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什么战争游戏,分为中东,欧盟,美国什么的,除了战地2中国中东火炮

战地2和战地2叛逆连队一样吗?不一样有什么区别呢?_游侠知道
游侠知道提示
请输入感兴趣的游戏名称:
请输入感兴趣的游戏名称:
记住我的登录状态
还没有游侠账号?
记住我的登录状态
还没有游侠账号?
请选择合适的分类:
所属游戏:
& 战地之叛逆连队2
战地2和战地2叛逆连队一样吗?不一样有什么区别呢?
提问者:&&lejun123&&|&&&&悬赏分:90&&|&&浏览次数:&&次
我来帮他解答
您还可以输入999字
不一样,虽然都是战地系列的游戏,但剧情不一样,战地2讲美国、中东连队与中国之间的战争,升级1.5后加入了欧盟,故事剧情属于开放式,只有几句三个国家之间爆发战争的原因,没有结局,而且也不连贯。分为单人与联机两部分叛逆连队1在05年上市,影响不如战地2,但叛逆连队2在今年上市后影响很大,许多人认识战地也是因为他。叛逆连队有自己的剧情,分为许多关,也有单机与联网两种,但模式却比战地2多
2000010001
其他回答共0条
还没有其他人的回答哦,
欢迎登录提问或回答
游侠网 版权所有除了&span class='hot-word'&特种&/span&部队,欧洲力量,装甲狂暴,复仇女神,现代战争以外,还有没有别的?
添加武器兵种,载具 地图等,
战地2的资料片应该就那么多了
战地2豪华版~~包括了资料片特种部队
战地2特种部队克隆版
电驴连接,我下载了战地2豪华版测速,20分钟后速度大约在80K~85K之间,没有继续测试,速度还可以...
没有原版可以玩的,我也才买的,可以玩的.
黑屏的话,更新一下Directx文件(光盘中自带的).如果还黑屏,再更新一下驱动,如果问题依旧,很可能显卡太老了(显卡...
倾斜装甲的目的是在水平面厚度增加,并使炮弹有滑跳的可能。坦克正面的装甲取斜面是同样道理。
早期铁甲舰甚至采用弓形装甲,因影响舰体内布置后来就不用了。二战时战列舰...
战地2这是一个大型军事游戏,你的机子经常死机,可能是你的机子太低了。依照下面的就是了系统:Win 或AMDAthlon1.7GHz以上内存:512MB以上显卡:...
答: 生化了hcg怎么还会升高?这是怎么回事啊?
答: 朋友相处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朋友出去玩,AA制最好。如果不是,自己要抢先付钱,不要斤斤计较。你就是不坐船也要抢先付钱才对。
意欲取之,必先予之。其实朋友只是...
答: 英文意思是这个游戏ROM缺少一些文件,请选其它游戏,
随便按个键,继续。
如果不能玩,就要换个雷龙2的游戏ROM.
意思是这个游戏模拟存在一些问题,不够精确(但...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相关问答:123456789101112131415美国参与过的战争--国际战争(下)
我的图书馆
美国参与过的战争--国际战争(下)
美国参与过的战争--国际战争(下)
国际战争--
& &墨西哥抗美战争 & &&美国独立战争 & & & & & & &&& 印第安人战争 &&&&&&& 美法准战争
& &美墨战争 & & & & & & & 美西战争 & & & & & & & & & & && 美菲战争 & & & & &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 &香蕉战争 & & & & & &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 & & &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朝鲜战争
& &越南战争 & & & &&&&&& 美国入侵格林纳达战争 & & 巴拿马战争 & & & & & &海湾战争
& &索马里内战 & & & &&& 波斯尼亚战争 & & & & & & &&&& 沙漠之狐行动 &&&&&&& 科索沃战争
& &阿富汗战争 & & & &&& 伊拉克战争&&&&&&&&&&&&&&&&&&&& 利比亚内战
波斯尼亚战争
波斯尼亚战争,是原南斯拉夫解体是的内部战争。在旧南斯拉夫开始解体时,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亦在1992年宣告独立。独立当时约430万人口,民族的组成为33%的塞尔维亚人,另外有17%的克罗地亚人及44%的波斯尼亚克人想要和塞尔维亚人分离。因此从同年4月开始进行了长达3年半以上的战争。两者纷争的结果造成了约20万人死亡,难民和逃难的民众约有200万人。
纷争的起点
92~93年之间塞尔维亚人占优势
战争的结束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军
指挥官:Alija Izetbegovi,Sefer Halilovi,Rasim Deli
伤亡:32,723 个平民被杀害,31,270 位战士被杀害
塞族共和国军
指挥官:Slobodan Milo?evi,Radovan Karadzic ,Ratko Mladic
伤亡:3,555个平民被杀害-24,206位战士被杀害
克罗地亚国防军
指挥官:Franjo Tu?man,Mate Boban
伤亡:1903个平民被杀害,5439位战士被杀害
波斯尼亚战争是从旧南斯拉夫时独立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发生在1992年3月和1995年之间和塞尔维亚之间的武力冲突。
在旧南斯拉夫开始解体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亦在1992年宣告独立。
独立当时约430万人口,民族的组成为33%的塞尔维亚人,另外有17%的克罗地亚人及44%的波斯尼亚克人想要和塞尔维亚人分离。因此从同年4月开始进行了长达3年半以上的战争。两者纷争的结果造成了约20万人死亡,难民和逃难的民众约有200万人。部分的日本教科书称此次战争是二次大战之后欧洲最糟的战争。
以克罗地亚战争作为契机,想要寻求独立的克罗地亚人和波斯尼亚克人和反对独立的塞尔维亚人之间的嫌隙加深。在这种情况之下日到3月1日之间该国进行了独立公投,因为多数的塞尔维亚人抵制投票,结果投票结果有90%以上的票赞成独立。根据此次投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宣布独立,到4月6日并得到欧洲共同体的承认。但是对于独立表示不满的塞尔维亚人,以此事件为契机展开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翌日波斯尼亚塞尔维亚议会发布塞族共和国的独立宣言。
内战开始之后不久,因为装备的数量和品质塞尔维亚人占优势。因为波斯尼亚克人装备的品质较差,克罗地亚人人数较少等理由居于劣势。而且波斯尼亚克人和克罗地亚人并非一直都是紧密的同盟关系,所以塞尔维亚最初的攻势时就占领了全国六成的领土,并且包围首都萨拉热窝进行围城。克罗地亚人此时以守住赫塞哥维纳地区西部为主,波斯尼亚克族人则是仅守住包含萨拉热窝、斯雷布雷尼察、哥拉谢迪、杰巴等主要都市在内三成的范围。国际社会虽有进行对于塞尔维亚的制裁和对萨拉热窝进行人道救援行动,但是尚且无法影响大局,这个情况一直持续到92年中。
93年春,波斯尼亚克人和克罗地亚人之间产生嫌隙。而且因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所争夺的势力范围较少,甚至和塞尔维亚人结盟。而因为争夺莫斯塔尔(波斯尼亚赫塞哥维纳地区的南部中心都市),波斯尼亚克人和克罗地亚人产生激战,至此波斯尼亚克人的处境更为凄惨。
94至95年春对塞尔维亚人势力的包围网和破绽
94年之后,因为美国施以压力克罗地亚人和波斯尼亚克人再度结成同盟。3月1日在华府波斯尼亚克罗地亚方决议组成联邦,这是美国削弱塞尔维亚方势力的第一步。4月10日到11日之间北约小规模的对塞尔维亚方实行轰炸。8月5日塞尔维亚方攻击了联合国的武器库,因此北约开始进行轰炸,入秋之后美国对波斯尼亚克克罗地亚方也展开了的军事援助。在这样的助力下,10月下旬波斯尼亚克人在席哈奇附近转为攻势,这个攻势一度成功但是在11月初就遭到塞尔维亚方的反击而不得已只好撤退。
为了支援所以11月21日和23日北约发动第三波的空袭行动,不断的空袭之下塞尔维亚方转为用少数士兵轻装行动去监禁联合国维和部队士兵作为手段。因此派遣士兵的英国和法国和想要使用轰炸的美国意见纷歧对立,北约无法正常运作陷入纠纷的情况下,美国前总统卡特总统展开媾和行动。因此从95年1月1日起停战四个月。
95年春,四个月的停战期限一过,两方再次展开激战。塞尔维亚方发动总攻击,7月时斯雷布雷尼察和杰巴被攻陷。萨拉热窝和哥拉谢迪也展开激战。此时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方之间,克罗地亚方因和克罗地亚军合作开始占得上风。此时的战斗已经不只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也扩大到克罗地亚境内的塞尔维亚人居住区(详见克罗地亚战争条目)。这段时间之间的6月3日为了保护联合国维和部队设立了紧急应对部队,开始展开救援被塞尔维亚方囚禁的人质。
8月28日,萨拉耶佛中央市场被炮击,造成37人死亡,因为这个事件北约展开自此最大的轰炸活动,从8月30日自9月14日之间除了2日到4日之间暂时停止之外不断地攻击。因此塞尔维亚方不只在对克罗地亚方面开始败退,连对付波斯尼亚克人的反击也无法应付。至此塞尔维亚人也决定正式参与和平会谈。10月13日停战,波斯尼亚战争终于落幕。
1995年,波斯尼亚克人的武装团体攻击塞尔维亚人居住区的布拉图纳兹,造成塞尔维亚男女老幼多人牺牲。布拉图纳兹西南方十公里处的斯雷布雷尼查当时是联合国维和部队指定的安全地区,但是北约开始轰炸塞尔维亚居住区的时候,塞尔维亚人为了对抗所以掳获了该地的联合国士兵。
