家告诉先生说.“这句全被你读白了,念你是初次,罚谷一石吧。”&&&先生回到学馆,教学生读《论语》。谁知,他把‘曾于曰”读作“曹于曰”,把“卿大夫”读作“鄉大夫”,东家告诉他:“先生,你又念了两个白字,三石谷子全罚。如今只剩四串伙食钱了,请你记着”。&&& 又过了些日子,先生又把他“季康子”误读作“李麻子”,把“五日叟”读作“王四嫂”。东家说.“先生,你读了两句白字,全年伙食钱扣完了。”&&&先生懊恼非常,一年辛苦,白费功夫,一无所得。有人送一首“打油诗”,说.&&&&&&&&&&&&&&&&& 三石租谷苦教徒,&&&&&&&&&&&&&&&&& 先被秦川右取富。&&&&&&&&&&&&&&&&& 一石输在曾子曰,&&&&&&&&&&&&&&&&& 一石送与鄉大夫。又说:&&&&&&&&&&&&&&& 四千伙食不为少,&&&&&&&&&&&&&&& 可惜四季全扣了,&&&&&&&&&&&&&&& 两千赠与李麻子,&&&&&&&&&&&&&&& 二千给了王四嫂。三、潦草误事&&& 有一个部门的主管,平时写字非常潦草。一次,他草拟了一个计划,叫秘书抄写一份。因为上面有些字太潦草了,秘书认不得,只好把它暂时空着。过了几天,秘书会问主管:“这个字是什么字?那个是什么字?”主管看了半天,自己也认不出来。他责怪秘书说:“当时你为什么不问?现在我也忘记了!”&&& 古时候,有个县官要设宴请客,便随手写了一个纸条,让手下的总管去买猪舌,没想到从上午一直等到傍晚,才看见总管带着仆人们赶了一大群猪回来。他们一见县官,忙说:“老爷,我们跑了一天,只买到五百多口猪,实在凑不齐一千口。”县官大吃一惊,忙问:“谁让你们买猪的?”总管说:“是您写的手令啊!您看——”说着他把那张纸条递给县官。县官一看,顿时傻眼了,原来自己不仅写得潦草,还把“舌”字上面的“千”拖得太长,下边的“口”又离得太远。“买猪舌”就变成了“买猪千口”了(直行书写)。当然,也就无法责怪乎下人了。在旁边的客人又打趣了一句:您下次写“买肉”,如果把“肉”字也写这么长,人家会以为是买“内人”(妻子)呢!&&& 字迹潦草,是一种不严肃、不尊重他人、不负责任的表现。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吕先生收到一个青年朋友的来信,请教有关语法方面的问题,等到回信的时候,却把吕先生难住了。信后面的签名,龙飞凤舞,潦草得怎么也辨认不出来。不回信吧?不好;回信呢,到底寄给谁?写信还可以不写对方姓名,只写“先生”,但信封上却无论如何要写收件人的名字。怎么解决这一难题?吕先生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把来信上的签名剪了下来,贴在信封上,寄了回去。在工作中因为写错了一个字而引起重大损失的例子时有发生。一次,山东省莱阳农业机械厂向南京机床厂购买了几台机床,可是等了三个月也没收到,他们发电报去催,对方回电说三个月以前就发货了。他们又费了许多周折才找到那几台机床的厂落,原来山下发货人字迹潦草,铁路部门把“莱阳”看成了“耒阳”,于是就把机床运到两千公里之外的湖南省耒阳去了。&&& 又据报载乌鲁木齐挂面厂曾在日本印刷10吨挂面的包装袋,由于图纸设计者和审批者的“一点之差”,竟将“乌鲁木齐”印成“鸟鲁木齐”,致使包装袋全部报废,16万元巨资付之东流。&&& 还有因为一个字误写而导致战败的教训。河南省有两个县的名字字形极相似:一个叫“沁阳”,在河南的北北;一个叫“泌阳”,在河南的南部。沁阳、泌阳,只有一撇之差,两地却相距几百公里。据说,1926年,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三大军阀发生战争的时候,冯玉祥调兵遣将,胜利在望。没想到,他手下的官员传达命令时,把“沁阳”写成了“泌阳”,调错了兵,结果打了大败仗。地盘也丢光了。&&&传说武汉某公司急欲购进一批原料,主管出差前留了一张纸条给经理。经理见到上面写的是“121227”,便以为是电话号码,但怎么也打不通。半个月后主管出差回来,已误了生产时机,这时,才知道原来他写的是“汉口工厂”四个字!