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两个部落联合体名称后的名称的地图

炎黄二帝 人文始祖(图)
炎帝和黄帝一起,被称为中华始祖。位于黄河风景区的炎黄二帝像,每年都会接受炎黄子孙的祭拜  河南商报记者 王春胜/摄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李政
  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奉炎黄二帝为人文始祖 ,可见,炎帝与黄帝同在中华文明中占据重要地位。
  据研究统计,炎帝衍生出的姓氏多达400多个,许、姜等大姓均出自炎帝。
  与黄帝促成了华夏大一统相比,炎帝更注重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是一位使老百姓丰衣足食的杰出领袖。
  炎帝不是一个人
  是部族首领的统称
  炎帝被视为中华民族始祖的象征,与黄帝齐名,并称为中华始祖。因所处时代早于黄帝,排在黄帝之前,后人称为炎黄二帝。
  据传,炎帝的出生地在宝鸡,活动于湖南、湖北,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现在的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陂。
  相传炎帝的母亲任姒,一天在玩耍时,看到一条巨龙腾空而下,身体有了感应。她在怀孕一年零八个月后,生下一个红球。红球裂为两半后,中间坐着一个胖乎乎的男婴,人身牛首。
  由于得到了神灵的保佑,炎帝出生三天就能说话,长大后,他身高3米,浓眉厚唇,具有非凡的智慧和过人的胆识。
  对于炎帝的出生地,有陕西宝鸡、湖北随县、河南淮阳、山西高平等几种说法。其中陕西宝鸡一说流传较广。
  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顺湛告诉河南商报记者,古时候,一个人往往以出生地或部落、家族的图腾取名。炎帝因生于姜水之岸,故被称为姜姓。
  在许顺湛看来,有人认为炎帝是一个人,这种观点不准确。炎帝并不是指一个人,而应该是炎帝族首领的统称。
  许顺湛说,在炎黄二帝时期,人的平均寿命很短,也就三四十岁,不可能活上数百岁。作为炎帝部族持续千百年,一代接一代的首领均以炎帝作为统称。
  炎帝衍生出400多个姓
  炎帝作为与黄帝并称的中华始祖,其后裔繁衍昌盛。
  1996年出版的《中华姓氏大辞典》,根据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按人数多少,排列出了《当代中国300个常见汉族姓氏》。其中,前120个大姓,约占汉族人口的90.14%,也就是说,13亿人中,有11.7亿人姓这120个大姓。
  资深姓氏专家谢钧祥研究发现,120个大姓,分别属于三个族系,即黄帝族、炎帝族、东夷族。其中,前120个大姓中,属炎帝族的有6个姓,占前120个大姓的5%。
  河南商报记者在《中国古文字学通论》中看到,除了前120个大姓外,由炎帝族演变而来的姓氏总数多达400多个姓。
  随着历史的演进,有些姓消失了,没有家族或宗族人延续至今,而大多数的姓氏还存在,世代有后裔延续,分布在全国各地及世界上的有关国家。炎帝族系姓氏不仅在汉族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而且在少数民族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姜、许、国、吕、丁、文姓等均可追溯到炎帝。
  炎帝的姓后代演变很多,但无论哪种类型,都把炎帝当作血缘先祖。由于这样的姓氏很多,与由黄帝而来的姓氏一起共同构成了百家姓的主体,因此,现在常说的炎黄子孙,仅从姓氏的来源上便可以得到证明。
  阪泉大战后,华夏族逐渐形成
  在许顺湛看来,炎帝族要早于黄帝族,到了炎帝族末期,炎帝已经无法控制其他部族,随着黄帝族的崛起,大有取代炎帝族的势头,于是,一场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战役在所难免。
  黄帝征服中原各族的过程中,与炎帝在阪泉进行了一次战役,史称阪泉之战。
  关于这场战役的描述,《史记》开篇《五帝本纪》有记载:轩辕(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
  这次战役使黄帝取代炎帝,成为当时中国诸部落的首领,其对中华民族的最终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于这场战役的地点,学术界尚未有明确定论,传说最多的是冀西北的涿鹿,此外还有北京延庆县。
  相传,战争结束后,黄帝仰慕炎帝的农业和医学技术,而炎帝也败得心服口服,于是两个大的部落联合在一期,形成了炎黄族部落联盟。
  不过,在一些学者看来,炎黄两大部落的融合其实早在阪泉大战前就已经开始。