7月6日,穆拉吉奇率领的塞尔维亚方为了报复波斯尼亚克人对塞尔维亚人的虐杀,于是开始进军斯雷布雷尼查,11日进占市中心。12日开始塞尔维亚方将在斯雷布雷尼查居住的波斯尼亚克男子全部屠杀光不留一人。剩下的波斯尼亚克女子则遭到轮暴,而且强制收容一定期间让他们不得不生出孩子,史称斯雷布雷尼察屠杀事件。
因为经历这样的事情,在这两地区之间的波斯尼亚克人和塞尔维亚人依旧有著无法抹灭的隔阂和心结。
当地因波斯尼亚三成分割提案等提议在摸索和平的方向,但最后是因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塞尔维亚方的攻击介入战事导致停战。最后各国联合调停在1995年12月签署了岱顿协定(Dayton Agreement)。最后的决议是让克罗地亚人和波斯尼亚克人共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联邦和塞尔维亚人的塞族共和国在国内并立。两国各自有著各自的主权和军队以及警察、高度的分权化。
和平方案的实行和民生方面则是经由上级代表事务所(OHR),军事方面则是由多国籍部队(SFOR)分别担任。因为军事方面维持得尚可,于是战后的治安大致上来说是安定的。
●南斯拉夫内战
●斯洛文尼亚战争(十日战争)(1991年)
●克罗地亚战争(1991年–1995年)
●波斯尼亚战争 (1992年–1995年)
●科索沃战争(1999年)
●马其顿纷争 (2001年)
沙漠之狐行动
美军1991年3月将伊拉克军队赶出科威特后,在伊拉克的北部和南部设立了禁飞区。之后,美空军、海军和陆战队与伊拉克的军队在这两个禁飞区不断产生冲突和摩擦,其中,1998年12月发生的“沙漠之狐”行动是双方规模最大的一次冲突。沙漠之狐行动是美、英两国,由当地时间日凌晨1时到日凌晨4时50分,针对伊拉克发动的一场大规模的空袭行动。
其发动空袭理由是当时的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违法联合国安理会687号决议,不与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合作,导致联合国特委会主席巴特勒向联合国报告核查无法进行。另外由于当时美国众议院在弹劾问题上对美国总统克林顿穷追猛打,克林顿为了转移国民的视线和惩罚萨达姆,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批准就由美英两国突然发动。空袭主要以美海军军舰发射“战斧”巡航导弹和美英空军投掷的精确制导武器为主。空袭行动由美国中央军区司令部的安东尼·津尼将军指挥,共出动包括美空军B-1B轰炸机;美海军EA-6B电子战机、F-14战斗机和F/A-18战斗攻击机;英国空军“狂风”战斗机在内的650架次飞机。4轮空袭共发射巡航导弹共425枚,投掷炸弹600枚。空袭目标除伊拉克导弹的研究与生产设施及与导弹研制有关的经济目标外,还包括共和国卫队的兵营、总统府,电台、电视发射台和油田等近100个目标。伊拉克政府事后声称一些住宅区及一所妇产医院也遭到轰炸,造成62名伊拉克士兵死亡,180人受伤,约500名平民伤亡。
这次空袭对伊拉克军事有生力量造成的打击是微不足道的。而伊拉克政府在空袭后,正式中止了联合国对其的武器核查计划,指责联合国特委会主席巴特勒“不公正”和是“美帝国主义操纵的傀儡”,要求立即解除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空袭更激化了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有激进的伊斯兰武装再次计划准备对美英的目标进行袭击。其他国家也纷纷指责美国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批准就对一个主权国家发动攻击,开创了“危险的先例”。美国一时间在国际社会中上陷入被动。
从1997年开始,伊拉克政府就越来越不愿与联合国武器检察官合作。当联合国官员与伊拉克政府展开协商时,美国开始实施了代号为“沙漠之雷”行动,向伊拉克周边派遣军队,炫耀武力,从而向伊拉克政府
施压。就在这期间,艾尔斯沃思空军基地的第28轰炸机联队和戴耶斯空军基地的第7轰炸机联队的B-1B轰炸机作为366空中远征联队的一部派遣至阿曼。日,第一批B-1B轰炸机抵达阿曼,但是这些轰炸机的后勤保障设备还在欧洲,一周后才能运达,此时,外交行动还在继续,希望阻止美国为首的联军与伊军之间发生冲突。11月30日,B-1B轰炸机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飞行训练,训练持续至12月15日,在这一天,B-1B轰炸机的机组成员得到通知,他们将于第二天执行作战任务。在任务开始之前,机组成员服下安眠药,强迫自己休息。
由于联合国特别委员会武器检察官要求对伊拉克总统府实施检察,以确定萨达姆是否在此地藏匿了大规模杀伤性核、生、化武器,但是萨达姆拒绝了这个要求,为了对萨达姆实施罚,美军于日发动了沙漠之狐行动。此次行动同时支援企图推翻萨达姆的伊拉克持不同政见者。萨达姆位于拉德瓦尼亚(离巴格达市中心9英里处,靠近萨达姆国际机场)的Al-Qaddissiya寝宫成为此次行动攻击的目标,另外特别安全组织和特别共和国卫队等伊拉克安全机关办公场所也成为美军的攻击对象。另外,位于塞尔萨尔河的总统府也受到舰艇发射的BGM-109战斧对地攻击导弹的攻击。
不管美国发动沙漠之狐行动的最根本的原因是推翻萨达姆还是处罚其不配合联合国的核查,或者二者都有之,在此次行动中,伊拉克的大量目标受到攻击。28处防空导弹阵地和综合防御设施受到攻击,其中一处被摧毁。19处安全机关的办公场所受到攻击,其中有2处被摧毁。5个机场受到攻击,但没有一个被摧毁。23个指挥所被攻击,其中5个被摧毁。8个共和国卫队的设施被攻击,但没有一个被摧毁。据美国防部估计,伊拉克军队共有1600人丧生,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能力退后两年。
据报道,美国防部最初选择了250个攻击目标,但是由于克林顿总统不愿意攻击行动持续至穆斯林斋月中,最终攻击目标削减至100个左右。沙漠之狐行动也是美军首次大规模使用智能炸弹发动空中攻击的一次行动。美军空射和舰射巡航导弹的攻击占据了整个行动的三分之二。
此次行动也是美空军B-1B轰炸机首次参战。共有7架B-1B轰炸机参加了沙漠之狐行动,这些飞行在参战之间都完成了布洛克D升级,这提升了该型机的常规作战能力,这些轰炸机可以使用全球定位系统坐标来帮助瞄准目标,从而极大提升了攻击的准确率。
日,第7、28轰炸机联队的B-1B开始向世人展示其强大的作战能力。这两个联队各派遣了1架B-1B(呼号为Slam01、02)从巴林的Sheikh岛空军基地起飞,攻击巴格达附件的一个目标。在此次攻击行动中同时出动两架轰炸机并不是不同寻常,只是因为B-1B机能成员经常以双机队形出动训练和作战。B-1B的攻击得到第12空中控制中队1架E-8C联合侦察瞄准攻击雷达系统飞机的帮助,这架从沙特阿拉伯苏丹王子空军基地起飞的侦察机为B-1B提供了实时的目标信息。第76航天作战中队也为B-1B提供了卫星图片以便于机组人员在攻击前进行任务计划和攻击后对轰炸行动进行毁坏评估。
在日这一天,呼号为Slam01、02的B-1B轰炸机的机组人员在当地22时30分进入作战室,他们在作战室里进行30分钟的攻击编队组成的研究。在行动中,这两架B-1B将得到2架F-14“雄猫”战斗机、1架EA-6B“徘徊者”电子干扰压制敌防空系统飞机、6架FA-18“黄峰”攻击机和另外2架执行压制敌防御系统的“黄蜂”战斗机的支援。沙特阿拉伯不允许美军的攻击飞机部署在其国土上,因此所有的保障飞机都不得不从航母上起飞,但沙特阿拉伯允许E-3预警机从其国土上起飞。
沿着前几天训练时飞行的航线,经过一段时间的低空飞行,2架B-1B轰炸机越过巴林、阿曼和沙特阿拉伯的领空,抵达海湾上空。在这里他们等待与美海军护航战机编队。随后作战编队经过科威特,前往伊拉克南部的塔利,再转向北飞往巴格达。
在塔利,1架EA-6B向一处SA-6防空导弹连发射了一枚AGM-88高速反辐射导弹,然后他们飞向巴格达,进行一次佯攻后,编队飞往阿尔库特。当他们抵达目标区域时,他们发现伊军的高炮差不多照亮了目标区域。两架B-1B都满载MK82炸弹,因此共有120枚炸弹泻向伊军兵营。返航时,当编队飞抵伊科边境时,一枚萨姆-2导弹向B-1B射来,但是未造成飞机损伤,经过6个小时的飞行,B-1B于当地时间7时安全返回到Sheikh岛。
此次任务严重毁坏了伊军位于阿尔库特的阿尔尼达共和国卫队师的兵营。打击共和国卫队是为了在他们与伊拉克常规军队之间打入一根楔子,鼓励常规军队反抗萨达姆。在此之前,美军的心理战部队抛撒了大量的传单,告诉常规陆军部队,美军在此次行动中不会特地去攻击他们。B-1B攻击阿尔库队的共和国卫队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除了打击共和国卫队兵营以外,B-1还对伊拉克第二大城市巴士拉的炼油厂进行了轰炸。在整个沙漠之狐行动中,四天里B-1B三次出动双机编队,对目标投放了500磅的MK82重心炸弹。
沙漠之狐行动足以给萨达姆一个教训,但是B-1B对伊拉克的作战任务还未结束,因为萨达姆仍在台上,这场战斗只能留到四年后的伊拉克自由行动中去了,因为B-1B很快要前往巴尔干地区执行新的任务。[1]
战前,美军在海湾地区部署有“企业”号航空母舰作战大队及舰艇22艘,兵力4.1万余人,各型飞机200余架。空袭次日,“卡尔·文森”号航母作战大队,包括各型舰艇6艘、舰载机80架,驶抵海湾增援。英军部署在海湾地区的兵力1 100余人,作战飞机18架,舰艇2艘。
空袭行动分为4轮:第1轮空袭从日凌晨开始,持续4个多小时,分
为2个波次。第1波次,从位于波斯湾北部的8艘导弹巡洋舰和导弹驱逐舰上发射约200枚“战斧”式巡航导弹;第2波次,从“企业”号航母上起飞70架次F-14B和F/A-18C型战斗机,主要对巴格达附近及伊拉克西南部50多个目标进行攻击。第2轮空袭从17日夜至18日凌晨,持续近7个小时,分为5个波次。
