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发生冲突怎么办说课稿办

如何引导孩子处理矛盾
如何引导孩子处理矛盾
【案例1】小明同学平时和同学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小打小闹纠缠不休,特别与一个小女孩之间,问题最突出。这小女孩的确也是属于班级里最幼稚不懂事的孩子,自控能力差,注意力、同伴交往有点小障碍的孩子。其他孩子都能了解这一点,都不大与小女孩“计较、来往”,不与其发生摩擦。可小明同学做不到,几乎每天会与她发生些小矛盾,从一年级持续到二年级,总认为小姑娘总打他。而据同学反映,他一直要欺负那小姑娘。而事实也证明,就见他下课在拉小女孩、打小女孩。
课间玩耍时,小明裤子被一个男生拉下来,老师了解情况后批评教育了那孩子。后来那男孩又碰到了小明同学,小明马上觉得他又是故意要拉他裤子,觉得特伤心,告诉妈妈。妈妈对于这事的反映也很紧张,觉得孩子总是受委屈被别人欺负;也觉得自己付出那么多,孩子怎么老是不听话呢,怎么总是发生问题,怎么总是处理不好与同学的关系呢。
这其实是孩子存在着同伴交往的一些问题,不懂得如何处理正常的交往中会出现的矛盾摩擦,而这一类问题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然要遇到的问题。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同学间的矛盾摩擦,引导孩子在矛盾中学会与同伴正常交往,在摩擦中健康成长呢?
一、分析问题,明辨是非。
一般情况下,孩子在外面受了欺负,家长很容易认为既然自己的孩子受了欺负,一定就全是对方的责任。其实,有些纠纷恰恰是最后受了“委屈”的孩子挑起的。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我会等待孩子从激动中平静下来,再问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与孩子、家长都进行分析,帮助弄清楚究竟是谁错了,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事情发生的。
像上述情况,很明显,小明软弱,容易被强势的男生欺负,受欺负后又没有办法解决,可心里的怨气还在。于是,就欺负比自己还弱的小女孩,结果小女孩更不懂事,于是两人纠缠不清,每天都处于矛盾随时爆发期。小明就在这交往的漩涡中盘旋,每天都很苦恼。
那么,我们就明确告诉小明,另一个小男孩的行为是不文明的是错误的,是坚决要给予批评的,遇到这情况应该立即告诉老师,老师绝对会帮助他。而小明对待小女孩的行为也是错误的,因为打人是没有任何理由的,不能因为与小女孩座位之间的矛盾、语言上的分歧就出手打人,这行为是应该立即停止的。不同的事情,不同的情况,老师一定会正确区分,明辨是非。分析清楚了,让孩子放下心里负担,一事对一事来处理,问题也就容易得到解决。
二、拉开距离,减少摩擦。
有一种哲学叫做“豪猪哲学”,说有一种豪猪,他们满身都是尖锐的刺。每到冬天豪猪们就相互靠拢在一起取暖,但是靠太近会被同伴刺到,太远又起不到取暖的作用。于是他们经过反复的尝试,终于保持在一个刚刚好的距离,既不被同伴刺到,又可以保暖。
对于同学间的经常反复发生矛盾,向教师、家长反映情况后,还是见效不大。那么可以学习豪猪,在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保持恰如其分的距离。特别是对这类经常欺负人的同学,可以拉开距离,减少交往,做到自我保护。这样采取回避冷处理的方法,也让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伤害了别人,了解到自己变成是不受欢迎的人,让他们受到自己不正确行为该得的后果。与纠结于日常矛盾中的同学,减少交往,也就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小摩擦。这也是小孩间交往的一个小技巧。
