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岛红石崖崖为什么为红色

红石崖党建:红心连万家
红石崖党建:红心连万家
来源:新黄岛
发布时间:日
【字体: 】
  近年来,红石崖街道紧紧围绕&服务功能区、融入功能区&的整体定位和建设&干净、幸福、与功能区一体化发展的城市街道&的总体目标,按照&不留退路、全力以赴&的自我要求,强化党建的引领作用,突出以精细化为统领、以十个领域治理为重点的&一统十治&工作模式,全面锤炼&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讲规矩、既干事又干净、能担责敢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以拼搏奉献、攻难克艰、积极作为的精神和干劲,创新并团结带领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勠力同心,扎实推动街道各项事业健康蓬勃发展。  &红心连万家&党建品牌创建于2007年,品牌理念寓意&党系群众心声,连接万家百姓&。品牌标识整体以红色为基调,&红&既寓意红石崖,又寓意对一方居民的一片红心,同时红色象征党的领导,代表人民对党的信仰无比忠诚;&万家&则泛指红石崖万户居民。品牌标识中间是几所小房子,小房子在红心中寓意党联系万户居民,街道党工委所有党员干部将一腔赤血融入万家百姓,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干一流业绩、创一流服务。  通过发挥党建品牌的示范、导向和辐射带动作用,夯基础、强载体、激活力、优服务、惠民生,形成&党建项目化、项目品牌化、品牌长效化&。街道连续多年保持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在全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年连续考核优秀,2015年获全区街道考核第1名。今年以来,年初任务目标顺利推进,一批急难险重任务相继完成,经济社会各项工作不断取得了新业绩。红石崖社区党支部被山东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主要做法 强化党建&三基工程&&一统十治&筑牢党建根基  强化领导,戮力同心凝聚品牌共识。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红心连万家&党建品牌创建工作,成立党工委书记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工作机构,抽调精干力量,积极开展创建活动。通过&三会一课&、开辟宣传栏、印发明白纸、创办街道内刊《今日红石崖》和&红心连万家&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扩大党建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建立联动机制,通过督察、通报、交流、考核、纪律五项措施推进品牌创建,全街上下凝聚品牌共识,党员群众关注度高,党建品牌家喻户晓。  建强组织,着力构建&大党建&格局。街道着力构建与新形势新要求相适应的新型基层组织构架和运行体系,形成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各类基层组织共同致力于区域发展的合力局面。