  黄帝与炎帝经过多年征战,族群也进行了大融合,逐渐形成了上古大华夏部落联盟,当时的中国进入了华夏时代。据载,后期的夏、商、周都是由黄帝的后裔所建。
  教人种植“五谷”,人称“神农氏”
  炎帝之所以被后人敬仰,不仅是在姓氏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开创了谷物耕作,人称神农氏,并被尊称为传统农业创始人。
  如今,河南省淮阳县城东北5公里处,有一处土台,周围面积约10亩,人称“五谷台”。
  当地居民讲,相传在神农时代,炎帝就教人种植五谷,以充腹饥,炎帝把谷粒分为五种,分别起名为稻、黍、稷、麦、菽,炎帝兴农事,知耕稼,种五谷,“五谷台”就是炎帝种五谷的地方。
  在“五谷台”不远处,还有一口神农井,村民说,这口井是炎帝教民汲水浇灌五谷而开掘的。
  关于炎帝神农氏和农业之间,坊间流传着一则故事。
  在炎帝之前,天下万民主要靠狩猎生活。到炎帝当首领时,大地上的居民逐渐多起来了,但禽兽有限。
  有一天,炎帝意外发现每棵苗的根部都有一个还没有腐烂的果实。他想,若是能分辨出哪些果实能吃,哪些果实不能吃,然后将那些能吃的果实埋入地下,让它发芽、开花,结出果实,天下万民就解决了吃饭的问题。
  随后,炎帝遍尝千草百卉,终于选出“五谷”,随后又苦研播种和管理技术,教给百姓。
  农业由此兴起。老百姓为了感谢炎帝,就把他敬之如神,称他为“神农氏”。
  以身试药,一天中毒70次
  民间传说中,除了发展农耕,炎帝还奠定了中国中医学的基础。
  《淮南子》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关于炎帝神农氏与医药的故事,民间流传着一则传说。
  相传,炎帝在尝百草、定五谷的过程中,发现百草有的吃下后恶心呕吐,甚至肚疼腹泻,有的吃下后精神爽快,吐泻顿止,这便是草的药性。
  为了试出草木的药性,炎帝以身试药,一天内中毒70次。幸亏炎帝早已熟悉了很多草木的药性,以毒攻毒,才化险为夷。
  看到老百姓受尽疾病折磨,时常有人因此丧命,炎帝下决心遍尝世间草木,确定它们的味道和药性,然后制成方剂,医治人们的疾病。
  多年后,炎帝终于摸清了千草万木的药性,然后按照一定比例,配成千万个方剂,传给世人。
  所以,民间流传说,炎帝不仅是一位农业之神,也是一位医药之神。
  后人为了纪念他,将中国的第一部医学著作命名为《神农本草经》。
本文来源:大河网-河南商报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简介/炎黄二帝
炎黄二帝(yán huáng èr dì):指炎帝和黄帝,他们是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杰出首领。更是中华人文始祖。《国语》:“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国语解》:少典,乃黄帝、炎帝之先,但非黄帝、炎帝之父。《史记》:“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解诂》:“赤帝者,炎帝神农之后也”。赤、炎义通,神农以来至轩辕之时炎帝世朝已历五百年。炎黄中的炎帝,实乃最后一代炎帝。神农、少典,皆炎、黄之先。《易传》:“包牺氏没,神农氏作”,“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 炎黄二部落联合形成了以黄帝为首的华夏族,并奠定了了华夏文明的基础。炎帝炎帝是传说中中国上古时代神农部落首领的名称,从神农开始至其后裔子孙,也是各部落联盟公推的天下共主,因以火德王,故称炎帝。神农部落末代首领炎帝,姜姓,烈山氏,距今三千年以上生于烈山(今湖北随县烈山)。以后炎帝和黄帝两大部落融合,形成华夏族。黄帝之妻嫘祖之父孙姜雷为神农氏的第十一世孙(被封为六合方山侯,方山即今江苏南京六合方山,姜雷以山为姓,改名方雷)。黄帝黄帝为《史记》中的五帝之首,远古时期中国神话人物,中国历代皇帝多为黄帝设庙祭陵等来取得象征的统治正当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性人物,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有学者以文献证据认为是始于晚清知识分子的推动下,从中国传说时代的三皇与五帝中脱颖而出,成为汉民族以至为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曾有姻亲关系,为神农之后。据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炎帝部落在黄河中下游流域发展,而当时在今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居住着以蚩尤为首的九黎族(有说独苗族),双方因部落发展而发生长期冲突,炎帝不敌而退至今河北省一带。据说因“炎帝欲侵凌诸侯”,后又与轩辕氏族姬姓之黄帝进行三次激烈的战役,这是中国历史上流传记载下来的第一场大规模的战争,称为坂泉之战。