其实,孩子间今日吵,明日好的事多得很。所以拉开距离,也是互相隔离,会产生孤独感失落感,也就都得到了不好好交往的处罚。这种小矛盾和冲突能促使他们慢慢地了解“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知道蛮横、不讲理、任性和霸道在社会上是行不通的,从而学会与人相处和妥善处理问题的方法。孩子再在一起时会感到与同伴交往的快乐,也会注意避免矛盾的发生,这也让孩子在矛盾中学会互相谦让,不那么计较,这才是真正的交往之道。
三、发现优点,学习相处。
孩子时时计较于同学的缺点、纠结于同学的小碰小撞中,整天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不舒服,于是自己每天心里总很不开心。光是隔离,减少了摩擦,但还是产生不了友好融洽的同学关系。怎么办?还得让孩子主动地学着宽容他人、原谅他人,才能真正地融洽相处。
于是,我引导孩子每天发现同学的两个优点,而且要坚持一两个月的时间,每天在晚饭时间和爸爸妈妈交流。这样,把孩子关心的焦点聚集在他人的优点上,不要纠结于不足上。时间长了,发现他人的优点变成一个习惯,晚饭时间成了家里融洽开心时刻,而不再是诉苦的时间,家庭氛围也会有所改变,孩子慢慢会变开朗、变平和,再与同学相处就不会像每天竖起尖刺的刺猬豪猪,同伴交往也会得到更多的快乐。
一个快乐的人,心胸开阔,就能学习“原谅别人”,更能促进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就更有利于孩子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就能无形中培养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与合作精神。
四、父母关爱,增强自信。
有个孩子社交方面的小故事,非常典型。
马克有一辆非常漂亮的自行车,社区里的小朋友都希望能借他的漂亮自行车骑一骑,可是马克非常爱惜这辆车,不舍得借每次都是独自玩。久而久之,社区里的小朋友们都不喜欢和他一块玩了。马克跑回家向爸爸求救,希望帮助他去向小朋友道歉,表示愿借自行车了,想再在一起玩耍。
结果,这爸爸立即拒绝了他,说:“马克,你已经是一个小男子汉,自己犯下的错,要自己去承担,要自己去解决问题。你可以自己去和小朋友们商量,一次不行,就多试几次,大家会原谅你的。”结果,马克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只能灰溜溜地跑到小朋友当中去,给大家道歉,请大家重新接纳他。后来,小孩子们又玩成一伙了。你骑我的自行车,我玩你的小火车。
相比这个爸爸,我们很多家庭就很不一样,家长过多地参与孩子的社交问题,造成了孩子的社交能力差,不知道怎么处理人际关系问题。案例中的孩子,妈妈因为不工作,全部心思都放在照顾小明兄妹身上,所以一有问题就特别紧张,责怪孩子,又非常自责,心理负担很重,弄得孩子压力也很大。于是,我让孩子妈妈放轻松点,换个角度来思量这个问题,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不能完全依赖于爸爸妈妈和老师。生活中也给予更多的关爱和鼓励,让孩子更自信更坚强,遇到问题也不会那么烦恼了。各种心结打开了,孩子与同学间的矛盾自然也就顺理得到解决,摩擦中人际交往能力也就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一个周末,一个女孩的妈妈发条消息给我:“张老师您好。我是小红的妈妈。小红说她的同桌小军经常说她笨,让她自尊很受伤害。而且小军还打过她,也让我担心孩子在学校是否过得舒心。希望张老师能跟那小朋友沟通一下。”
当我接到女孩妈妈的短信,我直接的反应是,这妈妈看女儿受委屈,心里也替孩子委屈了。小军是小姑娘的同桌,小男孩,有点调皮,接受能力很强;而小姑娘小红,非常内向,是那种一声不响太乖的女孩,但她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自我保护能力都让人很担心。
那我怎么回信呢?直接说会和孩子的同桌谈话,会批评他就好了?那样的话,我觉得暂时的风波是解决了。但如果那男孩不是批评一次就改的呢?如果小姑娘遇到其他更调皮的同学呢?我们一直在旁边保护她,帮她解决问题吗?
这事怎么解决呢?