&&&&四、同音词趣谈※ 一字之差&&&从前有位农民姓王,大家都叫他老王。老王看别人外出做生意发了财,他也带上儿子去外乡做生意,留下婆媳二人在家种地。几个月以后,父子俩的生意越做越大,他俩忙不过来,于是雇了一个帮手。&&& 有一天,老王的一个同乡要回家探亲,父子俩已经半年没回家了,也很想家,可生意又忙,一时走不开,就写了一封信,托这位同乡带回去。这位同乡走到老王家的村口,遇见了老王家的邻居老李,便把信递给老李,请他转交给老王的老伴,自己匆匆赶路回家去了。&&& 王家婆媳俩都不识字,就请老李念信。老李看完信,神情不太对头。婆媳俩就追问他,信上到底讲了什么?老车没办法,只好说:“生意倒很兴隆,就是死了一个人啊。”婆媳俩一听,不知死的是老的还是小的,二人一齐先声痛哭。&&& 几天后,那位同乡要返回原地,路过老王家,听见屋里女人痛哭不止,一问别人,才知道他家死了人。他想,我得快点去告诉王家父子。&&& 老王和儿子听说家里死了人,哪里还有心思做买卖,就把生意低价转让给了别人,连夜赶奔回家。&&& 到了家里,只见婆媳二人,身穿白色孝服,还在哭哭啼啼。老王一看二人都在,忙问:“好好的,怎么说死了一个?”媳妇说:“是公公你自己在信上写的死了一个人。”老王拿过自己写的信一看,目瞪口呆,原来信中写道:“……生意很兴隆,人手不足,故了一人……”&&& 原来老王把“雇”写成了“故”,“故”有“死亡”的意思,如“病故”,“故世”等等。一字之差,把他们折腾得死去活来,连好端端的生意也失掉了。错别字真是害人不浅。&&& 错别字有两种:一种是错字,一种是别字。错字是把字形写错的字,如把“步”写成“步”;别字是把甲字写成了乙字,多数别字是误用了同音字。如把“刻苦”写成了“克苦”。故事中的老王就是写了别字。&&&还有一个故事说,清朝有一位朝廷大官的亲戚不学无术,参加科举考试写不出文章,却在试卷上写道:“我是某某大人的亲妻”。他连“戚”也不会写,把“亲戚”写成了“亲妻”,他希望考官看在他亲戚的面子上,照顾他,录取他。考官是一个正直的人,他在考卷上也批了一行字,并且将错就错,也用了一个别字:“所以找不敢娶”。考官故意用娶亲的“娶”来借代录取的“取”,颇有幽默感。※ 琵琶和枇杷&&&汉字的同音字很多。例如:工、公、攻、功、躬、恭,都念gōng;菱、陵、零、铃、龄、翎、氟,都念líng。它们的字形和字义都不同,若以音写字,就会写出别字。“琵琶和枇杷”,讲的就是写别字的问题。&&& 琵琶是乐器,枇杷是水果。怎么会连在一起呢?有一则笑话,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从前有个人给县令送去一筐枇杷,附了一封短信,写道:“敬赠琵琶一筐……”当时县令正与几位朋友闲聊,他们打开筐子盖一看,看见筐子里装的不是琵琶,而是枇杷。县令觉得好笑,随口吟了两句:“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在场的客人中有位才思敏捷的人,立即接着吟道:“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笛子尽开花。”屋里的人们一听,立即哈哈大笑。&&& 为什么会写别字呢?一方面由于写的人态度欠认真。另一方面也因为汉字的同音字多。像“琵琶”和“枇杷”读音相同,字形不一样字义也不同很早以前,“琵琶”也曾写作“枇杷”。自从唐宋以后,人们就不再把“琵琶”写作“枇杷”了,两个词有了明确的分工。今天我们就不应该再闹“琵琶和枇杷”的笑话了。※ 巧用同音字&&& 张三和李四,玩对对子游戏。张三出对句说:“两碟豆。”李四想了想,就以“一瓯油”相对。李四的对句本来不错: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张三却巧辩说:“你理解错了,我出的是蝴蝶的‘蝶’,即‘两蝶斗’。再加两个字,就成为‘花间两蝶斗’,你想来不至于理解错吧?”想不到李四更狡猾,他说:“我根本就没有理解错,我对的是沙鸥的‘鸥’,即‘一鸥游’,加上两个字,就是‘水上一鸥游’。”两人说完,都哈哈大笑。&&&这里他们都巧妙地利用了同音字。这副巧妙的对联,说明了汉语词汇的丰富多采。