推行街道大工委制,邀请中德生态园、出口加工区、青岛九中、兰石重工机械、山海家居等5家有代表性的企事业单位党组织相关负责人,担任街道党工委兼职委员,实现共驻共建;成立街道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综合党委,广泛吸收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负责人担任兼职委员,梳理该类党组织建设工作项目清单,开展&三基工程&社企共建,12家试点企业与社区签订共建协议,共同推动精准扶贫、走访慰问、志愿服务等工作,形成各类基层组织积极参与、有序运转的治理构架;建立弗莱社区党委,设立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推动拆迁安置社区、物业、派出所等多单位共同参与社区建设,构建构架清晰、上下贯通、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健全城市社区党组织结构,依托现有的社会治理网格、街区、片区、居民小区等,将城市社区划分为6个居民小组并建立党小组,推动党组织的活动和工作进楼入户。  创新机制,破解难题巩固发展提升。出台鼓励创新发展的意见,逐村居实施&三年行动计划&,27项党建清单持续督促落实;在全街推行以精细化为统领、以安全生产等十个领域治理为重点的&一统十治&社会治理模式,村居实名制&十防&每月一查形成常态机制,党政成员&每周安全检查日&等机制运行顺畅。组织实施&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巩固和提升年&活动,1131项工作清单中的653项彻底解决。&大干100天&活动全面推开,征地拆迁等七条战线共255项重点工作顺利收官,成效显著。严格落实&信访六条&,开展&信访化解50天行动&,22项历史遗留问题彻底化解,信访量大幅下降。  情注民生,实施&走遍千家万户&行动。开展第二轮&走遍千家万户&行动,组织机关干部分片包干,对全街1万户家庭每户必到,登门&访民情,解民忧,暖民心&,有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走遍千家万户的基础上,开展&百分之一&帮扶行动,从全街1万户家庭中按1%的比例筛选出最需要帮助脱贫的家庭,进行精准帮扶。一批1%帮扶对象彻底脱贫后,明年再选择下一批帮扶对象,确保最困难的家庭得到最切实的帮助。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干部群众交流的&直通车&,架起为民服务的&立交桥&。  锻造队伍,从严管理提供强力保障。开展两轮&心中有戒、行有所止&专题教育和半年廉政建设谈话活动,街道机关和社区干部400余人参加,促党员干部守住底线、不触红线。成立&街道工作团队长论坛&,每期邀请专家开展讲座、选取2个工作团队,交流创新经验、推介创新成果,目前已举办5期。健全完善机关干部季度考核和村居干部日常考核、打卡考勤、年度述职和审计制度,提升基层干部纪律、廉洁意识。配套完善征迁纪律、绩效考核等制度,实行每周工作碰头会、每月进度调度会、每季度工作总结例会,对因对工作落实不到位、执行不力的严肃问责,对1名支部书记停职强化从严管理,干部干事创业精神状态昂扬向上。  成效展示 砥砺奋进谋发展 靶向发力惠民生  干部队伍得到锻炼和提升。干部管理严在日常、抓在经常,逐管区、逐科室召开民主座谈会凝聚共识,全街党员干部在征地拆迁、服务保障、安全生产、环境整治等工作中,拼上豁上不懈怠,扎实苦干勇担当,干部的奉献精神、高昂干劲、扎实作风等得到了锤炼,同老百姓沟通交流、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执行力、战斗力明显提升。  服务保障工作实现新突破。街道创新采用&双线五步走&工作方法,以协调中德职能部门为上行线、以督导社区为下行线,按照项目入驻前准备、土地勘测、补偿协议签订、划拨发放征地款、清场交接等五个步骤,自上而下压茬推进、逐层逐级全面铺开。完成新能源汽车等28个项目涉及1946亩土地清场,国大生物等11个项目清场遗留问题顺利解决,茂山路西延等12个项目居民协议签订基本完成,珠宋路已局部施工。