面对着统领熊、罴、貔、貅、?、虎为图腾部落的强大对手,炎帝终告不敌,与之结盟并归顺之,黄帝代炎帝而为天子。炎黄联盟不断扩展,归顺之部落越来越多,但蚩尤始终不服,双方势同水火,蚩尤带领着九黎,与联盟大战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村),是为传说时代的第二场战争,称为涿鹿之战。最后蚩尤被打败。从此姜氏族便与黄帝在中原安定下来了。“炎黄子孙”一词是中国学者对中华文明的始祖炎帝和黄帝的追溯和尊奉。炎帝相传姓姜,这或许显示其曾以羊为主要肉食(有说因为生于姜水),并显示仍依存有母系社会的传统,羊加女合二为一(另姬、姒、姚、嬴都有此特征)。炎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之一。《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女登;为少典妇,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得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徒鲁。又曰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可见炎帝部落是以牛为图腾崇拜。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生方颠,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炎帝是农神,始教天下播种五谷,尝遍五谷,这是炎帝与神农氏渊源;炎帝又是火神、灶神,始教人民摩擦生火而热食,用火来铸造金属器具,因此炎帝的后代后祝融这样的火神。据《山海经·北山经》,白嘴赤足的精卫鸟是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所变。据《路史·后纪四》,蚩尤也是炎帝后裔,并驱逐炎帝及其后裔榆罔,并与黄帝大战于涿鹿。不死战神形象的巨人刑天,是炎帝的部属。
文化/炎黄二帝
中华始祖黄帝族与炎帝族,又与居住在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民族和部落中,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炎黄的子孙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炎黄功绩炎帝:教人农耕,发明医药,发明陶器,开辟集市。黄帝:开始建造宫殿,发明车船,制作衣裳,教人们打井。历史传说炎黄二帝浮雕炎黄二帝的历史传说(记载),有很多个说法1、炎帝部落居住在陕西南部,在向东扩张的过程中,与黄帝部落冲突,与黄帝战于坂泉,三战皆溃,被迫与黄帝结盟从而归附,从此形成了华夏民族2、黄帝部落兴起与泰山以西,炎帝部落统治天下末期,因为势力孤微无力号令天下,黄帝为争夺帝位与炎帝战与坂泉,炎帝战败,被流放,炎帝部将蚩尤不服而骑兵反抗,与黄帝战与涿鹿,败死。后来因为炎帝的威望很高,百姓思念,黄帝召炎帝回朝廷辅政,从而形成以黄帝、炎帝为首华夏联盟。3、炎帝部落居住在渭河流域农耕,在东进扩张的过程中被当地的蚩尤驱逐去国境,后来因为侵略诸侯被黄帝击败与坂泉,并且与黄帝部落结盟归附,黄帝、炎帝联盟逐渐统一各部,蚩尤不服,与黄帝、炎帝战于涿鹿,败死。4、炎黄二帝在相互向东扩张的过程中发生冲突,战于坂泉,炎帝战败,与黄帝结盟归附。炎黄二部联盟之后,势力扩张。后来蚩尤入侵炎帝的领地,炎帝不敌,被驱逐到涿鹿,向黄帝求援,炎、黄联合各族与蚩尤联盟战与涿鹿,大败蚩尤81部,擒杀蚩尤(一说俘虏后重用)。为华夏民族的形成奠定基础传说详解黄河和她的儿女们,是如何从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时代的门槛的,要揭开这个谜底,除了依靠考古文物资料外,还要利用古籍记载的许多远古神话传说。炎黄二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便可帮助我们探明黄河及其儿女从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时代的某些轨迹。黄帝和炎帝其实并不是皇帝,而是古书记载中黄河流域远古时代的两个部落首领。黄帝和炎帝都出生于黄河的支流渭河流域,当时已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传说他们都是“有熊国君”少典氏的后裔,“昔少典娶于有氏,生皇(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里所说的“生”,并非说黄帝和炎帝是少典氏亲生,而是说他们都是少典氏的后裔。“黄帝以姬水成”,是说他在姬水岸边长大,因而以姬为姓。姬水当即古漆水,发源于今陕西麟游县西部偏北的杜林,在今武功县汇入渭河。