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求各个dnf刷图职业排行2015人口笔记

DNF异界各职业实力排行榜_飞翔单机游戏网
您的位置: →
→ DNF异界各职业实力排行榜
【飞翔导读】目前的异界中坚力量,人口基数职业,从神一样的到翔一样的都很多,玩得好的红眼给队友一种“就算装备不够豪输出不够高,依旧在异界很带感”的印象
  前序:楼主从60版本开始被异界打,一直被打到现在,各种号各种姿势都尝试了,现做个汇总,欢迎各职业高手回复点草说的不对的。  鬼剑系:  红眼:目前的异界中坚力量,人口基数职业,从神一样的到翔一样的都很多,玩得好的红眼给队友一种“就算装备不够豪输出不够高,依旧在异界很带感”的印象,印象最深的是,在场面不清晰时,果断站板边一个狂龙之吼,大吸把怪聚的妥妥的;在异界,死扛可以作为一个保命技能,但不至于随时都脱装备靠它满血。跟着队伍的节奏,做好无色爆发的红眼非常强,综合实力相当不错。  白手:前人口基数职业,由于计生得当,目前人数少于红眼。在异界组到的白手并不多,能爆发出输出的就更少见了,但是那扫数爆发出高输出的并不一定是是粉红红或者金闪闪,在大叔的buff下,一把高基础的强10粉武器,配合合理的切武器出buff和合适的动手时机,输出相当给力,会玩的和不会玩的差很远的职业,不靠谱的太多啊喂。  :红绿蓝紫阵一铺,咱就嗨皮的在上头轮怪了,辅助能力太强了啊,本身实力也碉堡,不管是流还是小招流都相当有输出,缺点是输出过程较为死板,节奏比楼上两个慢些,要么其他人来配合鬼泣,要么鬼泣打个提前量去把地毯铺上配合队友papapa,这职业皮脆血少,在沃利啊之类的地方走位比其他职业有更多一点要求。  修罗:修罗在异界的定位我觉得是个法系控制职业,不仅仅是冰波的冰冻类,扎热和不动的抓取类控制,珠子超高频打击也可以控住大多数场面,暗强流那棉花的伤害相当碉堡。而且buff随身走,不像鬼泣需要临时搭建合适的战场,随时可以出手进入自己的输出节奏。做好中远程输出兼顾列波,扎热,不动跳各种阶段,很适合异界的职业。  枪手类:  漫游:说实话漫游是我固定队友之一,从他身上感觉这个职业就是一个炮台,一个全身心投入到输出上的职业,全程的火蜥蜴,鹰眼,看情况的霸体和精神刺激药,让漫游完全成为一个杀戮机器。打异界,攻击型消耗品的消耗远远大于HP,当然回报也是非常高,那输出太给力了。  弹药:在冰冻和眩晕控制不给力的今天,弹药基本是以输出的身份出现在队伍中,空射爆炎的爆发力很可观,也不容易被干扰,但是冰火弹的真空期,就显得比较酱油,而且控制技能运气成分太大,本身输出距离不算太远,在没有空射时容易被各种冲击波影响节奏,从我自己玩到组到队友来看,都是一个感觉,输出强力,但非常依赖队友提供一个合适的输出环境,所以,私以为尽力提升输出就是弹药对队伍最大的贡献。  机械:机械真的没组到过活着打完的,不妄自评论,我知道这黄蜂6、魔控6的高端很多。  大枪:跟漫游的定位比较相似,小技能固伤+百分比,大技能基本固伤站了绝大多数,爆发力相较漫游较弱,但持续能力极好,永远都有技能可以保持一个平稳较高输出。攻击距离很远,还是拿沃利说,站在绝对安全的地方也可以把它打的生活不能自理,本身装备重甲,生存能力相当不错。无色大招爆发力较强,引力炮聚怪非常舒服,前提是无色反应掌握好。  格斗类:  气功:女气功在异界辅助为上表现很亮,尤其是堆光兵的纯奶,对物理系百分比的buff非常巨大,个人战斗力提高30%以上不成问题;罩子套的女气功则是在输出环境上给了队友绝对的安全,念气罩+究极念气罩+念气罩的超长时间无敌,在绝大部分情况下足矣配合队友击杀掉一切目标;输出流的并不算太出彩,西林6念气波虽快,但太过平稳,猫拳流爆发高,但是真空期太长,跟同装备档次的布甲输出职业横向比较,几乎看不到优势,各种输出亮点被自身辅助能力盖过。男气功,由于猫拳全程,大招冷却长且百分比不给力,这职业正在xxx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不管一套技能能打出多少,总归还是没xxx站的总输出比例高,被动觉醒不能叠加,减防优势体现不出来,伤害上不去,输出布甲系倒数数一数二。亮点也是念气罩,稍微堆一下等级和冷却时间,可以轻松的gbl2图,走狗boss全程罩子过,对于做“头号危险人物”非常合适,但是也仅此而已。  街霸:女街霸有意识堆一下网子,挑衅了动手网,偶尔还是可以抓到boss,绿名中招率大概一半,确实和谐的很惨,但是作为一个控制兼输出的职业,并不是离了网就不能打。伏虎的长时间抓取这就足矣让毒王成为在异界的控制职业,街头风暴强制眩晕,无视等级抗性,一个不按x的风暴的控制时间很长,长到其他队友可以打完基本一套无色。男毒组到的都略显酱油,虽然尽力在输出,在控制,但是伏虎的时间略短,血色风暴僵直效果不如街头风暴的眩晕稳定,加上输出非常依赖异常伤害,恰好异界很多绿名的异抗很高,至少说,男毒输出在同装备档次重甲职业中,并不算高。  散打:男女都是很吃装备的存在,一旦有了装备,队友可以是辅助,是输出,是控制,是酱油,是尸体,都不会影响这个职业的爆发能力,唯一的区别就是,男散打的闪电之舞聚怪效果不错,女散在输出上走的更专业,但也更依赖操作者对怪物的理解,或者依赖于队友的聚怪。  柔道:这个职业不敢评论,虽然组到过很多,但是在吗啡屋,这职业的强力程度有目共睹,我万一说出点什么大不敬的,给封杀的怎么办。  法师:  豆婶:我觉得是“看起来打得很high其实不放大招没什么输出但是仔细一看不放大招输出还是很不错”的职业,职业本身对操作要求略高,当然对装备要求也不低,完全不是红战士那种一身满抗魔就可以拖尸体的情况。虽然前期苦逼,但是成型后的输出力非常碉堡,组到没成型的力法都打得很卖了,或许是这个职业的难度设定,让那些不认真玩的都死在练级路上了。  亲女儿:大魔导师这名字,这气派,俨然一代宗师。一把高强武器,灾难3,各种散件堆下,亲女儿上衣批上,定位就跟漫游一样,姐就是输出,放黑洞是为了更好的输出,放冰墙是为了保护自己以便输出。在自身强大buff的支持下,把技能砸到怪身上,基本就赢了,当然,脆皮程度年度第一,必须注意自保。  女皇:召唤,一个孤独的职业,一个被添加了“卡逼,散怪,没输出,捣乱”等苦逼关键词的职业,但这不能阻碍一个配装正确的召唤的强大。对于单体怪物的绝对压制力,轻松把高格打死在车上的职业,对异界整体形势多做了解,对控制怪物的手法多加练习以后,一拖三什么的,都是小菜,更何况是组队了。  萌道:前有无限改星套,现有冰车套,异界收益非常高的职业。各种装置带来的霸体和减伤,使得魔道能够从容的输出,熔岩,冰雨,改星对站位要求都很低,在异界不用硬拼的职业,生存就有了保证。很直观的感觉就是,一个很萌很暴力的loli。  爆破:看起来在划水其实在努力输出的职业,xxxxbiubiubiu就是最大输出,biu个魔法炮那就是爆发,什么地炎啊,电墙啊,冰雨啊都是清小怪的,最多在boss站用用暗战和火旋。曾经被吐槽“男法真是垃圾,姿势难看还没伤害”,还真是对不起啊,版本问题,施放不吃速度加成,永远这么慢,所以对预判和走位有些要求。因为有不死,仅比元素硬1%,不可仗着重生乱来,异界不给面子。  冰洁:旋冰穿刺这么多人说过我就不说了,至少极冰绽放在异界我就觉得很不错,强制僵直,可以定住霸体,可以打断治疗之舞,穿刺用不好就是救怪于水火,用好了就是聚怪压制一体化,多提升操作和配合默契程度才是出路。  大叔:  蓝拳:风一样的勇士,无穷无尽的攻速,哪怕他打的不高都很带感。组过唯一一个是野马6的,那爆发力我都流汗了,这货现在这么强是闹哪样。物理系百分比,提升武器,凑上套装,嗑个鹰眼=毁灭世界。世界都能毁灭的职业,在异界怕谁。  驱魔:这里有H叔等高手存在,不乱说了,套路定了其实都是一样的,法驱打出个性不算容易。力驱没组到过成型的,不过三板斧的霸体在这个满地起身冲击的异界,太实用了。  金身:什么叠2层缓慢再buff啊肯定轮不到我来说,做好buff可能就占1/4的时间,其他时间,那仅有很低等级的矛,甚至是虎袭都是大叔的爱,多用一下,可能就对队伍的效率多一点提升。因为接触到的大叔都很专业,不赘述了。  黑妹:不提行了,一句话:刺客带着怪飞了那真心是为了输出,不是挑事;死灵刷刷的砍也不是划水,那就是爆发
飞翔声明:飞翔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评论:0 次
阅读本文后您有什么感想? 已有 0 人给出评价!前言还在小时,每每听到秦淮乌衣巷的故事,不禁为它的传奇所迷恋;每每读到盛唐的朱雀大街,不禁为它的气势所夺魄;每每看到华美的清明上河图,不禁为它的繁华所神往……六朝之建康,盛唐之长安,北宋之汴梁……这些屹立在世界城市史上不朽的丰碑,你们是多么的令人仰望,我们的勤劳而智慧的先祖们,又是多么的伟大啊!拨开层层的迷雾,遥望这一座座古代的大都市,不禁生疑:多少城市号称“百万之都”,可你们究竟能有多大呢?  小女子不才,这便带您走进这一扇扇尘封已久的历史城门。          在城市地理学中,衡量一个城市发展规模大小的最基础数据,便是城市人口。    此城市人口,不是城市所辖区域的人口(非现代的地级市总人口,非古代的某某府、郡总人口),甚至严格来说,也不是城市的市辖区的总人口(非古代的某某城市的附属郭县的总人口)    本文所定义的城市人口,仅仅是指:城市建成区的成熟区的常住人口,放在古代,通俗的说,也就是城墙内的人口。(人口数据的年限截止到1950年以前)    有许多朋友可能不乐意了:为啥限定得如此之死?    答曰:小女子毕竟不是爱好历史出身,仅仅是因喜欢地理,半夜出家(额,半夜,不是半路……的确都是半夜写的)。所以看一些历史问题的角度,与大多历史爱好者不同,更倾向于用地理的思维去解决,而非徘徊在对历史抽象出来的场景,进行有序的分析与判定。了解小女子的人都知道,这个奇怪的MM,一向致力于——将历史地理的模糊描述,转化成数字清晰的表述出来,也就是所谓的“历史地理学的模数转换(ADC)”。既然要数字化,自然就要先确定好一个取样区间。这个区间越明细,最后得出的结果,也就越清晰了。    所以本文的标准,有些严格,数据也会略微保守。    然外国史部分,由于条件简陋,找不到太多的第一手史料,加之小女子的外文水平实在惨不忍睹,无法对其穷追猛考,所以反见比较宽松。    对己严,对他人松,只是局限于小女子对史料的掌握程度而已,还望读者大大们,千万别上纲上线到“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那就算跳到黄河也洗不清了
?_べ |||          小女子自知此文的某些数据争议比较大,纯粹抛砖引玉罢了。盼各位达人们,不要嘴下留情,不足之处,尽管指出。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先丢个自制的封面
目录        
前言————————————  
封面————————————  
目录————————————  
中国北方城市————————  
中国南方城市————————  
东-东南-南亚城市——————  
西-中亚城市-————————  
南欧城市——————————  
西-中-北-东欧城市-—————  
北非城市——————————  
撒哈拉以南非洲城市—————  
北美洲城市—————————  
附图————————————  
后记————————————      