我想了想,回信说:“好,我会和那个小朋友谈话,他的做法肯定是错误的。也要和孩子说,自己想办法变强大,变厉害些,看别人还能说什么。不当回事,别人说说就没劲了。”我不知小姑娘的妈妈是怎么想的,没再给我回短信。而我那个周末,心里一直在想这件事,家长是否会认为我这个老师太不近情理了?或者太不了解他们的委屈了?我想有合适机会再说明我的用意,家长终会理解我的良苦用心。
结果男孩的爸爸知道了这事,一定要来学校当面向小姑娘道歉。结果,小姑娘的妈妈写了封信表示对我工作的感谢。于是我也诚挚地再次说明我的用意:“看到你的信了。家长很重视这件事,所以一定要郑重地来校向孩子道歉,所以不要太在意。孩子的任何小事都是大事,道歉是必须的正面教育。但我们家长老师从成人的角度思考,根本办法是教孩子强大起来!否则和弱国被人欺一样的道理。”只有孩子自强,才能根本上杜绝他人对孩子的欺负,才能根本上解决孩子与他人的关系。
而我能这样理智地长远地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也是因为曾经遇到类似的例子,出现了更为极端的情况。
班级里曾有个小女孩,她会有许多稀奇古怪的不太正常的表现。第一天上学,教室里静悄悄的,孩子们大都睁着眼睛紧紧盯着才认识一天的老师,这时,一个小姑娘“不见了”!我知道她在座位上坐着呢,可真得用“不见了”来形容自己当时的惊讶:小女孩把她的头、她的手全放进了自己的书包,在那翻着找着,个子小小的,书包大大的,就好像整个人都钻进了书包里!老师示意了几次赶紧拿好做好,小女孩总呆呆地看看老师,又继续在那翻。
更让老师惊讶的事,一直到下课,这孩子也没把书找出来,这一天,小姑娘每节课都做了同样的一件事:钻书包里找书。
这样令人惊讶的古怪的事很多很多,前两个月这孩子没有与班内任何人说过一句话,在第一次秋游时,我拉了孩子一整天的手说了一路的话,终于从秋游后的第二天起,孩子开始和我说话了。整一个学期,孩子的练习册没自己主动写过,全不会,于是都是一笔一笔用红笔做了再描红的,或者干脆是孩子妈妈做的。如此种种,每天都有许多不可思议的事,但我都尽力做好,让这个可怜的孩子尽可能平稳地过好每一天,尽可能地感受快乐。
于是总有几个孩子,觉出她的异样,和她发生了很多打来打去的纠缠不清说不清对错的矛盾,于是家长认为同学总欺负她,抢她东西,偷偷拿走她的东西。
那时,我作为老师,一心想帮助她们,于是,我一直做那几个欺负人的孩子的教育工作,班会课、晨会课、课间、甚至是家访,教育孩子学会关心同学不欺负弱小,但那几个孩子依旧如此。矛盾一直在继续,甚至有恶化的趋势。纠缠着,让我非常苦恼。于是,我向苏州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指导中心的“苏老师”求助。结果,专家告诉我:“你是位很有爱心的老师,你希望班上的同学有爱心,能同情、爱护弱者,但他们毕竟还是孩子,有些道理未必能懂,对自己的行为控制也较弱。其实问题的核心是小女孩,我们不妨把关注点转回她身上,可能那个小女孩现在最需要的并不是别人的保护、同情。每个人都认为她是弱者,她需要保护,而这种保护是被动的,主动权不在她,而在周围人,这种等待怜悯的感觉并不好受,她和她的家人一直都有一股怨气在心里,对她及家人的心理调试需要一个过程。你可以建议她们来中心进行面询。”
我们总说,看问题要一分为二,在这儿,我们也要一分为二地想想:
为什么有的孩子容易受欺负?并没有侵犯别人,却容易遭受嘲笑或暴力?也许是个性比较文静内向,也许是某些地方与众不同。所以,我们首先得让孩子知道:被人欺负不是她的错,欺负人的才是不对的,不好的行为一定要被制止。
如果孩子觉得,是自己的缺陷,引起别人的欺负,自我价值感必然大大低落,而这更会让霸道的孩子嚣张。
然后呢?打回去?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是一种解决办法,有时是好的解决办法,有时则不是。比如,打不赢呢?或者,成为长期的心理对抗时,仇恨对孩子的心灵会产生怎样的侵蚀呢?这样做,会不会使孩子发现,在关键时候,友爱与和平是无力的,只有诉诸武力才能解决问题?可悲的是,这实际上正是很多成年人信奉的法则。