&&※ 语言急转弯&&&与“双关”辞格利用谐音启迪人的联想相反,语言急转弯是故意利用同音造成思维眩惑,再把人引入不同的意义空间,形成“似是而非”的言语艺术。&&&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说:“第二种人只好请他去当政治委员,他不能在导弹部门工作,他只能在导弹部门‘捣蛋’。”(转引自《修辞学研究》第255页,语文出版社,1987年10月)其中“捣蛋”巧妙地与“导弹’同音,但语义陡转,造成思维跳跃。再如,王跃文《国画》:“李明溪听了马上笑了起来,说:‘经济博士?据我所知,如今官场上有些人的文凭来得并不经济哩。’”(《收获》1999年1期)同一“经济”,前者为名词,后者为形容词。以上可视为口语用例。&&&古今思维用这种方法激发读者的思维波澜,增强表现力和感染力。李贄《焚书·杂说》:“《拜月》、《西厢》,化工也;《琵琶》,画工也。夫所谓画工者,以其能夺天地之化工,而其孰知天地之无工乎?”其中“化”与“画”音同义异,而“画工”与“化工”之境界大壤之别。王国维《人间词话》用两个词评论词句的优劣。秋建烈士《满江红》词有下列句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列”与“烈”的同音异义有“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的强烈艺术感染力,羞煞千秋须眉浊物。读之能让人感受到这位“貂裘换酒”的鉴湖女侠的侠肝义胆。&&&古时有许多名对用此方法,如《清稗类钞·诙谐类·童子美人》:“昔有‘童子敲桐子,桐子不落,童子不乐’之绝对,后忽有人对曰:‘美人做米人,米人弗肖,美人弗笑。’”这里用了“童”“桐”、“落”“乐”、“美”“米”、“肖”“笑”四组音同或音近字,制造了语言急转弯的效果。还有一个名联是:风吹豆角,豆角与豆角斗决;水冲石头,石头向石头抬头。巧用了“豆角”与“斗决”、“石头”与“抬头”的同音异义。另一联:简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妙取了“相如”及“无忌”的一词多义。&&&语言急转弯的使用,要有幽默的天性及驾驭语言的能力。当代大家张中行先生常用此法,如《留梦集·东安市场》:“我们穷学生对洋味不感兴趣,或说不‘敢’兴趣。”又同集《桑榆自语五》:“可惜我天机过浅,不只如胡博士所说,陷于‘知难,行亦不易’,而且加了码,成为‘知难,行亦不易’。”两例分别用“感”“敢”、“亦”“益”同音,造成了思维跳跃及语义递进。钱宁《留学美国》五章:“国内一位老先生说,如今,留学生之外,又多了一类‘流学生’。”“流学生”特指求学不成而流落美国打工的学生,清代徐珂《清稗类钞》就有“流学生”之说。金克木先生《文化卮言》一二:“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现代化说法是如同口香糖越嚼越有滋味。”同音的“gān草”形成急转弯。※ 他们把皇帝吓跑了&&& 北京门头沟有个燕家台,这儿重峦迭峰,山峰峭立,清泉从石上流过,叮叮咚咚,很动听。由于这儿的景色优美,吸引了明朝皇帝,他想在这儿修陵墓。&&& 这可把燕家台的百姓吓坏了。因为他们知道,如果皇帝要在这儿修陵墓,他们的日子就不好过了。既不能上山砍柴,也不能在山腰刨上种地。听说唐朝有两个将军监督一项工程时,误砍了唐太宗昭陵的一棵树,几乎被杀头,因为狄仁杰反对,才把处死改为免职。明朝皇帝要在这儿修陵墓,可该怎么办呢?正在大家着急的时候,有个上了年纪的人说:、“皇帝讲迷信又怕死,咱们可以利用这种想法不让他在这儿修墓。”&&& “什么办法呢”?人们急忙问。&&& 老人带人把村里门楼上“燕家台”三个字用泥涂了,写上“晏驾台”三个字,又训练了几只鹦鹉,让它们能说“晏驾台,晏驾台,皇帝死了没处埋。”&&& 有一天,皇帝带着文武官员来观看地形,他远远就看见门楼上有“晏驾台”三个字,心里就有点不悦。又听见路边树上的鸟儿叫唤:“晏驾台,晏驾台,皇帝死了没处埋。”皇帝一听就更烦恼了。他对众人说:“这里不吉利.不能修陵墓。”