南美洲城市、大洋洲城市本来要写的。后来发现,就手中掌握的资料,没东东可写。只好悲催的浮云掉了。
  中国北方城市          殷      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时,百姓众人曾有“曷震动万民以迁”的发问,可知当初人口至少有1万人以上。    公元前1200年,武丁前后,人口约3.5万。    公元前1110年,文丁前后邑总人口约略增至6万人以上。    公元前1070年,纣王时大概达到7.3万人以上。     梁晴分析:殷都初期为一万人,到了中期发展到了3万多人,到后期人口发展到5万人。    而按宋镇豪分析:截至1991年以前发表的考古资料,殷墟历年发现或发掘的殷墓墓葬数量,累计总数已达6277座以上。按年代可以分为一、二、三、四期。根据各期的数量比,可基本反应殷人口增加速度最快时期是在武丁前后,人口数竟超出前期6倍左右。以盘庚初迁时万人计,经小辛、小乙、武丁三王短短几十年间,卫星城类型的都邑人口就增至7万人左右。文丁以前王邑总人口约略增至12万人以上。乙辛时大概达到14.6万人以上。    朱彦民认为:墓葬情况并不能完全反映殷都人口数量。因为一定阶层居民死亡后才能入葬,而大量居民(如奴隶)死后并不专门为之埋葬。另外,“死于兵者,不入兆域。”因作战而丧命于外地的众多战士(身份多为平民),也未能葬于都城的族墓地。因此,仅以墓葬数量比例而推测社会人口,影响其结论的准确性。都城达到最盛时的面积大约为30平方公里。但这不是殷都人口聚落的实际面积。因为都城的规划布局中,不仅有居民区,还有其他的非居民聚落区。估计殷墟都城内居民区面积为10平方公里,即平方米。以每人占32平方米计,则殷墟都城人口最高时达到近300000人。30平方公里的遗址面积,是殷墟都城发展至殷末之时的最大面积,它是自盘庚迁殷之后逐渐发展扩大至此的。相应的,殷墟都城的人口在达到30万左右之前,也是经历了一个一步步地增多的过程。    我个人认为:宋老师所据的是殷墟各期墓葬数量的比例,乘以初始值1万。的确有有参考价值,但是,越在前期,墓葬保存的难度就越大,数量就越小,保守认为,应该在他的数据上减半比较妥当。不然迁都才过百年人口就是原来7倍,过于骇人听闻。但入不用墓葬情况,用殷墟的占地面积去推算常住人口,可能会相差更远。毕竟古代每个人的占地面积,实在浮动太大了。      【《尚书·盘庚下》】    【《周礼·春官·冢人》】    【《试论商代殷都人口的自然构成》(罗琨) 1995版】    【《从殷墟发现的墓葬看殷都的人口问题》(梁晴)1991版】    【《夏商社会生活史·夏商王邑人口分析》(宋镇豪)】    【《殷墟都城的人口与经济》(朱彦民)】    
  洛阳(洛邑)      公元前1000年,成周,人口5万。    公元前700年,洛邑,人口9万。    公元前650年,周襄王二年,洛邑约有人口11.7万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公元前600年,洛邑,人口13万。    公元前500年,洛邑,人口19万。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不过这个食邑应该是虚封,大概有六成就算不错了。按照当时一户为5口算,当时在洛阳附近大概生活了30万人。    公元2年,西汉平帝元始二年,洛阳有户52839,以每户6.3人口计,注人口则有33.3万。    东汉雒阳城垣周长约13公里,东垣长约4.2公里,西垣约3.7公里,南垣约2.46公里,北垣约2.7公里。面积约11.16平方公里。    公元100年,东汉永元十二年,定居的人口达51万。    公元263年,曹魏景元四年,首都洛阳人口应该不下30万。    北魏孝文帝迁都,都城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折合面积约60平方公里,是汉魏雒阳的六倍,南朝建康的三倍。    公元501年,北魏景明二年。《洛阳伽蓝记·卷五》记载:“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户十万九千余……”按《通典·食货》记载的464年的户口比率系数5.17,总人数约56.3万。    隋洛阳城周回五十二里,南垣长7290米,北垣长6138米,东垣长7312米,纡曲的西垣长6776米,总面积约47平方公里公元592年。    公元592年,隋开皇十二年,“隋之极盛,可比汉代”,洛阳城内居民约在50万左右。    公元621年,唐武德四年,李世民攻王世充,由于洛阳坚守难下,“太宗遣诸军掘堑,匝布长围以守之。”(《旧唐书·本纪第二》)最后造成洛阳人口锐减:“民食草根木叶皆尽,相与澄取浮泥,投米屑作饼食之,皆病,身肿脚弱,死者相枕倚于道。皇泰主之迁民入宫城也,凡三万家,至是无三千家。虽贵为公卿,糠核不充,尚书郎以下,亲自负戴,往往馁死。”(《资治通鉴·唐纪五》)城破后,洛阳城中人口,不过3000户,1.7万人。    公元652年,唐永徽三年,人口大约是隋朝大业的三分之一强。推断出18万左右。    公元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大唐帝国人口普查。以洛阳为首的河南府统县26,有户194746,口1183092,其中河南、洛阳县及居住在城内的人口总数约为50万。    公元880年,唐广明元年,经过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继之而起,人数锐减,大概只有4.7万。    公元1109年,北宋大观三年,估计洛阳人口在20万左右。    公元1208年,金泰和八年,洛阳早已成为历次征战之地,人口大批南徙,大概只剩下8.7万。    公元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洛阳县人口曾一度达0.957万口。    公元1412年,明永乐十年,洛阳县人口8.3124万。    公元1482年,明成化十八年,洛阳县人口为8.5124万。    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时洛阳县有11031人丁计,则期时总人口数约在5万左右。    公元1721年,清康熙六十年,洛阳人口约近10万。    公元1745年,乾隆十年,洛阳人口达20万。    公元1775年,乾隆四十年,洛阳人口达24.6168万。    公元1916年,民国五年,洛阳县有人口591022人。市区人口照一半计,29.6万。    公元1933年,民国二十二年,洛阳县有人口519876人。市区人口照一半计,26万。    公元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洛阳县有人口516914人。市区人口照一半计,25.8万。    公元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洛阳县有人口495520人。市区人口照一半计,24.8万。    公元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洛阳县有人口480254人。市区人口照一半计,24万。    公元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4月洛阳第二次解放,6月市公安局开始解放后第一次人口统计。其时洛阳县、市并存,市较县范围为小。市区包括城内及西工、下池、五女冢、翟家屯、西小屯、金谷园,岳家村、马坡、塔湾等城外围村庄,总计人口10.5424万。   
    【Tertius Chandler, Four Thousand Years of Urban Growth: An Historical Census, Lewiston, NY: The Edwin Mellen Press, 1987. ISBN 0-.】    【George Modelski, World Cities: –3000 to 2000, Washington DC: FAROS . ISBN 0--4. Modelski’s list of world’s largest cities (p. 218) 】    【《洛阳历代人口发展考索》(来学斋)】    【《史记·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汉书·地理志》】    【《三国志·魏书》】    【《晋书·地理志》】    【《晋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谭其骧)】    【《洛阳伽蓝记·卷五》】    【《通典·食货·历代盛衰户口》】    【《旧唐书·本纪第二·太宗上》】    【《资治通鉴·卷第189·唐纪五》】    【《新唐书·地理志》】    【《元和郡县志》】    【《宋会要》】    【《中国人口史》(吴松弟)】    【《大明一统志》】    【《河南通志》(成化版)】    【《河南府志》(乾隆版)】    【《洛阳县志》(嘉庆版)】    【《中华民国统计提要》】    【《河南民国统计资料汇编》】    【《河南人口地理》(林富瑞、陈代光)】  
  临淄      前600年,人口大约14万。    前500年,人口大约20万。    前386年,人口大约32万。    前333年,“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按当时一户五人计,大约35万人。    前320年,人口大约36万。      【George Modelski, World Cities: –3000 to 2000, Washington DC: FAROS . ISBN 0--4. Modelski’s list of world’s largest cities (p. 218) 】    【《战国策·齐策一》】  