有的孩子受欺负后,转而会用同样的手段去欺负别人。这就是认可了这种法则,并用这种方式获得内心平衡。我们可以推想,很多欺负人的孩子自己也是受了蛮横对待的,也许他的父母就这么对他。可以让受欺负的孩子知道这一点,这样他就知道是欺负人的人行为或生活有问题,而不会悲观地看待自己或对对方非常仇恨——仇恨是一柄双刃剑,留在心里会伤及自己的。
我们应该鼓励孩子把受到欺负的事说出来,告诉家长或老师,我觉得在孩子应付不了的情况下家长和老师应该干预。即使成年人,在受到侵犯的时候也应该告诉公安机关和有关部门,求救也是种保护手段,既能制止侵犯行为,向信任的人诉说也能抒解郁闷的心情。
还应该鼓励孩子在学校多交朋友,这样会增加孩子的自信,自信的孩子一般是不容易被欺负的。朋友是乐趣和信心的重要来源,有事时还可以给以支援。让孩子以友爱构建一个强大的防护网,是比单纯的打回去更积极的策略吧。
但,“为什么他总喜欢欺负别人?为什么总是她被欺负?”这个问题我们一定得冷静理智地思考,孩子被这样对待,有时是他自身内在的弱点,比如缺乏交流技巧,不能合群,性格和身体比较文弱,有时是外在的弱点,比如不讲卫生遭人嫌弃,有时完全不是他的过错,只是口音或穿着打扮与别人不同。也可能是家长的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引起某些问题。当我们看清问题的本质时,就可以有方向地引导孩子,提高自信心,更融入群体,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有一句古老的格言说:“战胜自己是最不容易的胜利”。
因为,没有人会永远陪着孩子保护孩子,孩子必须通过事情的发生激发自己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孩子必须学会把自我变得强大,问题才能根本解决,将来的路是要孩子自己走的。这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爱。&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孩子叛逆总是和同学发生冲突怎么办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孩子叛逆总是和同学发生冲突怎么办
||文档简介
燕园博思深圳心理咨询中心,是北大燕园博思心...|
总评分0.0|
&&孩​子​叛​逆​总​是​和​同​学​发​生​冲​突​怎​么​办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你可能喜欢宝贝问题 &
当前位置:& & & 正文
孩子间一旦发生冲突,该如何正确处理?妈妈们都应该看看
日 20:25&&&&&母婴小樱&&&&&
相关文章推荐
相关精彩问答
向专家提问马学红:如何帮孩子解决情绪冲突_教育_新浪育儿_新浪网
马学红:如何帮孩子解决情绪冲突
  孩子遭遇其他孩子的攻击、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冲突、情绪冲突
  当孩子遇到别的孩子攻击(肢体或粗暴的语言)他时,应该教他怎么应对?
现在的幼儿园说是不能还手,因为还手也是粗野的行为,需要用和平的方式解决冲突,但有的家长说需要必要的自卫,应该跟孩子怎么沟通呢?
当以下情况存在:对方激烈的粗暴语言攻击、不激烈的肢体攻击、激烈的肢体攻击、对方是比自己小的孩子、对方是和自己一样大的孩子、对方是比自己大的孩子、有成人在场、无成人在场,该怎么处理?
如果情况不得已,自卫还击,老师来看到后半段而不了解事情的起因,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会受到批评和伤害?