说完,就带领文武官员走了。&&& 皇帝走后,百姓们又抠掉门楼上的泥块,上面又重现了“燕家台”三个字。&&& 这个故事巧妙地利用了同音词。“燕家台”和“晏驾台”读音除声调略有区别外,还是同音词。晏驾,古代皇帝死了,忌讳说死,就说晏驾。所以皇帝也忌讳说晏驾。后来有人认为天寿山的地更好一些,于是明朝皇帝就把陵墓修在天寿山了,这就是今天的十三陵。&&&利用同音词创作显得生动、活泼,这也是汉语词汇的一大优点。“何”官不贪&&& 古时候,某县来了个县官姓何。此人贪赃枉法,刮骨熬油,众百姓怨声载道。他为了堵塞万民之口,便派公差四下坐探,凡有说他坏话的统统带到县行受审。&&& 一天,公差把一个农夫押到大堂之下,报告说:“禀报大老爷,这个人刚才和几个砍柴的在一起议论大老爷‘贪赃枉法’。”&&& 县官一听,真是气不打一处来。他强忍恼怒,咬牙切齿地向农夫问道:“你刚才和砍柴的在胡说些什么?”&&& 农夫把头一抬,说:“我们在议论大老爷你呀!”&&& “大胆刁民!竟敢私下诽谤本官。”何县官把惊堂木重重一拍。道;“左右,把他拉下去,重责四十大板。”&&& “请大老爷息怒,听小民仔细说来。”&&& “讲!”&&& “小民与砍柴的凑在一起无事闲聊,说,‘天下的乌鸦一般黑,地上的官吏一样贪’,都该统统杀掉,才解万民之根!”&&& 县官简直气昏了头,恶狠狠地说:“好啊,你骂得好!今天倒要看看是你杀掉我,还是我要杀掉你。”县官说完,便掷签于地,公差正要去取,农夫却说:“慢:我还没说完呢。”!&&& 县官铁青着脸,问:“你还有什么要说?”&&& “我们说,‘本县何大老爷不同一般,为官正直,两袖清风’。”&&& “真是这么说的吗?”&&& “是的。不光我们这样说,天下人都这么说呢。&&& “你是怎么知道天下人都这么说的呢?”&&& “天下流传着这样两句话;‘何水无鱼,何官不贪’。”&&& 县官虽觉着其中的话滋味不对,但又不好发作,接着问道:“你知道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农夫不紧不慢地回答说:“‘何水无鱼,是说有水就有鱼’。‘何官不贪’嘛,大老爷姓何,当然是‘何官’了,就是说大老爷您为官清廉啊。”&&& 县官明知农夫是在“指鸡骂狗”,可在公堂之上又拿不到把柄,只好借阶下台,谈:“你既然知道本官清廉,以后便休要胡说。今日且饶你四十大板不打,下堂去吧。”&&& 农夫拱拱手,说:“多谢大老爷不打之恩,小民记住了。日后,只要有天下人的话在此,无论大老爷怎么做,万民也决不单单说大老爷是个贪官。”&成语换字&&& 为了取得某种特殊的表达效果,人们有时故意换掉成语中的某一个字,这就是成语的换字活用。比如人们常用“多才多艺”来称赞演员,有人则改用“多财多艺”来讽刺某些演员的贪财。有人把“据理力争”政为“据礼(礼品)力争”来挖苦某些官员。&&& 在商品广告中,也有不少成语换字的现象,大多换用的是谐音字,如有种灭蚊药片的广告:“默默无蚊(闻)的奉献”,运用得恰当自然。又如卖热水器的广告:“随心所浴(欲)”,卖电熨斗的“百衣(依)百顺”,摩托车的广告“骑(其)乐无穷”,卖止咳药的“咳(刻)不容缓”,某种礼品的“百礼(里)挑一”等等。有时也用一般词语,并不限于成语,例如:治疗青春痘药物或化妆品的广告“只许‘痘’留五天”、“战‘痘’的青春”(仿电影名《战斗的青春》),都是佳作。但是这类广告多了,就没有新鲜感了,而且有的生拼硬凑十分蹩脚,如“天尝(长)地酒(久)”“蔚然晨(成)风”之类,更值得注意的是它们的副作用不容忽视。主要是误导了那些不大熟悉成语、尤其是文化程度不高的人。&&& 作家沙叶新曾写了一篇短文来讽刺这种成语换字的泛滥。他写道:一日,在报上看到一则痔疮新药的广告,广告用语四个大字“痔者必得”非常醒目……夜有所梦,梦中,我去这家“痔者必得”的痔药厂购买新药。只见厂内黑压压的一片,全是痔同道合、踌躇满痔者,煞是壮观。厂长出来接待,并痔辞:“同痔们,你们好!我代表‘痔者必得’全体职工欢迎大家。痔疮是常见病,多发病,不但老年人老骥伏枥,痔在千里;青壮年也壮痔凌云;就是小孩也有痔疮,有痔不在年高嘛!如今是十男九痔,十女九痔,无所不痔,无微不痔,不久就要全民所有痔!