  开封      前333年,魏国首都大梁城,人口大约30万。    按《中国城市历史地理》的描述,北宋开封城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城及其附近郊区所在地,分内外三重,即外城、里城和宫城。外城是利用后周都城外城加以展筑,由原来的周长48里233步展至50里165步。按正方形计算,面积27.37平方千米。南三门,北四门,西三门,东二门,共计12个城门。外城亦名国城,城壕曰护龙河。里城即今开封城的前身,明代包砌青砖以后才形成今天的开封城。“周回二十里一百五十五步。唐建中初,节度使少勉筑,皇朝曰阙城。”面积4.49平方千米,南北各三门,东两各二门,共计10门。宫城亦名皇城、大内,周回五里,位于里城北部中央,接近正方形,面积仅0.26平方千米。    984年,北宋太平兴国九年,总人口估计20万左右。    1074年,北宋熙宁七年,城区人口估计53.4万左右。    1102年,北宋崇宁元年,城区人口估计82.5万左右。    宋代户籍统计分主户和客户,主户可看做自耕农,而客户就是流动人口而受雇于主户为主户耕田的人群。宋朝的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最繁荣的,所以流动人口也应该是最多的。《三朝北盟汇编·卷一》与《邵氏闻见前录·卷六》记载,太宗时,宰相赵普出镇邓州,曾说“验彼人家,三分内二分是客。”《直讲李先生文集·卷28·寄上孙安抚书》记载:仁宗时,李觏说:“今之浮客,佃人之田、居人之地者,盖多于主户。”《皇朝文鉴·卷一》记载,北宋中叶,即有“主户益耗,客户日益多”之说。吕南公《与张户曹论处置保甲书》:“(神宗时)大约今之居民,客户多而主户少。”《历代名臣奏议·卷106》哲宗时的吕陶说:“天下自耕而食,为天子之农者十无二三,耕而食于富人而为之农者,盖七八矣。”《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所列主户客户数值比例看,主客户比值在7:3~6:4之间。可以看出,未被官府统计的客户,几近被统计客户的2倍。那么真实户数,(7+3+3*2)/(7+3)=1.6,就应该是1.6倍于如今户数。今存宋代的主、客户统计资料,其实是省略了主户和客户中各自包括的乡村户和坊郭户分数。而《宋史·地理志》等户口统计资料,则连主户和客户的分类统计也予以省略。《宋书·地理志一》载:“崇宁户261117,口442940。县十六。”这是不算女口的。此外,京官与候补官员按4万计,宫中人口按10万计,僧侣道士2万计,其他各色人口1万计。    下面我们来探讨下驻扎开封城的禁军有多少?北宋禁军数量相当庞大,而几乎有一半禁军用来捍卫无险可守的京师。太宗时全国兵力37.8万人,其中驻守京城的禁军为19.4万人;英宗时全国禁军66.3万;仁宗时全国禁军82.6万人。《北宋国防战略对禁军战斗力的影响》按《宋史·兵制》的记载,指出:“仅以仁宗时为例,当时全国禁军共有1297个指挥,而其中最精锐的684个指挥便驻守于开封附近。”但每指挥兵力规定是500人,实际上却往往少于此数。根据《长编·卷77,卷99》记载,真宗时的规定,捧日军与龙卫军每指挥仅有300人或250人。而仁宗时,从《包拯集·卷8·请移冀博深三州兵马》其中的“冀州那移马军十指挥”各指挥的兵力可知:“骁锐第三指挥三百五十八人,云翼第八指挥四百四十九人,第十一指挥四百七十三人,第十三指挥四百七十一人,第十四指挥四百六十二人,第二十一指挥四百七十人,万捷第一指挥四百三十九人”,万捷第七指挥三百七十五人,骁捷第三指挥四百二十五人,第五指挥四百五十人。宋神宗时,从《长编·卷247》也可得知:“步军司虎翼右第二军第三指挥人员三百四十六人”……看来都没满员啊,吃空饷?保守点,按八成满员率估计,则驻扎在开封府的禁军大概为684*0.05*0.8=27.36万。    接下来,我们不妨来略微探讨研究宋朝人口的一个焦点:宋朝户口比例系数(口/户)。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1083年,全国有户,口3300万。《宋书·地理志一》,全国有户,口4876万。这些口都没计算女口。如果按照男女比例1:1计算,两个户口系数,分别为1:3.83与1:4.67。程民生老师的《宋代家庭人口数量初探》所说:男女比例理应大致持平。但史料中宋代户均二口或二丁左右的记载,不是实际情况,确切地说不是一个同居同财的血缘家庭的真实情况。宋代每个家庭约有子女5人,一个三代同堂的标准家庭约9人,加上一定数量的小家庭和鳏寡孤独,社会平均家庭人口约7人。其中, 北方户均人口稍多,约9人;南方户均人口稍少,约6人。但是本文只需要宋朝大城市的人口情况,而非全国平均人口情况。小女子认为在农村的家庭规模,应该略微大于在首都的家庭规模。在参考了《长编卷·卷21,卷22》和一些宋人笔记等北方人口资料以及南宋时期江南的一些地方志后,小女子反复计算,估测结果如下:北宋时期北方户均6.8人,南宋时期南方户均4.4人。    以两宋时期汴京人口占开封府总人口的1/4计,这么算来,1102年开封城区的常住人口,计算如下:44.3*1.6*2/4+4*6.8+10+2+1+27.36/4=82.5万。大多数学者估计百万,比如《再论北宋定都开封——兼与宋长安和洛阳之比较》:“北宋定都开封长达168年之久,人口逾百万,是当时世界东方的大都市。”也有当代学者估计130万人口,这未免有些夸大了。而1074年“开封府熙宁户16万”,为1102年的61.5%。驻军数量相差不大。神宗时的开封城的总人口也可以大致算出:(44.3*1.6*2/4+4*6.8+10+2+1)*0.615+27.36/4=53.4。    1152年,金天德四年,城区人口估计在19.4万。    1208年,金泰和八年,城区人口估计在139万。    《金史·地理志中》载:“开封府,上。天德四年,户235890。泰和末,户1746210。县十五、镇十五。开封(东附郭。有古通津、临蔡关、汴河。)镇一(延嘉。)祥符(西附郭。有岳台、浚水、沙台、崇台、夷门山、蔡河、金水河、广济河、寒泉河。)镇三(陈桥、八角、郭桥。)”按《金史·食货志》上记载的户口比例系数1:6.58与1:6.36,以金朝开封人口占开封府总人口的1/8计,1152年为19.4万。此时金军制混乱,并没多少军队常驻开封城里,所以可以忽略。1208年为138.8万。《金史·卷17·哀宗纪》“(1232年)汴京大疫,凡五十日,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是数。”短短50天的大瘟疫,就能病死90多万人,令人恐惧万分!那当时汴京城中的人口总数又有多少呢?按照吴松弟在《中国人口史》的分析,大疫之后的次年,汴京降于蒙古时,城内还有147万口。战争之前,汴京人口当在250万左右。汴京城的这一人口规模是战争的产物,而非常态。这是因为,汴京围城之前,在蒙古骑兵的压迫下,金朝境内的居民开始南迁。金宣宗担心 南渡的军户可能会不忠于朝廷,下令将他们的家属尽数迁入汴京。贞佑五年(1217年),蒙古军队开始渡过黄河。宣宗下诏附近人民携带粮食迁入城内。汴京城市人口因此而大增。到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正月,蒙古军队兵临城下,又有大约50万名军人和家属迁入城内。由此可见,汴京城市人口之众多实为战争中人口迁移的产物。我个人的看法,吴老师估计的数据,过于庞大。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出,金朝鼎盛人口也许是在1208年,但开封人口的鼎盛,却应该是在瘟疫前夕,宣宗南迁(1214年)后,蒙古三路灭金,把许多百姓和军队都赶入了开封。这个时候开封人口肯定是过了120万的。    1312年,元皇庆元年,《新元史·地理志二》载:“汴梁路户30018,口184367。(壬子年数。)领司一、县十七、州五。州领二十一县。”按开封人口占汴梁路总人口的1/9计,只有2万人。比起金朝,人口减少得太快了,除开人为,也有自然原因。我们可以从史书中找到一些端倪。例如开封的属县封丘,《元史·地理志二》如此描述:“金大定中,河水湮没,迁治新城。元初,新城又为河水所坏,乃因故城遗址,稍加完葺而迁治焉。”元朝的黄河,在开封附近的确有过数次大的泛滥。      【《中国城市历史地理》(马正林)】    【《宋史·地理志一》】    【《宋史·卷187·兵制》】    【《续资治通鉴长编》】    【《三朝北盟汇编·卷一》】    【《邵氏闻见前录·卷6》】    【《直讲李先生文集·卷28·寄上孙安抚书》】    【《皇朝文鉴·卷一》】    【《与张户曹论处置保甲书》(吕南公)】    【《历代名臣奏议·卷106》】    【《册府元龟》】    【《长编·卷21,卷22,卷77,卷99,卷247》】    【《包拯集·卷8·请移冀博深三州兵马》】    【《新安志·卷1·户口》】    【《弘治徽州府志·卷2》】    【《至顺镇江志·卷3·户口》】    【《宋会要·食货·卷58》】    【《宋朝户口分类制度略论》(王曾瑜)】    【《宋朝兵制初探》》(王曾瑜)】    【《北宋国防战略对禁军战斗力的影响》(单浩良)】    【《再论北宋定都开封——兼与宋长安和洛阳之比较》(李合群)】    【《宋代家庭人口数量初探》(程民生)】    【《宋朝人口再估,突破2亿》(一箭清风)】    【《金史·地理志中》】    【《金史·食货志》】    【《金史·卷17·哀宗纪》】    【《鼠疫:战争与和平——中国的环境与社会变迁》(曹树基、李玉尚)】    【《中国人口史》(吴松弟)】    【《元史·地理志二》】    【《新元史·地理志二》】  
  先占个地方,收藏,然后慢慢研读
  好心细的计算,唉,佩服中……请勿打扰
  忽然发现,等等再细看下,不过好像在哪儿见过。
  北京      938年,辽会同元年,南京,城市户5000,口2.2万。
    1113年,辽天庆三年,南京,城市户2.5万,口15万。(当时包括郊县人总数,10万户,58.3万口。)    1208年,金泰和八年,中都,城市户5.6万,口35.5万。(当时包括郊县人总数,225592户,142.8万口。)    元大都于金中都城东北新建,外郭城方60里,今勘测南北长约7.6公里,东西宽约6.7公里。总面积50.9平方公里。    1270年,元至元七年,城市户7.1万,口18.4万。(当时包括郊县人总数,14.759万户,40.135万口。)    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城市户21.1万,口95.2万。(当时包括郊县人总数,43.7万户,208.2万口。)    明初北京城(即今内城)东西宽为6.67公里,南北深为5.31公里,面积35.4平方公里。嘉靖二十六年又在故城南边关厢的基础上建外城。外城东西宽约7.9公里,南北深约3.2公里。建外城后,北京的城市中轴线向南延伸至永定门,长度增至7.6公里,城区面积也增至62.5平方公里。    1375年,明洪武八年,城市户7.21万,口14.3万。    1448年,明正统十三年,城市户27.3万,口96万。(当时包括郊县人总数,55.3万户,219万口。)    1491年,明弘治四年,城市人口85万。    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城市人口83.1万。    1578年,明万历六年,城市户17.92万,口85.1万。    1621年,明天启元年,城市户15.12万,口77万。再加上30万军户,总人口107万左右。    1647年,清顺治四年,北京人口53.9万。    1651年,清顺治八年,北京人口42万。    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北京人口69万。    1711年,清康熙五十年,北京人口76.67万。    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北京人口100万。    1800年,清嘉庆五年,北京人口110万。    1821年,清道光元年,北京人口130万。    1825年,清道光五年,北京人口135万,达到清朝的城市人口鼎盛期。    1882年,清光绪八年,城市户15.5万,口77.61万。