第1波次,海军发射约50枚“战斧” 巡航导弹;第2波次,英军“狂风”式战斗轰炸机使用激光制导炸弹进行攻击;第3波次,由从迪戈加西亚岛上起飞的6架B-52轰炸机发射约45枚AGM-86C巡航导弹;第4波次,2架B-1B型轰炸机从巴林起飞,在F-14、F/A-18型战斗机和EA-6B型电子战飞机的掩护下,各投下24枚MK82型炸弹;第5波次,F-14B舰载机使用激光制导炸弹实施攻击。第3轮空袭从19日凌晨开始,由美英空海军联合实施,持续2个半小时。海军舰艇发射39枚“战斧”巡航导弹。6架B-52轰炸机发射45枚AGM-86C巡航导弹。2架B-1B型轰炸机使用MK82炸弹空袭。海军出动F/A-18C战斗机,英空军12架“狂风”战斗轰炸机参加了空袭。第4轮空袭于19日夜间至20日凌晨进行,“卡尔·文森”号航母作战大队加入攻击行动。2艘战舰发射36枚“战斧”巡航导弹,舰载战斗机和英空军4架“狂风”式战斗轰炸机参加了空袭。
“沙漠之狐”行动持续70个小时,出动各型作战和保障飞机650余架次,向伊拉克境内发射“战斧”式巡航导弹325枚、AGM-86C巡航导弹90枚,投掷各种炸弹600余枚,其中激光制导炸弹230枚,对伊拉克境内的防空系统、通信枢纽、空军基地、共和国卫队营地、工厂和武器库等120余个目标实施了攻击,97个目标被击中,43个目标被严重摧毁,42个目标受到中等程度破坏,12个目标被轻度破坏,达到了削弱伊核、化学、生物武器能力的目的,参战人员无一伤亡。伊军伤亡200余人。空袭期间,伊军除动用防空炮火进行射击外,未起飞作战飞机和发射雷达制导的地空导弹。
“沙漠之狐”行动的主要特点是:以巡航导弹为主战兵器,实施远程打击。依靠前沿部署的兵力发起攻击,增强了空袭的突然性。首次将具有隐身性能的B-1B型战略轰炸机用于实战。空海军导弹与飞机联合突击,以海军为主。
[2]日凌晨当地时间零时49分(北京时间早上6时左右), 沉睡中的巴格达被隆隆的爆炸声惊醒,刺耳的空袭警报回荡在沉闷的夜幕之中,救护车拖着声声尖叫驶过大街小巷,地面防空导弹和炮火毫无目的地朝天鸣放,各种光、火、声交相辉映,整个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陷入硝烟弥漫的战火包围之中。这是伊拉克继1991年 1月17日“沙漠风暴”行动,以及1991年、1993年和1994年先后三次共 108枚战斧巡航导弹的袭击之后,遭受的又一次较大规模的空袭行动。
这次军事打击行动的代号为“沙漠之狐”(Operation Desert Fox),前线战区总指挥为中央司令部司令、海 军陆战队出身的津尼上将。第一天对伊空袭行动主要分两 个波次实施,第一个波次大约从当地时间凌晨零时49分开始,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第二个波次大约从凌晨 2时30分开始,又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初步分析认为,第一波次空袭之前,可能伴有战役级电子战行动,目的是压制伊拉克地面防空火力和指挥控制能力。在第一波次袭击过程中,主要是从位于波斯湾北部海域的美国海军导弹巡洋舰和导弹驱逐舰上发射的射程为 16000公里的战斧-III型巡航导弹。在第二波次的空袭中,虽然仍使用了战斧式巡航导弹,但可能主要是使用了从印度洋迪戈加西亚岛起飞的十几架携载远程巡航导弹的B-52H战略轰炸机,似乎作战飞机没有加入第一轮两个波次的空袭。从黎明开始到晚上,整个白天都比较安静,美英没有再次发动空袭,主要可能是考虑尽量减少附带伤亡平民问题。
继日凌晨美、英两国首轮连续两个波次对伊实施大规模空袭行动之后,18日凌晨又对伊拉克进行了第二轮空袭行动。空袭仍然分两个波次进行:第一个波次大约在北京时间凌晨零时26分左右,主要是由从科威特空军基地起飞的英国旋风式攻击机完成的;第二个波次大约在北京时间凌晨1时20分左右,主要是从印度洋迪戈加西亚起飞的B-52H战略轰炸机完成的。也有报道说,空袭从北京时间18日凌晨3时开始,一直持续到5时50分。在第一波次的空袭中,主要是从位于波斯湾海域的美国海军舰艇上发射的大约200枚战斧巡航导弹(当时8艘巡洋舰和驱逐舰共携载 300枚),这些导弹共摧毁了50个目标;在第二个波次的空袭中,主要是从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起飞的B-52 战略轰炸机上空射了大量AGM86巡航导弹。海军航母舰载机和空军的陆基飞机虽然参加了战区作战支援行动, 但没有确切迹象表明直接参与了这场导弹战。在这场导弹战中,由于部署在海湾的英国海军和空军都没有装备巡航导弹的能力,所以没有参与作战行动。在18日凌晨的第二轮空袭行动中,主要方式是美英联合使用作战飞机对地攻击作战。可能考虑到英军在第一轮空袭中没有参加,所以 在这轮空袭中被安排在第一个波次。参与此次作战行动的是英国空军的旋风式对地攻击机。担负第二个波次进行空袭的美军兵力主要是B-52战略轰炸机和位于波斯湾的企业 号航空母舰上的 F\A-18大黄蜂舰载战斗攻击机。美军空袭作战规则要求,每次空袭完成之后,必须对间谍卫星和空中侦察机拍摄的目标毁损照片进行分析,之后,才能发动新的一轮袭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确切地知道那些目标已经摧毁,那些目标尚未摧毁。已经摧毁的目标就没有必要继续列入空袭计划,而没有摧毁的目标则需要继续进行空袭。由于第一轮空袭进行得比较顺利,所以第二轮空袭主要是使用B-52轰炸机空射巡航导弹,使用大黄蜂舰载机发射空地导弹或激光制导炸弹,以及使用F-117A等其他作战飞机对地实施精确打击。
巴格达当地时间19日凌晨1时30分(北京时间上午6时30分)和4时5分(北京时间上午9时5分),美英又向伊拉克进行了两个波次的空袭,打击目标由军事和安全设施扩大到电视发射台和油田,一些住宅区也遭到轰炸。这是3天以来美英对伊拉克进行的最为猛烈的空中袭击。巴格达 上空火光闪耀,地面上不断腾起巨大的火球和
烟柱,爆炸声震撼了整座城市。据称,作战飞机从楼房顶上掠过,巴格达许多街区都被火光所淹没,爆炸声震耳欲聋。美国国防部长科恩18日第一次就美英在这次“沙漠之孤”行动中发射的巡航导弹数量进行公布,声称超过了1991年海湾战争中发射的289枚。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谢尔顿18日说,美英两国在过去两天中袭击了75个目标。在这次空袭中,美国发射了 500枚左右。伊拉克武装部队总司令部18日发 表的公报说,自17日凌晨至18日上午11时,美英向伊拉克
共发射了167枚巡航导弹。17日下午至18日下午4时,美英又向伊发射了 138枚巡航导弹。伊拉克防空部队的炮火成功地阻截了77枚美英发射的巡航导弹,使在巴格达上空由电脑控制的巡航导弹失灵,并在空中被摧毁,从而减少了巴格达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9日晚上当地时间 6点38分(北京时间23点38分),刚刚隐入暮色的巴格达又遭受了美英发动的第四轮空袭。第四轮空袭在强度和频度上都明显降低,并没有形成明显的波次。参与这次空袭的兵力尚不完全清楚,从英国部队透露的消息来看,英军起码从位于据伊拉克边境56公里的科威特阿里萨利姆空军基地起飞了 4架旋风式攻击机,美军是否使用了已经抵达波斯湾的文森号航母战斗群和 B-52H战略轰炸机还不得而知。
美英突然选择在这个时机对伊动武,引起世界各国和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从政治上来看,无论是否故意,客观上都起到了推迟众议院对克林顿弹劾案的表决;从战略上来看,美英联合采取强硬的军事行动,主要是想挽回从2 月危机以来多次因伊拉克最后关键一刻突然妥协而导致的被动局面,美国不想让这次“沙漠之狐”行动象 2月份的“沙漠惊雷”行动那样成为一声“闷雷”;从军事打击的时机来看,美英经过了精心策划,打了一个穿插,即联合国特委会主席巴特勒的报告刚刚送交安理会各国,还没有来得及展开辩论之前就抢先动手,这个时机是经过慎重考虑的;从军事目的上来看,这次空袭行动与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之后所进行的多次对伊空袭具有明显的性质上的不同,它不再追求对某些有生力量的打击,而是着重针对这样三个目标:一是全面、彻底摧毁伊拉克用于、或可能将用于研制、储存、修复和生产核、生、化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设施、设备和体系;二是彻底摧毁、瘫痪或重创以伊拉克共和国卫队为核心的、包括地面防空部队、装甲部队和航空兵部队在内的伊拉克武装力量;三是争取借机推翻萨达姆政权,扶植反对派势力上台执政。
兵力使用情况
空袭开始前,美国在中东地区保持 23500人的兵力,其中海军 14300人,空军5600人,陆军2600人,联合司令部1000人。主要作战部队包括航母战斗群、水面战斗舰艇部队、两栖远征部队、战区防空导弹部队、机械化步兵部队和特种作战部队等。在海湾的主要兵力是美国海军的一个企业号核动力航母战斗群和第五舰队的部分舰艇,共24艘左右,其中有 8艘具有发射战斧巡航导弹的能力,共携载有 300枚左右的战斧导弹。空中力量主要部署在科威特和巴林等伊拉克周边国家,大约有 200架作战飞机,其中,在迪戈加西亚部署有15架B-52战略轰炸机。
空袭第二天, 原计划23日抵达海湾的卡尔·文森号核动力航母战斗群和贝劳伍德号两栖战大队共14艘舰艇,提前于18日抵达波斯湾水域, 并立即投入空袭准备。卡尔文森号航母战斗群的到来,对提高美国海军的持续作战能力将发挥关键作用。空袭虽然只进行了两轮,但弹药消耗、 特别是战斧巡航导弹估计已达常规弹药基数的 80%左右, 该航母战斗群抵达后,因为编队中有 6艘巡洋舰和驱逐舰上装有战斧巡航导弹,所以可为战区提供另外大约 300枚左右的导弹支援。由于舰载机以对地攻击型为主,所以对空袭力量和空袭弹药也是一个很及时的补充。舰载机数量也增加到 120-140架左右。20多天前计划向科威特、沙特
和迪戈加西亚等空军基地部署的, 包括12架F-117隐身战斗机、17架B-52战略轰炸机在内的98架作战飞机和41架作战支援飞机,实际上在开战前只有60架完成部署,其中包 括10架F-117A隐身战斗机、15架B-52轰炸机和25架F-16战 斗机。此外,美军还向海湾增派了 3个爱国者地空导弹营和一个陆军步兵旅,并随时准备增派 E-3C空中预警机、E-8C战场雷达飞机和EC-130电子对抗飞机等作战支援飞机。