所以我厂全体同痔,斗痔昂扬,专心致痔,终于有痔者事竟成,研痔成功了‘痔者必得’特效药,欢迎诸位试用!”于是我和同痔们都争相购买“痔者必得”,并立即服用。梦醒后,我发现我的痔疮并未见好,肛门部位仍然淋漓尽痔!&&&在沙叶新这篇妙文里,他用“痔”分别替代了“志、致、至、制”等4个同音的字,你能把其中的词语一一还原吗?&&&&思考与练习&&&1、下面是关于几个汉字的构造,选出分析不当的项(&& )&&&①“旦”是太阳升出地平线,“皋”是太阳爬上了树顶,“杳”是太阳落到了树底,“东”(東)是太阳被树遮住了。&&&②王安石对字形构造很有研究,还专门写了一本书。比如“波”,他解释说:“波者,水之皮也。”&&&③“嗅”古写作“臭”。“臭”,下面是狗,狗的嗅觉特别灵敏;上面的“自”,本义是鼻子。是说狗用鼻子闻。&&&④“休”是人靠一颗树休息,“伏”是人靠着狗在睡觉。&&&2、秦始皇以前,“秦”写作“琹”。秦始皇认为这个字“&&&&&&&&&&&&”很不吉利,于是该为“秦”字,因它“春”与“秋”各占一半,象征&&&&&&&&&&&&&&,然而,后人对“秦”字提出不少非议,认为“‘春’而无&&&&&&&&&&&&,‘秋’而无&&&&&& &&&&&,亦不吉利”。其实,秦王朝寿命短,不在于改字,而在于&&&&&&&&&&&&&&。&&&3、公元684年,武则天以皇太后身份临朝称制,该年号为光宅。她自取名“&&&&&”,意为兼有日月之光辉,永远挂在天上,让万民共仰。有人上书说,“国”(國)中有“或”,“或”通“惑”,为迷乱之意。武则天一声令下,把囗中“或”改为“武”,意为&&&&&&&&&&。但不久又有人上书,说这与武则天的“武”相同,有武氏&&&&&&&&&之意。武则天一听大怒,改为“圀”,意为&&&&&&&&。说来也巧,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拥&&&&&&&复位,真的把武则天&&&&&&&&在阴宫。&&&4、有一天,塞北有人给曹操送来一盒酥,曹操提笔在盒子上写了“一合酥”三个字。杨修进来一看到这三个字,便拆开盒子同众人一道把酥分吃干净。曹操回来后,问他为什么把酥吃光了,杨修是怎么说的?&&&5、明朝祝枝山的草书名震江南,登门求书络绎不绝。乡绅华太师屡次求他书写条幅。祝枝山平生藐视权贵,每次都婉言谢绝。有一天,唐伯虎有事去华府,祝枝山作伴前往。华太师一见祝枝山不请自来,硬要祝枝山为书斋题匾。枝山知道华太师下有两个公子,不学无术,只知寻花问柳,表面上衣冠楚楚,实际上腹内空空,草包两个。他便有意借此机会,嘲讽他一番,想着笔走龙蛇,书就“竹苞堂”三个大字。太师一看匾额所书与眼前景物极为相配,连声称好。祝枝山却手捋胡须哈哈大笑。回去的路上,唐伯虎对祝枝山说:“你好大的胆子,竟敢出语坏了太师府的公子。”唐伯虎为何这么说呢?&&&6、1945年10月,在国共两党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写的《沁园春·雪》以其宏伟壮阔的场面和力透纸背的笔触,赢得了重庆文艺界的空前热烈的讨论。&&&文艺界名流都想见识一下这位威震全国的共军领袖的风采,便邀请毛泽东做了一次演讲,演讲结束后,有人问道:“假如谈判失败,国共全面开战,毛先生有没有信心战胜蒋先生?”&&&“国共两党的矛盾是代表两种不同利益的矛盾,至于我和蒋先生嘛……”毛泽东幽默风趣地说,“蒋先生的‘蒋’字,是将军的‘将’字头上加一颗草,他不过是一个草头将军而已。”说完便豪迈地大笑。&&&“那毛——”一位文艺界人士问道。&&&不待那人问完,毛泽东就接着说,“我的毛字可不是毛手毛脚的‘毛’字,而是一个反手,意思就是:&&&&&&&&&&&&&&&&&&&&&&&&&&&&&&&&&&&&&&&&&&&&&&&&&&&&&&&&&&&&&&&&&&&&&&&&&&&&&&&&&&&&&&&&&&&&&&&&&&&&&&&&&&&&&&&&&&&&&&&&&&&&&&&&&&&&&&&&&&&&&&&&&&&7、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写过一本《字说》,里面错误不少。