(当时包括郊县人总数,51.6万户,272万口。)    1910年,清宣统二年,城市人口76.4106万。    1912年,民国元年,城市人口72.5万。    1929年,民国十七年,城市人口91.9887万。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城市户28.4万,口151.3万。(当时包括郊县人总数,74.6万户,411万口。)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城市人口169.3万。    1948年,民国三十五年,城市人口188.7万。      【Tertius Chandler, Four Thousand Years of Urban Growth: An Historical Census, Lewiston, NY: The Edwin Mellen Press, 1987. ISBN 0-.】    【Tertius Chandler and Gerald Fox, 3000 Years of Urban Growth, New York, NY: Academic Press, 1974. ISBN 0-12-. Figures in main tables are preferentially cited. 】    【《辽史·地理志与营卫志》】    【《金史·地理志》】    【《金史·食货志》】    【《元史·地理志一》】    【《新元史·地理志一》】    【《明史·地理志》】    【《北京历代人口演变》】    【《北京人口历史地理》(韩光辉)】    【《中国人口史·明时期》(曹树基)】    【《明代北京城市人口数额研究》(高寿仙)】    【《简述明清时期北京城市地理研究·有关明清北京城市人口研究》(韩茂莉)】  
  支持一下。很详细啊,回家慢慢研究。
  邺      魏晋邺城周长7.8公里,大致呈2.4公里乘以1.5公里的长方形。面积3.6平方公里。东魏时于故城之南增筑南城,其面积约为故城两倍。隋文帝时平毁,不再复建。    公元544年,东魏武定二年。北魏分裂东、西魏后,邺成为东魏首都。“诏下三日,车驾便发,户四十万,狼狈就道”。邺大概40.8万人。      【《北齐书·卷二·帝纪第二》】    【《北史·卷六·齐本纪上》】    【《魏晋南北朝史札记》(周一良)】    【《洛阳历代人口发展考索》(来学斋)】    
  看过楼主的疆土考  学院派都没你专业哦  大作 大作  断一下楼
  LZ辛苦,顶起
  长春      1906年,清政府决定设立商埠局,在旧城和“满铁附属地”之间,建设商埠地。范围北至七 马路,南至二马路,东至永长路,西至大经路。占地约5.3km2,居住5万多人。长春商埠地的形成,标志着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形态雏形的基本确立,长春市三个分散的组 团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旧城、商埠地、南满铁路附属地、北满铁路附属地等四块不同类型的 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长春市区,形成一座土地连片、带状分布的城市形态,建成区面 积已达20km2,人口15万。    1944年市区面积为80平方公里,人口达121.7万人,超过东京(都市区人口),号称“当时亚洲第一大都市”,也是中国北方唯一一个多民族聚居城市,城市人口一半以上是少数民族。由于这个特性,当时被称为“东方小瑞士”。      【《近代长春社会变迁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艾凤巍】    
  大同      493年,北魏太和十七年,平城城区人口大约30万。      【《魏都平城、古罗马和君士坦丁堡》赵忠格】    
  中国西北城市          西安(镐京、长安)      公元前1000年,镐京,人口5.5万。《诗经·周颂》记载:为了播种,周成王一声令下,镐京方圆三十里内一次出劳动力两万人以上。    公元前800年,镐京,人口8万。有学者估计丰镐两京共有居民15万以上。    按年的《考古》、《考古通讯》等记录的数据,据实测,汉长安城的面积和布局,既有与文献相合之处,如实测的长安城周长25.7公里,合汉里六十二里强,基本符合文献记载的六十三里;但长安城墙的高度和宽度均超过文献记载。南垣长约7.6公里,北垣长约7.2公里,东垣长约6公里,西垣长约4.9公里。面积约39平方公里。《汉代城市研究》(周长山)与《汉代城市社会研究》(张继海)都指出:城市中的居民成分和职业多样,城市人口大约占人口总数的1/4左右。    公元前100年,西汉天汉元年,城区人口大约25万。    公元2年,西汉元始二年,《汉书·地理志》记载:京兆尹辖12县,有195702户、682468人。其中长安城有80800户,按京兆尹户均人口3.49人;按此计算,长安人口当为281900人。若将皇族、士兵及其他人员计算在内,当在50万左右。    公元140年,东汉永和五年,历经西汉末年的战乱,加之东汉建都洛阳,长安规模大为缩小。《后汉书·郡国志一》记载:京兆尹十城,户53299,口285574。按东汉长安、万年两县人口占京兆尹比例大概为三分之一,大约9.5万人。    公元280年,西晋太康元年,《晋书·地理志上》记载:京兆郡汉置,统县九,户39150。按西晋长安、万年两县人口占京兆府比例大概为36.4%,按当时全国户均6.57人推算,大约9.4万人。    公元613年,隋大业九年,《隋书·地理志》记载:京兆郡有308499户。根据《通典·食货七》609年的户口比率系数5.17,得出城内人口大概32.6万。加上宫内人口,与官吏驻军等,大兴人口约49万。    唐长安城外郭东西广9721米,南北长8651.7米,周长约36.7公里,总面积达84平方公里,是明清西安城面积之9.7倍,汉长安城之2.2倍、北魏雒阳城之1.2倍,隋唐洛阳城之1.8倍,元大都之1.64倍,明南京城之1.9倍,明清北京城之1.35倍,古罗马城之7倍,5世纪君士坦丁堡城之7倍,公元800年巴格达城之6.2倍。    公元639年,唐贞观十三年,长安城区人口40万左右。    当时京兆府有户207650,口923320。其中城内120坊得42450户,18.9万人。北衙禁军羽林卫6000人。南衙禁军每月1万人。其他人员成分数据依“王培华对737年的描述”减半。户口比率系数为4.45,按照下一段“742年”相同的算法,18.9+(0.6+1.8863)*4.45+1+7.5+0.5+1=40万人。这与西方历史学家钱德勒《四千年城市发展史》对637年长安人口40万的估计,刚好持平。    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长安城区人口约50万左右。    公元705年,唐神龙元年,长安城区人口约70万左右。    公元742年,唐天宝元年,长安城区人口94万左右。    关于唐长安过百万的说法,最早来源于日本的史学家。当代许多学者提出了质疑,认为只有70万左右。我个人认为,唐天宝年间的长安,人口应该没过百万,但也不止70万。《新唐书·地理志一》载:“天宝元年,京兆府京兆郡领县二十,领户362921,口1960188。”《太平寰宇记·关西道》载:“京兆府共分为487个乡和120个坊,其中长安、万年二县占104个乡和全部的坊。”以每乡(坊)平均户数计,二县共应得138500,其中城内120坊得74200户,这也基本符合宋代《长安志》的记载:“长安、万年两县共有11万户,城内8万户。”这么城内人口大概是40万。根据《汉唐长安的粮食供应与关中天地人关系的消长》(王培华)的描述:“(737年)皇室及服务人员15万、京官和京吏37727,到京师参加选官和科举者最高1万等四种人口,禁军及附近驻军15万。”但可以看出,“禁军及附近驻军15万”用此来计算不太合适,毕竟军队不可能都驻扎在长安城内。天宝元年,北衙禁军四卫大约2万人,南衙十二卫计12万,每个月1万轮班。那么驻扎长安的总兵力应该3万左右,南衙家属应该在城外,北衙家属算城内的比较合适。京官和京吏37727,这应该算户,再根据《资治通鉴·卷208》与《新唐书·地理志》的关于京兆的户口比率,大概是1比6。唐朝长安城宗教昌盛,狄仁杰上疏有云:“无名之僧,凡有几万,都下检括,已得数千。”《唐长安佛寺考》(孙昌武)也认为,长安两百左右所寺院,其兴盛时期,僧侣当有数万之众。我们按最保守的估计,和尚与道士共计2万。那么此时长安最终人口在40+(2+3.7727)*6+1+15+1+2=94万。    公元774年,唐大历九年,长安人口约在70-75万之间,取72万。第二年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叛唐,唐朝全面衰弱。    公元820年,唐元和十五年,京兆府户口24万,为天宝元年的2/3,当年户口比为5.76,根据计算,长安人口约在58万到61万之间,取60万。元和中兴,长安最后的辉煌。    989年,北宋端拱二年,京兆府共有60726户,按距此最近的咸平六年(1003年)户均4.16口(算女口)计,再算上未计算的客户系数1.6倍,按北宋长安人口占京兆府比例大概为26.7%,那么长安、万年两县人口约为10.8万人。    1080年,北宋元丰三年,京兆府户数略微增加。由于宋代无地农民众多,多数人口被迫附于地主,因而形成主户与客户的户口统计制度。按户均2.84口(算女口)计,再算上未计算的客户系数1.6倍,长安、万年两县人口约为30.6万。    1102年,北宋崇宁元年,京兆府人口稳步增加,13县共有234699户、537288人。按户均4.58口(算女口)计,再算上未计算的客户系数1.6倍,长安、万年两县大概约45.9万。    1208年,金泰和八年,京兆府12县共98177户,按长安、万年两县人口占京兆府比例大概为28.6%,按金户均6.36人推算,人口约17.9万。    1252年,元宪宗二年,奉元路户33935,口271399。(壬子年数。)领司一、县十一、州五。州领十五县。按长安、万年两县人口大概是奉元路四分之一计,那么大概6.79万人。    1457年,明天顺元年,西安府31县有131120户,按嘉靖年间西安府户均8.68口计算,总人口约256900人。长安、咸宁两县人口大概为8.09万人。    1542年,嘉靖二十一年,西安府有181902户、1579116人,其中长安县户5391,口27603;咸宁县户12410,口74784。两县人口大概为10.2万人。    1778年,清乾隆四十三年,长安147110人,咸宁352327人。两县人口大概为50万人。    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西安府的总人口上升到2962547人,较乾隆时增长22.25%,长安、咸宁两县人口大概61.1万人。    1866年,清同治五年,咸宁、长安两县共67.4万人。    1907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咸宁、长安两县仅存37.1518万人,下降44.88%。