姜水为渭河支流歧水下游的一段,即今之清姜河,在陕西宝鸡汇入渭河。这就是说,炎黄两个部落,最初的活动地区都在黄河的支流渭河的上游地区。传说黄帝原姓公孙,因长于姬水,才改姓姬;曾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因是有熊国君之苗裔,又称有熊氏。他“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伶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后来被推举为部落首领,率部迁徙到陕西北部定居。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寻找更加平坦、开阔、肥沃的土地,又沿北洛河南下,到达今陕西的大荔、朝邑一带。那里的黄土地给了他们发展农业的便利条件,但不时出现的干旱又困扰着他们,迫使他们去继续寻找理想之所。于是,黄帝又率领族人从大荔、朝邑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麓进入汾河谷地,再向东北迁移,到达今河北涿鹿附近。那里有由桑干河、洋河冲积而成的适宜农耕的宽阔谷地,附近还有可供狩猎的山林,他们觉得环境非常优越,就定居了下来。就在黄帝率领他的部落东迁的时候,炎帝也率领他的族人开始长途跋涉。炎帝又称赤帝,一说他降生于厉(烈)山即今湖北随州市厉山镇,一说他降生于常羊即今陕西宝鸡神农乡常羊山,“育于姜水,姜姓,以火德王,亦曰烈山氏”。同是为了寻找理想的定居之地,他也率领部落东迁。但走的路线与黄帝不同,他们先是沿渭河东下,到达今河南西南部,再顺黄河东下,到达现今的豫东地区,在那里安顿了下来。那时候,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领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权。部落之间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为了互争雄长,经常发生战争。一些部落首领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内行刀锯,外用甲兵”,也发动掠夺财富、奴役其他氏族部落的战争。这种战争加剧了社会的分化,给正常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威胁,但氏族制度调节社会矛盾的习惯法此时又已丧失作用,对此显得无能为力。面对日益增多的战争,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部落便互相联合起来,结成联盟,进而结成范围更大的联合体。炎、黄两大部落这时也都使用武力征讨四方,扩大自己的势力,从而引发大规模的冲突。双方在坂泉(今河北怀来)进行了三次大战,黄帝指挥属下的熊、罴(读pí,熊的一种,也叫马熊或人熊,毛棕褐色,能爬树游水)、貔(读pí,传说中的一种野兽,似熊,一说似虎)、貅(读xiū,古书上说的一种似狸而大的猛兽)、虎六个氏族,与炎帝部落杀得天昏地暗,炎帝部落遭到惨败,只得缴械投降。由于这两个部落有血缘亲属关系,黄帝没有屠杀炎帝部落,而是和他们结成部落联盟,黄帝便成了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炎黄部落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日后华夏族的雏形。后来,定居在山东曲阜地区的九黎首领蚩尤扩展势力范围,又引发了与炎帝部落的战争。九黎即九夷,属于东夷族。传说蚩尤领有9个部落,81个氏族,他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如同妖魔,这可能是出自炎黄子孙对其他部落首领的故意丑化。“蚩尤作冶”,“以金作兵”,制造兵杖、刀、戟、大弩,英勇善战,威震天下。他率领9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西进豫东,进攻炎帝部落。炎帝部落无法抵挡,节节败退,居地尽失。蚩尤紧追不舍,炎帝向黄帝寻求援助。黄帝于是率部迎击,与蚩尤在涿鹿展开激战。这场战争进行得极其惨烈,据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不胜,蚩尤放出大雾弥漫了三天三夜,黄帝的部落看不清方向,黄帝之“臣”风后受北斗星座的启示发明了指南车,他们才得以冲出大雾。黄帝在困境中还得到玄女的帮助,制作了80面大鼓,用东海神兽夔的皮蒙鼓,用雷兽的骨头作鼓槌,在战斗中擂响,声闻500里。战斗延续了很长时间,最后在冀州进行决战。黄帝派应龙向蚩尤进攻,应龙蓄水,摆下水阵。蚩尤请来风伯雨师,一时风雨大作,冲垮水阵,使黄帝再次陷入了困境。黄帝又请来天女旱魃阻止风雨,使天气突然转晴。蚩尤不知所措,部下惶恐不安,黄帝指挥大军掩杀过去,取得最后的胜利,蚩尤和他请来的风伯雨师都投降了黄帝。