英国参加空袭行动的主要是空军的旋风式对地攻击机, 这种飞机在交战中有12架部署在科威特首都以北80公里的萨拉姆基地,有 6架部署在靠近沙特首都的萨坦王子空军基地,此外还有2架VC-10加油机部署在巴瑞恩基地。在空袭中究竟投入了多少架次的飞机还没有确切的报道,但据英国外交大臣库克所言,在整个空袭任务中,英国空 军将完成大约20%的攻击任务。 据此推测,由于英国在海湾只有2艘驱护舰,没有空地作战能力,如果英国不打算继续增援更多飞机的话,将很可能是所有飞机倾巢出动。
空袭中目标的选择
目标选择和对目标的轰炸强度是四天空袭计划的关键。从四次空袭来看,最为猛烈的是中间两次,前后两次强度都较低。从对目标的袭击来看,可能在第一轮空袭中主要 考虑袭击点状目标,只要求破坏不要求摧毁;在中间两轮空袭中,则要求对已经遭受破坏的目标进一步摧毁,扩大 战果,同时对新选择的目标进行轰炸;在最后一轮空袭中, 可能只是补充式点状轰炸。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采用的武 器有了变化,17日主要是巡航导弹,袭击频度较低,威力和爆炸声响较小;18日主要是激光制导炸弹和部分杀伤力 较大的空地炸弹和导弹,空袭的主要目标是伊拉克机场、 巴格达市中心等,所以爆炸声响较大,冲击波强大。从目 标的选择上来看,17日袭击的目标主要是对美军空袭飞机 可能有威胁的一些军事目标;18日主要是与伊拉克大规模 杀伤性武器和武装力量有关的一些重要目标,不过,也波及医院、街道等平民设施;19日主要是针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北部,东部以及南部,也以非法出口石油为由对南部的炼油厂进行了袭击。据称,还对居民住宅区、医院、民用企业、粮食仓库、通讯中心、学校、商店等进行了空袭。由于萨达姆在电视台发表了演说,还特别对电视台、广播电台等目标进行了空袭。
空袭中武器使用的特点
首先,巡航导弹成为第一轮空袭的主角。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虽然也是首先使用的战斧巡航导弹,但同时 也使用了大量的隐身战斗机和攻击机群。在此次空袭行动中,美国破例第一次在独立空袭战役的一个最重要阶段全部使用巡航导弹,从而形成导弹战局面,这在战争史上还是第一次。在第一轮空袭中之所以使用大量巡航导弹而不首先使用作战飞机,主要考虑可能是担心人员伤亡和飞机被击毁。如果在首轮袭击中就受措,必有出师不利之感。
其次,以精确制导弹药作为空袭的主要武器。在整个空袭行动的报道中,不断有狂轰滥炸的说法,其实,此次美军空袭作战基本上是使用的精确制导弹药,可以说不存在什么狂轰滥炸的现象,如果真实狂轰滥炸,死伤人数不会如此少。从第二轮空袭开始,美军就减少了战斧导弹的使用力度,而转用机载空地导弹和精确制导炸弹,这说明第一轮巡航导弹的空袭效果比较有效。第一轮打击的目标主要是伊拉克的地对空导弹基地、军事指挥和控制中心、军事和情报总部以及导弹和核、生、化武器生产设施,当然还有一些政府要害部门和总统府等。首先摧毁这些目标的目的,是减少己方的损失,如果这些目标没有处于瘫痪和无法继续工作的状况,美军不会贸然使用作战飞机在低空或超低空进行空地攻击。
第三,空袭全部选择在深夜和黎明。1991年海湾战争时,美军虽然也进行了大量夜间空袭,但由于绝大多数海军舰载机和很大数量的空军飞机都不具备夜战能力,所以更多的空袭还是选择在白天进行。这次空袭干脆全部选择在夜间进行,这说明美军所有飞机已经全部具备夜间作战和识别能力。巴格达面对美英密集的导弹袭击和飞机轰炸,市民们不仅没有实行传统的灯火管制、交通管制和安全方面的控制,反而人来人往,置头顶上的导弹、炸弹于不顾而穿行于大街小巷。这种特殊现象是历来空袭作战中都极为罕见的,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伊拉克人已经厌倦了这种不死不活的日子,随便你怎么轰炸都无所谓了。要么就是当地人对美军的作战原则有个大致的认识,心里知道美军的巡航导弹、激光炸弹和飞机都是长着眼睛的,能够区别军事目标和民用目标,所以不象过去空袭中那么万分恐惧。
最后,以海、空军为主要作战兵力。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和作战样式的不断改进,海、空军和导弹部队 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此次空袭作战中,B-52H战略轰炸机从印度洋起飞,往返数千公里航程,远程奔袭作战,体现了现代空中力量无所不达和远距离突袭作战的特点。海军企业号航空母舰在海湾值勤已达半年之久,按规定应该换防回国,由于战事紧急,加之前来换防的文森号航空母舰尚未抵达,就单枪匹马地参与了前两轮空袭。在大规模空袭作战和现代战争中,使用一个航母战斗群作战,这在战后以来可能还是第一次。按照美军规定,一般遏制危机要保持一个航母战斗群,应付小规模冲突要有两个航母战斗群,应付冲突和战争至少三个航母战斗群。1983年入侵格林纳达时,美军派遣了两个航母战斗群;1986年三、四月份美军连续五次空袭利比亚时,就派了三个航母战斗群;1996年3月份我进行东南沿海演习时,为对我实施遏制,还派遣了独立号和尼米兹号两个航母战斗群。此次美军使用单航母战斗群作战,说明其把握性很大,对伊拉克的空中力量和打击能力已经无所顾忌。
美国发射战斧导弹数目
交战双方在各自发表的战报中所公布的巡航导弹数字显然有很大的分歧,美军声称在前两轮空袭中就发射了500枚战斧巡航导弹,而伊拉克则宣布,摧毁了来袭的100多枚巡航导弹。究竟应该如何判断巡航导弹的使用数量和作战效能呢?据美国国防部在海湾战争最终研究报告中所做的统计,当时从海上发射的“战斧”式巡航导弹 288枚,从空中发射的巡航导弹仅有35枚。考虑到此次18日之前在海湾担负空袭任务的海军部队只有海湾战争时的三分之一左右,所以不可能携带多达 400-500枚战斧式巡航导弹。由于在前两轮空袭行动中,增援的航母战斗群未参加战斗,所以估计从海上发射的战斧式巡航导弹不会超过 300枚,因为一个航母战斗群正常情况下能够携载多少枚战斧导弹是有个基本规律的,除非有的巡洋舰或驱逐舰超常增加了战斧导弹的携载数量。由于海上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和空中发射的 AGM86巡航导弹有许多相似之处,不排除有些人为的错误统计或出于某些原因过分喧然性统计,也有可能把 AGM86和舰载机发射的空地导弹也错误地计算到战斧巡航导弹之中。
美军究竟发射了多少枚导弹数量不可信,伊拉克所公布的所拦截导弹的数量是否就可信呢?从电视屏幕上看,景象的确颇为壮观,密集的防空炮火就象是放烟花炮竹,似乎都在向来袭的导弹和炸弹进行英勇还击。根据伊拉克官方公布的战报,在前两轮空袭中已经用这样的方法击毁了77枚战斧式巡航导弹,而且把导弹袭击中死伤人员较少归功于人们的英勇反击。在后来发布的战报中就更离奇,水份更大,号称在周五14:35(北京时间19:35)至周六上午 9:00(北京时间14:00)的第三轮空袭中,其防空火力击落了美英发射的60枚导弹中的23枚。
对伊拉克这些战报还需要进行详细分析,从技术上分析,达到这样的作战效果是不可能的。战斧导弹的命中概率一般在 80%以上,个别可达90-95%。海湾战争中和海湾战争以后,美国多次使用过这种导弹,有时命中精度高,有时很低,但很少出现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被拦截的情况,何况这次使用的都是经过改装的、比海湾战争时更为先进的战斧-III型导弹。我们不排除使用低劣的枪炮和导弹拦截来袭的低空亚音速飞行的巡航导弹,但要想达到这样的作战效能是非常难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伊拉克缺乏空中预警系统,不知道巡航导弹和飞机何时抵达目标、将要袭击哪些目标。由于美军在实施空袭前进行了大量电子干扰,并最先把指挥控制系统、情报系统和地面防空雷达系统摧毁,伊拉克地面防御和指挥体系被打乱,没有了“眼睛”和“耳朵”,盲人摸象般地缺乏组织和指挥,单纯靠单兵使用步枪、高射机枪、高射炮或地空导弹进行防空,命中概率是非常低的,可能只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或更低。我们在引用和对待这样的战例时一定头脑清醒,不可因此而轻易断定伊拉克就是以劣胜优的典范。当然,如果以后进行的深入研究表明,伊拉克果然用最传统的武器击毁了来袭300枚导弹中的100枚,那简直是个奇迹,武器装备的发展趋势可能将因此而重写,甚至调整为以发展低技术武器,而不再是象巡航导弹这样的高技术武器为主。
在现代作战行动中,强调交战各方必须遵守战争法中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目标区分原则”。就是在战争中,只能袭击军事目标,如果袭击民用目标则被认为是非法。从历次作战实践来看,要完全达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但必须向这个方努力。美军只所以选择在深夜和凌晨进行空袭,可能已经考虑到这样的原则,即便如此,实际上已经给巴格达的平民和民用目标造成了大量损伤,这也说明高技术武器在性能上的不稳定性。虽然战斧导弹已经发展到第三型,比海湾战争期间有了根本的改进,但命中精度仍然令人怀疑。有一枚战斧导弹本来是想袭击巴格达的总理府,却差一点炸毁旁边的共和国大桥;有一枚战斧导弹想袭击总统府,结果在建筑物附近爆炸,据说是被密集的防空炮火击中后爆炸的;还有一枚可能是弹上GPS定位和导航系统出了毛病,本来想打巴格达,结果飞到了伊朗西南部胡齐斯坦省的霍拉姆沙赫尔市,幸亏没有造成人员伤亡。8 月份美军袭击阿富汗和苏丹的时候,也有一枚落在了巴基斯坦境内。更不幸的是,位于市中心的一家妇产科医院居然接连被四枚导弹所击中,这应该算是违反战争法原则的一起恶性事件,因为按照战争法原则,医院是受保护和免遭袭击的。据当地记者反应的情况,巴格达市中心热闹商业区内的克拉德大街,留下了2米深、5米宽的弹坑,造成多人受伤,一些民宅、商店和建筑物遭到破坏。有的导弹还击中了市内人口密度较高的阿德勒住宅区。当地的一家医院已收治了包括儿童在内的30多名伤员,另外还接收了5名死者的尸体。
预定作战目标是否达到
美英真的达到预定作战目标了吗?