  我们要知道孩子在成长社会性能力的时候,一定会出现肢体上的冲突,家长在面临这种情况的时候,要教会孩子怎样面对,并怎样给孩子力量。但是切记不要教孩子打人。因为我们不知道和自己孩子发生冲突的那个孩子是否和他/她力量相当,但是我们可以教会孩子怎样正确的保护自己。
如果一个孩子经常被人打,说明他/她内心的力量不足以支持他/她去面对发生在他/她周围的事情。此时,爸爸、妈妈的心态会尤为的重要。我们需要告诉孩子有可能,那个人不是故意的(这么说是为了不让孩子对这个社会和周围的环境产生不安全感)。然后教给孩子具体的方法,比如说你知道吗?妈妈在小的时候,也有一个大哥哥、大姐姐经常打我,有一天,当他/她要打我的时候,我抓住他/她的手,对他/她说,请你不要打我(这是教给孩子的第一个办法)。
  可是在某种情况下,第一个办法并不能奏效,或者只能起一段时间的作用。但是我们不要着急,等待孩子继续来找我们,向我们表达他解决问题不成功的结果。当孩子向我们阐述了经过之后,再次告诉孩子,如果你告诉他/她了,但是他/她依然要打你,那就可以使劲把他/她推开。然后去找老师,告诉老师他/她要打我,我告诉他/她不能打我,他/她依然要打我。很多人会误以为教给孩子这样一个办法,孩子就会变成一个凡事只会找老师的人。这样的办法,表面上看上去解决了问题,其实我们是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顺便将孩子面临冲突的能力和内心力量、以及父母对他/她的支持和爱传递给了孩子。
  2. 问:
  孩子之间的冲突(语言的或肢体的),哪些情况家长可以不管,让他们自己解决?什么情况下需要家长的介入?
  孩子之间的冲突,只有在我们确定她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孩子自己面对(除了孩子的冲突中有很危险的物品外),小年龄的孩子是需要适当的引领的,并且教给她解决问题的办法。当曾经引领过的一个问题再次出现的时候,家长可以等待,先让孩子自己面对,然后再帮助孩子。
  3. 问:
  五岁女儿和同龄男孩说好玩一个游戏,但玩到中途不想玩了,和男孩说了之后,男孩还是想玩。女儿在走开的途中男孩追上来,还要一起玩。男孩应该是不小心弄到女儿的眼睛,女儿开始哭,男孩走开。后来,我安慰女儿时,她说男孩是故意事件时不时发生,发生时也常说别人故意的,想问:在女儿哭泣时,要第一时间去安慰吗?女儿是否分不清别人是故意,还是无意呢?还是想表示的她的委屈呢?我应该如何处理这些类似的事情呢?
  关于男孩是不是每次都故意打女孩,这个需要妈妈做细心的观察,第一如果男孩真的是故意的在女孩离开的时候通过打她的方式挽留女孩,那么妈妈就该教会女儿用语言告诉给男孩,现在我不想玩这个游戏了。同样面对男孩的攻击,妈妈可以借鉴一下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如果男孩真不是故意的话,那我们需要去安慰这个女孩,”我知道你很难受,但看起来那个男孩真的不是故意的,下一次我们可以提醒他“,但是切记不要共情过度,因为共情过度会唤醒孩子对自己的认知是“我是弱势的”。
  三个五岁的男孩一起玩,我明明看到了男孩A把男孩B推倒了,当时B是屁股着地所以不太疼,没有哭。之后,A又把C推倒了,C的头撞在了电线杆上,摔疼了哭起来了。但是男孩A解释说是C让他推倒的,所以他才推的。我问C是怎么回事,他只是哭但却不说任何的话。可是孩子这样说,我们该怎么做?因为我是看见了男孩A推别的孩子的过程,所以我就觉得男孩A是故意推的,是我误会孩子了吗?
  有的时候,我们在面对孩子群体的冲突上,总会有没有观察到的地方,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做的是,对A说:“看起来C有点疼了,如果下一次他想和你玩这个游戏,也许你可以轻一点。“然后告诉C:”我看见你有点不舒服了,刚才A说,是你让她推你的。如果你觉得不舒服,下次可以不玩这个游戏。因为这个游戏看起来让人有点不舒服。”建议您有机会的话,可以多做观察,因为我们不确定,三个孩子的游戏模式就是这样的,还是这只是A的交往模式。切记不要在不了解具体情况的时候,轻易判定谁对谁错,最好能帮助到三个孩子共同面对这个问题。
  5. 问:
  儿子6岁,在小区里和小朋友一起玩时,爱哭。有时主动去惹别人,发生冲突起来时很快就哭了,抗挫能力差,幼儿园老师也反应有这种情况。在家里陪他玩球时,球歪了也要哭。我和他爸爸两地分居,他和爸爸在一起的时间很少,而且我一有事也不平和,爱焦虑,没主意,与这些因素有关系吗?我该怎么做,能让他心理承受力强些呢?另外他特别排斥小朋友到家里玩,怕碰他的玩具,该怎样引导呢?