全街27个市、区重点项目中,海尔工业4.0、华大基因等17个项目开工,兰石核电装备等9个项目竣工或投产。  拆迁安置平稳和谐有序。中德生态园原11.6平方公里先行启动区内,涉及16个社区、674户、约1万名居民的房屋拆迁和回迁安置工作基本结束。先后完成弗莱社区六批多层安置房分配,居民回迁平稳有序,需拆合法房屋仅余78处,其中4个社区100%、5个社区99%完成拆迁安置。先后解决弗莱社区各类物业问题5000余条,青连铁路涉及3个社区搬迁前期基础性工作有序推进。全街上下在拆迁中同群众零距离接触,了解群众意愿,听取群众意见,使困扰拆迁户甚至几代人的历史问题一揽子解决,取得了群众的理解和信任。今年以来大规模征地拆迁下,街道信访量同比下降幅度达到46%。  民生最大限度保障改善。通过&百分之一&帮扶行动,已为60余户家庭办理低保、大病救助、居家养老等服务,7户家庭完全脱贫。国庆节前夕,街道筹集慈善帮扶基金23.4万元关怀慰问百户困难群众。每月一场企业招聘会已组织10轮、力助449名居民实现正规就业。投入400万元常态化开展老人免费体检、学生免费午餐、优秀中学生奖励等惠民工程。面上铺开28个未拆迁村居的&十项提升工程&,功能性亮化顺利完成,净水工程、村居改厕、危房改造、学生候车厅、出行优化、文娱设施、弱电线路整理、节点绿化、外立面美化等工程进展顺利,驻地群众反映强烈的养殖场搬迁、&一户一表&改造、居民供水及燃气接通、驻地立面改造等基本完成。 宋迎迎红瓦—青岛的颜色
□张文艳
  关于青岛人文若您有建议或线索,可以通过或者拨打联系我们。
  碧海青山,绿树红瓦,不寒不暑,可舟可车”,康有为对青岛的评价,成为这座美丽海滨城市的标签,清凉的海风,清新的颜色,即使在炎炎夏季,仍让人感到发自心底的凉爽。
  一张青岛俯瞰图,红顶建筑包围着碧海青山,道路上绿意盎然,“万瓦鳞次,衢道纵横,好像陈列几间的石膏都市模型。若不是那络绎不绝四处奔忙的车马,和风送来的阵阵市嚣……我一定要误当它不过是一座供人赏玩的案头清供”,才女苏雪林在《岛居漫兴》中的生动表达,也是这座岛城的真实写照。
  红瓦,是青岛的特产,但它的出现又有着苦辣酸甜的过往。
  看到这样一个帖子,青岛的网友说,爷爷看着爷爷的爷爷盖茅草屋,“先挑一块‘上风水’的地儿,也就是地势稍高点的地儿,在地上挖窝子,打上树桩,用木板夹层,往里倒‘黄泥浆’,然后在上面捣实了,一层层捣,直到成为一堵泥墙,然后墙顶架木架,铺上稻草秆,抹上一层灰泥,太阳一晒,这‘茅草层’就成了。这就是‘大清国’普通老百姓的‘趴趴屋’。” 
  “趴趴屋”虽然简陋,但能够为百姓遮风挡雨。茅草屋下,一代一代朴实的农民繁衍生息。
  大鲍岛村北有一片岭地的土质特别适合烧砖烧瓦。那时候,虽然贫困人家是用土坯为墙、草为顶,较富有的人家还是盖砖瓦房的,而胶州湾一带使用的砖瓦多由大鲍岛村供应,王家窑厂在清末时已是远近闻名。青岛老村庄的照片上,依稀可以看到一些大瓦房,这也就引起了德国租借之前青岛到底是繁华乡镇还是落后渔村的争论。不过砖瓦的存在,为海边的渔村添上了一抹浓重的颜色。
  1892年,登州镇总兵章高元奉命率兵驻防胶州湾,从而与青岛的历史结缘。随后,总兵衙门拔地而起,大片恢弘的建筑,清一色的青砖黑瓦,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厚重的基调。
  然而,5年后,觊觎良久的德国人在栈桥登陆,青岛建筑的颜色彻底被改变。强拆青岛村,一片瓦砾之上,红瓦小楼一座座地矗立起来,鲜红的颜色,犹如青岛先民的血泪。打造红瓦的主要阵地是大窑沟。这里被称为岛城的“软腹”,低平松软,土层丰腴,因为适宜于建窑烧砖瓦,因而,作为城市,青岛初创时代的薪火最初便是从这里燃起。