同治年间,在陕西地区发生的清廷镇压回民起义事件和光绪年间(年)的连年灾荒,使西安市境人口急剧下降。咸宁县午门仓的菜园前村和张家堡原为回民聚居区,战乱之后已无村落。据各县旧志记载,清末长安、咸宁、鄠县、盩厔、临潼、蓝田、高陵7县人口总数约为1198727人,较道光年间下降14.5%。    1911年,清宣统三年,长安县248284人,咸宁县286588,省城有23265户,8.3967万人。    1929年1月,民国十八年,省城10.1548万人。    1931年9月,民国二十年,省城11.8135万人。    1932年4月,民国二十一年,省城11.1628万人。    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省城15.15万人。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省城20.8856万人。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省城197257万人。    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省城24.6478万人。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省城23.0613万人。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省城22.3847万人。    1941年,民国三十年,省城25.1658万人。    1943年,民国三十二年,省城34.5429万人。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省城39.2259万人。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省城48.9779万人。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省城54.9199万人。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省城62.5309万人。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省城63.0386万人。    1949年,民国三十八年,省城59.767万人。因临近解放,原驻西安的国民党军政人员及其家属纷纷撤离,总人口下降,较上一年减少5.2%。      【Tertius Chandler, Four Thousand Years of Urban Growth: An Historical Census, Lewiston, NY: The Edwin Mellen Press, 1987. ISBN 0-.】    【Tertius Chandler and Gerald Fox, 3000 Years of Urban Growth, New York, NY: Academic Press, 1974. ISBN 0-12-. Figures in main tables are preferentially cited. 】    【《诗经·周颂》】    【《西安历史述略》(武伯纶),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版,P104.】    【《20世纪以来中国的秦汉城市史研究》(彭卫)】    【《考古通讯》、1959年等各期】    【《考古》、年等各期】    【《汉代城市研究》(周长山)人民出版社 2001版】    【《汉代城市社会研究》(张继海)北京大学 2002版】    【《汉书·地理志》】    【《后汉书·郡国志一》】    【《晋书·地理志上》】    【《隋书·地理志》】    【《通典·食货七》】    【《新唐书·地理志一》】    【《新唐书·列传第四十·狄仁杰》】    【《太平寰宇记·关西道》(乐史)】    【《长安志》】    【《唐长安佛寺考》(孙昌武)】    【《汉唐长安的粮食供应与关中天地人关系的消长》(王培华)】    【《资治通鉴·卷208》】    【《宋史·地理志三》】    【《金史·地理志》】    【《元史·地理志三》】    【《明史·地理志》】    【《陕西通志》嘉靖版】    【《西安府志》乾隆版】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    【《续修陕西通志稿》民国版】    【《咸宁长安两县续志》民国版】    【西安市政府《市政月刊》第一期】    【陕西省会公安局《公安月刊》】    【《民国二十四年陕西分县人口数》(陕西省民政厅统计)】    【《陕西省各县保甲户口统计表》(陕西省民政厅统计)】    【《陕西省各县保甲统计报告表》(民国30年12月)】    【《西安市人口资料汇编》(西安市统计局1986.12)】    【《陕西省会警察局户口统计报告表》(民国34年1月)】    【《西安市政府三十四年度工作报告》】    【《陕西省会警察局户口统计报告表》(民国34年12月)】    【《西安市政统计报告》(西安市政府统计室民国37年7月)】    【《十年来之陕西经济》(陕西省银行经济研究室特刊,1942)】  
  咸阳      前220年,秦帝都咸阳,人口大约50万。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数字相当可观。大多数学者估计为60万人口左右。王学理估算为50万。费省和徐卫民都估测大咸阳地区有150万人口。陈力从咸阳地区的墓葬数量判断,自从秦统一后,帝都人口是急剧膨胀的。    我根据临淄大梁的人口,与咸阳比较,经过统一战争后,咸阳人口应该不到60万。徙12万户,假设这其中有一半的水分,再依战国后期的一户五口算,那么就是迁入30万。而原来战国秦都,论人口,应该是次于临淄和大梁的30万级别,暂定20万。那么总数就是20+30=50万。      【《史记.秦始皇本记第六》】    【《20世纪以来中国的秦汉城市史研究》(彭卫)】    【《秦都咸阳》(王学理)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版】    【《论秦代咸阳地区的人口分布》(费省)北京古籍出版社 1993版】    【《秦都城研究》(徐卫民)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版】    【《从墓葬资料看秦咸阳居民的移入与迁出》(陈力)】
  废话一句:      史书记载多少,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    这个判断依据,每个人都有所不同    小女子的依据,最主要来自本人对某些地理知识的敏感。    有些史书记载的,数值之壮观,明显过火了。    所以,小女子会根据地理上的一些因素,进行筛选。
  谢谢大家的支持,小女子这厢有礼了  剩下的,明天接着发
  这么多年潜水的ID再次浮出水面,顶一下。
  今晚弄了一整晚的扬州清代人口  明天发出来
  近代以前,全世界除了中国都没有完整的人口数据.楼主这个计划估计只能统计中国了,否则口径必然不一致,就像直到近代整个伊拉克人口都仅在百万上下,即使阿拉伯史家声称巴格达曾有百万人口是可信的,也仅仅  近代西方的人口数据,建议查《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有主要城市的人口统计  中国古代的城市数据,建议看中国古代建筑史,其中有对历史各个时期的主要城市,有的有规模估计.建议以此为经纬,再综合其他人口专著.而原始资料往往口径不一,像明会典的数字就仅仅是赋税定额,基本没有人口学意义可言.  这些书网上都很容易找到电子书.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
  近代以前,全世界除了中国都没有完整的人口数据.楼主这个计划估计只能统计中国了,否则口径必然不一致,就像直到近代整个伊拉克人口都仅在百万上下,即使阿拉伯史家声称巴格达曾有百万人口是可信的,也仅仅是极盛期极短暂时间的昙花一现,和中国历史上的稳定数据完全没有可比性.  近代西方的人口数据,建议查《帕尔格雷夫世界历史统计》,有主要城市的人口统计  中国古代的城市数据,建议看中国古代建筑史,其中有对历史各个时期的主要城市,有的有规模估计.建议以此为经纬,再综合其他人口专著.而原始资料往往口径不一,像明会典的数字就仅仅是赋税定额,基本没有人口学意义可言.  这些书网上都很容易找到电子书.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查
    作者:通用板砖马甲 回复日期: 10:25:25 
      近代以前,全世界除了中国都没有完整的人口数据.楼主这个计划估计只能统计中国了,否则口径必然不一致,就像直到近代整个伊拉克人口都仅在百万上下,即使阿拉伯史家声称巴格达曾有百万人口是可信的,也仅仅是极盛期极短暂时间的昙花一现,和中国历史上的稳定数据完全没有可比性.    -------------    谢谢指点。。    我在开篇就声明了,可能世界的,和中国的标准有所不同。    只是列出来,给大家参考参考~~
  更新下北京  --------------------    北京      938年,辽会同元年,南京,城市户5000,口2.2万。