由于空袭行动刚刚结束,对作战效果的评估还需要一段时间,所以交战双方发表的战报都存在许多相互矛盾之处,有些问题还有许多疑点,比如:在四次空袭中都使用了什么武器?除已经公开报道的武器之外,美国是否使用了F-117A隐形战斗机?B-1B战略轰炸机首次海湾亮相是否象美国宣称的那样只携载了500磅的MK-82式常规通用炸弹?海湾战争后美国一直热衷于研制的钻地炸弹、联合远程制导弹药及毫米波制导炸弹等是否在此次空袭中进行了首次实战试验?是否还有一些其他类型的武器进行了实战试验?美国到底发射了多少枚战斧巡航导弹,是 500枚,还是只有 300枚?或者更少?这些武器的作战效能究竟如何?是象预期的那样高达80%以上,还是象伊拉克所宣称的那样有四分之一被摧毁?这许多问题当然应该留待战后逐步深入研究和分析,就四次空袭所达成的作战效果来看,有几点应该予以强调:
一是对美英空袭作战效果不应有过高的估计。
在战争进行时双方一般都会过高地评价各自的作战能力,但战后进行的科学评估中一般都会保持冷静的分析。美国宣称,总共袭击了120多个目标。果真如此,如果按照500枚战斧巡航导弹,数百枚空射AGM-86巡航导弹,还有每个波次至少投放上百吨炸弹的轰击强度来计算的话,平均到每一个目标后就会发现,效费比出现了重大问题。显然武器使用强度过大,休要说使用如此先进的高技术武器,即便是完全使用无制导常规炸弹,轰炸建筑物之类的非机动、非加固、非装甲目标也用不了费这么大劲。如果真是这样,那只能说明两个问题:要么是战斧巡航导弹等精确制导武器在空袭中的命中精度可能不会超过50%; 要么是美国所宣称的导弹等武器使用数量含有较大水份。
二是美英空袭作战样式不具备普遍性意义。
1991年的海湾战争,是历史上非常少见的一次战争,伊拉克给多国部队半年的时间进行准备,战争中虽经历了某激烈的交战,但最后仍是坐以待毙。这次空袭就更是一边倒,美国和英国动用最代化的高技术武器装备对伊进行大规模空袭,而伊拉克则基本上是使用轻型武器和非制导武器进行抵抗,这种空袭与反空袭的较量完全不是在一个水平上进行的,就连平时的正常军事训练中的对抗强度也不如。所以,不能过分喧染此次空袭作战的样式和效能。很简单,这种没有电磁干扰环境、没有恶劣气候影响、没有强威胁对手的空袭作战,对指导现代战争和未来战争没有多大的军事价值和实用价值。
三是应慎重判断此次空袭行动对伊军事实力所造成的破坏。
美英原定的空袭计划是打算完全彻底摧毁伊拉克研制、存储、修复和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设施,彻底摧毁以共和国卫队为骨干的伊拉克武装力量,最终推翻萨达姆政权。从这三个目标来看,最后一个目标显然没有达到,即便是前两个目标也似乎没有完全达成,判断的主要理由是:第一,从空袭中死伤人员数量来看, 除2架舰载机因飞行事故导致 4人死亡外美军和英军无一人死伤,伊拉克虽然遭受了四轮空袭,却只有68人死亡,受伤者也仅有200多人,而且多数是平民百姓。这说明,美英在空袭中没有能够准确命中预定目标,也说明这些空袭没有对共和国卫队等精锐兵团构成根本的威胁或造成致命的损伤,因为军队中的有生力量基本没有受到损伤;第二,综合现场或交战双方的各种报道,没有或很少看到炸毁多少坦克、装甲车辆、飞机、地面防空导弹、雷达和指挥控制系统以及核、生、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数量统计,相反,轰炸更多的是政府机构、要害部门的建筑物、油田、电视台等,这说明,伊拉克军队的实力可能得到保存,空袭并没有伤及武装部队的筋骨,更没有陷入瘫痪或被摧毁。从五角大楼展示的图片及录像来看,机载激光制导炸弹的确摧毁了许多雷达站、导弹仓库和导弹制造工厂等军用设施,但在这些大规模轰炸中却没有造成核、生、化等有害气体的泄露,这说明,美国等始终认为伊拉克仍藏匿有大量大规模性武器的说法值得怀疑。如果真藏匿有这些武器,必然在大规模轰炸中造成泄露。
美英为何匆匆收兵?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第四轮空袭开始前约半小时,发表讲话说,尽管美英两国对伊拉克已经进行了三天的空袭,但美国没有停止军事打击的打算,并“随时准备再次动用武力。”就在这个讲话发表数小时之后,美国经过对第四轮空袭效果的评价,克林顿听取了军事顾问和外交顾问班子的建议后突然决定,暂停对伊拉克的空袭行动。美英为何突然决定停止对伊空袭?停战后海湾态势将会怎样?联合国是否将派特委会重返伊拉克进行核查?这些,都是人们关心的焦点。
美英在连续进行了四天的空袭之后,于日突然做出停战的决定,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美英这次联合对伊动武,具有极大的冒险性质,与1991年的海湾战争有着本质的区别。
当时,有联合国安理会 678号决议的授权,而这次却是两个国家自作主张,抢在安理会讨论巴特勒核查报告之前,发动的突然袭击,属随意性军事行动,不仅师出无名,而且严重违反国际法准则。空袭事件发生后,中国、俄罗斯等许多爱好和平的国家和组织,包括美国、英国和法国等国家的人民,纷纷开展各种外交斡旋和努力,呼吁立即停止各种形式的战争行动。美英两国不得不从全球战略进行考虑,所以空袭行动的突然停止,应该被认为是和平力量对战争力量成功进行遏制的一个直接结果。
其次,美伊斗法看似只是双边矛盾的冲突,其实隐藏着一个深刻的国际背景,即冷战结束后的国际新安全观和国际战略格局问题。
冷战结束之后,和平与发展成为跨世纪的主题,各国都在确立新安全观,希望以睦邻友好、和平合作、友好协商和相互对话来代替武力对抗、军事对峙、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的冷战模式,希望大国、特别是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放弃以军事优势谋取国家利益的做法,按照联合国宪章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美国和英国悍然出兵对一个本来就没有多少反抗能力的弱小主权国家进行动武,无疑是对正在形成的这种国际战略格局、新安全观和国际法准则的破坏,大国之间或集团之间的关系将会因此而留下阴影,联合国安理会也将在如何制约美英这种随意诉诸武力的权威性方面大打折扣。在国际关系中象美英这样随意使用武力和推行强权政治,不仅不利于争端的解决,相反可能导致战火的蔓延和扩展。对因此而导致的严重后果和影响,美英两国不得不慎重考虑。
最后,经过八年的核查和大量高技术侦察监视装备的长期监视和定位,美国对伊拉克境内所有要害目标应该说是非常清楚,先攻击哪些,后攻击哪些,在哪些目标用什么样的导弹、炸弹,是使用战斧来打击,还是动用作战飞机,美军早就心中有数。
关于此次空袭的计划和方案肯定在计算机上进行了若干次模拟和优化,最后才付诸实现。因此,既然美英愿意主动停止空袭行动,这起码说明,原来预定的袭击目标已经有大部分,或者是绝大部分(80-90%)已经遭到摧毁,而且摧毁的程度十分令人满意,否则,既然已经开战,两国不达目的是绝不会轻易罢手的。克林顿称,尽管对此次行动作更细致的评估还需要一些时间,但此次行动的“任务已经完成”,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制工程、发射系统以及军事指挥系统等都遭到“重创”布莱尔称,英美两国对伊拉克的空中打击已达到目的,伊拉克军队的防空、指挥系统以及生产导弹和生化武器的军事设施均受到实质性打击,其精锐部队共和国卫队也受到重创,因此英美两国决定结束这次为期四天的军事行动。
核查危机将向何处发展
美国与伊拉克在核查问题上虽然长期存在争议,但毕竟核查仍在继续,而且已经取得重大成果。伊拉克把全力配合特委会核查,争取年内解除制裁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目标,并为之而作出许多努力和奉献。12月15日巴特勒对重返巴格达后一个月的总结报告递交安理会各成员国后,如果再等待几天,可能安理会将对如何客观公正地进行核查及评价核查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讨论,如果这样的讨论是积极的话,伊拉克有可能看到解除制裁的曙光和希望。可就在这时,美英两国不由分说,动手就打,让世界为之难堪。特别是为解决核查危机而作出重大贡献的安南秘书长,更是苦不堪言。战时已起,只得想法赶紧灭火。战火总算是消停下来,短短四天的战争虽然不长,但由此而带来的影响却是难以消除的。本来就处于僵局的核查危机干脆进入了冰点,如何化解危机,还有待进一步观察和思考。
未来核查危机的前景大致有三个趋势:
首先,核查还有没有必要?伊拉克在签署联合国一系列决议时之所以同意进行全面的、无条件的武器核查,是为了尽快解除制裁。
美国总统即将完成三个任期,不仅制裁没有解除,反而布什的继任总统又挥师海湾,大开杀戒,此举可能伤透了伊拉克人的心。他们原本是相信联合国决议和国际法准则的权威性,后来开始相信联合国秘书长的权威性,再后来开始相信世界和平力量的权威性,美英自作主张兴兵动武、使伊拉克再次饱受战争创伤的事实,有可能迫使伊拉克政府采取某些极端的作法,比如停止与安理会的合作,不再允许特委会重返巴格达进行核查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可能采取更为极端的作法,那就是恐怖主义破坏活动。果真如此,世界将更不安宁,海湾将迅速成为一个火药桶,战争将会不断造访这个地区。
[3]其次,美国的底牌是什么?明目张胆地提出推翻萨达姆·候赛因政权,而且提供9700万美元的经费支持。
在这次空袭行动开始之前,许多人也作过分析,认为有可能借空袭之机干掉萨达姆,同时推翻伊拉克现政权。对此,不少人表示赞同,因为在1986年的美利冲突中,卡扎菲险些在空袭中丧命;而在1989年的美军袭击巴拿马行动中,美国军队干脆派兵到这个国家抓了一个活生生的总统,然后把他带到美国去审判。此次空袭是发生在 8年核查之后,而核查小组成员中象海军陆战队前上尉里特那样被怀疑为间谍和特务的大有人在,无论是萨达姆的办公处所还是私人住所,核查组都曾经光顾过,相信美国军方对于它的方位、环境、特征和是否加固都不陌生,所以干掉萨达姆似乎并不算什么难事。当然,我们也注意到,担任此次空袭任务的美国战区总指挥、中央司令部司令津尼上将似乎对此就持有异义,如果就除掉萨达姆,伊拉克和海湾地区就会乱成一锅粥。因为伊拉克虽然派别林立,但谁也没有力量对现政权构成威胁。从美英空袭突然停止来看,它没有达到原定的全部计划,属于临时性策略性停战,主要考虑可能大致有两个:一是通过这次空袭削弱伊拉克军事力量,为反对派消除部分军事威胁;二是利用已经设立的两个南北禁飞区,大力扶植和支援以库尔德人和什叶派穆斯林为主的反对派,使之不断壮大。等待羽翼丰满之后,再从伊拉克国家中独立出来,或与伊拉克政权进行武装斗争。此次轰炸中美军特别对南部禁飞区内的多个目标进行轰炸就是一种明显的昭示。从美国对俄罗斯车臣问题、中国台湾问题、南斯拉夫联邦的科索沃问题等所持原则性立场来看,支持民族分裂和独立的倾向将是非常明显的。
最后,外交斡旋将重新定位,新的冲突和战争将在所难免。空袭行动停止后,外交斡旋可能立即掀起热潮。
外交斡旋的主要目的仍将是如何打破核查僵局和尽快解除对伊制裁问题。这样的外交目标将非常艰难。美国当然仍将积极参加对伊核查,关键是伊拉克让不让他再重返巴格达,如果双方差距很大,又将造成新的的冲突点。俄罗斯等国是否抛开联合国,反其道而行之?既然美英能够置国际法和联合国所不顾,其他国家还有多大必要非得维持永无止境的对伊制裁?倘若一个、两个,甚至多个国家自行决定恢复对伊正式关系和单方面取消制裁,美英及其盟国将采取何种态度?美国的目标既然不是为了解除制裁,那么伊拉克也没有必要再配合核查,武装斗争和冲突可能将逐渐发展并恶性膨胀。美国通过这次军事行动,确立了在中东地区多年来、特别是无所作为和步步后退的被动局面,转而掌握了主动权。在世界上,也向各国表明,在即将步入21世纪的时刻,美国发动这样的空袭,旨在证明,美国有能力、有实力在未来世纪中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如果这种强权政治和为所欲为的行径在国际上得不到谴责和制裁,必将对今后的国际安全和国际新秩序带来不利影响,人们会认为长期追逐的和平目标日渐暗淡,只有发展军事力量才能维护安全。
科索沃战争
科索沃战争是由科索沃危机引发的,而科索沃危机则根源于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的解体。后由黑山和塞尔维亚组成的南联盟共和国,反对科索沃独立。致使双方矛盾加剧。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干预下,对南联盟实施军事打击。结果以南联盟战败而告终。
签署和平协议
俄罗斯先下手为强
科索沃独立
两种文明的冲突
国际上的负面影响
科索沃方面
10各家争论
作为东欧剧变的组成部分,1945年成立的南斯拉夫联邦于1991年迅速解体。
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率先宣布脱离联邦而独立;日和11月20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和马其顿亦先后宣告独立;日,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宣布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这样,原南斯拉夫联邦分裂为5个独立国家。