  带有殖民特色的红瓦上,雕刻着“DIEDERICHSEN.JEBSEN Co.& TSINGTAU”(捷成洋行)“R.KAPPLER&SOHN TSINGTAU”(德远洋行)“Laengner Gebr.Co & Tsingtau”(馥香洋行)等字样,洋行的窑厂大多位于大窑沟,此地的窑火“熔铸了为岛城雏型奠基的第一个建筑潮”。华人建筑与青岛区的欧人建筑同时展开,城市的规划建设促生了建筑材料的生产,原本大多由海运陆运的砖瓦石材,开始在本地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德国人在上海等地调集了一批有财力有技术的人,培训了大批青岛工人,他们建窑场烧砖瓦,从现在的市场一路蜿蜒到济南路一带,大大小小的砖窑二十几座。城市的进程让窑厂转移到了孤山,以及周边郊区如黄岛、胶州一带。窑火越烧越旺,由金发碧眼的洋人经营,转化为本土商人的操控,然而,在经历了日德青岛之战的劫难之后,逐渐熄灭,“它把昔日辉煌深深嵌入岛城老建筑和‘万国建筑博览’里”。
  烟云聚散,窑火明灭,闪着金属光泽的琉璃瓦,已经随着时间的消逝而逐渐失掉鲜艳的色彩。在建筑的修缮和消失中,带着石灰泥垢,甚至有些残破的砖瓦片,被厉永昌等文史爱好者从瓦砾中捡起。去年,在青岛邮电博物馆的橱窗中,见到了它们忧伤的面容;今年,在“青岛书房”的一楼展室里,它们略显淡定。
  普通的瓦片,如贾宝玉衔玉而诞般,雕刻着它们“出生”的信息,在建筑的顶端,俯瞰城市的变迁,百年的风霜雪雨,艳阳高照,它们默默承受,“瓦片覆盖的,是绵延不断的城市和相濡以沫的人间气息”。触摸瓦片,能够感受到大窑沟的变迁,那一砖一瓦,一沟一壑,是城市不息的脉搏!
  牛舌瓦是德式建筑中使用最广泛的屋顶建材之一,因其酷似伸展的牛舌而得名。青岛的很多建筑中都使用了牛舌瓦,如原胶澳帝国邮局、原德国总督官邸、安徽路16号、江苏路12号等。此瓦上有德远洋行(“R.KAPPLER&SOHN TSINGTAU”)的字样,生产于1899年到1914年年间。
  屋脊上的瓦为脊瓦。该脊瓦产于捷成洋行(“DIEDERICHSEN.JEBSEN Co.& TSINGTAU”)。捷成洋行成立于1895年,地址在中国香港。1898年,洋行创始人乘船来到胶州湾,寻找商机,洋行由3人合办,红瓦远销胶州铁路沿线,甚至通过轮船运往上海等地,是当时青岛影响最大的窑厂。
  孤山窑厂是继大窑沟之后的一大窑厂,曾由刘子山投产,据贺中先生称,有资料显示,孤山窑厂在1927年之前转让给了日本人安藤吉野。安藤注册的公司“合资会社孤山窑厂”属于日华合办性质,办公地点在青岛奉天路199号(今辽宁路)。不过,记者在青岛市档案馆查到,1931年,孤山窑厂调查表显示,该窑厂设置年月为1918年10月,注册资金为“金九万圆”,经理姓名“安藤万吉”,生产能力年生产“炼瓦4万个,瓦百万个”,工人“三百人”。该瓦片为记者在青岛观念艺术家赵宝山家中拍摄,他收藏的红瓦多来自于金口一路21号老建筑。
  在“青岛书房”的红瓦展中,这种瓦被标注为蝶形扣瓦。造型独特,美观大方。这些菱形扣瓦是德远洋行于1899年到1904年间生产,目前仅发现两处建筑屋顶上使用过。寥寥片瓦,弥足珍贵。照片是收藏者厉永昌先生在家中拍摄,他给瓦起名为菱形瓦。
  这是卡普勒的德远洋行于1905年生产的标准檐头筒瓦,是厉永昌的珍藏,这种瓦只用于市区少数建筑,如原德国总督官邸、原德国警察署等,而其他建筑要使用这种屋头瓦时,因没有合适尺寸,只能用钢锯切割出需要的长度来充当。
  捷成洋行窑厂
  青山,碧海,红瓦,绿树’。康南海提炼青岛色彩的八个字,久已悬于一般旅行者的记忆之中。讲青岛的表现色,这几个词自然不可移易。初到那边的人一定会亲切地感觉到”,1934年,王统照对青岛的评价是对康有为“碧海青山,绿树红瓦,不寒不暑,可舟可车”的解读,字里行间还透露着一种居住其中的自豪。其他三个颜色都为自然景观,而“红瓦”,作为人类劳动的结晶,在青岛有着非凡的经历。在青砖黑瓦的千百年历史中,除了宫殿的红墙黄瓦,大多数百姓接触到的都是浓重的颜色,“红瓦”是殖民者进入青岛刻下的烙印,它的来源如何?且听我们一一道来!