如解释波浪的“波”字,说是“水的皮”。苏坡就反驳说:“您说‘波’是‘水之皮’,那么,‘滑’岂不就是‘水之骨’吗?”水哪有什么骨头呢?弄得王安石根尴尬。另一次,苏东坡又去探望王安石,王安石的《字说》刚刚脱稿,他又兴奋地同苏东坡谈起自己的《字说》,他知道苏东坡挺有学问,就说:“鸠一边是鸟一边是九,古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有什么证据能解释鸠字创造原理吗?”&&&“有啊!”苏东坡很正经地说:“《诗经》里不是有‘斑鸠在桑,其子七兮’的句子吗?鸠鸟在桑树上,它有七个孩子。七个孩子加上爹爹和妈妈,恰恰是九个,所以‘九’和鸟合在一起就是‘鸠’了。”&&&王安石到底错在哪里?& &第二章&& 特殊字词及其用法略谈第一节& 字词选择与运用☆ 一字师&&& 唐朝有一个名叫齐己的和尚,写了一首《早梅诗》。他认为是自己最得意的杰作,便特意拿去给大诗人郑谷看,请他提意见。诗中有两句是;“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技开。”郑谷念到这里,说:“别的都很好,可是‘早梅’的‘早’还没体现出来。既然是‘数技开’,怎么能说‘早’呢?”&&& 齐己问道:“那您说应该怎么改呢?”&&& 郑谷说:“如果把‘数枝’改成‘一枝’就比较突出‘早’字,您看如何?”&&& 齐己又读了一遍:“‘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技开’。改得好,得好!太妙了!”&&& 从此人们就称郑谷为“一字师”,意思是某人虽然只为自己的诗文改了一个字,但这处修改极见功力,可以尊称某人为自己的老师了。&&& 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有一次在谈到东晋时代《搜神记》的老干宝时,误以为是于宝,旁边有个小吏说:“不是于宝,而是干宝。”杨万里虚心地说:“你是我的一字之师啊!”&&&“一字师”的故事有很多,中国现代大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也曾尊称演员张逸生为自己的一字师。郭沫若编的历史剧《屈原》,抗战时在重庆首演,受到观众一致好评。演出完毕,郭老在后台与演员们讨论台词时,张逸生建议把蝉娟说的“宋玉,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宋玉,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这一个字的改动深受郭沫若的赞许,因为念起来语气更直接,更有力量了。&&&清代的《巢林笔谈》还记载了一个“半字师”的故事:有位才女作了一首《蓝菊诗》:“……为爱南山青翠色,东篱别染一枝花。”学者龚炜十分欣赏,但觉得“别”字太硬,便拿起笔来划掉了右边的力刀,成为“为爱南山青翠色,东篱另染一枝花。”大家读了都叫好,龚炜也就被誉为“半字师”了。其实“半字师”也是改动了一个字,也属于“一字师”。&&&&&&☆& 上与下&&&一位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时候,向老师提了一个问题:“老师,用‘皇上’来称呼皇帝,您说是为了表示尊敬;可是为什么又称‘陛下’呢?这不是矛盾吗?”&&&的确,我们通常是用“上”来表示位置在高处的,或者等级高、质量好的,例如“上帝”、“上天”、“上头”、“上面”、“上游”、“上级”、“上宾”、“上司”、“上峰”、“上将”、“上卿”、“上流”、“上层”、“上等”、“上好”、“上品”、“上乘”、“上策”、“后来居上”。“至高无上”等等。因此,我们常用“上”来表示对对方或第三者的尊称,如“祖上”(指祖辈、先辈)、“长上”(指长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搜狗造字功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