黄帝便进入东夷活动的地区,他“驾象车而六蛟龙,毕言(兆火鸟)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凰)复上”,至泰山之顶大会鬼神,并演奏了他亲自作的一支激越悲凉的《清角》乐曲,以纪念涿鹿之战的胜利。蚩尤后来被杀,一部分九黎人加入炎黄部落联盟,融入了华夏族;一部分南下,融入南方的苗蛮之中。涿鹿战争的胜利,进一步扩大了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发展成规模更大的部落联合体。黄帝的权威大大提高了,集审判权、祭祀权、军事指挥权与生产指挥权于一身。各部落均需听从他的号令,不听从号令的,即出兵进行征伐。他还开山修路,努力打通部落地区的隔绝,增进部落之间的交往。传说黄帝一生“未尝宁居”,在118岁那年出巡河南时死在荆山,人们将他护送回陕北,葬在今陕西黄陵县的桥山之上,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黄帝陵。由于黄帝后来被追尊为华夏的祖先,后人便把远古时代的许多创造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大臣”们,如说黄帝建造屋宇,开凿水井,缝制衣冠,制造舟车弓弩,炼石为铜,创制乐律,他的妻子嫘祖发明育蚕,他的“大臣”仓颉创文字,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等等。同样的原因,由于炎帝也被追尊为华夏的祖先,后人也将一些创造发明的功劳算到他的身上,并称他为神农氏。在先秦的传说中,神农氏和炎帝原本是时代不同的两个人物,神农氏生活的时代要早于炎帝。到战国时,人们将两个人合在一起,称为炎帝神农氏,说“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这些发明当然也是原始时代人们的集体创造。尽管炎黄二帝只是传说中的人物,他们的发明创造也都是远古时代黄河儿女智慧的结晶,但是他们作为华夏民族先祖的象征和中华文明奠基者的化身,还是受到后人的无限尊崇与怀念。因此,在黄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之外的中华大地上,一直流传着许多有关炎黄二帝的传说,留下了许多同他们有关的名胜古迹。除了前面提到过的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和宝鸡市的炎帝祠、炎帝陵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山东曲阜的景灵宫,河南新郑的黄帝故里,济源的王屋山天坛,灵宝荆山的黄帝陵,河北涿鹿的黄帝城、黄帝泉,四川都江堰的黄帝祠、轩皇台,盐亭的嫘轩宫、嫘祖墓,安徽黄山的黄山轩辕峰,湖南岳阳的轩辕台,浙江缙云的仙都鼎湖峰,甘肃平凉的问道宫,湖北宜昌西陵山、嫘祖庙,随州的神农祠,山西高平的神农城、神农井,河南淮阳的神农五谷台,郑州炎黄二帝塑像,湖南炎陵县的炎帝陵,等等。这些源远流长的传说和名胜古迹,对于增强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激发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黄帝以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几位杰出的部落联合体首领,他们就是尧、舜、禹。这时已是龙山文化的晚期,处于氏族制度行将崩溃的时代。传说中尧又称陶唐氏,他的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现今山西临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尧茅茨土阶”碑,尧庙村有尧庙,临汾县有尧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简朴,古书说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说,他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但他对百姓却很关心,部落里有人挨饿受冻,他说这是他使他们挨饿受冻的,有人犯罪受了处罚,他说这是他平时没有管教好的缘故,自己出来承担责任。舜又称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今山西垣曲东北)。传说他在接替尧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之前接受尧的考察时,曾在历山(中条山别称)耕田,在雷泽(今山西芮城北)捕鱼,在河边的陶城(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北)制陶,后来尧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陆西南),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后,又都蒲坂(今蒲州镇),由此推断他的活动中心在现今山西的西南部,山西运城市安邑镇还有舜帝庙、舜帝陵。