色调 由青砖黑瓦到红瓦绿树 
  青岛位于东海之滨,在胶州湾之入口处,背山面海,形势天成。光绪二十三年(一八九七)德国强租胶州湾,辟青岛为市场,大事建设。直到如今,青岛的外貌仍有德国人的痕迹。例如房屋建筑,屋顶一律使用红瓦片,山坡起伏绿树葱茏之间,红绿掩映,饶有情趣”,梁实秋在《忆青岛》中的一番话,基本表述了红瓦的由来。现在的人们很难想象,没有红瓦的青岛,应该是什么颜色?
  无论是翻看老照片,还是听老青岛人回忆往事,除了“茅草屋”,就是黑瓦房,甚至,西镇周边来港口谋生的外来居民还在窝棚里躲避风雨。“红色”,与青岛尚无缘分。
  1891年,胶澳设防,第二年,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兵驻扎青岛,总兵衙门应运而生。大片青砖黑瓦的建筑显示着衙门的庄严和肃穆,在练兵之余,极目远眺,浩瀚的海洋,蔚蓝的颜色,不知不觉中,章高元已永远地被载入一座后来名为青岛的城市史册。1897年,栈桥上响起了入侵者的皮靴声,觊觎良久的德国人践踏上青岛的土地。陆续拆除了青岛村、大鲍岛村等,青砖黑瓦瞬间成为一片瓦砾,青岛也结束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中西文化在建筑上的碰撞也在此时开启。
  在今天的中山路、市场三路、堂邑路、济南路、沧口路和冠县路的交会之区,曾是一片窑厂。“大鲍岛村北有一片岭地的土质特别适合烧砖烧瓦。那时候,虽然贫困人家是用土坯为墙、草为顶,较富有的人家还是盖砖瓦房的,而胶州湾一带使用的砖瓦多由大鲍岛村供应,王家窑厂在清末时已是远近闻名”,青岛文史专家鲁海先生对大鲍岛的描述足以说明,在大窑沟建窑厂并非德国人的发明。这一点在德国胶澳总督府日的报告《青岛工商业概况》中也能得到证明:“青岛最早的工业是中国人以极大努力建成的砖瓦厂,几乎每家中国砖瓦厂都拥有数座砖窑。这些砖窑从小泥洼到小鲍岛,翻过山岭一直延续到扫帚滩一带(今青岛港八号码头附近)”。据悉,当时的窑工以木质砖瓦模手工操作制坯,以柴草为燃料,用马蹄形小土窑焙烧,主要生产青砖和小弧瓦。“青岛的红瓦是德国租借时期开始的,是德国人带进来的”,文史学者王栋告诉记者,这也说明,德国人改变了青岛的规划,也改变青岛的颜色。
  “大窑沟最早的德国企业是捷成洋行”,王栋说。虽然目前红瓦收藏者厉永昌先生发现的多是德远洋行的瓦片,但王栋认为捷成洋行的砖瓦产量应该比德远洋行多得多,“捷成洋行窑厂占地面积最大,产量也多,青岛的胶澳皇家法院等建筑使用的就是捷成洋行的红瓦,而且,捷成洋行的红瓦还通过胶济铁路运输到了沿线,比如潍坊的坊子就有捷成洋行的红瓦,还有济南等地,只要是德国人的房子,都有‘DIEDERICHSEN. JBSEN Co.&TSINGTAU’字样的瓦片”。
  瓦片上刻字便是从德国人开始的。这也方便了我们查询一栋建筑的建筑年代和维修时间。根据贺中先生在《青岛书房启幕主题展——青岛的红瓦是怎么来的》一文中称,根据德国波恩大学马维立教授教授提供的资料显示,最初的捷成洋行(Jebsen Co.)于1895年在中国香港成立,日《胶澳租借条约》在北京签订后,洋行创始人雅各布·叶布森,和同事海因里希·叶森、商人海因里希·迪特里森一起乘船来到胶州湾,寻求商机。“青岛开埠之初所蕴含的各种需求,让三人兴奋不已,他们一拍即合,并于1898年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Diederichsen,Jebsen&Co.(捷成洋行)。合资公司的原始股本中,迪特里希森占50%,叶森和叶布森各占25%”。