在南联邦解体过程中,由于领土、财产和利益分割上的矛盾以及原本存在的民族纠纷和宗教冲突,各共和国间和各国内的不同民族间先后发生规模不等的战争,其中最严重的内战发生在波黑境内,并涉及其周边的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1992年3月,因国家的独立地位进行全民公决而触发的波黑穆斯林、克罗地亚族和塞尔维亚族之间的冲突在外部势力的支持下(波黑塞族得到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支持,克族得到克罗地亚共和国支持,穆斯林得到各伊斯兰国家支持)愈演愈烈,最终形成长达三年半以上的全面内战,死亡人数超过25万。直至日,打得精疲力竭的各方才在美国的干预下于美国俄亥俄州的代顿空军基地签署了和平协议。代顿协议并没有平息南联邦解体带来的动荡,波黑战争结束后,民族冲突的热点很快转移到南联盟境内,科索沃危机成为世人关注的中心。
科索沃位于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西南部,面积10887平方千米,与阿尔巴尼亚、马其顿相邻,人口200余万,其中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在南斯拉夫联邦时期,科索沃是塞尔维亚共和国内的自治省,但这个地区始终存在着要求更高程度民族自治的潮流。1980年铁托去世后,以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逐步兴起,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支持。
在这一背景下,阿族与塞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冲突时有发生。日,当时担任塞尔维亚共产党领导人的米洛舍维奇为了压制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宣布取消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由此更激发了阿族的对抗情绪,阿族与塞族的冲突趋向激烈,塞尔维亚当局对阿族的镇压也随之升级。
进入90年代后,阿族的民族主义运动进一步高涨,于1992年5月自行组成议会和行政机构,还选举民主联盟领导人鲁戈瓦为“科索沃共和国”总统,形成了与塞族政权并行的另一个政权。
1996年,阿族激进分子成立武装组织“科索沃解放军”,开始了运用暴力手段的分离运动。面对阿族人的反抗,米洛舍维奇为首的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当局采取强硬镇压措施,派遣大批塞族军队和警察部队进驻科索沃,试图消灭“科索沃解放军”。
这样,在波黑战火逐渐熄灭的同时,科索沃的战火却越燃越旺,1997年以后不断发生武装冲突事件,伤亡人员
日趋增多,约30万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科索沃危机的发展使代顿协议后力图控制巴尔干局势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感到不安,它们不能容许南联盟的行为干扰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构建,同时它们也图谋借这一危机的处理排除东南欧地区最后一个被西方体系视为异己的米洛舍维奇政权。
因此,从1998年底起,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介入科索沃危机,北约与南联盟的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日,在美国和北约的压力下,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阿族代表在巴黎附近的朗布依埃举行和平谈判,谈判的基础是美国特使希尔草拟的方案。
该方案的主要内容是:尊重南联盟的领土完整,科索沃享有高度自治,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科索沃解放军”解除武装,按当地居民人口比例组成新的警察部队维持治安,北约向科索沃派遣多国部队保障协议实施。
这个方案对双方来说都难以接受,阿族坚持要最终走向独立,并且不愿解除武装,南联盟则不同意科索沃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亦反对北约部队进驻科索沃。但是,主持谈判的美国和北约表示,这个方案的80%内容不许改变,必须接受,否则拒绝的一方将受到惩罚,其中对南联盟而言将遭到北约的军事打击。在谈判陷入僵局后曾一度休会,日复会,阿族代表于18日签署了协议,但塞尔维亚方面仍然拒绝签字。日,北约向南联盟发出最后通牒。日,北约发动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
科索沃战争主要以大规模空袭为作战方式。连续78天的轰炸给南联盟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也造成了许多无辜平民(包括阿族难民)的伤亡。
从海湾到科索沃,八年弹指一挥间。然而,正是在这一挥之间,人类文明的许许多多最新成果成了军火商们大发其财的工具。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的高技术武器只占所用武器的10%左右,而北约这次空袭南联盟的高技术武器几乎达到100%。从游弋在亚得里亚海的航空母舰,到幽灵般掠过长空的隐形战机,一批又一批高技术武器粉墨登台,悲伤的科索沃则成了这些新武器的试验场。
在太空力量上,此次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使用航天武器的规模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北约用50多颗卫星直接参加了针对南联盟的军事行动,为其战斗行动提供保障。属于美国中央情报局的2颗雷达成像军事侦察卫星、3颗传送图像和数据的卫星和另外3颗轻型卫星也加入了情报保障行列。除侦察卫星外,北约还动用了大量的气象卫星,包括美国空军军事气象卫星、4颗观测海洋和大气的气象卫星和2颗欧洲气象卫星。美国全球卫星系统的24个航天器以及各种通讯和数据卫星也在为打击南联盟的军事行动提供信息支援。事实上,南联盟上空已经被北约大批军事卫星密织起一张太空数据网。
从空中力量看,北约在空袭一开始就集中了460架先进作战飞机对付南联盟空军的170架老旧作战飞机,后来更是增加到1200架,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绝对的优势,是所谓“第四代”航空兵器与“第二代”航空兵器的较量。美国空军中最先进的B-2隐形战略轰炸机、B-1远程战略轰炸机以及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全部投入战场。特别是价值22亿美元的B-2隐形轰炸机首次投入实战,格外引人注目。据美国军方透露,这种世界上最昂贵的隐形战略轰炸机是从美国本土的怀特明空军基地起飞,经过4次空中加油到达作战区域的。
北约的大规模空中作战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正是因为它完全掌握着制天权、基本上掌握着制空权和战场制信息权,并且形成了信息与火力一体化的作战系统。北约多次增调EA-6B电子干扰战机和能发射“哈姆”反辐射导弹的战斗机,就是为了夺取制信息权。而精确制导武器,靠的是预侦察获取的目标信息和投射过程中以实时信息进行导航、定位和主动寻向的。
毫无疑问,科索沃战争是现代战争的最新版本。它告诉我们,现代战争不再是传统的陆、海、空三位一体的战争,而是陆、海、空、天、电一体的多元空间的战争。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迅猛发展,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战争将成为未来战争的主导形式。
北约19个国家中有1
3个国家(美、英、法、德、意、加、荷、挪、比、土、葡、西、丹)直接参加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投入飞机1200架,出动32000多架次,炸毁铁路12条、桥梁50多座、民用机场5个以及大量基础设施,致使80多万人难以重新找到家园,美丽的南斯拉夫变得满目疮痍。
然而,弱小的南斯拉夫在武器装备处于明显劣势的情况下,还是利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与敌人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对抗,并以击落F-117隐形战斗机的事实,打破了高技术武器不可战胜的神话。尽管南联盟在军事上最后失利,但塞尔维亚人那不屈的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刻在全世界人民的心里。
尽管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地发生过多起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但还没有哪一次能像燃烧在科索沃的战火一样,如此强烈地震撼着战后的国际秩序和安全格局。军事集团具有对抗性和排他性,历来是战争的发动机。冷战时期,美国在欧洲建立了北约这个庞大的军事集团,在亚洲通过《美日安保条约》建立了美日军事同盟。冷战结束后,作为冷战军事遗产的美苏两个军事集团本应寿终正寝。但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却变本加厉,极力推动这个冷战机器向美国全球霸权工具转变。在欧洲,美国推动北约扩大组织成员、扩大军事活动范围、扩大军事功能,逐步把北约变成了美国火中取栗的工具。在亚洲,美国促使美日军事同盟由本土防御向积极干预“周边事态”转变,由防御性行动向先发制人的所谓预防性行动转变。不难看出,这两大军事集团的性质已经发生了质变,对世纪之交的国际安全形势已经和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国际观察家们认为,科索沃战争不过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推行其所谓的“新战略概念”的试验场。日,北约首脑会议通过了美国一手炮制的新的《联盟战略概念》。其核心内容是:在继续坚持“集体防御”的同时,捍卫所谓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观”。为确保欧洲--大西洋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北约可以在其成员国以
外地区采取国事干预行动,包括对付恐怖活动、民族矛盾和地区冲突等一切被认为是可能危机北约安全的行为。
作为北约新战略概念的一次预演,科索沃战争的严酷事实表明,冷战虽然结束了,但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非但没有消失,反而在新的条件下呈现出进一步膨胀的势头,影响世界战略格局的各种力量远未形成相对均衡的态势,一些国家或国家集团还不能在政治上、经济上、军事上充分显示自己的独立性,多极化所必需的、比较稳定的相互制衡关系在短时间内还难以形成。美国一方面尽力将欧洲、日本纳入自己的单极霸权体系,另一方面加强对俄罗斯和中国的挤压与遏制。冷战后各大国间发展良性关系的势头,如中美、俄美、俄欧、中日关系的发展等,将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不排除出现暂停甚至倒退的可能。
这些新的变化虽然不能改变和平与发展这个时代主题,但已给世界安全格局造成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其表现为:一是动摇了二战后建立起来的以联合国会为核心的国际安全体系。在缺乏有效战争制约力量和制约机制的情况下,局部战争和军事干涉发生的频率有可能提高,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主宰国际事务的趋势有可能增强。
二是有可能引发或激化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族、宗教等方面的矛盾。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维护人权的幌子,散布所谓“人权高于主权”的谬论,肆意干涉别国内政,把主权国家的内部事务国际化,将“科索沃模式”强加给世界,有可能导致被干涉国及其所在地区的各种矛盾进一步复杂化。一些国家的民族分裂势力也有可能进一步抬头,成为影响这些国家生存与发展,导致世界不安宁的一个重要根源。