舜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他曾几次遭到继母和同父异母兄弟的陷害,好在他贤惠的妻子巧设智计,才使他化险为夷。但他被推举为首领后,却不计前仇,宽待他的继母和弟弟,使他的一些仇人都受到感动,一心向善。禹的先祖传说住在河套一带,禹的时候迁徙到今河南西部。他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百姓治理水患,发展生产,更是受到高度的赞扬。由于尧、舜、禹治理有方,当时的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他们也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圣贤人物。炎黄雕像炎黄二帝巨型雕像炎黄二帝塑像位于河南省郑州市西北部三十公里之处的黄河风景名胜区向阳山(始祖山)上,炎黄二帝巨塑背依邙山,面向黄河。塑像占地2816平方米,像整体高106米,其中,山高55米,像高51米,雕塑中高者为炎帝,矮者为黄帝,所使用的材料均是太行山真石。河南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王仁民是该塑像建设的直接推动者,塑像总设计师为吴树华,由海内外华人捐款和政府投资及招商引资共计人民币1.8亿元,历时二十年于2007年建成。巨塑以山为体,使山人合一,像通体高106米(比美国自由女神像高8米,比俄罗斯祖国母亲在召唤高2米),其中,山高55米,像高51米,雕塑中高者为炎帝,矮者为黄帝,两帝的眼、鼻和脸参数一致,眼长3米,鼻长8米,两张脸加在一起达1000多平方米。塑像用混凝土7000余立方米,钢材1500余吨、花岗岩6000余立方米,所使用的材料均是太行山真石,其中毛石7万余方,景石3万余吨。共耗资约为1.8亿人民币。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5次
参与编辑人数:5位
最近更新时间: 20:29:20
贡献光荣榜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精)中华民族的祖先.ppt 30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需要金币:1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黄帝黄帝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称为轩辕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擒蚩尤而诛之,诸侯尊为天子,取代炎帝,成为天下的共主。炎帝历史传说中,炎帝是一位伟大的人物,是他开发了华夏的原始农业,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还传说他利用火为人类造福,制造乐器,倡导物质交换……总之,炎帝与黄帝在历史传说中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 黄帝—“人文初祖”三、知识梳理1、不同地域文化最终融合为以__中心的文化共同体。2、传说距今__前,生活在__流域的__部落联盟与__部落大战于__之野。此后,中原部落推举__为部落联盟首领。3、__和__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与“皇帝” “他(秦王赢政)兼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尊号,新创“皇帝”名词,宣布自己为统一国家的第一个皇帝,称‘始皇帝’,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黄帝是传说中的人物,皇帝是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号。*我国人民历来被称为“炎黄子孙”,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第三课中华民族的祖先二、任务驱动任务一:读图学史我国农业先民文化遗址分布图1、你能否从地图上找出南北方农耕文化的两大代表?2、你从这幅图上发现了怎样的历史事实?(2)(3)(1)(5)(4)1、指出右图文物的方位。(2)(3)(1)(5)(4)(1)(2)(3)(4)(5)2、这些文物如此广泛地被发现,说明了什么?