  捷成洋行窑厂的面积占据了大窑沟大片土地,从老照片中就可以看出这座洋窑的规模。当年大鲍岛村北有条大沟,而沟顶上有一小村落,据老青岛人讲叫“孟家沟”,这里的村民大都姓孟。德国租借青岛后,“孟家沟”的命运和青岛村以及会前村一样,被收购强拆,不同的是,这片土地最初的作用是建立窑厂。大窑沟的名字便由此而来。
  和窑厂有关的名字,在青岛还有,鲁海先生告诉记者,“大尧和逍遥也与窑厂有关,原来叫大窑和小窑,我记得十五六岁那年,我还骑自行车到大窑玩,那里有个湾,顺着今天的奥帆中心一路入海。夏天还有不少人在里面洗澡。后来,因为大窑和小窑名字不好听,就改名为大尧和逍遥”。由此,记者联想到了梁实秋对大窑沟的称呼,“我曾在大雅沟菜市场以六元市得鲥鱼一尾,长二尺半有奇,小口细鳞,似才出水不久,归而斩成几段,阖家饱食数餐,其味之腴美,从未曾有”,把“大窑沟”叫成“大雅沟”,意味深远。
峻宇雕墙绕四围,绿窗红瓦间翚飞。台东镇连台西镇,比户灯光电气辉”,逊清遗老王垿在青居住20多年,写下《青岛杂吟》,感慨这座城市的美丽与繁华。作为清末的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这位二品大员曾穿梭于黄瓦红墙的华丽宫殿,辛亥革命后,乍一来到红瓦林立的青岛,怕更多的是新奇。入乡随俗,王垿买下了陵县路25号的一块地,专门请德国设计师建筑了一栋洋楼,“房子是二层楼,正面一层楼有两个门,二层中间有个阳台,看起来像‘品’字。二层加‘品’,就是二品官的意思”,王垿的重孙女王纹的解读,令人玩味。新潮的西式建筑,潜藏着传统的习俗,西洋外观中国魂,一如青岛当年。
  言归正传,捷成洋行“于1898年最先在大鲍岛北侧(中山路与堂邑路的接壤处)投资建起了大规模的窑厂”。该洋行业务广泛,开辟了由胶澳前往其他沿海口岸的航线、代理邮政业务,还瞄准了大兴土木的良机。很快,捷成洋行的红瓦覆盖在了青岛大量的建筑物顶上,“由于捷成洋行有自己的轮船,所以他们的红瓦甚至远销上海等各口岸”。和德远洋行比,捷成洋行建成的时间早,影响力大。该洋行还建成了第一座轮窑,进入机器生产。然而,“合久必分”,更何况生意场上瞬息万变。10年后,1908年年底,三大股东最终分道扬镳,“叶布森和叶森撤出了股份,回到香港。从日起,(青岛)捷成洋行更名为H.Diederichsen&Co.,直到1914年”。
  浙江路26号,安娜别墅旧址,如今已经变身“青岛书房”。近日,书房正在进行启幕主题展——青岛的红瓦是怎么来的。展出的是厉永昌先生收藏的各种瓦片。为此,记者专门联系了厉永昌,他告诉记者,根据他收藏的红瓦刻字来判断,虽然捷成洋行的窑厂产量大,但流落在民间的还是德远洋行的多。在《安娜别墅的前世今生》一文中,我们曾经提到,1899年,48岁的罗伯特·卡普勒和19岁的大儿子汉斯·卡普勒来到青岛。他们很快发现了青岛的创业机会,“制造砖瓦的利润相当可观,也比较容易上手,所以他们选择了这个行业创业”,卡普勒家族的后人说。很快,罗伯特开始经营德远洋行(R.KAPPLER&SOHN TSINGTAU),这个砖瓦厂位于大鲍岛和大港之间的大窑沟海滩上,约在1899年投产,工人多为中国人,由德国人教授生产方式。这和青岛的建筑工人模式相同,研究青岛历史城区的青年学者金山博士告诉记者,“德国人租借期间,在青岛培养了一批熟练建筑功能的工人,青岛的德式建筑都出自这些工人之手”。