    1113年,辽天庆三年,南京,城市户2.5万,口15万。(当时包括郊县人总数,10万户,58.3万口。)    1208年,金泰和八年,中都,城市户5.6万,口35.5万。(当时包括郊县人总数,225592户,142.8万口。)    元大都于金中都城东北新建,外郭城方60里,今勘测南北长约7.6公里,东西宽约6.7公里。总面积50.9平方公里。    1270年,元至元七年,城市户7.1万,口18.4万。(当时包括郊县人总数,14.759万户,40.135万口。)    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城市户21.1万,口95.2万。(当时包括郊县人总数,43.7万户,208.2万口。)    明初北京城(即今内城)东西宽为6.67公里,南北深为5.31公里,面积35.4平方公里。嘉靖二十六年又在故城南边关厢的基础上建外城。外城东西宽约7.9公里,南北深约3.2公里。建外城后,北京的城市中轴线向南延伸至永定门,长度增至7.6公里,城区面积也增至62.5平方公里。    1375年,明洪武八年,北平城区人口约为10.4万。    据缪荃孙辑抄《顺天府志》记载,洪武二年宛平县有2966户、8140口,大兴县有2993户、9892口,到洪武八年,宛平县户口增至11063户、40885口,大兴县增至10249户、39192口。李洵认为两县所辖地方都属于“北平府城(即北京城区)”,因而将两县户口数视为北平府城户口数。可他忘记了宛、大二县除分辖北平府城外,还辖有大片乡村地方,绝不能将二县辖区等同于城区。按照城市人口大概占总人口的55%,可以算出大概有4.4万人。而韩光辉推算洪武八年约为1.8万户、7.1万人。根据《明史·兵志》记载,北平府有驻军13卫1所,以5600人一个标准卫计算,共有7.4万兵员。但又据《明太宗实录》记载,建文元年,北平都指挥使谢贵等“以在城七卫并屯田军士布于城内,填溢街巷,逼围王城外墙。”洪武年间北平在城卫共有7个,再加上燕山护卫,驻城军卫共有8个。其中燕山护卫只有1300多名军士16,其他7卫以每卫5600人计17,应有3.9万余人,合计共4万余人,根据高寿仙在《明代人口数额的再认识》考得当时军士户均人口约3人,这么算来,军士连同眷属约有12万余人。不过,在城各卫辖下军士及家属并非都住在城市,其中也有一部分在乡村屯田。洪武元年设置北平都司和大宁都司,根据《大明会典·卷18·户部五·屯田》的规定:“各置屯田,以五十亩为一分,七分屯种,三分守城。”此系通例,但各卫屯、守比例并非整齐划一,实际情况差异颇大。北平地处冲要,防守任务较重,在城卫军士当以守御为主,下屯比例恐怕不会超过一半。此外,按照规定,分拨屯种的都是正军,但实际上,余丁和家小一般也会随正军在屯居住,协助他从事生产。若以屯、守各一半计算,当时北平在城守御军士约有2万余人,连同家属约有6万余人。北平城区人口总数为4.4+6=10.4万人。    1448年,明正统十三年,韩光辉估计城市户27.3万,口96万。(当时包括郊县人总数,55.3万户,219万口。)再加上皇室服务人口正统前约5000人,大概总人数96.5万。而曹树基估计的同期数据为70万。    1491年,明弘治四年,城市人口85.5万。    1550年,明嘉靖二十九年,城市人口83.6万。    1578年,明万历六年,城市人口约91万。    韩光辉估计此时城市户17.92万,口85.1万;加上皇室服务人口万历年间约1.4万;万历年间属于匠户的铺户共计3982户;僧道与流动人口各按1万人计;小女子估测总数大约在91万左右。侯仁之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估计,此时全城人口才超过20万,崇祯时也才30万。李宝臣认为,《宛署杂记》所记三等九则户数约有4.5万户,以每户6.8口计,共有30余万人;再加上宦官、军人、附籍匠户、官籍等等,万历时北京城市共约40万人。    1621年,明天启元年,城市人口117万。    天启元年,为编排保甲,曾对北京城市居民进行审编,得出城市户15.12万,这个数据基本可信;加上匠户0.4万,居住于皇城之中的皇室、宫人、太监等约1.5万,僧道与流动人口各按1万人计;京卫在京营操练的正军73330,这其中有80%的人家属在京城;再根据《明熹宗实录·卷4》记载的1620年全国户口系数为5.252,可得总人口数据为:(15.12+0.4+7.333*0.8)*5.252+1.5+2+7.333*0.2=117.3万。曹树基则认为,《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载嘉靖后期北京城市共有720铺,按每铺110户计,共有7.9万户、43.6万口;再加上14万军人及其眷属,北京城市在籍人口约有100万;若再加上未纳入编查范围的人口,北京城市人口可能达到124万。高寿仙则认为这个数据已接近120万。    1647年,清顺治四年,北京人口53.9万。    1651年,清顺治八年,北京人口42万。    1700年,清康熙三十九年,北京人口69万。    1711年,清康熙五十年,北京人口76.67万。    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北京人口100万。    1800年,清嘉庆五年,北京人口110万。    1821年,清道光元年,北京人口130万。    1825年,清道光五年,北京人口135万,达到清朝的城市人口鼎盛期。    1882年,清光绪八年,城市户15.5万,口77.61万。(当时包括郊县人总数,51.6万户,272万口。)    1910年,清宣统二年,城市人口76.4106万。    1912年,民国元年,城市人口72.5万。    1929年,民国十七年,城市人口91.9887万。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城市户28.4万,口151.3万。(当时包括郊县人总数,74.6万户,411万口。)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城市人口169.3万。    1948年,民国三十五年,城市人口188.7万。      【Tertius Chandler, Four Thousand Years of Urban Growth: An Historical Census, Lewiston, NY: The Edwin Mellen Press, 1987. ISBN 0-.】    【Tertius Chandler and Gerald Fox, 3000 Years of Urban Growth, New York, NY: Academic Press, 1974. ISBN 0-12-. Figures in main tables are preferentially cited. 】    【《辽史·地理志与营卫志》】    【《金史·地理志》】    【《金史·食货志》】    【《元史·地理志一》】    【《新元史·地理志一》】    【《明史·地理志》】    【《明史·兵志》】    【《明太宗实录·卷一·建文元年六月》】    【《国朝典故·卷11·奉天靖难记一》】    【《大明会典·卷18·户部五·屯田》】    【《宛署杂记》(沈榜)】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张爵)】    【《明熹宗实录·卷4》】    【《顺天府志》(缪荃孙,1983年影印本)】    【《北京历代人口演变》】    【《公元十六、十七世纪的北京城市结构》(李洵,1995年)】    【《北京人口历史地理》(韩光辉)】    【《中国人口史·明时期》(曹树基)】    【《明代北京城市人口数额研究》(高寿仙)】    【《明代人口数额的再认识》(高寿仙)】    【《北京历史地图集·明北京城·附说明》(侯仁之,1988年)】    【《北京城市社会生活史·明代》(李宝臣,1997)】    【《简述明清时期北京城市地理研究·有关明清北京城市人口研究》(韩茂莉)】      
  中国南方城市            南京(建康)       “地拥金陵势,城回江水流。当时百万户,夹道起朱楼。”    464年,刘宋大明八年,丹阳郡,8县41010户,23.7341万口。这个有大量的隐匿人口存在。    493年,南齐永明十一年,人口大约50万。    546年,梁中大同元年,人口大约113万。    侯景之乱前的萧衍执政时期,梁朝欣欣向荣,社会的各项数值,几乎都是在南朝170年内最高的。此时的建康城也发展到了极盛。《资治通鉴·卷162》“梁纪十八·武帝太清三年”条胡三省引《金陵记》称:“梁都之时城中二十八万户,西至石头,东至倪塘,南至石子岗,北过蒋山,东西南北各四十里”。面积约20平方公里。按照前一个数据户口系数1:5.79 比率,那么城中人口估计有162万。这个数据显然过于骇人,按七成接受,那么应该是113万。这是中国第一个百万人口的大都市,也是世界上,仅次于古罗马后,出现的第二大百万人口的大都市。何德章在《六朝江南开发的环境问题》也说:“建康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才兴起于古丹阳湖区的一座城市,至南朝梁时已拥有一百多万人口。”    609年,隋大业五年,丹阳郡,3县24125户,估计13.3万人(非城区人口)。    639年,唐贞观十三年,润州,5县25361户,12.7104万口(非城区人口)。    742年,唐天宝元年,丹阳郡,4县102023户,66.2706万口(非城区人口)。    820年,唐元和十五年,润州,6县55400户。估计36万人(非城区人口)。    984年,北宋太平兴国七年,润州,5县26547户。按北宋上元、江宁两县人口占江宁府比例大概为57.1%,城区人口占两县人口的70%,再算上未计算的客户系数1.6倍,那么城区人口约为5.6万人。    1078年,北宋元丰元年,江宁府,5县168462户。同上,城区人口约为35.8万人。    1106年,北宋崇宁五年,江宁府,5县120713户,20.0276万口。同上,城区人口约为25.6万人。    南宋建康府城(等级为“次畿”)承袭南唐之旧,周长35里,面积约11.8平方公里。    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城区人口约30万,号称天下巨镇。    1351年,元至正十一年,集庆路,2州3县214538户,1072690口(非城区人口)。    明南京城墙周回96里,今勘测全长35.267公里,号称世界第一城垣。城垣内面积约44平方公里。随后加置外郭,周回达180里,实现了不规整的四重城垣环套形制。城东为皇城;城西北为军区,人烟稀少,有大量农田;城南为商业、手工业区,聚集了大量人口。    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城市人口大约78.3万。    洪武二十六年,应天府,7县163915户,119.362万口。其中上元县与江宁县之和,可以看成城区人口,则是47.32万人;再加上22.4万的军户;僧道与移动人口各按1万计;皇室服务人口按2000计;南京城内官吏最少1.13万人;根据《明实录·卷140》记载的1502年全国户口系数为5.62,可得总人口数据为47.32+22.4+2+0.2+1.13*5.62=78.3万。范金民在《明代南京经济探析》中也估计为70万。曹树基在《中国人口史》中估计此时可能达到90~100万。    1491年,明弘治四年,城市人口大约35.7万。    弘治四年,应天府,7县144368户,71.1万口。城区户籍人口大概28.2万人。僧道与移动人口各按1万计。南京城内法定官员376人,按照明清江南官吏的平均比1:30来算,官吏总人数为1.13万。根据《明孝宗实录·卷194》记载的1502年全国户口系数为4.89,可得总人口数据为28.2+2+1.13*4.89=35.7万。因为明代迁都,所以“户口减过半”(顾启元《客座赘语》),与1393年小女子算的数据,刚好吻合。而曹树基认为人口只剩下20~30万。    1578年,明万历六年,应天府,7县143597户,79.0513万口。城区户籍人口大概31.3万人。南京在正德之后,又迅速发展起来。再加上一定数量的隐户,以及流动人口与官员家属,此时人口,小女子估测应该超过60万了。    1627年,明天启七年,城市人口,小女子估测为90万。    《顾与治诗集·第二卷·秦淮感旧》诗云:“余生曾作太平民,及见神宗全盛治。城内连云百万家,临流争僦笙歌次。”