三是将刺激以高新技术武器装备为重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美国及北约为推行霸权主义,谋求军事实力的绝对优势,将会继续加大军备投入;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更希望尽快得到高技术武器,以保卫国家的安全与利益。这种武器竞赛的循环发展,给未来世界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因此,在21世纪初,世界和平将相对的、不稳定的、脆弱的,甚至不排除和平发展的大趋势发生局部的、暂时的停滞、曲折和倒退可能。多极化的发展作为一个历史进程,可能比预想的要更加复杂,21世纪初期将可能是“一超称雄、多元纷争”的局面。
然而,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和平与发展仍将是21世纪的时代主题。特别是由于全球化与社会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各国利益上的依存度日益加深,社会政治生活联系的紧密度与透明度日益提高,世界性战争将受到越来越大的制约。美国顺历史潮流而动,必将受到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的坚决支持。
如果说海湾战争是最后一次工业化时代的战争,这次是可称得上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时代的战争。其对世界各国未来军事战略、军队建设和武器装备的发展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991年的海湾战争进行了43天,其中多国部队38天高强度的空袭不仅彻底摧毁了伊军的防空体系,而且瘫痪了伊军的作战能力,为最后100个小时的地面进攻全歼伊军精锐创造了良好条件。1995年,北约对波黑塞族武装10天的空中打击,迫使塞族被迫按照北约的要求撤出了瓦尔特曾经拼死保卫过的萨拉热窝。1998年,4天的“沙漠之狐”行动使伊拉克仅存的一点战略基础设施遭到了进一步的毁灭性打击。两个多月来,南斯拉夫在北约不间断的空袭下,大量战略和基础设施被摧毁。外电甚至形容凶残的北约要把这个本来就不太富有的巴尔干国家“炸回到石器时代”。这些战争和军事行动表明,未来战争中,空袭不仅是战争初期的首要作战样式,而且还将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甚至成为一种完全独立的战争模式。
从此次北约军事行动可以看出,较之工业时代的战争,空袭战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以精确打击武器为核心的现代高新空中兵器具备了精确点杀伤能力,可对目标实施命中精度达10米级甚至米级的精确打击,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地面近距炮火的作用。二是打击范围广,不受传统意义上的前沿和后方限制,直接对敌各种战略重心发动致命性的攻击,瘫痪其发动战争的能力。三是具有全天候、全天时、快节奏、机动灵活的优势,作战速度之快,远程攻击与近程打击手段运用之灵活,是地面部队难以比拟的。四是具有多维作战能力,可充分利用空、地、海、天四维空间优势,对敌发动多维同时攻击。这些特点,势必会成为未来世界各主要军事强国力争获取的优势,也必将成为其军队未来优先发展的重点。
面对强敌如此巨大的空中“非对称力量优势”,强大的反空袭能力就应成为防御方发展的目标,核心是制空权的争夺。此次军事冲突中。南联盟军队的一些成功战法,就为各国军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面对装备和技术绝对优于自己的敌人,南军采取了化整为零、分散隐蔽,深挖洞穴、保存自己,隐真示假、灵活出击等战术,极为有效地保存了力量。特别是南防空部队采取的灵活机动战术,使北约打了两个多月后,仍未掌握绝对制空权,空袭飞机只能在高空投弹,始终不敢压低高度,极大限制了其对南军地面部队和目标的打击能力,然而,迫于能力与装备限制,南军采取的战术基本上还是被动的,只能拖延北约作战的时间,尚未形成打防结合的完备作战体系,尚不能主动制敌于死地。因此,要掌握制空权和战争主动权,就必须有主动克敌或使敌不敢轻易言打的“非对称”手段。这将成为未来世界各国在防空甚至整个军队建设中的又一重点目标。
古往今来,重大科学技术进步都会对军事产生全面的影响,会使某些特定的军事能力得到显著加强。火药的发明,使大刀长矛让位于火枪和火炮,飞机的发明使战场从地面和海洋扩大到了空中,原子核裂变技术使广岛和长崎在热核爆炸中化为了一片灰烬,精确制导技术使美国的巡航导弹像长了眼睛一样在巴格达和贝尔格莱德的高楼大厦中穿梭往来。在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今天,不善理解和运用现代高新技术的军队,将无法与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军队相抗衡。落后就要挨打,这已为海湾战争以来的多次地区性冲突所证明。
在海湾战争的空袭作战中,多国部队共向伊拉克投弹20万吨,其中精确制导武器的比例不足10%,而其作用却是巨大的,对伊军主要战略目标的打击几乎完全是由此类武器完成的。F-117隐形战斗机仅占美军作战飞机总量的2%,但却完成了40%的重点目标打击任务,“夜鹰”在巴格达密集的防空炮火中自由飞翔的镜头,至今人们仍历历在目。在此次对南军事打击行动中,美军高新技术兵器的应用则更加广泛,作用也更加突出。南斯拉夫成了各种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试验场,美军动用了其已正式列装的全部高新技术兵器。迄今,精确制导武器占北约全部打击兵器的90%以上。除卫星精确制导武器外,还使用了破坏力极强的激光制导穿地弹、集束弹,和破坏供电系统的石墨、碳纤维炸弹,以及破坏通信指挥系统的电磁脉冲炸弹。从所使用的高技术装备和现代武器技术发展趋向来看,未来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的主要发展方向将更加精确化、远程化、智能化和系统化。未来战争将达到“发射了就不管”的高级水平,使战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打窗户式的战争”,进攻方如同神兵天降,防御方则晕头转向。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的高技术武器在对硬目标打击能力方面,已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过去只有热核武器才能达到的效果。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巨大作用昭示着,它将成为21世纪各国军队竞相争夺的制高点。
巴尔干的战火虽然已经硝烟散去,但它留给人们的是更多地思考。世界要和平,人类要生存,但仅靠外交谈判是挡不住侵略者的坚船利炮的,还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后盾。我们既要会文攻,更要有武攻。
在北约空袭的巨大压力下,经过俄罗斯、芬兰等国的斡旋调停,南联盟最终软化了立场,日,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接受了由俄罗斯特使切尔诺梅尔金、芬兰总统阿赫蒂萨里、美国副国务卿塔尔博特共同制定的和平协议,该协议在坚持原朗布依埃方案基本内容的同时,强调了通过联合国机制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并对此作了具体规定。根据这个协议,进驻科索沃的多国部队将按照联合国宪章精神建立,科索沃未来自治地位的确切性质将由联合国安理会决定,难民返回家园的安排也将在联合国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的监督下实施。日,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通过了接受上述协议的决议。日,北约代表和塞尔维亚代表在马其顿签署了关于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的具体安排协议,南联盟军队随即开始撤离科索沃。日,北约正式宣布暂停对南联盟的空袭。同一天,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1票(中国)弃权通过了关于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的决议。历时两个半月的科索沃战争至此落下帷幕。
[1]在南联盟军队撤出科索沃之后,入驻科索沃的国际维和部队该由哪些国家组成?俄罗斯同北约一直在这个问题上争执不休。俄方最终选择先下手为强,拿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斯利季奇机场。日晚间,驻扎在波黑的俄罗斯维和部队突然接到高层命令:集合200名空降兵,向普里什蒂纳(当时南联盟的科索沃省首府)的斯利季奇机场急行军,抢在北约部队之前占领机场,并立即在那里布防。据说,当时担任俄安全会议秘书的普京,主导着这次“飞夺斯利季奇机场”行动,但这一说法尚未获证实。接到命令后,俄军官阿列克谢立即点齐200名最为精干的空降兵,然后开始准备轻型吉普车、武器装备和必要设备与给养。很快,一切准备就绪,指挥俄军这次行动的扎瓦尔金将军一声令下,一众车辆带着精锐士兵朝普里什蒂纳奔驰而去。俄军很快便来到了波黑边界。在那里,他们遇到了守卫边界的美国士兵。但这支车队无视美国人的存在,闯过哨卡,继续朝普里什蒂纳狂奔。俄军军官阿列克谢事后才得知,直到俄军这次闯关,北约方面才知道俄军已开始行动。尽管守卫边境的美国士兵只是向上面报告了俄军的人数、装备和前进方向,但高层立即就猜到俄军的剑锋所指。很快,一支英国部队也急忙从驻地集结出发,从另一个方向赶往普里什蒂纳。就这样,俄英两支部队展开了一场速度的较量。几个小时后,[1]俄军已抵达斯利季奇机场。此时,天还没亮。驻扎在机场的塞尔维亚士兵则热烈欢迎俄军的到来。阿列克谢回忆:“塞尔维亚士兵激动地同我们拥抱,并不断问,‘你们怎么才来,我们等你们好久了。’”当时,这些塞尔维亚士兵都身着平民服装,他们即将把机场移交给北约部队。俄军在行军途中还遇到很多南联盟居民。阿列克谢说:“当他们看出我们是俄罗斯士兵后,竟激动地朝我们欢呼,还向我们抛洒鲜花。”在那些塞尔维亚士兵的帮助下,俄罗斯空降兵迅速占领机场。他们十分清楚,北约部队马上就要来了。在没有接到新命令之前,他们决不能丢掉这块战略要地。
此时,英军第五空降旅仍在行军途中,他们接到的任务是赶在俄罗斯人之前占领机场。而且命令还称,如果机场已被俄罗斯人占领,就把他们赶走。但这一命令并未详细解释如何把俄军赶走。在俄军占领机场后,英军的运输机终于将第五空降旅送到科索沃山地,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英国流行歌星的詹姆斯·布兰特。然后,这支部队开始了向斯利季奇机场的急行军。但是,英国人想快也快不起来,因为他们路上还探测到地雷,只能小心翼翼地前进。在一处隧道里,他们甚至发现未爆炸的炸弹。此外,一些塞尔维亚士兵不时出现在路两旁,但双方并未交火。克服了种种不利因素,英军终于赶到了斯利季奇机场,但出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以逸待劳的俄罗斯士兵。他们已在原地休息了好几个小时,并拿着枪等着英军。
英国人毫不示弱,命令俄罗斯人马上离开,但俄罗斯士兵也毫不退缩,坚决拒绝了英国人的命令。詹姆斯·布兰特说,这支英军当时的指挥官弗里尔无奈之下只好向上级请示,上级的命令竟是立即向俄罗斯人展开进攻。
布兰特称,下达这一命令的是当时北约盟军最高司令、美国人韦斯利·克拉克。布兰特当时以上尉的身份率领一队士兵,接到这一命令后,他们已开始给枪上膛,冲突似乎一触即发。布兰特称,当我们听到克拉克的这一命令时都十分震惊,克拉克的原话是让我们消灭俄罗斯人。但我们作为军人,毕竟无法违抗命令,于是纷纷做好了战斗准备,当时气氛很紧张。布兰特说:“就在我们要展开行动时,我们又接到了另一个命令,它来自北约联军的英军指挥官麦克·杰克逊,他命令我们不要同俄罗斯人发生冲突,告诉我们不要去尝试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负责任[1]。”结局就是,俄罗斯凭借这一让北约无奈的既成事实,成功地得到了自己所希望的国际维和计划。
科索沃于日正式宣布独立。
科索沃独立虽然在国际社会的预料之中,但依然让人惊爆眼球。因为科索沃的独立打破了1999年科索沃战争所形成的由联合国和北约联合托管(由联合国特派团管理,北约领导的维和部队提供安全保障)的脆弱平衡,使巴尔干地区再次成为欧、美、俄各方势力拉锯角力的热点,不啻于激活了这个休眠多年的欧洲火药桶。科索沃是1999年科索沃战争留下的政治畸胎,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组织在未得到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打着“防止科索沃人道主义危机”的旗号,以武装打击逼迫前南政府签订城下之盟的结果。科索沃战争也击碎了俄罗
斯以拥抱资本主义回到欧洲大家庭的梦想。所以,科索沃战争表面看去是美欧为首的北约和塞尔维亚的直面交锋,实际上是北约对俄威慑性地杀鸡儆猴。科索沃战争之后,俄罗斯面临着北约东扩、欧洲TMD(战区导弹防御计划,TerritorialMissileDefense)、颜色革命等连番挑战,逼迫普京总统直接同美欧摊牌。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造成了俄罗斯和美欧的尖锐对立,一个分裂的欧洲和危险的欧洲展现在国际社会面前。