专访 瓦砾堆里捡“宝贝”
  午后一时入港,遥见绿荫红瓦,参差错落的青岛市区,天主堂塔,虽尚未落成,然远看过去,已很壮丽。在青岛西北大港外第二码头上岸,立海关外太阳下候行李,居然汗也不流,大约最高也不过只有九十摄氏度的温度,青岛果然是凉”,日,郁达夫在日记中如此描述。
  青岛清凉因为海风的缘故,也因为清新的颜色。
  红瓦市场最初被德国人统治着,1901年,还出台了租借地《城市规划》,明确此后建筑屋顶一律改用红色陶土瓦,从此以后,片片红瓦闪耀青岛。政策蕴含着商机。早期崛起的较大规模的砖瓦窑厂,除了捷成洋行、德远洋行,还有馥香洋行、大丰洋行等。馥香洋行由Laengner兄弟开办于1899年,其窑厂位于黄岛前湾村,后来两兄弟又合资开办了义和祥窑厂,并生产建材等。大丰洋行由德国人Josef.J.Beermann1900年开办,窑厂位置在麻湾(现属胶州市)。王栋告诉记者,大丰洋行开办得时间较短,1905年洋行经理就离开了青岛,“他应该移居到了天津。1906年,我看到了他在天津活动的记录”。1899年,德国买办魏希成在胶县麻湾河口开办了大成窑厂,用德国产的瓦机制作平瓦,再用德式轮窑焙烧,所生产的平瓦专供青岛城区建筑德式楼房。德国人还在孤山、沙岭庄分别设立砖瓦厂,均备有50马力原动机。“德国人生产的瓦片主要用于欧人区”,王栋说。厉永昌在收藏中发现,德国人生产的牛舌瓦基本用于欧人区的德式建筑,“但好像方块瓦是德国人给华人打造的,当然,华人区也有牛舌瓦,不过应该是后来修补增添的”。
  随着江浙沪以及山东周边等地来青岛投资的商人增多,华商也加入到了开办窑厂的行列中。近代青岛民族机制砖瓦,最早始于1913年3月刘明卿,他投资2.6万银元在湖岛村开办了祥利窑厂。安娜别墅的继任者——当年的“金融巨头”刘子山,也曾在窑厂赚了一大笔,据“刘子山传记”的作者贺伟称,刘子山位于大窑沟的复合永(一说福和永)窑厂“建于1913年,窑厂注册资金为5万银元,雇佣工人250人。窑厂有德式制砖机和制瓦机各一台,年生产建筑用砖600万块,瓦30万片,年销售额达7万银元”。
  由于土壤资源有限,加上大窑沟城市建设开发,窑厂纷纷迁至孤山、红石崖等地。
  在“一战”炮声中,日本取代德国,强行侵占青岛,并开始在青岛设厂经营砖瓦窑业。年,谦盛合、泰记、玉昌、公兴义等8家窑厂相继设立,共建有土窑30余座。但是由于竞争激烈,这些窑厂停产关闭。但新生窑厂仍如雨后春笋般林立……
  印刻在红瓦上的斑驳字迹,书写着它们与城市同步的命运,虽然几经易主,但它们诞生于青岛大地,孕育着城市的灵魂。如今,它们静静地徜徉在绿树掩映之中,成为这座城市最独特、最自豪的风景。
  本专题文/本报记者 张文艳
  厉永昌,红瓦收藏者,1959年出生于青岛,现就职于青岛59中。
  废旧的瓦片,扔在马路上,恐怕没有几人能注意到,没想到,在厉永昌手里,它们成了宝贝,各种各样的形状,雕刻着“出生”信息的字母和汉字,是历史最好的见证。