曹树基和李伯重估计此时南京人口为为40~50万,而范金民估计已经达到100万左右:“万历三十六年,丁宾称‘南京十三门内外人家几十余万’(几十万人家的话,就算保守估计三十万户人家,每家五口人,则人口也在150万以上),崇祯末年,何栋如称‘留都数百万生灵’原来空旷异常的城西北一带,竟是‘僧寮尼舍,群取偏匿者不可纪极’……洪武末年有人口70万,街道尚可容九轨,市河可供给舟楫往来,则此时人口定为更多,估计人口在100万左右,当无大出入。”葡萄牙耶稣会士曾德昭在年间,在中国呆了22年,他写道:“南京城我认为它是全国最大最好的城市,优良的建筑,宽大的街道,风度优雅的百姓,以及丰富优良的种种物品。它有令人惊羡的游乐场所,境内人口众多,各处仍能遇到拥挤的人群,街道难以通行。此外,无数的宫殿、庙宇、楼塔以及桥梁,使城市显得非常壮丽会”。杜车别粗略估计南京人口至少是200万左右。而根据小女子推测,南京城墙以内的人口应该不会超过100万。大部分人估测出100万以上的,大约是算到了城市外围了。但是应该比明初要多一些。小女子估计为90万左右。    1820年,清嘉庆25年,江宁府,7县187.4018万口。城区人口大概74.3万人。      【George Modelski, World Cities: –3000 to 2000, Washington DC: FAROS . ISBN 0--4. Modelski’s list of world’s largest cities (p. 218) 】    【《宋书·州郡志》】    【《太平寰宇记·卷九十》】    【《资治通鉴·卷162》】    【《金陵记》】    【《六朝江南开发的环境问题》(何德章)】    【《隋书·地理志》】    【《新唐书·地理志》】    【《宋史·地理志四》】    【《续资治通鉴长编》】    【《元史·地理志》】    【《明史·地理志一》】    【《明实录·卷140》】    【《明孝宗实录·卷194》】    【《客座赘语》(顾启元)】    【《顾与治诗集·第二卷·秦淮感旧》(顾梦游)】    【《中国移民史·第五卷》(曹树基)】    【《中国人口史·第四卷明时期》(曹树基)】    【《明代南京经济探析》(范金民)】    【《江南的早期工业化(年)》(李伯重)】    【《大中国志》(曾德昭[葡萄牙])】    【《明朝的灭亡原因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超前发展·关于明代城市化人口的一点补充说明》(杜车别)】    【《清史稿·地理志五》】  
  谢谢楼上喔~~~
  扬州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在梦幻般的大唐,论城市的繁荣,扬一益二。烟花三月的扬州,到底汇聚了多少人呢?    唐扬州城外郭东西广3120米,南北长4300米,总周长14.84公里,面积13.4平方公里。中为全国第一工商业都会,江南经济区的中心。    755年,唐天宝十四年,“扬州大都督府户七万七千一百五,口四十六万七千八百五十七。县七:有府四,曰江平、新林、方山,邗江。江都,望。江阳,望。六合,紧。海陵,望。高邮,上。扬子,望。天长。望。”三千户以上为望县,二千户以上为紧县,一千户以上为上县,五百户以上为中县,不满五百户为中下县。江都与江阳算城区,按5000,其他按照以上比例,大概得出江都与江阳占扬州大都督府10/22,那么总数得21.3万,姑且看成扬州城区人口。    这个人口数据可能令读者们大失所望。但是扬州的鼎盛期,并非盛唐,而在晚唐——比如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晚唐的扬州,究竟有多少人口呢?这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可知游客几何?”    1102年,北宋崇宁元年,城区户籍人口4.65万。    北宋崇宁年间,扬州府户56485,口107579。不过在这里我们应该认识到,宋代史料记载的口数向来是有问题的。所以我们不能直接采用它的口数。宋朝崇宁年间扬州辖有江都、天长二县,江都县为扬州的附郭县其中。虽然《宋史·地理志》将这两个县都定为紧县,但是究其总户数来看,这显然是有问题的,可能与宋史所引取的资料来源于南宋,而南宋时扬州地区长期遭受战争,使得户口严重下降有关。由于天长县离运河较远,所以其人口必然要少于与运河紧密相挨的江都县。根据吴松弟老师的推算,同样离运河较远的泰兴县在崇年年间约有14000户(吴松弟《中国人口史·第三卷·第十二章·第一节》),那么天长县也可以暂定为此数,则江都县约有户4.2万。南宋时嘉泰年间扬州的总户数为36160,当时扬州三县的定级分别为:江都、天长二县为紧,泰兴为中,则三县的户口比可定为2:2:1。那么嘉泰年间江都县的户数应该是:36160*2/(2+2+1)=14464,而此时江都县城的户数是,3637,则可认定扬州城与江都县的户数比为,=0.2514。引用开封市算得的宋代南方城市户均口数4.4,则可以算得北宋崇宁年间扬州城户籍人口为4.2*0.=4.65万,由于扬州的繁华在于商贾等流动人口,而且其数量巨大,所以实际上此时扬州城的实际人口应该远在4.65万人以上。所以,本段也不计算宋朝隐瞒的客户系数。    12世纪末13世纪初,城区户籍人口约2万余。    年(南宋绍熙年间):户4266,口1~1204年(南宋嘉泰年间):户3637,口20117。对于以上的两组数字来自于嘉靖《惟扬志》,其户均口数分别为4.49和5.53。这两个数值都在5的前后,所以可以认作这两组数字的口数都是真正的人数,而并非是单单的男丁数,所以可以采信。之所以此时的扬州城人口少,是因为在南宋时期扬州地区长期处于战争状态,造成严重的人口损失。不过,这里的人口只是户籍人口。扬州向以商业繁荣著称,其商贾等流动性人口数巨大,所以此时扬州的实际人口应该在2万余人之上。而本段也同理不计算宋朝隐瞒的客户系数。    1578年,明朝万历六年,城区人口约42万。    《明史·地理志》记载:扬州府领州三,县七。西距南京220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123097,口736165。弘治四年,户104104,口656547。万历六年,户147116,口817856。这是扬州府的户籍人口数据。据梁方仲老师在《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中对《读史方舆纪要》进行统计后得扬州府的总里数有958里,而其中附郭的江都县有180里,则假如每县中的城市户籍人口与农村户籍人口的比例大致一致的话,那么可以认定江都县的户籍人口为/956=,以万人为单位的15万。根据傅崇兰在《中国运河城市史》算得的运河沿岸宋代关厢人口与全县人口1:7,参照此比例得到此时扬州城的户籍人口为15/7=2.1万。同时“土著较游寓二十之一”(万历《扬州府志·序》转引自石云生《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与城市发展》),则扬州城的人口为2.1*20=42万。误差为39.5万~44.5万    1645年4月初,南明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城区人口约49万。    关于扬州在“扬州十日”的户口损失,目前所能找到的最原始资料来自于计六奇的《明季南略》和大屠杀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里面有两个数字:一是“扬州烟爨四十八万,至是遂空。”;二是“总计前后杀人八十万,凡生民一大劫也。”“查焚尸簿载其数,前后约计八十万余。”那么我们该如何取舍呢?在《明史·地理志》中,记载了万历六年(1578年)的扬州府总户口为:户147216,口817856。如果按照0.3%的增长率(明清的和平时期,大多数地方户口的增长在0.3%的前后),67年后的扬州府人口最多只有100万,再算上有30%的隐漏人口和常住流动人口以及从别处逃亡过来的人口,则可认为1645年的扬州府人口最多不超过130万。因为逃避兵灾,或者说是为了逃避军阀高杰的掳掠,本年初江都附近一带的部分百姓逃难到扬州城内。但即使如此,如果此时扬州城内的人口有80万,这就意味着扬州府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全聚到了扬州城。那么扬州府另外的九个州县只剩下其余三分之一的人口,这比例实在是有点过于骇人听闻了,更何况扬州府东部地区很少受到战争波及,这些地方的人口不应该出现大幅度的逃亡。所以断定出扬州城江都县外相当一部分地区并没有出现严重的逃亡潮,更不可能都逃到扬州城里。那么80余万是怎么回事呢?个人认为,这是至扬州府地区的总死亡人数。因为80余万这个数字是查焚尸簿后当年累加所得(包括高杰本年初两次对扬州地区掳掠所造成的人员死亡),而在1645年的扬州西部地区战乱严重,所以屠杀行为当不止在扬州城里,而很可能是在扬州运河沿岸地区都有发生,所以这80余万应该是高杰和清兵在扬州地区多次屠杀的总数。因此我们可以确定扬州城内在1645年4月初应该有48万百姓,再加上1万余驻军,则1645年4月初扬州城内人口为48+1=49万。    清朝中期,扬州城约有40~50万人,来自于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五卷·第十七章·第二节》的推断。    1893年(清光绪19年)人口10万,这是来自于曹树基老师的估计数(《中国人口史·第五卷·第十八章·第二节》。    1916年(民国5年)人口15万,《支那省别全志》转引自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五卷·第十八章·第二节》。      【《旧唐书·地理志三》】    【《新唐书·地理志五》】    【《宋史·地理志》】    【《中国人口史·第三卷·第十二章·第一节》(吴松弟)】    【《惟扬志》(嘉靖版)】    【《明史·地理志一》】    【《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梁方仲)】    【《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    【《中国运河城市史》(傅崇兰)】    【《扬州府志·序》(万历版)】    【《明清扬州城市移民与城市发展》(石云生)】    【《明季南略》(计六奇)】    【《扬州十日》(王秀楚)】    【《中国人口史·第五卷·第十七章,第十八章》(曹树基)】    【《支那省别全志》(东亚同文会,1918年版)】  
  在《明史·地理志》中,记载了万历六年(1578年)的扬州府总户口为:户147216,口817856。如果按照0.3%的增长率  ===================  这个算法的起点就是错误的,因为,明代中后期的户口数据,是赋税定额,基本照抄洪武朝的数据,也就是说,这个户口,反映的是明初的人口,以及后来对畸零的调整,如果按照0.3%的增长率算,也应该从明初算起才对。实际上中国人口史就是从明初开始,按人口增长率,分地区推算.附带说下,中国人口史里对城市人口的估计,取舍太大,杜车别帖子有论述.