——东西南北各地区的先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华文化以华夏族为中心。是有两个以上血缘相近的氏族构成的一种社会组织。是原始社会后期形成的部落联合组织。由若干亲近的部落结成部落联盟。部落部落联盟各地区的先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地点陕西西安浙江余姚陕西临潼浙江嘉兴辽宁牛河梁山东泰安西藏昌都名称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姜寨遗址马家浜遗址红山遗址大汶口遗址卡若遗址为什么我们自称是-------“炎黄子孙”?  距今5000年以前,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是黄河流域最为强大的两个部落,二者关系非常密切。后来,黄帝部落和西方炎帝部落联盟,打败了蚩尤部落,大家就推举黄帝为部落联盟的首领,经过长期发展壮大,形成日后的华夏族的主干。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成分。因此,中华民族尊奉黄帝、炎帝为祖先,自称是炎黄子孙。    蚩尤是传说东方九黎族的首领。他力大无穷、勇猛彪悍。蚩尤活动于今河北、山东、河南及安徽北部地区。传说部分九黎族在蚩尤被战败之后,南下与土著苗蛮所属部落杂居融合在一起。因此,又称蚩尤是南方苗瑶民族的祖先。蚩尤像“涿鹿之战”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黄帝为什么被称为“人文初祖”?1、炎黄战蚩尤涿鹿之战在涿鹿之战中,蚩尤部落大败,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联盟,形成日后的华夏族。2、黄帝---”人文初祖”?人们清明祭拜图仓颉造字传说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养蚕织布造船尝百草创医术制造指南车观察出天文星座建造宫室我国古史时期的衣食住行、农工矿商、货币、文字、图画、弓箭、音乐、医学、药物、婚姻、丧葬、历数、阴阳五行、伞、镜的创造发明,均始于黄帝时代,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人文初祖黄帝的文德:黄帝的武功:轩辕黄帝,一生共历经52战。在炎帝后期,黄帝于乱世起兵,以德号召天下,战败炎帝于阪泉,代炎帝为天子,后又战胜蚩尤于涿鹿之野,结束了远古战争,统一了中华民族。后世尊称轩辕黄帝为:人文初祖中华文明时代由此产生了任务三:动脑筋你对黄帝的发明有什么看法?认为哪些是可信的?哪些带有神话色彩?怎样看更科学?说黄帝时期已能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舟车,出现文字,编出乐谱,等等,这是可信的。但说这些是黄帝、嫘祖个人的发明,就带有神话的色彩了。实际上其中的任何一项发明,都不会是一两个人的功劳,而是经过许多人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因此,历史上的这些记载,反映的应该是黄帝那个时代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但由于黄帝是公认的华夏始祖,所以人们也就把这些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妻子及其部属了。传说蚩尤有兄弟81人,都是人首兽身,铜头铁额,有8条胳臂,9只脚趾,个个本领非凡。相传蚩尤与黄帝作战时,用法术制造迷雾。黄帝则令人制造“指南车”,拨开迷雾,最后获得大胜。你认为这些传说符合历史事实吗?这些传说说明了什么问题?活动与探究远古传说与历史事实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神话传说是先民对上古洪荒时代历史的一种夸张的记述,但也蕴藏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例如,炎黄时代的传说,不仅可以在《史记》的《五帝本纪》中有所记载,而且已被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的考古发掘所证实。)总之,神话有可能是夸大的,对它不可全信;只有对于其中已被实物佐证的部分,才能相信。历史事实则是完全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可以完全相信。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毛泽东阅读毛泽东所写的这一段祭文。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炎黄联合国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