  一般到了6岁的孩子,就很少会有这方面的情绪冲突,很显然,爸爸妈妈需要多给他一些关注和爱,最主要的是怎样给孩子建构内心的力量。很明显,妈妈对待事物的态度孩子照单全收了(因为一个孩子将来面对事物的态度跟父母是如何面对问题的态度有很大的关系)建议1、妈妈需要提升自己管理情绪的能力。2、想办法多和老公在一起接触,比如:一些大的肢体运动踢球等,都能帮助孩子很快的提升内在的力量。3、面对孩子这方面的情绪冲突,不要焦虑也不要刻意的快速制止她的发泄,需要等待孩子发泄结束后,帮助孩子一起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儿子2岁5个月,大概从2岁开始会打人。在这之前,外婆经常带孩子去小区里玩,被别的孩子拍打等,都不会有反应。外婆还担心孩子以后去幼儿园,会被人欺负。结果这几个月,孩子对属于他的东西,他喜欢的东西,防范意识特别强。别的孩子才刚要靠近,他就拍过去。
  有朋友来家里玩,如果朋友要抢他手上的物品,这时候我们会提醒别的小朋友,要先问他是否同意给你玩,他就会更快打过去。如果没提醒,他会抢不动了,再打过去。如果打不过,他就打身边的人。如果小区的小朋友在扔东西,大人担心会撞到他,提醒别的小朋友要注意,不提醒还好,一提醒他就打过去。或是他在幼儿园,他在操作教具,别的孩子不小心碰到他,他就会打过去。如果在沙场玩,打别的孩子。我们会告诉他这样,别的孩子会不舒服,说了后他就打的更频繁了,还会看看我们的反应。有时刚跟他说这样别的孩子会难过,他会抓一把沙子吃,躺沙上不起。如果在游乐场,他玩过的项目不玩了。有别的孩子过来,他立马就会回去占那个项目。同时观察别的孩子是否要来玩,如果看其他的小朋友要来碰,他就会打小朋友。如果家里来小朋友了,他经常都会说这个坏掉了,那个没气了……总之,就是不愿意让别的孩子玩。
  我感觉他经常会看大人的反应。有时我会把他抱开,告诉他这样会让别人不舒服。所以,他必须离开那里,告诉他可以用说的来解决事情,让他禁足。我陪着他,他会大哭,然后试探我的态度,一次次爬走,我一次次抱他回来,要他说对不起后才可以接着玩。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或许这时候尽量少邀请小朋友来家里做客?
  在孩子没有习得怎样处理问题之前,“打”是他们最直接的办法。大部分两岁左右的孩子都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尤其是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和物之间 的关系,所以尤其是在针对玩具或者其他自己物品上比较容易产生冲突。这样的冲突是需要我们成人一次次的引领正确的模式,才能够帮助孩子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当我们发现一个孩子在任何时候,任何冲突中,都表现出很强烈的攻击性行为,而且一般的引领对他不起作用的时候,我们需要意识到这样几个问题,并去做考量和观察。第一、看她的家庭环境是否温馨和谐,第二、看她的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是否和谐,第三、了解家人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法(是不是在家里有很强势的成人在用打的方式和孩子沟通。第四、这个孩子是否内心缺乏爱的滋养。第五、要多带她去做帮助别人的事情,第六、为她找到一个很要好的朋友。7.