  提起与瓦的缘分,一直爱好文史的厉永昌先生告诉记者,在他新婚初期,对象住在龙江路和大学路一带,那里老楼林立,人文气息浓郁,他首先被这些院落里的铁艺门吸引,“大约有三四年的时间,我在欣赏和收集铁艺门,但这项工作太费事了,一个是门太大了,不宜放,一个是我去看门,人家还以为我去踩点”。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厉永昌在大学路16号甲丁敬臣旧居处得到了几片瓦,上面雕刻着捷成洋行的字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一听说哪里房子要拆,就立刻赶过去,有时候是一大早,有时候在下班后,一点一点地收集起来,现在也忘记当时怎么走过了”,不过,让厉永昌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在莱阳路一施工现场,他准备去寻摸几块拆下的瓦片,正深一脚浅一脚地查看,突然,从旁边窜出一条大狗,“吓得我几乎是连滚带爬地跑出来”。
  还有一次,听说沂水路一栋建筑要拆,等了两年,说不拆了,厉永昌便放弃了。没想到,有一天,他坐车路过,发现正在施工拆建,他一下车就迫不及待地飞奔到现场,结果发现晚了,现场已经变成一堆瓦砾,在垃圾堆里,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两块较好的脊瓦,一片较全,一片只有半个。
  如今,厉永昌收藏了六七十块不同品种的红瓦,种类多样,多为德国租借时期生产。他还与志同道合的朋友组成小团体,“我们收藏红瓦的大约有四五人”。去年,在青岛市邮电博物馆举行了红瓦展览后,不少朋友也纷纷把自己的珍藏拿出来送给他。他至今还深刻记得,一位朋友送给他一片特殊的红瓦,“在房顶的筒瓦和脊瓦之间,有一片连接瓦,与牛舌瓦差不多的厚度,插到两种瓦之间,填补缝隙,现在不少建筑没有添加这种瓦,就显得头高脖子短,很不协调”。有一次,在参加活动之后,朋友递给厉永昌一个纸盒,他立刻猜到里面装的就是他一直盼望的连接瓦片,回家打开一看,果真如此,真是欣喜若狂!“这种附件产量不大,但能够起到固定作用,这也就是为什么红瓦能在楼顶保持百年的原因”。
  捡到宝贝,存放问题一度愁坏了厉永昌。“家里搁不了了,我就把沙发扔了”,当然家里人开始是反对的,“每次把瓦捡回来,我便连忙跑到卫生间里,刷洗一番,边洗边高兴”,然而,接下来烦恼又来了,往哪儿放呢?后来实在没地方放了,“我们学校的校长主动让我把它们放到学校里面,还让学生们看,认为这是近距离看青岛的最好方式”。
  在厉永昌的眼里,他希望收藏到珍贵的红瓦,但又不希望有更多的瓦被替换下来,因为那就意味着又一栋老建筑被拆除,百年红瓦的质量让他感慨,一片片红瓦所承载的青岛缩影让他异常感动。红瓦是城市传承者触摸历史的真实凭证,它身上的温度温暖着厉永昌,也温暖着他的“老街里足球队”“老街里乐队”,而它们,还曾用自己的身躯温暖过很多的青岛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黄岛红石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