一方面,美欧对决使欧洲内部的民族宗教矛盾明朗化。一般认为,白种人的欧洲同属于基督教文明。其实不然,俄罗斯之所以和塞尔维亚站在一起,一方面是由于他们共属于斯拉夫民族,科索沃是斯拉夫民族的文化摇篮。因而两国同仇敌忾地坚守科索沃底线有文化和民族情感在内。另一方面,俄罗斯和塞尔维亚同属于东正教。前南分崩离析的过程中,属于天主教的克罗地亚就受到罗马教廷的支持。而在科索沃独立的过程中,同属于东正教的塞浦路斯和希腊也表达反对之意。因此,科索沃独立的负面效应已经开始逐渐发酵,欧盟内部也出现了民族、宗教冲突的苗头。这给致力于欧盟全面整合的欧洲人敲响了警钟。更重要的是,由于普京总统调整了全球战略,在全球范围内和美欧展开了直面交接的政策,美俄开始惊呼“冷战”重来。由于俄罗斯能源对欧洲的战略制约作用,欧盟对俄罗斯处于又惊又怕的矛盾心态中。为了化解俄罗斯的忧虑,北约已经考虑让俄罗斯加入TMD的计划。总之,俄罗斯的国力和1999年相比已是天壤之别。此外,俄罗斯反对科索沃独立的现实因素还包括,眼下美国正酝酿同属斯拉夫民族的乌克兰加入欧盟,而乌克兰则是俄罗斯文化的发祥地。因此,俄罗斯支持塞尔维亚,其实也是对本国命运的惺惺相惜。
科索沃独立其实也激活了美欧之间的矛盾。虽然美欧都支持科索沃独立,但在独立进程和方式上却存在不同。美国主张急独,认为“关于时间问题,早解决比晚解决好”(布什总统语)。欧洲则希望同时吸收塞尔维亚和科索沃加入欧盟的方式温和解决科索沃独立问题。这一矛盾其实在科索沃战争之后就有所体现。一方面惊惧于美国军事力量对北约的主导控制,欧洲开始警醒建立独立防卫力量的重要性。在科索沃战争的当年12月份,欧盟赫尔辛基首脑会议上就作出了推动欧洲独立防务建设决定。欧盟计划组建一支5万至6万人的欧洲快速反应部队,以使欧盟有能力在北约不参与的情况下独立实施危机控制、维和以及救援行动。法国前国防部长就认为,科索沃战争是“欧洲觉醒的一个起点,它使欧洲意识到如果想要在国际舞台上特别是在自己所在的大陆上维护自己的政治存在的话,那它就必须拥有自己的防务。”另一方面,厌倦战争的欧洲人不愿意在欧洲本土和俄罗斯发生直接对抗。尤其美国在欧洲做出部署导弹防御计划(TMD)的决定之后,欧洲各国尤其北欧国家对于深陷美欧冷战式对抗颇为不满。可问题是,欧盟的算盘落空,如亲西方的塔迪奇(BorisTadic)当选塞尔维亚总统后,虽然对加入欧盟充满期待,但是对于科索沃独立却表达出不容置疑的坚定,不仅反对科索沃独立还将降低承认科索沃独立的国家的外交关系。联想到此前和俄罗斯签署的能源合作协议,以及俄罗斯警告乌克兰亲欧将其视作导弹打击目标的信息,俄罗斯不惜和欧盟死掐对决的态势已经形成。因此,科索沃独立,将会造成俄欧相争,美国得利的尴尬局面。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隐形的美欧矛盾可能就会大白于天下。
科索沃独立也并非美、欧、俄、塞、科的私事,对国际形势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首先,美欧等国以意识形态的偏见,先是绕过联合国通过武力侵凌一国主权,继而鼓励分离主义脱离母国的做法成为一种不可宽恕的违反国际法行为。这种由大国集团操纵所谓“民族自决”的做法,将会鼓励其他国家的分离主义效仿,导致全球性的动荡不安。其次,美欧支持科索沃阿族民族自决,却又反对前南地区塞族的民族自决,体现了美欧一贯的双重标准。这加剧了该地区擦枪走火的危险性。由于巴尔干地区激燃了上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科索沃独立所引发的欧美俄多边矛盾和利益纠葛会不会引发新的冲突,让人忧虑。必须指出,科索沃独立和中国核心国益也有密切关系。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期间,中国驻前南大使馆被“误炸”,引发中美间一场差点擦枪走火的大危机。现实是,由于中国存在着台湾难题,加之也有外部势力介入,对西方主导的“民族自决”游戏应该有足够的警惕。更重要的是,由于科索沃独立没有经过联合国达成共识,属于自行宣布独立,从国际法的角度讲,也属于不妥行为。由于俄罗斯表达出在联合国内决议否决的立场,同属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中国当慎思以对,在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基础上争取最大利益。
科索沃总理塔奇表示,在日,“科索沃人民的意志”将得以实现。科索沃首府普里什蒂纳已出现了海报,海报呼吁人们在庆祝活动期间保持平静。一个用阿尔巴尼亚语写的海报称:“有尊严地进行庆祝,为了一个好的开始,为了科索沃。科索沃欢迎未来。”与此同时,科索沃议会于日举行会议以通过一系列在独立后生效的法律,其中包括确保科索沃塞尔维亚少数民族人口安全的措施。普里什蒂纳的当地报纸称,议员们已奉命在17日呆在普里什蒂纳,以便在接到通知三小时后开会。除了在独立宣言上签名外,议员们还将批准官方印章和国旗。
我国尚未承认科索沃独立,并未与其建交。
表明世界多极化受阻。
表明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企图受挫。
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是长期,曲折的过程。
科索沃战争是20世纪末世界格局转型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阶段性标志。
通过这场战争,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利用北约组织在推进欧洲地区的整合、实现其主导世界新格局的战略目标方面又迈进了一步。
与此同时,美国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按其战略部署展开了积极活动,如:在亚太地区,通过修订美日防卫合作指针和研究开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扩大美日军事同盟的活动范围和强化其军事打击能力;在中东地区,一方面继续压制伊拉克、伊朗等敌对国家,另一方面竭力主导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的和谈进程,以保持在该地区的控制力。
总之,美国正以欧洲为战略重心,以亚太和中东为两大侧翼,逐步构筑起由它主导的全球安全体系。显然,美国和西方联盟的战略及其实践对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从海湾战争开始,经过十年左右的动荡、调整,至科索沃战争,新格局的轮廓构架已露出端倪,美国作为唯一超级大国的霸权在其中的作用表现得相当明显。
然而,冷战后的世界毕竟不可能变成美国所希望的单极世界,因为在美国霸权提升的同时,发端于两极格局时期的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也在继续发展,而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包括美国的西方盟国)都不希望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支配力量,所以,多极化必然成为表现国际社会多数成员意志的世界性潮流,这股潮流是美国无法阻挡的。
当然,冷战后新格局基础上的多极化与两极格局基础上的多极化其内涵和表现形式是不尽相同的,如果说冷战时期多极化趋势的主要作用表现在通过对美苏两霸的抑制促进两极格局的瓦解,那么,冷战后多极化趋势的功能主要表现在阻止单极霸权的形成,为一个更具合理性的、力量分布更为平衡的世界新格局提供建设性力量。
科索沃战争的规模虽属局部,但影响却十分深远: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准则受到了粗暴地践踏,联合国的权威大大受损,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了干涉别国内政的危险先例,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恣意妄为。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和单极化的斗争从幕后走到了前台,诉诸武力,越来越可能成为美国建立单极格局的主要手段,美国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世界动荡不安和局部战争频出的主要根源。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最主要的任务。
科索沃战争是发生在20世纪末的一场重要的高技术局部战争,是美国利用北约这个地区组织对南斯拉夫联盟进行的一场的战争,目的在于遏制可能发生的人道主义灾难。它的直接导因是科索沃的民族矛盾。
科索沃是南联盟所辖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省,面积1.1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20万,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其余是塞尔维亚族、黑山族等。由于历史原因,科索沃的塞、阿两族长期不和,阿族要求建立“科索沃共和国”,并谋求从南联盟分离出去,最终与阿尔巴尼亚合并。而塞族则将科索沃视为自己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摇篮,不愿放弃那里的一寸土地。阿塞两族针锋相对,互不让步。一些阿族极端分子成立了“科索沃解放军”,号召阿族人起义,并策划了一系列袭击和暗杀事件,使暴力冲突逐步升级。从1998年2月开始,科索沃局势急剧恶化。
科索沃的民族矛盾正好被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所利用。
冷战后,美国希望通过扩大北约的职能范围,使其成为自己独霸全球的工具,在联合国安理会“不听话”的情况下,利用北约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波黑战争和科索沃危机正是北约新战略的“试金石”,通过在波黑、马其顿,随后在科索沃驻军,力争将俄罗斯从其传统的势力范围巴尔干地区排挤出去。同时,肢解南联盟或使其屈服。将整个巴尔干地区完全纳入北约战略体系之中,完成东扩和对俄罗斯的战略挤压。
因此,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从一开始就积极卷入科索沃危机,使其逐渐国际化,并着力对南联盟动武。1999年1月,美国以武力强迫科索沃冲突双方依美国的方案到法国的朗布依埃进行谈判。谈判中,南联盟表示其他条款均可接受,只有北约军队进驻科索沃这一涉及南领土主权的条款不能接受。谈判最终破裂,北约于是迫不及待地对南联盟动武。3月24日,北约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空袭行动,将南联盟拖入战争的深渊。
北约的空袭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日到日,共进行了四轮,目标集中在南联盟的防空体系、指挥和控制中心、军工厂和在科索沃的塞族军队。
日,北约开始了第二阶段空袭,目标转为对北纬44度以南的南人民军地面部队和军用物资进行攻击,企图破坏南的战争机器,迫使南屈服。
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对南联盟的空袭进入第三阶段,扩大空袭范围,增加空袭强度。北约对南联盟境内的所有军事目标进行24小时不间断轰炸;另一方面,为了削弱南联盟人民的抵抗意志,北约还对南联盟的民用设施,如桥梁、铁路、公路、工厂、电视台、通讯系统和电力系统等进行狂轰滥炸。此外,美国还向巴尔干派遣地面部队和“阿帕奇”攻击直升机,为地面进攻作准备。
据统计,北约在这次战争中共派遣飞机1000多架,舰艇40多艘(其中美国约730架飞机、24艘舰艇,北约其他国家约325架)。飞机共出动32000架次,投弹13000吨,使用了大量杀伤性能极强的新式武器,造成南联盟1800多名平民丧生,6000多人受伤,近百万人沦为难民,20多家医院被毁,300多所学校遭破坏,还有50多座桥梁、12条铁路、5条公路干线、5个民用机场被炸毁,39%的广播电视传播线路瘫痪,大批工厂、商店、发电厂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了南斯拉夫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损失。至于军人的损失,北约方面虽然宣称南联盟军队有5000人丧生,万人受伤,但南联盟只承认有462名军人和114名警察部队人员在空袭中死亡(战后核查结果表明,南军的实际损失与北约公布的数字相差很大)。
南联盟军民不畏强暴,英勇抗战,击落了包括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争游戏红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