  宝宝2岁4个月,男孩。因为我们都要上班,所以宝宝每天有半天时间在半天的早教班,有半天时间去外婆家。外婆家有4岁的小表哥和1岁半的小表弟。宝宝1岁半的时候,小表哥总是会抢宝宝的玩具、推他一下、打他一下,大人看见了就会责怪小表哥。现在宝宝也会反抗了,表哥推他,他就会推回去。小表弟之前住在他外婆家,现在也过来了,宝宝会跟他抢玩具,用小表哥对他的那一套对小表弟,还说:“哥哥打我,我就打他弟弟。”我在的时候就会抱着宝宝说:“哥哥以前打你,你不喜欢,你现在打弟弟,弟弟也会痛啊。”宝宝就不出声,我要求他向弟弟道歉,他也会说对不起。但是,过后还是照样打。在抢玩具的问题上,我们就坚持谁先拿的谁先玩。在我们没有办法把他们分开照顾的情况下,怎么去处理这些问题:
  (1)宝宝抢弟弟的玩具,打弟弟,大人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怎么处理?
  (2)小表哥在宝宝打小表弟的时候,就会打宝宝,说是要保护他弟弟。大人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怎么处理?
  (3)宝宝所在的半天班,有个小朋友特别喜欢推打其他的小朋友,我们有时会看到宝宝受伤,我们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
  模仿是每一个孩子的共性,在孩子模仿的过程,不管那些行为和语言,是不是帮助到她的,他们都会无限吸收。因为孩子没有办法区分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既然决定要将三个孩子放在一起养,那么成人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他们三个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大年龄的孩子,我们帮助到了他的行为,那么他为小孩子提供出来的模板,就应当是正确的。另外也要帮助孩子剔除掉习得的不良的行为。
  分享玩具的问题
  8. 问:
  我家2岁女儿现在很喜欢跟着小朋友们玩,看到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孩子,会拿着自己的玩具走上前去,要把玩具递给小朋友,可是当小朋友碰着这个玩具了就迅速把玩具收回,要是小朋友把这个玩具拿到手了就大喊大叫,这个事情每天上演,她是在确认自己的物权吗?我们应该如何反应?
  这是孩子把自己的玩具作为媒介,去探索他人的心智,说明她想交朋友了。建议成人多带她参与群体活动,增长她与人交往的能力。当发生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我们需要告诉孩子:”如果你不想让别人拿你的玩具,你可以选择不给她."(这是孩子需要接纳的事情)。她有了这样的经历,孩子就会总结经验,这种情况需要持续一段时间。
  女孩4岁7个月,不敢和小朋友玩
  女儿四岁七个月,已经上中班。但是,在幼儿园里不跟别的小朋友说话,跟老师也很少说话。早晨去上幼儿园的时候,见了老师要求打招呼,一直低着头不动,逼急了就掉眼泪,但是,就是不开口说话。
  在家里聊天的时候,曾说班里小朋友不喜欢她,因为她做事慢。还说哪个小朋友的话她都听,因为怕大孩子欺负她(班里年纪最小)。
  在游乐园玩的时候,因为没有小朋友一起玩,就坐着生闷气,让她主动去找别人玩,她又不敢。如果她正在玩一个东西,别的小朋友过去,她会马上躲到一边,从来不会争抢或者不放手。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一直跟奶奶生活在农村,奶奶很少带着出去玩。后来到了城里生活,还是跟着奶奶在楼上,没有交过朋友,和这个有关系吗?
  我们先要分析原因,1、是不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接触群体的机会太少了,2、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给她内心的力量是不是足够的3、对于群体成人给她的引导是什么?4、是不是她真的做事很慢。
  解决办法:1、尽量多在周末参与到群体性的扎堆中,并且带领孩子进入群体游戏。2、支持孩子和更多的小朋友交往,给她讲关于交往方面的故事,3、增加户外活动或其他大肢体运动。4、在家里多带他做一些能够服务于别人的工作,从而增长她的自信心。5、在生活方面尽量让孩子自己完成,不要替她做太多的事。
电话:010-&&|&&&&|&&
请用微博账号,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川辽赛后发生冲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