  作者:通用板砖马甲 回复日期: 15:29:48 
    明代中后期的户口数据,是赋税定额,基本照抄洪武朝的数据,也就是说,这个户口,反映的是明初的人口,以及后来对畸零的调整,如果按照0.3%的增长率算,也应该从明初算起才对。  -------------    谢谢楼上提醒。    本文对于扬州在那一个特定的时期,想论证下,扬州的八十万,并非只是城区人口,而是整个扬州地区的人口。我怕我考证出,扬州当时的城区人口,万一没有八十万,会被一些网友打成汉奸,那就哭都哭不出来了。
  苏州      南宋平江府城(等级为“望”)周长42里30步,形状与明代苏州城几乎完全一致,则面积亦当在14.2平方公里左右。    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人口至少50万。    明苏州城在张吴旧都基础上扩建,周长34里53步9分。今实测苏州城南北长约4500米,东西宽约3600米,周长15.1公里,面积14.2平方公里。    1578年,明万历六年,人口约为82万。    明史记载:苏州府领州一,县七。西距南京588里。洪武二十六年编户491514,口2355030。弘治四年,户535409,口2048097。万历六年,户600755,口2011985。可以看出,在洪武年间,人口数据还比较准确,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明朝中后期,江南土地兼并日益严重,随之而来,隐户也越发的多了,正史数据也越来越不可靠了。不过即使如此,我们可以通过别的方法对其进行修正以作利用。根据同治版《苏州府治》的记载来计算洪武九年(1376年)苏州府人口为2160463人,其中清雍正朝后范围的苏州府地域人口为1432655口,同时府城附郭县吴县、长洲县的人口总数为666105口(注:弘治十年时,分昆山、常熟、嘉定三县地置太仓州,雍正二年太仓州升为直隶州,脱离苏州府,所以此数据中昆山、常熟、嘉定三县人口全乘以四分之三以做处理),附郭县人口占苏州府总人口的30.8%.清朝嘉庆25年(1820年)的人口为苏州府总人口为5908435。则444年间苏州府总人口增长至4.124倍,而万历六年(1578年)大致处于两者的中间,所以大致可以断定此时苏州人口比洪武年间约增长至2倍左右。则万历六年苏州府人口的修正数大约为470万。明初苏州府附郭县人口占总人口的30.8%,由于府城的发展要高于其他地方,则调整万历六年时此比例为35%。同时,依据道光版《苏州府志·卷十》所说的晚明时“聚居城郭者十之四五”,则定苏州城人口占附郭县人口的50%。那么,万历六年苏州城市人口为470*35%*50%=82.25万,误差范围为80~85万。这里可能有读者会问,能这么算年增长么,清朝下江南时苏州的人口可是遭受了严重损失的。是的,当时苏州的人口时遭受到严重损失——不过当时苏州地区人口损失严重的地区,嘉定一带,都在雍正二年划归了太仓州,所以在算增长律时,本人用的是清雍正朝后的苏州府来算,这正好避开了变量最大的地方。另外,苏州城内也确实发生过屠杀现象,但其规模并非屠城,而是与广州相似的屠街——从某段到某段,所以损失的比例不大。当然,为了调平这些人口损失所带来的问题,本人在推算时,基本上采取了最乐观的估计,所以,前后综合,这个推算应该是大致可行的。曹树基和李伯重却估计万历年间的苏州人口只有50万。意大利来华的著名传教士,在《利马窦书信集》如是说:“苏州是这个地区的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以它的繁华富饶,以它的人口众多和以使一个城市变的壮丽所需的一切事物而闻名。”    1627年,明天启七年,曹树基估测全国“时尚之都”的城区人口,最高可达90万。杜车别粗略估计苏州也是南京差不多的一个大城市,人口当在180万左右——这个值小女子认为过大了。小女子认为苏州人口当时刚过100万,略超南京。      【《明史·地理志一》】    【《利马窦书信集》(利马窦[意大利])】    【《苏州府志·卷十》(道光版)】    【《苏州府治》(同治版)】    【《中国人口史·第四卷明时期》(曹树基)】    【《江南的早期工业化(年)》(李伯重)】    【《明朝的灭亡原因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超前发展·关于明代城市化人口的一点补充说明》(杜车别)】  
  上海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上海人口只有37万人。    1928年,民国十七年,上海市人口数为271.2万。(来源《广州市志》)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上海居民数超过350万人。上海的崛起相当迅速,除了是欧洲人繁华的商业中心之外,它也因滋生黑社会帮派、贩毒和妓院而闻名于世。一位牧师曾经这样说:“如果上帝让上海长期存在下去,他就得向撒旦和娥摩拉道歉。”(娥摩拉是《圣经》中因居民罪恶深重被神毁灭的古城。)这一评论当然是针对上海作为“罪恶都市”的形象,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它恶劣的卫生环境。不过上海在公共卫生系统的建立方面,已算走在前面,其余城市更不容乐观。如1920年哈尔滨爆发鼠疫,起因就是城市环境太脏,当时东北三省居民经常数月不洗澡,积垢累月;北方城市人口冬季洗澡的问题,要等到1990年代中期才算真正解决。      【Alfred Crofts and Percy Buchanan, A History of the Far East (New Yok 1958), p.142.】    【Stella Dong, Shanghai:The Rise and Fall of a Decadent City (New Yok 2000), p.1.】    【《广州市志·卷二人口志》1998年12月一次版】    【《中国大城市和城市等级》(陈祥明)】    【《前现代城市的气味》(维舟)】    
  杭州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984年,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太平寰宇记》记载,杭州9县八万多户。钱塘、仁和两县人口约为10万人。    1083年,北宋元丰六年,《元丰九城志》记载,杭州9县二十余万多户。钱塘、仁和两县人口约为25.9万人。    1106年,北宋崇宁五年,杭州的钱塘、仁和两县人口约为25.1万人。    《宋史·地理志四》:临安府,大都督府,本杭州,余杭郡。淳化五年,改宁海军节度。大观元年,升为帅府。旧领两浙西路兵马钤辖。建炎元年,带本路安抚使,领杭、湖、严、秀四州。三年,升为府,带兵马钤辖。绍兴五年,兼浙西安抚使。崇宁户203574,口296615。县九:钱塘,望。有盐监。仁和,望。梁钱江县。太平兴国四年改。绍兴中,与钱塘并升赤。再加上女口,再算上未计算的客户系数1.6倍,那么人口约为25.1万人。    1129年,南宋置行宫于杭州,为行在所,升为临安府。临安内城为新建,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北至余杭门(今武林门)、艮山门一线,东至东河(其外的罗城至今贴沙河),西至西湖,南至凤凰山南麓。长约7公里,宽约1.9公里,面积近15平方公里。但建成区远超城垣之外,府城之外南北相距三十里,人烟繁盛。    宋朝首都、陪都城内及附近的县依次分为赤、畿、次赤、次畿一至四个等级,其他五至十等级的县以户口多少依次是四千户以上为望县,三千户以上为紧县,二千户以上为上县,一千户以上为中县,五百户以上为中下县,不足五百户为下县,并每3年升降一次。    《西湖老人繁胜录》写道:“城内外有百万人家,前街后巷,僻巷亦然。”《梦粱录》写道:“临安城郭广阔,户口繁夥,民居屋宇高森,接栋连檐,寸尺无空,巷陌壅塞,街道狭小,不堪其行......杭州人烟稠密,城内外不下数十万户,百十万口。”《都城纪胜》写道:“今中兴行都已百余年,其户口蕃息近百余万,城之南西北处,各数十里,人烟生聚,市井坊陌,数日绠行不尽,各可比外路一小州郡,足见行都之繁盛。”《马可波罗游记》写道:“(宋国王)经行城市时,若见某家房舍过小,辙询其故,如答者为屋主过贫,无资使房屋高大,国王立出资,命将其屋扩大而美饰之,俾与他屋相等。设若房屋属于富人,则命其立时增高。职是之故,其蛮子都城之中,凡有房屋悉皆壮丽。”著名日本历史学家、中国古代经济史专家加藤繁估计都市的户数大略三十万,人口约一百五十万。开封师院历史系则说杭州从五十多万发展到七十多万。《中国通史·第五册》:“南宋的首都临安,原来是吴越钱氏在隋郡城基础上扩建的周围七十里的大城。临安府户籍上的户口,到南宋末年,发展到三十九万户,一百二十四万口(包括府属各县),超过了北宋的东京。”可以看出杭州城的建筑密度相当高,所容纳人口众多,当在百万以上。    根据《临安志》的记载,再加上女口,再算上未计算的客户系数1.6倍。再按照70%的都城人口,京官与候补官员按4万计,宫中人口按10万计,僧侣道士2万计,其他各色人口1万计(1165年减半),得出    1165年,南宋乾道元年,临安府共261692户,552607口。钱塘、仁和两赤县城主客户104069,口145808,城区常住人口大约为45万。既:14..6*0.7+5+1+0.5+2*2.8=44.8    1241年,南宋淳佑元年,临安府共381335户,767739口。钱塘、仁和两赤县城主客户111736,口320489,城区常住人口大约为108万。既:*1.6*0.7+10+2+1+4*5.74=107.8    1265年,南宋咸淳元年,临安府共391259户,1240760口。钱塘、仁和两赤县城主客户186330,口432046,城区常住人口大约为128万。既:*1.6*0.7+10+2+1+4*4.64=128.4    129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杭州城区人口大约45万。    《新元史·地理志五》:“杭州路。上。户360850,口1834710。至元二十七年抄籍。领司二,县八,州一。”按照钱塘、仁和两县人口占杭州路总数的34.8%,再按照70%的城区人口,计算得:183.471*0.348*0.7=44.7。    明杭州城仍张士诚之旧,而周围减其六之一,形状相当于南宋临安城垣减去皇城部份。周长5500丈(约40里),相当于今日的17.8公里,面积13.7平方公里。    1487年,明成化二十三年,杭州人口至少30万。    1608年,明万历三十六年,杭州人口至少在50万以上。    万历时“城中百万蒸黎皆仰给于北市河之米,……必储米六十万石为二月之粮”。李伯重据此推测,当时杭州府城居民每年食米总量达360万石。杭州府城人口,也大约在50万左右;而杜车别则不赞同:“每年食米总量达360万石。江南城市人均食米量,男女老幼合计,每人岁食米以3石计,则人口至少在120万以上。”小女子个人认为,不能单单凭借粮食的储存来确定城区人口数量。小女子估测,杭州此时人口,至少在50万以上。    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杭州城区人口20.8万。    据《杭州府志·卷44·户口》记载,清朝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钱塘县和仁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nf86版本职业排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